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现代农业新技术论文在写的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和困难

现代农业新技术论文在写的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和困难

发布时间:

现代农业新技术论文在写的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和困难

30年来,我国农村的改革经历了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规模经营现代农业三个阶段,从形式上完成了哲学意义上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毫无疑问,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驱动农村改革的两大轮子即体制变革和技术进步又构成了解决“三农”问题的两个关键。  一、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问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第一轮承包,是我党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始改革开放后的重大决策。这种新的生产经营模式,改变了人民公社僵化的官僚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使农业得到空前发展,贫困人口大量减少,农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从实践来看,15年的农村第一轮承包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劳动人口和生产条件相适应的。  跨入新世纪后,为期30年的第二轮承包又开始了。而这时的农业面临的内外环境与以前有所不同,有的甚至表现得尤为严峻。一方面,国内农业要面临“入世”后剧烈的国际竞争,要迎接发达国家的挑战;另一方面,还要面临国内二、三产业的强力竞争,尤其是人才和劳动力资源的竞争。  面对日益严峻的农业工作,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了关于“三农”问题的五个“一号文件”。陆续把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作为突出工作来抓。尤其是2007年,中央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但是据我们调查,目前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以下一些制约问题。  (一)发展现代农业主体缺位  现代农业,是一种“大农业”。它不仅包括传统农业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水产业等,还包括产前的农业机械、农药、化肥、水利和地膜,产后的加工、储藏、运输、营销以及进出口贸易等,实际上贯穿了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领域,成为一个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庞大产业群体。现代农业是以资本高投入为基础,以工业化生产手段和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有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相配套,用科学的经营理念来管理的农业形态。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可谓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显然应该是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新型农民。但现在很多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不仅素质不合要求,而且数量严重不够。  清溪场镇百花村四社,地属浅丘,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农民的社会意识、文化程度以及水源等自然条件都具有一般性。这里的农民很勤奋,热爱农业,经商意识淡薄,近年通过大力发展黄花产业,人均收入高于其它一般村社,这里的劳动力分布情况见下表  表一:百花村四社人口分布结构状况  可以看出农村主要劳动力占总人口的3%已外出。留在农村的主要是老人和儿童,占总人口的6%,在18岁——54岁的16人中,占1%,智力、视力残疾各1人,担任支书1人,厨师2人,其余11人,均因家中上有老,下有小,不得已,只好留在农村务农,没有一个人出于自愿留在农村务农。  百花村四社的人口状况具有代表性,以下是我们随机选择的巨光乡、望江乡、定远乡的三个社的人口结构状况。  表二:农村人口分布结构状况(三个社,总人口551人)  从表中可看出,外出人口,主要是劳动力,占人口总数的一半,留下人口虽然也近一半,但主要是老人和孩子,年龄段在18岁——54岁的占3%,其中还包括残疾人,劳动力所占比例更低。  农村劳动力状况堪忧,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人口占70%,城市人口占30%;农村人口多,劳动力也多。现在农村的主要劳动力是五、六十岁的老人,他们勤劳,大多是生命不息,劳作不止,晚年生活过得充实而不温馨,更多是凄凉。他们是当前农业的基本劳动力,他们中大多数人文化低,思想保守,不善于学习,缺少市场经济意识,不懂经营,生产方面能不投入尽量不投入,其产出不计多少,收一点是一点;耕作方式很难更新,多凭习惯生产;很难掌握新技术,劳动技能原始,劳动的体力也逐年递减。  探究农村劳动力缺失的主要原因,除了乡镇企业就地吸纳农村劳动力外,最主要的就是沿海城市工业引发的“民工潮”。在人民公社体制下,留于形式的集体劳动浪费了大量的劳动力。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村出现了剩余农产品,也出现了剩余劳动力。与此同时,沿海城市工业的迅猛发展急需大量的劳动力。从农民意愿来看,进城当工人是许多年轻人的理想追求,且在城市就业的收入远远高于农村。1992年,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鼓舞下,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了体制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形成高潮。截止现在,按我们调研的数据算,全国有不少于3亿农民工活跃在工矿企业、商贸服务的各个领域。  “民工潮”的出现被称为中国农民的第二次伟大创举。农民工的形成,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是顺应潮流、符合民心的好事。问题在于传统农业尽管产出低,但也需要大量劳动力。在传统的耕作和经营方式下,尽管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但仍然难以扭转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人才缺乏劳动力缺乏的局面。  因此,现代农业在与第二、三产业争夺人才和劳动力的市场竞争中落败。更为严重的情况是,即使农村缺乏劳动力,农村长大的孩子,接受完义务教育后,若不能继续升学,仍选择进城当农民工,没有年轻人自愿选择务农,农业生产已是后继无人,随着现在农村五、六十岁的老人劳动能力逐年下降,传统农业想维持下去也没有可能,所以,发展现代农业面对的首要课题是如何建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二)农业的科技服务不到位  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农业的发展对科学技术的依靠程度越来越高。现在农民对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已普遍认识,他们自觉运用已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在采用良种,使用化肥、农药方面,已明显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是,在防病虫害,更新种植技术,改变耕作方式,发展新的产品时,他们渴望获得具体的指导,具体服务农业生产是很不够,总的来看是有组织、有经费、缺服务。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与农民的要求相差太远。  涉农的科技人员并不少,农业、农机、林业、水利、畜牧在县有局机构,在乡镇有相关专业站所,有部门,有人员。农业局下设14个部门:农能办、土肥站、植保站、经作站、 蚕种站、蚕桑站、农技中心,种子站、良种站、茶果站、农技站、农业执法大队等部门,在编财政供养人员479人。农机局下设2个部门:管理站、推广站;在编168人,水利局下设10个部门:水政大队、防洪办、水保办、设计大队、水产站、鱼种站、冷水河管理所、柏林水库管理所、龙潭管理所、乡政供水公司,在编270人。林业局下设 5个部门:森林公安分局、农乐林场、龙潭林场、林业工作站、林业技术推广站 ;在编363人。畜牧局下设6个部门:动物防疫监督站、动物疫病监测中心、畜牧技术推广站、饲料监测站、畜禽良种站;在编财政供养人员312人。从数量看,农业科学技术人员远远高于西欧发达国家,可是开展的科技服务与其庞大的机构和队伍极不相称,不少人员不干本行,分片乡管人员主要在乡政府当听用,这部份人在岗工作,只是使用方式不对,是管理不当造成。业务部门主管,派驻乡镇这部份人,一年之中能开展几次培训,下乡指导几个地方农村工作就是最称职的了,许多人,许多时候并不在岗,农业科技服务不到位就不难理解了。  农业科技服务不到位的形成,其主要原因有:  从组织结构看,机构设置不科学,分工过细,又分头管理缺乏统一领导,很难发挥统筹协调、综合服务的功能。  表三:巨光乡农业服务中心在编干部情况一览表  从在职人员结构看,受过专业教育的人少,不少人员是为了就业,找饭碗,通过各个途经进入这些部门,这些人不论用什么办法,最大限度只能让他们工作时在岗,但他们不具备从事本职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很难开展业务工作。  如表三所示:该乡农业服务中心共有7人,虽然全部具有农学中专学历,但只有最年轻的2人才是正规中专学校毕业的,并且都在乡政府办公室听用;其它年纪较大的5人都属农村招聘干部,通过在职短期培训获得文凭的,所以实际的专业人员只占6%。并且这支队伍也不稳定,由于文笔较好,有1人已有跳槽意向。7人当中,只有1人在就读党校函授本科,但与农学无关,其他6人均无进一步“充电”打算。  从管理方式看,这些部门是财政供养单位,吃大锅饭,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不与农业收成发生直接联系。改革的春风不渡“玉门关”,不能从事专业工作者理所当然不工作,能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者又何苦要工作,没有激励机制,其工作效能也就可想而知了。  从社会发展看,农业在这之前,在家庭承包体制下,年老的农业劳动者重复昨天的故事,对科技要求并不主动,为这部份人的休闲提供了可能。  (三)政府的财政投资不到位  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从近几年的连续五个“中央1号”文件可以看出,在加大投入解决“三农”问题上,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总的体现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当代农民从财政获益是前所未有。我县2007年,就农口发给的各种补助、补贴就是十分惊人的一大笔资金:种粮直补6300多万,玉米种植补贴1200多万,油菜种植补贴185万,小麦种植补贴300多万,生态林建设补贴1000多万,建设标准粮田和相关项目1200多万,建设村级公路投资3100万元。其支出总额已相当我县全年的财政收入。农业方面的支出主要体现为政策性支出,已不是哪一个或几个部门能改变。从社会的角度看,这种方式的财政支出在全国是普遍存在,存在以下几个方面可探讨:  一是补贴分散激励作用消减。在农业方面大量发放各种补贴、补助,出于粮食供给的安全保障,各国如此。从量上看,由于我们的经济实力不如发达国家,我们所发补助金额数量也少些,因此,加大补助的呼吁不少。就我们在农村调查的情况,农民获取的补助,田地较多的地方补助也多一些,最多也只有不到300元,田地少些的地方补助更少。就一般家庭来说,一年多几百元,少几百元,对生活无实质性影响,发补助款既不能让农民富裕,不发补助费农民也不因此就贫穷,即农业补助费发放对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大。我们把相当全县全年的财政收入投向了农业,分散到千家万户,只是非常有限地改善了农民眼前的生活,而无法集中资金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只是促使农民年复一年地重复着低效农业的生产。  二是补贴错位积极性下降。发种粮补贴,免征农业税,十分明显,是出于粮食安全的需要,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在发放补贴的操作中,出于防范腐败,机械地按1984年前后承包地发放到人头,现在农村实际耕作田地与当初承包关系已有很大变化。这就意味着,有承包地的农村人就有补贴,现在种地的人可能并无补贴,即所发放的种植补助并没有起到调动劳动生产者积极性的作用,这样发放的补贴,起的只是社会福利的作用。  三是投入太少基础改善乏力。国家下拨的资金有限,投入种植补贴后,能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就必然少了,根据我县2007年的财政投资分析,在1亿元的投入中,用于基础建设的只有3000万元,只占30%。农业基础设施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决定以后几十年,几百年,甚至更长时间;它不但决定现在农民的生活,也决定未来农业的发展。就一个农业大县来讲,一年3000万元的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并不多,更何况很多时候这种投入和使用并不科学。