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国际儒学杂志投稿经验总结

国际儒学杂志投稿经验总结

发布时间:

国际儒学杂志投稿经验总结

简帛研究 - 一个国际儒学联合会领导的研究中国出土简帛的专业学术站点。 典籍文化 - 介绍儒家,道家,佛教的经文,典籍。 杜保瑞-中国哲学教室 - 包含个人中国哲学作品专辑。 伏羲易经研究网站 - 含伏羲红崖天书解释、考证与相关内容。 高正文集 - 高正先生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尤其是诸子百家研究的文集。 古典文学 - 道德经,孙子兵法,论语,中庸,大学和孝经,用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 古国网 - 一个包含国学、文学、历史的网站。 鬼谷子 - 含《鬼谷子》全文。 郭齐勇文集 - 郭齐勇先生关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的思想文集。 韩星文集 - 韩星先生关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研究的文集。 经典与解释 - 中山大学哲学系的科研网站。 刘固盛文集 - 刘固盛教授关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特别是老庄学、宋明理学研究的思想文集。 刘涛文集 - 刘涛先生关于中国哲学国学和方法论研究的文集。 孙劲松文集 - 孙劲松先生关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的文集。 苏子哲学网页 - 主要介绍先秦哲学。 乌杰网络学院 - 哲学研究,系统辩证学研究,前国家体改委副主任乌杰的学术性网站。 杨全文集 - 杨全先生关于中国哲学尤其是佛学和道家学说研究的思想文集。 要览子籍 - 介绍中国先秦百家思想学说。 俞志慧文集 - 俞志慧博士关于先秦诸子学说尤其是儒学研究的思想文集。 周群文集 - 周群先生关于中国古代思想家研究的思想文集。 哲学大全 - 提供900多个著名哲学家的电子文本的链接。 中国传统文化网-儒学文化 - 浓缩儒家理论精华,再现儒学发展历程,一部中国儒学文化的百科。 中国传统文化网——诸子文化 - 墨家、法家、兵家、杂家、墨子、孙武、韩非子。 中国墨子网 - 介绍墨子生平。 中国文化研究 - 包括荀子文选。 中国现象学网 - 以现代哲学中的现象学运动为主题的专门网站。 中国哲学 - 介绍中国的哲学大师、哲学研究理论、以及哲学研究等。 中国哲学空间 - 包含哲学史料,中外比较和典籍。 中国哲学空间主页 - 中国哲学研究、伦理研究、宗教研究的网站,研究内容包括儒家学派、道家学派、佛家学派等。 中国哲学网 - 包含中国哲学发展信息的综合网站。 谢阳举文集 - 谢阳举教授关于中国哲学,中国思想史的思想文集。 解读天地 - 顾名思义的哲学。中国哲学四大方法全书和通鉴;览要和提纲之研讨。 孔学 - 包括孔子的生平和著作。 儒家思想 - 儒家思想四书,包括论语、中庸、孝经、大学全文。 先秦著作 - 包括《论语》、《孟子》、《荀子》、《大学》。 中国孔子 - 全球因特网祭孔揭幕仪式,纪念孔子诞辰2550年专题网站。 中华儒学网 - 研究中国传统儒学及其现代价值。 中庸之道 - 介绍中国儒家文化,包括儒学名著、历代大儒。 《孔子研究》 - 关于儒学,孔子文化研究的期刊《孔子研究》的电子版。 爱慧 - 哲学资料查寻。 陈剑煌文集 - 陈剑煌先生关于儒学研究的文集。 陈明的个人主页 - 陈明先生关于中国思想史,儒学等问题研究的个人主页。 大学 - 中国古代的教育理论专着 (简) - 含《大学》的基本思想介绍及原文阅读。 大学章句 - 含《大学》典籍部分内容。 当代儒学网 - 当代儒学兴中华,推进儒学现代化、当代化。 干春松文集 - 教授关于哲学,儒学研究的思想文集。 国际儒学联合会网站 - 含学会介绍、儒学概要、儒家道德、儒学学术动态、儒学专家及儒学研究。 国际儒学研究 - 学术期刊,包括各辑目录。 郭沂文集 - 郭沂博士关于中国古代哲学,儒学和孔子研究的思想文集。 