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西藏自治区藏文文献数据库下载

西藏自治区藏文文献数据库下载

发布时间:

西藏自治区藏文文献数据库下载

同元藏文软件

把汉语转成藏语的软件或是网站:

藏族历史《藏族历史》是2003年1月1日由巴蜀书社出版的图书。该书主要介绍了吐蕃王时期、分裂割据时期、元朝治下、明朝治下、清朝治下、中华民国等各个时期的藏族民族历史。书名藏族历史ISBN7806594787页数227页出版社 巴蜀书社出版时间第1版 (2003年1月1日)西藏的介绍藏族唐卡藏族服饰图片藏族服装藏族服饰西藏服饰羌族服饰藏族饰品藏族历史简介藏族起源图书信息尺寸: 2 x 8 x 2 cm重量: 662 g内容简介《藏族历史》介绍了吐蕃王时期、分裂割据时期、元朝治下、明朝治下、清朝治下、中华民国等各个时期的藏族民族历史。媒体评论序言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是各兄弟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缔造的。藏族是中国历史悠久、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民族之一。据1990年7月统计,全国共有藏族人口4593330人,主要分布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省区。藏族在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虽不是最多的,但分布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是少数民族中居住面积最大的民族。数千年来,藏族人民繁衍生息在青藏高原上,在征服大自然的斗争中,在社会发展的演变中,藏族人民以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创造了独特而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一直为世界所注目,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从公元7世纪中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期开始,藏族就有了自己的文字,从而也就开始了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经过一千多年的积累,用藏文撰写的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文物古迹、历史文献、宗教典籍、藏医藏药、天文历算、建筑艺术、雕刻绘画、民间节日、民族体育等方面的文献,浩如烟海,卷帙繁多。在中国除了汉文的书籍文献外,在55个少数民族文库中,藏文书籍文献居于首位。目前藏族地区各大图书馆、档案馆以及寺院保存的书籍文献,其品种和数量之多,令世人瞩目。如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现保存有四百多万件藏文文献;拉卜楞印书院藏有二十二万余部文献典籍;德格印书院共保存有三十余万块印版,文字量达5亿之巨。这些典籍内容丰富,雕工精细,样式考究,印刷精巧,包装华丽,有的用金银粉汁书写而成;有的用青缎、丝绸等刺绣而成;有的还用珊瑚、玛瑙、珍珠、宝石等镶嵌而成。这些典籍不仅具有极高的保存价值,而且也是研究藏族历史文化的第一手资料。正因为藏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加之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宗教的影响等多方面的因素,近、现代以来,对藏族和藏区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兴趣,甚至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藏学,为世界学术界所关注。目前,世界上不少学术团体和专家在研究藏族的历史和文化,有几十个国家还设立了藏学研究机构,专门研究藏学。藏学不仅巳成为国际性的一门显学,而且在中华民族文化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今天加强藏学研究,不仅是一个发展藏学学术的问题,而且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研究和继承。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藏学研究工作。1951年,为了刚刚和平解放的西藏工作的需要,在中央民族学院建立了藏语文专业,并招收了第一届藏语班的学生;1981年,成立了中央民族学院藏学研究所;1993年,原中央民族学院民语系藏语文教研室与藏学研究所合并,成立了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系;2000年,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系扩建为藏学研究院。近几年来,全国不少民族院校都建立了藏学系、所。1986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两个办公厅发出《关于建立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通知》,在北京成立了藏学研究中心,认真地进行藏族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和研究。此后,全国各地一大批藏学研究机构相继成立,更把国内藏学研究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藏学的故乡在中国,中国具有较国外优越许多的人文地理条件以及汗牛充栋的藏文典籍。经过数十年的耕耘努力,一支门类齐全,集藏语言、文学、历史、宗教等学科为一体的藏学科研队伍已形成规模,且不断发展壮大。许多藏学科研工作者多次深入藏区进行社会调查和古籍整理工作,现已整理、翻译出版了五百多种,上百万册的藏学典籍、名著、资料和历史文献;开展了藏文《大藏经》以及对梵文贝叶经的研究整理工作;一些藏学机构还举行过多次高水平的国际藏学讨论会和有影响的学术交流活动;并创办了《中国藏学》、《西藏研究》、《中国西藏》、《安多研究》、《雪域文化》、《西藏佛教》、《西藏社会发展研究》、《西藏艺术研究》等近30种藏、汉、英文藏学研究刊物;还培养和涌现出一批以藏族学者为主的藏学研究人才。