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冶金教育杂志电子版下载官网

中国冶金教育杂志电子版下载官网

发布时间:

中国冶金教育杂志电子版官网下载

半导体光电 半导体学报 爆炸与冲击 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兵工学报 材料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艺 材料热处理学报 材料研究学报 长安大学学报船舶力学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弹道学报 地球科学 —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电波科学学报 电工技术学报 电力系统自动化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电子器件 电子学报 电子与信息学报 东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东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动力工程 粉末冶金技术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复合材料学报 感光科学与光化学 钢铁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高电压技术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高技术通讯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高压电器 高压物理学报 工程力学 工程热物理学报 功能材料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 固体火箭技术 光电工程 光电子激光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光学技术 光学精密工程光学学报 光子学报 硅酸盐学报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过程工程学报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含能材料 焊接学报 航空材料学报 航空动力学报 航空学报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合成树脂及塑料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核动力工程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核技术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湖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华北工学院学报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化工学报 化工自动化及仪表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化学工程 环境科学 机器人 机械工程学报 机械强度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计量学报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计算机工程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计算机学报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计算力学学报 计算物理 建筑材料学报 建筑结构学报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金属热处理 金属学报 空气动力学学报 控制理论与应用 控制与决策 离子交换与吸附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林产化学与工业 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 煤炭学报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摩擦学学报 内燃机工程 内燃机学报 耐火材料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南京邮电学院学报 农业工程学报 农业机械学报 强激光与粒子束 清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燃料化学学报 燃烧科学与技术 热能动力工程 人工晶体学报 软件学报 润滑与密封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声学学报 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石油化工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石油勘探与开发 石油学报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数据采集与处理 水科学进展 水力发电学报 水利学报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塑性工程学报 太阳能学报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天津大学学报 铁道学报 同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推进技术 微细加工技术 无机材料学报 武汉大学学报 (信息科学版)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物理学报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西安石油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系统仿真学报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现代化工 新型 炭材料 压电与声光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岩土工程学报 岩土力学 冶金分析 仪器仪表学报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应用力学学报 宇航学报 原子能科学技术 浙江大学学报 (工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 (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振动测试与诊断 振动工程学报 振动与冲击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中国公路学报 中国航空太空学会 学刊 中国环境科学 中国机械工程 中国激光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中国铁道科学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中国造纸 中国造纸学报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铸造 铸造技术 自动化学报

1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吉林省长春市柳条路 13-2 号(130061) 2 、分析化学 中国化学会、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吉林省长春市斯大林大街 109 号 (130022)  3 、化学学报 中国化学会、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上海市零陵路 345 号(200032) 4 、物理化学学报 中国化学会 北京大学化学楼(100871) 5、 化学通报 中国化学会、中科院化学研究所 北京中关村中国科学院化学所(100080) 6、 应用化学 中科院长春化学研究所 吉林省长春市斯大林大街 109 号(130022)  7、 中国科学B 辑,化学 中国科学院 北京东黄城根北街 16 号(100707) 8 色谱 中国化学会 辽宁省大连市中山路 161 号(116012) 9、 催化学报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辽宁省大连市 100 信箱(116011)  10 、有机化学 中国化学会、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上海市枫林路 345 号(200032) 11、 高分子学报 中国化学会 北京 2709 信箱(100080) 12、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中国光学会光谱学委员会、冶金部钢铁研究院总部 北京海淀区学院 南路 76 号(100081) 13、 无机化学学报 中国化学会 南京大学(210008)  14、 化学物理学报 中国物理学会 安徽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30026) 15 化学研究与应用 四川省化学化工应用 成都市九眼桥四川大学化学学院(610064) 16、 中国稀土学报 中国稀土学会 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外大街 2 号(100088) 17、 结构化学 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福州西河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350002) 18、 分析试验室 中国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北京北街口外大街 2 号(100088)  19、 化学试剂 化工部化学试剂科技情报中心站 北京市 235 信箱(100022) 20、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机械工业部上海材料研究所、中国机械工业学会理化检验分会 上海 市邯郸路 99 号(200437)  21、 分子催化 中国化学会 兰州天水路 236 号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730000) 22 分析测试学报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 广州先烈中路 100 号(510070)23、 分析科学学报 武汉大学等 武汉大学化学学院(4300727)

钢铁钢铁研究学报钢铁钒钛

国内统一刊号格式为CNxx-yyyy/z,由中国国别代码“CN”、报刊登记号“xx-yyyy”和分类号“z”组成。其中“xx”为期刊出版单位所在地区代号,“yyyy”为出版管理部门分配的序号(期刊的序范围为“1000-4999”),“z”则是用以说明期刊所属学科分类。是可以用来区分期刊的。如何鉴别非法期刊1.期刊的"名头"都很大,具有诱惑性。很多期刊基本上都是"国"字号的,例如,有的叫《中国教育××》,还有的在封面上注着"国际中文核心期刊"、"世界××期刊"、"××统计源期刊"等。刊物主办、协办、支持单位都是"中国××研究院"、"中国××研究中心"、"香港现代××研究会"、"亚太××交流中心"等。有的还邀请了一大批名人、专家做顾问、特邀编辑。 2.期刊都标有标准刊号或统一刊号,具有欺性。一般非法期刊,绝大多数都是既有国际标准期刊刊号即ISSN号,也有国内统一刊号即CN号。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有些刊号根本就不符合正规刊号的结构式,有些国内统一刊号CN后面,大多都缀有NR或者HK即香港刊号的标识。 3.期刊基本上都是自办发行,具有隐蔽性。自办发行即不通过邮局,没有邮发代号。没有邮发代号的期刊从邮局或国家报刊发行网上是查不到他们任何信息的。也有少数非法期刊会编上一个邮发代号,但这些邮发代号要么根本不存在,要么是盗用其它期刊的邮发代号。 4.大多数非法期刊,社址、编辑部地址或注册地址都在香港、深圳、北京、广州等大城市,通信地址一般只注明"××信箱"、"××大厦××室"或"××楼××座"。 5.从网上查询,常常发现这类非法期刊同名现象很多,同一名称的期刊甚至还有多个不同的刊号。例如同是《×国教育》就有3家,同是《中国教育××研究杂志》就有北京、广州2家,又如《中国××教育研究》1个期刊,就有4个不同的刊号。 6.非法期刊都以盈利为目的,"拿钱发文章"是这类期刊最重要的特点。一般来说,这类期刊基本上是"来稿就登",没有严格的审稿程序,版面费的多少视文章的长短而定,多则上千元,少则几百元。而正规的杂志社对文章都需要进行审核,周期一般在2-7天。文章审核通过的,杂志社会给作者发用稿通知,或通过查询系统或其他方法为作者提供查询服务。 7.非法期刊的内容繁杂,版面混乱。不少非法期刊在内容的编排上没有规律,不设置分类栏目,文章杂乱无序,不符合正式期刊在内容编排方面规范化、标准化的格式要求。

中国冶金教育杂志电子版下载官网

1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吉林省长春市柳条路 13-2 号(130061) 2 、分析化学 中国化学会、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吉林省长春市斯大林大街 109 号 (130022)  3 、化学学报 中国化学会、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上海市零陵路 345 号(200032) 4 、物理化学学报 中国化学会 北京大学化学楼(100871) 5、 化学通报 中国化学会、中科院化学研究所 北京中关村中国科学院化学所(100080) 6、 应用化学 中科院长春化学研究所 吉林省长春市斯大林大街 109 号(130022)  7、 中国科学B 辑,化学 中国科学院 北京东黄城根北街 16 号(100707) 8 色谱 中国化学会 辽宁省大连市中山路 161 号(116012) 9、 催化学报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辽宁省大连市 100 信箱(116011)  10 、有机化学 中国化学会、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上海市枫林路 345 号(200032) 11、 高分子学报 中国化学会 北京 2709 信箱(100080) 12、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中国光学会光谱学委员会、冶金部钢铁研究院总部 北京海淀区学院 南路 76 号(100081) 13、 无机化学学报 中国化学会 南京大学(210008)  14、 化学物理学报 中国物理学会 安徽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30026) 15 化学研究与应用 四川省化学化工应用 成都市九眼桥四川大学化学学院(610064) 16、 中国稀土学报 中国稀土学会 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外大街 2 号(100088) 17、 结构化学 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福州西河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350002) 18、 分析试验室 中国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北京北街口外大街 2 号(100088)  19、 化学试剂 化工部化学试剂科技情报中心站 北京市 235 信箱(100022) 20、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机械工业部上海材料研究所、中国机械工业学会理化检验分会 上海 市邯郸路 99 号(200437)  21、 分子催化 中国化学会 兰州天水路 236 号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730000) 22 分析测试学报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 广州先烈中路 100 号(510070)23、 分析科学学报 武汉大学等 武汉大学化学学院(4300727)

