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地质研究杂志官网邮箱

地质研究杂志官网邮箱

发布时间:

地质研究杂志官网邮箱

是一本《地质研究杂志》特别关注构造地质学、岩石矿物矿床、石油地质、地球化 学、地质年代学、构造物理、地层与古生物等方面的最新理论

一、内容概述成果简介通过实施“中国地质碳汇潜力研究”(2010~2012)地调计划项目,发现我国地质碳汇潜力巨大。我国目前每年岩溶碳汇总量约为4亿t,生态恢复和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善还可促进岩溶碳汇效应。“十一五”期间西南石漠化治理工程增加的岩溶碳汇量约1000万t,相当于该区植树造林生物碳汇的25%。在岩溶土壤中施用污泥,可显著提高土壤的碳汇能力。碳酸酐酶广泛存在于岩溶区植物、土壤和水环境中,可加速岩溶作用及生物固碳作用,增汇效果可提高1个数量级。根据我国东部地区160万km2的土壤地球化学调查资料,计算出0~8m深度范围内平均土壤碳储量为5万t/km2,土壤平均碳密度为8t/hm2。如果实施陆地生态系统的二氧化碳施肥效应,土壤能够增加固碳30亿t碳;如果采取有效措施使农耕土壤有机碳密度增加30%,接近四川省土壤碳密度的平均值,还可以增加固碳量150亿t。两项合计,土壤固碳能力累计可达180亿t。通过对蛇纹石、石棉、铜镍硫化物、超贫钒钛磁铁矿等超基性岩矿的尾矿实地调查和室内分析,推断现有和潜在的超基性岩尾矿可封存二氧化碳90亿t以上。地质过程对全球碳循环的作用和意义碳酸盐岩是全球最大的碳库,但在现代全球碳循环源汇项中没有考虑岩石碳库。国际地质对比项目379项“岩溶作用与碳循环(1995~1999)”,估算出全球年岩溶碳汇量为6亿t,认为是“遗漏汇”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认识被国内外学者广泛质疑,其主要理由有二:一是地质过程很缓慢,地质碳汇对人类历史的碳减排意义不大;二是岩溶作用是可逆化学反应过程,陆地岩石溶蚀吸收的大气中二氧化碳,只导致碳转移,形成的碳汇不稳定,没有固碳效果。针对这些质疑,开展了相应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岩溶作用速度比花岗岩岩石风化的速度快数百倍,只要1个多小时水就可完成对岩石的溶蚀过程。而且该过程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随大气和土壤空气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使水体、土壤、洞穴等环境碳浓度增加,降低环境空气二氧化碳浓度。研究还表明,岩溶碳汇除了以溶解无机碳形式被带入海洋外,还有相当部分的量通过生物作用被固定在水体、植物和土壤等陆地生态系统中。在水体中,水生植物体光合作用生物量的88%源于水体中由于岩溶作用形成的溶解无机碳。在岩溶土壤中不但出现CO2浓度接近岩石时随深度降低的规律,而且固定的有机碳比非岩溶区高3~4倍。由于岩溶水的存在,岩溶区的植物能在岩石上生长,也能够吸收固定岩溶水中的无机碳。虽然,这些生物吸收固定岩溶水中碳的通量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表明了岩溶作用固碳途径多样,岩溶碳汇比较稳定。海洋生物泵效应的国际最新进展也支持了岩溶碳汇到海洋后也是比较稳定的。上述研究进展肯定了地质过程在全球碳循环中的重要作用,部分成果已于2011年11月在《science》杂志报道。我国岩溶碳汇的分区估算我国岩溶地区分为南方岩溶区、北方岩溶区、青藏高原岩溶区和埋藏岩溶区4 种类型,利用 GIS 技术计算各区的岩溶面积分别为 48万km2、58万km2、60万km2和1万km2。以取得的调查监测和统计资料为依据,对4 种类型区和中国的岩溶碳汇量进行了重新计算,南方岩溶区、北方岩溶区、青藏高原岩溶区和埋藏岩溶区岩溶碳汇量分别为岩溶碳汇量分别为 9万 tCO2/a、5万tCO2/a、1万tCO2/a、6万tCO2/a,由此获得中国岩溶碳汇总量为1万tCO2/a。土地覆盖条件岩溶碳汇的影响很大打狗河东西两岸地下河流域的土地覆盖条件及岩溶碳汇分析表明,打狗河东岸土地覆盖中林地占13%,耕地占15%;而西岸林地、耕地分别只占 8%、95%。西岸的裸岩、和荒地比例大,分别占57%和95%,而东岸分别占19%和98%。植被和土壤覆盖差异导致了东、西两岸碳循环的地球化学指标有明显的差异,东岸地下河水的 、Ca2+、Pco2(平均分别是71mg/L、5 mg/L、46 Pa)明显高于西岸(分别为 26 mg/L、65 mg/L、37 Pa),而东岸的 SIC、pH 值(分别为 12 和 40)又低于西岸(分别是38 和85)。因此,东岸有更强的岩溶动力条件,东岸地下河的平均碳汇强度比西岸高14%。生态恢复和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善对促进岩溶碳汇具有重要作用。植被和土壤覆盖好的流域,其地下河的岩溶碳汇比石漠化流域的地下河高10 倍以上。原始林地土下岩溶作用碳汇量是次生林地的3 倍、灌丛的9 倍、耕地的15 倍。初步估算,“十一五”期间西南石漠化治理工程增加的岩溶碳汇量约1000万 t,相当于该区植树造林生物碳汇的25%。岩溶土壤固碳效果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碳库影响大。桂林毛村典型岩溶区旱地、灌丛、果园、林地四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为41~10 g/kg,07~16 g/kg,38~74 g/kg,82~52 g/kg。但岩溶区石灰土的土壤呼吸排放CO2速率明显低于碎屑岩区红壤,如以年平均值计算,则岩溶区土壤呼吸排放CO2量要比碎屑岩区红壤少12%。岩溶区石灰土剖面中CO2浓度出现双向梯度,且水热条件良好的季节双向梯度表现越明显,而碎屑岩区红壤剖面中则出现土壤CO2浓度随深度增加的单向梯度,这意味着岩溶区土-岩界面石灰岩的溶解消耗吸收土壤下层CO2,即土壤中岩溶作用产生碳汇的过程。试验研究表明,岩溶地区土壤的溶解有机碳含量是酸性土的20%,每公顷土壤添加50 t污泥,6个月后每千克土壤中有机碳平均可增加7 g。用污泥改良岩溶土壤,不但能够改良土壤性能,而且可大大提高土壤的碳汇潜力。碳酸酐酶(CA)可大大加速岩溶碳汇效应以从西南岩溶地区土壤中筛选出来的典型细菌、真菌和放线菌为材料,进行了微生物对石灰岩的溶蚀动态模拟实验(摇瓶实验),比较了三种不同种类微生物的溶蚀作用效果。在摇瓶实验基础上,又进行了土壤-灰岩系统的土柱模拟实验,研究比较了上述三种典型微生物对石灰岩的溶蚀动态及作用效果,并研究了这三种不同类群微生物及其CA对土壤-灰岩系统钙镁锌元素迁移的影响。试验研究表明增汇效果可提高1个数量级。肯定了碳酸酐酶在石漠化治理、水生生物以及土壤固碳中均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玄武岩风化形成碳汇对江苏来安-盱眙地区及湖北浠水地区进行了小流域地球化学调查,盱眙玄武岩风化碳汇约85t/km2·a,达到碳酸盐岩溶碳汇水平,显示我国玄武岩风化有较大的碳汇潜力。浠水流域的硅酸盐风化速率高于纬度相当地区流域花岗岩地层的小流域和高纬度地区流经玄武岩地层的小流域,显示我国季风地区的硅酸盐化学风化强度较高,有较高的固碳潜力。基性和超基性岩矿物尾矿封存固碳通过对蛇纹石、石棉、铜镍硫化物、超贫钒钛磁铁矿等超基性岩矿的尾矿实地调查分析,发现我国基性、超基性岩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产生的尾矿量巨大。试验及初步评价结果表明,我国基性、超基性岩可固化二氧化碳5万亿t,其中尾矿砂可固化二氧化碳约90亿t,相当于2010年全国二氧化碳排放量。我国的土壤碳密度低,潜力大利用21 世纪初获取的多目标调查数据与20世纪80年代获取的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获取了东部典型区土壤碳源汇分布状况。21 世纪初与20 世纪80年代之间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对比,中国陆域在0~8m深度范围内平均土壤碳储量为5万t/km2,土壤平均碳密度为8 t/hm2,低于美国的3 t/hm2、欧盟的8 t/hm2。但如果实施陆地生态系统的二氧化碳施肥效应,中国土壤未来45年能够增加固碳30亿t碳。如果采取有效措施使土壤有机碳密度在未来 45年增加30%,接近现今四川省土壤碳密度的平均值,那么中国土壤自2006年至2050年还可以增加固碳量150亿t碳。两项合计,估算未来45年我国土壤固碳量累计可达180亿t碳,基本能够平衡未来45年我国因工业化等因素导致超过排放预期的二氧化碳总量170亿t碳。吉林暗棕壤、河北褐土、山东棕壤和青海栗钙土耕地、休耕地和荒地12个试验区结果显示:表土中碳或有机碳含量吉林暗棕壤最高,山东棕壤最低,顺序依次为吉林暗棕壤>河北褐土>青海栗钙土>山东棕壤。各省不种土壤类型耕地、休耕地和荒地相比,荒地表土中碳或有机碳含量相对最高,耕地或休耕地相对较低。二、应用范围本研究目前以基础研究为主,技术试验为辅。适合于地质岩石风化作用较强的地区,如岩溶地区、玄武岩地区。三、推广转化方式根据不同部门、单位和群体的需要,我单位可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开办本专业领域研究培训班。对于承担国家和有关部门相关重大科技项目的单位,可采取委托业务或通过技术咨询和现场服务等方式来推广转化本项技术。技术依托单位名称: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联系人:王珽 蒋忠诚通讯地址:广西省桂林市七星路50号邮政编码:541004联系电话:13517731392,0773-5837342电子邮箱:,

