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人口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人口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人口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农村人口城市迁移带来的城市化问题80年代以来,从不同学科研究中国人口迁移和城市化①的成果迅速涌现。作为经济和社会双重转型条件下的重大现实问题,中国近年来的快速城市化以及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的迁移和流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整合等多方面正在并将继续产生深远影响,由此也决定了当代中国人口迁移和城市化问题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人口和发展研究方面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中国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研究在最近20年中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但在理论建构和研究方法等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不成熟的色彩。在经过早期以数量型为主的迅速发展后,现在是对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研究本身进行回顾与总结的时候了。本文将对1978至1998年中国(大陆)中文学术期刊上发表的专题研究当代中国人口迁移和城市化问题的资料进行回顾和总结,资料来源主要依据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人口学》专题②,根据标题中的关键词进行检索,另外也补充了一些《人口学》专题中没有收录的论文,由于迁移研究、特别是城市化研究散布于众多学科,以及检索手段的不完备,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欢迎指正。从7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人口科学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由宏观背景和政策需要等因素所决定,早期人口研究的重点集中在人口再生产方面,有关人口迁移和流动的研究很少见,只有一些介绍国外人口迁移状况和政策的资料零星散布于各类期刊。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口迁移特别是非农产业部门的劳动力迁移调配纳入了国家计划之中,从根本上否定了人口自由流动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有关人口迁移和劳动力流动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改革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显化及其转移问题开始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并逐步向相关问题和学科扩展,形成跨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研究的格局。城市流动人口的剧增强化了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对人口流动问题的关注,从80年代中期起,我国东中部若干特大城市都相继开展了流动人口调查。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首次全面调查了中国人口迁移的状况,为迁移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料支持。进入90年代以来,政策研究部门和学术研究机构继续对80年代后期开始对社会形成强烈冲击的“民工潮”展开了较为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其研究方法和主要成果带有浓厚的经济学和社会学特色。

推荐 柏扬《丑陋的中国人》

人口老龄化问题参考文献

人口老龄化是由于寿命的延长造成的,要解决这个问题不如去解决物价与我们百姓的支付能力之间的差距把这个解决了,老龄化也就够不成威胁了!!!个人见解!!!

加强营养啊!不行的话就让政府多那点钱叫百姓多生孩子就能保持住我们的人口了!有钱的去外国啊!

[1] 郑文峰 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再认识[J] 合作经济与科技 , 2005,(04) [2] 曲海波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人口学原因[J] 人口研究 , 1989, (04) [3] 刘传江 中国人口老龄化前景与对策专家研讨会综述[J] 社会学研究 , 1993, (06) [4] 中国人口老龄化呈现三个特点[J] 了望 , 2000,(38) [5] 蒋正华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及对策[J] 求是 , 2005,(06) [6] 王先益 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综述[J] 人口学刊 , 1990, (05) [7] 张杰, 张展新 直面中国人口老龄化[J] 中关村 , 2004,(07) [8] 邬沧萍, 徐勤 对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和特点的新认识及对战略对策的新思考[J] 中国人口科学 , 1990, (02) [9] 朱忠祥 中国人口老龄化及其对策[J]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 2002,(01) [10] 杜寿杰, 张文珂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对策[J] 发展论坛 , 1997,(11) [1] 丁葵桃 浅谈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J]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 2000,(04) [2] 崔凤 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J] 新长征 , 1999,(05) [3] 李红 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状况的分析与对策[J] 行政与法 , 1998,(02) [4] 成凤皋 安徽省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对策[J] 理论建设 , 1996,(02) [5] 普建中 论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J] 创造 , 2000,(07) [6] 刘观海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J] 福州党校学报 , 1996,(01) [7] 郭远发 , 陶立群 我国老龄科学的起步[J] 了望 , 1989, (37) [8] 周彦杰 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J] 前线 , 2001,(06) [9] 刘观海 福州市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特点[J] 福州党校学报 , 2005,(02) [10] 杨伟国 人口老龄化挑战欧洲就业[J] 求是 , 2005,(13)

尽社会、亲人、朋友--之力恪尽职守,做好本职工作,尽力使老人安度晚年。一个家庭照顾多个老人;鼓励该地区多生孩子;促进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进行社会救济和社会互助;政府应该重视养老院的建设和管理;

