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复旦教育论坛编辑部主任是谁

复旦教育论坛编辑部主任是谁

发布时间:

复旦教育论坛编辑部主任是谁

编辑部部长 官大

唯一作者:《中国传统法政文化的演变:以儒法思想的互动为研究路径》,《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唯一作者:《高校跨学科专业存在的问题及一般对策》,《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年第3期。唯一作者:《法律与政治的关系模式:自主、嵌入抑或交叉?——评马罗·赞姆伯尼的<法律与政治:当代法学理论的困局>》,《国外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唯一作者:《司法正义理念的溯源及证成》,《齐鲁学刊》,2011年第2期。唯一作者:《行政自制理论视阙下的“行政三分制”:以深圳市行政体制改革为例》,《中州学刊》,2010年第1期。唯一作者:《大部制改革背景下行政三分制改革实践:以深圳市综合改革为视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2010年2月。唯一作者:《教育公平与政府责任的反思:以责任法治化为路径》,《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3期。《人大期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010年第6期。唯一作者:《法律正义: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石》,《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4期。唯一作者:《司法正义的理念与实现》,《科学·经济·社会》,2010年第2期。唯一作者:《行政三分制的行政法治契合》,《长白学刊》,2009年第6期。第二作者:《行政法治视域下的教育公平与政府责任》,《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5期。唯一作者:《论和谐社会与法治政府的构建》,载于张文显、徐显明主编:《全球化背景下东亚的法治与和谐——第七届东亚法哲学大会学术文集》,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版。唯一作者:《和谐社会视阈下的法治政府》,《当代法学》,2008年第4期。唯一作者:《行政强制法的制度博弈和价值定位——基于“平衡论”的视角》,《长白学刊》,2008年第3期。唯一作者:《论法治型政府的构建》,《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第一作者:《法律合法性的批判与超越——韦伯与哈贝马斯的法政治学思想比较》,《法制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3期。专著:《高校法治的理论证成》,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唯一作者:《高校公共安全的法律维度——来自法哲学视域的观照》,《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教版)》,2008年第2期。唯一作者:《高校法治建设研究》,中山大学法学院编:《中山大学法律评论》,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唯一作者:《解读高校法治,保障高校和谐与稳定》,《行政与法》,2007年第9期。唯一作者:《高校公共安全法律机制的理论证成——以公共安全的内涵为视角》,《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7年第3期。唯一作者:《高校教师权利与义务的法治新解读》,《行政与法》,2006年第4期。唯一作者:《高校权力的法治观照》,《复旦教育论坛》,2006年第1期。唯一作者:《法治型政府论纲》,服务型、责任型、法制型政府建设论文集(《吉林政报》2006·理论专刊),2006年10月。 唯一作者:《权力的权利化—建构高校与学生法律关系的一种视角》,载邓正来主编:《法律与中国》,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唯一作者:《教育公平与政府责任的法学审视》,载《“社会公正与政府责任”国际学术研究会论文集》,2006年9月。唯一作者:《高校教师权利与义务的法哲学观照》,《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教版)》,2006年第1期。唯一作者:《排除犯罪之职务行为研究》,《重庆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第二作者:《论“严打”与我国基本刑事政策》,《行政与法》,2002年第2期。第一作者:《“事实婚姻”的重新认定》,《当代法学》,2002年第2期。参编:《高校公共安全的法制建设》,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参编:《高校公共安全法律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参编:《新时期维护高校稳定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参编:《公务员必读》,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参编:《高校法治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已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08-2009年),并且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之教育类的核心期刊。武汉大学的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2008年11月发布《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报告—权威期刊和核心期刊排行榜》,《复旦教育论坛》在全国172种教育类期刊中排名30,被评为A级。

