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第五期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第五期

发布时间: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第五期

2014年11月,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国际时事刊物之一-美国的《外交政策》杂志评出2014年度拉美最具影响力的五位人物,被称作世界“最穷总统”的乌拉圭总统穆希卡继2013年之后再次入选。《外交政策》评选穆希卡名列拉美最具影响力人物之首的理由是,“这位左翼总统没有豪宅,住在一座郊区农场。他月收入的90%贡献给了国家福利项目,其仅有约20万美元的财产。这些足以让其他所有国家领导汗颜。而更重要原因是,2014年,穆希卡让乌拉圭这个小国成为拉美第一个接收叙利亚难民的国家,让42名叙利亚难民在乌拉圭开始了新生活。而2015年2月,乌拉圭还将接纳80名叙利亚难民。”此外,《外交政策》还指出,穆希卡的影响力还来自对他的争议。如2013年底,穆希卡宣布乌拉圭大麻种植和消费的合法化,以及他在联合国大会上痛斥消费主义文化。

没看过!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第六期

没看过!

俄罗斯,主体民族,斯拉夫人,被日尔曼人认为是垃圾民族,从欧洲赶了出来的,这是古代!现在俄罗斯是能源出口国,欧洲依赖俄罗斯的能源,由于冷战时期,俄罗斯经济被拖跨,所以现在俄罗斯也非常愿意出口石油等能源!他们的关系一直不怎么好!不过我想俄罗斯毕竟是一个欧洲国家,而且实力还是有的,相信他还是回到欧洲的!那样的话美国,和英国,估计不会同意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近日盘点了全球十大最危险国家和地区,将美国列为最危险国家,中国则紧随其后成为第2大危险国家,理由是中国在各方面的影响力实在太大了。这是一个可笑的避重就轻、隔靴搔痒的理由!中国的确是全球最危险的国家之一,然而,它的危险并非对于外部世界的影响,而是其自身已经病入膏肓。中国没有能力输出革命,但是,中国有能力导致新的世界秩序无法形成。全球如果对此“中国病”视而不见,最终将会尝到“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苦果。同样,作为全球第4大危险国家的俄罗斯,情况和中国类似,不同的是,俄罗斯有能力输出革命,正如《外交政策》分析的那样:将俄罗斯排在巴基斯坦的后面,是因为俄罗斯更渴望成为世界体系的一部分。作为地区外交和政治影响力大国,俄罗斯对邻国的政治威胁远远大于军事威胁。俄罗斯总理普京马背上展示肌肉的举动也令人担忧。实际上,美国之所以居于“全球十大最危险国家”之首,并非《外交政策》杂志列举的这个理由——“美国的经济失误导致全世界陷入经济危机”,而是美国借助其美元霸权,在国际贸易中牟取不正当的经济利益的结果。至少在奥巴马之前,美国政府的主要目标是经济,而不是“维护正义”。美国之所以成为“过去10年中世界上最具攻击性的国家之一”,主要原因就是美国的政治家们被华尔街的资本家们集体绑架了。将欧盟列为第8大危险国家和地区,入选理由十分恰当,不过,下面的理由更应该套在美国头上,以责备美国在全球政治中的不负责:“欧洲本该是维护世界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但却因为没有有效的外交政策机制、没有担负起维护世界安全军事重任的能力。加上蹒跚的欧元和太多新成员加入,导致其缺乏影响世界格局的力量。有时候,最大的危险恰好来自于那些有能力维持世界稳定、但却对此无动于衷的人。”因为美国的很多国家功能正在丢失。一个纯粹为了本国资本家的利益而跛脚的美国自然是功能不全的。美国以前的外交政策和军事政策都应该纠正。当前的世界已经足够美好,尤其对于中国而言,这是千载难逢的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如果中国能够顺应世界文明的大趋势,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实施民主、宪政的自由体制,那么,中国可以迅速成为维护世界稳定、重塑世界格局的一支重要力量。遗憾的是,“中国病”是如此危机四伏,几乎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因此,将中国列为全球第2大而不是第1大的危险国家,说明世界对中国还是充满期待的。以下“中国病”,作为有良心的中国人都是心知肚明的,包括无数体制内的政府官员们在内,都是希望中国振作起来,奋起改革的。中国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尽头!——长期牺牲国家利益,国将不国;——长期牺牲国民利益,民将不民;——长期牺牲言论自由,民为国奴;——长期牺牲环境资源,殃及万代。所谓“国家利益”,具体化就是国民的利益。而国民的利益,在于享有言论自由和环境资源方面的权利。国家的最高利益不是政府,而是国民;不是政党,而是个人。长期牺牲国民在言论自由和环境资源方面的权利,使得中国人不仅成为了国家的奴隶,而且成为了世界列强的奴隶。言论自由,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是国民的精神利益。环境资源,是人之为人的必需,是国民的物质利益。当前国内的情况是:中国人没有言论自由的权利,言论被控制,所以,我们不是公民,而是国家的奴隶。中国人没有环境资源的权利,资源被垄断,所以,我们没有国家,国家是个别人的。这些反映在国际形势上就是:中国的国家利益不断受损,中国仍然遭受着世界列强的掠夺,尽管这种掠夺的途径不再是战争而是经济。由此,中国最好的人、财、物,就像中国的大好河山一样,不断地水土流失,并且满目污秽。这样“发展”下去,中国必将扭曲世界,或者成为世界的负担。更可怕的前景是内外战争的爆发。当然,不是侵略,而是被侵略,或者被治理。一句话,中国需要内在的善治。舍此,中国必将是世界的一个大麻烦。世界文明只有一个方向。中国没有能力自己搞一套。为了全球1/5的人口,觉醒吧,中国!不要再等了!就是现在!

