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发布时间: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专著:参编《统计学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2月  论文:  [1] 构建广西北部湾农村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的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11(5):73-75(中文核心)  [2] 基于主成分的广西北部湾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1(2):619-621(中文核心)  [3] 基于Goldstein模型的农村人力资源培训需求研究——以广西北部湾为例 [J] 安徽农业科学2011(1):554-(中文核心)  [4] 广西北部湾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10(10):212-(中文核心)  [5] 论核心竞争力的构成[J]经济导刊2011(6)(中文核心)  [6] 激励导向型的报业人力资源研究[J] 新闻界2011(6)(CSSCI)[8] “产学研”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9(1):149-  [9] 企业培训师多元化趋势研究[J]时代经济论坛2008(12):9-  [10] 高校院(系)管理者的胜任力模型实证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7(1):136-  [11] 创新型社会下高校在产学研中的发展机遇[J]中国教育导刊2007(9):4-  [12] 胜任力职务分析与传统职务分析比较[J]人才开发2007(5):26-  [13] 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J]现代企业2006(11):8-  项目:   主持2010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科研项目:人力资本对广西北部湾产业集群的响应研究   主持2010年广西师范学院教学改革“十二五”项目: “产学研”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类课程教学创新   主持2007年广西师范学院基础研究项目:北部湾(广西)经济区人力资源开发策略研究   主持200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科研项目:基于时代特征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内涵研究   主持2005年广西师范学院青年基金项目:胜任力模型在高校院(系)管理者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研究   参与2006年广西师范学院教学改革“十一五”项目:构建与行业标准相衔接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研究   参与2002年铁道部课题:铁路运输岗位设计及人才匹配研究   参与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项目的资助、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项目(项目资助号:KSCX2-SW-221):非典时期民众社会心理行为状况的研究   参与2003年铁道部课题:铁路员工离职状况研究

黄国华(1965,5)男,汉族,湖北仙桃市人,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现任物理与电子信息科学系主任,广西师范学院科协副主席,广西师范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广西师范学院学报编委。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副校长(正厅长级) 陈洪江(5846191) 主管育才校区东院二期与三期项目建设工作。协助校长负责行政、定点扶贫工作。分管校办、校友总会秘书处。联系政治与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校长 钟瑞添(5846376) 协助校长负责学科建设、科研工作,分管科技处、社科处、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教师教育学院、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联系教育科学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校长 白晓军(5846382) 协助校长负责成人教育、后勤服务工作。分管成人教育学院、后勤服务集团、附属中学、附属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实验幼儿园。联系美术学院、音乐学院、设计学院。副校长 蔡昌卓(5829863、 8028) 协助校长负责国际交流和境内外合作办学及资产管理工作。分管国际交流处、资产管理处、王城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国际文化教育学院、漓江学院。副校长 李传 起(5846381) 协助校长负责全日制普通本科生教学工作、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及学校发展规划工作,协助校党委副书记分管学生工作,分管教务处、研究生学院,协助校长分管发展规划办。联系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副校长 张师超(5840836、1836) 协助校长负责图书资料建设和学报工作,分管图书馆、学报编辑部。联系电子工程学院。 副校长 覃卫国(5852882) 主管雁山校区建设工作和雁山校区“相思江·奥林苑”教职工商品房建设。协助校长负责安全保卫、离退休和信息化工作。分管保卫处、离退处、雁山校区建设办、网络中心、乐年学院。联系数学与统计学院、化学与药学学院。

