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汉语史学报第二十六

汉语史学报第二十六

发布时间:

汉语史学报第二十六

【一.近代汉语】1.再论近代汉语“我把+你个+名词性成分”,《河北师大学报》2002年第1期。P72-742.《训世评话》中授予动词“给”,《中国语文》,2002年第3期。P81-833.从汉语比拟句式结构的发展看名词性偏正结构的构成,《汉语学习》2002年第1期。P16-214.简论《逆臣录》在明代词汇研究中的价值,《汉语史学报》第2辑,2002年。P89-1015.近代汉语几种句式结构成分的变化及其句法后果,《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语言文字学》(人大复印资料)2003年第7期转载。P90-916.《十国春秋》禅僧列传校读札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3期。P77-797.论近代汉语NA状心结构,《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P69-738.从偏正结构的认知基础看近代汉语比拟结构的发展,《对外汉语的跨语言研究——汉语学习与认知语言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年。9.从 “ ”字说起——浅论会意组合字《汉字论丛》第二辑,崇文书局,湖北,2003 ,P103-11010.词的概念表达与字符取象间异形同构现象中的认知背景,《汉字传播与中越文化交流》,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4年,P37-5111.近代汉语使令动词及其相关的句法、语义结构,《清华大学学报》2006年2期。P96-105《语言文字学》(人大复印资料)2006年第7期转载。P82-9112. The Path of Grammaticalization and Process of Emergence of the Markers of Comparison si, yesi, and si de,《Studies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festschrift in honour of the 60th birthday of Christoph Harbsmeier》Hermes Academic Publishing and Bookshop A/S,POBox 2709 Solli, N-0204 Oslo, Norway , P285-302【二.禅宗语言研究】1.《祖堂集》语言研究概述 《中国禅学》创刊号,中华书局,2002年。P332-34215.2.《祖堂集》祈使句及其指令行为的语力级差,《清华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P87-943.从《祖堂集》问句的用法特征看中古语法对其影响,《语言科学》第3辑,2003。P80- 《五灯会元》动量词研究,《法藏文库?中国佛教学术论典》第71辑。2003年2月,P399-4455.论宋代禅宗语录的语言特色——从《祖堂集》与《五灯会元》等语言的风格差异入手,第二届韩国佛教学结集大会论文,韩国,6.《祖堂集》话题问句,IACL-12国际中国语言学会年会论文,天津7.《祖堂集》文献与点校,《中国禅学》第二辑,中华书局,2003年。P1-118.《祖堂集》校录勘误补,徐时仪等编《佛经音义研究》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9.中古汉文佛典中“听”字使役句,北京市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三.明清域外汉语官话专题研究】1.传教士利玛窦的汉语学习与汉语研究,《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二),商务印书馆,2006。P515-5362.《华语官话语法》中语法问题分析,《国际汉学》第10辑,大象出版社,2004年。P288-3063.掌握汉语的金钥匙——元明清东西方汉语教材特点比较,《国际汉学》第12辑,大象出版社,2005年。P226-241;收入《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第一届世界汉语教育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澳门理工学院出版,2005年。P90-1004.文法と语汇から见た19世纪の域外汉语教材の官话の样相,收于内田庆市?沈国威编,《十九世纪中国语の诸相——周缘资料(欧米?日本?琉球?朝鲜)からのァプロ一チ》,雄兄堂出版,2007年,P33-59(日文)5.清末民初北京口语中的话题标记——以100多年前后几部域外汉语教材为例,《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第2期。P63-736.从十九世纪末域外汉语官话教材的变化看当时的国际关系——以日本朝鲜及欧美等国学习汉语官话教材为例,“香港浸会——清华大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提交)7.明治时代の中国语教育とその 特徵,爱知大学现代中国学会编,《中国21》V27,风媒社,2007年3月。P131-1528.日本明治期间汉语教科书中的北京话口语词,《南京师大文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9.美国传教士狄考文对十九世纪末汉语官话研究的贡献——《官话类编》专题研究,浸会大学林思齐东西学术研究交流研究所报告(2007年2月26~3月10日)10.《语言自迩集》北京话口语词及其贡献,《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5期。11.清末汉语介词在南北方官话中的区别特征——以九江书局改写版《官话指南》为例,《继往开来的语言学发展之路》,语文出版社2008年。12.十九世纪末汉语官话词汇的南北特征————以九江书局版《官话指南》为例,《韩汉语言研究》,2008年2月,P397-429,远藤光晓主编的《韩汉语语言研究》,韩国学古房出版社。13.《华语官话语法》及其语法问题偏误辨析,姚小平编《海外汉语探索四百年管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