复旦教育论坛编辑部主任

唯一作者:《中国传统法政文化的演变:以儒法思想的互动为研究路径》,《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唯一作者:《高校跨学科专业存在的问题及一般对策》,《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年第3期。唯一作者:《法律与政治的关系模式:自主、嵌入抑或交叉?——评马罗·赞姆伯尼的<法律与政治:当代法学理论的困局>》,《国外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唯一作者:《司法正义理念的溯源及证成》,《齐鲁学刊》,2011年第2期。唯一作者:《行政自制理论视阙下的“行政三分制”:以深圳市行政体制改革为例》,《中州学刊》,2010年第1期。唯一作者:《大部制改革背景下行政三分制改革实践:以深圳市综合改革为视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2010年2月。唯一作者:《教育公平与政府责任的反思:以责任法治化为路径》,《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3期。《人大期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010年第6期。唯一作者:《法律正义: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石》,《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4期。唯一作者:《司法正义的理念与实现》,《科学·经济·社会》,2010年第2期。唯一作者:《行政三分制的行政法治契合》,《长白学刊》,2009年第6期。第二作者:《行政法治视域下的教育公平与政府责任》,《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5期。唯一作者:《论和谐社会与法治政府的构建》,载于张文显、徐显明主编:《全球化背景下东亚的法治与和谐——第七届东亚法哲学大会学术文集》,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版。唯一作者:《和谐社会视阈下的法治政府》,《当代法学》,2008年第4期。唯一作者:《行政强制法的制度博弈和价值定位——基于“平衡论”的视角》,《长白学刊》,2008年第3期。唯一作者:《论法治型政府的构建》,《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第一作者:《法律合法性的批判与超越——韦伯与哈贝马斯的法政治学思想比较》,《法制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3期。专著:《高校法治的理论证成》,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唯一作者:《高校公共安全的法律维度——来自法哲学视域的观照》,《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教版)》,2008年第2期。唯一作者:《高校法治建设研究》,中山大学法学院编:《中山大学法律评论》,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唯一作者:《解读高校法治,保障高校和谐与稳定》,《行政与法》,2007年第9期。唯一作者:《高校公共安全法律机制的理论证成——以公共安全的内涵为视角》,《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7年第3期。唯一作者:《高校教师权利与义务的法治新解读》,《行政与法》,2006年第4期。唯一作者:《高校权力的法治观照》,《复旦教育论坛》,2006年第1期。唯一作者:《法治型政府论纲》,服务型、责任型、法制型政府建设论文集(《吉林政报》2006·理论专刊),2006年10月。 唯一作者:《权力的权利化—建构高校与学生法律关系的一种视角》,载邓正来主编:《法律与中国》,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唯一作者:《教育公平与政府责任的法学审视》,载《“社会公正与政府责任”国际学术研究会论文集》,2006年9月。唯一作者:《高校教师权利与义务的法哲学观照》,《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教版)》,2006年第1期。唯一作者:《排除犯罪之职务行为研究》,《重庆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第二作者:《论“严打”与我国基本刑事政策》,《行政与法》,2002年第2期。第一作者:《“事实婚姻”的重新认定》,《当代法学》,2002年第2期。参编:《高校公共安全的法制建设》,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参编:《高校公共安全法律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参编:《新时期维护高校稳定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参编:《公务员必读》,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参编:《高校法治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主要国际期刊文章:  * Chinese Grain Supply and Demand in 2010: Regional Perspective and Policy I In: German Agricultural R Vol 3/2005 (55), 61 – (英文,SCI收录论文) 1/2  * Effects of Agricultural Market Policy on Crop Production in C In: Food Policy, V 27/5-6 (2003), 561-(英文,SCI和SSCI收录论文) 1/1  * Agrarmarktpolitik in China nach dem WTO-Beitritt: Reformen und P In: Germ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4/2002 (52), 249 – 254。