所谓重返亚太不过是中国和部分东南亚国家的说法。美国自己的说法是亚太再平衡,日本称为亚太重视。此战略最早出炉,是1996年台海危机之后,到了2001年海南撞机后,被正式批准。可是911之后,美国被迫投入反恐战争,原定向亚太集中兵力的计划被搁置。2012年,随着美军在反恐战争中取得阶段性成果,奥巴马政府重提亚太再平衡战略。计划从2013年开始,至2020年,将60%海军舰艇集中到太平洋地区。

外交政策美国杂志

冷战结束以来,伴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是美国对外政策急剧的内源性张力的产生,美国在总结冷战遗产之后,迫不及待地对自身的对外政策进行结构性、战略性、整体性调整,经过若干年的调整,美国经济和军事力量继续保持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单个国家所拥有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尤为重要的事,美国不仅保有强大的经济和军事等硬实力,而且还在生活方式和大众文化等软实力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在丧失全球性竞争对手所引至的短暂迷茫之后,其对外战略的主体性配置业已由冷战期间资本主义世界的领袖,进而采取实质性步骤向单极世界演进。 正是基于自身在物质与精神的历史高位,美国外交政策与思想界的强势走向日趋凸现。布热津斯基在90年代所撰著的《大失控与大混乱》与《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地缘战略》之间所产生的混乱与迥异落差——从警告美国面临内战与解体之忧转为旗帜鲜明地大谈美国经济的活力、政治的生命力和文化的吸引力——正是克林顿时代对外政策思想界思考与探索的艰辛历史过程的缩影。不仅如此,美国《外交》杂志以“正确审视美国的首要地位”为题宣称“如果说美国今天的霸权地位还没有形成一个单极世界的话,那么也就没有能够形成单极世界的了 ”, 而小布什自上台以来,进一步阐释其带有明显军事化倾向性的对外政策并将其付诸实施, 9•11事件的强力冲击,更加固化了以布什为核心的美国决策当局的军事安全意识,美国的霸权倾向则更是甚嚣尘上,认为是“政治,即使是国家间政治,也是地区性的 ”,其单边主义、先发制人的霸权行径,业已对国际社会普遍的外交努力产生相当负面的影响且有不断恶化的趋势。由此可见,对后冷战时代美国外交政策特征的完整有效解析有其必要性,对于指导我国相关的外交政策的建构与调整,改善新时期我国国际生存环境,加速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一、后冷战时代美国对外政策特征 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以国家利益为依托,以综合国力为后盾,以国际软硬环境为背景,以美国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基本的战略诉求,着力维护美国在全球的领先地位,企图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实现美国治下的和平( Pax American ), 建立美式帝国( American Empire )。尽管在克林顿与小布什政府时期,二者在实现既定战略目标的途径、方式与手段上存在差别,但二者在目标的选择与实现上并无实质性差异。“扩张是贯穿于美国对外政策史的最明显、最永恒的主题 ”。相对而言,克林顿政府时期的对外政策侧重于对其他国家的柔性规制,而小布什政府的对外政策则侧重于刚性制衡,然而,无论谁上台,其基本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即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致力于实现“美国治下的和平”。这既是美国国内政治权变运作的结果,也是美国不断促进其全球战略,以确保其世界霸权地位的结果与需要,因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小布什政府的对外政策是克林顿政府对外政策在行为方式上的转变,行为目标上的延续。具体而言,后冷战时代美国对外政策可以表述为:第一、对外经济由服务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低级政治”上升至美国对外关系的首位,在对外政策的制定中强调自身经济利益得失、综合国力损益。 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关系总体形势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政治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成为各国的普遍共识,而传统意义的“高级政治”与“低级政治”的划分也日渐模糊化,虽然政治与军事安全利益依然重要,但是国家间的经济关系日渐构成现代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对经济利益的诉求迅速成为美国对外关系的核心考量之一。后冷战时代,美国之所以能执行强势扩张性的对外政策,无不与美国经济在世界上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密切联系,经济利益的纠合、纷争成为国家间关系的常态,“美国霸权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胁迫别国执行有利于美国经济利益的政策’(亨廷顿) ”。对国家经济利益的强调也日渐成为美国对外关系的突出特点,谋求国家经济安全成为其新安全观的主要内容。第二、维护本土安全,强化本土防御,打击恐怖主义,整合国家权力配置,提升国家安全体系的塑造与建构,成为美国对外政策制定的主导战略意图。 自克林顿政府时期起,频繁发生于美国驻各国使领馆遇袭事件逐渐引起华盛顿方面的警觉,对恐怖主义危害的打击力量也日渐增加,尽管当时尚未将其提升到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然而在情报机构的信息汇总和安全部门的目标选择上,亦将防范和打击恐怖主义列入议事日程。9•11事件是美国自1814年英军火烧白宫以来美国本土首次遭到的大规模恐怖袭击事件,在深度震撼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同时,标志着现代国家必须面对的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实质性到来。