从基层干部和群众对财政投资的评价看,财政投资管理混乱,人情项目、关系项目随处可见,确立项目不论证、审批项目不公开、投资运用不监督、结项之后不评估的现象依然存在,整个财政投资还缺乏管理程序。  (四)发展需要的体制不到位  现在农村,统一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即土地承包到家庭,生产自主,收益自己得。这是农村改革最先建立起来的经营承包责任制,经过了第一轮承包十五年期限后,现在进入第二轮为期30年的承包期限中,在我县农村考察承包责任制执行情况,有以下问题值得深思和重视:  一是安于现状的思想惰性。这种体制深受当前务农的农民喜欢,在200多村民中问卷调查,100%认为现在的承包责任制好,在30多个乡村干部中调查,绝大多数也赞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这是因为:第一,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对社会管理水平要求最低。与我们现在的管理现状相适宜,农民自己决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乡村干部多管少管、不管均可以,农民自由,乡村干部自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不认为这种制度有何不妥。第二、家庭自主种植、养殖,调整方便灵活,容易适应市场变化,经过近30年的运作,农民已基本适应了这种经营模式。第三、生产分散,品种多样,有利于充实市场,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生活的要求,全社会对承包责任制认同者居多。新一轮深化农村改革还缺乏广泛社会基础。要建立发展现代农业相适宜的体制还要做大量的社会宣传。尤其是要教育广大农民和乡村基层干部,为建立现代农业做思想准备。  二是应对市场的被动性。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农业参与国际竞争是不可避免。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到2006年,已经渡过了五年的保护期,农业将要面对来自发达国家先进的农业挑战,当前的农村,全国是同一种体制,家庭承包、分散经营,没有规模效应,缺乏竞争力。从我县县城菜市场的变化,足以说明现在的农业经营是多么不能与规模经营竞争。供给我县居民生活所需蔬菜原来主要由本地菜农提供,近年来全部靠外地输入供应,本地菜农业迫于成本压力,不得不放弃蔬菜生产。现代农业要建立有规模的经济实体,降低生产成本,发展有竞争能力的农业企业,分散经营的小农生产制度是不能承载现代农业的。  三是生产方式的落后性。当前的农村,社会管理是乡政府的事,农业的生产劳动则是管理的盲区。考察现在农村的劳动手段,基本停滞在30年前,手工工具,一个农业劳动力最多的种了10亩田地,一般种几亩田地。少则种几分地的蔬菜,劳动效率低下,农民的收入怎么能不低?现代农业要求运用新的农业技术,要求扩大经营规模,要求科学严格的管理,要求提高生产效率。现在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家一户分散生产,既不利于科技的推广,也不利于规模化的经营。因此这种旧的生产方式不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生产手段和方法。  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近30年。在这种分散的生产经营模式下,30年里,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停滞不前,没有新修一口塘堰。在农村随处可见淤塞的水塘,病险的水库。在我们走访中,不论是农民,还是乡村干部,都认为:农业的基础设施在这30年中没变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适应农民小生产者心理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私有观念,乡村干部都说现在农村公益事业很难开展,现在要希望农民出钱出力修农田水利基本不现实,没有基础设施做保障,现代农业不可能建立。  农民已习惯和接受了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不相适应,低下的劳动生产率,简陋的农业设施都决定了改革这种体制的必然性。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  现代农业要用现代社会已建立的市场经济理念经营农业,用当代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大力提高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当前在我国农村普遍还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营体制,这种体制在建立之初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但30年过去了,到今天,它已面对难以逾越的障碍。建立现代农业相适应的体制,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一)创新经营体制  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占有、劳动产品的分配、在劳动生产中人的地位,农村30年的改革开放,建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仅仅改革了劳动产品的分配一个方面,所以,农村的改革滞后于城市,农业的改革滞后于工业。建立现代农业的过程,也是深化农村的改革过程,建立新的生产资料占有方式,重新确立在生产劳动中人的地位,是深化农村改革的基本内容,是发展现代农业必然涉及的领域。  1、农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土地,我国关于农村土地的政策始终坚持集体所有,“我国农业必须坚持两个长期不变:社会主义集体道路、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不变,集体经济要建立责任制不变。”(1982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长期以来,谁代表集体行使权力,是模糊的,土地都承包到户了,谁是发包主体,县、乡、村、社各说不一,有说是乡政府,也有说是村委会,还有说是社长,实际上在改革之初,农民自发地把当时的生产队的地按当时的人口平分承包了,后来有些做了调整。土地所有权长期模糊,没有法人行使保护权,但也没有人能够轻易处置农业用地,客观上也起到了保护农用地的作用。我们认为,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但要明确由哪一级组织代表集体行使用权力。为发展现代农业集中使用生产资料提供操作上的方便。  2、农民没有土地的所有权,仅靠承包土地获取了经营权和收益处置权。发展现代农业,投资主体,只有通过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取得经营的权利,才能建立起有一定规模的农场、农业特产公司、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组织。土地产权不确定不明晰,土地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作为农民唯一把持的实际权利,无法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转化为实际资本,无法转化为农民的巨大收益。因此,土地在发展新型农业建设新农村中的作用远没挖掘和发挥出来。  3、土地经营权的流转过程,实质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组织从农民手中收购农业经营权的过程,这是发展现代农业最为复杂的环节。如果让没有文化、没有技术,甚至还没有完全适应市场的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拥入城市,形成贫民窟,那这样的改革是失败的,反之,如果为了保证农民利益,无视开发农业者的收益,也没有法人去经营农业。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农村的实际情况为解决经营权顺利流转提供了可能性,根据农民的生活来源,分为四类,第一类,对土地高度依靠,即全家的生活来源主要靠农业收入,没有其它收入;第二类,对土地中度依靠,即农业收入养活了部分家庭成员;第三类,对土地低度依靠,即从农业生产获取一定的收入,但已不是生活的主要来源,失去农业不会影响基本生活,第四类,对土地不依靠,即全家从户口说是农村人,但早已脱离了农村,举家外迁,农村有空房子,有承包地。四类人情况不同,在收购经营权时也应分别对待。  表四:农村人对土地的依靠程度统计表(抽样127户)  对高度、中度依靠农业生存的家庭,要考虑以土地入股分红,有劳动能力的要吸收他们成为农业工人,保证有可靠的生活来源;对低度和不依靠农业生存的家庭,要考虑以城市户口和最低社会保障换出家中土地承包权,特别是那些在农村空户(在农村有房,有承包地,有农村户口,多年已无人在农村居住)只要在城市改革中,把农民工一同拿入,不再坚持城市、农村界线,就解决了28%的农村人转移,如果进一步做好低度依靠农业的24%的这部分人的工作,就解决了多数人的问题,其实,完全以农为生,只有20%左右的人。通过经营权流转,实现土地集中经营是完全有条件。  (二)创新组织管理方式  农村的改革,在30年前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在适应市场经济方面没有实质性的改革,现代农业是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的农业,建立现代农业,必然要求对农村进行适应市场经济的改革,建立适合市场经济的组织管理方式。  1、政府管理农业的机构设置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现政府管理农业、农村的机构太多,有农业局、农机局、林业局、畜牧局、水利局和相关的一些机构,共有十来个部门。在工作上分工不十分明确,又经常出台一些这样那样的规定,常有这样那样的检查,给乡村工作带来许多麻烦。从这些部门的工作可分为三类,一是服务农业;二是管理,包括执法;三是经营。从服务农业的政府部门看,可以建立一个统一的部门,把农业、农机、畜牧、水利合并为一个大农业局,下辖所有服务农业的机构;从部分管理职能看,可以交县乡政府,把部门执法归到统一的司法机构执行;从工作内容看,有经营性质的,回归市场如种子站、蚕种站、蚕桑站等。  2、成立农业行会组织,可以根据品种、特色产业,成立农民自己的行业协会。发挥中介组织作用,从事市场营销,宣传产品,采购生产的原材料,接纳新技术,推出新产品,成为农民联系市场的桥梁。政府要帮助组建,但不参与运作,当好监督人,若行业协会违背服务“三农”的宗旨,政府要依法处罚,甚至解散该协会。我县望江乡成立的富民黄花合作社,其成功运作,帮助了黄花产业发展。是发挥中介组织服务三农的成功范例。  3、成立各级农民协会,农民协会对农民、农业就相当工会对工人和工厂,主要代表农民,处理好社会、政府与农民的关系,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三)创新财政投入的方式  进入新世纪,中央确立“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免征农业税,废除各种不合理的费用,还发放一些补助,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很大,但对发展农业起到的作用又很小,这主要是财政投入的方式不科学造成。在发展现代农业时,必须创新财政投入的方式,实现发展农业的真实目的。  1、在清理农村承包地的基础上,保证财政发放的各种补贴落实到种地、造林、养殖禽畜的农民或经营农业的组织,取消那些虽有农民身份,但已脱离农业生产的人获取补助。按照袁隆平院士的建议,就是取消现有以耕地面积为准的补贴方式,改为以卖给国家商品粮为准的补贴办法。这种新办法,既可改变以前种地得不到补贴、得到补贴不种地的弊病,又可鼓励农民自觉运用科技,提高粮食产量。  2、鼓励多渠道投资发展现代农业组织,现在投资主体单一,要收购农民的经营权,建立农场、农业园区,仅有财政投入不够,要发挥社会团体,有实力的企业投入农业的积极性,从政策、税收、服务等方面加大对农业企业的扶持力度。  3、发展农业的项目投资要建立投资的程序和制度,减少随意性。现在农村基层对财政随意投资意见大,该投入的拿不到钱,一些地方钱又多得用不完,更有盲目投资,一些投资很大,收益又很小,花了国家冤枉钱,目前的财政投资混乱,项目缺少科学论证,实施过程无监督,验收不公开,事后无效益分析,发展现代农业不能离开资金的投入,这种投入不改变,现代农业难以建立。  (四)、创新农业科技服务的方式  现代农业要用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没有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现代农业就很难形成。在现代农业的初创阶段,转变农业科技服务方式,是为了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  1、在传统农业大量存在,现代农业实体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农业市场对农业科技的催化力量不够,政府要做好过渡时期的工作:广泛发动高校、农科所、实验场站进行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大力鼓励转化为实用技术,政府直截了当购买专利技术,服务农业。  2、改革分配制度,建立激励机制,调动众多涉农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变农民要我服务为我要为农业服务,主动工作。对不称职人员,要限时学习达到一定水平。对农科人员也要实行资格认证,不具备服务农业的科学知识者要及时淘汰。  3、拓展农业科技服务的范畴,不仅传导新技术,还要传导新的耕作方式,推广农业机械,宣传先进的管理理念。在农村劳动力缺少,既不可能出一道政策让农民工回到农村,也不可能要第二、三产业主动让出劳动力,现代农业要走出传统农业的困境,就必须依靠大量使用科学技术,广泛使用机械,改精耕细作为粗耕的新的耕作方式,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用较少的劳动力实现农业的发展。

