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方言对普通话的影响文献综述

方言对普通话的影响文献综述

发布时间:

方言对普通话的影响文献综述

普通话受方言的影响,但是影响不大。普通话实际上是北方一带(特别是北京一带)的方言转化而来,所以受北方方言的影响较大,南方方言(特别是粤语、白话、客家话等)对他最初的形成几乎没有影响,但是随著地球的不断“变小”,目前新人类语言发展较快,但是对官方普通话影响不大。

一、如东方言词汇形成的背景及特点  方言是文化历史的产物。文化语言学中认为历史上地理文化对方言区域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如东方言词汇的语音形成北京及特点  早在1200年前我县掘港以西地区已经成陆,但是还是人烟稀少的荒滩僻壤。直至隋炀帝开凿了大运河,才使古运河从淮阴到扬州沿线的广大区域出现了商贾云集、笙歌燕舞的繁荣景象。在频繁的贸易接触中,各地方言互相融合,从而形成了江淮官话(又叫北方官话)。到大唐盛世,盐漕相当发达,成为关税的重要来源。如东海滩天然的晒盐优势立即吸引了八方贾民,他们的语言也向当时毗邻周围的江淮话官接近,从而形成了如东的主要方言——下江官话,也就是常说的“苏北话”或“江北话”。下江官话与江淮官话的最大区别就是前者入声,后者则没有入声。  运河沿线成为全国的经济枢纽,也吸引了许多江南人。在唐代,已经成陆的海门地区已有许多操吴语的南方人在此开垦耘田,长期定居。但从元代起,特别是清初由于海潮不断内侵,几次造成海门地区大面积坍没,使得他们不得不举家向南北分迁。其中,向北的一部分在掘港以东定居下来,他们的口语是“掘东话”虽然涵盖于如东方言之内,但严格地讲,还应属于“吴语”。官话和吴语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没有全浊辅音,后者有。  总的来说,如东方言东西悬殊,而两大“语言岛”在语音上的共同的特点为:两个去声,两个入声,加上阴平、阳平、上声,共七个声调①,语音中含有全浊辅音。  (二)、从修辞手法的渗透看如东方言词汇的特点  1、如东方言中生动传神的修辞  方言虽然“平白如话”,但不是纯粹的野语俚句。如东方言中就有许多口语词的艺术化倾向。这些修辞用法,使原本粗俗的口语增添了许多意趣,显得特别生动传神。  比喻说法:如:“赖皮核桃”,用核桃壳的凹凸不平,比喻物体表面的粗糙。如口语中常  说:这东西赖皮核桃的,一点也不平滑。  拟人说法:如:“呆狉入猴”一词,狉是一种愚蠢的动物,而猴子则是动物中的机敏类,故呆头呆脑的狉与猴子混在一起实在是不智之举,如东口语中多状拟某人的不聪明。如:这人呆狉入猴的,上了那人的瘟当。再如:“眯猫儿”比喻人性格温和,就像正在打盹的猫一样温顺。  比拟说法:如:“猴筋”,猴子的筋络十分纤细,由此比拟人的瘦弱,并带有夸张意味。如:这伢儿不好好吃饭,瘦得像猴筋似的。  反语:如“扳不倒儿”,口语中指一碰即倒,而字义是无论怎么扳都不倒。如这细伢儿是个扳不倒儿,没有脚力。  不仅如此,有些口语只能言传,难以形诸文字,其中的某些修辞用法更是意在言外,趣味冗长,耐人寻味。  2、如东方言中异彩纷呈的歇后语  如东方言种还有异彩纷呈的方言歇后语,这些歇后语多数是人们在劳动中约定俗成的产物,如东方言中的歇后语十分丰富,或寓意深刻,或幽默诙谐,生活情绪浓烈,艺术感染力极强。  与人物有关的:如:老奶奶吃海蜇——不响(想)。海蜇为本县特产,嚼之有声,因老人齿落,故嚼之不响。取其谐音为“不想”。  再如:张二呆子认不得汗衫——网围人(枉为人)。汗衫初出现,掘港有个张二呆子不认得,反而笑话穿汗衫的人是用网围在人身上。人们以“网围人”的谐音“枉为人”,讽刺不懂事的人。  又如:孙四麻子打的喷嚏——翻枉的(含不谐调之意)。潮桥有一个孙四麻子,打喷嚏与众不同,别人打喷嚏一般是“啊——切”,而孙四麻子是“切啊切啊切啊”,因此人们流传孙四麻子打的喷嚏时翻枉的。  还有:郭呆子帮忙----越帮越忙。据说如东有一铁匠打得一手好刀,且性情耿直,乐于助人,故声名远播。一次,他主动帮一位买了新刀的老太太出口(磨刀),谁知她打刀是内行,出口却是外行,一连磨坏了好几把刀都没好出口,有道是“三分帮人真帮人,七分帮忙帮倒忙”,结果反而使生意没做成,发而落得“郭呆子帮忙,越帮越忙”的笑话,也为自己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故如东亦有“郭刀儿”一说。这个“郭刀儿”在如东方言中除常作名词外,还用作副词,作为缀语,只表示程度加深,无实际意义,如“搞鬼郭刀儿”等。  与动物有关:这类歇后语带有戏成分。如:“老鼠拖的摊耙柄——大头在后头”。“摊耙”是本地农家用来摊晒翻动粮食的一种“T”字形农具。老鼠个头小,拖这样的“庞然大物”,自然是丑态百出,令人发嘑,直类于卡通片的镜头。借以指因措施不力,使工作任务只完成了一小部分,多寓贬义。  与物体相关:多以物喻人。如“吃了秤砣——铁了心”,秤砣是铁铸的,在秤上起定斤分两的作用。故此条歇后语用来形容某人主意已定,决不更改。但用法不定,或褒或贬,当视语境而定。  又如:康二家的执照——假的。据说掘港东街有个康二负责发售烧盐执照,盐民凭执照烧盐、售盐。康二为牟取私利,便私自制作执照,售给盐民,盐民目不识丁,不知底细。等到凭执照售盐是时,收购处发现执照是假的,便不收购,盐民们懊恼地说:“康二家的执照——假的。”从此便广为流传,用来形容不真实的事。  与生活现象相关:如“冷水烧的夹底锅——生饭(番)”,用冷水煮饭本是可以的,但却烧的夹底锅,变成了夹生饭,半生不熟的。“饭”谐“番”,“生番”指朋友、邻里、亲戚之间久不走串,关系疏远,因借指因某种原因而造成的生番,寓意中性。  如东方言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没有歇后语成分的,或是语意明了、无须歇后的歇后语。