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社会学概论参考文献

社会学概论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社会学概论参考文献

【内容提要】:本文着眼于中国社会在转型时期所面临的一些重要社会问题,指出中国政府应重视、发展中国的社会福利,建立社会安全网。从社会学角度重新审视了中国社会福利的概念,并从概念着手逐步论述我国发展社会福利的必要性,分析中国在这方面的某些不完善之处,运用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的方法论原理提出了一些建设方案。【关键词】:社会福利;人口老龄化;失业;贫困;长期成本;系统一、引言当前的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得到了巨大提高,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这个转型时期许多新的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俄罗斯和东欧等转轨国家,在改革之初已经是经济高度工业化、高度国有化的经济,90%以上的人口都是国有企业职工,100%的人都享受社会福利,中国与他们不同。改革之初,中国有 80%的农业人口,因此基本还是农业社会。当时中国人均GDP只有100美元左右,享受社会福利的人在中国超不过20%按这个标准计算,中国从来就没有超过80%的社会主义,农村人口也从来没有享受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福利。原本在苏联模式的劳动力市场隐性存在的问题而今在社会面前凸现,如:养老、失业、教育、医疗卫生等问题令政府忙于解决。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正在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政策,重构自己的社会保护体制。在政府制定的众多措施中,作为社会安全网的社会福利对解决这些棘手社会问题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本文以社会福利为措施,从当前我国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着眼,力图论述社会福利在中国社会的位置。二、认识社会福利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丰富的文化遗产中蕴含着许多关于社会福利的思想。例如:保息六政、九惠之教、社仓乡约等。《礼记·礼运大同篇》记述了孔子提出的社会福利主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闲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能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一大同思想对我国后来的福利思想及实践有着极大的影响。它是我国古代福利思想的代表,同时也就是现代所实施的主要社会福利措施。目前我国通用的“社会福利”译自英文的“social welfare”。在中国,学术界一般将社会福利作为社会保障体制的主要组成部分。[1]由于主要负责社会保险的劳动部被改组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之后,主要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的社会福利没有得到相应的加强。这种不符和国际发展趋势的变化是不利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在这里我们从国际角度着眼来看一下什么是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一个被广泛应用的概念,许多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称自己为“福利国家”就是一例。福利国家简单地说来就是指政府有责任照顾社会成员的需要,这种照顾包括了人们“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2]例如德国、英国、美国的社会安全制度就是一种社会福利它以基督教的博爱思想和人道主义价值观为理论基础,最初体现在宗教的一些活动上。“社会福利”有如下定义:第一,它是指一种国家的项目、待遇和服务制度,它帮助人们满足社会的、经济的、教育的和医疗的需要,这些需要对维持一个社会来说是最基本的。第二,它是指一个社会共同体或集体的幸福和正常的存在状态。[3]从这项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为实现“社会福利”的状态所做的各种制度安排。而狭义的“社会福利”是指为帮助特殊的社会群体,治疗救助社会病态而提供的社会服务。美国社会工作协会(NASW)1999年出版的《社会工作百科全书》是这样讨论社会福利的:“社会福利是一个宽泛和不准确的词,它最经常地被定义为旨在对被认识到的社会问题做出反应,或旨在改善弱势群体的状况的‘有组织的活动’、‘政府干预’、‘政策或项目’……社会福利可能最好地被理解为一种关于一个公正社会的理念,这个社会为工作和人类的价值提供机会,为其成员提供合理程度的安全,使他们免受匮乏和暴力,促进公正和基于个人价值的评价系统,这一社会在经济上是富于生产性和稳定性的。这种社会福利的理念基于这样的假设:通过组织和治理,人类社会可以生产和提供这些东西,而因为这一理念是可行的,社会有道德责任实现这样的理念。从这一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社会福利包括了,道德责任理念和制度理念等不同层次的涵义。综合上述学者的界定,我认为社会福利是一种为促进人类幸福、疗救社会病态,利用社会上的一切可能资源和机会来推动社会发展所做的慈善活动或政府行为。三、新的社会问题在中国凸现处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中国,不论在经济还是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我们发展是发展了,但有许多问题要去解决。在了解了社会福利的概念之后,我们来看一下中国有哪些问题可以通过社会福利来加以疗救。(一)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过大,对社会运行和发展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4]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寿命延长,死亡率下降,这种较长时期的低死亡率必然导致人口的老龄化。据我国五次人口普查材料,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及所占比例如下表: 普查时间(年) 老年人口(万人) 占总人口比例(%)1953 2 271964 7 101982 9 611990 3 592000 0 962000年人口普查,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28979万人,占总人口的22.89%;15——64岁的人口为88793万人,占总人口的70.15%;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0万人,占总人口的6.96%。