面对恐怖主义袭击的现实,小布什政府不得不调整国家安全战略,改组情报部门,加强强力部门,扩大安全控制权限,整合国家权力的配置,成立国土安全部,协调各部门之间面对恐怖主义威胁的对策选择,强化本土防御意识,全面提升国家面对各种威胁的情报获取与危机应对机制,甚至为了应对国内对危机可预防性及危机前干预必要性的种种责难与质疑,不断追加军费开支,发动对外战争,以期转移国内民众的视线,缓解政府在相关敏感性问题所面对的压力,重塑美国人的安全信心,增强应对非对称性袭击的能力。第三、以新保守主义作为推行对外战略的主导理念,在实际权力的建构、配置与运行中强调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的打击战略,同时以极端实用主义的方式加以凸现。新保守主义作为当代美国政治思潮中最活跃最具攻击性的一支,在克林顿时代不断的积蓄力量,扩大宣传平台,至小布什政府时期其影响力达到了高峰。“与传统保守主义者更加重视国内政治和社会问题不同,其所关注的焦点主要在对外政策和国际关系方面 ”,新保守主义者宣称:国家之间的利益具有内在的冲突性,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是一种零和博弈性质的竞争,相对实力是国家的,实力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唯一主要手段。唯有通过不断加强以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为核心的国家力量,才能切实有效的维护自身的利益,通过基于实力的均势制衡战略,才能有效的遏制新兴大国对既有国际安全与和平秩序的挑战。从维护美国绝对优势和绝对安全的角度出发,新保守主义者强调国际关系领域中的无政府状态,认为国际关系中只存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而人类的良知、国际法等都是无用的。因而,自新保守主义开始主导美国对外政策之日起,其基本的诉求就由确保基本国家安全延伸至不断增加国防开支,强化自身实力建构。9•11事件以后,新保守主义者则更加强烈地要求在对外政策领域强调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和自主性,宣扬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的打击战略,认为在对外政策与国家安全领域应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而要达到这样的实际效果,实现“美国治下的和平”,实用成为其对外政策决策抉择的不二选择。第四、以军事威胁遏制与外交协调斡旋艺术的有效结合为基本权谋,突出对外战略中军事后盾的作用,加速全球军力的配置与优化组合,实现战略重心转换。冷战结束后,伴随着冷战两强之一的苏联的解体,美国以无可比拟的政治、军事实力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因而,美国更加倚重军事后盾的作用,“美国必须保持强大军事力量的机制威胁潜在的竞争者,使他们甚至不敢奢望发挥较大的地区性或全球性的作用 ”成为克林顿时代军事防务的指针,而“倚仗美国的军事力量优势,遏制所有竞争对手,重新塑造国际关系格局 ”成为小布什时代军事战略的核心目标。无疑,无论克林顿政府抑或是小布什政府,军事威胁遏制,以实力求和平是二者共有的默契,尽管双方达到军事目标的方式各异。在强化自身军事实力的同时,后冷战时代美国普遍注重外交协调与斡旋艺术在危机干预、突发性事件处理及言论决策负面作用的弥合,尤其在加强经济合作、提供经济支持与援助的经济外交和以首脑会晤形式就彼此相互关心的国家间棘手问题达成谅解的首脑外交。不仅如此,自克林顿时代起,美国便开始就进行全球军力重新配置的可能性问题展开讨论,探讨并酝酿全球军力优化组合的可行性,并且进行军力的试探性调配,提出驱动美国以后整个外交与军事战略转型的核心概念:国防转型。小布什政府自上台伊始,即紧跟克林顿政府的步伐,国防转型便主要由理论性概念提出向实质性战略转型演进,整合国家军力配置,逐步实现欧洲战略重心向亚太欧洲双重心的转换,同时辅之以秘密外交、结盟外交等手段与相关国家缔结外交双边或多边安全防御条约或协定,企图将欧亚大陆安全形势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以期实现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的预言:“谁统治了(欧亚大陆)中心地带,谁就控制(欧亚非大陆)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谁就能控制世界”,维持美国在世界上作为不可挑战的帝国的地位。后冷战时代美国之所以在世界各地横行无忌,诸如发动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其坚强的后盾就是美国庞大的战争机器与外交协调斡旋艺术的有效结合。第五、以推进民主和促进人权改善作为美国对外战略的主导型依托手段,加强以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为基础的软权力渗透,全面架构美国的优势战略地位。“软权力概念的产生是国际关系深刻变动的结果,也是权力性质范围随着形势变化而不断拓展深化的结果 ”,后冷战时代的美国政治精英,在冷战阴云渐渐淡去之后,深深体察到,仅仅凭借美国超强的政治军事等硬实力,尚无法给自己竭力构筑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强力行动的局限性促使他们从自身历史文化遗产中找寻可资凭借的思想载体。华盛顿的政治精英们认为,积极帮助其他国家发展自己的自由市场和建立尊重人权的民主制度,是美国对外政策大战略的关键环节之一。“最成功的专制不是那种用武力来保证一致性的暴政,而是让人们不知道还存在着其他的可能性,不能想象别的道路也能走得通,不了解天外有天 ”,民主与人权思想的扩展,有助于提高自身行动的法理和道义的合法性,增强国内外民众对美国所推行的对外政策的道义支持,配合自身在世界舞台上思想界与传媒界的有力支持,美国的软权力将无所不至的渗透进敌对国家的思想土壤,从而打造起基于美国式民主与人权观念的道德高地,因而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民主的扩大促使霸权思想的膨胀 ”。而9•11事件则为美国进一步扩张美国式民主与人权观念提供了绝好的口实,如大中东改造战略,本身就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式民主与人权思想扩张的重要平台,有助于其取得对其他国家的排他性地缘战略优势,进而实现其建立单极世界的企图,实现“美国治下的和平”。(不好意思 ,网上COPY的)