侯军文集 - 侯军博士关于儒学研究的思想文集。 蒋庆个人主页 - 蒋庆先生关于儒家文化的思想评论的网站。 蒋庆文集 - 蒋庆先生关于儒学尤其是阳明学派思想研究的思想文集。 鞠曦文集 - 鞠曦先生关于儒学特别是周易学研究的思想文论。 孔夫子旧书网 - 提供旧书自由交易平台。 孔夫子与儒家思想 - 包括孔子的生平和著作。 孔子 - 介绍孔子其人与《论语》。 孔子 - 关于儒学,孔子相关文章,读《论语》,孔子相关文献的网站。 孔子传记资料 - 天主教百科全书的词条内容。 孔子论语 - 孔子论语章节英文定义及字源解释。 孔子研究专题 - 关于孔子研究专题的网站。 孔子在线 - 整合人大的人文学科力量,对孔子、儒家和传统文化开展系统的研究和总结。 孔孟圣道 - 提供孔子语录。 孔孟之道 - 包括历史、信仰、实践、儒家学派、经典、参考等内容。 孔氏宗亲网儒学论坛 - 关注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的传承和发扬。 孔氏南宗家庙 - 包括儒学精粹、儒商文化、南孔研究、南孔文物和南宗礼品等。 孔学出版社多种语言网页 - 孔子传略和图片库、论语全文和金句、礼记礼运大同篇节录及儒家思想发展史。 宗圣曾子 - 介绍宗圣曾子的生平、先世、故里、著作、研究等。 洙泗书院 - 洙泗之畔,儒学故乡,新儒家学子的声音。 梁涛文集 - 梁涛博士关于儒学思想研究的思想文集。 木铎网 - 个人学术站点,提供儒学研究资讯,高校两课教学,佛教资源,网络学术资源等。 蒙培元文集 - 蒙培元教授关于儒学的思想评论的网站。 李广良文集 - 李广良先生关于中国古代哲学尤其是儒学研究的思想文集。 孟子(blcu) - 含《孟子》部分内容。 孟子(ccnt) - 含孟子的生平介绍及着作。 孟子(myetang) - 含孟子的着作赏析。 孟子(约前372-前289) - 介绍孟子生平、学说、思想和历史地位。 孟子(shulu) - 包含《孟子》在线阅读。 孟子(sngs) - 含孟子的生平简介、学说及名言。 孟子集注(shuku) - 《孟子集注》在线阅读。 孟子选集 - 中国文化研究的内容。 潜流 - 关于儒学的现代化研究。 瓯江文化网 - 《瓯江论坛》第一篇文章由本市儒学研究者鲍一民先生提供。 思孟学派研究 - 一个关于思孟学派研究的网站。 儒藏 - 关于儒家文化的研究的一个网站。 儒家百科全书网 - 包含儒学通论、儒学渊源、先秦至近现代儒学及儒学研究、名人名言等内容 世界朱子网 - 关于中国哲学家朱熹的大型网站。学术论文、社区论坛等等。 儒学新教化论坛 - 关于儒学,孔子文化学研究的论坛。 人道网 - 析音汉字编码,论语,周易在线求卦,金庸全集,琼瑶文集。 三人行 - 介绍着作,论语,中庸,孔子家语及三人行论坛。 三元国际易经屋 - 从事《易经》学术研究,服务社会。位于安徽省芜湖市内。 唐学网 - 关于研究著名儒学,哲学家唐君毅先生的学术网站。 朱熹理学 - 包括朱熹的著作和生平资料。 中国孔子 - 儒家文化,古典音乐,名家访谈,网上祭孔,文化新闻,视频专栏。 中国孔子研究院网 - 孔子及儒学的研究平台,拥有大量的儒学资料,与国内外众多研究机构联系密切。 中国儒网 - 一个介绍儒家儒学的网站。 中国儒学文化 - 包括儒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以及学派等。 中国儒学网 - 一个研究儒家儒学的网站,内容相当丰富。 中和书院 - 新儒化运动-----重建者的诗篇。 中华儒家文化 -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 中华儒商网 - 创建信用社会,造就一代儒商”个为儒商而建立的网上家园。有深刻的儒家思想。 中庸(ccnt) - 含《中庸》的基本思想介绍及原文阅读。 荀子 - 先秦最后的儒者 - 含荀子的生平介绍及着作《荀子》在线赏析。 荀子(ccnt) - 含荀子的着作赏析。 孝经(ccnt) - 含《孝经》的基本思想介绍及原文阅读。 新儒网 - 介绍新时代的东方儒学思想。 孔子论坛 - 新儒学类讨论型网站,以文会友,倡导国学文化,抛弃门派之规框,游心于典册。 NETOR网同纪念 - 在线孔庙 关于孔子的身世,孔子门生,孔学研究,孔子名言等。