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是各兄弟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缔造的。藏族是中国历史悠久、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民族之一。据1990年7月统计,全国共有藏族人口4593330人,主要分布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省区。藏族在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虽不是最多的,但分布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是少数民族中居住面积最大的民族。数千年来,藏族人民繁衍生息在青藏高原上,在征服大自然的斗争中,在社会发展的演变中,藏族人民以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创造了独特而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一直为世界所注目,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从公元7世纪中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期开始,藏族就有了自己的文字,从而也就开始了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经过一千多年的积累,用藏文撰写的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文物古迹、历史文献、宗教典籍、藏医藏药、天文历算、建筑艺术、雕刻绘画、民间节日、民族体育等方面的文献,浩如烟海,卷帙繁多。在中国除了汉文的书籍文献外,在55个少数民族文库中,藏文书籍文献居于首位。目前藏族地区各大图书馆、档案馆以及寺院保存的书籍文献,其品种和数量之多,令世人瞩目。如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现保存有四百多万件藏文文献;拉卜楞印书院藏有二十二万余部文献典籍;德格印书院共保存有三十余万块印版,文字量达2.5亿之巨。这些典籍内容丰富,雕工精细,样式考究,印刷精巧,包装华丽,有的用金银粉汁书写而成;有的用青缎、丝绸等刺绣而成;有的还用珊瑚、玛瑙、珍珠、宝石等镶嵌而成。这些典籍不仅具有极高的保存价值,而且也是研究藏族历史文化的第一手资料。正因为藏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加之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宗教的影响等多方面的因素,近、现代以来,对藏族和藏区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兴趣,甚至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藏学,为世界学术界所关注。目前,世界上不少学术团体和专家在研究藏族的历史和文化,有几十个国家还设立了藏学研究机构,专门研究藏学。藏学不仅巳成为国际性的一门显学,而且在中华民族文化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今天加强藏学研究,不仅是一个发展藏学学术的问题,而且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研究和继承。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藏学研究工作。1951年,为了刚刚和平解放的西藏工作的需要,在中央民族学院建立了藏语文专业,并招收了第一届藏语班的学生;1981年,成立了中央民族学院藏学研究所;1993年,原中央民族学院民语系藏语文教研室与藏学研究所合并,成立了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系;2000年,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系扩建为藏学研究院。近几年来,全国不少民族院校都建立了藏学系、所。1986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两个办公厅发出《关于建立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通知》,在北京成立了藏学研究中心,认真地进行藏族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和研究。此后,全国各地一大批藏学研究机构相继成立,更把国内藏学研究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藏学的故乡在中国,中国具有较国外优越许多的人文地理条件以及汗牛充栋的藏文典籍。经过数十年的耕耘努力,一支门类齐全,集藏语言、文学、历史、宗教等学科为一体的藏学科研队伍已形成规模,且不断发展壮大。许多藏学科研工作者多次深入藏区进行社会调查和古籍整理工作,现已整理、翻译出版了五百多种,上百万册的藏学典籍、名著、资料和历史文献;开展了藏文《大藏经》以及对梵文贝叶经的研究整理工作;一些藏学机构还举行过多次高水平的国际藏学讨论会和有影响的学术交流活动;并创办了《中国藏学》、《西藏研究》、《中国西藏》、《安多研究》、《雪域文化》、《西藏佛教》、《西藏社会发展研究》、《西藏艺术研究》等近30种藏、汉、英文藏学研究刊物;还培养和涌现出一批以藏族学者为主的藏学研究人才。藏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藏族文化按照传统藏族文化的范围划分,有佛学、因明学、工艺学、医药学、声明学,即大五明;以及修辞学、戏剧学、韵律学、星象学、辞藻学,即小五明。这大、小五明即十个学科,按照现代学科来划分,有藏族语言、藏族文学、藏族宗教、藏族历史、敦煌学、藏族逻辑、藏族工艺、藏族天文、藏族医学、藏族教育、藏族文化、汉藏关系史、藏族科技、藏族民俗、藏族旅游以及藏族地区的现代化等。为了弘扬藏族文化,让更多的读者了解藏族文化、研究藏族文化,我们组织了一批中、青年学者撰写了《雪域文化丛书》,由于时间紧、资料少等客观原因,难免会在丛书中挂一漏万,凡有错误之处,敬请专家学者以及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西藏自治区藏文文献数据库