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4.80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39个百分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我国已跨入老年型人口国家行列,专家预测,至2050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达到27%,老年人口数量和比重的激增将成为国家的承重负担,例如:财政支出增长、机构老龄化等。因此,社会福利的完备性和准确性将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二)失业问题失业人员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目前无工作,并以某种方式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员,包括就业转失业的人员和新生劳动力中未实现就业的人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进行,以往苏联模式的无失业神话被打破,但是失业不是一项私人保险能够应付的风险,因此它需要国家机构或社会组织来经办。1998年至2000年,全国国有企业共产生下岗职工2137万人,其中,1998年年初为8万人,当年新增2万人;1999年上年结转610万人,当年新增6万人;2000年上年结转652万人,当年新增6万人。2001年初,国有企业(含国有联营企业、国有独资公司)下岗职工为3万人,当年新增3万人,减少2万人,增减相抵,2001年末实有下岗职工4万人。失业对其他方面会产生连带性社会问题,例如:贫困,家庭暴力,失学等。这就要求国家完善社会福利体制,好失业救济工作维持住这个弱势群体的社会地位。(三)教育问题教育是立国之本,虽然我国教育已经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教育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接受大学(指大专以上)教育的有4571万人;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有14109万人;接受初中教育的有42989万人;接受小学教育的有45191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文盲人口(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有8507万人。教育水平地提高有利于社会地进步和发展,而且人们有享受教育的权利,对此我国政府关注教育相继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九年制义务教育,但是从中还存在着许多漏洞,而且在经济越来越发展的同时一些弊端逐渐暴露,例如:教育费用过高挡住了贫困孩子的求学梦,教育制度不完善导致舞弊现象泛滥,学校教育不适当导致学生误入歧途等。在今后社会福利将有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四)贫困问题中国20年的改革开放使经济高速增长,社会富裕程度大有改善,中国绝对贫困人口得以大幅度减少,农村贫困人口已由1978年的近6亿下降到1998年底的4200万人,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的比例由1978年的5亿减少到2000年的3000万人,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由1978年的7%下降到3%左右。这样的成绩不能说不让人欣慰,但是,根据世界银行国家间比较的每天1美元的国际贫困标准,中国贫困人口仍有06亿。据中华全国总工会和《1999年社会蓝皮书》资料表明:中国城市贫困人口规模在1500万至1800万之间。这些人主要包括“三无”的孤老残幼,60年代精简退职的老职工,特殊救济对象和因下岗、失业、退休所导致的生活贫困者以及部分低收入的在职人口。因此,我们还面临着艰巨的扶贫工程,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应该认识到贫困这个紧迫而又头疼的问题,在未来我国将用什么来解决贫困问题呢?我想“社会福利”是不可缺少的政策之一。(五)医疗卫生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不断进步,由于先进仪器的引进,随之带来了昂贵的医疗费用。普通收入的百姓一旦生病,将无力承担这些昂贵的费用,因此他们宁愿不上医院看病,结果小病变大病以致于无法治疗。有许多原本过的还算幸福的家庭因为疾病而支付昂贵的医疗费用被拖垮,变得穷困凄凉,我想光靠社会的一时力量捐款救助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这就需要政府建立一套合理完善的社会福利措施来帮助这个弱势群体。(六)基金问题我国的公共基金还不完善,例如:在覆盖各行业在职员工的养老保险发展过程中还需进行深入改革;私人资金的发展受到限制,由于没有解决好怎样从现收现付制向基金制过度的资金问题,个人的养老基金帐户的建立进展缓慢;基金管理和监管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由于福利系统已经有了一些基金积累,并且养老及医疗的私人基金也正在增长,因此,对于这些基金的管理(例如使它们的增值最大化)和条例地制定(保护受益人的权益)是十分重要的任务。四、解决问题的相关措施 以上问题对于人们来说是最急切需要解决的,也是保证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在了解了这些问题之后,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希望通过以下福利措施能够初步解决这些问题。(一)一保、一省、两提方案“一保”就是指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现阶段各国解决人口老龄化的主要措施就是实施养老保险制度。基金制和现金收付制都是为未来的支付而采取的简单的融资手段;除非这两种手段都能导致成功的支付,否则养老保险很难顺利进行。“一省”是指节省现有资源来满足未来的需求,以便有足够的资源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两提”一是指提高产量,包括提高每个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扩充不同年龄段的工人数量。在这个政策中,一方面意味着投入更好的设备,通过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提高工人素质。另一方面与我国的国情相适应,要加大劳动力的供给;二是指提高退休年龄,这一政策带来双层效果,一方面它降低了退休金领取者的人口数量,另一方面它又扩大了工人的数量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通过这项福利政策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有利于失业问题,贫困问题的解决。(二)失业救助一体化方案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作为代价的是出现了显性的失业。