中国冶金报是报纸,不是期刊,怎么会是核心期刊呢?有些系统评职称,系统权威报纸发表文章可以当成核心对待,比如教育系统,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的文章,但是《中国冶金报》是不是等同于核心期刊,建议咨询当地的主管部门。

半导体光电 半导体学报 爆炸与冲击 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兵工学报 材料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艺 材料热处理学报 材料研究学报 长安大学学报船舶力学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弹道学报 地球科学 —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电波科学学报 电工技术学报 电力系统自动化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电子器件 电子学报 电子与信息学报 东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东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动力工程 粉末冶金技术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复合材料学报 感光科学与光化学 钢铁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高电压技术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高技术通讯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高压电器 高压物理学报 工程力学 工程热物理学报 功能材料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 固体火箭技术 光电工程 光电子激光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光学技术 光学精密工程光学学报 光子学报 硅酸盐学报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过程工程学报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含能材料 焊接学报 航空材料学报 航空动力学报 航空学报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合成树脂及塑料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核动力工程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核技术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湖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华北工学院学报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化工学报 化工自动化及仪表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化学工程 环境科学 机器人 机械工程学报 机械强度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计量学报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计算机工程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计算机学报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计算力学学报 计算物理 建筑材料学报 建筑结构学报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金属热处理 金属学报 空气动力学学报 控制理论与应用 控制与决策 离子交换与吸附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林产化学与工业 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 煤炭学报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摩擦学学报 内燃机工程 内燃机学报 耐火材料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南京邮电学院学报 农业工程学报 农业机械学报 强激光与粒子束 清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燃料化学学报 燃烧科学与技术 热能动力工程 人工晶体学报 软件学报 润滑与密封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声学学报 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石油化工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石油勘探与开发 石油学报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数据采集与处理 水科学进展 水力发电学报 水利学报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塑性工程学报 太阳能学报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天津大学学报 铁道学报 同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推进技术 微细加工技术 无机材料学报 武汉大学学报 (信息科学版)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物理学报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西安石油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系统仿真学报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现代化工 新型 炭材料 压电与声光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岩土工程学报 岩土力学 冶金分析 仪器仪表学报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应用力学学报 宇航学报 原子能科学技术 浙江大学学报 (工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 (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振动测试与诊断 振动工程学报 振动与冲击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中国公路学报 中国航空太空学会 学刊 中国环境科学 中国机械工程 中国激光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中国铁道科学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中国造纸 中国造纸学报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铸造 铸造技术 自动化学报

业内最知名的报纸和杂志:《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业》杂志

中国冶金教育杂志电子版下载

《他者的消失》([德]韩炳哲)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 提取码:rlw9书名:他者的消失作者:[德]韩炳哲译者:吴琼豆瓣评分:1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出版年份:2019-6-1页数:136内容简介:他者的时代已然逝去。那朋友似的、地狱般的、神秘的、诱惑的、爱欲的他者已让位于同者。如今,同质化的扩散形成病理变化,对社会体造成侵害。扩散之势愈演愈烈。使社会体害病的不是异化、退隐、禁令和压制,而是过度交际、过度信息、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如今的时代标志不是由他者带来的压迫,而是由同者造成的抑郁。当今社会中有诸多极具标志性的现象,譬如恐惧、全球化、恐怖主义等,韩炳哲的新作所探究的正是这些现象背后潜藏的同质化的暴力。韩炳哲用他的文章和书籍开辟了一条横穿当代文学之林的甬道。他的书不求你我点赞,只求警醒世人。——德国广播电台(Deutschlandfunk)********************1.这本书讲什么?在没有他者(朋友、爱欲,甚至是地狱)的世界里,彻底自恋的自我只会身陷沮丧,迷失方向,无意义感,最终导致自我伤害或伤害他人。本书深入揭示了“同质化的恐惧”——所有人、事同化到丧失了边界;作者对同质化的分析和批判,依旧是在数字信息时代大背景下展开,并努力从传统和经典中发掘自我与他者“共在”的空间。2.作者的观点是什么?(1)如今的病态时代标志不是压制,而是抑郁。具有毁灭性的压力并非来自他人,而是来自内心。网络和数字媒体改变了这一切,数字化的世界清除了他者的存在,同质化的恐惧席卷整个社会。(2)恐怖活动是同质化暴力的一个恶果,是以独特性的恐怖对抗全球化的恐怖。(3)做自己,求真我,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这些词汇在当代社会语境下成为带有强制性的自恋。我沉溺在自我之中。抑郁便是源于自我性力的自恋式积滞。(4)数字化媒体是“去身体化”的。它遮蔽了目光的交流,夺走了声音的“纹理”,使他者之语言、他者之思想、他者之时间纷纷销声匿迹。(5)如今众声喧哗的倦怠社会里没有倾听可言,而未来的社会或可称为倾听者的社会。人们需要一场时间革命,开启一种完全不同的时间,一种容纳他者的神圣时间。3.对我们有什么启发?(1)人之自恋自古已然,当代社会的网络平台和数字媒体、智能手机助长了这一趋势,但人们是否由此感到价值实现和人格完满?在被“赞”包围的小小自我里,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已被无情恼!本书对于反思技术尤其是数字信息技术在当代社会对人的感知、自我感知、交往和社会控制等问题具有极大启发意义。(2)思想面对当代社会现状,将会说些什么?思想者应该怎样思想,写作?韩炳哲作品的主题和风格,也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考样本。4.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1)韩炳哲被誉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西班牙《国家报》)。他回归哲学的人文传统和批判传统,在学院化的哲学研究之外,独辟哲学写作新境界,在数字媒体时代照察社会情况和人类心灵,被誉为“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杨小刚)“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思郁)。(2)兼具韩国人的浪漫气质和德国哲学传统的理性批判精神。韩炳哲对当代社会的洞察深刻,剖判犀利,而其内在的精神诉求却是宁静沉思的、美学意义的生命存在,具有“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夏可君)。(3)哲学小品式的文字风格,长于思辨,而又胜在言传。韩炳哲的作品简洁、明快,“充满灵性,锋芒毕现”(贾克防)。诸位中译者的认真细致和精敏才思也为中文版增色颇多。(4)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为其《爱欲之死》作序。韩炳哲在欧美已产生较大影响,作品被译成近20种文字,包括巴迪欧在内的诸多学者对韩炳哲做出了回应和评赞。阅读韩炳哲的作品,无论如何都是富有才思智慧的享受。——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法国哲学家韩炳哲属于这一类哲学家,在他们之前,没有人寻求改变世界之道,甚至没有人充分意识到这种改变的必要性。——《高等教育内部参考》(Inside Higher Ed)韩炳哲揭示出,在大数据时代,批判理论将且必将重整旗鼓。——威尔•戴维斯(Will Davies)5.中文版作品及其评价。(1)韩炳哲作品系列图书共9种,包括了作者主要和有代表性的作品,计划于2019年7月份出齐。韩炳哲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精神政治学》(已出)Psychopolitik《爱欲之死》(已出)Agonie des Eros《在群中》(已出)Im Schwarm《他者的消失》(6月即出)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疲怠社会》(6月即出)Müdigkeitsgesellschaft《娱乐何为》(6月即出)Gute Unterhaltung《暴力拓扑学》(8月即出)Topologie der Gewalt《透明社会》(8月即出)Transparenzgesellschaft《美的救赎》(8月即出)Die Errettung des Schönen(2)在国内学界迅速觅得知音。来自哲学界、艺术界、文学界、传播学界、IT界的诸位大咖分别对韩炳哲及其作品做出了积极回应和高度评价。大数据时代形成的纷繁现象,需要新的哲学思维和框架,韩炳哲的几本书堪称最敏锐、最犀利的时代探测器,是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思郁,自由写作者德国哲学家韩炳哲的几本小书,大题小做、举重若轻,触及现代人生活的多个层面,是东西方人文精神碰撞的结晶,走进了读者的心灵。——何道宽,资深翻译家,深圳大学韩炳哲进一步揭示了数字时代人所面临的困境:我们痴迷于数字媒体从而被重新编程,然而对于后果如何却陷入了盲目和麻木。在群里,每个人都是个人,但每个人又都不是他自己。——张志伟,哲学史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韩炳哲以其哲学的睿智与分析的犀利,迫使我们去反思数字网络媒体时代的生存情调与伦理处境。……在他的思考中透露出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夏可君,哲学家与策展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韩炳哲,这位德国哲学训练、韩国文化浸润的思想性学者,激活了我们早已麻木的爱欲能力。——林光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大数据的应用,让一切都变得越来越精准……在这样的时代,个体的空间与自由需要重新被思考,重新被定义。——郑悦,《IT经理世界》杂志对新自由主义与数字化阶级社会的分析,不仅仅是一项哲学知识考古学的工作,它在根本上是政治性的,其答案就在于尼采、海德格尔与德里达等哲学家对主体的超越性之中。——毛竹,《世界哲学》杂志韩炳哲的哲思充满灵性,锋芒毕现。……以其一贯的犀利,带给我凝视深渊的勇气。——贾克防,西北师大哲学系韩炳哲是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在他精确、冷静的诊断之下,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大数据、物联网种种技术进步都显示出新自由主义秩序对于人类生活的全面宰制。……用短小精悍的文字,与福柯、阿多诺、列维纳斯、阿甘本进行思想碰撞,揭示出这个时代的严峻危机。——杨小刚,中山大学哲学系作者简介:韩炳哲(Byung-Chul Han)德国新生代思想家。1959年生于韩国首尔,80年代在韩国学习冶金学,之后远渡重洋到德国学习哲学、德国文学和天主教神学。他先后在弗莱堡和慕尼黑学习,并于1994年以研究海德格尔的论文获得弗莱堡大学的博士学位。2000年任教于瑞士巴塞尔大学,2010年任教于卡尔斯鲁厄建筑与艺术大学,2012年起任教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18—20世纪伦理学、社会哲学、现象学、文化哲学、美学、宗教、媒体理论等。作品被译成十几种语言。西班牙《国家报》(El País)誉其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清新的文风,清晰的思想,深察洞识,切确而犀利的论述,这都让韩炳哲对于数字媒体时代人类精神状况的分析批判,显得尤其重要而富于启发。

