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医学食疗与健康杂志封面图

医学食疗与健康杂志封面图

发布时间:

医学食疗与健康杂志封面图

可以在人物左上方和下方用黑色字体。灰色也行不过介意用黑色,黑色在白色背景中更加突出,也可以和衣服的颜色映衬

上这个网站,上面有很详细的介绍!!还有部分:国外健康网站积极健康杂志:健康:男性健康:健康杂志:(封面漂亮)精神与健康_html完美健康杂志健康新境界生活营养学健康杂志设计方面——BR杂志设计-htm视觉同盟:优秀杂志封面:杂志设计 设计网站东方视觉杂志封面_htmlID:

每年发表大量论文,缺不能拿诺奖,说明了什么?

是合法期刊,是连续型电子期刊。在国家新闻出版署 办事服务 连续型电子期刊管理里可以查到。

医学食疗与健康杂志封面图片

还不错

投稿方式简便,发稿直接通过自己的编辑部,不是代发,没有中间环节,不错的一个投稿网站。

是合法期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有备案的,我可以安排

糖尿病自我管理:《家庭健康报》新闻中心 摄影 编辑一中心 人文管理 采编二中心 医学科技 知识健康 记者通联部 记通 通联 信息 广告部 广告 中国卫生杂志 中国卫生 大众健康杂志 大众健康 健康报网 管理员 技术支持 技术部 技术 办公室 办公室 人力资源部 人力资源 发行处 发行 公共事务部 公共事务

医学食疗与健康杂志封面

这个要看你预设的范围,是国内还是世界呢?往大了说目前世界权威四大医学杂志分别有:《美国医学会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英国医学杂志》

医学学术期刊的种类有数千种之多,主要包括三个等级,中文核心期刊,科技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很多省份会划分自己的一类,二类期刊标准,核心期刊大概就有1000多种,其中中文核心200多个,科技核心900多个,学术期刊又根据医学的分类细分为很多类别,比如护理的有中华现代护理杂志,泌尿外科有中华泌尿外科杂志。。。。。其它专业亦是如此,发表一篇跟专业相关的医学论文,可以适当提高职称晋升几率,具体的也可以跟专业机构咨询,希望能为您提供到帮助

医学类学术期刊有:一、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医学杂志》是1915年创办的双语学术期刊,周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期刊主要反映中国医学最新的科研成果,积极推广医药卫生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及时交流防病治病的新经验。期刊主要反映中国医学最新的科研成果,积极推广医药卫生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及时交流防病治病的新经验。期刊主要读者对象是广大医药卫生人员。二、第四军医大学学报《医学争鸣》刊载的内容主要是医学学术方面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的交锋与辩论。英文刊名为《NEGATIVE》,以期经历“否定—否定之否定—肯定”的螺旋式上升,达到新的认识境界。反映发明与创新、否定与假说、探索与发现等前沿医学思想,传播医学领域新观点、新方法和新成就,服务医学科学研究和我国卫生事业发展。。三、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第三军医大学学报》(Journal of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主管、主办中文版半月刊。据2018年4月《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官网显示,《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第十届编辑委员会拥有常务委员49人,委员127人,特约编委5人,海外编委12人。 据2018年4月中国知网显示,《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共出版文献18690篇,总被下载1789818次、总被引87645次。四、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第二军医大学学报》是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第二军医大学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医药卫生类学术刊物。1980年6月创刊。据2018年9月《第二军医大学学报》官网显示,《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编委会拥有委员67人,客座编委13人,2017年度共有368位审稿专家。五、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原第一军医大学学报)创刊于1981年,为国内外发行的高级综合性医药卫生期刊。是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被美国Medline/PubMed、美国化学文摘(CA)、荷兰《医学文摘》(EMBASE)、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收录。

回答 《医药卫生》杂志不是合法期刊。 据医药卫生杂志称:《医药卫生》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09年4月8日批准,由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主管,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主办的国家级医学核心学术期刊,维普网全文收录。国内统一刊号:CN 50-9219/R;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1-5675。 但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据库期刊查询中,并无该杂志信息,应为不合法期刊。 提问 查不到是吗 回答 是的 提问 您维普网查一下 您能帮忙发医药卫生吗? 回答 不能,这个忙帮不了你,亲 提问 既然不合法 还有那么多人发,能用于平职称吗 既然不合法 还有那么多人发,能用于平职称吗 回答 不能用于评职称 提问 您介绍一下能平护理职称的杂志类 回答 期刊大全 医学期刊 教育期刊 建筑期刊 核心期刊 职称论文 课题学报 期刊百科 专利专著 论文发表 请输入关键词 全部期刊分类 181-1160-6606 173-6046-7283 期刊投稿 > 医学期刊资讯 2021年评职称认可医学期刊目录 2021-08-03 导读:医学方面的论文发表难度要比教育的大很多,医学论文写好后需要发表才能帮助作者评职称。在寻找期刊这块上大家也需要谨慎,要选择认可的期刊。那么,2021年评职称认可的医学期刊目录有哪些呢?今天小编就为各位作者整理了一部分。 (一)上知网的医学普刊 《食品界》《世界睡眠医学》《黑龙江医学》《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中国食品》《名医》《世界复合医学》《医学食疗与健康》《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光明中医》《中国现代医生》《人人健康》《心理月刊》《内蒙古中医药》《中外医疗》《当代护士》《中国卫生产业》《糖尿病新世界》《系统医学》《中国卫生标准管理》《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刊号《智慧健康》《质量安全与检验检测》《食品安全导刊》《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家庭医学》《中国社区医师》《中国医学创新》《中医药管理》《国际护理学杂志》《现代医药卫生》《中国药物与临床》《中国农村卫生》《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刊《北方药学》 你看下 更多31条 

医学食疗与健康杂志封面设计

学术期刊具有较高的学术性、专业性和权威性。期刊封面(包括封一、封二、封三、封四和书脊)不仅可以保护期刊,还可以反映期刊的办刊宗旨和刊物内文。封面不仅具有标识期刊作用,而且能形象地体现期刊的编辑出版质量和风格特色。学术期刊的封面应大方、美观,封面图案要端庄、明快,着重突出期刊的内容特色。期刊封面由三个关键要素构成,即色彩、封面图片和封面文字。以下为您推荐的期刊封面设计重要性。⒈色彩色彩的选择和搭配对封面具有重要意义。色彩是视觉传达力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学术期刊封面设计中的重要元素。色彩的象征性、传达力都能影响到期刊的最终传达效果。因此,色彩的应用既要能美化期刊的封面,还要不失严谨。只有得体的色彩表现和艺术处理,才能在读者的视觉中留下强烈的印象。色彩的选择要考虑期刊内容的需要,用不同色彩对比的效果来表达不同的内容和思想。在对比中保持协调,在统一中求发展。以刊名的色彩运用为例,首先,刊名的色彩在封面上必须有一定的分量,采用较高的纯度和突出的对比度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其次,色彩面积上的分配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色彩的表达。当然,独立的谈色彩是不科学的,设计者应该整体地、辩证地看待色彩的含义、色彩搭配的`含义及图形的含义。②学术期刊的封面,不应有过于夸张的色彩,而应当体现学术的严肃性,符合学术界读者的审美情趣。整个设计要显得文雅,体现出书卷气,营造一种特有的学术氛围。⒉封面图片封面图片具有直观、明确、视觉冲击力强的特点,成为设计要素中重要部分。封面的核心是创造一个具有鲜明个性风格的平面构图。图片有写实图形、写意图形(例如国画、中国书法、艺术陶瓷、油画和雕塑)。尽量用简洁、明快、意义丰富的画面凸现主题,表达出学术期刊的外部艺术形象。例如:《山东水利》杂志的封面主要是以水利工程类的自然风景为主,每一期的封面照片要结合当前的水利工作重点、水利建设成果、新的科技成果、水文化、水利建设场面等照片,一般可单独使用,或与风光照片合成。③《安徽地质》的封面是以黄山为背景,用图片反映期刊的主题和办刊方向,揭示了期刊是展示安徽地质矿产的专业期刊。⒊封面文字封面应使用规范文字与符号。常用于刊名的字体分为三大类,有书法体、美术体和印刷体。书法体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因多出于名人之手,具有名人效应。例如《商业研究》的刊名就是由郭沫若题写。美术体是刊名设计中使用最多的一种字体,它可以分为规则美术体和不规则美术体两种。印刷体沿用了规则美术体的特点,借助电脑使印刷处理方法上既便捷又丰富。故印刷体刊名的使用在学术期刊中出现很普遍,特别是电脑广泛地应用,电脑字库中字体种类增加很多。不少期刊的刊名选用电脑字库中的楷书、行书、隶书。学术期刊封面的主要功能是在读者和期刊之间构建信息传达的视觉桥梁,文字的视觉艺术首先是一种艺术造型的元素,不同的字体具有不同的独立性,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感受。以刊名为核心,包括出现在封面上的其他固定设计,是该刊物区别于其他刊物的识别要素,是期刊品牌的视觉表现,是刊物整体视觉识别系统最重要的部分。期刊封面设计要简洁、美观、大方,既可表现的抽象,也可表现的具体。构图视觉元素包括刊名、标准连续出版物号、卷期号等文字和数字、构成封面背景的点、线、面图案和图片及其他装饰符号等。学术期刊封面设计中的配图比较少,一般选用与期刊内容密切相关的图片参与构图,并把它固定在封面的构图中。例如《海洋学报》(英文版)的封面很有特色,封面背景是纯正的蔚蓝色,封面上部正中是白色的英文字母,封面下部1/2处是美丽的浪花,整个封面显得典雅而大方。

