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关于细菌的论文600字

关于细菌的论文600字

发布时间:

关于细菌的论文600字

例文提起细菌许多人就会把它与疾病联系到一起,实际上大部分细菌并不会引起疾病,相反许多还对我们的身体有帮助,只有在它们的帮助下人体才能行使正常的生理功能。 细菌是靠简单的分裂方法进行生殖的,生殖速度相当快。细菌一般不含绿叶素,只能吸收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生活。这种营养方式叫异养,异养的细菌分腐生和寄生两种。腐生细菌分解动植物的遗体从中吸取有机物来生活,它可引起食物的腐败。寄生细菌从活的动植物体内吸取有机物来生活,有些可以造成动植物发病。 假如没有了细菌。。。。。。。 大肠内的大多数细菌并不是烦人的入侵者它们是我们请来的重要客人:是属于你自己的细菌它们不仅能够帮助你消化和处理食物,还能给你提供基本的维生素它们的作用还表现在帮助你抵抗那些有害细菌它们做这些工作仅仅是为了换取食物,温暖的环境和繁殖的场所(这种使双方都能受益的关系叫做共生关系)只要这种安排运行正常的话,你基本上意识不到身体内部的细菌和它们的活动但如果它们的功能发挥不正常,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比如其应用抗生素,就会引起肠道或其他位置的菌群失调引起其他病变 “抑制细菌再生,促进健康为全家”,这是某知名香皂品牌在电视广告中一再强调的概念,似乎人们不接触细菌,就会很健康了,特别是对小孩子。 实际上,并非环境越干净,对人就越有好处。对小孩子来说,适当地接触一些细菌,对于增强其免疫力是有帮助的。

细菌的好处很多人讨厌细菌,认为细菌会传播疾病,危害人类健康,其实我们的生活离也不开细菌。假如世界上真的没有细菌,那么人类将面临怎样的情形哪?细菌是靠简单的分裂方法进行生殖的,生殖速度不是一般的快,细菌只吸收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生活。这种营养方式叫‘异样’‘异样’的细菌分腐生和寄生两种,腐生细菌和寄生细菌分别以吸收动植物的遗体,动植物体内的有机生物来生存。大肠内的大多数细菌并不是烦人的入侵者,而是我们请来的重要客人-属于你自己的细菌。它们不仅能帮你清除和消化处理食物,并提供给你维生素;抵抗那些有害的细菌,它们做这些仅仅是为了换取食物,温暖的生活环境以及繁殖场所,而细菌的这些活动你基本意识不到,除非工作安排不妥当,引起唱到或其他位置的失调,引起其他痛变。野山菌对人类的好处更大,野山的蛋白质含量大大超过其他普通蔬菜,高脂肪、高胆固醇危险。据测定,菌类所含蛋白质约占干重的30%~45%,是大白菜、白萝卜、番茄等普通蔬菜的3~6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也十分齐全,尤其是人类必需的八种氨基酸,几乎都可以在野山菌中找到。丰富的蛋白质提供鲜味,这也是野山菌口味鲜美的奥妙所在。同时,野山菌脂肪,胆固醇也比较少。实际上,非环境越干净,对人就越有好处。对小孩来说,适当的接触一些细菌,对于增强其免疫力是有帮助的。假如没有细菌,地球也会没有生命!

