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国际观察杂志主编教授名单

国际观察杂志主编教授名单

发布时间:

国际观察杂志主编教授名单

国际观察杂志主编教授

《国际观察》杂志(双月刊)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是研究国际问题和传播国际信息的综合性刊物,创刊于1993年。《国际观察》时长25分钟,周一至周五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

韩德培先生生于1911年,江苏省如皋人,他的祖父韩大兴是曾多年跟随翼王石达开南征北战的一名副将。韩德培幼时常在祖父膝下听他讲述当年驰骋马背的军旅生涯,继承了祖父刚正不阿的浩然正气。来到人世间的韩德培却是个苦孩子——那时韩家已逐渐败落,更惨的是韩德培8岁便失去慈母,小小年纪便尝到了家庭贫寒、幼年失母带来的世事炎凉。1917年,韩德培进入私塾,期间读了《大学》、《论语》、《孟子》、《幼学》等,接受了严格的书法训练,因此打下了扎实的旧学基础。10岁时,韩德培转入京江小学读书,京江小学是旅居如皋经营钱庄和银行业的镇江人开办的,对语文、算术、英语课程特别重视——熟悉韩德培的人都知道,他不但懂英文,还懂法文、德文、日文和俄文,出色的语言能力与他小时候所受到的良好外语训练有关。1928年,韩德培师范毕业。1930年,他又赴杭州赶考,一举考中浙江大学史政系。半年之后,当时的教育部决定将浙大史政系合并到中央大学,韩德培也随之转入中央大学。初到中央大学,一次旁听课却改变了韩德培的志向与爱好。当时,讲课的教授是后来当过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长、时任中大法律系主任的谢冠生,他主讲的是“法律就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纠纷”。韩德培还清晰记得,“谢教授讲话不带讲稿,只拿粉笔一支,他教法理学,引经据典,侃侃而谈,不仅条理分明,而且把一般人心目中枯燥无味的法学课程讲得趣味无穷”。后来,韩德培还旁听了谢教授主讲的“法理学”、“中国法制史”和“罗马法”,教室里坐不下,他就站在窗子外面听。由此,韩德培对法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知道了法学是一门解决人与人之间纠纷的一门学问,对社会非常有用。因此,他找去谢教授谈了自己想学法律的想法,在谢教授的帮助下,他如愿以偿从史政系转到了法律系。当时,中央大学法律系开设课程非常齐全,比如,刑法、民法总论、物权法、亲属法、程序法等,有许多来自于司法实务部门的人前来授课,包括最高法院的审判员、司法行政部的官员等。“从史政系转到了法律系,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但我无愧于我的选择”,如今已是一代法学大家的韩德培如此评价当年自己的选择。 1934年,韩德培从中央大学法律系毕业。旧中国贫穷落后,备受列强欺凌,韩德培深感要提高民族素质,实现国家富强,教育十分重要。求知若渴的他希望能到国外去深造,然而出身贫寒的他只能等待时机考取公费留学。时值中大需要一位主编学报和校刊的编辑人员,韩德培毛遂自荐,承担起了这项工作。机遇在5年后才终于降临,中英庚款董事会在中国招留英公费生,然而24个名额中,攻读国际私法的名额只有1个。经过激烈竞争,28岁的韩德培夺得留学剑桥大学的机会。可正当韩德培等准备出发之际,欧战突然爆发——韩德培只得回到中央大学一面等待消息,一面继续从事教学工作。可是,欧战愈演愈烈,到英国去留学已经非常困难。1年后,中英庚款董事会决定所有考取的24名公费留学生一律改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1941年7月底,韩德培和一道考取中英庚款公费留学生的钱伟长、张龙翔等人前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韩德培没有想到,自己这一去便是5年。在多伦多大学学习的第二年,韩德培在著名国际私法学者莫法特·汉考克教授指导下写作论文,他选择的论文题目是《国际私法中的实质与程序问题》。他搜集和引用了大量的英美和加拿大的判例,结合英、美、加一些学者的观点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自己的见解。汉考克教授审阅过这篇论文后,很高兴地评价道:“你写的论文很好,我不用改任何一个字。”这样,韩德培很顺利地通过硕士论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这是当时该法学院所能授予的最高学位。