藏文应该也是字符串吧?Oracle有个clob类型可以存储比较大的字符串

元代 设 布政司 ,标志西藏正式归中央管辖

藏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是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1] 。中国境内有人口约640万余人(2013年)。另外,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不丹等国境内也有藏族分布。藏族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7世纪初期吐蕃建政之后,吐蕃与唐朝的接触日益频繁。10世纪到16世纪,是古代藏族文化兴盛时期。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启动《中华大典· 藏文卷》编纂工作 2013年7月12日下午,《中华大典·藏文卷》编纂工作启动会议在北京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召开。十届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热地,中央统战部和西藏自治区相关负责同志,以及来自北京、西藏、四川、云南、甘肃、青海的专家学者和宗教界人士约70人参加了会议。会上,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总干事拉巴平措介绍了《中华大典·藏文卷》编纂启动工作情况,中央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张裔炯发表了讲话,十届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热地向主持大典编纂工作的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致以热烈的祝贺。为弘扬藏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民族地区文化保护工程建设,2011年10月,中直机关事务管理局和国家财政部将《中华大典·藏文卷》编纂文化保护项目正式立项。2013年1月,《中华大典·藏文卷》筹备小组在藏学研究中心成立。2013年4月,从藏学中心各部门抽调部分人员,正式组建《中华大典·藏文卷》办公室。根据项目规划,《中华大典·藏文卷》编纂将在15年内完成,收书上千种,总类分为20个典,内容涉及藏族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领域,从藏文创制之初的7世纪到20世纪中叶,时间跨度超过1300年。全书体例结构将既具有藏文传统学科编排的特点,又兼备现代学科系统分类的优点。据悉,《中华大典·藏文卷》还将统一使用符合国际编码的藏文软件进行录入、编排,出版同时建立学科门类齐全的“藏文文献资源全文数据库”。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李晓苏 靳吉利)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发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新华社北京3月30日电 30日,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发布了第一份《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报告》,称西藏经济社会有望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报告由长期从事西藏发展研究的专家学者共同研究撰写完成。参加撰写的专家学者于2008年5月和8月,先后两次奔赴西藏进行调研,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和个案研究。报告约23000字,共分为引言、增长与变化、人类发展、可持续发展、政府与市场、困难与挑战、结束语等7个部分。报告指出,发布本报告的目的是为关心西藏发展的人士提供一个全面认识、了解当代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蓝本;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促进西藏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决策依据;在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之际,对西藏的经济发展进行一次回顾和总结。报告介绍,当前西藏经济不仅总量(GDP)突飞猛进,固有的产业结构也在发生深刻改变。三次产业在结构与比例上的变化说明西藏的传统产业结构已经出现积极的变化,不仅出现了量的增长,而且呈现出质的提升。报告指出,通过对与西藏人类发展指数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发现,伴随着地方经济的高增长,西藏居民,尤其是西藏藏族居民的人口增长、人均GDP、人均预期寿命、人均受教育程度等重要人类发展指数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因此,西藏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社会财富的积累,同时也表现为人的生存质量的改善与权益的保障。报告认为,随着西藏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通过法律、行政和投入上的努力,更加重视本地区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此外,政府在产业发展政策的选择上和对市场的引导方面,将生态产业和环境友好型产业优先考虑。报告介绍,西藏正在经历市场化方向的经济改革,市场在资源配置,特别是在价格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果说改革开放初中期,西藏各地城镇面貌发生的变化让人记忆犹新的话,农牧区的发展变化则令人印象深刻。报告同时指出,西藏民主改革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虽然经济发展之成就令人瞩目,发展仍面临许多挑战,其中,经济社会发展成本高、市场发育程度偏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平衡、全区人力资本有待提高等,均是本地区将要长期面临的挑战,同时也是今后西藏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报告认为,虽然西藏的社会局势和经济发展受到了2008年“3·14”事件的影响,但这一事件除对西藏的旅游业造成了暂时困难外,对其他产业的影响力有限。