***苹果产业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位于甘肃东部,子午岭西麓。东接陕西黄陵,南临彬县、旬邑,西连长武,北壤本省宁县。全县共辖10乡镇、111个行政村、695个村民小组,19万户,37万人,总面积9万亩,耕地43万亩。全县平均海拔1460米,平均气温3℃,年均降雨量630毫米,无霜期180天左右。昼夜温差大,自然条件优越,是一个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旱塬农业县,是苹果栽植的最佳适宜区域,苹果栽培历史悠久。 一、苹果生产现状 近年来,***立足县情,因地制宜,紧紧围绕“兴果、富民、强县”的总体目标,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狠抓栽植上规模,强化管理增效益,使苹果生产成为本县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县果园面积达到15万亩,其中苹果8万亩,占总面积的6%。由于管理水平和苹果质量的逐年提高,果品优质率和户销率也大大提高,分别达到了60%和75%。所产红富士苹果1996、1997连续两年在全省林果产品交易会上荣获金奖,秦冠苹果1998年又获得全国苹果鉴评“葫芦岛杯”金奖,长富2号2000年又在国家优质产品博览会上获得第一名。以“陇蜜”牌商标命名的正宁苹果,在全省乃止全国已有了一定的知名度。2005年全县苹果产量达到2400万公斤,产值21万元,果品总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8%。全县已建成集体、个体私营加工企业15家,年加工各类果品150吨,加工增值250万元,实现利税75万元,建成50吨以上果库20座,30吨果库30座,10吨果库86座,小果窖1460孔,年贮藏能力达到400万公斤,增值70多万元。组建果行21个,果品运销队39个,年运销果品600万公斤,创税210多万元。 二、苹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水平相对较低。正宁经济落后,农民生活水平较低,部分果农收入有限,对果园投入明显不足,经营管理不到位,大部分果园果树生长缓慢,结果少或不结果,商品果数量较少,直接影响了果园效益。如经过调查,部分未结果果园粗放的果园户,至今温饱问题还未解决,更谈不上对果园的投入和管理了。永和镇果农李岁虎,1999年建园6亩,至今未见1分钱的收入,生活十分困难。 2、高新技术推广滞后。由于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影响,致使一些名优新品种及高新技术不能及时引进,科研项目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受到限制,严重制约了正宁苹果生产向高层次、高水平迈进。如果实套瓶、生物防虫等高新技术,仍未全面推广到所有果园中去。 3、产业化步伐亟待加快。正宁苹果内在品质在国内属上乘水平,与国际市场差距也不大,但外观、包装质量与山东、辽宁主产区及国外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优质商品率偏低,不到国外的三分之一,尤其是产后处理和加工贮藏环节薄弱,果品产后消毒、清洁、分级、打蜡、包装、冷藏到销售等一系列产后处理技术还处于空白,严重影响着果品的贮藏寿命、货架期和增值效率。如***至今还未建成一家大型现代化的果品加工厂和果品保鲜贮藏库,果品产后处理尚处于起步阶段。 4、品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正宁以晚熟红富士为主要品种,其它早、中熟品种较少,鲜果和加工品种比例失调,不适应市场四季需要和多品种发展的要求,更新换代品种少,优良品种覆盖率低。如经过调查,全县70%的果园品种以长富2、秋富1为主,秦冠、新红星也占有一定比例。早熟品种皇家嘎拉,加工品种澳洲青苹占的比例很少,不足5%。 5、***财力较弱,资金到位困难。对苹果产业的投入严重不足,特别是科研经费缺乏,物资投入不足,影响和制约全县果业的快速发展。经调查,县乡财政对苹果产业的投入很少,每年不足10万元,基本发挥不了作用。 三、 发展苹果生产的主要对策和措施 (一)发展思路 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突出黄土高原苹果种植区域优势,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依靠科技,调整布局,优化结构,突出特色,培育品牌,主抓果园科学管理,推行无公害和绿色果品生产技术标准,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运用多种经营模式,建立基地,培育龙头企业,扶持加工、贮藏、运销大户,加快苹果生产的产业化进程,最终实现“种苗无毒化,品种优良化,布局合理化,技术标准化,果品安全化,经营一体化,服务便利化”。 (二)发展目标 全县苹果在现有10万亩的基础上,从2006年开始,每年新发展2万亩,力争5年内苹果面积再新增10万亩,累计全县苹果面积达到20万亩,总产量达到9000万公斤,总产值达到5亿元。 (三)发展措施 ***苹果生产要按照产业化发展新要求,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及时调整布局,加快发展速度,致力于提高商品市场占有率和经济增长率,努力建成以市场为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加、供、销一条龙的苹果产业建设新格局。为此,我们认为应抓好以下几点: 1、强化组织领导,形成建设合力。各级政府都要加强对苹果产业化的领导,苹果作为***的主要支柱产业,从栽、管、销、加各个环节,必须加强领导力量,由政府牵头,加强苹果产业的战略研究,在发展上要长远规划,加快产业化进程。要广开渠道、多设窗口,开拓市场,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改坐等客为招商引客,互惠互利,讲求信誉,全县上下同唱兴果、富民、强县“一台戏”的建设新格局。 2、合理产业布局,调整品种结构。要根据正宁自然条件,选择适宜品种,继续按照“三带一片一区”的发展格局,北塬以重点村、规模片建设为重点,南塬果带要不断扩大规模,力争在“十五”期末迅速建成具有区域规模优势的10万亩优质苹果基地。与此同时,要瞄准市场搞调整,要稳定现有红富士面积,发展其它名优特新品种基地。品种的适宜与否,对苹果以后的产量、质量、效益都起着长远的、决定性的作用。从目前和今后市场行情分析,早、中、晚熟品种以1:5:14为理想的搭配比例。这个比例有利于苹果授粉完全,能保证优质苹果的多样性,又可延长上市时间,充分保证市场需求。对缺乏竞争力、病虫害严重、经济效益差的老品种苹果园,下大决心改劣换优,首选品种应为皇家嘎拉、烟富1、烟富2、新世界等。其特点是树势强健、易成花、早结果、座果率高、丰产、稳产、果实色泽鲜艳,味香、成熟期正是瓜果淡季,且售价高于红富士,在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要以市场为导向,千方百计引进推广优质苹果新品种,在时间上要争取主动,在品种上要领先,在意识上要超前,坚持引、选、育并重的方针,不断增加新品种资源,做到生产一代,贮备一代,选育一代,更新一代,确保所产苹果能以优取胜,以优扩大销路,以优占领市场,提高产品知名度。 3、积极推广实用技术,实施优果战略。我县是旱作农业区,干旱是制约果品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要通过抗旱耕作措施,调节并满足苹果树对水分的需求。一般可采取三种措施:(1)园土保墒。通过初春耙磨、夏季中耕、秋末冬初深翻等措施保住土壤墒情。也可采取覆盖地膜、杂草、秸杆、绿草等方式保墒。(2)通过合理施肥、调整树体结构、调整果树负载量等途径提高树体自身吸水力和抗旱性。(3)针对果树不同生长季节对水分需求量的大小及自然降水量的多少,进行合理灌溉,满足果树生长对水分的需求。 实施优果战略,必须采取五方面措施:(1)合理负载。根据果树树龄、生长势、品种特性等相关因素,合理调整结果量,以达到稳产、丰产、优质的目的。(2)疏花疏果。按照“人工先疏蕾、后疏花、再定果”的原则落实疏花疏果措施,经克服“大小年”,提高座果率和果实品质。(3)摘叶转果。在9月上旬,通过适度摘除果实周围遮光叶片,转动果实方向来促进果实全面着色,增进果实品质,提高商品价值。(4)果实套袋。在疏花疏果工作结束之后,及时实施果实套袋,可预防病虫、鸟害,减少农药残留,促进果实着色,增加含糖量,提高商品价值。(5)喷施微量元素。通过叶面喷布钙、铁、硼、锌、铜等微量元素,促进果树正常生长发育,全面提高果实品质。 4、加强队伍建设,完善服务体系。要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尽快健全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要优化提高县一级,重点健全乡一级,普及村一级,兴办各种形式的果农协会,构建一个上下联动和左右贯通的服务体系。同时,要加强各级技术队伍的培训工作,特别是要狠抓农民技术培训工作,全面推广专业化、程序化、标准化的果园管理制度,落实配方施肥,节水灌溉,果园生草、疏花疏果,单果管理、限产增质,摘叶转果,分期采收,化学调节,生物防虫等先进技术。 5、培育龙头企业,加快形成产业链。构造龙型经济是产业化的关键,但龙型经济必须通过龙头企业来牵引。为此,要着眼于市场,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产业化建设的突破口来抓,形成由龙头企业带动果品产业化经济链。一是建立以果品销售为龙头的流通企业。组建***苹果开发集团公司,做到上联市场,下联农户,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与果农签订产销合同,及时将果农生产的果品打入市场,适时组织供给果农急需的生产资料,使企业与果农组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联合体,彻底解决果品销售问题。二是建立以果品贮藏加工为龙头的开发企业。要着力建立以千吨气调库为主体,简易窖、小土窖为补充的果品贮藏体系,贮果能力达到1500万公斤,实现旺季贮存,淡季销售,调剂余缺,保鲜增值。同时,要考察论证果品清洗、分级、上蜡生产线和果汁、果酒、果茶、果脯等加工生产线,做到多条腿走路,缓解市场供需矛盾,全方位增收创收。 6、培育市场体系,促进果品流通。构造龙型经济必须把产品带入市场经济的大循环,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一是开辟有形市场。要随着果品产业的大开发,在***永和乡、湫头乡、周家乡等主要果品生产区,建立一批批发销售市场,为外地客商提供交易场所,扩大产品销路;二是开拓无形市场。主要是要求企业或联合体努力提供优质服务,强化产品质量监督管理,讲求信誉,以产品和服务质量占领市场。三是扩大经营网络。在充分发挥业务部门经营主渠道的同进,正确引导果农进入流通领域,兴办各种购销组织,发动有能力、有特长的社会各界群众组成购销联合体,千军万马搞运销,推动果业商品经济的发展。 7、借鉴先进经验,制定激励政策。一要用足用活用好关于西部大开发、老区建设、扶贫开发等优惠政策,特别是今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鼓励农民增收的有关政策,切实制定***果业开发的优惠政策,为苹果产业的开发提供政策保障。二是要充分抓住国家关于取消农林特产税的有利时机,加大对果农的扶持力度,千方百计增加果园的经济效益,调动农民栽果的积极性。三要解决果树科研经费短缺问题,县财政每年要拿出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引种、育苗、试验、推广、培育、奖励等,以促进苹果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现代农业新技术论文在写的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

