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教学月刊中学版投稿经验交流会

教学月刊中学版投稿经验交流会

发布时间:

教学月刊中学版投稿经验交流会

投稿要对路 每种报刊杂志都有自己特定的办报(刊)方针和宗旨,有自己的读者对象,投稿前必须先对此进行了解,搞清它的发行出版周期是双月刊、季刊、月刊还是半月刊、周刊,如果是报纸的话,是日报、周二报、周报还是半月报、月报,接下来要了解各种报刊都开设了哪些栏目,各栏目都发表些什么样的文章,可能的话还应该了解一下报刊的办刊历史,看看近年都发表过什么样的文章,对照一下你研究的问题以及撰写的论文原来有没有人研究过写过,研究现状如何,原来发表过的此类文章是从哪些角度写的,你的文章有无创新发展。此外,还应对报刊的发稿动态和走向以及下一步热点稿件是哪一类进行研究,最后看看你撰写的文章适合于哪些报刊的哪些栏目,投寄时最好在信封上注明栏目名称,以便于编辑人员及时准确地处理稿件。要做到这一点,平时对有关报刊必须多看、多翻阅, 至少对近期目录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投稿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致于把中学化学教学方面的稿件寄给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报刊。 例如:中学化学教学研究的权威杂志——《化学教育》是中国化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月刊。经常在每年第一期刊登《化学教育》栏目简介,《化学教育》征稿简则。如果要向这家杂志投稿,就必须仔细研究这两篇文章。其它几家杂志如: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中学化学等也会对其读者对象、投稿要求、杂志栏目等方面进行介绍。 注意把握时机 教研论文按时效性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时效性强,与教学进度配合(例如《中学化学教学参考》的新教材教学参考,各种同步练习等),另一类时效性不强,与教学进度无关。后者什么时候投稿都行, 而前者必须掌握一定的提前量,到底提前多长时间投稿,一般报刊都会通过报刊启示提醒读者和作者。正常情况下,如果报刊没有规定,与教学进度配合的稿件,双月刊、月刊应提前4—6个月。总的说来,新闻类稿件越及时越好,报刊发行周期越短,提前量相应要小些。投稿最忌讳“马后炮”,一般不是很出色的稿子,“马后炮”是很难发表的,比如:与下学期一开学要学的内容有关的稿件, 一般在上学期期末最迟在假期当中就要发,这样才能给教师备课提供借鉴和参考,如果你等到教完这部分内容后再写出来投出去,那就成了“马后炮”,这类稿件不是极有价值一般不会保留到第二年再发。这便产生了矛盾,因为大多数与教学进度有关的稿件都是在教学后发现了问题才研究撰写出来的,而此时已经错过了投稿时机。怎么办?笔者的经验是可以先写出来慢慢加工仔细斟酌,到第二年合适的时候再投出去,这样经过冷加工后,稿件会更成熟。有些报刊采用期长达几个月甚至半年,即使只有一个月,由于不能一稿多投,等到收到答复,再投给其它报刊也已错过了时机。这种情况下也可以采用上述办法,只是最好有个发稿记录,记下何时发给谁?结果如何?再投稿时心中有数。 注意格式要规范 如果稿件是手写的,要注意书写认真规范,整洁清楚,无错别字,标点符号准确无误,而且必须使用方格稿纸誊清,注明每页字数。如果是打印稿,还应注意字不可太小,一般正文部分以三号字或小三号字为宜,页脚须注明页数与字数,便于编辑排版时参考。一般报刊编辑部都不收复写稿和复印稿。不少报刊编辑部对稿件格式都有详细而明确的要求,投稿前要认真研究。正规论文的格式应该是标题、标题之下是通讯地址、通讯地址之后是加小括号的邮政编码,然后空格后是作者姓名。较长的论文在正文之前应有200—300字的“摘要”,和不超过5个的关键词,以便于编辑阅稿时节约时间,了解要点,通常正文之后还应注明“引文出处”或“备注”以及主要参考书目,参考书目要写清书名、出版社名、版本、编著者等。如果是第一次投稿,最好文后加“作者简介”,以方便编辑了解情况,建立作者档案,同时这也是自我推销的需要。当然,简介必须实事求是,不可海吹,因为稿件最后能否采用,不是看你的简介来决定,关键还是稿件的质量,提高命中率的根本还在于稿件质量。 适当控制字数 不同的刊物,对论文字数的要求不同,而且差别很大,有的喜欢长篇大论,有的喜欢短小精悍,投稿时应对各刊物发表的文章进行研究,总结归纳出一些规律,这样投稿才有针对性。一般说来,寄给报刊发表的文章,应尽量短些,选题最好小一点,内容实用些,可操作一些,让别人看了能受到启发教育或拿过来就可以用;而参加评选的论文,理论性应强些,选题可稍大点,字数亦应适当多一些,这样才能将问题说清说透。