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军事运筹学论文题目

军事运筹学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军事运筹学论文题目

军事运筹学 系统研究军事问题的定量分析及决策优化的理论和方法的学科。军事学术的组成部分。以军事运筹的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研究领域涉及作战指挥、军事训练、武器装备研制与发展、军队体制编制、军队管理、后勤保障等各个方面。主要任务是为各类军事运筹分析活动提供理论和方法,用以揭示各类军事系统的功能、结构和运行规律,科学地辅助军事决策和军事实践,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军事效能,启发新的作战思想。词源 “运筹”一词,出自中国《史记·高祖本纪》:“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最早有“军事运筹学”含义的英文词operationalresearch出现于1938年,是由当时英国的鲍德西雷达站负责人AP罗威就整个防空作战系统的运行研究工作而提出的,原意为“作战研究”。在美国称为operationsresearch。英文缩写均为OR。自50年代起,虽然欧美一些国家将这种用于作战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广泛用于社会经济各领域,但仍沿用原词,使OR的含义有了扩展。OR传入中国后,曾一度译为“作业研究”、“运用研究”。1956年,中国有关专家共同商定将OR译为“运筹学”。其译意恰当地反映了该词源于军事谋划又军民通用的特点,并赋予其作为一门学科的含义。随着适用于军事领域的这些理论和方法应用的不断扩展,军事运筹理论研究工作得到深入与发展,军事运筹理论逐渐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军事学科,在中国称之为“军事运筹学”。简史 军事运筹学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早期的军事运筹思想可追溯到古代军事计划与实际作战运算活动中的选优求胜思想。如公元前6世纪孙武在《孙子》一书中,就有关于作战力量的运用与筹划的论述(见《孙子》中的运筹思想)。又如《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孙膑辅助齐将田忌与齐威王赛马,田忌采用孙膑建议的取胜策略,就体现了对策论中的最优策略思想。再如11世纪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根据军队的数量和出征距离,筹算所需粮草的数量,将人背和各种牲畜驮运的几种方案与在战场上“因粮于敌”的方案进行了比较,得出了取粮于敌是最佳方案的结论,反映了当时后勤供应中多方案选优的思想。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利用几何知识研究防御罗马人围攻叙拉古城的策略,也是体现军事运筹思想最早的典型事例之一。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战争中,继承和发展了古今中外的军事运筹思想。毛泽东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三个月总结》、《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党委会的工作方法》等一系列著作,均有关于军事运筹方面的论述。例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科学地分析战略形势,确定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斗争道路;抗日战争时期,分析敌我力量对比,确定以持久战胜敌的思想;解放战争时期,计算战争进程,确定在3~5年内从根本上消灭国民党军队,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等,都科学地运用了定量分析的方法。此外,他还利用作战经验及大量统计数据,提出作战理论原则,并把一些重要的数量依据,直接纳入原则体系,指导作战。十大军事原则中“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毛泽东选集》,第二版,人民出版社,北京,1991,第1247页)的原则,就是一例。随着近代工业的兴起,大量新的科学技术开始应用于军事运筹活动,军事运筹学的理论与方法逐步成熟,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萌芽阶段 1909年,丹麦工程师AK埃尔朗首次提出了排队模型,用于研究排队系统运行效率和提高服务质量问题。1914年,英国工程师FW兰彻斯特提出了描述作战双方兵力变化关系的微分方程组,该方程组被称为兰彻斯特方程。1915年,俄国人M奥西波夫独立推导出类似于兰彻斯特方程的奥西波夫方程,并用历史上的战例数据作了验证;同年,美国学者FW哈里斯首创库存论模型,用于确定平均库存与经济进货量,提高了库存系统的综合经济效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人TA爱迪生应用“战术对策板”研究商船运行策略,减少了敌方潜艇对商船的毁伤;1921~1927年,法国数学家E波莱尔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为对策论的创建奠定了基础,其中证明了极小极大定理的特殊情形。这些均是为适应不同的军事需要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早期运筹理论和方法。形成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为研究雷达在实战中的有效使用,英国皇家空军于1939年吸收多个学科的专家建立了最早的运筹学研究小组。1940年成立由著名物理学家PMS布莱克特领导的英国防空指挥研究小组,对机载雷达发现船只、潜艇等作战问题进行研究。通过改变深水炸弹的爆炸深度,使皇家海军、皇家空军摧毁敌方潜艇的成功率分别增加了3倍、6倍。此后,英国的陆军、海军也都相继设立了运筹分析机构,专门从事军事运筹的理论和应用研究。美国的运筹分析工作开始于1940年。1942年成立了由PM莫尔斯领导的美国海军反潜战运筹小组,主要研究反潜作战效果等问题。如1943年的研究表明,使用B-29飞机夜间单机布雷效果最好,飞机损失率由10%~15%降低到1%~5%。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加拿大军队中也建立了运筹组织。至战争结束时,英、美、加三国的军事运筹人员总数已超过700人。1945年,苏联学者AH柯尔莫哥洛夫提出了多发齐射毁伤目标的火力运用理论。1947年,美国学者GB丹齐克等创立了线性规划解法——单纯形法。1948年,美国组建了兰德公司。1951年,莫尔斯教授等在总结战时经验基础上公开出版了《运筹学方法》一书;同年,美国为培养高级军事运筹分析人员,在美国海军研究生院设置了运筹分析课程。1952年成立了美国运筹学会。此后,搜索论、决策分析等新的理论和方法相继产生。这些均标志着军事运筹学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已基本形成。发展阶段 由于军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现代战争的日益复杂,指挥决策问题对科学理论方法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子计算机技术与现代数学方法的适时出现,有力地推进了军事运筹学的发展。50年代中期以来,许多国家广泛推广应用了军事运筹学的理论和方法。美国自1960年RS麦克纳马拉任国防部长后,军事运筹学在国防管理等领域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如相继发展了计划评审技术、图示评审技术、风险评审技术等网络分析方法,规划计划预算系统,以及在武器装备研制过程中发展的费用一效果分析方法等。同时,国防系统有关部门还建立了数百个军事模型。这些模型除了用于武器装备论证外,还用于国际局势分析、战争预测、作战指挥、军事训练、后勤保障等方面的辅助决策。取得成功的事例有:确保美国对苏联具有核反击能力所需的最少弹头数的计算分析、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制订、B一1轰炸机的研制等。特别是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战场管理、军队指挥、后勤保障等方面,成功地应用了军事运筹学的理论与方法。在中国,军事运筹学的研究始于50年代初期军队院校有关火力运用理论的教学工作。1956年,在钱学森、许国志教授的倡导下,中国科学院成立了第一个运筹学专业研究机构,对军事运筹学的发展,起了积极促进作用。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华罗庚教授提出的优选法和统筹法,在军事领域中也得到了推广和应用。1978年5月,中国航空学会在北京召开了军事运筹学座谈会,与会人员向有关部门提出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开展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研究试点工作的建议。1978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了第一个由多个学科的专家组成的“反坦克武器系统工程试点小组”,开展了反坦克武器系统工程试点工作。1979年10月,中国第一个军事运筹学研究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运筹分析研究所正式成立。1981年5月,成立了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军事系统工程委员会。1984年12月,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运筹学会。许多机关、部队也先后建立了各种专业性论证分析机构,在军内有组织地开展军事运筹学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并逐步扩大到军队工作的各个方面。1990年,中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把军事运筹学列为军事学的二级学科。此后,大多数军事院校陆续招收和培养了一批军事运筹学硕士研究生。1994年,开始招收第一批军事运筹学博士研究生。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研究队伍的规模越来越大,研究问题的层次不断提高,应用范围已由战术规模逐步发展到战役规模和战略规模,研究的内容不断拓宽。基本理论 军事运筹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有:概率论与统计学 概率论与统计学是军事运筹学中最基本的数学工具,在军事运筹分析中广泛应用。概率论是从数量角度研究大量随机现象,并从中获得规律的理论。统计学则是研究如何有效地搜集、整理随机数据,找出随机现象数量指标分布规律及其数字特征的理论。很多军事问题和基础数据均可运用上述理论进行描述或获取。数学规划理论 研究如何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资金等资源进行最适当最有效的分配和利用的理论,即研究可控变量X=(x1,x2,···,xn)在某些约束条件下求其目标函数在X�处取极大(或极小)值的理论。根据问题的性质与处理方法的不同,它又可分为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整数规划、动态规划、多目标规划等不同的理论。在军事资源分配等方面的运筹分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决策论 研究决策者如何有效地进行决策的理论和方法。决策论指导军事决策人员根据所获得的各种系统的状态信息,按照一定的目标和衡量标准进行综合分析,使决策者的决策既符合科学原则又能满足决策者的需求,从而促进决策的科学化。通常在军事决策问题的运筹分析中有广泛的应用。排队论 研究关于公用服务系统的排队和拥挤现象的随机特性和规律的理论。军事上常用于作战、通信、后勤保障、C�I系统的运行管理等领域的运筹分析。库存论 研究合理、经济地进行物资储备的控制策略的理论。军事上主要用于后勤管理领域的运筹分析。网络分析 通过对系统的网络描述,应用网络理论,研究系统并寻求系统优化方案的方法。广泛应用于作战指挥、训练演习、武器装备研制、后勤管理等军事活动的组织计划、控制协调等方面的运筹分析。对策论 研究冲突现象和选择最优策略的一种理论。适用于军事对抗和冲突条件下的决策策略等方面的运筹分析。搜索论 研究在探测手段和资源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如何以最短时间和最大可能、最有效地找到某个特定目标的理论和方法。通常用于军事目标搜索、边防巡逻、搜捕逃犯以及军事情报检索等方面的运筹分析。武器射击运筹理论 关于武器系统射击效率及火力最佳运用的理论。主要用于武器系统的设计、研制与使用过程中的毁伤效果计算、精度分析、靶场试验及综合评价等方面的运筹分析。兰彻斯特方程 描述敌对双方交战过程中兵力变化关系的微分方程组。包括第一线性律、第二线性律与平方律。用以揭示在特定的初始兵力兵器条件下,敌对双方战斗结果变化的数量关系。主要用于作战指挥、军事训练、武器装备论证等方面的运筹分析。军事模型与模拟 对军事问题的抽象描述与仿真。军事模型是现实世界军事活动本质特征的近似描述,而不是全部属性的复制。模拟是指运用模型进行实验的过程。作战模拟是作战对抗过程的仿真实验。广泛应用于各类军事问题的运筹分析。相关的理论与方法 在研究解决军事运筹问题中,还经常用到一些相关理论和方法,如模糊数学、系统动力学、决策支持系统等。应用理论 随着自然科学与军事科学的不断发展,军事运筹学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研究日益广泛和深入,在各专门领域运筹分析实践的基础上,已经或正在形成一系列面向专门领域的理论和方法,主要有:军事战略运筹分析 对与军事战略有关的全局性问题进行定量研究和方案选优的理论和方法。它涉及的问题包括:战略环境、战略目标、常备力量与后备力量建设、国防动员体制、战略后勤、国防经济、军事外交、军备控制和裁军、军事威慑与军事冲突、局部战争与全面战争、常规战争与核战争等方面的分析、预测和评估。由于战略问题不确定因素多,有些问题难于单纯用定量方法解决,因此需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计算机与人的判断结合。国防科技发展运筹分析 对国防科技发展的方针、政策、目标、规划等有关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和方案选优的理论和方法。可用于解决诸如重大项目评价、国防科技投资方向以及新技术在国防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等问题。作战运筹分析 对作战的有关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和方案选优的理论和方法。内容主要包括:综合分析判断敌情、评估交战双方作战能力、优化兵力编成、部署和协调作战及各种保障计划等。主要用于作战辅助决策等。军事训练运筹分析 对军事训练的组织与实施进行定量分析和方案选优的理论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训练体制和训练内容、训练的组织实施、训练效果评估等方面的论证分析。后勤保障运筹分析 对后勤保障进行定量分析和方案选优的理论和方法。内容主要包括:后勤指挥、军费需求与分配、武器装备保管与维修、卫生勤务保障、军队运输方面的优化分析等。武器系统运筹分析 对武器系统的发展、部署和使用进行定量分析与方案选优的理论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武器系统作战效能、武器系统全寿命费用、武器系统费用效能、武器系统可靠性、易损性与生存能力等方面的分析、预测与评估等。军队组织结构与干部管理运筹分析 对军队组织的各部分或要素的组合方式与干部队伍结构、需求和规划控制等进行定量分析与方案选优的理论和方法。涉及的问题包括:军队整体的宏观分析与具体单位的微观分析;军队结构的控制幅度、指挥层次、职权区分、单位编制、相互关系以及干部编制结构、培养任用、流动规律、考核评估、进退升流等管理方面的分析。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军事运筹学是不同领域的科学家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军事科学的相关理论,在研究分析军事问题的运筹实践活动中产生的边缘学科。它与数学、物理学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等有着密切联系,在军事科学领域中与相关学科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军事系统工程的关系 军事运筹学与军事系统工程,都是在早期作战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们都强调定量分析和整体效益,注重优化决策等。但军事运筹学侧重于定量分析现有系统的作业情况,而军事系统工程则是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解决工程技术及其他方面的组织管理技术问题。有的学者认为军事运筹学是军事系统工程的基础理论,也有的学者认为两者同多

