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城市规划论文怎么写的

城市规划论文怎么写的

发布时间:

城市规划论文怎么写的

一、中西方古代和近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和理论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出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复杂化,产生了城市规划思想并得到不断发展。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学说散见于《考工记》①、《商君书》②、《管子》③、《墨子》④等典故之中。《考工记》确定了“都”、“王城”和“诸侯城”的三级城邑制度,用地的功能分区和道路系统等。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战国时期,列国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则加强了全面规划;宋开封城是按照五代的周世宗柴荣颁发的诏书,有规划地进行扩建的要例;北宋中叶,开封城已走向较为开放的街巷制体系,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城市结构形态;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馆,使北京成为中国封建时代都城规划和建设的最辉煌实例。 在西方,在古希腊城邦时期已出现了希波丹姆规划模式。古代罗马建筑师马可·维特鲁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的《建筑十书》⑤阐述了城市选址、环境卫生、纺机建设、公共建筑布局等方面的基本原则。中世纪社会发展缓慢,城市多以教堂为中心。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阿尔伯蒂(A'er bo di)、安德烈亚·帕拉第奥(Andrea Palladio)、斯卡摩锡(Sikamoxi)等也提出了一些反映当时商业兴盛和城市生活多样化的城市理论和城市模式。产业革命前的欧洲城市城市规划多侧重于防御功能和政治需要,封闭性强。 19世纪上半叶,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设想,把改良住房、改进城市规划作为医治城市社会病症的措施之一。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霍华德倡导“田园城市”;1915年盖迪斯提出区域原则,倡导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相结合的学说。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另一种建设实践:英国一些先进工业家在建设工厂的同时,建设新的工人镇。至今,城市规划仍是采取上面所说的旧城改建和新城建设两种基本形式。19世纪90年代,西欧各国已逐渐形成以公共投资改进市政建设和控制私人用地相结台的城市发展战略概念。制定城市建设法规最初的目的是维持整齐、清洁、安定的城市环境,以保障居民健康。城市建设和管理要有相应的法律体系,严格的城市建设法规可以提高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质量。产业革命后,城市内部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促使人们从理论上研究城市的结构和形态,寻求最佳模式。1922年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主张充分利用技术成就,建造高层高密度的建筑群,使城市集中发展,以求得最好的生活环境和最高的工作效率,这种思想被称为城市集中主义。美国建筑师赖特(Frank Lioyd Wrignt)提出的“广亩城市”认为城市应与周围的乡村结合在一起,平均每公顷居住5人,被称为城市分散主义,这两种城市模式影响甚广。从城市功能要求出发提出各种城市布局形态,如带形城市、同心圆式的环状城市、楔子状结构城市、多核心城市等;从城市中各种系统的组织出发,宏观地研究城市所在的地区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形态的关系;从微观上对构成城市的单元细胞进行剖析来研究城市的形态。 二、我国近现代城市规划的编制阶段、编制任务、工作内容 (一)城市规划编制层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规定,我国目前的城市规划编制层次,是在省(自治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指导下,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大、中城市根据需要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可以编制分区规划,用以指导详细规划的编制。为了适应由计划向市场体制的转变,满足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可以概括为“两阶段、五层次”的体系:两阶段是指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和城市详细规划阶段。五层次是指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规划纲要、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三个层次和详细规划阶段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两个层次。 (二)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任务和主要内容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任务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主要任务包括:综合评价城镇发展条件,制定区域城镇发展战略,预测区域人口增长和城市化水平,拟定各相关城镇的发展方向与规模,协调城镇发展与产业配置的时空关系,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引导和控制区域内城镇的合理发展与布局,指导区域内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2.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城镇体系规划一般包括下列主要内容:(1)综合评价区域和城市发展、开发建设的条件;(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3)确定本区域内的城镇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4)提出城镇体系的功能结构和城镇分工;(5)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6)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7)统筹安排区域内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8)确定保护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措施;(9)确定一个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10)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三、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行政体系以及调整和审批程序 一个国家的城市规划体系包括城市规划法规体系、城市规划行政体系和城市规划运作(规划编制和开发控制)体系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其中,城市规划法规体系是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的核心,为城市规划行政和城市规划运作提供法理依据。 (一)城市规划法规体系现代城市规划作为政府行政管理的法定职能,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则。与政府行政管理的其他法定职能一样,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包括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发和相关法。 (二)城市规划行政体系中国的城市规划行政体系体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的结合。根据《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实行分级体制。各级城市的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城市规划。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城市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省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城市人口在一百万以上的城市以及国务院指定的其它城市的总体规划,经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除此而外的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其中市管辖的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中提规划,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一般由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三)城市规划的审批 城市规划实行分级审批: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报国务院审批。 省、自治区城镇体系规划经国务院审查同意后,由建设部批复。 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有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 省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城市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及国务院指定的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 其他设市城市和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其中市管辖的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总体规划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其他建制镇的总体规划报县级人民政府审批。城市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向上级人民政府报批城市整体规划前,须经同级人民带包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议同意。 四、城市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的关系 (一)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的关系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都是在明确长远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基础上,对特定地域的各项建设进行综合部署。区域规划可为城市规划提供有关城市发展方向和生产力布局的重要依据。区域的经济发展决定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也会促进地区的发展。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要和相配合,协同进行,在城市规划具体落实过程中,有可能需对区域规划做某些必要的调整和补充。 (二)城市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之一,而城市规划同时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年度计划及中期计划的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与城市规划关系密切是有关生产力布局、人口、城乡建设以及环境保护等部门的发展计划。城市规划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话所确定的有关内容,合理确定城市发展的规模、速度和内容等。 (三)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我国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合理使用土地资源,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保护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为主要目标,在比较宏观的层面上对土地资源及其使用功能进行划分和控制。而城市总体规划则重于城市规划区内土地和空间资源的利用。两者应该是相互协调和衔接的关系。 (四)城市规划与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关系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是对城市环境保护的未来行动进行规范化的系统筹划,视为有效地实现预期环境目标的一种综合性手段。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属于城市规划中的专项规划范畴,是在宏观规划初步确定环境目标和策略指导下,具体指定的环境建设和综合整治措施。 (五)城市规划行政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关系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与其他行政主管部门是平行的职能机构。各个机构依据法律授权或城市人民政府的指定,各有其主管的事务范畴,互不覆盖。各部门应当各司其职,互不越权。但是,城市规划与计划、土地、交通、房产、环保、环卫、防疫、文化、水利等许多方便的工作都是有密切的关系。各行政部门的工作需要相合衔接和配合。