《精神政治学新自由主义与新权力技术》( [德] 韩炳哲)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3_qQZ1pVpAHgw 提取码: 5y5y    书名:精神政治学新自由主义与新权力技术豆瓣评分:2作者: [德] 韩炳哲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出品方: 见识城邦副标题: 新自由主义与新权力技术译者: 关玉红出版年: 2019-1页数: 136内容简介  当今世界已逐渐走向精神政治时代。数字技术正从单纯的监控向主动的操控过渡,人们凭感觉做出的所谓“自由决定”将很快被操控。无所不在的大数据和新自由主义伦理观造成了资本主义权力的转移和扩张,破坏了个体自由,压制了个体的空间和自主性。本书扣人心弦地描绘了新自由主义精神政治导致的种种危机。韩炳哲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精神政治学》Psychopolitik《爱欲之死》Agonie des Eros《在群中》Im Schwarm《他者的消失》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疲怠社会》Müdigkeitsgesellschaft《娱乐何为》Gute Unterhaltung《暴力拓扑学》Topologie der Gewalt《透明社会》Transparenzgesellschaft《美的救赎》Die Errettung des Schönen阅读韩炳哲的作品,无论如何都是富有才思智慧的享受。——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法国哲学家韩炳哲属于这一类哲学家,在他们之前,没有人寻求改变世界之道,甚至没有人充分意识到这种改变的必要性。——《高等教育内部参考》(Inside Higher Ed)这本书揭示出,在大数据时代,批判理论将且必将重整旗鼓。——威尔•戴维斯(Will Davies)大数据时代形成的纷繁现象,需要新的哲学思维和框架,韩炳哲的几本书堪称最敏锐、最犀利的时代探测器,是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思郁,自由写作者德国哲学家韩炳哲的几本小书,大题小做、举重若轻,触及现代人生活的多个层面,是东西方人文精神碰撞的结晶,走进了读者的心灵。——何道宽,翻译家,深圳大学英语及传播学教授在韩炳哲看来,工业资本主义并没有转向共产主义,而是从后工业的非物质生产方式逐渐演化为新自由主义和金融资本主义,于是我们进入了“精神政治学”的时代。新自由主义虽有自由之名,实际上只不过是放松了身体控制而走向了全面的精神控制,由数字技术尤其是大数据所形成的精神性的“全景敞视监狱”无所不在,而我们却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我们貌似有了自由之“身”,但是“精神”却被囚禁于其中而不自知。——张志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韩炳哲以其哲学的睿智与分析的犀利,迫使我们去反思数字网络媒体时代的生存情调与伦理处境。他推进了大众社会考察的很多关键范畴,比如对倦态与山寨的思考,在本雅明的技术复制与福柯的生命政治之后,他发现了“数字全景监狱”的新现象,以此把社会批判理论推进到“心灵政治学”的层面,重新连接了哲学与经验。在他的思考中透露出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夏可君,哲学家与策展人这本书是韩裔德国哲学家韩炳哲对政治价值的深彻考问。数字化时代的浪潮把精神政治推向尖峰;掩卷沉思,才发现一切新鲜面孔背后都是精明权力的老把戏。——贾克防,西北师大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韩炳哲是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在他精确、冷静的诊断之下,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大数据、物联网种种技术进步都显示出新自由主义秩序对人类生活的全面宰制。资本主义这一以自由为名的型态早已成为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联合体,它不再用身体的强制、思想的管控维持自己的意识形态统治地位,而是渗透到我们精神的每一个角落,感官、情绪、欲望都成为新自由主义生产—消费机制的利用对象,让我们在丝毫不觉得丧失自由的情况下拱手出让自己的自由,这就是韩炳哲所说的精神政治的含义。在这样的统治秩序中,我们主动按照功绩社会的竞争标准进行自我管控,因此深陷抑郁症的旋涡,我们将自己的爱欲投射到各种感官消费之上,因此遭受爱的无能为力,我们沉浸在社交媒体的群体话语噪音中,却无法形成任何统一的集体整治行动。韩炳哲用短小精悍的文字,与福柯、阿多诺、列维纳斯、阿甘本进行思想碰撞,揭示出这个时代的严峻危机。——杨小刚,中山大学哲学系副研究员大数据的应用,让一切都变得越来越精准……精准营销、精准医疗等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在可以预测、推演的时代,任凭感觉而生的行动是任性还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自由?音乐、电影、艺术带来的感动是可以被测量的吗?还是人类不知不觉已经成为数据的囚徒?在这样的时代,个体的空间与自由需要重新被思考,重新被定义。——郑悦,《IT经理世界》杂志编辑总监在《精神政治学》中,韩裔德国哲学家韩炳哲将批评的炮火集中到了大数据时代的新自由主义身上。韩炳哲指出,新自由主义政权催生出了一套更甚于福柯笔下“全景敞视监狱”的权力操控系统,这种权力技术恰恰是对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主奴辩证法的颠倒——顺从的主体对于自己的屈从性恰恰是毫不自知的。权力技术不采再取禁止、防护、镇压的手段,而是伴随着主体的积极参与、自我袒露和过度消费。换言之,大数据背景下诞生了一个新的数字化阶级社会,除了福柯(和边沁)的“全景监狱”之外,在韩炳哲笔下进一步诞生了一个“筛选监视机制”。对新自由主义与数字化阶级社会的分析,不仅仅是一项哲学知识考古学的工作,它在根本上是政治性的,其答案就在于尼采、海德格尔与德里达等哲学家对主体的超越性之中。——毛竹,中国社科院哲学所《世界哲学》编辑部作者简介 韩炳哲(Byung-Chul Han),1959年他出生于韩国首尔,八十年代在韩国学习冶金学,之后他远渡重洋,到达德国,学习哲学和德国文学,以及天主教神学。他先后在弗莱堡和慕尼黑学习。1994年,他在弗莱堡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而他的博士论文写的是海德格尔。之后,他去了瑞士的巴塞尔大学任教,在2010,他曾短暂地在卡尔斯鲁厄建筑与艺术大学待过,2012年才正式任教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他现在的主要兴趣是18-20世纪的伦理学、社会哲学、现象学、文化哲学、美学、宗教学、媒体理论等等。现在他在柏林艺术大学有一个自己的研究工作室。他已经写作了十六本书,实际上,他的《疲怠社会》(Müdigkeitsgesellschaft)和《透明社会》(Transparenzgesellschaft)两本书已经于2015年被翻译为英文,不过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比较有意思的是,他在《疲怠社会》中用了一个中国人非常熟悉的概念“山寨”,用“山寨”概念,他建构了现代社会,尤其是中国式现代性的解构范式。其实他围绕着山寨概念还专门撰写了《山寨:中国的解构》(Shanzhai : Dekonstruktion auf Chinesisch)一书。他最有名的著作实际上是《爱欲的困扰》(Agonie des Eros)2017年4月7日,该书的英文版终于面世了,比较有趣的是,巴迪欧竟然不吝笔墨,为他的这本书撰写一篇序言。在这本书的英文版出版期之前,事实上,这本书已经有八个语言的版本,最早的德文版是2012年出版的,这本书之所以引起巴迪欧的兴趣,是因为正好与巴迪欧在《爱的多重奏》(《爱之颂》)中的主题遥相呼应。除此之外,他的另一本著作《在蜂群中:数字前景》在2017年4月7日同时上市,这本书与前一本《爱欲的困扰》都收录在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的“不合时宜的沉思”系列当中,显然,韩炳哲教授的思想代表着不是我们眼下的时代,而是一个未来的时代。同时也宣告一下,2017年11月,韩炳哲的教授的另一本新书《精神政治学:新自由主义与新权力技术》英文版也将上市,并由著名的左翼出版社Verso。据说他的《美的救赎》(Die Errettung des Schönen)也被列入了翻译计划。