通常组织论文评选的部门下通知或发启示时,对论文选题、格式、字数都有明确要求,撰写时应充分注意,如果没有要求,笔者以为参加评选的论文字数以3000- 5000字为宜,一般不要少于3000字,也不要多于7000字,根据选题只要论述清楚了就行,不必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字数多少上。就发表的文章来看,字数多少的差别亦很大,这主要与选题性质、报刊容量、些读者对象等因素有关,一般理论性较强的选题可稍长些,应用性较强的选题应短些,投给杂志的稿件可稍长些,而投给报纸的稿件应尽量短些,面向教师及研究工作者的论文可稍长些,面向学生的作品应尽量短些,选题较大的、学术性强的论文可稍长些,选题很小、学术性不强的、普及性的作品应尽量短些。这里的“稍长”或“稍短”是相对而言,没有严格规定,在笔者看来,“稍长”一些的文章可掌握在 3000-5000字之间,当然,如果1500-2000字能解决问题则最好;“ 稍短”一的文章以不超过2000字为宜,如果500-1000字顶多1500 字能说清问题则最好。不论哪类文章,在控制字数的同时应十分注意文章的科学性和可读性。所谓科学性是指文章的观点不能出错,引用的论据资料应准确无误,论证过程应经得住推敲;所谓可读性主要是指文字表述要让人喜闻乐读,一看题目就想看内容,一看内容就让人爱不释手,非一口气读完不可,当然这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长时间磨炼,文字功底是练出来的。 例如:《化学教育》的“化学与社会”栏目字数应在5000字以内,“复习指导”字数应在3000字内,“调查报告”字数在3000字内,“实验教学与教具研制”字数在500—2000。 讲究投稿策略 刚开始投稿的人,将稿子投出后总希望尽快得到编辑部的回音。事实上,由于编辑部每天要处理的稿件无以数计,所以,不少刊物收到稿件后常常连收稿通知都懒得发,这挫伤了不少作者的积极性,甚至有人从此不再写稿。还有个别刊物大量地照顾“关系稿件”,眼睛只盯住几个“名人”,结果使很多新人退避三舍。但应该承认,任何刊物都会考虑自己的信誉,真正有生命力的刊物在用稿上一定会坚持认稿不认人的原则,只要稿件对路时机合适,质量属于上乘之作,任何编辑部都没有舍优求次的道理。基于这种考虑,从撰稿者角度出发,笔者以为,投稿时应注意以下策略:一是持之以恒,管寄不管发,即经常投稿,投出后就不要再去想它,不要指望它一定能发表,压低期望值,用不用让编辑部去考虑,事实上你想也没有用;二是猛打猛冲,以多取胜,越不发越寄,时间长了,编辑就会有印象,特别是一些稿源充足级别较高的刊物,很可能你寄的稿子连仔细看都未来得及就提出了处理意见,“屡投屡退,屡退屡投”就可能感动上帝,如果你写的稿件确有水平,不用说,只仔细看一次就可能改变你的命运,甚至连你以前投的稿子都会引起编辑的注意; 三是认准的路走到底,只要你感到你的稿件确有价值,就可以反复投,也可以转投其它同类刊物,相信是金子就一定有被人发现认可的时候;四是由低到高,循序渐进,一般来说,刊物的级别越低,发行范围越小,稿源越不足,同样质量的稿件投给这样的刊物就可能增加命中的机会,刚开始写稿打知名度的新人尤其应注意这一点,梦想一鸣惊人一口吃成个胖子是不现实的;五是趁热打铁,即收到刊物的采用通知后马上再寄,趁编辑部对你的稿子还有印象,继续开拓。六是注意对准档次,即投稿时注意稿件的质量与刊物的级别影响对应一致,这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原来发表过文章有一定知名度的作者,可以“好稿子”对“高级别”刊物,这样可以扩大影响、创牌子、打名声,提高知名度,当然作品一定是“ 拳头产品”,如刊物多次发表过你的稿子属于“熟门熟路”,可采取中档稿子对高级刊物的策略;第二种情况是原来未发表过文章,没有什么名气,门路不熟,属于淌路子的作者,可采用“田忌赛马”的办法,以好对中、以中对低,如此可取得“三局二胜”的效果。 最后说一下“一稿多投”。各刊物都有自己的规定,都反对“ 一稿多投”,都要求过了采用期之后再改投它刊。但是很多稿子时效性很强,特别是配合教学进度的稿件常常是“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了。在这种情况下,有两个办法:一是按规定办,过期改投或留待明年再投,二是采取变相的“一稿多投”,变通的办法就是作好投稿记录,收到采用通知后立即通知其它刊物,不要再发。一般说来,知名度不大、刚开始写稿的作者,特别是质量一般的稿件,即使一稿多投,也很少会出现几家刊物同时采用的情况。从这个角度出发,从维护作者权益的角度出发,笔者赞成第二种办法,各报刊杂志编辑部似亦不应反对这种办法。要说责任的话,作者写稿很不容易,你不用又不及时通知作者,耽误了用稿时机,这个责任编辑部应该负,不知笔者的看法是否正确。

