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国际经济合作期末论文

国际经济合作期末论文

发布时间:

国际经济合作期末论文

学术堂整理了十个好写的国际经济学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  1、电子商务经济学与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研究  2、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3、对话与合作:环境问题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4、汉语国际推广:关于孔子学院的经济学分析与建议  5、共赢性博弈论  6、东亚经济一体化主导问题研究  7、罗伯特?吉尔平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  8、国际政治经济学范式论  9、外商直接投资与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10、国际海洋争端解决机制的经济学分析:一个“适当论”的视角

1、 中小企业集群现象研究2、 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关系3、 广东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4、 发展经济学理论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应用5、 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关系6、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功能定位7、 泛珠三角有关问题研究8、 高新技术型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研究9、 中小企业发展与就业促进10、珠三角城镇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11、企业集群与城镇化研究12、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研究13、论我国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的演进14、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因素及对策建议15、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分析及预测16、广东城镇居民消费趋势预测与对策17、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与消费结构变化研究18、科技进步对我国工业发展的贡献率分析19、经济增长点问题研究20、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21、微观经济学的新发展22、政府宏观调控问题研究23、对公用事业规制的研究24、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研究25、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和发展26、论经济增长方式27、论中国的经济增长28、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29、新经济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30、美国宏观经济政策史研究31、新自由主义意识与经济全球化32、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经济发展33、制度与经济增长34、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研究35、虚拟经济研究36、我国的收入分配演变研究37、广东、香港、台湾三地经济发展状况对比38、广州支柱产业选择分析39、广东劳动力市场问题研究40、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分析41、国有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研究42、我国国有企业委托—代理机制研究43、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44、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契约关系分析45、相对优势原则与我国经济的有效增长46、腐败的经济学分析47、国民精神素质与经济增长48、李斯特的经济发展思想及对我国的借鉴49、转轨时期的经济思想研究50、相关行业的经济学分析