(德文,SCI收录论文)1/1  * Chinese Agriculture after the WTO Accession: Competitiveness and P In: Quarterl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e, V 40 (2001), No 3, 251- (英文)1/1  * Zur Frage der Wettbewerbsfähigkeit der chinesischen Landwirtschaft nach dem WTO-B In: Berichte über Landwirtschaft, V 79(2001), p 97- (德文,SCI收录论文) 1/1  * Auswirkungen der chinesischen Agrarmarktpolitik auf die Pflanzenproduktion in der Provinz Zhejiang in der VR C In: Berichte über Landwirtschaft, V 76(1998), 115-130。(德文,SCI收录论文)1/1  * Ueberlegungen zur Entwicklung der Landwirtschaft in der VR C In: Berichte über Landwirtschaft, V 70(1995), 315-327。(德文,SCI收录论文)1/2  * International Food Safety Standards: Catalysts for Increased Chinese Food Q Copenhagen Journal of Asia Studies,Vol 26, Issue 1, 1/2  * Integrating Africa to Global Economy: Seeking a Trilateral Partnership of Sino-US and European U Af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V 4 (10), 903-912, October, (英文,SSCI收录论文)2/2  * Policy Reform and Productivity Change in Chinese Agriculture: A Distance Function A In: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Volume 81, Issue 1, October 2006, Pages 61- (英文,SSCI收录论文)3/3  近年来主要国内期刊文章:  * 兼业农民的非农就业行为及其性别差异 中国农村经济,2011年第6期。(浙大一级期刊)。1/2  * 中国出口增长的就业效应:基于CGE模型的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11年第9期。(浙大一级期刊)。1/2  *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粮食供求区域均衡: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启示。农业经济问题,2011年 第04期。(浙大一级期刊)。1/3  * 江西虚拟水消费与贸易研究——基于投入产出分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1年第8期。2/2  * 排污强度的空间差异与收敛:基于长三角地区的实证分析。《经济经纬》,2011年4期。1/2  * 基于当前经济形势如何优化治理家族企业。《中国外资》,2011年第14期,人大复印资料《企业家信息》2011年08期全文转载。(浙大一级期刊)。2/2  * 规模化养殖场废弃物处理方式的优化研究——以北京顺义区某村生猪养殖为例。《中国畜牧杂志》2011年第6期。(浙大一级期刊)。1/3  *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粮食供求变化趋势。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农业经济研究》2011年05期全文转载。(浙大一级期刊)。1/3  * 水资源协调利用的利益补偿机制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第11期,人大复印资料《生态环境与保护》2011年03期全文转载。(浙大一级期刊)。1/2  * 跨区水利工程投入与受益的区域利益协调机制研究。《水利学报》,2010年第8期。(浙大一级期刊,EI收录)。1/3  * 中国技术创新区域变化及其成因分析——基于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科学学研究》,2010年第10期。(浙大一级期刊)。2/2  * 集约化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来自北京顺义区农村的政策启示。《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年4期。1/4  * 中国工业减排的驱动因素研究:基于LMDI的实证分析。《统计与信息论坛》,2010年第10期。1/2  * 基于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的县域粮食生产区域格局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10年第5期,人大全文复印资料《农业经济研究》2010年10期全文转载,(浙大一级期刊)。2/2  * 粮价波动下的东部动物性食品消费研究。《统计与决策》,2009年第4期。2/2  * 农民工健康权益问题的理论分析:基于环境公平的视角 《中国人口科学》,2009年第3期。(浙大一级期刊)。1/2  * 中国居民食品消费的AIDS模型分析。《统计与信息论坛》,2009年第9期。2/2  * 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变化:人地关系, 非农就业与劳动报酬的影响效应。