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教育和文化的关系论文选题

教育和文化的关系论文选题

发布时间:

教育和文化的关系论文选题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①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②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③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④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力量(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①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②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③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④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101、教师(或学生)工作(或学习)动机的激发研究102、教师(或学生)心理素质问题研究103、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研究104、教师成长(发展)的途径、方式探索105、学习(或教学)策略研究106、教学活动中知识、技能与能力的转化研究107、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有效性研究108、网络环境下的班主任工作研究109、网络环境下的师生关系建设研究110、网络教学中的教师角色转变与适应研究111、网络环境下的指导——自主学习研究112、新课改下的教师工作挑战及其适应研究113、新课改下的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研究114、新课改下的教师观重建研究115、新课改下的学生观重树研究116、新课改下师生关系的更新及其教育对策研究117、新课改下不同教学模式的比较及其实践综合研究118、新课改中地方课程的实践与反思119、新课改中校本课程的实践与反思120、论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地位与作用121、新课改中家长的教育影响力研究122、论现代化大潮下的学校管理战略设计123、论国际化大潮下的学校教育目标设计124、论人性化思潮下的教育规则修改125、论信息化趋势下的培养目标设计126、论科学化思潮下的科学主义教育127、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与解决研究128、城乡儿童教育机会均等的考察与反思129、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应试化倾向的观察与批判130、论网络教育质效的评价131、论网络教育的管理与考核132、系统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133、教育管理系统中的决策及其特征134、系统评价及其教育中的应用135、课堂教学系统的系统分析136、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利弊探悉137、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138、试论教师资源的有效配置139、试论中小学教师聘任制的建立和建全140、当前中小学教师聘任工作的规范研究141、教师积极性调动的途径142、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研究143、校长负责制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权力关系研究144、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学校党支部的功能和作用145、班级教育力量的形成146、网络时代德育工作新途径147、领导应变能力研究148、学校管理中良好工作态度的培养149、管理目标的功能研究150、学校管理中决策科学化(或民主化)研究151、现代学校管理中教代会职能研究152、期望理论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153、双因素理论与教师积极性的激励154、贫困地区教育经费筹措155、成就动机理论与教师成就感的培养156、公平理论与教师积极性的调动157、外国教育史与中国教育改革(这是论文方向,自己确定小标题)158、论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教育先行战略159、柏拉图《理想国》的教育思想评述160、班主任工作研究(这是论文方向,自己确定小标题)162、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途径163、学校管理制度研究164、校本管理研究165、教师依法执教研究166、学生品德评价研究167、信息化时代课堂教学模式研究168、高校扩招对基础教育的影响169、教师教学科研和教学质量的关系研究170、后进生的成因和转化对策171、网络教育中的教师素质结构及其应对研究172、网络背景下学生学习的特征及其教育变革研究173、网络教育中的师生关系特征及其教育导向研究174、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比较研究175、网络下的教学过程特点研究176、基于网络开放性特征的教育变革研究177、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与行为研究178、大众传播媒介对青少年的心理及行为方式影响的研究179、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180、教育发展与就业需求的社会心理学研究181、书院的产生对中国当代教育的启示182、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心理学研究183、亲子关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184、培养青少年的健康人格研究185、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研究186、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研究187、青少年的情感能力培养的研究188、青少年的智力开发研究189、青少年的创造力培养研究190、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的创新191、适应新课程改革,加强学校教学管理192、新课程与教育评价的改革193、语言艺术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的应用(语言可包括口语、体态语和书面语)194、基础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研究195、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196、我国家庭教育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其对策197、独生子女心理特点及成因分析198、论离异家庭对儿童性格形成的消极影响199、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学校教育对策200、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设想201、试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活动因素202、青少年人际心理异常与家庭教育20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设想204、教师队伍现状和问题透视及改革对策205、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206、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评价207、新课程理念下的学校评价208、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角色转化209、数学发展性评价内容研究210、说课的艺术性与规范性

分析阅读技能,听力等都可以

您好,毕业论文是由各个学校院系自己发出去给学生的,由指导老师根据学生个人水平给予恰当建议,之后由学生选题,选好题之后写开题报告,接着便是毕业论文的一稿二稿和终稿,最后是论文重复率筛选,最后是论文答辩,公布成绩,希望帮到您,谢谢!