今后几年,随着中央对西藏的投资力度和转移支付力度的增强,农牧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及居民新消费需求的形成等有利因素的显现,西藏经济有望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发布首部《中国藏学年鉴》 2011年5月24日,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在其成立25周年之际正式发布首部《中国藏学年鉴》。《中国藏学年鉴》(2009)分为序言、目录、特稿、研究综述、学术活动、学者介绍、藏学机构、书目索引、论文资料索引、附录国外藏学研究论著、后记等部分;其中收集了中国藏学工作重要文献、1949年至2008年中国藏学各研究领域成果综述等。国藏学研究中心副总干事郑堆表示,中国藏学源远流长。至少1000年前,藏汉学者就开始记录、研究藏族地区社会、历史、文化现象;随着近代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有识之士认识到边疆危机四伏,十九世纪的边政研究和抗战时期西部边疆研究都促进了藏学发展。郑堆说,多年来,不少中国学者有志于编撰出版《中国藏学年鉴》,但藏学学科综合性、与专门学科的交叉性等特点及多文种的藏学成果给编写工作带来困难。2010年初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该中心承担起编写这部年鉴的工作,“旨在为全国藏学界搭建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忠实记录下新中国藏学繁荣发展的历程”。当天,中国藏学界人士汇聚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祝贺该中心成立25周年。25年来,这个国家级的综合性藏学研究机构,集藏学研究、人才培养、对外交流、图书资料、书刊出版、信息交流、文化展示和医疗服务为一体,并在中国现有50多个藏学机构中承担起“牵头协调”的工作。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总干事拉巴平措在当天庆祝活动讲话中介绍该中心各机构的工作。包括,汉、藏、蒙、满、回等多民族构成的学者团队,在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宗教学、政治学等学科方向上展开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各类图书645种、共计177万册,为海内外颇具影响的藏学专业学术出版机构;《中国藏学》杂志作为国家级藏学专业学术期刊,有汉、藏、英三种文版,已出刊140多期。拉巴平措介绍,该中心已制定“2011-2015年发展规划”,将突出藏文化的历史文献研究、现实问题的理性思考和未来的前瞻性研究,推动藏学事业进一步发展繁荣。中共中央统战部常务副部长朱维群、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新杂·单增曲扎活佛与北京藏学机构负责人、藏学专家学者共同出席当天的庆祝活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馆开馆仪式举行 新华社北京3月28日电(记者 魏武) 2010年3月28日,时值纪念西藏百万农奴解放51周年纪念日,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馆开馆仪式暨“雪域宝鉴——见证西藏历史、弘扬藏族文化”大型主题展览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刘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杜青林表示祝贺并参观展览。在开展仪式上,杜青林宣布展览开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热地向捐赠藏品和书画的代表颁发捐赠证书,中央统战部常务副部长朱维群、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党组书记游洛屏分别致辞。朱维群在致辞中说,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西藏工作、关怀西藏人民,不断完善和丰富党的西藏工作方略,研究制定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举全国之力支援西藏,不断增强西藏经济实力,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切实改善各族群众生活,西藏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迅猛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2010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对加快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我们相信,通过西藏文化博物馆和此次展览,我们将更加了解西藏的历史和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将更加坚定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的决心和信心。在祖国大家庭的怀抱中,西藏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开展仪式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总干事拉巴平措主持。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和西藏自治区领导,首都有关科研、文化机构、高等院校负责人和专家学者100多人参加了开展仪式。西藏文化博物馆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从2007年开始筹备建设,是对外展示西藏历史和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西藏自治区图书馆藏文文献数据库

