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编辑部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编辑部

发布时间: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编辑部

气象水文装备,是环境类核心期刊吧,投稿难度是比较大的。当然学术度是比较高的。投稿邮箱谢谢采纳。

(一)气象资料生产与分类气象数据资料信息主要由国家和地方各级气象信息中心收集管理。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利用气象仪器、气象雷达、气象火箭、气象卫星及其他遥感、遥测设备对大气进行综合观测,并用计算机对所获资料进行整理。在各个地方还有大量气象人员收集气象信息。气象数据是指我国按照气象业务要求布设的各类气象台站(含气象卫星)观测、积累的及利用各种途径收集、存档的各种载体形式的气象资料及其整编、分析成果。按照国家和中国气象局保密规定,气象数据的共享和提供利用划分保密的等级包括绝密、机密、保密、内部、公开五级。根据气象数据内容属性或特征,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区分和归类,气象数据具体分成了15类:高空气象资料、地面气象资料、气象辐射资料、海洋气象资料、农业气象资料、冰雪圈资料、大气化学与大气物理资料、水文气象资料、日地物理资料、分析资料、气象灾害资料、历史及替代资料、土壤与植被资料、雷达资料以及卫星资料。(二)气象资料的服务机构由于服务机构的不同,气象资料数据信息的服务内容不一样。当前,气象资料数据信息服务的提供者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中国气象局公共服务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以及中国气象局图书馆。中国气象局公共服务中心主要是在线提供天气信息、灾害预警、气象科学知识、气象政策信息、气象产品信息等资料的浏览、下载,国家气象中心主要是在线或离线提供各类气象科学数据资料。中国气象局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主要有:专题服务包括科技查新、定题服务、图书馆文献资料通讯、中国暴雨动态、城市环境动态,特色馆藏包括WMO出版物、AMS连续出版物;顾客天地包括咨询台、图书荐购、常用科学数据、世界主要城市气象数据;网络导航包括网上数据库连接、专业图书馆连接、气象类教育机构连接;书刊检索包括馆藏书刊检索、维普中文期刊、MGA文摘数据库、全国期刊联合目录、中文气象科技文献和气象期刊文摘;数字资源包括书生电子图书、AMS会议全文数据库、AMS期刊全文数据库等。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是中国气象局直属事业单位,承担着国家级气象基础信息、计算机、骨干网络和通信资源的运行、管理、维护、建设及服务任务,同时它还承担着WMO亚洲区域气象通信中心、北京高性能计算机应用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档案馆和世界数据中心气象学科中国中心[WDC-D(M)] 的任务,与北京高性能计算机应用中心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气象资料室(以下简称“气象资料室”)与中国气象局气象档案馆、世界数据中心气象学科分中心(北京)[WDC(M)for Beijing]是“一个单位,三块牌子”,是全国气象数据中心,也是国家专业档案馆之一,隶属于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作为中国气象学科的国家级数据中心,负责中国气象局国家级高性能计算机系统、骨干计算机网络系统、CMA-Internet系统和气象通信网络系统的运行、管理、维护、建设和服务;负责承担全国和全球范围的气象数据及其产品的收集、处理、存储、检索和服务;研究与应用最新数据处理技术;加工和开发各类气象数据产品;承担国家级气象档案馆的任务职责,负责全国气象记录档案和工作档案的收集、归档、管理和服务;承担数据和档案业务对省级的技术指导。各省级气象资料室开展本辖区范围的气象资料社会化服务,及时向国家气象数据中心上报气象数据等具体业务。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2008年5月成立的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主要负责国家级媒体气象服务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服务以及全国公共气象服务的业务技术指导等任务。下设三个管理机构和产品服务室、网络服务室、科普宣传室三个业务机构,承担国家级公共气象信息收集、产品加工、制作和服务;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服务;全国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建设;中国天气网、中国兴农网等公共气象服务门户网站的建设与运行管理;科普宣传以及公共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公众满意度调查等业务。为各级政府、公众、行业和专门顾客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不断提高气象服务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中国气象图书馆中国气象局图书馆现已发展成为全国气象专业文献收藏中心和气象专业文献检索中心。中国气象局图书馆的职能与任务是全面收藏国内外(尤其是国外)气象专业的各种出版物(期刊、图书、技术报告、会议文集、WMO出版物、电子出版物);利用各种手段(传统借阅、刊物编辑、计算机检索、网络服务)向全国气象部门及国家有关部门(海洋、农业、环境、民航和大学等)的科研、业务单位提供专业文献信息服务。图书馆现有藏书20余万册,其中中文图书10万余册,期刊1000余种;其中外文期刊700余种,中文期刊300余种,馆藏书刊70%为外文书刊,语种包括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等,馆藏书刊覆盖了80%的专业出版物。读者凭个人有效证件办理借书证,即可入馆借阅。近年来图书馆引进了荷兰Kluwer Online外文期刊数据库、ScienceDirect外文期刊数据库、书生中文电子图书、清华同方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文摘等网络数据库,开发了中文气象科技文献库、外文气象期刊文摘库、美国气象学会会议文集数据库等多种文献数据库,图书馆馆藏书目资源信息也通过网络为顾客提供便捷的信息检索与文献提供服务。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编辑部工作