在劳动力市场上各项政策的核心问题应该是要设计一个简单易行的失业救助方案。我认为第一步应该要给失业者以一定的失业保障金,以保障他们的生活以便能安心地找工作,这在短期内是十分有效的;第二步是要建立一种有效的基金管理,以便于计算和分配失业救助金;第三步是要挖掘失业者的潜能,为其提供就业的建议和就业信息;第四步是要发展经济,制定能创造就业机会的政策,尽量避免因失业基金援助而引起预算黑洞,寻求就业的多种途径;第五是要有小额的创业基金,便于那些想就业而没资本的失业者自强自立,重新创业。贫困与失业是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解决失业问题有利于贫困问题的解决。(三)教育基金、贷款委员会方案面对倍受关注的教育问题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发展教育事业,消除教育漏洞,已经成为当务之急。目前在教育方面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教育基金短缺,失学青少年占一定比例,教育费用较高,这就要求我们寻找一条新途径来解决这些问题。教育基金方案就是要国家设立一定的教育福利,对贫困失学的青少年加以扶助。教育贷款方案是指动员社会力量例如:银行、大型企业、私人企业集团、社会团体等在国家领导下设立专门的教育贷款委员会,为学生提供一种他们在未来中年时期可以还贷的基金。当然这两条我国已经开始实施,但是由于没有专门的机构来组织安排,致使基金管理混乱使有些需要基金的学生得不到基金,而有些不需要基金的学生却得到基金。因此,设立这个专门委员会有助于这项社会福利的进一步完善。(四)信息、救济、自立多方位扶贫方案信息的齐全是做出正确扶贫政策的重要条件,如果有各种必需的数据,那么许多政策性问题都能得到妥善处理。而贫困救济系统的设计必须考虑到给付的成本,救济成本有多高将取决于有多少贫困人口,他们收入低于贫困线多少,分布在那些区域等等,这就需要搜集大量的数据。其实不光在这方面,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方面也同样需要充足的信息。在我国现有的收入水平上,消除贫困是一个长期的问题,因此目前的主要任务应该是贫困的缓减,而最有效的方法我认为是把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的集中在贫困中的最贫困群体。其次,贫困救助要尽可能依靠一定的指定目标,例如:英国的儿童救助,它设计了一种单一津贴,每周向每个家庭的儿童发放。这个救助很简单,易于管理,而且容易选定目标,因为孩子最能代表一个家庭的贫困状况。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建立一个全国性贫困救助体系是不可行的,因此要发挥地方的主动性。而且如果中央政府承担了贫困救济的费用,一旦交到下级政府手里,那么下级政府就不会主动去考虑成本问题。扶贫最关键的是要改变贫困者的思想观念,不能令他们养成等待救济的思想,应该鼓励他们努力劳动,自强自立为脱贫而奋斗。社会系统理论在这里有相当大的作用,社会系统是指一个社会组织模式,它具有一定的界限,使它与其他社会环境分别出来而它的构成部分是相互连接并共同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规律。贫困者的亲戚朋友可以就近给予帮助,其次是社会团体,政府组织。例如: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因为贫困而失学时,与他关系密切的学校会伸出援助之手。因此研究贫困者所处社会系统对贫困救助福利方案的实施大有帮助。(五)医疗保险、补助方案针对上面所提到的医疗福利所面临的问题,从经济学角度上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这里要注意的是“长期成本”。[5]第一,从资金上讲,广泛的依靠公共养老金(税收及社会保险费)比依靠私人养老金更能节省成本;第二,医疗服务的提供可以通过私人机构、民间非营利性机构(通常指“非政府组织”)、公共部门或者私人部门的混合机构;第三,不同的资金来源方式与不同的服务提供方式可以任意组合,一是公共基金可以与公共提供相结合,二是公共基金与私人提供相结合,再加上支出控制。在实施医疗保险、补助方案时要遵守医疗补助公平原则、医疗补助效率原则、医疗补助对象确定原则,医疗补助优先需要原则等,运用客观经济指标评估法、参与性农村评估法(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简称“PRA”等手段,使这项社会福利得到完善发展。例如美国通过的“联邦保健”是美国福利中最受人欢迎的一项。它分医院保险和医疗保险,主要目的是帮助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及65岁以下的伤残人应付治疗和健康护理的昂贵费用。医院保险是帮助病人支付住院费用和此后的护理费用;医疗保险则是用来帮助病人支付医院门诊费用和医生服务费用等。美国的医疗保险费用,1/3以上是由联邦政府从普通税收中拨付,其余部分则由,够年龄的人自己按月交纳保险金,只不过这种保险费要少一些。领取养老金的人每月保险费从养老金中扣除。我国可以从中吸取经验。(六)基金系统管理方案所谓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部分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6]我国社会福利方面的基金短缺,这就需要先进可行的管理手段使有限的基金得到最大利用,处理好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使基金的积累与支出相连接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各项基金在这个系统中运转效能得到最大化,各项基金可以相互补充没有闲置。五、结语我国的社会福利事业是为维护处于特殊困难之中的老年人、孤儿和残疾人的生活、教育、医疗和康复等方面基本权利而设立的,主要包括孤残儿童事业、残疾人福利事业和老年人福利事业。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全国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社会化发展社会福利服务的形式:一是福利事业单位的服务对象已普遍由传统的“三无”老人转到向全社会开放,目前国有福利事业单位自费收养人数已达到40%以上;二是一大批民办社会福利事业单位涌现出来;三是利用社区现有资源兴办福利事业,把闲置托儿所、幼儿园、企业等置换为养老、为老服务机构;四是兴办福利事业的资金单纯靠政府投入逐步向多元化发展,国家、集体、社团、外资、个人等一起出资,共同兴建。我们可以相信在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下,我国的社会福利将得到很大发展,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也必然要发展社会福利,社会福利将成为我国不可缺少的政策之一。参考文献:[1]陈良瑾 主编《中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年版第419页[2]王思斌 主编《社会工作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第35页[3]Barber,Robert L 1999 The Social Work Dictionary 4 th Edition Washington DC:NASW Press[4]郑行生 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第449页[5]经济学上所讲的“长期成本”是指长期中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要的成本总和,与之相对应的是“短期成本”。