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啊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啊

发布时间: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啊

楼上的。。用复制图章比较好吧。。下面日期还是有难度。。

双播也算艺术类 艺术类是必须通过艺考的 就算分高也没办法转专业 但如果你本来就是艺术生 是可以转其他艺术类专业的

普通类的专业的话广播电视新闻学、新闻学、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编辑出版、英语、广告学、文化产业管理、还有一些电子信息方面的专业。其他的专业基本上都是艺术类的。分数的话你可以去省教育网查查,各省的分数都不一样。普通类的考生据说是不能转艺术类的,反正没见过转的。像传媒这类学校,好像除了中国传媒和浙江传媒,比较正式的就没了,有的话都是些专科的吧。传媒的双播有英汉双播和法汉双播,隶属国际文化传播学院,是艺术类的。分数的话,由于我不是艺术类的,所以不太清楚。而且艺术类的考生都是先要有艺考的,不知道你们省的考了没有,反正浙江省的前几天考完了。对英语要求应该是比较高的吧(我猜测,毕竟他们是要求用英语播新闻、做主持什么的,口语是一定要的)!说实话,双播的真的很强悍!推荐专业的话,要看你的兴趣了,传媒的话,专业满广泛的,各个学院有不同的特色,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最好的专业是广播电视新闻学(也是普通类最好的专业),其他的学院布太了解(因为我是新文学院的),艺术类的话,播音专业、还有双播的应该也不错。如果你想报的话,再好好查查其他的相关信息吧。

浙传不是一本也不是211。浙江传媒学院,简称“浙传”,拥有杭州下沙和嘉兴桐乡两个校区,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浙江省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学校。截至2019年3月,学院图书馆馆藏各类纸质图书文献96万册,电子图书75万余册,音像视听资料近5万件,已成为我国区域性广播影视资料中心。《浙江传媒学院学报》学报主要栏目有:新闻传播、影视研究、艺术研究、文学·语言、教育·教学、思政·管理、数字信息等。学报为16开本,88页,双月刊。已成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校旗为长方形,基本尺寸为2400mm×1600mm。旗面中间为完整的校标,旗面底色为红色,校标和文字为白色。学校的标准色为“传媒红”(C:0 M:93 Y:61K:0 ;R:251 G:30 B:71;PANTONE1925C)。2011年12月,获得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的“第三批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浙江传媒学院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一、主要论文共发表论文7篇,主要论文如下:1.《传播学研究:新动向与新发展——中国传播学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究会综述》,《当代传播》,2006年2期2.《从跨文化角度看伊朗电影在中国——以影片《女人花》为例》,《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8月下半月期3.《从传播效果弃置看媒体从业人员的道德缺失》,《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4.《论网络资源“电子期刊化”的可持续发展——河北省网络新闻媒介融合发展策略之一》,《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5.《论地方网络新闻媒介融合与品牌化发展的必要性——以河北网络新闻媒体为例》,《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6.《从传播效果弃置看媒体从业人员的道德缺失》,《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7.《网络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策略研究》,《新闻爱好者》,2010年4月

双播也算艺术类 艺术类是必须通过艺考的 就算分高也没办法转专业 但如果你本来就是艺术生 是可以转其他艺术类专业的

项仲平,男,1961年5月生,教授,博士。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英国考文垂大学博士生导师,美国杰克逊威尔大学联席教授。现任浙江传媒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国家教育部特色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负责人,浙江省宣传与文化“五个一批”人才,浙江省广播电视艺术学重点学科(A)负责人,浙江省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负责人,全国高校影 视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浙江省广播电视文学学会副会长,浙江省动漫产业协会副会长,浙江省电影电视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影视媒体产业协会理事、对外学术与对外专业委员会主任,浙江省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浙江省马克思主义学会常务理事。近年来,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现代传播—北京广院学报》、《电视研究》、《当代传播》、《人大复印资料》等核心刊物发表电视专业论文数十篇。出版了《电视节目策划》、《电视栏目与频道策划研究》等专著四部,主持和负责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重大委托课题和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重点课题等省部级重点课题4个,主持全国教育“十五”规划重点课题1个,参与省部级重点课题2个。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呀

《批评的“盛宴”与隐忧——对二十一世纪中国文艺批评樽俎折冲思想的批评与反思》,《艺术广角》2012年第6期 《畸零的美学——重审张元电影的影像世界及其叙事范式》,《文景》2009年第11期《求索的镜像:中国电影文化的转换与位移》,《四川戏剧》2006年第6期 《贾樟柯电影:如菊影像与似酒情怀》,《艺术广角》2007年第3期《“疯狂”下的温情与忧伤》,《电影文学》2006年第10期《〈夜宴〉:冯小刚的裂变与迷失》,《艺术广角》2007年第1期《论电视剧〈闯关东〉的叙事学特征及其文化“游吟”功能》,《文艺评论》2008年第3期《央视春晚:新民俗更须政策引导》,《广告大观》2007年第4期《美国电视节目低俗化监管体系探析》,《电视研究》2008年第1期《简析美国电视节目类型观念及其谱系划分》,《中国电视》2008年第11期《美国电视类型化制播实践研究》,《国际广播影视学刊》2008年第11期《我国IPTV产业运营模式比较研究》,《电视研究》2008年第4期《国外IPTV产业运营模式研究》,《中国传媒科技》2008年第2期《中国电视批评的史学建构》,《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年第11期《多样题材彰显主流特色——2007年度中国电视艺术发展概述》,《中国电视》2008年第4期《2007年中国纪录片创作报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年第2期《用真情讲述故事 用爱心温暖人生——四川卫视〈真情人生〉栏目的价值理念与传播定位》,《中国电视》2009年第4期《电视收藏鉴宝:体验经济下的节目传播模式及其批评》《中国电视》2009年第12期《论突发事件电视新闻报道的修辞敏感性》,《中国电视》2008年第9期《电视产业化理论探索扫描》, 《南方电视学刊》2008年第5期《21世纪以来中国电视新闻传播理论问题争鸣》,《南方电视学刊》2009年第1期《“限娱令”:机制回调后的卫视变局》,《南方电视学刊》2011年第6期,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2012年第4期转载《偏执的神话与迷离的景观:新媒体人文精神批评论纲》,《新闻与传播评论》(武汉大学)2009年卷《维度·范式·方法:建构中国电视批评史》,《新闻与信息传播研究》2009年秋季卷《中国广电管理体制变革中的几个问题》, 《新闻与信息传播研究》2010年第2期《21世纪以来的中国电视剧批评及其理论发展》,《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日本民《国家战略视角的“三网融合”与广电业态变革》,《重庆社会科学》2011年第8期《中国新媒体理论研究发展报告》,《现代视听》2009年第5期《社交奥运与分享传播》,《南方传媒研究》2012年第39辑《场域与视角:电视娱乐化浪潮的多维解读与批判》,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5期《1978—2008:中国电视产业化经营机制流变研究》,《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2期《对于虚假新闻报道何以治本》,《新闻战线》2011年第3期《哲学王国里的浪漫诗情和人文飘带——德国图书出版现状纵览》,《出版广角》2008年第9期《法国文学书籍的出版、翻译与阅读》,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出版业》2009年第1期《经济危机下法国图书出版业的变局调整与应对策略》, 《中国出版》2009年第2期《商业逻辑下的生存智慧与博弈策略——英国图书出版发行业经营状况扫描》,《出版广角》2009年第5期《英国童书市场的出版与发行》,《中国出版》2009年第6期《俄罗斯图书出版发行业的市场化道路》,《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第11期《西班牙国民图书阅读状况及其走势分析》,《中国出版》2011年第2期《2010:日本电子书发展状况观察》,《中国图书评论》2011年第3期《金融危机下的民族动漫产业及其结构变革》,《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年第6期《我国电视动画片的创作现状及其营销变革》,《电视研究》2009年第9期《2010年度国产动画片发展报告》,《当代电视》2011年第2期《2011年国产动画片发展报告》, 《当代电视》2012年第2期《2012年国产动画片发展报告》, 《当代电视》2013年第1期《人物、故事、情感:“中国梦”的电视剧表达及其美学标准》, 《中国电视》2014年第7期《舆论场与产业革命: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知与行》, 《南方电视学刊》2014年第5期 《“老路新鞋”搞不好媒体融合》,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9月12日