我国有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和300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沿海地区台风、大风、暴雨和海雾等海洋气象灾害频发,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2014年仅“威马逊”超强台风登陆我国就导致88人死亡失踪,9 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5亿元。 海洋水文气象预报业务,一般由国家或地方的专门海洋预报服务机构或气象业务系统的海洋服务部门承担,以各种海洋环境条件的实况通报、文字和图表形式发出预报和警报,为有关部门和公众服务。为了直接服务到海上作业者,有些预报可通过无线电传真广播或口语广播进行服务。无线电传真广播的项目有各种海洋天气分析和预报图,海浪实况和预报图,表层海流、海温、海冰等的实况和预报图,海洋灾害警报等。对海洋表层以下的海洋环境要素,已开始预报,但准确度尚低,仍有赖于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建立和健全全球性的海洋立体监测体系。为应对海洋气象灾害,我国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开展海洋气象业务。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初步建立了由观测、预报、服务、信息网络等组成的海洋气象业务体系,台风预报预警等领域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海洋气象整体业务能力尤其是海上气象观测、远洋服务等与世界领先水平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远不能满足我国海洋强国发展战略日益增长的需求。

(一)气象资料生产与分类气象数据资料信息主要由国家和地方各级气象信息中心收集管理。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利用气象仪器、气象雷达、气象火箭、气象卫星及其他遥感、遥测设备对大气进行综合观测,并用计算机对所获资料进行整理。在各个地方还有大量气象人员收集气象信息。气象数据是指我国按照气象业务要求布设的各类气象台站(含气象卫星)观测、积累的及利用各种途径收集、存档的各种载体形式的气象资料及其整编、分析成果。按照国家和中国气象局保密规定,气象数据的共享和提供利用划分保密的等级包括绝密、机密、保密、内部、公开五级。根据气象数据内容属性或特征,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区分和归类,气象数据具体分成了15类:高空气象资料、地面气象资料、气象辐射资料、海洋气象资料、农业气象资料、冰雪圈资料、大气化学与大气物理资料、水文气象资料、日地物理资料、分析资料、气象灾害资料、历史及替代资料、土壤与植被资料、雷达资料以及卫星资料。(二)气象资料的服务机构由于服务机构的不同,气象资料数据信息的服务内容不一样。当前,气象资料数据信息服务的提供者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中国气象局公共服务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以及中国气象局图书馆。中国气象局公共服务中心主要是在线提供天气信息、灾害预警、气象科学知识、气象政策信息、气象产品信息等资料的浏览、下载,国家气象中心主要是在线或离线提供各类气象科学数据资料。中国气象局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主要有:专题服务包括科技查新、定题服务、图书馆文献资料通讯、中国暴雨动态、城市环境动态,特色馆藏包括WMO出版物、AMS连续出版物;顾客天地包括咨询台、图书荐购、常用科学数据、世界主要城市气象数据;网络导航包括网上数据库连接、专业图书馆连接、气象类教育机构连接;书刊检索包括馆藏书刊检索、维普中文期刊、MGA文摘数据库、全国期刊联合目录、中文气象科技文献和气象期刊文摘;数字资源包括书生电子图书、AMS会议全文数据库、AMS期刊全文数据库等。