国宝档案:清代名臣陈廷敬,母亲去世20年,为何还要画母亲的像

同元藏文软件

藏语言文字 (1)藏语言文字概况 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人口约有33万。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是藏族的主要交际工具,与汉族和其他民族杂居或相邻的藏族人民,也兼通汉语或其他民族语言。藏文是有一千多年历史的文字。大约在公元七世纪左右,藏族人民创制了藏文,藏文从创制初期就广泛应用于宗教、政治、经济、军事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藏族文化的发展和文献的保存起了重大作用。建国以后,藏文走出寺院、私塾,进入中小学和大学,进入新闻、出版、科研等各个领域。藏文是拼音文字,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具有完整的语法理论和较强的表达能力。藏文书面语和现代口语有一定距离,但是藏文有统一的正字法,而且各个方言区又都有一套自己的语音与文字之间的读音规律,因此不同方音的人可以用共同的书面语进行交流。 (2)藏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研制和信息处理情况 30年来藏语文规范化标准化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比较突出的方面是词典的编纂。现已陆续出版一批藏文辞书,主要有:《格西曲扎藏文辞典》、《藏文大词典》、《藏汉口语词典》、《汉藏对照词汇》、《藏汉词汇》、《藏汉词典》等。1996年还举办了《全国藏文印刷字体审定会》,审定通过了22种藏文印刷字体。 藏文术语标准化工作开始起步。1995年开始,在全国术语标准委员会的指导下,按照国际上通行的规范程序和国家标准的要求,着手开展《藏语文术语标准化翻译的一般原则与方法》的研究制定工作,确定理论原则,现已完成初稿的起草任务。1996年举办全国藏语文术语培训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加大了新词术语的审定和统一工作的力度,先后召开了6次专家研讨会,审定统一了3000余条有关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等方面的藏文术语;已经通过审定的部分新词术语,以活页形式下发区内各地(市)编译机构和区直新闻等有关单位,发送到五省区编译系统、语委、院校和内地有关部门,以便及时交换意见,达到五省藏区内新词术语在使用上的统一。 藏文于1984年实现了信息处理,后来又开发出与汉英兼容的藏文操作系统,实现了藏文精密照排。藏文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开始于1993年,在国际上“以我为主”地开展了信息交换用藏文编码字符集国际标准的研制工作,并着手起草和制定国内标准。在国家有关部门的组织协调下,经过藏文专家和计算机专家、信息标准专家们的共同努力,完成了制定藏文编码国际标准最终方案的任务,经过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多道严格的程序和数轮投票,于1997年7月在第33届WG2会议及SC2会议上正式获得通过,使藏文成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字中第一个具有国际标准的文字。与此同时,国家公布了《信息技术 信息交换用藏文编码字符集 基本集》和《信息技术 藏文编码字符集(基本集)点阵字形 第一部分:白体》两项国家标准。1997年10月后又着手进行《藏文编码字符集 辅助集》的研制工作。1楼是抄我的,别相信他