如“锯树捉老鸦”用来讽刺某人做事方法笨拙,劳而无功;“屋脊上开门槛”暗讥某人自抬门楣,延客冷淡等。这类歇后语多是贬义,虽隐而不发,但都一目了然,很是生动传神。  二、如东方言词汇是如东先众物质生活的结晶  如东方言词汇与如东民众的物质生活密切相关,是如东先民物质生活的结晶,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如东方言与如东农业生产  如东方言中存在着许多与农业有关的方言词,如:如东有一种插秧农具叫“莳物”。与古时“秧马”相似。秧马为何物?苏轼在《秧马歌序》中曰:“予昔游武昌,见农夫皆骑秧马。以榆枣为腹,欲其滑;以楸梧为背,欲其轻,腹如舟,昂其首尾,背如覆瓦,以便两髀雀跃于泥中。系束藁其首以缚秧,日行千畦,较之伛偻而作者,劳佚相绝矣。”宋朝楼寿有《耕织图插秧》诗亦云:“抛掷不停手,左右无乱行。被将教秧马,代劳民莫忘。”清代陆士仪在其《思辨录》中写道:“按秧马制甚有理,今农家拔秧时宜用之。可省足力,兼可载秧,供拔莳者甚便。” 如东“莳物” 应与上述古人所描述的秧马相似。莳物呈“T”形,上部弯似马鞍,前端昂起如舟,后便直立若钩。正可谓“腹如小舟,昂其首尾”者。它一般是木质的,但因牛角光滑,手感舒适,不伤皮肤,且自然弯曲,故也有考究的莳物用牛角制成。莳物下部俗谓“莳物脚儿”,用竹制成,就是用这“莳物脚儿”插秧入土的。操作时,手握上部前端,下部码放秧束,并用手腕压住,以备不济之需。一如秧马“系束藁其首以缚秧”只不过方位不同罢了。莳物小巧,使用起来比较顺手,比手插能提高一成功效,而且不必担心手指被水长期浸泡脱皮或被田中尖物划伤,所以至今仍有农人使用。秧马虽不需“伛偻而作”但是用榆枣楸桐制成,而且能骑,肯定是庞然大物。在松软的水田里,即使有外力牵引,移动起来一定也不方便。“工欲善其用,必先利其器”,任何先进的生产器具要在实际操作中被认可并普及推广,至少要具备简单易行的优点。说不定古时的秧马没有流传下来,就是被我县的莳物所代替的。  除了“莳物”,如东传统的农具还有“连枷”“掼床”等传统农具。连枷是手工脱粒农具,是用数片毛竹爿拼合而成,长约2尺,宽约3寸,用几套牛筋束紧,叫做“连枷头子”,将其用包头系于长竹柄上,工作时上下挥动竹柄,使敲杆绕轴顺时针转动,敲打晒场上的植株,使籽粒脱落,多用于麦子、黄豆等籽粒的脱落。每当农家收上蚕豆、稻麦,村里的禾场上,就会响起 “噼啪……噼啪……”的连枷声,节奏鲜明,听起来很悦耳,富有节奏感。攉连枷可是个辛苦活儿,在炎炎的烈日下,人们一干就是一天,但他们一点不觉累。每当夜晚来临,那连枷声声,清脆悦耳,与优美的月色融为一体,使人感觉如诗如画般的美妙,农民们在欢乐中获得收获,在收获中获得欢乐,这是一幅多么感人、多么令人陶醉的劳动场景啊!  除“莳物”“连枷”,如东百姓在农业生产活动中,还创造出许多有趣的方言词汇,比如:出池(挑粪),沉麦(种麦子),窨(音“印”)水(给庄稼浇水),施秧(插秧)等。  (二)“盘铁”“锅 敝”与如东盐业  除了与农业有关的独特方言词,如东方言中还有与多与盐业有关的独特方言词,在这些词语中折射出的食如东盐业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如:在如东古代使用一种“盘铁”产盐。“盘铁”其实是一些厚铁板,“每块长1公尺左右,厚10厘米上下,重四、五百公斤。”② 如东境内制盐历史悠久,唐代大(太)和五年设置了如皋场,专营盐政。北宋年间,如东境内已有丰利、掘港、栟茶诸晒盐场,南宋时,又增加马塘、古坳等盐场。元、明、清三代盐业生产又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到了明代,如东盐民开始用“锅 敝”,也有如东人叫它“ 敝锅”。“盘铁”逐渐被淘汰。  (三)、海洋渔业中的如东方言  如东县有近二百华里的海岸线,巍巍长堤将海陆分开。由于海域浅海面积广,又靠近长江口,饵料丰富,含盐度低,适合多种鱼类的索饵、回游、繁殖,因此资源品种很多,物产丰富。仅常见鱼类就有百种以上,其中有一种鱼叫“妈妈鱼”,这种鱼不是因与妈妈有某种相似之处而得名,而是因为这种圆圆身体的鱼背刺有毒,无论死活,刺入人的皮肤,疼痛难忍,常使人疼得直喊“亲娘妈妈”,故如东先民称之为“妈妈鱼”。  如东最为著名而又极其普遍的是被人誉为“天下第一鲜”的文蛤。在如东,关于文蛤的文化还真不少。如东人把文蛤称作“蛼螯”。县城掘港也叫 “虫宾山”,“虫宾山”的意思就是“蛼螯山”。虫宾山之名乃由来于如东先民对贝壳的崇拜。古代的原始货币,首推贝壳。虫宾即贝,贝即币。虫宾山之名意为聚财如山,撮宝如山。先民以此象征取名,称誉这座濒临大海的古镇乃不乏物华天宝的胜迹之地,并且祝福子孙后代享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蛼螯壳如东人称其“ 儿”。并由此造出“ 儿”这个字。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该字为六书中的会意字,从虫、从 。蛼螯属贝类,从虫;将“ ”拆开为“死,肉”,蛼螯肉被劈除死掉,留下的空壳即为“ ”, 造出如此符合汉字规范的字,如东先民的智慧真是令人敬佩!在如东方言中,“ 儿”这一次的使用频率也是相当高的。如东地名中有“ 儿场”“ 儿巷”,将儿烧制成可以抹墙的灰叫“ 儿灰”,如东一家日化厂生产的护肤油膏用蛼螯壳来包装,就叫“ 儿油”,这种“ 儿油”农村妇女至今仍在使用。还有每年农历七月十三,为祭奠仪式先人,人们在河面上漂放用 儿注油点燃的灯叫“ 儿灯”  总的来说,如东方言词汇的产生,是如东民众在长期生产劳动中智慧的结晶,反映了本地居民在生产生活中的口头文化。  三、如东方言词汇是如东民俗文化的缩影  (一)、如东方言中的称谓用语、地名与先民尚武文化。  在如东方言中,自古以来称成年男子为“男将”,称成年妇女为“女将”。