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百科探秘海底世界杂志封面图

百科探秘海底世界杂志封面图

发布时间:

百科探秘海底世界杂志封面图

链接: _5YFizfpeg 提取码: ngdu 百年历史,亿万粉丝,这本书带你探索海底世界的秘密,寻找海洋世界的奥秘。

因为北极是由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的北方边缘组成,没有板块,没有板块就没有陆地。 北冰洋位于地球的最顶端,冬夏两季的面貌迥然不同。 8月,我们乘船到达北冰洋的时候,正值北冰洋的盛夏。与人类一样,大自然也给北冰洋换上了一套美丽的“夏装”——冰上融池。 在极昼的阳光照射下,覆盖在北冰洋海冰上的积雪渐渐融化,在洁白的冰面上形成了许多大大小小、造型各异的冰上融池。融池的颜色深浅不一,淡蓝色是融化尚浅的融池,深蓝色是已经融化很深的融池,深黑色是已经完全融化并与海水相连的融池。 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首席科学家余兴光不仅是一位海洋科学家,还是一位造诣深厚的书法艺术家。有一天,我与余首席谈及冰上融池之美,他欣然拿出自己的相机,高兴地说:“我拍到了一张非常珍贵的冰上融池照片,你来看看像不像‘王羲之’三个字?” 果然,在一片杂乱的浮冰区,三个相邻的冰上融池组成的形状,看上去与“王羲之”三个字的草书十分相似。不过,如果没有余首席这位书法艺术家的指点,自己无论如何都很难将冰上融池与中国的书法艺术联系在一起。 “此次北极之行,除了科学上的收获之外,最大的收获就是深刻体会到中国书法艺术与神奇的大自然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余首席感慨地说:“中国书法是一种点画、线条的造型艺术,通过点画、线条的千变万化和有机组合,形成了一种充满美感的艺术。在各种自然条件作用下,冰上融池的形状也呈现出与汉字极其形似的点画和律动的线条,似画非画、似字非字,看上去同样充满了艺术的美感。” 此后仔细观察,许多冰上融池的线条果然与中国书法艺术颇为神似,或为狂草,或为隶书,或为篆书,或为甲骨文,应有尽有。 当然,在海洋科学家眼里,美丽的冰上融池并不仅仅是美,同时还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可谓“秀外慧中”。 科考队中来自中国海洋大学的赵进平教授曾经多次来到北极。在北极考察过程中,每到浮冰上进行“短期冰站”科学考察,他带领的科研团队都会拿出多种科学仪器,对每一个冰上融池的温度、盐度、深度、大小等各项“身体指标”仔细地检查一番。 “冰上融池是夏季北冰洋的重要自然现象,研究冰上融池是研究北极海冰快速变化机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夏季北冰洋的海冰融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赵教授说。 据赵教授介绍,夏季北冰洋的海冰融化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太阳照射到冰面,使海冰一层层融化。大规模的融冰过程主要来自海冰“浸泡”在海水中的下表面。部分太阳辐射穿透海冰到达冰下使海水增温,产生“冰下暖水”。“冰下暖水”还有一种来源,就是从无冰海域“嵌入”冰下的暖水,这种“暖水融冰”的过程相当于给海冰洗“热水澡”,促使海冰融化。 海冰快速触化还有另一个重要因素,便是海冰内部的孔隙。海冰冻结的时候,盐分逐渐汇集起来排出体外,留下了大量孔隙。夏季来临,太阳辐射加热了孔隙中的空气和随后渗入的海水,导致海冰从内部融解,冰层变得疏松、硬度下降,称为“腐烂”,冰的堡垒就这样从内部被攻破。 来源:百科探秘·海底世界