我认为现在发布是不合适的。由于刚结束高考,教学月刊便将满分作文发布了出来,是为了蹭热度的表现。

教学月刊(中学版)面向中学(高中、初中)各科教学,围绕学科教学的热点、重点,更加突出实用性、时效性、指导性、参与性。

教学月刊中学版投稿经验交流

推荐几个每稿必复的好编辑和E-mail 来源:中国投稿在线 2005-10-9 15:15:00 《京华时报》家长里短.生活幽默 张莉丽 家长里短 (华小克)家庭之友 解新锋(辛雨)《家庭科技》《家家乐》杂志社编辑葛颂 《家家乐》杂志上半月编辑吴桐《今日文摘》杂志 警探 副刊 《江南视野》《家庭》张佩玲 家庭保健报副刊 金莲花 江苏法制报 副刊 《金陵晚报》副刊朱晖先生 《今晚报》副刊 张晓明 今晚报特稿部穆娴静编辑 今晚报副刊部霍春光编辑 《解放军报》副刊 《江淮晨报》综艺.娱乐 陈晓敏 金沙江文艺 《今古传奇.故事版》郑鸣 今古武侠 今日早报 镜报副刊 检察日报 《检察风云》杂志社 蔡鹰扬 《健康博览》 李开《健康之友》赵聪慧 家庭教育导报 家庭教育 教育信息报副刊 教育时报副刊 教育导报 副刊 教学月刊(中学文科) 教师之友 女报时尚. 王相明编辑(海兰察)飞快的回复,提出中肯意见女报纪实. 肖海生编辑 不论用否,都会很快回复言情时代. 黄花菜编辑 好就一个字爱人. 田华编辑( 悠然) 2周内必有回复女士》的晓洁 每稿必复 从事文学刊物编辑工作十五余年,对作者不规范的投稿感触颇深,现将投稿应该注意的事项告诉广大作者,以便提高投稿命中率。 一、 稿件首先要书写整齐,字迹不要潦草,稿纸要用方格纸。不少作者在这一方面不太注意,抄写得乱七八糟,字迹潦草。更有甚者,随便将一首诗抄在烟盒上或写在用过的稿纸背面。有些作者虽然用稿纸抄写但未用方格稿纸等等。对于这一类来稿,编辑一般都不会认真去阅读。一是阅读起来太费劲。二是编辑感觉到作者创作不严谨,投来的稿件质量肯定好不到那里去。三是不用方格稿纸抄写,若稿件刊用修改起来也不方便,算行距,字数也不好计算。 二、 投稿时作者要谦虚。不少作者投稿时总爱附言。作者附言可以说五花八门。附言适当地介绍一下自己未尝不可,但要言简意赅,谦虚有礼。记得我刚参加工作在一家市级文学刊物作编辑工作时看到过不少类似的附言:我是某协会会员,某华人文学联谊会会员``````在全国各地文学大赛中多次获奖,可以说我是有一定影响的作家、诗人。今寄诗作几首,在你们这类市级刊物上发表应该是绰绰有余吧``````。诚想,有哪一位编辑愿发这种骄傲自大的作者稿件。你既然这么高的水平,既然眼中没市级刊物,何以给市级刊物投稿呢!当时,我还年轻,耐着性子看完诗作,其实所谓的诗作连上县级刊物的水平都达不到,纯粹是作者自吹自擂罢了。再者作者往往不了解自己的创作水平,总认为自己的稿件水平高,真应了那句“孩子是自己的好”的谚语,来稿时总是过高地估计自己的稿件,甚至讲已得到了某主编的肯定或得到了某位作家的赏识。其实,稿件的好与坏,编辑阅完便知,作者没有必要画蛇添足,往往适得其反。因此,投稿时作者一定要谦虚,不要过高地宣传自己。 三、投稿要有的放矢。目前,国内报刊林立,据不完全统计,文学报刊在国内有一千余家,再加上各类报纸的文学副刊,那就数不胜数。经常有作者埋怨自己的稿件得不到编辑的赏识,除了质量外,不外乎是作者没找对投稿的报刊。其实,每一家报刊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用稿的标准,不能写完稿不加选择就投,那肯定是不容易投中。一般来讲,报纸副刊发表的文章都要比纯文学刊物发表的作品水平低,而且报纸副刊发表的文学作品一般都要配合本时期报纸宣传主题,也可以说是应景之作。如果是这种稿件,一般不易在纯文学刊物发表。当然,也有一些大报副刊发表的文学作品水平并不低,这要看是什么报了。文学刊物一般分为市级、省级、中央级。通常来讲,级别的不同,所选稿件质量就不同,比如说《小说月报》、《小说选刊》可以说选载的都是小说精萃,一般作者的作品不易被选中。如何让自己的稿件提高命中率,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创作水平,根据自己的创作水平向相应的报刊投稿,这样就容易投中。 四、 稿件最好不要寄给某一位编辑。作编辑久了,认识的文友也就多了。因此,编辑的私人信件或寄给编辑的稿件就多了,案头上压满了来信、来稿,处理都处理不完。编辑部都有专门的收发人员,来稿及时登记,及时分发,一般都不会积压,反而寄给某一位编辑的稿件常常会积压,得不到及时处理。 五、 稿件要自留底稿,便于一稿多投。现在所有报刊都不退稿,一是工作量大;二是支付不起大量的邮费。一般来讲二个月(有约定的除外)内未见采用通知可另投它刊。稿件还是要多投几家报刊(同一时间不要一稿两投),说不定被哪一家报刊选上了。未发表不一定就是水平低,关键是要有的放矢的投稿。 六、给报纸副刊投稿切忌投长稿。众所周知,报纸副刊的容量极其有限,稿件字数太多,版面无法容纳,编辑修改起来费时费脑,在这种情况下,编辑一般都会选择其它稿件,稿件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 七、 寄稿时要在稿末写清固定地址、邮编、姓名,以便编辑联系。不要认为这是一件小事,有不少作者往往忘了在稿末写地址,使编辑无法与作者取得联系。

教学月刊(中学版)是浙江省目前唯一一本专门面向中学各科教学的公开出版的业务性期刊。从2006年1月起,教学月刊(中学版)分三个版本。上旬版为“教学参考”,涵盖中学各科教学;中旬版为“试题研究”,为中学各科考试服务;下旬版为“教学管理”,内容以教育教学管理为主,兼顾教学研究。

中国大学教学投稿经验交流会

开展网络教学是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信息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已不仅仅是依靠课堂的方式来传授知识,时代要求高校必须培养人才的创新素质,那些具有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即具备高度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不能只记忆和背诵前人经验,而是善于创新,勇于挑战的知识型人才。当代大学生要学会认知,具有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加工的能力,这是信息社会所需人才的最重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学生必须“有选择地学、不断地学”,想从老师那里学点知识以“一劳永逸”已经不可能了。“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明智的选择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在信息的海洋中寻觅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如何利用各种认知手段以不断获得新知,使自己与时代同步。网络教学具有自身的优势网络的特点就是信息量大、信息传递便捷、交互性强的特点,有利于开展发现式和协同式教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同时,网络是信息社会最为有效的信息获取工具,开展网络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的能力。由于当前社会信息多、更新快、人才竞争激烈,现在的教育除了有人才素质结构的要求以外,还要求其内容科学、方法优化,使学习者可以优质、高效地接受教育。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高校教学需要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对教育的水平及受教育的机会和方便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网络教学具备这些特点,主要体现在:资源共享、享受服务不受时空限制、可快速传输多种媒体信息、多向交流等。这些无疑是对信息时代教育的极大支持。

以教为辅,学生自学为主,用考试来考核,辅导不是很多,但也要看您个人。没有什么特色,可能在大学要考研究生,和老师关系好的学生享受到的教学模式要好一点。 读大学本科,四年,实际读书的时间可能只有5年,有5年属于自己自主安排的时间。呵呵

虽然这几年教育部门一直在提倡线上教学,甚至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但是实际执行起来,效果并不理想。之前学生在校时间能够保证,所以,线上教学似乎有点多余,这次疫情来的有点突然,大家准备的相对不足。别说老教师不熟悉线上教学,不少青年教师也是头一次接触,平时谁也没想到会用到网络直播教学。1、不熟悉没问题,加大培训力度针对多数老师对于线上教学的不熟悉,我校自2月5日起开始进行网络在线教学培训,当然,也是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进行的培训,以学生的身份体验了网络教学形式。培训内容还是比较丰富的,既包括了雨课堂、智慧树,还有钉钉等软件的使用。在开学前,每个老师都各教研组内部进行了网络试讲,有问题的及时改正。2、从培训效果看,基本上都能掌握从最近几天的在线教学研讨来看,基本上都能掌握在线教学技能。其实,网络授课也并没有多么困难,选定一个软件,建立班级群,通知学生加入,上课的时候直接点直播教学就可以。各个软件的操作都很简单,命令也没有几个,平时上课用到直播、签到、作业、讨论等几个命令就完全可以满足。所以说,哪怕是对于网络不是很熟悉的老教师,完全由能力掌握这些技能,毕竟能够做一名教师,学习能力还是相对比较强的,不至于被这点困难吓到! 赞同1暂无评论