应该不是。截至2022年4月1日,网上并无关于国际儒学是c刊的消息。C刊有多种含义,多指CSSCI,出自《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缩写为CSSCI。说法一:《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即我们常说的“C刊”,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的数据库,用来检索中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收录和文献被引用情况,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领域的标志性工程。说法二:指核心期刊,包括所有的核心数据库,比如国外的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等。说法三:一些单位对学术期刊的水平的简单认定,分为A类、B类、C类,各单位不一定,标准也不一致。各单位根据各自依托的文件,结合自己单位的研究特点,将刊物划归为A类,其次为B类,再次为C类(有些单位成为一、二、三类),其中C类刊物有时会称作C刊。《国际儒学论丛》杂志创刊于2016年,是由主管,面向发行的的省级期刊(半年刊)。没有一个政府部门给刊物划分级别,所谓的刊物级别只是期刊行业的一种认识和一些社会机构推出期刊目录。虽然没有划分,可有些评审部门对期刊级别有要求,期刊的级别高,适合晋升的级别也是相对较高。

国际儒学杂志投稿经验

曾在香港、台湾、美国、日本、欧洲、中东地区作访问学者和讲课教授。指导过来自美国、韩国、挪威、德国和澳大利亚的大学生、研究生和博士。 1:博士后课题:“海外华人经济研究”(1999年结项)2:中央领导指示社科院重点研究的“当代西方科学与无神论”的课题,(2006年结项)3: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07年底准时结项)获奖著作:《旧学新统:冯友兰哲学思想通论》,冯友兰研究会评为“三等奖”(2005) 1:《西方新闻传播论文集》(四川文艺出版社,1993)(独著:25万字);2:《海外华人经济研究》(海天出版社,1999)(独著:6万字)3:《儒商读本·人物传》(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主编,45万字,撰写其中80%的文字);4:《宗教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独著:42万字)5:《当代西方宗教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独著:38万字)6:《旧学新统——冯友兰哲学思想通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独著:32万字)7:《鸿爪纪学:中国传统文化新探索》(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独著:9万字)8:《禅宗的智慧》(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独著:28万字)(独著:28万字)9:《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启蒙思想》(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独著:24万字) 2007年1、“面对上帝:美国式的肯定论与中国式的怀疑论”——读《江边对话》,……《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12期。(5千字)2、“文明特征与儒家的和谐思想”——《文明》2006年,12期“文明论坛特刊”(6千字)3、“论实体论的宗教救赎思想—对希克多元论宗教哲学的思考”——《国外社会科学》2007,第1期,(12千字)4、“三学者关于儒家宗教性和全球化的对话”—《文化中国》(加拿大)2006年第4期。(单纯的谈话约10千字)5、“论科学的无神论:一种启蒙传统”——《科学与无神论》2007年第2期。(6千字)6、“论弗洛伊德思想的启蒙价值”——《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年第3期(13千字)7、“论古代儒家辨析齐法家与三晋法家的意义”——《中国哲学史研究》,2007年,4期(13千字)8、“中国哲学的魅力——评《贞元六书》”——《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11期(18千字)9、“如何理解中国典籍中的儒法互补思想”——《粤海风》(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文化批评杂志),2007年第6期,(6千字)10、“论德治法治互补—中国古代政治传统的一个特点”—(加拿大)《文化中国》2007年第3期,(23千字)2006年1、书评:“宗教文化问题的新探索-评四卷本《中国宗教与中国文化》”-《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第1期(4千字)。2、“国外冯学研究10年”-《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7千字)。3、“当代西方哲学中的无神论问题”——《外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13千字)4、“论儒家‘天命’信仰中的普世价值”——《东方论坛》2006年第2期(13千字)5、“弗洛伊德论宗教的起源(一)”——《科学与无神论》双月刊,2006年第3期,(5千字)6、“弗洛伊德论上帝的形成(二)”——《科学与无神论》,2006年第4期,(4千字)7、“弗洛伊德宗教观的启蒙价值”(三)——《科学与无神论》,2006年第5期(4千字)8、“论儒家天命信仰的特色”——《孔子研究》2006第6期(12千字)9、“又见冯友兰”——《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11期,(8千字)10、“儒学的天人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9月28日(5千字)2005年1、“哲学:定义层面的反思”——《新哲学》第四辑,大象出版社,2005年6月版(8千字)。2、“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意义”——《东方论坛》2005年第3期,(12千字)3、“何缘神契君同是故乡人——怀念蔡仲德先生”——《随笔》2005年第2期(6千字)4、“佛教哲学三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年第3期,13千字(《新华文摘》2005年第21期全文转载)。5、“佛教的坐禅修炼”——《文史知识》2005年第7期。5千字。6、“禅宗的佛性论及其意义”——《中国哲学史研究》2005年第3期。13千字。7、“真善美探源”——台湾《宗教哲学》2005年第6期(13千字)8、“儒家的‘天人合一’与全球价值”——《孔子研究》2005年第6期,12千字。9、英文抽印本“The Basic Spirit on Chinese Culture and National Faith”(中国文化与民族信仰的基本特征)——黎巴嫩天主教大学“一个上帝多种信仰”一书中的论文,9千字。2005年版。2004年1、“天与神――儒家与基督教本体之比较”―――――台湾宗博出版社,2005年,见《觉醒的力量》一书,字数:15千;2、 评论:“一本可以放在民族枕边的书”——北京《大学生》2004年第12期。字数3千。3、《宗教与哲学》,――《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3月2日(4千字)(《新华文摘》2004年第11期)4、“论法兰克福学派的宗教观”―《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报》2004年第2期(12千字)5.“全球化与中华文化新境界”――《东方论坛》2004年第2期(9千字)6.“On Chinese Cosmopolitanism”(论中国人的天下主义)(英文)(13千字)――《国际儒学研究》2004年第13辑。7.“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意义和价值”――《科学与无神论》2004年第3期(6千字)8.“‘哲学’在中西两种传统中是怎样定义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9月28日(6千字)9.“论德里达的宗教思想”――《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13千字)2003年1.“论儒家的宗教情怀”(论点摘要)――《中国宗教》2003年第1期(5千字)“谈谈宗教哲学”——《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3月18日(5千字)。“西方几种宗教研究思潮的评析”——人民大学报刊影印资料“宗教”,2003年第3期,原载于《科学与无神论》2003年第2期(6千字)“论自然崇拜在中国人信仰系统中的意义”—《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15千字)6.“论儒家的宗教情怀”―人民大学报刊影印资料“宗教”,2003年第4期,原载于《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13千字)7.“宗教:定义层面的反思”――《科学与无神论》2003年第4期(6千字)。2002年1.“中华民族主体性开放特征”――加拿大《文化中国》2002年第2期(13千字)。2.“论儒家的气节观及其现代价值”-《东方论坛》2002年第4期(15千字)3.“略论海外华人经济”――《海外华人研究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3千字“‘恐怖’以宗教的名义”――《环球纪事,》2002年9月第2期5千字2001年1.“论中华民族的天下观”――《东方论坛》,2001年,第3期,13千字2.“台湾问题与海外华人反独促统”――《世界民族》2001年第4期(13千字)3.“中国人的天下民族主义”――《世界民族》2001年第2期(13千字)4.“西方民族经济研究评介”――《民族研究》2001年第3期(12千字)5.“略论新理学的文艺观”――《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13千字)人民大学报刊影印资料《文艺理论》2001年第5期全文转载。6、“略论海外华人经济”——《北方民族》2001年第2期(5千字)。7.《西方的民族经济研究》、《海外华人经济》两章,――《民族经济学教程》(修订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25千字)已编辑、注释出版的文献资料有:1、《中国精神——百年回声》(主编),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年(6万字)2、《中国精神·民族复兴之路》(主编)深圳海天出版社2001年(30万字)3、《良知的感叹—20世纪中国学人序跋精粹》(主编)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年(2万字)4、《论气节》(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36万字)5、《冯友兰选集》(上下卷)(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96万字)6、《解读冯友兰》(四卷)(选编)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年(90万字)7、《三松堂全集》(其中的“希腊人之人生观”手稿是我整理的,书中后记专门提及)(整理校订冯友兰手稿25万字),2000年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4卷。8、《三松堂小品》(选编),北京出版社1998年(254千字)。9、《冯友兰自述》(选编),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132千字)10、《名人笔下的冯友兰·冯友兰笔下的名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360千字) 1、中国哲学;中西方宗教比较;西方哲学;法哲学2001年前的论文主要是新闻传播、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方面的,大约发表了大大小小的文章150余篇,省略。