(梁小民 主编 《西方经济学教程》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版 第151页)。我在这里所说的“长期成本”是从社会学意义上来讲的,在这里特指要维持长期的医疗、补助福利所需要的成本总和。[6]程国平 刁兆峰 主编《管理学原理》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第45页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提出-论点;  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大学生正值人生的盛年,然而,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却竟如此不乐观,实在令人费解。那么人学生存在的心理卫生问题主要由那些方面引起的呢? 一、客观方面。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高中阶段的学习基本靠老师的讲解,而升入大学以后往往老师讲得很少,自觉、自立、自主、创造是大学学习的特点。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因未能掌握大学学习的方法而导致考试不及格,从而带来厌学、白卑、自信心下降等一系列心理问题。有的同学甚至得了考试恐惧症,每次考试时就生病或不敢考。美国人类资源心理学家赫伯特说,未来的文盲已经不是不能阅读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而学会学习的实质就是要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初入大学的大学生正是由于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才阻碍了知识的获得和智能的发展,甚至导致整个心理活动的混乱。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 大部分学生在中学时代没有寄宿经历,进入大学后,班级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为主要生活区,日常生活完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3.人际关系的复杂化。 任何人都要与周围的人产生交往。而大学生正处在步入社会的关键期,从内心渴望着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来调节身心、完成学业,而不能正确认识交往和缺乏交往的技巧,又使他们陷入交往的误区,正是由于这种高期望值与低成果造成心理上的巨大落差,苦苦寻觅却又毫无结果。于是开始闭锁自己,郁郁寡欢,久而久之,形成忧郁症、交际恐慌症等心理疾病。 4.生活上的挫折。 一些偶然的因素,带给大学生生活挫折,影响他们心理情绪的稳定,诸如失恋、失去朋友、家庭的重大变故、经济困难等。由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是在家长和教师的保护。下一帆风顺地成长起来的,很少遭受严重的挫折,更缺乏独立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因而,遇到挫折就束手无策,耐受性比较差,从而造成他们焦虑、烦恼、自卑、痛苦、嫉妒、失望、逆反等不良心理。 5.经济贫困的困扰。 调查中发现,贫苦也是困扰大学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高校并轨制度的实行,校园里出现了一些经济上困难的学生,由于家境的贫困,给他们的学习、生活、成长特别是心理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了适应生存,他们需要克服其他学生所无法遇到和想象的困难,这就造就了他们特有的心理历程和人格特征。我不仅要问,为什么同样是大学生,八十年代也不乏贫困者,但为甚么他们能坦然面对,并引之为向上的动力,而今天的你们却造成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呢?作个横向比较似乎可以得出结论,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是地地道道的缺衣少吃,而今天的大学生却明显带有相对贫困的性质。客观的讲,相对贫困比绝对贫困容易忍耐,公平的说,相对贫困比绝对贫困构成更为复杂的心理压力。但今昔之间大学生对待贫苦的心理承受力为何如此悬殊呢?我们或许可以从当前的双向选择中得到启迪:前途未卜,苦海无涯。呈现在八十年代大学生面前的是一幅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的旺盛需求和礼遇对待的美好画面,因此他们对前途充满信心,冈而贫困也就能坦然面对了。然而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教育改革的风暴无可避免地波及到大学生身上,自费上学,双向选择,这对于贫困大学生无疑是雪上加霜,金钱问题是大学生活的主要矛盾,毕业之后的贫困依然未有穷期,正是这种悲观没落的消极心态,严重降低了大学生的心理忍耐力。 6.择业的难题。随着高等教育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方面市场带给大学生更多的择业机遇和更大的自由度,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择业难度,加重了大学生的行为责任和心理压力。而毕业生自身的素质,性别、专业以及社会关系等又制约着择业的自主权,对于少数大学生来说,甚至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这一变化对受“进入大学门,就是国家人,就可以端铁饭碗吃皇粮”的传统观念影响,性格内向,心理承受力较差,心理适应力弱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是难以解决的现实矛盾。恐惧、焦虑、烦躁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心绪抑郁,使他们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对处境无能为力。 二、主观方面。 新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如下心理问题:  补充:  1.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 2.失望与失宠感。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 3.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 4.畏首畏尾。 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 面对以上种种主观和客观