主任委员:梁 宏副主任委员:钟瑞添 李传起委 员(按姓氏笔画顺序排序):王 枬 王朝元 王德明 刘文俊 刘玉红 刘俊杰 刘祥学 孙杰远 孙建元 麦永雄 苏良亿 李 晓 李志青李宏翰 杨丽艳 杨树喆 吴欣望 何林夏 张利群 张景鸿 陈吉棠 林春逸 罗知颂 罗星凯 周长山 周世中胡大雷 钟瑞添 高金岭 唐 凌 唐荣德 宾长初 黄小明 黄竹胜 黄伟林 黄瑞雄 覃德清 谭培文特约委员(按姓氏笔画顺序排列):王岳川 石中英 邢润川 吕世伦 孙昌武 李文海 李学勤 陈先达 张岂之 陆有铨 邵敬敏 林德宏 葛晓音曾繁仁主 编:钟瑞添副主编:王朝元(常务) 刘文俊秘书长:王朝元副秘书长:李小玲 苏良亿编辑人员:王朝元 苏良亿 刘文俊 阳 欣 黄小玲

曹斌,男,1954年生于陕西眉县。中共党员。1977年7月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本院中文系任教。1980年9月—1981年7月在广西师范学院中文系师从卢斯飞教授和林焕标教授进修中国现代文学史。1986年9月—1987年7月考入福建师范大学现代文学助教进修班,学习硕士生主要课程。曾在中国现代文学馆、西安外国语学院学习、培训。2001年12月晋升为教授,入选学院“百名人才”。现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理事、学院杂志社社长、学报编辑部主任、学报社会科学版副主编。?曹斌教授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工作。先后讲授过“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选讲”、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思潮”、“鲁迅研究”等课程,教学中及时引入新观点、新材料,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的能力培养,受到学生欢迎。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主 管:云南省教育厅主 办:云南大学主 编:卢云昆编辑出版:《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国内发行:昆明市邮政局 代号:64-85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代 号:BM 1860出版日期:单月18日开 本:标准16开页 码:96页国内统一刊号:CN53-1176/C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1-7511地 址:昆明市翠湖北路2号云南大学文津楼A区三楼邮政编码:650091定 价:RMB00元 在哲学社会科学日益繁荣、日渐受到重视之际,《云南大学学报》(社科版)*于2002年8月创刊,施惟达教授任主编,卢云昆教授任副主编,林艺副编审任编辑部主任。《学报》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开拓学术视野,弘扬人文和科学精神,为培养优秀的学术人才、促进高校学术研究的繁荣为办刊宗旨,强调研究的学术性、科学性和前沿性,坚持高质量、高品位的办刊方针。《学报》所设“哲学与文化”为本刊特色栏目,刊登精品文章,注重理论创新;“经济学探索”关注社会经济动态,探讨经济热点问题。此外,本刊还设有“文学研究”、“社会学研究”、“学术评论”、“书评”等栏目。《学报》为双月刊,逢双月28号出刊,当前为96个页码。吴松校长专门撰写了“发刊词”,警言新创办的《学报》“若能以张扬学术良知、播布学术正义、塑造学术人格为已任,着力营造良好学术氛围,注重学术品位,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人文价值的高标,学问之人的成长和大学精神的塑造尽一份力,出一份力,则善莫大焉。”《云南大学学报》(社科版)的创办,还得到了许多著名专家学者的支持和关心。耄耋之年的启功先生专门为《学报》题写了刊名,费孝通、雷洁琼、季羡林、任继愈、于光远、蒋学模等老一辈学者题辞祝贺,创刊号上刊登了汤一介、陈嘉映、张汝伦、邓伟志等知名学者的论文。2002年8月20日下午,《学报》在云南大学图书馆隆重召开了创刊座谈会。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省社会科学院、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以及省内部分高校的领导、专家学者,省内各兄弟刊物负责人等到会。与会来宾对《学报》的创刊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学报的发展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和宝贵的意见。继创刊座谈会之后,2002年12月15日学报编辑部在北京大学英杰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召开了在京专家学者座谈会,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参加了座谈会,云南大学校长吴松教授主持会议,施惟达主编介绍了《学报》的办刊情况。各位专家学者纷纷表示《学报》刊登的文章都有较高的学术质量,包容量大,同时对《学报》如何突出刊物特色、如何使栏目设置更加合理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创刊当年,《学报》出版了三期刊物,作者均为全国各学科的领军人物。共刊登了29篇论文,文章涉及哲学、文化、经济、历史、社会学、文学、美学等学科,对各学科领域中较深层次的问题,学者们进行了探讨研究。29篇文章中有14篇17次在不同学术期刊上引起反响,反响率达到62%。2003年3月15日,学报编辑部在复旦大学逸夫科技楼内举办了“在沪专家学者座谈会”,为进一步办好学报征询专家的意见和建意。复旦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大学等单位的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云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武建国教授主持,施惟达主编向与会专家和学者介绍了刊物的基本情况。到会专家学者们对2002年出版的刊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指出《学报》总体设计朴实、大方、厚重,所刊文章学术质量高,能反映学科前沿问题,是一份学术品位较高的综合理论刊物。同时,对《学报》之不足,学者们也予以了中肯的建议。为庆祝云南大学建校80周年,2003年《学报》第2期特设“校庆80周年专稿”栏目,云大高发元书记及吴松校长为栏目撰写了专稿,高发元书记的文章是“风雨耕耘立宏业”,吴松校长的文章是“以人为本 学术兴校 弘扬传统 再铸辉煌”,这两篇文章全面总结了云南大学80年的办学历程,提出了新世纪的奋斗目标,使学校全体师生倍受鼓舞,在广大校友中引起良好反响。在两年多的办刊工作中,编辑部全体人员兢兢业业,认真遵守编辑规范,不断提高办刊水平。