应该不是。截至2022年4月1日,网上并无关于国际儒学是c刊的消息。C刊有多种含义,多指CSSCI,出自《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缩写为CSSCI。说法一:《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即我们常说的“C刊”,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的数据库,用来检索中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收录和文献被引用情况,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领域的标志性工程。说法二:指核心期刊,包括所有的核心数据库,比如国外的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等。说法三:一些单位对学术期刊的水平的简单认定,分为A类、B类、C类,各单位不一定,标准也不一致。各单位根据各自依托的文件,结合自己单位的研究特点,将刊物划归为A类,其次为B类,再次为C类(有些单位成为一、二、三类),其中C类刊物有时会称作C刊。《国际儒学论丛》杂志创刊于2016年,是由主管,面向发行的的省级期刊(半年刊)。没有一个政府部门给刊物划分级别,所谓的刊物级别只是期刊行业的一种认识和一些社会机构推出期刊目录。虽然没有划分,可有些评审部门对期刊级别有要求,期刊的级别高,适合晋升的级别也是相对较高。

儒道研究杂志投稿经验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多元的动态的体系,学派纷呈,内外互动,多姿多彩。而在诸子百家之中,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两位思想家,无疑是孔子和老子;渗透最深、流传最久的学派,无疑是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儒道两家相比,儒显道隐。儒家名声显赫,在两千多年中居于社会思想文化的正宗和主导地位,是政治、教育和道德领域的指导思想;道家崇尚自然无为,与社会现实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具有隐士派和浪漫派的风格,在大部分历史时期处于在野的地位,但它形成一股强大的潜流,扩散到社会文化生活各个层面,凡有儒家的地方便有道家与之对待和互补。我们可以说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阳儒阴道,外儒内道,道中有儒,儒中有道,自为而相因。假如只有儒家而没有道家,中国的传统思想就会失去一半光彩。林语堂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儒道互补是一项较新的规模巨大的研究课题,它涉及到整个中国哲学史和思想史的内在结构和发展过程,因此需要长期进行研究。本文的任务是从宏观的高度,概括地提出关于儒道互补的基本理念和轮廓,期望引起社会的关注和讨论,以便推动这一研究向深入发展。研究儒道互补的重要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积累丰厚。从思想的层面来说,它有着基本的价值观和哲学理念,有着贯彻始终的主线。那么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干和核心是什么?它如何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这个问题在学术界一直是有争议的。通常我们能见到四种说法:第一种是儒家主干说,国内外有许多学者持此见解。自从汉武帝实行“罢黝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以后,直至辛亥革命之前,儒学一向是官学,是最正统的意识形态;依据儒家思想而建立的礼教制度和文化还支配着社会的教育、道德及民俗,所以儒学为百家之首。儒家主干说在很大程度上是符合历史真实的。第二种是道家主干说。提倡此说也有一些学者,其最得力者当属大陆、台湾两栖的道家学者陈鼓应教授。他认为,就传统文化整体而言,当然儒家是主导的,但就哲学层面而言,则以道家为主,也就是说中国哲学史以道家为主干。陈教授认为,被人们看作是儒家哲学经典的《易传》实际上是黄老道家作品。我们的确不能否认,道家在哲学的宇宙论、本体论、认识论、辩证观等领域的贡献比儒家要大,道家的抽象思维发达,善于作形而上的思考。所以道家主干说自有其合理论据。第三种是儒佛道三教鼎立说。史家在研究中国思想史时很早就有“儒佛道三教”的提法。近些年来,不少学者以儒佛道三教并立与合流为基本线索,阐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三教关系问题逐渐成为学术讨论的热门话题。我们认为,魏晋以降,儒佛道三家成为三大主流学说,其中以儒为主体,以佛、道为辅翼,互相渗透、互相推动,他们的合流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全局,其他各教各家皆不能与之比拟,这也是历史事实。第四种便是儒道互补说,这正是本课题所要阐述的观点。