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国际文学杂志

国际文学杂志

发布时间:

国际文学杂志

科幻世界啊,应该不错吧。楼上的很棒啊,可是不知道对不对你的胃口。

《萌芽》《青年文摘》《读者》《人民文学》《北方文学》《收获》《当代》《十月》《作家》《长江文艺》《江南》《诗刊》《杨子诗刊》《诗江湖》《散文》《散文选刊》《散文百家》《北京文学》《小说月报》

在美国,《新闻周刊》是仅次于《时代》的周刊,创刊于1933年。它的观点比《时代》更自由、更激进,一些左派言论曾经也一度让杂志吃了苦头。经历了纸质版杂志停刊又重新发行,《新闻周刊》变得更全面、更客观、更有可读性。

读者、青年文摘、十月、故事会、意林、萌芽,实际上也可以不拘泥于杂志,南方周末之类的报纸也会是很好的选择~

国际天文学杂志

《天文爱好者》和《中国国家天文》 ,办刊理念不同,看你的兴趣咯说到国内的天文科普杂志,人们首先想起的是由北京天文馆主办的《天文爱好者》杂志,该杂志历史悠久,上世纪50年代创刊,文革时一度中断,文革后复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传统,在天文爱好者中有很大影响,应该说是一份很优秀的杂志。我自己上中学时也常常阅读该杂志。不过,这份杂志主要针对的是“天文爱好者”,特别是那些喜爱自己动手进行观测的业余天文学家和发烧友,因此关于各种业余观测技巧和星空指南、观测和摄影器材设备等方面的内容比较多,另外该杂志也比较关注中小学生,因此也有很多天文奥赛、中小学活动等内容。这些内容对于那些对天文感兴趣但还说不上爱好,自己也不怎么做观测的成年人来说,就不那么有兴趣。 《中国国家天文》是2006年10月创刊的,由国家天文台主办,2007年为双月刊,2008年改为月刊。它的定位是面向对天文感兴趣但未必是爱好者的一般公众,强调天文与人文的结合。显然,该杂志的创办和风格是受到了《中国国家地理》的启发和影响。《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由天文台的邻居地理所创办,非常成功,几乎所有的街头书刊亭都有出售,天文台也希望能借鉴这一经验,创办一份与《天文爱好者》具有不同定位的天文科普杂志。

Astronomical Journal(AJ)Astrophysical Journal(AJ)(天体物理)Celestial Mechanics(CM)(天体力学)还有很多其他的,按照不同方向还有其他比较更“专业”的期刊还有很多物理类,数学类的杂志也很值得重视

作为天文工作者,投文章的时候,觉得权重最重的当然是Nature和Science,然后是PhysicalReviewLetters(PRL),AstrophysicsJournal(APJ),Astronomy&Astrophysics(AA),MNRAS(具体英文名字忘了,英国皇家天文学杂志什么的)

aymi曰:即使知道了,一般人也订阅不到,更不说投稿资格。所以问这个是白问了的。

国际化学文摘杂志

”氯胺酮,全名为 2-邻氯苯基-2-甲氨基环己酮,化学式为,是苯环已哌啶(PCP)的衍生物。因为其物理形状通常为呈白色粉末,而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是 K,故俗称K粉。在医学临床上一般作为麻醉剂使用,被列为第一类精神药品管控“

“氯胺酮具有高度亲脂性,脂溶性比硫喷妥钠大5~10倍。静注后(1~2mg/kg)迅速进入中枢神经,25~30s内,病人意识消失,作用维持时间10~15min。静脉注射适量进入浅全麻后,眼球震颤频繁,角膜和对光反射依然灵活,遇有强刺激,肌张力增强,似乎会做有意识的动作,提示丘脑与皮

74

中文名 : 氢氧化钙英文名 : Calcium Hydroxide化学式 : Ca(OH)2组成 : Ca 09%, H 72%, O 19%相对分子质量 : 09相对密度 : d 08-34 kg/m3CAS : 1305-62-0简介 : 氢氧化钙的英文学名为Calcium Hydroxide,在CAS(国际化学文摘杂志)中编号为1305-62-0,它的常见分子式是Ca(OH)2,分子量为09,常见密度为d 08-34 kg/m3,这是一种由Ca 09%, H 72%, O 19%构成的化合物。

国际文学艺术杂志

符合您要求的杂志有《萌芽》、《花火》、《最小说》 《萌芽》里的文章(短篇小说)是该杂志社的主编从数十万份来稿中挑选的,每篇文章的布局、风格都不同,文章的类型也各异,文笔优美,除了一些《萌芽》的签约写手,还有一些像金国栋,辜妤洁这

