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科技资讯杂志封面

科技资讯杂志封面

发布时间:

科技资讯杂志封面

《科技资讯》杂志 主管单位是中国科学院, 文章需要摘要和关键词,原创率应该是要在70%以上,文章标题下面要注明作者姓名、 单位、邮编,这本刊物印刷不错,封面看上去也有档次,我和朋友发过这本,评职称用的,单位认可。你可以把文章投稿至 这个邮箱,能不能发还得看你自己写文章的用心程度了,祝你好运!

有,在封面上找吧

2021年时尚杂志封面最好看的有哪些?我个人觉得像这种时尚杂志封面的话,我觉得他们的封面都是很漂亮的,我觉得我都是喜欢的。

简单地说,核心 期刊 是学术界通过一整套科学的方法,对于 期刊 质量进行跟踪评价,并以情报学理论为基础,将 期刊 进行分类定级,把最为重要的一级称之为核心 期刊 。核心期刊目录是北大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研究会编制的一个目录,列入这个目录的是核心期刊。核心期刊在刊物上都会注明;从刊物级别上看,有国家级的期刊和省级的期刊,这里说的国家级,指国家部委、全国性团体、组织、机关、学术机构举办的刊物或报纸;省级,指省级机关、团体、组织、学术机构等举办的刊物或报纸。例如:省级期刊《科技资讯》(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主管,北京国际科技服务中心主办的科技期刊),其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3791;国内统一刊号:CN11-5042/N。 _html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名单

科技资讯杂志封面图

是的,省级正规期刊

科技资讯是省级刊物,你可以在百度里搜一下,不过搜到的都是代理的电话,

科技资讯,这个刊物原来注册的时候,以省级为基础,但后来发展比较好,刊物已经被许多单位和地区在评职称的时候,划分为国家级刊物,这个业内比较知名,很多单位和学校都了解。所以,如果是单位评职称,申请自主招生,可以作为国家级刊物来提交。

期刊名称 科技资讯 期刊CN号 11-5042/N 主管单位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主办单位 北京国际科技服务中心、北京合作创新国际科技服务中心 文种 汉文 发行范围 公开 出版状态 可以在新闻出版总署查到

科技资讯杂志封面尺寸

一般正常的杂志规格是16开,即210*285mm,而不是我们一般A4纸的210* 在成品尺寸的基础上,四边各加3MM的出血位(例如成品为210*285,则要做出一个216*291的页面)。注意用CMYK模式来做,分辨率至少要在300DPI以上,这要在一开始做文件就设置好,如果开始设置的很小,等到出非林前在强行改大分辨率的话,图片的精度不会变高的。

