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学数学研究投稿经历范文

中学数学研究投稿经历范文

发布时间:

中学数学研究投稿经历范文

生活里???具体一点。一代数知识是在算术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用字母表示数,使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法则抽象化和公式化。初中一年级刚接触代数时,学生要经历由算术到代数的过渡,这里的主要标志是由数过渡到字母表示数,这是在小学的数的概念的基础上更高一个层次上的抽象。字母是代表数的,但它不代表某个具体的数,这种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正是初一学生学习的困难所在。为了克服初一新生对这一转化而引发的学习障碍,教学中要特别重视“代数初步知识”这一章的教学。它是承小学知识之前,启初中知识之后,开宗明义,搞好中小学数学衔接的重要环节。数学中要把握全章主体内容的深度,从小学学过的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入手,尽量用一些字母表示数的实例,自然而然地引出代数式的概念。再讲述如何列代数式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以及代数式的一些初步应用知识。要注意始终以小学所接触过的代数知识(小学没有用“代数”的提法)为基础,对其进行较为系统的归纳与复习,并适当加强提高。使学生感到升入初一就像在小学升级那样自然,从而减小升学感觉的负效应。初一代数的第一堂课,一般不讲课本知识,而是对学生初学代数给予一定的描述、指导。目的是在总体上给学生一个认识,使其粗略了解中学数学的一些情况。如介绍:(1)数学的特点。(2)初中数学学习的特点。(3)初中数学学习展望。(4)中学数学各环节的学习方法,包括预习、听讲、复习、作业和考核等。(5)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智力因素与数学学习的关系。(6)动机、意志、性格、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与数学学习的联系。二学生对于数的概念,在小学数学中虽已有过两次扩展,一次是引进数0,一次是引进分数(指正分数)。但学生对数的概念为什么需要扩展,体会不深。而到了初一要引进的新数———负数,与学生日常生活上的联系表面上看不很密切。他们习惯于“升高”、“下降”的这种说法,而现在要把“下降5米”说成“升高负5米”是很不习惯的,为什么要这样说,一时更不易理解。所以使学生认识引进负数的必要是初一数学中首先遇到的一个难点。我们在正式引入负数这一概念前,先把小学数学中的数的知识作一次系统的整理,使学生注意到数的概念是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逐渐发展的,也是由原有的数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而引发新数集的扩展。即自然数集添进数0→扩大自然数集(非负整数集)添进正分数→算术数集(非负有理数集)添进负整数、负分数→有理数集……。这样就为数系的再一次扩充作好准备。正式引入负数概念时,可以这样处理,例:在小学对运进60吨与运出40吨,增产300千克与减产100千克的意义已很明确了,怎样用一个简单的数把它们的意义全面表示出来呢?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再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这种相反意义的量在生活中是经常地接触到的,而这种量除了要用小学学过的算术数表示外,还要用一个语句来说明它们的相反的意义。如果取一个量为基准即“0”,并规定其中一种意义的量为“正”的量,与之相反意义的量就为“负”的量。用“+”表示正,用“-”表示负。这样,逐步引进正、负数的概念,将会有助于学生体会引进新数的必要性。从而在心理产生认同,进而顺利地把数的范畴从小学的算术数扩展到初一的有理数,使学生不至产生巨大的跳跃感。三初一的四则运算是源于小学数学的非负有理数运算而发展到有理数的运算,不仅要计算绝对值,还要首先确定运算符号,这一点学生开始很不适应。在负数的“参算”下往往出现计算上的错误,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结果的准确率较低,所以,特别需要加强练习。另外,对于运算结果来说,计算的结果也不再像小学那样唯一了。如|a|,其结果就应分三种情况讨论。这一变化,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接受的,代数式的运算对他们而言是个全新的问题,要正确解决这一难点,必须非常注重,要使学生在正确理解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掌握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对运算法则理解越深,运算才能掌握得越好。但是,初一学生的数学基础尚不能透彻理解这些运算法则,所以在处理上要注意设置适当的梯度,逐步加深。有理数的四则运算最终要归结为非负数的运算,因此“绝对值”概念应该是我们教学中必须抓住的关键点。而定义绝对值又要用到“互为相反数”的概念,“数轴”又是讲授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一定要注意数形结合,加强直观性,不能急于求成。学生正确掌握、熟练运用绝对值这一概念,是要有一个过程的。在结合实例利用数轴来说明绝对值概念后,还得在练习中逐步加深认识、进行巩固。学生在小学做习题,满足于只是进行计算。而到初一,为了使其能正确理解运算法则,尽量避免计算中的错误,就不能只是满足于得出一个正确答案,应该要求学生每做一步都要想想根据什么,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运算思维能力,也可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四进入初中的学生年龄大都是11至12岁,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思维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思维的不稳定性以及思维模式的尚未形成,决定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学习将是初一学生面临的一个难度非常大的坎。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往往是费力不小,效果不佳。因为学生解题时只习惯小学的思维套用公式,属定势思维,不善于分析、转化和作进一步的深入思考,思路狭窄、呆滞,题目稍有变化就束手无策。初一学生在解应用题时,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1)抓不住相等关系;(2)找出相等关系后不会列方程;(3)习惯用算术解法,对用代数方法分析应用题不适应,不知道要抓相等关系。这头一个方面是主要的,解决了它,另两个方面就都好解决了。所以,小学数学第八册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时,一要使学生掌握算术法和代数法的异同点,并讲清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二要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加强把实际中的数量关系改写成代数式的训练,这样对小学生逆向思维有好处,使较复杂的应用题化难为易。初一讲授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时,要重视知识发生过程。因为数学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活动,教学中要使学生尽可能参与进去,从而形成和发展具有思维特点的智力结构。要让学生始终参加审题、分析题意、列方程、解方程等活动,了解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实际意义和解题方法及优越性,这其中审题应是最为关键的一环。要想法弄清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找不出相等关系,方程就列不出来,而找出这样的等量关系后,将其中涉及的待求的某个数设为未知数,其余的量用已知数或含有已知数与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出来,方程就列出来了。要教会学生通过阅读题目、理解题意、进而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之形成“观察———分析———归纳”的良好习惯,这对于整个数学的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另外,在教学中还要告诉学生,有些问题用算术法解决是不方便的,只有用代数解法。对于某些典型题目在帮助学生用代数方法解出后,同时与算术解法作比较,使学生有个更清晰的认识,从而逐渐摒弃用算术解法做应用题的思维习惯。总之,学生在小学数学中接触的都是较为直观、简单的基础知识,而升入初一后,要学的知识在抽象性、严密性上都有一个飞跃,作为初一数学教师,认真分析研究有关问题,对搞好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衔接和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百度文库