社会环境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在打开国门、扩大国际交流、促进科技、经济更快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国外一些不良思想和生活方式的渗透与冲击;社会上一些错误、腐朽的思潮也沉渣泛起,侵蚀着人们的灵魂;现实生活中诚信缺乏、道德失范、假冒伪劣、欺欺诈、豪华奢侈、以权谋私、贪污腐化、官僚黑幕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信任出现危机,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能轻视。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号召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分清八荣八耻,正是在呼唤健康的人文精神的回归。 学校教育存在重智轻德的倾向: 已经有专家多次指出,当今教育的一大弊端是重智育、轻德育。这种倾向至今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由于对高考制度的改革要慎之又慎,所以高考指挥棒仍然在应试教育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从小学、中学到大学,老师要的是分数,家长要的是分数,评价学生更是看重考分。这种只重智力发展,不重思想道德的教育方式,直接造成了一些大学生追求个人功名,很少反省内心的道德修养,有些人爱心缺失,私欲膨胀,甚至道德品质堕落。如何使德育教育入耳入脑入心,是全社会首先是教育工作者要认真解决的大问题。 其三是教育腐败的影响: 这些年来,个别教师无师德,少数学校乱收费,一些地方教育腐败现象严重。在功利思想的影响下,浮躁、造假之风日盛,假评语、假档案、假论文、假试卷,甚至假专家等等丑闻时有发生,这些都对大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 网络的影响: 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它在提供海量信息和快捷服务的同时,也使当代大学生的情感世界发生着微妙变化和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在由图文构成的网络虚拟世界里,少数大学生沉湎于虚拟精神家园,真情和亲情渐行渐远,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沟通日益减少,代之以虚幻的“父母”、“朋友”、“情人”、“杀手”等光怪陆离的情景充斥脑海,加剧了中毒较深者道德情感的冷漠和人文精神的丧失。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第一,还高校一片净土。 高校必须加强对教师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的教育与管理,使为人师表不再是一句空话;同时要切实加强和改善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德育工作,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逐步落到实处。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当作真正的“人”来管理,倡导以心灵感染心灵,制定学术规范,建立教育监督制度。对个别违法乱纪没有师德的教师要坚决清除出教师行列,还高校一片净土。 第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举。 国家要强大,必须重视科学,但科学与人文并不矛盾。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绝不能截然分开。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高品位的创新人才,一定是一个既具有科学精神又具有人文精神的人。反之,则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不利于人格的健全和完善。 当前有些中学分班很早,理科生到了高一几乎就不再学习历史、政治、地理等课程,直接导致这些理科学生出现人文知识的空白。到了大学,理科学生更是一头扎进实验室和作业堆里,不再涉及什么人文课程,直接后果是使他们出现了自然知识优秀而人文精神缺乏的知识断层现象。有些大学生缺乏挑战意识,缺乏积极乐观的心态,遇到挫折就怨天尤人,丧失信心,甚至走上轻生的道路,这些都和人文精神缺乏、人格不够健全和完善有关。 第三,营造生机盎然的人文环境。 要想方设法营造健康的人文环境,让校园充满积极向上的人文气息。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老师,承载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应该做社会需要的道德楷模。大学德育老师要坚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并行,在讲课中把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方法深入浅出地运用在教育中,寓教于乐。 各个学科都应该自觉渗透人文知识,把人文思想从政治学、文学、法律学、经济学中推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更广泛的知识领域。应当多给学生们一些时间,让他们多参加一些积极向上的活动。比如,开展人文教育讲座,引导学生读书、读报,学术研讨、演讲、影视评论,举行主题班会、辩论会,举办艺术节和文艺演出,创办学生自己的报刊和诗刊,参加公益劳动、社会调查等各种社会实践,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更使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融进了他们的心灵。应该利用好互联网,趋利避害,占领网络思想教育阵地。 第四,提倡媒体广泛宣传公共道德。 在新中国成立初年,《青春之歌》、《红旗谱》、《红岩》等一大批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的作品与广大读者见面,进入到社会主义建设高潮时期,又有一大批歌颂建设祖国的作品相继问世,如:《百炼成钢》、《创业史》、《把一切献给党》等。有多少年轻的读者捧着这些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作品,立下誓言,一定要继承先辈光荣传统,把对共和国的一腔热爱无私地献给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那个时候,理想、奋斗、青春等字眼频频出现在报纸电台中,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 相比之下,如今打开电视满眼是明星秘闻轶事、大款发财故事。