地质调查与研究杂志官网邮箱

一、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中心和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提供境外矿产勘查信息对于刚步入境外矿产勘查的地勘单位、矿业公司和投资机构,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出版的 《世界矿情》,每大洲成一册,每个国家成一节。介绍该国的矿产资源、主要矿床类型、矿山生产和贸易、矿业管理体制和矿业政策、重要矿床实例等。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不定期内部发行的 《应对全球化: 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系统数据库建设》,包含了更多的实际资料。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出版的 《世界矿产资源年评》,提供了当年全球矿产资源供需背景材料和最新动态,分矿种论述了储量/资源量、生产、贸易和市场及市场展望,可供境外投资矿产勘查决策时参考。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出版各大洲 《投资指南》,侧重于介绍各国的矿业现状、矿产勘查开发的法律规定、矿产勘查开发的税收和经济政策、矿业管理部门构架等。二、各国地质调查所是境外矿产勘查重要的信息来源地质调查所是隶属于政府部门的公益性机构。就是政府运用公共财政开展基础地质调查,向矿业企业和勘查公司和社会公众提供地质信息服务,发布与矿产勘查有关的信息,提供地质科学产品。其目的是吸引勘查投资,降低勘查风险,推动商业性矿产勘查。使用纳税人的公共财政,提高本国勘查引资的竞争力,发展矿业,最终达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惠及全民的目的。世界各国地质调查所多数隶属于矿业部、能源部、自然资源部,发展中国家主要采用这种模式; 少数隶属于经济部、工业部、商业部; 个别隶属于科技部,如日本、韩国、英国,这些国家已几乎没有矿业。领土大的国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巴西等,设立州或省的地质调查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地质调查所的任务有所不同,前者在区域地质和地质填图的基础上,注重研究和创新。管理体制则因国家不同而不同。世界银行曾向发展中国家政府提出建议,地质调查所的作用是: “矿产调查、地质测量、地质图出版,及时收集可供矿产勘查的地质数据。”“政府的地质调查机构不应当进行和资助任何矿产勘查和可行性研究项目。地质调查所要发挥促进矿产勘查开发投资的作用。”地质调查所与矿产勘查有关的任务有以下 4 个方面: 基础地质填图笔者曾询问过芬兰地质调查所所长拉普兰宁 (Veikko Lappalainen) ,请他用最简洁的语言来表达地质调查所的主要任务。他的回答是: “填图、填图、填图 (Mapping,mapping,mapping) 。”出版各类不同比例尺的地质图、地球化学图、地球物理图,并用地质科学新的理论和新的技术方法,对各类地质图件及时更新换代,是地质调查所最基本的工作任务。高质量的基础地质图件,涵盖了巨量的二维和三维空间信息,可以最有效地帮助缩小和选定找矿靶区,节约勘查成本,降低找矿风险。基础地质填图将拉动矿产勘查。 建设和维护地质数据库由于信息和制图技术的发展,勘查公司更需要各类海量的、各种比例尺的地质图数据库、地球物理数据库、地球化学数据库,以及矿产地数据库、岩心及样品实物数据库等。地勘单位和勘查公司的地质学家利用这些数据库,研究找矿靶区和找矿方法,结合自己的野外勘查数据资料和地质认识,形成新的专门勘查图件,提高勘查的效率和找矿成功率。当前,地质调查所要同时提供纸介质产品和数字化产品。岩心及样品等实物数据库对于勘查公司是非常重要的。岩心库里有地质调查所自己施工钻孔的岩心,但多数是收集矿业公司和勘查公司的岩心。从计算机上检索后,有方便的设备提供勘查公司查看岩心实物,用于指导找矿和制定勘查计划。例如,中川国际矿业控股公司就充分利用了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地质调查所的岩心库,指导选区和设计,在 KP-488 矿权区勘查取得了成功。这里要特别提一下商业性矿产勘查中产生的地质资料,即矿产勘查公司的资料。在绝大多数国家,矿业法或相关法规中都有规定,勘查公司应按时提交矿产勘查年报和最终报告,在探矿权灭失或在规定期限以后,矿产勘查公司的地质勘查资料也必须向公众公开,成为政府有关部门或地质调查局数据库的组成部分。在同一找矿靶区,几上几下,多次更迭探矿权人,是矿产勘查的客观规律。公司的矿产勘查资料,依法进入政府机构或地质调查机构的地质数据库,避免在同一探矿权区做重复的工作,充分利用了社会资源,降低了矿产勘查的社会成本。例如,加拿大魁北克省地质调查所就接受了 61 000 份公司上交的矿产勘查报告、13 万个钻孔编录报告,通过 SIGEOM 网,可以方便地查询。 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地质调查所在矿产工作上有以下三个方向是具有共性的。第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国地质调查所已经很少直接开展矿产勘查工作。第二,地质调查所开展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的任务,是评价区域矿产资源的潜力。其目的是给政府宏观决策、制定相关产业政策提供背景资料,是给投资者选择项目提供帮助,拉动商业性矿产勘查,提高商业性矿产勘查的找矿的成功率。第三,地质调查所在矿产资源方面的工作,越来越重视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分析、发布。包括各类矿产的资源量/储量; 各类矿产的产量、贸易量,甚至主要矿山的生产情况; 矿产勘查的动态和进展。有的还要关注全球的矿产资源信息,例如美国地质调查所海因博士 (DJames R Hein) 就是负责锰矿的,他了解全球锰矿 (包括海底锰结核) 的成矿潜力,锰矿勘查、锰矿资源量/储量和锰矿生产。海因博士也曾多次来中国了解中国锰矿的勘查开发情况。所提供的美国国内和全球的锰矿资料,为政府和与锰矿有关的公司服务。下面,用两个实例来说明公益性地质调查机构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及与商业性矿产勘查的联系。例如,澳大利亚南澳大利亚州地质调查所 1993 ~ 1995 年执行了一项包含多种技术的航空物探计划,所提供的大量找矿信息,拉动了南澳大利亚州的商业性矿产勘查,勘查许可证登记面积和勘查投入增加了近一倍。又如,巴西亚马孙地区属热带雨林,进入困难,地质工作程度低,勘查风险大。巴西地质调查所对该地区部分基性超基性岩体的含矿性,开展调查评价和研究,指出了若干可能含矿的基性超基性岩体,吸引初级勘查公司进入该区,寻找硫化镍和铂钯矿床。 专题研究高水准的地质调查成果是由高水准的地质专题研究支持的。公益性地质调查机构在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中,开展重点成矿区带、有潜力的新区的矿床成矿特征、矿床模式的研究,成果为勘查公司利用。例如,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州地质调查所的地质学家韦特(W K Witt) 的 《西澳大利亚州东部金矿田门泽思-康巴尔达的金矿成矿》报告,就为 BHP 西澳勘探公司应用,取得了找矿效果。有的有成就的矿床地质学家离开地质调查所 (局) 以后,加入勘查公司,促进了研究成果的转化。三、地质调查所的信息服务描述以澳大利亚地质调查所为例,来介绍政府地质调查部门的信息服务。不论是在 PDAC 上,还是在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一定会有澳大利亚地质调查所的展区,介绍其地学产品和地质信息服务。从澳大利亚地质调查所网站 au,就可以方便地查询到令人眼花缭乱的地质信息产品目录。与矿产勘查有关的各种比例尺的产品有地形图、地形数据、数字高程数据; 地质图、矿产图、矿床模式图、覆盖层地质图和专门研究地质图; 地球物理异常图、航空物探数字资料、重力数字资料、地震数字资料; 初级勘查公司上交的地质勘查报告,包括相关的文件、年度报告、预算、发布新闻; 各类卫星图像数字资料; GIS 数据库、矿床矿点数据库等。澳大利亚地质调查所还出版种类繁多的定期和不定期的出版物。在澳大利亚投资矿产勘查应当关注以下几种: 《澳大利亚地质新闻 (AusGeo News) 》、《公司文件 (Corporate Documents) 》 (记载初级勘查公司最新勘查计划、年度报告、财务状况等) 、《地球监控(Earth Monitoring) 》 (公布在杂志和会议上发表的地质学和矿产勘查的论文) 、《矿产 (Minerals) 》 (刊登专家对矿产勘查动态分析和评论,及时报道有关矿床的矿产资源量变动等) 。这些出版物并非纯地学的科学刊物,对矿产勘查投资者很有参考价值。澳大利亚地质调查所以多种方式为勘查投资者和运营商服务。上述地质信息产品一部分是免费的在线服务,一部分是收费的。即使收费,价格也不高,例如含各种信息的1∶ 10 万地质图光盘,售价仅 99 澳元。但要签署协议,客户只拥有数据的使用权。