我们认为,前三种说法尽管有其根据,但不免有所偏失,未能十分精确地体现中国文化的核心脉络;只有儒道并立与互补之说,才能从深层把握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本线索。儒家主干说的缺点是只看到中国思想文化的显流,而忽略了它的隐流,或者说只看到中国思想文化的阳刚一面,而忽略了它的阴柔一面,不能完整体现中国文化的阴阳之道。事实上孔老和儒道总是既互相对待又形影不离,互相推扬,共同发展。道家主干说的缺点是过分抬高了道家的地位,把与儒家相依赖而存在、并以调节功能为主的道家,夸大成导向性和动力型的学说,这不仅不符合中国的文化史,也不符合道家自然无为的本质。如果我们把人生哲学作为中国哲学的中心内容,那么我们必须承认,儒学在哲学史上仍然起主导的作用。儒佛道三教鼎立说的缺点有二:是它无法说明先秦和两汉的思想史,所以不能贯彻历史全过程,二是缺乏对三教关系的深层次分析,事实上三教合流正是建立在儒道互补基础之上。我们认为,儒道两家思想的并立与互补,是源远流长、贯彻思想史始终的基本脉络,它体现了中国思想的阴阳互动、刚柔相济的特色。其他各教诸家都围绕这个基本脉络而开展自己的思想,外来的佛教文化也是通过儒道互补的途径实现其中国化的目标。抓住了儒道互补,就等于抓住了中国思想发展史的大纲。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家和道家是“立教”之学,向世人展示了各自独特的价值体系,儒家以“仁”为其宗旨,道家以“道”为其指归,在确立中华民族精神方向和铸造民族之魂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儒道两家都出现了一批大学者,将孔子老子的思想加以开拓发展,使之常住常新。两家的人生智慧、政治智慧和文化智慧,扩散到社会各阶层各角落,逐渐凝聚成为一种国民性格。举例说,普通中国人重家庭重孝道重信义,表现出儒家的素养;同时普通中国人又崇尚自然,知足常乐,表现出道家的精神。中国知识分子即士阶层从小就接受文化典籍的训练,熟悉孔孟老庄的思想并受其薰陶,很多人形成儒道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在对待宗教的态度上,多数知识分子接受孔子“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下引《论语》只注篇名)和老子“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老子》六十章,下引《老子》只注章数)的影响,既不热心于宗教,又不反对宗教,而看重宗教哲学的道德教化功能,表现出一种理性主义的态度。在对待政治和生活的态度上,中国知识分子的主流一方面受儒家哲学的影响,有较强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采取入世的积极的态度,以天下为己任;另一方面又受老庄道家哲学的影响,必要时采取超然和通达的态度,顺应自然而不刻意强求,能够安于平淡和自得。这种两重素质使得士君子的生命富有弹性,他们用儒家进取,用道家调节,形成人文主义与自然主义交融的风格,可以适应顺境和逆境的转换。历史上有不少士大夫,为官时或顺境中以儒家为归依,坚守道德良知,维护纲常名教,争做忠臣良将;在野时或在逆境中则以道家为归依,淡泊名利,独善其身,洒脱自在,保持着自己的真朴之性。儒道交替为用,士大夫们可以在曲折的生活中左右逢源,不失其精神依托,这叫着进退出处之道。这种“士的精神”的实质就是儒道互补。 儒学史的研究在过去一直以经学史为轴心。近代以来,学者们注意到儒学与佛学的交融互动,但比较忽略儒学与道家的互渗互补。事实上道家对儒学的影响至少不比佛学更次要,如果不认真研究,儒学史的真实面貌就不可能揭示清楚。道家思想史的研究起步较晚,系统性更差。老庄之学、黄老之学、魏晋玄学,这是人们关注的三个热点。魏晋以后,道家思想发展的脉络不清,它实际上寓于道教中,并且相当一部分与儒学史紧密结合在一起了。中国近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说:“在三、四世纪有些道家的人试图使道家更加接近儒家(指魏晋玄学——笔者);在十一、二世纪也有些儒家的人试图使儒家更加接近道家(指宋明道家——笔者)。我们把这些道家的人称为新道家,把这些儒家的人称为新儒家。”按照冯友兰的上述说法,新道家之新在于“接近儒家”,新儒家之新在于“接近道家”,可见儒道互补是两家学说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这是很精辟的见解。佛学史也与儒道互补密切相关。佛学从印度传入中国后,经历了玄学化和世俗化的过程,慢慢融于中国文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学。佛学一方面吸收道家思想与话语,重新解释佛教经典;另一方面又吸引儒家的参与意识和伦理思想,使佛学更加贴近现实人生。例如禅宗不立文字、主张顿悟,蔑视经典和权威,这是受了道家“得意忘言”论和回归自我论的启发。禅宗又主张在入世中出世,即俗而真,运水搬柴无非妙道,这是吸纳了儒家的现实主义精神。当然,佛学也给予儒学和道家道教以重大影响,它的性空学说强化了道家的超越精神,它的中观学说也给予道教内丹学以重要启迪,它的整个哲学思想为儒学建立本体形上学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儒、佛、道三教之间是互动的。儒、佛、道三教各自的历史与三教关系史的研究,都需要研究儒道互补,才能深入下去。