《学报》依照《社会科学期刊质量标准(试行)规定》达到了执行评优标准,于2003年7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务院新闻办审核备案,荣获由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辑委员会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共同颁发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收录证书》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文献计量研究中心颁发的《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DJCED)刊源证书》,同年10月又获得《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荣誉证书。2004年9月,由资美编云南艺术学院学报副主编张建荣副教授设计的学报封面获第五届中国大学出版协会颁发的装帧“艺术设计金奖”。另外,《学报》的英文翻译由有着深厚功底和丰富经验的云南师范大学何昌邑教授担当,保证了英文翻译的较高水准。截止到2004年10月为止,《学报》共出刊14期,编发文章158篇,先后刊登了国内诸多知名学者和学术界新锐的论文,这些文章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新华文摘》、《中国社科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心都对学报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文摘或复印率保持较高水准,其中2003年第4期《学报》最具代表性,该期共刊登了11篇文章,达到了100%的反响效果,《学报》已逐渐显露出其在学术界的影响力。编辑部常常收到读者的电话,要求订阅或购买刊物。为扩大发行量,编辑部于2003年7月与昆明市邮政局签订了国内邮发协议,代码为64-85,《学报》还与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签订了国际发行协议,代号为BM1860。《云南大学学报》(社科版)为云南省乃至全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建起又一个学术舞台,开启了又一扇学术窗口。虽然创刊至今还不足三年,在事业上才刚刚起步,与兄弟刊物相比,还有许多经验要学习借鉴。相信在学校的领导和专家学者的关心支持下,在编辑部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云南大学学报》(社科版)会创造出更加光辉的业绩。 2003年10月,获得《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荣誉证书。 2004年9月,学报封面获第五届中国大学出版协会颁发的装帧“艺术设计金奖”。2006年10月31日,学报荣获云南省第二届期刊评选优秀提名奖;“哲学与文化”栏目荣获优秀栏目奖。2007年12月,学报获云南省报刊出版质量评比A类期刊。

张文刚,作曲家。广西合浦人。1939年入重庆音乐干训班学习声乐和作曲理论,1940年与”新音乐社”建立联系,从此走上创作道路。1943年进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院作曲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抗战胜利后,与李凌、孙慎等合办上海中华音乐学校。1947年在上海主持中华音乐院工作。建国后,先后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部任副主任兼作曲系主任,在中央音乐学院工作团,中央歌舞团和中央乐团从事创作。曾任《儿童音乐》主编。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一、二、三届理事。作品有三、四百首之多,主要有歌曲《牧羊女》、《把自由还给我们》、《我们要吃饭》、《忆江南》(同名电影主题歌)、《风雨进行曲》(影片《鸡鸣早看天》插曲)、《在祖国和平土地上》、《七色光》、《穆斯林姑娘》、《再见、大海》、《我们快乐地歌唱》、合唱《壮士骑马打仗去了》、《向秀丽》、《僾尼人的歌》等。大合唱《飞虎山故事大合唱》以及钢琴曲,小提琴曲及管弦乐与朗诵等。1951年获罗马尼亚“人民友谊”歌曲国际比赛三等奖,少儿歌曲集《我们的田野》获全国儿童文艺创作评比一等奖。出版有少儿歌曲集《我们的田野》。1989年在京举行个人作品音乐会。湖南文理学院教授  基本信息:  张文刚,男,1959年出生,湖南安乡人。研究生学历。湖南文理学院 [1]中文系教授,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执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丁玲研究会会员,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常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详细介绍:  张文刚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艺美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持省级科研课题2项,出版著作2部,参编著作4部,先后在《光明日报》、《文艺报》、《青年文学》、《中国图书评论》、《求索》、《理论与创作》等报刊发表学术文章50多篇。有5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和《文艺理论》全文复印。科研方向主要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其中以中国新诗和地方作家作品为重点)和文艺美学为主,形成了两个研究方向、三个研究系列。1、中国新诗研究系列。主持了省级科研课题“中国新诗意象论”,研究成果将以专著形式于近期内出版,目前已撰写出一组文章发表在《湖南社会科学》、《湖南大学学报》、《河南大学学报》、《海南大学学报》、《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对中国新诗进行系统的意象分析,是一项开创性的研究工作。2、地方作家作品研究。已于2002年上半年出版专著《武陵作家论》(远方出版社出版)。该书以20世纪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湖湘大地沅澧流域作家群为评析对象,评论领域涉及各种文学体式。