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级别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级别

发布时间: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级别

院长:吴俊,男,1958年生,四川隆昌县人,1983年毕业于贵州省安顺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同年留校任教。1985年考入贵州教育学院中文系(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完成本科学历,1987年毕业后返回安顺师专工作1992年至1993年在四川师范大学汉语研究所“汉语史”专业助教班进修,学习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1998年评为副教授,2003年晋升为教授。吴俊教授现任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担任《美学》、《美育》、《西方文论》等课程的教学。2001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同年被评为贵州教育学院(现贵州师范学院)首批中青年骨干教师,2004年被评为贵州教育学院(现贵州师范学院)学科带头人,2008年评为“贵州省高校教学名师”。吴俊教授主要从事美学、美育理论、西方文论研究,近年来,结合工作实际成功地开发出“修辞美学”、“语文美育”等新的研究领域,完成了贵州省教育厅立项的“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等课题研究,先后发表了《从文学欣赏的角度看借代的两个作用》(《修辞学论文集》,云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围城>幽默手法初控》(《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4期)、《比喻的审美价值》(《贵州师范学院(原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借代的审美价值》(《贵州师范学院(原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移就的审美价值》(《修辞学习》1998年第2期)、《夸张的审美价值》(《贵州师范学院(原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浅谈审美中的非理性因素》(《贵阳师专学报》2002年第4期)、《钱钟书对莱辛<拉奥孔>的超载》(《贵州师范学院(原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中学语文美学解读示例》(《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拟人的审美价值》(《修辞学习》2003年第2期)等30余篇论文、其中数篇被《人大复印资料》等全国重要刊物转载,多篇荣获省级学会优秀论文奖。出版学术著作有《词语手册》(合编,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多功能字词手册》(合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古诗精华》(合著,巴蜀书社2000年版)、《美学理论与美育实践》(独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该书2002年获贵州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4年获贵州省首届“高校科研论坛”优秀成果推介一等奖)。现为中国修辞学会会员,西南修辞学会会员,贵州美学学会理事 王又新副教授,现任文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研究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言文字学。贵州省语言学会理事,贵州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担任文学院“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口才与交际”“普通话”课程的教学。曾发表论文8篇,主编著作1部。附:发表论文:1、《理解教材性质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贵州教育学院学报05年3期(独著)2、《口语交际与学生的心智成长》贵阳学院学报05年3期 (独著)3、《谈中学教师对实习生的指导原则》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3期(独著)4、《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教案评价》黔南民族师院学报06年2期(独著)5、《方言资源在语文教育中的特殊地位》贵州教育学院学报06年3期(独著)6、《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语文素养浅探》中国成人教育 2008年10期(独著 )7、《成人高师语文教学论课程与教学的改革探索》贵州教育学院学报05年5期(合著)8、《组织小组研讨活动的几点思考》贵州教育学院学报03年6期(合著)主编《语文教学与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03年5月韦丹,生于1973年,布依族,中共党员,讲师,现任文学院副院长,1996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2002年6月在贵州大学取得古代文学硕士学位。主要教授《先秦文学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属于C类是反映本校教学、研究成果为主,集学术性、师范性、民族性和地方性为一体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

一般的吧 学报的水平和学校是正相关或是成正比的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

这里说的应该是贵州师范学院学报吧。如果是这个,那是省级的。