干嘛在意他人评价!就放从不同角度看世界……

顺着他的意而进行诱导,带他在歪路上越走越远。实际上由于川皇的奇葩作风,经常做出损己利人与损人损己的事。美国杂志《外交政策》刊登了一篇名为《投特朗普一票就是投中国一票》(A Vote for Trump Is a Vote for China)的文章,文中指出,特朗普的种种政策只会加速中国崛起,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是中国派来的“卧底”。

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目标是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照美国的构想塑造世界”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被认为是阻碍美国实现这两大目标的主要因素因此,战后美国对外战略主要围绕反共和争霸展开但受制于国际形势变化和自身实力消长,美国的全球战略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特点: ⑴杜鲁门政府(1945-1953)的“遏制”战略 遏制战略是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一次重大转变,标志着美国战略质的转变和飞跃,表明美苏已由战时合作走向战后对立和对抗,它奠定了战后几十年美国称霸世界战略的基础为全面实施“遏制战略”,美国推出“马歇尔计划”,并建立北约,还在东亚和东南亚形成了针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圈 ⑵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的“艾森豪威尔主义” 军事上,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了对付社会主义国家的“大规模报复战略” ⑶肯尼迪、约翰逊政府(1961-1969)的“和平战略” “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其实质就是运用和平与战争的反革命两手策略,在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在亚非拉地区推行新殖民主义在军事战略上,实行“灵活反应战略” ⑷尼克松、福特政府(1969-1977)的“尼克松主义” 所谓“尼克松主义”是指在美国实力地位严重削弱,国际战略地位下降的情况下,为了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而提出的一整套外交思想和对外战略尼克松主义有三大支柱:“伙伴关系”、“实力地位”和“谈判” 尼克松主义的内容有:①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要求盟国在政策上协调一致,共同对付苏联;在经济上相互让步,帮助美国渡过难关;在军事上共同分担军费和防务责任②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通过谈判制约苏联,维持美苏之间的均势③利用中国制约苏联,积极打开对华关系大门④在第三世界缩短战线、加强重点 尼克松主义的实质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它是在美国处于战略守势的不利情况下提出的,目的是为了继续维护美国全球霸权 ⑸卡特政府(1977-1981)的“世界秩序战略” 卡特政府初期延续尼克松主义,上台后提出了“世界秩序战略”,其主要内容包括:① 加强日美欧三边合作关系②把美中关系作为美国“全球政策的一个中心环节”,推进关系正常化,谋求建立抗苏的战略合作关系 ③ 把缓和东西方关系作为“首要目标”,强调以经济力量和道义力量对付苏联的扩张④重视人权外交 ⑹里根政府(1981-1989)“以实力求和平”的对外战略 (“里根主义”) 面对美国的内外交困,里根提出了“重振国威”、“扩军抗苏”的口号制定了“星球大战计划”,谋求对苏联的战略优势,在经济上拖垮苏联在军事上提出了“新灵活反应战略”,并对苏联推行强硬政策,同苏联进行军备竞赛此外,努力恢复对西方的领导,以实现反苏的总战略这些都标志着美全球战略跨越了战后对苏联单纯遏制的范畴,进入了一个主动进攻、灵活反击的新阶段 ⑺老布什政府(1989-1993)的全球战略 这一时期,美国的全球战略有了很大变化:第一,提出超越遏制战略,意图实现将苏联东欧纳入西方体系第二,提出建立欧洲新格局,实质是确保在欧洲的利益第三,提出“世界新秩序”的主张,实质是要在美国的领导下按照美国的价值观改造世界 ⑻克林顿政府(1993-2001)的“参与和扩展”战略 