既勾勒作家作品的个性特征和地域色彩,又把对个体作家作品的研究上升到对文艺现象、创作态势和审美观念的观照与思考;既有理性梳理和深度分析,又有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和诗意体悟。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元洛教授在该书序言中写道:“姑不论此书所具有的地方文学与地方文献的价值,作者的敬业与奉献的精神,就足以令人肃然起敬的了,何况他所评说的有些作家,其影响也远远超过了有限的地域,更何况他今日所鼓吹的某些星星之火,明日可能一发而成燎原之焰。”这一研究成果填补了本地区现当代群体作家研究的空白。3、文艺鉴赏美学研究。已于2001年出版专著《中国现代文艺鉴赏理论概观》(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该书从宏观的角度,用系统的方法对20世纪已取得的文艺鉴赏理论成果进行了梳理和评析。既有鉴赏理论方面的深刻性和系统性,又有审美实践方面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这一项研究工作,开文艺鉴赏美学资料的整理和研究之先河。   张文刚教授在学术研究方面,追求并开始形成了“诗化评论”的研究风格。

冯江平,男,1955年10月生。1979年9 月考入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 1983年7月毕业,获文学士学位;1983年9月考入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系心理学研究生, 1986年7月毕业, 获心理学硕士学位,同年分配至河北师范大学教育系工作。1988 年任讲师,1993年任副教授。1997年5月调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系工作,2000年评为教授。现任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应用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应用心理学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 姓名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职务:研究室主任 专业领域:心理健康、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心理学 通讯地址: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邮政编码:650092联系电话:0871—5169751 电子邮箱:参加学术团体情况: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科研方面:1、出版学术专著(独撰或主编)8部,合著10部;发表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等50篇,如:冯江平:儿童心理问题咨询与矫治,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冯江平:考试方略与心理调节,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2月。冯江平:青年心理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冯江平:中小学教师的问题行为及其改进,《云南师大学报》(教育版),2000年第六期。冯江平: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学生的影响与改进措施,《学术探索》,2004年第二期冯江平、刘应洁:拓展训练近期效果的评估研究,载杨鑫辉主编:《心理技术应用研究》(第四辑),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罗国忠、冯江平:国外员工帮助计划(EAP)的新发展,《管理科学文摘》,2006年第7期。倪峰、冯江平:国外关于EAP的评估研究,《当代经济管理科学》,2006年第九期:40~倪峰、冯江平:下岗职工SCL-90的元分析,《社会心理科学》,2006年第四期:108~ 2、承担国家、省、厅等各级科研课题15项,其中主持10项(已有6项圆满结题),如:2000年主持云南省教育厅课题“中小学教师问题心理与行为系统研究”(已结题)。2003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高级营销人员胜任特征的实证研究”(已结题)。2005年主持云南省教育规划课题:我国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整合性研究。2006年主持云南省政府资助课题:基于公众态度调查的云南省社会预警系统研究。2007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社会预警指数的构建。教学方面:为本、专科学生开设并主讲过的课程:《普通心理学》、《青年心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员工激励与薪酬设计》、《社会心理学》、《中学生学习心理辅导》等课程。为研究生开设与主讲的课程:《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方法和技术》、《社会心理学专题》、《教育心理学》、《组织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等。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1.主持2007年河南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2008年结项。2.主持2005年河南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旅游扶贫开发与农村社区变迁研究”,2007年结项。3.主持2007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决策研究重点招标课题“河南省2020年比2000年人均GDP翻两番战略对策研究,2008年结项。4.主持2009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河南省新农村建设模式比较研究”(在研)。5.主持2004年河南省软科学项目““民营企业参与城市公用事业的方式研究”,2007年结项。主持2007年河南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构建和谐旅游扶贫开发社区研究”(在研)主持2007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河南新农村建设研究””,2009年结项。