一、部署重点按省志、单元志(成矿带、经济区、构造带、地质单元)和全国志三个层次,分“十二五”和“十三五”两个阶段部署。“十二五”期间:开展江苏、台湾、河南、西藏、新疆、青海、内蒙古、湖北、甘肃、重庆等省(市、区)的地质志与地物化遥系列图件编制。完成全国省级地质志和系列图件编制。开展天山、祁连、秦岭—大别山、青藏、兴蒙、武夷山、扬子陆块等7个地质单元地质志与地物化遥系列图件编制。开展大兴安岭北段—松嫩盆地地学剖面综合调查。完成全国成矿带和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等4个经济区的地质志和地物化遥系列图件编制。开展全国地质志、专题志与地质系列图编制。“十三五”期间:开展阿尔泰、昆仑—阿尔金、南岭、长白山、华北陆块等5个地质单元地质志与地物化遥系列图件编制。完成全国12个地质单元地质志与地物化遥系列图件编制。开展全国地质志和系列图编制。完成全国地质志、专题志与地质系列图编制。二、部署建议(一)全国区域地质志与系列图件编制工作现状20世纪90年代初完成出版分省区域地质志已经历了20多年,目前1:20万、1:25万等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已基本实现全国覆盖,1:25万区域重力调查、航磁调查和区域化探也已完成大部分面积;1:5万大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在主要成矿带、重点勘查区逐步展开,区域物化遥等基础调查工作程度已大幅度提高,相关科研与勘查工作取得了大量成果与重要进展,部分成矿带和构造单元已开展相关的综合研究与编图。需要对上述大量的调查资料和研究成果进行综合集成和深化,为省、区域、国家等不同层面社会经济发展、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评价和国家宏观决策提供可靠基础资料。工作目标通过对获得的大量的地质调查资料和地学研究成果的综合研究与集成,分省、构造单元(成矿区带或经济区带)和全国三个层次编写我国区域地质志和综合研究报告、编制相关系列图件和建立基础数据库,使地质调查和地学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十二五”期间:中国区域地质志编写分省、构造单元(成矿区带或经济区带)和全国三个层次。2015年完成各省(区或市)地质志的编写,编制相关系列图件和建立基础数据库。“十三五”期间:完成重要构造单元(成矿区带或经济区带)和全国两个层次地质志的编写、编制相关系列图件和建立基础数据库。针对地质志编写过程中发现的重要地质和矿产资源问题开展综合研究,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评价和国家宏观决策提供可靠地学依据。工作任务按照省(区或市)、构造单元(重要成矿区带或经济区带)和全国三个层次编写地质志、编制相关系列图件和建立基础数据库,开展综合研究。工作地区涉及全国各省(区或市)、重要构造单元、成矿区带或经济区带。采取技术手段为以区域地物化遥调查为基础,全面总结我国区域地质调查、物化遥调查、矿产勘查和各项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采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开展各省、构造单元、重要成矿带、重要经济区和全国的成果集成和综合研究,建立区域地层、岩石、构造格架,编制各类系列图件,建立空间数据库;针对存在的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开展必要的专题调查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1)各省(区或市)区域地质志以现有分省地质志为基础,全面总结20多年来我国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和各项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编写各省(区或市)地质志,编制地质图、构造图、岩浆岩图、第四纪地质图以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系列图件,建立空间数据库。(2)主要地质构造单元地质志按照地质构造单元、成矿带、经济区开展成果集成,编写各地质单元地质志,编制地质图、构造图、岩浆岩图、第四纪地质图以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系列图件,建立空间数据库。(3)中国区域地质志在省级和地质单元地质志的基础上编制,包括中国区域地质志和全国地层志、构造志、岩浆岩志的编写及相关地质系列图件(1:500万)的编制,对我国地质调查和地学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总结。(4)地质志编写过程中发现的重要地质和矿产资源问题的综合研究:对涉及全国、区域和重要成矿区带关键性地质问题开展研究,提出地学研究新理论和新方法,解决地质调查与矿产资源调查方面实际问题。“十二五”期间:完成我国32个省、区、市(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区域地质志编写与系列图件的编制。“十三五”期间:完成我国32个省、区、市地质志的出版发行。完成阿尔泰、天山、昆仑—祁连、秦岭—大别、青藏、兴蒙、南岭、三江、华北陆块、扬子陆块等10个地质构造单元和全国区域地质志编写与系列图件的编制。在重要成矿区带或重要经济区开展重要地质矿产问题综合研究,提交综合研究报告和相关文章。(二)大兴安岭—松嫩盆地西缘地学剖面综合调查工作目标中俄输油管道建设项目是我国重点建设项目。由于在中俄输油管道铺设过程中进行了全线开挖,深达3米,黑龙江省区域地质调查所拟依托中俄输油管道建设项目,利用工程建设的开挖工程,系统研究和评价沿线的地质、物探、化探、环境及灾害防治等诸方面的内容,为今后的地质工作提供高精度的基础资料,并综合评价工程建设与环境等因素的相互影响状况,提出地质灾害的防治预案,为今后类似项目的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工作任务用一年半的时间,有效利用开挖工程,测制一条包括地质、物探、化探、环境及灾害防治等多目标的综合剖面。采用100米的点距采集综合信息,测制综合剖面,为今后沿线的地物化、水工环及灾害防治和农业地质等提供高精度基础数据。设计测量剖面长度965千米,其中侧重于基础性地质(环境、灾害、农业等)的剖面265千米。主要内容如下:(1)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地层、侵入岩、火山岩、变质岩、构造研究,对不同时代的各类填图单位、主要构造进行调查、对比研究和厘定。新构造活动的调查与研究。(2)地球物理研究、地球化学研究、遥感地质研究。(3)古亚洲洋构造域研究。研究古生代以前,微陆块在古亚洲洋和蒙古—鄂霍次克洋之间,额尔古纳地块与西伯利亚南缘碰撞,蒙古—鄂霍次克洋盆形成、发展,晚石炭世古亚洲洋萎缩,陆块聚合。到早侏罗世古亚洲洋全部消失,陆块再聚合,蒙古—鄂霍次克洋和库拉—太平洋对区内同时作用等问题。加强侏罗纪前陆盆地(漠河盆地)的识别和构造变形、古地磁研究;加强大兴安岭地块和松嫩盆地基底形成与其变质变形时间、特征研究。(4)深部构造研究。开展区域电磁重物理性质、化学组成(79种元素)的背景探测,包括深穿透技术应用;精细反射地震探测;大地热流值探测;地应力测量等。注意深部矿产立体探测。在此基础上建立岩石圈三维结构与动力学数字模拟。对通过区内的一系列深大断裂带作出相应解释。(5)区域成矿动力学背景研究。研究区涉及三个II级大地构造区,各自经历了截然不同的地质演化过程,其成矿区域成矿动力学环境有较大的差异。以地质剖面精细地质研究得出的各地质体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互关系作为空间维制约,以精细的成矿年龄测定为时间维制约,以Sm-Nd、Rb、Sr、Pb和Hf等同位素地球化学和稀土元素研究作为地壳和岩石圈地幔示踪制约,分别探讨不同成因类型矿床的区域成矿动力学背景条件,建立其区域成矿模型。(6)矿床成矿系列、成矿系统及成矿机制研究。研究区是加里东、海西、燕山三阶段成矿的“多旋回”成矿域,矿种和矿床类型都较多。以成矿系列和成矿系统的观点,重点研究剖面上各典型矿床,建立其矿床模型和成矿系列。尤其是应充分利用地质剖面能够穿切各主要含矿地层和成矿地质体并可清楚揭示其地质穿切、包裹关系有利条件,加强沉积、岩浆和构造作用的成矿和控矿作用研究,为研究区进行科学找矿和综合找矿提供理论依据。(7)大兴安岭山脉隆升和气候环境变迁。大兴安岭是中国重要的地理屏障,对中国北方的气候环境变化影响深刻。研究中新生代以来大兴安岭山脉隆升的机理以及人类活动对当地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和表现形式,为当地政府制定科学的环境决策提供科学依据。(8)蒙古—鄂霍次克带研究。蒙古—鄂霍次克带是在巨大的断裂区内形成的,对多期挤压形成的挤压带,逆掩断裂系,复杂的等斜和倒转褶皱都要予以关注。注意断裂构造或推覆构造密集成带,近平行排列。长期拉张、拼合或增生的特点,在早期形成了深而陡的坳陷槽,随之巨大的挤压以及走滑形变,造就了最复杂的构造体系的存在。(9)盆山耦合研究。区内主要研究是否具有大兴安岭伸展山岭与松嫩裂陷盆地、蒙古—鄂霍次克冲断造山带与漠河前陆盆地的盆山耦合关系,进一步确定其性质、空间位置及分布特征。它们在构造、沉积和深部结构上的耦合现象。注意两种盆地类型多时期叠合特征以及盆山转换机制。研究盆地的构造类型时,注意与地球动力学联系,盆地形成与其周边山岭的活动性、互动性一体分析。松嫩盆地巨厚沉积物的形成,注意其物源与大兴安岭抬升、风化、剥蚀及物质成分等对盆地的补给性和互补程度关系的研究。注意盆地油气等能源矿产成矿机理和造山带金属成矿机理——通过地幔成矿流体大规模迁移相联系的成矿作用。