2021年中国人口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浅论我国城市贫困人口问题贫困是一个社会问题,还是一个贫困人口自身必须面对的个人问题?尽管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看法,但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对于贫困的理解要在更大的社会系统背景中进行,而不是仅仅关注贫困人口这一亚文化群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贫困是一个经济匮乏的现实,但贫困的持续以及在其持续的过程中引发并连带的其他相关问题(如犯罪、受教育程度低下等)表明,改善贫困人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不足以减少所有与贫困相关的问题。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这一宏观背景中,对城市贫困人口问题的理解离不开这一背景。何谓“转型期”?在我国社会学学者的论述中,主要有三方面的理解:一是指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指社会结构变动,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社会转型的具体内容包含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三是指社会形态变迁,即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当前我国社会转型具备以上涉及的所有情况。何谓“城市贫困人口”?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定义认为,城市贫困人口产生于特定的社会背景中,主要表现为:部分社会成员由于缺乏必要的资源而在一定程度上被剥夺了正常获得生活资料和参与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权利,并使他们的生活持续性地低于社会的常规生活标准[1]。文森特·帕里罗在《当代社会问题》一书中指出,公认的社会问题一般具备四个要素:第一,它们对个人或社会造成物质或精神损害;第二,它们触犯了社会里一些权力集团的价值观或准则;第三,它们持续很长时间;第四,由于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群体会作出不同评判,对它们的解决方案也往往多种多样,因而在如何解决的问题上难以达成一致[2](P6-13)。这四个要素可以简单归纳为四点:即对个人或社会的损害;对权力集团标准的触犯;持续性;过多的解决方案。本文将基于上述对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理解,以及界定社会问题的四个要素来论述当前我国城市贫困人口问题。一、转型期与城市贫困人口新中国成立以前,城市贫困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重不低于60%,城市贫困人口相当普遍。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城市中基本上不存在贫困人口,存在的是与全国农村基本一致的“共同贫困”人口,全国人民都在“共同贫困”的状态下生活着,这从某种意义上意味着城市贫困人口面临的问题相当严重。进入改革开放以来,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以带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政策号召,打破了“共同贫困”的局面,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现了许多百万富翁,但随之也产生社会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城市中贫困人口逐年上升[3]。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展,社会转型和城市社会结构的急剧变迁,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企业进行了全面的改组和调整,这使城市下岗职工迅速增加。在当前社会救济制度和失业保险尚未健全的条件下,相当一部分的失业和下岗人员在再就业之前就已经进入城市贫困人口的行列,同时,一些退休较早和仅依赖退休金生活的老年人也极易陷入贫困。除此以外,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城市中还存在着大量农民工,他们往往收入较少、缺乏社会保障,也容易成为城市中的贫困人口。根据官方统计,截止到2008年3月31日,中国城市贫困人口有2200万人,平均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173元人民币。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的研究报告则表明,城市贫困人口规模被低估了,实际数目约4600万人,占总城镇人口的8%,这个比例要高于农村[4]。城市贫困人口的扩大,不仅会导致城市贫困家庭生活困难,而且还会引发城市社会中的一系列其他相关问题。二、城市贫困人口问题对个人和社会的损害因贫困造成的后果,不仅对贫困人口本身有害,也对社会有害。首先,对于城市贫困人口自身及其家庭来说,贫困的现实对他们的健康、教育、就业、住房、家庭生活等各个方面都有着一定程度的损害。在商业化的城市社会中,贫困人口的购买力低下,这不仅会导致他们在物质生活方面困难,而且还会导致他们难以平等地享用城市教育、医疗及其他各方面的服务。城市贫困人口在这些方面的落后会使他们的文化素质和生理素质低于非贫困人口,从而间接地导致他们的社会阶层地位下降,同时,也导致“贫困代际传递”,使他们的下一代仍可能面临贫困的窘境。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贫困人口却无法公平地像非贫困人口一样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活质量提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对贫困人口的一种社会排斥。其次,城市贫困人口问题的存在也对社会有着负面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城市贫困人口问题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城市贫困人口劳动力资源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影响社会生产的增长,从而制约社会的供给水平;城市贫困人口群体由于经济条件匮乏,消费能力和水平都低下,从而制约消费需求的扩大。