主持郑州大学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自然城镇化与行政城镇化对比研究”,2006年结项。主持河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调研项目“旅游扶贫开发中的不和谐问题及对策研究”,2006年结项。此外,到2012年11月还参与完成、国家级、省部级项目5项,厅级项目6项。 截止2012年11月,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2篇。新农村建设的误区分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5期,独著,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政治》2007年第1期全文转载。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2期,独著。中国和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比较分析,《郑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独著。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分析,《郑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3 期,独著。混合性城市化发展模式初探,《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独著。旅游扶贫开发的两难选择及对策研究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独著。中国农村文化转型的路径分析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独著。新农村建设须解决四个问题,《领导科学》2008年第10期,独著。农村养老问题及对策,《改革与理论》,2003年第6 期,独著。关于社区养老问题的几点思考,《改革与理论》,2003年第6期,独著。我国城市化的新路径---自然城市化,《河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独著。 《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国工商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独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主编。《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社会问题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合著,第二作者。 《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社会问题研究》一书于2007年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同时获得河南省教育厅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郑州市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城市公用事业民营化》2006年获河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优秀调研成果特等奖。《自然城市化和行政城市化对比研究》2004年获河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2003被评为郑州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2007年1月年被评为郑州大学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 2007年12月年被评为河南省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2008年被评为郑州大学讲课优秀教师。 2012-2013年度作为郑州大学启明社会工作协会指导教师荣获“社团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8-12 陕西财经学院编辑部工作,先后任副主任、主任,《当代经济科学》杂志常务副主编、主编;6-11 作为中国人民银行选派的高访学者赴德国中央银行学习;6-12 作为国家教育部选派的高访学者赴英国SUSSEX大学学习;1-1999 陕西财经学院工作,任工商学院院长、兼学报编辑部主任、《当代经济科学》杂志主编; 1997年起担任产业经济学博士生指导教师;9 至今 西安交通大学工作,任经济与金融学院(即原陕西财经学院)院长,继续担任《当代经济科学》杂志主编;7----10 曾作为学校高访学者赴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访问学习并担任MBA导师。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父亲深沉的爱子之情,抒发了儿子对父亲的怀念和对父爱的深深感谢。文章简介:《父爱之舟》,是作者吴冠中所写的散文体裁的文学作品。在一般人的笔下,母爱如水般温柔,父爱如山般厚重,而著名画家吴冠中记忆中的父爱,却能载于小舟之中,飘入他的梦境。在为数不多的以父爱为题材的文章中。这篇回忆性散文可算是精品之一,它不是以斐然的文采见长,而是以情取胜,平白如话的语言里,蕴含着深厚的父子之情,细细咀嚼,别有一番滋味,令人感动不已。

