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sci通过对什么的统计

sci通过对什么的统计

发布时间:

sci通过对什么的统计

sci是“科学引文索引”,全拼是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的尤金加菲尔德于1957 年在美国费城创办的引文数据库。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SCI特点:SCI一反其它检索工具通过主题或分类途径检索文献的常规做法,而设置了独特的“引文索引”(Citation Index)。即通过先期的文献被当前文献的引用,来说明文献之间的相关性及先前文献对当前文献的影响力。SCI以上做法上的特点,使得SCI不仅作为一部文献检索工具使用,而且成为科研评价的一种依据。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 )、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 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其中以SCI最为重要。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 )、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 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其中以SCI最为重要。SSCI[1] 即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是目前世界上可以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是世界最重要的社会科学期刊索引。SSCI[1] 即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是目前世界上可以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是世界最重要的社会科学期刊索引。

sci是社会科学引文索引,ei是工程引文索引,istp即CPCI(科技会议录索引)

1、SCI 是一个引文数据库。(1)、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简称 SCI )于1957 年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简称 ISI)在美国费城创办,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1961 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2、SCCI是一个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1)、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英文缩写 SCCI)是深圳地区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重点文化企业发起成立的行业性、综合性、非营利性社会团体组织,是深圳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唯一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一、区别:1、性质不同:(1)、SCCI属于非营利性社会团体。(2)、SCI 是一个科技文献检索系统。2、作用不同:(1)、SCCI:政府助手、企业推手、行业管家。(2)、SCI :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扩展资料:1、SCI从来源期刊数量划分为SCI和SCI-E。SCI指来源刊为3700多种的SCI印刷版和SCI光盘版(SCI Compact Disc Edition, 简称SCI CDE),SCI-E(SCI Expanded)是SCI的扩展库,收录了5600多种来源期刊,可通过国际联机或因特网进行检索。2、截止至2006年6月,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领域SCI期刊共收录30种,其中核心期刊(印刷版/光盘版)16种。3、被耳鼻喉科专业这30种SCI-E杂志收录都可以称作被SCI收录。4、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英文缩写 SCCI)是深圳地区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重点文化企业发起成立的行业性、综合性、非营利性社会团体组织,是深圳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唯一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5、根据深圳市人民政府颁布的《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政策规定,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涵盖:创意设计、文化软件、动漫游戏、新媒体及文化信息服务、数字出版、影视演艺、文化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高端印刷、高端工艺美术等十大产业领域。参考资料:百度百科-SCCI参考资料:百度百科-SCI