如:那个男将是谁?(那位男子是谁?)我家女将脾气特别好。(我的女人脾气特别好。)虽然现代“将”字已不表示实际的意义,只是作为一种词缀,一种口语现象而村在,但在古代,“将”指将领、士兵。如东先民自古尚武,这与倭寇常侵袭沿海有关。为了抵御倭寇入侵,勤劳勇敢的如东先民不论男女,都勤练武术,举刀扛枪保家卫国。“男将”“女将”这样的称谓用语体现的是如东先民的尚武文化。这种尚武文化在如东众多的地名中也得到体现。如东古代兵营众多,如今的如东地名:一总、二总、三纵、四总、五总、兵房、卫海、石屏均是古代尚武精神的见证。  (二)如东方言中的丧葬词语与如东丧葬风俗文化  早在远古,如东由长江淮河冲击成洲。大自然无意中孕育了这块土地,也无情的折磨着这块土地。大海无情,凶吉难测,面对种种灾年,先民们创造出了许多特殊的丧葬词语。如:  “老了人”和“回家”:在如东,成年人死了,不叫“死了人”而叫“老了人”。纯朴善良的如东先民面对死亡有着更超俗的理解,他们认为死去的人灵魂升天,不是一种结束,而是生命的另一种延续。是人“老”的另一种形式。而且人们相信,人死后12或14天的夜幕将下之后,死去的灵魂一定要到人间的亲戚、朋友家拜访一趟。于是,在算定的“回家”那天,亲戚、朋友们早早便歇了炉灶,(因为灵魂是要从烟 中进来的。)点燃高香大烛,备下几样酒菜,通宵不眠地等着……  “跑掉”在如东,如果不幸遇到孩子夭亡,也不称“死”而叫“跑掉了”。人们想像着孩子还如活着一样,到了另一处天地,那里无寒无饥,无病无痛,孩子只是跑向了那缥缈快乐的天地而已。  “打茶”在如东,当死者出殡之时,其亲眷邻里、生前好友必于灵柩经过的沿路摆上八仙桌,供上茶食、水果各四盘,米酒一壶一杯。灵柩见桌必停,小辈下跪磕头,接受亲朋洒酒祭奠道别,这就是如东方言中的“打茶”。“打茶”的路线越远,仪式越隆重,就越表示死者受到人们的尊崇。  从如东方言的这些丧葬词语中,体现出的是如东人的谦逊、文明、委婉、含蓄,表现出的是如东人兼容、温柔的性格共同点。  四、如东方言词汇的多元性构成及其深刻的思想内涵  语言作为沟通的重要工具,是一种社会文化的体现。如东方言词汇体现的是一种多元性的文化,这种文化有其深刻的思想内涵。  (一)、如东方言古典性  任何方言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具有历史的传承性,口语与书面语后多或少都保持某种一贯性。如东方言中的少数古语现象应该看成在悠久的发展演变中口语与书面语交融的历史孑遗。  箸:古文中常见,今义是“筷子”,在今天的书面语中很少使用。但在如东方言中, “箸”与“筷子”同时并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城乡家家户户的筷子总是插在一种砖灰色、略呈扇形的、镂空花纹的瓦罐里,如东人称此物为“箸笼”。虽然今天其材质和形制已发生很大变化,但仍称之为“箸笼”,而不叫“筷筒”。  釜:铁锅也。今天的书面语中难得一用,但在如东方言中却“硕果仅存”。如东地区的农家曾经使用过一种植物油灯,盛油的灯碗如一只小铁锅,支在竹架上,四柱方,一边有高高的弧形提手,如东人称之为“搁釜”即:竹架搁上釜。油灯出现在称锅为“釜”的二千多年前,其称沿袭至今,令人惊叹!  如东口语中还习惯把拖鞋称作“趿板儿”。“趿”也是古语词,在今天书面语中也极少用。“趿板儿”原指一种没有帮的木底鞋,这种鞋现已绝迹,但“趿”字却偏偏没有从口语中消失。从以上三例中不难发现,古语现象虽然在如东方言中是极个别现象,但却显出如东方言在发展形成过程中口头语部分保留了书面语的痕迹,是如东方言文化源远流长的佐证。  (二)、如东方言的文学性  如东方言的魅力无穷,具有强大的文化生命里甚至因想到周边地区的方言。吴承恩的《西游记》中就存在着大量的如东方言,有些方言至今沿用,如:  樃槺:如东方言中形容器具长或大、笨重、使用不方便时的用语。如:这锄头柄太长,榔槺的,不称手。这与《西游记》第三回“美猴王正喜间,忽对众说道:‘汝等弓弩熟谙,兵器精通,奈我这口刀着实榔槺,不遂我意,奈何?’”③ 用法一致。榔槺在形容人粗笨不得体时有褒贬两种写法。褒义的写作“郎伉”,如第四十七回写猪八戒变一秤金时“只是肚子胖大,郎伉不象。”④ 而贬义时写作“狼犺”,如第七十六回写唐僧说的一番话:“那呆子生得狼犺,又不会腾那,这一去,少吉多凶。”⑤ 等等。木樗:是对不灵活,痴呆板滞的人的贬称。“樗”本以为:臭椿树,树中下品,喻之于人,倒也贴切。第六回写孙悟空与二郎神斗法时,变做一只花鸨,“木木樗樗的立在蓼汀之上。”⑥ 这与如东方言中的寓意相同,如:这人木里木樗的,什么事也做不利落。没搭撒:多用作对没出息,不值得理睬的人的称谓,也指没意思,没趣。《西游记》第三十九回写太上老君怕孙悟空又来偷金丹时,“行者作礼笑道:‘老官儿,这等没搭撒。’” 这里有戏谑味儿,而如东方言中的“没搭撒”多带有劝阻味儿,如:这人老不正经,别搭撒他!还表示无聊:我整天闷在家里,好没搭撒啊!有时也用作对人的批评,如:你怎么做出这种事,真是没搭撒的!滴 氵达:指说话噜苏、婆婆妈妈的不爽利。如:这老爹说话颠三倒四的,滴 达得不得了。《西游记》中也用得十分生动,如第二回行者对唐僧的噜苏生厌时“笑道:‘师傅果有些滴氵达’”当人子:作为后辈绝对不应该说的对长辈不敬或亵渎的话。《西游记》第七回写道:“佛祖听言,呵呵冷笑道:‘……如何出此大言!不当人子!不当人子!折了你的寿算!……’”⑦如东方言中常用于教训一类的口语中,如:不能骂奶奶,当人子!菩萨要打头的!也作客气用,如:当人子!多承谢谢!(三)如东方言的思想性  从现存方言来研究先民的思想崇拜似乎向今天的人们透出远古神秘的气息。如东人常把“东西”说成“杲昃”,如将“这是什么东西”说成“这是什么杲昃”,这种特别的方言现象不是偶然的,它与如东先民的原始崇拜有关。  