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环境地球化学期刊

环境地球化学期刊

发布时间:

环境地球化学期刊

主讲本科生课程《环境地球化学》、《土壤环境学》;主讲研究生课程《污染生态学》、《环境战略规划》、《环境科学导论》、《环境科学进展》。 主持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协作研究基金(子课题)等国家及省部级投资、资助项目8项,作为主要参加人参与完成国家及省部级各类项目计21项。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编著出版专业教材2部(“污染生态学”、“土壤环境学”),应约参编出版国际As污染及治理研究专著1部(Backhuys Publishers,The Netherlands)。 研究成果分别为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合办专业网站(The Arsenic Website Project)、斯坦福大学学术网站(HighWire Press)收录发布,并为SCI源期刊多次他引(23次/2006)。先后分别有国外学者申请来张辉的研究组做博士后研究、申请与研究组开展协作研究,并有国外学者参与该研究组组织的项目申请。 目前张辉的研究组工作兴趣主要在城市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研究(重金属、POPs在城市河流、湖泊、近岸海域以及大气颗粒物、土壤中的成因、行为、效应等机理和趋势研究),区域性As等重金属污染成因、机制研究(土壤、地下水中污染物迁移、转化机理及同位素示踪研究),饮水As含量微生物监测技术研究,土壤、水沉积物中重金属形态分析方法学研究等方面。研究方向: 污染物行为化学;污染同位素计时、示踪;污染生物监测与生物修复;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由美国大卫出版公司 (David Publishing Company) 出版发行。2011年创刊,月刊。学科范围:自然地理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地球生物学、大气科学、矿物学、空间物理学,等等。Ei Compendex 数据库尚未收录。另有一份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IJEE),是印度“Cafet-Innova Technical Society”出版的。2008年创刊,现为月刊。学科范围:工程地质、地质仪器、地质技术、地球与环境工程、采矿工程、岩石工程、爆炸工程、石油工程、近海和海洋岩土工程、地热能、资源工程、水资源和工程、地下水、地球化学工程、环境工程、大气科学、气候变化、海洋学,等等。Ei Compendex 数据库自2010年收录至今。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总体环境科学)是一份涵盖环境科学的每周国际同行评审科学期刊。它成立于 1972 年,由爱思唯尔出版。发表关于总体环境的原创研究,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和人类圈。该编辑,总编辑是DAMIA巴塞罗(理事会全国高级科学调查德Científicas),杰伊·甘(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和菲利普Hopke(罗切斯特大学)。根据期刊引用报告,该期刊的 2020 年影响因子为 963。邀请具有广泛影响的原创和高质量跨学科环境研究论文的贡献。将主要考虑显着促进基本理解和关注多个领域相互联系的研究。实地研究优先,而描述实验室实验的论文必须证明方法论或机械理解方面的重大进步,并与环境有明确的联系。不考虑新颖性有限的描述性、重复性、增量性或区域性研究。主题领域:1、空气质量、大气条件以及对其在不利健康或环境结果中的作用的新认识;2、大气生物地球化学;3、生态系统服务和生命周期评估;4、生态毒理学和风险评估;5、生态水文学;6、野生动物和污染物;7、气候变化、农业、林业和土地利用的;8、环境影响废物或废水处理的环境影响;9、饮用水污染物和健康影响;10、土壤和地下水的环境修复;11、全球变化引起的极端事件和环境影响;12、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和建模;13、纳米材料、微塑料和其他新兴污染物;14、新型污染物(生物)监测和风险评估方法;15、多个领域的遥感和大数据应用;16、海洋、淡水和陆地生态系统的压力生态学;17、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痕量金属和有机物;18、水质和安全。 不被考虑的提交类型:1、论文没有为研究领域贡献重要的新知识;2、与环境相关性有限的学科研究;3、缺乏地方或区域规模的案例研究国际相关性;4、没有环境影响的土壤或植物科学研究;5、没有应用组件的实验室批量实验,例如批量吸附实验、制备和评估吸附剂或催化剂以去除污染物;6、手稿主要是没有实质性假设的数据报告,例如监测常见污染物;7、建模研究,无需校准和数据验证;8、自然界中关于环境或资源经济学、政策和管理的社会科学论文;9、在实验室规模分析中测试单一化学品的毒理学和生态毒理学研究;10、对空气污染导致的健康结果没有提供重要额外理解的人类健康研究;11、方法关于常见污染物的开发论文;12、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论文。