百科探秘海底世界杂志封面图片

链接: _5YFizfpeg 提取码: ngdu 百年历史,亿万粉丝,这本书带你探索海底世界的秘密,寻找海洋世界的奥秘。

因为南极有陆地,下面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北极就是北冰洋,都是海洋。 一般来说,南极考察队随船赴南极考察一次就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除了恶劣的自然环境,长时间与家人分离所产生的思念情绪也是对队员们的一大考验。好在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考察队队员与国内的家人、同事联系起来越来越方便了,大大提高了南极考察队队员的幸福指数。 今年60岁的老队员吴林说,在20世纪90年代,船上虽然有海事卫星电话,但通话费高昂,大家如果没有特别重要的事情,根本舍不得打。“雪龙”号在进出南极的途中,需要靠港补给,于是队员们就在这个时候买张当地的电话卡,与家人互诉思念,国际通话的话费虽然也很贵,但仍受到非常多队员的青睐。在外港码头电话亭排队打电话的场景,也成为那个年代考察队队员心中共同的回忆。 1999年,“雪龙”号布设了局域网,队员们可以通过局域网上传和下载电影、电视剧、电子书等,这为单调的船上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与此同时,可以与外界联系的电子邮件系统也正式启用,这意味着考察队队员在南极终于可以告别与国内“失联”的日子了。 来源:百科探秘·海底世界