第三,推行国际标准。即对未达到国际组织制定的环境标准的产品禁止或限制进出口。一系列国际协定对进出口作出了限制性规定,例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曾主持召开关于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国际贸易会议,所签署的国际协定规定的贸易措施涉及到象牙及多种濒危动物的进出口;在维也纳制定的“保护臭氧层决议”也涉及到许多产品进出口的贸易限制; 在巴塞尔召开的控制有毒废物的跨境流动的会议所形成的决议也都规定了一些限制进出口的措施。特别重要的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已决定从1995 年开始实施“国际环境监查标准制度”。许多国家利用这些协定和标准限制和拒绝不合标准的产品进口。例如,美国根据《国际海豚保护法》的规定,对违约国在鱼及同类制品的贸易上实行制裁措施; 美国培利修正案规定,对违反联合国暂停使用流网条款的国家进行强制贸易制裁,目前,其制裁范围已从针对野生动植物的产制品扩展到对所有违反国际资源保护行为的国家和产品。 第四,政府环境补贴。即政府以政治原因或经济原因(如污染方面因经济困难而无力支付污染防治费用) 而对厂商进行环境补贴。显然,各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的环境法规和贸易规则构成了环境管制的法律基础和依据。随着环境法规和贸易规则的增多,环境管制措施日趋多样化,并有采取多种措施并用之势。 由此,由环境管制引起的贸易问题日益增多,从而对国际贸易的发展提出了挑战,其中有两个引起广泛争议的问题: 第一,贸易政策日益成为取得环境目标的重要手段。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在大多数国家,施加给政府的保护环境的压力日益增大,迫使各国政府的贸易政策愈来愈成为服务于环境目标的工具,为环境目的执行的限制或禁止进出口措施日趋增多。在这些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国际合作,大多数国家都是采取单方面的行动限制进出口,这种单方面行动极易引起相关国家的反感和“抗议”,甚至对抗。因为,受到影响的国家总是认为,采取干涉性的贸易政策违反自由贸易原则,不符合关贸总协定关于技术管制不得构成贸易障碍的规定。这种贸易争端不断出现。例如1980 年美国禁止从加拿大进口金枪鱼及其产品、1987 年加拿大限制出口未经加工的鲱鱼和鲑鱼、1980 年至1990 年泰国限制从美国进口卷烟、1991 年美国禁止从墨西哥进口金枪鱼,这四起世界“著名”的贸易争端均起因于这种环境管制。 第二,环境管制标准不同引发了商品竞争力问题的争论。由于各国环境管制标准不同,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存在着“环境成本差异”。发达国家厂商认为,由于环境标准不同而造成的成本差异使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享受了不公正的成本优势,而自己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因此要求政府征收“生态倾销税”,或对国内厂商进行补贴,以抵消国外厂商的竞争优势。但是,这些要求显然不符合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环境标准的高低是由政治、经济、社会等许多因素造成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本来就不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不能作同样的要求。如果允许一个成员国(往往是发达国家) 使用单边的特殊税,这对发展中国家十分不利。而对国内厂商提供补贴则会造成贸易扭曲,导致其他国家厂商要求同样的补贴或征收反补贴税,使政府干涉交替发展,从而导致贸易摩擦的恶性循环。从长远来看,只要措施得当,环境管制所引起的这些问题有可能逐步得以解决。例如,环境标准较高,从长期趋势来说,只会增加、而不是降低其产品的竞争力。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进一步增强,那些来自环境标准较低的国家的产品会逐渐失去市场,这意味着环境管制较严可增强企业、部门和国家的竞争力。这一趋势目前已开始显现: 发达国家很多企业过去在环境方面的投资已在生产效率方面产生优势,使其在环境管制加严后取得较大的比较优势。