1942年,韩德培以特别研究生的身份来到当时世界上声望最高的哈佛大学法学院,利用那里世界上最好的一个法学图书馆所收藏的极为丰富的书刊,进一步进行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研究。在哈佛的3年,韩德培把主要精力集中于阅读国际私法、国际公法和法理学三方面的书刊,并尽量搜集有关的资料。特别是在国际私法方面,他花了较多的时间,做了大量的详细的笔记。此外,他还选听了当时几位有史学者的课,如格里斯沃尔德的“国际私法”、赫德森的“国际公法”和庞德的“法理学”,受益颇深。在哈佛,韩德培还撰写了一些国际私法新著的书评和评介庞德的社会法学派学说以及凯尔森的纯粹法学说等文章,发表于浙江大学发行的学术刊物《思想与时代》及其他刊物上。1945年应著名法学家周鲠生校长之聘回武汉大学任法律系教授,后兼任法律系主任、校务委员会常委兼副秘书长、副教务长兼法律系主任。1980年、1981年分别创建了全国高校中第一个国际法研究所和全国唯一的环境法研究所。先后任武大法学院名誉院长,国际法研究所所长,环境法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评议组第一、二届成员和第三届特约成员,国务院经济法规研究中心顾问,国家环保局顾问,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顾问等。现仍任职于武大法学院并兼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国际法研究所和环境法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国际法学会、中国国际私法学会、中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研究会等学会名誉会长。在国外,还曾兼任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同盟理事,环境法研究中心理事,世界城市与区域规划学会理事等。1945年秋,建立联合国的筹备会议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董必武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结束后,董老应邀到纽约演讲。在演讲过程中,一些亲国民党的留美学生别有用心,提了一些无理取闹的问题。当地的华文报纸还进行了歪曲报道。韩德培感到非常气愤,提笔给董老写了一封信。信中说,那些无理取闹的人根本不能代表留美的中国学生。韩德培知道董老曾经在日本研修过法律,本身也是个法学家,所以还在信中向董老请教:未来的新中国是否需要法制建设?应该怎样进行法学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韩德培任武大法律系主任,但怎么从事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才能适应建设新的国家的需要,他心里没谱。于是他又请教主持全国政法工作的董老。1955年前后,董老到武汉视察,专门把韩德培叫到他身边聊天。韩德培还向董老谈了谈武大法律系的改革情况。 他拒绝了刚刚成立的联合国的工作邀请,于1946年,应周鲠生“有约在先”之聘,回国到武大任教。1945年底,韩德培怀着渴望和激动的心情,乘美国第一艘开往远东的运输船,从美国西雅图出发,回到了中国。当多年不见的祖国再次呈现在眼前时,韩德培禁不住热泪盈眶,视线渐渐地模糊了……刚从抗战中走出来的中国,内战不断升级,物价飞涨,官僚腐败,民不聊生,社会秩序一片混乱,这与“海归”韩德培理想中的民主法治社会有着天壤之别。那时,韩培德曾在著名的《观察》杂志上发表了“我们所需要的法治”一文,提出民众所需要的法治应该是建立在民主政治上的法治。韩德培在武汉大学历任武大法律系主任、武大教授会主席以及武大校务委员会副秘书长。由于他的努力和取得的卓越成效,使得武大法律系成为院系调整中全国仅有的三个被破例保留的综合性大学法律系之一在当时韩德培和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经济系教授张培刚及世界史学家、历史系教授吴于廑,被哈佛的中国同学戏称周鲠生校长邀请的“哈佛三剑客”。1957年,他被扣上了“山中宰相”的右派帽子,密藏的大量笔记资料被白蚁蛀食一空。1960年摘帽后返回武大,法律系已不复存在,他被安排到外文系。文革开始,他因在教英语时用教室黑板上方“马恩列斯毛”的画像中各人的胡子来区别英语中表示“胡子”的几个词,而被学生告发,后抄家游街,甚至第二次戴上了右派的帽子。