回答 一、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缺乏,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我国农业劳动力主体的文化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农村受过较高教育、年富力强的农村“精英”大多流出就业,留下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素质较为低下的妇女和老人,由于缺乏文化知识,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术的能力,“谷贱伤农”现象频频发生。也由于缺乏科技知识,也使一些高新技术成果难以推广和运用,难以实现生产过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科学化。低素质、低技能农业劳动力过剩,高素质、高技能劳动力短缺,农业向高端升级遭遇劳动力技能障碍。 二、农业产业化水平欠佳,难以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 我国总体上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产业化进程缓慢,仍然没有跳出小规模、低水平、传统粗放生产方式,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低,生产效率低下。细碎化的土地小规模经营和兼业化的养殖方式,造成专业化和标准化程度低,农产品产量低、质量次,无法满足规模化农产品加工业对成片规划化种植和养殖基地的需求,许多加工企业要从众多分散种植的小农户手中收购农产品,大大增加了收购成本。 三、农产品质量不高,难以保障现代农业发展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阶段,该阶段正是能源资源消耗、污染排放强度较大的时期,扭曲的市场机制拉动工业畸形增长。工业、城市用水急剧增加,与农业用水的矛盾越来越难以调和,由于缺乏严格的保护和治理措施,水质性污染导致水资源质量进一步下降。在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下,我国可用水资源的供给更加匮乏。工业污染导致不少农产品原料质量偏低,达不到加工业对农产品质量要求,还有一些农业生产者受利益驱使,滥用化肥农药,导致农产品安全问题,加工品出口和国内市场销售受影响,进而影响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四、综合服务体系不够健全,难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农业社会服务体系是为农业生产提供的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综合配套服务的专业组织,服务内容涉及销售、信息、科技、物资、加工、劳务、金融、经营决策、政策和法律服务等诸多方面。我国很多地区各类行业协会与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不平衡,整体规模小、服务形式单一,如何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布局规划、项目可研、决策咨询及相关的农业担保、保险等系列服务还较欠缺 提问 那我国现如今的对策呢 回答 1加强文化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素质 对于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来说,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提高农民素质,进而使农民素质能够不断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进程。目前,政府应不断加强对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鼓励高校的农林专业学生自主去农村发展,从而有效地促进我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为农业发展培养出具有高素质文化、专业化技术以及全方位管理的新型农业实施者,为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经营主体,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提问 好的,谢谢 回答 以发展农村经济带动农村城市化建设 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专业化农业进程 提问 我想问一下,您毕业或就读于那个学校 回答 怎么了,是觉得我的回答不满意吗? 提问 不是 您回答的不错,就是好奇 我在想我有没有机会也去回答问题 回答 哦哦,可以的,您想在这回答问题的话 满意帮我点个赞哦,亲 更多19条 