儒学与文明杂志投稿经验总结

儒家思想是我们中华文华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当今我国社会受西方文化影响,社会西化很严重,但传统思想在国民意识形态中仍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如同楼上的说得一样,是烙印在我们骨子中的,我们的行为会不知不觉的以儒家规范为准则,受到儒家规范的约束。 下面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你认真读一读理解理解吧。想想日常生活中自己的行为,最好与西方文化对比一下能更易理解它的作用。 仁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 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 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义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智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信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恕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忠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然而孔子论孝,还讲"父母在,不远游","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表现了其时代的局限性。孝被后世之儒定为繁琐仪式,《礼记》中规定父母死后"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哭泣无数"以至"身病体羸"变成精神和肉体的自我摧残。宋明时代把孝道作为道德论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理学家朱熹提倡父权绝对化。孝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中,剔除宣扬封建主义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养老",将孝亲与忠于民族大义相结合,主张死后薄葬节用等。 悌 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儒学的国际影响 你可以自己去查一下。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积极方面:(1)重视教育,并且创造"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上注意个性差异,善于启发教学可以说教学经验很丰富 (2)注重道德,礼教,仁义,要求自觉遵从真和善,这一方面比上欧洲西方国家的宗教和神论思想不知道进步多少倍,是典型的人文主义,以人为本,而不是追求虚无缥缈的偶像和神 (3)思想上善于辨证思维,重视自然的农业,重视经验,认为自然秩序是人类理性的根源,而 人类的理性又是人的自然权利的依据提倡"以农为本",是符合中国古代的实际资源情况的重农思想 (4)提倡以"礼"治国,"伦理政治"思想如果说西方文化是"智"型文化,那么我们中国文化就是"德"型文化,这一德型表现在政治上,也有积极的一面:忠于国家,抵御外来侵略,刺杀暴君,直谏犯上很了不起的民族精神! (5)儒家思想早熟,统治有力,贯穿了中华民族的大部分时期,给社会历史的起了安定,平衡,和参考约束 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 (!)不重视农业生产知识的传授,不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强烈的政治目的,孔子就是倾向于参政的 (2)不重视逻辑,一味重视经验,叫做"经验理性",使逻辑推理和深刻解释事物的规律的理论没萌芽,不如西方人那么追根问底,以至产生理论和学说 (3)强调个人服从群体,压抑了人的个性漠视性格,思想大统一造成国民愚忠愚孝,道德和责任标准压制了人的创造性,这也和历代帝王的意志合拍,被其利用,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武器 (4)伦理关系凝固化,绝对化,三纲五常,家长专制,成为人身压迫,精神虐杀,制约着全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历史前进的阻力 (5)伦理观念,等级制度置高无上,达到排他性的程度,从而限制了自然科学和科技的发展历代帝王也不重视科学技术,把一些科学成就说成"淫计小巧" 总之,儒家思想的两部分-----圣人的主观思想和客观政治论,即"内圣"和"外王",(王的意思是治理,统治的意思),都对我们民族的思想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即使是当下,我们也无法走出它的圈子多远它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应如实客观的正视这个问题 比如,在我们现代的教育中,儒家的教育方法还是很有用的"因材施教""诲人不倦""温故知新"等等 再有在官员的贪污腐败问题上,道德,仁义,儒家的思想会是对贪官们的谴责依据吧?再者,我们所讲的责任感,正义感和勤奋精神,那个不是我们的民族精神,不是儒家文化传统的精华呢?