浙江传媒学院【浙传简介】 浙江传媒学院([英]Zhejiang University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前身是浙江广播电视学校和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浙江广播电视学校创建于1978年,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1986年开始面向全国招生。2004年5月,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更名为浙江传媒学院。 浙江传媒学院是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共管的一所培养广播影视及其他传媒人才的高等院校,目前全国培养广播影视及其他传媒专门人才的两个主要基地之一,素有“北有北广,南有浙广”之称。建校以来已经为中央和地方各省、市、自治区电视台、电台,为市、县级的电视台、电台及社会影视制作单位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 学院位于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杭州市。目前学院新老两个校区分别坐落于钱塘江畔的下沙高教园区和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畔,新老校区占地859亩,总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其中,新校区占地786亩,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校园功能齐全、环境幽雅,具有浓郁的现代气息。 学院现设有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影视艺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动画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管理学院、国际文化传播学院、音乐学院和社科部、公体部等8个二级学院和2个教学部,开设了广播电视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工程等28个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和部分专科专业。经浙江省教育厅批准,学院开设了“3+2”专升本专业,面向浙江省高职高专优秀应届毕业生招生,学制两年,公办标准收费,学生毕业后发全日制普通本科毕业证书,毕业后享受国家普通本科毕业生待遇。 学院目前全日制在校生逾一万人。全校教职员工754人,正高职称的有55人,副高职称的有145人,有7名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选1名,第三层次17人。省高校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人选22人。省第二批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1名。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目前我院有广播电视艺术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等2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院级重点学科(应用语言学、戏剧戏曲学、广播电视工程学、艺术学(电视节目制作))及“新闻传播研究所”、“节目主持人研究发展中心”等6个院级重点研究所和个人工作室。省级以上研究机构有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浙江省传播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省哲社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广播电视研究院,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媒介素养研究基地、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等5个,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先进的教学和科研人才培养基地。我院目前有省级重点建设专业4个,校级重点专业6个。省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教改项目10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 学院专业特色鲜明。配有先进的教学实验设备,现有虚拟演播实验室、非编实验室、音视频综合实验室、MIDI制作实验室、广电通信计算机实验室等50多个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超亿元。已建成使用的22层演播大楼投资3亿元,总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有1200平方米、400平方米、300平方米、200平方米等各种规格演播厅17个,是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于一体的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基地。学校还配备建设了校园有线电视、千兆校园网、卫星地面接收站、校园广播电台和实验电视台。图书馆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各类文献馆藏量为65万册,其中音像资料近2万件,已成为我国区域性广播影视资料中心。 近年来,该院按照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确立了产学研一体化战略目标,通过对外合作、扩大开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快实践步伐,努力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学院深入开展与省广电集团的合作。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成立了浙广传媒有限公司。成立了浙江传媒学院实验艺术剧院。努力攻关广电科技研发项目。积极参与动漫产业。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筹建传媒文化创意产业园。学院坚持开放办学,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空间,先后与英国考文垂大学、德国敏斯特大学、新西兰南海影视学校、澳大利亚维多利亚艺术学院、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美国德克森大学、美国波士顿大学、新加坡特许科技学院等多所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并与英国考文垂大学于2005年6月签署了正式合作协议。 【机构设置】 党办、院办、综合档案室 发展与对外合作处、高教研究所 组织部、党校 宣传部、统战部、文明办 学工部、人武部、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 监察审计处 教务处、招生办 科研处 人事处、离退休办 计划财务处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以下为非教学单位 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 产业后勤管理处 基建处 保卫处 工会 团委 图书馆 实验电视台、影视制作中心、实训中心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学报编辑部 采购中心 后勤发展总公司 杭州浙广传媒有限公司 校区地址 浙江传媒学院下沙主校区: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学源街998号 浙江传媒学院西校区: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舟山东路65号[编辑本段]【分院设置】 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影视艺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动画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管理学院、国际文化传播学院、音乐学院、社科部、公体部、继续教育学院、培训中心 第四条:凡符合下列条件者,均属浙江传媒学院校友: 1、浙江传媒学院(包括前身:浙江广播电视学校、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进修生和在校教职工以及在本校工作过的教职工。 2、浙江传媒学院函授的学生。 3、浙江传媒学院聘请的兼职教授、名誉教授及其他兼职人员。 第五条:浙江传媒学院校友经与母校总会或各地校友分会取得联系,填写登记表,承认会章,交纳会费,即为本会会员。 第六条:会员的权利和义务。 会员权利: 1、凡本会会员均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参加本会组织的各项活动。 3、对本会和母校的各项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 4、优先取得本会有关刊物和资料。 会员义务: 1、遵守会章,交纳会费。 2、关心和促进母校的发展,联络校友开展学术交流、信息交流、技术咨询和传媒服务活动,为传媒事业发展、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而努力。 3、积极向母校院报、学报和校友会刊物投稿。 第三章 组织 第七条:本会聘请名誉会长若干人,指导本会工作。 第八条:本会设会长一人,副会长若干人,秘书长一人,副秘书长若干人,均由协商产生。会长由院领导担任,副会长原则上由各地校友分会会长担任,秘书长由分管校友会的处领导担任,副秘书长由各地校友分会秘书长和院校友会负责人担任。 第九条:院校友会负责人负责联络、处理校友总会的日常性工作,编辑和发行校友会刊物,沟通校友联系,开展各项活动。 第十条:各地校友分会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开展联谊、互助等各项活动。 第四章 经费 第十一条:本会经费来源主要由浙江传媒学院董事会和学校解决。也可由校友自愿资助及交纳会费解决。[编辑本段]【重点专业】 省级重点专业 一、广播电视编导(本科)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以浙江省A类重点学科——“广播电视艺术学”为依托,以《广播电视编导业务》、《影视剧创作》和《电视导演基础》3门省级精品课程、《视听语言》等4门校级精品课程及影视艺术学院重点课程群为教学基础,以省级重点示范实验室——电视编辑与导播实验室及全国50多个实习基地为实践阵地,是国家培养广播电视高级专门人才两大基地之一。本专业负责人系省级A类重点学科“广播电视艺术学”负责人、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硕士导师。本专业1991年始招收专科生、2003年招收本科生,在16年的办学历史中积累了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和科学研究成果,打造了两支强大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和科研创新团队,其中有教授6位(硕士导师3人)、博士8位。本专业培养的编导人才创作的影视作品多次获得国际和国内大学生影视作品奖。目前有在校生639人;已毕业的1123名本专科学生遍布央视到省市各级广播电视单位,多数已成为导演、编剧、制片人行业中的业务骨干。 本专业正在整合申报2008年度省级教学团队,并争取申报2010年度国家级教学团队,本专业已经成为南方同类院系中特色新颖、优势鲜明的知名专业。近年来,上戏、湖南广校、等众多艺术院校到该校我专业交流取经,来我专业进修、访学的学界同行也日渐增多,累计有云南艺术学院、安徽广校 的二十余名副教授、讲师到本专业做访问学者。 本专业始终坚持培养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高级编创人才的“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方案,为国内外传媒行业提供创新型、复合性编导人才;努力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创作和交流平台,使本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走出一条特色之路,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将在未来3年内引进和培养编导实践和影视理论兼备的双师型师资,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同时培养一批较强科研能力、国内知名的学者型师资,打造一支具有强大科研生产力的创新团队。 二、广播电视工程(本科) 专业概况 浙江传媒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广播电视工程”本科专业于2003年设置并开始招生,首届招生45名。该专业是在“广播电视网络技术”专科的基础上申请设立的,是学校升格为浙江传媒学院后申报的第一批本科专业之一。 目前在浙江省内就只有该校设置有该专业,培养广播电视工程方面的本科人才,全国也只有5所院校设置有该专业,布局以“北有北广,南有浙广”为主,即现在的中国传媒大学和浙江传媒学院,其它还有南京大学、西藏大学和西南石油大学等。对全国广电行业的用人需求来说,以专业办学历史悠久的中国传媒大学和浙江传媒学院培养的专业人才为主。因此,不论从招生生源,还是从就业市场来说,本专业的优势都是非常明显的,首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5%,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在广电行业就业。 过多年的努力,在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等各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5年被立为校级重点学科进行建设,同年在浙江省新专业评估中获得“良好”的成绩,2006年被批准为校级首批重点专业进行建设,2007年上半年又顺利通过了学士学位授予权的评估。 从2003年本科专业设置以来,本专业教师已完成国家攻关项目(合作)1项,主持完成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省科技厅项目10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4项),主持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资助课题2项,另有厅级、校级和横向课题15项,共计29项,总科研经费达350余万元。 本专业建设的特色是“立足广电,跟踪前沿,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在人才培养方式上我们探索与中国广播电视协会联合办学的培养模式,成立“中广班”尝试进行分层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上,我们成立“学生科技创新小组”,在平时加强创新能力训练的基础上,2006年本专业同学主持了7项浙江省科技厅“新苗人才计划”科研项目,实现学生省级科研项目零的突破,2007年本专业同学又主持申请了4项浙江省科技厅“新苗人才计划”科研项目和5项校级学生科研项目。 目前我国广播电视正在朝着数字化、网络化、产业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正在从传统媒体向现代媒体转变,急需具有较好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本专业也正在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争将本专业建设成为具有一定特色的、能满足现代传媒行业对技术人才需要的基地。 三、广播电视新闻(专科)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办于1986年,是该校最早开设的专业,已有21年的办学历史。作为原国家广电部直属的行业院校,该校是当时全国开设此专业的25所院校之一。迄今为止,本专业已经为全国各级各类广播电台、电视台和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培养了1000余名优秀广播电视新闻人才。本专业现隶属于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有在校生249名。 2 001年,为适应人才市场需求,本专业增设网络新闻专业方向。2003年,本专业被评为浙江省高校重点建设专业。同年,本专业正式招收本科生,本、专科专业建设都进入快速优质发展期。2005年,本专业所在的学科――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被评为浙江省级重点学科。 2005年,教育部调整专业目录,本专业更名为“新闻采编与制作”(艺术类)。本专业立足专科层次建设指标、依托省级重点学科,经过5年建设,成效显著。 本专业所在的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是浙江省传播学会副会长单位,全国新闻教育学会理事单位和浙江省广播电视学会常务理事单位。本专业负责人是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学科组成员、首届全国“‘百佳十优’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 成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后,本专业制定了五年建设规划,并确定了专业建设的指导原则与发展方向。指导原则是:围绕“两个理念、一个指向”进行专业建设。“两个理念”是 :以新闻专业理念办专业、以“实践即实战”的理念构筑实践教学体系;“一个指向”是指人才培养的指向,即培养“上手快、实践适应能力强、可持续发展空间大”的学生。专业发展方向为:立足浙江、面向全国,办成国内一流的广播电视新闻优质专科专业。 经过5年建设,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双师型”教师明显增多,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现有2名教师是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学科组成员,5名教师是省新闻系统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成员,8名教师担任全省各类优秀广播电视新闻奖评委。 实验教学设备、教材建设、图书资料、实习基地等教学条件完全满足教学需要。 2002年以来,本专业教师科研成绩显著。专任教师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73篇;出版专著12部,教材16部;承担或参与纵向课题104项,包括国家级课题6项,省、部级课题23项,厅、局级课题51项;承担或参与省级教改项目4项,校级教改项目20项;承担横向课题26项。 本专业经过几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明显的专业特色,总体特色为专业性、实战性、前瞻性,具体特色表现为:专业教师实践经验丰富,与传媒业界交流、合作频繁,能很好地满足“实践即实战”的实践性教学需要;专业培养方向与时俱进,增设网络新闻方向,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的需求,从而使本专业更具前瞻性;构建“三层次”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五结合”的实战教学方法;专业教学所需要的广电实验设备充足,实践、实训基地规模庞大,遍及全国。所有这些特色都成为培养“上手快、实践适应能力强、可持续发展空间大”的应用型人才的有力保障,也得到了传媒业界的广泛认同与好评。 四、主持与播音(专科) 该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开设于1986年(专科1986年始招生,本科2003年始招生,系全校报考人数最多的专业,录取率为报考人数的3%);2000年被评为浙江省重点专业(专科);2004年经省教育厅验收为“综合评价好”;[编辑本段]【科研机构】 一、全国性研究机构 该校具有全国性影响的科研机构主要有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媒介素养研究基地。 1.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 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是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设立的国家级研究基地,基地设立于2007年10月,是全国四个同类基地之一,反映了该校动画教学和研究在全国的实力和地位。 该校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主任为院长彭少健,副主任为项仲平和潘瑞芳,下设4个研究方向。列入科研处管理。 该校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依托于动画学院,该校动画专业学科形成创建于2001年,是浙江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最早举办的动画专业之一。2001年,该专业开始招收专科生, 2004年,该专业正式招收本科生。在办学历程中,积聚了动漫创作和产业学研一体化的经验和实力。 该校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在全国同类基地中特色鲜明。动画教学研究基地的建设将充分发挥和依托了该校独特的专业学科群和人文环境。该校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影视艺术学科群,如影视文学、音乐制作、播音主持、录音艺术、影视编导、影视表演及节目制作等相关学科优势,这为该校作为国家动画教研基地创作中心的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近几年来,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实验实训设施建设、经费投入、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对动画学科进行了重点倾斜,动画学科的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办学效益和办学影响力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在该校设立后,基地制定了建设规划方案,开展了多方面的建设工作,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近年来,该校围绕动漫文化艺术和产业发展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共发表相关论文50余篇,出版相关教材专著10余本,获得省部厅级相关科研项目10项,浙江省教育规划委托招标课题《产业化、基地化、集团化背景下的浙江动漫游戏专业教育暨人才培养战略研究》获结题优秀奖。学校已经积淀了较为丰厚的动画艺术创作和产业管理的理论基础。 近年来,该校还承接了一系列重大题材动漫产品策划、制作项目,如浙江省广播电视局动画短片《树与云的故事》、浙江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招标项目中小学交通安全三维动画教育片《平安伴你成长》及三维动漫公益广告、三维动漫宣传手册、三维动漫宣传招贴等,浙江省委宣传部文化精品工程立项中华传统美德二维动画影院《孝女曹娥》、北京市地震局项目家庭地震应急三点通《笨笨狗PK巨能魔》、防震减灾科普三维动画短局、浙江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招标项目及中小学交通安全三维动画卡通教育片《保护生命平安出行》、三维动漫公益广告、三维动漫宣传手册、三维动漫宣传招贴等。通过承接社会和政府机关重大题材动漫产品策划、制作项目,锻炼了队伍,进一步凝聚了专业教学和科研骨干,吸纳了最前沿的动漫制作和策划的理念与技术,推动动画学科建设水平质的提升。 近年来,经过投入和建设,该校动画教学研究的设施也得到了极大的完善。基地配有先进的教学实验设备,现有虚拟演播实验室、非编实验室、高端动画实验室、音视频综合实验室、MIDI制作实验室等40多个实验室对基地动画教学研究予以协作支持和协助配合。基地独立投入使用的动画专业相关的实验室面积达500余平方米,硬件设备总值达500余万元。学校还建有4个多媒体动画实验室(二维动画系统、三维动画工作站、非线性编辑系统),定格动画工作室资金已到位,正在紧张建设中。学校覆盖传媒各学科领域、价值逾亿元的实验设备为形成完善的动画创意、制作等教育产业链提供了扎实的设施保障。目前基地已经能够完成卡通漫画、二维动画、三维动画、游戏动画、后期合成等动画实验和制作。基地拥有的设施能较好地满足动画教学科研和生产的需要。 基地现有4个校内专业实习基地,校外5个稳定的专业教学实习实训基地,还可以借助学校的100余个校级实习基地作为基地教学科研的实习实训和制作生产基地,为推进动画产研学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构建了坚固的平台。 目前学校图书馆与动画专业学科相关的馆藏图书音像资料种类已达8400余种,其中专业图书26400余册,音像资料18680余种,学术期刊20余种。影视动画学院另建有图书资料室,订购有上千种专业书。学校拥有的图书资料能较好地满足基地动画教学科研的需要。 近年来,基地还开展了产学研一体化活动。组织参加了中国(杭州)国际动漫节,承办动漫节“动漫产业高峰论坛”,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学院因此被杭州市人民政府授予“中国(杭州)国际动漫节先进单位”称号。并与众多动画院校进行了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动画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常州国际动漫节上,与常州动画产业基地签署了建立学生实践基地的合作协议,为学生实习与实践,直接参与动画产品的制作与生产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根据全国和浙江省动漫产业迅速发展的态势,基地将建设成为浙江省“动画人才培养与人才信息交流中心、动画科研与技术开发中心、动画节目制作与节目交流中心、动画文献信息资源汇集与散发中心”。 2.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媒介素养研究基地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媒介素养研究基地是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设立的全国性研究基地,基地设立于2007年4月,是全国唯一的开展媒介素养研究的基地。 随着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媒介得以改造更新,新型媒介不断涌现,现代媒介构建起的“媒介环境”正在全方位地影响整个人类世界。媒介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将发挥更加巨大的作用。因此,提高公民媒介素养、培养其对媒介的正确判断和理解,成为当前传媒界、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成立一个规范的常设研究机构,给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者提供一个良好的研究环境,越来越显出其重要性和迫切性。该校凭借专业和技术上的优势,在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方面起步较早,已有一支较为成熟的媒介素养研究队伍,因此,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将媒介素养研究基地设在该校。与此相配套,该校同时成立媒介素养研究所。 媒介素养研究基地主任为院长彭少健,副主任为项仲平和王天德。列入科研处管理。 媒介素养研究基地设立后,以“媒体媒介素养培育、受众媒介素养培育和政府媒介素养培育”为研究方向,按照“全体发动,重点培育,难点突破,逐层推进”的思路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以“普及媒介素养教育”为工作目标,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在2007年4月召开了“首届西湖媒介素养高峰论坛”,论坛主题为“中国转型期媒介素养培育”,结合转型期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新特点,深入探讨转型期传者和受者媒介素养培育的问题。论坛收到论文70余篇,涉及公众媒介素养培育、专业学生媒介素养培育、从业人员媒介素养培育以及公务员媒介素养培育等论题。入选论文中的优秀论文分别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浙江传媒学院学报》和《视听纵横》等刊物专栏发表。同时还开始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培训活动。组织开展媒介素养科研项目研究,经过在全国范围内的招标,设立了首批10余个项目的研究。媒介素养课程研究也开始进行。还将建立媒介素养研究人才库,建设媒介素养研究网,创办媒介素养研究学刊等。 媒介素养研究基地的建设目标是将其打造成全国媒介素养研究的重要基地。

