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初中数学智慧课堂论文题目怎么写

初中数学智慧课堂论文题目怎么写

发布时间:

初中数学智慧课堂论文题目怎么写

1、数学中的研究性学习2、数字危机4、高斯分布的启示5、a2+b2≧2ab的变形推广及应用6、网络优化7、泰勒公式及其应用9、数学选择题的利和弊10、浅谈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11、论研究性学习12、浅谈发展数学思维的学习方法13、关于整系数多项式有理根的几个定理及求解方法14、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误区与对策16、浅谈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17、市场经济中的蛛网模型19、数学课堂差异教学20、浅谈线性变换的对角化问题21、圆锥曲线的性质及推广应用22、经济问题中的概率统计模型及应用23、通过逻辑趣题学推理24、直觉思维的训练和培养25、用高等数学知识解初等数学题26、浅谈数学中的变形技巧27、浅谈平均值不等式的应用28、浅谈高中立体几何的入门学习29、数形结合思想30、关于连通性的两个习题31、从赌博和概率到抽奖陷阱中的数学32、情感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33、因材施教 因性施教34、关于抽象函数的若干问题35、创新教育背景下的数学教学36、实数基本理论的一些探讨37、论数学教学中的心理环境38、以数学教学为例谈谈课堂提问的设计原则39、不等式证明的若干方法40、试论数学中的美41、数学教育与美育42、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43、略谈创新思维44、随机变量列的收敛性及其相互关系45、数字新闻中数学应用46、微积分学的发展史47、利用几何知识求函数最值48、数学评价应用举例49、数学思维批判性50、让阅读走进数学课堂51、开放式数学教学52、浅谈中学数列中的探索性问题53、论数学史的教育价值54、思维与智慧的共享——从建构主义到讨论法教学55、微分方程组中的若干问题56、由“唯分是举”浅谈考试改革57、随机变量与可测函数58、二阶变系数齐次微分方程的求解问题59、一种函数方程的解法60、积分中值定理的再讨论1、浅谈菲波纳契数列的内涵和应用价值2、一道排列组合题的解法探讨及延伸3、整除与竞赛4、足彩优化5、向量的几件法宝在几何中的应用6、递推关系的应用8、小议问题情境的创设9、数学概念探索启发式教学10、柯西不等式的推广与应用11、关于几个特殊不等式的几种巧妙证法及其推广应用12、一道高考题的反思13、数学中的研究性学习15、数字危机16、数学中的化归方法17、高斯分布的启示18、 的变形推广及应用19、网络优化20、泰勒公式及其应用22、数学选择题的利和弊23、浅谈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24、数学研究性学习25、谈发展数学思维的学习方法26、关于整系数多项式有理根的几个定理及求解方法27、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误区与对策29、浅谈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30、市场经济中的蛛网模型32、数学课堂差异教学33、浅谈线性变换的对角化问题34、圆锥曲线的性质及推广应用35、经济问题中的概率统计模型及应用36、通过逻辑趣题学推理37、直觉思维的训练和培养38、用高等数学知识解初等数学题39、浅谈数学中的变形技巧40、浅谈平均值不等式的应用41、浅谈高中立体几何的入门学习42、数形结合思想43、关于连通性的两个习题44、从赌博和概率到抽奖陷阱中的数学45、情感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46、因材施教与因性施教47、关于抽象函数的若干问题48、创新教育背景下的数学教学49、实数基本理论的一些探讨50、论数学教学中的心理环境51、以数学教学为例谈谈课堂提问的设计原则52、不等式证明的若干方法53、试论数学中的美54、数学教育与美育55、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56、略谈创新思维57、随机变量列的收敛性及其相互关系58、数字新闻中的数学应用59、微积分学的发展史60、利用几何知识求函数最值61、数学评价应用举例62、数学思维批判性63、让阅读走进数学课堂64、开放式数学教学65、浅谈中学数列中的探索性问题66、论数学史的教育价值67、思维与智慧的共享——从建构主义到讨论法教学68、 