在作战中运用数学方法设计行动方案虽不多见,但一旦运用,却经常能产生意外的效果。二战期间,盟军在作战中妙用数学方法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也使得军事理论研究者越来越多地将数学方法应用到军事问题中,由此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军事运筹学。 巧妙避开德军潜艇 1943年以前,在大西洋上英美运输船队常常受到德国潜艇的袭击,当时,英美两国海军实力有限,一时间,德军的潜艇战搞得盟军焦头烂额。为此,一位美国海军将领专门去请教了几位数学家。数学家们运用概率分析后发现,舰队与敌潜艇相遇是一个随机事件。从数学角度来看这一问题,它具有一定的规律:一定数量的船编次越多与敌人相遇的概率就越大。美国海军接受了数学家的建议,命令舰队在指定海域集合,再集体通过危险海域,然后各自驶向预定港口。结果盟军舰队遭袭被击沉的概率下降,大大减少了损失。 准确判定日舰行驶路线 二战新几内亚作战期间,美军得到了日军将从新不列颠岛东岸的腊包尔港派出大型护航舰队驶往新几内亚莱城的情报,日军舰队可能走两条航线,航程都是3天。其中北面航线云多雾大,能见度差,不便于观察;南面航线能见度好,便于观察。美军也有两种行动方案可供选择,即分别在南北航线上集中航空兵主力进行侦察、轰炸。若日军选择走北线,美军也选择北线,由于天气影响只能有两天轰炸时间;美军若选南线,则由于在南线侦察耽搁一天,到北线侦察延误一天,只能争取一天的轰炸时间,因此日军选择北线,被轰炸天数为1~2天。根据同样的判断,若日军选择南线,则被轰炸数为2~3天。美军由此断定日军必走北线。真实情况果真如此。日军舰队起航一天后,在北线被美军发现并被轰炸两天,结果损失惨重。 理智撤回援法飞机 二战时期,当德国对法国等几个国家发动攻势时,英国首相丘吉尔应法国的请求,动用了十几个防空中队的飞机和德国作战。这些飞机中队必须由欧洲大陆上的机场来维护和操作。空战中英军飞机损失惨重。与此同时,法国总理要求继续增派10个中队的飞机。丘吉尔决定同意这一请求。内阁知道此事后,找来数学家进行分析预测,并根据出动飞机与战损飞机的统计数据建立了回归预测模型。经过快速研究发现,如果补充率损失率不变,飞机数量的下降是非常快的。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以现在的损失率损失两周,英国在法国的“飓风”式战斗机便一架也不存在了。数学家们要求内阁否决这一决定。最后丘吉尔同意了这一要求,并将除留在法国的3个中队外,其余飞机全部撤回英国,为下一步的英伦保卫战保存了实力。 算准深水炸弹爆炸深度 二战期间英军船队在大西洋里航行时经常受到德军潜艇的攻击。为此,英国空军经常派出轰炸机对德军潜艇实施火力打击,但轰炸效果总是不理想,对潜艇几乎构不成威胁。英军请来一些数学家专门研究这一问题,结果发现,潜艇从发现英军飞机开始下潜到深水炸弹爆炸时止,只下潜了6米,而英军飞机投下的炸弹却已下沉到21米处爆炸,从而导致毁伤效果低下。经过科学论证,英军果断调整了深水炸弹的引信,爆炸深度从水下21米减为水下1米,结果轰炸效果较过去提高了4倍。德军还误以为英军发明了新式炸弹。 让虚拟战争告别“纸上谈兵” 2003年6月,科学出版社推出一本名为《数理战术学》的新著,引起数学与军事领域有关专家的极大关注。这本书的作者,就是国防科技大学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沙基昌教授。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工程师兰彻斯特就试图将数学与军事战术学结合起来,他最先提出了一个关于空战战术的尝试性数学模型——兰彻斯特方程。但是,直到20世纪末,数学在战术学中的应用一直停留在模型阶段,并未将武器装备的研究与战略战术研究结合起来。 “一门科学只有当它充分利用了数学之后,才能成为一门精确的科学。”这是马克思关于数学作用的精辟论述。沙教授认为,数理战术学的本质,就是要将军事战术的基本规律抽象出来,用数学方法演绎出一套理论和战术原则。为此,他探索将复杂的战争问题公理化。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他将数学公理化方法引入了战术学及其相关理论研究,首先从现代战争作战实际中提炼出可能被公认的事实和规律,并将其进一步深化为数学上的公理,再进行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然后用通俗的战术语言解释其原理,用于指导军事备战与作战实际。 经过近20年的潜心研究,沙基昌首次提出了规范交战模式等一系列概念,将作战指挥中极其重要的“作战指数概念”与“武器装备的作战运用”统一放到作战环境中建立数学模型,证明了规范交战模式的存在与惟一性定理,从而揭示了作战效能、作战毁伤与最优火力运用之间的内在本质与规律,在理论和应用上大大超越了西方同行,奠定了现代数理战术学的基础,使虚拟战争不再是纯粹的“纸上谈兵”,有力地推动了战术学从经验科学向精确科学的转变。 如今,由沙基昌奠基的我国数理战术学理论,已成为国防科技大学等院校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必修课目。 引领装备论证进入数字化时代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武器装备论证主要采取以战术技术指标为主的论证方法,而最主要、最关键的作战效能却因难以度量而不被关注,严重制约了武器装备的发展。 沙基昌敏锐地意识到,计算机与仿真技术的发展为武器装备作战效能评估提供了可能。从那时起,他将数理战术学的研究理论与成果运用于武器装备论证,创造性地提出“战术技术指标、作战效果、全寿命费用与风险”综合分析的武器装备论证模式,以及基于仿真的武器装备作战效能评估方法。 这种依靠计算机仿真技术对武器装备在复杂战场条件下作战效能的评估论证,能获得可靠的结果预测吗?面对一些人的疑惑目光,沙基昌没有退缩。他认为,实战演练武器装备代价太大,而计算机仿真试验则可以反复多次,不仅可以节约大量国防经费,而且能直接为提高战斗力服务。他研制成功了“面向武器装备论证的柔性建模仿真平台”,在“某型导弹主要战术技术指标论证决策支持系统”得以成功应用,并得到了应用单位的高度评价。 1996年,我军某新型反舰导弹问世,发现实射效果与其战术技术指标不相符,因而迟迟不能定型生产。问题出在哪里?通过深入分析论证和建模仿真,沙基昌发现了影响导弹作战效能的若干关键因素,为该型导弹的改型提供了重要依据,解决了设计单位和部队的燃眉之急。 1992年1月,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启动。飞船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必须具有很高的安全系数,怎样才能知道飞船是否达到了这样的指标呢?总设计单位要求国防科大进行论证。沙基昌与同事们历时两年,提出了可靠性安全性原型仿真的概念、方法和技术,并开发了相应软件系统。这一成果,为改进“神舟”系列飞船可靠性安全性设计起到了重要作用。 潜心培养新一代军事运筹英才 2004年11月25日,沙基昌59周岁了。他的学生们自发地组织了一个生日聚会,为导师庆贺。 前来聚会的学生有近百人,他们中有3位将军、5位博导、50多位教授和副教授。聚会上,学生们争抢着发言,最后不得不限时——“每人发言2分钟”。据统计,沙基昌先后培养了100多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许多人已成为所在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和学科带头人。 1984年,沙基昌留学美国回来不久,就受命主持“军队干部队伍结构动态分析系统”研究,提出了军队干部队伍四维动态结构、稳态结构模型和层次控制理论,撰写了《关于军队干部队伍结构的预测》等10多份研究报告,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等重大决策的论证提供了科学依据。 近年来,沙基昌先后开辟了军事运筹学、军事装备学、指挥自动化等新的学科领域和研究方向,并在这些领域培养出大批高层次人才。硕士生卢拾贵在沙教授的指导下,将计算机数据结构技术与运筹学有机结合起来,其学位论文“作战地图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得到有关部门和军事专家的关注。博士生杨峰的《面向效能评估的平台级体系对抗仿真研究》,为武器装备作战效能评估与分析提供了新的方法,先后获得部委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一项。 沙基昌对学生有一条特别严格的要求:学位论文选题必须是当前国防和军队建设领域中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一位博士生想早点完成学业,在未弄清当前部队实际需求的情况下就写出了学位论文。最后,他不得不按照沙教授的要求,深入部队和国防工业部门进行深入调研,重新撰写论文。这一反复,虽然延长了毕业时间,拿出来的却是高质量的学位论文。(本报记者 薛仁 王握文)