浅谈我国现代化养猪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中国农业网 2005-06-09 信息来源: [打印] [关闭] [查看评论] [进行讨论] [专家答疑] [加入收藏夹] [推荐给朋友] [发布类似信息] [繁体中文] 畜牧业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养猪业现代化又在畜牧业现代化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我国是养猪大国,猪肉产量占世界猪肉产量的40%以上,而发展现代化养猪生产在于为国家节省土地,减少猪舍建筑面积。利用优良品种,采用先进地生产工艺和饲养技术,提高饲料转化率,最大限度的利用母猪的繁殖性能以提供更多地断奶仔猪,缩短肉猪出栏天数,提高出栏率,降低生产成本,在提高母猪单产效益的基础上获取总体效益,为我国养猪企业和专业户达到生产水平高,劳动生产率高,经济效益高的目的,并利用现代化养猪技术使农民致富,提高畜牧业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现代化养猪业已经取得可喜的成就 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出现了集约化、现代(工厂)化养猪场,并很快传入我国。1965年北京市长阳农场就采用了育肥猪自动采食箱。70年代,国家领导人相继提出:在大城市周围应建立机械化养鸡、养猪厂的指示,这对发展现代化养猪业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因此,我国现代化养猪是从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沈阳、哈尔滨等大、中城市开始的,由于大,中城市具有知识密集,对外交流多、信息多、资金充裕等优越条件,因而发展较快。1976年天津大港式集约化养猪场对北京影响很大,在考察东欧国家现代化养猪的基础上,建立了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的机械化养猪场--北京红星实验猪场,同时深圳光明华侨畜牧场在70年代末从美国引进了第一套现代化养猪设备。1979年农机部在上海金山召开了机械化养鸡、养猪学术研讨会,时任农机部领导的项南部长出席会议并主持成立了中国农机学会机械化养猪协会,多年来,在各级政府和农业部的领导和支持下,由于饲料营养,畜牧机械,家禽遗传育种和环境生理等学科的不断发展,并通过对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消化、吸收,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较完整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养猪模式和管理方法。为普及此项技术,中国养猪行业协会曾与美国大豆协会等国外驻京单位合作,举办过多次学术研讨会和组织部分企业家和科技人员出国考察。中国农机学会机械化养猪协会成立20年来,会员单位遍及全国26个省市,每年召开年会,交流现代化养猪经验,曾编辑正式出版《工厂化养猪》,《中国工厂化养猪二十年论文集》等专著。隶属中国养猪行业协会由作者组建“北京牧三高养猪技术咨询服务部”,近年来与“北京养猪育种中心”、“中国农科院科技情报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并有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畜牧所部分专家参与,先后在北京、河北、山西等地举办“现代化养猪应用技术研讨班”多期,相继有京、津、沪、穗、湘、桂、赣、鄂、闽、黑、辽、晋、冀、蒙、宁、新等省市数百人参加。不少人员在“北京养猪育种中心”进行了现场参观和技术培训。由作者与中国农影合作录制的“现代化养猪综合技术”现场录象技术讲座传播到20多个省市有关企业、教学、科研单位。这些工作都大大普及了有关应用技术,推动了我国现代化养猪业的发展。据统计,规模养猪(含大、中型现代化猪场和年出栏50头以上的专业户)数字不足全国出栏猪总头数的15%,但却说明了我国养猪业已经迈向现代化养猪之路。在各部门专家指导下,各省市已建成了一批大中型规模的现代化养猪场,如北京华都种猪繁育有限公司、湖南正虹种猪场、天津宁河原种猪场、江西红星牧业公司、辽宁辽阳原种猪场等都已成为我国良种猪繁育基地、商猪生产基地、优质猪出口基地和现代化养猪示范基地,其生产和管理水平已接近和达到发达国家的养猪水平。不少猪场每头母猪平均年产2~3胎。仔猪断奶成活率达95%以上,4周龄断奶仔猪平均头重7~8千克,肉猪全程24周体重达90~100千克,全群耗料增重比3:1。上海跃进农场1990年每头母猪由原来平均年提供断奶仔猪23头,提高到28头(母猪有50%太湖猪血统)。河北省芦台农场饲养的迪卡配套系祖代母猪平均每头年提供断奶仔猪23头。河北省明慧养猪集团有限公司是一所民营养猪企业,经过8年的艰苦创业,已有原来的24头猪发展到目前拥有220hm2土地,2800头母猪,集农、牧、果、产、加、销、为一体的产业化联合经营企业,该公司新引入的900头pic配套系祖代猪已初产448窝,产活仔5286头,平均窝产活仔8头,哺乳四周断奶214窝,2399头,平均断奶窝成活21头,平均头中43千克,断奶成活率43%。不少农民养猪户因地制宜地采用了饲养优良品种和优秀杂交组合,全价配合饲料和仔猪早起断奶,改善养猪环境等技术,已经把家庭养猪副业型逐渐转变为经济经营型。综上所述,我国现代化养猪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二、从五省十场看现代化养猪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现代化养猪生产在我国养猪业中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和成就,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作者今年应邀对东北、华北、西北、华南地区五省十个猪场进行参观考察,发现的问题都是不容忽视的。 不了解现代化养猪的生产工艺,仍然停留在集约化养猪的水平上 。 集约化养猪和工厂化养猪是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集约化养猪只是高密度的饲养方法,是现代化养猪的初级阶段,而现代化养猪的内涵主要是在集约化的基础上程序化,其生产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现代化养猪生产工艺最好以“周”为单位(母猪发情周期为3周),常年均衡有节律的进行生产,必须按计划组织同步配种、同步产仔、同步断奶、同步转群、同步上市,要求按计划按批次做到“全进全出”,其中同步配种和“全进全出”是实现整个生产工艺的核心。而这些养猪场生产工艺和建筑设计的不规范都不可能按预定的生产流水线进行周转,上百个产床集中在1~2个大棚内,无法做到“全进全出”,按计划周转的目的,生产程序混乱。 养猪设备不规范,对生产不利 养猪设备应便于仔猪哺乳,提高仔猪成活率,不伤种猪肢蹄,延长种猪使用年限,节约能源,不浪费饲料,有利环境控制和污物排放。而多数猪场的母猪产床仍采用钢筋焊接和金属编制网式床面,对母猪肢蹄伤害很大,缩短母猪使用年限,增加了淘汰率,有的场还在床面上铺设木版和利用木版制作仔猪保温箱,既不利于清洗消毒,又由于舍内温度较大,木版容易霉变腐朽,而这些设备的使用时间一般不会超过5年即需更新,既不利于生产又造成资金浪费。 出现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 出现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对于现代(工厂)化养猪的概念和内涵缺乏深刻认识,对生产工艺流程和技术设计参数、设备要求、管理措施等缺乏全面的了解。不少单位以本来设计不规范的猪场当成样板,致使“谬种流传,贻害万千”。只有在有实践经验的养猪专家进行工艺设计和提供养猪技术参数的基础上再进行建筑设计才是可行的。 三、建设现代化猪场必须遵循的几项原则 以现有的土地面积为基础确定饲养规模。 一般饲养500~600头母猪,年产10000~11000头出栏猪的猪舍建筑面积为7000~7600㎡(不含附属建筑和道路),约需占地2~5H㎡。尽量不占耕地,选址应远离村庄、畜牧场、兽医站、屠宰场和主要交通要道,用电方便,水源充足并合乎饮用标准,地势高燥,利于排污和防疫。 根据生产规模以及现代化的生产程序科学的对猪舍进行设计。 特别是分娩舍,仔猪培育舍是整个猪舍设计和投资的重点,要求提供最佳的环境和饲养条件,这是一个现代化猪场成败的关键。以“周”为单位“全进全出”,全年均衡生产的生产工艺却是整个设计思想的核心。 采用优质耐用的专用养猪设备 专用养猪设备应包括亩猪分娩床、仔猪培育床、哺乳仔猪保温箱、不同猪群专用的采食槽(箱)、不同规格的自动饮水机,不同猪舍的供暖和通风换气设施以及整个猪场的污水处理设施等。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母猪的分娩床,多年实践证明,用钢筋焊接和以金属编织网做床面对母猪肢蹄的伤害大,母猪和设备均使用年限短。而目前由燕东畜牧设备厂用镀锌板冲压成漏缝床面前制作的产床和育仔床(原由匈牙利引进的样品),不仅漏粪效果好,不伤害猪肢蹄,且使用年限长。而水泥砖式或木版式仔猪保温箱不仅保温效果差,不易挪动,缩小了仔猪活动范围,更不利清洁消毒,木制箱易腐朽,滋生霉菌,对猪健康不利。用玻璃钢制的保温箱较为理想。 在较大规模的生产场应采用“SEW”设计方案 随着现代化猪场规模的日益扩大,有的生产规模在年产3万至10万头。新的养猪技术和生产工艺已在欧美各国不断出现,并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SEW”的英文全称是Segregated Early Weaning 即离玻式早期断奶。此项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母猪初乳中的母源抗体逐渐消失时,对仔猪实行更早断奶(10~12天),并把断奶仔猪转移到远离分娩舍的育仔区进行培育,以避免哺乳母猪对仔猪传染疾病。生产规模在1500头母猪以上,最好不采用“一条龙”流水线生产模式的设计方案,建议因地制宜地采用繁殖区--育仔区--大猪区三点隔离式,即“SEW”设计方案。在大城市周围,由于人口密集,蓄产品流通量大,且来源复杂,最好不要建规模过大的猪场。 建议有关行业协会、有关主管部门继续组织现代化养猪应用技术研讨会,以便更广泛、更深入地普及、传播有关知识和应用技术。同时建议新建场的企业和单位在建场时聘请既有一定理论基础,又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专家进行生产工艺设计,以免出现以上问题和损失。 随着我国现代化事业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许多发达国家一样,养猪户逐渐减少,饲养规模不断扩大,这是我国养猪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引导我国养猪业向现代化养猪道路健康发展,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这也是每个畜牧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苹果产业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位于甘肃东部,子午岭西麓。东接陕西黄陵,南临彬县、旬邑,西连长武,北壤本省宁县。全县共辖10乡镇、111个行政村、695个村民小组,19万户,37万人,总面积9万亩,耕地43万亩。全县平均海拔1460米,平均气温3℃,年均降雨量630毫米,无霜期180天左右。昼夜温差大,自然条件优越,是一个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旱塬农业县,是苹果栽植的最佳适宜区域,苹果栽培历史悠久。 一、苹果生产现状 近年来,***立足县情,因地制宜,紧紧围绕“兴果、富民、强县”的总体目标,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狠抓栽植上规模,强化管理增效益,使苹果生产成为本县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县果园面积达到15万亩,其中苹果8万亩,占总面积的6%。由于管理水平和苹果质量的逐年提高,果品优质率和户销率也大大提高,分别达到了60%和75%。所产红富士苹果1996、1997连续两年在全省林果产品交易会上荣获金奖,秦冠苹果1998年又获得全国苹果鉴评“葫芦岛杯”金奖,长富2号2000年又在国家优质产品博览会上获得第一名。以“陇蜜”牌商标命名的正宁苹果,在全省乃止全国已有了一定的知名度。2005年全县苹果产量达到2400万公斤,产值21万元,果品总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8%。全县已建成集体、个体私营加工企业15家,年加工各类果品150吨,加工增值250万元,实现利税75万元,建成50吨以上果库20座,30吨果库30座,10吨果库86座,小果窖1460孔,年贮藏能力达到400万公斤,增值70多万元。组建果行21个,果品运销队39个,年运销果品600万公斤,创税210多万元。 二、苹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水平相对较低。正宁经济落后,农民生活水平较低,部分果农收入有限,对果园投入明显不足,经营管理不到位,大部分果园果树生长缓慢,结果少或不结果,商品果数量较少,直接影响了果园效益。如经过调查,部分未结果果园粗放的果园户,至今温饱问题还未解决,更谈不上对果园的投入和管理了。永和镇果农李岁虎,1999年建园6亩,至今未见1分钱的收入,生活十分困难。 2、高新技术推广滞后。由于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影响,致使一些名优新品种及高新技术不能及时引进,科研项目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受到限制,严重制约了正宁苹果生产向高层次、高水平迈进。如果实套瓶、生物防虫等高新技术,仍未全面推广到所有果园中去。 3、产业化步伐亟待加快。正宁苹果内在品质在国内属上乘水平,与国际市场差距也不大,但外观、包装质量与山东、辽宁主产区及国外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优质商品率偏低,不到国外的三分之一,尤其是产后处理和加工贮藏环节薄弱,果品产后消毒、清洁、分级、打蜡、包装、冷藏到销售等一系列产后处理技术还处于空白,严重影响着果品的贮藏寿命、货架期和增值效率。如***至今还未建成一家大型现代化的果品加工厂和果品保鲜贮藏库,果品产后处理尚处于起步阶段。 4、品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正宁以晚熟红富士为主要品种,其它早、中熟品种较少,鲜果和加工品种比例失调,不适应市场四季需要和多品种发展的要求,更新换代品种少,优良品种覆盖率低。如经过调查,全县70%的果园品种以长富2、秋富1为主,秦冠、新红星也占有一定比例。早熟品种皇家嘎拉,加工品种澳洲青苹占的比例很少,不足5%。 5、***财力较弱,资金到位困难。对苹果产业的投入严重不足,特别是科研经费缺乏,物资投入不足,影响和制约全县果业的快速发展。经调查,县乡财政对苹果产业的投入很少,每年不足10万元,基本发挥不了作用。 三、 发展苹果生产的主要对策和措施 (一)发展思路 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突出黄土高原苹果种植区域优势,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依靠科技,调整布局,优化结构,突出特色,培育品牌,主抓果园科学管理,推行无公害和绿色果品生产技术标准,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运用多种经营模式,建立基地,培育龙头企业,扶持加工、贮藏、运销大户,加快苹果生产的产业化进程,最终实现“种苗无毒化,品种优良化,布局合理化,技术标准化,果品安全化,经营一体化,服务便利化”。 (二)发展目标 全县苹果在现有10万亩的基础上,从2006年开始,每年新发展2万亩,力争5年内苹果面积再新增10万亩,累计全县苹果面积达到20万亩,总产量达到9000万公斤,总产值达到5亿元。 (三)发展措施 ***苹果生产要按照产业化发展新要求,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及时调整布局,加快发展速度,致力于提高商品市场占有率和经济增长率,努力建成以市场为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加、供、销一条龙的苹果产业建设新格局。为此,我们认为应抓好以下几点: 1、强化组织领导,形成建设合力。各级政府都要加强对苹果产业化的领导,苹果作为***的主要支柱产业,从栽、管、销、加各个环节,必须加强领导力量,由政府牵头,加强苹果产业的战略研究,在发展上要长远规划,加快产业化进程。要广开渠道、多设窗口,开拓市场,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改坐等客为招商引客,互惠互利,讲求信誉,全县上下同唱兴果、富民、强县“一台戏”的建设新格局。 2、合理产业布局,调整品种结构。要根据正宁自然条件,选择适宜品种,继续按照“三带一片一区”的发展格局,北塬以重点村、规模片建设为重点,南塬果带要不断扩大规模,力争在“十五”期末迅速建成具有区域规模优势的10万亩优质苹果基地。与此同时,要瞄准市场搞调整,要稳定现有红富士面积,发展其它名优特新品种基地。品种的适宜与否,对苹果以后的产量、质量、效益都起着长远的、决定性的作用。从目前和今后市场行情分析,早、中、晚熟品种以1:5:14为理想的搭配比例。这个比例有利于苹果授粉完全,能保证优质苹果的多样性,又可延长上市时间,充分保证市场需求。对缺乏竞争力、病虫害严重、经济效益差的老品种苹果园,下大决心改劣换优,首选品种应为皇家嘎拉、烟富1、烟富2、新世界等。其特点是树势强健、易成花、早结果、座果率高、丰产、稳产、果实色泽鲜艳,味香、成熟期正是瓜果淡季,且售价高于红富士,在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要以市场为导向,千方百计引进推广优质苹果新品种,在时间上要争取主动,在品种上要领先,在意识上要超前,坚持引、选、育并重的方针,不断增加新品种资源,做到生产一代,贮备一代,选育一代,更新一代,确保所产苹果能以优取胜,以优扩大销路,以优占领市场,提高产品知名度。 3、积极推广实用技术,实施优果战略。我县是旱作农业区,干旱是制约果品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要通过抗旱耕作措施,调节并满足苹果树对水分的需求。一般可采取三种措施:(1)园土保墒。通过初春耙磨、夏季中耕、秋末冬初深翻等措施保住土壤墒情。也可采取覆盖地膜、杂草、秸杆、绿草等方式保墒。(2)通过合理施肥、调整树体结构、调整果树负载量等途径提高树体自身吸水力和抗旱性。(3)针对果树不同生长季节对水分需求量的大小及自然降水量的多少,进行合理灌溉,满足果树生长对水分的需求。 实施优果战略,必须采取五方面措施:(1)合理负载。根据果树树龄、生长势、品种特性等相关因素,合理调整结果量,以达到稳产、丰产、优质的目的。(2)疏花疏果。按照“人工先疏蕾、后疏花、再定果”的原则落实疏花疏果措施,经克服“大小年”,提高座果率和果实品质。(3)摘叶转果。在9月上旬,通过适度摘除果实周围遮光叶片,转动果实方向来促进果实全面着色,增进果实品质,提高商品价值。(4)果实套袋。在疏花疏果工作结束之后,及时实施果实套袋,可预防病虫、鸟害,减少农药残留,促进果实着色,增加含糖量,提高商品价值。(5)喷施微量元素。通过叶面喷布钙、铁、硼、锌、铜等微量元素,促进果树正常生长发育,全面提高果实品质。 4、加强队伍建设,完善服务体系。要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尽快健全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要优化提高县一级,重点健全乡一级,普及村一级,兴办各种形式的果农协会,构建一个上下联动和左右贯通的服务体系。同时,要加强各级技术队伍的培训工作,特别是要狠抓农民技术培训工作,全面推广专业化、程序化、标准化的果园管理制度,落实配方施肥,节水灌溉,果园生草、疏花疏果,单果管理、限产增质,摘叶转果,分期采收,化学调节,生物防虫等先进技术。 5、培育龙头企业,加快形成产业链。构造龙型经济是产业化的关键,但龙型经济必须通过龙头企业来牵引。为此,要着眼于市场,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产业化建设的突破口来抓,形成由龙头企业带动果品产业化经济链。一是建立以果品销售为龙头的流通企业。组建***苹果开发集团公司,做到上联市场,下联农户,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与果农签订产销合同,及时将果农生产的果品打入市场,适时组织供给果农急需的生产资料,使企业与果农组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联合体,彻底解决果品销售问题。二是建立以果品贮藏加工为龙头的开发企业。要着力建立以千吨气调库为主体,简易窖、小土窖为补充的果品贮藏体系,贮果能力达到1500万公斤,实现旺季贮存,淡季销售,调剂余缺,保鲜增值。同时,要考察论证果品清洗、分级、上蜡生产线和果汁、果酒、果茶、果脯等加工生产线,做到多条腿走路,缓解市场供需矛盾,全方位增收创收。 6、培育市场体系,促进果品流通。构造龙型经济必须把产品带入市场经济的大循环,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一是开辟有形市场。要随着果品产业的大开发,在***永和乡、湫头乡、周家乡等主要果品生产区,建立一批批发销售市场,为外地客商提供交易场所,扩大产品销路;二是开拓无形市场。主要是要求企业或联合体努力提供优质服务,强化产品质量监督管理,讲求信誉,以产品和服务质量占领市场。三是扩大经营网络。在充分发挥业务部门经营主渠道的同进,正确引导果农进入流通领域,兴办各种购销组织,发动有能力、有特长的社会各界群众组成购销联合体,千军万马搞运销,推动果业商品经济的发展。 7、借鉴先进经验,制定激励政策。一要用足用活用好关于西部大开发、老区建设、扶贫开发等优惠政策,特别是今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鼓励农民增收的有关政策,切实制定***果业开发的优惠政策,为苹果产业的开发提供政策保障。二是要充分抓住国家关于取消农林特产税的有利时机,加大对果农的扶持力度,千方百计增加果园的经济效益,调动农民栽果的积极性。三要解决果树科研经费短缺问题,县财政每年要拿出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引种、育苗、试验、推广、培育、奖励等,以促进苹果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高素质农业劳动力缺乏,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农业产业化水平欠佳,难以强化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农产品质量不高,难以保障现代农业发展。综合服务体系不够健全,难以推进现代产业发展。