如发达国家的钢铁业尽管因环境管制而负担较高的成本,但这也促使其进行技术革新,创造出原材料和能源投入最少、废料产出最少的生产工艺; 汽车制造业所开发的节能的、污染少的汽车正在获取较大的市场份额。同时,环境管制较严的国家往往是出口环境技术和服务最具竞争优势的国家,而环保工业市场目前在国际市场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解决由环境标准不同引起的竞争力问题不应诉诸于单方面的行动,而应通过多边合作来逐步解决,通过国际协调对生产和使用过程定出标准,减少污染产生,尽量防止某些厂商通过不受控制的污染和任意消耗资源以获取不公正的竞争优势。世界贸易组织也应制订相关的规则,避免争端的产生并解决争端。 三、环保包装与市场准入 经济的发展使世界各国的包装废物迅速增加,对环境造成的威胁与日俱增,处理包装废物已成为一大难题。并且,包装本身需耗用物质资料,从而加剧了资源紧张。为此,许多国家制订了一系列政策法规,限制某些包装材料的使用,或运用经济手段鼓励生产厂商采用对环境有利的包装,以达到既不污染环境又能节约资源的双重效果。这就是环保包装问题。 目前,世界各国在环保包装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以立法的形式规定禁止使用某些包装材料,例如立法禁止使用含有铅、汞和镉等成份的包装材料、不能再利用的容器、没有达到特定的再循环比例的包装材料等。建立存储返还制度: 许多国家规定,啤酒、软性饮料和矿泉水一律使用可循环使用的容器,消费者在购买这些物品时,向商店交存一定的保证金,以后退还容器时由商店退还保证金。有些国家还将这种制度扩大到洗涤剂和油漆等的生产和销售上。制定强制包装物再循环或利用的法律,如日本的“再利用法”,“新废弃物处理法”等,欧洲各国的“包装废弃物令”、“EC 包装再利用令”等法规。税收优惠或处罚,即对生产和使用包装材料的厂商,根据其生产包装的原材料或使用的包装中是否全部或部分使用可以再循环的包装材料而给予免税、低税优惠或征收较高的税赋,以鼓励使用可以再生的资源。随着国际社会对包装废物的关注,形成了全球性的环保包装热。除了国家以立法的形式制订各种环保包装政策外,许多国家的大企业还主动加入到环保包装的行列,采取有效措施,利用新的环保包装推销商品。如可口可乐公司率先在全球推广可以再循环的容器; 美国的麦当劳快餐店改用可以再循环的纸来包装汉堡包。无疑,环保包装对于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自然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但是,迄今,各国的环保包装措施都是通过国内法律政策得以实施的,这给国际贸易带来了某些不利影响: 第一,大多数国家的环保包装标准操纵在本国的大生产集团手中,往往只考虑了国内要素禀赋、市场偏好、废物处理设施等有利条件,外国厂商的产品包装难以达到要求而不能进口。 第二,环保包装法规政策有可能导致非故意地歧视进口产品,增加了进口产品进入市场的难度。例如,要求出口国厂商同国内厂商一样对其包装物进行回收和重复使用,会因为尺寸、规格和设计等方面的原因而受到制约,因而外国厂商不得不依靠当地销售商或废物处理中心来处理包装废弃物,并因此支付高额的费用,从而导致更多的贸易摩擦。如德国于1989 年制定了《瓶子法》,规定强制退还塑料瓶,这使得以玻璃瓶为包装材料的外国矿泉水和饮料产品几乎被挤出德国市场,因为他们无法承担玻璃瓶再收集、运输的高额费用。另外,外国厂商可能很难得到特定市场的包装要求的充分信息。这些都使外国商品处于不利地位。 第三,环保包装要求对于发展中国家厂商来讲,可能构成更多的困难。为满足发达国家的环保包装要求,发展中国家需要支付许多额外费用,这种额外成本占了销售收入的相当比例,有时甚至超过销售利润; 由于各国的环保包装要求不同,满足了一国的要求可能会受到另一国的限制,为保证符合不同国家的包装要求,发展中国家的厂商必须支付昂贵的包装成本。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减少在产品包装上的贸易摩擦,目前至少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作出努力: 尽量提高透明度、确保外国厂商在当地使用和处理包装物的设施方面获得国民待遇; 大力促进包装规定的国际协调。 四、绿色产业与世界市场 绿色产业不是一个单独的产业部门,而是指商品的生产与使用(或服务的提供) 中充分考虑到了资源与环境问题,采用某些特定的生产工艺与技术,使其所消耗的资源最少、对环境的污染最小。并且,这种环境与生态意识贯穿在一个行业的各主要方面和商品生产(或服务的提供) 的全过程中。

