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自然》杂志网站编辑部

《自然》杂志网站编辑部

发布时间:

《自然》杂志网站编辑部

英文 自然杂志分为中国的自然杂志和英国的nature分述如下: 《自然杂志》是一本内容涵盖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的学术性和知识性、动态性相结合的综合刊物 , 是北京大学图书馆等机构审定的自然科学总论类国家中文核心期刊 , 也是我国多种检索和光盘版的全文收录源刊物。《自然杂志》的办刊宗旨是:介绍自然科学领域各学科和工程技术方面的最新成就和发展 , 传播自然科学知识,支持有创见的新思想与新学说,开展学术交流与争鸣,以帮助读者拓宽知识面,提高科学素养。根据本刊顾问钱伟长院士的建议 , 把刊物办成“沟通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桥梁”,要求来稿既要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可读性,做到深入浅出,尽量避免非必要的专业术语,少用数学式和化学结构式,以便使其他专业的读者也能理解,并引起他们的兴趣。本刊设有:特约专稿、科学时评、专题综述、科技进展、科学人物、科学技术史、探索与假说等栏目。《自然杂志》的读者对象是 : 广大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中学教师及自然科学爱好者。英国Nature,英国著名杂志《Nature》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科技期刊,自从1869年创刊以来,始终如一地报道和评论全球科技领域里最重要的突破。影响因子26(04年数据)。其办刊宗旨是“将科学发现的重要结果介绍给公众…,让公众尽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识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进展”。《Nature》网站涵盖的内容相当丰富,不仅提供1997年6月到最新出版的《Nature》杂志的全部内容,其姊妹刊物《Nature》出版集团(The Nature Publishing Group)出版的8种研究月刊,6种评论杂志,2种工具书。期刊列表:研究月刊:《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自然细胞生物学》(Nature Cell Biology)《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自然免疫学》(Nature Immunology)《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自然神经科学》(Nature Neuroscience)《自然结构生物学》(Nature Structural Biology)评论周刊:《癌症自然评论》Nature Reviews Cancer (2001)《药物发现自然评论》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2002)《遗传学自然评论》Nature Reviews Genetics《免疫学自然评论》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2001)《分子和细胞生物学自然评论》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and Cell Biology《神经系统科学自然评论》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科学>杂志是由著名科学家拖马斯·爱迪生于1880年创办的,是迄今世界上发行量最多的综合性科学周刊它从前一直由美国科学促进会负责管理,后来为了保证刊物的独立发展又独立出来促进会对杂志社进行宏观监控,该刊主要报导科学新闻、研究成果和科研发展趋势,其办刊宗旨是让科学家掌握科学前沿发展动态,紧跟科技发展趋势 科学杂志英文名:Science Magazine 《科学》是发表最好的原始研究论文、以及综述和分析当前研究和科学政策的同行评议的期刊。该杂志于1880年由爱迪生投资1万美元创办,于1894年成为美国最大的科学团体“美国科学促进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的官方刊物。全年共51期,为周刊,全球发行量超过150万份。 多数科技期刊都要向读者收取审稿、评论、发表的相关费用。但《科学》杂志发表来稿是免费的。其杂志的资金来源共有三部分:AAAS的会员费;印刷版和在线版的订阅费;广告费。 《科学》杂志属于综合性科学杂志,它的科学新闻报道、综述、分析、书评等部分,都是权威的科普资料,该杂志也适合一般读者阅读。“发展科学,服务社会”是AAAS也是《科学》杂志的宗旨。在全球,《科学》杂志的主要对手为英国伦敦的《自然》杂志,该杂志创办于1869年,曾发表了大量的达尔文、赫胥黎等大师的文章。21世纪的 前4年中,二者为率先发表人类基因排列的图谱而激烈竞争。 《科学》杂志的主编唐纳德·科尼迪毕业于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为斯坦福大学第八任校长,著名的环境科学教授