地址:杭州下沙高教园区学源街998号 邮政编码:310018

普通类的专业的话广播电视新闻学、新闻学、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编辑出版、英语、广告学、文化产业管理、还有一些电子信息方面的专业。其他的专业基本上都是艺术类的。分数的话你可以去省教育网查查,各省的分数都不一样。普通类的考生据说是不能转艺术类的,反正没见过转的。像传媒这类学校,好像除了中国传媒和浙江传媒,比较正式的就没了,有的话都是些专科的吧。传媒的双播有英汉双播和法汉双播,隶属国际文化传播学院,是艺术类的。分数的话,由于我不是艺术类的,所以不太清楚。而且艺术类的考生都是先要有艺考的,不知道你们省的考了没有,反正浙江省的前几天考完了。对英语要求应该是比较高的吧(我猜测,毕竟他们是要求用英语播新闻、做主持什么的,口语是一定要的)!说实话,双播的真的很强悍!推荐专业的话,要看你的兴趣了,传媒的话,专业满广泛的,各个学院有不同的特色,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最好的专业是广播电视新闻学(也是普通类最好的专业),其他的学院布太了解(因为我是新文学院的),艺术类的话,播音专业、还有双播的应该也不错。如果你想报的话,再好好查查其他的相关信息吧。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任命的