一 语言文字研究风马牛不相及又一解 语文学习1987: 《说抱薪救火》商榷中国语文天地1987: “昭假”新解四川大学学报1988: 论“唯S是(之)P”句型烟台大学学报1989: 释“取与”“负”“论”中国语文天地1989: “其”字的一种特殊用法 古汉语研究1989: 也谈人称代词“其”中国语文1990: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的释义问题烟台大学学报1990: 马王堆汉墓帛书重文号释例 文献1990: “疑问词及指示代词+其”释例烟台大学学报1991: 论“V于(乎)O”结构烟台大学学报1992: 古书的普通话今读问题 语文建设通讯(香港)36期(6) 古汉语词语杂考古汉语研究1993: 汉语系词研究评议烟台大学学报1993:五笔号码检字法图书馆学研究1994:汉语拼音文字方案中国人文科学(韩国)13辑(12) 成语另解二则 辞书研究1994: 东州考 文献1995: 建立统一的古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大可不必中国语文1996: 汉语词汇复音化新探烟台大学学报1995: 成语正义二则 古汉语研究1995: 《汉语大词典》中存在的问题 清华学报(台湾)1995: 万物何以称为“东西” 文史知识1997: 词汇规范应以从众和需要为根本原则 语文建设1997: 论闻一多的《诗经》研究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1辑(7) 《金瓶梅》词语拾诂烟台大学学报1997: 何为“垂天之云”?学语文1998: 古汉语词语辨析三则 古籍研究1999: 解释古籍须多方斟酌 古汉语研究1999: “画饼充饥”如何画?学语文1999: 论训诂学的学术原则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2辑(1)伍子胥事迹的新发现社会科学战线2000: “杜撰”语源考 古汉语研究2000: “子”为尊美之称探源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3辑(10) “解手”与“胡豆”释名辞书研究2001: “二百五”与“不管三七二十一” 寻根2001: 《语文学论集》阅读札记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4辑(3) 《小尔雅》异文研究 文字学论丛第1辑,吉林文史出版社 《小尔雅》文字讹误辩正语言研究2002: 《小尔雅》疑难义训溯源烟台大学学报2002: 箭靶中心何以称“鹄”?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 何为“偏讳”?烟台大学学报2003: 论词例求证法语言研究2003: 《汉语大词典》词义溯源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6辑,巴蜀书社 从《说文》看《小尔雅》之本字 说文学研究第1辑,湖北:崇文书局《小尔雅》研究史纲清华学报(台湾)新33卷第1期,《说文》辨证五则中国文字研究第五辑,广西教育出版社“亚父”为古代楚方言称谓说刘叔新先生七十华诞纪念文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释化 汉字研究第一辑,学苑出版社 谈义源研究的价值南开语言学刊2005: 论语境求义法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八辑,巴蜀书社 论对文求义法长江学术2006: 论异文求义法语言研究2006: 龟鸭王八语源考中国文化研究2006:《说文通训定声》评议 说文学研究第2辑,湖北:崇文书局 煤的词义演变与古代民俗文化学刊2006: 枢之本义考汉语史学报第六辑,上海教育出版社 《说文》小札中国文字学报第1辑,商务印书馆1259 论文化求义法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十辑,巴蜀书社“胡”的胡须义的由来及出现时代 南开语言学刊2007:临夏话中叠音词的音变现象 金秋集——刘叔新先生南开执教五十周年纪念论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 论因声求义法长江学术2008: 汉语词源求证举例 民族语文2008:“亚父”即“阿父”说——兼论词头 文字学论丛第四辑,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阿”的出现时代论因形求义法中国文字研究第十辑,大象出版社训诂方法的现代拓展:异语求义法 南开语言学刊2008:《〈观世音应验记三种〉译注》献疑汉语史学报第八辑,上海教育出版社析疑解惑求真务实——评《古诗文词义训释十四讲》文化学刊2009:《史记》疑难词语解诂 古汉语研究2009:词例求义法新论——兼谈相因生义说的问题 南开语言学刊2009:论名字求义法励耘学刊2010:论方言求义法燕赵学术2010春之卷《汉语大词典》光盘版与纸质版的区别 辞书研究2010:古汉语外来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南开语言学刊2010:“黄花闺女”与“露马脚”探源 民族艺术2010:说“文”红树林(中学生版)2010:说“年” 红树林(中学生版)2011:1-论连文求义法长江学术2011:1 说“天” 红树林(中学生版)2011:4  说“案” 红树林(中学生版)2011:5  论连文求义法 长江学术2011:1  古代诗文中“车轴”的喻义, 古典文学知识2011:6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索隐 汉语史学报第11辑,上海教育出版社12  为什么说“黄花菜都凉了” 咬文嚼字2012:3  物品称“东西”探源 长江学术2012:3  “也”有女阴义 寻根2012:3  赤条条、光棍、吊儿郎当、二郎腿、吊膀子考源 励耘学刊2012:1  释“字”“船”“盛” 中国文字学报第4辑,商务印书馆2012  词汇生动化及其理论价值——以“抬杠”“敲竹杠”等词为例 南开语言学刊2012:1  论文例求义法 香港浸会大学:人文中国学报第18期,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汉语史学报第二十二辑