那些不用买,你可以到那些有相关数据库的学校或公司下载有需要还可以去打印一般的理工类大学还有综合大学就有那数据库买很贵的,而且好象只能订购订购在邮局就可以订到

相对来说现在发展的特别不错,一定程度上根据自己努力,自己也是特别的优秀的。

如今很少有关于他的消息,网上也没有报道,也很少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

自然杂志编辑部

《自然光子学》的核心团队之所以设在东京,是因为日本及相邻亚洲地区企业及学术机构在光子学领域的研究力量在迅速发展。基于类似的原因,我们为在东京出版的《自然纳米技术》杂志(Nature Nanotechnology)(2006年10月创刊)任命了一位讲汉语的编辑和一位讲日语的顾问编辑。《自然光子学》和《自然纳米技术》的编辑们正在与整个亚太地区的研究人员建立联系,鼓励他们向其刊物投稿一流研究论文;让亚太地区更多研究人员参与投到他们刊物的文章的审稿工作;同时去发现在当地刊物上所发表的及在当地会议上所提交的一些最好的研究工作,以便在《自然光子学》和《自然纳米技术》上介绍其主要内容。

真理只有一个,科学需要严谨!我们众多的科学家,都是严谨者的代表。我们每次提到我们的科学家,都会想到一丝不苟、专心致志、全神贯注、兢兢业业这样的词语来形容我们的科学家。韩春雨是我国河北科技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他在基因编辑技术上的最新发现轰动了中国生物学界,甚至也触动了世界生物学界。我希望,我们的韩春雨教授也是这样一个勤于治学、严谨研究的人,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一直以来,我们国家的科技发展是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但是如果是此次我国韩春雨教授的NgAgo-gDNA基因编辑技术真的是自己的,这说明我国在基因技术方面取得了非常强大的突破的。生命中,无论是任何生物,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基因。也就是我们的DNA。大家都知道,我们的DNA是双螺旋状的,而且上面蕴含着丰富的遗传信息的。《自然-生物技术》发布最新声明指出,该期刊已获得有关韩春雨实验可重复性的新数据,需要调查研究这些数据。这是比较严谨的方式了,也是对我们最好的交待了。我不知道到,韩春雨的研究是否真的是自己的研究,但是我希望这是真的。《自然》是比较有权威性的一本杂志了,我相信,如果韩春雨做实验的相关数据是真实可靠的,这对于我国在基因方面的突破是不言而喻的。《自然》一旦证实,这也是对韩春雨实验的最好的一个肯定。既然有人想质疑,我们最好的反击的方式不是置之不理,而是证明自己的实力。我希望,我看好的韩春雨不给我打脸。真理只有一个,科学需要严谨!我们的科学家更要经受住考验,为我们每一科学家点赞!

自然杂志编辑部在哪

那些不用买,你可以到那些有相关数据库的学校或公司下载有需要还可以去打印一般的理工类大学还有综合大学就有那数据库买很贵的,而且好象只能订购订购在邮局就可以订到

《自然光子学》的核心团队之所以设在东京,是因为日本及相邻亚洲地区企业及学术机构在光子学领域的研究力量在迅速发展。基于类似的原因,我们为在东京出版的《自然纳米技术》杂志(Nature Nanotechnology)(2006年10月创刊)任命了一位讲汉语的编辑和一位讲日语的顾问编辑。《自然光子学》和《自然纳米技术》的编辑们正在与整个亚太地区的研究人员建立联系,鼓励他们向其刊物投稿一流研究论文;让亚太地区更多研究人员参与投到他们刊物的文章的审稿工作;同时去发现在当地刊物上所发表的及在当地会议上所提交的一些最好的研究工作,以便在《自然光子学》和《自然纳米技术》上介绍其主要内容。