封面设计,从字面上来解释其实就是,对书籍或其他刊物的封面的图案、文字等进行设计,排版。一般是平面的。来看一个案例:对于一个封面设计的产品,我们要首先了解该书稿的内容,书籍属于的类型,是文学类还是科技类,以及该书籍所面对的读者群,该书籍的市场定位,还有客户的期望要求等等。作为一名书籍封面设计师,假如对于书籍内容都不了解,或者知之甚少,那怎能做好书籍封面的设计工作呢?可以讲,书籍的封面,是整本书的一个重要门面,当读者面对书籍的时候,首先看到的就是书籍的封面,并通过书籍的封面来对该书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会由此慢慢对该书产生兴趣,最终决定是否购买。所以,在进行书籍封面构思的时候,就要确保封面和内容的相符,以简洁的设计语言,表达出作者的思想,并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在构思的过程中,我们的脑海会浮现一个或者若干个想法或者构思,这些想法或者构思也许会在脑海很快闪现。但是,都是很有必要把这一个或者若干个想法和构思,仔细考虑,深入的考量和探讨挖掘,并形成清晰的思路,而不应当单独选择一个想法或者构思独立的考量和挖掘。这样的设计人员,本人以为不是一个好的设计人员。这就是“构思”的重要性,正所谓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本人的设计中,总是宁愿多花些时间用在构思之上,以不错过任何一个好的设计要素或者一个好的设计方案!接下来,我们谈谈第二点:构图。前面我们谈到的第一点“构思”可以说只是一种“想像”,是一种抽象的东西、一种思维和思想。那么,接下来的“构图”就是一种具象的,一种现实的了。就是把抽象转换成一种具象、一种实际上的东西。“构图”可是说是一种版面的“排版”,也可以讲是介于现实和半现实这两者之间的。简单的讲,就是“找图”、“找内容”!另外,除封面的图文排版之外,纸张和颜色方面的了解也非常的重要。不同的纸张,配以不同颜色的变化,不同的开本应用同样的内容都会有不同的效果。多一个点,少一个点一样有着不同的视觉效果,有时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的。诸如上述这些,都是在构图的时候有必要好好了解的!还有一点需要提醒的就是:把需要用到的图先找出来归档,以备将来具体设计的需要。“构思”和“构图”如同一对孪生兄弟,血脉相连,相互辅佐。不同的只是一个抽象的,还没付诸于行动,另外一个是具象的,已经是可以付诸于现实的了。最后,我们来谈谈“制作”。“制作”是书籍封面设计的最后一道工序了。在完成“构思”和“构图 ”这对孪生兄弟的打造之后,接下来就是要把这些付诸于现实了。在上机,打开设计软件进行具体的设计制作之前,我认为很有必要使用一下原始工具。首先用纸和铅笔把自己要制作的东西实际的、简单的描绘出来。把前面自己构思处理的若干个想法在纸上进行描绘排版,并加以完善。将后期的工作都在这里进行斟酌、比较、选择并完善,上机后就会如鱼得水,有针对性的进行书籍封面的制作,以很快的速度完成书籍封面的设计工作了。