1970年代初,韩德培以“右派分子”和“劳教人员”之身,奉命从事了大量联合国文件的翻译工作,得到外交部的高度评价。文革结束后得到平反,经刘道玉校长再三邀请(同时北京大学也多次抛来了橄榄枝,希望韩老去北大任教),韩老出山重建武大法律系,网罗了姚梅镇、马克昌、张泉林、何华辉等大量优秀人才。并与1980年建立起全国综合性大学中第一个国际法研究所,1981年又建立起中国乃至亚洲唯一的、同时也是整个亚太地区最大的环境法研究所。武汉大学法学院的重建过程是以韩老为核心而经行的,对武汉大学来说韩老对武汉大学的贡献真的太多太多了! 在武大法律系任教两年之后,年仅36岁的韩德培被任命为法律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全国综合性大学的法律系几乎都被取消,只有3所大学保留了法律系,武大是其中之一。1957年,“反右”开始后,作为法学家的韩德培成为武汉大学最大的两个右派之一。第一次被划成右派的时候,韩德培还曾辩解,结果他被要求面向全校师生作检查,但他还在将自己的“罪状”一条一条地加以反驳。因为非常有理,揭穿了“反右”办公室的许多谎言,下面的人哄堂大笑。韩德培的罪名又多了一项:态度极度恶劣。在被整整批斗了一个星期之后,“反右”办公室宣布了对他的处罚:撤销一切职务,送沙洋农场劳动。韩德培1960年被摘掉“右派”帽子回校时,法律系已经被撤销,并到了湖北大学。当时湖北大学只接受武汉大学法律系非右派教师,右派们留在了武大,他只好改行在外文系教授英语。“文革”开始后,韩德培1969年再次被戴上“右派”帽子。韩德培教英语的权利也被剥夺了,原因是“在教英语时放毒”。他再次被下放到沙洋农场劳动,一去就是8年。1978年“右派”问题彻底平反,他才回到武汉大学工作。“文革”结束后,如何重铸法律系这枚金牌,成了新上任不久的武汉大学副校长刘道玉思考的首要问题。但一个被一锅端掉了的系,恢复起来谈何容易?刘道玉想到了韩德培。“如果说法律系是武汉大学的一块水晶,那么它在反右、文革中已经被打破了。所幸晶体虽破,但晶核尚存。这晶核就是德高望重的著名国际法学家韩德培教授,他是法学大师,是我们恢复法律系的信心之所在。我们坚信,只要他登高一呼,人才就会从四面八方聚集到他的旗帜下。用不了多久的时间,就会在他这个晶核的周围生长出一块美丽的巨大的晶体来。”多年后,刘道玉在他的自传《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里如是评价韩德培在武大的影响力。果然,在韩德培的号召下,武大恢复法律系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各地,在法学界得到广泛的支持。多年流失或埋没在各地各界的法学人才,纷纷主动来函应聘,其中不少是武大法律系早年毕业的校友,他们不约而同地发出一个声音:“重铸昔日的辉煌!” 在法学界和教育界,韩德培的众多具有开创意义的贡献几乎人人皆知:他的学术活动范围涉及国际私法、国际公法、环境法、法理学以及法学教育等诸多领域。在国际私法方面,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机两翼”的大国际私法理论,构建了新中国国际私法的理论体系和立法体系;他更是中国环境法理论的开拓者,环境法学研究和教育的奠基人。这些杰出成就的取得,靠的是什么?很多熟悉韩德培的人都提到了两个字:眼光。1979年,武汉大学决定恢复法学教育,请韩德培教授主持法律系重建工作。那时,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韩老就敏锐地意识到,国际法将在中国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在重建法律系的同时,他于1980年组建了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这是中国高校建立的第一个国际法研究所。上世纪80年代,没有多少人知道“环境法”,那时的“环境法”也不是独立学科。1981年,韩德培推动武汉大学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合作组建了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这个环境法研究所不仅在中国是第一个,在亚洲也是第一个。同时,身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学科评议组成员的韩德培奔走呼吁,终于得到教育部的批准,环境法在我国的法学教育体系中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20多年后的今天,这两个研究所都发展得很好,不仅都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而且其涵盖的学科都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在国内外已有广泛的学术影响。