关于真菌的论文600字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一、教学目标说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运用所学的细菌和真菌的知识,列举它们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通过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关系的认识,体验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地看问题。二、教学策略学生已经知道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是分解者,但对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是如何促进物质循环进行的,还不清楚。教师可以提出“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起什么作用?”“细菌和真菌主要的营养方式是什么?”“谁来试着举例说出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等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和交流。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使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物质循环的过程,明确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起的重要作用,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关于“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和“与动植物共生”的教学,要有意识引导学生从有利和有害两个方面认识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的关系。教师利用的素材除教材中提供的具体实例外,应尽可能选取本地有特殊性的实例,如采集当地常见的动植物患病的标本。通过分析弄清楚细菌或真菌常常引起动植物及人类患病,然后根据细菌和真菌生活需要的条件,讨论怎样防止动植物或人类患病。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与动植物共生”“以菌治虫”的内容,让学生了解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和人类还有有利的一面。通过“以菌治虫”等知识的学习,理解科学技术在实践中的价值。练习第一、二题可以作为这部分学习的反馈。最后,教师要让学生对“技能训练”中提供的实验方案进行评价。这个评价过程需要学生进行一定的理性思维,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让他们能够说明各个实验方案可行或不完善的道理,为学生学会选择最佳设计方案打下基础。三、参考答案观察与思考枯草杆菌以水果为营养源,靠分解水果中的有机物获得物质和能量,导致水果的腐烂。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起分解者的作用,它使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为简单的无机物,这些无机物,如无机盐和二氧化碳又可以被植物利用,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有机物,又为动物所食用。细菌和真菌是利用现成的有机物来生活的。技能训练因为这个实验方案的目的是研究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所以在设置对照组时,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即除了有无细菌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因此甲乙两组要用相同的树叶。因为细菌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方案1中甲组是对照组,乙组是实验组。方案2中甲组是对照组,乙组是实验组。方案3中甲组是对照组,乙组是实验组。方案3更能说明问题。因为实验前对照组与实验组所处的条件完全相同(都进行灭菌处理);而实验后,除单一变量(接种与不接种)外,对照组与实验组又处于相同的条件下(无菌的条件)。可见,只有方案3排除了所有影响实验的干扰。因此,与方案1和方案2比较,方案3的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练习因为豆科植物的根上长有根瘤,根瘤中生活着根瘤菌,它们可以固定空气中的氮气,使土壤中氮元素的含量增高。氮元素是植物生活中需要量较大的物质。当植物得到大量氮元素时植物就生长旺盛。因此在农业生产上,人们常常通过种植豆科植物来提高土壤的肥力,达到增产的目的。细菌和真菌是广泛分布在生物圈中的生物,一些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有利,有些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不利,还有些细菌、真菌与动植物互利共生。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细菌、真菌与动植物的关系。四、背景资料细菌的营养方式细菌的营养方式可以分为两类——异养和自养。多数细菌是进行异养的,少数细菌是进行自养的。所谓自养,是指细菌不需要吸收外界现成的有机物,而是利用二氧化碳作原料,为自己制造有机物。自养的细菌又可以分成两类:一类细菌能氧化无机物,利用氧化无机物时释放出的能量制造有机物,这类细菌叫做化能合成细菌。例如,硫细菌将硫化氢氧化成硫,再将硫氧化成硫酸(2H2S+O22→2H2O+2S+能量,2S+3O2+2H2O→2H2SO4+能量)。硫细菌就是利用上述物质氧化时释放出来的能量为自身制造有机物的。另一类细菌的体内含有光合色素——细菌叶绿素,它们能利用光能来为自身制造有机物,这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很相像,叫做细菌光合作用。甲癣和足癣甲癣 也叫灰指甲,是指发生在指(趾)甲上的癣。受病的指甲颜色改变、无光泽、指甲增厚、性脆而易碎,并且由于甲沟发炎,指甲下凹成沟状。如果是由红色癣菌感染而引起的,则经常侵害指甲的全层,最终毁坏整个指甲。甲癣是皮肤感染中相当顽固的一种,一般不能自然痊愈,但是只要坚持治疗,也是可以治好的。削去病甲和坚持用药,是治愈甲癣的关键。足癣 也叫脚湿气,是一种由足癣菌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这种发生在趾间或足底的癣,表现出奇痒、水疱、脱屑、糜烂,甚至出现裂隙等症状。足癣病人的鞋子、袜子和浴巾等都带有大量的足癣菌。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患者接触,经常保持皮肤干燥(特别是脚趾间),对于预防脚癣十分重要。患了足癣后要及时治疗。脚气病与脚湿气是不同的。脚气病是一种维生素B1缺乏症,表现出手足麻木、软弱无力、疼痛、腱反射消失、全身性水肿甚至瘫痪等症状,严重的患者可能发生心力衰竭。人体内菌群胎儿体内是无菌的,出生后由于与空气、饮食等外界环境的接触,几小时后就会有很多细菌进入体内,它们在胎儿体内合适的地方大量繁殖,所以,每个人体内都有大量的细菌。但人体内有很多细菌不致病,这些细菌被称为正常菌群。人体内的正常菌群是这些菌类和人在共同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微生态系统。正常菌群在人体内分布广泛,以肠道、口腔、阴道和皮肤贮菌量最多,称为四大菌库。