食品与健康杂志封面图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国家级或是非国家级,核心或者非核心,统计源或者非统计源期刊等等),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世界上第一瓶可口可乐于1886年诞生于美国,距今已有113年的历史。这种神奇的饮料以它不可抗拒的魅力征服了全世界数以亿计的消费者,成为“世界饮料之王”,甚至享有“饮料日不落帝国”的赞誉。但是,就在可口可乐如日中天之时,竟然有另外一家同样高举“可乐”大旗,敢于向其挑战的企业,它宣称要成为“全世界顾客最喜欢的公司”,并且在与可口可乐的交锋中越战越强,最终形成分庭抗礼之势,这就是百事可乐公司。 新可乐挑战老可乐 世界上第一瓶百事可乐同样诞生于美国,那是在1898年,比可口可乐的问世晚了12年,去年是它100岁诞辰。它的味道同配方绝密的可口可乐相近,于是便借可口可乐之势取名为百事可乐。 由于可口可乐早在1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大力开拓市场,到这时早已声名远扬,控制了绝大部分碳酸饮料市场,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定势,一提起可乐,就非可口可乐莫属,百事可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一直不见起色,曾两度处于破产边缘,饮料市场仍然是可口可乐一统天下。尽管1929年开始的大危机和二战期间,百事可乐为了生存,不惜将价格降至5美分/镑,是可口可乐价格的一半,以致于差不多每个美国人都知道“5分镍币可以多买1倍的百事可乐”的口头禅,百事可乐仍然未能摆脱困境。 在饮料行业,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一个是市场领导者,一个是市场追随者(挑战者)。作为市场追随者,有两种战略可供选择:向市场领导者发起攻击以夺取更多的市场份额;或者是参与竞争,但不让市场份额发生重大改变。显然,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实践,百事可乐公司发现,后一种选择连公司的生存都不能保障,是行不通的。于是,百事可乐开始采取前一种战略,向可口可乐发出强有力的挑战,这正是二战以后斯蒂尔、肯特、卡拉维等“百事英才”所做的。 百事可乐的一代 这时有一个对百事可乐的发展非常有利的环境。二战后,美国诞生了一大批年轻人,他们没有经过大危机和战争洗礼,自信乐观,与他们的前辈们有很大的不同,这些小家伙正在成长,逐步会成为美国的主要力量,他们对一切事务的胃口既大且新,这为百事可乐针对“新一代”的营销活动提供了基础。 但是,这一切都是在1960年百事可乐把它的广告业务交给BBDO(巴腾-巴顿-德斯廷和奥斯本)广告公司以后才明白过来的。当时,可口可乐以5∶1的绝对优势压倒百事可乐。BBDO 公司分析了消费者构成和消费心理的变化,将火力对准了可口可乐“传统”的形象,做出种种努力来把百事可乐描绘成年轻人的饮料。经过4年的酝酿,“百事可乐新一代”的口号正式面市,并一直沿用了20多年。10年后,可口可乐试图对百事可乐俘获下一代的广告做出反应时,它对百事可乐的优势已经减至2∶1了。而此时,BBDO又协助百事可乐制定了进一步的战略,向可口可乐发起全面进攻,被世人称为“百事可乐的挑战”。其中两仗打得十分出色。 第一个漂亮仗是品尝实验和其后的宣传活动。1975年,百事可乐在达拉斯进行了品尝实验,将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都去掉商标,分别以字母M和Q做上暗记,结果表明,百事可乐比可口可乐更受欢迎。随后,BBDO 公司对此大肆宣扬,在广告中表现的是,可口可乐的忠实主顾选择标有字母M的百事可乐,而标有字母Q的可口可乐却无人问津。广告宣传完全达到了百事可乐和BBDO 公司所预期的目的:让消费者重新考虑他们对“老”可乐的忠诚,并把它与“新”可乐相比较。可口可乐对此束手无策,除了指责这种比较不道德,并且吹毛求疵地认为人们对字母M有天生的偏爱之外,毫无办法。结果,百事可乐的销售量猛增,与可口可乐的差距缩小为2∶3。 1983年底,BBDO 广告公司又以500万美元的代价,聘请迈克尔•杰克逊拍摄了两部广告片,并组织杰克逊兄弟进行广告旅行。这位红极一时的摇滚乐歌星为百事可乐赢得了年轻一代狂热的心,广告播出才一个月,百事可乐的销量就直线上升。据百事可乐公司自己统计,在广告播出的一年中,大约97%的美国人收看过,每人达12次。 几乎与此同时,百事可乐利用可口可乐和包装商们的利益纷争,以及联邦贸易委员会对饮料行业特许包装体制的反对,争取过来数家包装商,并且让可口可乐公司遭受了一次非常公开的挫折。1984年5月,负责官方饮料供应的快餐联号伯格•金公司因不满可口可乐转向其竞争对手麦当劳公司,于是交给百事可乐一纸合同,让它为全美2300家伯格•金快餐店提供3000万升饮料,仅此一项每年为百事可乐增加3000万美元的收入。伯格•金的“倒戈”,令百事可乐获益匪浅。 百事可乐只有30多岁的经理约翰•斯卡利坚信:“基于口味和销售两个原因,百事可乐终将战胜可口可乐”。这一预言现在终于变成了现实。在百事可乐发起挑战之后不到3年,美国《商业周刊》就开始怀疑可口可乐是否有足够的防卫技巧和销售手段来抵御百事可乐的猛烈进攻。1978年6月12日,《商业周刊》的封面赫然印着“百事可乐荣膺冠军”。A•C•尼尔森关于商店里饮料销售情况的每月调查报告也表明:百事可乐第一次夺走了可口可乐的领先地位。 色彩:红与蓝 实际上,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商标设计可能最能反映二者的特色和定位。 可口可乐选用的是红色,在鲜红的底色上印着白色的斯宾塞体草书“Coca-Cola”字样,白字在红底的衬托下,有一种悠然的跳动之态,草书则给人以连贯、流线和飘逸之感。红白相间,用色传统,显得古朴、典雅而又不失活力。 百事可乐则选择了蓝色,在纯白的底色上是近似中国行书的蓝色字体“Pepsi Cola”,蓝字在白底的衬托下十分醒目,呈活跃、进取之态。众所周知,蓝色是精致、创新和年轻的标志,高科技行业的排头兵IBM公司就选用蓝色为公司的主色调,被称为“蓝色巨人”,百事可乐的颜色与它的公司形象和定位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从真空地带着手 百事可乐不仅在美国国内市场上向可口可乐发起了最有力的挑战,还在世界各国市场上向可口可乐挑战。 与国内市场完全一样,百事可乐因为可口可乐的先人优势已经没有多少空间。百事可乐的战略就是进入可口可乐公司尚未进入或进入失败的“真空地带”,当时公司的董事长唐纳德•肯特经过深入考察调研,发现前苏联、中国以及亚洲、非洲还有大片空白地区可以有所作为。 肯特的至交,美国总统尼克松帮了大忙。1959年,美国展览会在莫斯科召开,肯特利用他与当时的美国副总统尼克松之间的特殊关系,要求尼克松“想办法让苏联领导人喝一杯百事可乐”。尼克松显然同赫鲁晓夫通过气,于是在各国记者的镜头前,赫鲁晓夫手举百事可乐,露出一脸心满意足的表情。这是最特殊的广告,百事可乐从此在前苏联站稳了脚跟,这对百事可乐打入前苏联国家和地区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百事可乐虽然进入了前苏联市场,却未能实现在前苏联建立工厂,垄断可乐在前苏联销售的计划。于是,1975年,百事可乐公司以帮助前苏联销售伏特加酒为条件,取得了在前苏联建立生产工厂并垄断其销售的权力,成为美国闯进前苏联市场的第一家民间企业。这一事件立即在美国引起轰动,各家主要报刊均以头条报道了这条消息。 在以色列,可口可乐抢占了先机,先行设立了分厂。但是,此举引起了阿拉伯各国的联合抵制。百事可乐见有机可乘,立即放弃本来得不到好处的以色列,一举取得中东其他市场,占领了阿拉伯海周围的每一个角落,使百事可乐成了阿拉伯语中的日常词汇。 70年代末,印度政府宣布,只有可口可乐公布其配方,它才能在印度经销,结果双方无法达成一致,可口可乐撤出了印度。百事可乐的配方没有什么秘密,因此它乘机以建立粮食加工厂、增加农产品出口等作为交换条件,打入了这个重要的市场。 百事可乐在拓展国际市场时,一直将尼克松视为它的秘密武器。60年代尼克松竞选惨败后,百事仍然积极对其给予支持,肯特先生以年薪10万美金的报酬,聘请尼克松为百事公司的顾问和律师。尼克松则利用自己的关系周游列国,兜售百事可乐,并且在竞选美国总统成功后,任命肯特为总统经济政策顾问,使其有机会影响经济政策,借以创造百事可乐在世界市场与可口可乐竞争的有利地位。 在与可口可乐角逐国际市场时,百事可乐很善于依靠政界,抓住特殊机会,利用独特的手段从可口可乐手中抢夺市场。 另一种多元化 由于饮料行业的激烈竞争,为了规避风险,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多元化经营。但是,多元化为两家公司带来的收益大相径庭,百事可乐在这场特殊的角逐中再次战胜了可口可乐。 自70年代开始,可口可乐公司大举进军与饮料无关的其他行业,在水净化、葡萄酒酿造、养虾、水果生产、影视等行业大量投资,并购和新建这些行业的企业,其中包括1982年1月,公司斥资5亿美元收购哥伦比亚制片厂的巨额交易。