国际经济合作论文

当代国际经济合作的趋势及特点东亚经济合作: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希望对您有帮助

这年头太多,实在不放心可以去找国淘论文写作。1.专题型论文。这是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直接论述的形式发表见解,从正面提出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一种论文。如本书第十二章例文中的《浅析领导者突出工作重点的方法与艺术》一文,从正面论述了突出重点的工作方法的意义、方法和原则,它表明了作者对突出工作重点方法的肯定和理解。2.论辩型论文。这是针对他人在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见解,凭借充分的论据,着重揭露其不足或错误之处,通过论辩形式来发表见解的一种论文。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农村集体所有制性质吗?》一文,是针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农村集体所有制性质”的观点,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驳斥和分析,以论辩的形式阐发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农村集体所有制”的观点。

参考题目如下:一、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问题类1、当代国际分工与贸易格局的分析2、国际贸易中的“碳”不平等交换理论与实证分析3、产业内贸易问题研究【可以分国别或者地区】4、当代国际贸易【包括服务贸易】的发展特征与趋势研究5、世界市场价格的变化和趋势6、对外贸易依存度及其应用研究7、贸易条件及相关问题的研究与分析8、比较利益说的现代分析9、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分析与评价10、新贸易理论的分析与评价11、战略性贸易政策及其适用性研究12、幼稚工业保护与发展中国家工业化问题研究13、贸易自由化与世界贸易体制研究14、贸易保护政策选择的理论分析15、关于日美贸易摩擦中汇率问题的思考16、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对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升的启示及策略17、制度差异视角下的国际贸易摩擦分析18、服务贸易竞争力内生性因素的实证研究19、WTO争端解决机制研究【包括案例分析】20、战后GATT/WTO与IMF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二、中国对外贸易问题类1、后危机时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路径选择2、中国外贸依存度分析3、我国出口贸易面临国际反倾销原因的深度分析4、出口退税问题研究5、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6、“市场多元化”战略及其实施效果评价7、中国出口商品价格与贸易条件变化趋势研究8、我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分析9、TRIMs协议与中国的外贸政策10、FDI流入、出口贸易影响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的实证分析【举例分析】三、国际贸易实务类1、关于贸易术语的国际惯例研究2、常用贸易术语的比较与选择3、国际运输方式的比较与选择4、海关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5、论国际多式联运与陆桥运输6、出口信用保险的应用与发展7、浅析信用证项下缮制单据应注意的问题8、信用证单证相符原则辨析9、浅析国际保理业务10、UCP600或电子信用证【eUCP】研究四、跨国公司与FDI、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营销问题类1、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及其新发展2、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3、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与利益相关者的沟通研究4、跨国公司的外包战略5、跨国公司产品差别化战略分析6、跨国公司全球并购【M&A】的趋势、特征与影响7、多边投资规则研究8、国际技术贸易问题研究9、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理论与实践10、大中华自贸区研究五、XX市对外经济与贸易问题研究类1、XX市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对策研究2、XX市农产品贸易战略的选择3、XX市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对策分析4、XX市发展外向型经济优势与对策研究5、XX市农产品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6、XX市利用外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7、XX市对外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8、XX市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及前景分析9、外商直接投资对XX市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10、世界城市建设与XX市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1国贸?自己人?