方程组中的若干问题69、由“唯分是举”浅谈考试改革70、随机变量与可测函数71、二阶变系数齐次微分方程的求解问题72、一种函数方程的解法73、微分中值定理的再讨论74、学生数学学习的障碍研究;76、数学中的美;77、数学的和谐和统一----谈论数学中的美;78、推测和猜想在数学中的应用;79、款买房问题的决策;80、线性回归在经济中的应用;81、数学规划在管理中的应用;82、初等数学解题策略;83、浅谈数学CAI中的不足与对策;84、数学创新教育的课堂设计;86、关于培养和提高中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探究;87、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88、高等数学课件的开发89、 广告效益预测模型;90、最短路网络;91、计算机自动逻辑推理能力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93、最优增长模型94、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初探96、 城市道路交通发展规划数学模型;97、函数逼近98、数的进制问题99、无穷维矩阵与序列Bannch空间的关系100、 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若干中小学数学教学案例101、一维,二维空间到欧氏空间102、初中数学新课程数与代数学习策略研究103、初中数学新课程统计与概率学习策略研105、数列运算的顺序交换及条件106、歇定理的推广和应用107、解析函数的各种等价条件及其应用108、特征函数在概率论中的应用109、数学史与中学教育110、让生活走进数学,数学方法的应用将数学应用于生活——谈xx111、数学竟赛中的数论问题112、新旧教材的对比与研究114、随机变量分布规律的求法115、简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思想方法及其应用116、无穷大量存在的意义118、例谈培养数学思维的深刻性120、从坐标系到向量空间的基121 谈谈反证法122、一致连续性的判断定理及性质123、课堂提问和思维能力的培养125、函数及其在证明不等式中的应用126、极值的讨论及其应用127、正难则反,从反面来考虑问题128、实数的构造,完备性及它们的应用129、数学创新思维的训练 130、简述期望的性质及其作用131、简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132、穷乘积133、递推式求数列的通项及和134、划归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135、凸函数的定义性质及应用136、行列式的计算方法137、可行解的表式定理的证明140、充分挖掘例题的数学价值和智力开发功能141、数学思想方法的一支奇葩-----数学猜想初探142、关于实变函数中叶果罗夫定理的鲁津定理的证明143、于黎曼积分的定义144、微分方程的历史发展145、概率论发展史及其简单应用147、数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几点思考148、矩阵特征值的计算方法初探149、数形结合思想及其应用150、关于上、下确界,上、下极限的定义,性质及应用 151、复均方可积随机变量空间的讨论155、欧几里得第五公设产生背景及其对数学发展影响160、函数性质的应用163、中数学新课程空间与图形学习策略与研究167、函数的凸性及其在不等式中的应用171、数学归纳法教学探究174、关于全概率公式及其应用的研究176、变量代换法与常微分方程的求解188、不等式解法大观189、谈谈“ 隐函数 ”190、有限维矩阵的范数计算与估计191、数学奥赛中数论问题的解题方法研究193、微分方程积分因子的研究195、关于泰勒公式196、解析函数的孤立奇点的分类及其判断方法197、最大模原理的推广及其应用198、π的奥秘——从圆周率到统计199、对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数学及其发展的几点思考200、无理数e的发现及其应用202、闭区间套定理的推广和应用203、函数的上下极限及其应用205、关于多值函数的解析理论探讨208、比较函数法在常微分方程中的应用209、数学分析的直观与严密303、求随机函数的分布函数和分布密度的方法304、条件期望的性质及其应用308、凸函数的等价命题及其应用310、有界变差函数的定义及其性质311、初等函数的极值