其中肠道内的菌量最多,可以分成三大类:广义上的乳酸菌,包括双歧杆菌、乳杆菌和链球菌;厌氧菌丛,包括拟杆菌、真细菌、消化球菌、梭状芽孢杆菌等;好氧菌丛,包括肠杆菌、葡萄球菌、芽孢杆菌、酵母菌等。玉米黑粉病玉米黑粉病是由黑粉菌引起的危害玉米穗部的真菌病害。常见的种类有瘤黑粉病和丝黑穗病。其中瘤黑粉病遍布在世界各玉米产区,在我国也有广泛分布。当黑粉菌侵染玉米植株的腋芽、叶片基部、雌雄穗等具有分生能力的地上部分后,会随着上述各个结构迅速生长,在侵染部位形成大大小小的病瘤。病瘤初呈银白色,有光泽,内部白色,肉质多汁。过一段时间后,病瘤表面变暗,略带浅紫红色,内部则变灰至黑色,失水后外膜破裂散出大量黑粉(冬孢子)。由于黑粉菌菌丝扩展距离不大,基本上是局部侵染,如果雌穗上半部出现病瘤,其余部分还能够结实,这一特征是黑粉病与丝黑穗病的主要区别。防治上述病害的主要措施是:选育抗病良种;清洁田间和实行轮作,及时摘除病瘤或拔除病株,加强田间管理;药物防治,如用多菌灵、五氯硝基苯等杀菌剂拌种、浸种或药土盖种等。小麦叶锈病小麦叶锈病是由隐匿柄锈菌引起的危害小麦叶部的真菌病害,靠气流传播。它是禾谷类锈病中分布最广、发生最普遍的一种病害。叶锈病主要在小麦叶部发病,有时也在叶鞘和茎上出现。当病菌侵染小麦的叶片后,在叶片上形成许多散生、排列不规则的圆形的橘红色夏孢子堆,后期在叶背面表皮下产生椭圆形黑色冬孢子堆。这些病菌除了吸收植株养分外,夏孢子还对叶片表皮造成严重破坏,使植株蒸腾量增大。由于植株严重失水,致使灌浆不良,子粒空瘪,造成减产。防治上述病害的主要措施是:选育推广抗病、耐病良种;加强田间管理,精耕细耙,控制夏菌源,适时播种,减少越冬菌源,等等;用药剂防治,如用粉锈宁拌种,控制秋苗发病,减少越冬菌源数量,推迟春季叶锈病流行等。水稻稻瘟病和棉枯萎病水稻稻瘟病又叫稻热病,是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病原菌是稻梨孢菌。由于发病的时期和部位不同,稻瘟病又分为苗稻瘟、叶稻瘟、节稻瘟、穗颈稻瘟、谷粒稻瘟。嫩叶上的病斑是稻瘟病的典型症状。初发病时,叶片上生有暗绿色的小斑点,以后变成褐色的棱形病斑,病斑的中央呈青灰色。病重时全株焦枯或成白穗。病原菌在受害的稻草和种子上越冬,借风雨传播。气候温暖、多雨、多雾、氮肥过多、长期深水或缺水时,稻瘟病最易流行。稻瘟病的防治法是,选育抗病的品种,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改善稻田的肥水管理,发病后及时喷洒稻瘟净、春雷霉素等药剂。棉枯萎病是严重危害棉花的一种病害,是国内外检疫对象。病原菌是蚀脉镰孢菌。棉从苗期到成株都可能患病,但以真叶期和蕾铃期比较重。真叶期时受害,真叶枯死脱落,茎秆上常有一层由大型分生孢子组成的淡红色粉状物。蕾铃期株形矮小,叶片严重萎缩,枝叶半边枯黄,半边绿色,茎秆变脆易折,茎中导管呈黑褐色。病菌菌丝在种子、土壤和枯死的棉茎内越冬。防治方法是:选用抗病品种,播种前种子要进行药液拌种(常用的抗菌剂是402或多菌灵),轮作(特别是水旱轮作最好),增施钾肥、氮肥,严格检疫。 豆科植物的根瘤空气中存在着大量的分子态氮,它们约占空气成分的80%。估计在整个大气层中,约有4×1015 t的分子态氮。然而,绝大多数的植物只能从土壤中吸收结合态氮,用来合成自身的含氮化合物(如蛋白质等)。土壤中的含氮化合物,不是土壤本身固有的,而是在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微生物的生物固氮。据估计,地球表面上每年生物固氮的总量约为108 t,其中豆科植物体内根瘤菌的固氮量约为5.5×107 t,占生物固氮总量的55%左右。我国的劳动人民很早就知道豆类植物具有肥田的作用。例如,公元前1世纪的《(fán)胜之书》中就谈到了瓜类与豆类的间作;公元5世纪的《齐民要术》中就指出了豆类与谷类套作轮栽的好处。科学研究证明,每公顷大豆在其一生中能够固定氮素102 kg(折合成硫酸铵是510 kg)。我国南方的水稻田中种植的绿肥作物紫云英(又叫红花草),每公顷可以收获鲜草22 500 kg左右,其中含氮素112.5 kg(折合成硫酸铵是525 kg)。因此,人们可以把豆科植物的根瘤比喻成巧妙的生物固氮工厂。科学研究证明,纯培养的根瘤菌能够单独固氮,但是它的固氮能力是很微弱的。根瘤菌必须在进入豆科植物的根中并形成根瘤以后,才能大量地固定空气中的氮。这就是说,分子态氮必须经过根瘤菌体内固氮酶的催化作用才能转化成氨和氨的化合物。根瘤菌一方面将这些结合态氮供给豆科植物吸收利用,另一方面又从豆科植物的体内吸取碳水化合物和无机盐以维持生命活动。根瘤菌属里面有十几种根瘤菌,这些种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共生关系是比较特殊的。这就是说,并不是任何一种根瘤菌遇到任何一种豆科植物的根都能够侵入并且形成根瘤的。例如,豌豆的根瘤菌只能在豌豆、蚕豆等植物体的根上形成根瘤;大豆的根瘤菌只能在大豆根中形成根瘤,而不能在豌豆、苜蓿的根中形成根瘤。一种根瘤菌与对应的一种或几种豆科植物之间的这种关系叫做“互接种族”关系。属于同一互接种族的豆科植物,可以相互利用对方的根瘤菌而形成根瘤,反之则不能。互接种族的原因在于豆科植物的根毛能够分泌一类特殊的蛋白质,根瘤菌细胞的表面存在有多糖化合物,蛋白质与多糖化合物的结合具有选择的专一性。根瘤的形成过程大致是这样的:聚集在根毛顶端的根瘤菌分泌一种纤维素酶,这种酶可以将根毛细胞壁溶解掉,随后根瘤菌从根毛尖端侵入根的内部,产生感染丝(即由根瘤菌排列成行,外面包有一层黏液的结构)。根瘤菌不断地进入根毛,并且大量繁殖。在根瘤菌侵入的刺激下,根细胞分泌一种纤维素,将感染丝包围起来,形成一条分枝或不分枝的纤维素鞘,叫做侵入线(图18)。侵入线不断地延伸,直到根的内皮层。根的内皮层处的薄壁细胞,受到根瘤菌分泌物的刺激,产生大量的皮层细胞,从而使该处的组织膨大,最后形成根瘤。最小的根瘤只有米粒般大小,最大的根瘤则有黄豆般大小。根瘤的形态有枣形、姜形、掌形或球形。根瘤中含有红色素(豆血红蛋白)、褐色素和绿色素,所以根瘤呈褐色、灰褐色或红色。根瘤菌的固氮作用是在常温、常压下进行的。根瘤菌的固氮比工业上的固氮所需要的能量少,并且这种能量是来自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也就是说,归根结蒂是来自太阳能。所以,根瘤菌不仅具有固氮效率高、不污染环境等优点,而且具有成本低、收益高的优点。根瘤菌的菌剂,可以购买,也可以自制。下面介绍两种简易的自制方法:(一)干根瘤法:当根瘤菌活动和繁殖达到最旺盛的时候(豆科植物处于开花盛期),选择生长健壮的植株,连根挖起(避免损伤根瘤),挑选根瘤呈粉红色、个大、数多的植株,剪去枝叶和细根后,挂在通风处阴干备用。也可以在豆类植物收获时进行选留,只是用量应比盛花期留取的要多些。第二年春播时,将根瘤割下,在洁净的瓷罐内捣碎,加上无菌水或冷开水搅匀,就可以进行拌种了。一般每公顷地用75~150株的根瘤就够了。(二)鲜根瘤法:预先在苗圃中培养根瘤菌生长旺盛的豆类植株。大田播种时,从苗圃内的豆类植株上选取个大、颜色呈粉红色的新鲜根瘤,把根瘤捣碎后进行拌种。此法只需少量根瘤(每公顷地一般用75~150个),就能达到增产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1)根瘤菌不仅对不同种的豆科植物具有选择性,而且对同种内不同品种的豆科植物也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如果接种接错了,就没有增产效果。(2)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能够杀死根瘤菌,所以,根瘤菌剂、干鲜根瘤以及拌好的种子,一定要放在阴凉处,避免阳光直射。(3)拌种要均匀,不要擦破种皮。(4)拌种时,每公顷豆种如果再拌入75~150 g的钼酸铵,增产效果会更好。(5)多年种植某种豆科植物的土壤,如果继续种植这种豆科植物,也应该年年接种根瘤菌。这是因为土壤中原有根瘤菌的结瘤能力往往下降,即使能够结瘤,固氮效率也很低。根瘤菌的固氮能力,不仅取决于菌种的品系(实际上,人工培养的一些根瘤菌品系的固氮能力往往比野生品系的固氮能力高几倍),而且取决于土壤条件和农业措施。增施磷、钾肥料和微量元素肥料(硼肥、铁肥等),加强对农作物的管理,也是增强根瘤菌固氮效率的重要措施