《中国人口科学》,2008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农业经济导刊》2008年第9期全文转载。(浙大一级期刊)。1/3  * 中国粮食生产空间布局变迁实证。《经济地理》,2008年第5期。(浙大一级期刊)。2/2  * 国家财政支农与农民增收的实证研究。《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1期。1/2  * 收入增长中城乡居民畜产品消费结构趋势实证研究。《技术经济》,2008年第2期。1/2  * 上海财政支农结构及政策优化评析——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理论。《技术经济》,2008年第11期。1/2  * 农地流转供求关系实证分析—以上海为例。《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1期。(浙大一级期刊)1/2  * 中国玉米生产率增长、技术进步与效率变化:1990-2004年。《农业技术经济》,2007年第4期。2/2  * 谈大学生“村官”在和谐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青少年导刊》2007年第11期全文转载。(浙大一级期刊)2/2  * 浙江省现代畜牧业发展水平的基本判断及综合评价。《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1/3  * 中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变化及其成因实证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1/2  * 干旱地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参与式管理的农户行为分析。《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6年第11期,人大复印资料《农业经济导刊》2007年第5期全文转载。(浙大一级期刊)2/2  * 教育资源不均等对收入差异影响研究。《复旦教育论坛》,2007年第6期。1/2  * 关于我国教育发展与收入差异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8年第4期论点摘编。1/2  * 中国—欧盟农产品贸易增长动因分析:基于CMSA模型。《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12期。(浙大一级期刊)1/2  * 农业产业化中农户经营风险特征及有效应对措施。《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7期,人大复印资料《农业经济导刊》2005年第11期全文复印。(浙大一级期刊)1/2  * 农户种植业风险及其认知比较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2/3  * 中国农村劳动力素质对农业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06年第2期。2/2  * 俄罗斯土地改革历程与现状。《世界农业》,2006年第1期。2/2  * 我国大豆期货价格协整关系与引导关系的实证研究。《农业经济》,2006年第4期。2/3  * 市场化转型中的农民收入影响效应研究——对浙江、湖北两省的实证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第8期,人大复印资料《农业经济导刊》2005年第12期全文复印。(浙大一级期刊)。1/2  * 中国与欧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实证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外贸经济、国际贸易》2006年第5期全文复印。(浙大一级期刊)。1/2  * 农户农业生产的风险反应:以浙江为例的MOTAD模型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5年第12期。(浙大一级期刊)。1/2  * 中国粮食供求展望:一个分区域、多市场模型的模拟分析。《中国农业经济评论》,2005年第3期。1/1  * 重构农业对社会的贡献。《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1期。(浙大一级期刊)。1/2  * 对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需变化趋势的基本判断及其政策启示。《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农业经济导刊》2004年第7期全文复印。(浙大一级期刊)。1/1  * 中国粮食供求变化趋势预测:基于区域化市场均衡模型。《经济研究》,2004年第8期。 (浙大权威期刊)。1/2  * 农业行业协会:利益代表而非经济合作。《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第6期转载。(浙大权威期刊)。2/2  * 粮食政策市场化改革与浙江农作物生产反应:价格、风险和定购。《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3期。(浙大一级期刊)。1/2  * 农业贸易自由化对中国环境的影响与对策。《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农业经济导刊》2002年第5期全文复印。(浙大一级期刊)。1/2  * 加入WTO后的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和政策改革。社会科学报,2002年总第803期,第三版。  * 明天的农业:激励、制度、基础设施和创新。中国农村观察,2001年第6期。1/2  * 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市场化机制和国际制度。自然资源学报,2000年第3期。(浙大一级期刊)。1/2