院校代码11647

双播也算艺术类 艺术类是必须通过艺考的 就算分高也没办法转专业 但如果你本来就是艺术生 是可以转其他艺术类专业的

浙江传媒学院院校代码是11647。浙江传媒学院(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Zhejiang),简称“浙传”,拥有杭州钱塘和桐乡两个校区,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浙江省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学校。学院的前身是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由浙江广播电视学校(创建于1978年)和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创建于1984年)于2000年合并组建而成。2004年,学院正式更名为浙江传媒学院。2010年,浙江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签订共建浙江传媒学院协议。2011年10月,经教育部批准获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21年,成功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浙江传媒大学】的更名计划纳入浙江省“十四五”高校设置规划。截至2021年9月,学院现有杭州钱塘和桐乡乌镇两个校区,占地1305亩,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下设16个二级学院(部、中心),41个本科专业;有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建有12个省级以上研究机构;有教职员工约1400人,其中专任教师980余人;在校生14000余人,其中研究生459人;拥有49个实验室;馆藏纸质图书6万册,电子图书3万册,电子期刊119万册,学位论文813万册,音视频80046小时。历史沿革中专初创:1978年的中国,浙江广播电视学校成立。初创时期是一所培养新闻与广播电视技术专业人才的中专学校,由浙江省广播事业管理局主管。校址位于余杭和临安交界一个叫万市的山村。1982年11月,搬迁到杭州市拱墅区时称“第二文教区”内的舟山东路65号。2000年,成为一所具备一定规模、办学特色鲜明、全国知名的中等专业学校。高专奠基:为了响应党中央关于要使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在本世纪末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的号召,国家广播电视部与浙江广播电视厅合作筹建浙江广播电视专科学校,以培养较高层次的广播电视人才。1984年4月,国家广电部下达《关于同浙江广播电视厅合办学校事》,以正式文件批复浙江广播电视厅同意扩建、合办一所广播电视新闻学校。同年10月,国家广电部正式作出《关于同浙江广播电视厅合办广播电视专科学校的决定》。1994年,经国家广电部同意、报国家教委批准,正式更名为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合并转型:2000年5月,按照上级政府的部署,广电学校与已经转制为国家广电总局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共管的广电高专合并,组建新的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2001年10月,省政府正式批文同意在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筹建浙江传媒学院,待办学条件达到普通高等学校设置规定时,再向教育部正式申报成立。2003年1月,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在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筹建浙江传媒学院。快速发展:2004年5月,教育部正式下文批准成立浙江传媒学院;与此同时,新校区在杭州下沙高教园区顺利建成。2011年9月,桐乡校区正式投入使用。2012年,获得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15年,浙江传媒学院华策电影学院成立。2014年7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8年3月,浙江传媒学院航空学院揭牌成立。师资力量截至2022年1月,学校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国家级引才计划入选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人才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省高校“钱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省重点人才工程青年拔尖人才1人,省引才计划入选者2人,省“151人才工程”各层次培养人才34人,省级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四个一批”人才8人,省优秀教师4人,省级高校教学名师5人,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入选人才12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3人,行业高端人才50余人。院系专业学院设有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电视艺术学院、华策电影学院、媒体工程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文化创意与管理学院、国际文化传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音乐学院11个二级学院和大学外语教学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科学部)、大学体育教学部、公共艺术教育部4个教学部及继续教育学院、创业学院;开设本科专业41个,其中艺术类专业18个。学科建设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万计划”,截止2020年浙江传媒学院:编辑出版学、文化产业管理、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摄影五个专业入选教学建设学院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十三五”省级优势专业,7个“十三五”省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项,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项;建成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5门。国家级特色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十三五”浙江省优势专业:播音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工程、广播电视学“十三五”浙江省特色专业:影视摄影与制作、动画、文化产业管理、摄影、网络与新媒体、戏剧影视文学、数字媒体技术学术资源截至2019年3月,学院图书馆馆藏各类纸质图书文献96万册,电子图书75万余册,音像视听资料近5万件,已成为中国区域性广播影视资料中心。《浙江传媒学院学报》学报主要栏目有:新闻传播、影视研究、艺术研究、文学·语言、教育·教学、思政·管理、数字信息等。学报为16开本,88页,双月刊。已成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对外交流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迅速,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瑞典、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50余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其中包括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哥伦比亚大学、波士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英国伦敦艺术大学、伦敦威斯敏斯特大学、格拉斯哥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昆士兰大学、科廷大学、韩国中央大学等。开展了教师访学、产学研合作平台、交流生、交换生、短期访学、国际课堂、联合培养硕士等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合作项目。2012年学院与英国奥斯特大学共同建立了孔子学院,积极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2013年学院与英国考文垂大学合作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获得教育部资格认定。2014年学院与英国波尔顿大学合作视觉传媒硕士学位项目获得教育部资格认定。校徽校标呈圆形,上部自左而右内环绕中文校名全称,下部自左而右内环绕英文校名全称;中部为信鸽图案,标志传媒工具;信鸽翅膀呈现CM字符状,标志传媒的缩写;信鸽展开的翅膀犹如浪花,象征着学校勇立潮头、各学科齐头并进;信鸽飞翔的姿态和象征太阳的红色圆形结合,赋予学校充满朝气和蓬勃发展的形象。校旗校旗为长方形,基本尺寸为2500mm×1550mm。旗面左上角为完整的校标,校标后面为中文校名全称及英文校名全称;旗面底色为红色,校标和文字为黄色。色值为:红色(C:17、M:99、Y:100、K:0),黄色(C:0、M:0、Y:55、K:0)