这个战略有“一个目标”、“三个支柱”“一个目标”就是在全世界巩固和扩大美国的“领导地位”,即美国的世界霸权为此,要防止潜在的战略对手和新的超级大国,重点遏制有那些有潜力成为全球大国的国家,如中国和俄罗斯所谓“三个支柱”,是指经济安全、军事实力、民主人权其内容是:①把经济问题放在对外政策的中心地位②突出美国外交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在外交中大力推行美国“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力图在全球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③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应付新的安全挑战 A第一任期间 1993年1月13日,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在参议院对外关系委员会提名听证会上提出,冷战后美国“需要设计一项新的战略”来保护美国利益:第一必须促进美国的经济安全,第二必须保持强大的防务力量,第三鼓励正在发生的全球民主化革命,并强调对国外民主和人权的支持能够而且应该是改善美国安全的一项中心战略原则1月18日,克林顿发表演讲时再次强调,世界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美国外交政策必须适应这种变化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再次强调美国对外政策将建立在上述三个支柱的基础上 1994年7月,克林顿政府发表上任后的第一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 提出“参与和扩展战略”,表明冷战后美全球战略的理论框架最终确定,标志着美国全球战略基本完成了从“冷战型”向“冷战后型”的转轨“参与和扩展战略”可概括为:利用冷战后对美国总体有利的国际形势,加强介入和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的力度,“扩展自由世界”的疆界,实现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 在第一任期内,克林顿政府虽然提出了“参与和扩展战略”,但其对外政策在国内外仍然受到了广泛的批评 B第二任期间 美国开始对它在中、近期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世界主要力量的走向进行评估,并着眼于21世纪的大国竞争,制定了美国面向21世纪的全球战略首次明确提出2015年之后俄罗斯和中国可能成为美国的全球性竞争对手,表明美国对保持独立超级大国地位的中长期前景有所担心首次提出美国面临着严重的“不对称威胁”的直接挑战,诸如恐怖主义、核武器和生化武器、信息战和环境破坏等 克林顿政府执政期间,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大国关系深入调整,国际战略格局轮廓初现,美国全球战略逐步完成了从“冷战型”向“冷战后型”的转轨,并确立了面向新世纪的全球战略的基本架构这个转变基本上是以1993年的“扩展战略”和1994年的“参与和扩展战略”为起点,结束于1997年的“塑造—反应—准备”三位一体新战略构想面向新世纪的美国全球战略,成为克林顿政府留给小布什政府的最大的外交遗产 ⑼小布什政府(2001年1月至今)的“单边主义”政策和“先发制人”战略 小布什上台后,采取的对外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奉行单边主义政策,谋求建立美国霸权地位②强调军事优先,注重培植美国的军事实力③注重美国本土安全④将打击国际恐怖主义作为小布什政府对外政策的中心任务⑤美国的全球战略进一步向亚洲太平洋地区转移⑥2003年3月,美国未经联合国同意,发动针对伊拉克的战争,意在控制中东石油,在中东推行美国式的民主,塑造中东地区新格局,影响国际政治⑦提出先发制人战略,对“无赖国家”和恐怖分子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 从以上各个时期的变化不难看出,称霸全球的“霸权主义”是政策中的一条主线,核心还是美国的国家利益随着历史的发展,美国逐步接近于称霸意图就目前来看,中、俄的崛起,日本和西欧的发展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振兴,依然是美国称霸世界难以逾越的阻碍美国为突破障碍,采取了发挥其军事上的优势,控制全球战略要地;拉拢部分资本主义强国;利诱对其有利害关系的发展中国家;压制其潜在对手等措施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