一再的追求价格 小心占小便宜吃大亏,我给你几点建议,第一 发表文章再低的价位你是需要考虑的,目前省级的文章成本价位都是在五百以上的,有钱基本能发,世态炎凉。第二,就是时间问题,什么都答应你一定是假的,发表都是有很长的周期 至少都是一个月的 因为发表一篇文章有很多的程序要走,时间方面不可能今天办好明天给你书。第三,还是别太在意价格问题,毕竟一分钱一分货,什么东西都是有成本的,太低的都是假的,中国山寨都成为一种外人耻笑的文化了。别走到误区了。我以前发表过文章,这是我的一些经验,

仁政是儒家思想中最大的毒瘤,它让中国的统治者自以为自己无所不能,所以狂妄自大;它让中国的老百姓把幸福寄托在明君和清官身上,所以始终摆脱不了苦难的命运,庄子曾认为儒家仁政是点数米粒来烹饪,选择头发来梳理,因此,千年之后,必有人相食也。结果不到一千年,外施仁义而多欲的汉武帝、一心向往儒家大同的王莽,都造成了人相食的惨剧。而西方也因为实行所谓福利国家的仁政(比如克林顿为穷人购房无条件贷款),不但造成了卯吃寅粮的恶果,还造成了至今还在蔓延的经济危机,以后是否发生人相食的惨剧也说不准。为什么儒家仁政后患无穷?原因如下1、社会是个复杂系统,你认为是仁政的,很可能是暴嚟政,还不如道法自然无为而治2、公权力总有扩张的倾向,施行仁政很可能给某些人寻租和折腾百姓的机会3、仁政也是要花钱的,即使没有造成烂账,也要加重税负,或者卯吃寅粮,打击社会经济3、任何仁政不可能惠及所有人,很可能造成社会不公平现象

