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多久能发表一次论文

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多久能发表一次论文

发布时间:

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多久能发表一次论文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China: Then and Now”,Co-authored with Professor Cindy Schipany at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Columbia Business Law Review,Volume 2002,Number LENGTH: 24908 据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网(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2003年9月13日的统计,该文是该网“亚洲法”论文中点击率最高的十篇文章之一。 “Chinese Business and the Internet: The Infrastructure for Trust”,Vanderbilt Journal of Transnational Law,November,2002,35 VJTransnat'l L Co-authored with P Timothy L Fort at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该文曾在美国商法学会2001年年会上荣获最佳国际商法论文奖拉尔夫·邦奇奖。 “The Perspectives for Tax Law in Hong Kong after 1 July 1997”,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Tax Law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toward the 21st Century”,held in Leiden,the Netherlands in July 1996 and published by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in “Increasing role of the courts in China”,Law,Development & Socio-Economic Changes in Asia, “The Protection of Social Rights and the Coming Implementation of CESCR in China,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The domestic obligation to implement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Economic,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held in Oslo,Norway,in November “The Protection of Labor Rights in China”,Working Paper Series of Norwegian Institute of Human Rights,the University of Oslo, “Approaches to Strengthen the Responsibility of Directors and Managers in China”,presented at the fourth annual conference of Asia Pacific Economic Law Forum,held in Hong Kong in December “Legal reforms in China”,Governance,Decentralization and Reform in China,,India and Russia,Jean-Jacques Dethier ()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373 – ZEF-Discussion Papers on Development Policy N 13,Center for Development Research (ZEF),Bonn,September See,It was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seminar of “the Governance on China,India and Russia”,3-4 May 1999,hosted by the Research Center for Development,Bonn U “Overview of the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 in China”,presented at the “Roundtable Meeting on Law,Development and Socio-Economic Change in Asia (II),held in Bangkok,Thailand,19-20 November, 《推行厂务公开制度,增强企业竞争力》,《理论前沿》, 2009年第5期; 《食品安全监管的制度创新》,《法学论坛》,2009年第3期; 《3·15应成为企业对消费者的感恩节——论公司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9年第3期; 《一项塑造法官公信力的诚信工程》,《人民法院报》,2009年2月3日,第4版; 《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资本市场法治:以上市公司监管立法为中心》,《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弘扬股东民主理念,激活股东大会制度》,《董事会》,2008年第10期; 《制定国有资产法的思考》,《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论股权平等原则》,《法学杂志》,2008年第3期; 《改革开放30年来公司立法的回顾与前瞻》,《法学论坛》,2008年第3期;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打造法治工商新品牌》,《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8年第3期; 《论抽逃出资股东的民事责任》,《法学杂志》,2008年第1期; 《新公司法框架下的公司承包经营问题研究》,《当代法学》,2008年第1期; 《论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法学家》,2007年第6期; 《中国对一人公司的法律规制》,《国际商事法务》(日本),2007年第9期; 《优化事务所内部治理,实现做大做强》,《中国注册会计师》,2007年第6期; 《法律应该向弱者适度倾斜》,《民主与法制》,2007年第5期; 《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若干问题》,《理论前沿》(中央党校),2007年第22期; 《揭开公司面纱制度在中国的解释与运用》,《中国法律》(香港),2007年第8期; 《一本不平的平话——评<行业协会商会平话> 》,《中国商贸》,2007年第6期; 《优化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法治环境》,《资本市场》,2007年第11期; 《法学研究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法学论坛》,2007年第2期; 《价格同盟:行业协会的社会责任亟待强化》,《人民法院报》,2007年10月16日; 《法律应该向弱者适度倾斜》,《民主与法制》,2007年第5期; 《新公司法中揭开公司面纱制度的解释难点探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法治社会》,《法学论坛》,2006年第6期; 《新公司法解读》,《北大商业评论》,2006年第7期; 《新公司法实施中的争点》,《光明日报》(2006年12月26日)第九版整版刊登; 《构建和谐社会与法理念的更新——兼论和谐社会与社会法的完善》,《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5期; 《评<;公司集团基本法律问题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 《从公共服务视角看行政机关的六种服务》,《工商行政管理》,2006年14期; 《新公司法的制度创新及其对仲裁实践的影响》,《北京仲裁》,2006年第1期; 《妥善解决股权分置改革中涉及外资股东的难点法律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领导内参》,2005年第27期。