美国二战

_new_10730/给你个网站,希望能帮到你

军事运筹学论文选题题目

在作战中运用数学方法设计行动方案虽不多见,但一旦运用,却经常能产生意外的效果。二战期间,盟军在作战中妙用数学方法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也使得军事理论研究者越来越多地将数学方法应用到军事问题中,由此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军事运筹学。 巧妙避开德军潜艇 1943年以前,在大西洋上英美运输船队常常受到德国潜艇的袭击,当时,英美两国海军实力有限,一时间,德军的潜艇战搞得盟军焦头烂额。为此,一位美国海军将领专门去请教了几位数学家。数学家们运用概率分析后发现,舰队与敌潜艇相遇是一个随机事件。从数学角度来看这一问题,它具有一定的规律:一定数量的船编次越多与敌人相遇的概率就越大。美国海军接受了数学家的建议,命令舰队在指定海域集合,再集体通过危险海域,然后各自驶向预定港口。结果盟军舰队遭袭被击沉的概率下降,大大减少了损失。 准确判定日舰行驶路线 二战新几内亚作战期间,美军得到了日军将从新不列颠岛东岸的腊包尔港派出大型护航舰队驶往新几内亚莱城的情报,日军舰队可能走两条航线,航程都是3天。其中北面航线云多雾大,能见度差,不便于观察;南面航线能见度好,便于观察。美军也有两种行动方案可供选择,即分别在南北航线上集中航空兵主力进行侦察、轰炸。若日军选择走北线,美军也选择北线,由于天气影响只能有两天轰炸时间;美军若选南线,则由于在南线侦察耽搁一天,到北线侦察延误一天,只能争取一天的轰炸时间,因此日军选择北线,被轰炸天数为1~2天。根据同样的判断,若日军选择南线,则被轰炸数为2~3天。美军由此断定日军必走北线。真实情况果真如此。日军舰队起航一天后,在北线被美军发现并被轰炸两天,结果损失惨重。 理智撤回援法飞机 二战时期,当德国对法国等几个国家发动攻势时,英国首相丘吉尔应法国的请求,动用了十几个防空中队的飞机和德国作战。这些飞机中队必须由欧洲大陆上的机场来维护和操作。空战中英军飞机损失惨重。与此同时,法国总理要求继续增派10个中队的飞机。丘吉尔决定同意这一请求。内阁知道此事后,找来数学家进行分析预测,并根据出动飞机与战损飞机的统计数据建立了回归预测模型。经过快速研究发现,如果补充率损失率不变,飞机数量的下降是非常快的。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以现在的损失率损失两周,英国在法国的“飓风”式战斗机便一架也不存在了。数学家们要求内阁否决这一决定。最后丘吉尔同意了这一要求,并将除留在法国的3个中队外,其余飞机全部撤回英国,为下一步的英伦保卫战保存了实力。 算准深水炸弹爆炸深度 二战期间英军船队在大西洋里航行时经常受到德军潜艇的攻击。为此,英国空军经常派出轰炸机对德军潜艇实施火力打击,但轰炸效果总是不理想,对潜艇几乎构不成威胁。英军请来一些数学家专门研究这一问题,结果发现,潜艇从发现英军飞机开始下潜到深水炸弹爆炸时止,只下潜了6米,而英军飞机投下的炸弹却已下沉到21米处爆炸,从而导致毁伤效果低下。经过科学论证,英军果断调整了深水炸弹的引信,爆炸深度从水下21米减为水下1米,结果轰炸效果较过去提高了4倍。德军还误以为英军发明了新式炸弹。 让虚拟战争告别“纸上谈兵” 2003年6月,科学出版社推出一本名为《数理战术学》的新著,引起数学与军事领域有关专家的极大关注。这本书的作者,就是国防科技大学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沙基昌教授。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工程师兰彻斯特就试图将数学与军事战术学结合起来,他最先提出了一个关于空战战术的尝试性数学模型——兰彻斯特方程。但是,直到20世纪末,数学在战术学中的应用一直停留在模型阶段,并未将武器装备的研究与战略战术研究结合起来。 “一门科学只有当它充分利用了数学之后,才能成为一门精确的科学。”这是马克思关于数学作用的精辟论述。沙教授认为,数理战术学的本质,就是要将军事战术的基本规律抽象出来,用数学方法演绎出一套理论和战术原则。为此,他探索将复杂的战争问题公理化。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他将数学公理化方法引入了战术学及其相关理论研究,首先从现代战争作战实际中提炼出可能被公认的事实和规律,并将其进一步深化为数学上的公理,再进行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然后用通俗的战术语言解释其原理,用于指导军事备战与作战实际。 经过近20年的潜心研究,沙基昌首次提出了规范交战模式等一系列概念,将作战指挥中极其重要的“作战指数概念”与“武器装备的作战运用”统一放到作战环境中建立数学模型,证明了规范交战模式的存在与惟一性定理,从而揭示了作战效能、作战毁伤与最优火力运用之间的内在本质与规律,在理论和应用上大大超越了西方同行,奠定了现代数理战术学的基础,使虚拟战争不再是纯粹的“纸上谈兵”,有力地推动了战术学从经验科学向精确科学的转变。 如今,由沙基昌奠基的我国数理战术学理论,已成为国防科技大学等院校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必修课目。 引领装备论证进入数字化时代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武器装备论证主要采取以战术技术指标为主的论证方法,而最主要、最关键的作战效能却因难以度量而不被关注,严重制约了武器装备的发展。 沙基昌敏锐地意识到,计算机与仿真技术的发展为武器装备作战效能评估提供了可能。从那时起,他将数理战术学的研究理论与成果运用于武器装备论证,创造性地提出“战术技术指标、作战效果、全寿命费用与风险”综合分析的武器装备论证模式,以及基于仿真的武器装备作战效能评估方法。 这种依靠计算机仿真技术对武器装备在复杂战场条件下作战效能的评估论证,能获得可靠的结果预测吗?面对一些人的疑惑目光,沙基昌没有退缩。他认为,实战演练武器装备代价太大,而计算机仿真试验则可以反复多次,不仅可以节约大量国防经费,而且能直接为提高战斗力服务。他研制成功了“面向武器装备论证的柔性建模仿真平台”,在“某型导弹主要战术技术指标论证决策支持系统”得以成功应用,并得到了应用单位的高度评价。 1996年,我军某新型反舰导弹问世,发现实射效果与其战术技术指标不相符,因而迟迟不能定型生产。问题出在哪里?通过深入分析论证和建模仿真,沙基昌发现了影响导弹作战效能的若干关键因素,为该型导弹的改型提供了重要依据,解决了设计单位和部队的燃眉之急。 1992年1月,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启动。飞船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必须具有很高的安全系数,怎样才能知道飞船是否达到了这样的指标呢?总设计单位要求国防科大进行论证。沙基昌与同事们历时两年,提出了可靠性安全性原型仿真的概念、方法和技术,并开发了相应软件系统。这一成果,为改进“神舟”系列飞船可靠性安全性设计起到了重要作用。 潜心培养新一代军事运筹英才 2004年11月25日,沙基昌59周岁了。他的学生们自发地组织了一个生日聚会,为导师庆贺。 前来聚会的学生有近百人,他们中有3位将军、5位博导、50多位教授和副教授。聚会上,学生们争抢着发言,最后不得不限时——“每人发言2分钟”。据统计,沙基昌先后培养了100多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许多人已成为所在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和学科带头人。 1984年,沙基昌留学美国回来不久,就受命主持“军队干部队伍结构动态分析系统”研究,提出了军队干部队伍四维动态结构、稳态结构模型和层次控制理论,撰写了《关于军队干部队伍结构的预测》等10多份研究报告,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等重大决策的论证提供了科学依据。 近年来,沙基昌先后开辟了军事运筹学、军事装备学、指挥自动化等新的学科领域和研究方向,并在这些领域培养出大批高层次人才。硕士生卢拾贵在沙教授的指导下,将计算机数据结构技术与运筹学有机结合起来,其学位论文“作战地图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得到有关部门和军事专家的关注。博士生杨峰的《面向效能评估的平台级体系对抗仿真研究》,为武器装备作战效能评估与分析提供了新的方法,先后获得部委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一项。 沙基昌对学生有一条特别严格的要求:学位论文选题必须是当前国防和军队建设领域中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一位博士生想早点完成学业,在未弄清当前部队实际需求的情况下就写出了学位论文。最后,他不得不按照沙教授的要求,深入部队和国防工业部门进行深入调研,重新撰写论文。这一反复,虽然延长了毕业时间,拿出来的却是高质量的学位论文。(本报记者 薛仁 王握文)