第二,城市贫困人口问题制约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民变为市民是城市化的必经之路,而日益增多的城市贫困人口极大地制约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第三,城市贫困人口的增多以及贫困程度的加剧影响社会的稳定。城市贫困人口大多是由社会原因造成,社会保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贫困人口的最低生存需求,但在健康、教育和社交方面,这些人口许多最起码的需求还是无法得到满足,而且还面临社会歧视、子女教育等精神和心理上的压力。现实生活中面临的这些问题和心理的不公平感可能会刺激他们发生越轨行为甚至犯罪,从而危害社会的安定与团结[3]。三、城市贫困人口问题对某些权力集团标准的触犯文森特·帕里罗在解释“对权力集团标准的触犯”这一要素时指出:“所有社会都包括若干个阶层或等级,它们有不同程度的权力和声望……然而更为通常的情况是以经济为基础划分的等级,统治阶层的划分主要是由人们的职业威望及财富累积所决定的。地位较高的人明显地拥有最多的权力和制定社会规程、决定政策以及推进社会活动的影响力。”[2](P7)在我国,情况却有所不同。职业威望及财富累积只能用来决定它们的拥有者在社会分层中的位置,而社会规程、政策等是由国家的政府部门根据最广大人民的意愿制定的。如果说我国的城市贫困人口触犯了某些权力集团的标准,那么,更多地意味着城市贫困人口问题给政府管理社会及调动社会发展带来一定的麻烦,以及政府为解决贫困问题进行收入再分配而引起“富人阶层”的不满,这在一定程度上便是城市贫困人口问题间接地触犯了“富人阶层”的利益。一方面,城市贫困人口的大量出现以及由此所引发的一系列其他社会问题制约着社会、经济等的顺利发展;另一方面,政府为解决贫困问题势必要实施针对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医疗保险等,而用于这些措施的经济支出来源于国家税收,这样,城市贫困人口问题也就间接地触犯到税收对象(有一定收入的人)的利益。从这两方面来说,我国城市贫困人口问题也会触犯到社会中某些权力集团的价值观或准则。四、城市贫困人口问题的持续性在我国,虽然贫困问题早已存在,但城市贫困人口问题是在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凸显出来的,主要是制度性贫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过去相当长时期内形成的一整套就业、住房、教育、医疗以及退休等社会保障已失去了效用,而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保障体制正在逐步的健全中,在这种形势下,城市中原有体制下的获益者成为体制变革的利益受损者。那些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不具有劳动力技能的体力劳动者或接近退休年龄的没有一技之长的工人成为被劳动力市场首先抛弃的人,这些人的生活水平下降或直接步入贫困的行列。然而,在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的变革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制度性的下岗与失业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问题,随之,这部分城市贫困人口会长期存在。此外,随着转型期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贫困人口也逐渐向城市中蔓延。世界银行的Martin Ravallion (2001)分析表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贫困人口向城市集中的速度要快于城市化速度,结果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农村贫困快速地向城市移动[5]。城市化发展是中国社会转型不可避免的趋势,取缔户籍制度和城乡经济融合成为持续经济增长的内在要求,当大量农村人口和劳动力选择在城市定居生活之后,如果城市经济增长不能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城市仍将他们排斥在城市福利政策和公共服务大门之外,这些庞大的边缘化人口就极易演变成脆弱的群体,加大城市贫困人口的数量。可见,在当前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中,城市贫困人口将会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和城市化的发展而持续地存在。五、对城市贫困人口问题的过多解决方案为解决我国城市贫困人口问题,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对策。例如,针对下岗职工的“两个确保”,即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针对全国城镇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市失业人员的免费再就业培训;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以及城市扶贫小额信贷等。虽然这些措施的实施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没有最终消除城市贫困人口,一部分城市贫困人口“脱贫”以后不久就又“返贫”,城市贫困人口问题依然随着转型期社会的发展而存在,并演变出更多的城市社会问题。综合以上分析,在我国转型期的这一社会背景下,城市贫困人口不仅给自身及其家庭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也给社会的良性运行带来不利影响,同时,城市贫困人口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也直接或间接地触犯到社会中其他一些阶层的利益和准则。不仅如此,城市贫困人口问题将会随着社会转型的长期性而在我国社会结构中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虽然我国针对贫困出台过非常多的解决办法,但是城市贫困人口问题仍未得到妥善的解决,因为城市贫困人口问题植根于我国社会转型这一社会背景中。由此可见,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城市贫困人口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