26*5是16K了正规应是7*21 正规A4尺寸

210*297300dpi

285X210mm

科技资讯杂志封面图片

千万不要发这个刊物,单位不承认的。我去年才评职,而且不给发票没法报销(他们会告诉你给发票,但实际不给)。

“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是2003年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方针之一。作为首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之一,北京青年报社将第一个试点项目放在了《北京科技报》身上。在北京青年报社与北京市科协2003年四季度确定合作运营《北京科技报》意向的同时,《北京科技报》也拉开了转换机制、面向市场的改革帷幕。  试点意味着探索,改革总要付出代价。《北京科技报》面向市场求发展的5年,也是一段上下求索的成长旅程。    一位乐观主义者的履新之旅    在中国报刊市场上,“赛先生”的处境有些不妙。由于体制、机制、读者定位、内容呈现方式、商业模式等各方面的原因,国内不少科技类报刊都在困窘的状态下艰难度日。在北京青年报社接手《北京科技报》之前,这张报纸也早已陷入亏损,报纸发行量曲线逐年走低,到2003年已跌入历史谷底。  《北京科技报》的前身是我国第一张科技类报纸——1954年创办的《科学小报》。它曾以丰富的科技资讯报道和科普知识影响了几代人。在它的读者群中,不乏重量级的热心读者,不少人的人生因为它而发生了改变。20世纪50年代末,毛泽东主席办公室曾给报社打过电话,要人送去从刊载人造卫星到刊载宇宙火箭这一时期的《科学小报》。著名传记作家和科普作家叶永烈2005年在做客凤凰卫视《鲁豫有约》时回忆道,正是《科学小报》的鼓励,让他以后走向了科普写作的道路。1978年7月,《科学小报》更名为《北京科技报》,在20世纪70年代末那个科学的春天之后,其发行量曾高达40万份。像这样一张有着历史荣光的报纸,谁也不愿意看着它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就这样黯然退出报刊市场。  负责《北京科技报》改版的赵颖华并非不知道国内科技传媒的艰难处境,但她认定,市场并不是不需要科技类报纸,而是科技类报纸在内容上没有贴近读者的需求,在运营机制上未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没有科技类媒体工作经历、不曾做过报社经营工作、也从未以单位一把手的身份“带兵打仗”的赵颖华对《媒介》笑言,当时全是凭着一股革命豪情,加入北京青年报社选“帅”的竞聘的。  是《北京青年报》市场化运营的经验和贴近性内容的生产方法给了赵颖华做好《北京科技报》的信心。她知道,什么样的科技内容会得到读者欢迎。她推断,报纸只要有了读者,也就有了发行量、影响力和广告投放。只要有受读者欢迎的高品质内容,其他的一切都会接踵而来、不期而至的。何况,既有“神五”飞天、科技奥运的天时,又有北京作为科技人才集聚地的地利,还背靠北京市科协在科技工作者中的强大影响力和北京青年报社这一强大的媒体运营平台,天性乐观的赵颖华觉得,《北京科技报》肯定能在市场上闯出一条生路。  改版工作启动之际,《北京科技报》总编辑赵颖华向北京青年报社领导申请启动经费。“要是能有300万的启动资金,大概就能正常运营了”。在北京青年报社与北京市科协签订合作协议时,这个数字最后定为300万。事后,赵颖华向一位已离开北京青年报社的老上级请教运营经验,这位老领导对她说:“你真敢干!给你3000万你要能把这件事干成,就算你幸运了。”  赵颖华对《媒介》坦言,乐观主义者确实能乐观面对一切困难与挑战,但有时也会由于过于乐观,对困难估计不足。《北京科技报》改版5年所遇到的困难与挑战也说明了这一点。    商业模式的前后求索    《北京科技报》在商业模式上的求索率先从内容上的改变创新开始。  2003年12月24日,《北京科技报》由周三刊对开大报改为四开52版周报,每周三出版,分为“探索、发现,精神,健康,数码,生活”六个主题版块,半年后调整为“一报三刊”,即用科学的眼睛看大千世界的“探索周刊”、看心灵的“精神周刊”、看生活的“生活周刊”。改版后的《北京科技报》一改科技类报纸高深难懂、枯燥乏味的面孔,以轻松活泼的语言,悬疑推理的叙事,寓科学性于趣味性,强调“人味”与“科味”的结合,深入挖掘一周重大新闻事件本身蕴含的科学道理与科技知识,打捞一周重大科技时讯,打造报纸“奇特新”的内容特色,让读者“阅读科学也成为一种享受”。  借力北京青年报社下属小红帽报刊发行网络,《北京科技报》2004年1月7日正式投放北京报刊零售市场,成为国内率先进入零售市场的科技类报纸,并迅速打开了局面。