院长:吴俊,男,1958年生,四川隆昌县人,1983年毕业于贵州省安顺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同年留校任教。1985年考入贵州教育学院中文系(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完成本科学历,1987年毕业后返回安顺师专工作1992年至1993年在四川师范大学汉语研究所“汉语史”专业助教班进修,学习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1998年评为副教授,2003年晋升为教授。吴俊教授现任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担任《美学》、《美育》、《西方文论》等课程的教学。2001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同年被评为贵州教育学院(现贵州师范学院)首批中青年骨干教师,2004年被评为贵州教育学院(现贵州师范学院)学科带头人,2008年评为“贵州省高校教学名师”。吴俊教授主要从事美学、美育理论、西方文论研究,近年来,结合工作实际成功地开发出“修辞美学”、“语文美育”等新的研究领域,完成了贵州省教育厅立项的“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等课题研究,先后发表了《从文学欣赏的角度看借代的两个作用》(《修辞学论文集》,云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围城>幽默手法初控》(《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4期)、《比喻的审美价值》(《贵州师范学院(原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借代的审美价值》(《贵州师范学院(原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移就的审美价值》(《修辞学习》1998年第2期)、《夸张的审美价值》(《贵州师范学院(原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浅谈审美中的非理性因素》(《贵阳师专学报》2002年第4期)、《钱钟书对莱辛<拉奥孔>的超载》(《贵州师范学院(原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中学语文美学解读示例》(《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拟人的审美价值》(《修辞学习》2003年第2期)等30余篇论文、其中数篇被《人大复印资料》等全国重要刊物转载,多篇荣获省级学会优秀论文奖。出版学术著作有《词语手册》(合编,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多功能字词手册》(合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古诗精华》(合著,巴蜀书社2000年版)、《美学理论与美育实践》(独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该书2002年获贵州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4年获贵州省首届“高校科研论坛”优秀成果推介一等奖)。现为中国修辞学会会员,西南修辞学会会员,贵州美学学会理事 王又新副教授,现任文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研究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言文字学。贵州省语言学会理事,贵州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担任文学院“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口才与交际”“普通话”课程的教学。曾发表论文8篇,主编著作1部。附:发表论文:1、《理解教材性质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贵州教育学院学报05年3期(独著)2、《口语交际与学生的心智成长》贵阳学院学报05年3期 (独著)3、《谈中学教师对实习生的指导原则》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3期(独著)4、《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教案评价》黔南民族师院学报06年2期(独著)5、《方言资源在语文教育中的特殊地位》贵州教育学院学报06年3期(独著)6、《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语文素养浅探》中国成人教育 2008年10期(独著 )7、《成人高师语文教学论课程与教学的改革探索》贵州教育学院学报05年5期(合著)8、《组织小组研讨活动的几点思考》贵州教育学院学报03年6期(合著)主编《语文教学与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03年5月韦丹,生于1973年,布依族,中共党员,讲师,现任文学院副院长,1996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2002年6月在贵州大学取得古代文学硕士学位。主要教授《先秦文学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从贵州大学的官方网站看看,但是一般都只能查到知名教授和领导的介绍。 找个学姐学长了解哈

现任领导 校党委书记 韩卉 校党委副书记 万一平 校纪委书记 王德敏 校长 李存雄 副校长 汪羿、张承鹄、令狐荣锋 校长助理 卢鹏 历任领导 党委书记 朱义甫(1984年4月——1989年2月)   安天惠(1990年8月——1992年1月)   王汝明(1992年1月——1994年12月)   申远初(1994年12月——2004年8月)   修耀华(2004年8月——2007年2月)   霍健康(2007年5月——2010年12月) 校长 熊荒陵(1982年1月——1983年4月)   杨允龄(1984年5月——1992年2月)   杨 和(1992年2月——1995年1月)   陈朝纲(1995年1月——2002年3月)   袁惠民(2002年3月——2011年5月) 党委副书记 高永清(1981年6月——1981年11月)   赵连城(1982年3月——1984年)   黄楚文(1989年2月——1994年12月)   王德钦(1992年12月——1999年11月)   母光宇(1998年7月——2005年11月)   姚小泉(1999年11月——2000年7月) 副院长 张信言(1980年3月——1983年)   高永清(1981年6月——1981年11月)   熊荒陵(1981年6月——1982年1月)   符静仁(1984年4月——1990年8月)   蒋南华(1986年7月——1996年1月)   王婉如(1987年8月——1993年)   杨 和(1990年8月——1992年2月)   孙仲益(1992年12月——1995年1月)   张世俊(1995年1月——1997年7月)   罗世舟(1997年7月——2000年1月)   母光宇(1999年12月——2005年11月)   吉世印(1999年11月——2008年1月)   万一平(2007年8月——2011年4月) 纪委书记 孙仲益(1985年8月——1992年12月)   姚小泉(1995年5月——2000年1月)   罗书勤(2000年1月——2004年12月

贵师校报省级刊物查内统刊号CN52-0807/G我曾师校报习、服务两

贵州警察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级别