可以上中国邮政商务网看一下的杂志订阅业务,根据每年的期刊发行情况发出订阅年报,不过重要的不是这个年表,因为《自然》这种杂志是肯定有的。关键是看一下邮发代号。然后去当地邮局根据这个邮发代号订阅,作为国外期刊会根据所在的城市的级别、交通状况有不同的发送时间。如果生活的地区交通不便的话会比较慢,要是北京上海之类的就很准时的送达。 同时有两个建议: 如果不是专业的自然科学工作者,只希望了解最新的自然科学动态建议订阅由法国爱克西里奥集团授权,上海文艺出版社翻译的,有着欧洲科学人文第一品牌的《新发现》,邮发代号为CN31-1963/Z 如果是以为自然科学研究者,但是不是一位收藏家,同时对电子书不反感,建议直接下载电子版,其实电子版要比纸版的更快捷,还有很多方便之处。下页即为电驴下载资源的《自然》杂志。及时更新。扩展资料:1、2013年起,《自然杂志》正式改版,采用图文混排、全彩印刷,并且聘请专业美编进行装帧设计。2、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和扩大杂志影响力,2013年起《自然杂志》在APPstore上同步出版。  从2005第1期至2013年第3期,《自然杂志》共出版51期杂志,其中两院院士署名文章已达122篇。3、《自然杂志》被中国科技论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系统科技期刊群、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2、1996、2000、2004、2008、2011)等收录。4、在2002年,《科学》杂志撤销了8篇由德国物理学家Jan Hendrik Schön发表的论文,原因是由于文中很多数据由作者捏造。 一篇发表于2002年的关于药物二亚甲基双氧苯丙胺(MDMA)的神经学毒性的论文引发了一些争议,该文于2003年被撤销。5、2006年,韩国生物学家黄禹锡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关于人体干细胞克隆胚胎研究的论文被首尔国立大学查出明显造假。6、由《科学》杂志社成立的调查委员会发现虽然这篇论文按照正常的步骤审查,然而杂志社却对其中的蓄意造假无能为力。因此委员会建议收到的论文稿件应该被分类为无争议性和争议性的文章,以使存在争议的文章能够更严格地被审查。 7、《科学》杂志也表明《自然》杂志有可能采用这之后相同的论文审标准。 肯尼迪为《科学》杂志的审查系统作辩护,指出严格应对造假只能是“为了揪出偶然的作弊者而对众多科学分支采取不计成本而又冒犯性的审查”。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科学杂志百度百科--自然杂志

办公地选择推荐 第1际 很不错的地方

自然杂志编辑部电话

《自然光子学》的核心团队之所以设在东京,是因为日本及相邻亚洲地区企业及学术机构在光子学领域的研究力量在迅速发展。基于类似的原因,我们为在东京出版的《自然纳米技术》杂志(Nature Nanotechnology)(2006年10月创刊)任命了一位讲汉语的编辑和一位讲日语的顾问编辑。《自然光子学》和《自然纳米技术》的编辑们正在与整个亚太地区的研究人员建立联系,鼓励他们向其刊物投稿一流研究论文;让亚太地区更多研究人员参与投到他们刊物的文章的审稿工作;同时去发现在当地刊物上所发表的及在当地会议上所提交的一些最好的研究工作,以便在《自然光子学》和《自然纳米技术》上介绍其主要内容。

订阅自然和科学杂志可以去杂志铺,上面的杂志种类多;希望能有帮助

1、来稿采用网上投稿和E-mail附件投稿两种方式,文本格式采用Word2000以上版本。2、来稿请提供以下中文和英文信息:①文章题名;②所有作者的姓名、职称、现工作单位;③通信地址(邮编、电话和E-mail地址等);④3~5个关键词(自然信息除外)。3、来稿请附200字以内的中英文摘要(科技时评、书评、科技信息除外)。4、来稿中的图和表应分别按文中出现顺序编号。并附150字以内的图题和说明文字,线条图应清晰、准确,需要的图例、坐标名称、标度、标值等必须齐全(图中的图注尽量用中文表示)。照片必须是原版,要求反差鲜明,适于制版。5、参考文献格式参考文献列表按文中出现顺序编号。著录项目必须齐全。期刊文章作者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专著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论文集文章作者题名见:编者书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可以上中国邮政商务网看一下的杂志订阅业务,根据每年的期刊发行情况发出订阅年报,不过重要的不是这个年表,因为《自然》这种杂志是肯定有的。关键是看一下邮发代号。然后去当地邮局根据这个邮发代号订阅,作为国外期刊会根据所在的城市的级别、交通状况有不同的发送时间。如果生活的地区交通不便的话会比较慢,要是北京上海之类的就很准时的送达。 同时有两个建议: 如果不是专业的自然科学工作者,只希望了解最新的自然科学动态建议订阅由法国爱克西里奥集团授权,上海文艺出版社翻译的,有着欧洲科学人文第一品牌的《新发现》,邮发代号为CN31-1963/Z 如果是以为自然科学研究者,但是不是一位收藏家,同时对电子书不反感,建议直接下载电子版,其实电子版要比纸版的更快捷,还有很多方便之处。下页即为电驴下载资源的《自然》杂志。及时更新。扩展资料:1、2013年起,《自然杂志》正式改版,采用图文混排、全彩印刷,并且聘请专业美编进行装帧设计。2、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和扩大杂志影响力,2013年起《自然杂志》在APPstore上同步出版。  从2005第1期至2013年第3期,《自然杂志》共出版51期杂志,其中两院院士署名文章已达122篇。3、《自然杂志》被中国科技论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系统科技期刊群、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2、1996、2000、2004、2008、2011)等收录。4、在2002年,《科学》杂志撤销了8篇由德国物理学家Jan Hendrik Schön发表的论文,原因是由于文中很多数据由作者捏造。 一篇发表于2002年的关于药物二亚甲基双氧苯丙胺(MDMA)的神经学毒性的论文引发了一些争议,该文于2003年被撤销。5、2006年,韩国生物学家黄禹锡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关于人体干细胞克隆胚胎研究的论文被首尔国立大学查出明显造假。6、由《科学》杂志社成立的调查委员会发现虽然这篇论文按照正常的步骤审查,然而杂志社却对其中的蓄意造假无能为力。因此委员会建议收到的论文稿件应该被分类为无争议性和争议性的文章,以使存在争议的文章能够更严格地被审查。 7、《科学》杂志也表明《自然》杂志有可能采用这之后相同的论文审标准。 肯尼迪为《科学》杂志的审查系统作辩护,指出严格应对造假只能是“为了揪出偶然的作弊者而对众多科学分支采取不计成本而又冒犯性的审查”。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科学杂志百度百科--自然杂志