国际汉学杂志投稿经验总结

问题很复杂呢,不加附件怎么发呀

你好,我是国家省级正刊《剑南文学》的编辑,您的研究方向很适合我们杂志,欢迎投稿,也可以咨询一下我。

主 办:中山大学国际汉语教材研发与培训基地,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主 编:周小兵编 辑:《国际汉语》编辑部出版:中山大学出版社 出版周期:半年 发 行:面向海内外创刊时间:2011年(辛卯年)5月 国际汉语教学: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课堂管理,课外辅导,汉语习得,教学大纲,汉语教学史等。 国际汉语教学资源建设:教材编制(纸质与多媒体等),教辅教具研发,多媒体课件制作,学习网站开发,教学资源库建设,教材史等。 汉语师资培训和研究生培养:师资培训模式,方法,教材,课程,能力标准与证书等;研究生培养模式,教学法,教材建设,实习,案例教学与案例库建设,管理机制等。 国际汉语测试:各级、各类、各国的汉语测试,测试理论,测试方法等。 国际汉语教育技术:教学软件,教材编写辅助程序,测试软件,研究软件,中介语语料库,相关数据库等。 汉语文化传播与跨文化交流:汉语国际传播;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汉语传播史等。 汉语国际应用:世界各国汉语现状及标准、汉语在海外使用的本土化信息、汉语在国际组织中的作用、汉语汉字的标准化国际化等。 其他内容:各地汉语教育概况,汉语和中华文化项目管理与运作,其他语言的国际教育、传播、应用研究,问题征集与答疑,硕博论文部分或摘要选登等。 本刊接受中、英文稿件。作者的稿件应是未在其他期刊或论文集中公开发表过的作品,请在来稿中明确说明所投稿件系专投稿,不存在一稿多投问题。 本刊严格实行匿名审稿制度。作者可以选择邮寄或e-mail投稿(两种方式只选其一)。为了匿名审稿的需要,请将个人信息(作者姓名、工作单位、研究方向、通信地址、联系电话、电子信箱等)放在与正文内容相独立的首页,并在正文中隐去所有与作者相关的信息。 稿件评审结果将在收稿日起3个月内通知作者。如3个月后未获用稿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稿件。稿件被录用的作者接到本刊用稿通知后,请按照本刊编辑体例做最终的修改定稿,发至本刊编辑部电子信箱。电子文本请用纯文本(TXT)或MS-WORD(DOC)格式。 来稿文责自负。编辑部对采用稿件有分期发表、文字修改及学术性删节等的权利。作者如不同意修改,请予以注明。 本刊不接受寄给个人的稿件。所有来稿务请直接寄送到编辑部,以免延误、丢失。 本刊不收取任何形式的审稿费和版面费,实行优稿优酬。稿件录用刊出后,将赠送作者样刊2册。 稿件一经录用,文章的光盘版版权、网络版版权即属本刊所有,编辑部不再另行通知,所付稿酬已经包括光盘版及网络版稿酬。 限于人力,本刊不予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对作者所提供的原始照片等材料将根据作者要求退还。联系方式地 址:中国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国际汉语教材研发与培训基地《国际汉语》编辑部 (邮编:510275) 主编发刊词(节 选)1982年,我开始教外国人汉语。很希望有个刊物,讲怎样上好课,怎样解决教学难题。那一年,来华留学生全国只有几千人。2009年5月,国际汉语教材研发与培训基地成立,筹办刊物成为可能。这一年来华留学生达到23万,海外学汉语的人有4000万。创办服务国际汉语教学的刊物,显得更为迫切。2011年,辛亥革命100周年,《国际汉语》终于跟读者见面了!刊物的目标,是反映全球汉语教学、传播、应用的情况和研究成果,为全球汉语教师和其他相关人员服务。教学资源是本刊重要内容。面向教师,促进教学是本刊重要原则。国际化、跨学科是本刊追求。本刊编委来自多国。除汉语和汉语教学专家,还有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英语教学专家。我们希望,在审稿、编稿上向国际刊物靠拢;在作者、内容上加大海外比例,使刊物更凸显跨学科特点,更加名符其实。本刊力求形式多样,以满足内容多样化的需求。刊物是作者、编者、读者交流的平台。平等的交流,多向互动的交流,用心的交流,才能培育出好刊物。人培育刊物,刊物也培育人。作为读者和作者的桥梁,我们会尽力实现这种交流,致力于把《国际汉语》建设成国际汉语工作者精神和心灵交流的家园。  周小兵 2011年1月26日 发刊词………………………………………………………………………………………周小兵教学与习得解决汉字难学的对策………………………………………………………………………江 新关于“用不同的方法训练不同的语言技能”…………………………………………… 刘颂浩文化教学定位与教学内容取向……………………………………………………………李 泉语言习得与汉语课任务的设计……………………………………………………………温晓虹英语母语者的汉语结果补语习得研究……………………………………………………袁博平海外汉语教学笔谈汉字文化圈内的“汉语文化”教学………………………………………………………古川裕汉语教学在海外与在中国内地的区别……………………………………………………华卫民行为文化对汉语学习的重要性……………………………………………………………史 昆国别教学资源新加坡汉语文化教材设计的沿革与反思………………………………………吴英成 罗庆铭近十年来泰国汉语教材的研发与采用概况………………………………………………谭国安汉语作为外语环境下的教材编写――以面向法国人的《汉语入门》为例……………吴勇毅教材研发课文内容的交际性和知识性问题…………………………………………………………吴中伟从《汉语乐园》的开发谈多媒体教材设计…………………………………………………张 健海外汉语文化辅助教材开发策略研究……………………………………………………张 英汉语文化教材出版现状与开发策略………………………………………………………郭 力教师发展汉语教师的素质和师资培养的针对性……………………………………………………陆俭明汉语课堂韩国高中汉语教学实例:《我喜欢打篮球》教案设计及实施………………………… 张竞楠怎样教语气助词“了”……………………………………………………………………徐韵如教学资源评介描写全球华语实态,突破语言规范观――《全球华语词典》述评……………………冯学峰中外合编汉语教材的新探索――《走遍中国》主编访谈………………………………苏丹洁调研报告汉语文化教材用户调查分析报告…………………………………………………徐霄鹰 王 蓓

讲述一下你写这文章的原由,期望投在什么版面,若不能录用请对方如何处理,是否原创,是否允许编辑修改,你的具体联系方式,最好是电话最好还是附件,在正文内直接显示也可以,附件的话说明哪个是(就一个附件也要说)

  • 索引序列
  • 国际儒学杂志投稿经验总结
  • 国际儒学杂志投稿经验
  • 儒道研究杂志投稿经验总结
  • 儒学与文明杂志投稿经验总结
  • 国际汉学杂志投稿经验总结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