教育和文化的关系论文题目

分析阅读技能,听力等都可以

你可以去看下汉斯出版社的<职业教育>/<新闻传播科学>这些吧

您好,毕业论文是由各个学校院系自己发出去给学生的,由指导老师根据学生个人水平给予恰当建议,之后由学生选题,选好题之后写开题报告,接着便是毕业论文的一稿二稿和终稿,最后是论文重复率筛选,最后是论文答辩,公布成绩,希望帮到您,谢谢!

论教育与文化的关系论文选题

1论题要新颖2论题要窄,不能太广3论题要集中,围绕一个话题

学术堂分四个步骤来教你如何选择教育学方面的论文题目  1.选择一个笼统的题目  这个题目应该是你既感兴趣又对其有一定了解的题目。对这个题目你应该已有一些想法,而这些想法值得你去进一步探讨、研究,进而将其扩展为一篇论文。   阅读与思考  应该尽量多读书,以求得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在阅读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地给自己提出问题:你头脑中的那个题目是否已有人做过较为深入的探讨?你是否能从新的角度、新的侧面来进一步拓展此题目,提出有创见性的论点?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你就可以迈出下一步。否则,你就应该及时地放弃这个题目。  3.缩小题目范围  将题目的范围缩小到某几个方面,使其有可能成为一篇论文的题目。   确定最后的题目  最后选定的题目应符合以下几项要求:  1)选定的题目本身应该是有意义的,而且是严肃的。你的分析必须有见地、有深度。一篇科研论文应该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应该使读者读后有所收获。  2)选定的题目应该是你力所能及的。  3)选定的题目应该有足够的资料供参阅。论文中所表述的观点或看法应该建立在对各种资料的分析的基础之上。如果你只能找到一两本或一两篇与你的论文题目有关的书籍或文章,如果你只是从这一点资料中得出结论,那么你所做出的结论很可能依据不足。  4)选定的题目应该是可供客观研究使用的。  5)选题不应该是当前最热门却又无法下定论的题目。如果你选定的题目太大,无法写深写透,你就应该设法缩小它的范围,为自己的论文找到一个恰当的焦点。选题的过程是一个从大题目中发现小题目的过程。

1、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2、教育与人的解放  3、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4、教学中的师生交往  5、教师的教学语言  6、论教学的主体性  7、创造教育的历史  8、启发式教学的历史考察  9、孔子的教育思想  10、杜威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11、论陶行知的创造性教育思想  12、校本课程研究  13、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研究  14、 中学生研究性学习问题研究  15、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  (学术堂提供更多论文题目)