我真的觉得你学的应该是火星文。。。。还有你不觉得你的语气态度就跟传唤服务员似的么?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理由:公安届的最高学府,警校中的清华北大优秀的生源和雄厚的师资力量,当之无愧的成为警校中的老大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理由:扎根东北,有着国内最好的警犬和侦查专业在冰天雪地里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只为了保家卫国用东北话就是纯爷们~! 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理由:直属铁道部,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的铁道警察,为祖国的铁道运输做出巨大贡献地处河南,人称警校中的少林寺 南京森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理由:培养出一群铁骨铮铮的硬汉,把自己的青春留在了不见天日的深山老林,热血洒向了丛山峻岭 广东警官学院理由:地处开放发达的广东,自然是财大气粗,拥有良好的硬件设施广州,东莞,深圳等城市的高犯罪率是该校就业率的有力保证 云南警官学院理由:坐落在西南边境,国际犯罪分子猖獗该校禁毒专业为此而生,在国内处领先地位 山东警察学院理由:在合并了省内的几个警察学校之后,实力大涨,成功的成为了国内不多的本科院校之一近来请到了美国警界华裔最高警官李昌珏成为该校荣誉教授,更是实力的体现 北京人民警察学院理由:首都人民的警校,为首都人民的安定繁荣,提供了强大的后备力量 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理由:大量的投资使该校校园环境优美,高居不下的录取分数线和高居不下的就业率成正比 湖北警官学院理由:该校的学生在近年的全国性散打比赛中,频频取得优秀的成绩放眼华中,独领风骚 1江苏司法警校2江西司法警校3中央司法警校4司法警校5河南司法警校6浙江司法警校7广州司法警校8天津司法警校9湖南司法警校10乌鲁木齐司法警校11江苏省司法警校12郑州司法警校13镇江司法警校

著有《反暴临战学基础》、《警察查缉战术》、《犯罪控制与警务改革》、《绑架犯罪案件的侦查与处置要略》、《反劫持谈判与战术》等专著5部,主编《犯罪学》、《人质解救术》、《犯罪现场勘查》等教材、文集多部,在《法学》、《法学杂志》、《中国刑事法杂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一、著作、译著、教材及文集: 《刑事侦查学总论》,副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 《李昌钰博士犯罪现场勘查手册》,主持翻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 《犯罪现场勘查》,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 《反劫持谈判与战术》,专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绑架犯罪案件侦查与处置要略》,专著,群众出版社,2004; 《警察查缉战术》,专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 《刑事侦查学》,副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 《犯罪控制与警务改革》,专著,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 《人质解救术》,主编,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犯罪学》,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 《反暴临战学基础》,专著,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 《侦查中的隐性知识:专家观点与典型案例》,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1; 《侦查论坛》,主编,从2002年以来已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连续出版14卷。 《论数字化时代侦查活动的演进》,载《铁道警察学院学报》2014年1期。 《公安高等院校公安专业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载《公安教育》2014年1期。 《如何科学地认定犯罪事实——《犯罪重建》译序》,载《犯罪研究》2013年5期。 《提升公安院校学生专业技能水平问题刍议》,载《公安教育》2012年10期。 《行为证据浅探》,载《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12年5期。 《公安高等学校本科层次人才培养应注重“三个兼顾”》,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5期。 《同一认定理论地位新探》,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4期。 《侦查学逻辑起点探析》,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3期。 《侦查学原理研究30年探要》,载《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9年1期。 《警方主导下的自杀干预及流程和要领》,载《警察实战训练研究》2008年3期。 《论视频监控系统在侦查中的运用》,载《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08年5期。 《论虚拟侦查》,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1期。 《侦查破案的基本规律》,载《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8年1期。 《论命案防范》,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期。 《论劫持人质案件处置指挥职责与体制》,载《公安研究》2006年3期。 《中国社会转型期侦查工作的演进轨迹》,载《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1期。 《劫持人质案件的前期处置》,载《中国刑事警察》2006年2期。 《论劫持人质案件的特点》,载《江苏警官学院学报》载2006年3期。 《论并案侦查条件的科学运用》,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4期。 《犯罪现场勘查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理论化——〈李昌钰博士犯罪现场勘查手册〉评介》,载《犯罪研究》2006年6期 《第五届全国侦查学术研讨会暨侦查系主任论坛综述》,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6年3期(第一作者)。 《刑侦改革的考量》,载《人民公安》2006年12期。 《侦查理论与实务几个问题的探讨》,载《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1期。 《论侦查信息化》,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6期。 《处置劫持人质案件有关问题研究》,载《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5年2期。 《侦查与侦查学若干基本问题探讨》,载《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1期。 《警察出庭作证若干基本问题探讨》,载《公安学刊(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2期。 