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历史文献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历史文献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发布时间:

历史文献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要具体看你报考的院校

文献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如下:1、作为研究文献的一门学问,文献学的范畴大致涉及(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典藏学)等四个学科的内容。2、文献:原始意义:典籍的书面记载、文字资料及贤人贤才的言论和他们世代口耳相传的见闻、记录资料等。传统意义:具有历史价值活与某一学科有关且具有科学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即历代保存的各种典籍和文书档案。3、儒家的十三经是(易经)(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粱传)(孝经)(论语)(孟子)(尔雅)。4、家刻本:历代自家出资或主持刻印的自亡家人著作的。5、《贩书偶记》:孙殿起编撰,20卷,成书于1936年,分类特点与《四库全书总目》基本相同。

历史学考研主要是考基础性知识,其中包含有两门通史课程,即世界史与中国史,一般的题型有选择题、名词解析、简单题、论述题四种(有些情况会有文言释义、断句等题型,视情况而定)。当然,现在的考研又分有两种情况,即全国统考型和自主命题型。首先说第一种,全国统考型,顾名思义就是国家命题,为较大多数学校招考所用的试卷来源,其难度时高时低,重点内容主要涉及中外历史中的重难点,一般是重大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世界史主要面向是集中在古代史和近现代史以及各大国改革与战争方面,中国史主要集中在古代,因为详古略今。其次,自主命题型。据本人以前所知,全国有38所高校有自主命题权,考试内容有较大差别,有些为考通史,有些为只考你所报的学科大类,例如报的是中国古代史,某些高校只考中国史这一门通史,具体以高校命题情况而定。而考研的内容重点可以参考所报高校历年历史学考研试卷的主要趋向,另外,因为出卷的自主权,因此,在复习前亦可提前了解高校间各历史学方面的教授研究方向,这可以给你更多的研究路向,从历年试卷中可看及出题的思路,对症下药的方式应该有益复习。另外,经常到考研论坛等网络平台进行交流,亦会有所收获。不管怎么说,历史学考研不管是考什么样的试卷,个人的基本功最为主要,该点应慎记!!而考试的重点等,建议你看看历年考研试卷和个别自主命题的高校,相信你也会有所感悟!研途漫漫,祝君好运!