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是中国气象局直属事业单位,承担着国家级气象基础信息、计算机、骨干网络和通信资源的运行、管理、维护、建设及服务任务,同时它还承担着WMO亚洲区域气象通信中心、北京高性能计算机应用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档案馆和世界数据中心气象学科中国中心[WDC-D(M)] 的任务,与北京高性能计算机应用中心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气象资料室(以下简称“气象资料室”)与中国气象局气象档案馆、世界数据中心气象学科分中心(北京)[WDC(M)for Beijing]是“一个单位,三块牌子”,是全国气象数据中心,也是国家专业档案馆之一,隶属于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作为中国气象学科的国家级数据中心,负责中国气象局国家级高性能计算机系统、骨干计算机网络系统、CMA-Internet系统和气象通信网络系统的运行、管理、维护、建设和服务;负责承担全国和全球范围的气象数据及其产品的收集、处理、存储、检索和服务;研究与应用最新数据处理技术;加工和开发各类气象数据产品;承担国家级气象档案馆的任务职责,负责全国气象记录档案和工作档案的收集、归档、管理和服务;承担数据和档案业务对省级的技术指导。各省级气象资料室开展本辖区范围的气象资料社会化服务,及时向国家气象数据中心上报气象数据等具体业务。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2008年5月成立的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主要负责国家级媒体气象服务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服务以及全国公共气象服务的业务技术指导等任务。下设三个管理机构和产品服务室、网络服务室、科普宣传室三个业务机构,承担国家级公共气象信息收集、产品加工、制作和服务;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服务;全国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建设;中国天气网、中国兴农网等公共气象服务门户网站的建设与运行管理;科普宣传以及公共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公众满意度调查等业务。为各级政府、公众、行业和专门顾客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不断提高气象服务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中国气象图书馆中国气象局图书馆现已发展成为全国气象专业文献收藏中心和气象专业文献检索中心。中国气象局图书馆的职能与任务是全面收藏国内外(尤其是国外)气象专业的各种出版物(期刊、图书、技术报告、会议文集、WMO出版物、电子出版物);利用各种手段(传统借阅、刊物编辑、计算机检索、网络服务)向全国气象部门及国家有关部门(海洋、农业、环境、民航和大学等)的科研、业务单位提供专业文献信息服务。图书馆现有藏书20余万册,其中中文图书10万余册,期刊1000余种;其中外文期刊700余种,中文期刊300余种,馆藏书刊70%为外文书刊,语种包括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等,馆藏书刊覆盖了80%的专业出版物。读者凭个人有效证件办理借书证,即可入馆借阅。近年来图书馆引进了荷兰Kluwer Online外文期刊数据库、ScienceDirect外文期刊数据库、书生中文电子图书、清华同方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文摘等网络数据库,开发了中文气象科技文献库、外文气象期刊文摘库、美国气象学会会议文集数据库等多种文献数据库,图书馆馆藏书目资源信息也通过网络为顾客提供便捷的信息检索与文献提供服务。

