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工人杂志社

工人杂志社

发布时间:

工人杂志社

杂志社的意思就是出版月可阅读的刊物,比如说小说,杂志还有一些新闻等等的统一叫做杂志社。

就是出杂志的地方。

这个意思就是说一些小说呀,散文那各种各样的东西都在一块儿。

杂志社的职位从高到低如下:一般杂志社,社长或总编是最高领导。下一级应该是执行总编辑。再往下应该分编辑、助理编辑、实习生等级别。杂支的分类:按内容分:可将杂志分为综合性期刊与专业性期刊两大类。   按学科分,可将杂志分为社科期刊、科技期刊、普及期刊等三大类。   而社科期刊中,又可分成新闻类、文艺类、理论类、评论类等。科技期刊可分成理科类、工科类、天地生化类等。而普及期刊可分成知识类、娱乐类、科普类等。   对于新闻类、理科类等又可一步步地分下去。   按时间分,可将杂志分为周刊、半月刊、月刊、双月刊、季刊、半年刊、年刊等。   按读者对象分,可将杂志分为:儿童杂志、青年杂志、高校杂志、少年杂志、妇女杂志、老人杂志、工人杂志、农民杂志、干部杂志、知识分子杂志、军人杂志等。   按文种分,可将杂志分为:中文杂志、英文杂志、日文杂志、俄文杂志等,以及满、蒙、藏、维吾尔等我国少数民族文字杂志。   按开本分,可分为大16开、16开、大32开、小32开等。   按发行范围分,可分为内部发行、国内公开发行、国内外公开发行等。   按发行方式分,可分为邮发杂志和非邮发杂志。   按杂志的性质分,则可分为:学术性期刊、技术性期刊、普及性期刊、教育性期刊、情报性期刊、启蒙性期刊、娱乐性期刊等等。   按内容:有专业性杂志和综合性杂志。按读者对象:有老年、青年、妇女、儿童、高校等杂志。 按表现形式:有以文字为主的文字杂志和以图片为主的图画杂志。按出版周期的长短:杂志可分为有周刊半月刊旬刊月刊双月刊半年刊年刊等。

工人杂志社社长

周汝昌,字玉言。研究员,男,汉族,1918年4月14日生人,籍贯天津。曾就学于北京燕京大学西语系本科、中文系研究院。先后任燕京大学西语系教员、华西大学与四川大学外文系讲师、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编辑、是第五——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和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韵文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国大观园文化协会顾问,中国曹雪芹学会荣誉会长。1991年开始享受政府特贴津贴。

周岭,南海石油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方略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中国创业板研究会研究员、常务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红学家,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编剧,曾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处讲课或讲学,曾成功操作过中国境内资源性项目在北美上市及境外融资,曾受托管理、重组国内大型主板上市公司。现在还兼任《中国科技财富》杂志社社长,该杂志重在关注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指导优势投资……周岭先生说,《红楼梦》是他的挚爱,已经不可分割,一直感念《红楼梦》带给自己的一切,所以,只要有机会就希望为《红楼梦》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因此参与了这次海选。自己是个兴趣广泛的人,90年代初开始下海从商,要经常往返于京港两地,在国内外都有投资项目,但《红楼梦》仍是自己的“梦”,在伟大瑰丽的《红楼梦》面前,任何人都是要肃然起敬的。 由此,我们理解了周岭先生在这次海选现场说的一句话:“红楼梦中人”海选“要打尽天下美女”,可见《红楼梦》之美在红学家心目中是无法憾动的。他们不仅是《红楼梦》的研究者,而且也是《红楼梦》的捍卫者。 随着“红楼梦中人”一路走来,周岭先生颇多感慨,他首先肯定了海选演员对于重拍这样一部经典名著的重要性,他说,其实87版电视剧的演员也是“海选”来的,只是当时没有现在的手段。如今通过电视、网络这样的大众传媒,既好看、好玩,又能发现人才。同时还将名著节目化了,这是时代赋予名著的新鲜活力。