你要看一下你自己究竟研究的是哪一方面,您小学教育只是代表你的专业,要看你具体研究的哪一个专业方向,跟你所擅长的去确定题目,你也可以找你的老师去商量。

教育和文化的关系论文

教育与教育学区别是其包括的范围的大小不同。教育注重过程,教学注重结果。教育与教育学的联系是:教育包含教育学。

众合利达教育老师:这可以拆开写很多篇论文,合起来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我找了一篇论文,选取了一段,你在从中找你要的600字吧。我国的教育技术事业发展经历了一个艰辛的历程(南国农,2006),在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系列问题。正如梅家驹先生所提出的三个问题就一针见血地点中了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要害:“我们究竟要研究什么?我们的目的(促进学习)究竟达到了没有?先进的和传统的能不能绝对化?”众多学者也在一直努力地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但是似乎都未触及到问题的实质。众所周知,我国的教育技术及其前身电化教育的学科理论研究和构建都是从国外传入和引进开始的,可以说,“从实践到理论开始时都是从国外进口的舶来品”,[1]虽然我国的教育技术工作者做了大量的民族化工作,但是当今我国的教育技术仍然流露出浓厚的西方文化气息。笔者从文化的角度出发,认为制约我国教育技术发展问题的根源是文化问题,文化是我们理解教育技术之真谛的“阿基米德支点”。以此为切入点,笔者将自己的一些思考整理如下,抛砖引玉,以求方家匡正。一、对文化的理解文化是个复杂的概念,对文化的界定众说纷纭。从广义上理解,文化是指人创造的总体,即人类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人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及其成果的总和,它包括物质、制度和心理三个层面。从狭义上理解,文化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它是“在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历史中形成并通过人们的各种活动表现和传承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语言符号、知识系统的整体,它的核心是价值观念,基础是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表现是人们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语言符号以及知识系统”。[2]本文正是从狭义的角度来认识文化的。文化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其本质也表现在其民族性和时代性。文化是时代的产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文化的形式和内容都在发生着变化,一个时代的文化与另一个时代的文化是有明显差异的。另一方面,文化具有民族性,各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长期延续性以及社会情绪、理想、风俗习惯、道德风尚和审美情趣等特征。因此,文化具有每个民族赋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又有时代所规定的时代特色,“正如任一个人无不属于某一民族和某一时代一样,任一文化也无从脱离某一时代和某一民族”。[3]文化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积累沉淀会在人们的深层心理结构中形成一种肯定性的心理倾向或思维定势,这便是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一种“集体无意识”,是潜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价值取向、评价尺度、情感态度和思维方式;文化传统弥散在整个社会之中,并且往往不为人们所意识,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打下深深的烙印,制约着人们对各种事物的认识,使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走向和倾向。文化传统发端于过去,继承至现在,并将一直影响未来。教育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与教育之间存在着一种潜在的、深层次的联系。文化常常以一种“遗传基因”的作用方式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比起经济和政治因素来,文化对教育的制约影响较为迟缓且不明显,然而却是更为久远和深刻的。不同教育反映着不同文化背景,体现着迥异的文化传统和时代特征,任何教育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生存发展,是具体历史文化的体现,都深深地打上了文化的烙印。二、从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看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中西文化是中西民族在不同的人文与生态环境条件下创造的,两种文化同为人类文化发展进程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类型,各具特色,差异巨大,究其根源就在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差异。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角度分析教育技术,阐明一定的文化背景与教育技术的内在关联,揭示教育技术学科的文化意蕴,从而更清晰地理解教育技术的生存方式,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我们的疑惑。其中文化传统中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民族精神在文化心理结构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决定作用。本文从这三方面对教育技术的影响入手,分析当前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与文化的历史、逻辑的关系。