一 语言文字研究风马牛不相及又一解 语文学习1987: 《说抱薪救火》商榷中国语文天地1987: “昭假”新解四川大学学报1988: 论“唯S是(之)P”句型烟台大学学报1989: 释“取与”“负”“论”中国语文天地1989: “其”字的一种特殊用法 古汉语研究1989: 也谈人称代词“其”中国语文1990: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的释义问题烟台大学学报1990: 马王堆汉墓帛书重文号释例 文献1990: “疑问词及指示代词+其”释例烟台大学学报1991: 论“V于(乎)O”结构烟台大学学报1992: 古书的普通话今读问题 语文建设通讯(香港)36期(6) 古汉语词语杂考古汉语研究1993: 汉语系词研究评议烟台大学学报1993:五笔号码检字法图书馆学研究1994:汉语拼音文字方案中国人文科学(韩国)13辑(12) 成语另解二则 辞书研究1994: 东州考 文献1995: 建立统一的古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大可不必中国语文1996: 汉语词汇复音化新探烟台大学学报1995: 成语正义二则 古汉语研究1995: 《汉语大词典》中存在的问题 清华学报(台湾)1995: 万物何以称为“东西” 文史知识1997: 词汇规范应以从众和需要为根本原则 语文建设1997: 论闻一多的《诗经》研究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1辑(7) 《金瓶梅》词语拾诂烟台大学学报1997: 何为“垂天之云”?学语文1998: 古汉语词语辨析三则 古籍研究1999: 解释古籍须多方斟酌 古汉语研究1999: “画饼充饥”如何画?学语文1999: 论训诂学的学术原则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2辑(1)伍子胥事迹的新发现社会科学战线2000: “杜撰”语源考 古汉语研究2000: “子”为尊美之称探源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3辑(10) “解手”与“胡豆”释名辞书研究2001: “二百五”与“不管三七二十一” 寻根2001: 《语文学论集》阅读札记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4辑(3) 《小尔雅》异文研究 文字学论丛第1辑,吉林文史出版社 《小尔雅》文字讹误辩正语言研究2002: 《小尔雅》疑难义训溯源烟台大学学报2002: 箭靶中心何以称“鹄”?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 何为“偏讳”?烟台大学学报2003: 论词例求证法语言研究2003: 《汉语大词典》词义溯源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6辑,巴蜀书社 从《说文》看《小尔雅》之本字 说文学研究第1辑,湖北:崇文书局《小尔雅》研究史纲清华学报(台湾)新33卷第1期,《说文》辨证五则中国文字研究第五辑,广西教育出版社“亚父”为古代楚方言称谓说刘叔新先生七十华诞纪念文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释化 汉字研究第一辑,学苑出版社 谈义源研究的价值南开语言学刊2005: 论语境求义法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八辑,巴蜀书社 论对文求义法长江学术2006: 论异文求义法语言研究2006: 龟鸭王八语源考中国文化研究2006:《说文通训定声》评议 说文学研究第2辑,湖北:崇文书局 煤的词义演变与古代民俗文化学刊2006: 枢之本义考汉语史学报第六辑,上海教育出版社 《说文》小札中国文字学报第1辑,商务印书馆1259 论文化求义法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十辑,巴蜀书社“胡”的胡须义的由来及出现时代 南开语言学刊2007:临夏话中叠音词的音变现象 金秋集——刘叔新先生南开执教五十周年纪念论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 论因声求义法长江学术2008: 汉语词源求证举例 民族语文2008:“亚父”即“阿父”说——兼论词头 文字学论丛第四辑,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阿”的出现时代论因形求义法中国文字研究第十辑,大象出版社训诂方法的现代拓展:异语求义法 南开语言学刊2008:《〈观世音应验记三种〉译注》献疑汉语史学报第八辑,上海教育出版社析疑解惑求真务实——评《古诗文词义训释十四讲》文化学刊2009:《史记》疑难词语解诂 古汉语研究2009:词例求义法新论——兼谈相因生义说的问题 南开语言学刊2009:论名字求义法励耘学刊2010:论方言求义法燕赵学术2010春之卷《汉语大词典》光盘版与纸质版的区别 辞书研究2010:古汉语外来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南开语言学刊2010:“黄花闺女”与“露马脚”探源 民族艺术2010:说“文”红树林(中学生版)2010:说“年” 红树林(中学生版)2011:1-论连文求义法长江学术2011:1 说“天” 红树林(中学生版)2011:4  说“案” 红树林(中学生版)2011:5  论连文求义法 长江学术2011:1  古代诗文中“车轴”的喻义, 古典文学知识2011:6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索隐 汉语史学报第11辑,上海教育出版社12  为什么说“黄花菜都凉了” 咬文嚼字2012:3  物品称“东西”探源 长江学术2012:3  “也”有女阴义 寻根2012:3  赤条条、光棍、吊儿郎当、二郎腿、吊膀子考源 励耘学刊2012:1  释“字”“船”“盛” 中国文字学报第4辑,商务印书馆2012  词汇生动化及其理论价值——以“抬杠”“敲竹杠”等词为例 南开语言学刊2012:1  论文例求义法 香港浸会大学:人文中国学报第18期,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佛经文献语言巴蜀书社 10 出版提要:本书共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汉魏六朝佛经文献的概貌,并从汉语史研究的角度对此作了分析。第二部分,以汉魏六朝时期的汉译佛经为主要材料,参证当时的其他汉籍文献,搜寻当时文献中出现的汉语代词新成分并加以描写,为汉语代词历史发展的研究发掘了一批有价值的新材料。太平经正读巴蜀书社 4 出版提要:本书以语言分析为基础,对道教典籍《太平经》作了全面的整理。在对原文进行细致准确审核的基础上,参证相关材料,从词义理解和句子结构分析入手,校订了全书的文字,并对全书断句和标点作了彻底的整理,为学界研究提供了一个最为适用而可靠的整理本。汉魏六朝佛经代词探新法藏文库(硕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佛教学术论典第七辑, 323-421 页,台湾·佛光山文教基金会出版, 8 出版提要:本书抽取《佛经文献语言》第二部分。