地质调查与研究杂志官网邮箱地址

颜世强 茹湘兰 刘 佳 许百泉(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摘 要 本文对英国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情况进行了跟踪研究,认为英国地质资料管理体制属于典型的“分散保管、集中服务”体制;在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地质资料管理标准化、信息化,及服务产品开发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具有借鉴意义。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建议如下:加强境外地质资料回归与管理,加快推进地质资料数据中心软硬件建设,围绕“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开展地质资料数据产品专题开发等。关键词 英国 地质资料 汇交管理 服务英国的地质资料管理体制属于典型的“分散保管、集中服务”体制。在地质资料的汇交与保管方面,英国制定有一套比较完善的矿产资源规划管理制度。地质资料的汇交是地质矿产勘探与开发者的法定义务。地质资料须由汇交人限期汇交给上级主管政府部门或项目资助部门,并由上级部门递交至地质资料所属的档案保管机构负责保管;然后上级部门根据资料的汇交程度,编制年度报告递交相应部门的国务大臣,并最终由国务大臣送交议会。在地质资料的服务方面,英国地质资料信息主要由英国国家地学数据中心和英国海洋地理数据中心在不损害汇交义务人利益的前提下,向社会提供地质资料与信息的公开服务。另外,有少量专业性的地质资料由英国国家档案馆、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有针对性的对外服务。1 英国地质资料的汇交管理情况地质资料(Geoscience Data)的汇交管理是英国地矿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之一。在英国矿业法(Minerals Act,1971)中,明确规定了汇交地质资料是矿业权人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汇交内容不仅包括项目最终报告,而且还包括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年度报告。汇交目的,既是政府监督与管理矿业权的需要,又是政府为支持国家决策、促进企业投资而进行的矿产资源信息分析工作的需要。英国地质资料管理的显著特点是“分散保管”,不同管理部门负责自己管辖领域取得地质资料的收集、保管。根据地质矿产的种类,英国地质资料行政管理部门主要分为:商务改革与技术部(Department for Business,Innovation and Skills,以前的贸工部)、能源与气候变化部(Department of Energy and Climate Change)、皇家资产管理委员会(The Crown Estate Commissioners)、煤炭管理局(The Coal Authority)、社区和地方政府部(Department for Communities and Local Government)等,分别负责能源矿产地质资料(煤炭、石油和天然气除外)、煤炭地质资料、石油和天然气地质资料、贵金属矿产和主要海上非能源地质资料、陆上非能源矿产地质资料、地质调查资料等地质资料的汇交与管理。资料接收与保管机构,主要是各行政机构下辖的地质资料档案馆及自然环境研究理事会(Natural Environment Research Council)下辖的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如英国国家地学数据中心(National Geoscience Data Centre)、英国海洋地理数据中心(British Oceanographic Data Centre)等]。2 英国地质资料信息服务情况1 服务机构英国的地质资料服务实行“集中服务”。地矿行政管理部门针对汇交的地质资料进行整理和加工,向商业团体、政府和公众提供地质资料的信息服务(Geoscience Information Service)。1 英国国家地学数据中心英国国家地学数据中心(National Geoscience Data Centre,NGDC)是英国自然环境研究委员会(NERC)所属的 7 大数据中心之一,由英国地调局所属的纸质库房、实物库房和服务部门组成,以“地学服务地球发展”为核心价值,负责英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资料的接收、保管、数据处理和对外服务工作。通过长时间的积累,英国国家地学数据中心建立了一套完备的地质资料管理法律与服务政策体系,其创新与服务的理念值得学习。2 英国海洋地理数据中心英国海洋地理数据中心是自然环境研究理事会指定的海洋科学数据中心,隶属于英国国家海洋中心(National Oceanography Centre,NOC),负责管理有价值的海洋数据,是政府间海洋委员会国际海洋数据中心网络的组成部分。该中心建立了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如进出岩心库均要进行详细记录,恒温、恒湿,设备稳定运行;拥有专业无损检测设施,开展岩心研究;建立并维护岩心数据库,加入国际海洋数据共享计划,统一将全部馆藏岩心目录通过 EU-SEASED 的欧洲在线岩心目录发布,开展社会化服务。3 英国国家档案馆英国国家档案馆(National Archives of United Kingdom)于 2003 年由英国公共档案馆和皇家历史手稿委员会组建,是英国国家级综合性档案馆,收藏着英国近 1000 年的历史档案资料,包括公共文件和私人档案,馆藏档案排架长度超过 14 万余米,库房容量为 11 万立方米。英国档案馆在对外服务方面执行非常严格的审核程序。首先,要通过到馆注册获取借阅证,同时应提供有注册人姓名和住址信息等有效证件;其次是完成网上注册,阅读资料借阅须知等相关规章条例后进行答题,完成整个注册大约需要半小时;档案馆内不允许拍照,但对外提供资料打印和复印服务。如果提供的姓名和住址是非英籍,即注册人是外国人的情况下,档案馆可能会以馆内翻译较少等理由被拒绝服务。2 服务依据英国具有保密的传统,在政府信息开放方面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但在知识经济的大潮中,英国也采取了积极稳妥的政策推进信息公开。英国地质资料信息公开遵循 2000 年颁布的英国《信息自由法》(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 2000,FOI)和 2004 年颁布的《环境信息条例》(Environment Information Regulations 2004,EIR)。以上两项法案均于 2005 年 1 月 1 日正式应用于地质资料信息的发布与社会共享服务。根据法案规定,任何人,不管是否拥有英国国籍,也不管是否居住在英国,都有权利了解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机构、警察、国家医疗保健系统和教育机构在内的约 10 万个英国公共机构的信息。被咨询机构必须在 20 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但是,如果公众咨询的问题涉及个人、国家安全,又或透露的信息违反有关法律或不符合公共利益或对他人构成危险,又或公众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获得这些信息,则有关部门可以根据 1998 年的《数据保护法》(Data Protection Act 1998,DPA)予以拒绝答复,并于 40个工作日给予回复和解释。皇室、国家安全和情报部门、法院和特种法庭均不受这一法律辖制。在版权方面,英国地调局作品版权的管理依据是 1988 年《版权设计和专利法》和《数字数据供给条件(2003 ~ 2004 年)》的规定。英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资料产品的著作权属于自然环境研究理事会,地调局知识产权管理处代表自然环境研究理事会颁发产品使用许可证。为了不使版权受到侵犯,凡与作品版权有关的事宜均须经版权所有者的许可。在一般情况下,用户必须持有特定的版权许可证,而且交纳适当的年费才可复制英国调查局的相关作品。持年(许可)证的受证人有权按规定摘录英国地调局的图件和其他文件并转给第三者,但无权将英国地调局的作品当成受证人自己的作品,也无权以这种假象发表作品。3 服务对象1 商业和个人用户此为一般许可,对于地调局的地图、出版物和其他文件,地调局的版权由自然环境研究委员会既定,未经允许,任何人不得复制、传送。2 教育用户包括大学、学院、学校等教育机构必须先从地调局获得教育类版权许可。所有的拷贝:模拟的、纸质的、扫描件、数字形式必须只用于教学,例如教学辅助、讲座或考试。按数字数据提供分类,对于 2003 ~2004 年数字数据,不允许应用于任何营利行为,不允许发布在网上。4 服务内容英国地调局服务的主要内容为:地质图,地质书籍和指南,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和水文地质数据产品,矿产出版物,教育和休闲产品,国际产品,数字数据产品等。另有大量的产品和数据可以免费下载,主要有文献报告、水资源数据、地学软件、简报以及报纸杂志、合作报告和其他综合报告等。5 销售及价格机制英国地调局信息产品的网上价格(含税、工本费、运费),主要由数据信息中心与客户服务部联合根据市场客户需求制定(政府不干预,但需要依法纳税),并根据服务时间与地区的不同,对产品价格进行不同的调整。6 服务方式1 传统服务主要指离线服务,包括服务提供者与顾客面对面服务、信函、电话、电子邮件、传真等不同方式。2 网络化服务在地质调查数据在线服务方面,英国地质调查局最具特色。用户可以根据需求,享受购买及咨询服务。3 可借鉴经验与建议1 可借鉴的经验1 地质资料开发利用成为工作重点英国各地质资料服务机构高度重视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工作,根据用户需求主动开发服务产品,服务于公众生活。如英国地调局针对房地产需求,研发房产环境评价与地基稳定性分析等产品为大众提供服务;主动开发洪灾管理系统,为洪水管理服务。2 努力推进地质资料服务标准化规范化英国各地质资料保管与服务机构制定了地质资料著录、产品研发和服务的相关标准与流程,推进了地质资料管理的现代化。如 AGS 格式是其通用的文本文件格式,是包含岩土工程现场调查所有方面信息的表格资料,其目的就是方便不同单位之间交流岩土工程及地质环境资料。3 努力推进地质资料信息化服务英国地质资料服务机构积极适应信息技术发展要求,利用新技术提供服务。如英国所有接收的资料都利用 ORACLE 数据库表格进行登记,记录存放位置并编入索引。为便于资料的利用,英国地质调查局会扫描纸质资料,并把得到的图件编入信息检索系统,英国地质调查局内部的工作人员可以直接利用检索信息以及资料本身协助全国地质填图项目中的地质解释;但是,外界通过英国地质调查局的资料搜索服务及网站搜索,只能得到目录信息及可用资料存放位置的信息。4 重视资料生产者权益,采用激励机制,促进资料收集英国严格界定公开文档系统与保密文档系统,政府应按照《信息自由法》要求,主动向社会提供公开服务,但必须以不损害汇交义务人的利益为前提。对于汇交义务人的专有信息,一般应矿业权人的要求在矿业有效期内予以保密,有些是国家在矿业权终止后,还可适当延长保密时间。如英国王室矿产机构对金矿资料的管理,通常在许可终止后,如果企业认为有必要,还可以延长保密 4 年。英国地学数据中心规定:凡是向英国地质调查局提供过有价值的资料,促进英国地质调查局研究活动及资料发展的外部机构,英国地质调查局将免除其日后的资料检索费用作为其提供信息的回报;但是这种“免费”不适用于一些特殊的服务内容,包括特殊地质报告的编写以及增值性的资料解释分析工作。在版权方面,英国地质调查局声明所有资料的版权不变,仍归属资料提供方或授权方,复印及扫描资料的版权归英国地质调查局与资料提供方共同所有。涉及商业机密时,外部第三方机构需要获得资料提供方的明确许可才能获得资料的扫描图像。5 数据中心建设实现了实体与虚拟的结合英国各数据中心均有实体建筑、数据及人员,甚至服务可以分散于多地,但数据管理与服务的标准是统一的,而且统一门户对外发布数据信息。如英国地学数据中心,建立了统一的检索和服务数据库,及时更新数据,通过 http://uk 门户统一对外服务,开发网上地理信息系统 GIS 工具,为用户提供方便检索服务,但内部有数百个分布于不同地点的服务器开展数据存储与加工。2 建议1 加强境外地质资料管理与回归一是开展国家投资形成的境外地质资料的汇交管理;二是境外保管的与中国有关而中国馆藏机构没有的地质资料的征集、收集,维护国家主权;三是加强国际交流,开展地质资料交换与管理服务交流活动。2 开展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要推进地质资料数字化、管理信息化、保管现代化、服务网络化,形成覆盖全国的地质资料管理集群体系,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3 开展地质数据产品专题开发工作当前,要启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专题服务。联合 31 省(区、市)地质资料馆,及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核工业、有色、冶金和黄金等行业地质资料馆,针对“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安排,开发目录、地质矿产综合研究、基础地质矿产数据包等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品,开展专题服务。