该文被黄菊副总理批阅,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信息一等奖; 《证券法律的制度创新》,《中国金融》,2005年第22期; 《诚信株连的启示》,《新财经》,2005年第11期; 《股改的法律依据何在》,《新财经》,2005年第9期; 《公司社会责任与和谐消费环境的营造》,《法治论丛》,2005年第4期; 《建议尽快纠正对〈联合国民事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中“民事权利”的不准确译法》,《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信息专报》1997年第63期。该文被钱其琛副总理批阅,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省部级)优秀信息奖。 《关于清理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的建议》,《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专供信息(国办)》,2004年第21期。该文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2004年优秀决策信息对策研究类二等奖; 《金融危机的法律防范》,《中国法学》,1999年第2期;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1999年第6期; 《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的法律思考》,《中国法学》,2000年第1期;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公司法的修改前瞻》,《中国法学》,2002年第6期;后载入《商法论文选萃》,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 《论证券市场法律责任的立法和执法协调》,《现代法学》,2003年第1期。该文在2004年7月荣获重庆市新闻出版局、重庆市期刊协会颁发的优秀论文奖;被收入《中国商法学精萃 2004年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关于企业和企业家的维权立法问题》,《当代经济》,2004年第4期; 《论股东累积投票权》,《环球法律评论》,2003年第1期; 《完善国内仲裁司法监督问题的法学思考》,《北京仲裁》,2004年第1期; 《论新公司法的现代化》,《环球法律评论》2004年冬季号; 《中国公司法移植独立董事制度的思考》,《政法论坛》,2003年第3期; 《一人公司制度难点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年第6期; 《创新裁判思维,维护金融债权》,《人民司法》(最高人民法院主办),2006年第1期; 《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中的法律问题研究》,《人民司法》(最高人民法院主办),2005年第3期; 《新公司法的制度创新》,《月旦财经法学》(中国台湾地区),2006年第3期; 《公司法的修改与解释:以司法权的适度干预为中心》,《法律适用》,2005年第3期。该文获最高人民法院《法律适用》“珠海杯”征文二等奖; 《论政府与人民的法律角色定位》,《法学评论》,1996年第1期;后载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刘海年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1996年; 《浅议法人财产权》,《经济研究参考》,1996/ZJ; 《论股东的表决权》,《法律科学》,1995年第6期; 《论不公正的新股发行与股东权的保护》,《河北法学》,1995年第6期; 《公司法修改应着力创新》,《法学》(华东政法学院),2004第7期; 《中国应尽快制定国有资产保护法》,《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领导参阅》,2006年第20期; 《完善证券法,鼓励投资信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领导内参》,2005年第28期; 《强化公司社会责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9月27日第3版; 《创新法律制度,构建和谐社会》,《群言》,2005年第11期; 《论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民商法官的裁判思维》,《山东审判》,2005年第3期; 《建立社会公众股股东单独表决制度的有关问题》,《中国金融》,2004年第23期; 《公司社会责任与和谐消费环境的构建》,《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2005年第4期; 《修改公司法,放宽公司的担保能力》,《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人和企业产权制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2003年第164号; 《倾力打造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发展的法律环境》,提交2003年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专题研讨会,收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中国工人出版社,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办公室编,2004年2月第1版; 《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法律保护》,《群言》,2003年第7期; 《上市公司分立与小股东权益保护》,《证券法律评论》2003年卷; 《规制政府采购人变相指定供应商的法律思考》,《中国政府采购》,2003年第6期; 《政府采购法重视对供应商权益的保护》,《中国政府采购》,2002年第6期; 《论完善证券法律责任的协调实施机制》,《法律适用》(国家法官学院),2003年第4期; 《论独立董事制度的几个相关法律问题》,《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2年第3期; 《整顿和规范市经济秩序的法律思考》,《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3年第7期; 《营造放心消费环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质量万里行》,2003年第3期; 《电子商务主体及准入监管研究》,5万字,载入《市场监管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工商出版社,2003年7月版; 《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的若干思考》,《法学论坛》,2002年第6期; 《政府采购法重视对供应商权益的保护》,《中国政府采购》,2002年第6期;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权转让若干问题研究》,《中国民商审判》,2003年第1卷; 《修改公司法的指导思想》,《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2年12月1日; 《投资基金立法若干争议问题研究》,《中国证券报》2002年3月29日第12版,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2年第6期转载; 《市场化成熟度标杆——中国投资基金立法若干争议问题研究》,《国际贸易》,2001年第9期; 《民主管理公司——欧盟职工参加公司机关制度的立法过程》,《国际贸易》,2001年第7期; 《论投资基金法律关系中的当事人》,《法学杂志》,1999年第1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投资基金法学者建议稿》,《民商法论丛》第14卷,2000年; 