百科探秘海底世界杂志封面

杂志的另一特色是经常提供高质量地图。国家地理学会的地图档案曾经为美国联邦政府所采用以弥补美国军方地图资源的不足。2001年国家地理发布了一套8张CD的合集,内容包括从1888年至2000年12月的所有杂志地图。杂志订阅者对这本杂志的收藏爱好也是其与众不同之处(大部分其他种类的旧杂志一般人都是看完就扔),订阅者也可以选择全年合集购买。1915年一月号国家地理杂志封面1960年开始, 杂志开始在其封面刊登照片(原先只有文字)。接下来的几年,杂志去掉了封面上那著名的橡树叶饰纹。1985年有一张封面描述的是阿富汗难民──一位用刺骨的绿眼看着镜头的年轻阿富汗小女孩。她的照片后来变得非常著名。在美军击败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后,国家地理杂志第二次发起人力寻找她。2002年,普什图族妇女Sharbat Gula被认出就是当年的那位女孩。1995年,国家地理杂志开始发行日文版,这也是第一个本地化版的国家地理。之后,国家地理的本地语言版本已经在全球大大扩展,包括:简体中文、西班牙文、希伯来文、希腊文、法文、德文、波兰文、印度尼西亚文、韩文、葡萄牙文、繁体中文、日文、捷克文、罗马尼亚文、俄文、挪威文、土耳其文、荷兰文、瑞典文与克罗地亚文。中文环境中第一本国家地理杂志的译版,是在台湾发行,使用繁体中文编辑,创刊号是2001年1月号。2007年以后在中国内地也可以买到《国家地理》杂志,中国内地的《华夏地理》于2007年7月与《国家地理》杂志建立了正式的版权合作关系。(《华夏地理》在采用《国家地理》稿件的同时,保持一半内容为本土原创)2009年,《国家地理》少儿版正式由学友园教育传媒集团开始运营,2010年1月在国内上市。 时 间 事 件 1888年1月13日 33名始创人在华盛顿特区的“宇宙俱乐部”聚会,组建“一个增进与传播地理知识的学会”。 1888年10月 向200名会员寄出第一期《国家地理》杂志 1890-91年 国家地理学会首次资助探险队,对阿拉斯加圣伊莱亚斯山地区进行地图测绘;发现加拿大最高峰洛根山。 1898年1月7日 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出任国家地理学会总裁。 1903年2月 吉尔伯特·H·格罗夫纳成为《国家地理》主编。 1905年1月 格罗夫纳用整整11页刊登西藏拉萨的照片。他本以为自己将因此被解职,不料却得到学会成员的称赞。 1906年7月 格罗夫纳刊登了乔治·西罗斯三世首创的闪光灯拍摄夜景动物照片;两名学会委员愤而辞职,指责杂志正在变成一本“图画书”。 1909年4月6日 在国家地理学会资助下,罗伯特·E·波尔利和马修·A·汉森首次到达北极。 1912-15年 在国家地理学会资助下,由海勒姆·宾汉领导的探险队对秘鲁安第斯山中印加王朝消失的山顶古城马丘比丘进行发掘。 1920年 吉尔伯特·H·格罗夫纳成为国家地理学会总裁(直至1954年)。 1926年 《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查尔斯·马丁和科学家W·H·朗利首次拍出自然色彩的水下照片。 1929年11月29日 理查德·E·伯德完成人类首次飞越南极的航行;从空中拍摄6万平方英里的南极照片。 1930年 梅尔维尔·贝尔·格罗夫纳首创刊登自然色彩的航拍照片。 1941年 国家地理学会向罗斯福总统和美国军队开放自己的照片、地图和其他制图数据库,协助军事行动。 1952年10月 杂志开始刊登雅克-伊夫·库斯托介绍海底世界的文章。 1956年8月 杂志刊登大西洋中部海底5万英尺的罗曼希海沟照片,是当时最深的海底摄影。 1959年9月 杂志封面开始定期采用彩色照片。 1960年9月 《国家地理》报道路易丝·李基和玛丽·李基发现年代超过175万年的南方古猿。 1961年 简·古道尔在国家地理学会资助下开始在坦桑尼亚的贡比河国家公园从事黑猩猩研究。 1962年2月 杂志出版了第一期全彩杂志。 1962年6月 约翰·格伦携带国家地理学会会旗完成美国首次绕地轨道飞行。 1963年5月 首批美国人在国家地理学会支持下登上珠穆朗玛峰。 1965年 国家地理电视节目在CBS上首播,推出国家地理专题“美国人在珠峰”。 1967年 戴安·弗西在国家地理学会资助下开始对卢旺达高山大猩猩进行长期研究。 1969年7月 阿波罗11号宇航员将国家地理学会会旗带上月球。 1975年 《国家地理世界》取代《校刊》杂志成为国家地理的青少年出版物,1976年发行量已达130万。 1979年4月 玛丽·李基报告在坦桑尼亚一处河床的火山灰中发现距今360万年的脚印,据信是现代人行动缓慢的祖先留下的。 1984年 海底考古学先驱乔治·F·巴斯在学会资助下,在南土耳其海域发现一艘4万年前的沉船遗骸,其中有有史以来海底发现的最大一批青铜器时代贸易物品。 1984年 学会的旅行杂志《国家地理旅行者》创刊。 1984年3月 《国家地理》封面上出现一张鹰的全息照片,这是全息照片在大发行量杂志中首次使用。 