自然杂志编辑部主任

科学 和自然是两个专业权威杂志 只是各个的戴白领域不同 国内应该可以订购 不过看的懂不懂是个问题 因为都很专业化 可以去邮局查找订阅编号

陈益升,曾用名陈益升,祖籍安徽省怀宁县,1935年6月15日(农历五月十五日)出生于安徽屯溪(今黄山市)。少年时代,曾随母亲回怀宁照顾祖母,在三桥读三年私塾,辍学一年学做菜地水田农活和家务劳动,目睹和经历日军侵袭和日机轰炸。1946年到屯溪随父学做生意,感悟人生艰辛,于是弃商复学。1948年春,入屯溪小学,插班三年级。1949年9月,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曾任少先队中队长和大队长。1951年7月,考入屯溪中学,三任班长,多次荣获“三好”优秀生称号和奖励。1952年5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曾任班团支部书记和校团总支委员。195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当选屯溪市黎阳镇人民代表。中学喜爱物理和历史,初中学英语,高中学俄语。 1971年夏,陈益升从“五七”干校回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开始潜心翻译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俄文专著《化学元素概念的演变》,同时学习德语。1975年8月至1978年7月,陈益升在教育部《自然科学争鸣》杂志编辑部工作期间,积极参与曾为《资本论》特别是其中“机器与大工业”一章写作奠定基础的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手稿的续译和校译工作,他从20万字的译文中选出2万字的论述按专题进行编排。1977年8月,马克思这部分论述的中译文,经批准首次在我国公开发表,从而为学习革命导师关于自然科学和技术问题的论述提供一点新的材料,新华社专门为此作了报道。1978年7月,陈益升由教育部调到中国科学院新组建的《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工作。1979年9月被提为中国科学院助理研究员。他受委托创办《科学与哲学》(研究资料),以介绍国外科学和科学思想发展为宗旨。在他的主持下,从1979年到1986年,《科学与哲学》共编辑出版48辑。当时,《科学与哲学》曾与《自然辩证法通讯》和《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丛刊》一起,被誉为我国自然辩证法学界“三大思想天窗”,为中国思想解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了方便阅读和翻译供《科学与哲学》选用的日文文献资料,1980—1981年间,他入中国科学院业余科技大学日语速成班和初级班学习并结业。 陈益升是我国第一代科学学研究的资深学者,他为科学学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为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的建立和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早在1979年夏,他主编的《科学与哲学》就为全国第一次科学学学术讨论会编译出版一期“科学学”专辑,系统地介绍国外科学学发展的历史与现状。1980年5月,北京科学学研究会成立,他当选为理事。同年10月,他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会员。1982年6月,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成立前夕,他受委托起草的《关于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编译出版工作》文件,以及后来草拟的相关文件,成为研究会开展编译出版工作的基础和依据。1982年6月,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正式成立,他当选为理事、常务理事和编译出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同年12月,在南宁举行第三次全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学术讨论会,他代表研究会宣读钱三强理事长致大会的贺信。陈益升作为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连续三届理事、常务理事和编译出版工作委员会主要负责人之一,创办和主编学术期刊《科学学研究》和翻译期刊《科学学译丛》。两刊均于1983年正式出版,成为我国科学学、科技政策、科技管理领域重要的核心期刊和学术交流窗口。 作为《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第二编辑室主任,陈益升在从事编译工作的同时,还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1982-1984年间,他与周发勤先生合作,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及其获奖成果进行分析研究,相继发表《从诺贝尔科学奖看科学发现》、《科学发现的研究周期》等多篇论文,对当时和此后我国学界的相关研究产生着积极的影响。1984年3月,陈益升应邀参加国务院召开的“世界新的技术革命与我国对策”讨论会。他在会上就借鉴美国硅谷和我国经济特区经验开发中关村智力资源问题作了发言,并与赵文彦等先生联署提出“充分开发中关村地区智力资源,发展高技术密集区”的建议。会议《简报》和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相继登出这一建议,引起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重视,要求有关专家研究和论证。这一建议,对促进中关村地区智力资源开发、建立中关村科技园区起了先导作用,并且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立和发展。1984-1985年间,他和赵文彦等先生承担了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资助的“科学管理问题研究”课题。陈益升主持其中有关科技发展战略子课题研究,并与学界同人合作编写出版我国第一部 《科技战略导论》一书,成为钱三强、于光远、陈守一三位教授作序推荐的《科技·经济·法律》丛书的首部著作。