博士论文撰写的一般逻辑。从西方引进的这套研究生培养体系,总体来说是建立在理性思考和经验研究的基础上,这也是现代科学的基础。大多数理工科论文要做的,就是根据已有积累,建立理论假设,通过实验分析或实证研究,去验证假设。在这一系列的分析与归纳中,评判其科学性的关键有两个:(1)理论假设是否建立在稳固的理论基础上,即假设的前提是否是大家接受的。大家接受的包括公理,以及经公理演绎出来的理论,这里的“大家”可以指所有人,也可以指认可你的理论前提的某一个学派;(2)理论验证过程是否符合理性。所谓理性是指严密的逻辑推导,经得起拥有理性思维的人的检验和质疑。当然,这种质疑也都是在所有限定的假设和前提范围内。论文的结论有可能是反直觉的,但只要前提和过程具有科学性和鲁棒性(Robustness),无明显漏洞,结论也是可接受的。当然,即使这是一篇前提稳固、论证充分的论文,在答辩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问题影响最终教授对论文的评判:(1)学生是否清晰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论证过程;(2)教授们对前提假设的接受程度和理解是否不同;(3)教授们的思考过程是否理性,是否被他们的直觉干扰,这种直觉是由专家长期积累的经验产生的。如果这三个问题都能解决,又能满足创新性的要求,那么这应该是篇合格的博士论文。BTW,博士论文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在这里就不讨论了,这些开题的时候都应该已经解决了。城市规划学科的特征。城市规划,严格来说是城乡规划学专业,在博士生通过答辩后授予的是工学博士学位,这是由城市规划的工程性和技术性决定的。但由于城市规划是一个偏向于应用的学科,直接与城乡和区域的发展相关,概括来说是从长远角度统筹安排城乡发展的、重点关注各类要素在空间上配置的学科。学科研究内容包括了城市研究和规划研究两大部分,对应的理论可以分为城市理论和规划理论。城市理论涵盖内容广泛,这是由于其研究对象——城市和乡村的复杂性决定的,包含着经济、社会、生态、空间等很多维度的内容,因此也需要得到相关学科的理论支持,包括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地理学、建筑学、景观学等;规划理论要求思想深度,这是由于规划面向未来,涉及决策的制定,一方面需要对规划的价值观与伦理观、规划程序的合理性与正义性的论证,概括来说是规划的理论(Theory of Planning),涉及到公共政策、管理学,以及更基本的哲学层面;另一方面,针对具体城市和具体问题,应该采取何种规划方法,为什么这种方法可行,是规划中的理论(Theory in Planning)需要解决的问题(详细论述可以阅读孙施文老师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一书,在开篇有清晰的论述)。梳理以上这些是为了说明城市规划研究的复杂性和应用性。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城市规划专业的同学,包括我在内的困惑,觉得规划似乎没有自己的理论,一旦涉及到具体的问题都得这个学科借一点,那个学科借一点来组合生成理论框架;而且时常感觉自己研究的不是科学问题,往往一个问题挖深了,就跑到别的学科去了,于是开始质疑学科的科学性。我想这些问题不止我们学生有,教授们肯定也有,他们也希望能建立起只属于城市规划学科的理论框架。但由于对规划本身具有的复杂性和应用性的学科属性,以及是否规划、规划什么的问题涉及到哲学层次这一现实,规划学科似乎不太可能建立起大一统的只属于自己学科的理论。如果能够建立,那也一定是建立在一些公理基础上,通过不断的分析和演绎得到的一些理论,但这些理论对解决现实问题有多大帮助,那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这些问题当然也困惑着城市规划的博士生们,我们该如何在纷杂的表象与现实的需求背后,找到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应用价值的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呢?城市规划论文的特征和类型。从城市规划学科的特征可以看出,正统的规划博士论文肯定不同于大多数理工科的论文,它要求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要求综合相关学科的知识,建立与城市或规划相关的研究框架,并寻找一切可能进行充分论证。但大家都知道,我们不可能建立假设拿城市来做实验,即使规划结果有反馈那也是很多年之后的事,因此我们来不及用自己的规划成果来论证自己的规划理论。所以,一般来说以实证研究为方法的描述和解释性研究,相对好做,而以规范研究为方法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十分棘手。我的导师告诉我规划的博士论文有三种类型:(1)纯理论的研究,基本不涉及实证。选择这种类型论文的博士生较少,当然也是难度最大的研究。因为从理论到理论需要严密的逻辑体系,需要严谨的论证,还需要理论的创新性与价值。这种研究包括从城市规划哲学、城市规划史、城市规划与其他相关学科理论交叉等角度的研究,一般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理论框架和解释体系,属于理论-理论的研究;(2)理论为主,实证为论证支撑。