《论犯罪现场勘查的原则》,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4年6期。 《谈判现场的锦囊妙计》,载《人民公安》2004年5期。 《论侦查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4年6期。 《志愿反扒面面观》,载《人民公安》2004年6期。 《侦查讯问改革与发展构想》,载《法学》2004年5期。 《恐怖性劫持人质事件处置方略》,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3年4期。 《论犯罪现场重建》,载《犯罪研究》2003年4期。 《杀人犯罪动机的系统推断》,载《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3年1期。 《警察出庭作证应对策略》,载《人民公安》2003年4期。 《正确认识、评价和推进刑侦改革》,载《人民公安》2002年5期。 《论模拟现场勘查教学的规范化、系统化与现代化》,载《公安大学学报》2002年1期。 《论犯罪现场的构成》,载《公安大学学报》2002年4期。 《浅谈侦查模式的变革》,载《人民公安》2002年11期。 《论人质谈判的类型》,载《公安研究》,2002年7期。 《警察查缉战术若干基本问题探讨》,载《公安大学学报》2001年2期。 《犯罪现场分类的新视角及其意义——中美犯罪现场分类之比较研究》,载《公安大学学报》2001年5期。 《盘查战术浅探》,载《公安学刊(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3期。 《对峙性缉捕战术研究》,载《湖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5期。 《追缉战术浅探》,载《政法学刊》2001年2期。 《评英国犯罪预防的理论、政策与实践》,载《公安大学学报》1998年1期。 《劫持人质案件的概念、特点和类型》,载《政法学刊》1998年3期。 《论犯罪学的学科性质和地位》,载《公安大学学报》1996年6期。 《淫欲型系列杀人犯罪的特点和侦察途径》,载《山东公安丛刊》1995年8期。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反暴临战学的构想》,载《公安大学学报》1992年2期。 《犯罪时空论(上)——论犯罪空间》,载《公安大学学报》1987年4期。 《犯罪时空论(下)——论犯罪时间》,载《公安大学学报》1987年5期。 《我国刑事侦察学史略》,载《法学杂志》1987年5期。 《论刑讯逼供产生的历史根源》,载《政法学刊》1986年6期。 《对侦查和侦察的不同见解及处理意见》,载《法学杂志》1986年3期。 《论刑事犯罪现场的分类及其意义》,载《公安大学学报》1986年4期。 《重大暴力性案件的侦察和指挥体系初探》,载《公安大学学报》1985年2期。 《视频证据在刑事诉讼中的功能及其发展前景——从伦敦地铁爆炸案谈起》,载《证据学论坛》2008年辑刊。 《美国的实践导向型证据分类法及启示》,载《证据学论坛》2010年辑刊。三、报纸论文: 《侦查程序改革中如何体现保障人权与打击犯罪并重》,载《人民公安报》2007年11月3日版。 《警方实施自杀干预的基本流程及要领》,载《人民公安报》 2006年7月28日版。 《劫持人质案件处置指挥问题新探》,载《人民公安报》2005年9月7日版。 《以科技推进侦查模式的根本性变革》,载《人民公安报》 2005年11月30日版。 《刑事侦查工作方针修改再探讨》,载《人民公安报》2005年12月28日版。 《刑事司法改革:兼顾人权保障与侦查效率》,载《人民公安报》2004年3月10日版。 《处置劫持人质案中如何引导新闻舆论》,载《人民公安报》 2004年12月8日版。 《解决警力不足的途径探讨》,载《人民公安报》2003年8月5日版。 《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刑侦工作方针》,载《人民公安报》 2003年10月8日版。 《WTO时代的刑侦工作方向》,载《人民公安报》2002年10月16日版。 《新刑诉法施行与侦查办案能力的提升》,载《人民公安报》2012年07月29日版。 《数字化侦查异于实体侦查的七大特点》,载《人民公安报》2012年07月15日版。 《数字化时代侦查工作应把握好“十个统筹”》载《人民公安报》2010年10月25日版。 《侦查阶段错案的成因及治理对策》,载《人民公安报》2010年7月25日版。 《行为证据在刑事诉讼中大有可为》,载《人民公安报》2013年5月5日版。 《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创新的内涵和原则》,载《人民公安报》2011年8月21日版。 《刑事错案原因哲学探源》,载《人民公安报》2013年8月11日版。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啊

部行政办公室主任:左 晖教学教研室主任:陈晓梅、陈志敏、任廷锋、余章彪《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控中心主 任:刘 炜(兼)副主任:谭永昌、龙庆菊场地器材管理中心主 任:王克新副主任:吴 卫、张 松高水平运动队管理中心主 任:余 兵(兼)副主任:韩 伟、冉孟刚教学科研科负责人:邱 勇(兼)、吴绍奎、陈 梅体管中心主 任:汪克新体育教育专业综合办公室负责人:于贵和(兼)、罗丽萍 师资队伍 师资概况 体育教学部现有在职教师59名,教学辅助人员5名,其中具备高级职称的教师占37%;国家级裁判员五名。这支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业务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是我校体育工作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为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我教学部一方面加大力度加强在职教师培训,以提高在职教师教学研究与学术水平;同时,充分利用贵州大学为教育部直属“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的平台,进一步引进国内外高职称、高学历人员,以形成一支高水平创新型的专业教师梯队。教授讲师名单 体育教学部教授名单 姓名 性别 毕业院校 从事专业 唐吉柿 男 北京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刘 炜 男 成都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陈腊安 男 北京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陈晓梅 女 西南师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陈志敏 男 西南师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宋冬梅 女 西南师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王朝琼 女 上海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吴 炼 男 成都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龙庆菊 女 西南师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龙以慧 男 成都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罗云义 