1985年 国家地理学会在吉尔·格罗夫纳的领导下推出“地理教育项目”,旨在改善学校系统内的地理教学。 1985年9月 罗伯特·D·巴拉德在国家地理学会宣布发现泰坦尼克。 1986年5月1日 斯蒂格尔国际极地探险队的六名成员(包括一名女性)在1909年波尔利和汉森之后首次乘狗拉雪橇、无补给抵达南极。 1986年1月 资深副主编约瑟夫·加吉经过多年研究,报告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地点是在巴哈马群岛的萨马纳岛。 1988年1月 国家地理学会庆祝自己的百年诞辰。 1988年12月 全息封面的百年纪念专刊专题讨论“我们能否拯救这脆弱的地球?” 1989年1月 “国家地理小蜜蜂”首次举办。到第10年,每年有500万学生参与。 1989年7月 整期杂志为法国专题,庆祝法国大革命200周年。 1993年1月 芝加哥大学的保罗·塞利诺在学会总部宣布发现世界上最早的恐龙。 1995年4月 《国家地理》杂志日文版开始出刊,是杂志的首个地方语言版本。 1995年8月 “国家地理电视”成为独立纳税的子公司。 1996年5月 在秘鲁高山上发现的一具冰冻的印加女孩木乃伊在学会的探索堂首次展出,观众达到创纪录的5万人。 1996年6月 学会推出网站 1996年8月 整期杂志集中关注墨西哥。 1997年7月 罗伯特·D·巴拉德在学会宣布在地中海海底发现八艘古代沉船。 1997年8月 古人类学家李·贝格尔介绍在南非发现有史以来最古老的现代人足迹。 1997年9月 “完全国家地理:《国家地理》杂志108年”光盘推出。 1997年9月 国家地理国际频道开播;到2002年7月,收视超过15亿户,在140个国家用23种语言播出。 1997年10月 《国家地理》杂志西班牙语版在西班牙发刊。 1997年11月 《国家地理》杂志拉美西班牙语版发刊。 1998年2月 《国家地理》杂志意大利语版发刊。 1998年3月 探险项目委员会成立。第一年就出资约1百万美元,用于对地球上一些最有魅力、少有人知的地点进行考察。 1998年4月 国家地理制作了自己第一部大幅面电影《埃及之谜》。 1998年5月 罗伯特·巴拉德在国家地理资助下对中途岛进行考察,在太平洋下3英里多的海底发现美军的二战时期的“约克城”号航母。 1998年6月 国家地理宣布在中国发现有明显羽毛的恐龙化石,进一步巩固了恐龙与鸟类关系理论。 1998年6月 《国家地理》杂志希伯来语版在以色列发刊。 1998年9月 学会向美国和加拿大赠送千禧纪念礼:每个学校一幅新版世界地图。 1998年10月 《国家地理》杂志希腊语版发刊。 1998年11月 保罗·塞利诺在学会宣布,在西非尼日尔共和国境内撒哈拉沙漠发现巨型食肉恐龙。这种叫做“似鳄龙”的食鱼恐龙头颅状若鳄鱼,指长盈尺。 1999年1月 伊恩·贝克领导的小组在西藏南部的藏布峡谷发现瀑布。这条19世纪以来传说中的“隐身瀑布”落差115英尺,数百年来,门巴猎人们严守着它的秘密。 1999年3月 高海拔考古学家约安·雷恩哈德在世界上最高的考古发掘场所、阿根廷尤耶亚科山顶墓穴中发现三具冰冻木乃伊和精美的印加器物。 1999年4月 海洋生物学家希尔维亚·厄尔开始“可持续性海洋考察”的探索阶段,这是国家地理学会一个为期5年的美国海洋保护区探索和记录项目。 1999年4月 《国家地理探险》杂志创刊。杂志以国家地理学会遍布全球的探索家和探险家撰写的独家专稿为特色。 1999年6月 罗伯特·巴拉德领导的考察队在东地中海发现两艘古腓尼基沉船。 1999年9月 《国家地理》杂志的法语、德语和波兰语版发刊。 1999年11月 著名的山地摄影师/探险家布拉德福德·沃什伯恩宣布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正式修正高度为29,035英尺(8,850米),比此前在1954年确定的高度高出7英尺。 1999年11月 古生物学家保罗·塞利诺在学会为一只巨型素食恐龙揭幕,这只叫做“泰鸠敦龙”的史前长颈恐龙重约20吨,长成有70英尺(21米)长。 1999年11月 罗伯特·巴拉德宣布,1999年7月的一次考察中发现支持7000年前黑海大洪水的证据。 2000年1月 《国家地理》杂志韩语版发刊。 2000年4月 国家地理召集第一届驻会探险家聚会,为新千年的探险事业重新规划。他们是斯蒂芬·安布罗斯、罗伯特·巴拉德、韦德·戴维斯、希尔维亚·厄尔、简·古道尔、约安·雷恩哈德和保罗·塞利诺。 2000年4月 古斯塔夫斯·麦克劳德在《国家地理》的支持下首次完成了驾驶开放式驾驶仓飞机飞越北极的壮举。 2000年5月 《国家地理》杂志巴西葡萄牙语版发刊。 2000年8月 国家地理资助的考察小组使用先进的全球定位系统装置,在秘鲁的内瓦多-米斯密山中发现亚马逊河源的精确位置。 2000年9月 《国家地理》杂志的丹麦、瑞典、和挪威语版发刊。 2000年10月 《国家地理》杂志第一期荷兰语版出刊。 2000年11月 罗伯特·巴拉德宣布在黑海发现一只保存完好的1500年前古木船。 2001年1月 进入21世纪,国家地理学会有新的目标:鼓励人们更好保护地球。