《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中亟待解决的四个法律问题》,《法学》(沪),1996年第3期; 《论股东的代表诉讼提起权》,《商事法论集》,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 《强化公司的社会责任--建立中国现代企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商事法论集》,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 《商法学研究述评》,《法学研究》,1997年第1期; 《政府干预市场经济必须走向法治化》,《特区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2期;并在《改革内参》第9期、第10期、第11期和第12期全文刊登;后载入《面向21世纪的思考: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20周年回顾与前瞻》,王洛林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依法治国与廉政建设》,刘海年等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 《政府干预市场经济的法律形式》,《企业改革与管理》,1999年第3期; 《加入WTO后,政府干预市场经济走向法治化势在必行》,《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1年第12期; 《论社会权的保护及<;经社文公约>;在中国的未来实施》,《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研究》,刘海年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 《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的法律分析与思考》,《国有企业改革法律报告》,第1卷, 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公司法修改中的重大问题》,《民商法前沿论坛》,第3辑,:王利明主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 《加强公司法解释学研究,积极审慎审理公司纠纷案件》,《商事审判研究》,2004年卷,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 《依法推进费改税》,《经济与法》,1999年第3期; 《职工参与公司机关制度的比较研究》,《商事法论集》第3卷,王保树主编,法律出版社,1999年; 《论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权的保护》,《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文萃》(1993~1995),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办公室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股东权法律保护的理论和实践》,《法学》,1995年第8期; 《关于加强乡镇企业法律机制的研究》,《法学杂志》,1992年第1期; 《这样的“联手”有违法律》,《民主与法制》卷首,1999年第10期; 《中国应允许设立一人公司》,《民主与法制》卷首,1999年第14期; 《国际惯例≠真理》,《新华文摘》,2002年第9期; 《股民状告证券商侵权案件的法律启示》,《国际商报》, 1999年7月26日第7版;并被法律之星网站1999年8月11日法制论坛转载; 《挑战股东利益最大化——美国近年非股东利害关系人立法研究》,《国际贸易》,2002年第7期;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民商法学》1998年第10期; 《资本与知本最佳组合:建立有限合伙制度解析》,《国际贸易》,2002年第2期; 《中国公司法的特点》,《法学杂志》,1994年第2期; 《股东权模式的内涵与功能》,《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1994年第2期; 《有关中国公司立法的若干建议》,《中国证券评估杂志》,1993年第6期; 《转换国有大企业经营机制的重要途径》,《法学杂志》,1993年第2期; 《股东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法学》(上海),1995年第8期; 《国有企业改建为国有独资公司探讨》,《法制日报》,1996年4月25日理论版,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1996年第4期; 《入世后中国经济立法的完善》,《经济时刊》,2000年第1期; 《政府采购立法若干原则研究》,《中国政府采购》,2001年第4期; 《论商事打假行为》,《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0年第4期。该文于2001年3月荣获国家工商局、中国工商管理学会和中国消费者协会主办的“12315”面向21世纪消费者权益保护征文一等奖; 《塑造科学消费的良好法治与伦理环境——谈商家、政府职能部门及社会团体、中介机构在推动科学消费方面的作用》,《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2年第11期; 《建议尽快纠正对〈联合国民事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中“民事权利”的不准确译法》,《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信息专报》,1997年7月30日,第63期。1998年2月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信息奖; 《中国签署〈国际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公约〉应当注意的若干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信息专报》,1997年10月12日,第83期; 《“两权”分离理论失败,立法应取权利本位》,《内参情况》,中国青年报社编,1994年1月8日; 《股份制与合作制不能“捏”在一起》,《内参情况》,中国青年报社编,1994年6月8日; 《政府干预市场经济应限制在五个法律层次》,《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领导参阅》,1998年第22期; 《人权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A·艾德著),译文,2万字,《外国法译评》,1997年第4期; 《加强农村社会稳定的若干法律对策》,《法学杂志》,1998年第4期; 《走向成熟的中国市场经济法制建设》,《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6年第2期; 《中国公司法确认股东累积投票权的理论探讨》,《江海学刊》,1996年第3期; 《消费者疑假买假胜诉,经营者知假卖假败诉》,《内蒙古质量技术监督》,1996年第6期; 《论股东权保护的渊源》,《法学杂志》,1996年第2期; 《中国公司法的特点》,《法学杂志》,1994年第2期; 《转换国有大企业经营机制的重要途径》,《法学杂志》,1993年第2期;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经济法》,1993年第4期; 《论中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确认和行使》,《政法论坛》,1991年第1期; 《论中国经济法的目标模式》,《江海学刊》,1988年第4期;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经济法》,1988年第5期; 《论企业兼并立法的几个基本问题》,《经济与法》,1988年第10期; 《建议尽快制定私人企业法》,《经济与法律》,1987年第8期; 《有效维权重在加大违法成本》(专访),《人民日报》,2005年3月17日第5版; 《理顺工商关系,保护消费者权益》(专访),《人民日报》,2003年11月3日; 《完善信用立法,夯实诚信根基》,《人民日报》,2003年6月17日; 《正当竞争应鼓励》(专访),《人民日报》,2002年7月15日; 《医患纠纷解决机制的公开化与公正化》,《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0年第3期。