绝对没有。

藏文文献资源数据库下载

启动《中华大典· 藏文卷》编纂工作 2013年7月12日下午,《中华大典·藏文卷》编纂工作启动会议在北京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召开。十届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热地,中央统战部和西藏自治区相关负责同志,以及来自北京、西藏、四川、云南、甘肃、青海的专家学者和宗教界人士约70人参加了会议。会上,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总干事拉巴平措介绍了《中华大典·藏文卷》编纂启动工作情况,中央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张裔炯发表了讲话,十届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热地向主持大典编纂工作的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致以热烈的祝贺。为弘扬藏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民族地区文化保护工程建设,2011年10月,中直机关事务管理局和国家财政部将《中华大典·藏文卷》编纂文化保护项目正式立项。2013年1月,《中华大典·藏文卷》筹备小组在藏学研究中心成立。2013年4月,从藏学中心各部门抽调部分人员,正式组建《中华大典·藏文卷》办公室。根据项目规划,《中华大典·藏文卷》编纂将在15年内完成,收书上千种,总类分为20个典,内容涉及藏族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领域,从藏文创制之初的7世纪到20世纪中叶,时间跨度超过1300年。全书体例结构将既具有藏文传统学科编排的特点,又兼备现代学科系统分类的优点。据悉,《中华大典·藏文卷》还将统一使用符合国际编码的藏文软件进行录入、编排,出版同时建立学科门类齐全的“藏文文献资源全文数据库”。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李晓苏 靳吉利)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发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新华社北京3月30日电 30日,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发布了第一份《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报告》,称西藏经济社会有望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报告由长期从事西藏发展研究的专家学者共同研究撰写完成。参加撰写的专家学者于2008年5月和8月,先后两次奔赴西藏进行调研,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和个案研究。报告约23000字,共分为引言、增长与变化、人类发展、可持续发展、政府与市场、困难与挑战、结束语等7个部分。报告指出,发布本报告的目的是为关心西藏发展的人士提供一个全面认识、了解当代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蓝本;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促进西藏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决策依据;在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之际,对西藏的经济发展进行一次回顾和总结。报告介绍,当前西藏经济不仅总量(GDP)突飞猛进,固有的产业结构也在发生深刻改变。三次产业在结构与比例上的变化说明西藏的传统产业结构已经出现积极的变化,不仅出现了量的增长,而且呈现出质的提升。报告指出,通过对与西藏人类发展指数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发现,伴随着地方经济的高增长,西藏居民,尤其是西藏藏族居民的人口增长、人均GDP、人均预期寿命、人均受教育程度等重要人类发展指数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因此,西藏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社会财富的积累,同时也表现为人的生存质量的改善与权益的保障。报告认为,随着西藏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通过法律、行政和投入上的努力,更加重视本地区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此外,政府在产业发展政策的选择上和对市场的引导方面,将生态产业和环境友好型产业优先考虑。报告介绍,西藏正在经历市场化方向的经济改革,市场在资源配置,特别是在价格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果说改革开放初中期,西藏各地城镇面貌发生的变化让人记忆犹新的话,农牧区的发展变化则令人印象深刻。报告同时指出,西藏民主改革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虽然经济发展之成就令人瞩目,发展仍面临许多挑战,其中,经济社会发展成本高、市场发育程度偏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平衡、全区人力资本有待提高等,均是本地区将要长期面临的挑战,同时也是今后西藏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报告认为,虽然西藏的社会局势和经济发展受到了2008年“3·14”事件的影响,但这一事件除对西藏的旅游业造成了暂时困难外,对其他产业的影响力有限。今后几年,随着中央对西藏的投资力度和转移支付力度的增强,农牧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及居民新消费需求的形成等有利因素的显现,西藏经济有望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发布首部《中国藏学年鉴》 2011年5月24日,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在其成立25周年之际正式发布首部《中国藏学年鉴》。《中国藏学年鉴》(2009)分为序言、目录、特稿、研究综述、学术活动、学者介绍、藏学机构、书目索引、论文资料索引、附录国外藏学研究论著、后记等部分;其中收集了中国藏学工作重要文献、1949年至2008年中国藏学各研究领域成果综述等。国藏学研究中心副总干事郑堆表示,中国藏学源远流长。至少1000年前,藏汉学者就开始记录、研究藏族地区社会、历史、文化现象;随着近代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有识之士认识到边疆危机四伏,十九世纪的边政研究和抗战时期西部边疆研究都促进了藏学发展。郑堆说,多年来,不少中国学者有志于编撰出版《中国藏学年鉴》,但藏学学科综合性、与专门学科的交叉性等特点及多文种的藏学成果给编写工作带来困难。2010年初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该中心承担起编写这部年鉴的工作,“旨在为全国藏学界搭建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忠实记录下新中国藏学繁荣发展的历程”。当天,中国藏学界人士汇聚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祝贺该中心成立25周年。25年来,这个国家级的综合性藏学研究机构,集藏学研究、人才培养、对外交流、图书资料、书刊出版、信息交流、文化展示和医疗服务为一体,并在中国现有50多个藏学机构中承担起“牵头协调”的工作。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总干事拉巴平措在当天庆祝活动讲话中介绍该中心各机构的工作。包括,汉、藏、蒙、满、回等多民族构成的学者团队,在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宗教学、政治学等学科方向上展开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各类图书645种、共计177万册,为海内外颇具影响的藏学专业学术出版机构;《中国藏学》杂志作为国家级藏学专业学术期刊,有汉、藏、英三种文版,已出刊140多期。拉巴平措介绍,该中心已制定“2011-2015年发展规划”,将突出藏文化的历史文献研究、现实问题的理性思考和未来的前瞻性研究,推动藏学事业进一步发展繁荣。中共中央统战部常务副部长朱维群、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新杂·单增曲扎活佛与北京藏学机构负责人、藏学专家学者共同出席当天的庆祝活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馆开馆仪式举行 新华社北京3月28日电(记者 魏武) 2010年3月28日,时值纪念西藏百万农奴解放51周年纪念日,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馆开馆仪式暨“雪域宝鉴——见证西藏历史、弘扬藏族文化”大型主题展览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刘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杜青林表示祝贺并参观展览。在开展仪式上,杜青林宣布展览开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热地向捐赠藏品和书画的代表颁发捐赠证书,中央统战部常务副部长朱维群、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党组书记游洛屏分别致辞。朱维群在致辞中说,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西藏工作、关怀西藏人民,不断完善和丰富党的西藏工作方略,研究制定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举全国之力支援西藏,不断增强西藏经济实力,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切实改善各族群众生活,西藏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迅猛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2010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对加快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我们相信,通过西藏文化博物馆和此次展览,我们将更加了解西藏的历史和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将更加坚定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的决心和信心。在祖国大家庭的怀抱中,西藏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开展仪式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总干事拉巴平措主持。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和西藏自治区领导,首都有关科研、文化机构、高等院校负责人和专家学者100多人参加了开展仪式。西藏文化博物馆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从2007年开始筹备建设,是对外展示西藏历史和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西北民族大学代码是:10742西北民族大学,简称“西北民大”,位于甘肃省兰州市。