我们知道,就连美国这样的国家尚且能拍出《拯救大兵瑞恩》这样弘扬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电影,我们为什么不认真反思一下呢?现在电视台节目中有些没有什么思想性的庸俗闹剧,却有着很好的收视率;而有些品质高雅的栏目像《读书》栏目却因收视率低迷而停办。另一方面,反映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生活的影视剧少之又少,倡导良好社会公德的公益广告也是少之又少,如此氛围,使一些青年学生产生以追求享乐、满足物欲为人生第一目的。据报载:每年大学毕业的学生在择业时把单位的工资福利、住房待遇、是否地处大中城市作为首要考虑因素,考研是为了考博,考博是为了找一个好工作、出国。而一些女大学生甚至认为学得好不如嫁得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回答者: 疯_猪 - 秀才 三级 11-29 15:40在我们生存并生活的社会里,人人都谈教育。受过教育的未受过教育的,当问及他们教育是什么时?他们无法精确回答出教育的本质含义。 《教育辞海》里是这样表述教育:广义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狭义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特指义教育是指有计划地形成学生一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的活动,与德育同义。 很显然,这种教育的本质定义是荒唐而带有偏见的。曲解了教育的原始意义。用符合阶级观念的方法论述了教育的含义、目的和任务。它的终极目的是为阶级培养服务于阶级统治的人才。那么,教育的社会终极功能就只有一个,即阶级斗争的需要。 这种以阶级服务为根本前提的教育,不是在导化人的理性,而是在培养人的奴性。“这种教育除了使智慧和心灵经受违背自然而且经常自相矛盾的人为道德的桎梏而外,还能给智慧和心灵以什么帮助呢?”[1]既然是为统治阶级培养接班人以教育的终极目的,那么,探求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知识理念的人是不容许存在的。因为与这种教育的最初目的相背道而驰。认真审视一下我们目前的教育状况,不难看出那种政治教化在教育中的决定性作用,考察一个受教育者的根本素质,不是从其掌握的真理性知识而言,而是从其思想政治水准上来把握,当然, 不求政治上“进步”的人, 是不会成为一个好的“受教育者”。这是这个社会及学校所公认的准则,而究其根源,则出于阶级论。 我们的教育发展了五十多年,当然,也发展成一套独特的教育体系,即奴化教育体系。一个好端端的儿童,一旦送进学校,便开始接受教材与教师的谎言,以至于从学校出来,便带有政治偏见地来认识这个社会。一个受教育者若果真能从学校教育中溶炼成这样,才是统治阶级所希望的。“他们所要做的正是把罪恶的种子撒进从来没有这样的种子的人的心中并使之开花结果;正是要扼杀他们以为在人的心中栽培起来的为数的美德。”[2] 现行教育体制,犹似一台搅拌毒药的大桶,受教育者一旦进入桶中,便把其本身所具有的天赋美德让毒药杀尽,重新换装适合统治阶级心意的美德,教育本身应该教化人如何维护个人的生存和人格的独立。而事实上,我们的教育则恰恰相反,抑制个性发展、人格独立、精神自由,受教育者一旦接受这种把毒药当良药的教育,便自始至终地被强行灌输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愿望。所以,从中国学校出来的受教育者,一个个营养不良,面黄肌瘦。 “人们的普通教育正是从你们可怜的道德中蒙上阴暗的色彩的”[3]并且,“这种教育依据那充满被奉为永恒真理的严重错误的道德,从人的幼年时代起就给人制造恐惧,专把人刚刚出现的理性引向令人悲痛的思虑。”[4]我们所要严正批判的正是这种教育。它不仅抑制了个人存在,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的理念,而且使我们民族的希望之苗------受教育者成为驯服的庸才,不是人才。并且,教育的世俗化使得整个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充满了铜臭,知识能用金钱买,那人格、自由什么不可以用金钱买呢?这样长次以往,中国的希望还在哪里?中国不靠一代接一代的受教育者推动发展,难道依靠用政治、道德教化度且为其利益服务的少数人推动吗? 面对当下的教育,任何一个有良心的中国知识分子都应批判。我们怎样来为教育给一个恰当并科学的定义将是一个紧迫的任务。唯于此,中国的社会进步,民主发展,人权维护才能有一个大的跨跃。教育应当开化人的思想和思考的维度,培养人独立思考,教人独立,以完善的天赋独立人格、思想自由、平等、向善的方向发展,“自己思考的人,犹似事实的目击者”,[5]而不是教人不会思想,不能完善人格独立,更不是从思想上整齐划一,灌输一种价值体系,人本是有多样的,就该有多样的价值体系,须要个人发展中的自由选择,自己认为对的,就接受,反之,则可以摒弃,但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受教育者都从一个染缸里出来,一个面目,一个颜色。 意识形态一元化在教育中的严重弊端 中国教育最根本的弊端当是意识形态的一元化。 “卷帙浩繁的道德和政治的论著,其标签标的是良药,而其箱子里装的是毒剂。”[6]当下中国的教育无不如此,我们的社会和学校所宣扬的是至善至真的人生,而其实质则是把学生(受教育者)在精神、人格上加以阉割,使其不能真正地独立思考,从接受教育的第一天起,就接受政治党团思想的渗入,用国家、集体代替并压制社会、个人的存在和需要。我们的学校在五十多年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下,“学校不再是以培养德才兼优注重独立思考和人格独立为目标的圣洁场所,而是一座进行模式化批量生产的机器工厂,它不允许思想自由,只要求思想的整齐划一,一如刚刚割过的韭菜,它不提倡举止的放达,只规定行为的刻板僵硬,一如铁轨上循规蹈矩的火车。”[7]我们的教育体制源自西方教育,但我们取来的是一个模式,而没有取来西方教育的精神实质,开化人的思维,引导人去思考,授给人以研究探求知识的方法,而我们则是最大的教条主义,死搬硬套地给学生讲授教材上规制好的东西,不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只要求学生死死地记住教学大纲所要求掌握的“知识”。这样一来,中国教育就露出它无所藏匿的弊端来。 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已沦丧为政治巩固的手段和工具,当一个国家的教育(学校和社会教育)不能教人以独立思考,不能教人塑造独立之人格,不能教人张扬个性,不能培养自由的民主精神,这种教育的成功又能体现在何处呢?