海底世界里有来自五大洲四大洋的350多个品种,10000余条水生物及珍稀鱼种。馆内最有特色的展示是叶海龙、草海龙、锯鳐、水母、沙虎鲨、企鹅、斑海豹、??等珍稀海水、淡水品种,其中沙虎鲨数量为中国水族馆之最。参考一下,祝你愉快。(*^__^*)嘻嘻……

链接: _5YFizfpeg 提取码: ngdu 百年历史,亿万粉丝,这本书带你探索海底世界的秘密,寻找海洋世界的奥秘。

百科探秘海底世界杂志封面设计

链接: _5YFizfpeg 提取码: ngdu 百年历史,亿万粉丝,这本书带你探索海底世界的秘密,寻找海洋世界的奥秘。

课文通过分类介绍海底世界,说明了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抒发了作者对海底世界的赞美之情,激发了我们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的兴趣。

你如何展示一张非常不错的照片?非常简单,保持清晰,所有无关的元素都不要出现在页面上。Ambient摄影俱乐部出版了它们自己的月刊杂志来提升俱乐部的影响力。因此,他们希望杂志的视觉效果能够显得更加专业,以迎合范围更广的读者。Ambient是一本内部自己使用大幅激光打印机打印的杂志,这也意味着打印的质量相当高,而且能够使用全幅面无边距输出。版面主要以图片为主,文字为辅。 这本杂志,有个好名称,有张好照片及少量的文字,但上面的设计,却显得过于喧哗。版面上有太多复杂的元素使到你无法将注意力放在照片上!柯达黄如果是小面积使用效果非常不错,但在这里,却显得过于抢眼。杂志名称使用粗体及全大写字母,而且还有描边效果及使用了阴影,这与“Ambient”一词所传达的意义是背道而驰的。而照片,感觉漂浮的效果及加边框的设计,再加上那些过于飘逸的字体,都使到整个版面显得过于造作及不真实。让我们将这些复杂琐碎的东西通通扔掉,直接让图片来成为一号主角。 繁琐复杂的设计Ambient杂志的封面有太多毫无必要的细节,这些细节除了让眼睛感到眼花缭乱外,对信息的传达毫无用处。 描边及阴影描边及阴影效果是一把双刃剑,一不留神,就会造成杯具。在我们的想象中,这些效果应该是一种悦目的装饰,会让元素显得更加整齐并且让文字更加突出。但在原设计中,我们的眼睛感受不到这种悦目。与一个简单直观的边距设计相比,我们在看原设计时,眼睛“穿越”了三个不连贯的区域及三条边界线,再加上阴影及三种颜色。而字母(上方右图),还有很多角位区域在阻碍着我们的视线。一句话:版面拥挤并且涣散。 互相抵触的字体:不协调的字体——大而无当的杂志名称区域与矫揉造作的花体标题放在一起,使整个版面显得嘈杂不堪。 上图所显示的文字负空间区域的形状让我们可以更加清晰观看到其中所形成的一些琐碎及毫无意义的凹位及突出的细小元素。 标题采用了Apple Chancery字体,它给人卖弄姿色及浮夸的感觉,这种字体多见于一些邀请函、宣言及私人文件中。问题在于这种字体过于活跃及没有半点正经,象钢笔效果的线条随意飘散,而且其角位的形状也是千奇百怪(见下图),使到文字形成不了一种节奏感。这两种字体加在一起,只会让读者的眼睛受不了。 简单化:改造从清理这些无关元素开始。 简单,安静,漂亮:将刚才我们所说的各种闲杂人员清理出场!第一步:将字体扔掉;第二步:将颜色及阴影去掉;第三步:见下图,将白色边框拆掉,将图片放下来,去到边缘上。这个时候,仍然形成了两个区域,图片不再“放在”白色背景上,而且我们也开始留意到照片的美感。 选择颜色:在照片上不同区域取色会形成不同的视觉感观。 设计名称:使用一种简洁的字体来与简单的版面相呼应。Helvetica Neue Ultra Light作为一种经典字体,既传达出空灵的感觉,也具有精致感。 调整文字:为了使整个版面的“声音”降低,呈现一种优雅的视觉感,我们整个杂志封面都使用了Helvetica字体系列。文字后退,照片成为主角。 原设计的版面中,文字只是简单的放上出,缺乏精心的设计。原来的文字排版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的,这里左对齐,那里右对齐,然后个别再缩进一些。这样的文字排版仅仅是起到传达信息的作用,但没有吸引力。通过对文字的精心安排,我们可以使文字传达出一种美感、优雅及权威。在下图,标题文字均采用同一种尺寸,只是粗细的区别,并且采用了中间对齐的排版,象电影职员表的设计。其中的文字长度会随着内容不同而改变,整个文字区域显得非常有趣,而且每一期给人的感觉都有所不同。

本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海底世界,奇异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愈发了作者对海底世界的赞美之情,激发我们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百科探秘海底世界杂志