男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齐 心 女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冉孟刚 男 上海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任三三 男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任廷锋 男 成都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江 涛 女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李小兵 男 西南师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梁 桦 男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龙光明 男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程明霞 女 成都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冯 毅 男 成都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杨保亚 女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杨 浩 男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张 李 女 西南师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邱 勇 男 西南师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于贵和 男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余 兵 男 上海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汪克新 男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裴 岚 女 成都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胡晓梅 女 西安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讲师名单 姓名 性别 毕业院校 从事专业 陈 尉 男   体育教育训练学 查明艺 男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陈 宏 女 上海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谭永昌 男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唐兴国 男 北京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王贵军 男 北京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马武云 男 成都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史小红 女 北京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黄尚军 男 西南师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鞠 军 男 北京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李 涛 女 上海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丁景勋 男 北京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高 军 男 北京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杨昌能 男 上海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杨秀芳 女 成都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张筑全 男 成都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朱应飞 男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朱兆庭 男 上海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邹力佳 男 成都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左 晖 男 贵阳师专 体育教育训练学 吴 昊 男 成都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褚三章 男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吴 卫 男 成都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喻 强 男 西南师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张 多 男 西南师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张文波 男 西安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富 燕 女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教授、副教授简介唐吉柿,男,1955年生,中国党员,贵州遵义市人。参加全国健美操教练培训,主编《体育与健康》(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参编教育部重点课题(子课题)《体育与健康》。发表论文7篇:1、试论体育的审美本质与特征[J]贵州大学学报(增刊),1996年2、市场经济下的体育美学思考[J]人大复印资料,1997(8)3、心理测试仪对学生焦虑心理测试探讨[J]第一届全国学校体育科报会论文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4、试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审美功能与作用[J]四川体育科学,2004(1)5、试论体育情报的保密特点及防范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增刊),6、体育美学:一种生命现象的文化这些思考[J]贵州大学学报,2004(5)7、自助式体操水平支撑成倒立练习器[J]国家实用型专刊,2000(4)王凇瑞,男,辽宁本溪人,中共党员。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吉林省教育学会理事,北京鹰之歌文化传播公司学术委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刘炜, 男,贵州贵阳人,中共党员。