《收获》《收获》是1957年7月创办于的一份大型文学双月刊,创办人为巴金和靳以。该杂志以刊登中长篇小说为主,2018年3月,获“2017年百强社科期刊”荣誉。《天涯》《天涯》是以道义感、人民性、创造力定位,承担精神解放和文化建设的使命,拒绝与低俗为伍,是一本集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于一身的泛文学杂志。《书城》《书城》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书城》关注的范围。《当代》《当代》杂志的办刊方针是:注重作品的当代性、社会性、文学性;兼容百家,尤重现实主义。而于题材、风格和表现手法等诸方面,则更为注重对多样化的追求。《意林》《意林》,原名《春风》,是由中共长春市委宣传部主管,长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中文版半月刊杂志。《意林》的栏目大体上是按照生命、成功、生活、情感等方向来划分,设置了近百个不同栏目。

说的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我就回答你关于艺术类的吧国内《艺术大观》国外《American Art》《Art vei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s国际文学艺术杂志重点词汇journal日报,日志,日记; 定期刊物,期刊,杂志; 分类账literature文学; 文献; 文学作品; 著作arts文科; 艺术( art的名词复数 ); 艺术作品; 行业; 文艺例句:On the plane he wrote in his     他在飞机上写日记。She is holding her journal and a pen     她手里拿着日记和一支笔。I put my journal away and prepared for bed     我把杂志收好,准备睡觉。

国际比较文学杂志

比较文学的诞生有四个标志:1、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出现 2、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 3、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进入高等 学校的课堂 4、比较文学学位论文与工具书的出现