历史文献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高一

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中央: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参与决策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地方:侯、伯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2、西周的分封:1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2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暑期列国纷争3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权3、西周的宗法制:1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3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第2课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2、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3、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积极作用:1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2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朝汉承秦制有所变化中央设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中朝决策机构外朝执行机构尚书台中枢机构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朝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唐朝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宋二府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最高军政机构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三司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元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最高军事机构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后期:设刺史制度隋唐唐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越设越多,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宋文臣做地方官;州县两级制元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边远民族地区高寒宣政院进行管理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特点: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增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增强。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明朝:君主专制强化,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2、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设置军机处,由皇帝挑选新任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全国的军政大权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5课古代希腊政治民主政治1、基础:梭伦改革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黄金时代:伯利克里统治时期2、特征: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内部平等3、积极作用:促进希腊民族性格形成;推动古希腊文化事业发展;开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消极作用:男性公民民主;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签选举,轮番坐庄的弊端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1、《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民法大全》(查士丁尼组织编纂)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的最终完成。2、影响:维护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是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反封建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原始人群的社会组织由氏族、部落发展到部落联盟,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政治形式——国家。距今大约五千年前,随着农耕文明的进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开始迈入早期国家的历史阶段。 2、早期国家出现的标志: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以及礼制的初步形成。 3、城的出现反映了阶级对立尖锐化的社会现实。 4、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反映了社会权力的集中,体现出早期政权和神权的结合 5、在仰韶文化时期不同的墓葬中,随葬品的数量和质量出现了差别,表明已经出现贫富分化的迹象。 6、司马迁《史记》的第一篇《五帝本纪》,其中记录了有关黄帝、尧、舜等最早的帝王们的事迹。 7、禹死后继承了禹的地位,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始。(王位世袭制产生)。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8、商王朝的统治历时六百年作用,历史遗存相当丰富,数量可观的甲骨文资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信仰系统、制度文化和经济生活。 9、商代政治的突出特点: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 B、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商王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 行决策。商王通过占卜理解天命,也通过这一手段主宰国政。 10、在牧野之战中,周击败商王朝的军队主力,占领朝歌,商王朝灭亡。 11、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内容:周天子将子弟和功臣以及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分封到各地,成为 各领一方的诸侯。(如:召公之子受封于燕,成为深入东北最远的一支姬姓贵族;周公长子伯禽代表周公受封于鲁,在姬姓贵族封国中位据于最东;亲周的商代旧贵族微子封于宋) 12、诸侯的权利和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13、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14 、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影响:A、起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B、但后来出现了诸侯的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 15、西周的宗法制的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特点:嫡长子继承最高执政权力 作用: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16、西周“礼乐秩序”:A、“礼”有尊崇上天和先祖的内容,但更多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规范。B、“乐”辅从于礼C、“礼”“乐”的作用:“礼”“乐”的使用有一定的社会范围,实质上是维护等级差别的工具;是西周文化的精髓,保证了社会安定和谐。 17、春秋时代,社会动荡,传统社会秩序受到冲击,出现了“礼崩乐坏”的政治局面。 18、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采取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秩序来维护统治 19、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A、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C、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秦灭六国的过程:韩、赵、魏、燕、楚、齐 2、采取的战略方针:“远交近攻” 3秦灭六国的意义: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4、秦国的对外扩展:向北 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后又占高阙、阴山。修直道、长城 与边防军相匹配,形成有效的国防体系 向南:修灵渠,平岭南,在岭南置郡 西南:在“西南夷”开辟“五尺道” 5、秦朝版图的拓展带来的影响:不仅扩大了帝国的规模,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6、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郡、县这种新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7、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别执掌行政、军事、监察职责。县隶属于郡。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道” 8、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最主要的差别在于郡县长官一概由天子任命,调动,不得世袭 。 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9、秦朝中央政权的基本结构: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是中央的最高官职,诸卿分掌政府的具体职能部门。 10、秦朝三公九卿制的特点:三公之间分工明确,互相牵制,大权最后集中在皇帝手中。 11、三公九卿制度对秦朝的影响: A、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以朝议的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成为皇帝裁决的依据。 B、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可以减少君主专制制度下决策失误的有效途径。 C、但是秦始皇晚年,推行极端的君主专制,朝廷大臣参与议政的制度遭到破坏。 12、秦朝实行“挟书律”的目的:防止有学识的士人,以传统的知识体系为思想工具,对时政展开批评。是秦朝的暴政之一。 13、秦朝统治者颁布“焚书令”以及“挟书律”,都与欣赏和实践法家专制思想有关。 三、专制主义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是封建的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 皇帝制 外朝 中 汉武帝 隋唐 宋 明 罢丞相 清 央 三省六部制 增加参知政事 权分六部 军机处 三公 内朝 内阁形成 九卿制 秦 东汉 元朝 明朝 地方:郡县制 州、郡、县 行省制度 废行省设三司 3、选官制度: 先秦 两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 世官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4、监察体制: 秦 两汉 明 御史大夫 设刺史 设监察御史 5、皇权的至高无上体现在哪些方面?有何影响? 表现:A、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与一身。 B、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C、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任何制约 影响:A、君主的决策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君主的个人意志影响着政治决策、立法、行政和司法 B、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 6、历代官僚体制的基本原则: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 7、皇权与相权是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对矛盾,举例说明秦、汉、唐、宋、明是如何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的? 答:A、中国古代宰相、丞相是皇帝的政治助手,在执政的过程中,因为决策和行政的倾向和方式不同,帝相难免发生矛盾。 B、秦朝和汉初,丞相的权力相当大。 C、汉武帝年幼时,丞相把握行政大权。汉武帝主持政务后,频繁任免宰相,还形成中外朝制度,“中朝”官员参议要政,与属于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外朝”相对应,分割了丞相的权力。东汉出现了尚书台。 D、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在门下省设政事堂,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与宰相,宰相的权力有所分散。 E、宋代设中书门下,为了分散相权,又增设了“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 F、明朝,明太祖废宰相,明永乐帝时,设立内阁,皇权加强。 8、清朝设立军机处,是封建社会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特点: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保密性强。 9、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是如何发展演变的?你如何认识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答:演变: A、秦朝,已设监察机构,负责中央和地方的监察。 B、西汉时,汉武帝为了监察地方,建立刺史制度,在中央建立了监察机构,由御史大夫主管。 C、以后历朝都有监察机构设置,如,御史台、都察院。 评价: A、从中国古代监察体制发展的趋势来看,逐渐走向健全。 B、在不同历史时期,监察机构发挥过不同作用 C、但是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尤其是各个王朝末期的腐败,更使得监察系统受到严重破坏。 10、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是如何演变的?你如何认识古代的选官制度? 答:演变: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演进大体可以表现出“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 评价: A、“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继承祖上的权位。此选官制度使官吏来源被贵族垄断,不利于有用人才的选拔。 B、“察举制”则是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此制度虽在当时看来比较完善,但各方面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C、隋唐以后实行的“科举制”是考试选官的制度,虽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提高了行政效率。但它是一种文化专制,到明清时发展为八股取士,不利于人才培养和科技的进步。(评价科举制) 11、元朝设立行省制的原因,作用? 原因:元朝的统一,统一后幅员辽阔的疆域需要行之有效的管理。 作用:A、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强化了中央集权; B、省制为后世所沿用,影响深远。 12、清朝地方机构最高一级为:省 13、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反映了明朝皇权的不断加强 14、清朝设军机处最初的目的是为了用兵西北,后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因而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里。所以说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的权力空前加强。 15、清朝通过哪些措施加强统治? 中央设立军机处、地方采用密折制、完善加强各部门的规章制度。 16、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影响? 措施: A、基本原则:尊重各民族自己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 地制宜地进行行政管理。 B、机构:清朝设中央机构理藩院专门主管边疆事务。; C、对边疆地区的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中央政府也给予了特殊的重视,并且效果明显。 D、在西南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 影响: A、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和管理,有利于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国家疆域,B、也巩固了统一的的多民族国家,近代中国的版图在这一阶段基本奠定。 17、进入19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相比为什么落后了? 答:历史进入19世纪,从世界范围看,专制主义政治体制暴露出明显的陈腐和落后性。中国社会的进步因绝对专制的君主权力和日夜落败的官僚系统而受到严重的阻碍,以致无以抗御列强的侵略和压迫。 18、清朝末年政治改良的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内容:设外务部、巡警部和学生部等 结果:中国仍然是君主专制主义制度 19、清朝末年改良未能改变中国命运的原因是:这些改良措施未能从根本上触动专制主义皇权,也就不可能铲除阻碍社会进步的因素,也就不能抗御列强的侵略和压迫。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 列强侵入与民族危机 1、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 A、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地广 物博的中国成为他们的首要目标。 