汉语缩略研究缩略:语言符号的再符号化,巴蜀书社 6 出版提要:本书从历时的角度,综合古今汉语词汇中的缩略现象,对缩略进行严格细密的分类研究,充分考察各种影响缩略的因素,从中探寻汉语缩略发生中的主观作用、客观条件、衍生规则和变化过程,描写汉语缩略的基本概貌。本书重视研究分析的理论性和所归纳规则的可操作性,为缩略这种日益常见的词汇手段提出科学的解释和准确定位。发表论文1 ,汉魏六朝佛经在汉语研究中的价值,川大学报 4 , 57-60 (文汇报 14 ,人民日报 21 分别摘要介绍)2 ,汉魏佛经里的“那中”,中国语文天地 6 , 18 ,3 ,从汉魏六朝佛经看代词“他”的变化,中国语文 6 , 469-4714 ,汉魏六朝的疑问代词“那”及其他,古汉语研究 3 , 58-635 ,从佛经材料看中古汉语人己代词的发展,川大学报 4 , 61-67 (人大复印资料 2 转载)6 ,从佛经材料看六朝时代的几个三身称谓词,中国语文 2 , 136-140 (《中古汉语研究》第一辑 358-367 转载,商务印书馆 10 )7 ,从早期佛经材料看古代汉语中的两种疑问词“为”,川大学报 4 , 75-818 ,敬辞“乃”你的,我的,他的?语文建设 5 , 45-469 ,从《太平经》看道教称谓对佛教称谓的影响,川大学报 2 ,10 ,“黑头虫”出典偶拾,古汉语研究 1 ,11 ,《太平经》文字校读,古籍研究 1 , 41-4812 ,道教典籍《太平经》中的汉代字例和字义,宗教学研究 1 , 49-5313 ,“小姐”正名,语文建设 5 , 36-37/914 ,《太平经》通用字求正,宗教学研究 1 , 37-4015 ,“大家”称妇人时的意义和读音,《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一辑 176-190 ,巴蜀书社 716 ,汉语的方言交流和汉字的读音规范,《爱国重教务实求真 - 纪念吴玉章同志诞辰 120 周年》 374-388 ,四川大学出版社 1217 ,《太平经》语言特点和标点问题,《古典文献与文化论丛》第二辑 77-106 ,杭州大学出版社 218 ,汉语称人代词内部系统的历史发展,古汉语研究 2 , 91-9519 ,说“郎”,中国语文 6 , 445-44720 ,汉语词语缩略概论,《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二辑 161-176 ,巴蜀书社 821 ,词语缩略中的任意性基础和约定作用,语文建设 6 , 8-1222 ,“法网前沿”小议,语文建设 1 , 19-2023 ,汉语的谦称“愚”,语文建设 2 , 42-4324 ,词语缩略的界定及其理论诠释,川大学报 2 , 124-12825 ,《太平经》中非状语地位的否定词“不”,中国语文 3 , 212-21426 ,《太平经》文字脱略现象浅析,古籍研究 3 , 32-3427 ,《太平经》文字勘定偶拾,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5 , 23-2628 ,“师”字二题,《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三辑 154-162 ,巴蜀书社 1029 , 《 太平经 》 中非状语地位的否定词 “ 不 ” 和反复问句,中国语文 5 , 466-47030 ,汉语词“博士”的外借和返借,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5 , 170-17231 ,漫话“老外”,语文建设 6 , 38-3932 ,《太平经》中的汉代熟语,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7 (语言学研究专辑) 10-1233 ,《太平经》中的“者”和现代汉语“的”的来源,《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四辑 23-36 ,巴蜀书社 934 ,《太平经合校》校对补说,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 , 88-9035 ,“保镖”保的是什么?语文建设 3 , 18/3636 ,“娘”字小考,《汉语史学报》第二辑 211-215 ,上海教育出版社 537 ,《太平经》中常用的应叹提顿语,《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五辑 39-52 ,巴蜀书社 1138 ,“水手”指称银钱时的具体意义和原因,古汉语研究 4 , 90-9139 ,汉语词汇中的非理复合词,四川大学学报 4 , 86-91 (人大复印资料 11 转载)40 ,“香瓜子”的来源和形成机理,语言科学 2 卷 4 期 88-91 ( 7 )41 ,“不良”和“响马”——兼论汉语词汇形式的缩略变化,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8 , 9-1042 ,“先生”古今谈——兼论汉语词汇发展中核心义对词义蜕变的纠正作用,《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六辑 189-205 ,巴蜀书社 1143 ,从东汉文献看汉代句末否定词的词性,《汉语史学报》第四辑 35-41 ,上海教育出版社 144 ,汉译佛经用语研究的深入,《普门学报》增刊:《 2003 年〈普门学报〉读后感》, 545 ,共时材料的历时分析——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看汉语词汇的发展(与谭代龙合作,署第一),川大学报 5 , 66-71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6 , 89-90 ;人大复印资料 12 转载)46 ,古代汉语课程的教材和教学目标,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增刊, 9 , 50-5247 ,“豆腐西施”都卖豆腐吗?(与王宝红合作,署第二)语文建设 12 , 35-3748 ,古代汉语语法分析琐记,《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七辑,巴蜀书社 149 ,从东汉以前的文献看“者”介入定中之间的过程,中国语文 1 , 44-48 (人大复印资料 4 转载)50 ,缩略形式的选取单位及其分析,西昌学院学报, 1 , 5-951 ,论道教典籍语料在汉语词汇历史研究中的价值(与周作明合作,署第一),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4 , 1-652 ,从“教化”到“告花子”——汉语中的词义感染,古汉语研究 4 , 88-91 (人大复印资料 4 转载)53 ,东汉佛道文献词汇研究的构想,《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八辑,巴蜀书社 1154 ,古代汉语“否”的词性,《简帛语文文字研究》第二辑,巴蜀书社 155 ,“ A 见 Vt ”结构中的“见”(与彭小琴合作,署第二),古汉语研究 2 , 9-1356 ,《一切经音义》中“这”的训解,《佛经音义研究——首届佛经音义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31-138 ,上海古籍出版社 7 ,