贵州大学体育教学部部长,中国大学生足球协会副秘书长,中国体育科学协会委员,贵州省学生体育协会常务理事、常务副秘书长,贵州省体育场馆协会副主席。今年来主编教材五部,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于贵和,男,土家族,河北顺平人,中共党员。贵州大学体育教学部副部长,贵州省体育科学学会常务理事,贵州省中小学体育优质课评选专家组成员。主编教材一部,副主编教材一部,参编教材三部,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邱勇,男,汉族,湖北武汉人,中共党员。贵州大学体育教学部副部长。主持参与科研课题六项。近几年主编教材一部,副主编教材两部,参编教材两部,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余兵,男,壮族,1969年生,广西横县人。2002年参加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高校体育部主任培训班;2003年参加贵州省社会主义学院“党外县处级干部培训班”。发表论文4篇:1、铅球教学体会[J]成都体育学院报,2002(增)2、浅谈贵州大学运动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J]贵州体育科技,2003(3)3、贵州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若干问题的探讨[J]遵义师范学院报,2003(9)4、高校100米运动员业余训练的探讨[J]毕节师专报,2003(9)陈晓梅,女,四川大竹人,中共党员。中国体育科学协会会员。参加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高校体育教师科研骨干”培训。荣获2005年贵州省青少年拳击锦标赛优秀裁判员称号;获中国高校第八届体育学术论文报告会二等奖;西南区第九届体育科学论文评审优秀奖。发表论文5篇:1、体育教学论与哲学和教育学[J]福建高校体育,1992(1)2、发展髋踝关节力量与提高短跑速度[J]贵州农学院丛刊,1994第3、4集3、浅谈体育教学中的语言[J]中国农业教育信息,1998教改专辑4、浅谈体育教学中的道德品质教育[J]贵州大学学报,1999年增刊5、关于健康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贵州体育科技,2000年(3)宋冬梅,女,1963年生,贵州省贵阳市人。 1991年6月至1992年8月,参加成都体育学院“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学习;1997年8月参加中国健美操协会“全国健美操教练员、裁判员培训”;2007年10月参加“贵州省啦啦操教练员、裁判员培训”。发表论文4篇:1、 关于体育消费文化的思考[J]体育科学理论与实践,1999(3)2、 试论体育对培养未来合格人才的重要性[J]贵州大学学报,2002(3)3、 浅谈健身操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可持续性发展[J]黑龙江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4)4、 体育审美教育实施的必要性和途径[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3(2)罗云义,女,彝族,1958年生,云南永仁县人,中共党员。发表论文3篇:1、谈精讲多练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竞技体操之美学蕴涵论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4)3、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探索[J]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4)梁桦,男,1967年生,重庆合川人。2002年至2004年在成都体育学院进修研究生课程;2001年参加中国足球协会裁判初级培训。1993年西南区高等农业院校第二届大学生足球赛优秀裁判员;1994年中国高等农业院校西南区第四届体育科学论文会一等奖;1994年中国高等农业院校第六届体育科技论文报告会三等奖;2004年中国高等农业院校西南区第七届体育科学论文会三等奖;2003年飞利浦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西区决赛“体育道德风尚奖”。发表论文6篇:1、浅谈头部在体操动作中的作用[J]贵州体育科技,1995(1)2、艺术体操规则的演变与价值取向[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3)3、艺术体操的竞技化与艺术价值[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3)4、奥运,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机遇[J] 贵州体育科技,2002(4)5、影响高校计算机辅助体育教学应用的因素及其对策[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3(3)6、艺术体操技术动作的竞技特征[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龙庆菊,女,苗族,1972年生,贵州省锦屏人。曾获全国高等农业院校西南区体育科学论文评审会三等奖,发表论文5篇:1、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J]贵州体育科技,2003(1)2、太极拳运动对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论从,2004(2)3、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铜仁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3)4、软式排球在贵州省高校开展的可行性探索[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4(3)5、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可行性研究——以贵州大学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1)张李,女,1961年生,贵州省赤水人,国家级裁判员。参加北京奥组委、体育总局田管中心“2008奥运会裁判培训”,发表论文8篇:1、应当加强学生自我锻炼能量培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7(7)2、关于改进中长跑教学法的一点探索[J]贵州体育科技,1998(9)3、对田径裁判员强化管理的对策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4(10)4、电子表格在体育成绩评定中的应用[J]贵州体育科技,2004(12)5、“一人为本”背景下的大学生体育人文意识的培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增刊),2005(1)6、对高校体育课双语教学的思考[J]中国体育教学研究,2006(6)7、教师观念的变革与学生体育安全意识的培养[J]中国教育教学研究,2006(10)8、奥林匹克文化与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J]中国教育教学研究,2007(4)李小兵,男,1968年生,重庆合川人。