军事运筹学 在现代和未来战争中,如何以最少的人力、物力消耗,达到预定的军事目的,是任何一个国家军事指挥人员所期望的效益。军事运筹学正是使这一口望成为现实的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一、军事运筹学的形成和发展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军事运筹思想自古就有,我国春秋时期的军事家孙武子在《孙子兵法》一书中,首先将度、量、数等数学概念引人军事领域,通过必要的计算,来预测战争的胜负,并指导战争中的有关行为,其后的军事家又大大地完善和发展了我国古代军事运筹思想。毛泽东和其他老一辈军事家;在二十多年革命战争生涯中,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正确地进行战略战术原则和作战指挥的决策,形成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为我军以后军事运筹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尽管军事运筹思想在我国和国外的历史上都早有记载和实践、但是它真正成为一门完整的科学还是近几十年的事情。第一次世界大战顾问,英国人兰彻斯特为适应战争需要,创造性地运用数学方程式来描述两军对战过程。同时期的美国人爱迪生用数学中的博奕论和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出了商船避免德国潜艇袭击的航行策略,虽未被采用,但却对以后运筹学的发展有所影响。对军事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雷达。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围绕雷达进行的工作最终促成了当代军事运筹学的形成。当时,英国皇家空军使用一种新研制的预警工具--雷达来对付德国人的空袭,由于对雷达的使用缺乏科学性,起初雷达的防空预警效果令人失望。为此,1940年8月,英国国防部门成立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勃兰凯特为首的11人小组,其中有数学家、物理学家、生理学家、测量员和军人,研究目的就是如何有效地使用雷达控制的防空系统。勃兰凯特小组通过多次现场实验,使雷达和高炮配合达到最佳状态。由于该小组卓有成效的工作,雷达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当时德国雷达在技术性能指标上虽然优于英国,但德国人忽略了对包括雷达在内的防空系统的有关操作的研究,其防空系统效果因而始终不如英国。英国作战研究部把围绕雷达使用所进行的工作称为“Operations Research”(直译为操作研究、作战研究)我国在50年代将其译为“运筹学”。 这可以说是军事运筹学产生的标志。国际上“操作研究”(Operatlons Researeh,简写为OR)一直沿用至今:后来到仿效英国,引人了军事运筹学。1943年3月,为对德国在大西洋的潜艇实现更加有效的攻击,美国海军成立了由物理学家莫尔斯领导的跨学科小组。小组通过对潜艇的搜索研究发现,飞机一般在潜艇上浮的时候对其实施攻击,这时潜艇深度约为30英尺,而美军的深水炸弹的爆炸深度至少为75英尺,杀伤范围20英尺左右,这样攻击就对德国潜艇威胁有限。根据这一情况,莫尔斯小组议对深水炸即作技术改进,使其在水深30英尺上下爆炸。仅此一项措施,使对潜艇的击沉率增加了6倍。战后,英、美等国在军事运筹学的研究和应用中,从追求武器装备性能指标达到最佳设计要求,发展到计划和预测某种作战方式或战术手段可能达到的效果,解决问题的手段也日趋全面。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美相继在军界成立了运筹小组、运筹研究所等, 1950年第一部运筹学的著作《运筹学方法》,(作者莫尔斯和金伯尔)在美国发表。到1957年,第一个全球性运筹学学术组织一国际运筹学会成立了。至此,现军事运筹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已经形成。目前,军事运筹学在国际上开展得十分广阔,仅在美国国防部系统就有军事运筹学从业人员三万多人,另外美国还有象兰德公司、国防分析研究公司等运筹研究机构,经常为政府或军界提供政策及战略咨询。各大公司及政府部门也有相应的系统分析机构,英、法和北约各国都有自已的高级运筹研究组织。同样前苏联的军事运筹学规模也很大,在军用方面就有一个约两千人的运筹学应用研究机构,该机构参加了国际所有的有关运筹及系统分析的学术团体。我国的第一个运筹学小组、在钱学森同志的支持下,于1956年成立,三十多年来,我国军事运筹学的应用已从以往武器系统论证与研制发展到计算机作战模拟和自动化指挥系统的研制,正在不断缩小与发达军事国家的差距。二、军事运筹学的内容与特点首先,我们引人军事运筹学的定义。军事运筹学是应用数学工具和现代计算技术对军事问题进行定量分析,从而为决策提供数量依据的一种科学方法,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军事运筹学主要用来进行作战评估分析;武器装备系统的效能分析,确定军队(兵力)的战斗能力,选择最佳战斗方案,评估军队指挥、训练、后勤保障系统的技能和预测未来战争和武器的装备的发展趋势,以及分析国防经济实力和管理军事行政等方面。 军事运等学作为自然科学与军事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其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一个按其研究范围所规定的完整的内容体系。但是从它的定义不难看出,其内容应包括用于定量解决军事问题的理论方法和工具,诸如概率统计,规划论、决策分析、对策论、排队论、存贮论、搜索论和现代控制理论以及仿真模拟技术、网络分析技术、预测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运用军事运筹学解决问题,通常有五个特点:1、目的性做一件事或研究一个问题,你的目的是什么?换言之,你追求的是哪方面的效益。在军事上,我方与敌方作战,最终目的是为了抢占战略要地,或者最大限度地杀伤敌有生力量,还是突围等。这可以说是首要问题,而且目的性在一开始搞清楚之后贯彻始终,直至目的实现。起初目的就不明确或有错误,那么下面做的工作基本上就是徒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商船为了对付德国飞机的袭击,在船上装设了高炮,但这些高炮击落的敌机很少(占来袭敌机的4%),而且高炮的安装维修费高,这时有人提出将高炮拆除。但是运筹分析人员指出,安装高炮的不是击落敌机,而是保护商船安全如期到达目的地。实战统计显示,不安装高炮的商船损失率大于25%,安装高炮后,致使敌机不敢低飞,商船的损失率降到了10%以下,可见安装高炮是必需的。目前最先进的高炮对现代喷气式战斗机的击毁率不到千分之一,但各国的防空系统中还少不了高炮,再次说明使用高炮的目的性。2.系统性系统是指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各个部分所组成的一个种特定功能的整体。系统性问题可以说是如何使整体达到(包括某种功能最强、性能最稳定等),简言之就是1+1>2,同样一种型号的电器,用的元件完全相同,由于组装技术的差异,很可能导致电器整体效果的差别,这就属于系统性的问题。一个系统的优化指标一般有多个,例如对于彩电来说,优化目标可以是清晰度、稳定性、抗干扰性、灵敏度等,几个指标同时达到最优的情况一般不存在。因此,局部最优不等于实现了全局最优。要达到整体的优化,必须进行统一规划,在诸多的可能的方案中找出一个相对最佳的方案。系统性在军事指挥中尤为重要。古今战史中不乏这样的事情,某方以少量兵力,阻止敌方主要力量,来实现整个战局目的对其最为有利。这就是牺牲局部利益来求取全局的最优,系统性的思维充分地体现在决策之中。3、有效性简单地说,有效性是指运用军事运筹学时的效果问题,兵贵神速是兵家的信条,但军事效果不仅是指速度,还包括了以较少的代价换取较大的成功的含义。显然如何在进攻中减小伤亡就是一个军事上的有效性问题。还有在后勤运输系统中,怎样以最小的油耗,在限定时间内,使运输车队尽快到达。类似这类问题解决并非轻而易举,其中要求的几个方面效果实现起来往往互相矛盾,但是,军事运筹学能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可行的途径。 4、科学性以往有不少领导作出某些决策时,就是拍脑袋定下来的。例如上级盲目给下属厂家下达产值指标,面对原材料供给和产品的销路缺乏调查和分析,这种“凭感觉,拍脑袋”的决策方式曾造成过不少不应有的损失。运用军事运筹学,就能大大地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因为这种决策方式有定量分析作基础,而且手段先进,有较准确的数学模型,适合的算法以及计算机设备作保证,只要信息来源可靠,运用军事运筹学作出的决策方案肯定比“拍脑袋”想出来的要有更高的可行性价值。这就是运筹学的科学性所在。5、参谋性参谋性是指运用军事运筹学得出的结果本身的性质。美国从事军事运筹学工作的专家对同行说: “运筹学再高级也只是个参谋,不是指挥员,不是决策人。运筹的结果只是辅助指挥员作决策。”这主要因为运筹时是从定量的角度考虑问题,殊不知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建立起数学模型和进行量化处埋,系统中各种人的因素就没有很好的办法来描述周全。因此,运筹得出的结果在最终决策时,只能作为参谋和咨询之用。