问老师吧

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究竟是什么呢?我们说,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它在现代生活和现代生产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而生活也是缺不了数学的。 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看到用正多边形拼成的各种图案,例如,平时在家里、在商店里、在中心广场、进入宾馆、饭店等等许多地方会看到瓷砖。他们通常都是有不同的形状和颜色。其实,这里面就有数学问题。 在用瓷砖铺成的地面或墙面上,相邻的地砖或瓷砖平整地贴合在一起,整个地面或墙面没有一点空隙。这些形状的地砖或瓷砖为什么能铺满地面而不留一点空隙呢? 例如,三角形。三角形是由三条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首尾顺次连结组成的平面图形。我们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外角和是360度。用6个正三角形就可以铺满地面。 再看正四边形,它可以分成2个三角形,内角和是360度,一个内角的度数是90度,外角和是360度。用4个正四边形就可以铺满地面。 正五边形呢?它可以分成3个三角形,内角和是540度,一个内角的度数是108度,外角和是360度。它不能铺满地面。 …… 由此,我们得出了。n边形,可以分成(n-2)个三角形,内角和是(n-2)*180度,一个内角的度数是(n-2)*180÷2度,外角和是360度。若(n-2)*180÷2能整除360,那么就能用它来铺满地面,若不能,则不能用其铺满地面。 瓷砖,这样一种平常的东西里都存在了这么有趣的数学奥秘,更何况生活中的其它呢? 至于文艺、体育,也无一不用到数学我们从中央电视台的文艺大奖赛节目中看到,给一位演员计分时,往往先“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然后就剩下的分数计算平均分,作为这位演员的得分从统计学来说,“最高分”、“最低分”的可信度最低,因此把它们去掉这一切都包含着数学道理 正如华罗庚先生所说的:近100年来,数学发展突飞猛进,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在用: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等各个方面,用“无处不有数学”来概括数学的广泛应用可以预见,科学越进步,应用数学的范围也就越大一切科学研究在原则上都可以用数学来解决有关的问题 可以断言:只有现在还不会应用数学的部门,却绝对找不到原则上不能应用数学的领域