(一)文化传统的价值取向对教育技术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伦理为本位的,伦理是连接社会关系的纽带。伦理本位的文化精神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直接导致了“重集体、轻个体”的社会价值取向和“师道尊严”的教育价值取向。在中国社会,传统教育极力推崇“师道尊严”的价值观念,教师是被作为国家意志的代言人出现的,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学生则在教师的阴影下,唯唯喏喏,开口“先师”,闭口“古训”,引经据典成为做学问的必由之路。时至今日,“师道尊严”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教师的教学行为一直得到高度重视,教师操纵着整个教学过程,而学生的主动性相对较低,创造性受到压抑,处于被支配地位。比如,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师生都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即便教师采取其他教学方法,也多是由教师决定;教师习惯于向学生提问,学生不习惯向老师提出疑问;在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时,教师评定占绝对优势,忽视学生互评和自评;在班级管理上,教师习惯于发号施令和严格的监督和惩罚,而不提倡学生的共同参与和自我管理。与以伦理为本位的中国文化不同的是,西方文化是以个人主义为本位的。个人主义是西方价值体系的核心部分,西方思想家认为“价值均以人为中心,个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价值,社会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一切个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在道义上是平等的”。西方教育家在教育过程中提倡个人本位,注重个性人格的培养,追求人格的自由独立性,特别是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高举“儿童中心”的大旗,对美国乃至世界的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美国课堂上,充满了活跃的气氛,绝对没有“师道尊严”的迹象,学生和教师平等交流,平等相处,学生是教育过程的积极的参与者,“这不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是有一种文化伦理的意义”。[4]综观教育技术发展历程,教育技术一直以杜威为教育技术学术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从视听教学、程序教学运动到计算机辅助教育,一直把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己任。美国教育技术与传播协会(AECT)先后在1963、1970、1972、1977、1994和2005年六次对教育技术进行定义,着眼点都是围绕着学习者的“学习”来论述的,正如伊利在《教育技术学领域:定义的表述》中写到的:“教育技术学领域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和改善人类学习的质量……作为教育技术学的特征,其方法已被三个先后发展起来的模式所揭示,在以往50年间,它们使这一领域得到发展。这三个模式是:应用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强调个别化与个性化的学习;运用系统方法。正是这三个概念,被综合成一个促进学习的总体的智能方法时,就形成了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特点,从而也确定了这个领域的理论根据。”[5]因此,中西文化在价值取向上的冲突正是造成我们在教育技术理论研究和实践上貌合神离的根源,教育技术理论的西方文化背景和中国文化的实践土壤的对立造成了中国教育技术实践“无根”的现状。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活动在全国各地开展得如火如荼,却存在着这样一个现象,就是小学的实施状况胜于初中,初中的实施状况强过高中,原因并非高级中学的教育水平不高、师资力量薄弱,而是高考的“独木桥”让课程整合却步终结。素质教育的实施也面临着同样的窘境,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从中央到地方、从教育内部到全社会,一场以“素质教育”为旗帜的教育改革遍及了全国,但是无法否定这样一个事实:目前的基础教育依然被牢牢地束缚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中,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不见减轻,升学竞争更加激烈,急功近利,为追求考分与升学率而不惜以牺牲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代价,依然是一些地区和学校所热衷的教育行为。“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似乎成为当前基础教育的真实写照。而教育技术在此却扮演着一个尴尬的角色。由于存在升学的压力,教育技术所蕴涵的先进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和教学手段无法得到真正落实,而教学媒体所具备的强大的信息传递功能却备受教师的青睐,因而,应用教育技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就蜕变成借助先进的媒体设备对学生实行“人灌加电灌”的无奈局面,教育技术也成为加重学生负担的新的手段,真正的价值无法得到发挥。有专家认为这种现象是由教师对课程未进行有效教学设计造成的,但笔者认为这实质上是传统的价值观念直接操纵着教师的教学活动,在整个文化氛围的压抑之下,教师作为教育过程实施的落脚点对先进的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望而却步。(二)文化传统的思维方式对教育技术的影响思维方式是反映一定阶级的人的认识能力及其特征的思维要素的结构和方法论原则。“思维方式对教育存在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它直接控制着人们的认识方式,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实践遵循着思维方式的定势,去认识教育现象,从事教育活动,从而使教育的民族性与思维方式的民族性彼此呼应,呈现共同的民族化色彩。”