1971年5月生,江苏东台人。1993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硕士生导师,“青蓝工程”南京师范大学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999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政治系,获法学硕士。2003年11月应邀赴香港中文大学访学研究。200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获史学博士。研究领域为当代中国史、政治学与公共行政学。曾在《当代中国史研究》、《江海学刊》、《南京师范大学学报》、《中共党史研究》、《百年潮》、《社会》、《理论导刊》、《现代管理科学》、《当代中国研究》(美国)、《二十一世纪》(香港中文大学)、《传记文学》(台北)等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刊物发表《廉政公署研究》、《我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的回顾与思考》、《毛泽东晚年心态与评红运动的兴起》、《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等学术论文20余篇,并有多篇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要参与写作了《公务员制度创新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建构与调谐》、《公共行政管理学新编》等著作4部。主持完成两项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和一项南京师范大学青年科学基金社科重点项目。

Zhu Z(2007)State Schooling and Ethnic Identity : The Politics of a TibetanNeidi Secondary Schoolin CLanham, MD:Lexington B 朱志勇(2013):《质性研究:实践与评论》(第一卷),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邓猛、朱志勇等主编(2007):《“金钥匙”视障教育理论与实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于惠芳、朱志勇主编(2006):《中国社会运行与变迁:理论与诠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朱志勇、范晓慧(2013):《高等教育社会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朱志勇、郑磊(2013):《教育管理学:概念与实践》,北京:轻工业出版社;朱志勇、范晓慧(2011):《教育社会学:一种系统分析法》,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郑磊、朱志勇(2013):“教育是否促进中国公民的政治选举投票参与?来自CGSS2006调查数 据的证据”,《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第11卷第2期,第165-185页;  邓猛、朱志勇(2013):“从话题到问题:教育研究方法刍议”,《教育学术月刊》,第3期, 第15-29页;  朱志勇、向思(2013):“凤凰为何不还巢?‘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毕业生违约个案研 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第34卷第1期,第110-117页;  朱志勇、崔雪娟(2013):“优秀校长的领导特质:媒体报道视角的分析”,《教育学报》,第9 卷第1期,第100-110页;  朱志勇、崔雪娟(2012):“研究生学术能力:一个基于政策文本分析的理论框架”,《清华大 学教育研究》,第6期,第92-99页;  Zhu, Zhiyong and Xiaohui Fan (2012) “Reflections on Teachers’ Teaching Conceptions: A Case S”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V 45, N 4, 42-55;  朱志勇、董轩(2011):“家校关系视野中的学生发展:基于西部五省调研的分析”,《清华大 学教育研究》,第2期,第56-63页;  朱志勇、董轩、向思(2010):“学校发展规划实施与评估:西部五省的经验”,《清华大学教 育研究》,V 31, N 2, 40-48;Zhu, Zhiyong (2010): “Higher Education Access and Equality among Ethnic Minorities in C”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V 43, N 1, 12-23;  Du, Yuhong and Zhu, Zhiyong (2008) Impact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Investment in China: Evidence from Basic Education in Western Areas Project,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V 41, N4, 1-4;  Zhu, Zhiyong (2008) “Trade-offs between the ‘Top-down’ and ‘Bottom-up’ School Education Management Models: The Implementation of School Development Planning in Western C”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V 41, N 5, 36-57;  朱志勇(2008):“西藏牧区‘三包’政策下的基础教育反思:达萨乡中心小学个案分析”,《教育 研究与实验》,第4期,第16-21页;  Zhu, Zhiyong (2008) “Reflections on Basic Education in Tibet under the Policy of ‘Three Guarantees’,”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V 41, N 1, 44-50Deng Meng and Zhu Zhiyong(2007)“The Chinese ‘Learning in Regular Class' and Western Inclusive Education:Comparison and E”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forthcoming)。朱志勇(2007):“国学校教育情境中族群认同感建构的的社会学分析(下):分析与讨论”,《西北民族研究》,第3期。朱志勇(2007):“国学校教育情境中族群认同感建构的的社会学分析(上):文献综述及研究方法”,《西北民族研究》,第2期,第55-70页。Zhu Zhiyong(2007)“Ethnic Identity Construction in the Schooling Context:A Case Study of a Tibetan Neidi Boarding School in C”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Vol40,N2,38-朱志勇、邓猛(2007):“教师有平民教育观吗?”