全国地质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一、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基本情况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暨上海市环境地质站)现有从业人员15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28人(高级职称者31人,中级职称者80人,初级职称者17人),其他人员22人(见表)。从左至右:纪委书记兼工会主席侯小毛、总工程师严学新、党委副书记战伟胜、院长魏子新、副院长陆衍、副院长周甬涛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监测机构及队伍现状表自1990年上海市地质矿产局成立后,上海市环境地质站为其下设的团级单位,长期承担上海地区地质环境监测工作至今;1999年7月,成立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暨上海市环境地质站),承担上海地区地质环境监测、地质调查和研究等工作,隶属上海市地质矿产局,2000年8月~2008年10月隶属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2008年10月至今隶属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主要职责是:承担上海市地质环境监测网的建设运行和维护管理、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以及国家和市公益性、基础性地质环境监测、地质灾害防治等相关调查和综合研究。为市政府制订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地质环境信息等公益性服务。接受上级业务部门的业务指导,负责全市地质环境监测工作。二、监测网点建设情况目前,上海市在地下水环境、地面沉降两大主要方面开展监测工作。(一)地下水监测网建设上海市地下水监测工作开始于1961年,至2007年,地下水位监测网络覆盖面积为5km2。地下水位监测点由国家级和市级监测点组成,共有地下水位监测孔352个(国家级64个,市级288个),均处于正常监测状态;地下水质监测孔129个(国家级15个,市级114个),其中轻度淤堵3个,严重淤堵2个。地下水位采用人工监测和自动化监测方法,地下水水温为人工监测。监测工具为万用表、测钟、测绳、自动化监测仪器、普通温度计。国家级地下水监测孔、地下水水位、潜水水温采用人工监测每月逢10、20、30日进行;市级地下水监测孔采取人工和自动化监测相结合的方式,人工监测频率为每月3次,自动化监测孔为实时监测。(二)地面沉降监测网建设现有地面沉降监测网控制全市。分别形成由基岩标、分层标、水准点构成和由GPS监测点构成的地面沉降监测网,其中基岩标和分层标、GPS监测网控制全市,覆盖面积为5km2,基岩标和分层标、GPS监测点监测频率为每年1次,GPS监测站实施实时监测;人工监测的水准网主要分布在城市重点地区——中心城区,控制面积约700km2,监测频率为每年1次。现有各类地面沉降监测点1517个,其中地面沉降监测站21座,基岩标43座、分层标50组、GPS监测点143个,配标地下水位监测孔85个,水准点(Ⅰ)470个,水准点(Ⅱ)705个。三、监测装(设)备配备现状上海市地质环境监测装(设)备主要包括:地下水自动监测仪48套,其中麦克MPM426型投入式液位变送器46套,美国In-Situ Level Troll500自动水位记录仪2套。地面沉降自动化监测设备共295套,其中步进电机式静力水准仪117套,CCD静力水准仪152套,美国GeoKon4675型液体静力水准仪26套。其他地质灾害监测设备32台,其中GPS接收机16台,水准仪9台,全站仪4台,测距仪3台;各类数据传输处理设备5台;实验室1个。目前,地质环境监测设备质量比较稳定可靠,运行基本正常,数据传输准确及时,数据处理精确先进,实验室测试结果科学可靠。四、信息化建设情况(一)地质环境信息网建设上海规划和国土资源网。具备对外公布地质环境监测信息、矿产资源规划、最新城市地质研究成果等功能,地质环境信息的发布,使得公众能及时了解上海地区地质环境保护、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城市安全等信息。地下水位自动化监测现场装置地下水位自动化监测装置同时,通过网站,在宣传地质环境政策法规,树立政府形象,加大公众对地质行业的了解和热爱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上海城市地质信息网。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已经建立面向公众的上海城市地质信息网(),使所有Internet用户能够访问上海市城市地质信息资源和服务功能。并通过用户授权方式实现不同用户共享数据和差异性服务:普通用户可浏览系统提供的公开性资料;经注册授权的用户可根据权限不同检索、查看甚至下载不同地质数据和资料,使用不同的地质专业服务功能。(二)地质环境数据库建设和数据管理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已建各类地质勘查数据库、地下水动态监测与管理数据库、地面沉降监测与管理数据库,三维地质模型数据库,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各类地质调查成果数据库,具有数据存储、统计、制图等功能;同时建立了地面沉降自动化监测管理系统。基本实现了基础数据、图层模式、成果模式的三级管理模式。目前,上海城市地质信息化工作新模式已经形成,基本实现了城市地质数据→城市地质信息→城市地质知识→城市发展价值转换的信息化、网络化、可视化的大型集成三维数字化地质工作环境。上海规划和国土资源网上海城市地质信息网()五、主要监测成果和服务1999~2002年,开展了国土资源大调查——长江三角洲上海地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基本掌握了地质环境结构、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与地面沉降特征,为进一步完善、优化地质环境监测网奠定了基础,同时为控制地面沉降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2003~2005年间,与江苏、浙江共同开展“长三角”地区地面沉降监测网建设与监测工作,通过建设长三角地区地下水和地面沉降监测统一技术要求,为长三角地区地面沉降监测联动奠定了基础,同时为长三角地区各级政府提供了更具针对性的地质灾害预防信息,地面沉降防治效果显著。2004~2008年,国土资源部与上海市合作的“上海市三维城市地质调查”项目,依托长期的地质环境监测资料和勘查成果,对上海地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基础和第四纪地质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与研究,取得了丰富的地质调查研究成果,并在城市规划与建设、土地合理利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地质成果与城市规划紧密联系的重大突破。同时,针对城市生命线安全需求,明确了加强城市生命线地面沉降监测的重要性。2006~201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与风险管理研究工作的开展,可为政府实施区域地面沉降防治管理、减灾防灾提供技术支撑。2007年,“上海地质环境条件及其对地下空间开发影响研究”,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地质环境监测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成果在地下空间开发领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六、法制建设2006年颁布《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办法》(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62号),并2006年10月1日实施。1997年,上海市人民政府第53号令,修正并重新发布《上海市深井管理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没有一张正规区域地质图,系统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2000年,除西藏大部、新疆南部、青海西部、内蒙古东北部外,我国累计完成1∶100万区调38万km2,占国土面积的7%;1∶20万中比例尺区调38万km2(1990年底,之后停止此项工作),占国土面积的0%;1∶5万区调240万km2(截至2010年),占国土面积的25%;1∶25万区调570万余km2(截至2010年),约占国土面积的60%(图1-2)。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在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开始重视吸收国外先进的地质理论和新技术、新方法,并组织进行了少量探索性试验研究。1981年总结出中国火山岩区地质填图经验,编写和公开出版了《火山岩区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推广了火山岩区双重制图法。1985年推广了1∶5万巢湖市幅地质(组)图经验,并扩大试点。1986年,地矿部设立了“1∶5万区调地质填图方法研究”项目,并列入部“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编号86—016—02),分别开展中国花岗岩、变质岩、沉积岩发育区的1∶5万区调填图方法研究。项目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是,把当代地质科学领域中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和新方法运用到区域地质调查中,改革传统的区调填图方法。在既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外有关的先进的地质填图方法,又包含中国自己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选择典型的试验区进行填图实践和研究,突破目前地质填图方法的技术难点,总结和创立一套适合中国地质特色的花岗岩类区、变质岩区和沉积岩区地质填图方法,并以此填制出新一代的地质图,赶上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国区域地质研究程度和水平。图1-2 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图(据中国地质调查局,2010。)1997年,区域地质调查进行了重大调整,新开1∶25万地质调查试点工作,于1999年底完成了8幅试点图幅。同年成立中国地质调查局,全面部署1∶25万地质调查。当前,1∶25万地质调查的技术方法体系仍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中。现代地质科学的进步,正冲击和改变着传统的地质调查方法。但是,能够把地质科学领域里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和新方法运用到区域地质调查中,并真正形成一套新调查方法的研究,在国外也只有少数国家进行。有的国家虽然较早开展过这类研究,但只是在少数地区试验,有的还处于探索之中。迄今,关于花岗岩等级体制划分的基本概念和命名原则尚处在继续讨论和完善之中。变质岩区调查方法,虽然许多国家已从单一岩石类型划分转变到岩石—地层法和构造—地层法,但由于变质作用十分复杂,地质构造背景多样,变质热事件研究方法的适用性、变质建造填图的意义等问题均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沉积岩区的地质调查,尽管新理论、新观点不断涌现,但如何运用到区域地质调查中,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2011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启动三维地质填图试点。根据总体目标,到2020年完成贯穿我国主要造山带的地壳三维地质填图,基本完成重要成矿区带和重要找矿远景区、矿集区和整装勘查区三维地质填图,基本完成我国陆域主要盆地三维地质填图等,在地质科学理论、勘查方法技术方面取得重大性进展,建立三维地质填图标准体系,培养造就一批优秀团队和高层次人才。三维地质填图将为我国全面部署开展三维地质填图提供思路、方法和技术支撑,对实现地质填图由二维向三维的转变、显著提升地质工作的服务功能和支撑作用具有重大意义。