藏语言文字 (1)藏语言文字概况 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人口约有33万。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是藏族的主要交际工具,与汉族和其他民族杂居或相邻的藏族人民,也兼通汉语或其他民族语言。藏文是有一千多年历史的文字。大约在公元七世纪左右,藏族人民创制了藏文,藏文从创制初期就广泛应用于宗教、政治、经济、军事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藏族文化的发展和文献的保存起了重大作用。建国以后,藏文走出寺院、私塾,进入中小学和大学,进入新闻、出版、科研等各个领域。藏文是拼音文字,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具有完整的语法理论和较强的表达能力。藏文书面语和现代口语有一定距离,但是藏文有统一的正字法,而且各个方言区又都有一套自己的语音与文字之间的读音规律,因此不同方音的人可以用共同的书面语进行交流。 (2)藏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研制和信息处理情况 30年来藏语文规范化标准化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比较突出的方面是词典的编纂。现已陆续出版一批藏文辞书,主要有:《格西曲扎藏文辞典》、《藏文大词典》、《藏汉口语词典》、《汉藏对照词汇》、《藏汉词汇》、《藏汉词典》等。1996年还举办了《全国藏文印刷字体审定会》,审定通过了22种藏文印刷字体。 藏文术语标准化工作开始起步。1995年开始,在全国术语标准委员会的指导下,按照国际上通行的规范程序和国家标准的要求,着手开展《藏语文术语标准化翻译的一般原则与方法》的研究制定工作,确定理论原则,现已完成初稿的起草任务。1996年举办全国藏语文术语培训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加大了新词术语的审定和统一工作的力度,先后召开了6次专家研讨会,审定统一了3000余条有关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等方面的藏文术语;已经通过审定的部分新词术语,以活页形式下发区内各地(市)编译机构和区直新闻等有关单位,发送到五省区编译系统、语委、院校和内地有关部门,以便及时交换意见,达到五省藏区内新词术语在使用上的统一。 藏文于1984年实现了信息处理,后来又开发出与汉英兼容的藏文操作系统,实现了藏文精密照排。藏文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开始于1993年,在国际上“以我为主”地开展了信息交换用藏文编码字符集国际标准的研制工作,并着手起草和制定国内标准。在国家有关部门的组织协调下,经过藏文专家和计算机专家、信息标准专家们的共同努力,完成了制定藏文编码国际标准最终方案的任务,经过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多道严格的程序和数轮投票,于1997年7月在第33届WG2会议及SC2会议上正式获得通过,使藏文成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字中第一个具有国际标准的文字。与此同时,国家公布了《信息技术 信息交换用藏文编码字符集 基本集》和《信息技术 藏文编码字符集(基本集)点阵字形 第一部分:白体》两项国家标准。1997年10月后又着手进行《藏文编码字符集 辅助集》的研制工作。1楼是抄我的,别相信他