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大气物理……

纠正几个误区:气象工作分为很多领域,气象观测是最基础,天气预报是核心,卫星云图是遥感类。天文、地理与气象专业都相距较远,简言之,天文研究外太空,地理研究我们脚下,气象研究二者之间。当然,三者也不是没有联系的。呵呵。。。如果要学的话,大学应该是气象专业。我国最大的气象专业高校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南京气象学院),此外,北京大学、兰州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原成都气象学院)等高校都有大气科学专业。此外,一些农业院校还设有应用气象专业,农业气象也是气象部门的传统业务之一。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等专业也与气象有重要联系。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编辑部是干嘛的

就是杜泽杂志的市场调研 审稿等

季刊

编辑部一般是负责报纸刊物、电台、电视台等媒体的市场调研,选题开发,选题列选,选题报批,约稿,出版合同,审稿,成本开支估算,发稿,审读校样,签发付印样,审读样书,结算稿费等事务的部门。根据出版方针任务和媒体的播放任务,结合本编辑部所承担的专业,提出长远的选题规划,近期的发稿计划,联系作、译者,组稿,审稿,加工修改稿件,按期发稿,同时还要经常注意与本专业有关的国内外学术界情况,了解播放内容、出版动态,听取作、译者和读者的反映,培养和提高室内编辑工作人员的思想水平和业务修养。因此,编辑部既是贯彻本社出版方针、保证出版物质量的关键部门,也是培养有专业特长的编辑人员的培训部门。编辑部是媒体和出版社内编辑、出版、发行三个环节中最关键的一环。编辑部力量的强弱,工作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媒体和出版物的质量,甚至影响到出版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体的兴衰。

编辑部就是一个大家庭,主编和小编们负责写书给大家看。编辑部就是一个展示自我的地方。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编辑部工作职责

一、责任编辑的工作范围如下:  责任编辑至少有三大责任:  ①业务责任,亦即技术层面上的观点把握;  ②政治责任,亦即思想,层面上的观点把握;  ③经济责任,亦即利润层面上的创收指标。  编辑职业包括排版(者)、校对(者)、审稿(者)和出版制作(者)等,除电子出版物以外,还有印刷(者)。媒体出版物编辑的总负责人为总编辑(总编),次要负责人为副总编辑(副总编),属于一种头衔和职位,总编辑常由行政负责人兼任。  二、责任编辑主要职责如下:  1、对所执编的某期学报,根据稿源情况和编辑意见,提出组稿计划,经主编同意后实施;  2、对责任刊(期)进行统校、核查、组织编辑活动,安排排版并对质量和进度负责。处理主编委托的工作,对主编负责;  3、对进入排校中的稿件,要按时分、收、送,一般三周内完成终校。其中每校收回校样后,应通览一遍,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独立完成稿件的初审、送审(函审)、退修、编辑加工、图表处理、校对、互校以及所编稿件各个环节的检查,参加学报交流和发行;  5、进行计算机编排修改,做好计算机软、硬件维护。并对所负责期刊的网页定期更新;  6、收集并及时研究和处理作者、读者意见和反馈信息,索要课题获奖证书和效益证明材料;  7、研究有关专业学术动态和编辑出版信息提出选题和组稿设想;  8、努力学习编辑业务和相关专业知识,不断提高编辑水平、文字能力、相关专业水平和外文水平;  9、每年撰写编辑学论文至少一篇,指导编辑工作。  三、职业技能:  1、文案功底扎实,具有处理新闻标题和策划专题的能力;  2、熟练掌握HTML(标准通用标记语言下的一个应用)、XHTML、DIV+CSS、JavaScript,熟悉Asp、PHP、Jsp代码;  3、熟练掌握Photoshop,DreamWeaver,Flash等图型图像处理软件;  4、具有网页推广经验,了解搜索引擎SEO方面知识;  5、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工作责任心强。