B、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国力衰竭,内部危机重重,正处于巨变的前夕。 2、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1840-1842年,签定了中国历史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3、《南京条约》:19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定 主要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2100万银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关税协定(可以看出列强此时侧重于向中国倾销商品,即以商品输出为主) 4、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5、1894年,日本挑起中日甲午战争。 1895年4月,日本强迫清政府签定了《马关条约》。 6、《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 割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反映出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阻碍了中国民族资 本主义的发展) 7、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 甲午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半殖民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确立。 8、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直接目的: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义和团运动) 9、1901年9月,签定了《辛丑条约》 主要内容: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8亿两 划定北京的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 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拆除天津大沽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 关沿线要地 10、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造成什么影响? A、政治上,列强强迫清政府签定了大量割地赔款不平等的条约,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B、经济上,他们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控制 中国的经济命脉,使中国经济依赖列强丧失独立性。 C、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1、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直接原因:受日本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的《马关条约》的 刺激。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需要抢夺更多的殖民地作为资本 输出的场所 12、三国干涉还辽是列强瓜分中国的开端。(也反映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既相互勾结,又互相斗争) 13、瓜分中国的表现: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影响:中华民族陷入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中。 14、1899年9月,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标志着美国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背景:A、当列强在华争夺势力范围的时候,美国正忙于美西战争 B、美国当时的军事力量还不能与其他列强抗衡 C、美国工商界进入整个中国市场的需要。 内容: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中的既得权益,同时要求各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 使美国也能从中“利益均沾” 实质:是为了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小米中国人民的反抗,由列强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 体系” 影响:列强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二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 2、1865年,中亚地区浩罕国军事头目阿古柏侵占新疆,成立汗国,自立为汗。 权,1871年,俄国强占伊犁地区。 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收复新疆,粉碎了英、俄利用阿古柏侵 略新疆的阴谋。 1880年,清政府再次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赴新疆统筹军务,左宗棠在哈密建立抗俄 军事基地,在左宗棠的军事支持下,被遣往俄国交涉伊犁问题的曾纪泽在外交谈判中据 理力争,签订《改订条约》等条约,中国收回伊犁,但是俄国割占了中国西部约7万平 方公里的土地。 3、1884年,清朝政府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根据左宗棠的建议,在新疆设立行省, 加强对新疆地区的控制。 4、黄海海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黄海海战中的英雄人物有:海军提督 丁汝昌,“定远”舰管带刘步蟾,“志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的全体官兵,管带林 永升,“靖远”号管带叶祖珪。 5、黄海海战战争后,中日双方的实力比较:双方都有一定的损失,清政府的北洋舰队主力 尚存。由于李鸿章的“避战保舰”政策,命令北洋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日本获得黄海 海域的制海权。最终在威海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6、带领台湾人民进行反割台斗争的领导人:邱逢甲、徐骧、刘永福等。 7、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的历史意义: A、反映了台湾人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爱国主义精神 B、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上留下光辉的篇章 8、义和团运动反帝运动的背景: 直接原因:反洋教斗争的发展 根本原因: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懦弱无能。 9、义和团的口号经历了“反清灭洋”到“扫清灭洋” 10、清政府对义和团运动的态度,从“围剿” “招抚” “联合列强绞杀”。 清政府态度的转变的目的是:控制和利用义和团。 11、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中国军民抗御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 民族尊严 12、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主要原因: A、日本既定的侵华政策(根本原因) B、日本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陷入极端困难的局面,为了摆脱危机(直接原因) C、中国国民政府正全力围剿红军,给日本以可趁之机。 13、日本的侵华史实: 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民族矛盾上升) 1935年日本制造了华北事变(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1937年7月7日开始全面侵华 八一三事变,上海失守 12月,南京失陷,日军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1938年5月,日军占领徐州、打通津浦路。 10月,广州武汉相继失守,中国失去了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 14、日本在中国犯下的罪行: A、屠杀中国人民,进行细菌战、毒气战 B、疯狂迫害占领区人民(推行“以华制华”的政策,扶植傀儡政权) C、进行经济掠夺(实行殖民统治,目的是把沦陷区经济沦为日本的附庸经济) D、推行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目的是消磨、摧残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斗志,实现其 同化政策) 15、日本长驱直入的原因: A、日本蓄谋已久,敌强我弱 B、中国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16、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各阶层棉队日寇不断加剧的侵略,各有什么表现? A、国民政府:执行不抵抗政策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B、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掀起抗日救亡运动: 举例:(1)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发表抗日宣言 (2)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3)193年12月,中共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4)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并在1936年成立抗日联军 C、国民党爱国官兵:奋起抵抗。 举例:(1)“一二八”事变后,19路军奋起抵抗; (2)1933年,东北军保卫山海关; (3)二十九军宋哲元等部长城抗战; (4)冯玉祥组织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 (5)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 D、爱国民主人士:1932年宋庆龄等爱国人士在上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对抗日民 主运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E、爱国学生:1935年12月9日,发起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一二九运动。 F、关外人民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工人罢工、募捐;爱国工商业者抵制日货,拒收日 钞,要求政府对日经济绝交。 17、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18、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 A、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召开瓦窑堡会议,缺点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B、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C、八一三事变后,国共双方军事合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D、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正式形成。 19、国民党组织了多次正面战场的战役: 如:八一三事变后组织了凇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太原会战期间,八路军参加会战,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徐州会战中,在国民政府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指挥下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 利,这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结果:正面战场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但未能阻止优势敌人的进攻。 原因:一方面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另一方面是由于国民党执行了片面抗战路线] 20、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失守。 21、中国共产党开辟了敌后战场,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洛川会议上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 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 22、敌后战场的抗战措施有: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等。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首府延安。陕甘宁边区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23、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正在华北进行了威震中外的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24、同时少数民族的抗日武装队伍也逐渐壮大起来,敌后战场成为抗日的主战场。(如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等) 25,在枣宜会战中,国民党底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壮烈殉国。 26、1945年,中共在延安召开七大 主要内容: A、制定当时党的任务: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 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B、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C、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作 用: 这次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的基础 27、1945年,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美国、苏联等国家先后参战,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号召正面战场,敌后军民举行反攻。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 签署投降书。 28、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A、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 B、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C、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 太平天国运动 1、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 A阶级矛盾的激化(根本原因) B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C自然灾害严重 D西方基督教的影响 2、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会;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宣布起义(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九月攻克永安,整顿建制,1853年3月,洪秀全改南京为天京。定都天京,建立了与清朝对峙的革命政权。(进程: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 3、定都天京的政治影响:建立了与清朝对峙的革命政权。 4、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分兵进行了北伐、西征和天京突围三次战役,太平天国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北伐经两年的奋战,虽遭失败,但是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在北方的统治。(北伐的结果及意义) 西征的胜利,为太平天国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根据地和物质基础。(西征的结果及影响) 天京突围,打垮了威胁天京的清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巩固了天京。(天京突围的结果及影响) 5、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6、《天朝田亩制度》的核心:解决土地问题,提出了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内容:A、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不论男女,按人口平 均分配土地 B、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的产品分配原则。 理想目标: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 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1)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2)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3)但是这个制度所制定的平分土地的办法,并不切合实际,要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平均一切社会财富,以求人人平等,是农民平均主义的空想。所以《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实施过。 7、1859年,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的目的:为了振兴太平天国。 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发展资本主义。 评价:(1)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2)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当时处于战争环境,因而《资政新篇》未能真正推行。 8、天京事变的原因:领导集团内部的矛盾 影响:严重