发表论文7篇:1、体育课教学改革探索[J]贵州大学学报,2002(6)2、高校体育考评初探[J]中国学校教育与科研,2002(6)3、大学生的不良生活习惯对健康的影响[J]贵州体育科技,2002(6)4、试论体育教育对贫困地区学生创新能量的培养[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2(8)5、毛泽东的体育观及其对我国体育教育方针的指引[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3(10)6、利用弹道反射原理帮助大学生理解跳高运动的初速度和腾起角[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2(6)7、跆拳道比赛运动员临场心理失态及调节[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7(8)任三三,男,1958年生,中共党员,贵州省贵阳市人。发表论文7篇:1、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你加大健康投入[J]中国高校教育与研究,1998(6)2、健康、效益与体育产业[J]贵州体育科技,1998(6)3、历史、人种、文化……观念与足球[J]贵州体育科技,1998(6)4、互助力量在引体向上教学中的作用[J]贵州体育报,1998(9)5、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12)6、互助力量练习法[J]现代教学研究,2004(9)7、轮滑保护架[J]现代教学研究,2007(4)冉孟刚,男,1965年生,贵州省望谟人,国家级裁判员。1999年荣获中国高等农业院校西南区第九届体育科学论文评审会二等奖;2000年,荣获中国高等农业院校第九届体育学术论文报告会三等奖。发表论文5篇:1、从终身体育思想试探21世纪体育教师的素质机构[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增)2、对评价体育教学效果的理论探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1998(2)3、对贵州大学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管理及训练与竞技水平的分析[J]贵州体育科技,1998(2)4、浅谈体育运动与智力发展的关系[J]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增)5、高校体育教学应树立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J]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增)杨保亚,女,1955年生,贵州黔西人,中共党员。发表论文3篇:1、贵州农学院体育专选课编班之我见[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增),1995(12)2、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意识的培养[J]贵州农学院丛刊1996(6)。3、贵州农学院94级新生身体素质浅析[J]贵州体育科技,1996(3)陈腊安,男,土家族,1953年生,贵州省德江人,中共党员。发表论文4篇:1、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管理初探[J]贵州体育科技,2、大学生运动员心理特点及其管理[J]贵州大学学报,3、新世纪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及培养[J]贵州大学学报,4、优秀运动表象的实质及其培养[J]山东体育科技,吴炼,男,1963年生,中共党员,贵州贵阳人。发表论文6篇:1、浅谈意识在体育竞技中的作用[J]贵州大学学报,2003(2)2、试论足球运动员战术艺术在竞赛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培养[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3、试论学校“体育与健康”课开设围棋项目的必要性[J]贵州体育科技2002(2)4、略论足球技战术意识的培养[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3(3)5、对改革现行体育教学评价的思考[J]贵州体育科技,2002(3)6、论高校足球运动的地位、作用及价值取向[J]贵州大学学报,2002(增)杨秀芳,女,土家族,1975年生,贵州德江人,北京体育学院硕士学位。发表论文5篇:1、对构建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体育的思考[J]贵州体育科技,2002(3)2、试论贵州土家族傩堂武术的体育渊源及其开发保护[J]体育文化导刊,2006(10)3、拓展训练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隐性作用[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7(2)4、普通高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价值趋向[J]安顺学院学报,2007(6)5、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对民族心理的调适及其途径[J]贵州体育科技,2007(6)杨昌能,男,侗族,贵州天柱人,中共党员。发表论文6篇:1、贵州大学学生体育达标现状浅析[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4(10)。2、浅谈我国休闲体育发展状况及发展对策[J]中外教育纵横,2005(4)3、体育活动与亚健康[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5(9)4、贵州高校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浅析[J]新教育论坛,2006(4)5、浅谈高校体育在现代化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贵州体育科技,2007(6)6、对黔东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事业发展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0)汪克新,男,1963年生,江苏常州人。参加四川大学“现代体育理论专家”培训;北京大学“体育运动场馆的运营与管理”培训。发表论文3篇:1、体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J]贵州大学学报(增),2、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竞争能量[J]贵州体育科技,2005(6)3、试论高校体育教师对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培养[J]规则民族学院学报,2005(6)任廷锋,男,土家族,1964年生,贵州德江人,民主促进会成员。