BJTU的把兄弟。。。。

国防科技与军事是密切相关的两个领域。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军事上的需要促成了国防科技领域的形成与发展;国防科技的发展为军事提供所需要的物质技术手段,在此同时还会促使军事领域不断发生变革,甚至导致出现军事革命;军事上的变革和战争提出了新的需要又会给国防科技发展以新的推动力。国防科技与军事之间相互关系的这种机制或逻辑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规律。近几年来,新军事革命问题成为人们关心的热门话题。实际上,新军事革命正是上述客观规律在军事高技术迅速发展这一特定条件下的反映。当然,国防科技与军事的关系还会受到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一、军事上的需要是国防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  社会的需要是科技发展的动力。恩格斯曾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05页)。同样的,作为整个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防科技,则是社会的特殊需要———军事需要的产物,而且这种需要比任何力量都更能把国防科技推向前进。  自从国家产生以后,为了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以及维护和获取国家的根本战略利益,便产生了国防和国家间的战争。为了巩固国防或为了夺取战争的胜利,各国都力图掌握更先进的军事技术手段,于是便组织专门力量研制武器装备,国防科技便由此产生。由于新的武器的发明和使用可以造成军事上的巨大优势,从而使得“最幼稚的公理论者”,也从“手枪战胜利剑”的铁的事实中,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国防科技对于军事及战争的重要影响,因此国防科技便愈来愈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正如科学学创始人丁·贝尔纳所认为的:“自古以来,改进战争技术,一直比改善和平生活更需要科学。这并不是由于科学家具有好战的特性,而是因为战争的需要比其他需要更加急迫。各国君主和政府不那么乐于向其他研究工作提供津贴,都乐于向军用研究工作提供经费,因为科学界能研制出新的装备,而这种装备由于十分新颖,在军事上极为重要”。这里如实地指出了为满足军事上的需要研制武器装备,是国防科技发展的动力和主要任务与目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从50年代至80年代末,在长达40余年的冷战岁月,美苏两国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争,两国都执行优先发展国防科技的战略,并要求国防科技部门为军队研制出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在战术技术性能上超过对方的先进武器装备。在军事需求的强烈刺激下,两国的国防科技发展获得了强大的推动力,达到了极度的繁荣。许多其他国家在这种临战状态下也被迫采取相应的对策加速国防科技的发展。据统计,到80年代中期,世界各国每年的国防科研经费累计高达800~1000亿美元。就这样,在冷战的军事需求的推动下,国防科技发展进入了军事高技术时代。  冷战结束以后,世界主要国家都调整了军事战略,压缩了军费开支,军事需求从原先既追求武器装备的数量又重视其质量转向主要追求其高质量,国防科技也因此而进入注重发展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的新时期,即进入了“打什么仗需要什么武器就能研制出什么武器”的新时期。  自90年代初开始,美国国防部、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及三军,每年都要研究并提出美军的军事需求,同时根据这种需求制定和调整其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计划。例如,1996年,美军又确定了新的未来11大军事需求,为满足这些军事需求还分别制定了国防科技“基础研究计划”、《国防技术领域计划》和《联合作战科学技术计划》,这些计划对所要研究发展的科学技术领域及武器装备所要达到的性能要求都有明确的规定。俄罗斯、日本及西欧国家也采取了类似的举措。由于未来的军事需求主要是关于信息战能力的需求,因此有关国家的国防科技发展正紧密围绕夺取信息优势的信息战技术、C3I系统和精确制导武器等军事高技术开展研究工作。  综上所述,国防科技完全是在军事或国防的需要的推动下不断获得发展的。国不可一日无防,国防不可一日无科学技术。展望未来,世界各国的国防科技都将在军事需求的不断推动下,继续不断地获得发展,并随着军事需求的高技术化而日益走向高技术化。  二、国防科技发展对武器装备的影响  军事上的需要导致国防科技的发展,而国防科技发展为了满足军事上的需要,必须不断研制出新型武器装备,因而必然对武器装备,即对军事技术手段产生重大影响。  总体上看,直接从事武器装备研制的国防科技对武器装备发展的影响是全面的、决定性的。这集中表现在:使武器装备的原理和种类不断多样化、结构逐渐复杂化、性能日益得到提高。  由于国防科研的开展,使许多新的理论、原理和技术被用于武器装备之中,从而不断出现一批又一批概念全新的武器装备。从利用机械能杀伤敌人的冷兵器到利用化学能的近代火器(包括枪、炮、普通炸弹、氢弹、中子弹、激光武器、电磁微波武器),甚至是利用生物遗传密码对付敌人的生物武器等,各种各样的武器装备无一不是国防科研的重要成果。从种类上统计,国防科研大致已使武器装备从冷兵器时代的20多种发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200多种,现在又进一步增加到1000种以上。  随着武器装备的种类越来越多、概念越来越新,其结构也越来越复杂。早期的武器仅由几个零部件构成,后来发展到包括数十个、数百个零部件,现在已增加到数千个、数万个甚至上千万个零部件,其复杂性增加了若干个数量级。  在武器装备的性能方面,集中表现在国防科技的发展使武器装备的作用距离和作用范围不断扩大,可靠性日益增强,射程、威力(精度和杀伤半径)、机动性和生存能力都在逐渐提高。  现代雷达的探测距离已达数十公里至数千公里以上,现代的侦察探测 装置可以在数百里之外甚至4万多公里的同步轨道上监视地面的目标。如美国的KH-12照像侦察卫星在几百公里轨道上对地面目标的分辩率为0?1米,一次照像即可覆盖数百平方公里的地面区域。  至于战斗武器系统性能的提高,更令人惊叹不已。例如,在作用距离或射程方面,采用增程技术可使火炮的射程从20多公里增大到50公里以上。在命中精度方面,采用制导炮弹可使射击精度达0.3米,各种导弹的射程则可依据需要任意控制,其中洲际弹道导弹的射程已达1万多公里,命中精度在10米以内;采用空中加油技术可使军用飞机作远距离的甚至是作不着陆的环球飞行等。在杀伤力方面,国防科技已使单件兵器的杀伤威力大得惊人。  武器系统杀伤力的提高,主要是由于新的国防科研成果被用于武器系统,使其各方面的性能都得到明显改进的结果。军事运筹学建立了一系列理论模型来确定武器的杀伤效能与有关性能之间的关系。比较典型的一个数学模型是:式中:a、N1、λ1、P1依次为一方武器的作战效能、数量(如火炮数或坦克数)、射速和每发弹的杀伤概率:N2、λ2、P2则依次为另一方武器的数量、射速和杀伤概率。从上式可见,只要提高自己所掌握的武器的性能,就可以明显提高其作战效能。通过采用精确制导技术、高爆弹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完全可以达到这一目的。例如,美国的155毫米榴弹炮,由于采用了“铜斑蛇”激光制导炮弹,使其对坦克的命中概率比使用普通非制导炮弹提高了2500倍。现代坦克和大口径火炮由于采用了自动装填机、计算机火控系统,反应时间由数十秒缩短在10秒以内,射速提高了一倍以上。现在研制的坦克、飞机、军舰等的机动速度和战场灵活性都有了明显提高,而且普遍装备有电子对抗设备,甚至采用崭新的隐身技术来对付敌方的攻击,以确保自己的生存。  现代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对武器装备性能的影响是全面的,而且使其性能改进的范围之广、程度之高是过去任何时代所无法比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各国所研制的一代又一代的新式武器和一次又一次的战争实践证明,为一种武器所提供的高技术含量赵多,其性能越好,战斗效能就越高。原子弹、氢弹和中子弹等核武器的摧毁能力是众所周知的,各种高技术常规武器的打击能力也在海湾战争中得到了充争证明。现在,配备有先进电子设备和精确制导武器的6架F-111或3架F-15战斗机就能完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时300架B-17轰炸机才能完成的作战任务,而8架F-117A隐身战斗机只要配备2架空中加油机就能完成75架非隐身作战飞机和支援飞机才能完成的空袭任务。更有甚者,一艘现代大型攻击型航空母舰的作战能力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全部海军舰队攻击力的总和。  现代国防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正在并还将导致更多更新的高技术武器装备问世,如计算机病毒、电磁微波炸弹和炮弹等信息战武器以及天基和空基高能激光武器、无人作战航空器、微型侦察探测器、微型攻击机器人等。这一切将使未来的军事领域发生深刻的变化。  三、国防科技的重大突破导致军事上的变革  国防科技发展可为军事或战争的需要提供必不可少的武器装备。与此同时,国防科技发展所取得的重大突破,即战术技术性能得到极大提高的新技术或新型武器装备的研制成功往往会导致军事领域发生变革,或发生军事革命。这种变革涉及军事理论或军事学说的各个方面,而且接照马克思主义军事学说的观点,军事理论的变革主要体现为作战方式的变革和军队编制构成的变革。  (一)新武器强制性地引起作战方式的变革  所谓作战方法,就是战争过程中的用兵方法,即组织兵力、兵器实施战斗的方式或方法。作战方法种类繁多,如按行动类型区分,有进功方法、防御方法等;按行动规模区分,有战略、战役和战术范围的作战方法;按军兵种划分,有空战、海战、陆战、坦克战、炮战、化学战等作战方法。军事史表明,所有这些作战方法都是由武器装备决定的,即有什么样的武器装备,就有什么样的作战方法。正如恩格斯所提出的:“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并且已经用于军事目的,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地,而且往往是违反指挥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战方式上的改变甚至变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87)从古至今,要在战场上有效地杀伤敌人以及抵御敌人的进攻,必须依靠手中的武器并充分发挥武器的效能,因此作战方式、方法必然会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而变化。  当青铜器和铁兵器出现以后,远古时期没有队形的搏斗便被有严格组织的战斗队形———“阵”(如古罗马军队的方阵)所取代。  弓箭发明以后,较远距离的射箭便成为一种作战方式,而且使古代战车及骑兵受到威胁,于是出现了专门的步兵及步兵战术。  火药的发明,迎来了军事发展的一个新时代。使用火药的火枪、火炮发明并用于战争以后,先后出现了线式战术、散兵战术及线式和散兵相结合的战术。而且,随着军事技术的改进,巷战的方式方法也在发生变化。老式的建筑街垒和防街垒的方法被炮弹和炸药所粉碎。18世纪60年代以后,舰载线膛炮、无烟火药等伴随着蒸汽动力舰船技术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从而出现了成一线纵列队形进行集火射击的海战方法。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坦克、飞机和航空母舰等一系列新式武器装备获得了迅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相继产生了飞机、火炮和坦克相配合、梯次快速装甲集群突击的闪击战术及大纵深作战方法,还出现了空中战役、空降作战、战略轰炸等新战法。战列舰在海战中的地位最终被航空母舰所取代,舰载机的制空作战讲座?-35-中国国防科技信息1998年第3期和空中轰炸攻击作战成为争夺制海权的关键。由于多军兵种的诞生,多军兵种的联合作战逐渐变成了主要的作战方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70年代以来,由于以探测技术、C3I系统、电子战技术等信息技术的精确制导武器等为代表的军事高技术的崛起和发展,正在军事领域引起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其中作战方式的变革尤为引人注目。海湾战争和波黑战争都表明,使用精确制导武器的中远程精确打击作战、空袭与反空袭作战、争夺电磁频谱使用权的电子战等已成为现代战争的典型作战方式。  现在已可以断言,随着国防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以计算机病毒等为手段的攻击计算机互联网络、通信系统、金融系统的信息战,以及用各种“软杀伤”武器或“硬杀伤”武器摧毁C3I系统的指挥控制战即将成为未来高技术战争的崭新作战方式。  (二)新武器引起军队组织编制的改变  随着武器装备的不断发展,军队的军兵种结构及规模(包括编制人数和武器装备的数量)也不断发生相应的变化。恩格斯在谈到这一问题时曾指出:“随着新的作战工具即射击火器的发展,军队的整个内部组织就必然改变了,各个人借以组成军队并能作为军队行动的那些关系就改变了,各个军队相互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1卷,北京:战士出版社,1981.53)实际上不只是火器如此,各种新武器的发明也都会带来类似的变化。  新武器装备导致新军兵种的诞生和旧兵种的消亡,已是公认的历史事实。  从古代到20世纪初,军队一直由陆军和海军组成,而且以陆军为主,兵种也不多。步兵是最老和最基本的兵种。步枪发明以后,手持冷兵器格斗的步兵被步枪手所取代,步兵逐渐形成了班、排、连、营、团、师的组织体制。火炮用于战争,导致了炮兵的出现。随着化学武器、坦克、通信设备等各种武器和技术装备的出现,陆军中又增加了防化兵、通信兵、装甲兵、工程兵、侦察兵等兵种。机枪、坦克和装甲车辆大量装备部队使在战场上驰聘了几千年之久的骑兵退出了战争舞台。?海军由于任务的特殊性一直是一个独立军种。潜艇、导弹、核武器及航空母舰的发展,使大炮巨舰主义成为历史。主要以航空母舰为基地的海军航空兵这一海军新兵种的建立使海军舰队的构成由以战列舰为中心变为以航空母舰为中心。  飞机的研制成功并用于空战标志着空中战场的开辟。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步显示出飞机这一新装备的重大作用,随后空军这一崭新的军种在各国纷纷建立。军用飞机的发展又引起空降兵的出现,同时促进了高炮、防空导弹和雷达的研制,进而导致了防空兵的问世。此外,进入60年代以后,由于核弹头及其运载装置的发展,一些核大国还组建了战略火箭军或战略核部队这一新军种。  据预测,随着信息战技术和军用航天器(包括各种侦察卫星、作战卫星、军用空间站、军用空天飞机等)及空间武器系统(天基定向能武器、动能武器、电磁脉冲武器等)的发展,未来很可能出现全新的信息战和天战等更新的军兵种或作战部队。  为了合理地利用多军兵种的各种武器装备更有效地进行作战,以增强进攻和防御能力,许多国家又组建了包括多军兵种的合成军。?新武器装备的出现除了引起军兵种类型的变化之外,还会引起军队中各国兵种构成比例和军队规模的变化。  一般而论,新武器装备的新技术含量高,性能较优异,但结构复杂,造价昂贵,因此各国只能根据需要和可能组建相应的军兵种,并随着国防科技和经济发展逐步增大技术性的军兵种在整个军队构成中的比例。以前苏军为例,20年代各军种的比例是:陆军98.6%,空军0.5%,海军1?0%,30年代末上述比例依次变为75.2%,12.8%,9.7%,其余2.3%为新组建的国土防空军。这种比例一直保持至50年代末。60年代以后,由于新武器装备的发展,战略火箭军组建,上述比例发生了重大改变。到80年代末,前苏军的军种结构为:陆军45.2%,空军10.7%,海军10.7%,防空军12.3%,战略火箭军7.1%,边防军5.5%,内卫军8??%。不但如此,陆军、边防军、内卫军等都是由多军种组成的合成部队。美军的技术军兵种比例也逐渐增大,80年代末,美陆、海、空三军的比例为35.9%、27.0%、27.9%,此外还有9.2%的海军陆战队。至于兵种的构成比例,也大致是技术兵种比例逐渐增大。如现在不少国家都组建了强大的装甲兵、电子战部队等。  由于新武器的性能发生了质的飞跃,从而使部队的战斗力越来越强。现在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相比,取得同样的作战效果,所需兵器兵力只及第二次大战时的10~20%。另一方面,由于新武器的杀伤力、破坏力极大,使用大量兵器兵力容易造成更大的损失,并增大后勤保障的难度。因此,从必要性、可行性及减少不必要的损失等各方面因素出发,各国军队的规模及编制单位的构成就越来越小。  部队的战斗人员虽然在减少,但由于武器装备结构越来越复杂,维护保养任务和消耗量越来越大,因此军队的工程技术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等均在增加。例如,战时美军部队的战斗人员和保障人员的比例为1:3,有时甚至达1:5。平时,美军正规部队中有一半为文职人员。  一方面部队的战斗人员在减少,另一方面部队的保障人员在增加,这似乎存在着矛盾。如果在保持部队拥有可靠的战斗能力条件下,尽量减少武器装备和战斗人员的数量,则技术保障和勤务保障任务量均可明显减少,保障人员数量也可减少,从而保证整个部队的规模缩小。这正是目前各国军队确定组织编制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总之,随着国防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武器装备的日益现代化、高技术化,军队的组织编制将进一步从数量规模型转变为质量效能型,从人力密集型转变为科技密集型。