密铺的学问 ��地砖的形状往往是正方形的,也有长方形的,我们还见过正六边形的地砖。无论是正方形、长方形、还是正六边形的地砖,都可以将一块地面的中间不留空隙、也不重叠地铺满,也就是密铺。还有什么形状的图形可以密铺地面呢?同学们在思考这一问题时总是借助于画出的图形去实验,通过实际观察而得出结论。 ��其实用地砖铺地这一生活问题也有数学方面的道理,可以用数学中学到的圆周角是36O度这一知识从理论上分析、解决。 ��我们都知道,铺地时要把地面铺满,地砖与地砖之间就不能留有空隙。如果用的地砖是正方形,它的每个角都是直角,那么4个正方形拼在一起,在公共顶点处的4个角,正好拼成一个36O度的周角。正六边形的每个角都是120度, 3个正六边形拼在一起时,在公共顶点上的3个角度数的和正好也是36O度。除了正方形、长方形以外,正三角形也能把地面密铺。因为正三角形的每个内角都是6O度,6个正三角形拼在一起时,在公共顶点处的6个角的度数和正好是36O度。 ��正因为正方形、正六边形拼合以后,在公共顶点上几个角度数的和正好是36O度,这就保证了能把地面密铺,而且还比较美观。

可以加我QQ358275232

想想,初中都学了那些?我在上中学时都没写过论文,现在上初中都要写论文啦?真是悲剧呀!但初中的数学还是很简单的,写一篇论文,可以联系到自己已经上过的知识。下面给你一些建议: 可以写,对任意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转换为图形的交点问题。 还有,不知道三角函数有没有上,如果上了可以论证三角公式,比如说,(sinA)^2+(cosA)^2=1,(tanX)^2=(secX)^2-1