[6]西方民族的思维方式注重抽象思维、形式思维和逻辑思维。理性是西方文化的根本特性,西方民族善于寻求问题的范畴,揭示规律。分析性思维是整个西方民族基本的思维方式,他们对问题的研究善于突破整体感,对从各部分和要素的研究入手,达到对事物的具体认识,并在此过程中追求对事物的精确性认识。而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注重整体思维、相关思维,具有高度的辩证性,直觉是其基本的思维方式。正如对教育技术的定义方式,我国学者尹俊华先生的观点就体现了浓郁的民族气息,也集中体现了我国教育技术学界对教育技术的认识,“教育技术就是‘教育中的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它分为有形(物化形态)和无形(智能形态)两大类”。[7]这是一个本土性定义,这个定义力求从整体、统一的观点去看待教育技术,直观地把教育技术理解为“教育中的技术”,以“技术”为切入点,把教育过程中的技术手段和方法都纳入了教育技术的范畴,这体现了一种整体性思维。这个定义是从本体论上对教育技术的研究,回答了教育技术是什么。但是由于中国传统的辩证思维强调整体观而不足以说明事物的各个细节,因此这个定义并不涉及“教育技术做什么”、“应该怎么做”等操作性问题,另外由于中国传统思维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对概念缺乏精确界定,因此这个定义显得很宽泛,对教育技术的认识难免含混笼统,“有教育,就有教育技术”的观点在我国也是得到认可的,这样就很容易把教育技术看成是无所不包的百科全书之类的东西,在实践中很难起指导作用。反观AECT1994定义,“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深受分析性思维的影响,它突破了对事物认识的整体感,从教育技术的各个要素入手,明确了教育技术的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在实践中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但是它只是纲要性含义的规定性定义,说明了教育技术“在哪些领域干了些什么”,而对教育技术的本质问题却没有触及。如果认为AECT1994定义是对教育技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阐述,不免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嫌。另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受理性思维的影响,西方教学重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处理教学事件的一套规则和程序,是为了达到特定的教学目的,通过理性计算而选择的手段。它延伸了人对自然进行控制和管理的某些特点”。[8]教学设计传承了西方还原论、确定论等思想,它可以预测学生学习过程的变化,教学设计的过程也就是把教学过程由整体分解成为若干可以独立操作的各个部分并选择最优教学方案的过程,教学设计师就像工程师一样按照设计规则和程序对教学过程进行操作。然而在我国,我国的教育研究者也会经常遇到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所时刻面临的困惑,他们虽然掌握着一定的教学设计理论,但是面对特定的学生,要完成教学内容,一些教师还是会问“在此时此景下我应该怎么办”?教学设计理论不但没有成为教师们解决问题的得力工具,反而使教师们在教学活动中受到束缚。笔者认为,出现这一深层次原因与中西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有关系。与西方的理性哲学不同的是,中国哲学是实践哲学。西方哲学主体思维方式是抽象思维,以形成确定的概念为导向,以精确为目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不用概念把握世界,而用意象认识表层现象,中国文化的致思途径是直觉,讲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正如黑格尔所说,“在中国人普遍的抽象于是继续变成具体的东西,虽然这只是符合一种外在秩序,并没有包含任何有意义的东西。这就是中国人智慧的原则,也是一切中国学问的基础”。[9]这也说明中国人的思想比较实际、贴近经验,抽象化、理论化、逻辑化的思维方式不是中国的特色,也不受重视。所以说,中国的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注重自己经验的运用,依赖自己的体会,并能够显示出极高的技巧性,但没有上升到理论概括和严格的逻辑推理论证的高度,因此,不免对这样一种体现西方理性文化模式精髓的教学设计理论的认识仅停留在表层,而在实际教学中受到束缚。所以,教学设计虽然被赋予了作为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综观我国的教学实际,理论与实践的“两张皮”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对于这种现象,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就在于此。(三)民族精神对教育技术的影响民族精神相对于社会心理与观念具有更强的凝固性,它是在最深层次上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文化动因。教育技术学起源于美国,美国也一直领导着世界教育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因此谈到民族精神对教育技术的影响就不能回避美国的实用主义。实用主义产生于美国,19世纪末以来一直在美国流行,也是现代美国各派哲学中对美国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哲学流派,并且蕴育了一种“美国精神”。实用主义被广泛地认为是美国文化精神的最核心的东西,“实用主义是一种哲学,也是一种文化。实用主义精神像美国的血液,流在美国的每一道大小血脉之中”。[10]美国教育技术的研究风格也深深地打上了实用主义精神的烙印。范寿康先生曾批评道,“美人论学,往往轻系统,重实利,其弊流于肤浅驳杂,虽以杜威之贤,不能免是”。[11]今天看来,依然如故。美国人关注的是一个个具体的问题,而不是沉迷于学科体系的构建。与我国学者不同的是,美国学者认为教育技术是一个研究的领域,而不是一个学科,至少不是一个成熟的学科。