什么是通过对学术期刊整体水平的评价

楼主求采纳~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AJCI)说明学术期刊影响力的定义在普遍意义上,学术期刊(以下简称“期刊”)的影响力一般是指期刊在一定时期内发表的学术研究成果,在某段时间里促进相关学术研究与应用之发展的能力。这种能力本源上产生于文献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的大小,但也受该段时间内社会对其价值的认知水平与认同程度、期刊内容的多样性,以及期刊自身及其相关渠道的传播与扩散能力等诸多因素制约,所以对其作出客观、准确的定性分析和评价是非常复杂而困难的。忽略了不同文献所产生学术影响的定性差异,计量某个统计年度内出版的某些源文献引证期刊的次数,可以在统计学意义上反映期刊在该统计年度产生的影响力。简单而常用的计量指标有期刊的总被引频次(TC,广延量,评价对象为期刊已发表的所有文献)、影响因子(IF,强度量,评价对象为期刊在统计年之前两年发表的文献)、即年指标(强度量,评价对象为期刊在统计年发表的文献)等。显然,上述指标的评价对象是期刊在不同时期发表的文献,且评价角度、计量方法各不相同,任一指标都不能全面反映期刊的影响力。期刊评价中片面强调其中某个指标,都会导致期刊出现片面发展倾向,甚至引发期刊的学术不端行为,干扰期刊正常发展。因此,人们一直在希望找到一个综合反映期刊影响力的计量指标。然而,过去这方面的工作总是试图将TC、IF 等指标先验地假设为同一线性空间的可加标量,按一组人为设定的权重参数拟合为一个“综合指标”,而未注意区分这些指标的内禀属性,得到的期刊排序结果也难以给予合理的解释。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在2013 年首次提出了一种综合评价学术期刊影响力的方法,连续两年应用于“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的遴选,基本原理、计算方法和结果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和期刊界的基本认可。期刊影响力指数(CI)的基本定义定义1:期刊影响力排序空间在某种可比较大小的期刊范围内(同一学科内)将TC、IF 分别归一化处理为tc、if, 并按其大小进行期刊排序,即可在排序意义上将TC、IF 映射到一个2 维空间,称为“期刊影响力排序空间”。由于在排序意义上tc、if 是相互独立的,因而tc、if 是正交的。定义2:期刊影响力等位线定义3:期刊影响力指数(CI)期刊影响力指数(CloutIndex ,简称CI),是反映一组期刊中各刊影响力大小的综合指标,它是将期刊在统计年的总被引频次(TC)和影响因子(IF)双指标进行组内线性归一后向量平权计算所得的数值,用于对组内期刊排序。CI 的计算公式为:CI 的几何意义如下:图1 期刊影响力指数CI 示意图如图1 所示,(0,0)代表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均为0 的期刊。右上角的点(1,1) 代表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均为最大值的组内“影响力最大期刊”。以(1,1)为原点画圆弧,弧线即影响力等位线,弧线上的各点表示其CI 值大小相等的期刊。分布在弧线左下方的点对应的期刊其相对影响力小于分布于弧线右侧的期刊。可以形象地看到,期刊的CI 值越大,该刊距组内“影响力最大期刊”的差距越小。CI 的具体统计方法1 统计源文献为了突出反映期刊对中高端学术研究的影响力,计算构成CI 的TC、IF 时,选用了《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5 版)》(下简称《年报(2015)》)中各学科期刊综合他引影响因子排名前60%的期刊,以及博士论文和会议论文,不包括硕士论文。2 他引频次为了体现公平计量,CI 计算中,TC 为总他引频次、IF 为他引影响因子。3 量效指数(Journal Mass Index,简称JMI) 从CI 示意图中可以看出,CI 等位线对单一指标的一般性奇异行为具有较好抑制效果,但对特殊奇异现象,特别是单纯为追求大TC 盲目扩大发文量而降低学术质量的情况,抑制效果尚不理想,这种情况干扰了CI 排序的公正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引入了量效指数(JMI),用以消除这种奇异性造成的影响。量效指数(JMI)是某刊影响因子对应的发文量与该刊影响因子的比值,意义是该刊每产生单位影响因子所需要的论文数量。定义为:JMI 越大表示该刊越“臃肿”,也就是发文规模很大而效用不高。为了全面反映期刊的量效关系,JMI 计算中采用了《年报(2015 版)》公布的复合影响因子。4JMI 对CI 的修正《年报(2015 版)》分别对自科、社科期刊进行了JMI 由大到小排序。按该排序,取排名前5%且可被引文献量大于平均可被引文献量的期刊名单作为需要修正CI 的期刊名单,对这些期刊的TC 所占权重进行修正,其他期刊未作调整。CI 中的TC 和IF 的权重比例为1: 1,被调整期刊的TC 权重根据JMI 大小分别降低至2~05 。具体调整办法为:?其中k 为他引频次调整系数。按JMI 大小将期刊分为三档,TC 权重调整系数分别为该档期刊JMI 均值与所有期刊JMI 均值的比值。各档JMI 指数对应权重具体数据如下:表1 JMI 类型及其他引频次调整系数JMI 类型取值区间他引频次调整系数(k)调整期刊数社臃肿[10000~20000)243科非常臃肿[20000~40000)123极臃肿≧0511自臃肿[7000~17000)2102科非常臃肿[17000~37000)140极臃肿≧说明与讨论我们引入了一种可较全面反映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指数CI,可以给出某学科期刊的影响力排序,但不能直接用于评价期刊内容质量。另请注意,CI 是在一组期刊内定义的,只可用于组内期刊排序,不可用于跨组比较。如需跨组比较,应将不同的组定义为一个组,重新计算CI 值。本报告利用JMI 对234 种期刊的CI进行了修正,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CI 定义中只采用了TC、IF,未考虑其他计量指标,如即年指标、引证半衰期等,另还有一些问题有待商榷。进一步的研究尚在进行之中,请有关专家提出宝贵建议。