国际经济合作论文2500

当代国际经济合作的趋势及特点东亚经济合作: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希望对您有帮助

论中美关系中的矛盾与利益发布时间2003-7-6作者:韩玉贵参考资料:

国际经济合作论文6000

当代国际经济合作的趋势及特点东亚经济合作: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希望对您有帮助

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 8900国际贸易-信用证支付方式的风险防范对策 6000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和国际贸易创新 9300国际贸易-人民币升值对广东省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8700国际贸易-外贸单证中信用欺诈及对策研究 5万国际贸易-论低碳经济发展对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2万

国际经济合作的论文

当然,生产环境保护产品的环境保护工业及环境保护技术服务本身属于绿色产业。 目前,全球已出现一个由绿色产品、绿色产品生产技术及相关的服务构成的庞大的“绿色市场”,据不完全统计,绿色产品的全球市场在1993 年已超过2800 亿美元,到本世纪末可望突破6000 亿美元。 绿色产业成为国际竞争的又一热点,并呈现出如下特点: 为了争夺世界“绿色市场”、控制绿色产品生产技术的制高点,欧美各国政府积极干预,纷纷制定相应的政策,扶植绿色产业的成长; 绿色产业中大量使用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新材料,使这一热门行业成为真正的高科技产业; 绿色产业涉及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各生产领域和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发展迅猛,被誉为朝阳产业; 绿色产业的产品和服务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并且在环境、社会和经济方面都获得了较大的效益,有力地促进了全球经贸的发展。绿色产业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发达国家凭借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先进技术水平, 在绿色产品的国际贸易方面占据了主导地位。以环保工业为例: 80 年代以来, 发达国家十分重视环保工业的发展和环保设备的贸易,目前, 一场以占领世界市场为目的、争夺环境保护技术制高点为中心的国际竞争已经开始。美国克林顿政府强调,“促进环保技术发展一直是本届政府的一个高度优先的任务。”美国商务部把环保产业列为重点出口产业之一, 美国政府公开表示, 环保产业应享受出口免税。发达国家高度重视绿色产业的发展。日本政府提出以“21 世纪新地球”为主题的绿化地球百年行动计划, 从1993 年起推动能源环境对策, 使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向与环境协调的方向转变。德国的绿色产业领域一直处于优先地位, 政府把绿色产业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门类。最近, 美国政府制定了一项促进绿色产品生产技术与出口的战略, 旨在加强同欧洲和日本在“绿色市场”上的竞争地位。这项战略的主要目标是: 美国在2020 年之前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须少产生40250% 的废物, 少使用20225% 的原料; 生产可以维持美国新增加的3000—4000 万人口的能源, 有毒废气的排出量须低于1995 年的水平。近年来许多国家的政府还在税收、金融、出口政策上对绿色产业予以全力支持, 以期通过发展绿色产业扩大出口。要生产绿色产品, 首先需要进行“绿色设计”。目前, 在计算机行业, 绿色设计十分盛行。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惠普公司、数字设备公司等厂家正在迅速而全面地采用绿色设计。例如惠普公司新开发了12 种型号的个人计算机, 这类计算机每种只有3 个螺丝钉, 因而既方便机器的升级, 又便于拆卸。此外, 欧美的电话机、发动机、照相机等制造厂商也都参加到绿色设计的行列。欧美一些大的汽车公司正在改变生产方式, 提高汽车的可拆卸率, 美国的汽车回收率非常高, 以重量计, 每辆车75% 的部件可以重新利用。德国宝马公司也在致力于这方面的工作, 汽车回收率已达到80% , 它和大众汽车公司以及美国的克莱斯勒公司都已作出计划, 至本世纪末, 其回收率要达到95%。 绿色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将极大地改变世界市场。首先, 以污染产品、浪费资源的产品为主体的世界市场将为以环保产品为主体的世界市场所取代。在环保时代, 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产业发展和产品贸易将受到限制, 与之相关的国际市场会随之萎缩和消失, 为不污染环境或有利于环保的新产品市场所取代。谁如果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 谁就会在将来的国际市场上处于被动, 其贸易利益将受到损害。其次, 消费观的改变形成了对绿色产品的需求, 从而使世界市场在质上和量上都具有新的涵义。具有环保消费观的消费者对不污染环境的“绿色产品”有强烈的需求, 这实际上是要求厂商重新考虑对产品生命周期的传统定义, 即产品在其使用期结束后还能加以回收或利用。