但是,这些投资给公司股东的回报少得可怜,其资本收益率仅1%。直到80年代中期,可口可乐公司才集中精力于主营业务,结果利润出现直线上升。 百事可乐就幸运多了。它从60年代起就试图打破单一的业务种类,迅速发展其他行业,使公司成为多角化企业。从1977年开始,百事可乐进军快餐业,它先后将肯德基食品公司(KFC)、必胜客(Pizza-hut)意大利比萨饼和特柯贝尔(Taco Bell)墨西哥餐厅收归麾下。百事可乐这次的对手是快餐大王麦当劳公司。肯德基、必胜客和特柯贝尔在被百事可乐兼并前,都只是一些忽冷忽热的餐馆,仅仅在自己狭小的市场内略有优势。百事可乐兼并它们之后,立即提出:目标和对手“不应再是城里另一家炸鸡店、馅饼店,而应是伟大的麦当劳!”于是,百事可乐又在快餐业向强手发起了挑战。 当时正是美国通货膨胀不断高涨的年代,麦当劳的食品价格也随着物价不断上涨,百事可乐看准时机,以此为突破口,开始了它的攻势。公司不断设法降低成本,制定了“简化、简化、再简化”的原则(这不是指食品的制作和质量,而是指尽量减少非食品经营支出)。如预先做好部分食品,在店外烧烤牛肉,尽量减少厨房用地,降低人工成本;修改菜单,将制作快的菜放在前面,以加快流通速度等。结果销售额很快达到以前的两倍,而员工只有以前的一半。由于收入迅速增加,成本大大降低,利润猛增,已经能够与麦当劳抗衡,并且带动了百事可乐饮料的销售。 百事可乐还首创快餐业“送货上门”的新型营销方式。当时百事可乐公司的总裁韦恩•卡拉维说:“如果只等着忙碌的人们到餐厅来,我们是繁荣不起来的。我们要使炸鸡、馅饼的供应像看时间那样方便。” 百事可乐质优、价廉的食品,高效、多样的服务赢得了顾客的青睐,销售额年年创记录,很快成为世界上最赚钱的餐饮公司。许多老牌快餐公司在百事可乐咄咄逼人的攻势下败下阵来,甚至麦当劳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70年代末80年代初,麦当劳公司的年利润率为8%,而百事快餐公司的年利润率却高达20%。 百事可乐终于在它诞生92周年的时候赶上了竞争对手。1990年,两种可乐平分市场,在零售方面百事可乐甚至超出了1亿多美元。该年度A•C•尼尔森公司对美国、欧洲和日本的9000名消费者进行了调查,排出了世界上最有影响的10大名牌,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均获此殊荣,分列第6和第8位。百事可乐已经实现了成为全世界顾客最喜欢的公司的梦想。1997年,百事可乐公司全球销售额为92亿美元,位列《财富》98世界500强第92位,荣登饮料行业企业世界冠军,可口可乐只能屈居亚军,销售额只有68亿美元,排名在201位。 可乐在中国 由于可口可乐是最早进入中国的美国企业,具有百事可乐不可比拟的先人优势,百事可乐在中国同样处于挑战者的位置。 百事可乐在中国市场的竞争战略主要是: 1.以年轻人和爱好体育的人士为目标市场。1999年3月,中国足球协会宣布,中国足协与国际管理集团经过友好协商,正式签订协议,由百事可乐公司买断今后5年中国足球甲A联赛冠名权,从1999年开始到2003年,甲A联赛将冠名为百事可乐全国足球甲A联赛,同时,合同规定,禁止其他饮料企业进入甲A联赛俱乐部和球队,一举独占了中国最大体育运动市场的宣传权。百事可乐还通过多种形式参与中国体育,扩大在体育爱好者中的影响。另外,百事可乐的广告也全部以时尚、新潮、青年或运动人士为诉求重点。 2.集中开拓北京和南方主要大中城市。现在百事可乐产品已在国内12家合资的灌瓶厂制造,包括北京、深圳、广州、福州、上海、南昌、桂林、成都、重庆及长春等地,除了北京和长春外,全是南方城市,其中上海、福州、成都、重庆被认为是百事可乐最重要的领地。 3.并购国内饮料企业。1993年,百事可乐在广州成立百事亚洲饮料有限公司,设立了两家浓缩液生产厂:一家负责生产百事饮品,而另一家则负责生产当地品牌。1994年,百事可乐又同天府可乐和北冰洋饮料公司达成协议,成立了重庆百事天府饮料有限公司和北京百事北冰洋饮料有限公司。 4.多样化经营。百事公司旗下的饮料和餐饮业务均已在中国展开。目前,百事可乐饮料在国内的产品包括百事可乐、七喜、美年达及激浪、北冰洋等,百事可乐餐饮在中国主要是肯德基炸鸡和必胜客比萨饼。 自1993年百事可乐与中国国家轻工总会签订共同合作发展备忘录至今,公司已在国内相同项目上进行了7亿美元的投资,拥有12家合资灌瓶厂及3家浓缩液生产厂。百事可乐国际集团还计划于未来5年在中国设立9家新厂,联同本地的合伙人,公司将会转移先进科技及器材,同时引入现代的管理及市场系统。 百事公司积极扩展的成绩十分显著,仅1994年,该公司在中国的销量就增加了50%。但是,在中国可乐市场,可口可乐仍然处于绝对优势。1998年的中国碳酸饮料市场上,前5名中有4名是可口可乐公司的品牌。1999年2月1日—28日,可口可乐公司在位于上海市人民广场的中国民生银行大厦上,挂起了四幅总面积近9000平方米的可口可乐巨型广告,公然在百事可乐的家门口向百事可乐挑战,可见其气势之盛。 1999年2月2日,推出非常可乐的娃哈哈集团通过《中国经营报》,对全国的消费者进行了“为非常可乐打分”的问卷调查。北京市统计局计算中心对回收的问卷进行了统计,结果在参加调查的消费者中,63%的人在购买可乐时首选品牌是可口可乐,34%的人首选非常可乐,而百事可乐仅为3%。据分析,中国人有两种心态:崇尚外国生活和对国货潜藏在心的爱护。可口可乐以纯正的美国口味成为“可乐”的同义词,得到了前一种心态的一致喜爱;而非常可乐则争取了后一部分人;百事可乐面向年轻人的定位并没有得到普遍认同,所以位居末席。连初出茅庐的非常可乐都竞争不过,看来百事可乐在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是,以百事可乐勇于向强手挑战的精神、杰出的经营销售经验,以及人才云集优势,百事可乐公司绝不会甘居人后,好戏还在后头。 点评 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之间的双雄战早已打得不可开交,百事可乐在其中令人称道的是它勇于挑战的勇气和它的市场竞争手段。最终,百事可乐取得了一席之地。 当我们的眼光投向世界,尤其是以世界500强为代表的大型跨国公司的时候,我们深切地感到:中国的企业与它们相比是何等的渺小。但是,竞争是不可回避的,中国企业必须学习百事可乐的精神,勇于面对世界级强手。实际上,并不是一点机会没有。与新兴的小企业相比,规模巨大、历史悠久的企业也存在致命的弱点,百事可乐就抓住可口可乐管理机构调整和人事纠葛带来的良机,向可口可乐发起有力的冲击,并取得了赫赫战果。 当然,我们最应该学习的是百事可乐如何向强手挑战。百事可乐在美国挑战可口可乐的主要方式,是其卓然超群的市场定位和对销售渠道的控制。在可口可乐一统天下的年代,针对青少年对碳酸饮料的强大需求及未来的购买潜力,百事可乐将自身定位于“创新、年轻并富有活力”,这对于60年代的美国年轻人极具号召力,并且控制了销售渠道中的包装公司,因此能够异军突起。在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鏖战可乐市场的时候,七喜将自己定位为非可乐,也迅速打开了销路。 在国际市场上,百事可乐的竞争策略也很独特,它看准时机,占领了可口可乐的“真空地带”,不仅避免了后入劣势和两败俱伤的局面,还在大片地区形成了垄断。百事可乐对麦当劳等快餐公司的挑战主要是有针对性地“提供质优、价低的产品,高效、多样的服务,并不断创新”。都是眼光独到、精准,策略切中要害,深合顾客心理和需求,因此能够行之有效。 最近,非常可乐、汾湟可乐、中华可乐纷纷出台,掀起中国的可乐大战。在向以可口可乐为代表的强手挑战中,应当学习当年百事可乐的精神,特别是要学习百事可乐的竞争手段,找准定位,做好市场营销。 但是,这三种可乐除了强调自己是国货外,似乎没有其他创意。以汾湟可乐为例,现在电视上播得比较多的是汾湟可乐的两则广告——《打抱不平篇》和《龙舟篇》。前者的内容是:手中的汾湟可乐被抢走后,小男孩无可奈何,这时成龙见义勇为,抢回可乐,小男孩对成龙的功夫佩服得五体投地,又将手中的汾湟可乐抛出,要求再来一次。后者的内容是:大家扛起龙骨下水,人们挥汗如雨,这时一罐汾湟可乐出现了,成龙打开它,仰头痛饮,然后来了一句话,“汾湟可乐,大家齐欢乐”。专家评论说,前一则广告似乎是在为成龙的功夫而非汾湟可乐做广告,将可乐换成玩具一点不影响其完整性;后一则也无非是这样一种诉求:汾湟可乐能解渴,特别是大汗淋漓时,与其他可乐并没有两样。这两则广告的问题都在于:定位不准、不深,没有特色。 其实,这正是汾湟可乐对自己产品定位把握不定的表现,其他两种可乐也是一样。在洋可乐横行的时代,宣扬“中国人自己的可乐”当然能够赢得部分顾客,因而非常可乐首先以此为诉求,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消费者关心的不仅仅是国货,而是它们与洋可乐比,有什么新颖独特的地方,能否接受并喜欢,显然,这就不单是“国货”二字能达到的。如果非常可乐营销得法,能够充分利用“娃哈哈”对儿童的影响,培养未来“娃哈哈的一代”也并非无稽之谈。现在,在台湾,占软饮料市场60%以上市场份额的不是可口可乐,也不是百事可乐,而是一家当地饮料企业,它的诀窍就是独特的市场定位和对销售渠道的牢牢控制。 这正是我们需要向百事可乐学习的。