浙江传媒学院【浙传简介】 浙江传媒学院([英]Zhejiang University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前身是浙江广播电视学校和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浙江广播电视学校创建于1978年,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1986年开始面向全国招生。2004年5月,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更名为浙江传媒学院。 浙江传媒学院是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共管的一所培养广播影视及其他传媒人才的高等院校,目前全国培养广播影视及其他传媒专门人才的两个主要基地之一,素有“北有北广,南有浙广”之称。建校以来已经为中央和地方各省、市、自治区电视台、电台,为市、县级的电视台、电台及社会影视制作单位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 学院位于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杭州市。目前学院新老两个校区分别坐落于钱塘江畔的下沙高教园区和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畔,新老校区占地859亩,总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其中,新校区占地786亩,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校园功能齐全、环境幽雅,具有浓郁的现代气息。 学院现设有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影视艺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动画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管理学院、国际文化传播学院、音乐学院和社科部、公体部等8个二级学院和2个教学部,开设了广播电视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工程等28个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和部分专科专业。经浙江省教育厅批准,学院开设了“3+2”专升本专业,面向浙江省高职高专优秀应届毕业生招生,学制两年,公办标准收费,学生毕业后发全日制普通本科毕业证书,毕业后享受国家普通本科毕业生待遇。 学院目前全日制在校生逾一万人。全校教职员工754人,正高职称的有55人,副高职称的有145人,有7名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选1名,第三层次17人。省高校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人选22人。省第二批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1名。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目前我院有广播电视艺术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等2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院级重点学科(应用语言学、戏剧戏曲学、广播电视工程学、艺术学(电视节目制作))及“新闻传播研究所”、“节目主持人研究发展中心”等6个院级重点研究所和个人工作室。省级以上研究机构有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浙江省传播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省哲社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广播电视研究院,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媒介素养研究基地、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等5个,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先进的教学和科研人才培养基地。我院目前有省级重点建设专业4个,校级重点专业6个。省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教改项目10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 学院专业特色鲜明。配有先进的教学实验设备,现有虚拟演播实验室、非编实验室、音视频综合实验室、MIDI制作实验室、广电通信计算机实验室等50多个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超亿元。已建成使用的22层演播大楼投资3亿元,总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有1200平方米、400平方米、300平方米、200平方米等各种规格演播厅17个,是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于一体的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基地。学校还配备建设了校园有线电视、千兆校园网、卫星地面接收站、校园广播电台和实验电视台。图书馆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各类文献馆藏量为65万册,其中音像资料近2万件,已成为我国区域性广播影视资料中心。 近年来,该院按照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确立了产学研一体化战略目标,通过对外合作、扩大开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快实践步伐,努力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学院深入开展与省广电集团的合作。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成立了浙广传媒有限公司。成立了浙江传媒学院实验艺术剧院。努力攻关广电科技研发项目。积极参与动漫产业。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筹建传媒文化创意产业园。学院坚持开放办学,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空间,先后与英国考文垂大学、德国敏斯特大学、新西兰南海影视学校、澳大利亚维多利亚艺术学院、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美国德克森大学、美国波士顿大学、新加坡特许科技学院等多所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并与英国考文垂大学于2005年6月签署了正式合作协议。 【机构设置】 党办、院办、综合档案室 发展与对外合作处、高教研究所 组织部、党校 宣传部、统战部、文明办 学工部、人武部、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 监察审计处 教务处、招生办 科研处 人事处、离退休办 计划财务处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以下为非教学单位 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 产业后勤管理处 基建处 保卫处 工会 团委 图书馆 实验电视台、影视制作中心、实训中心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学报编辑部 采购中心 后勤发展总公司 杭州浙广传媒有限公司 校区地址 浙江传媒学院下沙主校区: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学源街998号 浙江传媒学院西校区: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舟山东路65号[编辑本段]【分院设置】 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影视艺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动画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管理学院、国际文化传播学院、音乐学院、社科部、公体部、继续教育学院、培训中心 第四条:凡符合下列条件者,均属浙江传媒学院校友: 1、浙江传媒学院(包括前身:浙江广播电视学校、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进修生和在校教职工以及在本校工作过的教职工。 2、浙江传媒学院函授的学生。 3、浙江传媒学院聘请的兼职教授、名誉教授及其他兼职人员。 第五条:浙江传媒学院校友经与母校总会或各地校友分会取得联系,填写登记表,承认会章,交纳会费,即为本会会员。 第六条:会员的权利和义务。 会员权利: 1、凡本会会员均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参加本会组织的各项活动。 3、对本会和母校的各项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 4、优先取得本会有关刊物和资料。 会员义务: 1、遵守会章,交纳会费。 2、关心和促进母校的发展,联络校友开展学术交流、信息交流、技术咨询和传媒服务活动,为传媒事业发展、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而努力。 3、积极向母校院报、学报和校友会刊物投稿。 第三章 组织 第七条:本会聘请名誉会长若干人,指导本会工作。 第八条:本会设会长一人,副会长若干人,秘书长一人,副秘书长若干人,均由协商产生。会长由院领导担任,副会长原则上由各地校友分会会长担任,秘书长由分管校友会的处领导担任,副秘书长由各地校友分会秘书长和院校友会负责人担任。 第九条:院校友会负责人负责联络、处理校友总会的日常性工作,编辑和发行校友会刊物,沟通校友联系,开展各项活动。 第十条:各地校友分会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开展联谊、互助等各项活动。 第四章 经费 第十一条:本会经费来源主要由浙江传媒学院董事会和学校解决。也可由校友自愿资助及交纳会费解决。[编辑本段]【重点专业】 省级重点专业 一、广播电视编导(本科)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以浙江省A类重点学科——“广播电视艺术学”为依托,以《广播电视编导业务》、《影视剧创作》和《电视导演基础》3门省级精品课程、《视听语言》等4门校级精品课程及影视艺术学院重点课程群为教学基础,以省级重点示范实验室——电视编辑与导播实验室及全国50多个实习基地为实践阵地,是国家培养广播电视高级专门人才两大基地之一。本专业负责人系省级A类重点学科“广播电视艺术学”负责人、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硕士导师。本专业1991年始招收专科生、2003年招收本科生,在16年的办学历史中积累了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和科学研究成果,打造了两支强大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和科研创新团队,其中有教授6位(硕士导师3人)、博士8位。本专业培养的编导人才创作的影视作品多次获得国际和国内大学生影视作品奖。目前有在校生639人;已毕业的1123名本专科学生遍布央视到省市各级广播电视单位,多数已成为导演、编剧、制片人行业中的业务骨干。 本专业正在整合申报2008年度省级教学团队,并争取申报2010年度国家级教学团队,本专业已经成为南方同类院系中特色新颖、优势鲜明的知名专业。近年来,上戏、湖南广校、等众多艺术院校到该校我专业交流取经,来我专业进修、访学的学界同行也日渐增多,累计有云南艺术学院、安徽广校 的二十余名副教授、讲师到本专业做访问学者。 本专业始终坚持培养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高级编创人才的“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方案,为国内外传媒行业提供创新型、复合性编导人才;努力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创作和交流平台,使本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走出一条特色之路,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将在未来3年内引进和培养编导实践和影视理论兼备的双师型师资,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同时培养一批较强科研能力、国内知名的学者型师资,打造一支具有强大科研生产力的创新团队。 二、广播电视工程(本科) 专业概况 浙江传媒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广播电视工程”本科专业于2003年设置并开始招生,首届招生45名。该专业是在“广播电视网络技术”专科的基础上申请设立的,是学校升格为浙江传媒学院后申报的第一批本科专业之一。 目前在浙江省内就只有该校设置有该专业,培养广播电视工程方面的本科人才,全国也只有5所院校设置有该专业,布局以“北有北广,南有浙广”为主,即现在的中国传媒大学和浙江传媒学院,其它还有南京大学、西藏大学和西南石油大学等。对全国广电行业的用人需求来说,以专业办学历史悠久的中国传媒大学和浙江传媒学院培养的专业人才为主。因此,不论从招生生源,还是从就业市场来说,本专业的优势都是非常明显的,首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5%,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在广电行业就业。 过多年的努力,在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等各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5年被立为校级重点学科进行建设,同年在浙江省新专业评估中获得“良好”的成绩,2006年被批准为校级首批重点专业进行建设,2007年上半年又顺利通过了学士学位授予权的评估。 从2003年本科专业设置以来,本专业教师已完成国家攻关项目(合作)1项,主持完成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省科技厅项目10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4项),主持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资助课题2项,另有厅级、校级和横向课题15项,共计29项,总科研经费达350余万元。 本专业建设的特色是“立足广电,跟踪前沿,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在人才培养方式上我们探索与中国广播电视协会联合办学的培养模式,成立“中广班”尝试进行分层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上,我们成立“学生科技创新小组”,在平时加强创新能力训练的基础上,2006年本专业同学主持了7项浙江省科技厅“新苗人才计划”科研项目,实现学生省级科研项目零的突破,2007年本专业同学又主持申请了4项浙江省科技厅“新苗人才计划”科研项目和5项校级学生科研项目。 目前我国广播电视正在朝着数字化、网络化、产业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正在从传统媒体向现代媒体转变,急需具有较好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本专业也正在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争将本专业建设成为具有一定特色的、能满足现代传媒行业对技术人才需要的基地。 三、广播电视新闻(专科)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办于1986年,是该校最早开设的专业,已有21年的办学历史。作为原国家广电部直属的行业院校,该校是当时全国开设此专业的25所院校之一。迄今为止,本专业已经为全国各级各类广播电台、电视台和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培养了1000余名优秀广播电视新闻人才。本专业现隶属于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有在校生249名。 2 001年,为适应人才市场需求,本专业增设网络新闻专业方向。2003年,本专业被评为浙江省高校重点建设专业。同年,本专业正式招收本科生,本、专科专业建设都进入快速优质发展期。2005年,本专业所在的学科――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被评为浙江省级重点学科。 2005年,教育部调整专业目录,本专业更名为“新闻采编与制作”(艺术类)。本专业立足专科层次建设指标、依托省级重点学科,经过5年建设,成效显著。 本专业所在的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是浙江省传播学会副会长单位,全国新闻教育学会理事单位和浙江省广播电视学会常务理事单位。本专业负责人是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学科组成员、首届全国“‘百佳十优’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 成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后,本专业制定了五年建设规划,并确定了专业建设的指导原则与发展方向。指导原则是:围绕“两个理念、一个指向”进行专业建设。“两个理念”是 :以新闻专业理念办专业、以“实践即实战”的理念构筑实践教学体系;“一个指向”是指人才培养的指向,即培养“上手快、实践适应能力强、可持续发展空间大”的学生。专业发展方向为:立足浙江、面向全国,办成国内一流的广播电视新闻优质专科专业。 经过5年建设,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双师型”教师明显增多,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现有2名教师是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学科组成员,5名教师是省新闻系统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成员,8名教师担任全省各类优秀广播电视新闻奖评委。 实验教学设备、教材建设、图书资料、实习基地等教学条件完全满足教学需要。 2002年以来,本专业教师科研成绩显著。专任教师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73篇;出版专著12部,教材16部;承担或参与纵向课题104项,包括国家级课题6项,省、部级课题23项,厅、局级课题51项;承担或参与省级教改项目4项,校级教改项目20项;承担横向课题26项。 本专业经过几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明显的专业特色,总体特色为专业性、实战性、前瞻性,具体特色表现为:专业教师实践经验丰富,与传媒业界交流、合作频繁,能很好地满足“实践即实战”的实践性教学需要;专业培养方向与时俱进,增设网络新闻方向,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的需求,从而使本专业更具前瞻性;构建“三层次”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五结合”的实战教学方法;专业教学所需要的广电实验设备充足,实践、实训基地规模庞大,遍及全国。所有这些特色都成为培养“上手快、实践适应能力强、可持续发展空间大”的应用型人才的有力保障,也得到了传媒业界的广泛认同与好评。 四、主持与播音(专科) 该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开设于1986年(专科1986年始招生,本科2003年始招生,系全校报考人数最多的专业,录取率为报考人数的3%);2000年被评为浙江省重点专业(专科);2004年经省教育厅验收为“综合评价好”;[编辑本段]【科研机构】 一、全国性研究机构 该校具有全国性影响的科研机构主要有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媒介素养研究基地。 1.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 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是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设立的国家级研究基地,基地设立于2007年10月,是全国四个同类基地之一,反映了该校动画教学和研究在全国的实力和地位。 该校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主任为院长彭少健,副主任为项仲平和潘瑞芳,下设4个研究方向。列入科研处管理。 该校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依托于动画学院,该校动画专业学科形成创建于2001年,是浙江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最早举办的动画专业之一。2001年,该专业开始招收专科生, 2004年,该专业正式招收本科生。在办学历程中,积聚了动漫创作和产业学研一体化的经验和实力。 该校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在全国同类基地中特色鲜明。动画教学研究基地的建设将充分发挥和依托了该校独特的专业学科群和人文环境。该校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影视艺术学科群,如影视文学、音乐制作、播音主持、录音艺术、影视编导、影视表演及节目制作等相关学科优势,这为该校作为国家动画教研基地创作中心的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近几年来,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实验实训设施建设、经费投入、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对动画学科进行了重点倾斜,动画学科的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办学效益和办学影响力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在该校设立后,基地制定了建设规划方案,开展了多方面的建设工作,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近年来,该校围绕动漫文化艺术和产业发展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共发表相关论文50余篇,出版相关教材专著10余本,获得省部厅级相关科研项目10项,浙江省教育规划委托招标课题《产业化、基地化、集团化背景下的浙江动漫游戏专业教育暨人才培养战略研究》获结题优秀奖。学校已经积淀了较为丰厚的动画艺术创作和产业管理的理论基础。 近年来,该校还承接了一系列重大题材动漫产品策划、制作项目,如浙江省广播电视局动画短片《树与云的故事》、浙江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招标项目中小学交通安全三维动画教育片《平安伴你成长》及三维动漫公益广告、三维动漫宣传手册、三维动漫宣传招贴等,浙江省委宣传部文化精品工程立项中华传统美德二维动画影院《孝女曹娥》、北京市地震局项目家庭地震应急三点通《笨笨狗PK巨能魔》、防震减灾科普三维动画短局、浙江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招标项目及中小学交通安全三维动画卡通教育片《保护生命平安出行》、三维动漫公益广告、三维动漫宣传手册、三维动漫宣传招贴等。通过承接社会和政府机关重大题材动漫产品策划、制作项目,锻炼了队伍,进一步凝聚了专业教学和科研骨干,吸纳了最前沿的动漫制作和策划的理念与技术,推动动画学科建设水平质的提升。 近年来,经过投入和建设,该校动画教学研究的设施也得到了极大的完善。基地配有先进的教学实验设备,现有虚拟演播实验室、非编实验室、高端动画实验室、音视频综合实验室、MIDI制作实验室等40多个实验室对基地动画教学研究予以协作支持和协助配合。基地独立投入使用的动画专业相关的实验室面积达500余平方米,硬件设备总值达500余万元。学校还建有4个多媒体动画实验室(二维动画系统、三维动画工作站、非线性编辑系统),定格动画工作室资金已到位,正在紧张建设中。学校覆盖传媒各学科领域、价值逾亿元的实验设备为形成完善的动画创意、制作等教育产业链提供了扎实的设施保障。目前基地已经能够完成卡通漫画、二维动画、三维动画、游戏动画、后期合成等动画实验和制作。基地拥有的设施能较好地满足动画教学科研和生产的需要。 基地现有4个校内专业实习基地,校外5个稳定的专业教学实习实训基地,还可以借助学校的100余个校级实习基地作为基地教学科研的实习实训和制作生产基地,为推进动画产研学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构建了坚固的平台。 目前学校图书馆与动画专业学科相关的馆藏图书音像资料种类已达8400余种,其中专业图书26400余册,音像资料18680余种,学术期刊20余种。影视动画学院另建有图书资料室,订购有上千种专业书。学校拥有的图书资料能较好地满足基地动画教学科研的需要。 近年来,基地还开展了产学研一体化活动。组织参加了中国(杭州)国际动漫节,承办动漫节“动漫产业高峰论坛”,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学院因此被杭州市人民政府授予“中国(杭州)国际动漫节先进单位”称号。并与众多动画院校进行了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动画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常州国际动漫节上,与常州动画产业基地签署了建立学生实践基地的合作协议,为学生实习与实践,直接参与动画产品的制作与生产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根据全国和浙江省动漫产业迅速发展的态势,基地将建设成为浙江省“动画人才培养与人才信息交流中心、动画科研与技术开发中心、动画节目制作与节目交流中心、动画文献信息资源汇集与散发中心”。 2.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媒介素养研究基地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媒介素养研究基地是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设立的全国性研究基地,基地设立于2007年4月,是全国唯一的开展媒介素养研究的基地。 随着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媒介得以改造更新,新型媒介不断涌现,现代媒介构建起的“媒介环境”正在全方位地影响整个人类世界。媒介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将发挥更加巨大的作用。因此,提高公民媒介素养、培养其对媒介的正确判断和理解,成为当前传媒界、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成立一个规范的常设研究机构,给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者提供一个良好的研究环境,越来越显出其重要性和迫切性。该校凭借专业和技术上的优势,在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方面起步较早,已有一支较为成熟的媒介素养研究队伍,因此,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将媒介素养研究基地设在该校。与此相配套,该校同时成立媒介素养研究所。 媒介素养研究基地主任为院长彭少健,副主任为项仲平和王天德。列入科研处管理。 媒介素养研究基地设立后,以“媒体媒介素养培育、受众媒介素养培育和政府媒介素养培育”为研究方向,按照“全体发动,重点培育,难点突破,逐层推进”的思路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以“普及媒介素养教育”为工作目标,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在2007年4月召开了“首届西湖媒介素养高峰论坛”,论坛主题为“中国转型期媒介素养培育”,结合转型期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新特点,深入探讨转型期传者和受者媒介素养培育的问题。论坛收到论文70余篇,涉及公众媒介素养培育、专业学生媒介素养培育、从业人员媒介素养培育以及公务员媒介素养培育等论题。入选论文中的优秀论文分别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浙江传媒学院学报》和《视听纵横》等刊物专栏发表。同时还开始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培训活动。组织开展媒介素养科研项目研究,经过在全国范围内的招标,设立了首批10余个项目的研究。媒介素养课程研究也开始进行。还将建立媒介素养研究人才库,建设媒介素养研究网,创办媒介素养研究学刊等。 媒介素养研究基地的建设目标是将其打造成全国媒介素养研究的重要基地。