人们对不污染环境的产品的要求和期望日益增长, 从而造成了新的市场压力, 对环境不负责任的产品和厂商将承担市场风险。1990 年的调查表明, 67% 的荷兰人、80% 的德国人、77% 的美国人和94% 的加拿大人表示, 在选购商品时把产品对环境的影响作为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加以考虑。 绿色产品在未来的世界市场上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是世界商品发展的潮流。当前, 国际市场上形形色色的绿色产品层出不穷, 从“绿色食品”到“绿色用品”, 从“生态玩具”到“生态时装”, 从“绿色汽车”到“生态住宅”、“生态旅游”等, 多种多样, 涉及的范围和领域十分宽广。据估计, 美国目前的绿色产品比例大约为5210% , 仅1990 年美国就有大约6000 种新绿色产品问世。因此, 在未来的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中, 绿色产品所占的比例将越来越高。 例如, 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 买卖双方对贸易农产品的经济和生态性能都严加选择, 使国际农产品市场逐步向有机食品方向发展。有机食品是指根据有机农业生产和食品加工标准而生产、加工出来的经过有机农业组织颁发证书的产品, 包括主食类、副食类、蔬菜、肉类、饮料、酒类、水果、糖果、糕点等, 早在70 年代, 部分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出于健康考虑逐渐厌弃常规农业产品, 转向需求有机农产品, 经过多年发展, 产生了对有机食品的普遍需求, 正是在这种趋势的推动下, 近年来发达国家对有机农业、生态农业产品的需求迅猛增长, 并已超过其本国生产和供应能力, 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新的机遇。 五、国际贸易中环境与环境保护问题的产生及其发展趋势 曾几何时, 环境与贸易似乎是两个“毫不相干”的领域, 然而, 近几年来, 特别是1992 年全球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和乌拉圭回合结束后,“环境与贸易问题”转瞬之间成为国际社会注目的焦点。目前, 无论是联合国机构、其他国际组织, 还是政府部门、学术界, 只要与环境或贸易领域相联系, 都投入到了对这一问题的争议、探讨与研究之中。 “环境与贸易”这一热点的产生决不是偶然的。它是环境与贸易在当今的环境革命时代发展变化的结果。从深层次来看, 具有内在增长机制的贸易活动对自然资源需求无限性和具有内在稳定性机制的生态环境对资源供给的有限性之间具有矛盾的关系。贸易的增长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发展的客观要求; 生态环境的平衡稳定又是一种客观自然规律, 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事实上, 环境与贸易的这种矛盾自社会分工产生、生产交换活动一开始就存在了, 而发展到今天, 随着国际贸易活动的强化和环境与资源问题的恶化, 这一矛盾日趋激化, 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注目。特别是进入90 年代以来, 全球各阶层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对环境的关注程度超过了对贸易增长的关注, 这使得各个国家和国际社会对环境的管制越来越严, 各国政府的贸易政策日益成为更好地服务于环境目标的工具, 为环保目的执行的限制或禁止进出口的环境贸易措施增多、增强, 进而日益影响到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因此, 环境与贸易问题成为国际社会的焦点。 当然, 环境与贸易也在本质上具有统一的关系。环境与贸易的关系就是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良好的贸易政策和环境政策的基本目标都是通过自然资源的有效配置而不断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 两者之间具有互补性、兼容性和统一性。因此, 将环境保护纳入贸易发展计划和决策, 不但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 而且能够促进综合、高效地利用自然资源, 使贸易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从这一角度来说, 解决环境与贸易的矛盾关系, 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取得贸易的增长, 也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放弃贸易的增长。在环境与贸易关系中, 贸易增长与生态环境稳定之间, 客观上存在着一种协调机制。国际社会有可能通过一系列规章和措施建立起这一协调机制, 从而实现全球环保与经贸的同步发展。在人们的环境意识日趋增强、各国政府的环境管制日益严厉的新形势下, 在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的全球新的经贸体制下, 国际贸易中的环境与环境保护问题也会不断地发展变化。我们认为, 这种发展变化趋势将主要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当代国际经济合作的趋势及特点东亚经济合作: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希望对您有帮助