地质调查与研究杂志官网邮箱注册

要官方的就到官网上去找呀。中国地质调查局:CGS,China Geological Survey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Geophysical Institute of Chinese Academy of Geo-Sciences 地球化学勘探研究所:Geochemical Exploration Institute of CAGS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Mineral Resource Institute of CAGS河北省区域 and Mineral

一、部署重点(一)油气基础地质调查系统掌握华北区自元古宙以来、扬子区自震旦纪以来、塔里木区自震旦纪以来、东北—兴蒙区古生代以来、准噶尔区古生代以来、柴达木—祁连区古生代以来、青藏地区古生代以来和华夏区等区域各时期、各类型盆地分布;盆地地层、构造、沉积特征和演化过程,盆地烃源岩主要发育层位、分布特征,以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确定烃源岩的有效性和可能的油气资源类型、潜力;确定盆地储盖组合特征,综合研究油气聚集成藏基本条件,提出油气远景区。华北及周缘地区油气基础地质调查重点加强勘探程度低和未勘探盆地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力度,研究中—新生代以来构造活动对前中生代盆地的改造作用及其油气资源潜力的影响。加强渤海湾盆地深层油气资源潜力和浅层生物气基础地质调查力度和鄂尔多斯盆地多种油气资源综合调查力度。扬子及周缘地区油气基础地质调查重点研究印支、喜马拉雅运动对海相沉积盆地的改造和油气资源前景的影响,特别是对中—新生代沉积盖层缺失区油气资源前景的影响;加强页岩气的基础地质工作。塔里木区油气基础地质调查确定盆地储盖组合特征,综合研究油气聚集成藏基本条件,提出油气远景区。东北—兴蒙区油气基础地质调查重点加强古生代盆地和含火山岩盆地的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加强松辽盆地多种油气资源综合调查力度。准噶尔区油气基础地质调查重点加强准噶尔外围和深部晚古生代沉积盆地油气资源潜力调查工作,加强准噶尔盆地多种油气资源综合调查工作。柴达木-祁连区油气基础地质调查重点加强柴达木盆地外围晚古生代地层油气资源潜力调查工作。青藏地区油气基础地质调查重点加强盆地识别和盆地地层、沉积和构造等基本特征的调查工作。华夏区油气基础地质调查重点加强火山岩下沉积盆地的识别,系统研究中-新生代岩浆活动对盆地的改造及油气前景的影响。南海油气基础地质调查系统掌握南海北部区、南部区中生代以来各类型盆地分布;掌握盆地地层、构造、沉积特征和演化过程,掌握盆地烃源岩主要发育层位、分布特征,以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确定烃源岩的有效性和可能的油气资源类型、潜力;确定盆地储盖组合特征,综合研究油气聚集成藏基本条件,提出油气远景区。重点加强深水新生界盆地和中生界盆地油气资源潜力调查。黄海-东海区油气基础地质调查系统掌握黄海-东海区自古生代以来各时期、各类型盆地分布;掌握盆地地层、构造、沉积特征和演化过程,掌握盆地烃源岩主要发育层位、分布和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确定烃源岩的有效性和可能的油气资源类型、潜力;确定盆地储盖组合特征,综合研究油气聚集成藏基本条件,提出油气远景区。重点加强南黄海盆地古生界、东海陆架盆地中新生界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力度。(二)油气基础地质与关键问题综合研究开展全国油气基础地质综合研究与编图,优选全国油气远景区,并形成全国油气基础地质调查的系统性成果;开展中国大地构造特征与盆地形成演化、盆地充填演化与油气成藏组合、关键地质作用过程与油气形成、含油气盆地多期叠加对油气富集的约束、南方碳酸盐岩地区构造改造与油气保存条件、北方古生代盆地形成演化与油气前景、西部中新生代构造活动对油气的控制作用、边缘海盆地演化与深水储层形成条件、中新生代火山岩形成分布及其成藏条件、新生代活动构造对油气影响、陆域中小型盆地地质演化与含油气前景、陆上含油气盆地多种资源发育特征等专题研究,提出油气勘探新思路和方向。(三)油气基础地质调查业务信息系统第一阶段开发地质调查野外数据采集系统、地质资料图文管理系统,初步实现油气基础地质调查主流程的信息化。开发油气基础地质调查综合分析、地质特征和演化过程模拟、油气基础地质条件综合评价等信息系统,建立完善的油气基础地质调查信息采集与处理平台。第二阶段完善系统功能,建立成果展示和信息发布系统,深入开展地质调查公益性成果的社会化共享与应用。二、部署建议(一)全国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和综合研究及编图工作目标总体目标:系统调查评价我国沉积盆地的基础油气地质条件,获取最新油气基础地质资料数据,编制形成系统的全国油气基础地质图件,优选评价油气远景目标区。针对油气勘探程度较高的重点含油气盆地,主要开展油气基础地质资料数据整合工作,并着力解决部分盆地长期存在的次级构造单元划分不一致、地层分歧较大等油气基础地质问题,形成系统的跨区块、全盆地油气基础地质资料数据和图件,整体提高油气基础地质认识水平。针对油气勘查程度低的北方古生界、青藏地区、东南地区、部分海域等油气勘探新区,以及勘探进程时断时续的中小盆地,全面加强盆地油气基础地质调查,获取系统的油气基础地质资料数据和图件,分析资源类型和勘探前景。针对南方海相地层出露区等久攻不克的地区,加强盆地整体油气基础地质条件解剖,重点研究调查油气保存条件等关键油气基础地质因素。依据新资料,采用新思路,编制全国各类型沉积盆地、各演化阶段油气基础地质系列图件,综合研究我国油气资源潜力和富集规律,综合优选评价80~150个油气远景区,建成油气基础地质调查资料数据集成系统。“十二五”期间:全面展开全国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和综合研究及编图工作。完成主要含油气盆地的油气基础地质资料数据整合及系统分析,完成跨区块、全盆地、跨区域油气基础地质综合研究和图件编制。开展新区、新领域和新层系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和综合研究工作。“十三五”期间:全面完成全国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和综合研究及编图工作,形成全国油气基础地质综合研究成果报告和系列图件,建成油气基础地质调查资料数据集成系统。工作任务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区划分为:华北及周缘地区、扬子及周缘地区、塔里木区、东北-兴蒙区、准噶尔区、柴达木-祁连区、青藏地区、华夏区、南海区和黄海-东海区等10个区。“十二五”期间:第一阶段,系统收集整理并分析重点含油气盆地油气基础地质资料数据,整合资料数据,开展跨区块、全盆地、跨区域油气基础地质综合研究,统一标准规范,系统编制油气基础地质图件,优选评价油气远景区。第二阶段,全面展开新区、中小盆地和南方海相地层出露区的油气基础地质调查,针对相关重点问题,查明盆地油气基本地质条件,分析油气资源潜力,系统获取油气基础地质资料数据,编制油气基础地质系列图件,优选油气远景目标区。