中学数学研究投稿经历

一般选在下半年为好,因为上半年都是要评职称,

要写自己写

你可以去下面地方投稿,祝你成功! 《数学教育学报》,(季刊)主办:天津师范大学,协办:全国十多所师范大学 地址:天津师范大学中院《数学教育学报》编辑部 邮编:300070 电话:022-23541034 主编:王梓坤院士 她是目前数学教育领域里权威的学术刊物。作者主要是大学教师和教研人员。 E-mail: 《数学通报》(月刊),主办:中国数学会,北京师范大学等; 地址:北京师范大学《数学通报》编辑部 邮编:100875 电话:010-62207753,62207741 主编:刘绍学 她是数学教育类核心期刊。 E-mail :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月刊) 主办:陕西师范大学 地址:陕西师范大学《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编辑部 邮编:710062 电话:029-5308154 主编:石生民 网址: E-mail:mat@cfe21com 《数学教学》(双月刊) 主办:华东师范大学 地址:上海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数学教学》编辑部 邮编:200062 主编:张奠宙 E-mail: 《中等数学》(月刊) 主办:天津师范大学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天津师范大学甘肃路校区《中等数学》杂志编辑部 邮篇:300020 主编:庞宗显 数学竞赛核心期刊 《数学通讯》 主办:华中师范大学等 地址: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数学通讯》编辑部 邮编:430079 电话:027-87673373 主编:邓引斌《中学数学》(月刊) 主办:湖北大学等 地址:湖北大学《中学数学》编辑部 邮编:430062 主编:汪江松 E-mail: 《中学教研》,主办:浙江师范大学 地址:浙江师范大学《中学教研》杂志社 邮编:321004 主编:张维忠《中学数学月刊》 主办:苏州大学等 地址:苏州大学《中学数学月刊》编辑部 邮编:215006 主编:唐忠明 E-mail 《中学数学研究》,主办:华南师范大学 地址:广州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系《中学数学研究》编辑部 邮编:510631 主编:曹汝成 《数学教学通讯》 主办:西南师范大学 地址:西南师范大学《数学教学通讯》编辑部 邮编:400715 电话:023-68252193 主编:陈贵云《中学数学教学》,安徽教育学院等 地址:合肥市金寨路,安徽教育学院《中学数学教学》编辑部 邮编:230061 主编:贾汉凯 电话:0551-2827203转3252 E-mail: 《中学数学杂志》 主办:曲阜师范大学 地址:曲阜师范大学《中学数学杂志》编辑部 邮编:273165 网址: E-mail: 主编:李吉宝《数学教学研究》 主办:西北师范大学等 地址:西北师范大学《数学教学研究》编辑部 邮编:730070 主编:王仲春《上海中学数学》 主办:上海师范大学 地址:上海师范大学数理信息学院《上海中学数学》编辑部 邮编:200234 E-mail: 《福建中学数学》 主办:福建师范大学 地址:福建师范大学数学系《福建中学数学》编辑部 邮编:350007 数学周报各年级投稿邮箱 初中一年级:C,初中二年级:C,初中三年级:C 高中一年级:G,高中二年级:G,高中三年级:G