看来你是比较懒的学生,我把必修1、2、3的都给你了,不过是会考提要!!请查收 也可以到我的K12教育博客里下载:-875246-action-viewspace-itemid-71353

如果你是新人教版的历史,那么答案如下:(经济史) 高一历史复习提纲(下册) 第1课:农业时代 1、 三次浪潮: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 2、 农业革命发生的年代:大约1万年前(或七八千年前) 3、 农业革命发生的中心地区:西亚、东亚、中南美洲 4、 农业革命的影响:P3 5、 在农业革命的推动下,人类的生活方式(定居生活)、社会结构(P4)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类进入文明社会。 6、 农业社会的局限性:P5 第2课:工业时代 1、 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18世纪下半叶 2、 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蒸汽机的发明和运用 3、 工业革命的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以蒸汽为动力,首先发生在英国,波及的范围主要在欧洲和北美,称为“蒸汽时代”。 第二阶段(19世纪70年代以后):电能开始普遍采用,称为“电气时代”,其重要成果由欧美波及到世界各地。 4、 工业革命的影响:P7 5、 工业生产是一种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英、法、德、美等国领得工业革命的先机,一跃而为世界强国。 6、 工业社会的重要特征:机械化生产、城市生活 7、 工业社会的进步性:P8 8、 工业社会的局限性:P9 第3课:信息时代 1、 信息革命开始的年代:20世纪中叶(二战以后) 2、 信息革命开始的标志:电子计算机的发明(1946年美国)和人造卫星的上天 3、 信息社会的特点:P14 4、 信息社会的进步性:P14 第4课:高等教育 1、 雅典学园:(公元前387年~公元529年被查士丁尼关闭) (1)、创立者:柏拉图 (2)、教学内容:哲学、数学 (3)、教学方式:自由讨论,互相切磋 2、 亚里士多德:逍遥学派 3、 雅典教育的影响:P18 4、 大学兴起的条件:因城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兴起。 5、 中世纪大学的特征:(1)、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氛。(2)、由专业人士担任教师。(3)文、法、医和神科是主要学科。 6、 近代大学的特征:(1)、摆脱了教会的控制,宗教课程的地位大大削弱。(2)、大学教育成为国家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7、 近代的大学精神:独立自由地进行学术探讨,追求真理。 第5课:博物馆与图书馆 1、 亚历山大里亚博学园:(公元前3世纪) (1)、建立者:托勒密 (2)、特点:P23 2、 近代博物馆、图书馆建立的条件: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对外殖民扩张。 3、 世界三大博物馆: (1)、大英博物馆(英):文物图书兼藏 (2)、卢浮宫(法):偏重艺术品收藏 (3)、大都会博物馆(美):以民俗收藏为特色 4、 现代图书馆: (1)、欧洲大陆规模最大的是法国国家图书馆。 (2)、世界最大的图书馆是美国国会图书馆。 (3)、亚洲地区最大的图书馆是中国国家图书馆。 第6课:区域探险 1、 公元前7世纪,腓尼基人从红海出发完成环绕整个非洲航行的创举。 2、 腓尼基人航海的影响:P30 3、 维京人海外扩张的条件:拥有精良的武器、丰富的航海经验和奇特的维京船。 4、 维京人海外扩张的路线:挪威人(西线)、丹麦人(南线)、瑞典人(东线)P30

历史文献学期末考试重点知识总结

要具体看你报考的院校

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各科目参考书 “中国历史文献学”课程参考书如下: 参考书目 《文献学概要》,杜泽逊,中华书局2001年。《中国历史文献学》,杨燕起,高国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考试大纲 中国历史文献学考试大纲“文献”的概念及其内涵变化。历史文献学研究的对象、任务以及学科构成,学习历史文献学的意义。历史文献学与历史学的关系。文献载体的演变过程。古籍的主要编纂体裁类型及编纂特点。 古代重要类书及其文献价值。 丛书的概念及其作用。 《四库全书》编修的历史背景、体例特点、流传情况及其功过。目录学的概念和目录学对于读书治学的指导作用。古代书目的主要类型及其各自的特点和功用。图书的四部分类法及其产生、确立、影响。版本、版本学的概念,版本学对读书治学的功用。我国古籍版式与装帧制度,官刻、私刻、坊刻古籍的特点。古籍版本类型及其特点。校勘、校勘学的定义, 校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陈垣“校勘四法”的具体内容。历代古籍散佚的几大原因及其给图书造成的损失。班固《汉书•艺文志》的体例、成就与影响。郑玄注的特点及其在文献学上的贡献。 《隋书•经籍志》的体例、著录特点及其在目录学史上的地位。 唐代刘知几的《史通》及其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清代校勘名家及其主要校勘成果。