初中数学智慧课堂论文题目

建议你用“论数学对称之美”为题目写一篇论文,举例可以用数字的对称性,图形的对称性等来写,完了再谈谈自己的感受就可以了。

如何学写数学小论文 “ 写什么?怎样写?”这是每个学写小论文的同学都会碰到的问题。一篇好论文的产生,对于它的作者来说是一次创造性的劳动。创造性的劳动对劳动者的要求是很高的。其创作的素材、水平,乃至创作的灵感……,绝不是轻易可以得到的,它们需要作者在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实践中,去进行长期的积累与思考。从我校征集的论文来看,作者中有的是在平时十分注意对课本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拓展延伸,学习中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有的是从课外阅读中得到收获与启发后,获得灵感、得以选题;……更有甚者是,有的作者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注意观察、探究,并与自己的数学学习相联系,对观察、探究的结果进行思考、归纳、总结,升华为理论,写出了令人叫绝的好论文。综观获奖论文的小作者们,他们大多是数学学习的有心人。好论文的作者不仅要有较好的数学感悟,还要有良好的文学修养、综合素养。 (1) 写什么 写小论文的关键,首先就是选题,同学们都是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受年龄、知识、生活阅历的局限,因此,大家的选题要从自己最熟悉的、最想写的内容入手。 下面我结合我校同学部分获奖论文的选题,进行一点简单的选题分析。 论文按内容分类,大概有以下几种: ①勤于实践,学以致用,对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再利用模型对问题进行分析、预测; 如:探究大桥的热胀冷缩度 ②对生活中普遍存在而又扰人心烦的小事,提出了巧妙的数学方法来解决它; 如: 一台饮水机创造的意想不到的实惠 ③对数学问题本身进行研究,探索规律,得出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如: 分式“家族”中的亲缘探究 如: 纸飞机里的数学 ④对自己数学学习的某个章节、或某个内容的体会与反思 如: “没有条件”的推理 如: 小议“黄金分割” 如: 奇妙的正五角星 (2) 怎样写 ① 课题要小而集中,要有针对性; ② 见解要真实、独特,有感而发,富有新意; ③ 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要表达的内容 (四) 评价数学小论文的标准 什么样的数学小论文算是好的论文呢?标准很多,但我以为一篇好的数学小论文必须有以下三个特征——新、真、美。“新”,指的就是选题要有独特的视角,写的内容不是简单地重复别人的东西、不是单纯地下载一段。文字,最好是自己原创的,至少要有自己的创造、自己的观点,属于自己的思想;“真”,指的就是内容要实在、言之有理,既不能空洞无味、也不能冗长拖沓,文章要紧扣主题,力求做到准确、精练,尽量地体现数学的严谨性与科学性;“美”,指的就是语言通顺、文笔流畅,文章要给人以美的享受。当然,从第二届时代数学学习“时代之星”实践与创新论文大赛的名称来看,既有实践又有创新的论文肯定更容易受到评委们的亲睐,所以,我希望同学们更加贴近生活、注意观察、去寻找、去发现,把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把学习撰写论文、争取写出好的论文,作为对自己数学学习的一种评价、一种补充、一种提高,这样你学写小论文的目的就对了,你就会将数学小论文越写越好。 “梅花香自苦寒来”,只要肯下大工夫、只要肯吃的起苦,不断地去思考、去揣摸,去学习,好的数学论文就一定会在你的手中诞生。总之,学习撰写论文、争取写出好的论文,对于我们每一位同学来说,始终是一个锻炼自己、提高能力的极好的方式。我相信我校初一、初二的同学们一定会在老师的组织与指导下积极参与第二届《时代数学学习》“时代之星”实践与创新论文大赛的活动与交流,并取得好成绩。祝愿今后有更多更好的数学小论文,在同学们的手中诞生;愿有更多的同学从学写数学小论文开始起飞,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书写出更多的高水平、高质量的论文。 例子:《容易忽略的答案》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我们数学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事情。比如,在我现在的第九册的练习册中,有一题思考题是这样说的:“一辆客车从东城开向西城,每小时行45千米,行了5小时后停下,这时刚好离东西两城的中点18千米,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王星与小英在解上面这道题时,计算的方法与结果都不一样。王星算出的千米数比小英算出的千米数少,但是许老师却说两人的结果都对。这是为什么呢?你想出来了没有?你也列式算一下他们两人的计算结果。”其实,这道题我们可以很快速地做出一种方法,就是:45×5=5(千米),5+18=5(千米),5×2=261(千米),但仔细推敲看一下,就觉得不对劲。其实,在这里我们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这时刚好离东西城的中点18千米”这个条件中所说的“离”字,没说是还没到中点,还是超过了中点。如果是没到中点离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就是前面的那一种,如果是超过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应该就是45×5=5(千米),5-18=5(千米),5×2=189(千米)。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45×5=5(千米),5+18=5(千米),5×2=261(千米)和45×5=5(千米),5-18=5(千米),5×2=189(千米)。两个答案,也就是说王星的答案加上小英的答案才是全面的。 在日常学习中,往往有许多数学题目的答案是多个的,容易在练习或考试中被忽略,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审题,唤醒生活经验,仔细推敲,全面正确理解题意。否则就容易忽略了另外的答案,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如果要比较好做的话最好用课内知识的拓展内容,不一定非要联系现实生活的。

想想,初中都学了那些?我在上中学时都没写过论文,现在上初中都要写论文啦?真是悲剧呀!但初中的数学还是很简单的,写一篇论文,可以联系到自己已经上过的知识。下面给你一些建议: 可以写,对任意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转换为图形的交点问题。 还有,不知道三角函数有没有上,如果上了可以论证三角公式,比如说,(sinA)^2+(cosA)^2=1,(tanX)^2=(secX)^2-1