从海安青墩、吉家墩新石器遗址的分析中不难发现,在原始社会父系氏族时期,作为南通成陆最早的海安地区已有大量先民繁衍生息,并随着陆地向黄海的拓展东移,从而组成今天如东居民的主体,这一点从如东方言与海安、如皋方言的一脉相承能够得到印证,当然也包括“杲昃”“旮旯儿”等词。  古人造字有所谓“六义”说,而“杲昃”“旮旯儿”等词作为形声字均从“曰”旁是有原因的。随着群居部落的形成,人类在历史长河的哺育中产生了许多对自然的朴素的迷信感知,并将某“物”尊为“神灵”,以此作为区别于其他部落的标志,成为族徽,亦即所谓的“图腾”。在大量的古籍记载及神化传说中,太阳在上古思维体系中被赋予了无上的权力,并被作为“出自汤谷,次于蒙记”的万能的神来信仰。值得深思的是,从玛雅文化到埃及文明,甚至从东方文明到西方文明,对太阳的顶礼膜拜几乎涵盖了整个人类文明的进化史!而从如东先民借“杲昃”“旮旯儿”等词似乎更加深化了这种崇拜。  古人对太阳运行规律的摸索中发现,可以用“立竿见影 视影知时”的方法来标方向、定节气、分时刻,便发明了圭表和日晷。太阳偏西称“昃”,“昃”也因指西方。古代星相家“五行说”认为,东方属“木”旭日东升便为“杲”,“杲”也因指东方。可见,“杲昃”本指地理范畴上的“东西”,久而久之,如东先民附会成指代物体的“东西”。无意中却给我们透露出先民对太阳崇拜的信息。这种对太阳的崇拜还可以从如东方言词“憋旮旯”中得到验证。如东人把角落或偏僻的处所说成“旮旯儿”、“憋旮旯儿”。把“他家住在某村的偏僻角”说成“他家住在某村的憋旮旯儿”。“旮旯”,从九,从日。九,虚指多数,古人对事物的数目,三以上则约称之以九。清汪中《述学·释三九篇》云:“凡一二之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三,以见其多;三之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九以见其极多。”⑧ 那么“旮旯”则是指被极多的东西遮挡而太阳照射不到的地方。  总之,如东方言有其产生的背景,并且在发展演变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的语音语法特点。它是如东民众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口语文化,有的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充分展示了如东人民在语言艺术上的创造精神,也充分展示了如东民众语言的文化魅力。  对方言的研究应该是一项涉及面广、涵盖量大的复杂过程,对如东方言词汇的研究也是如此,因此,本文作了一些尝试性阐述,显然是不完备的,还有待我进一步挖掘、整理、探索。  注释:  ①如东县编史修志办公室;《如东县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9月;第478页。  ②如东县编史修志办公室;《如东县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9月;第188页。  ③吴承恩;《西游记》;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2月;第11页。  ④吴承恩;《西游记》;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2月;第227页。  ⑤吴承恩;《西游记》;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2月;第362页。  ⑥吴承恩;《西游记》;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2月;第26页。  ⑦吴承恩;《西游记》;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2月;第29页。  ⑧吴泽炎 黄秋耘;《辞源》;商务印书馆;1988年7月;第0055页。  参考文献:  1 如东县编史修志办公室;《如东县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9月。  2 胡明扬;《语言学概论》;语文出版社;2000年4月。  3 郭正权 王永昌;《少年百科丛书》;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4、邢福义;《文化语言学》;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  5、游汝杰;《中国文化语言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6、周振鹤 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7、马学良;《语言学概论》;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1年。  8、丁杰;《一个有趣的掘港方言词》;《南通日报》;第14296期。  9、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  10王和;《目前国内学者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主要观点》;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编;《学术动态》第17期(总242期);1986年3月27日。  11、吴承恩;《西游记》;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2月。  12、吴泽炎 黄秋耘;《辞源》;商务印书馆;1988年7月。  13、张积家 和秀梅;《心理学报》;2004 年第 36 卷第 6 期