世界上第一瓶可口可乐于1886年诞生于美国,距今已有113年的历史。这种神奇的饮料以它不可抗拒的魅力征服了全世界数以亿计的消费者,成为“世界饮料之王”,甚至享有“饮料日不落帝国”的赞誉。但是,就在可口可乐如日中天之时,竟然有另外一家同样高举“可乐”大旗,敢于向其挑战的企业,它宣称要成为“全世界顾客最喜欢的公司”,并且在与可口可乐的交锋中越战越强,最终形成分庭抗礼之势,这就是百事可乐公司。 新可乐挑战老可乐 世界上第一瓶百事可乐同样诞生于美国,那是在1898年,比可口可乐的问世晚了12年,去年是它100岁诞辰。它的味道同配方绝密的可口可乐相近,于是便借可口可乐之势取名为百事可乐。 由于可口可乐早在1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大力开拓市场,到这时早已声名远扬,控制了绝大部分碳酸饮料市场,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定势,一提起可乐,就非可口可乐莫属,百事可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一直不见起色,曾两度处于破产边缘,饮料市场仍然是可口可乐一统天下。尽管1929年开始的大危机和二战期间,百事可乐为了生存,不惜将价格降至5美分/镑,是可口可乐价格的一半,以致于差不多每个美国人都知道“5分镍币可以多买1倍的百事可乐”的口头禅,百事可乐仍然未能摆脱困境。 在饮料行业,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一个是市场领导者,一个是市场追随者(挑战者)。作为市场追随者,有两种战略可供选择:向市场领导者发起攻击以夺取更多的市场份额;或者是参与竞争,但不让市场份额发生重大改变。显然,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实践,百事可乐公司发现,后一种选择连公司的生存都不能保障,是行不通的。于是,百事可乐开始采取前一种战略,向可口可乐发出强有力的挑战,这正是二战以后斯蒂尔、肯特、卡拉维等“百事英才”所做的。 百事可乐的一代 这时有一个对百事可乐的发展非常有利的环境。二战后,美国诞生了一大批年轻人,他们没有经过大危机和战争洗礼,自信乐观,与他们的前辈们有很大的不同,这些小家伙正在成长,逐步会成为美国的主要力量,他们对一切事务的胃口既大且新,这为百事可乐针对“新一代”的营销活动提供了基础。 但是,这一切都是在1960年百事可乐把它的广告业务交给BBDO(巴腾-巴顿-德斯廷和奥斯本)广告公司以后才明白过来的。当时,可口可乐以5∶1的绝对优势压倒百事可乐。BBDO 公司分析了消费者构成和消费心理的变化,将火力对准了可口可乐“传统”的形象,做出种种努力来把百事可乐描绘成年轻人的饮料。经过4年的酝酿,“百事可乐新一代”的口号正式面市,并一直沿用了20多年。10年后,可口可乐试图对百事可乐俘获下一代的广告做出反应时,它对百事可乐的优势已经减至2∶1了。而此时,BBDO又协助百事可乐制定了进一步的战略,向可口可乐发起全面进攻,被世人称为“百事可乐的挑战”。其中两仗打得十分出色。 第一个漂亮仗是品尝实验和其后的宣传活动。1975年,百事可乐在达拉斯进行了品尝实验,将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都去掉商标,分别以字母M和Q做上暗记,结果表明,百事可乐比可口可乐更受欢迎。随后,BBDO 公司对此大肆宣扬,在广告中表现的是,可口可乐的忠实主顾选择标有字母M的百事可乐,而标有字母Q的可口可乐却无人问津。广告宣传完全达到了百事可乐和BBDO 公司所预期的目的:让消费者重新考虑他们对“老”可乐的忠诚,并把它与“新”可乐相比较。可口可乐对此束手无策,除了指责这种比较不道德,并且吹毛求疵地认为人们对字母M有天生的偏爱之外,毫无办法。结果,百事可乐的销售量猛增,与可口可乐的差距缩小为2∶3。 1983年底,BBDO 广告公司又以500万美元的代价,聘请迈克尔•杰克逊拍摄了两部广告片,并组织杰克逊兄弟进行广告旅行。这位红极一时的摇滚乐歌星为百事可乐赢得了年轻一代狂热的心,广告播出才一个月,百事可乐的销量就直线上升。据百事可乐公司自己统计,在广告播出的一年中,大约97%的美国人收看过,每人达12次。 几乎与此同时,百事可乐利用可口可乐和包装商们的利益纷争,以及联邦贸易委员会对饮料行业特许包装体制的反对,争取过来数家包装商,并且让可口可乐公司遭受了一次非常公开的挫折。1984年5月,负责官方饮料供应的快餐联号伯格•金公司因不满可口可乐转向其竞争对手麦当劳公司,于是交给百事可乐一纸合同,让它为全美2300家伯格•金快餐店提供3000万升饮料,仅此一项每年为百事可乐增加3000万美元的收入。伯格•金的“倒戈”,令百事可乐获益匪浅。 百事可乐只有30多岁的经理约翰•斯卡利坚信:“基于口味和销售两个原因,百事可乐终将战胜可口可乐”。这一预言现在终于变成了现实。在百事可乐发起挑战之后不到3年,美国《商业周刊》就开始怀疑可口可乐是否有足够的防卫技巧和销售手段来抵御百事可乐的猛烈进攻。1978年6月12日,《商业周刊》的封面赫然印着“百事可乐荣膺冠军”。A•C•尼尔森关于商店里饮料销售情况的每月调查报告也表明:百事可乐第一次夺走了可口可乐的领先地位。 色彩:红与蓝 实际上,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商标设计可能最能反映二者的特色和定位。 可口可乐选用的是红色,在鲜红的底色上印着白色的斯宾塞体草书“Coca-Cola”字样,白字在红底的衬托下,有一种悠然的跳动之态,草书则给人以连贯、流线和飘逸之感。红白相间,用色传统,显得古朴、典雅而又不失活力。 百事可乐则选择了蓝色,在纯白的底色上是近似中国行书的蓝色字体“Pepsi Cola”,蓝字在白底的衬托下十分醒目,呈活跃、进取之态。众所周知,蓝色是精致、创新和年轻的标志,高科技行业的排头兵IBM公司就选用蓝色为公司的主色调,被称为“蓝色巨人”,百事可乐的颜色与它的公司形象和定位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从真空地带着手 百事可乐不仅在美国国内市场上向可口可乐发起了最有力的挑战,还在世界各国市场上向可口可乐挑战。 与国内市场完全一样,百事可乐因为可口可乐的先人优势已经没有多少空间。百事可乐的战略就是进入可口可乐公司尚未进入或进入失败的“真空地带”,当时公司的董事长唐纳德•肯特经过深入考察调研,发现前苏联、中国以及亚洲、非洲还有大片空白地区可以有所作为。 肯特的至交,美国总统尼克松帮了大忙。1959年,美国展览会在莫斯科召开,肯特利用他与当时的美国副总统尼克松之间的特殊关系,要求尼克松“想办法让苏联领导人喝一杯百事可乐”。尼克松显然同赫鲁晓夫通过气,于是在各国记者的镜头前,赫鲁晓夫手举百事可乐,露出一脸心满意足的表情。这是最特殊的广告,百事可乐从此在前苏联站稳了脚跟,这对百事可乐打入前苏联国家和地区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百事可乐虽然进入了前苏联市场,却未能实现在前苏联建立工厂,垄断可乐在前苏联销售的计划。于是,1975年,百事可乐公司以帮助前苏联销售伏特加酒为条件,取得了在前苏联建立生产工厂并垄断其销售的权力,成为美国闯进前苏联市场的第一家民间企业。这一事件立即在美国引起轰动,各家主要报刊均以头条报道了这条消息。 在以色列,可口可乐抢占了先机,先行设立了分厂。但是,此举引起了阿拉伯各国的联合抵制。百事可乐见有机可乘,立即放弃本来得不到好处的以色列,一举取得中东其他市场,占领了阿拉伯海周围的每一个角落,使百事可乐成了阿拉伯语中的日常词汇。 70年代末,印度政府宣布,只有可口可乐公布其配方,它才能在印度经销,结果双方无法达成一致,可口可乐撤出了印度。百事可乐的配方没有什么秘密,因此它乘机以建立粮食加工厂、增加农产品出口等作为交换条件,打入了这个重要的市场。 百事可乐在拓展国际市场时,一直将尼克松视为它的秘密武器。60年代尼克松竞选惨败后,百事仍然积极对其给予支持,肯特先生以年薪10万美金的报酬,聘请尼克松为百事公司的顾问和律师。尼克松则利用自己的关系周游列国,兜售百事可乐,并且在竞选美国总统成功后,任命肯特为总统经济政策顾问,使其有机会影响经济政策,借以创造百事可乐在世界市场与可口可乐竞争的有利地位。 在与可口可乐角逐国际市场时,百事可乐很善于依靠政界,抓住特殊机会,利用独特的手段从可口可乐手中抢夺市场。 另一种多元化 由于饮料行业的激烈竞争,为了规避风险,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多元化经营。但是,多元化为两家公司带来的收益大相径庭,百事可乐在这场特殊的角逐中再次战胜了可口可乐。 自70年代开始,可口可乐公司大举进军与饮料无关的其他行业,在水净化、葡萄酒酿造、养虾、水果生产、影视等行业大量投资,并购和新建这些行业的企业,其中包括1982年1月,公司斥资5亿美元收购哥伦比亚制片厂的巨额交易。但是,这些投资给公司股东的回报少得可怜,其资本收益率仅1%。直到80年代中期,可口可乐公司才集中精力于主营业务,结果利润出现直线上升。 