有的社长是兼杂志的法人代表、总体走向的制定者、总编辑等职务于一身,例如原来时尚的吴泓。也有的社长只是挂名,由于杂志刊号转租,只作为原刊号方的代表存在——说白了就是寄生的。编辑是负责杂志具体内容的啦。

工人杂志社副社长

肯定是社长大,可以这么说 ,如果有副社长,总编可能就是第三把手

陈勃,摄影家。直隶(今河北)阜平人。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晋察冀边区《工人日报》、《石家庄日报》摄影记者。1948年参加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后任中国工人画刊社副社长。建国后,历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摄影》杂志副主编、主编,中国图片公司经理,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和第四届副主席。作品《金鱼》、《妙不可言》曾分别获国际摄影展览银牌奖和铜牌奖。著有《简明摄影知识》。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晋察冀边区《工人日报》、《石家庄日报》摄影记者。1948年参加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后任中国工人画刊社副社长。建国后,历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摄影》杂志副主编、主编,中国图片公司经理,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和第四届副主席。作品《金鱼》、《妙不可言》曾分别获国际摄影展览银牌奖和铜牌奖。著有《简明摄影知识》。曾任中国摄影学会第一届、第二届副秘书长,中国摄影家协会第四届副主席。1925年生。曾任全总《中国工人画刊》社副社长,中国图片社总经理、党委书记,1956年参与筹建中国摄影学会,曾任《中国摄影》杂志主编。作品《雨越大干劲越大》、《金鱼》、《妙不可言》曾分别获国际摄影展览奖项。出版有《简明摄影知识》等著作。他参与中国摄影学会的创建工作,并长期担任摄影界的重要职务。同时也是优秀的摄影艺术家,以自己的作品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我们老大(总编辑)的年薪是27万,不含税和保险金。我的直属领导(主编)月薪是9K,不含税和保险。

《人物》杂志社工资

杂志社,一般记者每月也能拿到4000-5000元个人收入有多种分类方法。根据所付劳动资料的存在形式不同,可分为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根据收入所处环节不同,可分为个人原始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根据国家监控的难易程度不同,可分为白色收入、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或称为制度内收入和制度外收入;根据获取收入的依据不同,可分为要素收入和特权收入等。 在根据国家监控难易程度不同所做的分类中,白色收入是指那些标准比较固定,支付有账可查,数额比较稳定的收入项目,比如基本工资、例行奖金、经营收入、财产收入等。灰色收入指来源复杂,分散性强,虽不违法,但有一定隐蔽性的收入项目,如兼职收入、实物补贴、投资收入、临时收入等。该类收入基本上是市场机制的作用领域,在一般居民家庭中所占比重有不断上升趋势,现已构成影响个人收入总体结构的重要因素。黑色收入指通过违法违纪手段获取的个人收入,如贪污公款、盗窃财物、偷税逃税、制毒贩毒等。

除了瞬间最佳自问自答的托,无一例外的都反复提醒你兼职打字。你还是不死心,还是非要去信,非要去交钱,是缺乏iq和eq,还是存心合谋? 自己看看包括百度在内的这类网站,是个人都能自称招聘,给点小钱就替张目,难道比路边电线杆上的那些更可靠?自己看看铺天盖地的网店广告,每个人的用户名都是q号,都鼓吹赚钱,都要你去买他的软件,拉你去当他的下线,这样疯狂的网络传削就算不能遏制,难道你非要推波助澜? 非要去给这拉人头发展下线的金字塔垫底?