想要鉴定中文期刊的水平那要有非常高的。文化底蕴。非常优越的欣赏眼光。再加上充足的学识这样才能鉴定中文期刊的水平。

你好,是期刊评价法。

sci初审通过率

不容易。一般SCI审核周期就需要3个月到半年 通过率只有5%,就是审核100篇文章后才有5篇通过,价格对于研究生来说是比较高昂的。

第一种:主编和执行副主编进行初审主编或执行副主编,先对SCI投稿进行初审,拒掉一些不符合期刊研究方向等要求的文章。被拒掉文章的作者,会收到一个拒稿信,全是官方表达,语气客气的同时无审稿意见。当投递的SCI期刊级别比较高,初审通过率比较低,往往至少一半的文章被退稿。第二种:审稿人审稿通过初审的文章,会送到审稿人那里,大部分杂志是2-3个审稿人,少数杂志会有4个审稿人。SCI论文审稿时间要多久,主要取决于审稿人。当审稿人手里待审稿稿件不多,你写的SCI论文质量高,那审稿就会比较快。具体要根据期刊不同,采用不同的策略,一般在超过1-3个月后没回复,可去信催稿,注意催稿的方式方法,避免得罪主编。第三种:大修/小修/拒稿阶段1、当审稿回复是大修和小修的话,你需要把握机会再努力一把,按照审稿意见仔细修改。一般审稿人会根据文章数据情况,给作者1-3个月左右时间补充相关数据。若通过修改后,依旧被拒了,就很悲剧了。2、审稿回复直接是拒绝,最多只能进一步argue,但一般机会不太大。第四种:二修SCI论文一修做得很到位,一般都不需要二修。当然这取决于审稿人的满意程度,二修一般是1个月时间。第五种:最终决定,是拒绝还是接受SCI论文,不排除三修,四修的可能性。若是拒绝了,那作者只能另想其他法。若接受了,编辑部会发来一系列文件,包括版权、校对、提供原始图片、付款等等。

SCI投稿流程大致分为6步,选题、写作、选定期刊、投稿、文章审核、论文接收。  课题选定  课题的选择是很难的一件事,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但万事总是开头难。确定了所研究的课题,那么接下来的实验、文献的参考、论文写作、投稿起码就有了方向。不过切记,选题前多查看文献、避免重复、避免不够创新,是否具有可行性等问题都要着重考虑。  论文写作  论文的写作可放在实验前面也可放在后面,有的人就会先做完实验,然后把实验结果放在论文前面,再把方法、解决方案、可行性问题等论述逐一套进去;又或者你可以选择先写好整篇论文,框架出来了,再把实验结果等套进去,再进行结果讨论。  论文写作时一定要集中时间写,在写作时不一定非要从Abstract写到Acknowledgement;你可以最后写方法与致谢,但是摘要一定字斟句酌,摘要是一篇文章的高度概括。大家在搜集信息时一般看看文章的摘要就知道这篇文章是否适合自己去阅读,文章的摘要需全面体现开展该项研究的意义的深度概括。值得一提的就是审稿员就算再没时间去仔细看你整篇论文,都会用心去看你的摘要,所以摘要的重要性你懂得了!  选定期刊  要定位好你的论文所研究的范围是在哪个领域,稿件定位后,就开始选择期刊了。推荐大家每人拥有近3-5年的影响因子表格。一般期刊的影响因子的变动不大,在Excel表格内将采用IF升序或降序的方法排列。还可以看看你所参考过的文献都是发表在哪些期刊,那也是可以考虑的。  在线投稿  现在Elsevier、Springer、Wiley这些数据库等均采用在线投稿的模式,所以投稿者需对投稿系统有所了解。一般在投稿时会需要写作Cover Letter,这个需要事先写好,到时候复制、粘贴就可以了。  文章审理  一般情况下,投稿一周内会收到期刊编辑的邮件,会告知你的稿件已经给了审稿人。文章审理工作就此开始了。审稿人对你的论文进行评述,然后将意见反馈给期刊编辑,后者将意见反馈给你。  稿件派给审稿人到审稿人给出回复时间(也就是编辑给你回复的时间)差不多在25天左右。大修与小修给的时间分别不同,大修的时间有时候跟稿件派给审稿人到审稿人给出回复时间相同,小修时间会短一些。  论文接收  接下来就是论文接收后的工作了,那就是移交版权(你将出版权出让给期刊)。这时候官方的互动就不是你的事儿了,导师会跟那边交流。需要你的他自然会去找你。版权出让,拿到接收函后过一阵子期刊排版,会给你一份稿件让你校对,看是否有错误;没错误那里就准备发表了,之后你就等着期刊在线刊登吧。