他们不去对相关的概念进行反复厘定,也不去划清研究的界限,而是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具体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在我国教育技术者看来,美国的教育技术没有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正如一位美国学者说,“美国的基本问题是在实践的舞台上解决,而不是在争论或者学术的舞台上解决”。单纯地在概念体系上纠缠对美国人是没有吸引力的,也难怪AECT1994定义在我国被奉为圭臬,但是在美国教育技术界影响甚小。另外,在美国,对问题的研究往往多进行实际的调查分析,而不是在书斋里冥思苦想,研究成果也多是以面向社会的简明的报告的形式,而非深奥的专业论文,报告的行文力求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和操作性。实用主义的研究风格可以摆脱过多概念界定的困扰,可以集中精力解决实际问题。它的弊端同样鲜明,就是这种缺乏逻辑的行为方式,使得美国的教育技术学思考局限于现实的、具体的、直接的问题情景,而不能超越当前情景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和深度,流于实务主义的研究风格也不能从根本上对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和解决。实用主义文化富于冒险精神,勇于探索创新,喜新厌旧,加之美国历史短暂,美国人也缺乏历史感。因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教育技术发展的历史中指代这个领域的词汇层出不穷,比如“视觉教学”、“听觉教学”、“视听教学”、“教学技术”等等,表面上这是受媒体技术的进步以及它们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的影响,深层次的原因是实用主义在发挥着作用。所以,教育技术虽然作为一门教育学科,但在教育学科群落中的力量非常薄弱,没有相对稳定的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更何况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古老国家里,教育技术更显得没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和实践文化,缺乏独特的底蕴,从而缺乏一种历史感。三、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任何一种教育都是民族性的教育,也都是文化传统统摄下的教育。任何国家的教育发展或教育改革都不可能摆脱其文化传统的制约,正如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不能割裂的一样,它的文化传统也不是能强行断裂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也必须立足于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意识是每个研究者所必需具备的,民族文化传统是教育技术发展的基础、前提、立足点和出发点。只有从民族文化传统中寻找教育技术的生长点,教育技术在中国才能深入人心、中国教育技术事业才能茁壮成长;脱离了民族文化传统这个母体,中国的教育技术研究与发展也将如水上浮萍,流于皮毛。中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美国的影响,我们的学科体系几乎是美国教育技术的翻版。对于一个学科建设落后的国家而言,这似乎是新兴学科建设的一条捷径,这种现象的出现在一定意义上是不可避免和有积极作用的。但长此以往便失去了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自主权”,理论想发展就从国外搬,这对于发展我国的教育技术事业将贻害无穷。中华民族的传统教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史上涌现出了无数伟大的教育家,各家各派的教育思想竞相争辉。中国的教育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无论在教育制度上,还是在教育思想和教育价值取向上,中国都提供了一整套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独创性的东西。传统教育文化的优秀精华是我国教育技术的宝贵财富,深刻挖掘和整理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推陈出新,并赋予新的时代含义,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的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弥补我国教育技术本土理论不足的局面,结束教育技术在一种“无根”的状态下研究与实践,否则中国的教育技术还将在一阵阵痉挛中度过。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并不意味着闭门造车、故步自封,还要积极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教育技术走向世界,紧跟世界发展的步伐。国际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特点,国际化本身还意味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异质文化的教育经验,不能盲目照搬,必须站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点上对其进行批判的吸使之民族化,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经验是为了发展善我国的教育技术,而文化意识的消弭则不利于教育技术的发展。中国的教育技术说到底,还是为我国教育的,民族性是它的基础。我们常说“只有民族的世界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必须以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为依托,深刻挖们本民族自己的文化精髓,并在现代科技和现代的催化下,赋予崭新的时代内涵。同时还必须具际化意识,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在国际平台上加话与交流的程度,吸取百家之长,构建起我们自具有国际意识和民族特色的教育技术学。