社会工作概论参考文献格式

《社会工作概论》百度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链接: 提取码: kggh简介:本书的阅读对象可以是社会工作专业与相关专业的本专科学生、政府社会工作和社会福利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社会服务机构行政人员和前线人员,以及对社会工作知识有兴趣的其他人士,目的在于为读者多提供一个专业文献的选择,并供各位同道和有志人士参考与交流。

已经下载成功,可以给你知网的全文。

1、ABC2、ABCDE3、ABDE4、AB5、ABCE6、AC7、BD8、BDE

文学概论参考文献

您好,北京大学中文系考研基本参考书目推荐 古代文学书目 袁行霈等《中国文学史》 褚斌杰等《中国文学史纲要》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 周先慎《中国文学十五讲》 上海古籍出版社《古典文学三百题》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 北大古代文学教研室《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 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中国历代文论精选》 张传玺《中国古代史纲》 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历史三百题》 现当代文学书目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张钟、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概观》陈晓明《中国当代文学主潮》 董学文《文学原理》《西方文学理论史》胡经之、王岳川、李衍柱《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国历代文论精选》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郑克鲁《外国文学史》民间文学书目段宝林《民间文学教程》《中国民间文学概要》王娟《民俗学概论》高校民间文学教材组《民间文学作品选》董学文《文学原理》《西方文学理论史》胡经之、王岳川、李衍柱《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国历代文论精选》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郑克鲁《外国文学史》比较文学书目乐黛云《比较文学原理新编》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董学文《文学原理》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胡经之、王岳川、李衍柱《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董学文《西方文学理论史》王岳川、胡经之《文艺学美学方法论》张少康《中国文学批评理论史》《中国历代文论精选》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朱维之《外国文学史》郁龙余、孟昭毅《东方文学史》文艺学书目董学文《文学原理》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胡经之、王岳川、李衍柱《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王岳川、胡经之《文艺学美学方法论》朱光潜《西方美学史》董学文《马克思主义文论教程》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国历代文论精选》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郑克鲁《外国文学史》文艺美学书目胡经之《文艺美学》王岳川、胡经之《文艺学美学方法论》董学文《文学原理》《西方文学理论史》胡经之、王岳川、李衍柱《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国历代文论精选》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郑克鲁《外国文学史》现代汉语书目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朱德熙《语法讲义》《语法答问》《现代汉语语法研究》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 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王理嘉《音系学基础》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专题教程》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李小凡、项梦冰《汉语方言学基础教程》郭锡良《古代汉语》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陈保亚《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古代汉语书目郭锡良《古代汉语》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教研室《古代汉语知识教程》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古汉语词汇纲要》唐作藩《音韵学教程》王力《汉语史稿》《汉语音韵》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朱德熙《语法讲义》《语法答问》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陈保亚《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古文字学书目裘锡圭《文字学概要》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王宇信《甲骨文精粹释译》《甲骨文精粹选读》郭锡良《古代汉语》张传玺《中国古代史纲》语言学书目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陈保亚《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徐通锵《语言论》《历史语言学》《基础语言学教程》郭锡良《古代汉语》唐作藩《音韵学教程》王力《汉语史稿》《汉语音韵》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朱德熙《语法讲义》《语法答问》《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王理嘉《音系学基础》古典文献书目董洪利《古典文献学基础》《古籍的阐释》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中国古文献学》高路明《目录学与中国古代学术源流》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倪其心《校勘学大纲》陈垣《校勘学释例》黄永年《古籍整理概论》朱天俊、李国新《中文工具书教程》郭锡良《古代汉语》张传玺《中国古代史纲》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欢迎向158教育在线知道提问

没分都回答的这么仔细,真是值得敬佩

[color=#000][font=黑体][size=15px]华侨大学201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还未公布,建议参考2014年参考书目。去年的参考书目是:《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size][/font][/color][font=黑体][color=#000000][size=15px]请关注201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题,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发布各高校招生简章、招生专业目录及参考书目。[url][/url] 希望能帮助到你![/size][/color][/font][font=黑体][color=#000000][size=15px]或者你也可以问下考过的师兄或师姐们,他们的建议更具针对性。[/size][/color][/font]