很多博士生选择这种写法。初始路径分为两类:一种是在学者们的研究领域中发现自己的兴趣,一种是结合实际规划中遇到的问题确定选题。之后都是通过阅读文献建立理论认知,进一步阅读和整理发现理论不足,并建立自己的框架,进行假设,在具体的实例中考察理论假设的可靠性,并结合演绎与归纳的说理过程,进行论证,最后回到理论,修正理论,得出结论,属于理论-实践-理论的研究;(3)实证中总结观察,提炼理论。这种类型也有很多博士生选择,上手容易,通过一手数据的获取,开展扎实的实践分析,通过归纳总结,与已有理论进行比较,修正理论,属于实践-理论的研究。当然第(3)种在开展实证研究前也需要理论的支撑,与(2)并非迥异,但二者各有侧重。城市规划的论文该怎么写。这里想说的只是一些直观基础上的理性推测。在听师兄预答辩的过程中,不断在思考一篇扎实的博士论文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新思路、工作量、论证过程的合理性、规范性?如何才能保证论文答辩时在专家们密集的攻势下依然屹立不倒,并能经得起实践和时间检验呢?(1)前提条件:批判性思维的建立。如果没有批判性思维,有的只可能是依葫芦画瓢,引进别人的思想,基本不可能有大的创新。而对于应试教育制度下培养出的中国研究生,这种批判性思维的建立只能依靠外界的刺激和个人痛定思痛的决心。多问一些为什么,多挑战自己的习惯,质疑自己的思想,阅读哲学书籍,都是有帮助的,但一定要克服刚开始阅读哲学的枯燥感,将哲学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2)必要条件1:国内外文献的阅读与吸收,这也是最需要下苦功夫和硬功夫的地方;导师告诉我文献阅读的三个原则:经典的、名家的、最新的。书看10年以内的,文献看5年以内的。学会钓鱼,找到一篇与研究密切相关的最新文献,然后根据它的参考文献钓鱼,钓出之前的经典与名家作品。国内的文献要看,国外的文献更要看,而且要多看,不仅学习具体的理论,而且学习直线性的分析方法,这也是对理性论证的学习;密切相关的要看,关系不那么密切的也要看,因为一来创新常常出现在交叉领域,二来相关研究会给你更宏观的视角。读外文文献刚开始比较痛苦,速度慢,理解不深,但后来熟练后,也能渐渐理解作者为什么写,有什么欠缺。等到能够合上文献,把所要研究领域的专家及其理论在头脑中梳理清楚,包括谁在什么背景下研究了什么,他们各属于哪个流派,理论重点是什么,有哪些不足都能一一列出来时,就可以写文献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你的理论框架或理论假设了。(3)必要条件2:理性的方法。这里指的是论证的方法,即在理论基础上、进行假设、展开论证的过程中需要的方法。归纳和演绎一般是常用的逻辑方法,对于博士论文来说,建立在宽广理论基础上的收敛型研究过程似乎更能站得住脚,接近金字塔顶的最后那一层就是博士生的理论创新;而理论基础聚焦或者说理论根基不牢,依据作者的演绎逻辑发散式的研究过程似乎不太容易站稳脚跟,至少我现在还没有找到这样的例子。当然,实际的研究过程没有这么抽象,而且这两种方法都是必要的:演绎能够打开思路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归纳能够去粗取精,留下符合检验的理论。此外,还有多个主体之间的比较研究、交叉研究等等,如何运用理性的方法,我也说不太清楚,恐怕还是要多去读读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等唯理主义哲学家的观点。(4)必要条件3:不断的总结、质疑,与导师、同学和专家讨论,与实践操作者讨论,不断修改。我自己经常会有觉得文献没读完,不敢动笔写的问题,造成文献一直读啊读,观点在脑海中转啊转,就是理不出一个思路。认识到人的局限性的同时,也认识到了文献的有限性(曾经觉得文献不可能读完,但现在只读最新、经典和名家的)后,开始边写边思考。知识编码化还是要比脑海中的静默知识明确很多,很容易看到自己的问题和漏洞,所以一定要动笔写。另外,与导师、同学、老师和实践者的讨论十分必要,这样不但可以多方吸收观点,也可以降低在答辩时被教授们彻底推翻的可能性。(5)必要条件4:规范性写作。这点非常重要,最好在刚开始时建立良好习惯,包括读文献时记录的笔记的规范性,不然到论文成文后就麻烦大了。这也是博士论文训练的一个方面,科学性写作。(6)附加条件1:发表小论文接受同行审议。除了满足毕业要求以外,发表小论文是给自己设定deadline,不断push自己加快进度的一个好办法。而且,这样设定的一个个小目标的完成,会带给自己成就感,增加终日与问题和危机对抗的自信心。同时,来自审稿人的意见也会帮助自己及时看到问题,修正思路。我在这点上做的不好,一直在等待着论文完美的出现,却永远也无法等来。是时候尝试总结发表自己的观点了。(7)附加条件2:直觉的捕捉,事物联系的捕捉。论文写作过程不可能一直都是理性的状态,偶尔灵感爆发,突然发现一些有趣的东西,捕捉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最好不要放过。试着用理性去分析这种直觉,看是否经得起检验。我们觉得异常正确的直觉分为两类:一种属于笛卡尔和斯宾诺莎所说的天赋观念,是所有人都会认可的直觉;另一种是我们的经验产生的某种“显而易见”,但这种“显而易见”有可能只是对我们自己,对其他人则没有,这时,我们运用理性的工具来分析来解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如果它能通过自己的质疑,同时也能运用科学方法来证明,并经得起别人的质疑,那这就是创新。