关于普通话与方言的文献综述

方言电视节目一跃成为“名品”,就是因为它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很好地贯彻了“三贴近”原则。《经视故事会》在这一点上就做得很成功。它强调由老百姓来演老百姓自己的事情。题材内容紧贴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诸如夫妻情感、遗产继承、邻里关系、工作难题,无一不可以入戏。正因为这类作品所反映的问题是普通百姓都要遭遇的,所以其故事情节常常能够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无疑会赢得广大观众的喜爱。

方言的声韵调与普通话的异同这方面的文章你第一次写比较麻烦你Q我帮写

对四川方言研究的文献综述

你文献综述具体准备往哪个方向写,题目老师同意了没,具体有要求要求,需要多少字呢?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文献综述想写好,先要在图书馆找好相关资料,确定好题目与写作方向。老师同意后在下笔,还有什么不了解的可以直接问我,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写作过程顺利。 如何做文献综述  首先需要将“文献综述( Literature Review) ”与“背景描述 (Background Description) ”区分开来。我们在选择研究问题的时候,需要了解该问题产生的背景和来龙去脉,如“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历程”、“国外政府发展半导体产业的政策和问题”等等,这些内容属于“背景描述”,关注的是现实层面的问题,严格讲不是“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整理。其次,文献综述是评论性的( Review 就是“评论”的意思),因此要带着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 (critical thinking) 来归纳和评论文献,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评论的主线,要按照问题展开,也就是说,别的学者是如何看待和解决你提出的问题的,他们的方法和理论是否有什么缺陷?要是别的学者已经很完美地解决了你提出的问题,那就没有重复研究的必要了。  清楚了文献综述的意涵,现在说说怎么做文献综述。虽说,尽可能广泛地收集资料是负责任的研究态度,但如果缺乏标准,就极易将人引入文献的泥沼。  技巧一:瞄准主流。主流文献,如该领域的核心期刊、经典著作、专职部门的研究报告、重要化合物的观点和论述等,是做文献综述的“必修课”。而多数大众媒体上的相关报道或言论,虽然多少有点价值,但时间精力所限,可以从简。怎样摸清该领域的主流呢?建议从以下几条途径入手:一是图书馆的中外学术期刊,找到一两篇“经典”的文章后“顺藤摸瓜”,留意它们的参考文献。质量较高的学术文章,通常是不会忽略该领域的主流、经典文献的。二是利用学校图书馆的“中国期刊网”、“外文期刊数据库检索”和外文过刊阅览室,能够查到一些较为早期的经典文献。三是国家图书馆,有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出版的社科图书,学校图书馆往往没有收藏,但是国图却是一本不少(国内出版的所有图书都要送缴国家图书馆),不仅如此,国图还收藏了很多研究中国政治和政府的外文书籍,从互联网上可以轻松查询到。  技巧二:随时整理,如对文献进行分类,记录文献信息和藏书地点。做博士论文的时间很长,有的文献看过了当时不一定有用,事后想起来却找不着了,所以有时记录是很有必要的。罗仆人就积累有一份研究中国政策过程的书单,还特别记录了图书分类号码和藏书地点。同时,对于特别重要的文献,不妨做一个读书笔记,摘录其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述。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到真正开始写论文时就积累了大量“干货”,可以随时享用。  技巧三:要按照问题来组织文献综述。看过一些文献以后,我们有很强烈的愿望要把自己看到的东西都陈述出来,像“竹筒倒豆子”一样,洋洋洒洒,蔚为壮观。仿佛一定要向读者证明自己劳苦功高。我写过十多万字的文献综述,后来发觉真正有意义的不过数千字。文献综述就像是在文献的丛林中开辟道路,这条道路本来就是要指向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是直线距离最短、最省事,但是一路上风景颇多,迷恋风景的人便往往绕行于迤逦的丛林中,反面“乱花渐欲迷人眼”,“曲径通幽”不知所终了。因此,在做文献综述时,头脑时刻要清醒:我要解决什么问题,人家是怎么解决问题的,说的有没有道理,就行了。你的午间新闻方面方面文献综述具体准备往哪个方向写,题目老师同意了没,具体有要求要求,需要多少字呢?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文献综述想写好,先要在图书馆找好相关资料,确定好题目与写作方向。老师同意后在下笔,还有什么不了解的可以直接问我,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写作过程顺利。  三、如何撰写开题报告  问题清楚了,文献综述也做过了,开题报告便呼之欲出。事实也是如此,一个清晰的问题,往往已经隐含着论文的基本结论;对现有文献的缺点的评论,也基本暗含着改进的方向。开题报告就是要把这些暗含的结论、论证结论的逻辑推理,清楚地展现出来。  写开题报告的目的,是要请老师和专家帮我们判断一下:这个问题有没有研究价值、这个研究方法有没有可能奏效、这个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因此,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就要按照“研究目的和意义”、“文献综述和理论空间”、“基本论点和研究方法”、“资料收集方法和工作步骤”这样几个方面展开。其中,“基本论点和研究方法”是重点,许多人往往花费大量笔墨铺陈文献综述,但一谈到自己的研究方法时但寥寥数语、一掠而过。这样的话,评审老师怎么能判断出你的研究前景呢?又怎么能对你的研究方法给予切实的指导和建议呢?  对于不同的选题,研究方法有很大的差异。一个严谨规范的学术研究,必须以严谨规范的方法为支撑。在博士生课程的日常教学中,有些老师致力于传授研究方法;有的则突出讨论方法论的问题。这都有利于我们每一个人提高自己对研究方法的认识、理解、选择与应用,并具体实施于自己的论文工作中。一、文献综述概述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综述的目的是反映某一课题的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从其历史到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都要进行全面的介绍和评论。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预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为选题和开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文献综述的格式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  三、文献综述规定   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   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文献综述要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   资料运用恰当、合理。文献引用用方括号"[ ]"括起来置于引用词的右上角。   文献综述中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鼓励研究生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并指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格式与写法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荣誉奖励(1) 工作获奖1975年 参加实战演习训练荣立个人三等一次1976年 参加唐山抗震救灾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1978年 评为三台县民兵先进个人1981年 川北教育学院评为优秀党员2011年 西南交通大学优秀党员2011年 西南交通大艺术与传播学院优秀党员1992年 获四川大学优秀博士生及光华奖学金一等奖1993年 评为四川大学优秀学生干部,获光华奖学金二等奖2010年 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2012年 获研究生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 科研获奖1986年 《郝疏尔雅及声训初探》获西南师大研究生优秀论文三等奖1990年 《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通假字分析》获楚雄师专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1992年 《银雀山汉墓竹孙膑兵法用韵研究》四川大学优秀研究生学术论文一等奖1995年 《论政府公共关系》获四川省政治学会优秀研究成果奖1995年 《扬雄方言中的东齐考辨》获中国文化语言学会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1995年 《电影与人生》获四川省电影评论学会二等奖1996年 《图书市场调查初探》获四川省新闻出版科研三等奖1998年 《版权三论》四川省版权局优秀论文奖1999年 《选题二谈》获四川省新闻出版局出版科研一等奖1999年 《先秦两汉齐语研究》四川省最佳图书奖2000年 《先秦两汉齐语研究》四川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0年 《推十书·已刊稿》 四川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2年 《出版通论》 西南交大第七届优秀本科教材三等奖2012年《考据学论稿》 