“十三五”期间:全面汇总11个油气调查区资料数据,系统总结研究全国油气基础地质特征、油气资源类型、潜力和分布规律,系统评价油气远景区;编制全国油气基础地质综合研究成果报告和系列图件;完善和更新油气基础地质调查资料数据集成系统。(二)中国大陆及周边复杂盆-山系统及其油气地质重大问题研究工作目标总体目标:重点研究我国古生代以来不同类型造山带的盆-山作用特征,研究不同造山阶段沉积盆地的构造原型、岩相古地理特征演化、沉积充填特征、油气地质条件、关键地质构造事件对盆地形成演化和油气形成分布的影响与控制、含油气盆地多期演化对油气富集的控制,研究南方海相、北方古生界、中新生代火山岩、海域深水、中小型盆地等不同领域面临的关键油气地质问题,研究多种油气资源共生规律,为油气资源战略调查提供理论支持。“十二五”期间:系统收集资料,启动中国大地构造特征与盆地形成演化研究、造山作用类型与复杂盆-山系统研究、复杂盆-山系统的岩相古地理特征研究、复杂盆-山系统中盆地原型、沉积充填特征及油气地质条件研究、复杂盆-山系统中关键构造变革与油气形成和分布规律研究等全国性重大油气地质问题、南方碳酸盐岩地区构造改造与油气保存条件研究等区域性重大油气地质问题等重点研究领域的研究工作。“十三五”期间:继续开展中国大地构造特征与盆地形成演化研究等全国性重大地质问题的研究工作,系统提交油气重大地质问题研究成果。工作任务(1)复杂盆-山系统形成演化研究研究我国古生代以来不同类型造山带的盆-山耦合方式、过程、盆地构造原型、构造叠合与改造特征、油气地质条件和资源条件。研究我国各大地构造单元演化对复杂盆-山系统形成演化的控制。(2)复杂盆-山系统的沉积充填特征及油气地质条件研究研究不同造山阶段盆地沉积充填及其与油气分布规律关系,从整体上认识大地构造演化过程中复杂盆-山系统的盆地充填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组合的控制。(3)盆-山转化过程的岩相古地理演化特征及油气形成规律研究研究我国复杂盆-山转化过程中沉积岩相古地理特征、重要构造事件对盆地的影响,总结其对油气分布、成藏类型等油气分布与富集规律。(4)中新生代构造活动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在我国复杂盆-山系统中,中新生代大地构造作用在我国现今含油气的最后定型起着主导作用,研究中新生代构造时空演变,揭示中新生代构造活动对不同盆-山系统中的沉积盆地充填过程、流体活动、油气分布和成藏的控制作用。(5)陆域中小型盆地地质演化与含油气前景研究掌握我国陆上中小型盆地的形成演化特点,预测油气资源前景,提出油气调查建议目标。(6)中国边缘海盆地演化与深水储层形成条件研究研究大地构造演化过程中我国中新生代边缘海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特征、发育模式、成因机制及其对深水储层形成的控制作用,剖析不同类型深水储层形成的地质条件和发育规律。(7)构造体系控盆、控油作用研究“十二五”期间:开展各研究领域的研究工作,系统研究我国大地构造与盆地形成演化、造山作用类型与复杂盆-山系统及其岩相古地理特征、复杂盆-山系统中盆地原型和沉积充填特征及油气地质条件、关键构造变革与油气形成和分布规律、中国边缘海盆地演化与深水储层形成条件、中新生代构造活动对油气运—聚—保的控制作用、中国陆域中小型盆地地质演化与含油气前景、南方碳酸盐岩地区构造改造与油气保存条件、碳酸盐岩及其成藏条件、北方古生代盆地形成演化与油气前景、火山岩形成分布及其成藏条件、高温高压油气成藏等,取得新的地质认识,指导油气远景区的优选。“十三五”期间:充分利用油气基础地质调查成果,继续开展大地构造特征与盆地形成演化研究,区域沉积特征和演化与油气富集规律研究,盆地充填演化与油气成藏规律研究,我国关键地质作用过程与油气形成和分布规律研究等重大地质问题的研究,深化认识,指导油气资源战略调查工作。(三)油气勘查关键技术方法及应用研究工作目标总体目标:加强地震、非地震及综合地球物理、微地震台阵、地球化学、遥感等关键技术方法在油气资源勘查中的研究与应用,提高关键勘查技术方法在高原、山地、深水海域等地区的应用效果;提高地震采集资料质量,研究开发出适用于高原、山地、深水海域等地区的油气地震、非地震勘查及综合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系列,深化微地震台阵深层构造探测技术在油气勘查中的应用,形成自主创新的油气地震、非地震勘查采集、处理和解释等技术体系。“十二五”期间:系统试验,提高地震、非地震勘查在典型复杂地区原始资料采集的品质,初步形成自主创新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油气勘查技术系列。“十三五”期间:进一步试验验证,完善,形成自主创新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油气勘查技术系列,并推广应用。工作任务开展高原、山地、深水等复杂地区油气地震勘查成像技术及应用研究。研究开发能够提高复杂地区数据采集质量、增强成像效果的油气地震勘查采集处理解释技术系列。开展复杂地表地区非地震油气勘查方法技术及应用研究。研究开发适用于复杂地表地区电磁法勘查技术系列。开展复杂地质构造区油气综合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及应用研究。研究开发适用于复杂地质构造区的油气综合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开展构造复杂地区微地震台阵深层构造探测技术及应用研究。深化发展微地震台阵深层构造探测技术在油气勘查中的应用。开展地表地球化学油气勘查新技术及应用研究。开展地表地球化学勘查技术研究,为战略选区提供区域地球化学异常资料,为优选有利目标和部署战略提供地球化学依据。开展遥感油气综合勘查技术及应用研究。研究开发建立油气资源遥感综合勘查技术系列与系统集成。“十二五”期间:对现有主要勘查技术方法在我国不同地区油气勘查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系统调研,研究分析油气勘查中各种方法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选择具有一定油气远景的复杂勘查地区开展各项攻关研究工作,实施小规模的地震、非地震、综合地球物理、微地震台阵、地球化学采集和处理攻关试验。在攻关试验基础上,依照新认识,确定新思路,在复杂地区扩大攻关领域,部署地震、非地震、微地震台阵和地球化学勘查采集处理攻关实物工作量,深化、总结油气勘探方法技术在各类复杂地区应用效果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初步建立起地球物理、微地震台阵、地球化学油气勘查技术系列;完成地表油气信息直接探测技术研究工作,完成多油气信息遥感识别和复杂地表地震勘探遥感配套技术研究工作。“十三五”期间:系统总结和完善攻关成果,选择代表性地区深入开展示范应用研究,形成适用于我国不同复杂地区的地球物理、微地震台阵、地球化学油气勘查技术系列。对形成的技术方法系列成果进行推广应用。完成遥感技术应用系统研究工作。(四)油气理论和技术超前研究工作目标拓展油气资源研究领域,扩大研究范围,面向社会,搭建平台,打破框框,凝聚超前探索的科学问题,获得探索性油气理论和技术研究成果,为油气资源战略调查提供支撑。工作任务主要是探索前沿性、边缘性、交叉性方面的科学问题,包括理论和技术基本成熟,并经实验室验证,有望在一定时期内能够实际应用的;理论和技术基本得到认可,尚需进一步试验验证的;理论认识和技术分歧较大,尚需进一步探索的;其他相关假说。