1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吉林省长春市柳条路 13-2 号(130061) 2 、分析化学 中国化学会、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吉林省长春市斯大林大街 109 号 (130022)  3 、化学学报 中国化学会、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上海市零陵路 345 号(200032) 4 、物理化学学报 中国化学会 北京大学化学楼(100871) 5、 化学通报 中国化学会、中科院化学研究所 北京中关村中国科学院化学所(100080) 6、 应用化学 中科院长春化学研究所 吉林省长春市斯大林大街 109 号(130022)  7、 中国科学B 辑,化学 中国科学院 北京东黄城根北街 16 号(100707) 8 色谱 中国化学会 辽宁省大连市中山路 161 号(116012) 9、 催化学报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辽宁省大连市 100 信箱(116011)  10 、有机化学 中国化学会、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上海市枫林路 345 号(200032) 11、 高分子学报 中国化学会 北京 2709 信箱(100080) 12、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中国光学会光谱学委员会、冶金部钢铁研究院总部 北京海淀区学院 南路 76 号(100081) 13、 无机化学学报 中国化学会 南京大学(210008)  14、 化学物理学报 中国物理学会 安徽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30026) 15 化学研究与应用 四川省化学化工应用 成都市九眼桥四川大学化学学院(610064) 16、 中国稀土学报 中国稀土学会 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外大街 2 号(100088) 17、 结构化学 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福州西河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350002) 18、 分析试验室 中国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北京北街口外大街 2 号(100088)  19、 化学试剂 化工部化学试剂科技情报中心站 北京市 235 信箱(100022) 20、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机械工业部上海材料研究所、中国机械工业学会理化检验分会 上海 市邯郸路 99 号(200437)  21、 分子催化 中国化学会 兰州天水路 236 号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730000) 22 分析测试学报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 广州先烈中路 100 号(510070)23、 分析科学学报 武汉大学等 武汉大学化学学院(4300727)