发过去le

关于细菌的论文3000字

细菌

已发至邮箱,请查收采纳!

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却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可谓“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涵盖了有益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健康、医药、工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 一般地,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教科书中,均将微生物划分为以下8大类:细菌、病毒、真菌、放线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 有些人误将真菌当作细菌,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误解。尤其以80年代以前未受过系统生物学教育者。 微生物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在人类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资料显示: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据第一位。微生物导致人类疾病的历史,也就是人类与之不断斗争的历史。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人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新现和再现的微生物感染还是不断发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一些疾病的致病机制并不清楚。大量的广谱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了强大的选择压力,使许多菌株发生变异,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人类健康受到新的威胁。一些分节段的病毒之间可以通过重组或重配发生变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每次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都与前次导致感染的株型发生了变异,这种快速的变异给疫苗的设计和治疗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而耐药性结核杆菌的出现使原本已近控制住的结核感染又在世界范围内猖獗起来。 微生物能够致病,能够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发霉腐烂,但微生物也有有益的一面。最早是弗莱明从青霉菌抑制其它细菌的生长中发现了青霉素,这对医药界来讲是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后来大量的抗生素从放线菌等的代谢产物中筛选出来。抗生素的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一些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发酵,生产乙醇、食品及各种酶制剂等;一部分微生物能够降解塑料、处理废水废气等等,并且可再生资源的潜力极大,称为环保微生物;还有一些能在极端环境中生存的微生物,例如:高温、低温、高盐、高碱以及高辐射等普通生命体不能生存的环境,依然存在着一部分微生物等等。看上去,我们发现的微生物已经很多,但实际上由于培养方式等技术手段的限制,人类现今发现的微生物还只占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的很少一部分。 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也相当奥秘。例如健康人肠道中即有大量细菌存在,称正常菌群,其中包含的细菌种类高达上百种。在肠道环境中这些细菌相互依存,互惠共生。食物、有毒物质甚至药物的分解与吸收,菌群在这些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还不明了。一旦菌群失调,就会引起腹泻。 随着医学研究进入分子水平,人们对基因、遗传物质等专业术语也日渐熟悉。人们认识到,是遗传信息决定了生物体具有的生命特征,包括外部形态以及从事的生命活动等等,而生物体的基因组正是这些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因此阐明生物体基因组携带的遗传信息,将大大有助于揭示生命的起源和奥秘。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病原体的变异规律、毒力和致病性,对于传统微生物学来说是一场革命。 以人类基因组计划为代表的生物体基因组研究成为整个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而微生物基因组研究又是其中的重要分支。世界权威性杂志《科学》曾将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评为世界重大科学进展之一。通过基因组研究揭示微生物的遗传机制,发现重要的功能基因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疫苗,开发新型抗病毒、抗细菌、真菌药物,将对有效地控制新老传染病的流行,促进医疗健康事业的迅速发展和壮大! 从分子水平上对微生物进行基因组研究为探索微生物个体以及群体间作用的奥秘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思路。为了充分开发微生物(特别是细菌)资源,1994年美国发起了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计划(MGP)。通过研究完整的基因组信息开发和利用微生物重要的功能基因,不仅能够加深对微生物的致病机制、重要代谢和调控机制的认识,更能在此基础上发展一系列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基因工程产品,包括:接种用的疫苗、治疗用的新药、诊断试剂和应用于工农业生产的各种酶制剂等等。通过基因工程方法的改造,促进新型菌株的构建和传统菌株的改造,全面促进微生物工业时代的来临。 工业微生物涉及食品、制药、冶金、采矿、石油、皮革、轻化工等多种行业。通过微生物发酵途径生产抗生素、丁醇、维生素C以及一些风味食品的制备等;某些特殊微生物酶参与皮革脱毛、冶金、采油采矿等生产过程,甚至直接作为洗衣粉等的添加剂;另外还有一些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可以作为天然的微生物杀虫剂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通过对枯草芽孢杆菌的基因组研究,发现了一系列与抗生素及重要工业用酶的产生相关的基因。乳酸杆菌作为一种重要的微生态调节剂参与食品发酵过程,对其进行的基因组学研究将有利于找到关键的功能基因,然后对菌株加以改造,使其更适于工业化的生产过程。国内维生素C两步发酵法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菌株氧化葡萄糖酸杆菌的基因组研究,将在基因组测序完成的前提下找到与维生素C生产相关的重要代谢功能基因,经基因工程改造,实现新的工程菌株的构建,简化生产步骤,降低生产成本,继而实现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升。对工业微生物开展的基因组研究,不断发现新的特殊酶基因及重要代谢过程和代谢产物生成相关的功能基因,并将其应用于生产以及传统工业、工艺的改造,同时推动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 农业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认清致病机制发展控制病害的新对策 据资料统计,全球每年因病害导致的农作物减产可高达20%,其中植物的细菌性病害最为严重。除了培植在遗传上对病害有抗性的品种以及加强园艺管理外,似乎没有更好的病害防治策略。因此积极开展某些植物致病微生物的基因组研究,认清其致病机制并由此发展控制病害的新对策显得十分紧迫。 经济作物柑橘的致病菌是国际上第一个发表了全序列的植物致病微生物。还有一些在分类学、生理学和经济价值上非常重要的农业微生物,例如:胡萝卜欧文氏菌、植物致病性假单胞菌以及我国正在开展的黄单胞菌的研究等正在进行之中。日前植物固氮根瘤菌的全序列也刚刚测定完成。借鉴已经较为成熟的从人类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组学信息筛选治疗性药物的方案,可以尝试性地应用到植物病原体上。特别像柑橘的致病菌这种需要昆虫媒介才能完成生活周期的种类,除了杀虫剂能阻断其生活周期以外,只能通过遗传学研究找到毒力相关因子,寻找抗性靶位以发展更有效的控制对策。固氮菌全部遗传信息的解析对于开发利用其固氮关键基因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环境保护微生物基因组研究找到关键基因降解不同污染物 在全面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滥用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也日益严重。面对全球环境的一再恶化,提倡环保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呼声。而生物除污在环境污染治理中潜力巨大,微生物参与治理则是生物除污的主流。微生物可降解塑料、甲苯等有机物;还能处理工业废水中的磷酸盐、含硫废气以及土壤的改良等。微生物能够分解纤维素等物质,并促进资源的再生利用。对这些微生物开展的基因组研究,在深入了解特殊代谢过程的遗传背景的前提下,有选择性的加以利用,例如找到不同污染物降解的关键基因,将其在某一菌株中组合,构建高效能的基因工程菌株,一菌多用,可同时降解不同的环境污染物质,极大发挥其改善环境、排除污染的潜力。美国基因组研究所结合生物芯片方法对微生物进行了特殊条件下的表达谱的研究,以期找到其降解有机物的关键基因,为开发及利用确定目标。 极端环境微生物基因组研究深入认识生命本质应用潜力极大 在极端环境下能够生长的微生物称为极端微生物,又称嗜极菌。嗜极菌对极端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极端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有助于从分子水平研究极限条件下微生物的适应性,加深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有一种嗜极菌,它能够暴露于数千倍强度的辐射下仍能存活,而人类一个剂量强度就会死亡。该细菌的染色体在接受几百万拉德a射线后粉碎为数百个片段,但能在一天内将其恢复。研究其DNA修复机制对于发展在辐射污染区进行环境的生物治理非常有意义。开发利用嗜极菌的极限特性可以突破当前生物技术领域中的一些局限,建立新的技术手段,使环境、能源、农业、健康、轻化工等领域的生物技术能力发生革命。来自极端微生物的极端酶,可在极端环境下行使功能,将极大地拓展酶的应用空间,是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生物技术加工过程的基础,例如PCR技术中的TagDNA聚合酶、洗涤剂中的碱性酶等都具有代表意义。极端微生物的研究与应用将是取得现代生物技术优势的重要途径,其在新酶、新药开发及环境整治方面应用潜力极大