责任编辑岗位职责   对所执编的某期学报,根据稿源情况和编辑意见,提出组稿计划,经主编同意后实施。   对责任刊(期)进行统校、核查、组织编辑活动,安排排版并对质量和进度负责。处理主编委托的工作,对主编负责。   对进入排校中的稿件,要按时分、收、送,一般三周内完成终校。其中每校收回校样后,应通览一遍,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独立完成稿件的初审、送审(函审)、退修、编辑加工、图表处理、校对、互校以及所编稿件各个环节的检查,参加学报交流和发行。   进行计算机编排修改,做好计算机软、硬件维护。并对所负责期刊的网页定期更新。   收集并及时研究和处理作者、读者意见和反馈信息,索要课题获奖证书和效益证明材料。   研究有关专业学术动态和编辑出版信息提出选题和组稿设想。   努力学习编辑业务和相关专业知识,不断提高编辑水平、文字能力、相关专业水平和外文水平。   每年撰写编辑学论文至少一篇,指导编辑工作。  编辑岗位职责   组稿。根据作者投稿时间和编辑部的安排,提出自己分工栏目的组稿计划及约稿意向,经主编同意后实施。组稿计划和约稿意向要兼顾校内外两个渠道,重点组约专家学者的优质稿件,并在组约稿件过程中,逐步建立作者群体和网络。   审稿。按照分工、完成稿件的初审工作。审稿中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和本刊的特点及学术规范,对稿件提出准确具体的审鉴意见,认真填写编辑流程工作单中编辑加工意见,按规定提交主编终审。   改稿。编辑对终审通过的稿件,需进行必要的文字修改和技术加工。稿件修改加工要尊重原作,遵循规范,防止草率从事。   校稿。按照本刊编校合一的工作制度,编辑必须承担一定的校对任务。校对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确保差错率不超过万分之三。要注意及时处理稿件中存在的其它问题。   编稿。根据编辑部的统一安排,具体运作每期学报的编排校等事项,协助责任编辑解决编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承担主编交办的其它工作任务。   进行计算机编排修改,做好计算机软、硬件维护。对所编刊网页更新提出可行性建议。   参加学报印刷、发行、订阅和交流工作。   努力学习编辑业务和相关专业知识,不断提高编辑水平、相关专业水平和外文水平,每年撰写编辑学论文至少一篇。  编辑岗位职责  一、组织稿件。以本校为主,同时有目的向外单位专家邀稿,保证不断提高学报质量,扩大学校的影响。  二、审查稿件。主要是做好初审和联系送审工作。  三、编辑稿件。主要是文字上的删减、修改、标点订正。  四、编排版面、初审清样。主要是科学的安排版面,并对清样校对,报主编审定。  五、发行、交流。主要是搞好与有关院校、科研单位交流刊物。  六、收集反馈信息,对学报工作提出改进建议。  七、帮助作者掌握与学报编辑出版有关的国家标准,提高论文写作能力。  八、坚持学习政治理论与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政治水平和政策水平,提高业务工作能力,学习、汲取兄弟院校的办刊经验,不断提高编辑水平和学报质量。  九、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制定上海地方气象事业发展规划、计划,并负责上海行政区域内气象事业发展规划、计划及气象业务建设的组织实施;负责上海行政区域内重要气象设施建设项目的审查;对上海行政区域内的气象活动进行指导、监督和行业管理。按照职责权限审批气象台站调整计划;组织管理上海行政区域内气象探测资料的汇总、分发;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管理上海行政区域内涉外气象活动。在上海行政区域内组织对重大灾害性天气跨地区、跨部门的联合监测、预报工作,及时提出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并对重大气象灾害作出评估,为上海市人民政府组织防御气象灾害提供决策依据;管理上海行政区域内公众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以及农业气象预报、城市环境气象预报、火险气象等级预报等专业气象预报的发布。制定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方案,并在上海市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协调下,管理、指导和组织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组织管理雷电灾害防御工作,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对可能遭受袭击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它设施安装的雷电灾害防护装置的检测工作。负责向上海市人民政府和同级有关部门提出利用、保护气候资源和推广应用气候资源区划等成果的建议;组织对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组织开展气象法制宣传教育,负责监督有关气象法规的实施,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有关规定的行为依法进行处罚,承担有关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统一领导和管理上海行政区域内气象部门的计划财务、机构编制、人事劳动、科研和培训及业务建设等工作;会同区县人民政府对区县气象机构实施以部门为主的双重管理;协助区县党委和人民政府做好当地气象部门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负责华东区域灾害性天气的跨省联防、气象业务及科研开发的协作协调和技术交流协调。承担中国气象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交办的其它事项。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编辑部工作内容