回答 你好,我是有着数十年的老师傅了!你的问题我已经看到!五分钟之内回你,回答完毕后,如果你觉得满意,可以给我个赞吗?谢谢您! 你好,Endnote 优点:比较好用的的一款软件,主要针对英文作者,在导入英文文献时,能自动识别文献的作者、来源、发表时间、摘要、关键字等,另外可以设置参考文献的引用格式,也word对接,是写英文论文的最佳辅助工具。 缺点:收费(当然也有破解版),对中文期刊格式不能很好的支持,而且界面为英文界面,如果是不写英文论文最好不要选用,上手有点困难。 可以直接在这个上面搜索相关哈 提问 推荐参考文献 怎么写 回答 1、参考文献格式为,[序号]+著作作者+篇名或书名等+参考文献的类型+著作的“出版年”或期刊的“年,卷(期)”等+“,页码(或页码范围)”。 2、引用别人的毕业论文的标注格式为(毕业论文类型为学位论文[D])。 3、[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D]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 更多8条 

[1] 郑文峰 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再认识[J] 合作经济与科技 , 2005,(04) [2] 曲海波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人口学原因[J] 人口研究 , 1989, (04) [3] 刘传江 中国人口老龄化前景与对策专家研讨会综述[J] 社会学研究 , 1993, (06) [4] 中国人口老龄化呈现三个特点[J] 了望 , 2000,(38) [5] 蒋正华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及对策[J] 求是 , 2005,(06) [6] 王先益 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综述[J] 人口学刊 , 1990, (05) [7] 张杰, 张展新 直面中国人口老龄化[J] 中关村 , 2004,(07) [8] 邬沧萍, 徐勤 对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和特点的新认识及对战略对策的新思考[J] 中国人口科学 , 1990, (02) [9] 朱忠祥 中国人口老龄化及其对策[J]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 2002,(01) [10] 杜寿杰, 张文珂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对策[J] 发展论坛 , 1997,(11) [1] 丁葵桃 浅谈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J]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 2000,(04) [2] 崔凤 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J] 新长征 , 1999,(05) [3] 李红 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状况的分析与对策[J] 行政与法 , 1998,(02) [4] 成凤皋 安徽省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对策[J] 理论建设 , 1996,(02) [5] 普建中 论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J] 创造 , 2000,(07) [6] 刘观海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J] 福州党校学报 , 1996,(01) [7] 郭远发 , 陶立群 我国老龄科学的起步[J] 了望 , 1989, (37) [8] 周彦杰 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J] 前线 , 2001,(06) [9] 刘观海 福州市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特点[J] 福州党校学报 , 2005,(02) [10] 杨伟国 人口老龄化挑战欧洲就业[J] 求是 , 2005,(13)

人口论文参考文献

[1] 郑文峰 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再认识[J] 合作经济与科技 , 2005,(04) [2] 曲海波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人口学原因[J] 人口研究 , 1989, (04) [3] 刘传江 中国人口老龄化前景与对策专家研讨会综述[J] 社会学研究 , 1993, (06) [4] 中国人口老龄化呈现三个特点[J] 了望 , 2000,(38) [5] 蒋正华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及对策[J] 求是 , 2005,(06) [6] 王先益 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综述[J] 人口学刊 , 1990, (05) [7] 张杰, 张展新 直面中国人口老龄化[J] 中关村 , 2004,(07) [8] 邬沧萍, 徐勤 对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和特点的新认识及对战略对策的新思考[J] 中国人口科学 , 1990, (02) [9] 朱忠祥 中国人口老龄化及其对策[J]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 2002,(01) [10] 杜寿杰, 张文珂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对策[J] 发展论坛 , 1997,(11) [1] 丁葵桃 浅谈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J]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 2000,(04) [2] 崔凤 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J] 新长征 , 1999,(05) [3] 李红 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状况的分析与对策[J] 行政与法 , 1998,(02) [4] 成凤皋 安徽省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对策[J] 理论建设 , 1996,(02) [5] 普建中 论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J] 创造 , 2000,(07) [6] 刘观海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J] 福州党校学报 , 1996,(01) [7] 郭远发 , 陶立群 我国老龄科学的起步[J] 了望 , 1989, (37) [8] 周彦杰 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J] 前线 , 2001,(06) [9] 刘观海 福州市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特点[J] 福州党校学报 , 2005,(02) [10] 杨伟国 人口老龄化挑战欧洲就业[J] 求是 , 2005,(13)

回答 你好,我是有着数十年的老师傅了!你的问题我已经看到!五分钟之内回你,回答完毕后,如果你觉得满意,可以给我个赞吗?谢谢您! 你好,Endnote 优点:比较好用的的一款软件,主要针对英文作者,在导入英文文献时,能自动识别文献的作者、来源、发表时间、摘要、关键字等,另外可以设置参考文献的引用格式,也word对接,是写英文论文的最佳辅助工具。 缺点:收费(当然也有破解版),对中文期刊格式不能很好的支持,而且界面为英文界面,如果是不写英文论文最好不要选用,上手有点困难。 可以直接在这个上面搜索相关哈 提问 推荐参考文献 怎么写 回答 1、参考文献格式为,[序号]+著作作者+篇名或书名等+参考文献的类型+著作的“出版年”或期刊的“年,卷(期)”等+“,页码(或页码范围)”。 2、引用别人的毕业论文的标注格式为(毕业论文类型为学位论文[D])。 3、[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D]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 更多8条 