环境地球化学期刊投稿

核心期刊最快也是需要半年左右的样子

刊名:地球化学Geochimica主办: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周期:双月出版地:广东省广州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ISSN0379-1726CN44-1398/P邮发代号2-813创刊年:1972中国期刊方阵来源刊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2004年度核心期刊

连地学都搞不明白 百度一下吧

环境地球化学期刊排名

朋友说的这些刊物太专业,一般人做不了

《地球科学前沿》是一本关注地球科学领域最新进展的国际中文期刊,主要刊登地质力学、大气科学、土壤科学、地球化学等领域内最新研究进展及成果展示的相关论文。

中文核心,和CSSCI期刊都是重要期刊。

摘抄自百度百科:地球物理学领域的知名国际性期刊有美国的《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和《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德国的《地球物理学年鉴》和日本的《地球,行星和宇宙空间》等。

环境地球化学期刊官网

环境污染形势日益严峻,环境地球化学已成为2O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发展最快的一门学科。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环境中元素的分布和迁移规律,揭示人与环境之间的本质联系,参与环境问题的讨论。在元素(或污染物)的分布与人体健康及生态效应的关系研究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如亚马孙河与采金业有关的 Hg 中毒;孟加拉国的水供应中的 As 中毒问题(Smedley,1999)。环境地球化学在认识地球环境的总体性和相互依存性、揭示全球环境和区域环境质量历史变化方面有重要意义,引导环境地球化学研究工作聚焦于典型区域环境演化的地球化学过程及生态效应研究,包括未来环境演化趋势和防治对策、全球环境变化中气候信息的提取、生态环境敏感及脆弱地区的风化淋溶作用、地-气界面的C和S及大气飘尘的环境地球化学行为、信息系统及模型模拟等(杨忠芳等,1999)。Matthias Zabel等(2001)以尼日尔河沉积扇的岩心研究陆源元素Al、K、Ti、Zr的时间序列,该岩心记录了过去245ka的河流沉积物的变化主要受控于中非的植被覆盖范围,“元素/Al”比值反映了河流盆地中的化学和气候变化条件;K/Al、Ti/Al和Zr/Al记录了非洲季风突变依赖于高纬度地区的气压。GIZaitseva等(2005)对Uyuk洼地的湖泊沉积物所进行的孢粉和地球化学分析重建了大约6ka(BP)欧亚大草原的环境变化历史。GSKonga 等(2006)以黄海东南部晚第四纪沉积岩心的地球化学组分、深海有孔虫稳定同位素重建过去6ka内的古环境变化。Sébastien Bertranda等(2005)通过对Lago Puyehue岩心的有机质、粒度和Al、Ti含量等地球化学指标进行多种沉积序列分析,研究了南智利的短期气候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在AD1490到AD1700之间,陆源微粒的增加暗示为潮湿时期;13C的增加反映湖泊生产力的增加,系对高度营养供应的响应;磁化率反映了陆源/生物比值,证明其变化发生在一个整体未受扰动的沉积环境中,该潮湿期与欧洲小冰期(Little Ice Age,LIA)的开始时有关,LIA是全球事件,不仅限于北半球。