在改版后的两三个月内,报纸便以其内容上的影响力与北京电视台《科技全方位》、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走近科学》等栏目确定了合作关系。一位在海外生活多年的“海归”给报社发来传真说,他在国外生活时养成了看大众科技报刊的习惯,回国后却找不到一份对他胃口的类似报刊来阅读。《北京科技报》让他眼前一亮,终于在国内可以看到一份融深度与广度、科学性与趣味性于一炉的大众科普报纸了。他称之为“可爱的阅读”。同年8月,《北京科技报》曾在一个零售报摊创造了单期销售65份的记录。当2005年报刊征订工作完成时,《北京科技报》的征订量较改版前提升了22倍。  报纸的发行量与影响力的窜升并未让《北京科技报》的运营团队高兴得太久。在低成本运作的条件下,依靠广告收入补贴发行费用的商业模式的弊端显露了出来。《北京科技报》1年订价为52元,每份报纸的印制成本却是75元/年,而广告投放却迟迟不见起色,亏损运营便是报社的常态,运营资金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屋漏更有连夜雨。2004年,《北京科技报》的广告总代理商在经过一番市场调研和反复权衡后,半年后决定中途退出。这家公司认为,大众科技类报纸从广告经营角度来看属“问题媒体”,《北京科技报》读者特征不明显,不仅眼前看不到吸引大量广告投放的希望,恐怕未来两三年也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2005年,《北京科技报》的运营团队对商业模式做了一次调整,将报纸定价从1元调高到3元,这样,报纸发行量如果足够大,报社依靠发行也能实现赢利。后来的实践证明这种商业模式的赢利前景依然存疑。原因无它,价格的提高肯定会造成部分价格敏感型读者的流失,发行量无法突破赢利需要的那个盈亏平衡点。  2006年,《北京科技报》再次对商业模式做了调整,希望以发行收入为主,以大型活动、广告经营等综合性业务带来的收入为辅,实现报纸运营上的大突破。这一年初,恰好第三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召开,国务院颁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报社决心抓住历史机遇,策划了面对青少年的大型活动。尽管报社下属的青少年科学社、探索俱乐部举办了不少青少年科普活动,包括“十大功勋企业评选”、“马路闪灯语,非常9+1”等一系列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社会活动,但是由于在寻求政府支持和企业赞助方面在当年收效不大,赢利预期最终也落了空。不过,综合赢利的经营路子在《北京科技报》却越走越坚定,更重要的是,2006年的努力为2007年获得政府工程的有力支持奠定了基础。    政府工程与市场工程两手抓    2006年初,国务院颁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要求打造一批科技传播媒体品牌,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普出版物发行渠道、网点建设。机会总是眷恋那些有准备的头脑。《北京科技报》运营团队在《全民科学素质纲要》颁发前后,在政府相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希望得到大力支持。随后,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其专刊编辑发行的任务交由《北京科技报》负责。北京市委宣传部为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制定了《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其中明确指出,要扶持《北京科技报》、《京郊日报》等科普类专业报刊做大做强。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京科技报》运营上的压力。  《北京科技报》在政府工程建设方面取得进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报社的市场工程建设。2007年初,北京市科委斥巨资委托零点集团给《北京科技报》做了一场历时10周的调研会诊。调查显示,科技科普类报刊深受学知型读者的欢迎,这个人群有一定文化基础,大多是大学以上学历,充满求知欲,爱好阅读,对科技知识时讯感兴趣,追求前沿性、新奇的事物和信息,有一定消费能力,注重自己的生活品质和生活健康。探索性内容是学知型读者阅读科技科普类书刊的共同需求。  2007年9月24日,《北京科技报》基于市场调研和长期运营实践经验上的又一次大规模改版正式启动。