《同济大学学报》的前身可追述到1918年。当时的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在校长阮尚介的提议下编辑出版了学校的第一本学报《同济》,为双月刊,黄胜白任总编辑。《同济》全册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内篇,皆极新学术,所以供专家攻研者,其选材说理不厌高深;第二部分为外篇,凡其所说,但求可行,不为高论,供一般国民阅读;第三部分为杂篇,包括记事、书信及新书介绍等。这本刊物出版后,被国内有关学者誉为吾济之理想杂志。在这之后,学校又先后出版过《自觉月刊》、《同济杂志》、《同济医学月刊》等多种学术性刊物。新中国成立后,同济大学于1956年开始编辑出版《同济大学学报》,为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季刊,16开本,1966年被迫停刊,1978年复刊,1995年起改为双月刊,1997年改名为《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起改为月刊。自1956年至2011年底,该刊已出版发行了39卷共290余期,发表了学术论文7300余篇。在这些论文中,不乏有学术大师的力作。如两院院士李国豪先生生前曾多次在本刊发表论文,其中他在学报1994年第4期发表的学术论文至今仍被相关学术研究引用。由于学报所刊登的论文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学术水平、创新性以及较强的应用价值,所以经常被国内外有关科技人员参考、引用和应用,为促进我国科研发展和学术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该刊2002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2003年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科技期刊”;2004年荣获“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2005年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科技期刊”;2006年被评为“首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2007年入选“第六届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2008年被评为“第二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入选“2008年中国300种精品科技期刊”;2009年荣获“第四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2010年被评为“第三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入选“2010年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2011年入选“2011年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入选“2011年中国300种精品科技期刊”。纸板发行方面,不仅在国内有大量的订户,而且通过中国国际书店向国外发行,并与德国、日本、美国等60余所大学建立有刊物交流关系。网络发行方面,根据国内4个期刊全文网站及本刊网站的不完全统计,2010年网络阅读量近200万次,论文下载量50万余次。影响力方面,根据2011年12月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数据表明:该刊年复合总被引频次为6756次,复合影响因子为904,在我国431种综合类科技期刊中分别排名第5和第20;在我国151种土木建筑类专业期刊中复合影响因子958,排名第17;在我国135种交通运输类专业期刊中复合影响因子149,排名第8。根据2011年11月出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板)》统计数据表明:该刊在我国71种理工科大学自然科学学报中综合影响力排名第2。出版单位:同济大学学报编辑部;主编:李杰;主任:赵惠祥 刊名: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Section)主办: 同济大学周期: 双月出版地:上海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9-3060CN: 31-1777/C邮发代号: 4-637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曾用刊名: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创刊时间:1990 德法哲学建筑文化与城市研究管理与经济法学论坛文化产业研究语言学与语言教育国际问题研究政治学 创办于1980年,本刊是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理论为指导,贯彻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主要反映本校的两个文明建设,刊发学术文章,反映科研成果,指导教学实践,交流科教学术信息,促进科教学术的繁荣发展。收录情况被美国《化学文摘》(Chemical Abstracts,CA)收录;“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解放军医学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收录;进入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 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经验交流短篇报道调查研究叙评综述(增刊) 2004年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荣获“优秀编辑出版质量奖”首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优秀奖2009年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 投稿前最好先阅读本刊,以便对本刊有基本的了解。尤其要注意以下问题。1 作者和单位的中英文名字、所在地、邮编分别列于中英文题目之下,单位的英文名称应是系统内认可的、符合规范的。2 个人署名作者在2人(含2人)以上以及集体作者,应指定一位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第一作者及通信作者应有简短的中英文自传:姓名、性别、学位、职称、主攻研究方向,放在文稿第一页的左下方。副高职称以上的作者应有亲笔签名。3 受资助的情况(资助单位、项目名称、合同号)用中英文分别列于文稿左下方。4 所有稿件都应有中英文摘要。一般科技论文的摘要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作者应能使读者通过阅读摘要就能掌握该文的主要内容或数据。为便于国际读者检索并了解文章的基本信息,英文摘要应比中文摘要更详细。5 每篇文章应标注中英文关键词各3~8个。6 缩略语、简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清楚外,在首次出现处必须写出全称并注明以下所用的简称。如新术语尚无合适的中文术语译名可使用原文或译名后加括号注明原文。7 用于表示科学计量和具有统计意义的数字要使用阿拉伯数字。8 研究对象为人时,需注明试验组、对照组受试者的来源、选择标准及一般情况等。研究对象为试验动物时需注明动物的名称、种系、等级、数量、来源、性别、年龄、体重、饲养条件和健康状况等。9 药品、试剂使用化学名,并注明剂量、单位、纯度、批号、生产单位和生产时间。10 仪器、设备应注明名称、型号、规格、生产单位、精密度或误差范围。11 图和表格与文字的内容不要重复,图、表应有自明性,即不看正文就能理解图意、表意。图题和表题均应中英文对照。12所引的参考文献应仅限于作者亲自阅读过的。未公开发表或在非正式出版物上发表的著作如确有必要引用,可用圆括号插入正文或在当页地脚加注释说明。原文作者若不超过3人应将作者姓名依次列出,中间用“,”隔开,3位以上作者则列出前3位,逗号后加“等”。