sci外审通过率

初审只是看看你的论文是否满足基本的要求(研究范围,写作格式等),外审才是最关键的。所以,目前下结论还为时尚早,耐心等待吧

这个问题许多人再问,可以明确的告诉你:审稿时间和录用的几率没有任何关系!下面这篇文章你看看,了解一下审稿时间的问题,希望可以帮到你。学术论文的审稿时间问题 论文作者都会有这样的困惑,论文投稿后等待的时间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煎熬,到底什么审稿结果自己也没有把握。长时间的等待,也让很多作者摸不清头脑。其实审稿是编辑工作中的决定性工作,这个环节是需要时间的,即我们常说的审稿周期。 那么审稿时间的产生是由怎样的流程构成的呢?每个环节所耗费的时间又是多少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分享给大家的内容。 虽然国外的权威学术期刊其审稿流程是比较严格的,但审稿周期一般情况下不是很长。审稿时间是由编辑初审时间、审稿人审稿时间、编辑给出意见的时间组成的。 编辑初审时间 当你的稿件投到杂志社后,编辑会对稿件进行必要的审阅,看是否符合该期刊的办刊原则,对不符合原则的稿件,编辑可以直接拒稿,这也为了减轻审稿人的负担;还有就是要看稿件所涉及的领域,好找该领域的审稿人审稿。一般情况下会由主编安排副主编去找审稿人,有的则由某个编辑直接找审稿人。编辑初审时间一般在1-2周,遇特殊情况,如法定假期、编辑出差等,审稿时间会更长。 审稿人审稿时间 这一阶段审稿周期比较长,几乎占整个审稿周期的一多半时间。一般情况下,杂志给审稿人的审稿时间一般是:通讯2-3周,全文3-4周,但由于审稿人只是义务,没有责任,所以如果超出这个时间,编辑也只能催促一下,如果审稿人一直没有审稿,编辑部可能重新找审稿人,这样的话,稿件的审稿时间就会特别长。 编辑部给出意见的时间 审稿人意见返回编辑部后,如果2-3个审稿人意见统一,编辑的结论就好下,如果不统一,编辑就有权做出决定,如果编辑决定不了,可能还要再找审稿人仲裁,这样的审稿时间就会长了许多。编辑部给出意见的时间一般会在1周内。 不同的期刊审稿周期是不同的,过长的审稿时间对有些作者来说绝对是没有好处的,比如数学类的论文,所以审稿周期的长短也是作者选择投稿期刊的考虑因素之一。参考:查尔斯沃思论文润色小贴士

统计与决策外审通过率低

概率并不大。一般来说打算退稿的文章是不会给修改机会的,而对于那些论文本身质量较好、编辑愿意接收、只是需要补充数据的文章才会给你修改的机会,只要你修改的质量并不太差,一般都是会被接收的,除非你没有按照审稿人的意见进行修改。决策的介绍决策是人们在政治,经济,技术和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行为,决策是管理中经常发生的一种活动,决策是决定的意思,它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根据客观的可能性,在占有一定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借助一定的工具,技巧和方法,对影响目标实现的诸因素进行分析,计算和判断选优后,对未来行动作出决定。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决策是人们思维过程和意志行动过程相互结合的产物。没有这两种心理过程的参加,无论何人也是作不出决策的。因而决策既是人们的一个心理活动过程,又是人们的行动方案。

取得中级资格后,从事统计专业工作满4年;获得非统计学或者相近专业上述学历、学位,取得中级资格后,其从事统计专业工作的年限相应增加

统计与决策期刊是比较好发表的。都是根据文章质量来决定的,无非就是审稿周期的长短而已。要弄清楚核心期刊的概念,尽管期刊级别没有出台国家标准,但有7个不同的社会研究机构分别作出了对核心期刊的评价,并得到了社会的认同。其中以北京大学的北大中文核心和南京大学的CSSCI最权威,应用范围也最广。大致是:北大核心全面,囊括了各学科,而CSSCI只针对社会科学,不包括自然科学,但更严格,两种核心中有重复期刊,比如统计与决策,既是北大核心,又是CSSCI。统计与决策期刊介绍:得有一篇高质量的论文,何谓高质量的论文,就是你的论文高于普通的论文一筹的质量,教科书似的论文很难被核心期刊录用。要完成一篇高质量的论文的前提是严肃的学术态度,千万不要评凑,部分作者在发表论文之前和论文发表完以后都不再去沾惹论文了。编辑的审稿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拼凑的论文侥幸一次,但侥幸不了两次,职称论文并不是只要一篇,特别是对高校教师,从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基金课题结题、年度评比,都需要以论文作依据。

  • 索引序列
  • sci通过对什么的统计
  • 什么是通过对学术期刊整体水平的评价
  • sci初审通过率
  • sci外审通过率
  • 统计与决策外审通过率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