环境地球化学综合数据库(Jane Plant,David Smith et ,2001)作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预测未来全球和区域环境变化、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基础的全球数据库,在国际地科联(IUGS)和国际地球化学和宇宙化学协会(IAGC)的支持下,正在建立和完善中。该系统的基本地球化学数据是区域测量和环境状态评价的基础。随着进行区域测量国家的增加,其覆盖面几乎扩展到全球陆地表面。全球地球化学基底值作为土地状况评估的基础,目前已绘制了元素分布图,特别是那些对生命有严重或潜在危害的元素(包括放射性元素)分布图;进一步对潜在危害物质,尤其是有机质的分布也将包括在内。根据全球环境地球化学基底来证明土地污染和降级,自然地球化学变化趋势,并为国家乃至全球尺度的有关环境政策发展提供信息,使个人和社会的行为有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保护地球表面的土地,因其与新战略规划有关,故被称为“战略地球化学数据库”。就具有悠久的采矿和矿业、制造业、高度城镇化的工业化国家而言,如欧洲国家,日益严重的废弃地和污染地的开发利用,因为法律、财政等的控制,对环境有潜在危害的元素逐渐用作规划和管理的依据之一,这些元素高值区是城市利用中的褐色区(预警区),而不是可扩张发展的绿色区。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压力、经济发展、土地降级和污染及贫穷的增加影响着地球土地表面及其生命支持系统,这在近赤道热带地区和沙漠区域变得更加敏感,因为其经历了中长期剧烈的化学风化,地表环境支离破碎。全球数据库也对特殊的污染物质、人口事件、土地质量降低区和沙漠化等特别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该系统的多介质,地表水和地下水、土壤和河流沉积,多项全球地球化学数据库亦为提高全球环境质量作出了贡献;同时也为探测稀有资源、纠正和改进发展战略的可能提供依据;全球数据库也为预测未来变化提供了保障。政府、国际组织和发展银行增加了用以准备战略数字数据库的资源比例,而地球及其环境作为可持续性土地利用发展规划的基础,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参数之一。在研究介质方面,海洋沉积物、湖泊沉积物、冰心、黄土、泥炭、珊瑚、洞穴石笋等为环境地球化学研究材料;而红土因其次生特性而在国内外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方面仍是个较新的课题。一般认为(黄英等,2002)红土是母岩经历不同程度的红土化作用形成的,不同母岩在相同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红土,其主要化学成分之间存在统计规律:均以SiO2、Fe2O3和Al2O3为主,随着SiO2含量的减小,Fe2O3、Al2O3或R2O3的含量增大;而pH值、烧失量随着R2O3含量的增大而减小,其化学成分实质上是红土化作用结果的反映。徐瑞松等(2006)提出华南红土从其母岩到表土,普遍表现为SiO2、K2O、Na2O主元素淋失,Fe2O3、Al2O3、N、S富集,从空间上看,其表生地球化学特征受下伏母岩和纬度效应制约,是区域资源环境的具体响应,是长期和多种环境变化的真实记录。朱丽东等(2005)认为近20年来,以红土为载体的古环境研究作为全球变化研究的新热点正在逐步形成,长江中下游、华南、西南等地的红土与环境的研究均有不同程度的进展,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为北方黄土与南方红土的交锋地带,是揭示黄土堆积、红土发育、东亚冬夏季风盛衰之间耦合机制的敏感性地带,是目前人们较为关注的研究区。但从业已发表的成果来看,系统的红土地球化学研究较少。一些结论尚难以令人满意,成因机理上未能给予有力的理论支持。