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第一分册第一单元 古代东方第1课 古代两河流域知道: 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东西两面分别与伊朗高原和阿拉伯大沙漠相邻、北接小亚细亚山地、南临波斯湾,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 楔形文字(钉头文字)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象形文字之一。《吉尔伽美什》是用楔形文字写成,并通过泥板文字保留下来的古代优秀文学作品。第2课 古代埃及知道: 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其地理范围与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致相当。 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他强化王权神授,自奉为神或神的后裔,将自己的意志视为法律,拥有全国的土地,并控制所有的军队,掌握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 在古代埃及金字塔中,最负盛名的就是胡夫金字塔和哈夫拉金字塔。 古代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就发明了象形文字。这种文字因其字形与各种具体事物的形态相似而得名。象形文字对后来腓尼基人创造字母文字产生了巨大影响。第3课 古代印度知道: 古代印度四大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被尊称为“释迦牟尼”) 佛教迅速得到传播,后逐步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世界三大宗教分别是: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第二单元 古代美洲与黑非洲第4课 美洲印第安文明知道:印第安文明杰出代表: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印加文化理解:玛雅人对人类生活的贡献:玛雅人长于农耕,用金石工具,从野外植物中培育了包括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后传播到世界各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玛雅人在自然科学、建筑以及艺术等诸多方面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的文化遗产,丰富人类的精神生活。第三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第6课 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知道: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中心之一。它的地理范围比今天希腊共和国的版图要大一些,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爱奥尼亚群岛和小亚细亚西部沿海地区。 古代城邦制度的特征:古代希腊城邦一般是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以小国寡民、各邦独立自治为基本特征。 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是古代希腊历史上的“古典时代”。这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繁荣时期,也是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全盛时期。 雅典民主政治形成、发展和全盛的简况: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以全体公民的直接参与为核心。它是广大平民与氏族贵族长达100多年的斗争中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的,是平民在斗争中逐步战胜氏族贵族的结果。(1)公元前594年的“梭伦改革”(内容P26页)削弱了贵族会议的权力,扩大了城邦政治的社会基础首开雅典民主政治之先河。(2)公元前508年的“克利斯提尼改革”(内容P26页)彻底扫除了氏族制度的残余,基本上清除了全体公民参与城邦政治生活的障碍,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3)希波战争之后,公元前443年至公元前429年,伯里克利连续当选雅典十将军委员会的首席将军,对雅典的政治制度进行了补充调整(内容P27页),保证全体公民的直接参与政治,开创了雅典历史上的“伯里克利时代”。雅典的古代民主政治迎来了全盛时期。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历史影响和时代局限性: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腊城邦中先进的政治制度,它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进步。但雅典民主政治毕竟只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妇女和外邦人则都被排斥在外。第7课 希腊古典文化知道: 《荷马史诗》不仅有艺术价值,也有史料价值;它是世界文学宝库的瑰宝。 古代希腊的建筑主要以大理石为基本材料,以方顶柱廊结构造型为基本特点。雅典卫城中的帕特农神庙建成于伯里克利时代,是希腊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欧洲历史学的源头可上溯到古代希腊。古希腊历史学诞生于古典时代,是以“史学之父”希罗多德及其《历史》(叙事体,希波战争)为标志的。第8课 古代罗马政治制度知道: 公元前509年罗马废除了“王政”,改行共和,开始了近500年共和国时期。 罗马从建国初期开始平民一直为争取充分的政治权利与氏族贵族进行长期斗争。结果,平民相继获得了担任各种公职的权利,罗马共和国的社会基础逐渐扩大;贵族特权逐步被废止,贵族寡头政治走向衰落。 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历史进入帝国时代。 公元2世纪罗马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两大部分: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欧洲古代历史终结。第9课 罗马法体系知道:“十二铜表法”是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公民法”概念:随着古代罗马国家的壮大和发展,为了进一步有效地维护罗马公民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维系罗马社会的稳定和团结,罗马政府在不同时期制定或颁布了一系列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内部的法规和文献。被统称为“公民法”。 “万民法”概念:从公元前4世纪征服意大利半岛开始,直至进入帝国时期以后,罗马国家为了调整和处理罗马人与非罗马人、以及非罗马人之间的权利关系,相继通过和颁布了一系列决议或法令。逐渐形成为一种适用于境内各民族的共同法律,因而被统称为“万民法”。 公元212年,卡拉卡拉皇帝颁布敕令授予帝国全体自由民以公民权,罗马人与境内外邦人在法律上的差别逐步消失,于是“公民法”和“万民法”逐渐统一起来。理解:罗马法体系的历史价值和局限:古代罗马的法律体系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体系。古代罗马法律制度的发展历史体现了罗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决心。罗马法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比较完备的形式对后来欧洲各国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则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当然,罗马法有其历史局限性,它将奴隶排斥在法律对象之外,因为奴隶在当时只是其主人的财产,不具有任何权利。第四单元 古代伊斯兰世界第10课 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知道: 7世纪初,默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立伊斯兰教。 8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军事大帝国。 伊斯兰教随着帝国的扩张也随之广泛传播,逐步成为世界性宗教。 1258年蒙古骑兵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灭亡。第11课 奥斯曼帝国知道: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后迁都于此,将其改名伊斯坦布尔。 16世纪后,奥斯曼人扩张势头依然强劲,疆域不断扩大,不久扩张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奥斯曼帝国占领地中海沿岸地区和君士坦丁堡以后,控制了亚欧商路。破坏了传统的商业秩序和环境,迫使欧洲商人另行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第12课 封建制度知道: 西欧封建制度大体产生于6世纪下半叶,后逐渐扩展,11世纪前后基本确立。 8世纪上半叶,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改革土地分配制度,变无条件赏赐为有条件分封史称“采邑改革”。“采邑改革”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加速了自由农民的农奴化进程。在采邑制度下,国王的实际权力有限。到了法兰克王国后期,采邑变成世袭领地,封建领主势力很大,王国陷入分裂割据状态。 1265年召开的英国议会和1302年举行的法国三级会议,标志着英法两国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成。第13课 王权与教权知道: 751年加洛林王朝的建立,开创了教皇干预世俗君主废立的先例;756年,丕平献土,奠定教皇国的基础,使教会掌握部分世俗权力;800年,查理加冕,使自己的统治带上“君权神授”的光环。 11世纪末,德皇亨利四世和教皇格列高利七世之间的主教授职权之争趋于白热化。1077年,亨利四世迫于国内形势,只得俯首屈服,亲赴意大利北部教皇驻地卡诺莎城堡,赤足冒雪,哀求三天,始得觐见。格列高利七世同意回复其教籍和统治权。史称“卡诺莎觐见”卡诺莎觐见表明:教皇当时已经完全摆脱了世俗君主的控制,并具备了与之抗衡的能力。 1309年,在腓力四世的压力下,新教皇将教廷从罗马移至法国南部小城阿维尼翁,教皇事实上成了法国国王的人质,史称“阿维尼翁之囚”。阿维尼翁之囚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此后教权由盛而衰。第14课 庄园和城市知道: 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庄园内不仅生产粮食,也生产生活用品,只有庄园内无法生产的盐、铁以及一些奢侈品才到商人手中购买,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城市争取自治斗争的常用方式是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第二册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知道:原始农耕诞生的时间、标志、意义: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进入原始农耕时代;原始农耕出现的标志是谷物栽培和牲畜驯养的出现;原始农耕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生产性经济活动产生),原始农耕为定居生活的出现准备了条件。神话传说是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理解:中国早期农业的特征: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南稻北粟);农耕聚落产生的原因:生产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长。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地区:距今5000-4000年前,中华文明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区。