非常正常,实习生进去就是做这些活,要想学东西就要用工作以外的时间去学,看看其他编辑老师在做什么,怎么做,偷偷学,被发现的话就请客吃饭吧。。。。

回答 编辑主要是对作品等进行编写,具体工作如下: 1、根据分工负责有关学科的稿件审读,对文稿质量作出客观公正地评价,写出审读和处理意见; 2、对经审读决定拟采用的稿件写出推荐意见,向编辑部定稿会议推荐; 3、对定用稿件进行加工修改,确保文稿编辑质量符合编辑规范要求,使发排稿件达到“齐、清、定”; 4、做好校对工作,努力消灭差错; 5、积极参加有关专业学术活动,自觉阅读专业论著、期刊,及时了解科研、教学动态,掌握本专业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提出本专业学科的选题组稿计划,有重点的组稿,努力开发优质稿源; 6、努力钻研专业知识和编辑业务,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撰写专业论文和著作,总结编辑工作经验,不断提高学识水平和编辑能力; 7、利用计算机或者其他的程序来编辑文字这类的工作。 更多6条 

水文站,是指观测及搜集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水文、气象等要素资料的指定地点。一、水文站的具体工作如下:宣传贯彻《水法》及上级水文工作的有关精神;负责水文勘测、水文预报、水文分析计算、水环境监测、水资源调查评价及水利工程测量;完成市水务局下达测站任务书的工作内容;负责水文水质资料的年度整编、归档;完成区水务局交办的其他工作。二、水文站观测的主要内容:水文站观测的主要内容有水位、流量、流速、含沙量,以及气温、降水、蒸发量、气压等。