军事运筹学论文题目推荐

《讨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演变》、《浅谈高校普及国防教育的手段和意义》

_new_10730/给你个网站,希望能帮到你

军校学员现在都在网上找答案了,哎,为国家担忧啊!靠自己学真本事,再下到部队之后,手下的兵才会看的起你,要是准备混 ,你就准备连新兵都鄙视你吧!

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国防概念。之于知识结构的改变,通过对中国近代国防历史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就中国之所以落后挨打,就是因为社会制度的落后,中国在近代领土被宰割,人民被屠杀,财富被掠夺,民族尊严被肆意践踏中国人民经过无数次的探索、挫折、失败最后才找到了社会主义这条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正确道路,从而走上了独立富强的道路因此,只有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立才使中国的命运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通过对这些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适合国家社会的制度:才能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而这些历史的学习也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不仅是对祖国的无比深厚的感情和保卫祖国的英勇精神,而且更表现为是关心祖国的命运和前途,为祖国的前途,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进步而奋斗的精神。中国只有强大起来,才会使任何国家都不敢侵略我们,只有社会主义オ能够使中国走向繁荣富强,所以,我们的爱国主义与热爱社会主义就是完全一致的。在今天的中国,热爱祖国就必须热爱社会主义,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是中国人民必然的选择。

军事运筹学论文题目大全

周边日本、印度、俄罗斯、对中国虎视眈眈

兄弟,你胆儿也太大了吧,这都敢贴

战争工具决定着战争形态,有什么样的战争工具,就会有什么样的战争形态。信息时代的战争工具主要是信息化武器装备,信息化武器装备的主要特征是实现了武器装备的信息化、智能化和一体化。 能量结构 能量结构及能量释放方式是决定武器杀伤机理的基本要素。从能量构成要素来看,信息化战争中,战争能量从传统的体能、化学能、电能、电磁能、机械能、核能等物理能量转变为智能。智能是信息化战争中的主导能量,它通过对其他物理能量的控制而产生效能。信息化战争中,机械时代的动力、平台、武器等仍具有重要作用,但能量释放结构产生了变化,电子信息装备由辅助性、保障性装备变为主导型装备,并通过系统方式渗透、融合到动力、平台、武器中去,对能量及能量释放的时机、方式、数量、比例等进行精确控制,从而达到投入最小、效益最高的目的。 效能标准 机械化战争主要强调数量和规模的累加,信息化战争则强调质量对效能的控制。传统战争主要通过火力摧毁来达成杀伤破坏的目的。信息化战争中,信息技术除对多种不同能量和武器装备相互融合外,还可对能量释放效能进行有效控制,控制的结果是更加精确,能够通过较少的能量释放获取极大的作战效果。因此,在战斗毁伤效能方面,不再强调装药量的多少,而是突出精确有效的原则。精确高效的度量指标是效费比。高效费比是指在战争中投入较少、效益较高,通常可达1:10以上。要想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提高武器的命中精度。 战争力量——整体凝聚 体系对抗 信息化战争中,作为主要武器装备的C⁴ISR系统、信息战装备、精确制导武器和信息化作战平台,通过全球信息栅格进行无缝连接之后,将形成全维度、全天时、全天候的一体化、实时化作战体系。在这样的作战体系中,传统战争中那种贪大、求全和追高的观念将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品种、规模、性能不再是提高作战效能的关键性要素,系统集成和横向一体化成为最关键的要素。武器装备品种再多、规模再大、性能再好,如果不能并入系统,则不可能发挥作用,在战场上不仅不能形成战斗力,反而将成为好打的目标。信息化战场是一体系统对抗的战场,拥有完善的信息化作战体系的一方能够控制作战手段,灵活选择目标并控制战争进程和节奏;没有相应信息化作战体系的一方,则群龙无首,一盘散沙,数量众多但没有灵魂,因而难以形成作战效能。 力量凝聚 机械化战争中,战争力量主要表现为物质力量。信息化战争中,智能和知识处于力量凝聚的核心和主导位置,战争力量的凝聚主要依靠信息控制。从力量要素来看,信息化武器装备成为主导性要素,传统的机械化作战平台地位下降。力量的凝聚,必须是在掌握制权优势,尤其是在夺取并控制信息优势和空天优势的前提下进行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在准确的时间,把所需的力量准确地调整和机动到准确的地点和方向,对目标进行精确打击。信息化战争中,指挥艺术和军事谋略仍非常重要,但重点偏向两个方面:一是战略层面交战双方的排兵布势、斗智斗勇和战略欺;二是战役战术层面的自动化指挥和控制。 战争时空——全维一体 时间加速 信息化战争中,弹道导弹速度达到15马赫,战术导弹速度达到3—5马赫,然而,比这个速度更快的是光速和电磁波速度,每秒钟30万公里,所见即所得。只要眼睛看见目标,这个目标就意味着立即被击毁。 空间融合 冷兵器战争和热兵器战争中,都是在平面单维空间内进行的战争。机械化战争中,不断向空中、海洋、水下、太空和电磁空间拓展。信息化战争仍然需要分别制权,各军兵种仍可继续主宰各自传统的作战空间,所不同的是在时间、空间和力量诸要素之间,必须统一标准,实现互联、互通、互操作,最终形成一个相互融合的体系。这样一个横向一体化的网络体系建立起来之后,陆海空天电等相互分离的作战空间将成为一个全维一体的作战空间,在这个全维空间内,战场是流动的,信息是实时的,时间、空间和力量等诸要素是融合的,力量的运用将非常灵活而且可调、可控。 战争实施——精确控制 全频谱控制 传统战争中,战争的实施主要依托作战指挥方式和作战手段的运用。信息化战争中,当全球信息栅格建立起来之后,全维空间呈现一体化模式,在这样的作战空间内,传统的战场概念将不复存在,依托于特定战场和特定军兵种而萌生的作战方式也将自然消亡。届时,精确控制将成为信息化战争的精髓。精确控制主要是全频谱控制战,侧重进行战略信息战和战场信息战,目的是对全维空间、全频谱信息、全部作战力量和战争资源进行有效控制。控制的结果有两个:对己方而言,通过系统集成使力量倍增,作战效能呈指数增加;对敌方而言,通过控制使之处于瘫痪,部队因失去指挥而成为乌合之众,兵力兵器因失去空间将无法机动,因失去时间只能坐失良机、被动挨打。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拥有力量,也已经被分割、被瓦解,难以发挥有效作用。 精确打击 精确作战从量变到质变经历了半个多世纪,跨越了三个历史阶段。第一,从近距厮杀到火力毁伤。第二,从面杀伤到点摧毁。精确制导武器在战争中的使用比例从越南战争中的2%、海湾战争中的8%,提升到伊拉克战争中的70%。第三,从精确摧毁到实时打击。伊拉克战争中使用的精确制导武器,已经具备了三种能力:一是自主攻击能力。发射后不管,自动寻找并摧毁目标。二是实时攻击能力。从发现目标到打击目标实现一体化,武器反应时间趋于实时。三是防区外发射能力。作战平台可远离威胁区使用武器,既能准确打击目标,又可实现自我防护。 战争保障——多维聚焦 精确保障 从保障对象上来看,冷兵器战争中人是战争中保障的主要对象。热兵器和机械化战争中,作战平台和枪炮弹药等武器成为保障的主要对象。信息化战争中,侧重于智力、知识、信息、网络的综合保障,在此基础上加强对保障要素的融合与控制。由于信息化武器装备与机械化武器装备是相互融合的,所以机械化战争中保障的要素大部分将继续存在下去,但必须用信息化理念、网络和软件加以改造,使所有保障要素融入到作战体系中去,从而达到有效控制和精确保障的目的。 多维保障 传统战争中,战场建设和战争动员是战争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化战争全维保障的情况下,战场建设将更具备军民两用特征,而且平时和战时必须实现快速转换。随着战争持续时间急剧缩短,传统的战争动员模式必须改变,在时间上强调快速动员,在内容上重视信息动员,在方法上突出预储预置,以满足战争对快速保障的需求。 力量保障 信息化战争中,更加强调质量效能,质量表现为知识,效能表现为控制,数量规模依然重要,但将是有知识、能控制的数量和规模。战争不再是军人的专利,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军事装备也不再是军队的专属,最先进的技术可能最先使用于民用装备。因此,保障力量表现为信息化保障,这种性质的保障难以区分军用还是民用。所以,军队专有保障开始向社会化保障发展,专业清晰、分工明确的机械化保障开始向专业模糊、系统集成的信息化保障推进,用来进行实际作战的兵力兵器越来越少、越来越精,而软件设计、网络控制、信息资源、装备维修等保障力量明显增加,“牙齿”越来越锋利,“尾巴”越来越粗壮。 战争制胜——人机融合 人机一体 信息化战争中,人的智能与武器的性能融为一体,赋予武器以智慧和灵性。信息化武器不再是傻大黑粗的机器组件,而是具有人工智能、会思考、能判断,可以自动发现、识别和打击目标的机器人,“战斧”巡航导弹,JDAM卫星制导炸弹等都是这样的机器人武器。人的高超智慧、指挥艺术等可先期融入武器系统之中,也可在作战过程中通过对武器的实时控制来提高其作战效能。这样的智能化武器与机械化武器装备最大的不同,就是专属性增强。未来战争需要更高素质的人才,没有知识、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愚蠢的军队是无法打赢信息化战争的。 自动控制 全球信息栅格建成之后,在战役战术层面将实现自动化实时指挥,人工干预、边想边干的指挥模式越来越少。指挥艺术和军事谋略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战前的作战运筹和战中的战略性交战,甚至被融入到人机交互系统、专家知识库系统和武器智能制导系统中去。因此,指挥层次越来越少,指挥效能越来越高,呈现实时化、扁平化、一体化特征。战略指挥员直接指挥到单兵、单舰、单机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战略性战斗将成为信息化战争中的主要作战样式。