四川省政府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3)编辑工作获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三国志校笺》(策划组稿)全国古籍整理图书一等奖《三国志校笺》(策划组稿)全国版权贸易优秀成果奖《传统文化与经营哲学》(组稿、责编)四川省最佳图书《先秦两汉齐语研究》(作者、组稿)四川省政府社科奖二等奖《中国古代标点符号史》(组稿)《中国教育史要略》(责编)四川省政府社科奖三等奖《先秦两汉齐语研究》(作者、组稿)《中论校注》(责编)《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制度研究》(组稿)《道教斋醮符咒仪式》(组稿)《楚辞文化研究》(组稿)省优秀图书奖:《宋词精华》(责编)《宋代台谏制度研究》(责编)《文化视野中的诗歌》(组稿、责编)《贾岛诗集笺注》(组稿)《三国志校笺》(组稿)《甲骨文动词语法研究》(组稿)优秀川版书《怎样做个好公民》(组稿)《文化力论》(组稿)科学研究1、主持科研项目(1)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上古蜀语考论(2)主持全国高校古委项目:华阳国志系年考校(3)主持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中国考据学研究(4)主持教育部、四川省共建重点科研基地巴蜀文化研究中心重点项目:华阳国志系年考校(5)主持四川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郭沫若研究中心重点项目:郭沫若文字学方法论稿 主持(已结)(6)主持四川省文化厅重点研究项目:中国文官管理研究(7)主持西南交大研究生创新教材项目:中国语言学史(8)主持西南交大本科教材编写项目:古代汉语2、参加科研项目(1)主研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四川民族文学的传播模式研究(2)主研国家重点项目: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 (已结)(3)主研教育部重大项目:巴蜀文献集成 (已结)(4)主研四川省重大委托项目:四川文化产业走廊论证报告论文成果一 论文(一)CSSCI来源、中文核心及重要学术期刊1、《周礼·考工记》齐语拾补——《考工记》为齐人所作再证 古汉语研究 42、“东夷非夷新诂” 台湾高雄师范大学经学论文集 53、黄色·黄帝崇拜与道教起源 宗教学研究 1-24、汉代的图书和图书馆 文史知识 125、目录学史二题 四川图书馆学报 36、扬雄《方言》中的“东齐”考辨  四川大学学报  37、章太炎的语言学和佛学(香港) 《中国语文通讯》 78、《管子》诸家韵读献疑  管子学刊  29、古合韵评议 汉语史研究集刊 710、陈宋淮楚歌寒对转考补订 汉语史研究集刊 111、“齐东野人”之语 文史知识 12、千种典籍惠学林 出版发行研究 813、高扬学术出版大旗 人民日报(海外版) 414、选题策划已进入定位 出版发行研究 315、从信息到选题到资本的飞跃 编辑之友 316、版权的贸易属性探论 中国版权 317、《周易参同契》作者新证(一) 周易研究 118、《周易参同契》作者新证(二) 周易研究 219、东夷非夷证诂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720、赵振铎先生辞书学思想述学 汉语史研究集刊 1021、周易参同契作者地望的文献学初探 宗教学研究 122、“蜀语”名义阐微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123、开辟比较宗教学的新视野 宗教学研究 124、天才学者刘咸炘易学初解 周易研究 225、黄侃方言学思想表微 汉语史研究集刊 626、辞书之钤键在大众化精品 辞书研究 227、中上蜀语研究三题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628、研究生入学考试改革的思考 光明日报 1129、中国语言学·文献方言学的研究与思考 商务印书馆 830、中国音韵学·郝疏尔雅转语研究述论 江西人民出版社 631、二重证据法不始于王国维论 台湾《经学研究集刊》第9辑 1032、大众化精品辞编纂出版简论,《中华字典研究》第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33、考据学:辞书编纂的津梁,《中华字典研究》第2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34、“蜀左言”新解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435、“《文选·蜀都赋》刘渊林注商兑” 台湾大学经学与文学研讨会论文集 3(二) 学术论文(普通期刊)A文献与语言研究1、郝疏《尔雅》及其声训初探  楚雄师专学报  32、“远”非“还”之讹(二则)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13、《六书音韵表·四》合韵字研究  楚雄师院学报 24、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通假字分析  楚雄师院学报 35、试论章太炎的右文观  楚雄师院学报 16、章太炎的转注假借理论和他的字源学(上) 楚雄师院学报 27、章太炎的转注假借理论和他的字源学(中) 楚雄师院学报 48、章太炎的转注假借理论和他的字源学(下) 楚雄师院学报 19、汉民族文化学的滥觞  楚雄社科论坛 210、古汉语中的“以为”  语文教学阵地 411、“救时宰相”杨廷和 巴蜀史志  312、章太炎“假借引申说”述略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313、嘉惠后学的好书:评《音韵学纲要》    太行学刊  314、临沂汉简《孙膑兵法》韵例 曲靖师院学报   415、《研究生论丛·临沂汉简<孙膑兵法>用韵研究》川大出版社 316、先哲精神·章太炎的转注理论述评 杭州出版社 1217、读《先秦两汉医学用语》 全国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 1018、小话古籍出版 全国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 1219、一部特色鲜明的地方信史 巴蜀史志   120、开拓汉语史研究新领域的力作 新书报 321、眠眩同源词谱 楚雄师院学报 522、古籍出版:机遇大于挑战 新书报 2023、《中国图书年鉴(1997) 名家名著导读丛书》 湖北人民出版社 124、《中国图书年鉴(1999) 汉语史研究集刊(1)》湖北人民出版社 125、《中国图书年鉴(2001) 汉语史研究集刊(2)》湖北人民出版社 1026、近十年四川方言市县话研究综述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727、近十年四川方言研究综述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828、近十年四川方言专书专著研究综述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1029、中上古时期蜀语文献资料综述 文史杂志 530、蜀茶与古蜀语 文史杂志 631、再说蜀茶与古蜀语 文史杂志 232、《推十书导读·刘咸炘论辨伪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33、赵少咸和他的《广韵疏证》 中华书局《书品》 134、“和谐”释义考源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435、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方言偏误及预应理论试说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736、赵少咸《广韵疏证》简介 台湾《声韵学会通讯》20辑 637、中上古蜀语诸家论述纂要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38、活字典笺译《论语》:博而返约 中华书局《书品》 439、莫友芝《郘亭知见书目》版本考据学条例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10B传播学研究1、当代公关的大趋势1、―中国公共关系的文化透视(上) 四川财贸经济 42、―中国公共关系的文化透视(中) 四川财贸经济 53、―中国公共关系的文化透视(下) 四川财贸经济 64、谈天说地话广告:广告特点面面观 四川财贸经济 85、广告的形形色色 厂长经理日报 236、一条短新闻的价值 厂长经理日报 7、“鸽子事件”与制造新闻 厂长经理日报 158、别开生面的新闻发布会 厂长经理日报 189、拒绝欺:公关广告的制作要求 四川财贸经济 1110、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公关广告的策略 四川财贸经济 1211、广告的形形色色:形象广告和产品广告 四川财贸经济 912、CI策划与公关策划形相似,实不同 四川财贸经济 413、茶+酒=广告人 广告大观(综合版) 114、人品与文品 蜀报 3115、四川省出版科研论文选·图书市场调查初探 四川民族出版社 816、版权三论 新书报 817、论政府公共关系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18、策划不能没有是非 市场与消费报 2119、策划不能愚弄公众 市场与消费报 2820、策划不能离开国情 市场与消费报 421、策划不能鼠目寸光 市场与消费报 1122、不说话的黛安娜王妃 市场与消费报 1323、四川省出版科研论文选?选题二谈 四川教育出版社 1024、出版人语 出版参考 325、礼仪文化教育中应重视的两个领域 教育改革与发展文论 826、学术出版简论 楚雄师院学报 1127、大学写作与中学作文之比较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528、策划编辑简论 楚雄师院学报 1129、学书谫话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2三、著作:出版著作22部,其中独著、主编11部,参编11部1、《先秦两汉齐语研究》(独著) 巴蜀书社 82、《白居易诗选注》(独著) 巴蜀书社 73、《汉小学文献语言研究丛稿》(独著) 巴蜀书社 44、《周易集解》(整理,第二) 巴蜀书社 55、《经史百家思辨小品感悟》(第一) 巴蜀书社 16、《古代汉语读本》(第一) 巴蜀书社 17、《华阳国志译注》(第一) 四川大学出版社 58、《出版通论》(主编) 四川大学出版社 49、《推十书·已刊稿》 (主编) 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 110、《道教征略》(第二) 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 311、《考据学论稿》(独著) 巴蜀书社 612、《济公全传》(整理,第一) 巴蜀书社 513、《公共关系实务》(主编,第一)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1214、《古汉语精要》上、下册(合作)  云南大学出版社  315、《世界文学发展纲要》(合作)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916、《世界文学作品选》(合作)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917、《经纪人策略方法与技巧》(合作) 四川大学出版社  718、《现代公共关系学》(合作) 中国商业出版社 1219、《骈文精华》(合作) 巴蜀书社 1020、《张献忠剿四川实录》(整理,合作) 巴蜀书社 421、《中国野史集粹》(整理,合作) 巴蜀书社 622、《说唐全传》(整理,合作) 巴蜀书社 6主持出版项目 类 别 名 称 个人作用全国古籍规划办资助项目 三国志校笺 策划组稿全国古籍规划办资助项目 贾岛诗集笺注 策划组稿全国古籍规划办资助项目 广韵疏证 全国古籍规划办 策划组稿全国古籍规划办资助项目 蕙风词话·蕙风词笺证 策划组稿全国古籍规划办资助项目 樊川文集 策划组稿