往往,注重国家、政治的统治者希望通过教育这种便捷的途径来为他们的一己之欲培养服务的人才。当然,这种服从意志(权力意志)的要求是被格外圈点的,唯其如此,这种人才方可以晋升到社会上层。“绝对的服从,就意味着服从者是愚蠢的,甚至连发命令的人也是愚蠢的,因为他无须思想,怀疑或推理,他只要表示一下自己的意愿就够了。”[8]顺民和愚民的大批量出现,正是统治阶级所翘首以盼的,他们的宣传和决议,充满着谎言,就像“皇帝的新衣”,人们在权威面前,不容怀疑,这样,利用意识形态一元化所指导并渗透其里的教育也就实现了其世俗的社会功效。 当下中国的大学教育,每年输出的大多是拧掉叶子的胡萝卜,外光内粗,没有一点空灵和悟性,腐败源于此种教育体制,庸化是教育最急勇的先锋。当代青年关心的不是国家、社会、民族的前途,而是工作、工资、住房、就业单位的好坏与否,试问,青年关心这些当然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青年为何去关心这些?这根源与我们的教育体制没有必然的联系吗?平庸、腐败的政治和社会造就了平庸的青年。教育的腐败和堕落又是政治和社会腐败和堕落的根源,这个恶性循环,若果不紧急刹车,我们的民主建设、反腐倡廉的正面工作无疑又起了催生腐败的效用。 反动的德国教育凯兴斯泰纳曾说:“公民教育应教育儿童绝对服从国家。”而事实上,戕害民族的希望-----儿童的心灵,正是我们的教育最得心应手的工作。我们在教科书上不仅改写了历史,而且也蒙敝历史的真相,理性精神一开始便被扼杀得精光。 这种犯罪------教育的犯罪,是在一种从西方移植过来并且被中国化的伪主义的全面指导下所进行的一系列具有故意、积极作为的犯罪。教唆我们的受教育者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进步进行消极的不作为犯罪。不关心不思考每一个华夏儿女所应承担的社会良心和历史责任。整个社会在对良心和社会责任的犯罪中堕落了,并且是有一种极其荒谬的理论在指导这种堕落。“这个堕落的原因是在它从来不存在的那个地方,他们恰恰把这种毒药当作良药去治疗他们认为是病因的病症。”[9]国家不得进步,社会不得清明,民主精神不得张扬,人格不得自由独立,全赖于自认为医术高明的医生给我们的误诊,让我们吃得毒药太多,良药太少的缘故。 现行教育体制及状况的理性批判 从清末废除科举制,兴办学堂,新式教育办至现在已经一百多年,推动了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首先打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把人们从宗教司仪的活动中解放了出来,带到民主、共和、科学的理性轨道上来。虽然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大幅度影响,中国人对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进行了积极的探求,但仍然没有得以深入发展。这其中的原因就是政治的混乱,外族的入侵,以及建国后的种种令人啼笑皆非的所谓运动,曾一度使中国教育的进程蒙上阴影。 “学校制度自从欧美流入中国社会以来,始终未见到何等的成功,倒贻给社会许多的病痛。”[10]近代欧美教育,孕育于西方那样的社会文明。西方文明是建筑在工业上的以都市为中心而发挥的一种文明。学习西方的教育制度,中国的社会却无西方社会的种种条件,生吞活剥地照搬来中国,脱离了中国的国情,自然是方枘圆凿,格格格不入,强行移植,淮桔为枳。梁涑溟对中国三十年代的教育状况作了分析,也就是替中国20世纪后半叶的教育作了分析,而事实又无不如此。从五十年代始,我国的教育明显带有苏联教育的染色体,但苏联是一种个人独裁的极权统治的国家,这种遗传体现在中国教育上,又能体现出什么来呢?愚民教化,抑杀精英意识。 如果任何关心中国教育的人士细心观察当下的教育机制,不会不发出喟叹来,到学校走一遭,你会看到的全是科举考试强行扭曲下的成绩单,获奖证书,英语,计算机证书,这就是知识的证明,但这是知识人才的试金石吗?若真要试它一试,大概我们的大学校长们会脸上很不好看的,原来他们培养的不是人才,而是唯意志是从的庸才。受教育者把专业放置一边,全身心投入学习洋字母,这样付出三年,能够拿上证明自己也是知识分子的卖身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做为轻视所谓证书的笔者而言,真想问这些证书的含金量究竟有多少? 我们的教授,已经徒具虚名。“说到过去的教授,我们年轻一辈有说不出的感慨,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都是教授,前后却大不相同。我曾和作家钟道新说,过去的教授是手工生产的,少,也就值钱;今日的教授是机器生产的,多,也就贬值了。你想,一个社会无论什么人都敢以教授自居,那么自然什么人也就敢随意嘲弄教授了,这当然还是就教授数量而言。就学术水平而言,今日的教授更应当感到面红耳赤,心有愧才对,今日教授已不再是学衔、学术的标志,而是工资级别、分配住房的资格,再加上享受公共医疗的待遇而已……甚至今日的有些教授为了一百块政府津贴,撕破面皮,打得不可开交,真让人感慨不已啊?”谢泳先生的这段论述真是鞭辟入里。我们的教授,其素养各方面都在零度以下,教给学生的又能是些什么知识?唯恐连常识也给学生讲不清楚。社会、民族将受教育者交给教育部门,是送进了虎口狼穴,还是送进了天堂接受洗礼。教师,不能为人师表,而成为人人皆怕的毒蛇,这其中难道没有一点值得思考的成份存在。但是,我们的社会为了不使孩子成为斗大字不识的文盲,仍然得送进学校,而且,这是在履行共和国公民应尽的义务。 为师能授业解惑,为范则作人表率。担当“人类工程师”的师范类院校的学生,吃喝嫖赌样样全能,我们则不妨真要问这些大学生就业后能教人家子弟以什么呢?误人子弟,毁人不倦地捞取几个工资,大约才是当下教师的最好写照。 整个国家在弄虚作假,教育能真到何种地步?“经教育部抽查评估,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24个省(区,市)达到了现阶段国家规定的基本扫除文盲的目标。同时,全国累计有2500多个县(市,区)通过省级验收。因此实现199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到“2000年,在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宏伟目标有望实现,”[11]我们的老爷,人民的公仆是怎样验收和评估的呢?观看几部由教师扫盲,教师充当文盲的录相片、资料。苦的仍然是中国的老百姓。社会腐败,人民容忍,我们的教育能洁身自好?恐怕不易。 1944年,梁漱溟写了《办学意见述略》,列数实行新教育制度以来的种种弊端。“其一,教职人员缺乏教育精神。教育工作者,因谋生无术,而以教育为安生之计,所以从教无坚守恒久之志。第二,学生整个生命心身两方面被忽视,所受教育零碎偏枯,浅薄无力。第三,训育方法与教学方法两皆失宜。第四,学校教育与家庭情谊缺乏沟通联属之道。”[12]恐怕当下中国教育现状也无所不适。 中国教育将何去何从,我们不得不问,也不得不去思考 。