现代农业新技术论文在写的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需要改进

恩,我会做的

回答 一、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缺乏,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我国农业劳动力主体的文化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农村受过较高教育、年富力强的农村“精英”大多流出就业,留下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素质较为低下的妇女和老人,由于缺乏文化知识,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术的能力,“谷贱伤农”现象频频发生。也由于缺乏科技知识,也使一些高新技术成果难以推广和运用,难以实现生产过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科学化。低素质、低技能农业劳动力过剩,高素质、高技能劳动力短缺,农业向高端升级遭遇劳动力技能障碍。 二、农业产业化水平欠佳,难以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 我国总体上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产业化进程缓慢,仍然没有跳出小规模、低水平、传统粗放生产方式,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低,生产效率低下。细碎化的土地小规模经营和兼业化的养殖方式,造成专业化和标准化程度低,农产品产量低、质量次,无法满足规模化农产品加工业对成片规划化种植和养殖基地的需求,许多加工企业要从众多分散种植的小农户手中收购农产品,大大增加了收购成本。 三、农产品质量不高,难以保障现代农业发展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阶段,该阶段正是能源资源消耗、污染排放强度较大的时期,扭曲的市场机制拉动工业畸形增长。工业、城市用水急剧增加,与农业用水的矛盾越来越难以调和,由于缺乏严格的保护和治理措施,水质性污染导致水资源质量进一步下降。在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下,我国可用水资源的供给更加匮乏。工业污染导致不少农产品原料质量偏低,达不到加工业对农产品质量要求,还有一些农业生产者受利益驱使,滥用化肥农药,导致农产品安全问题,加工品出口和国内市场销售受影响,进而影响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四、综合服务体系不够健全,难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农业社会服务体系是为农业生产提供的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综合配套服务的专业组织,服务内容涉及销售、信息、科技、物资、加工、劳务、金融、经营决策、政策和法律服务等诸多方面。我国很多地区各类行业协会与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不平衡,整体规模小、服务形式单一,如何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布局规划、项目可研、决策咨询及相关的农业担保、保险等系列服务还较欠缺 提问 那我国现如今的对策呢 回答 1加强文化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素质 对于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来说,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提高农民素质,进而使农民素质能够不断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进程。目前,政府应不断加强对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鼓励高校的农林专业学生自主去农村发展,从而有效地促进我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为农业发展培养出具有高素质文化、专业化技术以及全方位管理的新型农业实施者,为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经营主体,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提问 好的,谢谢 回答 以发展农村经济带动农村城市化建设 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专业化农业进程 提问 我想问一下,您毕业或就读于那个学校 回答 怎么了,是觉得我的回答不满意吗? 提问 不是 您回答的不错,就是好奇 我在想我有没有机会也去回答问题 回答 哦哦,可以的,您想在这回答问题的话 满意帮我点个赞哦,亲 更多19条 