浙江传媒学院编辑出版学主任是谁

蔡大生,男,瑞典皇家歌剧院终身演员,杭州市文化顾问。1988年,蔡大生自费赴瑞典参加国际歌剧歌唱家大师班角逐,荣获瑞典最高艺术基金奖并留学瑞典,自此开始了长达20年的欧洲游学歌唱生涯。在这段时间里,他应邀到意大利、法国、德国、爱尔兰等20多个国家演出了近40部歌剧、轻歌剧、音乐剧,参加了各种音乐节、音乐会和重大庆典活动,成为华人艺术家在世界舞台上登台最多的歌唱家之一。2000年,他又被挪威国家歌剧院高薪聘为终身演员至今。2006年9月至2008年8月受聘担任浙江传媒学院特聘教授、浙江传媒学院音乐学院名誉院长、浙江传媒学院实验剧院院长。2008年9月起受聘担任浙江传媒学院客座教授。陈柏年,男,1944年生,1966年7月毕业于解放军军事电信工程学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05年起受聘担任浙江传媒学院特聘教授、中广信息网络工程学院副院长。主要担任广播电视工程专业《广播电视技术概论》、《数字音频广播技术》等课程的教学,发表论文约30多篇,著有《低频电子线路》(上、下册)、《中波广播发射技术》、《模拟广播电视技术》、《光纤CATV技术》、《广电宽带城域网技术》等专著。组织实施并参与开发研制的《新型中波发射台总体设计与实施》、《电台发射台微机集散控制系统》、《电视发射台实时控制系统》和《电台自动化音频播出系统》等项目,负责执笔《无锡市城市光纤CATV网技术方案》并完成设计。参加国家广电总局“广电有线电视城域宽带网络改造” 专家技术研讨会,担任《专家技术研讨建议书》主要执笔人。完成国家广电总局《有线电视城域网络改造指导意见》(初稿和征求意见稿)的起草和修改任务。参加总局科技司召开的专家研讨会和行业标准《HFC网络管理系统规范》审议会议。参与“有线电视城域宽带网络改造”和“综合网络管理系统建设”2个《专家技术研讨建议书》的执笔和审定。严圣民,男,1965年生,1989年杭州师范大学音乐系毕业,1994年至1998年师从上海音乐学院葛朝祉教授学习声乐。2000年入选维也纳大师班学习,应邀压轴演出。2001年考入上海国际歌剧大师班学习,应邀在上海大剧院演出。 2004年1月公派担任美国Valparaiso大学访问学者、同年6月受邀担任研究学者。现为浙江歌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浙江歌舞剧院声乐团团长兼合唱团团长。同时兼任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团成员、浙江省声乐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席、浙江省艺术专业人员高级(艺术一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文化厅艺术委员会成员、浙江省青年联合会会员等职。曾荣获文化部全国“新歌、新人、新风”歌手大赛美声第一名、 2005年被浙江省确定为第一批宣传文化系统 “五个一批”人才、2006年度荣获文化部“优秀专家”称号。参加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慰问大西北、法国“高盖希”国际艺术节等多项演出活动。每年演出近百场,举办十多场个人演唱会,连续3年,在杭州新年音乐会上独唱并担任《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的领唱,应邀出访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多个国家。胡惠林,男,1952年生,博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办公室主任。2004年起受聘担任浙江传媒学院特聘教授,管理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文化战略与管理;文化产业理论与政策;国家文化安全;文化创新与文化体制改革。著有:《文化政策学》、《文化经济学》、《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国道路》、《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家文化安全》、《文化产业学——现代文化产业理论与政策》等。是《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主编和总报告撰稿人之一。曾先后承担国家和上海市等有关文化产业发展与政策研究课题多项。其提出的“国家文化安全”和文化产业政策研究成果,受到中央有关权威部门关注。金小刚,男,1968年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计算机系,学士学位。1992年、1995年就读于 浙江大学应用数学系,获计算几何与图形学硕士、博士学位。自1995年至今,为浙江大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2000年晋升为研究员,2001年获得博士生导师资格。兼任中国系统仿真学会青年仿真科技工作者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体育系统仿真专业委员会委员、数字娱乐与游戏仿真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图像图形学会多媒体专委会委员。曾赴日本广岛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德国国家信息研究中心(GMD) 、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进行合作研究。主持和完成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2项。近十年来,一直从事动画特效、几何造型、纹理设计与合成、布料动画、群组动画、表情动画、隐式曲面计算和虚拟现实的研究。《计算机真实感图形的算法基础》获2001年国家科技图书二等奖。在计算机动画方面的研究曾获2000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2年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2004年获得第九届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和重要国际会议发表论文九十余篇(其中国际重要学术刊物30多篇, SCI收录42篇),出版合著二本。罗怀伦,男,1945年生,1968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工程专业,国家一级专业录音师(教授级)。1973年,分配至吉林省长春电影制片厂,从事电影专业工作。自2002年起,应浙江传媒学院聘请,担任《录音艺术》、《录音技巧》、《录音制作》等课程的教学工作。独立撰写了近30余万字的《录音艺术》、《录音技巧》等课程的教学讲义,曾多次参加全国性电影、电视录音声学评奖并担任评委工作。在长春电影制片厂工作的几十年中,录制完成的故事影片三十余部,译制片十多部,美术片十多部,电视剧上百部集,音乐录音作品上千小时。一直在为影视录音艺术作品的完美,影视录音技术手段的提高而努力。张光照,男,1956年生,1981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学院中文系,1992年毕业于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戏剧影视学院影视制作专业,获影视艺术硕士学位(MFA);曾任浙江电视台电视剧编导,新加坡电视机构英文电视剧监制、首届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等职。2006年起受聘担任浙江传媒学院特聘教授。主要影视作品有《女记者的画外音》《新闻启示录》《赤日炎炎》等,两度获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一等奖;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影评人奖(FIPRESCI);台湾80年度电影剧本征选最佳奖;作品曾入选美国桑旦斯电影节,入围上海国际电视节;主要作品被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档案馆及洛杉矶加州大学影视档案馆收藏。2006年作为编剧之一,导演,拍摄浙江传媒学院首部高清电视电影《明月前身》,获浙江省牡丹奖一等奖。目前主要教学及创研方向:媒体创意,新媒体,影视剧创作。李准(1928 - )中国著名作家,蒙古族,河南洛阳人。曾先后发表了《不能走那条路》、《白杨树》、《孟广泰老头》等小说作品,代表作《李双双小传》。1985年,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获茅盾文学奖。在创作小说的同时,写过20部电影剧本,其中《老兵新传》和根据他人小说改编的《牧马人》及《高山下的花环》等多次获奖,在中国当代影坛占据主要位置。王朝柱(1941 - )中国著名作家,河北吴桥人。历任总政歌剧团作曲,总政话剧团编剧,全军艺术指导委员会委员。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史传类作品《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的长征》、《周恩来在上海》、等,参与创作《决战淮海》、《巨人的握手》、《龙云和蒋介石》等话剧剧本及电影剧本。其中,《决战淮海》获全国优秀剧本奖,《李大钊》获全国优秀图书奖、中国传记文学东方杯奖,电影《长征》获华表奖和百花奖,电视剧《巨人的握手》、《周恩来在上海》、《长征》、《延安颂》、《张学良》等获飞天奖、金鹰奖及“五个一”工程奖,六次获最佳编剧奖。李硕儒(1939 - )美籍华人作家,生于中国河北省,长于北京市做过记者,编辑,编剧,导演,大型文学期刊《小说》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文学编辑室主任,编审,作家。流落过内蒙古,闯荡过西非洲,终于定居美国旧金山。创作了《爱的奔逃》,散文集《红磨坊之夜》、《外面的世界》(曾获全国优秀青年读物奖二等奖),散文随笔集《浮生三影》、《彼岸回眸》等。与人合作创作过长篇电视连续剧《巨人的握手》(曾获电视剧“金鹰奖”二等奖),做过长篇电视连续剧《延安颂》、《冼星海》、《周恩来在上海》的文学顾问。黄健中(1941 - )中国著名一级导演。他的作品《小花》获第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奖;《龙年警官》获第14届百花奖最佳影片奖和广电部优秀影片奖;《过年》获第15届百花奖最佳影片奖和广电部优秀影片奖、第4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特别大奖及最佳女演员奖、台湾中时晚报大陆电影推荐奖;《如意》获新时期人道主义优秀影片奖;《良家妇女》获第25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主要奖和国际评委奖、第18届西班牙大西洋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印度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等,该片在国际电影节先后获八项奖。除导演外,十年来发表了多篇电影理论、评论文章,有《从电影的艺术容量谈视觉元素》、《人、美学、电影》、《日常生活元素的聚合体》、《电影应该是电影》等。王犁,男,1939年生,1963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历任北京电影厂制片演员剧团演员,广州军区空军政治部文工团演员、导演,宁波市京剧团副团长、导演,浙江电视台电视剧部副主任、导演,浙江省电视剧制作中心国家一级导演,海南影业公司艺术顾问,浙江传媒学院兼职教授,浙江省影视制片公司艺术总监。从事编剧、导演、演员等工作已近五十年。自1980年执笔编写《洞房》始,先后在全国杂志上发表的影视文学剧本有:《茫茫大海情》、《少女梦幻》、《爱的毁灭》等,与人合作并执笔的作品有《舞台新姐妹》、《侨魂——陈嘉庚》等,同时改编了《狂生徐文长》。上述作品,均已拍摄成电视剧,且大部分获奖。至今,共获过飞天奖四次,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二次,获过全国戏曲电视剧奖五次,同时有多项作品在华东区、省、市和全国专业性评比中获奖。编导的十八集电视连续剧《凡人凡事不凡心》(剧本统筹、编剧第一署名、导演)是上海市委宣传部向国庆50周年献礼片。编导的20集电视连续剧《竺可桢》手稿已由浙江大学档案馆收藏。2000年,荣获“中国老百佳电视艺术工作者”称号。目前热播的电影《情缘密码》、《又见杜鹃花开时》荣获2008年最佳编剧,同时,还完成了电影文学剧本:《沉重的爱》和《青春的涩掠》,以向国庆60周年献礼。此外,在《人民日报》和全国性杂志上发表的文艺理论著作有:《走民族化的路》、《尝试中求索》、《求索声画造型艺术的民族特色》和《民族声画艺术的荧屏再现》等。