城市规划论文怎么写

建设部要求改进城市规划的编制内容和方法。

城市规划可以写旧城改造、景观设计等等。开始也是苦于写不出,还是学长给的文方网,写的《多智能体城市规划空间决策模型及其应用研究》,用了很多国内外案例对比,相当专业的说,没几天就ok了

一、中西方古代和近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和理论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出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复杂化,产生了城市规划思想并得到不断发展。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学说散见于《考工记》①、《商君书》②、《管子》③、《墨子》④等典故之中。《考工记》确定了“都”、“王城”和“诸侯城”的三级城邑制度,用地的功能分区和道路系统等。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战国时期,列国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则加强了全面规划;宋开封城是按照五代的周世宗柴荣颁发的诏书,有规划地进行扩建的要例;北宋中叶,开封城已走向较为开放的街巷制体系,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城市结构形态;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馆,使北京成为中国封建时代都城规划和建设的最辉煌实例。 在西方,在古希腊城邦时期已出现了希波丹姆规划模式。古代罗马建筑师马可·维特鲁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的《建筑十书》⑤阐述了城市选址、环境卫生、纺机建设、公共建筑布局等方面的基本原则。中世纪社会发展缓慢,城市多以教堂为中心。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阿尔伯蒂(A'er bo di)、安德烈亚·帕拉第奥(Andrea Palladio)、斯卡摩锡(Sikamoxi)等也提出了一些反映当时商业兴盛和城市生活多样化的城市理论和城市模式。产业革命前的欧洲城市城市规划多侧重于防御功能和政治需要,封闭性强。 19世纪上半叶,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设想,把改良住房、改进城市规划作为医治城市社会病症的措施之一。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霍华德倡导“田园城市”;1915年盖迪斯提出区域原则,倡导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相结合的学说。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另一种建设实践:英国一些先进工业家在建设工厂的同时,建设新的工人镇。至今,城市规划仍是采取上面所说的旧城改建和新城建设两种基本形式。19世纪90年代,西欧各国已逐渐形成以公共投资改进市政建设和控制私人用地相结台的城市发展战略概念。制定城市建设法规最初的目的是维持整齐、清洁、安定的城市环境,以保障居民健康。城市建设和管理要有相应的法律体系,严格的城市建设法规可以提高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质量。产业革命后,城市内部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促使人们从理论上研究城市的结构和形态,寻求最佳模式。1922年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主张充分利用技术成就,建造高层高密度的建筑群,使城市集中发展,以求得最好的生活环境和最高的工作效率,这种思想被称为城市集中主义。美国建筑师赖特(Frank Lioyd Wrignt)提出的“广亩城市”认为城市应与周围的乡村结合在一起,平均每公顷居住5人,被称为城市分散主义,这两种城市模式影响甚广。从城市功能要求出发提出各种城市布局形态,如带形城市、同心圆式的环状城市、楔子状结构城市、多核心城市等;从城市中各种系统的组织出发,宏观地研究城市所在的地区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形态的关系;从微观上对构成城市的单元细胞进行剖析来研究城市的形态。 二、我国近现代城市规划的编制阶段、编制任务、工作内容 (一)城市规划编制层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规定,我国目前的城市规划编制层次,是在省(自治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指导下,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大、中城市根据需要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可以编制分区规划,用以指导详细规划的编制。为了适应由计划向市场体制的转变,满足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可以概括为“两阶段、五层次”的体系:两阶段是指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和城市详细规划阶段。五层次是指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规划纲要、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三个层次和详细规划阶段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两个层次。 (二)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任务和主要内容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任务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主要任务包括:综合评价城镇发展条件,制定区域城镇发展战略,预测区域人口增长和城市化水平,拟定各相关城镇的发展方向与规模,协调城镇发展与产业配置的时空关系,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引导和控制区域内城镇的合理发展与布局,指导区域内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2.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城镇体系规划一般包括下列主要内容:(1)综合评价区域和城市发展、开发建设的条件;(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3)确定本区域内的城镇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4)提出城镇体系的功能结构和城镇分工;(5)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6)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7)统筹安排区域内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8)确定保护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措施;(9)确定一个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10)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三、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行政体系以及调整和审批程序 一个国家的城市规划体系包括城市规划法规体系、城市规划行政体系和城市规划运作(规划编制和开发控制)体系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其中,城市规划法规体系是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的核心,为城市规划行政和城市规划运作提供法理依据。 (一)城市规划法规体系现代城市规划作为政府行政管理的法定职能,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则。与政府行政管理的其他法定职能一样,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包括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发和相关法。 (二)城市规划行政体系中国的城市规划行政体系体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的结合。根据《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实行分级体制。各级城市的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城市规划。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城市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省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城市人口在一百万以上的城市以及国务院指定的其它城市的总体规划,经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除此而外的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其中市管辖的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中提规划,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一般由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三)城市规划的审批 城市规划实行分级审批: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报国务院审批。 省、自治区城镇体系规划经国务院审查同意后,由建设部批复。 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有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 省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城市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及国务院指定的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 其他设市城市和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其中市管辖的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总体规划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其他建制镇的总体规划报县级人民政府审批。城市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向上级人民政府报批城市整体规划前,须经同级人民带包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议同意。 四、城市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的关系 (一)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的关系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都是在明确长远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基础上,对特定地域的各项建设进行综合部署。区域规划可为城市规划提供有关城市发展方向和生产力布局的重要依据。区域的经济发展决定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也会促进地区的发展。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要和相配合,协同进行,在城市规划具体落实过程中,有可能需对区域规划做某些必要的调整和补充。 (二)城市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之一,而城市规划同时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年度计划及中期计划的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与城市规划关系密切是有关生产力布局、人口、城乡建设以及环境保护等部门的发展计划。城市规划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话所确定的有关内容,合理确定城市发展的规模、速度和内容等。 (三)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我国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合理使用土地资源,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保护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为主要目标,在比较宏观的层面上对土地资源及其使用功能进行划分和控制。而城市总体规划则重于城市规划区内土地和空间资源的利用。两者应该是相互协调和衔接的关系。 (四)城市规划与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关系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是对城市环境保护的未来行动进行规范化的系统筹划,视为有效地实现预期环境目标的一种综合性手段。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属于城市规划中的专项规划范畴,是在宏观规划初步确定环境目标和策略指导下,具体指定的环境建设和综合整治措施。 (五)城市规划行政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关系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与其他行政主管部门是平行的职能机构。各个机构依据法律授权或城市人民政府的指定,各有其主管的事务范畴,互不覆盖。各部门应当各司其职,互不越权。但是,城市规划与计划、土地、交通、房产、环保、环卫、防疫、文化、水利等许多方便的工作都是有密切的关系。各行政部门的工作需要相合衔接和配合。