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多久能发表

同济大学医学版不是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是中国《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关键要看你的单位是怎么认定核心期刊,以你单位要求为准!我长期帮发核心!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应该算是 国家级核心期刊!!算A类级期刊。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14)SA 科学文摘(英)(2011)Pж(AJ) 文摘杂志(俄)(2014)EI 工程索引(美)(2014)中国科技统计源期刊(2014-2015年度)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5-2016年度)(含扩展版)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2014年版

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多久能发表论文

朋友你好,根据我多年从事文字工作的经验,我认为:如果投稿更有针对性,命中率会更高一些。这就关系到,你是哪里的?干什么的?写的稿件是什么体裁?什么内容?如果说投稿的话,最好投当地的报刊、网络或者是你从事的职业报刊发表,要投哪个媒体首先要研究哪个媒体,看它需要什么内容、什么体裁、什么格式的稿件,“对症下药”,这样会更轻松一些、方便一些,命中率会更高一些。如果你能够告诉我你的具体情况(干什么工作,哪里的,写的小说的大致内容等),我可以给你一些建议。我1993年开始在部队时开始发表各类文章,包括:报告文学、新闻、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体裁的,到目前,先后在《人民日报》《法制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法制文萃》《半月谈》《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中国绿色时报》《中国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公安报》《中国交通报》《中国安全生产报》《中国转业军官》《中国人事》《道路交通管理》等报刊发表的大约5000篇左右吧,有40多篇获奖。另外:投稿时,第一要有信心,第二要投对报刊媒体,这两点非常重要。祝你成功!