浙江传媒学院【浙传简介】 浙江传媒学院([英]Zhejiang University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前身是浙江广播电视学校和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浙江广播电视学校创建于1978年,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1986年开始面向全国招生。2004年5月,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更名为浙江传媒学院。 浙江传媒学院是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共管的一所培养广播影视及其他传媒人才的高等院校,目前全国培养广播影视及其他传媒专门人才的两个主要基地之一,素有“北有北广,南有浙广”之称。建校以来已经为中央和地方各省、市、自治区电视台、电台,为市、县级的电视台、电台及社会影视制作单位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 学院位于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杭州市。目前学院新老两个校区分别坐落于钱塘江畔的下沙高教园区和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畔,新老校区占地859亩,总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其中,新校区占地786亩,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校园功能齐全、环境幽雅,具有浓郁的现代气息。 学院现设有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影视艺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动画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管理学院、国际文化传播学院、音乐学院和社科部、公体部等8个二级学院和2个教学部,开设了广播电视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工程等28个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和部分专科专业。经浙江省教育厅批准,学院开设了“3+2”专升本专业,面向浙江省高职高专优秀应届毕业生招生,学制两年,公办标准收费,学生毕业后发全日制普通本科毕业证书,毕业后享受国家普通本科毕业生待遇。 学院目前全日制在校生逾一万人。全校教职员工754人,正高职称的有55人,副高职称的有145人,有7名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选1名,第三层次17人。省高校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人选22人。省第二批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1名。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目前我院有广播电视艺术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等2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院级重点学科(应用语言学、戏剧戏曲学、广播电视工程学、艺术学(电视节目制作))及“新闻传播研究所”、“节目主持人研究发展中心”等6个院级重点研究所和个人工作室。省级以上研究机构有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浙江省传播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省哲社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广播电视研究院,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媒介素养研究基地、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等5个,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先进的教学和科研人才培养基地。我院目前有省级重点建设专业4个,校级重点专业6个。省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教改项目10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 学院专业特色鲜明。配有先进的教学实验设备,现有虚拟演播实验室、非编实验室、音视频综合实验室、MIDI制作实验室、广电通信计算机实验室等50多个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超亿元。已建成使用的22层演播大楼投资3亿元,总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有1200平方米、400平方米、300平方米、200平方米等各种规格演播厅17个,是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于一体的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基地。学校还配备建设了校园有线电视、千兆校园网、卫星地面接收站、校园广播电台和实验电视台。图书馆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各类文献馆藏量为65万册,其中音像资料近2万件,已成为我国区域性广播影视资料中心。 近年来,该院按照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确立了产学研一体化战略目标,通过对外合作、扩大开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快实践步伐,努力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学院深入开展与省广电集团的合作。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成立了浙广传媒有限公司。成立了浙江传媒学院实验艺术剧院。努力攻关广电科技研发项目。积极参与动漫产业。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筹建传媒文化创意产业园。学院坚持开放办学,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空间,先后与英国考文垂大学、德国敏斯特大学、新西兰南海影视学校、澳大利亚维多利亚艺术学院、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美国德克森大学、美国波士顿大学、新加坡特许科技学院等多所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并与英国考文垂大学于2005年6月签署了正式合作协议。 【机构设置】 党办、院办、综合档案室 发展与对外合作处、高教研究所 组织部、党校 宣传部、统战部、文明办 学工部、人武部、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 监察审计处 教务处、招生办 科研处 人事处、离退休办 计划财务处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以下为非教学单位 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 产业后勤管理处 基建处 保卫处 工会 团委 图书馆 实验电视台、影视制作中心、实训中心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学报编辑部 采购中心 后勤发展总公司 杭州浙广传媒有限公司 校区地址 浙江传媒学院下沙主校区: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学源街998号 浙江传媒学院西校区: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舟山东路65号[编辑本段]【分院设置】 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影视艺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动画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管理学院、国际文化传播学院、音乐学院、社科部、公体部、继续教育学院、培训中心 第四条:凡符合下列条件者,均属浙江传媒学院校友: 1、浙江传媒学院(包括前身:浙江广播电视学校、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进修生和在校教职工以及在本校工作过的教职工。 2、浙江传媒学院函授的学生。 3、浙江传媒学院聘请的兼职教授、名誉教授及其他兼职人员。 第五条:浙江传媒学院校友经与母校总会或各地校友分会取得联系,填写登记表,承认会章,交纳会费,即为本会会员。 第六条:会员的权利和义务。 会员权利: 1、凡本会会员均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参加本会组织的各项活动。 3、对本会和母校的各项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 4、优先取得本会有关刊物和资料。 会员义务: 1、遵守会章,交纳会费。 2、关心和促进母校的发展,联络校友开展学术交流、信息交流、技术咨询和传媒服务活动,为传媒事业发展、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而努力。 3、积极向母校院报、学报和校友会刊物投稿。 第三章 组织 第七条:本会聘请名誉会长若干人,指导本会工作。 第八条:本会设会长一人,副会长若干人,秘书长一人,副秘书长若干人,均由协商产生。会长由院领导担任,副会长原则上由各地校友分会会长担任,秘书长由分管校友会的处领导担任,副秘书长由各地校友分会秘书长和院校友会负责人担任。 第九条:院校友会负责人负责联络、处理校友总会的日常性工作,编辑和发行校友会刊物,沟通校友联系,开展各项活动。 第十条:各地校友分会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开展联谊、互助等各项活动。 第四章 经费 第十一条:本会经费来源主要由浙江传媒学院董事会和学校解决。也可由校友自愿资助及交纳会费解决。[编辑本段]【重点专业】 省级重点专业 一、广播电视编导(本科)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以浙江省A类重点学科——“广播电视艺术学”为依托,以《广播电视编导业务》、《影视剧创作》和《电视导演基础》3门省级精品课程、《视听语言》等4门校级精品课程及影视艺术学院重点课程群为教学基础,以省级重点示范实验室——电视编辑与导播实验室及全国50多个实习基地为实践阵地,是国家培养广播电视高级专门人才两大基地之一。本专业负责人系省级A类重点学科“广播电视艺术学”负责人、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硕士导师。本专业1991年始招收专科生、2003年招收本科生,在16年的办学历史中积累了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和科学研究成果,打造了两支强大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和科研创新团队,其中有教授6位(硕士导师3人)、博士8位。本专业培养的编导人才创作的影视作品多次获得国际和国内大学生影视作品奖。目前有在校生639人;已毕业的1123名本专科学生遍布央视到省市各级广播电视单位,多数已成为导演、编剧、制片人行业中的业务骨干。 本专业正在整合申报2008年度省级教学团队,并争取申报2010年度国家级教学团队,本专业已经成为南方同类院系中特色新颖、优势鲜明的知名专业。近年来,上戏、湖南广校、等众多艺术院校到该校我专业交流取经,来我专业进修、访学的学界同行也日渐增多,累计有云南艺术学院、安徽广校 的二十余名副教授、讲师到本专业做访问学者。 本专业始终坚持培养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高级编创人才的“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方案,为国内外传媒行业提供创新型、复合性编导人才;努力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创作和交流平台,使本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走出一条特色之路,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将在未来3年内引进和培养编导实践和影视理论兼备的双师型师资,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同时培养一批较强科研能力、国内知名的学者型师资,打造一支具有强大科研生产力的创新团队。 二、广播电视工程(本科) 专业概况 浙江传媒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广播电视工程”本科专业于2003年设置并开始招生,首届招生45名。该专业是在“广播电视网络技术”专科的基础上申请设立的,是学校升格为浙江传媒学院后申报的第一批本科专业之一。 目前在浙江省内就只有该校设置有该专业,培养广播电视工程方面的本科人才,全国也只有5所院校设置有该专业,布局以“北有北广,南有浙广”为主,即现在的中国传媒大学和浙江传媒学院,其它还有南京大学、西藏大学和西南石油大学等。对全国广电行业的用人需求来说,以专业办学历史悠久的中国传媒大学和浙江传媒学院培养的专业人才为主。因此,不论从招生生源,还是从就业市场来说,本专业的优势都是非常明显的,首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5%,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在广电行业就业。 过多年的努力,在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等各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5年被立为校级重点学科进行建设,同年在浙江省新专业评估中获得“良好”的成绩,2006年被批准为校级首批重点专业进行建设,2007年上半年又顺利通过了学士学位授予权的评估。 从2003年本科专业设置以来,本专业教师已完成国家攻关项目(合作)1项,主持完成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省科技厅项目10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4项),主持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资助课题2项,另有厅级、校级和横向课题15项,共计29项,总科研经费达350余万元。 