百事可乐就幸运多了。它从60年代起就试图打破单一的业务种类,迅速发展其他行业,使公司成为多角化企业。从1977年开始,百事可乐进军快餐业,它先后将肯德基食品公司(KFC)、必胜客(Pizza-hut)意大利比萨饼和特柯贝尔(Taco Bell)墨西哥餐厅收归麾下。百事可乐这次的对手是快餐大王麦当劳公司。肯德基、必胜客和特柯贝尔在被百事可乐兼并前,都只是一些忽冷忽热的餐馆,仅仅在自己狭小的市场内略有优势。百事可乐兼并它们之后,立即提出:目标和对手“不应再是城里另一家炸鸡店、馅饼店,而应是伟大的麦当劳!”于是,百事可乐又在快餐业向强手发起了挑战。 当时正是美国通货膨胀不断高涨的年代,麦当劳的食品价格也随着物价不断上涨,百事可乐看准时机,以此为突破口,开始了它的攻势。公司不断设法降低成本,制定了“简化、简化、再简化”的原则(这不是指食品的制作和质量,而是指尽量减少非食品经营支出)。如预先做好部分食品,在店外烧烤牛肉,尽量减少厨房用地,降低人工成本;修改菜单,将制作快的菜放在前面,以加快流通速度等。结果销售额很快达到以前的两倍,而员工只有以前的一半。由于收入迅速增加,成本大大降低,利润猛增,已经能够与麦当劳抗衡,并且带动了百事可乐饮料的销售。 百事可乐还首创快餐业“送货上门”的新型营销方式。当时百事可乐公司的总裁韦恩•卡拉维说:“如果只等着忙碌的人们到餐厅来,我们是繁荣不起来的。我们要使炸鸡、馅饼的供应像看时间那样方便。” 百事可乐质优、价廉的食品,高效、多样的服务赢得了顾客的青睐,销售额年年创记录,很快成为世界上最赚钱的餐饮公司。许多老牌快餐公司在百事可乐咄咄逼人的攻势下败下阵来,甚至麦当劳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70年代末80年代初,麦当劳公司的年利润率为8%,而百事快餐公司的年利润率却高达20%。 百事可乐终于在它诞生92周年的时候赶上了竞争对手。1990年,两种可乐平分市场,在零售方面百事可乐甚至超出了1亿多美元。该年度A•C•尼尔森公司对美国、欧洲和日本的9000名消费者进行了调查,排出了世界上最有影响的10大名牌,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均获此殊荣,分列第6和第8位。百事可乐已经实现了成为全世界顾客最喜欢的公司的梦想。1997年,百事可乐公司全球销售额为92亿美元,位列《财富》98世界500强第92位,荣登饮料行业企业世界冠军,可口可乐只能屈居亚军,销售额只有68亿美元,排名在201位。 可乐在中国 由于可口可乐是最早进入中国的美国企业,具有百事可乐不可比拟的先人优势,百事可乐在中国同样处于挑战者的位置。 百事可乐在中国市场的竞争战略主要是: 1.以年轻人和爱好体育的人士为目标市场。1999年3月,中国足球协会宣布,中国足协与国际管理集团经过友好协商,正式签订协议,由百事可乐公司买断今后5年中国足球甲A联赛冠名权,从1999年开始到2003年,甲A联赛将冠名为百事可乐全国足球甲A联赛,同时,合同规定,禁止其他饮料企业进入甲A联赛俱乐部和球队,一举独占了中国最大体育运动市场的宣传权。百事可乐还通过多种形式参与中国体育,扩大在体育爱好者中的影响。另外,百事可乐的广告也全部以时尚、新潮、青年或运动人士为诉求重点。 2.集中开拓北京和南方主要大中城市。现在百事可乐产品已在国内12家合资的灌瓶厂制造,包括北京、深圳、广州、福州、上海、南昌、桂林、成都、重庆及长春等地,除了北京和长春外,全是南方城市,其中上海、福州、成都、重庆被认为是百事可乐最重要的领地。 3.并购国内饮料企业。1993年,百事可乐在广州成立百事亚洲饮料有限公司,设立了两家浓缩液生产厂:一家负责生产百事饮品,而另一家则负责生产当地品牌。1994年,百事可乐又同天府可乐和北冰洋饮料公司达成协议,成立了重庆百事天府饮料有限公司和北京百事北冰洋饮料有限公司。 4.多样化经营。百事公司旗下的饮料和餐饮业务均已在中国展开。目前,百事可乐饮料在国内的产品包括百事可乐、七喜、美年达及激浪、北冰洋等,百事可乐餐饮在中国主要是肯德基炸鸡和必胜客比萨饼。 自1993年百事可乐与中国国家轻工总会签订共同合作发展备忘录至今,公司已在国内相同项目上进行了7亿美元的投资,拥有12家合资灌瓶厂及3家浓缩液生产厂。百事可乐国际集团还计划于未来5年在中国设立9家新厂,联同本地的合伙人,公司将会转移先进科技及器材,同时引入现代的管理及市场系统。 百事公司积极扩展的成绩十分显著,仅1994年,该公司在中国的销量就增加了50%。但是,在中国可乐市场,可口可乐仍然处于绝对优势。1998年的中国碳酸饮料市场上,前5名中有4名是可口可乐公司的品牌。1999年2月1日—28日,可口可乐公司在位于上海市人民广场的中国民生银行大厦上,挂起了四幅总面积近9000平方米的可口可乐巨型广告,公然在百事可乐的家门口向百事可乐挑战,可见其气势之盛。 1999年2月2日,推出非常可乐的娃哈哈集团通过《中国经营报》,对全国的消费者进行了“为非常可乐打分”的问卷调查。北京市统计局计算中心对回收的问卷进行了统计,结果在参加调查的消费者中,63%的人在购买可乐时首选品牌是可口可乐,34%的人首选非常可乐,而百事可乐仅为3%。据分析,中国人有两种心态:崇尚外国生活和对国货潜藏在心的爱护。可口可乐以纯正的美国口味成为“可乐”的同义词,得到了前一种心态的一致喜爱;而非常可乐则争取了后一部分人;百事可乐面向年轻人的定位并没有得到普遍认同,所以位居末席。连初出茅庐的非常可乐都竞争不过,看来百事可乐在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是,以百事可乐勇于向强手挑战的精神、杰出的经营销售经验,以及人才云集优势,百事可乐公司绝不会甘居人后,好戏还在后头。 点评 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之间的双雄战早已打得不可开交,百事可乐在其中令人称道的是它勇于挑战的勇气和它的市场竞争手段。最终,百事可乐取得了一席之地。 当我们的眼光投向世界,尤其是以世界500强为代表的大型跨国公司的时候,我们深切地感到:中国的企业与它们相比是何等的渺小。但是,竞争是不可回避的,中国企业必须学习百事可乐的精神,勇于面对世界级强手。实际上,并不是一点机会没有。与新兴的小企业相比,规模巨大、历史悠久的企业也存在致命的弱点,百事可乐就抓住可口可乐管理机构调整和人事纠葛带来的良机,向可口可乐发起有力的冲击,并取得了赫赫战果。 当然,我们最应该学习的是百事可乐如何向强手挑战。百事可乐在美国挑战可口可乐的主要方式,是其卓然超群的市场定位和对销售渠道的控制。在可口可乐一统天下的年代,针对青少年对碳酸饮料的强大需求及未来的购买潜力,百事可乐将自身定位于“创新、年轻并富有活力”,这对于60年代的美国年轻人极具号召力,并且控制了销售渠道中的包装公司,因此能够异军突起。在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鏖战可乐市场的时候,七喜将自己定位为非可乐,也迅速打开了销路。 在国际市场上,百事可乐的竞争策略也很独特,它看准时机,占领了可口可乐的“真空地带”,不仅避免了后入劣势和两败俱伤的局面,还在大片地区形成了垄断。百事可乐对麦当劳等快餐公司的挑战主要是有针对性地“提供质优、价低的产品,高效、多样的服务,并不断创新”。都是眼光独到、精准,策略切中要害,深合顾客心理和需求,因此能够行之有效。 最近,非常可乐、汾湟可乐、中华可乐纷纷出台,掀起中国的可乐大战。在向以可口可乐为代表的强手挑战中,应当学习当年百事可乐的精神,特别是要学习百事可乐的竞争手段,找准定位,做好市场营销。 但是,这三种可乐除了强调自己是国货外,似乎没有其他创意。以汾湟可乐为例,现在电视上播得比较多的是汾湟可乐的两则广告——《打抱不平篇》和《龙舟篇》。前者的内容是:手中的汾湟可乐被抢走后,小男孩无可奈何,这时成龙见义勇为,抢回可乐,小男孩对成龙的功夫佩服得五体投地,又将手中的汾湟可乐抛出,要求再来一次。后者的内容是:大家扛起龙骨下水,人们挥汗如雨,这时一罐汾湟可乐出现了,成龙打开它,仰头痛饮,然后来了一句话,“汾湟可乐,大家齐欢乐”。专家评论说,前一则广告似乎是在为成龙的功夫而非汾湟可乐做广告,将可乐换成玩具一点不影响其完整性;后一则也无非是这样一种诉求:汾湟可乐能解渴,特别是大汗淋漓时,与其他可乐并没有两样。这两则广告的问题都在于:定位不准、不深,没有特色。 其实,这正是汾湟可乐对自己产品定位把握不定的表现,其他两种可乐也是一样。在洋可乐横行的时代,宣扬“中国人自己的可乐”当然能够赢得部分顾客,因而非常可乐首先以此为诉求,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消费者关心的不仅仅是国货,而是它们与洋可乐比,有什么新颖独特的地方,能否接受并喜欢,显然,这就不单是“国货”二字能达到的。如果非常可乐营销得法,能够充分利用“娃哈哈”对儿童的影响,培养未来“娃哈哈的一代”也并非无稽之谈。现在,在台湾,占软饮料市场60%以上市场份额的不是可口可乐,也不是百事可乐,而是一家当地饮料企业,它的诀窍就是独特的市场定位和对销售渠道的牢牢控制。 这正是我们需要向百事可乐学习的。