30年来,我国农村的改革经历了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规模经营现代农业三个阶段,从形式上完成了哲学意义上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毫无疑问,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驱动农村改革的两大轮子即体制变革和技术进步又构成了解决“三农”问题的两个关键。  一、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问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第一轮承包,是我党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始改革开放后的重大决策。这种新的生产经营模式,改变了人民公社僵化的官僚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使农业得到空前发展,贫困人口大量减少,农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从实践来看,15年的农村第一轮承包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劳动人口和生产条件相适应的。  跨入新世纪后,为期30年的第二轮承包又开始了。而这时的农业面临的内外环境与以前有所不同,有的甚至表现得尤为严峻。一方面,国内农业要面临“入世”后剧烈的国际竞争,要迎接发达国家的挑战;另一方面,还要面临国内二、三产业的强力竞争,尤其是人才和劳动力资源的竞争。  面对日益严峻的农业工作,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了关于“三农”问题的五个“一号文件”。陆续把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作为突出工作来抓。尤其是2007年,中央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但是据我们调查,目前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以下一些制约问题。  (一)发展现代农业主体缺位  现代农业,是一种“大农业”。它不仅包括传统农业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水产业等,还包括产前的农业机械、农药、化肥、水利和地膜,产后的加工、储藏、运输、营销以及进出口贸易等,实际上贯穿了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领域,成为一个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庞大产业群体。现代农业是以资本高投入为基础,以工业化生产手段和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有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相配套,用科学的经营理念来管理的农业形态。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可谓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显然应该是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新型农民。但现在很多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不仅素质不合要求,而且数量严重不够。  清溪场镇百花村四社,地属浅丘,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农民的社会意识、文化程度以及水源等自然条件都具有一般性。这里的农民很勤奋,热爱农业,经商意识淡薄,近年通过大力发展黄花产业,人均收入高于其它一般村社,这里的劳动力分布情况见下表  表一:百花村四社人口分布结构状况  可以看出农村主要劳动力占总人口的3%已外出。留在农村的主要是老人和儿童,占总人口的6%,在18岁——54岁的16人中,占1%,智力、视力残疾各1人,担任支书1人,厨师2人,其余11人,均因家中上有老,下有小,不得已,只好留在农村务农,没有一个人出于自愿留在农村务农。  百花村四社的人口状况具有代表性,以下是我们随机选择的巨光乡、望江乡、定远乡的三个社的人口结构状况。  表二:农村人口分布结构状况(三个社,总人口551人)  从表中可看出,外出人口,主要是劳动力,占人口总数的一半,留下人口虽然也近一半,但主要是老人和孩子,年龄段在18岁——54岁的占3%,其中还包括残疾人,劳动力所占比例更低。  农村劳动力状况堪忧,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人口占70%,城市人口占30%;农村人口多,劳动力也多。现在农村的主要劳动力是五、六十岁的老人,他们勤劳,大多是生命不息,劳作不止,晚年生活过得充实而不温馨,更多是凄凉。他们是当前农业的基本劳动力,他们中大多数人文化低,思想保守,不善于学习,缺少市场经济意识,不懂经营,生产方面能不投入尽量不投入,其产出不计多少,收一点是一点;耕作方式很难更新,多凭习惯生产;很难掌握新技术,劳动技能原始,劳动的体力也逐年递减。  探究农村劳动力缺失的主要原因,除了乡镇企业就地吸纳农村劳动力外,最主要的就是沿海城市工业引发的“民工潮”。在人民公社体制下,留于形式的集体劳动浪费了大量的劳动力。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村出现了剩余农产品,也出现了剩余劳动力。与此同时,沿海城市工业的迅猛发展急需大量的劳动力。从农民意愿来看,进城当工人是许多年轻人的理想追求,且在城市就业的收入远远高于农村。1992年,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鼓舞下,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了体制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形成高潮。截止现在,按我们调研的数据算,全国有不少于3亿农民工活跃在工矿企业、商贸服务的各个领域。  “民工潮”的出现被称为中国农民的第二次伟大创举。农民工的形成,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是顺应潮流、符合民心的好事。问题在于传统农业尽管产出低,但也需要大量劳动力。在传统的耕作和经营方式下,尽管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但仍然难以扭转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人才缺乏劳动力缺乏的局面。  因此,现代农业在与第二、三产业争夺人才和劳动力的市场竞争中落败。更为严重的情况是,即使农村缺乏劳动力,农村长大的孩子,接受完义务教育后,若不能继续升学,仍选择进城当农民工,没有年轻人自愿选择务农,农业生产已是后继无人,随着现在农村五、六十岁的老人劳动能力逐年下降,传统农业想维持下去也没有可能,所以,发展现代农业面对的首要课题是如何建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二)农业的科技服务不到位  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农业的发展对科学技术的依靠程度越来越高。现在农民对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已普遍认识,他们自觉运用已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在采用良种,使用化肥、农药方面,已明显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是,在防病虫害,更新种植技术,改变耕作方式,发展新的产品时,他们渴望获得具体的指导,具体服务农业生产是很不够,总的来看是有组织、有经费、缺服务。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与农民的要求相差太远。  涉农的科技人员并不少,农业、农机、林业、水利、畜牧在县有局机构,在乡镇有相关专业站所,有部门,有人员。农业局下设14个部门:农能办、土肥站、植保站、经作站、 蚕种站、蚕桑站、农技中心,种子站、良种站、茶果站、农技站、农业执法大队等部门,在编财政供养人员479人。农机局下设2个部门:管理站、推广站;在编168人,水利局下设10个部门:水政大队、防洪办、水保办、设计大队、水产站、鱼种站、冷水河管理所、柏林水库管理所、龙潭管理所、乡政供水公司,在编270人。林业局下设 5个部门:森林公安分局、农乐林场、龙潭林场、林业工作站、林业技术推广站 ;在编363人。畜牧局下设6个部门:动物防疫监督站、动物疫病监测中心、畜牧技术推广站、饲料监测站、畜禽良种站;在编财政供养人员312人。从数量看,农业科学技术人员远远高于西欧发达国家,可是开展的科技服务与其庞大的机构和队伍极不相称,不少人员不干本行,分片乡管人员主要在乡政府当听用,这部份人在岗工作,只是使用方式不对,是管理不当造成。业务部门主管,派驻乡镇这部份人,一年之中能开展几次培训,下乡指导几个地方农村工作就是最称职的了,许多人,许多时候并不在岗,农业科技服务不到位就不难理解了。  农业科技服务不到位的形成,其主要原因有:  从组织结构看,机构设置不科学,分工过细,又分头管理缺乏统一领导,很难发挥统筹协调、综合服务的功能。  表三:巨光乡农业服务中心在编干部情况一览表  从在职人员结构看,受过专业教育的人少,不少人员是为了就业,找饭碗,通过各个途经进入这些部门,这些人不论用什么办法,最大限度只能让他们工作时在岗,但他们不具备从事本职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很难开展业务工作。  如表三所示:该乡农业服务中心共有7人,虽然全部具有农学中专学历,但只有最年轻的2人才是正规中专学校毕业的,并且都在乡政府办公室听用;其它年纪较大的5人都属农村招聘干部,通过在职短期培训获得文凭的,所以实际的专业人员只占6%。并且这支队伍也不稳定,由于文笔较好,有1人已有跳槽意向。7人当中,只有1人在就读党校函授本科,但与农学无关,其他6人均无进一步“充电”打算。  从管理方式看,这些部门是财政供养单位,吃大锅饭,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不与农业收成发生直接联系。改革的春风不渡“玉门关”,不能从事专业工作者理所当然不工作,能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者又何苦要工作,没有激励机制,其工作效能也就可想而知了。  从社会发展看,农业在这之前,在家庭承包体制下,年老的农业劳动者重复昨天的故事,对科技要求并不主动,为这部份人的休闲提供了可能。  (三)政府的财政投资不到位  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从近几年的连续五个“中央1号”文件可以看出,在加大投入解决“三农”问题上,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总的体现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当代农民从财政获益是前所未有。我县2007年,就农口发给的各种补助、补贴就是十分惊人的一大笔资金:种粮直补6300多万,玉米种植补贴1200多万,油菜种植补贴185万,小麦种植补贴300多万,生态林建设补贴1000多万,建设标准粮田和相关项目1200多万,建设村级公路投资3100万元。其支出总额已相当我县全年的财政收入。农业方面的支出主要体现为政策性支出,已不是哪一个或几个部门能改变。从社会的角度看,这种方式的财政支出在全国是普遍存在,存在以下几个方面可探讨:  一是补贴分散激励作用消减。在农业方面大量发放各种补贴、补助,出于粮食供给的安全保障,各国如此。从量上看,由于我们的经济实力不如发达国家,我们所发补助金额数量也少些,因此,加大补助的呼吁不少。就我们在农村调查的情况,农民获取的补助,田地较多的地方补助也多一些,最多也只有不到300元,田地少些的地方补助更少。就一般家庭来说,一年多几百元,少几百元,对生活无实质性影响,发补助款既不能让农民富裕,不发补助费农民也不因此就贫穷,即农业补助费发放对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大。我们把相当全县全年的财政收入投向了农业,分散到千家万户,只是非常有限地改善了农民眼前的生活,而无法集中资金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只是促使农民年复一年地重复着低效农业的生产。  二是补贴错位积极性下降。发种粮补贴,免征农业税,十分明显,是出于粮食安全的需要,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在发放补贴的操作中,出于防范腐败,机械地按1984年前后承包地发放到人头,现在农村实际耕作田地与当初承包关系已有很大变化。这就意味着,有承包地的农村人就有补贴,现在种地的人可能并无补贴,即所发放的种植补助并没有起到调动劳动生产者积极性的作用,这样发放的补贴,起的只是社会福利的作用。  三是投入太少基础改善乏力。国家下拨的资金有限,投入种植补贴后,能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就必然少了,根据我县2007年的财政投资分析,在1亿元的投入中,用于基础建设的只有3000万元,只占30%。农业基础设施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决定以后几十年,几百年,甚至更长时间;它不但决定现在农民的生活,也决定未来农业的发展。就一个农业大县来讲,一年3000万元的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并不多,更何况很多时候这种投入和使用并不科学。从基层干部和群众对财政投资的评价看,财政投资管理混乱,人情项目、关系项目随处可见,确立项目不论证、审批项目不公开、投资运用不监督、结项之后不评估的现象依然存在,整个财政投资还缺乏管理程序。  (四)发展需要的体制不到位  现在农村,统一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即土地承包到家庭,生产自主,收益自己得。这是农村改革最先建立起来的经营承包责任制,经过了第一轮承包十五年期限后,现在进入第二轮为期30年的承包期限中,在我县农村考察承包责任制执行情况,有以下问题值得深思和重视:  一是安于现状的思想惰性。这种体制深受当前务农的农民喜欢,在200多村民中问卷调查,100%认为现在的承包责任制好,在30多个乡村干部中调查,绝大多数也赞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这是因为:第一,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对社会管理水平要求最低。与我们现在的管理现状相适宜,农民自己决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乡村干部多管少管、不管均可以,农民自由,乡村干部自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不认为这种制度有何不妥。第二、家庭自主种植、养殖,调整方便灵活,容易适应市场变化,经过近30年的运作,农民已基本适应了这种经营模式。第三、生产分散,品种多样,有利于充实市场,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生活的要求,全社会对承包责任制认同者居多。新一轮深化农村改革还缺乏广泛社会基础。要建立发展现代农业相适宜的体制还要做大量的社会宣传。尤其是要教育广大农民和乡村基层干部,为建立现代农业做思想准备。  二是应对市场的被动性。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农业参与国际竞争是不可避免。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到2006年,已经渡过了五年的保护期,农业将要面对来自发达国家先进的农业挑战,当前的农村,全国是同一种体制,家庭承包、分散经营,没有规模效应,缺乏竞争力。从我县县城菜市场的变化,足以说明现在的农业经营是多么不能与规模经营竞争。供给我县居民生活所需蔬菜原来主要由本地菜农提供,近年来全部靠外地输入供应,本地菜农业迫于成本压力,不得不放弃蔬菜生产。现代农业要建立有规模的经济实体,降低生产成本,发展有竞争能力的农业企业,分散经营的小农生产制度是不能承载现代农业的。  三是生产方式的落后性。当前的农村,社会管理是乡政府的事,农业的生产劳动则是管理的盲区。考察现在农村的劳动手段,基本停滞在30年前,手工工具,一个农业劳动力最多的种了10亩田地,一般种几亩田地。少则种几分地的蔬菜,劳动效率低下,农民的收入怎么能不低?现代农业要求运用新的农业技术,要求扩大经营规模,要求科学严格的管理,要求提高生产效率。现在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家一户分散生产,既不利于科技的推广,也不利于规模化的经营。因此这种旧的生产方式不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生产手段和方法。  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近30年。在这种分散的生产经营模式下,30年里,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停滞不前,没有新修一口塘堰。在农村随处可见淤塞的水塘,病险的水库。在我们走访中,不论是农民,还是乡村干部,都认为:农业的基础设施在这30年中没变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适应农民小生产者心理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私有观念,乡村干部都说现在农村公益事业很难开展,现在要希望农民出钱出力修农田水利基本不现实,没有基础设施做保障,现代农业不可能建立。  农民已习惯和接受了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不相适应,低下的劳动生产率,简陋的农业设施都决定了改革这种体制的必然性。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  现代农业要用现代社会已建立的市场经济理念经营农业,用当代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大力提高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当前在我国农村普遍还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营体制,这种体制在建立之初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但30年过去了,到今天,它已面对难以逾越的障碍。建立现代农业相适应的体制,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一)创新经营体制  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占有、劳动产品的分配、在劳动生产中人的地位,农村30年的改革开放,建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仅仅改革了劳动产品的分配一个方面,所以,农村的改革滞后于城市,农业的改革滞后于工业。建立现代农业的过程,也是深化农村的改革过程,建立新的生产资料占有方式,重新确立在生产劳动中人的地位,是深化农村改革的基本内容,是发展现代农业必然涉及的领域。  1、农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土地,我国关于农村土地的政策始终坚持集体所有,“我国农业必须坚持两个长期不变:社会主义集体道路、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不变,集体经济要建立责任制不变。”(1982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长期以来,谁代表集体行使权力,是模糊的,土地都承包到户了,谁是发包主体,县、乡、村、社各说不一,有说是乡政府,也有说是村委会,还有说是社长,实际上在改革之初,农民自发地把当时的生产队的地按当时的人口平分承包了,后来有些做了调整。土地所有权长期模糊,没有法人行使保护权,但也没有人能够轻易处置农业用地,客观上也起到了保护农用地的作用。我们认为,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但要明确由哪一级组织代表集体行使用权力。为发展现代农业集中使用生产资料提供操作上的方便。  2、农民没有土地的所有权,仅靠承包土地获取了经营权和收益处置权。发展现代农业,投资主体,只有通过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取得经营的权利,才能建立起有一定规模的农场、农业特产公司、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组织。土地产权不确定不明晰,土地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作为农民唯一把持的实际权利,无法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转化为实际资本,无法转化为农民的巨大收益。因此,土地在发展新型农业建设新农村中的作用远没挖掘和发挥出来。  3、土地经营权的流转过程,实质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组织从农民手中收购农业经营权的过程,这是发展现代农业最为复杂的环节。如果让没有文化、没有技术,甚至还没有完全适应市场的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拥入城市,形成贫民窟,那这样的改革是失败的,反之,如果为了保证农民利益,无视开发农业者的收益,也没有法人去经营农业。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农村的实际情况为解决经营权顺利流转提供了可能性,根据农民的生活来源,分为四类,第一类,对土地高度依靠,即全家的生活来源主要靠农业收入,没有其它收入;第二类,对土地中度依靠,即农业收入养活了部分家庭成员;第三类,对土地低度依靠,即从农业生产获取一定的收入,但已不是生活的主要来源,失去农业不会影响基本生活,第四类,对土地不依靠,即全家从户口说是农村人,但早已脱离了农村,举家外迁,农村有空房子,有承包地。四类人情况不同,在收购经营权时也应分别对待。  表四:农村人对土地的依靠程度统计表(抽样127户)  对高度、中度依靠农业生存的家庭,要考虑以土地入股分红,有劳动能力的要吸收他们成为农业工人,保证有可靠的生活来源;对低度和不依靠农业生存的家庭,要考虑以城市户口和最低社会保障换出家中土地承包权,特别是那些在农村空户(在农村有房,有承包地,有农村户口,多年已无人在农村居住)只要在城市改革中,把农民工一同拿入,不再坚持城市、农村界线,就解决了28%的农村人转移,如果进一步做好低度依靠农业的24%的这部分人的工作,就解决了多数人的问题,其实,完全以农为生,只有20%左右的人。通过经营权流转,实现土地集中经营是完全有条件。  (二)创新组织管理方式  农村的改革,在30年前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在适应市场经济方面没有实质性的改革,现代农业是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的农业,建立现代农业,必然要求对农村进行适应市场经济的改革,建立适合市场经济的组织管理方式。  1、政府管理农业的机构设置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现政府管理农业、农村的机构太多,有农业局、农机局、林业局、畜牧局、水利局和相关的一些机构,共有十来个部门。在工作上分工不十分明确,又经常出台一些这样那样的规定,常有这样那样的检查,给乡村工作带来许多麻烦。从这些部门的工作可分为三类,一是服务农业;二是管理,包括执法;三是经营。从服务农业的政府部门看,可以建立一个统一的部门,把农业、农机、畜牧、水利合并为一个大农业局,下辖所有服务农业的机构;从部分管理职能看,可以交县乡政府,把部门执法归到统一的司法机构执行;从工作内容看,有经营性质的,回归市场如种子站、蚕种站、蚕桑站等。  2、成立农业行会组织,可以根据品种、特色产业,成立农民自己的行业协会。发挥中介组织作用,从事市场营销,宣传产品,采购生产的原材料,接纳新技术,推出新产品,成为农民联系市场的桥梁。政府要帮助组建,但不参与运作,当好监督人,若行业协会违背服务“三农”的宗旨,政府要依法处罚,甚至解散该协会。我县望江乡成立的富民黄花合作社,其成功运作,帮助了黄花产业发展。是发挥中介组织服务三农的成功范例。  3、成立各级农民协会,农民协会对农民、农业就相当工会对工人和工厂,主要代表农民,处理好社会、政府与农民的关系,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三)创新财政投入的方式  进入新世纪,中央确立“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免征农业税,废除各种不合理的费用,还发放一些补助,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很大,但对发展农业起到的作用又很小,这主要是财政投入的方式不科学造成。在发展现代农业时,必须创新财政投入的方式,实现发展农业的真实目的。  1、在清理农村承包地的基础上,保证财政发放的各种补贴落实到种地、造林、养殖禽畜的农民或经营农业的组织,取消那些虽有农民身份,但已脱离农业生产的人获取补助。按照袁隆平院士的建议,就是取消现有以耕地面积为准的补贴方式,改为以卖给国家商品粮为准的补贴办法。这种新办法,既可改变以前种地得不到补贴、得到补贴不种地的弊病,又可鼓励农民自觉运用科技,提高粮食产量。  2、鼓励多渠道投资发展现代农业组织,现在投资主体单一,要收购农民的经营权,建立农场、农业园区,仅有财政投入不够,要发挥社会团体,有实力的企业投入农业的积极性,从政策、税收、服务等方面加大对农业企业的扶持力度。  3、发展农业的项目投资要建立投资的程序和制度,减少随意性。现在农村基层对财政随意投资意见大,该投入的拿不到钱,一些地方钱又多得用不完,更有盲目投资,一些投资很大,收益又很小,花了国家冤枉钱,目前的财政投资混乱,项目缺少科学论证,实施过程无监督,验收不公开,事后无效益分析,发展现代农业不能离开资金的投入,这种投入不改变,现代农业难以建立。  (四)、创新农业科技服务的方式  现代农业要用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没有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现代农业就很难形成。在现代农业的初创阶段,转变农业科技服务方式,是为了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  1、在传统农业大量存在,现代农业实体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农业市场对农业科技的催化力量不够,政府要做好过渡时期的工作:广泛发动高校、农科所、实验场站进行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大力鼓励转化为实用技术,政府直截了当购买专利技术,服务农业。  2、改革分配制度,建立激励机制,调动众多涉农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变农民要我服务为我要为农业服务,主动工作。对不称职人员,要限时学习达到一定水平。对农科人员也要实行资格认证,不具备服务农业的科学知识者要及时淘汰。  3、拓展农业科技服务的范畴,不仅传导新技术,还要传导新的耕作方式,推广农业机械,宣传先进的管理理念。在农村劳动力缺少,既不可能出一道政策让农民工回到农村,也不可能要第二、三产业主动让出劳动力,现代农业要走出传统农业的困境,就必须依靠大量使用科学技术,广泛使用机械,改精耕细作为粗耕的新的耕作方式,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用较少的劳动力实现农业的发展。