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由衷佩服韩老的非凡眼光。”从先生的身上,中国政法大学校长、中国国际私法学会会长黄进体会到了学术眼光对于学术成就的重要性。除了独到的学术眼光,韩德培的宽广胸怀也令后辈们佩服不已。黄进回忆说:“韩老一贯反对在评职称时论资排辈、互相倾轧,团结、凝聚了大批知识分子。他的识人之明、用人之量令人折服。在他的支持下,著名宪法学家何华辉教授1980年时还是讲师,到1982年,他就成为了教授,创下那个年代高校职称晋升的奇迹。”“对于后辈,先生不仅大力培养提携,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担当重任,让他们站在更高的平台上。而对于荣誉,先生总是唯恐避让不及。这是后辈难以超越的地方。”在黄进看来,韩德培宽广的胸怀为当时乃至现今有些浮躁的法学界带来了一阵清风,“在先生的影响下,中国国际私法界非常融洽和谐。”以学术成就和影响力而论,韩德培完全称得上是法学大师,但是韩德培不愿意别人称他为大师,他最喜欢的还是别人叫他先生。“先生一生最推崇的就是奥本海、庞德和狄骥这样的法学大师,他生前的心愿就是有朝一日他的学生或学生的学生中会有这样的大师。”黄进告诉记者,“以先生在中国法学界的成就和影响,是完全可以和上述几位学者在本国的贡献和影响相提并论的。”“为什么我们后辈的学问难以超越像韩老这样的法学精英?因为他们有大师的品格和胸怀。”黄进感慨地说。 从1946年在武汉大学讲第一堂课到去世,韩德培终其一生,没有离开过武大,甚至没离开过讲台———直到去世前,他还挂念着5名即将毕业的博士生的论文答辩。64年,弹指一挥间。韩德培从最年轻的教授变成了最年长的教授。直至去世,也没有正式退休。64年间,韩德培到底培养了多少学子,已经没有人能说清楚:武汉大学资深教授马克昌是中国著名的刑法大家;85岁高龄的梁西教授是我国国际组织法的奠基者和创始人;中国政法大学校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黄进教授、澳门大学法学院院长曾令良是第一届、第二届杰出中青年法学家;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王瀚和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肖永平是国际私法领域的知名学者……有学者统计,在国内著名法学院校中,几乎都有“韩门”学子。在政法系统和行政系统,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万鄂湘是韩德培的学生、外交部条法司约有三分之一的官员受过韩德培的教诲。在国际机构中,国际民航组织行政局局长柳芳是他的学生,她也是我国自1974年恢复国际民航组织合法席位以来,在该组织中担任职务级别最高的中国籍官员。64年间,韩德培最关心的,是他的学生。对于学生的关爱,并不只是停留在学业上。“他对我们每个学生都非常关心,我们生活上的小事他都记得。”韩德培指导的2006级博士生、山东政法学院副教授王立武回忆说。2007年,王立武找到先生想请假回家一趟,因为他儿子那年高考。一个月后,王立武回武汉,先生还特意问他孩子高考顺不顺利。韩老去世的前一天,王立武还到医院看过先生。“当时他已不能说话,当陪护告诉他,我是他的学生时,他睁开了眼睛,眼里只有泪水”。王立武说:“在那种时刻,他只有用泪水来表达关爱。”就在王立武这批博士入学时,韩德培发表了“演讲”:“我不会退休,也不想退休,我还得带博士生,我已经96岁了,纵然如此,我十分乐意背负这些责任,并对自己有三个要求:思想不僵化,知识不老化,文章不套化。”2009年5月12日,韩德培最后一次清晰地说话。他问了他人生中最后的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他的几个博士生的论文准备得怎么样了。第二个问题是博士招生面试准备得怎么样了。“既然招他们为学生,就要对他们负责。”韩德培对身边的陪护人员说。按计划,王立武等五位博士生论文答辩的日子,韩老将亲自参加。但这一天,学生们等来的,却是先生辞世的噩耗。韩德培的告别仪式上,遗像上的老先生依旧笑容可掬。尽管大家都知道老先生生前乐观,爱笑不爱哭,但上至80岁的老教授,下至年轻一代的学子,许多人还是忍不住哭出了声。这一刻,学生们也只能用泪水来回报先生的关爱。