中国冶金教育杂志电子版下载地址

《他者的消失》([德]韩炳哲)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 提取码:rlw9书名:他者的消失作者:[德]韩炳哲译者:吴琼豆瓣评分:1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出版年份:2019-6-1页数:136内容简介:他者的时代已然逝去。那朋友似的、地狱般的、神秘的、诱惑的、爱欲的他者已让位于同者。如今,同质化的扩散形成病理变化,对社会体造成侵害。扩散之势愈演愈烈。使社会体害病的不是异化、退隐、禁令和压制,而是过度交际、过度信息、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如今的时代标志不是由他者带来的压迫,而是由同者造成的抑郁。当今社会中有诸多极具标志性的现象,譬如恐惧、全球化、恐怖主义等,韩炳哲的新作所探究的正是这些现象背后潜藏的同质化的暴力。韩炳哲用他的文章和书籍开辟了一条横穿当代文学之林的甬道。他的书不求你我点赞,只求警醒世人。——德国广播电台(Deutschlandfunk)********************1.这本书讲什么?在没有他者(朋友、爱欲,甚至是地狱)的世界里,彻底自恋的自我只会身陷沮丧,迷失方向,无意义感,最终导致自我伤害或伤害他人。本书深入揭示了“同质化的恐惧”——所有人、事同化到丧失了边界;作者对同质化的分析和批判,依旧是在数字信息时代大背景下展开,并努力从传统和经典中发掘自我与他者“共在”的空间。2.作者的观点是什么?(1)如今的病态时代标志不是压制,而是抑郁。具有毁灭性的压力并非来自他人,而是来自内心。网络和数字媒体改变了这一切,数字化的世界清除了他者的存在,同质化的恐惧席卷整个社会。(2)恐怖活动是同质化暴力的一个恶果,是以独特性的恐怖对抗全球化的恐怖。(3)做自己,求真我,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这些词汇在当代社会语境下成为带有强制性的自恋。我沉溺在自我之中。抑郁便是源于自我性力的自恋式积滞。(4)数字化媒体是“去身体化”的。它遮蔽了目光的交流,夺走了声音的“纹理”,使他者之语言、他者之思想、他者之时间纷纷销声匿迹。(5)如今众声喧哗的倦怠社会里没有倾听可言,而未来的社会或可称为倾听者的社会。人们需要一场时间革命,开启一种完全不同的时间,一种容纳他者的神圣时间。3.对我们有什么启发?(1)人之自恋自古已然,当代社会的网络平台和数字媒体、智能手机助长了这一趋势,但人们是否由此感到价值实现和人格完满?在被“赞”包围的小小自我里,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已被无情恼!本书对于反思技术尤其是数字信息技术在当代社会对人的感知、自我感知、交往和社会控制等问题具有极大启发意义。(2)思想面对当代社会现状,将会说些什么?思想者应该怎样思想,写作?韩炳哲作品的主题和风格,也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考样本。4.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1)韩炳哲被誉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西班牙《国家报》)。他回归哲学的人文传统和批判传统,在学院化的哲学研究之外,独辟哲学写作新境界,在数字媒体时代照察社会情况和人类心灵,被誉为“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杨小刚)“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思郁)。(2)兼具韩国人的浪漫气质和德国哲学传统的理性批判精神。韩炳哲对当代社会的洞察深刻,剖判犀利,而其内在的精神诉求却是宁静沉思的、美学意义的生命存在,具有“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夏可君)。(3)哲学小品式的文字风格,长于思辨,而又胜在言传。韩炳哲的作品简洁、明快,“充满灵性,锋芒毕现”(贾克防)。诸位中译者的认真细致和精敏才思也为中文版增色颇多。(4)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为其《爱欲之死》作序。韩炳哲在欧美已产生较大影响,作品被译成近20种文字,包括巴迪欧在内的诸多学者对韩炳哲做出了回应和评赞。阅读韩炳哲的作品,无论如何都是富有才思智慧的享受。——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法国哲学家韩炳哲属于这一类哲学家,在他们之前,没有人寻求改变世界之道,甚至没有人充分意识到这种改变的必要性。——《高等教育内部参考》(Inside Higher Ed)韩炳哲揭示出,在大数据时代,批判理论将且必将重整旗鼓。——威尔•戴维斯(Will Davies)5.中文版作品及其评价。(1)韩炳哲作品系列图书共9种,包括了作者主要和有代表性的作品,计划于2019年7月份出齐。韩炳哲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精神政治学》(已出)Psychopolitik《爱欲之死》(已出)Agonie des Eros《在群中》(已出)Im Schwarm《他者的消失》(6月即出)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疲怠社会》(6月即出)Müdigkeitsgesellschaft《娱乐何为》(6月即出)Gute Unterhaltung《暴力拓扑学》(8月即出)Topologie der Gewalt《透明社会》(8月即出)Transparenzgesellschaft《美的救赎》(8月即出)Die Errettung des Schönen(2)在国内学界迅速觅得知音。来自哲学界、艺术界、文学界、传播学界、IT界的诸位大咖分别对韩炳哲及其作品做出了积极回应和高度评价。大数据时代形成的纷繁现象,需要新的哲学思维和框架,韩炳哲的几本书堪称最敏锐、最犀利的时代探测器,是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思郁,自由写作者德国哲学家韩炳哲的几本小书,大题小做、举重若轻,触及现代人生活的多个层面,是东西方人文精神碰撞的结晶,走进了读者的心灵。——何道宽,资深翻译家,深圳大学韩炳哲进一步揭示了数字时代人所面临的困境:我们痴迷于数字媒体从而被重新编程,然而对于后果如何却陷入了盲目和麻木。在群里,每个人都是个人,但每个人又都不是他自己。——张志伟,哲学史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韩炳哲以其哲学的睿智与分析的犀利,迫使我们去反思数字网络媒体时代的生存情调与伦理处境。……在他的思考中透露出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夏可君,哲学家与策展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韩炳哲,这位德国哲学训练、韩国文化浸润的思想性学者,激活了我们早已麻木的爱欲能力。——林光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大数据的应用,让一切都变得越来越精准……在这样的时代,个体的空间与自由需要重新被思考,重新被定义。——郑悦,《IT经理世界》杂志对新自由主义与数字化阶级社会的分析,不仅仅是一项哲学知识考古学的工作,它在根本上是政治性的,其答案就在于尼采、海德格尔与德里达等哲学家对主体的超越性之中。——毛竹,《世界哲学》杂志韩炳哲的哲思充满灵性,锋芒毕现。……以其一贯的犀利,带给我凝视深渊的勇气。——贾克防,西北师大哲学系韩炳哲是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在他精确、冷静的诊断之下,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大数据、物联网种种技术进步都显示出新自由主义秩序对于人类生活的全面宰制。……用短小精悍的文字,与福柯、阿多诺、列维纳斯、阿甘本进行思想碰撞,揭示出这个时代的严峻危机。——杨小刚,中山大学哲学系作者简介:韩炳哲(Byung-Chul Han)德国新生代思想家。1959年生于韩国首尔,80年代在韩国学习冶金学,之后远渡重洋到德国学习哲学、德国文学和天主教神学。他先后在弗莱堡和慕尼黑学习,并于1994年以研究海德格尔的论文获得弗莱堡大学的博士学位。2000年任教于瑞士巴塞尔大学,2010年任教于卡尔斯鲁厄建筑与艺术大学,2012年起任教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18—20世纪伦理学、社会哲学、现象学、文化哲学、美学、宗教、媒体理论等。作品被译成十几种语言。西班牙《国家报》(El País)誉其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清新的文风,清晰的思想,深察洞识,切确而犀利的论述,这都让韩炳哲对于数字媒体时代人类精神状况的分析批判,显得尤其重要而富于启发。