第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知道: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二里头遗址中宫殿遗址的出现说明此时社会分化已很明显,二里头的出土文物看,二里头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居民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 理解:夏朝已具备国家的基本特征: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夏朝已设官分职,并拥有军队、监狱和刑法。第3课 商朝与青铜文化知道:商朝历史是信史:文献、甲骨卜辞、考古发现构成研究上朝历史的多重史料;司母戊鼎;甲骨文;商朝青铜器:功能上以礼器为主,青铜器反映器主等级和政治地位,青铜器反映商人的信仰和思想状况。理解:内外服制:内服是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外服是商王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第4课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知道:公元1046年,西周建立;周朝建立后,分封臣服的殷人及原来殷之方国,同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就是封邦建国体制;周公其人;周公的功绩(辅佐称王,制礼作乐)理解:礼乐文化的内容:周公将礼的规范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并以乐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礼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第5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知道:公元前770年,东周开始,东周分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战国时代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征战不断,中国古代是正经历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从封邦建国制到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的转换),经济上以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儒家、道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主张。理解:百家争鸣:士阶层对以春秋战国时代思考的结果出现了思想上的百家争鸣局面,儒家、法家、道家是影响最大的三家学派。第6课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知道: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商鞅变法的基本内容和影响;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是为中国古代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理解:皇帝和中央集权体制:秦朝中央集权国家机器的基本构成(中央和地方);秦朝为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第7课 秦末农民起义知道:公元前209年,大泽乡起义或陈胜吴广起义爆发,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起义以失败而告终;刘邦和项羽是反秦的重要力量,秦亡后,双方展开了持续四年(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理解:秦朝灭亡的原因:秦朝的暴政;秦始皇死后秦朝廷大乱;六国臣民对于秦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农民起义的打击。第8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知道:公元前154年,吴楚七国之乱;黄老之学;文景之治理解:汉承秦制:西汉建立后,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但政令施行宽简舒缓;西汉在继承秦朝郡县制的同时,地方上分封同姓王,实行郡国并行制度。汉初采取“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的原因: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百姓渴望休息。第9课 汉武帝时代知道:汉武帝有为的表现:政治上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力量;思想上重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民族关系上三次对匈奴用兵并加强对西域的控制。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和实质:设立五经博士,定儒学为官学,儒学成为官员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汉武帝尊儒术,仅注重改正朔、易服色之类的礼仪制度,执政原则实为“儒表法里”。第10课 东汉的兴衰知道:王莽篡汉;刘秀建立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光武中兴理解:东汉的衰败:东汉末年地方豪强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朝廷之上宦官、外戚、士大夫相互角逐,中央政权衰微混乱;农民起义(以黄巾起义为代表)的打击。第11课 割据与分裂知道:(1)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220年,曹操儿子曹丕废汉建魏,定都洛阳,史称“曹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江苏南京),史称“孙吴”(2)区域经济的发展:A、北方人口的南移:汉末战乱集中发生在中原地区,北方人口被迫向长江流域以及更南的地区转移。不仅使南方地广人稀、劳动力匮乏状况改观,且使先进生产技术与生产经验向南传播,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生产水平提高起了重要作用。B、诸葛亮促进西南的地区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的举措兴修水利、开展屯田、大力发展农业同时,还积极推动煮盐、织锦等手工业的发展。还致力开发少数民族集聚的南中八郡(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地区),想方设法改变山地运输的落后面貌。对促进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做出了重要贡献。C、孙吴政权开发江南的举措孙吴政权迫使在东南一带崇山峻岭中的“山越”人出山,与平原地区汉族农民共耕。对推动山越人经济文化的进步,加速平原沃野的开发,都有一定积极意义。 第12课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知道:南朝与北朝:A、“五胡”:匈奴、鲜卑、氐、羯、羌B、南北朝政权的更替:北朝政权的更替:原活动于大兴安岭一带的游牧狩猎民族鲜卑族拓跋部向西南迁移,建立政权,国号魏,称“北魏”,后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至439年,统一北方。持续近百年后,又分裂为东魏与西魏、北齐与北周。南朝政权的更替:南方东晋于420年被宋取代,其后,齐、梁、陈三朝相继更替。C、南方经济的发展情况:先进农业经济区: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逐渐形成江浙、湘赣、巴蜀等农业经济区。农业技术进步:水利的广泛兴修、犁耕的推广改进和北方作物的引入等手工行业发达:丝织、冶铸、造船、造纸、漆器、制瓷、制盐等商业 :长江中下游出现不少商业繁荣大城市,海外贸易也有所发展民族融合推动经济发展:活动于南方山区一些少数民族陆续出居平原,与汉族人民交往接触,互相融合,共同为南方经济开发做出贡献南北经济不平衡:南朝统治者昏庸荒怠,使南北对峙平衡格局向北倾斜,最终北方政权统一全国。理解:孝文帝改革:原因:孝文帝时期,北方民族融合被推向新的高潮。出生汉族的冯太后深知要立国中原,必须变更鲜卑旧俗,于是仿照汉制,推行政治、经济制度改革。 第13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知道:(1) 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A、隋朝的建立:北朝后期,北周灭北齐。581年,杨坚篡周建隋,是为隋文帝。589年隋军南下灭陈,重建全国大一统局面。B、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仍以隋都长安为都城理解:(2)科举制唐朝科举考试的常设科目:明经、进士两科,进士科尤受重视,考取难度最大秦汉至隋唐人才选拔方式的变革:秦汉以来,采用推举的方式;魏晋南北朝,门阀世族更凭借显赫的声望逐渐把持选举大权,庶族子弟都遭排斥。隋唐采用科举制,普通人原则上皆可赴京应试,中央政府得以网罗天下俊才,扩大了政治统治基础。 第14课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知道:A、唐蕃关系:唐太宗实行开明民族政策,接受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和亲要求,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往吐蕃,增进汉蕃两族友谊。B、武周政治延续了唐朝的发展:武则天称帝建“周”,当政期间基本沿袭贞观年间政策,使唐朝发展得以继续。C、唐王朝由盛转衰:唐玄宗晚年逐渐从先前英明果断转向昏庸荒怠,庞信侫臣,朝廷政治日益败坏。拥兵自重的边将乘机起兵叛乱,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国力大损的唐王朝从此由盛转衰。理解:A、贞观之治主要内容:实行疏缓刑罚、宽政安民、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广招贤才,知人善任。B、开元盛世的主要内容:继承唐太宗基本国策,废止严刑酷法,实行宽简、慎刑的法制原则。政治上:革除弊端,抑制腐化,精简机构,裁撤冗官,提高行政效率,重用贤臣,鼓励直言极谏,重振清明宽容的贞观之风。经济上:重视生产,清查户籍,减免徭役,努力缓解社会矛盾。 第15课 中外文化交流知道:(1) 丝绸之路的全盛: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唐朝西部疆域的拓展超过汉朝,设有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管辖当地事务,并驻军防守,丝绸之路在交通更加安全顺畅的基础上臻于全盛。长安是国际大都会:作为丝绸之路东端的唐都长安,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会。知道:(2) 东亚文化圈大唐盛世,国力强大,中国文化辐射整个东亚地区,其中汉字、儒学、律令、天文、历算、医学等科技成就以及中国化佛教,影响极其深远。形成以中国为中心包括现今中国、日本、朝鲜、韩国在内的东亚文化圈。第三册第17课 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知道:1、宋朝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北宋长期与辽、西夏以及后起的金等民族政权并立。2、科举制度的完善:宋朝科举考试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为防范考官考生徇私舞弊,又创立了“弥封”、“誊录”等制度规则,保证科举考试的公正和公平。增加策论考试。理解:1、文官体制:①集中兵权——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确立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皇帝总揽兵权的体制;军队部署实行“内重外轻”原则;更戍法;②重用文官——通过科举大量提拔文人做官,重要官职由文人担当,形成文官政府;官、职、差遣分离。2、科举制度改革的影响:不仅为宋朝选拔了大量的文官人才,也对普及教育和传播知识产生了积极影响。