《中国教师》,第3期,第10-11页。朱志勇、徐蕾(2006):“社会资本在民办学校发展机制中的运作逻辑:个案分析”,《清华大 学教育研究》,第4期,第63-70页。朱志勇(2006):“学校教育情境与族群认同感:内地西藏班个案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第4期,第82-88页。朱志勇、邓猛(2006)“教育研究方法(论)的‘科学化'抑或‘本土化'?——兼论学位论文的开 题报告”,《教育研究与实验》,第1期,第1-8页。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6年第5 期全文转载,第63-71页。朱志勇(2005):“少数民族学校教师角色意识初探:个案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第6期,第90-98页。《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年第2期大文摘转载第173-175页。朱志勇、刘叶(2005):“上海、香港与台湾三地文学类畅销书中价值取向的社会学分析”,《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第140-147页。朱志勇(2005):“教育研究方法论范式与方法的反思”,《教育研究与实验》,第1期, 第7-12页。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5年第4期全文转载第64-71页。朱志勇(2005)“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了吗?”,《社会学》第1期,第1-5页。GerardAPostiglione and ZhuZhiyong,(2004),The Context of Educational Access and Identity Formation for Tibetan Students : Educational Segregationor Impact Integration Asian Ethnicity , V15,N。Zhu Zhiyong(2003),Schooling and EthnicIdentity : The Study of an Inland Tibet School,China Education Forum,V4,N朱志勇(2002)“我国小学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演进---价值取向的分析”,《上海教育科研》第12期。朱志勇(2001)“教育研究者在质化研究中的“关系”:一种反思社会学的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第6期,第1-6页。朱志勇(2001)“协商性共识与控制性共识:我国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社会我价值取向分析”, 《上海教育科研》,第8期。朱志勇(2000)“适应抑或超越:我国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个体我价值取向分析”,《上海教育科研》,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10期全文转载。朱志勇(2000)“语文教科书自然环境价值取向分析”,《上海教育科研》,第10期。人大 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12期全文转载。朱志勇(1998)“我国内地和台湾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社会角色的呈现”,《比较教育研究》,第5期。此文被收录到鲁洁主编(1999):《华人教育:民族文化传统的全球展望》,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第176-187页。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学》1998年10期转载。朱志勇(1997)“课程的社会学研究简论”,《教育研究》,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 学》1997年11期全文转载。朱志勇、范晓慧(1997)“家庭影响学生在班级中交往的社会学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家庭教育》1997年第2期全文转载。王有生、张行涛、朱志勇(1997)“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教育机会均等问题探讨”,《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第2期。朱志勇(1997)“教育社会学的功能论和冲突论:兼论两种理论对我国教育现状的解释”,《上海教育科研》,第6期。国际会议论文朱志勇(2006):“学校教育情境下族群认同感建构:内地西藏班的个案研究”,北京大学首届教 育社会学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3月18-19日,北京。朱志勇(2005):“民族认同感:少数民族学校教师教育信念的基点”,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教 师教育暨特殊教育需要与低年级儿童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2005年10月9-14日,甘肃兰州。Zhu Zhiyong(2002)Constructing Ethnic Identity :Inland Tibet Middle Schools in Other Parts of C Conference paper in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2002 Annual Meeting August 16-19,Chicago,I朱志勇(1997):“我国内地和台湾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社会角色的呈现”,华人教育国际研讨会, 1997年11月21-24日,中国南京。 朱志勇(2006):西藏的学校教育与社区发展的关系研究。

  • 索引序列
  •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