可以上数据库查,像重庆维普、中国知网。人口学刊。《实施循环经济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作 者: 王志宏 学科专业: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授予学位: 硕士 学位授予单位: 西南财经大学 导师姓名: 陈明立 黄时达 学位年度: 2007

恩。只要参考文献,可到google学术。需要全文,建议到OA图书馆。既可以看到全文,当然也可以看到文章具体信息了。

论文参考文献有问题

会。论文答辩是比较严谨的,如果参考文献格式有错,答辩会通不过的,我之前就是因为这个答辩失败的。

参考文献格式错误的论文绝对不能通过,必须修改正确后才能通过。一般来说,一篇学士论文,字数大多在5000字左右,对参考文献的范围、个数要求较低,但为体现该论文系作者广为研究的学术成果,其参考文献至少要十五个以上,并且至少应有八本以上学者的著作,其余可以为其他人的学术论文、刊物等。硕士论文是硕士研究生所撰写的学术论文,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更高的学术水平,更加强调作者思想观点的独创性,以及研究成果应具备更强的实用价值和更高的科学价值。共分为12大类。从高校培养办法看,在培养目标里面都明确写着:硕士研究生教育承担着既为博士生教育输送合格生源,又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任务。硕士生的培养应强调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重视综合素质提高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实际需要和不同面向确定培养目标、培养类型和培养模式。从国家管理部门来看,2009年3月的教育部《全国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联席会年度工作会议》也提出:拓展研究生主要培养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专门人才,并提出应用型专门人才是相对于学术性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培养适应特定职业或岗位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影响。在编写学位论文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论文的编写要求和评审的规定规范来操作,学位论文文献格式不合要求一定会影响盲审的结果,但是占据的比重不大,不会影响总体的结论,但是分数会有影响。

下面是所有参考文献的格式,你可以看看,选择最适合你的去进行修改!一般通用格式:序号 作者 标题[J]期刊名,年,卷(期):页码当作者不超过三人时,格式为:序号 作者 标题[J]期刊名,年(期):页码当作者超过三人时,格式为:序号 作者1,作者2,作者3,等 标题[J]期刊名,年(期):页码当参考文献是翻译文章时,格式为:序号 原作者 标题[J]译者,译 期刊名,年(期):页码当参考文献的作者未署名时,格式为:序号 标题[J]期刊名,年(期):页码 当参考文献来自期刊的增刊时,格式为:序号 作者 标题[J]期刊名,年,增刊:页码当期刊分卷,并且连续编页码时,格式为:序号 作者 标题[J]期刊名,年,卷(期):页码参考文献为报纸文章[N]一般格式为:序号 作者 标题[N]报纸名,年-月-日(版面)参考文献为专著[M]一般格式为:序号 作者 书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参考文献为专著中的文章[M]一般格式为:序号 论文作者 标题[M]//书作(编)者 书名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参考文献为会议论文[C]一般格式为:序号 论文作者 标题[C]//论文集编者 论文集名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或:序号 论文作者 标题[C]//论文集编者 论文集名 会议召开地:会议名称,会议召开时间:页码或:序号 论文作者 标题[C]会议召开地:会议名称,会议召开时间:页码 参考文献为学位论文[D]一般格式为:序号 论文作者 标题[D]学位授予单位所在地:学位授予单位,年份:页码 参考文献为报告[R]一般格式为:序号 作者 标题[R]出版地:出版者,报告年份参考文献为法令条例[Z]一般格式为:序号 法规名称[Z]法规颁布时间参考文献为国家标准[S]一般格式为:序号 标准代号 标准顺序号-发布年 标准名称[S]发布时间参考文献为网络电子公告[EB/OL]一般格式为:序号 作者 标题[EB/OL]最新修订日期[引用时间]获取路径参考文献为电子报纸一般格式为:序号 作者 标题[N/OL]报纸名,年-月-日(版面)[引用时间]获取途径 参考文献为电子期刊一般格式为:序号 作者 标题[J/OL]期刊名,年,卷(期)[引用时间]获取途径

  • 索引序列
  • 人口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人口老龄化问题参考文献
  • 2021年中国人口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人口论文参考文献
  • 论文参考文献有问题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