1,平常都干啥?气象部门是业务部门,所以单位人员可以分为业务值班人员和行政人员。那我们分开来说,业务人员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各气象台的预报员,一类是县市级测站的观测人员。预报员的工作就是预报天气啦,现在科技发达了,天气预报主要是参照数值预报来的,说白了就是现在的天气预报是计算机算出来的,而预报员所做的就是对这个计算机的结果进行把关和修正,预报员值班情况视其单位不尽相同,这个后面略微有些提到。值班之余,预报员还承担着一些气象方面的科研任务,有时候是兴趣爱好使然,有时候则是必须要进行科研工作,毕竟单位的发展、个人评职称、上级领导的任务等等都要求你必须要做这些。说到值班,有一点比较特殊的就是节假日(尤其是春节)的值班,我们的天气预报一年365天每天都不能少啊,那就要求每天都要有人值班做预报,所以春节没法回家过年那是经常的,也是我们快要习以为常的了。另一类的测报员,主要任务就是观测实时数据,虽然我们预报了明天下雨,温度15-30℃,但实际上到底下了多少雨,温度到底几何呢?这都得靠我们的测报员来给出结果,当然这只是举个例子,他们观测的内容还有其他的很多,不过现在随着自动观测站的推广应用,观测人员的数量已经大大减少了,现在的很多观测人员主要是负责自动站仪器的维护工作。那还有一类的就是行政人员。这部分人员和我们国家大部分的事业单位行政人员差不多。说通俗点儿就是坐办公室,不做预报。但是你可别觉得这些人是尸位素餐、混吃等死的,一个台里大大小小的事儿都得有他们来协调处理,什么安排采访、接待参观、举办研讨会、审核上报科研项目等等,好多人一天忙到晚没一点儿休息的空儿,有什么材料需要预报员来提供的话还得求爷爷告奶奶的跑来跑去,还不讨好,唯一的好处就是一周上五天班,周末可以休息,节假日也可以休息。2,压力大吗?平常没天气过程的时候没压力,一旦来了天气过程,那压力可是相当大啊。一般单位或者公司,做的不好了,自己不说可能没多少人知道。可是刮风下雨你要是预报错了,第二天全国(或者说全省)人民都帮你检验准确性啊,你说压力大不大?人民群众不高兴了,大领导就会不太高兴,大领导不高兴了,就得找手下的领导谈谈啊,一级一级下来,你说最前线的预报员压力大不大?最可怕的是碰上重大事件,比如阅个兵啊,奥个运啊啥的,那可真是全国人民都看着呢,来不得半点马虎。据说99年阅兵之前,长者曾亲自打电话到中央台值班办公室,问预报结论,你说压力大不大?好多预报员未老先衰,早先很多老预报员才六十多岁就患绝症病逝,我也不知道和这份工作有没有关系。3,和媒体的关系我们和媒体的关系,可以说相当的紧密,毕竟各类媒体是我们的预报产品最终发布的渠道。不过媒体嘛,总是想着搞个大新闻,他们不管你说的气象专业术语,不写的耸人听闻一点儿没人关注啊。所以他们关注的一定是“最强寒潮”“最强台风”“突破历史极值”之类的,没有个“最”字他们就不知道这篇新闻稿的点在哪儿。可是这怪他们吗?也不能怪,因为人家写稿子的记者学的专业和气象八竿子打不着,你说一大堆,人家根本不知道你在说啥,都没理解你的意思,最后出来的稿子能对么?其实老的气象新闻记者因为耳濡目染也都能懂一些基本的气象知识,可是每次新来的记者都是啥都不懂的类型,而且采访之前也不做功课,首席说一堆,新记者明显就是没听懂,最后只能从记录的话里断章取义。其实长者说的没错,新闻工作者真的得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来之前随手百度一下,有那么难么?另外,现在随着自媒体的加入,微信公众号和微博使得一些消息的传播更加迅速,但这里面就出现了新的问题,以2016年1月下旬这次寒潮过程为例,我在朋友圈最先看到的一篇文章是中山大学一个学生的公众号发布的,仔细看了之后感觉确实有理有据,图文并茂,不失为一篇科普佳作,随后天气网的公众号跟进也发布了一篇,基本上属于比较官方的解读,还顺便给自己前几天的一些小纠结正名,后来又看到了某爱好者的公众号发的一篇文章,虽然三篇文章内容大同小异,但是某爱好者,您把“华南特别湿,江南太阳不爽快,广东接二连三的下雨”这都能说成寒潮的前兆,不说您误导群众,也有点“民科”了吧……而麻烦的就是这类公众号的文章转发量一旦变大了,就会有好多群众那这种被误导的问题来问气象局……4,民众的态度如何?以前我们刚入职的时候,领导给我们介绍,就说我们预报员和医生很像啊,医生给人看病,我们是给天把脉。说到这个话题才觉得还真像啊,我们平时的生活都离不开天气预报,每天的预报报对了,大家觉得理所应当,报错了就是我们无能。民众说起天气预报,永远只有俩字——“不准”。虽然我们也经常自己调侃自己报的不准,可我们确实是在为了报得更准而一步一步努力着的啊。