数学智慧课堂的论文题目怎么写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 -----《可能性》教学反思 江夏小学 尹慧 《可能性》是一节实践活动课。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应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过程,感受数学的力量,促进数学的学习。 一、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 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为让学生能很好地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我设计了一个游戏让学生边玩边学。 先预先准备好三个盒子,第1个盒子里放全部黑色的球,第2个盒子全部放黄色的球,第3个盒子放5个黑球和5个黄球。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先请3位小朋友帮忙拿好3个盒子,另外再请3位小朋友上讲台进行摸球比赛,看哪位小朋友摸的黑球最多,哪个小朋友就获胜,在这里我强调一下摸球的要求,并要求只摸6次。在摸球的过程中,下面的小朋友都积极的参与游戏当中,其中1号盒子的小朋友摸了6次黑球;2号盒子的小朋友摸了6次黄球,一个黑球都没摸着;3号盒子的小朋友摸了1次黑球和5次黄球。并宣布了获胜的小朋友。 这时,我问小朋友们为什么1号盒子能全部摸出黑球,请小朋友猜一猜里面会是什么颜色的球?生猜玩后,我揭开答案,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猜对了,并说出了理由(因为盒里面放的都是黑色的球,所以一定能摸出黑色的球),这时我引导总结:从都装黑色的盒中任意取一个球,结果是什么?令吃惊的是我的这一提问竟有一个学生回答会摸出黄色的球。但我没有理睬这位学生,继续进入我的下一环节,这时我应该抓住这一机会让这一学生在摸一摸1号盒子,重新体验一下会摸出怎样的结果,这样也许他的感触更深刻。 同样地在引导第3 个盒子的时候,由于只摸1次黑球,5次黄球,学生也不能更好地说出在3号盒子可能摸出黑球也有可能摸出黄球。或者在这一环节因为只要求摸6次可能还会出现两种情况:第1种是全部摸出黑球,一个黄球都没摸着;第2种是全部摸出黄球,一个黑球都没摸着。出现这两种情况也是最难让学生用“可能”说出理由。这时我应随机应变,再拿出3号盒子让同学们摸一摸,这样才能让他们在不断的实践中,去加深理解。 通过多层次的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生活中有些事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的发生是不确定的,产生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初步认识。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这是儿童教育最重要的原则。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在实践活动发现的知识往往会深刻的存在于记忆之中。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实践活动的情境,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展开,问题也才会自然地被学生发现。教学时通过让学生亲自在实践操作发现问题,情绪高昂,思维活跃,整个学习过程完全处于自主参与的状态中。 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去拓展思维 教学时,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从多角度去思考,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更好地掌握好知识,并延伸思维。我给学生设计了贴纸游戏,每4人小组合作,每组都各分好一张白贴纸 、红贴纸、绿贴纸。要求贴玩以后,要从里面取出贴纸有三种要求:一是取出一定是红贴纸、二是取出的不可能是红贴纸、三是取出的可能是红贴纸。在这里就给了学生创造了非常好地思维空间,通过合作、实践活动更好地拓展了学生地思维。其中第二种要求出现了几种情况: (1)、全部贴绿贴纸;(2)全部贴白贴纸;(3)绿、白贴纸都贴。同样地第三种要求也出现了几种情况:(1)绿、红贴纸都贴;(2)白、红贴纸都贴;(3)绿、红、白贴纸全贴。通过这个实践操作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的自我体验,更能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促进课堂师生交往 我们知道,《纲要》明确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标准》则反复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不仅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而且能使师生交往的关系融洽,在融洽的关系中比较轻松的获取了新知。在“摸一摸、贴一贴”的活动中,教师可以以倾听者、交谈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中,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获知他们的学习体验,知道他们在学习过程遇到了什么困难,又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他们的学习中,与他们合作,共享经验知识,实现自我超越和共同发展。所以在实践活动中,可以使师生共同发展,在“共同发展”中更好地促进了师生的交往,使师生交往的关系更加自然、合理。 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 知识来源于实践活动。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催化剂”和“检验员”的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知识,学生才能更深刻地获得理解、更熟练去运用。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践活动联系起来,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之中,使学生的思维由课堂进入社会的大空间,拓展认知面,让学生能用数学思维方法去审视、去分析、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基于这一点我在教学《可能性》一课,在学生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来描述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后,设计了这样几个联系生活实际的练习:1、根据老师给出的具体情况,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句话或抢答。3、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说生活里发生的事,并让其他同学来判断。通过这些练习,不但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而且增强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我们都知道“学无止境”,这次教学实践使我更加认识“教”也是“无止境”的。同时也使我深深认识到只有关注课堂的原生态,注意教学语言的运用,发挥好教学语言的独特魅力,关注学生的学,才能使课堂教学由单一的传输式变为双向甚至多向的互动与对话,才能由重学习结果转变为重学习过程,由重教师的作用转变为以重人为本的发展,才能真正赋予课堂以生活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 活运用所学知识,而且增强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我们都知道“学无止境”,这次教学实践使我更加认识“教”也是“无止境”的。同时也使我深深认识到只有关注课堂的原生态,注意教学语言的运用,发挥好教学语言的独特魅力,关注学生的学,才能使课堂教学由单一的传输式变为双向甚至多向的互动与对话,才能由重学习结果转变为重学习过程,由重教师的作用转变为以重人为本的发展,才能真正赋予课堂以生活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