内容上,《北京科技报》借鉴美国《国家地理》的灵魂,定位为“中国人自己的Discovery”,实现综合类向探索类转变,重点推出独家深度报道,突出本土化特色;形式上由过去的本儿周报改为全球流行的周刊开本样式,封面设计仿照美国《时代》周刊红框加大图片样式,全彩轻涂印刷,每期60页的内容基本上能满足读者对一周科技资讯的需求,定价8元。  赵颖华分析,《北京科技报》聚焦探索性科技内容,避免了过去一报三刊内容时有交叉的现象,能很好地聚合不同年龄、性别、文化层次和收入水平的学知型读者,解决了大众科技传媒过去读者特征不明显的老问题,本土化的内容特色则有利于与市场上那些依赖外刊版权合作的科普类杂志形成错位竞争态势。《北京科技报》改为杂志形态后,便于读者收藏,有利于资讯的多次阅读利用和广告主品牌资讯的反复传播,印刷设计品质的提升满足了部分高品位读者的阅读需求和广告主广告投放的要求,周刊的出刊频率可以一定程度上照顾内容的时效性和深度,避开了市场上大众科技杂志多为月刊的竞争。目前市场上的科普类杂志大多为10元以上,10元以下的科技传媒报刊市场尚属空白,《北京科技报》价格定位中端,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    给科技传媒界一份答卷    由综合性科普内容改为科技探索类内容之后,《北京科技报》在科技工作者中的认同度得到大幅度提升,在北京市科技界甚至全国科技界引起了较大反响。赵颖华介绍, 《北京科技报》改版提价以后,2008年的订阅总量未降还升,发行收入比去年同期增加60%以上。在订阅读者中,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技工作者占订阅总数的70%以上,是2006年订数的两倍。杭州市科协已将《北京科技报》列为公务员科普必读刊物,武汉市科协主席亲自到报社商洽合作,要求与报社探讨内容、发行基础上更深入的合作方式。《侨乡科技报》等国内同行也要求与报纸建立版权合作关系。赵颖华认为,随着《北京科技报》中国本土特色的科普资讯内容逐渐得到更大范围的认同,与国内各地科委、科协和科技报的合作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她甚至还乐观地给《媒介》描绘了一个以合纵连横的方式建立全国性大众科技传媒的蓝图。《北京科技报》的发展目标就是要成为中国第一大众科技传媒,通过近5年时间的探索实践,她似乎找到了通往这个目标的方向与路径。  在经营管理上,《北京科技报》实行的是总编辑负责制,总编辑在日常运营管理上有最大限度的决定权。经营管理制度的制定、修改报北京青年报社备案,《北京科技报》高层运营团队的提名、调整由总编辑提名,报北京青年报社批准,由北京市科协正式任命。《北京科技报》产品定位的改变和改版方案的确定需报北京青年报社委会和主管单位北京市科协讨论研究同意后方可执行。经营管理上的重要决策,《北京科技报》一般会形成文件,向主管主办单位领导汇报, “娘家和婆家”每年对《北京科技报》进行财务审计。整体而言,这是一种较好处理了集权与分权的关系的集团管理体制,既能充分授权,调动下级单位的积极性,又能保证上级单位的监控权与领导权,很好地避免了“一放就乱,一统就死”的传统管理体制的弊端。  《北京科技报》现有员工由三部分人组成,即《北京青年报》派出的运营管理团队、《北京科技报》改版之前的老员工和通过社会招聘进入报社的新员工。如何把这三部分人凝聚成一个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学习的团队,是《北京科技报》启动改版以来首先要解决的难题之一。《北京科技报》以打造中国第一大众科技传媒为奋斗目标,倡导尊重职业、尊重创造、终生学习和精诚合作的团队文化,逐渐形成了很好的团队氛围。  在2007年某科技会议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内主要科技传媒的负责人悉数到场,大家在报道这场会议新闻的同时,也在交流各家那本难念的经。赵颖华笑言,到2008年底《北京科技报》改版5周年的时候,她一定要给全国科技传媒界一个说法,她要把《北京科技报》这5年在产品定位上的探求、商业模式上的寻找、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的设计、团队建设等方面的心得体会和盘托出,与大家分享,算是《北京科技报》作为北京青年报社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第一个项目对全国科技传媒界的一点贡献。  “如果说我们的探索对科技传媒的生存发展具有价值和意义,首先应该感谢的是,我们的主管主办单位领导对我们探索所付代价的宽容与全方位的支持;北京市科委、市委宣传部等相关单位领导的无私支持扶持。我个人还要感谢我的工作搭档们的心血智慧奉献和通力合作,以及我们团队所有同事的真诚信任”。