说预报员的工作累,工资低,其实这些我觉得都能接受,毕竟工资高的人是因为他们的贡献更大,为社会创造的财富更多,可是这个行业最让人憋屈的就是自己的劳动自己的付出从来都是被误解、被曲解,从身边也好、网络上也好、领导也好、服务对象也好,从来得不到应有的理解,这才是最让人觉得无奈的。5,个人前途前途,有吗?如果是走行政,那就是科长-处级-中心的领导,干好了可能提拔到局里,但是气象局这个大环境,又是清水衙门,又无权无势,有什么意思呢?如果是走业务,那就是值班、写文章、评高工、评正研,当首席,就算当上了首席当上了正研,只不过是工资多了一点,还是买不起房呀【笑】。工资的部分下面我原来的答案里已经写了,可以说现在我已经能看到将来十年二十年的自己的样子,这算有前途吗?另外可以参考下这个匿名回答,参考参考,呵呵了,以下是当年我刚来知乎的时候的回答,现在看来似乎和问题“什么样的体验”关系不是很大,只是介绍了各气象部门的业务和工资情况(分明就是嫌工资低)==========由于全国气象部门的特殊性,而题主没有明确说是哪里的气象部门,所以下面我分情况说明一下。首先,国家局(中国气象局)。首先,国家局大院里单位非常多,除了局机关是公务员,华风,华云和出版社之类的是公司之外,其他都是国家事业单位,而且大部分有自己的业务。局机关的工作应该和其他国家机关差不多,工作比较清闲,工资低,琐事比较多。华风华云公司的工作比较忙一些,制度和其他单位不一样,类似于国企吧,工资在大院里算是比较高的了。国家气象中心,俗称“中央气象台”,是大院里业务最多、社会上名气最响、实际上最苦逼的单位。说起中央气象台的预报员,好多人第一反应都是天气预报的播音主持。。。。其实我们跟她们真的不熟。。。。说说值班:主班每隔3天值三天班,周末无例外,看起来一个月只上15天班,实际上周一到周五如果不值业务班,是需要值行政班的,周末如果有轮到值业务班也是照常,所以哥曾经有连续三个月每月只有两天休息的情况,满眼都是泪啊!领班好一些,每五天值一个24小时的班。首席每个月有十天左右的24小时班。科研:上面说了,不值业务班的时候要坐办公室的,那干啥呢,搞科研啊,每年中心都有大量的科研任务。。。。工资:按说这么辛苦的工作应该工资不低吧,实际上却不是那么回事,中央台的工资低于全国大部分省台(这个问问各省来交流的首席就知道了),新员工入职第一年月工资不足3000,还不如我读研时的补助高,主班年收入大概在七万(无灰色收入,无年终奖),领班稍微高一点,副首席年收入大概12万左右。气候中心和卫星中心,相比之下业务比较少,值班比较轻松,有双休日,但科研任务相对就重一些,工资与气象中心差不多。气科院,完全的科研单位,有科研经费,工资可能稍低。说完国家局说一下省台,相比于中央台一年四季都有关注点,省台的忙闲时间是分开的,汛期的时候省台应该比中央台要忙,主要原因是省台人手少,事儿多,忙不过来,但非汛期则比较清闲,不像中央台一年四季都很忙,有的省台非汛期一周只值一天班。工资的话,各省差异很大,西南、西北和青藏是比较低的,因为省里没钱。。。。其他省都比中央台要要高一些。地市台:这是目前吸收我国气象专业学生最多的地方,既要和省台一起做预报,又要自己在市里创收,所以也是汛期忙,非汛期闲。工资更是随地区不同而相差巨大,深圳的新入职员工就可以到月工资一万左右,而落后地区的也就3000-4000,这个主要取决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区县台:预报主要参考市台,自己做预报的比较少,主要是监测和台站维护为主,但也有一些区县台预报员很牛的,但这都是少数。。。。工资的话一般是低于其所在市台的,除了江浙一带的某些县。。。。。观测站:除了预报员,气象部门还有一大批测报员,他们分布在祖国各地大大小小的观测站,每天进行高空观测地面观测,为我们提供海量的观测数据。他们工作的环境有的在高山、戈壁、海岛等人迹罕至的地方,条件非常艰苦,工资相对于预报员也是少的多的,但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预报的初始数据,也就不可能做出正确的预报,向他们致敬。

  • 索引序列
  •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编辑部
  •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编辑部工作
  •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编辑部是干嘛的
  •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编辑部工作职责
  •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编辑部工作内容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