回答 1、题目要新颖。一个新颖的题目可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容易给读者和评审人员留下深刻的印象,比较容易通过和发表,因此在题目的选择和设定上要多花些心思。 2、范围要小。既然是小论文,那么选题范围就不要太大了,太大太宽泛的论文一个是容易落入俗套,另外就是如果没有深入研究的话,不容易阐述的清晰透彻,给人言之无物的感觉,不如选个小一点的课题深入的说明,这样效果会更好。 3、见解独特。对于你所选择的课题你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与众不同的见解是你论文的核心和亮点,如果没有这些那么这篇论文的质量无疑是值得质疑的,很难引起读者的注意和评审的好感。 4、系统性强。因为数学是一门以逻辑推理为主的学科,因此你的论述要有很好的系统性,从前到后一步步进行推理,这样的论文即使在文采方面并不出众,也是容易因其逻辑性和系统性而成为一篇好的论文的。 更多2条 

1、谈谈计算教学的改革  2、小学数学数与计算教学的回顾与思考  3、小学数学教材结构的研究与探讨  4、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研究(一)  5、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技能  6、21世纪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展望  7、面向21世纪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  8、不拘一格育“鸣凤”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9、改革课堂教学的着力点  10、谈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  11、素质教育与小学数学教育改革  12、浅谈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13、浅议表象积累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4、也谈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15、实施创新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6、10以内加法整理和复习  17、改良“有余数除法计算”教法  18、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和谐愉悦  19、主动探索——一年级《统计》教学片断评析  20、小学数学教育--教师之家--教师培训

学术堂整理了十个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  1、小学数学教师几何知识掌握状况的调查研究  2、小学数学教师教材知识发展情况研究  3、中日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比较研究  4、浙江省Y县县域内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差异研究  5、小学数学教师教科书解读的影响因素及调控策略研究  6、中国、新加坡小学数学新课程的比较研究  7、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  8、基于教育游戏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9、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  10、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初中数学智慧课堂论文