复旦教育论坛编辑部副主任

邓光平,男,博士研究生,2006年至今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任教。1996—2000年,四川师范学院,攻读学士学位,2000—2003年,西南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2003—2006年,华中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6年至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任教。  研究领域:高等教育管理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公共政策分析  开设课程:行政制度史、非政府组织概论、组织行为学、公共事业管理、教育学原理  已完成或正承担的科研课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资助课题(主研):《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与文化变异的研究》,    2002年结题。重庆市高校教育改革工程项目(参与):《培养高师生创新素质的教育学课程改革研究》,2003年结题。教育部重点资助课题(主研):《培养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问题研究》,2003年结题。国务院学位办资助重大课题(主研):《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2020年发展规划战略研究》,2005年结题。湖南第一师范资助课题(主研):《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发展战略规划》,2005年结题。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课题(主持):《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开发策略研究》,2007年立项。出版著作与教材:参编《西南民族现代化与文化变异》,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主编《创新智能的开发与训练》(小学五年级上册),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主编《创新智能的开发与训练》(小学五年级下册),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参编《公共管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参编《公共事业管理》,武汉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

自然科学与工程&医学研究 复旦大学诞生了中国第一台质子静电加速器、第一台电子模拟计算机和第一个ALGOL-60编译器,第一台X25分组交换机,第一套因特网监控装备、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电子计算机。在人类基因组学、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等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科技进展。医学科研的经费和项目数,已从两校合并初期的25%左右,增长到全校总量的一半。 科研经费&项目2010年度,学校理工科、医科共获得各类项目1393项,到款总经费108186万元。其中纵向项目1045项,到款经费93660万元;横向项目348项,到款经费14526万元。获得“973”计划项目2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获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6项。共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745项,获资助项目482项,获资助经费17465.9万元。其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54项,青年科学基金159项,重点项目10项,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2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项。获得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博导类项目资助20项,新教师类项目资助37项,资助经费为253.2万元。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9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39项,经费128.5万元。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资助立项3项。获得财政部、教育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4357万元。 论文发表2010年度,学校理工科、医科申请中国专利671项,数量较2009年增长近30%。授权专利数量164项,全校累计有效专利(维持中)841项。已完成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17项,为历年最高。全校2009年发表SCI论文1958篇,比上一年增长12.98%。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历年发布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学校2004—2008年共发表SCI论文7269篇。其中有2419篇论文在2009年被引用,共被引用9106次,平均被引次数1.25次,位列全国高校第一。被引用达10次以上的论文有26篇,也居全国高校之首。被引用论文占发表论文总数的33%,位居全国第二。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医学研究院的研究成果被《自然》于2010 年2 月以连续两篇研究论文的方式发表,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论文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 科技获奖2014年度,该校医科共有2个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科普类)1项。2013年度,该校医科共有1个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另外周良辅院士荣获2013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该校理工科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2012年度,该校共获国家科学技术奖7项,其中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2011年度,该校共获国家科学技术奖4项,其中自然科学奖二等奖3项,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2010年度,该校共获国家科学技术奖4项,其中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 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 从2003年到2007年,该校文科研究和发展费用累计达到6亿元,承担国家社科基金146项、教育部课题194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236项。出版各类著作2200部,发表论文5万篇,研究报告2300篇,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222项。 复旦大学获获第五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各类奖32项、获上海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各类奖79项、获上海市第十届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各类奖17项、获上海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各类奖80项。 馆藏资源 复旦大学图书馆前身为戊午阅览室,1922年正式建馆。由文科馆、理科馆、医科馆、张江馆、江湾馆(李兆基图书馆)、古籍部(国家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组成。截至2014年底,图书馆馆藏纸本文献资源约500余万册,其中线装古籍约40万册(包括善本6万册),民国时期图书10万册。订购中西文纸质期刊6124种,订购中外文数据库271个,电子图书93万种,中西文全文电子期刊52万种,特色馆藏包括古籍、民国时期文献、外文图书、复旦人著作以及各类专题赠书。其中复旦医科图书馆藏书刊40余万册,重点收藏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预防医学、法医学、护理学等领域的中英文书刊。拥有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eb of Knowledge、EMBase、Proquest、OVID医学全文数据库、EBSCO的Academic Search Elite、Elsevier 的ScienceDirect、Kluwer等200多种数据库。 学术期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要刊载文、史、哲、经、法等学科论文。创刊于1935年6月,1978年复刊,并为此组成了直接由校党委领导的文科学报编辑部。《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混版):创刊于1935年6月30日,主要刊登数学、化学、生命科学、技术科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医学科学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快报、研究简报等。《复旦学报(医学版)》:其前身是《上海医科大学学报》,创刊于1956年6月。主要刊登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预防医学等领域的以原创性研究为主的论文。《数学年刊》:2008年,该刊出版《数学年刊A辑》(中文版)6期,《数学年刊B辑》(英文版)6期,以及A辑中译英版C辑(英文版)4期(Chines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Mathematics 《中国当代数学》,由美国阿伦顿出版公司在美国出版发行)。《复旦教育论坛》:已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并且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之教育类的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RCCSE权威、核心期刊排行榜与指南》核心期刊。《新闻大学》:为全国新闻核心期刊,中国社科期刊学术论文统计数据库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首批来源期刊,并被许多名牌大学在学术评审时内定为权威刊物。《当代修辞学》:为语言学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核心期刊。《世界经济文汇》:属于CSSCI来源期刊,经CSSCI社会科学评价中心2008年的评审,杂志的综合学术影响力在CSSCI来源期刊(2008-2009)72种经济学刊物中名列第十,是排名前十的杂志中唯一一份来自北京之外的经济学学术杂志。《研究与发展管理》: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认定的中国管理科学类重要期刊之一。《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获得2007年度“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称号。经过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遴选指标体系综合评价,被评选为2008年度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复旦大学核心期刊,被万方数据、中国知网及重庆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微生物与感染》:2008年,共发表述评3篇,论著25篇(其中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论著5篇,国家“973”和“863”计划资助的论著5篇,其他项目资助的论著3篇),综述21篇,其他文章34篇。《中国循证儿科杂志》:全年共发7期(包括增刊1期)。刊发论著42篇,专家对谈录7篇,讲座2篇,综述10篇,病例讨论2篇,病案报告7篇。《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0年起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5家期刊数据库收入并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为中国科技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核心期刊)。《中华手外科杂志》:已加入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临床医学》: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CJFD)、万方数据库数字化期刊全文收录;被国家图书馆、中国版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全文收录。《中国癌症杂志》: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入选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加入“万方数据库―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被北大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收录为中文核心期刊。