汉语史学报第二十三辑

【一.近代汉语】1.再论近代汉语“我把+你个+名词性成分”,《河北师大学报》2002年第1期。P72-742.《训世评话》中授予动词“给”,《中国语文》,2002年第3期。P81-833.从汉语比拟句式结构的发展看名词性偏正结构的构成,《汉语学习》2002年第1期。P16-214.简论《逆臣录》在明代词汇研究中的价值,《汉语史学报》第2辑,2002年。P89-1015.近代汉语几种句式结构成分的变化及其句法后果,《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语言文字学》(人大复印资料)2003年第7期转载。P90-916.《十国春秋》禅僧列传校读札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3期。P77-797.论近代汉语NA状心结构,《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P69-738.从偏正结构的认知基础看近代汉语比拟结构的发展,《对外汉语的跨语言研究——汉语学习与认知语言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年。9.从 “ ”字说起——浅论会意组合字《汉字论丛》第二辑,崇文书局,湖北,2003 ,P103-11010.词的概念表达与字符取象间异形同构现象中的认知背景,《汉字传播与中越文化交流》,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4年,P37-5111.近代汉语使令动词及其相关的句法、语义结构,《清华大学学报》2006年2期。P96-105《语言文字学》(人大复印资料)2006年第7期转载。P82-9112. The Path of Grammaticalization and Process of Emergence of the Markers of Comparison si, yesi, and si de,《Studies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festschrift in honour of the 60th birthday of Christoph Harbsmeier》Hermes Academic Publishing and Bookshop A/S,POBox 2709 Solli, N-0204 Oslo, Norway , P285-302【二.禅宗语言研究】1.《祖堂集》语言研究概述 《中国禅学》创刊号,中华书局,2002年。P332-34215.2.《祖堂集》祈使句及其指令行为的语力级差,《清华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P87-943.从《祖堂集》问句的用法特征看中古语法对其影响,《语言科学》第3辑,2003。P80- 《五灯会元》动量词研究,《法藏文库?中国佛教学术论典》第71辑。2003年2月,P399-4455.论宋代禅宗语录的语言特色——从《祖堂集》与《五灯会元》等语言的风格差异入手,第二届韩国佛教学结集大会论文,韩国,6.《祖堂集》话题问句,IACL-12国际中国语言学会年会论文,天津7.《祖堂集》文献与点校,《中国禅学》第二辑,中华书局,2003年。P1-118.《祖堂集》校录勘误补,徐时仪等编《佛经音义研究》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9.中古汉文佛典中“听”字使役句,北京市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三.明清域外汉语官话专题研究】1.传教士利玛窦的汉语学习与汉语研究,《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二),商务印书馆,2006。P515-5362.《华语官话语法》中语法问题分析,《国际汉学》第10辑,大象出版社,2004年。P288-3063.掌握汉语的金钥匙——元明清东西方汉语教材特点比较,《国际汉学》第12辑,大象出版社,2005年。P226-241;收入《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第一届世界汉语教育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澳门理工学院出版,2005年。P90-1004.文法と语汇から见た19世纪の域外汉语教材の官话の样相,收于内田庆市?沈国威编,《十九世纪中国语の诸相——周缘资料(欧米?日本?琉球?朝鲜)からのァプロ一チ》,雄兄堂出版,2007年,P33-59(日文)5.清末民初北京口语中的话题标记——以100多年前后几部域外汉语教材为例,《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第2期。P63-736.从十九世纪末域外汉语官话教材的变化看当时的国际关系——以日本朝鲜及欧美等国学习汉语官话教材为例,“香港浸会——清华大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提交)7.明治时代の中国语教育とその 特徵,爱知大学现代中国学会编,《中国21》V27,风媒社,2007年3月。P131-1528.日本明治期间汉语教科书中的北京话口语词,《南京师大文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9.美国传教士狄考文对十九世纪末汉语官话研究的贡献——《官话类编》专题研究,浸会大学林思齐东西学术研究交流研究所报告(2007年2月26~3月10日)10.《语言自迩集》北京话口语词及其贡献,《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5期。11.清末汉语介词在南北方官话中的区别特征——以九江书局改写版《官话指南》为例,《继往开来的语言学发展之路》,语文出版社2008年。12.十九世纪末汉语官话词汇的南北特征————以九江书局版《官话指南》为例,《韩汉语言研究》,2008年2月,P397-429,远藤光晓主编的《韩汉语语言研究》,韩国学古房出版社。13.《华语官话语法》及其语法问题偏误辨析,姚小平编《海外汉语探索四百年管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

著作1、《敦煌音义汇考》(合著),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2、《敦煌文献丛考》,中华书局2005年3、《敦煌经籍叙录》,中华书局2006年4、《敦煌经部文献合集》(合著),中华书局2008年。主要论文1、《伯三六Ο二残卷作者考》,《文史》第40辑,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2、《唐写本〈礼记音〉著作时代考》,《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3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3、《唐写本〈礼记音〉所见方音考》,《俗语言研究》第4期,1997年,京都:禅籍俗语言研究会编。4、《北图藏殷42〈论语音义〉残卷跋》,《敦煌吐鲁番研究》第2卷,季羡林、饶宗颐、周一良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5、《中古碑志与大型辞书编纂》,《唐研究》第3卷,荣新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6、《〈唐刺史考〉阙误补正》,《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1999年。7、《〈汉语大词典〉义项阙漏举例》,《古汉语研究》第3期,1999年。8、《〈日藏宋本庄子音义〉校证》,《中古近代汉语研究》第1辑,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9、《〈淮南子〉补笺》,《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6辑,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10、《敦煌本〈尚书〉叙录》,《敦煌文献论集: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郝春文主编。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11、《碑志释词》,《汉语史学报》第2辑,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12、《北敦14681号〈尚书〉残卷的抄写时代及其版本来源——与王煦华先生商榷》,《敦煌学辑刊》第2期,2002年。13、《BD14681〈尚书〉残卷考辨》,《新世纪敦煌学论集》,项楚、郑阿财主编。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14、《BD09523〈礼记音义〉残卷跋》,《敦煌研究》第2期,2003年。15、《敦煌出土〈尚书〉写卷研究的过去与未来》,《敦煌吐鲁番研究》第7卷,季羡林、饶宗颐主编。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16、《敦煌〈诗经〉卷子研读札记二则》,《敦煌学辑刊》第1期,2004年。17、《法藏敦煌〈毛诗音〉“又音”考》,《中国俗文化研究》第2辑,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成都:巴蜀书社,2004年。18、《跋国家图书馆所藏敦煌〈诗经〉写卷》,载《敦煌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敦煌吐鲁番学资料研究中心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19、《唐写本〈周易经典释文〉校议》,《出土文献研究》第7辑,中国文物研究所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20、《跋国家图书馆藏〈春秋谷梁传〉集解残卷》,《敦煌研究》第1期,2006年。21、《关于傅斯年图书馆所藏〈周易正义〉写卷》,《甘肃省博物馆学术论文集》,甘肃省博物馆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22、《试论法藏敦煌〈毛诗音〉写卷的文献价值》,《礼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庆祝沈文倬先生九十华诞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23、《英藏敦煌〈毛诗音〉写卷所见〈毛诗〉本字考》,《敦煌学辑刊》第3期,2007年。24、《从敦煌写本〈礼记音〉残卷看六朝时郑玄〈礼记注〉的文本》,《文史》第4辑,2009年。25、《〈毛诗〉文字探源四则》,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出土文献研究》第9辑,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汉语史学报第二十四辑