3L与生活无关你可以这样写:你本来有1块钱,后来你妈妈每天给你5块钱,然后你一直存着,那么你想知道20周后你可以攒多少钱,怎么算呢?见3L。。。

我去,不会吧。 初中要论文?还四千字,还是数学- -, 晕+_+~

从生活中启发,有没有关于数学的,引出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利用“想一想”,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教材安排的“想一想”对开发思维、培养兴趣有极大的帮助。如,在七年级数学第一章节中加入了"丰富的图形世界",从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物体出发,“想一想”引导学生动脑、并使学生进入了初中数学的一片新天地。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课程的执行者,我们应该对此加以强化。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想的欲望。在教七年级数学“几何体”部分时,鼓励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去寻找或制作教材中的几何体并拿到课堂上来。在寻找的过程中多想一想,学生就开始对几何图像有了感性的认识。当学生寻找、制作的东西成为课堂上的教具时,学生兴趣高涨,教学效果远比教师拿来现成的教具要好得多。又如七年级的“正方体的表面展开”这一问题,答案有多种可能性,此时,我们应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和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正方体纸盒,再用剪刀沿棱剪开,展成平面,并用“冠名权”的方式激励学生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在操作过程中,要求学生多想一想,不要习习惯性地只求一个答案。这样,不仅能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兴趣盎然,无形中营造了一个活泼热烈、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氛围中学数学教学从“知识传授”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模式,着眼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养成,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教材的精髓所在。 利用“试一试”,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教材的试用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暂时难以理解的问题,对新教材的编排会产生一些困惑。按照新课程标准,每学年的教学难度不是很明确,教师只能以教材中的例题和课后习题的程度,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这本也无可厚非,问题是新教材的习题配备,并没有注意按难易程度排列,有些练习、习题中的问题,比章节复习题中的问题还难。对此,我们不能轻易地进行否定,而应该多试一试,应该从创新教育的角度出发,创造性地去理解和使用新教材。如,七年级数学"绝对值"这一节的习题中提到“|a|”的问题,因为在此之前并未学习字母能表示数,所以学生难以理解。对于这个问题的处理有两种方法,一是可以把这部分题目挪到下一章去做;二是引导学生对a选取不同的值试一试,从这些不同的结果中去想、去探索、去归纳;三是从绝对值的概念出发,利用数轴求有多少个点到原点的距离等于|a|第一种方法采取了回避困难的态度,这样做不利于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养成,有悖于新教材的宗旨。我们应当选择第二或第三种方法,在尝试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七年级的“队列操练中的数学趣题”可以让学生自已动手编成小品,记下每一次的结果,通过试一试学会用数据说话,并能在乐趣中进一步认识到数学是有用的,可以用数学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更愿意去想、去试、去探索。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积极主动地对课程进行适当的修正和调适,灵活使用新教材,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引发他们的进取心。利用新教材中安排“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试一试”等内容,我们可以用这种富有弹性的课程设置,结合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和发展要求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实施因材施教;利用新教材相对较为宽松的课时安排,选择更为合适的时机和内容,开展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从“读”、“想”、“试”、“做”中体会数学的快乐;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将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新动向和新趋势,及时地应用在教学活动中,进一步体现数学的实用性等等。 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在创新教育蓬勃开展的今天,社会对新教材充满了期望,学生对教师充满了期待。相信,在广大园丁的努力配合下,充分利用读、想、试、做等栏目,新教材必将如新世纪第一缕和熙的阳光,照耀着我国教育较为欠缺的创造性快快成长,让那些充满灵性的心智焕发出无限的创造力。