本专业建设的特色是“立足广电,跟踪前沿,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在人才培养方式上我们探索与中国广播电视协会联合办学的培养模式,成立“中广班”尝试进行分层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上,我们成立“学生科技创新小组”,在平时加强创新能力训练的基础上,2006年本专业同学主持了7项浙江省科技厅“新苗人才计划”科研项目,实现学生省级科研项目零的突破,2007年本专业同学又主持申请了4项浙江省科技厅“新苗人才计划”科研项目和5项校级学生科研项目。 目前我国广播电视正在朝着数字化、网络化、产业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正在从传统媒体向现代媒体转变,急需具有较好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本专业也正在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争将本专业建设成为具有一定特色的、能满足现代传媒行业对技术人才需要的基地。 三、广播电视新闻(专科)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办于1986年,是该校最早开设的专业,已有21年的办学历史。作为原国家广电部直属的行业院校,该校是当时全国开设此专业的25所院校之一。迄今为止,本专业已经为全国各级各类广播电台、电视台和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培养了1000余名优秀广播电视新闻人才。本专业现隶属于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有在校生249名。 2 001年,为适应人才市场需求,本专业增设网络新闻专业方向。2003年,本专业被评为浙江省高校重点建设专业。同年,本专业正式招收本科生,本、专科专业建设都进入快速优质发展期。2005年,本专业所在的学科――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被评为浙江省级重点学科。 2005年,教育部调整专业目录,本专业更名为“新闻采编与制作”(艺术类)。本专业立足专科层次建设指标、依托省级重点学科,经过5年建设,成效显著。 本专业所在的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是浙江省传播学会副会长单位,全国新闻教育学会理事单位和浙江省广播电视学会常务理事单位。本专业负责人是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学科组成员、首届全国“‘百佳十优’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 成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后,本专业制定了五年建设规划,并确定了专业建设的指导原则与发展方向。指导原则是:围绕“两个理念、一个指向”进行专业建设。“两个理念”是 :以新闻专业理念办专业、以“实践即实战”的理念构筑实践教学体系;“一个指向”是指人才培养的指向,即培养“上手快、实践适应能力强、可持续发展空间大”的学生。专业发展方向为:立足浙江、面向全国,办成国内一流的广播电视新闻优质专科专业。 经过5年建设,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双师型”教师明显增多,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现有2名教师是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学科组成员,5名教师是省新闻系统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成员,8名教师担任全省各类优秀广播电视新闻奖评委。 实验教学设备、教材建设、图书资料、实习基地等教学条件完全满足教学需要。 2002年以来,本专业教师科研成绩显著。专任教师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73篇;出版专著12部,教材16部;承担或参与纵向课题104项,包括国家级课题6项,省、部级课题23项,厅、局级课题51项;承担或参与省级教改项目4项,校级教改项目20项;承担横向课题26项。 本专业经过几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明显的专业特色,总体特色为专业性、实战性、前瞻性,具体特色表现为:专业教师实践经验丰富,与传媒业界交流、合作频繁,能很好地满足“实践即实战”的实践性教学需要;专业培养方向与时俱进,增设网络新闻方向,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的需求,从而使本专业更具前瞻性;构建“三层次”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五结合”的实战教学方法;专业教学所需要的广电实验设备充足,实践、实训基地规模庞大,遍及全国。所有这些特色都成为培养“上手快、实践适应能力强、可持续发展空间大”的应用型人才的有力保障,也得到了传媒业界的广泛认同与好评。 四、主持与播音(专科) 该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开设于1986年(专科1986年始招生,本科2003年始招生,系全校报考人数最多的专业,录取率为报考人数的3%);2000年被评为浙江省重点专业(专科);2004年经省教育厅验收为“综合评价好”;[编辑本段]【科研机构】 一、全国性研究机构 该校具有全国性影响的科研机构主要有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媒介素养研究基地。 1.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 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是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设立的国家级研究基地,基地设立于2007年10月,是全国四个同类基地之一,反映了该校动画教学和研究在全国的实力和地位。 该校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主任为院长彭少健,副主任为项仲平和潘瑞芳,下设4个研究方向。列入科研处管理。 该校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依托于动画学院,该校动画专业学科形成创建于2001年,是浙江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最早举办的动画专业之一。2001年,该专业开始招收专科生, 2004年,该专业正式招收本科生。在办学历程中,积聚了动漫创作和产业学研一体化的经验和实力。 该校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在全国同类基地中特色鲜明。动画教学研究基地的建设将充分发挥和依托了该校独特的专业学科群和人文环境。该校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影视艺术学科群,如影视文学、音乐制作、播音主持、录音艺术、影视编导、影视表演及节目制作等相关学科优势,这为该校作为国家动画教研基地创作中心的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近几年来,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实验实训设施建设、经费投入、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对动画学科进行了重点倾斜,动画学科的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办学效益和办学影响力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在该校设立后,基地制定了建设规划方案,开展了多方面的建设工作,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近年来,该校围绕动漫文化艺术和产业发展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共发表相关论文50余篇,出版相关教材专著10余本,获得省部厅级相关科研项目10项,浙江省教育规划委托招标课题《产业化、基地化、集团化背景下的浙江动漫游戏专业教育暨人才培养战略研究》获结题优秀奖。学校已经积淀了较为丰厚的动画艺术创作和产业管理的理论基础。 近年来,该校还承接了一系列重大题材动漫产品策划、制作项目,如浙江省广播电视局动画短片《树与云的故事》、浙江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招标项目中小学交通安全三维动画教育片《平安伴你成长》及三维动漫公益广告、三维动漫宣传手册、三维动漫宣传招贴等,浙江省委宣传部文化精品工程立项中华传统美德二维动画影院《孝女曹娥》、北京市地震局项目家庭地震应急三点通《笨笨狗PK巨能魔》、防震减灾科普三维动画短局、浙江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招标项目及中小学交通安全三维动画卡通教育片《保护生命平安出行》、三维动漫公益广告、三维动漫宣传手册、三维动漫宣传招贴等。通过承接社会和政府机关重大题材动漫产品策划、制作项目,锻炼了队伍,进一步凝聚了专业教学和科研骨干,吸纳了最前沿的动漫制作和策划的理念与技术,推动动画学科建设水平质的提升。 近年来,经过投入和建设,该校动画教学研究的设施也得到了极大的完善。基地配有先进的教学实验设备,现有虚拟演播实验室、非编实验室、高端动画实验室、音视频综合实验室、MIDI制作实验室等40多个实验室对基地动画教学研究予以协作支持和协助配合。基地独立投入使用的动画专业相关的实验室面积达500余平方米,硬件设备总值达500余万元。学校还建有4个多媒体动画实验室(二维动画系统、三维动画工作站、非线性编辑系统),定格动画工作室资金已到位,正在紧张建设中。学校覆盖传媒各学科领域、价值逾亿元的实验设备为形成完善的动画创意、制作等教育产业链提供了扎实的设施保障。目前基地已经能够完成卡通漫画、二维动画、三维动画、游戏动画、后期合成等动画实验和制作。基地拥有的设施能较好地满足动画教学科研和生产的需要。 基地现有4个校内专业实习基地,校外5个稳定的专业教学实习实训基地,还可以借助学校的100余个校级实习基地作为基地教学科研的实习实训和制作生产基地,为推进动画产研学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构建了坚固的平台。 目前学校图书馆与动画专业学科相关的馆藏图书音像资料种类已达8400余种,其中专业图书26400余册,音像资料18680余种,学术期刊20余种。影视动画学院另建有图书资料室,订购有上千种专业书。学校拥有的图书资料能较好地满足基地动画教学科研的需要。 近年来,基地还开展了产学研一体化活动。组织参加了中国(杭州)国际动漫节,承办动漫节“动漫产业高峰论坛”,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学院因此被杭州市人民政府授予“中国(杭州)国际动漫节先进单位”称号。并与众多动画院校进行了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动画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常州国际动漫节上,与常州动画产业基地签署了建立学生实践基地的合作协议,为学生实习与实践,直接参与动画产品的制作与生产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根据全国和浙江省动漫产业迅速发展的态势,基地将建设成为浙江省“动画人才培养与人才信息交流中心、动画科研与技术开发中心、动画节目制作与节目交流中心、动画文献信息资源汇集与散发中心”。 2.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媒介素养研究基地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媒介素养研究基地是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设立的全国性研究基地,基地设立于2007年4月,是全国唯一的开展媒介素养研究的基地。 随着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媒介得以改造更新,新型媒介不断涌现,现代媒介构建起的“媒介环境”正在全方位地影响整个人类世界。媒介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将发挥更加巨大的作用。因此,提高公民媒介素养、培养其对媒介的正确判断和理解,成为当前传媒界、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成立一个规范的常设研究机构,给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者提供一个良好的研究环境,越来越显出其重要性和迫切性。该校凭借专业和技术上的优势,在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方面起步较早,已有一支较为成熟的媒介素养研究队伍,因此,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将媒介素养研究基地设在该校。与此相配套,该校同时成立媒介素养研究所。 媒介素养研究基地主任为院长彭少健,副主任为项仲平和王天德。列入科研处管理。 媒介素养研究基地设立后,以“媒体媒介素养培育、受众媒介素养培育和政府媒介素养培育”为研究方向,按照“全体发动,重点培育,难点突破,逐层推进”的思路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以“普及媒介素养教育”为工作目标,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在2007年4月召开了“首届西湖媒介素养高峰论坛”,论坛主题为“中国转型期媒介素养培育”,结合转型期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新特点,深入探讨转型期传者和受者媒介素养培育的问题。论坛收到论文70余篇,涉及公众媒介素养培育、专业学生媒介素养培育、从业人员媒介素养培育以及公务员媒介素养培育等论题。入选论文中的优秀论文分别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浙江传媒学院学报》和《视听纵横》等刊物专栏发表。同时还开始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培训活动。组织开展媒介素养科研项目研究,经过在全国范围内的招标,设立了首批10余个项目的研究。媒介素养课程研究也开始进行。还将建立媒介素养研究人才库,建设媒介素养研究网,创办媒介素养研究学刊等。 媒介素养研究基地的建设目标是将其打造成全国媒介素养研究的重要基地。

双播也算艺术类 艺术类是必须通过艺考的 就算分高也没办法转专业 但如果你本来就是艺术生 是可以转其他艺术类专业的

  • 索引序列
  •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啊
  •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呀
  •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任命的
  • 浙江传媒学院编辑出版学主任是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