从1985年2月起,他积极协助赵文彦先生创办中国智密区研究所,并担任研究所副所长和学术委员会主任。1985年春,被聘为国家科委《中国科技论坛》杂志编委。1986年2月,被聘为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和学术委员会委员。1986年6月,被聘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1986年9月,被评聘为中国科学院副研究员。1986年12月被聘为北京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和教授。1987年被聘为《中国科技产业》杂志编委。1991年10月,被聘为兰州大学管理科学系客座研究员。陈益升作为我国科学学的早期学者,20世纪80年代前期,他在科学学研究方面,相继发表《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学研究》(1981年与龚育之先生合作)、《科学技术观的光辉文献—--读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手稿》(1983年)、《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学研究》(《科学学研究》发刊词,1983年)、《科学学:历史与现状》(1985年)、《为我国科学学事业辛勤耕耘》(1985年)等论文,从不同角度阐述科学学问题,并且根据学界已有研究成果提出一种独特的“科学”和“科学学”的定义:科学既是一种知识形态,又是一种社会现象。科学作为一种知识形态,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从各个不同方面揭示客观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规律,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指南;科学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关于科学活动组织、协调和管理的社会体制,它通过实践来利用客观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规律,成为人们改造世界的指南。科学学作为“科学的科学”,则是关于“科学大厦”自身的学问,它以科学及其活动为对象,不仅把科学作为一种知识形态来进行研究,从总体上揭示科学知识体系的结构、性质、发展规律以及科学与其它知识体系的交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成为人们认识科学和掌握科学的指南,而且更重要的是把科学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进行研究,从社会角度探索科学活动的结构、性质、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活动与其它社会活动的交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成为人们规划科学和发展科学的指南。 1985年6月,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正式成立,陈益升担任科学学研究室主任。在他的领导下,科学学研究室开展了一系列课题研究。△ “高技术开发区研究”是国家科委委托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承担的重要项目。1985年3月至1988年5月,赵文彦、陈益升领导主持开展该项研究,对世界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个科学工业园区以及我国智力资源、工业技术基础和政策环境较好的地区基本情况进行全面调研,并对世界科学工业园区形成发展、我国建立高技术开发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技术开发区所应采取的战略思想、发展模式、选址方案、选项准则、投资环境、法律保障、管理体制和政策措施等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分析研究。该项研究成果于1988年10月通过国家科委和中科院联合组织的专家鉴定,相继获得1989年度中科院科技进步奖和199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1990年主要研究成果汇编成《新兴产业的摇篮》一书出版。△ 20世纪80 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周发勤、陈益升等合作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三项关于“科学发现”研究课题,即:“国内外科学发现的社会研究”(1989-1990)、“当代中国自然科学家科学发现的调查研究”(1991-1992年)、“当代中国自然科学家科学发现的规律研究”(1993-1995年)。三项研究主要以世界各国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和中国现/当代自然科学家为对象,通过对获奖成果、科学成就、成长经历、学术生涯、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分析研究,揭示自然科学家们从事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的经验、特点和规律。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学术界和国外同行的好评,并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管理科学部专家评估为“优”等。△ 结合上述三项基金资助课题调研,陈益升和周发勤先生作为主编和副主编,组织学界同人在分析研究我国科学家队伍状况的基础上,编纂一套 大型系列丛书,弘扬我国新一代优秀科学家的历史业绩。丛书由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院士作序,于光远、卢嘉锡、吴阶平、汤佩松、李振潜、金善宝、钱三强、钱伟长、钱临照等教授担任顾问,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0-2000年间,丛书共编辑出版12册,相继获得广西首届桂版优秀图书一等奖(1991年)、中南五省(区)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1991年)、首届中国青年读书节“青年喜爱的书”奖(1991年)、“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1992年)、第六届中国图书奖一等奖(1992年)等五个奖项。