世界上第一瓶可口可乐于1886年诞生于美国,距今已有113年的历史。这种神奇的饮料以它不可抗拒的魅力征服了全世界数以亿计的消费者,成为“世界饮料之王”,甚至享有“饮料日不落帝国”的赞誉。但是,就在可口可乐如日中天之时,竟然有另外一家同样高举“可乐”大旗,敢于向其挑战的企业,它宣称要成为“全世界顾客最喜欢的公司”,并且在与可口可乐的交锋中越战越强,最终形成分庭抗礼之势,这就是百事可乐公司。 新可乐挑战老可乐 世界上第一瓶百事可乐同样诞生于美国,那是在1898年,比可口可乐的问世晚了12年,去年是它100岁诞辰。它的味道同配方绝密的可口可乐相近,于是便借可口可乐之势取名为百事可乐。 由于可口可乐早在1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大力开拓市场,到这时早已声名远扬,控制了绝大部分碳酸饮料市场,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定势,一提起可乐,就非可口可乐莫属,百事可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一直不见起色,曾两度处于破产边缘,饮料市场仍然是可口可乐一统天下。尽管1929年开始的大危机和二战期间,百事可乐为了生存,不惜将价格降至5美分/镑,是可口可乐价格的一半,以致于差不多每个美国人都知道“5分镍币可以多买1倍的百事可乐”的口头禅,百事可乐仍然未能摆脱困境。 在饮料行业,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一个是市场领导者,一个是市场追随者(挑战者)。作为市场追随者,有两种战略可供选择:向市场领导者发起攻击以夺取更多的市场份额;或者是参与竞争,但不让市场份额发生重大改变。显然,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实践,百事可乐公司发现,后一种选择连公司的生存都不能保障,是行不通的。于是,百事可乐开始采取前一种战略,向可口可乐发出强有力的挑战,这正是二战以后斯蒂尔、肯特、卡拉维等“百事英才”所做的。 百事可乐的一代 这时有一个对百事可乐的发展非常有利的环境。二战后,美国诞生了一大批年轻人,他们没有经过大危机和战争洗礼,自信乐观,与他们的前辈们有很大的不同,这些小家伙正在成长,逐步会成为美国的主要力量,他们对一切事务的胃口既大且新,这为百事可乐针对“新一代”的营销活动提供了基础。 但是,这一切都是在1960年百事可乐把它的广告业务交给BBDO(巴腾-巴顿-德斯廷和奥斯本)广告公司以后才明白过来的。当时,可口可乐以5∶1的绝对优势压倒百事可乐。BBDO 公司分析了消费者构成和消费心理的变化,将火力对准了可口可乐“传统”的形象,做出种种努力来把百事可乐描绘成年轻人的饮料。经过4年的酝酿,“百事可乐新一代”的口号正式面市,并一直沿用了20多年。10年后,可口可乐试图对百事可乐俘获下一代的广告做出反应时,它对百事可乐的优势已经减至2∶1了。而此时,BBDO又协助百事可乐制定了进一步的战略,向可口可乐发起全面进攻,被世人称为“百事可乐的挑战”。其中两仗打得十分出色。 第一个漂亮仗是品尝实验和其后的宣传活动。1975年,百事可乐在达拉斯进行了品尝实验,将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都去掉商标,分别以字母M和Q做上暗记,结果表明,百事可乐比可口可乐更受欢迎。随后,BBDO 公司对此大肆宣扬,在广告中表现的是,可口可乐的忠实主顾选择标有字母M的百事可乐,而标有字母Q的可口可乐却无人问津。广告宣传完全达到了百事可乐和BBDO 公司所预期的目的:让消费者重新考虑他们对“老”可乐的忠诚,并把它与“新”可乐相比较。可口可乐对此束手无策,除了指责这种比较不道德,并且吹毛求疵地认为人们对字母M有天生的偏爱之外,毫无办法。结果,百事可乐的销售量猛增,与可口可乐的差距缩小为2∶3。 1983年底,BBDO 广告公司又以500万美元的代价,聘请迈克尔•杰克逊拍摄了两部广告片,并组织杰克逊兄弟进行广告旅行。这位红极一时的摇滚乐歌星为百事可乐赢得了年轻一代狂热的心,广告播出才一个月,百事可乐的销量就直线上升。据百事可乐公司自己统计,在广告播出的一年中,大约97%的美国人收看过,每人达12次。 几乎与此同时,百事可乐利用可口可乐和包装商们的利益纷争,以及联邦贸易委员会对饮料行业特许包装体制的反对,争取过来数家包装商,并且让可口可乐公司遭受了一次非常公开的挫折。1984年5月,负责官方饮料供应的快餐联号伯格•金公司因不满可口可乐转向其竞争对手麦当劳公司,于是交给百事可乐一纸合同,让它为全美2300家伯格•金快餐店提供3000万升饮料,仅此一项每年为百事可乐增加3000万美元的收入。伯格•金的“倒戈”,令百事可乐获益匪浅。 百事可乐只有30多岁的经理约翰•斯卡利坚信:“基于口味和销售两个原因,百事可乐终将战胜可口可乐”。这一预言现在终于变成了现实。在百事可乐发起挑战之后不到3年,美国《商业周刊》就开始怀疑可口可乐是否有足够的防卫技巧和销售手段来抵御百事可乐的猛烈进攻。1978年6月12日,《商业周刊》的封面赫然印着“百事可乐荣膺冠军”。A•C•尼尔森关于商店里饮料销售情况的每月调查报告也表明:百事可乐第一次夺走了可口可乐的领先地位。 色彩:红与蓝 实际上,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商标设计可能最能反映二者的特色和定位。 可口可乐选用的是红色,在鲜红的底色上印着白色的斯宾塞体草书“Coca-Cola”字样,白字在红底的衬托下,有一种悠然的跳动之态,草书则给人以连贯、流线和飘逸之感。红白相间,用色传统,显得古朴、典雅而又不失活力。 百事可乐则选择了蓝色,在纯白的底色上是近似中国行书的蓝色字体“Pepsi Cola”,蓝字在白底的衬托下十分醒目,呈活跃、进取之态。众所周知,蓝色是精致、创新和年轻的标志,高科技行业的排头兵IBM公司就选用蓝色为公司的主色调,被称为“蓝色巨人”,百事可乐的颜色与它的公司形象和定位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从真空地带着手 百事可乐不仅在美国国内市场上向可口可乐发起了最有力的挑战,还在世界各国市场上向可口可乐挑战。 与国内市场完全一样,百事可乐因为可口可乐的先人优势已经没有多少空间。百事可乐的战略就是进入可口可乐公司尚未进入或进入失败的“真空地带”,当时公司的董事长唐纳德•肯特经过深入考察调研,发现前苏联、中国以及亚洲、非洲还有大片空白地区可以有所作为。 肯特的至交,美国总统尼克松帮了大忙。1959年,美国展览会在莫斯科召开,肯特利用他与当时的美国副总统尼克松之间的特殊关系,要求尼克松“想办法让苏联领导人喝一杯百事可乐”。尼克松显然同赫鲁晓夫通过气,于是在各国记者的镜头前,赫鲁晓夫手举百事可乐,露出一脸心满意足的表情。这是最特殊的广告,百事可乐从此在前苏联站稳了脚跟,这对百事可乐打入前苏联国家和地区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百事可乐虽然进入了前苏联市场,却未能实现在前苏联建立工厂,垄断可乐在前苏联销售的计划。于是,1975年,百事可乐公司以帮助前苏联销售伏特加酒为条件,取得了在前苏联建立生产工厂并垄断其销售的权力,成为美国闯进前苏联市场的第一家民间企业。这一事件立即在美国引起轰动,各家主要报刊均以头条报道了这条消息。 在以色列,可口可乐抢占了先机,先行设立了分厂。但是,此举引起了阿拉伯各国的联合抵制。百事可乐见有机可乘,立即放弃本来得不到好处的以色列,一举取得中东其他市场,占领了阿拉伯海周围的每一个角落,使百事可乐成了阿拉伯语中的日常词汇。 70年代末,印度政府宣布,只有可口可乐公布其配方,它才能在印度经销,结果双方无法达成一致,可口可乐撤出了印度。百事可乐的配方没有什么秘密,因此它乘机以建立粮食加工厂、增加农产品出口等作为交换条件,打入了这个重要的市场。 百事可乐在拓展国际市场时,一直将尼克松视为它的秘密武器。60年代尼克松竞选惨败后,百事仍然积极对其给予支持,肯特先生以年薪10万美金的报酬,聘请尼克松为百事公司的顾问和律师。尼克松则利用自己的关系周游列国,兜售百事可乐,并且在竞选美国总统成功后,任命肯特为总统经济政策顾问,使其有机会影响经济政策,借以创造百事可乐在世界市场与可口可乐竞争的有利地位。 在与可口可乐角逐国际市场时,百事可乐很善于依靠政界,抓住特殊机会,利用独特的手段从可口可乐手中抢夺市场。 另一种多元化 由于饮料行业的激烈竞争,为了规避风险,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多元化经营。但是,多元化为两家公司带来的收益大相径庭,百事可乐在这场特殊的角逐中再次战胜了可口可乐。 自70年代开始,可口可乐公司大举进军与饮料无关的其他行业,在水净化、葡萄酒酿造、养虾、水果生产、影视等行业大量投资,并购和新建这些行业的企业,其中包括1982年1月,公司斥资5亿美元收购哥伦比亚制片厂的巨额交易。但是,这些投资给公司股东的回报少得可怜,其资本收益率仅1%。直到80年代中期,可口可乐公司才集中精力于主营业务,结果利润出现直线上升。 百事可乐就幸运多了。它从60年代起就试图打破单一的业务种类,迅速发展其他行业,使公司成为多角化企业。