以传统文化和家庭教育为话题作一篇350字左右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我也是啊!不知道怎么写啊!超难啊!

心理学和教育的关系论文选题

本人认为3相对好写,原因是1和2需要大量的调查数据来支持论点,而这些数据不能乱编,这样会增大难度和成本(本人就空间中接到过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为写论文的付费调查的短消息,为采纳后付费50元RMB)3可供参考的文献较多,不需调查数据支持论点

题目的话很多,你可以参考中国论文援助中心一、普通心理学与实验心理学1儿童认知(或社会认知)发展的研究2选择性注意中返回抑制的时间进程研究综述3任务难度对儿童返回抑制时间进程的影响4心理学中的动机理论和动机研究(如成就、归因等)5 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和情绪研究6 心理学中的意识理论和研究7 心理学中的智力理论与研究8 心理与语言9 心理与文化10 心理与社会(家庭关系、同伴关系、社区、传媒、网络等)11心理学数量化方法的优缺点评估 12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比较研究 13心理实验的逻辑在心理学方法中的作用 14多元统计分析与心理学研究 15论心理研究的生态化取向 16论心理学测量工具的正确使用 17教育与心理实验研究的科学化评估 18教育与心理实验研究的科学化评估19职业心理素质的诊断与评估 20职业培训中心理学问题 21职业指导课程设计的初步构想 22中学生的意志力训练方案 23个性与智力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24中学生职业分流的心态调查二、教育心理学1运用快速阅读策略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2低年级小学生听说能力训练的教学实验研究3幼儿早期阅读兴趣的研究4学习有困难学生(初中)一般能力倾向的研究5中学生考试焦虑与学业成就归因方式关系的研究6大学生学业成就归因方式与自信心关系的研究7大学生的自信心与家庭教育方式关系的研究8新兵常见的入伍动机与教育对策的研究9肥胖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特征的研究10关于父母教养方式及社会支持与青少年应付方式发展间关系的研究11儿童行为问题与父母教养方式及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认知间的关系研究12青少年问题应付方式、防御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13依恋类型与学生心理健康14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调查 15中小学生零花钱状况调查 16中小学生中“擂肥”现象的调查 17大、中、小学生网络行为研究 18大、中、小学生生活满意感调查 19大、中、小学生电子游戏行为的特点研究 20大、中、小学生学习动机研究 21大、中学生价值观调查 22大、中学生生活压力事件调查 23中小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研究 24中小学生中课外补习班现象调查 25大学生寝室交往的人际动力研究 26当前青年择业倾向调查 27城市(或农村)人口生活满意感调查 28 大学生家庭观念研究 29大学生亲子关系调查 30校园暴力事件调查 31 家庭暴力事件调查 32生活价值观的代际比较33论智力高而成就低的原因 34论青年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发展的作用 35开发青年智力为什么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36论青年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应如何发展青年的创造力? 37论青年情绪情感的和特点与心理卫生 38论青年的焦虑及其调节 39青年的自我评价成熟与自我教育之间的关系 40论青年自尊心的特点 41论青年自我概念及其对个性发展的影响 42论友谊在青年期的特殊意义 43论当前我国青年友谊、爱情观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 44论我国当代青年道德发展的特点 45论我国当代青年人生观的特点及影响青年人生观形成的心理因素 46论形成青年违法犯罪心理的主客观因素 47论违法犯罪青年在个性意识的倾向性方面的特点 48论青春期性心理特点与性教育 49对当代大学生自杀意念或自杀行为的调查50对当代大学生自杀动机和原因的调查 51对当代大学生自杀的干预策略研究 52对当代大学生生逃课现状、因以及干预策略的研究 53当代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形成过程,如何形成良好的大学生生宿舍文化 54当代大、中、小学生的自尊发展特点 55当代大、中、小学生的自我控制发展特点三 