想了解海底有什么奇妙之处,建议阅读《百科探秘·海底世界》。《百科探秘·海底世界》作为国内第一本原创少儿海洋知识期刊,《百科探秘·海底世界》以“普及海洋知识,传播蓝色文明,引领小读者认识海洋、关爱海洋,弘扬海洋文化,保护海洋环境,提高全社会海洋国土意识,培养小读者探索自然奥秘和未知世界的科学精神”为根本宗旨,坚持原创,精心打造知识、文化、休闲、互动四大板块,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创刊近一年以来,受到广大小读者的喜爱和业内人士的广泛好评。“明星脱口秀”、“特别策划”、“探索海世界”、“蔚蓝传说”等都是小读者十分喜爱的明星栏目。2013年,在现有内容基础上,《百科探秘·海底世界》将推出全新栏目“海上点将台”、“极地冒险王”、“探秘海洋馆”等,届时,小朋友将了解到海洋馆里的趣事、极地科考工作者的亲身经历以及最全最新的海洋军事知识等。突出导向性、知识性、故事性、趣味性、互动性,精心打造,独具风格!

北极熊:坐愁“冰城”的北极霸主 2006年12月5日,北极熊克努特与兄弟降生在德国柏林动物园。由于它的母亲拒绝喂养幼意,克努特的兄弟夭折了,克努特则在保温箱中度过了生命最初的44天。德国人的心被这个来自北极的小生灵牵动着。 2007年3月23日,万众瞩目的克努特第一次公开露面。德国环境部长西格马宣布正式认养了它。从此克努特被赋予了全球气候变迁濒危物种的象征,并为2008年波昂濒危物种研讨会代言。摄影家安妮为克努特拍摄了许多照片,这些照片被用于环境保护宣导活动。 弗洛克小名叫“雪片”,2007年12月出生于德国纽伦堡动物园。动物园最初的计划是让母熊为弗洛克哺乳。当时动物园发生了一起悲剧,一只雌性北极熊吃了自己的幼崽。出于安全的考虑,动物园决定对弗洛克实施人工喂养。 弗洛克首次公开亮相就引起媒体轰动,一跃成为媒体的宠儿。它的东家纽伦堡动物园也成为热门景点。弗洛克的名字被注册为商标,它的形象也出现在广告和玩具中。2008年5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施泰纳成为弗洛克的官方赞助人。之后弗洛克作为环境大使,推广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 克努特辉煌的星途仅持续了4年零3个月。2011年3月19日,它毫无征兆地死去了。当时有600多名游客在现场目睹了这令人心碎的一刻。而弗洛克现在仍在为环境保护事业而努力。亲爱的小读者,假如你去纽伦堡动物园参观,就一定会看到一本印有弗洛克形象的环保小册子。 白熊不“白” 一说到北极熊,出现在人们脑海里的就是:茫茫雪原中,一头母熊带着憨态可掬的小熊,大白屁屁扭啊扭的。也是因此,北极熊又被叫作“白熊”。你若以为白熊的皮肤一定很白,那可就错了。北极熊的皮肤不但不白,还是黑的呢。你若不信,就往它的脸上瞧:鼻头、嘴唇、眼睛四周无不泄露了皮肤黑的秘密。 北极熊的视力和听力跟人类差不多,嗅觉却十分惊人。不仅大大超过人类,还超过嗅觉灵敏的犬类。它能捕捉到方圆1千米或冰雪下1米深处的气味,相当惊人吧。 研究发现,北极熊一生中约6%的时间处于“静止”状态,不是睡觉就是躺着或者守候猎物;1%的时间行走或游泳;只有2%的时间在袭击猎物。 小贴士 虽然现在以白为美,但也别瞧不起黑皮肤。黑皮肤虽然不好看,却有助于吸收热量。对于生活在冰天雪地里的北极熊来说,这是防寒保暖的好“衬里”。 北极熊的皮毛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毛光滑而长,下层毛短而密,这种结构不仅能锁住空气,还能防止水渗入,有利于北极熊水陆两栖的捕猎生涯。“编织”成白大衣的毛,实际是无色透明的中空结构,白色只是阳光折射形成的。这种结构就像真空保温瓶的内胆,隔绝了内外空气的对流,保护体内热量不流失。 点评:随着全球的气温变暖,北极熊的这一特点也成为制约它的“缺点”。稍一活动,北极熊的身体就会过热。若全球暖化的趋势得不到遏制,北极熊的绝种危机就无法消除。 来源:百科探秘·海底世界

  • 索引序列
  • 百科探秘海底世界杂志封面图
  • 百科探秘海底世界杂志封面图片
  • 百科探秘海底世界杂志封面
  • 百科探秘海底世界杂志封面设计
  • 百科探秘海底世界杂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