文献综述是毕业论文的重要部分,一篇完整的毕业论文必须有一个囊括论文各个关键词的国内外综述性概述。在各大高校均采用中国知网论文检测系统后,文献综述就是很多同学的恶梦,因为文献引用的多,论文重复率过高,文献引用的少,论文字数不够。本经验就是本小姐 梁逸媛同学根据多年的论文写作经验写成的文献综述写作宝典。有任何论文检测及论文写作的问题都可以加我,我将尽力为大家解决论文相关的问题,希望大家能够支持百度经验这个平台。1、 综述的定义和特点1文献综述的定义: 综述是查阅了某一专题在一段时期内的相当数量的文献资料,经过分析研究,选取有关情报信息,进行归纳整理,作出综合性描述的文章。2文献综述的特点: ①综合性:综述要"纵横交错",既要以某一专题的发展为纵线,反映当前课题的进展;又要从本单位、省内、国内到国外,进行横的比较。只有如此,文章才会占有大量素材,经过综合分析、归纳整理、消化鉴别,使材料更精练、更明确、更有层次和更有逻辑,进而把握本专题发展规律和预测发展趋势。3②评述性:是指比较专门地、全面地、深入地、系统地论述某一方面的问题,对所综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反映作者的观点和见解,并与综述的内容构成整体。一般来说,综述应有作者的观点,否则就不成为综述,而是手册或讲座了。4③先进性:综述不是写学科发展的历史,而是要搜集最新资料,获取最新内容,将最新的信息和科研动向及时传递给读者。5综述不应是材料的罗列,而是对亲自阅读和收集的材料,加以归纳、总结,做出评论和估价。并由提供的文献资料引出重要结论。一篇好的综述,应当是既有观点,又有事实,有骨又有肉的好文章。由于综述是三次文献,不同于原始论文(一次文献),所以在引用材料方面,也可包括作者自己的实验结果、未发表或待发表的新成果。6综述的内容和形式灵活多样,无严格的规定,篇幅大小不一。大的可以是几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的专著,参考文献可数百篇乃至数千篇;小的可仅有千余字,参考文献数篇。一般医学期刊登载的多为3000~4000字,引文15~20篇,一般不超过20篇,外文参考文献不应少于1/3END2 、综述的内容要求1选题要新:即所综述的选题必须是近期该刊未曾刊载过的。一片综述文章,若与已发表的综述文章"撞车",即选题与内容基本一致,同一种期刊是不可能刊用的。2说理要明:说理必须占有充分的资料,处处以事实为依据,决不能异想天开地臆造数据和诊断,将自己的推测作为结论写。3层次要清:这就要求作者在写作时思路要清,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写到什么程度,前后如何呼应,都要有一个统一的构思。4语言要美:科技文章以科学性为生命,但语不达义、晦涩坳口,结果必然阻碍了科技知识的交流。所以,在实际写作中,应不断地加强汉语修辞、表达方面的训练。5文献要新:由于现在的综述多为"现状综述",所以在引用文献中,70%的应为3年内的文献。参考文献依引用先后次序排列在综述文末,并将序号置入该论据(引文内容)的右上角。引用文献必须确实,以便读者查阅参考。6校者把关:综述写成之后,要请有关专家审阅,从专业和文字方面进一步修改提高。这一步是必须的,因为作者往往有顾此失彼之误,常注意了此一方而忽视了彼一方。有些结论往往是荒谬的,没有恰到好处地反应某一课题研究的"真面目"。这些问题经过校阅往往可以得到解决。END3 、综述的格式和写法   综述一般都包括题名、著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几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又由前言、主体和总结组成。   前言:用200~300字的篇幅,提出问题,包括写作目的、意义和作用,综述问题的历史、资料来源、现状和发展动态,有关概念和定义,选择这一专题的目的和动机、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如果属于争论性课题,要指明争论的焦点所在。    主体: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各种观点的异同点及其理论根据,从而反映作者的见解。为把问题说得明白透彻,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述。这部分应包括历史发展、现状分析和趋向预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历史发展:要按时间顺序,简要说明这一课题的提出及各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体现各阶段的研究水平。 ②现状分析:介绍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各派观点,包括作者本人的观点。将归纳、整理的科学事实和资料进行排列和必要的分析。对有创造性和发展前途的理论或假说要详细介绍,并引出论据;对有争论的问题要介绍各家观点或学说,进行比较,指问题的焦点和可能的发展趋势,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对陈旧的、过时的或已被否定的观点可从简。对一般读者熟知的问题只要提及即可。 ③趋向预测:在纵横对比中肯定所综述课题的研究水平、存在问题和不同观点,提出展望性意见。这部分内容要写得客观、准确,不但要指明方向,而且要提示捷径,为有志于攀登新高峰者指明方向,搭梯铺路。主体部分没有固定的格式,有的按问题发展历史依年代顺序介绍,也有按问题的现状加以阐述的。不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应比较各家学说及论据,阐明有关问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END注意事项文献综述是本人对您所阅读文献的一个理解和概括。强烈建议多读文献后,再进行文献综述的写作,如果你有任何关于论文相关的问题,都可以加我好友,找我解决。我是百度经验的签约作者梁逸媛。。如果你有任何关于论文相关的问题,都可以加我好友,找我解决。我是百度经验的签约作者梁逸媛。希望能帮到你,望采纳,谢谢