△ “科学系统论研究”是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资助的项目。1989-1992年间,陈益升承担并完成其中的“科学系统的功能”和“科学系统的环境”两个子项研究。其成果编入《科学系统论》一书出版。△ 20世纪90年代初期,北京理工大学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共同开展以科学技术发展历史、政策、哲学、文化为主题的合作研究。陈益升作为北京理工大学兼职教授,承担并完成该项研究的“中国古代自然观与科学技术”、“中国炼丹术与化学”两个子项,并分别在柏林(1990年)和北京(1992年)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以两个子项名称为题的论文。当时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教授H·W·舒特提交这两次国际会议的论文题目分别为“自然观念与欧洲技术”、“欧洲炼金术与化学”,这正好与陈益升的两篇论文遥相呼应,可谓异曲同工,受到与会专家的热议和好评。 1991年11月,陈益升晋升为中国科学院研究员。从1992年10月起,陈益升开始享受国务院发给的政府特殊津贴,以表彰他“为发展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1992年11月至1993年12月,经国家教育部选派,陈益升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在莫斯科大学研修科学学与科学史,从而更加扩大和丰富了学术视野。“高技术开发区研究”课题完成以后,陈益升在从事科学学与科学史问题研究的同时,相继主持和承担一系列来自国家有关部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科学工业园区后续课题研究,其中包括:“高技术产业与智密区开发”(1988—1989)、“高技术R&T管理体制研究”(1988-1991年)、“科技产业发展机制研究”(1989-1991年)、“中关村科学城国际比较研究”(1994年)、“中关村科学城政策环境研究”(1994-1996年)、“中国高技术园区政策分析”(1995-1996年)、“中国高新区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研究”(1995-1997年)、“科学工业园区历史变革研究”(1996-1998年)、“民营科技园区研究”(1998-1999年)、“经开区与高新区比较研究”(1999-2001年)、“科学工业园区协调发展研究”(2001-2002年),等等。这些课题研究成果,为国家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高新技术产,提供了决策咨询和科学依据。1999年初,陈益升作为国家科技部委派的专家组成员,参加了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综合评估和全国十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实地调研,为规范和完善国家高新区考评指标和动态管理提供决策咨询。1994年12月,陈益升担任北京科技咨询业协会理事、注册咨询师。1996担任北京赛普民营科技园顾问。1997年4月被聘为南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顾问。2000年9月,被选为全国科技振兴城市经济研究会理事。1997年1月,陈益升担任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副理事长。2000年12月,被聘为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指导委员。2001年被聘为《科学学研究》编委会顾问。2000年10月,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主编的中国第一部《高技术辞典》出版,陈益升是这部《辞典》编委会编委及高技术综论(领域)编委会主任。2005年中国科学学界一些资深学者开始研讨科学学在中国产生和发展的历程,陈益升承担其中有关科学学期刊在中国发展历史的研撰工作。2009年,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被汇集成《科学学在中国》一书出版。2005年1月,陈益升被聘担任中国科学院信息咨询中心顾问、发展研究部首席专家。同年7月,被聘为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顾问委员会委员。20世纪90年代以来,陈益升相继入选“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美国国际传记中心”名人录,以及“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国软科学研究会专家库”首批成员等。 在世界科学技术交流方面,陈益升多次应邀参加有关国际学术会议。他在日本东京(1984年)、德国柏林(1990年)、俄罗斯莫斯科(1993年)、巴西里约热内卢(1996年)、澳大利亚珀斯(1998年)、英国爱丁堡(2000年)等会议上,宣读学术论文并被收入《会议文集》出版。至于伊朗德黑兰(1989年)、苏联列宁格勒(1990年)、加拿大魁北克(2000年)、葡萄牙里斯本(2003年)等学术会议,他虽未能参加但论文亦被收入《会议文集》出版。这些会议的主题,广泛涉及科学发现规律、科学系统结构、自然观与科学技术、炼丹术与化学、经济技术合作、科学工业园区、科技政策与管理等问题的研究和讨论,积极地推动了国际科学同行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1998年6月,陈益升办理退休手续,后又被返聘,直到2001年他指导的研究生毕业才离开研究所工作岗位。此后他仍退而不休、笔耕不辍,并将他在科研、编辑、翻译等方面的成果和文稿,整理、编纂成书出版。截止2013年,他出版的主要著作已有:《民营科技园区在中国的崛起》(2003年)、《创新链的启动系统》(2007年)、《高科技产业创新的空间》(2008年)、《多元视野中的科学—-科学的哲学、历史、社会的研究》(2009年)、《国外交叉科学研究》(2010年)、《科学发现:经验与规律探索》(2011年)、《科学边缘上的耕耘—-编辑工作及其相关研究》(2013年)。