《精神政治学新自由主义与新权力技术》( [德] 韩炳哲)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3_qQZ1pVpAHgw 提取码: 5y5y    书名:精神政治学新自由主义与新权力技术豆瓣评分:2作者: [德] 韩炳哲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出品方: 见识城邦副标题: 新自由主义与新权力技术译者: 关玉红出版年: 2019-1页数: 136内容简介  当今世界已逐渐走向精神政治时代。数字技术正从单纯的监控向主动的操控过渡,人们凭感觉做出的所谓“自由决定”将很快被操控。无所不在的大数据和新自由主义伦理观造成了资本主义权力的转移和扩张,破坏了个体自由,压制了个体的空间和自主性。本书扣人心弦地描绘了新自由主义精神政治导致的种种危机。韩炳哲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精神政治学》Psychopolitik《爱欲之死》Agonie des Eros《在群中》Im Schwarm《他者的消失》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疲怠社会》Müdigkeitsgesellschaft《娱乐何为》Gute Unterhaltung《暴力拓扑学》Topologie der Gewalt《透明社会》Transparenzgesellschaft《美的救赎》Die Errettung des Schönen阅读韩炳哲的作品,无论如何都是富有才思智慧的享受。——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法国哲学家韩炳哲属于这一类哲学家,在他们之前,没有人寻求改变世界之道,甚至没有人充分意识到这种改变的必要性。——《高等教育内部参考》(Inside Higher Ed)这本书揭示出,在大数据时代,批判理论将且必将重整旗鼓。——威尔•戴维斯(Will Davies)大数据时代形成的纷繁现象,需要新的哲学思维和框架,韩炳哲的几本书堪称最敏锐、最犀利的时代探测器,是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思郁,自由写作者德国哲学家韩炳哲的几本小书,大题小做、举重若轻,触及现代人生活的多个层面,是东西方人文精神碰撞的结晶,走进了读者的心灵。——何道宽,翻译家,深圳大学英语及传播学教授在韩炳哲看来,工业资本主义并没有转向共产主义,而是从后工业的非物质生产方式逐渐演化为新自由主义和金融资本主义,于是我们进入了“精神政治学”的时代。新自由主义虽有自由之名,实际上只不过是放松了身体控制而走向了全面的精神控制,由数字技术尤其是大数据所形成的精神性的“全景敞视监狱”无所不在,而我们却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我们貌似有了自由之“身”,但是“精神”却被囚禁于其中而不自知。——张志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韩炳哲以其哲学的睿智与分析的犀利,迫使我们去反思数字网络媒体时代的生存情调与伦理处境。他推进了大众社会考察的很多关键范畴,比如对倦态与山寨的思考,在本雅明的技术复制与福柯的生命政治之后,他发现了“数字全景监狱”的新现象,以此把社会批判理论推进到“心灵政治学”的层面,重新连接了哲学与经验。在他的思考中透露出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夏可君,哲学家与策展人这本书是韩裔德国哲学家韩炳哲对政治价值的深彻考问。数字化时代的浪潮把精神政治推向尖峰;掩卷沉思,才发现一切新鲜面孔背后都是精明权力的老把戏。——贾克防,西北师大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韩炳哲是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在他精确、冷静的诊断之下,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大数据、物联网种种技术进步都显示出新自由主义秩序对人类生活的全面宰制。资本主义这一以自由为名的型态早已成为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联合体,它不再用身体的强制、思想的管控维持自己的意识形态统治地位,而是渗透到我们精神的每一个角落,感官、情绪、欲望都成为新自由主义生产—消费机制的利用对象,让我们在丝毫不觉得丧失自由的情况下拱手出让自己的自由,这就是韩炳哲所说的精神政治的含义。在这样的统治秩序中,我们主动按照功绩社会的竞争标准进行自我管控,因此深陷抑郁症的旋涡,我们将自己的爱欲投射到各种感官消费之上,因此遭受爱的无能为力,我们沉浸在社交媒体的群体话语噪音中,却无法形成任何统一的集体整治行动。韩炳哲用短小精悍的文字,与福柯、阿多诺、列维纳斯、阿甘本进行思想碰撞,揭示出这个时代的严峻危机。——杨小刚,中山大学哲学系副研究员大数据的应用,让一切都变得越来越精准……精准营销、精准医疗等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在可以预测、推演的时代,任凭感觉而生的行动是任性还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自由?音乐、电影、艺术带来的感动是可以被测量的吗?还是人类不知不觉已经成为数据的囚徒?在这样的时代,个体的空间与自由需要重新被思考,重新被定义。——郑悦,《IT经理世界》杂志编辑总监在《精神政治学》中,韩裔德国哲学家韩炳哲将批评的炮火集中到了大数据时代的新自由主义身上。韩炳哲指出,新自由主义政权催生出了一套更甚于福柯笔下“全景敞视监狱”的权力操控系统,这种权力技术恰恰是对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主奴辩证法的颠倒——顺从的主体对于自己的屈从性恰恰是毫不自知的。权力技术不采再取禁止、防护、镇压的手段,而是伴随着主体的积极参与、自我袒露和过度消费。换言之,大数据背景下诞生了一个新的数字化阶级社会,除了福柯(和边沁)的“全景监狱”之外,在韩炳哲笔下进一步诞生了一个“筛选监视机制”。对新自由主义与数字化阶级社会的分析,不仅仅是一项哲学知识考古学的工作,它在根本上是政治性的,其答案就在于尼采、海德格尔与德里达等哲学家对主体的超越性之中。——毛竹,中国社科院哲学所《世界哲学》编辑部作者简介 韩炳哲(Byung-Chul Han),1959年他出生于韩国首尔,八十年代在韩国学习冶金学,之后他远渡重洋,到达德国,学习哲学和德国文学,以及天主教神学。他先后在弗莱堡和慕尼黑学习。1994年,他在弗莱堡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而他的博士论文写的是海德格尔。之后,他去了瑞士的巴塞尔大学任教,在2010,他曾短暂地在卡尔斯鲁厄建筑与艺术大学待过,2012年才正式任教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他现在的主要兴趣是18-20世纪的伦理学、社会哲学、现象学、文化哲学、美学、宗教学、媒体理论等等。现在他在柏林艺术大学有一个自己的研究工作室。他已经写作了十六本书,实际上,他的《疲怠社会》(Müdigkeitsgesellschaft)和《透明社会》(Transparenzgesellschaft)两本书已经于2015年被翻译为英文,不过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比较有意思的是,他在《疲怠社会》中用了一个中国人非常熟悉的概念“山寨”,用“山寨”概念,他建构了现代社会,尤其是中国式现代性的解构范式。其实他围绕着山寨概念还专门撰写了《山寨:中国的解构》(Shanzhai : Dekonstruktion auf Chinesisch)一书。他最有名的著作实际上是《爱欲的困扰》(Agonie des Eros)2017年4月7日,该书的英文版终于面世了,比较有趣的是,巴迪欧竟然不吝笔墨,为他的这本书撰写一篇序言。在这本书的英文版出版期之前,事实上,这本书已经有八个语言的版本,最早的德文版是2012年出版的,这本书之所以引起巴迪欧的兴趣,是因为正好与巴迪欧在《爱的多重奏》(《爱之颂》)中的主题遥相呼应。除此之外,他的另一本著作《在蜂群中:数字前景》在2017年4月7日同时上市,这本书与前一本《爱欲的困扰》都收录在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的“不合时宜的沉思”系列当中,显然,韩炳哲教授的思想代表着不是我们眼下的时代,而是一个未来的时代。同时也宣告一下,2017年11月,韩炳哲的教授的另一本新书《精神政治学:新自由主义与新权力技术》英文版也将上市,并由著名的左翼出版社Verso。据说他的《美的救赎》(Die Errettung des Schönen)也被列入了翻译计划。

你要哪里的报刊阿,最好先投本地的,这样比较容易给你几个电子信箱信息时报副刊部 张鹏 电子邮件地址: 《爱人》 电子邮件地址: 《安徽商报》寂寞文章 电子邮件地址: 《百姓故事》 电子邮件地址: 《百姓故事》编辑部 电子邮件地址: 《春风》 电子邮件地址: 《东楚晚报》副刊 电子邮件地址: 《都市女报》文艺副刊部 孙亚睿 电子邮件地址: 《都市消费报》城市笔记 电子邮件地址: 《读写月报》编辑部写作版 电子邮件地址: China- 《儿童文学》 电子邮件地址: 《儿童文学》编辑部 电子邮件地址: 在下面的这个地址很全的

中国冶金教育杂志电子版下载免费

半导体光电 半导体学报 爆炸与冲击 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兵工学报 材料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艺 材料热处理学报 材料研究学报 长安大学学报船舶力学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弹道学报 地球科学 —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电波科学学报 电工技术学报 电力系统自动化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电子器件 电子学报 电子与信息学报 东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东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动力工程 粉末冶金技术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复合材料学报 感光科学与光化学 钢铁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高电压技术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高技术通讯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高压电器 高压物理学报 工程力学 工程热物理学报 功能材料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 固体火箭技术 光电工程 光电子激光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光学技术 光学精密工程光学学报 光子学报 硅酸盐学报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过程工程学报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含能材料 焊接学报 航空材料学报 航空动力学报 航空学报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合成树脂及塑料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核动力工程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核技术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湖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华北工学院学报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化工学报 化工自动化及仪表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化学工程 环境科学 机器人 机械工程学报 机械强度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计量学报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计算机工程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计算机学报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计算力学学报 计算物理 建筑材料学报 建筑结构学报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金属热处理 金属学报 空气动力学学报 控制理论与应用 控制与决策 离子交换与吸附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林产化学与工业 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 煤炭学报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摩擦学学报 内燃机工程 内燃机学报 耐火材料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南京邮电学院学报 农业工程学报 农业机械学报 强激光与粒子束 清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燃料化学学报 燃烧科学与技术 热能动力工程 人工晶体学报 软件学报 润滑与密封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声学学报 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石油化工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石油勘探与开发 石油学报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数据采集与处理 水科学进展 水力发电学报 水利学报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塑性工程学报 太阳能学报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天津大学学报 铁道学报 同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推进技术 微细加工技术 无机材料学报 武汉大学学报 (信息科学版)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物理学报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西安石油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系统仿真学报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现代化工 新型 炭材料 压电与声光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岩土工程学报 岩土力学 冶金分析 仪器仪表学报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应用力学学报 宇航学报 原子能科学技术 浙江大学学报 (工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 (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振动测试与诊断 振动工程学报 振动与冲击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中国公路学报 中国航空太空学会 学刊 中国环境科学 中国机械工程 中国激光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中国铁道科学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中国造纸 中国造纸学报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铸造 铸造技术 自动化学报