简单来说,高中历史分为中国古代史(先秦到清鸦片战争之前)、中国近现代史(鸦片战争至今)、世界古代史(我当年上学的时候是不考,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情况)、世界近现代史(从文艺复兴至今)。1、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主要是中国几大人类文明起源(河姆渡、半坡、氏族社会等),夏商周的朝代更迭,及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儒法墨道等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每年必考);然后秦之后,各朝各代各个时期的历史,可以从政治(行政区划、中央集权、君权相权)、经济(主要是农业、水利、部分手工业)、文化(儒法道佛的演变,诗词歌赋绘画书法等)、军事国防(兵役制、屯边驻守)、外交(与并存的其他政权关系,及与国外主要是东亚、南亚、中亚等丝绸之路方向国家的交往)五个方面去入手。2、中国近现代史,只要是两半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演变:清亡之前,的历次战争情况及其影响(参与国、战争进程、条约内容,最重要的影响是两半程度加深)及农民阶级、官僚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各阶层的救国救亡道路探寻。辛亥革命清亡之后,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探索,及后续的抗日、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改造、十年探索、十年建设、文革十年、改革开放,各阶段的历次会议及阶段性成就。3、世界古代史(我当年不考这个,忘得差不多了,就不班门弄斧了,故略去)。4、世界近现代史,文化思想沿革:从早期的宗教思想到十三十四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代表人物及成就),再到17、十八世纪的思想启蒙(代表人物及成就);主要国家政治体制沿革: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到成立君主立宪制国家,法国大革命到几大共和国的演变(尤其注意人权宣言),美国独立战争到总统制联邦制国家成立(尤其注意独立宣言、及美国宪法),中间穿插意大利、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海洋霸权交替。南亚、拉美、非洲的独立运动。之后就是一战、二战各方及战后世界政治格局(重要战役、影响、重要会议、战后组织),再然后是新兴经济体的发展(韩日香港新加坡台湾等,含英镑-美元的货币体系演变),中间穿插三次工业革命。高考已过七八年,提纲大致就记得这么多,希望能帮到你,祝学业有成。