军事运筹学 在现代和未来战争中,如何以最少的人力、物力消耗,达到预定的军事目的,是任何一个国家军事指挥人员所期望的效益。军事运筹学正是使这一口望成为现实的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一、军事运筹学的形成和发展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军事运筹思想自古就有,我国春秋时期的军事家孙武子在《孙子兵法》一书中,首先将度、量、数等数学概念引人军事领域,通过必要的计算,来预测战争的胜负,并指导战争中的有关行为,其后的军事家又大大地完善和发展了我国古代军事运筹思想。毛泽东和其他老一辈军事家;在二十多年革命战争生涯中,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正确地进行战略战术原则和作战指挥的决策,形成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为我军以后军事运筹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尽管军事运筹思想在我国和国外的历史上都早有记载和实践、但是它真正成为一门完整的科学还是近几十年的事情。第一次世界大战顾问,英国人兰彻斯特为适应战争需要,创造性地运用数学方程式来描述两军对战过程。同时期的美国人爱迪生用数学中的博奕论和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出了商船避免德国潜艇袭击的航行策略,虽未被采用,但却对以后运筹学的发展有所影响。对军事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雷达。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围绕雷达进行的工作最终促成了当代军事运筹学的形成。当时,英国皇家空军使用一种新研制的预警工具--雷达来对付德国人的空袭,由于对雷达的使用缺乏科学性,起初雷达的防空预警效果令人失望。为此,1940年8月,英国国防部门成立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勃兰凯特为首的11人小组,其中有数学家、物理学家、生理学家、测量员和军人,研究目的就是如何有效地使用雷达控制的防空系统。勃兰凯特小组通过多次现场实验,使雷达和高炮配合达到最佳状态。由于该小组卓有成效的工作,雷达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当时德国雷达在技术性能指标上虽然优于英国,但德国人忽略了对包括雷达在内的防空系统的有关操作的研究,其防空系统效果因而始终不如英国。英国作战研究部把围绕雷达使用所进行的工作称为“Operations Research”(直译为操作研究、作战研究)我国在50年代将其译为“运筹学”。 这可以说是军事运筹学产生的标志。国际上“操作研究”(Operatlons Researeh,简写为OR)一直沿用至今:后来到仿效英国,引人了军事运筹学。1943年3月,为对德国在大西洋的潜艇实现更加有效的攻击,美国海军成立了由物理学家莫尔斯领导的跨学科小组。小组通过对潜艇的搜索研究发现,飞机一般在潜艇上浮的时候对其实施攻击,这时潜艇深度约为30英尺,而美军的深水炸弹的爆炸深度至少为75英尺,杀伤范围20英尺左右,这样攻击就对德国潜艇威胁有限。根据这一情况,莫尔斯小组议对深水炸即作技术改进,使其在水深30英尺上下爆炸。仅此一项措施,使对潜艇的击沉率增加了6倍。战后,英、美等国在军事运筹学的研究和应用中,从追求武器装备性能指标达到最佳设计要求,发展到计划和预测某种作战方式或战术手段可能达到的效果,解决问题的手段也日趋全面。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美相继在军界成立了运筹小组、运筹研究所等, 1950年第一部运筹学的著作《运筹学方法》,(作者莫尔斯和金伯尔)在美国发表。到1957年,第一个全球性运筹学学术组织一国际运筹学会成立了。至此,现军事运筹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已经形成。目前,军事运筹学在国际上开展得十分广阔,仅在美国国防部系统就有军事运筹学从业人员三万多人,另外美国还有象兰德公司、国防分析研究公司等运筹研究机构,经常为政府或军界提供政策及战略咨询。各大公司及政府部门也有相应的系统分析机构,英、法和北约各国都有自已的高级运筹研究组织。同样前苏联的军事运筹学规模也很大,在军用方面就有一个约两千人的运筹学应用研究机构,该机构参加了国际所有的有关运筹及系统分析的学术团体。我国的第一个运筹学小组、在钱学森同志的支持下,于1956年成立,三十多年来,我国军事运筹学的应用已从以往武器系统论证与研制发展到计算机作战模拟和自动化指挥系统的研制,正在不断缩小与发达军事国家的差距。二、军事运筹学的内容与特点首先,我们引人军事运筹学的定义。军事运筹学是应用数学工具和现代计算技术对军事问题进行定量分析,从而为决策提供数量依据的一种科学方法,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军事运筹学主要用来进行作战评估分析;武器装备系统的效能分析,确定军队(兵力)的战斗能力,选择最佳战斗方案,评估军队指挥、训练、后勤保障系统的技能和预测未来战争和武器的装备的发展趋势,以及分析国防经济实力和管理军事行政等方面。 军事运等学作为自然科学与军事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其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一个按其研究范围所规定的完整的内容体系。但是从它的定义不难看出,其内容应包括用于定量解决军事问题的理论方法和工具,诸如概率统计,规划论、决策分析、对策论、排队论、存贮论、搜索论和现代控制理论以及仿真模拟技术、网络分析技术、预测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运用军事运筹学解决问题,通常有五个特点:1、目的性做一件事或研究一个问题,你的目的是什么?换言之,你追求的是哪方面的效益。在军事上,我方与敌方作战,最终目的是为了抢占战略要地,或者最大限度地杀伤敌有生力量,还是突围等。这可以说是首要问题,而且目的性在一开始搞清楚之后贯彻始终,直至目的实现。起初目的就不明确或有错误,那么下面做的工作基本上就是徒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商船为了对付德国飞机的袭击,在船上装设了高炮,但这些高炮击落的敌机很少(占来袭敌机的4%),而且高炮的安装维修费高,这时有人提出将高炮拆除。但是运筹分析人员指出,安装高炮的不是击落敌机,而是保护商船安全如期到达目的地。实战统计显示,不安装高炮的商船损失率大于25%,安装高炮后,致使敌机不敢低飞,商船的损失率降到了10%以下,可见安装高炮是必需的。目前最先进的高炮对现代喷气式战斗机的击毁率不到千分之一,但各国的防空系统中还少不了高炮,再次说明使用高炮的目的性。2.系统性系统是指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各个部分所组成的一个种特定功能的整体。系统性问题可以说是如何使整体达到(包括某种功能最强、性能最稳定等),简言之就是1+1>2,同样一种型号的电器,用的元件完全相同,由于组装技术的差异,很可能导致电器整体效果的差别,这就属于系统性的问题。一个系统的优化指标一般有多个,例如对于彩电来说,优化目标可以是清晰度、稳定性、抗干扰性、灵敏度等,几个指标同时达到最优的情况一般不存在。因此,局部最优不等于实现了全局最优。要达到整体的优化,必须进行统一规划,在诸多的可能的方案中找出一个相对最佳的方案。系统性在军事指挥中尤为重要。古今战史中不乏这样的事情,某方以少量兵力,阻止敌方主要力量,来实现整个战局目的对其最为有利。这就是牺牲局部利益来求取全局的最优,系统性的思维充分地体现在决策之中。3、有效性简单地说,有效性是指运用军事运筹学时的效果问题,兵贵神速是兵家的信条,但军事效果不仅是指速度,还包括了以较少的代价换取较大的成功的含义。显然如何在进攻中减小伤亡就是一个军事上的有效性问题。还有在后勤运输系统中,怎样以最小的油耗,在限定时间内,使运输车队尽快到达。类似这类问题解决并非轻而易举,其中要求的几个方面效果实现起来往往互相矛盾,但是,军事运筹学能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可行的途径。 4、科学性以往有不少领导作出某些决策时,就是拍脑袋定下来的。例如上级盲目给下属厂家下达产值指标,面对原材料供给和产品的销路缺乏调查和分析,这种“凭感觉,拍脑袋”的决策方式曾造成过不少不应有的损失。运用军事运筹学,就能大大地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因为这种决策方式有定量分析作基础,而且手段先进,有较准确的数学模型,适合的算法以及计算机设备作保证,只要信息来源可靠,运用军事运筹学作出的决策方案肯定比“拍脑袋”想出来的要有更高的可行性价值。这就是运筹学的科学性所在。5、参谋性参谋性是指运用军事运筹学得出的结果本身的性质。美国从事军事运筹学工作的专家对同行说: “运筹学再高级也只是个参谋,不是指挥员,不是决策人。运筹的结果只是辅助指挥员作决策。”这主要因为运筹时是从定量的角度考虑问题,殊不知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建立起数学模型和进行量化处埋,系统中各种人的因素就没有很好的办法来描述周全。因此,运筹得出的结果在最终决策时,只能作为参谋和咨询之用。