关于细菌的论文200字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一、教学目标说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运用所学的细菌和真菌的知识,列举它们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通过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关系的认识,体验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地看问题。二、教学策略学生已经知道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是分解者,但对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是如何促进物质循环进行的,还不清楚。教师可以提出“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起什么作用?”“细菌和真菌主要的营养方式是什么?”“谁来试着举例说出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等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和交流。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使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物质循环的过程,明确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起的重要作用,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关于“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和“与动植物共生”的教学,要有意识引导学生从有利和有害两个方面认识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的关系。教师利用的素材除教材中提供的具体实例外,应尽可能选取本地有特殊性的实例,如采集当地常见的动植物患病的标本。通过分析弄清楚细菌或真菌常常引起动植物及人类患病,然后根据细菌和真菌生活需要的条件,讨论怎样防止动植物或人类患病。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与动植物共生”“以菌治虫”的内容,让学生了解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和人类还有有利的一面。通过“以菌治虫”等知识的学习,理解科学技术在实践中的价值。练习第一、二题可以作为这部分学习的反馈。最后,教师要让学生对“技能训练”中提供的实验方案进行评价。这个评价过程需要学生进行一定的理性思维,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让他们能够说明各个实验方案可行或不完善的道理,为学生学会选择最佳设计方案打下基础。三、参考答案观察与思考枯草杆菌以水果为营养源,靠分解水果中的有机物获得物质和能量,导致水果的腐烂。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起分解者的作用,它使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为简单的无机物,这些无机物,如无机盐和二氧化碳又可以被植物利用,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有机物,又为动物所食用。细菌和真菌是利用现成的有机物来生活的。技能训练因为这个实验方案的目的是研究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所以在设置对照组时,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即除了有无细菌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因此甲乙两组要用相同的树叶。因为细菌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方案1中甲组是对照组,乙组是实验组。方案2中甲组是对照组,乙组是实验组。方案3中甲组是对照组,乙组是实验组。方案3更能说明问题。因为实验前对照组与实验组所处的条件完全相同(都进行灭菌处理);而实验后,除单一变量(接种与不接种)外,对照组与实验组又处于相同的条件下(无菌的条件)。可见,只有方案3排除了所有影响实验的干扰。因此,与方案1和方案2比较,方案3的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练习因为豆科植物的根上长有根瘤,根瘤中生活着根瘤菌,它们可以固定空气中的氮气,使土壤中氮元素的含量增高。氮元素是植物生活中需要量较大的物质。当植物得到大量氮元素时植物就生长旺盛。因此在农业生产上,人们常常通过种植豆科植物来提高土壤的肥力,达到增产的目的。细菌和真菌是广泛分布在生物圈中的生物,一些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有利,有些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不利,还有些细菌、真菌与动植物互利共生。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细菌、真菌与动植物的关系。四、背景资料细菌的营养方式细菌的营养方式可以分为两类——异养和自养。多数细菌是进行异养的,少数细菌是进行自养的。所谓自养,是指细菌不需要吸收外界现成的有机物,而是利用二氧化碳作原料,为自己制造有机物。自养的细菌又可以分成两类:一类细菌能氧化无机物,利用氧化无机物时释放出的能量制造有机物,这类细菌叫做化能合成细菌。例如,硫细菌将硫化氢氧化成硫,再将硫氧化成硫酸(2H2S+O22→2H2O+2S+能量,2S+3O2+2H2O→2H2SO4+能量)。硫细菌就是利用上述物质氧化时释放出来的能量为自身制造有机物的。另一类细菌的体内含有光合色素——细菌叶绿素,它们能利用光能来为自身制造有机物,这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很相像,叫做细菌光合作用。甲癣和足癣甲癣 也叫灰指甲,是指发生在指(趾)甲上的癣。受病的指甲颜色改变、无光泽、指甲增厚、性脆而易碎,并且由于甲沟发炎,指甲下凹成沟状。如果是由红色癣菌感染而引起的,则经常侵害指甲的全层,最终毁坏整个指甲。甲癣是皮肤感染中相当顽固的一种,一般不能自然痊愈,但是只要坚持治疗,也是可以治好的。削去病甲和坚持用药,是治愈甲癣的关键。足癣 也叫脚湿气,是一种由足癣菌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这种发生在趾间或足底的癣,表现出奇痒、水疱、脱屑、糜烂,甚至出现裂隙等症状。足癣病人的鞋子、袜子和浴巾等都带有大量的足癣菌。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患者接触,经常保持皮肤干燥(特别是脚趾间),对于预防脚癣十分重要。患了足癣后要及时治疗。脚气病与脚湿气是不同的。脚气病是一种维生素B1缺乏症,表现出手足麻木、软弱无力、疼痛、腱反射消失、全身性水肿甚至瘫痪等症状,严重的患者可能发生心力衰竭。人体内菌群胎儿体内是无菌的,出生后由于与空气、饮食等外界环境的接触,几小时后就会有很多细菌进入体内,它们在胎儿体内合适的地方大量繁殖,所以,每个人体内都有大量的细菌。但人体内有很多细菌不致病,这些细菌被称为正常菌群。人体内的正常菌群是这些菌类和人在共同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微生态系统。正常菌群在人体内分布广泛,以肠道、口腔、阴道和皮肤贮菌量最多,称为四大菌库。