中学数学研究投稿经历简述

问老师吧

百度文库

中学数学研究投稿经历怎么写

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关于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强调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培养的,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的。数学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某些数学问题以及其它学科或实践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性课题,运用类似于数学学科的科学研究方法去获取和应用数学知识,从而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体验、理解、掌握和应用数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发展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传统的课程理论认为课堂就是传授知识,即将前人的经验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而现在课程理论认为,课堂是一种对话、交流、体验和发展。既然是对话,那么教师和学生之间应当具备平等、民主的沟通,共同构筑起探讨的平台,从中教师学会了倾听,学生学会了选择、怀疑和批判,因而得到了发展;既然是交流,必定是教师和学生互动,在互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唤醒,学生的身心潜能被引出,新的思想在交流中产生,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创造,课程哪能被学生内化;既然是体验,必定有情境,从而把学生引进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这种情境不仅是话语,而且是实践的,是充满智慧的探究和体验;既然是发展,也就表明教育并不只是照抄照搬,一脉相传,简单地复制文化,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共同去创造文化。如今,我们倡导的研究性学习,也正是为这一教育理念的落实开垦了一块新的天地。那么,初中数学的研究性学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开展:一、立足课堂,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研究者学校教育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在接受前人经验的同时,继续思考研究,开拓创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的更远,走得更快;另一方面,在接受的同时,思维受到某种条件的限制,患得患失,自我封闭,丢失了个性和创意,而研究性学习更多地关注的是前者。现代的学校教育,课堂仍是主阵地,为了提升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成分,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结合课堂实际,找准知识切入点,揭示知识背景,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一个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的对象,使学生深入其境,真正作为一个主体去从事研究,体验研究的氛围和真谛。例如:在《圆》这一章节的教学时,我这样设计问题的情境:有A、B、C三户人家,现要在他们之间挖一口井,使得这三户人家到这口井的距离相等,此井该挖何处?请你画一画,说一说。问题的提出,引起学生兴趣,同学之间互相讨论和猜想,通过交流和研究得到:此井应挖到过A、B、C三点的圆的圆心上。但该圆的圆心的位置如何确定呢?教师的追问揭示了问题的实质,也导出了课题,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画图、思考、讨论、学生主动去钻研教材。又如:在讲解《因式分解》时,讲解概念后,为了加强学生对"因式分解"这一概念的正确理解,板演下面几道题,要求学生判断哪些是因式分解,并展示讨论:(1)ɑ2+3ɑ-10=ɑ(ɑ+3)-10 (不是)(2)ɑ2-9=(ɑ+3)(ɑ-3) (是)(3)12ɑ2b2=(4ɑb)(3b) (不是)(4)12ɑ(ɑ-b)+18(ɑ-b)=6(ɑ-b)(2ɑ+3)(是)给出题目后,教室内立刻出现一些争议,我们因势利导,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各抒已见。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能从因式分解对象(多项式)和结果(几个整式的积)去判别一个运算过程是不是因式分解。问题情境的创设,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议论,交流信息和思想的机会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手段,使得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自己的研究成果并获得真知。二、倡导合作,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到底应该扮演怎样的一个角色?我们认为教师既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研究的开发者,营造一个宽舒、和谐、民主的环境,使得教学行为趋于多重整合,学生的研究热情得到充分发挥,这应该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由于目前在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有学生的活动由教师调控和支配,教师可以随时打断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这样的活动只是形式的,是为知识的传递服务的,谈不上民主,更体现出主体意识。合作探究是由师生在多项合作中进行探究,合作是形式和手段,让学生主动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是目的。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合作学习,合作探究的恰当形式是课堂讨论。就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师生围绕一个主题(即本节课的课题,通常由一个或一组尝试性问题体现出来)开展讨论。可以个人准备,自由发言,也可以分组讨论、准备、派代表发言,也可以分配指定人"主讲",大家进行评论质疑。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着重挖掘教学自身的规律,用于启迪学生思维,挖掘数学美的因素,使数学富于情趣,富于激励性。师生共同参与,安排好每项教学措施,每个教学环节,都给学生创造一种情境,一种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他们在简化的、理想的形式下,亲历知识的生长过程。在这个意义下,课本是剧本,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在这样的课堂上,洋溢着宽松和谐的气氛,探索进取的气氛,不同见解的争议质疑,多种信息的传递反馈。例如在讲"角的度量"时,我先请同学们试着量∠AOB的度数。让学生分组实践操作后,相应交流度量的方法。由于出示的角不是水平放置的,因此方法比较多。在各组代表发言后,由其他同学自主认同或者反对,教师适时追问有关问题,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出方法:"点点重合,边线重合,看位置"。又如,在讲"三角形的外角"时,要求每个学生在一张纸上画一个三角形和这个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并把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剪下来,然后把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不重复覆盖在其所画的外角上,且它们的顶点重合在一起(如图)。这时学生会发现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两个内角和,从而学生不仅获得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又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能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到自己动手、动脑进行探索,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三、体验生活,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实践者学习活动有三种形式,一是接受学习,二是发现学习,三是体验学习。体验学习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在情感、行为的支配下,通过反复观察尝试,最终构建知识的过程,它所追求的是潜移默化中实现认识的积累和更新。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对体验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将课题学习列入初中数学的学习内容,并列举了一些课题研究的实例。这些课题主要是从学生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要求学生以个人自主探索性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课题研究,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基本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经验和态度,发展思维能力,提高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制作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时,先让学生独立想一想:用一张正方形纸怎么制作一个无盖长方体?怎样才能使制作的无盖长方体的容积最大?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①先小组讨论交流上述两个问题,形成小组意见;②每人发一张同样大的正方形纸,亲手做一做,再量一量,算一算它的容积;③全班交流,比一比用同样大的纸,做出来的长方体,谁做的容积最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掌握制作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的方法,又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四、突破传统,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由于科技突飞猛进,使得传统的教学媒体,象教科书、黑板、模型等,它们的功能、目标的优势要比现代化的教学媒体,象投影、计算机教学等弱得多。而现代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把枯燥、乏味的教学课变得很生动,形象,可以把"理性的"用"感性的"东西传授给学生,从而在学生脑海中形成"理性的"认识。因此,要求我们要打破常规的教学手段,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提供直观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对数学内容的观察,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具体化。让学生猜想发现问题,总结规律,为学生进行数学论证提供感性的、直觉的材料,帮助学生探求证明的方法。例如: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我们可以通过"几何画板"软件来做结论猜想的实验:(1)作线段AB的中点C。(2)过中点C作AB的垂线DE。(3)在DE上任取一点P。(4)连结PA、PB并量出PA、PB的值(如图1)。(5)在DE上拖动P,C观察线段PA、PB测量值的变化(如图2),由此得出PA=PB的结论。 通过计算机动画的演示,形象生动地帮助学生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让学生看到数学的乐趣,进而培养学生主动地去学习,这不正是我们现在教学所要求的吗?因此,计算机辅助教学进入数学课堂是必要的,多媒体丰富的表现形式能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为学生容易接受的直观形式。五、确定研究性学习的生成性在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活动前的精心设计,更注重教育机智,捕捉活动展开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价值。对每一个研究性学习都要有主体的规划,每一个活动开始之前都要对活动周密设计。对"研究性学习"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不是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其生成性发挥得更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总之,知识是不能现成地传递的,而要回它的经验状态,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实现转化。今天的教育,既是过去积累的传播,同时又要考虑未来的需求,那就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因此,我们的教学应尽可能地还原知识形成的本来面目,在提升问题探索价值方面下功夫。