1、唐五代关中方音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2007年获安徽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2、梵汉对音概说,古汉语研究1995年1期3、鸠摩罗什译音研究(声母部分),语言研究增刊1996年4、施护译音研究,《薪火编》,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6年5、梵汉对音与中古音研究,古汉语研究1998年1期6、梵汉对音与上古音研究,南京师大学报1999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5期7、鸠摩罗什译音的韵母研究,安徽师大学报1999年1期8、唐代的秦音与吴音,古汉语研究2001年2期9、《高僧传》标点指误,古籍研究2001年2期10、“和尚”的语源及其形义演变,语言研究2002年1期11、“毗岚”的流变及其相关问题,汉语史学报第二辑12、隋唐音义反切研究的观念与方法之检讨,复旦学报2002年4期13、余校本《广韵》补,古籍研究2003年3期(与曹洁合作,第二作者)14、唐五代关中诗人律诗失律现象研究,安徽师大学报2004年2期15、《可洪音义》札记,古汉语研究2004年2期16、唐代音义所见方音考,语言研究2004年2期17、《三国志》裴松之音注浅论,江苏大学学报2004年5期18、《西昆酬唱集》的格律特征——兼与晚唐诗人比较,中国韵文学刊2005年2期19、《齐民要术》特殊注音浅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年2期20、《可洪音义》注释的内容及其特色,佛经音义研究――首届佛经音义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p256-27121、点校本《魏书》校补,古籍研究2005年卷下(总48),232-237,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22、普通话音节的四声分布及其例外分析,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4期23、中古佛典翻译中的“吴音”,古汉语研究2008年2期24、中古汉语里表示疼痛、惊讶的拟声词,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5期25、唐末以前音义文献中的“轻重”及其涵义,中国音韵学——中国音韵学研究会南京研讨会论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26、汉藏对音千字文(一)(二)(与张涌泉联合校录),《敦煌经部文献合集》第八卷,中华书局2008年8月27、唐代文献中的指示代词“这”字――兼论“这”读去声的始见年代(第二作者),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十二辑,巴蜀书社2009年

【一.近代汉语】1.再论近代汉语“我把+你个+名词性成分”,《河北师大学报》2002年第1期。P72-742.《训世评话》中授予动词“给”,《中国语文》,2002年第3期。P81-833.从汉语比拟句式结构的发展看名词性偏正结构的构成,《汉语学习》2002年第1期。P16-214.简论《逆臣录》在明代词汇研究中的价值,《汉语史学报》第2辑,2002年。P89-1015.近代汉语几种句式结构成分的变化及其句法后果,《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语言文字学》(人大复印资料)2003年第7期转载。P90-916.《十国春秋》禅僧列传校读札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3期。P77-797.论近代汉语NA状心结构,《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P69-738.从偏正结构的认知基础看近代汉语比拟结构的发展,《对外汉语的跨语言研究——汉语学习与认知语言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年。9.从 “ ”字说起——浅论会意组合字《汉字论丛》第二辑,崇文书局,湖北,2003 ,P103-11010.词的概念表达与字符取象间异形同构现象中的认知背景,《汉字传播与中越文化交流》,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4年,P37-5111.近代汉语使令动词及其相关的句法、语义结构,《清华大学学报》2006年2期。P96-105《语言文字学》(人大复印资料)2006年第7期转载。P82-9112. The Path of Grammaticalization and Process of Emergence of the Markers of Comparison si, yesi, and si de,《Studies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festschrift in honour of the 60th birthday of Christoph Harbsmeier》Hermes Academic Publishing and Bookshop A/S,POBox 2709 Solli, N-0204 Oslo, Norway , P285-302【二.禅宗语言研究】1.《祖堂集》语言研究概述 《中国禅学》创刊号,中华书局,2002年。P332-34215.2.《祖堂集》祈使句及其指令行为的语力级差,《清华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P87-943.从《祖堂集》问句的用法特征看中古语法对其影响,《语言科学》第3辑,2003。P80- 《五灯会元》动量词研究,《法藏文库?中国佛教学术论典》第71辑。2003年2月,P399-4455.论宋代禅宗语录的语言特色——从《祖堂集》与《五灯会元》等语言的风格差异入手,第二届韩国佛教学结集大会论文,韩国,6.《祖堂集》话题问句,IACL-12国际中国语言学会年会论文,天津7.《祖堂集》文献与点校,《中国禅学》第二辑,中华书局,2003年。P1-118.《祖堂集》校录勘误补,徐时仪等编《佛经音义研究》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9.中古汉文佛典中“听”字使役句,北京市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三.明清域外汉语官话专题研究】1.传教士利玛窦的汉语学习与汉语研究,《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二),商务印书馆,2006。P515-5362.《华语官话语法》中语法问题分析,《国际汉学》第10辑,大象出版社,2004年。P288-3063.掌握汉语的金钥匙——元明清东西方汉语教材特点比较,《国际汉学》第12辑,大象出版社,2005年。P226-241;收入《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第一届世界汉语教育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澳门理工学院出版,2005年。P90-1004.文法と语汇から见た19世纪の域外汉语教材の官话の样相,收于内田庆市?沈国威编,《十九世纪中国语の诸相——周缘资料(欧米?日本?琉球?朝鲜)からのァプロ一チ》,雄兄堂出版,2007年,P33-59(日文)5.清末民初北京口语中的话题标记——以100多年前后几部域外汉语教材为例,《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第2期。P63-736.从十九世纪末域外汉语官话教材的变化看当时的国际关系——以日本朝鲜及欧美等国学习汉语官话教材为例,“香港浸会——清华大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提交)7.明治时代の中国语教育とその 特徵,爱知大学现代中国学会编,《中国21》V27,风媒社,2007年3月。P131-1528.日本明治期间汉语教科书中的北京话口语词,《南京师大文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9.美国传教士狄考文对十九世纪末汉语官话研究的贡献——《官话类编》专题研究,浸会大学林思齐东西学术研究交流研究所报告(2007年2月26~3月10日)10.《语言自迩集》北京话口语词及其贡献,《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5期。11.清末汉语介词在南北方官话中的区别特征——以九江书局改写版《官话指南》为例,《继往开来的语言学发展之路》,语文出版社2008年。12.十九世纪末汉语官话词汇的南北特征————以九江书局版《官话指南》为例,《韩汉语言研究》,2008年2月,P397-429,远藤光晓主编的《韩汉语语言研究》,韩国学古房出版社。13.《华语官话语法》及其语法问题偏误辨析,姚小平编《海外汉语探索四百年管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