历史文献学期末考试重点

历史学考研主要是考基础性知识,其中包含有两门通史课程,即世界史与中国史,一般的题型有选择题、名词解析、简单题、论述题四种(有些情况会有文言释义、断句等题型,视情况而定)。当然,现在的考研又分有两种情况,即全国统考型和自主命题型。首先说第一种,全国统考型,顾名思义就是国家命题,为较大多数学校招考所用的试卷来源,其难度时高时低,重点内容主要涉及中外历史中的重难点,一般是重大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世界史主要面向是集中在古代史和近现代史以及各大国改革与战争方面,中国史主要集中在古代,因为详古略今。其次,自主命题型。据本人以前所知,全国有38所高校有自主命题权,考试内容有较大差别,有些为考通史,有些为只考你所报的学科大类,例如报的是中国古代史,某些高校只考中国史这一门通史,具体以高校命题情况而定。而考研的内容重点可以参考所报高校历年历史学考研试卷的主要趋向,另外,因为出卷的自主权,因此,在复习前亦可提前了解高校间各历史学方面的教授研究方向,这可以给你更多的研究路向,从历年试卷中可看及出题的思路,对症下药的方式应该有益复习。另外,经常到考研论坛等网络平台进行交流,亦会有所收获。不管怎么说,历史学考研不管是考什么样的试卷,个人的基本功最为主要,该点应慎记!!而考试的重点等,建议你看看历年考研试卷和个别自主命题的高校,相信你也会有所感悟!研途漫漫,祝君好运!

历史文献学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今一切有历史价值的汉文与民族文字的历史文献,历史文献学是对文献的产生发展、表现方式、流传情况,以及文献的内容类别、整理利用乃至文献数据化进行探讨和研究,并阐述其发展规律,总结其实践经验,进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综合性的学问,历史文献学是一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广阔发展前景的学科。研究领域主要有四个方面:1、历史文献学理论与方法:包括学科属性之确定、学科体系之建设及文献学方法等。2、历史文献学史:包括文献学产生、发展、繁荣、变化的历史脉络以及各个阶段的成就、特色等。3、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包括古代学术思想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各个阶段特别是清代的成就、特色等。4、文献整理:包括目录、版本、校勘、辑佚、辨伪以及文献数据化等。

要具体看你报考的院校

历史文献学期末考试重点知识汇总

从过去几年考试来看,历史学专业课统考试题对知识点的考核比重从高到低依次是: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思想文化、政治、经济、民族、其他。  政治制度是往年试题关注的重点之一。往年试题中这部分内容分值最少时也几乎占到总分一半。因此,政治制度是考生复习的重中之重,凡是政治制度涉及的知识点,考生原则上都要掌握,即使是去年考核过的知识点,考生最好也要了解,对重点内容仍要重点掌握,以防这些内容通过不同的角度再次考核。  经济制度是另一项重点考核内容。考生复习时要注意的是,经济制度不等于经济,主要是政府制定的有关经济方面的制度、措施。2010年历史专业课统考中这部分内容分值比例为44%,几乎与政治制度比重相同。虽然经济制度所涉及的内容不太多,但考生仍然要着力复习,许多经济制度如井田、屯田、占田、均田以及初税亩、租调制、租庸调制以及两税法等内容都比较重要。  从往年试题看来,历史学专业课统考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它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四门课程,此外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等内容有机体现在以上四门课程中予以考核。中国古代史约占30%,中国近现代史约占20%,世界古代史约占20%,世界近现代史约占30%。试卷题型包括选择题、名词解释题、史料分析题和论述题四种。  从题型结构可以看出,历史学专业课统考虽然侧重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考核,但并不意味着其他内容不考。事实上,考核涉及面还很广。考生复习虽然要有所侧重,复习时在时间、精力的分配上不可平均着力,但其他内容也要全面复习,切不可心存侥幸只复习重点内容,而放任其他内容不顾。  复习时,考生要注重提高对“史料”的分析能力和掌握水平。2011年的历史学专业课统考试题注重知识性与学术性结合,史料分析题背景资料都出自权威的典籍或档案,强调考生对“史料”的分析与掌握。史料分析题不仅延续了2010年的考核模式,在考核知识点的同时,也考核了考生文言文水平。这提醒考生要在复习时注重提高对“史料”的分析能力和掌握水委托帮友情提供

历史学属于统考专业专业课教育部统一命题(考古专业 学校单独命题)历史学考的科目有 英语(100分) 政治(100分) 313历史学基础(300分)313历史学基础包含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当代史 世界古代史 世界近现代史 世界当代史 还有史学史 历史地理学等学科内容教育部目前没有指定教材通用的考研教材是各辅导班根据经验列出来的有两个版本一个是11本 1 2《世界史古代史》(上下卷) 高等教育 吴于廑 3 4 《世界史近代史》(上下卷) 高教 吴于廑 5 6 《世界史现代史》(上下卷) 高教 吴于廑 7 8《 中国古代史》(上下册) 福建人民 朱绍侯 9 《中国近代史》(第四版) 中华书局 李侃 10 11《中国现代史》(上下册)高教 王桧林 一个是是北师大版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上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郭大钧主编:中国当代史,····周启迪主编:世界上古史,····孔祥民主编:世界中古史,····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由于版本不同可能有出入 不过关系不大版本无所谓看你方便买哪一套因为教育部从来不指定关键看自己努力程度辅导书: 仝晰纲编:《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历史学基础辅导全书》 长孙博的《历史学名词解释》仝晰纲编:《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真题解析- 历史学》齐鲁书社如用北师大版 那么必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编写:《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备考指南历史学基础》《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备考指南历史学基础实战练习》以及《模拟真题》再就是要研究真题 看老师的出题思路 总结以后 这样再去看书 效果会好一些!!政治一般建议9月份大刚出来后再开始准备 不会晚的当然现在做做题也行随便找本书练练手就行了 其实辅导教材都是差不多的

要具体看你报考的院校

试卷结构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其中选择题20小题,共40分;名词解释8小题,共80分;史料分析题2小题,共60分;论述题3小题,共120分。 专业课考试内容考试科目上,中国古代史约30%,中国近现代史约20%,世界古代世纪史约20%,世界近现代史约30%。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专门史等方面的内容将有机地体现在以上各部分之中。

  • 索引序列
  • 历史文献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 历史文献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高一
  • 历史文献学期末考试重点知识总结
  • 历史文献学期末考试重点
  • 历史文献学期末考试重点知识汇总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