论文题目(宋体:3号字)作者姓名 (宋体,5号字)单位、地址、邮编 (宋体,5号字) {前几项居中}关键词:xxx(宋体,5号字)摘 要:xxx(宋体,5号字,300字以内)正 文:……(宋体,5号字,正文字数不少于2000)参考文献: 按文章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列出,给出编号,并在文章中引用的地方上标此编号,注明引文出处、作者、出版社、页码(宋体,5号)

外语教学与研究投稿经历范文

一、外语教学与研究简介《外语教学与研究》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的期刊,是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主要发表语言学研究和外语教学研究论文。 1957年6月《西方语文》创刊,为双月刊。自1959年第4期起,更名为《外语教学与研究》。1962年第1期改为季刊,出至1966年第2期,此后因文革而停刊12年,至1978年9月恢复出版。2000年起,刊期改为双月刊。 [据2018年5月1日中国知网显示,《外语教学与研究》共出版文献4092篇、总下载3544380次、总被引173970次 (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为343、(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为731。 据2018年5月1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外语教学与研究》共载文685篇、被引量54522、下载量117217,2015年影响因子为15。 二、刊物历史1957年6月《西方语文》创刊,为双月刊。1959年第4期起,更名为《外语教学与研究》。1962年第1期起改为季刊,出至1966年第2期;此后因文革而停刊12年,至1978年9月恢复出版。2000年起,刊期改为双月。 2014年11月,成为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三、办刊条件1、栏目方向《外语教学与研究》主要发表语言学研究和外语教学研究论文,以英语为主,兼顾俄、德、法、日及其他语种。刊登翻译理论、书刊评介、学术动态,介绍大学外语教学实践经验和翻译技巧等。 《外语教学与研究》主要栏目有语言学研究、语言研究、外语教育、翻译研究、外国文学研究、书刊评介。 [《外语教学与研究》的读者主要面向为高校外语教师与翻译工作者、高校外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等。 2、人员编制据2018年5月《外语教学与研究》官网显示,《外语教学与研究》编审委员会拥有21位编委。 四、办刊成果1、研究发表据2018年5月1日中国知网显示,《外语教学与研究》共出版文献4092篇。 据2018年5月1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外语教学与研究》共载文685篇。 收录信息《外语教学与研究》被美国《语言学与语言行为文摘》(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Behavior Abstracts)、《社会学文摘》(Sociological Abstracts)、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7—2018)(含扩展版)、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收录。 2、影响因子据2018年5月1日中国知网显示,《外语教学与研究》总被下载3544380次、总被引173970次,(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为343,(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为731。 据2018年4月28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外语教学与研究》被引量为54522、下载量为117217;2015年影响因子为15,在全部统计源期刊(6188种)排名为第11名,在语言文字(43种)排名为第2名。 3、荣誉表彰《外语教学与研究》曾获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2014年)语言学类权威期刊。 《外语教学与研究》曾被评为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效期刊。 五、文化传统1、办刊标准秉承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兼顾的传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2、办刊责任与国际学术前沿接轨,建设具有高学术水准和高编辑质量的全国语言/外语类著名学术期刊。 以上就是关于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全部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e deaf appreciate hearing, only the blind realize the manifold blessings that lie in

  • 索引序列
  • 中学数学研究投稿经历范文
  • 中学数学研究投稿经历
  • 中学数学研究投稿经历简述
  • 中学数学研究投稿经历怎么写
  • 外语教学与研究投稿经历范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