国际观察杂志主编教授是谁

陈慧瑛,女作家,1946年生于新加坡星岛,归侨,祖籍福建厦门。厦门市作家协会主席、厦门市文联副主席。著作有《无名的星》《展翅的白鹭》《厦门人》《南方的曼陀林》《一花一世界》等18部,发表诗文3000余篇,共600余万字,获国际、国家部级以上文学奖项3项。其中《梅花魂》入选2003年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彩色的翅膀》入选2004年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

陈慧瑛,女,1946年生于新加坡星岛,归侨,祖籍福建厦门。厦门市作家协会主席、厦门市文联副主席。著作有《无名的星》《展翅的白鹭》《月是故乡明》《厦门人》《南方的曼陀林》《一花一世界》等18部,发表诗文3000余篇共600余万字,获国际、国家部级以上文学奖项3项。其中《梅花魂》入选2013年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人物经历新加坡(俗称星岛,也称狮城、星洲)归侨、祖籍福建厦门。1967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历任厦门日报社文艺编辑、主任编辑、全国侨联委员等。现任厦门市人大常委、华侨外事委员会主任;福建省人大代表、省文联委员、省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厦门市作家协会主席、市文联副主席、厦门宝玉石学会会长、市美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等。大学毕业至今,在教育界10年,兢兢业业工作,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在新闻界10年,勇于开拓创新,职业道德好,对业务精益求精,除做好编辑、记者工作外,还写出大量新闻、文学作品,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出突出贡献,先后被评为市、省、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评上高级职称,并于1985年被吸收加入中国共产党。近12年来,一直从事侨务工作。连续三届担任市人大侨台外事委员会主任,分管侨、港、澳、台、外事、宗教、民族、旅游等,并兼任市作家协会主席、文联副主席。在依法保护、立法监督、引进捐赠等方面真心诚意、身体力行地做了大量实事、好事,引进、协助引进大量侨台捐赠,共约人民币8000万元左右。用于教育、医卫、文艺等公益事业,获得社会各界好评。重视法制建设,积极做好立法工作。几年来,带领本委与政府相关部门通力合作,成功地制订了《厦门市台湾同胞投资保障条例》、《厦门市归侨侨眷权益保障条例》,并利用业余时间参与本地文化建设,写出大量反映侨台特区生活的文艺作品,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多次荣获市、省、全国华侨界、文艺界的重大奖励头衔陈慧瑛多次出访东南亚及欧、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巴基斯坦、港、台地区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学。是美国ABI、英国BIC两个国际名人传记中心咨询委员会委员、美国东洛杉矶学院名誉教授、美国蒙特利尔市荣誉市民、美国《中华时报》中国代表、香港《文学报》驻厦记者、香港《中国企业导报》副主编、《世界日报》驻中国记者等。先后被评为全国“侨界十佳”、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优秀归侨知识分子、厦门市劳动模范、厦门市专业技术拨尖人才、福建省优秀作家、全国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参加第四届世界妇女代表大会并获世妇会组委会“特别嘉奖令”。1964年开始发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陈慧瑛重要作品著有作品集《梅花魂》、《无名的星》、《一花一世界》、《展翅的白鹭》、《月是故乡明》、《厦门人》、《南方的曼陀林》、《生命的田园》、《芳草天涯》、《神奇的绿岛》、《春水伊人寄相思》、《此情此心》、《竹叶三君》、《随缘》、《归来的啼鹃》、《陈慧瑛散文选》等17部,发表诗文3000余篇,600余万字。陈慧瑛获奖情况《旧邻》、《良宵》等300余篇作品选入大、中学教材和150余种文集。《无名的星》获1989年全国优秀散文集大奖,《梅花魂》、《竹叶三君》、《寄远》等98篇作品获国内外文学奖。