您好,58同城是提供用户免费发布信息的平台,我们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每天在努力审核全国用户发布的海量信息,但是没法避免会有遗漏。在58同城要避免很简单,交易时只进行见面交易,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求职时如要求先交服装费、伙食费等押金的,或以高薪诱惑的请谨慎,存在欺诈的嫌疑很大,详情请您查看此链接:。

不同城市价格也不一样,不同单位价钱也不一样。许多杂志社是挂羊头卖狗肉的“非法出版物”。

中国工人杂志社

1700基本工资,后面就是看你能力了,提供集体宿舍。有医疗,意外,好像还有失业保险。年底发点奖金 只是我个人看法,你要自己亲自去了解,也不是说钱多就好的,还有发展,环境,人文、最主要是学到技术。如果是为了工作,还是自己去看过了,想好了,选择了才不会后悔。你说是吗,这可是个严肃的问题

[历史随笔]近代中国各通讯社 作者:飞行船长 提交日期:2006-6-6 7:34:00    中兴通讯社 中国人创办最早的民营通讯社。1904年初成立于广州,社址是广州市中华中路回龙里32号。发行人兼编辑骆侠挺。首次发稿日期是1月19日。主经发稿对象是广州和香港地区的报纸。停人时间不详。 远东通讯社 1、清末中国人在国外创办的最早的通讯社。1908年由清朝政府驻外使馆随员王慕陶、王侃叔在比利时创办,得到清驻比公使李盛铎的赞助,它接受清朝政府外部的津贴。在国内一些大城市聘有通讯员,如上海陈景志韩、雷继兴,北京汪康年、黄远庸等。总部曾一度迁设上海。主要向欧洲各国提供中国通讯,同时也将欧洲重要消息向国内各大报社发稿。曾创办法文杂志《黄报》。清朝政府被推翻后停止活动。2、中国现代私营通讯社。1924年3月30日在上海成立, "宣达民意,传播真实消息"为宗旨。社长黄克明。在各地主要商埠招聘通讯员。1925年7月在上海组织"新闻学讲演会",聘请戈公振、潘公展、严谔声、汪英宾、严独鹤等为讲师,讲授新闻学基本理论、业务常识,介绍国内外新闻事业的历史与现状,深受欢迎,同年10月由学员发起组织成立了上海新闻学会。1926年9月黄克明出国考察,社务由朱少屏主持。1927年3月参加发起组织上海通讯社记者公会。 东京通讯社 民国初年中国留日学生组织的通讯社。1915年7月成立于东京,负责人邵飘萍。这是邵在东京政法学校读书时,与同学潘公弼等3人组成。用中文向国内京、津、沪、汉等地报纸寄发东京通讯,主要报道留日学生和爱国华侨的反袁活动情况,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野心。曾较早报道日本政府强迫袁世凯政府接受"二十一条密约"的消息,引起国内震动。1916年邵、潘等相继返回中国,该社遂解散。 新闻编译社 中国早期民营通讯社。1916年7月成立于北京,创办人邵飘萍。主要业务是采编北京新闻和选译外电,通过手写油印方式,向北京各报、外国驻京记者和上海《申报》等发稿。每日一次,每次几十份。外埠邮寄。由于邵擅长采访,常以内幕、独家新闻取胜,而且时效快捷,故稿件多为中外报纸采用,颇获好评。邵飘萍创办该社目的,自称是不满于外国通讯社"任意左右我国之政闻",与当时一般接受军阀政客津贴的私营通讯社相比较,独立性较强,带有一定的爱国主义色彩。 平民通讯社 中国五四运动时期民从团体建立的通讯机构。1919年12月湖南学生组织联合社会各界组成的湖南公民驱逐张敬尧请愿团到达北京,请求政府撤换湖南督军张敬尧。为了揭露张敬尧的罪行,争取各界同情和舆论支持,请愿团成立了平民通讯社,毛泽东为社长。12月22日起发布驱张新闻,每日油印(也有石印)稿件150余份,送登京、津、沪、汉各报,在各地引起强烈反响。当时北京的《益世报》、《北京日报》、《惟一日报》、《京津太晤士报》,上海的《申报》,汉口的《大陆报》、《正义报》等,均发表社论或时评予以支持,形成强大舆论压力。不久,驱张运动取得了胜利。