Protectionism Doesn't Pay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is no doubt a catalyst for trade As the world economy deteriorates, some countries try to boost growth prospects by erecting trade China calls on these governments not to replay history and revert to protectionism and economic Previous global economic crises were usually accompanied by frequent trade The United States' erection of large-scale tariffs in 1930, for example, triggered a retaliatory global trade During the two oil shocks in the 1970s and 1980s, trade frictions emerged when major economies attempted to increase exports by depreciating their And in the wake of the 1997 Asian financial crisis, there was a notable uptick in antidumping actions, countervailing duties and other protectionist The financial crisis is now spilling over into the real economy, hitting sectors like manufacturing and In almost all countries, factories are closing and unemployment is rising, creating political pressure and social More and more governments are strengthening intervention in their economies under the excuse of 'economic security' and protecting vulnerable domestic industries to curb imports from other countries, especially those in emerging Trade protectionism differs from legally acceptable measures to protect It is an abuse of remedies provided by multilateral trade This kind of protectionism is morphing into more complex and disguised forms, ranging from conventional tariff and nontariff barriers to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industry standards and industry With the economic crisis worsening, caution must be taken even in employing trade protection measures consistent with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At the Group of 20 Financial Summit in November 2008, world leaders called for countries to resist trade protectionism and committed themselves to refraining from erecting new barriers to trade and investment, a message strongly echoed by the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summit at the end of last year, and the World Economic Forum held in Davos last History tells us that trade protection measures hurt not only other countries, but eventually the country that erected that trade barrier in the first To counter the Great Depression, the US adopted the Smoot-Hawley Act in 1930, which raised import duties of over 20,000 foreign products significantly and provoked protectionist retaliation from other Faced with that crisis, other countries pursued beggar-thy-neighbor policies that slashed global trade volumes from $36 billion in 1929 to $12 billion in Among the victims, not the least was the US itself, where exports shrank from $2 billion in 1929 to $2 billion in Even in the US, the Smoot-Hawley Act was widely believed to be a catalyst that aggravated the effects of Great DGlobal trade is now in dire Thanks to shrinking external demand caused by the economic crisis, major trading countries have seen their export growth tumble or have suffered huge Germany's exports dropped 6% in November 2008, compared to the same period the prior year -- the highest one-month drop since China also experienced negative export growth in November, and a 5% decline last month, when compared to the prior Protectionist policies would make things even worse and the consequences would be hard to In the heat of the crisis, it's critical that all countries refrain from pointing fingers at each other or pursuing their own interests at the expense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reflects a chronic illness resulting from global economic structural imbalance and financial risk accumulation, and there is no quick fix to this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 of every country is to step up consultation and cooperation and keep international trade smoothly Healthy international trade can help revive the world During the Great Depression, the US recovered from its economic woes because the Franklin D Roosevelt administration implemented the New Deal and shunned Today's unprecedented financial crisis has inflicted a severe impact o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as China's economic growth has slowed, exports have plunged and unemployment pressure has Yet even so, China still firmly believes that trade protectionism isn't a solution to the world's In 2008, amid a contraction in global trade, China imported $133 trillion worth of goods from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 an 5% increase over the prior These imports are boost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s trading Since the crisis broke ou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decisively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measures aiming at stimulating domestic Given the size and openness of our country, the growth in China's domestic markets can be translated into greater market potential and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for other This year China will continue to increase imports and send buying missions abroad for large-scale purchase of equipment, products and China has always championed our mutually beneficial opening-up policy and advocate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We maintain that the Doha Round of global trade negotiations should be taken forward in a way that meets the interests of members and complies with the multilateral trading system already China is ready to stand together with all nations in the world to face up to the challenges of today, tackle the financial crisis through cooperation and guide the world economy into a new period of 贸易保护主义无法拯救世界经济对贸易保护主义来说,全球金融危机无疑是一针催化剂。近一时期,随着全球经济形势恶化,一些国家自危、自利、自保倾向抬头。有识之士为此感到忧虑,呼吁各国在出台经济刺激计划时,一定要防止贸易保护主义和经济孤立主义的历史重演。历次全球经济危机往往都伴随着贸易争端的高发。1930年美国政府大范围提高关税,引发了全球范围报复性贸易战。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两次石油危机时,主要国家放任货币贬值以扩大出口的作法引发了贸易摩擦。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案件明显增多。当前,金融危机已蔓延到制造业、服务业等实体经济领域,各国工厂倒闭剧增,失业率上升,政治压力和社会问题接踵而至。越来越多国家以“经济安全”和保护本国虚弱产业为由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阻挠其他国家特别是新兴国家企业出口。贸易保护主义不同于正当的贸易保护措施,它是对多边贸易规则中救济措施的滥用。从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到技术性贸易壁垒、行业标准等,以及产业保护主义,当前贸易保护主义的形式更加复杂多样,隐蔽性更强。在危机加剧的背景下,即使符合WTO规则的保护措施也应慎用,这已成为各国共识。在2008年11月举行的G20金融峰会上,各国领导人同声呼吁抵制贸易保护主义,承诺在未来一年内,避免设置新的贸易和投资壁垒。年底的APEC领导人会议和今年初的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年会,再次发出了反对保护主义强音。历史是一面镜子。任何针对他国的贸易保护举措,不仅会损害对方,最终也会伤及自身。经验告诉我们,大规模的贸易保护措施将使金融危机下本已严峻的经济形势更加困难。1930年美国为了应对经济危机,颁发了《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大幅提高超过2万种外国商品的进口关税,结果引起了其他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报复。面对危机,各国以邻为壑,全球贸易总额大幅缩减,从1929年的360亿美元缩小到1932年的120亿美元,美国自身也深受其害,出口总额从1929年的52亿美元左右缩减到1932年的12亿美元。这一法案即使在美国国内也被普遍认为是大萧条加剧的催化剂。如今全球贸易形势已相当严峻:经济危机导致外需衰退,各主要贸易国的出口增速已急剧下滑,甚至出现大幅萎缩。德国08年11月份出口额较前月大幅下滑6%,为1990年以来的最大单月降幅。中国08年11月以来出口连续出现负增长,其中09年1月出口下降了5%。如果未来贸易保护主义泛滥,使严峻的形势雪上加霜,造成的后果很难预料。我们应该认真思索,这样的后果世界能否承受,又是否值得承受?危机当头,重要的是各国携手共克时艰,而非互相指责,以邻为壑。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结构失衡、金融风险积聚长期积累的结果,解决问题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加强磋商、增强合作,保持国际贸易渠道畅通,才符合各国的根本利益。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是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当年罗斯福政府实行新政,与贸易保护主义决裂,带领美国经济走出低谷,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增长。在这场前所未有的世界金融危机中,中国与其他国家一样都受到严重冲击。去年第三季度以来,经济增速放缓,出口大幅下滑,就业压力加大。即便如此,中国仍坚定认为,贸易保护主义是条死胡同。在全球贸易萎缩的情况下,2008年中国从各国进口11331亿美元的商品,增长5%,促进了贸易伙伴的经济发展。危机爆发以来,中国政府果断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措施。作为一个开放的大国,中国内需的提升可为其他国家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和更多的投资机会。今年,中国将继续扩大进口,积极组织企业采购团,赴海外大规模采购,进口设备、商品和技术。中国始终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倡导国际经济合作。我们主张积极推进符合各国利益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多哈回合谈判。中国愿与世界各国一道,以开放迎接挑战,以合作应对危机,共克时艰,推动世界经济走向新的繁荣。

  • 索引序列
  • 国际经济合作期末论文
  • 国际经济合作论文
  • 国际经济合作论文2500
  • 国际经济合作论文6000
  • 国际经济合作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