是不是这个? 陈慧瑛(1944-),女,归侨,福建厦门人,主任编辑,厦门市人大常委、人大侨台外事委员会主任;厦门市作家协会主席;四届全国侨联委员。大学毕业至今,在教育界10年,兢兢业业工作,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在新闻界10年,勇于开拓创新,职业道德好,对业务精益求精,除做好编辑、记者工作外,还写出大量新闻、文学作品,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出突出贡献,先后被评为市、省、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评上高级职称,并于1985年被吸收加人中国共产党。近12年来,一直从事侨务工作。连续三届担任市人大侨台外事委员会主任,分管侨、港、澳、台、外事、宗教、民族、旅游等,并兼任市作家协会主席、文联副主席。在依法保护、立法监督、引进捐赠等方面真心诚意、身体力行地做了大量实事、好事,引进、协助引进大量侨台捐赠,共约人民币8000万元左右。用于教育、医卫、文艺等公益事业,获得社会各界好评。重视法制建设,积极做好立法工作。几年来,带领本委与政府相关部门通力合作,成功地制订了《厦门市台湾同胞投资保障条例》、《厦门市归侨侨眷权益保障条例》,并利用业余时间参与本地文化建设,写出大量反映侨台特区生活的文艺作品,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多次荣获市、省、全国华侨界、文艺界的重大奖励。1983年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授予其“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1989年散文集《无名的星》荣获中国作协“全国(七十年)优秀散文集”大奖;1989年荣获国务院侨办及中国侨联等授予“全国侨界十佳”及“全国优秀归侨知识分子”称号。1993年国务院授予其“为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国家级优秀专家称号。1995年荣获联合国“世妇会”中国组委会颁发的“为世界第四届妇女大会作出特殊贡献”的特别嘉奖证书。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业绩载入《世界名人录》(美)、《世界妇女名人录》、〈〈世界优秀知识分子名人录》(英)等辞书。1999年荣获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称号

陈慧瑛的姿料 女作家,女诗人。祖籍福建省,1946年生于新加坡。1967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无名的星》、《月是故乡明》、《芳草天涯》、《竹叶三君》等。现任厦门市人大侨务外事委员会主任、厦门市作家协会主席。兼任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出生于新加坡一个华侨书香世家,后回祖国求学,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16岁起在正式报刊发表文学作品。十几年来,在中国内地及欧美、东南亚、港澳台等地200多家报刊发表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小说等作品共500多万字,有各种作品在国内外文学评奖活动中获奖。已出版《归来的啼鹃》、《月是故乡明》等16部著作,其中《无名的星》荣获中国作协1989年举办的全国优秀散文集。