汉语史学报第二十二辑电子版

一、专著1、《殷墟甲骨断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5月。2、《殷墟甲骨分期研究》(与李学勤合作),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3、《西周青铜器年代综合研究》,巴蜀书社,2003年2月。4、 《文子校注》,巴蜀书社,2006年7月。二、工具书1、《甲骨文字典》(徐中舒主编,本人参加编写),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年出版。2、《殷周金文集录》(徐中舒主编,本人参加编写),四川辞书出版社,1984年出版。3、《甲骨金文字典》(与常正光,方述鑫合作),巴蜀书社,1993年出版。三、论文1、《卜辞中的土、河、岳》,四川大学学报编辑部、四川大学古文字研究室编:《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十辑《古文字研究论文集》,1982年5月。 2、《释小甲》,四川大学学报编辑部、四川大学古文字研究室编:《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十辑《古文字研究论文集》,1982年5月。3、《也论历组卜辞的时代》,《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1期。4、《嘉鼎铭文考释》,《考古与文物》编辑部编:《考古与文物丛刊》第二号《古文字论集》,1983年11月。5、《小屯乙十一基址与M238的时代》,《考古与文物》1986年6期。6、《“非王卜辞”研究》,《古文字研究》第十三辑,中华书局,1986年6月。7、《殷墟甲骨断代与殷墟考古》《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四十四辑,1989年。8、《宾组卜辞的时代分析》,四川大学历史系编:《徐中舒先生九十寿辰纪念文集》,巴蜀书社,1990年6月。9、《殷墟甲骨分期新论》(与李学勤合作),《中原文物》1990年3期。10、《殷墟地层与甲骨分期》(与李学勤合作),《文博》1990年6期。11、《徐中舒先生传略》,《成都文物》1991年第1期。12、《屯南2384甲骨与历组卜辞的时代》,《考古与文物》1992年2期。13、《 组卜辞分类研究及其他》,《古文字研究》第十八辑,中华书局,1992年8月。14、《金文研究与古代典籍》,《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1期。15、《宜侯夨簋与吴文化》,《炎黄文化研究》1995年第2辑。16、《殷代卜法新探》,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编:《夏商文明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8月。17、《从“上甲廿示”卜辞看历组卜辞的时代》,罗世烈主编:《先秦史与巴蜀文化论集》,历史教学社,1995年10月。18、《也谈子犯编钟的“五月初吉丁未”》 ,《中国文物报》1996年2月11日,第三版。19、《司徒逼簋考释及相关问题》,吉林大学古文字研究室编:《于省吾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20、《安阳小屯东南灰坑55H1的绝对年代》,四川大学考古专业编:《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三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21、《徐中舒先生在古文字学上的贡献》,《中华文化论坛》1998年第3期。22、《保卣新解》,《考古与文物》1998年第4期。23、《周公摄政考》,《文史》第45辑,中华书局,1998年9月。24、《国学大师徐中舒先生》,《文史知识》1998年第10期。25、《麦四器与周初的邢国》,四川联合大学历史系编:《徐中舒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巴蜀书社,1998年10月。26、《高山仰止》,《历史研究》1998年第6期。27、《谥法探源》,《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1期。28、《关于西周金文月相的一点意见》,《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第2期(夏之卷)。29、《也论新出虎簋盖的年代》,《文物》1999年第6期。30、《指事说》,《中国古文字研究》第一辑,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31、《殷代日界小议》,《殷都学刊》2000年第2期。32、 《董家村裘卫四器年代新探》,《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中华书局,2000年7月。33、《新邑考》,《历史研究》2000年第5期。34、《西周铜簋年代研究》,《考古学报》2001年第1期。35、《伯懋父考》,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编:《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四十周年暨冯汉骥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36、《历组卜辞“日月有食”“日、月有 ”卜骨的时代位序》,《殷都学刊》2001年第2期。37、《历组卜辞补论》,《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一辑,中华书局,2001年10月。38、《读〈郭店楚墓竹简〉札记》,《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辑,中华书局,2002年7月。39、《晋侯苏钟年代浅议》,上海博物馆编:《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7月。40、《班簋补论》,文集编委会编:《追寻中华文明的踪迹——李学勤先生学术活动五十年纪念文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41、《西周金文所见夷厉二王在位年数及相关问题》,《历史研究》2002年第3期。42、《周初的殷代遗民》,《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43、《西周青铜器窃曲纹研究》,《考古学报》2002年第4期。44、《西周金文中的“贾”》,《考古》2003年第2期。45、《〈尚书〉研究的新成果》,《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第2期。46、《宾组卜辞五次月食的先后次序》,《中原文物》2003年第3期。47、《读楚简随记》,《考古与文物》2003年第6期。48、《读〈战国楚竹书﹙一﹚〉随记三则》,谢维扬、朱渊清主编:《新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81–82页。49、《周伐猃狁及相关问题》,《历史研究》2004年第3期。50、《六帝说》,《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中华书局,2004年10月。51、《逨器的启示》,陕西师范大学、宝鸡青铜博物馆主办:《黄盛璋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年6月。52、《古文字材料在古书释读中的重要作用举例》,《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53、《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两件铜方鼎笔谈》,《文物》2005年第10期。54、《上博简〈民之父母〉对读〈礼记·孔子闲居〉》,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所编:《康乐集——曾宪通教授七十寿庆论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55、《三门峡虢季墓新考》,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编:《东方考古》第2集,科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98—201页。56、《虢国东迁考》,《历史研究》2006年第5期。57、《上博竹书〈孔子诗论〉札记二则》,《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辑,中华书局,2006年11月。58、《东周青铜盆、盏、敦研究》,《考古学报》2008年第2期。59、《〈孔子诗论〉随记二则》,《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中华书局,2008年9月。60、《〈郭店楚简〉札记四则》,《考古与文物》2008年第5期。61、《觉公簋年代管见》,《考古》2008年第10期。62、《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注释札记》,《语文知识》2009年第2期。63、《禅让说源流及学派兴衰——以竹书〈唐虞知道〉、〈子羔〉、〈容成氏〉为中心》,《历史研究》2009年第3期,第4—15页。