其中肠道内的菌量最多,可以分成三大类:广义上的乳酸菌,包括双歧杆菌、乳杆菌和链球菌;厌氧菌丛,包括拟杆菌、真细菌、消化球菌、梭状芽孢杆菌等;好氧菌丛,包括肠杆菌、葡萄球菌、芽孢杆菌、酵母菌等。玉米黑粉病玉米黑粉病是由黑粉菌引起的危害玉米穗部的真菌病害。常见的种类有瘤黑粉病和丝黑穗病。其中瘤黑粉病遍布在世界各玉米产区,在我国也有广泛分布。当黑粉菌侵染玉米植株的腋芽、叶片基部、雌雄穗等具有分生能力的地上部分后,会随着上述各个结构迅速生长,在侵染部位形成大大小小的病瘤。病瘤初呈银白色,有光泽,内部白色,肉质多汁。过一段时间后,病瘤表面变暗,略带浅紫红色,内部则变灰至黑色,失水后外膜破裂散出大量黑粉(冬孢子)。由于黑粉菌菌丝扩展距离不大,基本上是局部侵染,如果雌穗上半部出现病瘤,其余部分还能够结实,这一特征是黑粉病与丝黑穗病的主要区别。防治上述病害的主要措施是:选育抗病良种;清洁田间和实行轮作,及时摘除病瘤或拔除病株,加强田间管理;药物防治,如用多菌灵、五氯硝基苯等杀菌剂拌种、浸种或药土盖种等。小麦叶锈病小麦叶锈病是由隐匿柄锈菌引起的危害小麦叶部的真菌病害,靠气流传播。它是禾谷类锈病中分布最广、发生最普遍的一种病害。叶锈病主要在小麦叶部发病,有时也在叶鞘和茎上出现。当病菌侵染小麦的叶片后,在叶片上形成许多散生、排列不规则的圆形的橘红色夏孢子堆,后期在叶背面表皮下产生椭圆形黑色冬孢子堆。这些病菌除了吸收植株养分外,夏孢子还对叶片表皮造成严重破坏,使植株蒸腾量增大。由于植株严重失水,致使灌浆不良,子粒空瘪,造成减产。防治上述病害的主要措施是:选育推广抗病、耐病良种;加强田间管理,精耕细耙,控制夏菌源,适时播种,减少越冬菌源,等等;用药剂防治,如用粉锈宁拌种,控制秋苗发病,减少越冬菌源数量,推迟春季叶锈病流行等。水稻稻瘟病和棉枯萎病水稻稻瘟病又叫稻热病,是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病原菌是稻梨孢菌。由于发病的时期和部位不同,稻瘟病又分为苗稻瘟、叶稻瘟、节稻瘟、穗颈稻瘟、谷粒稻瘟。嫩叶上的病斑是稻瘟病的典型症状。初发病时,叶片上生有暗绿色的小斑点,以后变成褐色的棱形病斑,病斑的中央呈青灰色。病重时全株焦枯或成白穗。病原菌在受害的稻草和种子上越冬,借风雨传播。气候温暖、多雨、多雾、氮肥过多、长期深水或缺水时,稻瘟病最易流行。稻瘟病的防治法是,选育抗病的品种,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改善稻田的肥水管理,发病后及时喷洒稻瘟净、春雷霉素等药剂。棉枯萎病是严重危害棉花的一种病害,是国内外检疫对象。病原菌是蚀脉镰孢菌。棉从苗期到成株都可能患病,但以真叶期和蕾铃期比较重。真叶期时受害,真叶枯死脱落,茎秆上常有一层由大型分生孢子组成的淡红色粉状物。蕾铃期株形矮小,叶片严重萎缩,枝叶半边枯黄,半边绿色,茎秆变脆易折,茎中导管呈黑褐色。病菌菌丝在种子、土壤和枯死的棉茎内越冬。防治方法是:选用抗病品种,播种前种子要进行药液拌种(常用的抗菌剂是402或多菌灵),轮作(特别是水旱轮作最好),增施钾肥、氮肥,严格检疫。 豆科植物的根瘤空气中存在着大量的分子态氮,它们约占空气成分的80%。估计在整个大气层中,约有4×1015 t的分子态氮。然而,绝大多数的植物只能从土壤中吸收结合态氮,用来合成自身的含氮化合物(如蛋白质等)。土壤中的含氮化合物,不是土壤本身固有的,而是在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微生物的生物固氮。据估计,地球表面上每年生物固氮的总量约为108 t,其中豆科植物体内根瘤菌的固氮量约为5.5×107 t,占生物固氮总量的55%左右。我国的劳动人民很早就知道豆类植物具有肥田的作用。例如,公元前1世纪的《(fán)胜之书》中就谈到了瓜类与豆类的间作;公元5世纪的《齐民要术》中就指出了豆类与谷类套作轮栽的好处。科学研究证明,每公顷大豆在其一生中能够固定氮素102 kg(折合成硫酸铵是510 kg)。我国南方的水稻田中种植的绿肥作物紫云英(又叫红花草),每公顷可以收获鲜草22 500 kg左右,其中含氮素112.5 kg(折合成硫酸铵是525 kg)。因此,人们可以把豆科植物的根瘤比喻成巧妙的生物固氮工厂。科学研究证明,纯培养的根瘤菌能够单独固氮,但是它的固氮能力是很微弱的。根瘤菌必须在进入豆科植物的根中并形成根瘤以后,才能大量地固定空气中的氮。这就是说,分子态氮必须经过根瘤菌体内固氮酶的催化作用才能转化成氨和氨的化合物。根瘤菌一方面将这些结合态氮供给豆科植物吸收利用,另一方面又从豆科植物的体内吸取碳水化合物和无机盐以维持生命活动。根瘤菌属里面有十几种根瘤菌,这些种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共生关系是比较特殊的。这就是说,并不是任何一种根瘤菌遇到任何一种豆科植物的根都能够侵入并且形成根瘤的。例如,豌豆的根瘤菌只能在豌豆、蚕豆等植物体的根上形成根瘤;大豆的根瘤菌只能在大豆根中形成根瘤,而不能在豌豆、苜蓿的根中形成根瘤。一种根瘤菌与对应的一种或几种豆科植物之间的这种关系叫做“互接种族”关系。属于同一互接种族的豆科植物,可以相互利用对方的根瘤菌而形成根瘤,反之则不能。互接种族的原因在于豆科植物的根毛能够分泌一类特殊的蛋白质,根瘤菌细胞的表面存在有多糖化合物,蛋白质与多糖化合物的结合具有选择的专一性。根瘤的形成过程大致是这样的:聚集在根毛顶端的根瘤菌分泌一种纤维素酶,这种酶可以将根毛细胞壁溶解掉,随后根瘤菌从根毛尖端侵入根的内部,产生感染丝(即由根瘤菌排列成行,外面包有一层黏液的结构)。根瘤菌不断地进入根毛,并且大量繁殖。在根瘤菌侵入的刺激下,根细胞分泌一种纤维素,将感染丝包围起来,形成一条分枝或不分枝的纤维素鞘,叫做侵入线(图18)。侵入线不断地延伸,直到根的内皮层。根的内皮层处的薄壁细胞,受到根瘤菌分泌物的刺激,产生大量的皮层细胞,从而使该处的组织膨大,最后形成根瘤。最小的根瘤只有米粒般大小,最大的根瘤则有黄豆般大小。根瘤的形态有枣形、姜形、掌形或球形。根瘤中含有红色素(豆血红蛋白)、褐色素和绿色素,所以根瘤呈褐色、灰褐色或红色。根瘤菌的固氮作用是在常温、常压下进行的。根瘤菌的固氮比工业上的固氮所需要的能量少,并且这种能量是来自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也就是说,归根结蒂是来自太阳能。所以,根瘤菌不仅具有固氮效率高、不污染环境等优点,而且具有成本低、收益高的优点。根瘤菌的菌剂,可以购买,也可以自制。下面介绍两种简易的自制方法:(一)干根瘤法:当根瘤菌活动和繁殖达到最旺盛的时候(豆科植物处于开花盛期),选择生长健壮的植株,连根挖起(避免损伤根瘤),挑选根瘤呈粉红色、个大、数多的植株,剪去枝叶和细根后,挂在通风处阴干备用。也可以在豆类植物收获时进行选留,只是用量应比盛花期留取的要多些。第二年春播时,将根瘤割下,在洁净的瓷罐内捣碎,加上无菌水或冷开水搅匀,就可以进行拌种了。一般每公顷地用75~150株的根瘤就够了。(二)鲜根瘤法:预先在苗圃中培养根瘤菌生长旺盛的豆类植株。大田播种时,从苗圃内的豆类植株上选取个大、颜色呈粉红色的新鲜根瘤,把根瘤捣碎后进行拌种。此法只需少量根瘤(每公顷地一般用75~150个),就能达到增产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1)根瘤菌不仅对不同种的豆科植物具有选择性,而且对同种内不同品种的豆科植物也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如果接种接错了,就没有增产效果。(2)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能够杀死根瘤菌,所以,根瘤菌剂、干鲜根瘤以及拌好的种子,一定要放在阴凉处,避免阳光直射。(3)拌种要均匀,不要擦破种皮。(4)拌种时,每公顷豆种如果再拌入75~150 g的钼酸铵,增产效果会更好。(5)多年种植某种豆科植物的土壤,如果继续种植这种豆科植物,也应该年年接种根瘤菌。这是因为土壤中原有根瘤菌的结瘤能力往往下降,即使能够结瘤,固氮效率也很低。根瘤菌的固氮能力,不仅取决于菌种的品系(实际上,人工培养的一些根瘤菌品系的固氮能力往往比野生品系的固氮能力高几倍),而且取决于土壤条件和农业措施。增施磷、钾肥料和微量元素肥料(硼肥、铁肥等),加强对农作物的管理,也是增强根瘤菌固氮效率的重要措施