、临床心理学1中学生(或某一群体)心理健康状况与个体因素及应对方式的关系2青年择偶观的性别差异3青年军人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4糖尿病患者的人格特点及其分析5糖尿病患者心身关系的分析6高血压病患者的人格特点及其分析7高血压病患者的心身关系的分析8人格、防御机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的研究9心理控制感量表在神经症患者中的应用分析10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的研究11遭遇创伤时间后的心理改变研究12影响个体挫折承受力的心理特征13宽恕的心理机制14青少年爱滋病高危行为的心理防御机制15成人依恋与主观幸福感四、老年心理学1思维方式对老年人应对行为的影响2自我效能对老年人生活幸福感的影响3老年人的个性特征与长寿4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的主客观标准5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生命质量的因素6社会心理素质与晚年健康7老年智力资源开发的前景与策略8应激与老化五 、管理心理学1激励理论及其应用2学习理论及在企业中的应用3交警工作倦怠的成因极其对策的研究4路口信号灯变换时间与违章抢行发生概率关系的研究5公共场所突发事件语音报警参数的研究6团体依恋及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7教师(或其他某种职业的)职业兴趣与工作绩效的关系8彩民的人格特点及其分析六、人格心理学1人格中的动机研究取向述评 2依恋理论对人格研究的影响 3内隐人格理论述评 4创造性人格研究 5(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6自我概念的心理学研究 7自尊的心理学研究 8自我效能的心理学研究 9自我同一性的心理学研究 10潜意识的心理学研究 11攻击性的心理学研究 12性别差异的心理学研究七、社会心理学部分 1关于影响人们对他人作判断的主要因素的研究 2关于归因的偏误的文化特征研究 3关于归因的两难推理的研究 4关于社会偏见的研究 5性别岐视的现状及成因的相关研究 6自我预期与社会期望的相关研究 7自我概念及其成因的相关研究 8自我表现的社会心理技能技巧的研究 9自我监控与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 10应对压力的社会心理策略研究 11人际交往的年龄特点研究 12人际交往的性别特点研究 13伴侣关系的传统模式与现代模式的异同 14婚姻承诺增强的决定因素 15婚姻关系恶化的决定因素 16控制错觉与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 17减少攻击性行为的有效方式 18竞争行为与合作行为的相关研究 19关于态度改变模式的时代特征的研究 20社会压力的种类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 21从众行为的时代特点研究 22服从行为的时代特征研究八、变态心理学部分 1论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 2社会文化与心理变态之我见 3心理过程障碍的访谈研究 4人格障碍案例分析 5性禁锢、性放纵、性教育 6神经症的特征与研究进展 7成瘾行为的病理机制研究 8违法犯罪访谈研究 9自杀整合干预综述 10论儿童品行障碍的早期预防 11迷信行为的社会调查研究 12论心身障碍的交互作用机制 13重性精神病的社会康复 14变态人格评估研究 15论心理变态的预防模式九、学校心理辅导部分 1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2团体辅导实验研究 3辅导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4 学生心理辅导个案研究 5学校心理辅导研究进展综述 6对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思考 7论学校心理辅导的工作模式 8谈学校心理辅导人员的素质 9学校心理辅导方法的比较研究 10学校心理辅导评估技术探讨 11学生学习辅导的若干问题研究(学习动机、策略、考试焦虑、学习困难等) 12校园生活辅导的若干问题研究(情绪、休闲、消费、人际、性、危机干预、网络使用等)13择业与生涯辅导的若干问题研究 14教师心理健康调查研究 15中外学校心理辅导比较研究

建议你去看下心理学这样的期刊~多看下(心理学进展)这样的期刊里面的文献论题~可以好好学习参考下吧

这三个题目都还是比较可以,就是你的问题都稍微有点大了,如果能再具体点就更好了,像第三个问题儿童发展中,这个儿童的概念太大了范围广了,缩小点好,我个人认为第二个题目还不错,但把范围缩小点了更好````如缩小到某个小学,但这个小学最好不要是专为农民工孩子设的小学```那样就体现不出城市中的小学了`

  • 索引序列
  • 教育和文化的关系论文选题
  • 教育和文化的关系论文题目
  • 论教育与文化的关系论文选题
  • 教育和文化的关系论文
  • 心理学和教育的关系论文选题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