《同济大学学报》的前身可追述到1918年。当时的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在校长阮尚介的提议下编辑出版了学校的第一本学报《同济》,为双月刊,黄胜白任总编辑。《同济》全册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内篇,皆极新学术,所以供专家攻研者,其选材说理不厌高深;第二部分为外篇,凡其所说,但求可行,不为高论,供一般国民阅读;第三部分为杂篇,包括记事、书信及新书介绍等。这本刊物出版后,被国内有关学者誉为吾济之理想杂志。在这之后,学校又先后出版过《自觉月刊》、《同济杂志》、《同济医学月刊》等多种学术性刊物。新中国成立后,同济大学于1956年开始编辑出版《同济大学学报》,为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季刊,16开本,1966年被迫停刊,1978年复刊,1995年起改为双月刊,1997年改名为《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起改为月刊。自1956年至2011年底,该刊已出版发行了39卷共290余期,发表了学术论文7300余篇。在这些论文中,不乏有学术大师的力作。如两院院士李国豪先生生前曾多次在本刊发表论文,其中他在学报1994年第4期发表的学术论文至今仍被相关学术研究引用。由于学报所刊登的论文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学术水平、创新性以及较强的应用价值,所以经常被国内外有关科技人员参考、引用和应用,为促进我国科研发展和学术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该刊2002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2003年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科技期刊”;2004年荣获“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2005年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科技期刊”;2006年被评为“首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2007年入选“第六届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2008年被评为“第二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入选“2008年中国300种精品科技期刊”;2009年荣获“第四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2010年被评为“第三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入选“2010年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2011年入选“2011年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入选“2011年中国300种精品科技期刊”。纸板发行方面,不仅在国内有大量的订户,而且通过中国国际书店向国外发行,并与德国、日本、美国等60余所大学建立有刊物交流关系。网络发行方面,根据国内4个期刊全文网站及本刊网站的不完全统计,2010年网络阅读量近200万次,论文下载量50万余次。影响力方面,根据2011年12月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数据表明:该刊年复合总被引频次为6756次,复合影响因子为904,在我国431种综合类科技期刊中分别排名第5和第20;在我国151种土木建筑类专业期刊中复合影响因子958,排名第17;在我国135种交通运输类专业期刊中复合影响因子149,排名第8。根据2011年11月出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板)》统计数据表明:该刊在我国71种理工科大学自然科学学报中综合影响力排名第2。出版单位:同济大学学报编辑部;主编:李杰;主任:赵惠祥 刊名: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Section)主办: 同济大学周期: 双月出版地:上海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9-3060CN: 31-1777/C邮发代号: 4-637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曾用刊名: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创刊时间:1990 德法哲学建筑文化与城市研究管理与经济法学论坛文化产业研究语言学与语言教育国际问题研究政治学 创办于1980年,本刊是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理论为指导,贯彻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主要反映本校的两个文明建设,刊发学术文章,反映科研成果,指导教学实践,交流科教学术信息,促进科教学术的繁荣发展。收录情况被美国《化学文摘》(Chemical Abstracts,CA)收录;“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解放军医学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收录;进入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 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经验交流短篇报道调查研究叙评综述(增刊) 2004年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荣获“优秀编辑出版质量奖”首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优秀奖2009年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 投稿前最好先阅读本刊,以便对本刊有基本的了解。尤其要注意以下问题。1 作者和单位的中英文名字、所在地、邮编分别列于中英文题目之下,单位的英文名称应是系统内认可的、符合规范的。2 个人署名作者在2人(含2人)以上以及集体作者,应指定一位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第一作者及通信作者应有简短的中英文自传:姓名、性别、学位、职称、主攻研究方向,放在文稿第一页的左下方。副高职称以上的作者应有亲笔签名。3 受资助的情况(资助单位、项目名称、合同号)用中英文分别列于文稿左下方。4 所有稿件都应有中英文摘要。一般科技论文的摘要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作者应能使读者通过阅读摘要就能掌握该文的主要内容或数据。为便于国际读者检索并了解文章的基本信息,英文摘要应比中文摘要更详细。5 每篇文章应标注中英文关键词各3~8个。6 缩略语、简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清楚外,在首次出现处必须写出全称并注明以下所用的简称。如新术语尚无合适的中文术语译名可使用原文或译名后加括号注明原文。7 用于表示科学计量和具有统计意义的数字要使用阿拉伯数字。8 研究对象为人时,需注明试验组、对照组受试者的来源、选择标准及一般情况等。研究对象为试验动物时需注明动物的名称、种系、等级、数量、来源、性别、年龄、体重、饲养条件和健康状况等。9 药品、试剂使用化学名,并注明剂量、单位、纯度、批号、生产单位和生产时间。10 仪器、设备应注明名称、型号、规格、生产单位、精密度或误差范围。11 图和表格与文字的内容不要重复,图、表应有自明性,即不看正文就能理解图意、表意。图题和表题均应中英文对照。12所引的参考文献应仅限于作者亲自阅读过的。未公开发表或在非正式出版物上发表的著作如确有必要引用,可用圆括号插入正文或在当页地脚加注释说明。原文作者若不超过3人应将作者姓名依次列出,中间用“,”隔开,3位以上作者则列出前3位,逗号后加“等”。