1 、金文编校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年2 、中国文字学史 (合作)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5 年3 、说文部首形义通释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年4 、说文解字考正 作家出版社 2005 年。5 、段玉裁评传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6 、说文部首形义新证 作家出版社 2007 年主编《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现当代卷 作家出版社 2006 年主编《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古代卷 作家出版社 2007 年 1 、非王卜辞中的“天”字研究—兼论商代民间尊“天”为至上神 载《中国文字研究》 2007 年第 1 辑(总第 8 辑)(人大)《语言文字学》 2008 年第 3 期转载 I2 、殷墟卜辞所见商人亡魂崇拜考 载《中国文字研究》 2007 年第 2 辑(总第 9 辑)3 、殷周禘祭探真 载《人文杂志》 1994 年第 5 期4 、甲骨刻辞卿史御史辨 载《松辽学刊》 1992 年第 2 期5 、释 壅 载《中国文字研究》第二辑 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1 年6 、读铭小记 载《考古与文物》 1997 年第 4 期7 、金文考释二篇 载《于省吾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 年。8 、释两周铜器铭文中的“业”字 载《吉林大学古籍所建所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 年9 、天亡簋铭的重新考察 载《中国古文字研究》第一辑 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9 年 6 月10 、古文字无倾头形“夭”字说 载《古文字研究》第 26 辑 中华书局 2006 年 10 月11 、古文字书编纂中应当注意的一个形体 载《中国文字研究》第七辑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6 年12 、《甲骨文编》正编笺识 载《中国文字研究》第 3 辑 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2 年13 、释楚简中的“辩”字 载《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 中华书局 2000 年 7 月14 、释战国楚系文字中从 的几组字 载《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 中华书局 2004 年15 、释 孪 载《汉字研究》第一辑 学苑出版社 2005 年 7 月16 、《尚书·盘庚中》“戚鲜”考辨 载《文史》 2004 年第 2 期(总第六十七辑)17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孔子诗论》解诂(一)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2 年第 2 期18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三诂 载《新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4 年19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孔子诗论》解诂(二)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3 年第 2 期20 、二十世纪中国学者的青铜铭文研究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 年第 6 期 ( 人大 ) 《语言文字学》 1999 年第 2 期转载。21 、二十世纪中国学者的战国文字研究 载《古汉语研究》 2000 年第 2 期 ( 人大 ) 《语言 文字学》 2001 年第 4 期转载。22 、古文字学研究 载《 20 世纪中国学术大典》考古学博物馆学卷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7 年23 、金石学研究 载《 20 世纪中国学术大典》考古学博物馆学卷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7 年24 、宋人在金文文献整理上的创获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2 年第 5 期。25 、也说包山楚简中的“受期”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9 年第 4 期26 、 《老子》“大器晚成”即“大器无成”说补证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0 年第 5 期27 、穆字的形义探索 载《中国文字研究》第一辑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7 年 7 月 《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现当代卷第七册收载28 、古汉字形义探索三篇 载《中国文字研究》第五辑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5 年 11 月 《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现当代卷第七册收载29 、谈谈《说文》言部几个字的义训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4 年第 2 期 《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现当代卷第七册收载30 、《说文》“诸,辩也”试解 载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4 年第 5 期 《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现当代卷第七册收载31 、十五年来说文解字研究述评 载《松辽学刊》 1994 年第 3 期 《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现当代卷第十二册收载32 、谈谈徐承庆对《说文解字注》的匡谬 载《陆宗达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5 年 《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现当代卷第十二册收载33 、段玉裁对《说文》的改删补研究 载《许慎文化研究》首届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中国文艺出版社 2006 年34 、假设分句主谓之间“而”字新探 载《古汉语研究》 1990 年第 2 期35 、《左传》杜注对句法现象的揭示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3 年第 6 期 ( 人大 ) 《语言文字学》 1994 年第 4 期转载36 、甲骨文名词作状语探索 载《东北师大学报》 1998 年第 l 期37 、甲骨文中的“于”字被动式探索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8 年第四、五合刊 又载《古典文献与文化论丛》第二辑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9 年。38 、字形分析和同源词系联 载《汉语词源研究 第一辑 吉林教育出版社 2001 年 2 月39 、夬系同源词系联 载《民俗典籍文字研究》 商务印书馆 2004 年40 、《礼记·内则》“少者执床与坐”解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5 年第 6 期41 、《国语》韦昭注匡谬一则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5 年第 6 期42 、《 汉语大词典》“甚”释责备义商榷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6 年第 6 期

  • 索引序列
  • 汉语史学报第二十六
  • 汉语史学报第二十二辑
  • 汉语史学报第二十三辑
  • 汉语史学报第二十四辑
  • 汉语史学报第二十二辑电子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