地质调查与研究杂志官网邮箱申请

据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申请(非油气类)办事指南,在CO2地质封存场地地质调查和勘探前,需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办理地质调查证。按有关规定,不得无证勘查。(一)申请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3)《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4)《地质资料管理条例》;(5)《关于矿产资源勘查登记、开采登记有关规定的通知》(国土资发[1998]7号);(6)《国家物价局财政部关于发布中央管理的地矿系统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及标准的通知》(价费字[1992]251号)。(二)申请程序接收申请政务大厅接收申请人提交的探矿权申请材料。资料审查主办司局接到政务大厅转来的申请材料,对申请材料进行初步审查,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主办司局出具《补充修改材料告知书》或《退回申请材料通知书》,需要退回申请的,连同申请材料交政务大厅转发给地质调查申请人。受理主办司局对符合要求的地质调查申请进行研究,准予受理的,出具《受理地质调查申请的通知》,交政务大厅转发给地质调查申请人;不予受理的,出具《不予受理地质调查申请的通知》,连同申请材料一并交政务大厅转发给探矿权申请人。备案受理后,主办司局审查人在5个工作日内提出审查意见,并报送处领导复核。处领导在5个工作日内提出审核意见并报分管司领导。分管司领导提出复核意见报司长。司长签发审批意见。结果通知准予备案的,主办司局出具《领取地质调查证的通知》,交政务大厅;不予备案的,主办司局出具《不予备案地质调查的通知》,连同申请材料交政务大厅转发给申请人。颁发地质调查证(1)地质调查申请人按要求完成了相关要求的事项,并缴纳探矿权备案费后,主办司局将收费通知单交政务大厅,政务大厅与财务司联系,领取缴费发票;(2)政务大厅从财务司领取发票后,通知主办司局制印地质调查证,同时通知地质调查申请人领取地质调查证;(3)政务大厅将地质调查证和发票交地质调查申请人,同时将地质调查申请人的领取地质调查证的证明文件交主办司局备案。公告主办司局将地质调查备案项目备案材料交政务大厅转发给项目所在的省级国土资源部门;资料归档主办司局将批复后的全套材料整理归档。(三)申请材料要件(1)《地质调查申请登记书》(原件,一式3份,每跨一个省级行政区增加1份);(2)申请的区块范围图(原件,一式1份);(3)勘查单位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在有效期内并已经年检(复印件,1份);(4)勘查单位《地质勘查资质证书》,在有效期内并已经统检(复印件,1份);(5)地质调查项目资金来源证明文件(原件,1份);(6)地质调查工作实施方案及附件。(四)备案时限自受理地质调查申请项目之日起至签发之日止,时间为20个工作日。符合《行政许可法》第四十五条规定情形的;在审查过程中需要申请人补充材料或对有关情况做出进一步说明的,所需时间不计算在审批时限之内。

专栏5-1 谈地质勘探工作中的若干客观规律和业务政策问题(节选)在地质勘探工作内部关系中,一个重要问题即是在综合使用各种手段或方法时,必须以地质的观察和研究为基础。地质勘探工作是一项科学的地质资源的调查研究工作。地质勘探工作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对各种地质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以力求正确地反映和认识其实质的过程。观察(包括野外观察和室内的鉴定试验等)是对地质资源客观实际的科学实践;研究是经过思维加工,进一步认识和掌握地质现象的内部联系及其规律性,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这是一个多次反复循环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地质勘探工作是通过使用多种勘探手段和技术方法来进行的,然而地质的观察和研究则是最基本的方法。它应当贯穿到地质勘探工作的全部过程,并为各种手段和方法的使用提供地质依据和指出要解决的问题。在综合使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时,必须以地质的观察和研究为基础,按照地质的依据和目的,合理地布置使用。当前的情况是,在地质的观察和研究两个重要的环节上都存在不够认真和不够及时的缺点。认识来源于实践,故在进行地质现象的观察时,应采取严肃认真和客观的态度。各项原始记录、素描、数据和试验鉴定的结果,都必须真实并力求准确,切忌以主观臆想代替客观事实。有经验的地质技术人员必须深入生产第一线,亲自参加并帮助经验少的同志进行实际观察。一切不重视实际观察和不严肃对待原始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在实际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地质科学理论对各种原始资料进行综合研究,也必须及时地、经常地进行。在综合研究时,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详细地分析和研究已得的资料,正确地编制各种综合图件,做出科学的推断与结论。这里要反对两种偏向,一种是不认真研究实际资料,或者资料尚不充分时只凭主观臆想即轻率地下结论的做法;另一种是不肯深入思考,不联系地质科学理论进行综合概括,只把资料机械地拼凑起来的现象罗列的做法。在工作中必须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为了认真地做好地质的观察和研究,还必须加强地质工作的业务建设(重视对地质业务的领导,制定工作规范、规程、工作方法指南,做好地质资料档案工作,充实试验研究设备等等),并结合实际需要,认真进行地质科学理论的学习与研究,以便不断提高地质勘探工作质量与科学技术水平。作者:宋应,原载《中国地质》1962年第1期地质工作的特点是集调查和研究于一体,科学技术研究贯穿于地学数据采集、处理和发布的全过程。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形成产品的过程都需要有大量的研究工作。以地质填图为例,在西方国家这是一项科学工作,经常由大学的教师和研究生来承担。例如,在美国国家合作填图计划中,每年都有一部分经费专门用于同大学合作的地质教学填图项目(专栏3-2)。实际上,许多著名的地质大师都长期从事地质填图工作。如果说研究与调查存在差别的话,那主要体现在工作方式和侧重点上:研究侧重于数据的解释,而调查更偏重数据的采集。当数据的采集和处理、解释都由一个机构来承担的时候,研究与调查结合的问题将迎刃而解。反之,无论管理上如何强调,“两层皮”的现象都不可避免。当前,地质调查工作中一种倾向值得注意,即轻野外,重室内;轻观察,重测试;轻调查,重研究;轻技术,重科学。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许多地质工作者对野外轻描淡写,或在野外根本没有理清地质体的关系,便采样分析,进而发表论文。这种工作模式已经严重影响了地质调查工作的质量和地质科学研究水平。事实上,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地质界就引发过一场争论,其结果认为地质观察和研究是地质调查(勘探)的基础,研究需要调查为基础,调查需要以理论为支撑,各种方法技术手段的应用,需要以最大限度地取得地质成果为目的(专栏5-1)。尽管20世纪60年代在地质调查与科研结合上已达成共识,但因受体制的限制,这个问题至今未能有效解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调查与研究工作必须由同一支队伍来承担。

  • 索引序列
  • 地质研究杂志官网邮箱
  • 地质调查与研究杂志官网邮箱
  • 地质调查与研究杂志官网邮箱地址
  • 地质调查与研究杂志官网邮箱注册
  • 地质调查与研究杂志官网邮箱申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