SBR工艺中硝化作用细菌的氨氮耐受性实验研究  摘要:针对SBR脱氮工艺中起硝化作用的亚硝化菌和硝化菌对氨氮的不同耐受浓度,在实验室中利用微生物培养的方法对此进行了实验研究,找出了这两种菌对氨氮的最适宜以及最高耐受浓度,为脱氮微生物的驯化培养以及以脱氮为目的SBR工艺的运行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生物脱氮 亚硝化菌 硝化菌 氨氮耐受性  The Experiment Research of Endurance of Nitrifying Organisms to Ammonia Nitrogen Pan  Abstract:The endurance concentration of nitrifying organisms in SBR to ammonia nitrogen is different so experiment were done to find out the optimum and maximal endurance concentration of nitrosomonas and nitrobacteria to ammonia The result provide reference to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of the removal of ammonia nitrogen in SBR   Keywords: Unconventional pathways of nitrogen removal, nitrification , denitrification intermediate  氨氮在水体中浓度过高会使水体具有高耗氧性以及富营养化。目前,生物脱氮工艺中经常会涉及到高浓度氨氮废水的处理,比如说垃圾渗滤液中的氨氮浓度可以达到几万个mg/L甚至更高,在生物处理之前必须对其进行其他的预处理,比如说物理化学处理、浓度稀释等[1]。如果能通过预处理使得进入生化反应器的氨氮浓度控制在合适的水平,一方面能避免因负荷过高使脱氮微生物失去活性和死亡,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反应器的处理效率。  另外,近年来出现了废水生物脱氮的新机理,比如说短程硝化反硝化,就是将硝化过程控制在亚硝酸盐的阶段,再以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进行反硝化。这个反应的过程可以表示为  NH4+NO2-N2,相比NH4+ NO2-NO2- NO2-N2需氧量减少25%,碳源减少40%,并有反应速率高,产生污泥量少等优点[2] [3],控制氨氮浓度在一定的水平,可以实现优化亚硝化菌,淘汰硝化菌的目的。  1.生物脱氮的原理  废水的生物脱氮由硝化过程和反硝化过程实现,氨氮氧化成亚硝酸盐的硝化反应是由两组自养型好氧微生物通过两个过程完成的。第一步是先由亚硝酸菌将氨氮(NH4+-N)转化为亚硝基氮(NO2--N);第二步再由硝化菌将亚硝基氮转化为硝基氮(NO3--N),这两个反应可以由以下两个反应式表示:  NH4+ + 5O2 NO2-+ 2H+ + H20 (1)  NO2- + 5O2 NO3- (2)  反硝化是由异养型微生物,在缺氧或厌氧的条件下将NO2-–N和NO3-–N还原为N2,反硝化的生化过程可以由以下两个反应式表示:  NO2-+3H+5 N2 + H20 + OH- (3)  NO3-+5H+ 5 N2 + 2H20 + OH- (4)   实验过程及结果  1 SBR脱氮微生物的培养及脱氮效果  实验室中SBR反应器是一个有效容积为4L的有机玻璃柱,每个周期5小时,实验工序为:进水→厌氧搅拌3hr→曝气8hr →厌氧搅拌5hr→沉淀1hr→排水,每个周期排水2L进水2L,曝气阶段溶解氧控制在5~0mg/L。采用试验进水CODcr为720mg/L, NH4+-N为110mg/L。经过3个月的驯化,脱氮效果达到稳定的水平,总氮的去除率达到90%以上,CODcr去除率达到95%以上,实验期间污泥浓度MLSS=3368mg/L。  2 亚硝化菌和硝化菌的NH4+–N耐受性实验  于250 mL锥形瓶中分别加入100 mL(亚)硝化富集培养基,再取5滴活性污泥样液接种到富集培养基中,在各锥形瓶中分别加入NH4Cl溶液0mL、1mL 、2mL、 3mL、4mL、5mL、6mL、7mL ,于28゜C气浴恒温振荡器中振荡培养7天,观察各瓶(亚)硝化细菌的生长情况。每隔一天在白瓷板上按1:1的比例加入格里斯试剂的Ⅰ液和Ⅱ液,然后用无菌滴管分别取一滴富集培养液的培养物于白瓷板上,可观察到有些溶液的颜色逐渐变化。并且取各溶液用分光光度计测其吸光度。  颜色变化主要是由于培养时间不同,对NH4+-N耐受性不同,(亚)硝化细菌消耗的营养物量不同,产生的NO2-的量不同,与格里斯试剂反应,所得溶液颜色深浅不同,因此可采取用分光光度计测定亚硝化细菌的生长情况,以衡量其对NH4+-N的耐受性能力。  3亚硝化细菌的氨氮耐受性试验  按2所述的方法振荡培养7天,每隔一天观察。加入0mL、1mL 、2mL、 3mL、4mL、5mL、6 mL NH4Cl溶液的培养液颜色逐渐由浅粉色变到深红色;但加入NH4Cl溶液为7mL的,颜色并没有渐增,一直都是浅粉色。  以蒸馏水为参比,取各溶液用分光光度计测其500nm处的吸光度:用干净的移液管吸取不同浓度的2mL培养液分别于洁净试管中,再在每根试管中分别滴加一滴格里斯试剂Ⅰ液和一滴Ⅱ液,然后用移液管吸取1 mL 的Ⅰ液和1mL的Ⅱ液,果然试管中的培养液中加入0mL、1mL 、2mL、 3mL、4mL、5mL、6 mL NH4Cl溶液的颜色是深红色,而加入7mLNH4Cl溶液的培养液是浅红色。在500nm处测其吸光度,发现所有的培养液的吸光度都是无穷大,于是又分别从格样液中吸出1 mL的样液于另一干净试管中,再吸取4mL的蒸馏水于此试管中,即将样液稀释5倍。再装样液于比色皿中,测其吸光度数据见表1,根据表1中数据作图1和图2。  表1 不同的NH4Cl加入量下不同培养时间亚硝化菌样品的吸光度  培养时间加入NH4Cl的浓度 第1天 第3天 第5天 第7天  Omg/L 563 708 856 437  2mg/L 575 736 872 469  4g mg/L 586 743 902 492  6 mg/L 607 751 934 546  8 mg/L 648 774 179 500  0 mg/L 631 763 974 323  2 mg/L 482 517 718 976  4 mg/L 457 459 462 465  由图1可知,在加入0mL、1mL 、2mL、 3mL、4mL、5mL、6 mL下亚硝化菌均可生长,当加入4mL2mg/L的NH4Cl溶液时,此时培养液NH4+-N浓度是2×4/1000=8mg/L,样品的吸光值达到最大,说明亚硝化细菌生长数量最多,相比较而言该浓度是亚硝化菌的最适宜耐受浓度。由图2可以看出,当加入NH4Cl溶液为7mL时,培养7天,吸光度几乎没有变化,说明细菌的数量并没有明显的增加,说明在NH4+-N浓度为4 mg/L时亚硝酸细菌的生长几乎被抑制了。由于培养液NH4+-N浓度间隔较大,以致曲线上的点连续性并不理想,不能完全以8mg/L和2mg/L作为亚硝化菌对NH4+-N的最适宜和最大耐受浓度。但可以从曲线上估计出亚硝化菌对NH4+-N的最适宜耐受浓度为100mg/L~150mg/L;最高耐受浓度为180mg/L左右。  4 硝化细菌的氨氮耐受性试验  方法基本与亚硝化菌的实验方法相同,只是显色剂是二苯胺-硫酸试剂,观察到的变化是加入NH4Cl溶液0mL、1mL 、2mL、 3mL、4mL、5mL、6mL的培养液,颜色由浅蓝色变到深蓝色;加入7mLNH4Cl溶液,颜色基本一直是浅蓝色。测其吸光度数据见表2,根据表2中数据作图3和图4。  表2 不同的NH4Cl加入量下不同培养时间硝化菌样品的吸光度  培养时间加入 NH4Cl的量 第1天 第3天 第5天 第7天  Omg/L 473 545 617 724  2mg/L 575 626 742 781  4g mg/L 586 743 792 848  6 mg/L 607 751 934 973  8 mg/L 589 716 825 816  0 mg/L 569 631 661 737  2 mg/L 462 499 531 552  4 mg/L 400 404 402 397  由图3可知,在加入0mL、1mL 、2mL、 3mL、4mL、5mL、6 mL下硝化菌均可生长,当加入3mL2mg/L的NH4Cl溶液时,此时培养液NH4+-N的浓度是2×3/1000=6mg/L,样品的吸光值达到最大,说明亚硝化细菌生长数量最多,相比较而言该浓度是硝化菌的最适宜耐受浓度。由图4可以看出,当加入NH4Cl溶液为7mL时,培养7天,吸光度几乎没有变化,说明细菌的数量并没有明显的增加,说明在NH4+-N浓度为4 mg/L时亚硝酸细菌的生长几乎被抑制了。同样的道理,可以从曲线上上估计亚硝化菌对NH4+-N的最适宜耐受浓度为75mg/L~100mg/L;最高耐受浓度为180mg/L左右。   实验结果与讨论  通过对亚硝化菌和硝化菌的专项培养,找出亚硝化菌对NH4+-N的最适宜耐受浓度为100mg/L~150mg/L;最高耐受浓度为180mg/L左右;硝化菌对NH4+-N的最适宜耐受浓度为75mg/L~100mg/L;最高耐受浓度为180mg/L左右。  参考文献  高延耀,夏四清,周增炎城市污水生物脱氮除磷工艺评述环境科学1999,20(1):110~112  陈际达,曲中堂,邓钥,刘峥,汪俊亚硝酸盐反硝化脱氮重庆大学学报2002,25(3):81~83  任勇祥,彭党聪,王志盈,袁林江亚硝酸型硝化反硝化工艺处理焦化废水中试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2,34(256~259)