刊名:地球化学Geochimica主办: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周期:双月出版地:广东省广州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ISSN0379-1726CN44-1398/P邮发代号2-813创刊年:1972中国期刊方阵来源刊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2004年度核心期刊

环境地球化学论文

地球化学环境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人们的生活环境与地球上地球化学场的分布有着密切的联系。地球表面元素分布的不均匀,一般通过食物、水、空气影响人体。当其含量变化(过高或过低)超出人体生理调节适应的范围时,人体健康即受影响,出现一些与地球化学场有关的疾病。在人体内的生物化学过程中,微量元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目前已知的起关键性作用的元素有:Fe、Mn、F、Zn、Cu、Mo等14种人体必需的元素和Hg、Pb、Cd等有害元素。不同的微量元素在人体内有其各自的生物学作用及有害性。例如,氟是一种能增进骨骼和牙齿强度的元素,若缺乏氟,则龋齿发病率增高,若氟过量,又会引起斑釉齿;钼对生命的存在有关键性的作用,在土壤缺钼时,则食管癌流行,在高钼区,则痛风症多发。各微量元素间又能相互拮抗和协同人体的生物学作用。元素含量指标和病种指标的确定所谓元素含量指标是指人体为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对必需元素的需要范围和对有害元素的承受范围。在环境中,这些元素的含量不足或过量,都会有碍于健康,引起疾病。为此,需对这些元素确定其最低允许浓度和最高允许浓度,即元素含量指标。表6-1-1给出了某地区水系沉积物中一些元素的含量指标。它的确定是以某地区的地表土壤中元素丰度为健康基准含量,考虑到人体内的平衡作用以及水系沉积物与土壤的差异,将必需元素的基准含量的4倍和1/4倍分别作为过量和缺乏的含量限,对于有害元素,根据其毒性程度分别以基准含量的2倍、4倍、8倍作为对健康有影响的含量限。表6-1-1 水系沉积物中元素含量指标王成,1987。区域地球化学在人体健康问题上的应用,浙江地质科技情报,第3期。表6-1-2是用浙江土壤区域化探普查结果确定的地球化学病种指标。从表中可看出,不同的微量元素及其组合在人体内的生物作用不同,在环境中,其过量或缺乏都会引起地球化学病。这些引起地球化学病的元素及其组合称为地球化学病种指标王成,1987。区域地球化学在人体健康问题上的应用,浙江地质科技情报,第3期。。表6-1-2 地球化学病种指标(据王成,1987)注:*本病发生在40~60岁绝经期妇女。实例(1)渡口市及其周围环境质量评价渡口市是一座新兴的中型工业城市,市区及其外围基岩广为出露。基岩区域地球化学测量为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提供了基础资料。根据区内不同类型岩石中元素分布的统计资料(图6-1-1),对渡口地区进行了初步的地球化学区划。依基岩中元素的共生组合和含量差别,该区可大致划分为五个环境地球化学区(图6-1-2)。图6-1-1 渡口地区不同类型岩石中主要微量元素的丰度(据刘英俊等,1987)图6-1-2 渡口地区地球化学分区略图(据刘英俊等,1987)第Ⅰ区位于测区东、南及西北部,是大片闪长岩类分布的地区。该区的地球化学特点是,元素组合比较简单,元素含量变化幅度不大,且多数低于地壳同类岩石的平均丰度。含量较高的元素主要是Cd、G a、Ba,其次是Co、Cr、Pb,其他元素含量均较低。第Ⅱ区位于测区东南部,区内有面积不大的前震旦纪变质岩呈带状分布。地球化学特点是,元素种类少,含量低,除Cd、Ba、Co外,其他元素含量均接近或低于地壳同类岩石的平均丰度。第Ⅲ区位于测区西北部,出露地层为以石灰岩为主的早古生代地层。经光谱半定量分析,微量元素均未能检出。通过定量分析,发现Co、Cd、Pb、As的含量稍高,其他微量元素含量大大地低于地壳同类岩石的平均丰度。第Ⅳ区位于测区中部,有各类火成岩出露,富集了各种铁族元素和稀有、放射性元素。根据不同岩石类型中元素组合的不同,可将本区分为四个亚区,依次是玄武岩亚区(1)、正长岩亚区(2)、辉长岩亚区(3)和花岗岩亚区(4)。第Ⅴ区位于测区西南和东部,出露地层为中生代煤系地层。许多元素含量虽未形成异常,但多数含量偏高。通过对渡口地区不同岩石类型及其所含化学元素的分析对比可知,在测区东南部,岩性及其化学元素组合相对比较简单,沉积岩和前震且纪变质岩分布面积较大,地形高差比测区西北部小,岩石遭受的侵蚀作用也相对较小,三叠纪含煤层虽已开采,但现有资料表明,对环境影响不大,其他矿产资源尚未大规模开采,人为地造成各种化学元素迁移的因素少,环境质量相对较好。在测区西北部、中部和东北部,岩石类型及其化学元素组合比较复杂,各种火成岩广泛出露,影响人体的元素较多,较大的地形高差使岩石受到较甚的剥蚀作用,攀枝花共生矿正在进行大规模开采,选矿、冶炼过程正在大量排放“三废”,自然的和人为的因素使各种化学元素发生迁移,不断地转入生态环境,使环境质量降低。