北京大学中文系考研基本参考书目推荐 古代文学书目 袁行霈等《中国文学史》 褚斌杰等《中国文学史纲要》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 周先慎《中国文学十五讲》 上海古籍出版社《古典文学三百题》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 北大古代文学教研室《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 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中国历代文论精选》 张传玺《中国古代史纲》 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历史三百题》 现当代文学书目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张钟、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概观》陈晓明《中国当代文学主潮》 董学文《文学原理》《西方文学理论史》胡经之、王岳川、李衍柱《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国历代文论精选》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郑克鲁《外国文学史》民间文学书目段宝林《民间文学教程》《中国民间文学概要》王娟《民俗学概论》高校民间文学教材组《民间文学作品选》董学文《文学原理》《西方文学理论史》胡经之、王岳川、李衍柱《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国历代文论精选》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郑克鲁《外国文学史》比较文学书目乐黛云《比较文学原理新编》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董学文《文学原理》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胡经之、王岳川、李衍柱《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董学文《西方文学理论史》王岳川、胡经之《文艺学美学方法论》张少康《中国文学批评理论史》《中国历代文论精选》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朱维之《外国文学史》郁龙余、孟昭毅《东方文学史》文艺学书目董学文《文学原理》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胡经之、王岳川、李衍柱《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王岳川、胡经之《文艺学美学方法论》朱光潜《西方美学史》董学文《马克思主义文论教程》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国历代文论精选》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郑克鲁《外国文学史》文艺美学书目胡经之《文艺美学》王岳川、胡经之《文艺学美学方法论》董学文《文学原理》《西方文学理论史》胡经之、王岳川、李衍柱《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国历代文论精选》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郑克鲁《外国文学史》现代汉语书目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朱德熙《语法讲义》《语法答问》《现代汉语语法研究》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 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王理嘉《音系学基础》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专题教程》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李小凡、项梦冰《汉语方言学基础教程》郭锡良《古代汉语》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陈保亚《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古代汉语书目郭锡良《古代汉语》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教研室《古代汉语知识教程》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古汉语词汇纲要》唐作藩《音韵学教程》王力《汉语史稿》《汉语音韵》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朱德熙《语法讲义》《语法答问》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陈保亚《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古文字学书目裘锡圭《文字学概要》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王宇信《甲骨文精粹释译》《甲骨文精粹选读》郭锡良《古代汉语》张传玺《中国古代史纲》语言学书目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陈保亚《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徐通锵《语言论》《历史语言学》《基础语言学教程》郭锡良《古代汉语》唐作藩《音韵学教程》王力《汉语史稿》《汉语音韵》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朱德熙《语法讲义》《语法答问》《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王理嘉《音系学基础》古典文献书目董洪利《古典文献学基础》《古籍的阐释》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中国古文献学》高路明《目录学与中国古代学术源流》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倪其心《校勘学大纲》陈垣《校勘学释例》黄永年《古籍整理概论》朱天俊、李国新《中文工具书教程》郭锡良《古代汉语》张传玺《中国古代史纲》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