关于细菌的论文1000字

进入夏季,天气又闷又潮,各类细菌开始大肆繁殖起来,一些冬春少有的如异味、霉菌等问题也开始滋扰我们的生活。家中最易滋生细菌的地方莫过于卫生间和浴室了,那里相对潮湿,马桶抽水时飞溅的气雾以及角落里的地漏都可能成为病菌传播的源头。 卫浴间的通风与抗菌防潮有着直接关系。如果通风不畅,细菌就容易产生污染。很多人在设计卫生间时认为,在卫生间安一个带排风功能的浴霸就能满足其排风功能了,其实这是不科学的。浴霸排风大多数是把废气排放到卫生间原顶及扣板吊顶的夹层中了,废气很难由烟道排出,致使大量废气仍在室内存留。所以卫生间最好选择一个加大风压和功率较大的新型离心式排气扇。 行不行回答!追问啊!给财富值哦!

细菌与真菌与人类和自然界的一切生物是相互依存的,从人类健康的角度看,可以将细菌和真菌简单的分为病原微生物和有益菌,病源微生物是可以引起疾病的微生物,但也非绝对的,人体大量存在的正常菌群,当菌群失调时就会致病,有益菌就是对人体有益的细菌,比如肠道存在的细菌,可以产生维生素K,比如乳酸杆菌等都是人体必须的,真菌就比较好理解,一般致病的如黄曲霉菌,白色念珠菌等,有益菌如冬虫夏草,酵母菌,灵芝菌等。自然界有益菌远多于病原菌,但它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细菌是危害人体的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东西了,但它的危害极大呢,呵呵细菌与真菌与人类和自然界的一切生物是相互依存的,从人类健康的角度看,可以将细菌和真菌简单的分为病原微生物和有益菌,病源微生物是可以引起疾病的微生物,但也非绝对的,人体大量存在的正常菌群,当菌群失调时就会致病,有益菌就是对人体有益的细菌,比如肠道存在的细菌,可以产生维生素K,比如乳酸杆菌等都是人体必须的,真菌就比较好理解,一般致病的如黄曲霉菌,白色念珠菌等,有益菌如冬虫夏草,酵母菌,灵芝菌等。自然界有益菌远多于病原菌,但它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希望对你有帮助。

  • 索引序列
  • 关于细菌的论文600字
  • 关于真菌的论文600字
  • 关于细菌的论文3000字
  • 关于细菌的论文200字
  • 关于细菌的论文1000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