中小学外语教学投稿经验交流会

英语学习经验交流会演讲稿  暇之余,常常思索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在剑桥工作的这四年里,我接过小班,大班,混合班,也接过别人的班,可以说是学生经历丰富。这里,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有几点心得与大家分享。  第一是提高常规训练。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常规也不成课堂。对学生不控制不行,控制死了也不行,英语学习就是要给学生更多说话的机会。给学生自由但是不能放任自流。自由要与纪律相结合。  首先来分析一下学生的性质,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我认为学生分为三种性质,第一种是中性的,这种学生既不促进也不防碍课堂秩序;第二种是恶劣的,戏弄同学,嘲讽老师,接话茬等;第三种是孺子不可教也,这样的学生我们要和家长沟通好,做到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情况,理解我们的工作就好。不管遇到哪一类学生让我们生气,经验告诉我不能大动肝火,否则会激化矛盾,会产生更严重的叛逆,这一点在中学生中很明显。  结合上述几种情况,给大家介绍几种实用的方法。   声势镇压。这个方法要适用,找准机会“发火”。   突然提问:这个问题一定要刚刚讲过的不太难的问题。这个方法适合中性的学生。他们走神后回答不出来问题,通过这种方法一是可以提醒他们二是在告诉他们答案的同时也变相复习了,可谓一举两得。   静观:眼神控制。可以利用身体语言,比如手势配合数数;拖下巴等,给学生一种条件反射似的提醒。   连带惩罚   纪律委员:充分发挥班干部的效应,使他们成为我们的得力助手。   调座位:注意男女生搭配。   奖惩制度:一定要有力度。老师要说到做到。   小板会:利用好剩余课堂时间,进行阶段总结。   课后谈话。  但是不管用哪种方法,管不如防。防患于未然可以有效帮助我们提高常规。老师可以在上课之前给学生讲清教学风格和原则,比如给自尊心三次机会等可以突出老师管理特点的“警告”。  第二是兴趣与教学。我认为兴趣与教学是密不可分的。有效教学,提高质量既可以培养兴趣又可以防止流量。有效教学可分为三个方面,三个精神方面,首先是微笑进课堂。所谓一日之计在于晨,那么一课之际在于笑;然后是激情上课中。有效的课堂在激情中展开,只有具有激情的老师才能让课堂多情善感,才是情感的课堂;最后是亲近在课下。幽默,欢快和聆听都能帮助促进师生和谐。  有了情感前提,我们就可以“开课了”。首先是课初导入,可以是笑话、谜语、歌曲、英汉方式唠家常等帮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其次是课中设置,这是能不能上好课的重点。我会给学生渗透一个观念:答错了允许重答;答的不完整允许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允许问;不同意的允许争论;老师出错允许批评;必要时允许不举手自由发表意见。  在教学过程中,我常用的几种方法是:游戏教学、故事教学、单词卡片有效应用、合作学习。游戏教学是主打,主要游戏方法有猜一猜、模仿、找茬、设置卡通人物代表小组比赛、接龙和爬楼梯等。注意游戏不要太复杂,如果游戏会乱,就少做或者不做,鼓励孩子多参与,训练他们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故事教学可以细化为读故事和讲故事。读故事训练孩子的复述理解能力,讲故事对老师的要求比较高,在复述过程中渗透重点和难点。单词卡片帮助老师来教单词,主要方法有听音找词、歌曲找词、看一点猜全貌、闪词看灵敏和首字母提示抢答百世岁月当代好 千古江山今朝新 万象更新

The product I purchased from you ~proved to be quite a Although it looks exactly the same as theone I saw in your commercial, it actually does not perform the same way。

福建党史月刊投稿经验交流会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分为核心库和扩展库,数据库的来源期刊每两年进行评选一次。 核心库的来源期刊经过严格的评选,是各学科领域中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核心期刊。 扩展库的来源期刊经过大范围的遴选,是我国各学科领域优秀的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09 共遴选了 1123 种期刊, 其中英文刊 67 种, 中文刊 1056 种; 核心库期刊 748 种(以C为标记) 扩展库期刊 375 种(以E为表记)福建医药杂志不是。

中文核心期刊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核心期刊,是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合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发布的期刊,每4年更新公布一次。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科技部公布的, 就是指《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有时我们可以见到一本杂志同时标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或中文医药卫生核心期刊),事实上前两条是没有区别的。 CSCD核心期刊: CSCD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的英文缩写,CSCD在高校申请基金和审查评奖包括院士的评审都要检索CSCD;CSCD分为核心库(C)和扩展库(E),其中核心库的杂志等级略高些(相对而言)。这3类杂志有交叉,比如第三军医大学学报既是CSCD核心期刊,也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重庆医科大学学报》是中文核心、中国科技核心、CSCD遴选和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