城市规划论文怎么写好

从古至今的房屋建设和变迁,未来城市规划发展的趋势,你的发展目标OK了

城市规划可以写旧城改造、景观设计等等。开始也是苦于写不出,还是学长给的文方网,写的《多智能体城市规划空间决策模型及其应用研究》,用了很多国内外案例对比,相当专业的说,没几天就ok了

试论城市规划要点 引言城市规划的定义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战略、建设城市的纲领、管理城市的依据。如何打造一个城市的风貌、建设一个和谐、生动、合理的空间体系,是现在规划建设中十分热门的话题。城市规划必须注重个性特征,城市个性是一个城市的特色,是独特魅力之所在,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千城一面、似曾相识的城市越来越多,城市的个性特色已湮没在程式化的钢筋混凝土之中,失去了城市的特色和魅力。 城市个性化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突出特点。打好“文化牌”,彰显文化特征是十分重要的课题。美国城市建筑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无论是历史文化名城罗马、威尼斯,还是现代国际大都市巴黎、纽约、芝加哥,座座堪称文化艺术宫殿、建筑博物馆,处处折射出城市的文化,走进这些城市,就仿佛走进了他们的历史。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必须处理好建设与继承的关系,在发展中传承历史文化。否则,城市一旦失去历史陈迹,犹如人失去鲜明的个性,得到的利益是暂时的,而遗憾却是永远的。 由于城市所处的空间地理位置、地形条件、气象条件和自然环境的不同,构成了不同的城市环境空间形态,提供了每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环境空间特性。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充分认识该城市的山、水、林和风景名胜等自然景观要素,发掘、保护、利用、开发、改造自然环境空间特色,在共性中找出个性,围绕个性建设特色城市。与此同时也要注重生态的和谐与持续发展的战略。 规划与人文精神 城市规划的人文精神是在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会议第四次会议发表的《雅典宪章》中提出的,里面提出的城市功能分区原则影响了现代城市规划将近半个世纪。这种功能主义的原则,一方面向古典建筑学派提出挑战,使城市规划、建筑开始从古典的放射、圆形广场一类形式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功能主义又使城市规划、建筑逐渐陷入机械主义,它刻板地分区肢解了城市的有机结构,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多方面联系,破坏了城市的地方特性,其结果是使城市形态单调、布局混乱、建筑雷同。尤其是功利主义的影响,城市空间因最大限度的商业性开发,破坏了城市生态环境,污水、废气、噪声、交通事故等给城市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因此城市在抛弃了人文精神的同时,便从“文明中最伟大的创造”变成了“文明中最大的破坏”,也给人类带来了生存危机。 20世纪60年代,重新关注城市的历史文脉、地域文化和人们的生活,城市规划中的人文理念开始复苏。与此同时,国际规划、建筑界人士开展了“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研究,并指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城市人民”。这表明,城市人文精神将得到完全意义上的复兴与再生,人文因素将是21世纪城市文明的灵魂。 人文因素在中国的造城运动中是历史悠久的。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就是中国城市运动中的代表作之一,彰显出皇权的气势和霸气。现代的城市建设也需要这种对人文精神的关注,在继承与发扬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为城市打造一种文化的底蕴。 1建筑是人文精神的表现 1990年6月2日,国际建筑师协会第十七次大会发表了《蒙特利尔宣言》。其开头一行是:“建筑是人文的表现,它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形象。”世界建筑史表明,人类的建筑活动不仅是一项物质生产活动,而且还是人类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一座城市的魅力,多数是由于建筑艺术的魅力营造出来的。建筑是时代的象征。希腊雅典卫城建于公元前5世纪,其中有世界著名的保护神雅典娜帕提农神庙。卫城建筑群是雅典这个黄金般的古典时期的纪念碑,是雅典全面繁荣昌盛的见证。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建筑主要是国家性的大型建筑,有些是专为荣耀路易十四或他的政权。这个时期建造的卢浮宫东立面、旺道姆广场、凡尔赛宫及园林,都体现了路易十四“伟大的时代”的“伟大的风格”。建筑语言常常是民族的语言,是凝固的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感召力。著名美籍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中国银行香港大楼,他以“中文的构思、英文的设计”,使这幢大楼渗透着深刻的人文含义:塔身,象征着雨后春笋;风格,体现了出于污泥而不染的荷花精神;楼的外表面,展示出宝石图案。有学者说,巴黎人民很大程度上是巴黎的建筑语言场教养、熏陶和塑造出来的。维也纳的建筑群及人文环境,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音乐大师;德国的一批具有艺术特色建筑群和浓郁人文精神的城市,产生了一批又一批的哲学家、科学家、音乐家。城市的建筑具有强大的人文精神功能,一座有个性和人文魅力建筑的城市能提示城市的广大居民,提升这座城市的文明素质,使这座城市有自信心、活力和发展的推动力。