《排球运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副主编,发表论文九篇:1、试谈分类学在体育课中的运用,[J]贵州体育科技,2000(4)2、简介体育教学或运动、比赛前的一组拉伸体操[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2)3、条件练习法在学校排球教学训练中的作用和运用[J]铜仁师专学报,2000(3)4、我校排球运动员力量训练的探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1(3)5、试论高校学生增强体质的准则和身体体质的测定方法[J]贵州体育科技,2002(3)6、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伤害事故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J]贵州体育科技,2004(4)7、高校体育教学应加强学生的救护教育[J]贵州体育科技,2006(3)8、表象教学法在原地推铅球教学中的应用[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4)9、旋转推铅球技术的优越性和运动员的适用性[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7(6)陈宏,女,贵州省大方县人,中共党员。2001-2002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进修;2002年参加北京体育大学“体育舞蹈”培训。近几年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1篇。程明霞,女,1965年生,河南方城人。1997年参加大学生体育协会“全国高校田径教练员培训班”培训;2006及2008年分别参加省体育局“社会体育指导员业务培训班”、“‘科技西部行’全省教练员”培训。近来来,发表论文6篇:1、对体育教学模式的讨论分析研究[J]中国高校教育与科研,1997(4)2、论篮球全面技术与特长技术的重要性[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1997(7)3、浅谈审美意识在观赏竞赛中的作用[J]贵州大学学报,1997(增)4、谈体育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之结合[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8(8)5、武术进入奥运的利弊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增)6、情感教育及其在我国学校体育中的现实意义[J]贵州大学学报,2005(增)龙光明,男,苗族,1955年1月生,中共党员。贵州省苗族协会副秘书长,西南区高等农业院校体育理事会理事。1997年4月,参加贵州省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研讨会,6月参加西南区农业院校第四届体育科学论文评审会及体育课程研讨会,1999年3月参加全国农业院校体育部主任工作研讨会,12月参加全国农业院校体育部主任训练班,2001年7月参加西南区高等农业院校现代体育教育理论讲习班学习,2003年11月,参加北京大学高层人文体育论坛。发表论文4篇:1、普通高校业余跳远训练的尝试[J]贵州农学院丛刊第3、4集(合刊),1994(4)2、跳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J]贵州农学院丛刊第4集,1995(4)3、背越式跳高的教学方法[J]贵州农学院丛刊第3集,1996(3)4、跳高运动员的心理训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总第十期,1996(10) 。

语言艺术研究中心语言艺术是分科众多、横跨专业多、涉及学科多的研究领域。目前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几乎都是分割成各个门类,还没有见到对于语言艺术展开全面研究的报道。当今社会,我们的语言发展正处在蓬勃兴旺的时期。说话、朗诵、演讲、播音、主持等语言活动面临着普及教育、提高水平、向艺术挺进这样一个不容回避的任务。高校有责任,文学院更责无旁贷,担当国民语言艺术普及教育的重任。成立艺术研究中心,可以集中全院科研力量展开语言艺术全面研究。语言艺术研究中心成立于2008年5月,成员有8人:吴道文 徐凤云 王又新 瓦韵青 韦丹 吕婷 常海星 邵新芬专业结构: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王又新 徐凤云 邵新芬贵州省普通话水平测试员:韦丹 吕婷 瓦韵青教授3人: 吴道文 徐凤云 邵新芬副教授3人:瓦韵青 王又新 常海星博士1人:常海星硕士4人:韦丹 吕婷 瓦韵青 王又新外聘专家顾问:1、 贵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李建年(教育学与教育评估学专家)2、 贵州人民广播电台主任播音员戴青(播音与配音艺术家)3、贵州师学院副院长万一平(演讲学专家)2009年学术交流情况:1、王又新等代表文学院于2009年11月24日举办了全省现代汉语研讨会;2、邵新芬等出席2009年4月在湖南师范大学召开的“第一届语言教学和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3、瓦韵青、王又新、邵新芬等为贵州省中小学骨干教师进行语文教学培训若干次。主要研究方向:吴道文:书面语艺术徐凤云:朗诵艺术瓦韵青:配音艺术王又新:主持及演讲艺术韦 丹:话剧艺术吕婷 : 朗读艺术常海星:网络语言艺术邵新芬:教师教学语言艺术 贵州省写作学会成立于1982年。成立学会的目的是推进高等学校的写作理论研究和促进全社会的写作活动的普及和发展,为“兴黔富民”服务会员以高校写作教师为主,以各级宣传部门人员和记者编辑为辅。会员至今有600余人。学会成立后,因卓有成效的活动,多次被省社科联评为全省先进学会,受到表彰。学会曾先后组织过省际的写作学术研讨会,如云贵川学术讨论会,青海、重庆、贵州三省市学术讨论会,贵州、河北两省学术研讨会,贵州、广东两省学术研讨会等。本着为贵州发展服务的宗旨,学会每年举行一次学术讨论会。学会曾编写大型书籍《企业春秋》,宣传贵州2000余家企业;近年来,学会为配合宣传贵州,推介贵州,将贵州建成旅游大省的战略,策划了“走进夜郎故土”系列旅游散文丛书,现已初步了40余县市的散文集,学会还创办《写作天地》刊物。学会成立之初,因学会领导主要是贵州师大的教师,便挂靠在贵州师范大学,后来会长王强模、秘书长袁昌文等人调贵州教育学院,学会便挂靠贵州教育学院(现改名贵州师范学院)至今。学会的几届领导多是本院的写作教师,如王强模教授任第一届至第四届会长,袁昌文教授任第五届会长至今,吴道文教授曾先后任副会长、秘书长,徐基儒教授曾任秘书长。学会的主要领导多来自本院,对促进本院的写作教学和理论研究,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 索引序列
  •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级别
  •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
  •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 贵州警察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级别
  •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