瑞金于都长汀宁化下面为正文江西于都河畔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由集结广场、纪念广场、长征渡口、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等组成。  在集结广场,地面镌刻了一幅巨大的中央红军长征路线图,路线图上标明中央红军是从雩都(于都)开始了二万五千里的漫漫长征之路;纪念广场上也矗有“长征从于都出发”的主题雕塑;而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前的一块巨大石碑上,还刻着红色醒目的“长征源”三字。它们向前来参观的人们诉说,于都是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起点。  “长征从于都出发”的主题雕塑。  于都县政府提供的一份县情简介亦称,1934年10月,中央机关、中革军委和中央红军主力6万人集结于都,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于都从此作为“地球上的红飘带”的起点载入史册并闻名世界。  然而,在福建长汀县中复村观寿公祠,展示的一幅长征路线图标注的长征出发地却有四地,龙岩的长汀、三明的宁化以及赣州的瑞金、于都。观寿公祠建于明末清初,是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福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82年前,1934年9月30日,红九军团就是从长汀观寿公祠出发,开始了战略转移。  事实上,长汀、宁化、瑞金、于都四地的红色旅游都在打“红军长征出发地”牌。宁化、瑞金官方对外也称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出发点。2007年,宁化还斥资2092万元建设了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  长汀、宁化、瑞金、于都,到底哪里是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呢?还是长征出发地本来就是多个地方,而不仅限于一地?  澎湃新闻记者查阅相关论文和资料发现,长汀、宁化、瑞金、于都四地的党史研究专家都曾就长征出发地发表过相关研究论文或文章。  2003年10月,时任宁化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吴登洲在《福建党史月刊》发表了一篇题为《宁化作为中央红军长征起点县之一的地位不容动摇》的文章。  上述文章称,宁化县委、县政府正在湖村镇锣鼓坪筹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碑”,并开发东方军入闽作战、彭湃县等革命旧址,作为在2004年10月举办中央红军长征70周年纪念活动中的一份厚礼。但却有人提出了质疑,认为中央红军长征起点县只是江西于都,而否定了闽西长汀、宁化、瑞金与于都等4个起点县的历史事实。  吴登洲在文章中列举了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等五份党史、军史资料证明,宁化与长汀、瑞金、于都等县同属中央红军长征起点县的历史地位。《毛泽东选集》第一卷(1968年版)《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第151页注释中记载:“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三、第五军团(即红军第一方面军、亦称中央红军),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南部的瑞金、于都等地出发,开始战略性的大转移。”  长汀县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康模生也曾于2006年1月在《福建党史月刊》发表论文称,近些年在报纸杂志上不提福建长汀、宁化,而只说江西的瑞金、于都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这显然是不够全面客观的,也不是实事求是。康模生认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不是在一个地方,而是在福建、江西的几个地方出发。红九军团是中央红军中率先出发的长征部队,也是惟一一支不在于都境内集结而离开中央苏区的中央红军,长汀是中央红九军团长征出发地。  2006年,时任中央党史研究室室务委员、第一研究部主任黄修荣在长汀纪念红军长征研讨会上的讲话也称,长汀是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之一。  而在2006年9月,时任于都县委党史办主任黄鹏生在《党史文苑》发表《揭秘长征出发地之争》一文中提到,长征出发地之争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长征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一阶段从党的领导人到普通的红军战士,从国内到国外,基本上说中央红军从于都(1957年前称雩都)出发,未发现其他不同说法。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前的石碑上刻着“长征源”。  美国作家斯诺的《西行漫记》对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的描述是,“当整个红军实际上已经集中到赣南雩都附近时,长征的命令就颁发了。长征是从1934年10月16日开始的。”根据当时的翻译吴黎平说,《西行漫记》中关于毛泽东个人经历和长征问题都是毛泽东同志亲口介绍,记录整理后还经毛泽东同志审阅过。 第二阶段,自1949年全国解放后至1985年,这一时期在各类文献、著作中长征出发地由“一地”变成了“四地”,即江西的瑞金、于都和福建的宁化、长汀。  “一地”变“四地”的根据源于1951年10月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的注释,注释称,“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三、第五军团(即红军第一方面军),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南部的瑞金、于都等地出发,开始战略性的大转移。”  第三阶段,1985年至2002年,这一时期,党史权威部门的表述中“四地出发”修正为“两地出发”,即瑞金、于都出发。1985年中央党史研究室主编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初稿)及1991年该书修正后的版本,皆称“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直属部队共6万人,分别自瑞金和于都地区出发,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从此以后,在一些文献著作中,长征出发地一般不再提长汀、宁化。  第四阶段,2002年后,这一时期中央党史研究室的同志亲临长征出发地考察,又召开了全国性的纪念长征出发理论研究会,党史权威部门和绝大多数党史工作者基本统一了认识,党史界基本认同于都出发的说法,同时也还有少部分同志持瑞金出发的观点。  2002年9月,中央党史研究室主编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改编后出版,对长征出发地改为以下表述,“10月10日晚,中央红军开始实行战略转移。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机关也由瑞金出发,向集结地域开进。10月16日,各部队在于都河以北地区集结完毕。从17日开始,中央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直属部队6万余人,踏上战略转移的征途,开始了著名的长征。”  黄鹏生认为,上述表述保留了原版第一句话,是由于当时的瑞金领导对中央党史研究室考察人员提出了异议,但这种表述已明确肯定了中央红军出发地就是于都。  黄鹏生的文章还透露,2005年11月,中共赣州市委组织召开有瑞金、于都的领导和党史工作者参加的全市红色旅游理论研讨会,会上市委领导强调长征出发地问题不要再争了,明确由瑞金打“红都”牌、于都打“长征牌”、宁都打“反围剿”牌、兴国打“将军”牌、大余打“三年游击战争”牌,并把它们称为赣南红色旅游的“五朵金花”。  上述文章还提到,按理,长征出发地应该没有再争议的必要了;不过,党史和军史界的个别同志仍然有异议,瑞金市委党史办刘良、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王健英等同志仍坚持认为瑞金是长征出发地。2003年,刘良在《党的文献》第5期发表了《中央红军长征始于何时何地考》一文,王健英也发表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和时间考辩》等两篇文章坚称瑞金是长征出发地。公开资料显示,刘良曾是瑞金市委党史办原副主任;王健英是国家“突出贡献”专家,原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历史学教授。  即便如此,直至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的争论仍未有定论。长汀、宁化仍坚持“四个出发地”的说法;瑞金则称是中国工农红军(中央机关)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从瑞金的云石山出发的。  云石山是一座海拔较低的小山包,坐落于瑞金市城西19公里处的云石山乡境内,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34年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中央人民委员会、中共中央局、中共革命军事委员会等中央机关各部委驻扎地。云石山,虽然山势不高,但1934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一方面军主力,是从这里出发开始长征,因此又被称为“长征第一山”。  2016年9月11日,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长征出发地是多元的,不是一个地方。就中央红军而言,瑞金是中央首脑机关的出发地,于都是中央首脑机关和红军主力四个军团(中央红军一、三、五、八军团及中央第一、二纵队)的集结出发地。各部队接到中革军委命令时所撤离的地方,均可视为长征出发地。长征出发地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  不过,石仲泉说:“瑞金和于都是主要的,但并不排他。”所以红军长征的出发地是哪?在瑞金于都长汀宁化四个地方

红军长征时间:从1934年10月17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开始,至1936年10月22日红二、红一方面军会师结束。红军长征历时两年零五天。 按长征时的行政区划和习惯称谓,红军长征经过的省为14个: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原为四川一部分。长征第一渡——于都 于都地处江西省南部。东邻瑞金市,南连会昌县和安远县,西接赣县,北毗兴国县和宁都县。于都这座建置于汉代,古名雩都,并有“六县之母”之称的小城,至今已有1370多年的历史。然而,它真正名垂青史的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作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平缓朴实的于都河从这里已流过了千百年,如果不是因为长征,它不过是一条普通的河流,但从1934年10月起,于都河渡口成为长征第一渡。 于都东门渡口码头,留有一小段的浮桥,岸边一块巨石上,有当年参加长征的杨成武题写的“长征渡口”四个大字。站在由船只搭起的半截浮桥上,望着日夜长流的于都河水,不由把我的思绪带到1934年10月17日傍晚,就是在这个渡口,红军战士们成4路纵队,通过这座浮桥开始了伟大的两万五千里征程。无数的火把,将于都河水映得通红,映照着出征的队伍远去。 如今,河水依然静静地流,不变的是河水,变了的是河畔的纪念碑园,碑园中心的碧绿草坪上,高高地耸立着一座双帆型纪念碑,高10.18米的纪念碑寓意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及中央和红军机关于10月18日在东门渡口踏上长征征途;碑身为双帆造型,寓意是中央红军由此扬帆出征;顶端的黄色五星中刻有镰刀铁锤,红色碑园背景镶嵌着它,象征着红色的土地养育了革命战士;碑中间为“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九个大字。 在中国作家魏巍的笔下,于都是“地球上的红飘带”的出发地。在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笔下,于都是“前所未闻的故事”的开篇。在埃德加·斯诺的笔下,于都是“惊心动魄的史诗”的卷首。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笔下,于都是“中华民族伟大长征精神”的起源。静静的长征第一渡,以丰碑和纪念碑的名义,永远成为一道让世界惊奇的风景线,一个让中华儿女世代敬仰的永恒的红色景点。

  • 索引序列
  • 教学月刊中学版投稿经验交流会
  • 教学月刊中学版投稿经验交流
  • 中国大学教学投稿经验交流会
  • 中小学外语教学投稿经验交流会
  • 福建党史月刊投稿经验交流会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