比较文学-正文   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它是历史地比较研究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互相作用的过程、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相互关系的学科。比较文学不同于各民族文学,也不同于总体文学,它不研究一种有自己内在传统联系的民族文学,也不探讨全世界各民族文学共同存在的最普遍的根本规律。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也不同于一般文学研究中的比较方法;后者是认识文学现象时所采用的一种途径和办法,前者则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目的、范围,有自己独立的发展历史和独立的研究方法。  任务和范围  比较文学的任务在于研究一种民族文学对其他民族文学的影响和其他民族文学对这一种民族文学的影响;同时也对比地研究并无直接联系的两种或几种民族文学在主题、题材、文体、风格、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类同和差异;它还研究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以及其他意识形态如哲学、纯科学的相互关系和异同。  关于不同民族作家作品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的研究称为影响研究。它追求文学发展的“经过路线”。既从“放送者”的角度探索一个作家或一种文学对其他民族文学所产生的影响;也从“接受者”的角度研究一个作家或一种文学所曾容纳和改造的外来因素。影响研究包括“渊源学”和“媒介学”。“渊源学”在多方面相互影响中研究文学发展的渊源流变;“媒介学”研究各民族文学产生影响的途径和手段如翻译、改编等。影响研究帮助人们了解一种文学如何经过创造性的吸收过程成为另一种文学的组成部分,不仅是研究文学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且有助于总结经验,指导今天日益广泛的文化交流。  关于并无直接关系的不同民族文学在主题、题材、文体类别、人物形象、风格特点等方面实际存在的类同和差异的研究称为平行研究。平行研究包括“题材史”、“主题学”、“类型学”、“形态学”、“比较批评”(或称“比较诗学”)等内容。题材史研究同一题材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不同形态及其发展历史,如人类起源这一题材在各族神话和民间传说中的不同表现和发展。“主题学”研究同一主题思想如“爱情与义务的冲突”、“人生短暂与自然永恒的矛盾”等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表现。“类型学”对比研究各民族文学同一类型的作家作品、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形态学”研究同一文体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不同发展过程。“比较批评”或“比较诗学”研究不同民族文学的不同批评概念和批评原则及其发展历史,以及各民族诗歌创作的共性和特色。平行研究帮助人们以更宽阔的视野来总结文学的普遍规律,以概括更丰富的文学现象,同时也帮助人们在更广泛的背景上深刻认识自己民族文学的独创特点。  比较文学是一种边缘科学,研究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如音乐、绘画、雕刻的关系,也研究文学与其他意识形态如宗教、哲学、纯科学的关系。这种跨学科的研究需要极其广博的知识,目前还没有取得重大成果。  发展简史  比较文学的研究并不是从19世纪才开始,早在14世纪,但丁在他的著作《论俗语》中就曾以早期法国文学与类似的普罗旺斯文学互相比较;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比较研究了不同民族语言的不同节奏所形成的不同诗歌格律;伏尔泰也曾比较研究过不同民族文学中不同的史诗类型。意大利启蒙运动领袖维柯在《新科学》卷 3中对荷马的两部史诗进行了详细比较,认为它们都是不同地区和时期的民间歌手的口头传诵作品,不可能出于荷马一人之手。但是,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兴起是19世纪下半叶以后的事。这并不是一种偶然现象。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由于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这正是比较文学兴起的社会经济原因。与此同时,现代人文主义特别是浪漫主义的兴起肯定了任何一种语言和文学都自有其文化的价值,注意分析作家与作品产生的环境及其与其他文学作品的联系。19世纪以来,自然科学与其他社会科学领域已广泛应用了比较的方法,建立了比较生物学、比较语言学、比较立法学等新的学科,这就构成了比较文学兴起的文化背景。  比较文学一词首先出现于1829年,当时法国巴黎大学教授维尔曼在他讲授的一门课程的引言中,第一个把自己的一部著作称为“比较文学研究”。1830年巴黎大学另一位教授安贝尔则把自己讲授的课程称为“文学艺术的比较历史”。1848年,英国批评家安诺德也采用了“比较的各国文学”这类术语,并在《目前文学批评的功用》一文中号召“每位批评家除他本国的文学外,至少必须熟悉另一种伟大的文学,这种文学与自己本国的文学差异愈大愈好”。但是,比较文学这一名称作为专门术语而被普遍接受却在1865年法国批评家圣伯夫称安贝尔为“比较文学的哥伦布”之后。  比较文学这个术语在19世纪的俄国并不流行,但有关这一内容的学术著作却相当丰富。早在1833年,著名批评家雅基莫夫就已写成《论罗蒙诺索夫时期以来俄罗斯文学发展的特点》,力求将俄罗斯文学现象同其他古老的欧洲国家文学之间的关系加以科学的论述。后来他又写了《在同外国文学联系中整个俄罗斯文学的发展》。另外还有佩平写的《在国际联系中的古俄罗斯小说与童话的历史》、达什凯维奇写的《部分俄罗斯作家的创作与欧洲文学家创作的比较》等,都是研究各民族文学相互影响的力作。  在西欧,1895年德国语文学家本法伊为德译《五卷书》写了前言,指出欧洲文学某些题材直接来源于印度故事,被认为是东西方比较文学的开始。1872至1884年间,丹麦批评家布兰代斯完成了他的6册巨著《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他强调必须对欧洲文学进行比较性的研究,并在序言中指出:“这种比较性的研究具有双重的便利:一面可以把外国文学带到离我们那么近,使我们能够跟它合成一体;同时又把我们自己的文学放远了,使我们在真正的远景中看见它。”1886年,出现了第一部研究比较文学理论和方法的专著《比较文学》(英国波斯奈特著)。专门的比较文学刊物也相继问世,如匈牙利的《比较文学学报》(1877~1888,前两年原名《比较文学杂志》),由梅茨尔主编;德国的《比较文学杂志》(1887~1910),由科赫主编。与此同时,一些学校如美国的哈佛大学(1890)、法国的里昂大学(1897)都继巴黎大学之后陆续设立了比较文学专题讲座。1899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首先成立了比较文学系,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也在1904年成立。主持里昂大学第一个讲座的德·科斯特教授对比较文学的方法作了广泛而有系统的研究,并将这些方法应用于欧洲现代文学分析,取得了很大成绩,曾被称为“比较文学之父”。哈佛大学的肖菲尔和白璧德也为比较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00年法国学者贝兹编纂了《比较文学书目》,1903年罗力耶所著《比较文学史──自滥觞至20世纪》,收集和总结了比较文学的研究成果。