《精神政治学新自由主义与新权力技术》( [德] 韩炳哲)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3_qQZ1pVpAHgw 提取码: 5y5y    书名:精神政治学新自由主义与新权力技术豆瓣评分:2作者: [德] 韩炳哲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出品方: 见识城邦副标题: 新自由主义与新权力技术译者: 关玉红出版年: 2019-1页数: 136内容简介  当今世界已逐渐走向精神政治时代。数字技术正从单纯的监控向主动的操控过渡,人们凭感觉做出的所谓“自由决定”将很快被操控。无所不在的大数据和新自由主义伦理观造成了资本主义权力的转移和扩张,破坏了个体自由,压制了个体的空间和自主性。本书扣人心弦地描绘了新自由主义精神政治导致的种种危机。韩炳哲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精神政治学》Psychopolitik《爱欲之死》Agonie des Eros《在群中》Im Schwarm《他者的消失》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疲怠社会》Müdigkeitsgesellschaft《娱乐何为》Gute Unterhaltung《暴力拓扑学》Topologie der Gewalt《透明社会》Transparenzgesellschaft《美的救赎》Die Errettung des Schönen阅读韩炳哲的作品,无论如何都是富有才思智慧的享受。——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法国哲学家韩炳哲属于这一类哲学家,在他们之前,没有人寻求改变世界之道,甚至没有人充分意识到这种改变的必要性。——《高等教育内部参考》(Inside Higher Ed)这本书揭示出,在大数据时代,批判理论将且必将重整旗鼓。——威尔•戴维斯(Will Davies)大数据时代形成的纷繁现象,需要新的哲学思维和框架,韩炳哲的几本书堪称最敏锐、最犀利的时代探测器,是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思郁,自由写作者德国哲学家韩炳哲的几本小书,大题小做、举重若轻,触及现代人生活的多个层面,是东西方人文精神碰撞的结晶,走进了读者的心灵。——何道宽,翻译家,深圳大学英语及传播学教授在韩炳哲看来,工业资本主义并没有转向共产主义,而是从后工业的非物质生产方式逐渐演化为新自由主义和金融资本主义,于是我们进入了“精神政治学”的时代。新自由主义虽有自由之名,实际上只不过是放松了身体控制而走向了全面的精神控制,由数字技术尤其是大数据所形成的精神性的“全景敞视监狱”无所不在,而我们却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我们貌似有了自由之“身”,但是“精神”却被囚禁于其中而不自知。——张志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韩炳哲以其哲学的睿智与分析的犀利,迫使我们去反思数字网络媒体时代的生存情调与伦理处境。他推进了大众社会考察的很多关键范畴,比如对倦态与山寨的思考,在本雅明的技术复制与福柯的生命政治之后,他发现了“数字全景监狱”的新现象,以此把社会批判理论推进到“心灵政治学”的层面,重新连接了哲学与经验。在他的思考中透露出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夏可君,哲学家与策展人这本书是韩裔德国哲学家韩炳哲对政治价值的深彻考问。数字化时代的浪潮把精神政治推向尖峰;掩卷沉思,才发现一切新鲜面孔背后都是精明权力的老把戏。——贾克防,西北师大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韩炳哲是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在他精确、冷静的诊断之下,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大数据、物联网种种技术进步都显示出新自由主义秩序对人类生活的全面宰制。资本主义这一以自由为名的型态早已成为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联合体,它不再用身体的强制、思想的管控维持自己的意识形态统治地位,而是渗透到我们精神的每一个角落,感官、情绪、欲望都成为新自由主义生产—消费机制的利用对象,让我们在丝毫不觉得丧失自由的情况下拱手出让自己的自由,这就是韩炳哲所说的精神政治的含义。在这样的统治秩序中,我们主动按照功绩社会的竞争标准进行自我管控,因此深陷抑郁症的旋涡,我们将自己的爱欲投射到各种感官消费之上,因此遭受爱的无能为力,我们沉浸在社交媒体的群体话语噪音中,却无法形成任何统一的集体整治行动。韩炳哲用短小精悍的文字,与福柯、阿多诺、列维纳斯、阿甘本进行思想碰撞,揭示出这个时代的严峻危机。——杨小刚,中山大学哲学系副研究员大数据的应用,让一切都变得越来越精准……精准营销、精准医疗等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在可以预测、推演的时代,任凭感觉而生的行动是任性还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自由?音乐、电影、艺术带来的感动是可以被测量的吗?还是人类不知不觉已经成为数据的囚徒?在这样的时代,个体的空间与自由需要重新被思考,重新被定义。——郑悦,《IT经理世界》杂志编辑总监在《精神政治学》中,韩裔德国哲学家韩炳哲将批评的炮火集中到了大数据时代的新自由主义身上。韩炳哲指出,新自由主义政权催生出了一套更甚于福柯笔下“全景敞视监狱”的权力操控系统,这种权力技术恰恰是对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主奴辩证法的颠倒——顺从的主体对于自己的屈从性恰恰是毫不自知的。权力技术不采再取禁止、防护、镇压的手段,而是伴随着主体的积极参与、自我袒露和过度消费。换言之,大数据背景下诞生了一个新的数字化阶级社会,除了福柯(和边沁)的“全景监狱”之外,在韩炳哲笔下进一步诞生了一个“筛选监视机制”。对新自由主义与数字化阶级社会的分析,不仅仅是一项哲学知识考古学的工作,它在根本上是政治性的,其答案就在于尼采、海德格尔与德里达等哲学家对主体的超越性之中。——毛竹,中国社科院哲学所《世界哲学》编辑部作者简介 韩炳哲(Byung-Chul Han),1959年他出生于韩国首尔,八十年代在韩国学习冶金学,之后他远渡重洋,到达德国,学习哲学和德国文学,以及天主教神学。他先后在弗莱堡和慕尼黑学习。1994年,他在弗莱堡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而他的博士论文写的是海德格尔。之后,他去了瑞士的巴塞尔大学任教,在2010,他曾短暂地在卡尔斯鲁厄建筑与艺术大学待过,2012年才正式任教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他现在的主要兴趣是18-20世纪的伦理学、社会哲学、现象学、文化哲学、美学、宗教学、媒体理论等等。现在他在柏林艺术大学有一个自己的研究工作室。他已经写作了十六本书,实际上,他的《疲怠社会》(Müdigkeitsgesellschaft)和《透明社会》(Transparenzgesellschaft)两本书已经于2015年被翻译为英文,不过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比较有意思的是,他在《疲怠社会》中用了一个中国人非常熟悉的概念“山寨”,用“山寨”概念,他建构了现代社会,尤其是中国式现代性的解构范式。其实他围绕着山寨概念还专门撰写了《山寨:中国的解构》(Shanzhai : Dekonstruktion auf Chinesisch)一书。他最有名的著作实际上是《爱欲的困扰》(Agonie des Eros)2017年4月7日,该书的英文版终于面世了,比较有趣的是,巴迪欧竟然不吝笔墨,为他的这本书撰写一篇序言。在这本书的英文版出版期之前,事实上,这本书已经有八个语言的版本,最早的德文版是2012年出版的,这本书之所以引起巴迪欧的兴趣,是因为正好与巴迪欧在《爱的多重奏》(《爱之颂》)中的主题遥相呼应。除此之外,他的另一本著作《在蜂群中:数字前景》在2017年4月7日同时上市,这本书与前一本《爱欲的困扰》都收录在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的“不合时宜的沉思”系列当中,显然,韩炳哲教授的思想代表着不是我们眼下的时代,而是一个未来的时代。同时也宣告一下,2017年11月,韩炳哲的教授的另一本新书《精神政治学:新自由主义与新权力技术》英文版也将上市,并由著名的左翼出版社Verso。据说他的《美的救赎》(Die Errettung des Schönen)也被列入了翻译计划。