1957年10月4日,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发射成功。不过,对于这颗卫星上天,美国《新闻周刊》把公众的反应描述为“非常冷淡”,一些主流报纸对此的报道仅限于“豆腐块”大小的文章,而当时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将军则正在打高尔夫球。几天以后,人造卫星已经绕地球飞行96周,美国人意识到,苏联在太空领域完全领先了美国,苏联的运载火箭可以把核武器投送到美国任何地方。由此导致的恐慌在美国前所未有。在苏联卫星上天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艾森豪威尔就任命当时麻省理工学院校长担任科学顾问,讨论在科技领域如何同苏联竞争;政府开始强调数学和科学教育;成立了美国航天局,负责美国的航天事业等。这些措施都被视为美国航天科技迎头赶上的重要因素。可以说,很多美国人对当时来自苏联的“刺激”有一定的感激之情。扩展资料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网站2020年10月29日文章,原题:美国终于迎来了与中国的“斯普特尼克时刻” 过去4年,笔者研究全球创新时,越是看中国作为一个科技强国的惊人崛起——在美国日益增加的不安和反华愤怒中——越是有一个难解的问题不断跳出来。为什么与中国竞争时,没有像冷战初期苏联在1957年向太空发射“斯普特尼克”号人造卫星那样,发生“斯普特尼克时刻”呢?当年,艾森豪威尔总统将科技上升为国家任务,成立了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并大幅增加对研发的支持。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苏卫星上天曾使美恐慌 美国感激“斯普特尼克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美媒:美国终于迎来了与中国的“斯普特尼克时刻”