郭瑞贤是我所认识的年轻书画家中极富潜力的一位。原因有三:首先他对书法有明晰的认识和执着的追求;再者是他根基稳实,兼通画印;其三是他对自性有清醒的把持,因而能以心使笔、缘性而作,跳出了一般意义上的书画行为与目的的障蔽。能做到这几点并不是一件容易事。我们不妨看一下当下书坛,真正能从艺术的高度认识书法,能在书法中表达一点鲜活的艺术趣味,这样的作品并不多见。郭瑞贤对书法的认识却因其质朴与真诚而少染时习。他在锤炼技艺的同时,并不泥于古人;他也有功力之想,但更多是对书法本体魅力的追求;他的创作只是学习的一个过程,并不受展览风向的牵拘。他对书法的执着反映了自性的诚朴,一事而外,皆为余事,敛精竭虑,用志不分。当然,这也容易造成对事物的“近视”,好在他能外扩新知、内练修养加以调正,在技艺精进之时,确保神气畅适、真气弥漫。在技法上,他以碑为基,众体广涉,对传统渐入独到把握。他曾对小爨用心良多,深体古人用意,并在后续学习中与篆隶、行草参化斟酌,悟出了很多用笔结字之法。由此扩展,汉魏碑版、隋唐墓志、石窟造像等,他都下过一番功夫,形成了扎实的碑体基础。与此同时,对经典名帖他也一样心追手摹,比如二王凤骨、唐宋意度,总之不囿一家,用心体悟,从精神上接近古人,使古人之法化为我法,以期在创作中妙兼众体、随意取用。郭瑞贤在画中显示的良好定力有赖于他对自性的清醒把持。他是那类做事投入,真诚而执着的从艺者,但他并不偏激,或者说他的聪明在于不断变换自身角色的同时,始终固守着原有的本色身份。他对入古出新一路画风选择既是顺任自性的显例。清人刘熙载说:“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建立在自性之上的趣味乃至风格,才真正具有艺术创造上的价值,相反,那些模仿之作,即便更精致更“成熟”,也不过虚饰而已。他对清雅一路画风的不懈追求,在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班结业之后,显得更自觉、更具方向性。观其近 期书画,拙中寓巧,用笔沉厚、时见虚灵,可见其对传统的取法已再上层次,在把握自性、体悟古人,进而师法自然上有了发自本心的觉悟,这才是艺术创作的真正开端。诚然,艺术的目的在于娱己悦人,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他任何功力不过是副产品,顺其自然乃可。因而东坡学士有“君子寄意于物,不可留意于物”的真言。然一艺之成,终须穷毕生之力而事之,所以董其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名言,依然是每一个从艺者的行动指南。有鉴于此,我对瑞贤抱以坚信而期以厚望。祝振中(作者系北大《中国水墨》杂志编辑部主任)六法还与八法通——郭瑞贤写意花鸟谈要祝振中近几年来,郭瑞贤在书法上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大家的印象中,他确乎是一个书法家。但实际上,他还是一位出色的画家,在写意花鸟的修习中,他已积累了十年之功,而且随着书画印的兼习与互通,他的绘画已开始呈现出独特的优势,昭示着长久的潜力和值得期待的前景。写意画,尤其写意花鸟,要在尽可能简约的笔墨中“立象以尽意”,对于笔墨的修炼是断不可少的。这里所说的修炼,应当包含三层意思。一,运笔用墨的技术。这是书画相通的基础,也是一切的意境落实到视觉层面的着落。二,以笔墨应物象形的能力。这里所强调的形,因首先来自于物,所以便有“象”的要求,因此,对于形的理解与刻画成为绘画的要质。三,寄意拟境的修养。在此,拈出修养二字,目的是要说明在笔墨技术以及造形天分之外,支撑写意画的最为关键的要素,这一要素的获得,除了以上两点的日常修习,更为重要,也更为内在的是“养”的落实。修养气质,褒养心性,涵养品格,最终笔与墨、物与我、情与境才能达到相分而相融、相谐而统一之境。此三者,由外循内,由内发外,使写意画兼具笔墨之美、物象之神与意境之妙。写意画之难由此可见一斑。郭瑞贤的花鸟画在三层关系的表现上已有了足够的认识,他能以写法入画法,在笔墨气格上得占先机。在他的画中,能以气势运笔,对用笔锋势的把握显示出过硬的功夫与敏锐的悟性。石涛上人曾说:“作书作画,无论老手后学,先以气胜得之者,精神灿烂,出之纸上”。以气势运笔墨,又能体察细微变化的韵味,是书法入画的关键所在。入得此关,然后再进一步体证笔墨之妙与物象形质的关联,使落笔之间物象形神具现,则书法融入画法,而更显绘画风神。郭瑞贤的气势运笔,得力于其书法气质。