国际观察杂志主编

女仆天国

赵可金著:《把握未来:美国总统政治形态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赵可金著:《治理美国:国会的角色与模式》,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赵可金主编:《中国特色的民间外交》,红旗出版社2012年版;赵可金著:《当代中国外交制度的转型与定位》,时事出版社2012年版;赵可金著:《外交学原理》,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赵可金著:《软战时代的中美公共外交》,时事出版社2011年版。韩方明主编、赵可金、柯银斌副主编:《公共外交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赵可金著:《美国学:政治维度与中国意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陈志敏、肖佳灵、赵可金著:《当代外交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版。赵可金、孙鸿著:《政治营销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年 5 月版。赵可金著:《全球公民社会与民族国家》,上海三联出版社 2007 年版;赵可金著:《公共外交的理论与实践》,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7 年版;赵可金、倪世雄著:《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赵可金著:《营造未来:美国国会游说的制度解读》,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孙哲主编、赵可金副主编,《美国国会研究》(第二辑),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8 月版孙哲主编、赵可金副主编,《美国国会研究》(第一辑),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6 月版;参著:《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黄仁伟),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6 、 7 章);参著:《 21 世纪全球政治范式研究》, 2005 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第 3 章)合著:《美国国会与中美关系:案例与分析》,时事出版社 2004 年版;(撰写第 5 、 9 章)。参著,《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述评》,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年(撰写第 12 章)。合译:《全国人大制度研究》(与何俊志合译),法律出版社 2004 年出版,合译:《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与任晓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翻译 13 - 14 章) 2008 年,“美国总统竞选传播对中国政治宣传的启示”。2007 年,“美国对香港选举的介入及其对策”。2007 年,“美国国会对华经贸政策采取立法行动及其对策”。2007 年,“美国对北京奥运会的抵制阴谋及其对策”。2007 年,“中国能源外交战略及其对策建议”。2006 年,“台湾政局的变化及其政策建议”,2005 年,“以色列对美外交工作及其对中国启示”。 Kejin Zhao, China`s Internal Debates on Strategic Choice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Korea Oberserver, V 43, N2, (SSCI期刊)赵可金,“中国崛起方略中的公共外交”,《当代世界》2012年第5期;赵可金,“中国崛起与周边战略依托”,《当代世界》2012年第10期;赵可金,“立体外交:中国和平发展的外交供给”,《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年第6期;赵可金,“非传统外交:当代外交理论的新维度”,《国际观察》2012年第5期;赵可金,“建设性领导与中国外交转型”,《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第5期;赵可金/彭萍萍,“中国文化软实力面临的困境及其解决路径”,《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年第3期;赵可金:“人文外交:全球化时代外交的新形态”,《外交评论》2011年第6期;赵可金,“统筹外交:对中国外交能力的一项研究”,《国际政治研究》2011年第3期;赵可金,“网络外交的兴起:机制与趋势”,《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第5期;赵可金:“经济外交的兴起:机制与趋势”,《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1期;赵可金:“美国学界对美国总统政治的研究:历史与理论”,载《国际政治研究》,2010年第2期;赵可金:“美国学界对美国政治的研究”,载《美国研究》,2010年第1期,第93—115页。赵可金,刘明智:“结构刚性与制度约束——试论美国社会主义的“生命力”问题”,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3期,第47—51页。赵可金:“东北亚合作中的中国公共外交 ”,载《当代世界》,2010年第7期。涂怡超,赵可金:“宗教外交及其运行机制”,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第2期。赵可金:“西方关于中国发展道路的偏见”载《红旗文稿》,2009年第9期,第18—21页。赵可金:“奥巴马新政府的东亚战略及其对朝核问题的影响”,载《和平与发展》,2009年第3期。倪世雄,赵可金:“美国政治的逻辑:一项研究议程”,载《美国研究》,2009年第3期。