社会学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指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按照字面的意思,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然而,按照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定义,文后参考文献是指:“为撰写或编辑论文和著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扩展资料:书写格式:(1)顺序编码制的具体编排方式。参考文献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被反复引用者,在正文中用同一序号标示。一般来说,引用一次的文献的页码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列出。格式为著作的“出版年”或期刊的“年,卷(期)”等+“:页码(或页码范围)”。多次引用的文献,每处的页码或页码范围分别列于每处参考文献的序号标注处,置于方括号后并作上标。作为正文出现的参考文献序号后需加页码或页码范围的,该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作上标。作者和编辑需要仔细核对顺序编码制下的参考文献序号,做到序号与其所指示的文献同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一致。另外,参考文献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准确无误。(2)参考文献类型及文献类型,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专著M ; 报纸N ;期刊J ;专利文献P;汇编G ;古籍O;技术标准S ;学位论文D ;科技报告R;参考工具K ;检索工具W;档案B ;录音带A ;图表Q;唱片L;产品样本X;录相带V;会议录C;中译文T;乐谱I; 电影片Y;手稿H;微缩胶卷U ;幻灯片Z;微缩平片F;其他E。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按照字面的意思,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然而,按照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定义,文后参考文献是指:“为撰写或编辑论文和著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试行)》和《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的要求,很多刊物对参考文献和注释作出区分,将注释规定为“对正文中某一内容作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的文字”,列于文末并与参考文献分列或置于当页脚地。扩展资料:参考示例:A 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1]刘国钧,陈绍业,王凤翥 图书馆目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5-[2]辛希孟 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C]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3]张筑生 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 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4]冯西桥 核反应堆压力管道和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 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5] Gill,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M] London: Macmillan,B 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7]金显贺,王昌长,王忠东,等 一种用于在线检测局部放电的数字滤波技术[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33:62-[8] Heider,ER& DCO 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1999: 62-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题目1.题名规范题名应简明、具体、确切,能概括论文的特定内容,有助于选定关键词,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2.命题方式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命题讲究理论性和现实性,从一般性说特殊性。理论性是指基于某个理论,现实性是指对目前发生的事做一个分析。如基于xxx理论的xxx研究,以xxx为例。3.撰写英文题名的注意事项①英文题名以短语为主要形式,尤以名词短语最常见,即题名基本上由一个或几个名词加上其前置和(或)后置定语构成;短语型题名要确定好中心词,再进行前后修饰。各个词的顺序很重要,词序不当,会导致表达不准。②一般不要用陈述句,因为题名主要起标示作用,而陈述句容易使题名具有判断式的语义,且不够精炼和醒目。少数情况(评述性、综述性和驳斥性)下可以用疑问句做题名,因为疑问句有探讨性语气,易引起读者兴趣。③同一篇论文的英文题名与中文题名内容上应一致,但不等于说词语要一一对应。在许多情况下,个别非实质性的词可以省略或变动。④国外科技期刊一般对题名字数有所限制,有的规定题名不超过2行,每行不超过42个印刷符号和空格;有的要求题名不超过14个词。这些规定可供我们参考 。⑤在论文的英文题名中。凡可用可不用的冠词均不用。 作者1.作者署名的规范作者署名置于题名下方,团体作者的执笔人,也可标注于篇首页地脚位置。有时,作者姓名亦可标注于正文末尾。示例:王军1,张红2,刘力1(1.××师范大学物理系,北京 100875;2.××教育学院物理系,北京 100011)2.翻译作者及其单位名称的注意事项①翻译单位名称不要采取缩写,要由小到大写全,并附地址和邮政编码,确保联系方便。②翻译单位名称要采用该单位统一的译法。③作者姓名按汉语拼音拼写,采用姓前名后,中间为空格,姓氏的全部字母均大字,复姓连写;名字的首字母大字,双名中间加连字符,姓氏与名均不缩写。例如:LI Hua(李华),ZHANG Xi-he(张锡和),ZHUGE Ying(诸葛颖) 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摘要(内容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1.摘要的规范摘要是对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要求扼要地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研究方法和最终结论等,重点是结论,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可以引用、推广、扩展。2.撰写摘要注意事项①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忌讳把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不要照搬论文正文中的小标题(目录)或论文结论部分的文字,也不要诠释论文内容。②尽量采用文字叙述,不要将文中的数据罗列在摘要中;文字要简洁,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应删除无意义的或不必要的字眼;内容不宜展开论证说明,不要列举例证,不介绍研究过程;③摘要的内容必须完整,不能把论文中所阐述的主要内容(或观点)遗漏,应写成一篇可以独立使用的短文。④摘要一般不分段,切忌以条列式书写法。陈述要客观,对研究过程、方法和成果等不宜作主观评价,也不宜与别人的研究作对比说明。3.撰写英文摘要注意事项以上中文摘要编写的注意事项都适用于英文摘要,但英语有其自己的表达方式、语言习惯,在撰写英文摘要时应特别注意。 关键词(主题词)1.关键词规范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通常以与正文不同的字体字号编排在摘要下方。一般每篇可选3~8个,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按词条的外延(概念范围)层次从大到小排列。关键词一般是名词性的词或词组,个别情况下也有动词性的词或词组。应标注与中文关键词对应的英文关键词。编排上中文在前,外文在后。中文关键词前以“关键词:”或“[关键词]”作为标识;英文关键词前以“Key words”作为标识。关键词应尽量从国家标准《汉语主题词表》中选用;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和地区、人物、文献等名称,也可作为关键词标注。关键词应采用能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条。2.选择关键词的方法关键词的一般选择方法是:由作者在完成论文写作后,从其题名、层次标题和正文(出现频率较高且比较关键的词)中选出来。 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提出问题-论点;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结论。为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常常将正文部分分成几个大的段落。这些段落即所谓逻辑段,一个逻辑段可包含几个小逻辑段,一个小逻辑段可包含一个或几个自然段,使正文形成若干层次。论文的层次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五级 。 致谢一项科研成果或技术创新,往往不是独自一人可以完成的,还需要各方面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和帮助因此,在许多论文的末尾都列有致谢。主要对论文完成期间得到的帮助表示感谢,这是学术界谦逊和有礼貌的一种表现。 参考文献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相关规定进行。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参考文献“是指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按照字面的意思,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然而,按照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定义,文后参考文献是指:“为撰写或编辑论文和著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试行)》和《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的要求,很多刊物对参考文献和注释作出区分,将注释规定为“对正文中某一内容作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的文字”,列于文末并与参考文献分列或置于当页脚地。扩展资料:书写格式:(1)顺序编码制的具体编排方式。参考文献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被反复引用者,在正文中用同一序号标示。一般来说,引用一次的文献的页码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列出。格式为著作的“出版年”或期刊的“年,卷(期)”等+“:页码(或页码范围)”。多次引用的文献,每处的页码或页码范围分别列于每处参考文献的序号标注处,置于方括号后并作上标。作为正文出现的参考文献序号后需加页码或页码范围的,该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作上标。作者和编辑需要仔细核对顺序编码制下的参考文献序号,做到序号与其所指示的文献同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一致。另外,参考文献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准确无误。(2)参考文献类型及文献类型,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专著M ; 报纸N ;期刊J ;专利文献P;汇编G ;古籍O;技术标准S ;学位论文D ;科技报告R;参考工具K ;检索工具W;档案B ;录音带A ;图表Q;唱片L;产品样本X;录相带V;会议录C;中译文T;乐谱I; 电影片Y;手稿H;微缩胶卷U ;幻灯片Z;微缩平片F;其他E。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社会学参考文献