从1977年开始,百事可乐进军快餐业,它先后将肯德基食品公司(KFC)、必胜客(Pizza-hut)意大利比萨饼和特柯贝尔(Taco Bell)墨西哥餐厅收归麾下。百事可乐这次的对手是快餐大王麦当劳公司。肯德基、必胜客和特柯贝尔在被百事可乐兼并前,都只是一些忽冷忽热的餐馆,仅仅在自己狭小的市场内略有优势。百事可乐兼并它们之后,立即提出:目标和对手“不应再是城里另一家炸鸡店、馅饼店,而应是伟大的麦当劳!”于是,百事可乐又在快餐业向强手发起了挑战。 当时正是美国通货膨胀不断高涨的年代,麦当劳的食品价格也随着物价不断上涨,百事可乐看准时机,以此为突破口,开始了它的攻势。公司不断设法降低成本,制定了“简化、简化、再简化”的原则(这不是指食品的制作和质量,而是指尽量减少非食品经营支出)。如预先做好部分食品,在店外烧烤牛肉,尽量减少厨房用地,降低人工成本;修改菜单,将制作快的菜放在前面,以加快流通速度等。结果销售额很快达到以前的两倍,而员工只有以前的一半。由于收入迅速增加,成本大大降低,利润猛增,已经能够与麦当劳抗衡,并且带动了百事可乐饮料的销售。 百事可乐还首创快餐业“送货上门”的新型营销方式。当时百事可乐公司的总裁韦恩•卡拉维说:“如果只等着忙碌的人们到餐厅来,我们是繁荣不起来的。我们要使炸鸡、馅饼的供应像看时间那样方便。” 百事可乐质优、价廉的食品,高效、多样的服务赢得了顾客的青睐,销售额年年创记录,很快成为世界上最赚钱的餐饮公司。许多老牌快餐公司在百事可乐咄咄逼人的攻势下败下阵来,甚至麦当劳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70年代末80年代初,麦当劳公司的年利润率为8%,而百事快餐公司的年利润率却高达20%。 百事可乐终于在它诞生92周年的时候赶上了竞争对手。1990年,两种可乐平分市场,在零售方面百事可乐甚至超出了1亿多美元。该年度A•C•尼尔森公司对美国、欧洲和日本的9000名消费者进行了调查,排出了世界上最有影响的10大名牌,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均获此殊荣,分列第6和第8位。百事可乐已经实现了成为全世界顾客最喜欢的公司的梦想。1997年,百事可乐公司全球销售额为92亿美元,位列《财富》98世界500强第92位,荣登饮料行业企业世界冠军,可口可乐只能屈居亚军,销售额只有68亿美元,排名在201位。 可乐在中国 由于可口可乐是最早进入中国的美国企业,具有百事可乐不可比拟的先人优势,百事可乐在中国同样处于挑战者的位置。 百事可乐在中国市场的竞争战略主要是: 1.以年轻人和爱好体育的人士为目标市场。1999年3月,中国足球协会宣布,中国足协与国际管理集团经过友好协商,正式签订协议,由百事可乐公司买断今后5年中国足球甲A联赛冠名权,从1999年开始到2003年,甲A联赛将冠名为百事可乐全国足球甲A联赛,同时,合同规定,禁止其他饮料企业进入甲A联赛俱乐部和球队,一举独占了中国最大体育运动市场的宣传权。百事可乐还通过多种形式参与中国体育,扩大在体育爱好者中的影响。另外,百事可乐的广告也全部以时尚、新潮、青年或运动人士为诉求重点。 2.集中开拓北京和南方主要大中城市。现在百事可乐产品已在国内12家合资的灌瓶厂制造,包括北京、深圳、广州、福州、上海、南昌、桂林、成都、重庆及长春等地,除了北京和长春外,全是南方城市,其中上海、福州、成都、重庆被认为是百事可乐最重要的领地。 3.并购国内饮料企业。1993年,百事可乐在广州成立百事亚洲饮料有限公司,设立了两家浓缩液生产厂:一家负责生产百事饮品,而另一家则负责生产当地品牌。1994年,百事可乐又同天府可乐和北冰洋饮料公司达成协议,成立了重庆百事天府饮料有限公司和北京百事北冰洋饮料有限公司。 4.多样化经营。百事公司旗下的饮料和餐饮业务均已在中国展开。目前,百事可乐饮料在国内的产品包括百事可乐、七喜、美年达及激浪、北冰洋等,百事可乐餐饮在中国主要是肯德基炸鸡和必胜客比萨饼。 自1993年百事可乐与中国国家轻工总会签订共同合作发展备忘录至今,公司已在国内相同项目上进行了7亿美元的投资,拥有12家合资灌瓶厂及3家浓缩液生产厂。百事可乐国际集团还计划于未来5年在中国设立9家新厂,联同本地的合伙人,公司将会转移先进科技及器材,同时引入现代的管理及市场系统。 百事公司积极扩展的成绩十分显著,仅1994年,该公司在中国的销量就增加了50%。但是,在中国可乐市场,可口可乐仍然处于绝对优势。1998年的中国碳酸饮料市场上,前5名中有4名是可口可乐公司的品牌。1999年2月1日—28日,可口可乐公司在位于上海市人民广场的中国民生银行大厦上,挂起了四幅总面积近9000平方米的可口可乐巨型广告,公然在百事可乐的家门口向百事可乐挑战,可见其气势之盛。 1999年2月2日,推出非常可乐的娃哈哈集团通过《中国经营报》,对全国的消费者进行了“为非常可乐打分”的问卷调查。北京市统计局计算中心对回收的问卷进行了统计,结果在参加调查的消费者中,63%的人在购买可乐时首选品牌是可口可乐,34%的人首选非常可乐,而百事可乐仅为3%。据分析,中国人有两种心态:崇尚外国生活和对国货潜藏在心的爱护。可口可乐以纯正的美国口味成为“可乐”的同义词,得到了前一种心态的一致喜爱;而非常可乐则争取了后一部分人;百事可乐面向年轻人的定位并没有得到普遍认同,所以位居末席。连初出茅庐的非常可乐都竞争不过,看来百事可乐在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是,以百事可乐勇于向强手挑战的精神、杰出的经营销售经验,以及人才云集优势,百事可乐公司绝不会甘居人后,好戏还在后头。 点评 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之间的双雄战早已打得不可开交,百事可乐在其中令人称道的是它勇于挑战的勇气和它的市场竞争手段。最终,百事可乐取得了一席之地。 当我们的眼光投向世界,尤其是以世界500强为代表的大型跨国公司的时候,我们深切地感到:中国的企业与它们相比是何等的渺小。但是,竞争是不可回避的,中国企业必须学习百事可乐的精神,勇于面对世界级强手。实际上,并不是一点机会没有。与新兴的小企业相比,规模巨大、历史悠久的企业也存在致命的弱点,百事可乐就抓住可口可乐管理机构调整和人事纠葛带来的良机,向可口可乐发起有力的冲击,并取得了赫赫战果。 当然,我们最应该学习的是百事可乐如何向强手挑战。百事可乐在美国挑战可口可乐的主要方式,是其卓然超群的市场定位和对销售渠道的控制。在可口可乐一统天下的年代,针对青少年对碳酸饮料的强大需求及未来的购买潜力,百事可乐将自身定位于“创新、年轻并富有活力”,这对于60年代的美国年轻人极具号召力,并且控制了销售渠道中的包装公司,因此能够异军突起。在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鏖战可乐市场的时候,七喜将自己定位为非可乐,也迅速打开了销路。 在国际市场上,百事可乐的竞争策略也很独特,它看准时机,占领了可口可乐的“真空地带”,不仅避免了后入劣势和两败俱伤的局面,还在大片地区形成了垄断。百事可乐对麦当劳等快餐公司的挑战主要是有针对性地“提供质优、价低的产品,高效、多样的服务,并不断创新”。都是眼光独到、精准,策略切中要害,深合顾客心理和需求,因此能够行之有效。 最近,非常可乐、汾湟可乐、中华可乐纷纷出台,掀起中国的可乐大战。在向以可口可乐为代表的强手挑战中,应当学习当年百事可乐的精神,特别是要学习百事可乐的竞争手段,找准定位,做好市场营销。 但是,这三种可乐除了强调自己是国货外,似乎没有其他创意。以汾湟可乐为例,现在电视上播得比较多的是汾湟可乐的两则广告——《打抱不平篇》和《龙舟篇》。前者的内容是:手中的汾湟可乐被抢走后,小男孩无可奈何,这时成龙见义勇为,抢回可乐,小男孩对成龙的功夫佩服得五体投地,又将手中的汾湟可乐抛出,要求再来一次。后者的内容是:大家扛起龙骨下水,人们挥汗如雨,这时一罐汾湟可乐出现了,成龙打开它,仰头痛饮,然后来了一句话,“汾湟可乐,大家齐欢乐”。专家评论说,前一则广告似乎是在为成龙的功夫而非汾湟可乐做广告,将可乐换成玩具一点不影响其完整性;后一则也无非是这样一种诉求:汾湟可乐能解渴,特别是大汗淋漓时,与其他可乐并没有两样。这两则广告的问题都在于:定位不准、不深,没有特色。 其实,这正是汾湟可乐对自己产品定位把握不定的表现,其他两种可乐也是一样。在洋可乐横行的时代,宣扬“中国人自己的可乐”当然能够赢得部分顾客,因而非常可乐首先以此为诉求,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消费者关心的不仅仅是国货,而是它们与洋可乐比,有什么新颖独特的地方,能否接受并喜欢,显然,这就不单是“国货”二字能达到的。如果非常可乐营销得法,能够充分利用“娃哈哈”对儿童的影响,培养未来“娃哈哈的一代”也并非无稽之谈。现在,在台湾,占软饮料市场60%以上市场份额的不是可口可乐,也不是百事可乐,而是一家当地饮料企业,它的诀窍就是独特的市场定位和对销售渠道的牢牢控制。 这正是我们需要向百事可乐学习的。

  • 索引序列
  • 医学食疗与健康杂志封面图
  • 医学食疗与健康杂志封面图片
  • 医学食疗与健康杂志封面
  • 医学食疗与健康杂志封面设计
  • 食品与健康杂志封面图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