《他者的消失》([德]韩炳哲)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 提取码:rlw9书名:他者的消失作者:[德]韩炳哲译者:吴琼豆瓣评分:1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出版年份:2019-6-1页数:136内容简介:他者的时代已然逝去。那朋友似的、地狱般的、神秘的、诱惑的、爱欲的他者已让位于同者。如今,同质化的扩散形成病理变化,对社会体造成侵害。扩散之势愈演愈烈。使社会体害病的不是异化、退隐、禁令和压制,而是过度交际、过度信息、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如今的时代标志不是由他者带来的压迫,而是由同者造成的抑郁。当今社会中有诸多极具标志性的现象,譬如恐惧、全球化、恐怖主义等,韩炳哲的新作所探究的正是这些现象背后潜藏的同质化的暴力。韩炳哲用他的文章和书籍开辟了一条横穿当代文学之林的甬道。他的书不求你我点赞,只求警醒世人。——德国广播电台(Deutschlandfunk)********************1.这本书讲什么?在没有他者(朋友、爱欲,甚至是地狱)的世界里,彻底自恋的自我只会身陷沮丧,迷失方向,无意义感,最终导致自我伤害或伤害他人。本书深入揭示了“同质化的恐惧”——所有人、事同化到丧失了边界;作者对同质化的分析和批判,依旧是在数字信息时代大背景下展开,并努力从传统和经典中发掘自我与他者“共在”的空间。2.作者的观点是什么?(1)如今的病态时代标志不是压制,而是抑郁。具有毁灭性的压力并非来自他人,而是来自内心。网络和数字媒体改变了这一切,数字化的世界清除了他者的存在,同质化的恐惧席卷整个社会。(2)恐怖活动是同质化暴力的一个恶果,是以独特性的恐怖对抗全球化的恐怖。(3)做自己,求真我,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这些词汇在当代社会语境下成为带有强制性的自恋。我沉溺在自我之中。抑郁便是源于自我性力的自恋式积滞。(4)数字化媒体是“去身体化”的。它遮蔽了目光的交流,夺走了声音的“纹理”,使他者之语言、他者之思想、他者之时间纷纷销声匿迹。(5)如今众声喧哗的倦怠社会里没有倾听可言,而未来的社会或可称为倾听者的社会。人们需要一场时间革命,开启一种完全不同的时间,一种容纳他者的神圣时间。3.对我们有什么启发?(1)人之自恋自古已然,当代社会的网络平台和数字媒体、智能手机助长了这一趋势,但人们是否由此感到价值实现和人格完满?在被“赞”包围的小小自我里,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已被无情恼!本书对于反思技术尤其是数字信息技术在当代社会对人的感知、自我感知、交往和社会控制等问题具有极大启发意义。(2)思想面对当代社会现状,将会说些什么?思想者应该怎样思想,写作?韩炳哲作品的主题和风格,也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考样本。4.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1)韩炳哲被誉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西班牙《国家报》)。他回归哲学的人文传统和批判传统,在学院化的哲学研究之外,独辟哲学写作新境界,在数字媒体时代照察社会情况和人类心灵,被誉为“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杨小刚)“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思郁)。(2)兼具韩国人的浪漫气质和德国哲学传统的理性批判精神。韩炳哲对当代社会的洞察深刻,剖判犀利,而其内在的精神诉求却是宁静沉思的、美学意义的生命存在,具有“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夏可君)。(3)哲学小品式的文字风格,长于思辨,而又胜在言传。韩炳哲的作品简洁、明快,“充满灵性,锋芒毕现”(贾克防)。诸位中译者的认真细致和精敏才思也为中文版增色颇多。(4)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为其《爱欲之死》作序。韩炳哲在欧美已产生较大影响,作品被译成近20种文字,包括巴迪欧在内的诸多学者对韩炳哲做出了回应和评赞。阅读韩炳哲的作品,无论如何都是富有才思智慧的享受。——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法国哲学家韩炳哲属于这一类哲学家,在他们之前,没有人寻求改变世界之道,甚至没有人充分意识到这种改变的必要性。——《高等教育内部参考》(Inside Higher Ed)韩炳哲揭示出,在大数据时代,批判理论将且必将重整旗鼓。——威尔•戴维斯(Will Davies)5.中文版作品及其评价。(1)韩炳哲作品系列图书共9种,包括了作者主要和有代表性的作品,计划于2019年7月份出齐。韩炳哲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精神政治学》(已出)Psychopolitik《爱欲之死》(已出)Agonie des Eros《在群中》(已出)Im Schwarm《他者的消失》(6月即出)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疲怠社会》(6月即出)Müdigkeitsgesellschaft《娱乐何为》(6月即出)Gute Unterhaltung《暴力拓扑学》(8月即出)Topologie der Gewalt《透明社会》(8月即出)Transparenzgesellschaft《美的救赎》(8月即出)Die Errettung des Schönen(2)在国内学界迅速觅得知音。来自哲学界、艺术界、文学界、传播学界、IT界的诸位大咖分别对韩炳哲及其作品做出了积极回应和高度评价。大数据时代形成的纷繁现象,需要新的哲学思维和框架,韩炳哲的几本书堪称最敏锐、最犀利的时代探测器,是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思郁,自由写作者德国哲学家韩炳哲的几本小书,大题小做、举重若轻,触及现代人生活的多个层面,是东西方人文精神碰撞的结晶,走进了读者的心灵。——何道宽,资深翻译家,深圳大学韩炳哲进一步揭示了数字时代人所面临的困境:我们痴迷于数字媒体从而被重新编程,然而对于后果如何却陷入了盲目和麻木。在群里,每个人都是个人,但每个人又都不是他自己。——张志伟,哲学史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韩炳哲以其哲学的睿智与分析的犀利,迫使我们去反思数字网络媒体时代的生存情调与伦理处境。……在他的思考中透露出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夏可君,哲学家与策展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韩炳哲,这位德国哲学训练、韩国文化浸润的思想性学者,激活了我们早已麻木的爱欲能力。——林光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大数据的应用,让一切都变得越来越精准……在这样的时代,个体的空间与自由需要重新被思考,重新被定义。——郑悦,《IT经理世界》杂志对新自由主义与数字化阶级社会的分析,不仅仅是一项哲学知识考古学的工作,它在根本上是政治性的,其答案就在于尼采、海德格尔与德里达等哲学家对主体的超越性之中。——毛竹,《世界哲学》杂志韩炳哲的哲思充满灵性,锋芒毕现。……以其一贯的犀利,带给我凝视深渊的勇气。——贾克防,西北师大哲学系韩炳哲是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在他精确、冷静的诊断之下,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大数据、物联网种种技术进步都显示出新自由主义秩序对于人类生活的全面宰制。……用短小精悍的文字,与福柯、阿多诺、列维纳斯、阿甘本进行思想碰撞,揭示出这个时代的严峻危机。——杨小刚,中山大学哲学系作者简介:韩炳哲(Byung-Chul Han)德国新生代思想家。1959年生于韩国首尔,80年代在韩国学习冶金学,之后远渡重洋到德国学习哲学、德国文学和天主教神学。他先后在弗莱堡和慕尼黑学习,并于1994年以研究海德格尔的论文获得弗莱堡大学的博士学位。2000年任教于瑞士巴塞尔大学,2010年任教于卡尔斯鲁厄建筑与艺术大学,2012年起任教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18—20世纪伦理学、社会哲学、现象学、文化哲学、美学、宗教、媒体理论等。作品被译成十几种语言。西班牙《国家报》(El País)誉其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清新的文风,清晰的思想,深察洞识,切确而犀利的论述,这都让韩炳哲对于数字媒体时代人类精神状况的分析批判,显得尤其重要而富于启发。

  • 索引序列
  • 中国冶金教育杂志电子版官网下载
  • 中国冶金教育杂志电子版下载官网
  • 中国冶金教育杂志电子版下载
  • 中国冶金教育杂志电子版下载地址
  • 中国冶金教育杂志电子版下载免费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