赵可金、曾庆峰:“政治营销:后工业社会的政党政治”,《美国问题研究》 2009 年季刊;孙哲、赵可金著:“美国国会对腐败问题的治理研究”,《清华大学学报》 2009 年第 2 期;赵可金著:“美国大选与美国政治的走向”,《国际政治研究》 2009 年第 1 期;赵可金著:“美国学界对国会政治研究的范式变迁”,《国际政治研究》 2008 年第 4 期;赵可金著:“美国政治营销的兴起”,《美国研究》 2008 年第 2 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摘要转载;赵可金著:“全球化时代的新地缘理论”,《清华大学学报》, 2008 年第 5 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摘要转载;赵可金著:“试论现代外交制度的民主化趋势”,《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8 年第 1 期;赵可金著:“印度围绕《美印核协议》对美国的游说”,《南亚研究》 2007 年第 4 期;人大复印资料《国际政治转载》;赵可金著:“首脑外交及其未来趋势”,《教学与研究》, 2007 年第 12 期;赵可金著:“论世界反美主义现象及其走向”,《国际政治研究》 2007 年第 1 期;赵可金著:“中国大陆 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四十年”,《东亚研究》(台北) 2007 年第 1 期;赵可金著:“全球化时代外交制度的挑战与转型”,《外交评论》 2006 年第 6 期;赵可金著: “ 从旧多边主义到新多边主义 ”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6 年第 7 期;赵可金、倪世雄著: “ 自由主义与美国外交政策 ” ,《复旦学报》 2006 年第 2 期;赵可金、倪世雄著: “ 主权制度的历史变迁及其未来重构 ” 《教学与研究》 2005 年第 10 期;人大复印资料《国 际政治》 2006 年第 1 期;赵可金著: “ 硬外交、软着陆:中国外交新思维形成与影响论文 ” 《国际观察》 2005 年第 5 期;人大复印资料《国际政治》 2006 年第 1 期赵可金著: “ 进攻性现实主义的理论逻辑及其批判 ” ,《复旦学报》 2004 第 5 期;赵可金著: “ 美国军工集团与中美关系 ” ,《和平与发展》 2004 年第 3 期;赵可金著: “ 媒体外交及其运作机制 ”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4 年第 4 期,人大复印资料 《国际政治》 2004 年第 7 期转载;赵可金著: “ 美国公共外交的兴起 ” ,《复旦学报》 2003 年第 3 期,人大复印资料《国际政治》 2003 年第 9 期转载;赵可金著: “ 美国国会委员会与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 ,《国际观察》 2003 年第 5 期,人大复印资料《国际政治》 2004 年第 3 期转载;赵可金、朱锦屏: “ 美国竞选财政中的软钱革命 ” ,《美国研究》, 2003 年第 1 期;任晓、赵可金等: “ 意识形态与外交政策 ”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3 年第 1 期;孙哲、王义桅、赵可金: “ 美国国会:美国研究的新支点 ” ,《复旦学报》 2002 年第 5 期。赵可金著: “ 美国宪政民主与国会游说 ” ,《国际观察》 2002 年第 5 期章伟、赵可金: “ 全球化及其政治后果 ” ,《国际观察》 2002 年第 4 期;王义桅、赵可金: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际问题及台港澳问题片)主任会议综述 ” ,发表于《教学与研究》, 2002 年第 4 期; 赵可金著:“美国中期选举与美国政治的走向”,《美国问题研究》(第六辑,倪世雄,刘永涛主编),时事出版社 2007 年版;赵可金著:“ 21 世纪的中美关系如何发展 ”,《学术月刊》 2007 年第 11 期;赵可金著:“台湾政局的变化及对两岸关 系的影响”,《学习月刊》 2007 年第 19 期;赵可金著:“论掌握处理国际事务的主动权”,《全球化与和谐世界》(梁守德等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7 年版;赵可金著:“媒体外交背离美国精神”《世界知识》, 2007 年第 7 期;赵可金著:“为台湾作嫁女的卡西迪公司”,《社会观察》 2007 年第 1 期;赵可金著:“中期选举后美国的政治走向”,《学习月刊》, 2007 年第 1 期;赵可金著:“当前美国对华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智库”,《社会观察》 2006 年第 8 期;赵可金著:“当前美国对华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智库”,《社会观察》 2006 年第 8 期;赵可金著:“布什政府对台政策的新变化”,《学习月刊》, 2006 年第 13 期;赵可金著:“美国转型外交走向何方”,《学习月刊》, 2006 年第 7 期;赵可金著:“理性解读中国威胁论”,《学习月刊》, 2006 年第 5 期;赵可金著:“美日同盟还能走多远”,《学习月刊》, 2006 年第 3 期;赵可金著:“解析美国的伊朗棋局”,《学习月刊》, 2006 年第 1 期;倪世雄、赵可金 :“和谐世界:一种新的国际政治文明观”,《全球化与和谐世界》(梁守德等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7 年版;赵可金著:“从老多边主义到新多边主义”,《多边主义与全球治理》(潘忠岐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赵可金著:“试论台湾当局对美国国会的游说活动”,《美国国会与台湾问题》(孙哲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赵可金著:“新时期中国对美国国会外交工作的思考”,《美国国会与台湾问题》(孙哲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赵可金著:“中国外交新思维的形成及其影响”,《全球化与中国和平发展》(程伟主编),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赵可金著: “ 新帝国主义与全球共和秩序 ” ,发表于《超越威斯特伐利亚》(陈玉刚主编)时事出版社;赵可金著: “ 一种人文视野的全球化理论 ” ,发表于《国际关系理论新视野》,文汇出版社 2002 年版; 2001 年以来,先后在《经济观察报》、《联合早报》、《科学时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周刊》、《厦门日报》、《先驱论坛报》、《了望东方周刊》、《东方早报》、《浦江同舟》、《广交镜》、《 21 世纪经济报道》、《世界知识》、《环球》等报纸和杂志发表国际时事评论 300 多篇,详细篇目从略。

汪宁,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党总支书记。2002年到2006年担任上海外国语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国际观察》杂志编委会成员;2006年起担任上海市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理事、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理事。2012年起担任上海外国语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

国际观察杂志主编是谁

他还在做评论员,上星期天北京卫视有一档固定谈话节目他还在做,你可以关注一下,播出时间在中午12点半左右,是直播。

这是个秘密

武心波,男,山东临沂人。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国际观察》(CSSCI)执行主编,东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院党总支书记。

回家生孩子去了吧毕竟他也有私生活 啊

  • 索引序列
  • 国际观察杂志主编教授名单
  • 国际观察杂志主编教授
  • 国际观察杂志主编教授是谁
  • 国际观察杂志主编
  • 国际观察杂志主编是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