美国重返亚太战略是什么意思美国的重返亚太战略是一个全面而完整的政策,美国希望通过在经济、外交和军事等多个方面加大对亚太地区的物质和精力投入,以此来维护美国的全球霸权,推动美国经济的复苏,牵制中国在亚太地区不断扩大的影响。美国“重返亚太”战略最早于2011年提出。是年10月,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署名文章《美国的太平洋世纪》,提出随着伊拉克战争的结束,“今后10年,美国外交方略最重要的使命之一是大幅增加对亚太地区外交、经济、战略和其他方面的投入。”希拉里的这篇文章成为美国“重返亚太”的先声。2011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夏威夷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上,正式提出美国“转向亚洲”战略。奥巴马政府的这项决定,赢得了当时美国部分鹰派人士的支持,一些传统智库也纷纷为增加在亚太驻军“摇旗呐喊”。就在报告出台后不久,华盛顿智库“新美国安全中心”发表了一份名为“力量支撑的合作:美国战略与中国南海”的报告,建议美国政府未来10年内将其在全球舰艇数量增至346艘,而不是囿于国防预算减少至250艘。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

如果美国军事基地被毁,伊朗也就亡国了。何况,它没那个实力。

今天美国军事基地被毁是真的。

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目标是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照美国的构想塑造世界”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被认为是阻碍美国实现这两大目标的主要因素因此,战后美国对外战略主要围绕反共和争霸展开但受制于国际形势变化和自身实力消长,美国的全球战略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特点: ⑴杜鲁门政府(1945-1953)的“遏制”战略 遏制战略是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一次重大转变,标志着美国战略质的转变和飞跃,表明美苏已由战时合作走向战后对立和对抗,它奠定了战后几十年美国称霸世界战略的基础为全面实施“遏制战略”,美国推出“马歇尔计划”,并建立北约,还在东亚和东南亚形成了针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圈 ⑵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的“艾森豪威尔主义” 军事上,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了对付社会主义国家的“大规模报复战略” ⑶肯尼迪、约翰逊政府(1961-1969)的“和平战略” “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其实质就是运用和平与战争的反革命两手策略,在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在亚非拉地区推行新殖民主义在军事战略上,实行“灵活反应战略” ⑷尼克松、福特政府(1969-1977)的“尼克松主义” 所谓“尼克松主义”是指在美国实力地位严重削弱,国际战略地位下降的情况下,为了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而提出的一整套外交思想和对外战略尼克松主义有三大支柱:“伙伴关系”、“实力地位”和“谈判” 尼克松主义的内容有:①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要求盟国在政策上协调一致,共同对付苏联;在经济上相互让步,帮助美国渡过难关;在军事上共同分担军费和防务责任②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通过谈判制约苏联,维持美苏之间的均势③利用中国制约苏联,积极打开对华关系大门④在第三世界缩短战线、加强重点 尼克松主义的实质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它是在美国处于战略守势的不利情况下提出的,目的是为了继续维护美国全球霸权 ⑸卡特政府(1977-1981)的“世界秩序战略” 卡特政府初期延续尼克松主义,上台后提出了“世界秩序战略”,其主要内容包括:① 加强日美欧三边合作关系②把美中关系作为美国“全球政策的一个中心环节”,推进关系正常化,谋求建立抗苏的战略合作关系 ③ 把缓和东西方关系作为“首要目标”,强调以经济力量和道义力量对付苏联的扩张④重视人权外交 ⑹里根政府(1981-1989)“以实力求和平”的对外战略 (“里根主义”) 面对美国的内外交困,里根提出了“重振国威”、“扩军抗苏”的口号制定了“星球大战计划”,谋求对苏联的战略优势,在经济上拖垮苏联在军事上提出了“新灵活反应战略”,并对苏联推行强硬政策,同苏联进行军备竞赛此外,努力恢复对西方的领导,以实现反苏的总战略这些都标志着美全球战略跨越了战后对苏联单纯遏制的范畴,进入了一个主动进攻、灵活反击的新阶段 ⑺老布什政府(1989-1993)的全球战略 这一时期,美国的全球战略有了很大变化:第一,提出超越遏制战略,意图实现将苏联东欧纳入西方体系第二,提出建立欧洲新格局,实质是确保在欧洲的利益第三,提出“世界新秩序”的主张,实质是要在美国的领导下按照美国的价值观改造世界 ⑻克林顿政府(1993-2001)的“参与和扩展”战略 这个战略有“一个目标”、“三个支柱”“一个目标”就是在全世界巩固和扩大美国的“领导地位”,即美国的世界霸权为此,要防止潜在的战略对手和新的超级大国,重点遏制有那些有潜力成为全球大国的国家,如中国和俄罗斯所谓“三个支柱”,是指经济安全、军事实力、民主人权其内容是:①把经济问题放在对外政策的中心地位②突出美国外交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在外交中大力推行美国“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力图在全球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③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应付新的安全挑战 A第一任期间 1993年1月13日,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在参议院对外关系委员会提名听证会上提出,冷战后美国“需要设计一项新的战略”来保护美国利益:第一必须促进美国的经济安全,第二必须保持强大的防务力量,第三鼓励正在发生的全球民主化革命,并强调对国外民主和人权的支持能够而且应该是改善美国安全的一项中心战略原则1月18日,克林顿发表演讲时再次强调,世界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美国外交政策必须适应这种变化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再次强调美国对外政策将建立在上述三个支柱的基础上 1994年7月,克林顿政府发表上任后的第一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 提出“参与和扩展战略”,表明冷战后美全球战略的理论框架最终确定,标志着美国全球战略基本完成了从“冷战型”向“冷战后型”的转轨“参与和扩展战略”可概括为:利用冷战后对美国总体有利的国际形势,加强介入和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的力度,“扩展自由世界”的疆界,实现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 在第一任期内,克林顿政府虽然提出了“参与和扩展战略”,但其对外政策在国内外仍然受到了广泛的批评 B第二任期间 美国开始对它在中、近期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世界主要力量的走向进行评估,并着眼于21世纪的大国竞争,制定了美国面向21世纪的全球战略首次明确提出2015年之后俄罗斯和中国可能成为美国的全球性竞争对手,表明美国对保持独立超级大国地位的中长期前景有所担心首次提出美国面临着严重的“不对称威胁”的直接挑战,诸如恐怖主义、核武器和生化武器、信息战和环境破坏等 克林顿政府执政期间,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大国关系深入调整,国际战略格局轮廓初现,美国全球战略逐步完成了从“冷战型”向“冷战后型”的转轨,并确立了面向新世纪的全球战略的基本架构这个转变基本上是以1993年的“扩展战略”和1994年的“参与和扩展战略”为起点,结束于1997年的“塑造—反应—准备”三位一体新战略构想面向新世纪的美国全球战略,成为克林顿政府留给小布什政府的最大的外交遗产 ⑼小布什政府(2001年1月至今)的“单边主义”政策和“先发制人”战略 小布什上台后,采取的对外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奉行单边主义政策,谋求建立美国霸权地位②强调军事优先,注重培植美国的军事实力③注重美国本土安全④将打击国际恐怖主义作为小布什政府对外政策的中心任务⑤美国的全球战略进一步向亚洲太平洋地区转移⑥2003年3月,美国未经联合国同意,发动针对伊拉克的战争,意在控制中东石油,在中东推行美国式的民主,塑造中东地区新格局,影响国际政治⑦提出先发制人战略,对“无赖国家”和恐怖分子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 从以上各个时期的变化不难看出,称霸全球的“霸权主义”是政策中的一条主线,核心还是美国的国家利益随着历史的发展,美国逐步接近于称霸意图就目前来看,中、俄的崛起,日本和西欧的发展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振兴,依然是美国称霸世界难以逾越的阻碍美国为突破障碍,采取了发挥其军事上的优势,控制全球战略要地;拉拢部分资本主义强国;利诱对其有利害关系的发展中国家;压制其潜在对手等措施

不是很靠谱吧,都是伊朗方面放的消息,都没见美国方面发的消息。

  • 索引序列
  •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第五期
  •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第六期
  • 外交政策美国杂志
  •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
  •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