科技资讯,这个刊物原来注册的时候,以省级为基础,但后来发展比较好,刊物已经被许多单位和地区在评职称的时候,划分为国家级刊物,这个业内比较知名,很多单位和学校都了解。所以,如果是单位评职称,申请自主招生,可以作为国家级刊物来提交。

神舟一号:横空出世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中国第一艘不载人的试验飞船——神舟一号,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经过21小时的飞行,在完成预定的科学试验后,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着陆,中国人成功实现了天地往返的重大突破!神舟一号飞船座舱内放置有一个高70米左右、身着航天服的男性模拟人。这个模拟人是一个感应器,用于收集返回舱在太空中的温度、湿度、氧气等各种试验数据。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列入国家计划。在全国各有关部门和科技人员的大力协同下,航天科技人员仅用7年的时间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三大技术难题,即研制成功了可靠性很高的大推力火箭,掌握了载人飞船的安全返回技术,建造了载人太空飞行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我们的飞船比美、苏的晚40年才发射,但飞船技术水平要和他们现在的相当,要体现技术进步,不能照抄,要迎头赶上。”王永志说。短短七八年的时间,中国航天人走完了发达国家三四十年所走过的路。中国第一艘神舟号无人飞船的发射升空,揭开了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发展新的一页。神舟二号:全新亮相神舟二号虽是第二艘无人飞船,但却是中国第一艘正样飞船,也可以说是载人飞船的“最完整版本”,各种技术状态与载人时基本一样。飞船在轨飞行7天后返回地面。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各种仪器设备性能稳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数据,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美国一家报纸发表评论说,随着2001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二号飞船,“中国古老的飞天梦想将不仅仅是传说,中国航天员离上天的日子更近了。”神舟三号、四号:百折不挠神舟三号飞船在产品进场的第4天,出现了飞船穿舱插座信号有一个点不导通的问题。决策者们毅然决定:进度服从质量,推迟发射!当飞船船舱内3000多个接点个个导通之后,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试验结果表明:飞船搭载了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呼吸和血液循环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轨道舱在太空留轨运行180多天,工作正常,预定试验目标全部达到,试验获得圆满成功!9个月后的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在低温严寒条件下发射成功。前所未有的持续低温天气:-28℃,比发射《大纲》规定的最低发射温度-20℃足足低了8℃!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就是由于一个O形橡胶密封圈因低温变形失效而导致的!经过充分的试验数据论证和气象会商,专家们优选了一个较好的窗口,并调整了发射程序。低温严寒下,参试人员用149件保暖物品,严严实实地将火箭关键部位包裹起来,同时不断地吹送热风,直到临近发射前15分钟,才把这些保暖物品撤下来。2003年1月5日,飞船安全返回并完成所有预定试验内容,突破了我国低温发射的历史纪录!神舟三号、四号在全载人状态下连续发射成功,预示着中国人“摘星揽月”已为期不远。神舟五号:神州圆梦

科技资讯版面费

科技资讯是3000字符/5版,超出3000的字符可以半版半版的加论文发表咨询我头像

不会啊,是不是额外的

主管单位: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主办单位:北京国际科技服务中心我也是的发的这本杂志,上月投的这个月拿到的杂志,我的文章2500字符,一个版就发了,你的文章字数有点多不知道一版能不能发,你咨询一下天之信采编部吧,网上都有她们的联系方式 ,我和同事都是从那发的

  • 索引序列
  • 科技资讯杂志封面
  • 科技资讯杂志封面图
  • 科技资讯杂志封面尺寸
  • 科技资讯杂志封面图片
  • 科技资讯版面费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