在这个基础上,1931年出现了法国学者保罗·梵·第根的名著《比较文学论》,第一次全面总结了近百年来比较文学发展的理论和历史,全书分《比较文学的形成与发展》、《比较文学的方法与成绩》、《总体文学》三大部分,是一部集大成的作品。法国始终是这一阶段比较文学研究的中心。  由于战争和其他原因,4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研究没有很大进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比较文学以美国为中心而发达起来。1952年《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年鉴》在美国创刊,按年总结和分析比较文学发展中的成绩和问题。1958年,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继1956年在意大利召开第一届代表大会后,在美国召开第二届会议,讨论了比较文学发展中的许多重大问题,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会。美国学者认为比较文学研究不应局限于发生直接关系的各民族文学之间,还要探讨全无关联的不同文学体系的共同现象及其差异,把平行研究的概念和方法引入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  6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在苏联也得到很大发展。1960年苏联开展了“文学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影响”的专题讨论和1971年召开的“斯拉夫文学比较研究”会议,推动了比较文学理论的发展。1976年出版的《苏联大百科全书》第24卷和1978年出版的《简明文学百科全书》第 9卷分别用《比较历史文艺学》和《比较文艺学》的词条阐述了比较文学的内容。  进入70年代,文学研究领域和其他研究领域一样逐渐摆脱了欧洲中心论和苏联中心论的局限,许多学者开始感到缺少对亚洲、非洲等广大地区文学传统和现状的了解,就谈不上对文学现象的全面研究。东方的文学体系,特别是中国、印度、阿拉伯的传统文学体系越来越引起比较文学研究者的兴趣和重视,东西方比较文学,特别是中西比较文学必将日益引起学者的关注。目前,以中西比较文学为中心议题的国际会议已召开过多次,这一领域的开拓将成为世界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已成为明显趋势。  三大学派  在比较文学发展过程中,由于研究重点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学派。最有代表性的是法国学派、美国学派和苏联学派。法国学派以梵·第根、伽列等人为代表,是历史最久的一支学派。他们强调影响研究,认为比较文学应侧重研究各民族文学作家和作品之间的直接影响,即确实存在的“事实关系”,而不需作美学评价,也不重视美学欣赏。他们主张“‘比较’这两个字应摆脱全部的美学涵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涵义”。50年代兴起的美国学派以雷纳·韦勒克(流亡美国的持不同政见的捷克学者)等人为代表。他们强调平行研究,反对把比较文学局限于有直接影响的不同民族文学的实证分析,主张把文学与其他文化现象的关系联系起来探讨,提倡从美学角度分析各民族文学的异同。苏联学派形成于60年代,代表人物是维·日尔蒙斯基、米·阿列克谢耶夫等。他们强调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认为各民族文学独立产生的共同特点正是各民族文学能够互相影响的基础和条件,但他们同时也强调在比较研究各种文学联系和比较研究各种文学的异同之间不作明显的区别也是不对的,因为这里所研究的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学现象。随着比较文学研究的发展,新的学派还将不断出现,正在酝酿中的以促进中西比较文学研究为主要任务的中国学派就是一例。  比较文学在中国  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也不是从最近才开始。鲁迅、茅盾、郭沫若都曾在广泛比较各国文学的基础上探索过中国文学发展的新路。鲁迅早在1907年写的《摩罗诗力说》中就比较分析了各民族文学发展的特色。他指出印度、希伯来、伊朗、埃及等文化古国政治上的衰微带来了文学上的沉寂;俄国虽也似无声,但“俄之无声,激响在焉”;德国青年诗人以热忱的爱国精神“凝为高响”,使人民热血沸腾;英国以拜伦、雪莱为代表的“恶魔诗派”更是以他们“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诗歌,“动吭一呼,闻者兴起”。鲁迅还研究过“恶魔诗派”在波兰、匈牙利等民族文学中的发展以及拜伦对俄罗斯文学的影响;他也比较过尼采与拜伦的不同,拜伦和易卜生的差异,并得出结论:“欲扬宗邦之真大,首在审己,亦必知人,比较既周,爰生自觉。”这也就是说必须审己知人,在众多的比较中鉴别优劣,才能找到振兴中华的途径。茅盾在1919年和1920年相继写成的《托尔斯泰与今日之俄罗斯》和《俄国近代文学杂谈》中也反复比较了托尔斯泰、高尔基与英国作家狄更斯,法国作家莫泊桑、雨果,挪威作家易卜生的不同,从而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意见。促进中国文学积极自觉地从世界文学中吸取营养,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30年代,傅东华、戴望舒分别翻译了罗力耶的《比较文学史》和保罗·梵·第根的《比较文学论》,第一次在中国系统介绍了比较文学的历史、理论和方法。1936年出现陈铨的专著《中德文化研究》,全面评述了中国小说、戏剧、抒情诗在德国的传播和影响。钱钟书的《谈艺录》、朱光潜的《诗论》、范存忠的《威廉·琼斯爵士与中国文化》等都在某一方面对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有所建树。  50年代出现了许多有影响的研究论著。莎士比亚、歌德、伯纳·萧、泰戈尔、易卜生、普希金、果戈理、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高尔基、马雅可夫斯基等在中国的影响和传播都受到中国学者的关注而反映在许多专论之中。近年来,比较文学的研究在中国日渐繁荣,无论在影响研究还是平行研究方面都出现了一批有质量的文章。  比较文学在文学研究领域中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无论在实践方面还是方法学理论方面,都还有一系列有待于解决的课题。例如相互独立的不同体系的文学现象的“可比较性”的标准,比较文学独立的方法论体系,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联系,文学同整个人类文化的联系等尚未圆满解决的问题,都需要更深入地进行研究,同时也正是这些问题向我们预示着比较文学发展的广阔前景。  这些希望对LZ有用( ⊙ o ⊙ )啊!

世界十大文学巨匠:1、古希腊诗人荷马;2、意大利诗人但丁;3、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歌德;4、英国积极浪漫主意诗人拜伦;5、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6、法国著名作家雨果;7、印度作家、诗人和社会活动家泰戈尔;8、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9、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10、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

danding

  • 索引序列
  • 国际文学杂志
  • 国际天文学杂志
  • 国际化学文摘杂志
  • 国际文学艺术杂志
  • 国际比较文学杂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