他的书法以汉碑筑基,笔力沉雄、锋毫泼辣,于放逸中不失沉着,以此笔法移入画法,无论写花点叶,皆能保持写的畅快,呈现出强烈的笔势之美。他在勾画花卉枝干及兰竹时,行笔更具书法意趣,提按有致而力度沉凝,体现了良好的笔墨技术修养。郭瑞贤的气势用笔,还得力于对蒲华画法的揣摩。蒲华是近代海派大师,以纵逸洒脱的气格标领当时海上画坛,他的草书入画是其写意笔墨的神采所在,他亦自标为“书家画”。事实上,蒲华绘画的妙处,并非一般习画者都能体察到。郭瑞贤能心仪并领悟其笔墨之质,已说明见识不俗,然后他能心追手摹,从中汲取英华,并与自性相参合,运用于绘画中,足见其善学与深思。当然,笔墨自如表现的另一面,离不开对物象结构、神理的精审。就绘画而言这其实更为关键。对这一点,郭瑞贤显然有清醒的认识。他善画牡丹、墨竹等题材,这除了文化上的选择,当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关。他长年从军于洛阳,对牡丹的熟识与喜爱自是情理中事,这为他的写生提供了方便。他细心观察牡丹的生长过程,揣摩历代大家描绘牡丹的笔墨理法,所以能下笔果断,墨彩灵动,在物象形与神两者间,能不失笔墨表达的自由,确是难能可贵的。另外郭瑞贤还是一个净心悟道的人,他有参究佛理的体会,对于禅的境界有自己的体认,从他的作品中,大约能感受到那种貌似狂禅作风背后的一种沉静心境。这也是他能潜心静修的深层支撑。当然,书画相通只是一种理想境界,毕竟书法并不等同于绘画,对于绘画造型而言,功力与才情同样需要长期的修炼与证悟。所以能修炼到书、画、人三者取与不隔、形神合一,实在不是一件容易事。从这一点来说,郭瑞贤今后的功课依然不会轻松,他需要在笔墨与物性之间找到更恰切的对应,在体悟画理的同时,进一步明确画面结构的规律,如此,他全面的艺术天分才能更从容地于绘画中得以展现。我相信,以他的勤奋与敏悟,他会如愿以偿的。2012年9月于三多堂

万天丰 教 授 中国地质大学方守狮 副主编 《自然杂志》编辑部 方精云 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大学刘锦川(CT Liu) 美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橡树岭国家实验室, 田纳西大学朱清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技大学许政暟 教 授 上海大学何鸣鸿 研究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杨雄里 中国科学院院士 复旦大学汪品先 中国科学院院士 同济大学欧阳自远 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家天文台周邦新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上海大学林宗虎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上海理工大学林国强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郑光美 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师范大学郑树森 中国工程院院士 浙江大学胡升华 编 审 科学出版社赵君亮 研究员 上海天文台高登义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傅家谟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上海大学董远达 教 授 上海大学解思深 中国科学院院士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薛其坤 中国科学院院士 清华大学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戴汝为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 索引序列
  • 《自然》杂志网站编辑部
  • 自然杂志编辑部
  • 自然杂志编辑部在哪
  • 自然杂志编辑部电话
  • 自然杂志编辑部主任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