初中数学智慧课堂论文题目大全

建议你用“论数学对称之美”为题目写一篇论文,举例可以用数字的对称性,图形的对称性等来写,完了再谈谈自己的感受就可以了。

目前解题技巧类的不新颖了,关于教改和养成理念方面的较好。初一的论文重点放在学生习惯的培养上,虽然是老问题,但是写的前卫点,还是很吸引人的。我给你建议一个标题,你自己准备素材和内容吧。《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利用“想一想”,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教材安排的“想一想”对开发思维、培养兴趣有极大的帮助。如,在七年级数学第一章节中加入了"丰富的图形世界",从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物体出发,“想一想”引导学生动脑、并使学生进入了初中数学的一片新天地。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课程的执行者,我们应该对此加以强化。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想的欲望。在教七年级数学“几何体”部分时,鼓励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去寻找或制作教材中的几何体并拿到课堂上来。在寻找的过程中多想一想,学生就开始对几何图像有了感性的认识。当学生寻找、制作的东西成为课堂上的教具时,学生兴趣高涨,教学效果远比教师拿来现成的教具要好得多。又如七年级的“正方体的表面展开”这一问题,答案有多种可能性,此时,我们应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和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正方体纸盒,再用剪刀沿棱剪开,展成平面,并用“冠名权”的方式激励学生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在操作过程中,要求学生多想一想,不要习习惯性地只求一个答案。这样,不仅能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兴趣盎然,无形中营造了一个活泼热烈、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氛围中学数学教学从“知识传授”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模式,着眼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养成,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教材的精髓所在。 利用“试一试”,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教材的试用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暂时难以理解的问题,对新教材的编排会产生一些困惑。按照新课程标准,每学年的教学难度不是很明确,教师只能以教材中的例题和课后习题的程度,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这本也无可厚非,问题是新教材的习题配备,并没有注意按难易程度排列,有些练习、习题中的问题,比章节复习题中的问题还难。对此,我们不能轻易地进行否定,而应该多试一试,应该从创新教育的角度出发,创造性地去理解和使用新教材。如,七年级数学"绝对值"这一节的习题中提到“|a|”的问题,因为在此之前并未学习字母能表示数,所以学生难以理解。对于这个问题的处理有两种方法,一是可以把这部分题目挪到下一章去做;二是引导学生对a选取不同的值试一试,从这些不同的结果中去想、去探索、去归纳;三是从绝对值的概念出发,利用数轴求有多少个点到原点的距离等于|a|第一种方法采取了回避困难的态度,这样做不利于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养成,有悖于新教材的宗旨。我们应当选择第二或第三种方法,在尝试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七年级的“队列操练中的数学趣题”可以让学生自已动手编成小品,记下每一次的结果,通过试一试学会用数据说话,并能在乐趣中进一步认识到数学是有用的,可以用数学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更愿意去想、去试、去探索。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积极主动地对课程进行适当的修正和调适,灵活使用新教材,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引发他们的进取心。利用新教材中安排“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试一试”等内容,我们可以用这种富有弹性的课程设置,结合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和发展要求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实施因材施教;利用新教材相对较为宽松的课时安排,选择更为合适的时机和内容,开展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从“读”、“想”、“试”、“做”中体会数学的快乐;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将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新动向和新趋势,及时地应用在教学活动中,进一步体现数学的实用性等等。 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在创新教育蓬勃开展的今天,社会对新教材充满了期望,学生对教师充满了期待。相信,在广大园丁的努力配合下,充分利用读、想、试、做等栏目,新教材必将如新世纪第一缕和熙的阳光,照耀着我国教育较为欠缺的创造性快快成长,让那些充满灵性的心智焕发出无限的创造力。

一个方程题目 当a取什么值时,关于未知数x的方程ax^2+4x-1=0有正的实数解? 这题是我从网上(百度知道,数学吧)看到的题目选的最佳答案为: a=0时候,x=1/4>0 a不等于0时, x=(-4+根号(16+4a))/(2a) 或 x=(-4-根号(16+4a))/(2a) 若有正的实数解,则x=(-4-根号(16+4a))/(2a)>0, a<0,a>=-4 x=(-4+根号(16+4a))/(2a)>0 a*(根号(4+a)-2)>0 因为a<0 根号(4+a)-2<0 4+a<4 a<0 所以-4<=a<=0 但我通过认真思考,觉得这个答案是错的我是这样解的: a=0时,X=1/4, a<0时, X1+X2=-4/a>0,必有正根16+4a>=0,a>- a>0时,X1*X2=-1/a<0,必有正根,16+4a>=0,a>- 综上:-40时,必至少有一根是正的 二,当方程两根之积<0时,方程两根必是一正一负,说明必有正根 通过这一例,使我产生了这样的一个想法:做什么事都要有盘根究底,不达完美不罢休的态度,学习知识一定要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祝学习进步! 看到的

  • 索引序列
  • 初中数学智慧课堂论文题目怎么写
  • 初中数学智慧课堂论文题目
  • 数学智慧课堂的论文题目怎么写
  • 初中数学智慧课堂论文
  • 初中数学智慧课堂论文题目大全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