复旦教育论坛审稿中心主任是谁

复旦教育论坛编辑部

《复旦教育论坛》是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教育部主管、复旦大学主办的高等教育学术期刊,主要刊登教育理论、教育政策、教育管理、教育经济、课程与教学、民办高等教育、比较高等教育、比较医学教育等研究领域的文章。

这个不一定的。有些旬刊被知网收录,有些不被收录。这个不是判定刊物是否是正规的标准。而且知网收录得很慢,一般发表2、3个月之后才会被收录

复旦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以下简称网院),自2000年创办以来,坚守复旦水准、质量优先的办学方针不动摇,因而在网络教育办学实践中赢得了称誉,并且在办学理念的探索上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兹就网院六年来的工作要端,分述如下: 一、试点有追求 为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网院从筹备开始,就确立以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并强调培育学生的学术精神和学术信仰,使他们能以学者的态度和学术的方式思考、解决问题。他们今后即使不从事所学专业的研究性工作而从事其他实际工作,也将是拥有超越一般从业者学术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实际工作者。 由于培养目标的定位明确,网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指导思想是,要求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加强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被列为各专业的必修课程。在知识结构上,还要求突破那种被凝固的专业教育知识体系,走出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新路子,以造就学生个性发展的素质基础。为此,网院为已设15个专业设计了种种选修课程100多门。王生洪校长为复旦本科教育总结说:“科学合理的专业教育不仅能给学生以严谨的专业知识和严格的专业技能训练,还能让学生分享人类某一精神活动和智力领域的经验,帮助学生养成不懈探索的学术精神,锻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追求教育的本然价值》,载2006/5《复旦教育论坛》)这是复旦的追求,也是网院的追求。 考虑到社会生源多元化的现实,网院设置了高起本、专升本、大专及中高端培训等多种培养层次和类型。在学历教育的专业设置上,以复旦已设本科专业为范围,从中选择人才市场有需求,就业前景好,学生乐意报考并适宜网络教学的专业予以开设。至今,网院已陆续开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会计学、经济学(工商管理)、行政管理、旅游管理、社会工作、法学、新闻学、汉语言文学、英语(商务)、日语(商务)、文秘和社会学(城市管理)等15个专业。 品牌始终是网院的立身之本,质量永远是网院的生命线。网院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提高生源质量和教学质量,提升复旦网络教育的品牌知名度。网院有言,如果把网络教育标准比做一座8000米的高山,网院应该活动在它的6000米至7000米这一区域,肯定不会低就于1000米至2000米的层次。试点高校在早前实践网络教育的过程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甚或起落不定。网院是始终如一地坚持下来了,并且不放低招生门槛,不盲目扩大招生规模。自主招生的历届高起本的考生与录取新生之比,均在2:1至5:1之间。由于每年的招生规模始终控制在3000名左右,这就有利于发挥复旦优质教学资源的效益,也便于网院管理层对教学过程进行紧密跟踪和严格监控,从而保证了教学质量的优化和稳定。 二、办学有理念 在教育理念上,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是至理名言。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现在都说网络教育为大众化教育,但在诠释大众化时,却只注意量的标准(15%的毛入学率)和层次标准(低于精英教育),而忽略了对学生个性发展和个人选择的关注。网院没有理由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业选择。因此,网院作出变“选拔式”教育为“造就式”教育的种种措施。网院在非全日制本科白天班实行评“三好”制度外,还专门设计有面向所有在读学生的命名为“网院星辰”的奖励制度。奖项分4类21种,涉及课程学习、论文写作、发明创造、网上交流、社会实践、文艺体育、社团工作,以及思想品德等各个方面。