核心期刊很少三个月以内就能录取的~就我知道的有汉斯出版的38本OA核心期刊~那个3个月录用还是有可能的

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多久能发表文章

同济大学医学版不是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是中国《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关键要看你的单位是怎么认定核心期刊,以你单位要求为准!我长期帮发核心!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近年来通过不断地改革发展与开拓创新,目前已成为一本在我国科学技术领域尤其是在土木工程等城市建设相关学科内颇具学术影响力的学术期刊,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之一,被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40多种国内外重要检索系统收录。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多久可以发表一次论文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什么核心期刊也不的,就是最最普通的省级期刊罢了。算不上 B类,只算C吧

我认为在提这个问题之前,你需要知道什么研究,学术论文写作在研究中起着什么作用。研究或撰写学术论文不是一个容易又快速的过程,而是要耗费很多时间,付出大量的努力。研究不像三明治制作那么简单!学术研究是一个长期的、严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将原创思想转化成讨论,辩论和学术论文,以更好地理解你的研究主题。如下图所示,发表学术论文往往是科学研究的最后一个步骤,只要前面的步骤都做好了,发表学术论文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因此发表学术论文的难度在于你前面的工作做到什么程度了,是不是有一个原创的idea?是不是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充分分析?研究是一个有意识的提出假设的过程,所提出的理念必须是原创的。在已有的论点,案例研究和结论的基础上,提出新的东西,从而形成你的研究主题。下面说一下研究过程中的几个重要概念。研究方法 。如何使用特定方法或既定概念来论证你的假设。研究设计 。包括目录,介绍,论文综述,方案设计、案例研究,图表,调查问卷,调查,直到最后的结论和推论。学术研究有很多类型 。定量,定性,历史,自然科学,工程应用等。研究的方法可以是一般的具体的或归纳的演绎。学术论文写作遵循一定的格式,学术期刊一般都会提供模版(template)。可以使用文献管理软件如Endnote、Zotero对文献进行一键排版,非常的方便和高效。论文投稿过程中,要学会寻找目标期刊,期刊的影响因子,审稿周期,还可以去论坛看看网友们的投稿经验分享,这有助于避免一些坑。学术剽窃。学术剽窃在科研界是一个很严重的事情,每年都有相关新闻。现在很多期刊都加入了cross check,也就是说在你投稿的第一时间,期刊编辑就会对你的manuscript进行查重,如果重复率不符合期刊的要求将直接被退回。我接触过很多学术大牛,他们把科研当作一种艺术,把科研和一些艺术、音乐等结合让他们更加享受科研。因此我们首先需要加深对科研的认识,不断训练自己,提出创新的想法

你去发表肯定要交定金,这个很正常,,,但是如果重要的不是你让你交定金,重要的是他到底能不能给你发,,,现在这写都说不准的

  • 索引序列
  • 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多久能发表一次论文
  • 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多久能发表
  • 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多久能发表论文
  • 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多久能发表文章
  •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多久可以发表一次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