<社会学概论>读书报告三、 认识 1、中国社会学理论渊源 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传统文化是起源于过去、融合现在与未来的动态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广泛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国传统文化新编》 从上面可以看到,最初的道德规范塑造了民众的心态,使民众进行着不同层面的社会化,最终成为一个民族中的人,一个大社会的人。如今,每个人都是现代人,又是传统人,又是涵蕴着传统意味的现代人。理解社会,就要从社会中的人出发。从根本上理解社会,莫过于去理解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去研究民众心态,从而将研究成果加以应用,促成更深层面的社会变革。 最初的社会改革家,在积极吸收西方社会学说的同时,毫无例外地向几千年前的儒家思想寻找理论根据。严复借用荀子的名言精辟地阐释了社会学的概念,并提出了贵民亲民的思想,这与儒家爱民的思想十分相似。康有为主张开民智,“养兵富国教民强兵”,这种社会教化思想可以从孔孟的学说中找到依据。更为重要的是,康有为认为,孔子是改革的先师,应立孔教为“国教”。谭翤同的“仁-通-平等”的社会观,体现了儒家的关怀――仁者爱人。他对于孔子的礼也有不同的见解,他认为应实行的是“依仁而行”的礼,这一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扬弃与创新。章太炎的社会控制学说也体现除了荀子的“分”的思想,“合群明分“即是为了建立合乎道义的社会秩序。 那些传统的社会思想,传统的文化,具有朴素性。但历经时间的洗礼,仍然以穿透时空的热度温暖当世的人们,告诉人们究竟往何处去。对于今日的社会学研究而言意义也十分重大。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更要以一种科学的方式对待传统文化,要从过去汲取力量以应用于当日,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赋予它以现代的意义,指导与推动社会更好的发展,乃至让传统文化获得世界性话语地位,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作用。 1、 社会学家应具有的素质与精神。 纵观中国社会学发展史,一个学科的产生、发展,绝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必定曲折前进,迂回前行,接受一切怀疑、非难、指责,甚至要暂时推出历史舞台。但是学科的声音是不能被压制住的,社会学家通过各种方式表达着它的声音。因此,社会学家应做好迂回前行的准备,在困难中成就一段研究,在不经意中深深浅浅地改变着整个世界。 基于此,不畏强权、敢于说真话,也成了社会学家一个重要的品质。我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在于在他有生之年是否对历史、对天地良心有一种沉静的投入。这种投入必须诚恳,不加任何矫饰,发乎内心。社会学家体察民情,深知人世间的黑暗以及一切不平等,他们的责任告诉他们坐而等孰若起而行。为了改变世界,就得冲破一切藩篱,去将人世的惨淡揭露给世人看,将真实的东西剖析出来,从而才能达到疗效的目的,社会才有希望。 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是要在批判中发展的。社会学家应具有批判精神与创新精神,这是社会学能否焕发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批判精神是指人们从科学和价值两个维度对人类实践活动及其结果的质疑和反思,这种反思表现为辩证的否定和对话从根本上来说,批判精神是对人类实践活动的自我否定、自我超越本性的理论表征”,只有而后反思,才能更好地去理解某个事实、某个学说,这时创新思维便占主导地位,在创新中学说可以进步,从而有效地指导实践。 社会学是一门以实证主义为基础的科学,它要求“以资料立论,以数据说话”。因此,社会学家在作调查研究时,必须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谨严,同时调查活动是集体活动,还需要善待别人、尊重他者的包容精神。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认为,这句话应该作为所有学术研究者的座右铭。它时刻提醒作为一个研究学术的人,根本的任务到底是什么。社会学是改变世界的学术,社会学家要对人怀有终极关怀,为了民众而去治学。这是最重要的一条素质,“为学之大,为国为民”。 3、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列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也许可以用列宁的两句话作出概括:“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 马克思主义引导时代前进又随着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从这部历史中,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而社会生活总是在不断的变动中,这种变动的剧烈和深刻,近一百多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因此,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孤立地、静止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生动发展的现实生活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 对于马克思主义,一方面要将它放在当时时代的大框架中去考察、批判,不能停留在各种社会概念、理论的表面,另一方面要结合国情与现实,深入社会制度、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社会经济过程的层面。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进行批判的社会学分析,并开创新的学说,这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态度。 4、当今社会问题与看待视角。 我国社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社会的畸形发展,经济一枝独秀,社会文化发展落后、道德堕落。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科技产业发展不足。社会贫富差距悬殊,两极分化严重。教育现状令人担忧,应试教育压倒一切,摧残孩子身心,消蚀青春年华。环境污染,竭泽而渔,国际环境压力和危机重重,如美日同盟的压迫,能源渠道问题,统一台湾问题等贪污腐败问题等等 我认为如果将这些问题放在一个国际化的视角下来考察,有两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导致了问题的产生,一个关乎国民性,一个是现代科学技术畸形发展。 中国是个没有形而上信仰的国度,容易进入一个道德感缺失不知向何处去的境地。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说明的是基督教信仰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关系,从文化角度考察社会变迁。中国的社会问题出现,很大程度是由于信仰缺失导致。 在古代,人类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不大。随着近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人类开发自然资源的能力迅速增大,并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开发强度。掠夺式开发的结果虽然满足了当代人的利益需求,但同时给自己和子孙后代留下了一个千疮百孔的地球。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发展,使人欲望越来越高,让人心一些重要的情感流失,造成许多冲突与纷争。 社会学的任务,就是在于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如何培植信仰与道德观,如何避免科学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是全球性问题,国际普遍行动与联合也十分重要。由此看来,社会学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西方社会思想史》 于海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思想史》 谢遐龄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西方社会哲学》 王守昌著 东方出版社

参考文献: <社会学教程> 王思斌<社会学概论新修> 郑杭生

  • 索引序列
  • 社会学概论参考文献
  • 社会工作概论参考文献格式
  • 文学概论参考文献
  • 社会学论文参考文献
  • 社会学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