文写作中易存在什么问题知道更好得

我国科技期刊整体质量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和困难

我国的科学技术确实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很大。根据瑞士洛桑经济管理学院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年度报告和联合国发展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对世界主要国家科技实力评价进行的综合研究认为,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居中游水平,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前列,但与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差距仍然很大。2017-2022年科学技术类市场行情监测及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从话题中深层地渗透出,在中国科技发展的背后隐藏的另外一种潜在问题,那就是虽然现在中国科技发展迅猛,但是仍和发达国家有着很大差距。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中国科技水平与新型工业化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异,综合国际上有关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国家中,居于28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注意事项:由于各国的禀赋有差异,资源存在约束,因此在各个领域的投资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发展实践表明,世界各国R&D(研究与开发)投资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重点投资最有希望在国际竞争中领先的产业部门,特别是能够产生重大技术突破、进而获得产业发展带动作用的部门。例如美国在制定国家R&D投资政策时,其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通讯设备,航空与航天,计算机与软件,电子元件,科学仪器,新型材料这七个产业之中。我国也应该在制定科技创新政策时有选择性地支持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特别是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的高技术行业和战略行业。

我国科技发展的现状: ①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 ②从整体看,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③要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推进改革开发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当今世界,国家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科学技术竞争。科学技术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为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提供着基础和动力。科学技术竞争已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占据了它,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发展方式粗放落后,经济结构不合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虽然取得了举世贫富差距过大。根据联合国有关组织分析,基尼系数在3―4之间表示收入差距相经济发展面临下行压力。中国经济以8%的速度持续增长了30多年,2012首次“破8”,区域发展不平衡。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梯度发展”政策,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市场和资源环境有待改善。市场环境的好坏关乎经济的发展,也会影响社会稳定。

当前税收征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风险管理理念有待更新。税收风险管理理念作为国际上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引入我国税收管理实践的时间还不长,税务人员对税收风险管理理念的学习和认识还有一个过程,税收管理工作仍然停留在原有的思维模式中,风险管理还没有普遍运用到税收征管中去,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的理念还没有从根本上树立起来,纳税人忽视税法遵从和风险管理的现象依然存在。  税收征管程序有待规范。现行税收征管程序是根据原“34字征管模式”制定的,在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新体系下已显得陈旧和不完善,税源管理缺位的问题比较明显,重点税源管理程序不细化,中小税源管理程序过于复杂;纳税评估的法律地位不明确,纳税评估的质量不高,对纳税申报真实性、合法性审核不到位,税收征、管、查等环节的配合不协调,制约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税源分类管理有待改进。管户与管事相结合、属地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在《税收管理员制度》中有明确的规定,但在实际征管工作中,税收管理员仍旧习惯于属地划片固定管户方式,税源管理职责分工不够科学,对所有的纳税户均衡安排征管力量,导致重点税源和重点行业等高风险领域管理力量不足,征管力量占比相对较低,一些复杂涉税事项的管理层级较低。  信息管税水平有待于提高。信息管税为税源管理提供支撑作用,“全面、及时、准确”六字数据采集要求不能落到实处,现有数据质量水平不高;政府部门等第三方配合不够,第三方信息共享平台没有建立起来,内、外部涉税信息比对困难较多;数据分析设立的指标较多,没有建立统一的数据分析模型,缺少一个统一的数据分析应用平台,传统的分析手段无法适应信息管税的新形势。  税源管理运行机制有待加强。由于税源管理运行机制仍在探索过程之中,完善互动机制的相关法规、制度还不够配套。就内部而言,目前税源互动机制在环节上不够流畅,衔接不紧,影响了其应有效能的发挥;就外部而言,税务部门与政府部门等单位缺乏信息交换,一些部门对协税护税工作重视不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不愿提供涉税信息,加大了税源监控工作难度。

石油科技论文中存在的写作问题有哪些

科技论文写作技巧、写作套路小青春充满坑2018-03-20近日小编正在写毕业论文,特地整理了一些平常科技论文的写作技巧之类的,给广大朋友们学习借鉴。篇幅有限,请大家见谅。1、标题的写法标题是文章的“眼”,是连接文章和读者的桥梁,应当简明精炼并准确表达正文内的信息。小技巧:写论文前先拟定一个标题,之后编写过程中不断修改,待正式成文时敲定最终标题。*主要注意以下几点*(1)标题字数尽可能不超过25字(2)不能出现动词或谓语(3)涵盖研究对象(4)标题必须与正文内容相符(5)要突出特点(6)要包含关键词(7)标题中不要出现符号(8)不能出现副标题(9)去掉不必要的“研究、分析、探讨”等词2、摘要的写法摘要和标题结合起来相当于一篇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的短文,即不用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论文中的必要信息。它是作者对该篇论文精华部分的高度概括,用简单、明确、易懂、精辟的语言反映作者的观点、主要内容、研究成果、独到的见解,分层次,条理性强。摘要写作强调四要素,即目的、方法、结果(或过程)、结论。摘要必须回答“研究什么”、“怎么研究”、“得到了什么结果”、“结果说明了什么”等。研究目的:一句话即可;研究方法:一、两句话就好;结果或过程:此乃摘要部分核心,但也要尽可能语言简练、惜字如金。结论:尽可能言简意赅。注意事项:(1)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2)不得简单重复标题中已有的信息。(3)用第三人称。(4)除了实在无法变通以外,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出现插图、插表。(5)不用引文,除非该文献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6)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7)切忌不可将摘要、序、结论写的一样。(8)摘要、引言、结论三者之间的关系:①“摘要”应有结论性的语言;②“引言”不应出现结论性的语言;③“结论”不应出现背景介绍、论文主要分析部分。3、引言的写法引言是正文前面一段短文,是论文的开场白,主要交代本研究的来龙去脉,可分为如下几部分:(1)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简短介绍写作背景和目的、缘起、发展状况或发展水平或研究热点、研究意义或存在问题。(2)理论依据和理论背景。对本文研究对象,前人做了哪些研究,解决了哪些问题,还存在哪些空白、不足或缺陷,希望解决什么问题,该问题的解决有什么作用和意义。(3)预期结果及其地位、作用和意义。对这些空白、不足或缺陷,作者打算采用什么新方法解决呢(一句话说清即可)?通过本文研究,希望达到……目的;或者说明本文在……方面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引言也可以点明本文的理论依据、实验基础和研究方法,简单阐述其研究内容;三言两语预示本研究的结果、意义及前景,但不必要展开讨论。注意事项:(1)开门见山,不绕圈子。(2)言简意赅,突出重点。(3)尊重科学,实事求是。(4)不得和摘要、结论雷同。(5)不必交待开题过程和成果鉴定程序,也不必引用有关合同和鉴定的全部结论。(6)不要插图表和数学公式的推导证明。(7)摘要、引言、结论三者之间的关系:①“摘要”应有结论性的语言;②“引言”不应出现结论性的语言;③“结论”不应出现背景介绍、论文主要分析部分。4、结论的写法结论是论文中各个章节论述后所得结论的综合,就是根据正文中的理论分析、试验验证、考察等,通过对比分析、归纳、判断、推理等总结出的创新点、新突破及指导性、经验性规律,要求写2~3点即可,不必长篇大论。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本文的亮点。综合全文,究竟说明了哪些问题,总结出了哪些规律,解决了哪些理论或实际问题,有何创新点、新突破及指导性、经验性规律,有何理论上和实用上的意义及价值?(2)与已发表过论文的相同点或不同点。本研究工作与前人工作的比较,作者作了哪些修正、补充、发展或否定。(3)本研究的不足之处、遗留问题、建议或展望等。注意事项:(1)结论应该内容准确、语言简洁、层次分明。(2)不得和摘要、引言相近或相同。(3)与正文内容应一致,不可出现夸张描述或无中生有的东西。(4)结论不能写成对文中各章节的简单重复。(5)不要轻率否定或批评别人的结论,也不必作自我评价。(6)不得出现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出现插图、插表。(7)不得出现参考文献。(8)摘要、引言、结论三者之间的关系:①“摘要”应有结论性的语言;②“引言”不应出现结论性的语言;③“结论”不应出现背景介绍、论文主要分析部分。

学生在大学阶段主要是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因此,尽管经过刻苦努力和教师的指导,但写作的毕业论文中肯定还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只不过是问题的程度不同,方面不一样而已。毕业论文的成绩具有相对性,即使是优秀的毕业论文,也还是能够找出许多问题的,并且科学研究是无止境的,人们对问题的认识也是逐步深化的。毕业论文写作中常见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选题方面。毕业论文选题是否得当会直接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常见的选题方面的问题有以下几种。 选题过大。毕业论文的选题应选取有科学价值或实用价值有现实可能性、大小适中的题目。选题太大,难以把握问题的切人角度。此外,题目太大,难以深人细致地剖析问题,容易泛泛而论。选题过难。由于学生受时间、精力的限制,以及材料方面的局限,应注意选题的难度既不要过大,也不要超出自己所学的专业领域。虽然毕业论文的选题不能过大过难,但也不能太小、太简单,否则毕业论文的工作量不够,质量也不会很高。选题陈旧。选题不要太陈旧,如果查阅文献有太多类似的文章,缺乏新鲜感,最好换一个话题。切忌一切照搬别人的材料和结论,应该在前人的基础上,敢于提出前人没有提出或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最好多选一点与现实生活、当代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关的课题,注重研究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二)观点方面。观点是文章的灵魂,确立一个明确的观点是毕业论文写作的关键,观点要力求正确,有新意,有理有据,这是写好毕业论文的基本前提。常见的观点方面的问题有以下几种。基本观点错误或有偏颇。基本观点是指统率全篇毕业论文的基本论点与总结论。如果基本观点错了,其他一切论点、论据都不能成立,整篇论文也就站不稳脚跟了。 观点主观、片面。要避免毕业论文的观点走极端,妄下结论,也要防止观点只顾一头,缺少唯物辩证法所要求的全面性。例如,有一篇论文为了说明企业分配制度改革,提出用“三铁”打破工人的“铁饭碗”,这“三铁”是“铁心肠、铁手腕、铁面孔”,这就在批判“铁饭碗”时走了极端,把工人放在被改革的一面。又如,有的是捕风捉影,主观臆断,任意夸大或缩小,然后就匆忙地谈看法、下结论,这样的论文,缺乏准确性和真实性,所以也就缺乏科学性。

毕业论文,科技论文也是一种学术论文。现阶段,在我国,科技论文一般泛指SCI、EI、ISTP论文等。按照专业领域来说,生物工程、临床医学、物理、机械工程、计算机研究、经济管理等专业科技论文的需要比较广泛。按照研究方法不同,科技论文可分理论型、实验型、描述型三类,理论型论文运用的研究方法是理论证明、理论分析、数学推理,用这些研究方法获得科研成果;实验型论文运用实验方法,进行实验研究获得科研成果;描述型论文运用描述、比较、说明方法,对新发现的事物或现象进行研究而获得科研成果。

人的步调有快有慢,该紧的就是那么几步,高考、大学毕业、考研、择业、择偶。对于四年大学生活,毕业就是我们最该紧一紧步子的那步。如何走好毕业这一步,小毕来给你们来支招。

  • 索引序列
  • 现代农业新技术论文在写的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和困难
  • 现代农业新技术论文在写的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
  • 现代农业新技术论文在写的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需要改进
  • 我国科技期刊整体质量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和困难
  • 石油科技论文中存在的写作问题有哪些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