方言的文献综述

方言电视节目一跃成为“名品”,就是因为它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很好地贯彻了“三贴近”原则。《经视故事会》在这一点上就做得很成功。它强调由老百姓来演老百姓自己的事情。题材内容紧贴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诸如夫妻情感、遗产继承、邻里关系、工作难题,无一不可以入戏。正因为这类作品所反映的问题是普通百姓都要遭遇的,所以其故事情节常常能够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无疑会赢得广大观众的喜爱。

关于普通话与方言的文献

发音不同啊,普通话能更加简洁易懂,北方方言是长江以北的汉语方言。广义的北方话还包括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方言。北方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基础方言。根据北方话内部的某些不同特点,一般又分为北方方言、西北方言、西南方言、江淮方言四类。

一、语音基础不同1、普通话语音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通用语。2、北方方言语音基础:也叫官方方言,细分为八种次方言:东北官话、北京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二、通行地区不同1、普通话通行地区:在全国范围推广。2、北方方言通行地区:通行于长江以北各省汉族地区(除山西);长江下游镇江(除丹阳丹徒)、南京北部及皖南部分沿江地带;湖北省除东南角以外的全部地区;广西省北部和湖南省西北角地区;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少数民族区域以外的全部汉族地区。扩展资料:普通话与北方方言的其它相关介绍:全国推行的普通话,就是在“北京官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普通话具有很强的内在一致性,分布范围最广,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口的73%。清末已出现“普通话”一词,1909年,清政府将北平官话定为“国语”。民国时期,国语的发音曾多次制定。新中国成立后,全国通用语言是普通话。官话的前身是明代清正官话。在那之前,它被称为亚燕。与东南方言相比,保留的古音比较少。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普通话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官话方言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全国各民族通用的语言。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的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不等于北方话或北京话,它也吸收了其他方言中的成分,比任何方言更丰富、更完善。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近几百年来白话文学和“官话”的传播,使其规范逐渐明确,影响日益扩大。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人们交往的日益频繁,《汉语拼音方案》的推行,普通话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和发展。汉字不是表音文字,字形与读音的联系不很紧密。因此,学说普通话必须注意正音。语音的差别显而易见,不言而喻。词汇上、语法上的差别也很大,如普通话说“赶集”,在广西方言中则说“赶圩”,前者说“你先走”,后者则说“你走先”。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是语言分化的结果,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各有其特点。现代汉语有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和客家方言等。它们都是从古代汉语发展演变而逐渐形成的,因而它们都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地方变体或地域分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往的频繁,方言的交际作用逐渐缩小。但方言研究仍是一门学问。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汉语的历史面貌和演变过程。比如,古代汉语有入声,现代汉语普通话里没有入声。研究现代方言里入声的情况就可以了解入声逐步发展以至消失的过程。方言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构成及其特点,更好地贯彻我国文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和汉语规范化的政策。方言研究对于文献学、考古学、民俗学、民族史、文化史等科学的研究也能提供一定的帮助。普通话是在北方方言这一基础方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全民族使用的交际工具,北方方言在诸方言中威信最高、流传最广、使用人口最多。因此,普通话是方言的高级形式。方言则是某一特定地区人们所使用的交际工具。普通话对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都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也从各方言中吸收营养,从而使其本身更丰富,更好地发挥交际工具的作用。

  • 索引序列
  • 方言对普通话的影响文献综述
  • 关于普通话与方言的文献综述
  • 对四川方言研究的文献综述
  • 方言的文献综述
  • 关于普通话与方言的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