城市规划概论论文怎么写

建设部要求改进城市规划的编制内容和方法。

一、中西方古代和近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和理论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出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复杂化,产生了城市规划思想并得到不断发展。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学说散见于《考工记》①、《商君书》②、《管子》③、《墨子》④等典故之中。《考工记》确定了“都”、“王城”和“诸侯城”的三级城邑制度,用地的功能分区和道路系统等。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战国时期,列国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则加强了全面规划;宋开封城是按照五代的周世宗柴荣颁发的诏书,有规划地进行扩建的要例;北宋中叶,开封城已走向较为开放的街巷制体系,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城市结构形态;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馆,使北京成为中国封建时代都城规划和建设的最辉煌实例。 在西方,在古希腊城邦时期已出现了希波丹姆规划模式。古代罗马建筑师马可·维特鲁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的《建筑十书》⑤阐述了城市选址、环境卫生、纺机建设、公共建筑布局等方面的基本原则。中世纪社会发展缓慢,城市多以教堂为中心。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阿尔伯蒂(A'er bo di)、安德烈亚·帕拉第奥(Andrea Palladio)、斯卡摩锡(Sikamoxi)等也提出了一些反映当时商业兴盛和城市生活多样化的城市理论和城市模式。产业革命前的欧洲城市城市规划多侧重于防御功能和政治需要,封闭性强。 19世纪上半叶,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设想,把改良住房、改进城市规划作为医治城市社会病症的措施之一。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霍华德倡导“田园城市”;1915年盖迪斯提出区域原则,倡导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相结合的学说。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另一种建设实践:英国一些先进工业家在建设工厂的同时,建设新的工人镇。至今,城市规划仍是采取上面所说的旧城改建和新城建设两种基本形式。19世纪90年代,西欧各国已逐渐形成以公共投资改进市政建设和控制私人用地相结台的城市发展战略概念。制定城市建设法规最初的目的是维持整齐、清洁、安定的城市环境,以保障居民健康。城市建设和管理要有相应的法律体系,严格的城市建设法规可以提高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质量。产业革命后,城市内部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促使人们从理论上研究城市的结构和形态,寻求最佳模式。1922年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主张充分利用技术成就,建造高层高密度的建筑群,使城市集中发展,以求得最好的生活环境和最高的工作效率,这种思想被称为城市集中主义。美国建筑师赖特(Frank Lioyd Wrignt)提出的“广亩城市”认为城市应与周围的乡村结合在一起,平均每公顷居住5人,被称为城市分散主义,这两种城市模式影响甚广。从城市功能要求出发提出各种城市布局形态,如带形城市、同心圆式的环状城市、楔子状结构城市、多核心城市等;从城市中各种系统的组织出发,宏观地研究城市所在的地区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形态的关系;从微观上对构成城市的单元细胞进行剖析来研究城市的形态。 二、我国近现代城市规划的编制阶段、编制任务、工作内容 (一)城市规划编制层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规定,我国目前的城市规划编制层次,是在省(自治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指导下,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大、中城市根据需要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可以编制分区规划,用以指导详细规划的编制。为了适应由计划向市场体制的转变,满足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可以概括为“两阶段、五层次”的体系:两阶段是指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和城市详细规划阶段。五层次是指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规划纲要、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三个层次和详细规划阶段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两个层次。 (二)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任务和主要内容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任务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主要任务包括:综合评价城镇发展条件,制定区域城镇发展战略,预测区域人口增长和城市化水平,拟定各相关城镇的发展方向与规模,协调城镇发展与产业配置的时空关系,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引导和控制区域内城镇的合理发展与布局,指导区域内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2.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城镇体系规划一般包括下列主要内容:(1)综合评价区域和城市发展、开发建设的条件;(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3)确定本区域内的城镇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4)提出城镇体系的功能结构和城镇分工;(5)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6)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7)统筹安排区域内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8)确定保护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措施;(9)确定一个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10)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三、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行政体系以及调整和审批程序 一个国家的城市规划体系包括城市规划法规体系、城市规划行政体系和城市规划运作(规划编制和开发控制)体系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其中,城市规划法规体系是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的核心,为城市规划行政和城市规划运作提供法理依据。 (一)城市规划法规体系现代城市规划作为政府行政管理的法定职能,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则。与政府行政管理的其他法定职能一样,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包括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发和相关法。 (二)城市规划行政体系中国的城市规划行政体系体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的结合。根据《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实行分级体制。各级城市的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城市规划。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城市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省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城市人口在一百万以上的城市以及国务院指定的其它城市的总体规划,经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除此而外的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其中市管辖的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中提规划,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一般由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三)城市规划的审批 城市规划实行分级审批: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报国务院审批。 省、自治区城镇体系规划经国务院审查同意后,由建设部批复。 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有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 省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城市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及国务院指定的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 其他设市城市和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其中市管辖的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总体规划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其他建制镇的总体规划报县级人民政府审批。城市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向上级人民政府报批城市整体规划前,须经同级人民带包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议同意。 四、城市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的关系 (一)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的关系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都是在明确长远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基础上,对特定地域的各项建设进行综合部署。区域规划可为城市规划提供有关城市发展方向和生产力布局的重要依据。区域的经济发展决定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也会促进地区的发展。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要和相配合,协同进行,在城市规划具体落实过程中,有可能需对区域规划做某些必要的调整和补充。 (二)城市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之一,而城市规划同时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年度计划及中期计划的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与城市规划关系密切是有关生产力布局、人口、城乡建设以及环境保护等部门的发展计划。城市规划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话所确定的有关内容,合理确定城市发展的规模、速度和内容等。 (三)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我国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合理使用土地资源,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保护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为主要目标,在比较宏观的层面上对土地资源及其使用功能进行划分和控制。而城市总体规划则重于城市规划区内土地和空间资源的利用。两者应该是相互协调和衔接的关系。 (四)城市规划与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关系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是对城市环境保护的未来行动进行规范化的系统筹划,视为有效地实现预期环境目标的一种综合性手段。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属于城市规划中的专项规划范畴,是在宏观规划初步确定环境目标和策略指导下,具体指定的环境建设和综合整治措施。 (五)城市规划行政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关系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与其他行政主管部门是平行的职能机构。各个机构依据法律授权或城市人民政府的指定,各有其主管的事务范畴,互不覆盖。各部门应当各司其职,互不越权。但是,城市规划与计划、土地、交通、房产、环保、环卫、防疫、文化、水利等许多方便的工作都是有密切的关系。各行政部门的工作需要相合衔接和配合。

城市规划论文怎么写范文

城市规划可以写旧城改造、景观设计等等。开始也是苦于写不出,还是学长给的文方网,写的《多智能体城市规划空间决策模型及其应用研究》,用了很多国内外案例对比,相当专业的说,没几天就ok了

建设部要求改进城市规划的编制内容和方法。

属于城建类文章,还很好弄

  • 索引序列
  • 城市规划论文怎么写的
  • 城市规划论文怎么写
  • 城市规划论文怎么写好
  • 城市规划概论论文怎么写
  • 城市规划论文怎么写范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