目的是发现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不取综合的、绝对的价值标准。比如,学习成绩并不优秀而较之往年有较大提升的学生,可获“学习进步奖”。该奖励活动每年组织一次,已成功举办两届,学生反响热烈。 造就学生的要义有二,一是要找到个性之所近的发展方向,二是保证个性发展所需的合理的知识结构。这二者都是立足个性发展理念,并且通过自主性学习来实现的。网院由于得到自主招生的授权,没有计划招生的那种定额概念,所以学生选择的自由度比较大,专业限制也比较少,一般都能满足考生的志愿要求。在学习中途,如发现所学专业不适合自己,学生还可以按规定申请另转专业。网院的学生中,有位计算机高手已是全国最年轻的微软认证工程师,还有在全国作文比赛中得过大奖的小作者、获得上海高校学生“科技创业杯”三等奖的板式电脑发明者。如此学生,假若偏科,在统招的高考体制下就有可能被报考的学校拒之门外,但在网院得到了一展才华的机会。 三、实施有制度 实施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尊重个人发展方向的选择,是网院教学改革的大目标,而学分制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途径。 学分制不仅允许学生自行选择专业,而且在教学计划的范围内学生还能自由选择课程。网院的专业教学计划,在必修课之外设计有大量选修课,包含跨专业的推荐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供学生按需选修。网院的选择在线学习的学生大多为边工作边学习的上班族,由于修读了根据自己需要选择的课程,因而能够拾遗补缺、扬长避短,使自己的知识结构趋于合理。此外,由于学分制的修业年限是有弹性的,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程度安排修课次序,循序渐进;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状况安排学习进程,劳逸结合,以取得扎实的学习效果。至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快马加鞭,早日修满学分,取得毕业证书。自主性学习的理念,由此发挥得淋漓尽致。总而言之,学分制确实是充分发挥自主性学习优势,造就个性化人才的好制度。 规章制度的建设及其执行力,是网院文化的集中体现。新生的网络教育没有既定的规章制度可循,而网院的办学实践却是规范有序的。原因是,网院依托复旦大学的制度文化,遵照国家关于网络教育的方针政策,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其类别遍及教务、学生、网站、招生、人事、财务、后勤,以及培训中心、学习中心等各个领域。去年,网院编印、发放的《复旦大学(网络教育)学生手册》,其中的规章大都是由网院制定的。有了规章制度,就有了办事的法则,也就为规范办学创造了条件。网院为所提出的“不以规模论英雄,发展之道在规范”的口号,是做了充分准备的。经历六年的培育,在网院管理层,规范意识已相当自觉。凡事有章可循,办学力求规范,事实上已成为网院的方兴未艾的一种制度文化。 四、模式有选择 为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网院目前采用学习中心网络教学和在线教学两种教学模式。选择学习中心网络教学模式学习的学生,主要在网院直接管理的学习中心集中上课。各学习中心及学习中心的各教室之间通过网络,以一处面授、各处实时共享的方式,使不同地点、不同教室的学生能同上一堂课。与此同时,网院还将教师的授课实录压缩存放在网络服务器上,供学生随时点播。 选择在线教学模式学习的学生,则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宽带上网点播网院课件学习,日常的答疑和作业递交通过网院的Web网站进行。此外,网院还为在线学习的学生定期组织在学习中心进行面授和答疑辅导。 为支持在线教学,网院于2003年在技术部专门设立了课件组,全力打造精品课件。三年来已制作完成100多门课程的课件。 在线教学并不是“课件+面授”的简单嫁接,还必须有配套的在线教育服务体系,以保障在线教学的效果和加强教学质量的监管。为此,网院又专门构筑起一个在线教育服务平台,使经常性的学生提问、教师答疑乃至同学间的交流,得以方便地在网上进行。同时,所建的与之相适应的网上监控系统,也使教学过程中相关的组织、指导、协调、控制等环节得以在网上进行。教务管理人员也可在网上对在线学习的学生进行信息跟踪,通过Web服务的访问日志,记录下每位学生访问课件的次数、时间,及时督导学生。

是的,不过这样的刊物一般很难投中。

  • 索引序列
  • 复旦教育论坛编辑部主任是谁
  • 复旦教育论坛编辑部主任
  • 复旦教育论坛编辑部副主任
  • 复旦教育论坛审稿中心主任是谁
  • 复旦教育论坛编辑部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