中国西北民族大学海外民族文献研究所24日披露,该所自2006年起整理出版流失在海外的敦煌古藏文文献,目前完成英藏9册、法藏22册(每册336页左右),并正在推动古藏文文献的数字化建设,有望完成具备智能检索功能的数据库。这些文献由西北民族大学、上海古籍出版社、英国大英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合作编纂出版,流失海外的敦煌藏经洞藏文文献首次以出版形式回归故里。20世纪初,敦煌藏经洞发现的数万件珍贵古代文献文物流落海外。在这批流失的珍贵文物中,包括1万件左右的藏文文献,以及相当数量的回鹘文、粟特文、龟兹文、于阗文、梵文、希伯来文等写本。目前藏于英国国家图书馆和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敦煌藏文文献,是流失海外最大宗、最重要的民族古文字文献,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据海外民族文献研究所副所长才让介绍,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大量文献中,古藏文文献数量仅次于汉文文献,系第二大类古文献。才让说,与国内相比,珍藏在英、法、美、日、俄等国家的敦煌古藏文文献内容十分丰富,除了佛教文献外,还有法律、社会契约、历史、医学、伦理、民间故事、语言等方面的文献。此外,还有译自梵文、汉文的文史类著作,比如印度著名史诗《罗摩衍那》,汉语古代著作如《战国策》片段的译文,也有儒家著作的翻译。据才让介绍,该所整理出版英藏9册、法藏22册的敦煌古藏文文献,历时13年,而这项工作还未结束,最终计划整理出版英藏15册、法藏30多册。此后,还将出版其他国家所藏古藏文文献。“有些文献只剩残存断片,文字模糊,内容解读会有一定困难。我们在仔细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与传世的佛教文献进行比对,然后对文献拟名。”才让说,由于按照英法对文献编号的顺序出版,每册所涉及的内容较为繁杂,并非单一文献。下一步,将对文献分类辑录,更便于研究。该所目前完成的敦煌古藏文文献影印本,也是英藏、法藏敦煌古藏文文献的首次完整出版。这将有利于研究公元8至11世纪吐蕃的历史文化及当时的民族文化交流史。来源:中国新闻网

西藏科技期刊数据库官网下载

常用的有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爱学术,爱学术的文献类型比较广,主要有中文的期刊,会议,专利,标准,图书,论文,英文的期刊,会议,专利,图书等,我比较喜欢。

问一下你这个找到了么 ,我评职称提供的网站也查询不到

维普网可以搜到,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 经济管理是电子期刊,你先在维普上点击期刊大全搜索找到这本期刊,看看自己文章是在哪一期,然后再找

维普网可以搜到

  • 索引序列
  • 西藏自治区藏文文献数据库下载
  • 西藏自治区藏文文献数据库
  • 西藏自治区图书馆藏文文献数据库
  • 藏文文献资源数据库下载
  • 西藏科技期刊数据库官网下载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