军事运筹学论文选题

_new_10730/给你个网站,希望能帮到你

美国二战

用来应付谁的?如果只是课后作业,随便找地方下载一篇就好了啊,如果是普通的课程期末作业,再修改一下就好了,如果是重要作业,花1000淘宝请人给你写

军事运筹学 在现代和未来战争中,如何以最少的人力、物力消耗,达到预定的军事目的,是任何一个国家军事指挥人员所期望的效益。军事运筹学正是使这一口望成为现实的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一、军事运筹学的形成和发展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军事运筹思想自古就有,我国春秋时期的军事家孙武子在《孙子兵法》一书中,首先将度、量、数等数学概念引人军事领域,通过必要的计算,来预测战争的胜负,并指导战争中的有关行为,其后的军事家又大大地完善和发展了我国古代军事运筹思想。毛泽东和其他老一辈军事家;在二十多年革命战争生涯中,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正确地进行战略战术原则和作战指挥的决策,形成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为我军以后军事运筹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尽管军事运筹思想在我国和国外的历史上都早有记载和实践、但是它真正成为一门完整的科学还是近几十年的事情。第一次世界大战顾问,英国人兰彻斯特为适应战争需要,创造性地运用数学方程式来描述两军对战过程。同时期的美国人爱迪生用数学中的博奕论和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出了商船避免德国潜艇袭击的航行策略,虽未被采用,但却对以后运筹学的发展有所影响。对军事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雷达。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围绕雷达进行的工作最终促成了当代军事运筹学的形成。当时,英国皇家空军使用一种新研制的预警工具--雷达来对付德国人的空袭,由于对雷达的使用缺乏科学性,起初雷达的防空预警效果令人失望。为此,1940年8月,英国国防部门成立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勃兰凯特为首的11人小组,其中有数学家、物理学家、生理学家、测量员和军人,研究目的就是如何有效地使用雷达控制的防空系统。勃兰凯特小组通过多次现场实验,使雷达和高炮配合达到最佳状态。由于该小组卓有成效的工作,雷达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当时德国雷达在技术性能指标上虽然优于英国,但德国人忽略了对包括雷达在内的防空系统的有关操作的研究,其防空系统效果因而始终不如英国。英国作战研究部把围绕雷达使用所进行的工作称为“Operations Research”(直译为操作研究、作战研究)我国在50年代将其译为“运筹学”。 这可以说是军事运筹学产生的标志。国际上“操作研究”(Operatlons Researeh,简写为OR)一直沿用至今:后来到仿效英国,引人了军事运筹学。1943年3月,为对德国在大西洋的潜艇实现更加有效的攻击,美国海军成立了由物理学家莫尔斯领导的跨学科小组。小组通过对潜艇的搜索研究发现,飞机一般在潜艇上浮的时候对其实施攻击,这时潜艇深度约为30英尺,而美军的深水炸弹的爆炸深度至少为75英尺,杀伤范围20英尺左右,这样攻击就对德国潜艇威胁有限。根据这一情况,莫尔斯小组议对深水炸即作技术改进,使其在水深30英尺上下爆炸。仅此一项措施,使对潜艇的击沉率增加了6倍。战后,英、美等国在军事运筹学的研究和应用中,从追求武器装备性能指标达到最佳设计要求,发展到计划和预测某种作战方式或战术手段可能达到的效果,解决问题的手段也日趋全面。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美相继在军界成立了运筹小组、运筹研究所等, 1950年第一部运筹学的著作《运筹学方法》,(作者莫尔斯和金伯尔)在美国发表。到1957年,第一个全球性运筹学学术组织一国际运筹学会成立了。至此,现军事运筹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已经形成。目前,军事运筹学在国际上开展得十分广阔,仅在美国国防部系统就有军事运筹学从业人员三万多人,另外美国还有象兰德公司、国防分析研究公司等运筹研究机构,经常为政府或军界提供政策及战略咨询。各大公司及政府部门也有相应的系统分析机构,英、法和北约各国都有自已的高级运筹研究组织。同样前苏联的军事运筹学规模也很大,在军用方面就有一个约两千人的运筹学应用研究机构,该机构参加了国际所有的有关运筹及系统分析的学术团体。我国的第一个运筹学小组、在钱学森同志的支持下,于1956年成立,三十多年来,我国军事运筹学的应用已从以往武器系统论证与研制发展到计算机作战模拟和自动化指挥系统的研制,正在不断缩小与发达军事国家的差距。二、军事运筹学的内容与特点首先,我们引人军事运筹学的定义。军事运筹学是应用数学工具和现代计算技术对军事问题进行定量分析,从而为决策提供数量依据的一种科学方法,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军事运筹学主要用来进行作战评估分析;武器装备系统的效能分析,确定军队(兵力)的战斗能力,选择最佳战斗方案,评估军队指挥、训练、后勤保障系统的技能和预测未来战争和武器的装备的发展趋势,以及分析国防经济实力和管理军事行政等方面。 军事运等学作为自然科学与军事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其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一个按其研究范围所规定的完整的内容体系。但是从它的定义不难看出,其内容应包括用于定量解决军事问题的理论方法和工具,诸如概率统计,规划论、决策分析、对策论、排队论、存贮论、搜索论和现代控制理论以及仿真模拟技术、网络分析技术、预测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运用军事运筹学解决问题,通常有五个特点:1、目的性做一件事或研究一个问题,你的目的是什么?换言之,你追求的是哪方面的效益。在军事上,我方与敌方作战,最终目的是为了抢占战略要地,或者最大限度地杀伤敌有生力量,还是突围等。这可以说是首要问题,而且目的性在一开始搞清楚之后贯彻始终,直至目的实现。起初目的就不明确或有错误,那么下面做的工作基本上就是徒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商船为了对付德国飞机的袭击,在船上装设了高炮,但这些高炮击落的敌机很少(占来袭敌机的4%),而且高炮的安装维修费高,这时有人提出将高炮拆除。但是运筹分析人员指出,安装高炮的不是击落敌机,而是保护商船安全如期到达目的地。实战统计显示,不安装高炮的商船损失率大于25%,安装高炮后,致使敌机不敢低飞,商船的损失率降到了10%以下,可见安装高炮是必需的。目前最先进的高炮对现代喷气式战斗机的击毁率不到千分之一,但各国的防空系统中还少不了高炮,再次说明使用高炮的目的性。2.系统性系统是指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各个部分所组成的一个种特定功能的整体。系统性问题可以说是如何使整体达到(包括某种功能最强、性能最稳定等),简言之就是1+1>2,同样一种型号的电器,用的元件完全相同,由于组装技术的差异,很可能导致电器整体效果的差别,这就属于系统性的问题。一个系统的优化指标一般有多个,例如对于彩电来说,优化目标可以是清晰度、稳定性、抗干扰性、灵敏度等,几个指标同时达到最优的情况一般不存在。因此,局部最优不等于实现了全局最优。要达到整体的优化,必须进行统一规划,在诸多的可能的方案中找出一个相对最佳的方案。系统性在军事指挥中尤为重要。古今战史中不乏这样的事情,某方以少量兵力,阻止敌方主要力量,来实现整个战局目的对其最为有利。这就是牺牲局部利益来求取全局的最优,系统性的思维充分地体现在决策之中。3、有效性简单地说,有效性是指运用军事运筹学时的效果问题,兵贵神速是兵家的信条,但军事效果不仅是指速度,还包括了以较少的代价换取较大的成功的含义。显然如何在进攻中减小伤亡就是一个军事上的有效性问题。还有在后勤运输系统中,怎样以最小的油耗,在限定时间内,使运输车队尽快到达。类似这类问题解决并非轻而易举,其中要求的几个方面效果实现起来往往互相矛盾,但是,军事运筹学能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可行的途径。 4、科学性以往有不少领导作出某些决策时,就是拍脑袋定下来的。例如上级盲目给下属厂家下达产值指标,面对原材料供给和产品的销路缺乏调查和分析,这种“凭感觉,拍脑袋”的决策方式曾造成过不少不应有的损失。运用军事运筹学,就能大大地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因为这种决策方式有定量分析作基础,而且手段先进,有较准确的数学模型,适合的算法以及计算机设备作保证,只要信息来源可靠,运用军事运筹学作出的决策方案肯定比“拍脑袋”想出来的要有更高的可行性价值。这就是运筹学的科学性所在。5、参谋性参谋性是指运用军事运筹学得出的结果本身的性质。美国从事军事运筹学工作的专家对同行说: “运筹学再高级也只是个参谋,不是指挥员,不是决策人。运筹的结果只是辅助指挥员作决策。”这主要因为运筹时是从定量的角度考虑问题,殊不知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建立起数学模型和进行量化处埋,系统中各种人的因素就没有很好的办法来描述周全。因此,运筹得出的结果在最终决策时,只能作为参谋和咨询之用。

  • 索引序列
  • 军事运筹学论文题目
  • 军事运筹学论文选题题目
  • 军事运筹学论文题目推荐
  • 军事运筹学论文题目大全
  • 军事运筹学论文选题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