目前急需制订一合理方案,进行综合治理[1]。(2)北京地区高氟区与地质环境的关系地矿部物化探科技情报网,1987。物化探技术在城市工程中应用经验交流会论文集。北京地区的高氟区分布在13个区县80个乡的360多个村,氟斑牙和氟骨症患者达20万人。患氟斑牙,不仅影响牙齿的美观,而且影响咀嚼功能,不利于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患氟骨症,轻则腰腿、关节痛,重则四肢变形,不能像正常人一样自由伸曲,严重者使劳动力丧失,甚至生活上不能自理。图6-1-3 北京山区水系沉积物中全氟含量异常示意图(据地矿部物化探科技情报网,1987)氟中毒与含氟矿物、岩石的关系在北京地区,发现的含氟矿物主要有萤石、磷灰岩、黑云母、金云母和角闪石等。萤石中氟含量为7%,磷灰石中氟含量为4%,云母、角闪石中氟含量为n×102×10-6~n×104×10-6。北京山区水系沉积物全氟异常图表明,全氟异常(异常下限为800×10-6)与中性岩、基性岩、片麻岩、酸性岩和萤石矿有着密切的关系,异常是由这些岩矿石中含氟矿物相对富集所引起的(图6-1-3)。经试验,昌平上庄一带富含磷灰石的闪长岩、辉长岩附近,全氟异常高达27400×10-6。过80目筛的辉长岩、闪长岩样品,用蒸馏水浸泡三天,其水溶液中氟含量为3mg/L,比正常饮用水中氟含量(5mg/L)还低。因此可认为,由中、基性岩和片麻岩中的磷灰石引起的全氟异常与氟中毒无关。酸性岩与氟中毒有密切关系。酸性岩中全氟含量较高,可高达n×103×10-6,这是因为酸性岩中,磷灰石常与金云母等含氟矿物伴生并含有萤石矿物,往往有萤石脉分布,酸性岩经风化后,所含的氟很容易被水溶出而进入地下水。在地下水与地表水滞流的特定的水文地质环境中,水与含氟矿物接触时间长、接触面积大,地下水中的氟含量超标,这种环境中的裂隙水、孔隙水的含氟量可达1mg/L以上,最高达0mg/L。萤石矿与氟中毒关系更为密切。萤石全氟含量高达7%,萤石风化物的全氟含量也较高,可达7%。在萤石矿附近,由于萤石及其风化物碎屑沿水系运移,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全氟异常,萤石及其风化物中的氟可被水溶出,造成饮用水中氟含量的增多。高氟区与平原低洼区碱性环境的关系 硅酸盐矿物是土壤的主要组分。硅酸盐矿物在物理化学风化作用下,形成碎屑及次生硅酸盐矿物——粘土矿物,在各种自然力的作用下,不断地向沉降地带运移,形成平原区的巨厚松散堆积物。F-和O-及OH-的同晶取代作用使硅酸盐矿物中普遍含氟,另外,土壤胶体和粘土矿物对氟有吸附作用,使土壤中的氟含量增高,以致各地土壤的全氟含量相近,约200×10-6。当处在碱性环境时,土壤里难溶的氟化物在羟基的作用下,使其中的氟以离子状态活跃在土壤中,土壤胶体和粘土矿物所吸附的氟,在碱性环境中容易被释放,使土壤中氟的活动性增加。此时,土壤里的氟离子随地下水流动而迁移到低洼地带,经强烈的蒸发,不断地在地表富集,形成高氟环境。因此,在碱性环境区,浅层地下水氟含量往往较深层地下水的高,长期饮用浅层高氟水,就会引起严重的氟中毒。另外,在碱性环境的土壤里,活性氟易被植物吸收,例如,大兴小皮营和前甫的黄豆、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的氟含量超过标准2~3倍。若长期食用高氟食物,会使人体内骨氟含量增加,造成严重的氟骨症。图6-1-4 北京地区饮水中氟含量异常示意图(据地矿部物化探科技情报网,1987)高氟区与地下热矿化水分布的关系 氟与地下热矿化水关系密切。当地下热矿化水在深部循环时,溶滤俘获了一定数量的源于岩浆中的化学成分,使其富含氟、氡、镭、偏硼酸、硫化物及可溶性二氧化硅等。北京地区地下热矿化水的氟含量在5~0mg/L之间。温泉和热水井中流出的热矿化水的扩散,各种用途的深水井不断增多,部分水井未严格封孔,使不同层的地下水连通混染,可造成饮水中的氟含量超标。北京的已知地热区,如延庆胡家营(1号异常)、海淀温泉一带(8号异常)、昌平小汤山一带(9号异常)、昌平太平庄一带(13号异常)、朝阳区北太平庄一带(14号异常)、房山良乡一带(16号异常)和廷庆康庄一带(2号异常)饮水中氟含量均超标准(图6-1-4)。总之,通过对北京地区高氟区与地质环境关系的研究,初步认为北京地区氟中毒区有以下四种类型:①萤石矿中氟溶出引起的氟中毒区;②酸性岩含氟矿物溶出引起的氟中毒区;③平原低洼地区碱性环境下活性氟积聚引起的氟中毒区;④地下热矿化水浸染漫延引起的氟中毒区。

关于这方面研究的最新进展和相关的论文题目可以看下品学论文网的,我的硕士小论文就是求助品学论文的老师搞定的,真的是非常效率加专业,很快就给我了,论文的修改过程也很顺利,投稿到录用来回只用了一个多月,比起同学发表的文章来说真的是超级速度了。

  • 索引序列
  • 环境地球化学期刊
  • 环境地球化学期刊投稿
  • 环境地球化学期刊排名
  • 环境地球化学期刊官网
  • 环境地球化学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