平民通讯社稿件大多出自毛泽东之手。现存原稿10篇,附件两篇,有《湖南请愿团详记》、《张敬尧私运烟种的大破获》、《张敬尧罪状大纲(25条)》等。1920年4月毛泽东离京赴沪,平民通讯社亦告结束。 华俄通讯社 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个通讯社。1920年4月共产国际代表魏金斯基等经北京到上海后,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介绍俄国革命经验,帮助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创办华俄通讯社,7月2日正式发稿。杨明斋(山东人,旅俄时加入俄共,魏金斯基的翻译,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任社长。初名"中俄通讯社",后改现名,简称"华俄社"。该社大量报道十月革命后俄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工人运动等方面情况以及共产国际的材料。上海《民国日报》从1920年7月2日至1925年8月1日,连续采用该社通讯稿共100多篇。《新青年》杂志出刊登过该社的稿件。该社还把中国报刊上的重要消息译成俄文,用电报发往莫斯科。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该社转由中共领导。 人民通讯社 1、 湖北共产主义小组在武汉创办的通讯社。成立于1921年春。社长陈潭秋,参加采访 和编辑业务的有陈萌林、刘子通、包惠僧等。其任务是沟通武汉地区与全国各地工人、学生革命活动的消息。初创时通讯稿用手抄,后油印,除供给武汉及湖北各报外,还寄上海、北京、广州等地各大报。 2、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以国民党汉口特别市党部宣传部名义创办的通讯社。成立于1926年9月。主要任务是宣传革命形势,报道北伐革命军的胜利消息。社长邵季昂(共产党员),编辑主任邓瘦秋,记者帅元钟、张家驹等。是年11月汉口《民国日报》创办后,该报总编辑宛希严(共产党员)经常指导该社活动。1927年3月与汉口,发起组织武汉新闻记者联合会。"七·一五"汪精卫叛变革命后,该社被迫停止活动。 国闻通讯社 中国现代影响较大的私营通讯社。1921年由胡政之创办于上海,9月1日正式发稿。起初受孙中山和浙江军阀卢永祥等的资助,实为反对直系军阀的联合势力的宣传机构。每日以邮寄方式向各地报社发稿。以后陆续在北京、汉口、天津、沈阳、长沙、广州、贵阳、福州、重庆、哈尔滨等地设立分社,或聘请特约访员。地方通讯和电讯报道大量增加,每日发稿由一次改为2次,约六七千字。陆续增设广告部和英文部。1924年8月发行《国闻周报》,记载每周国内外大事,并加以评论,执笔者有胡政之、张季鸾、陈布雷、叶楚、潘公展等。同年10月卢永祥在江浙战争中失败后,胡政之又取得吴鼎昌的支持,重心北移。1925年招聘日本东京通讯员,增加电报传送新闻。1926年9月胡政之与吴鼎昌、张季鸾联合接办天津《大公报》,国闻通讯社并入,该社人员成为报社编辑部和经理部的主要班底。各地分社也成为《大公报》的分支机构。上海总社于1936年结束。 劳动通讯社 中国共产党北京党组织早期创办的通讯社。1923年成立于北京,是《工人周刊》编委会附属的宣传机构。该社设编委会,成员有高君宇、王有德、韩麟符、黄日葵、缪伯英等。发稿负责人刘铭勋。在全国各地聘有特约记者和通讯员,有阮啸仙、赵醒侬等。主要报道各地工人运动的情况,反映工人群众的生活和斗争。稿件为手写油印、除供给《工人周刊》选用外,还向北京《晨报》、上海《申报》等全国大报发稿。该社后期与邵飘萍主持的《京报》关系密切,在业务上得到邵的指导。1926年4月邵被奉系军阀杀害后,该社也停止了活动。中央通讯社 中国国民党创办的通讯社,简称中央社。1924年4月1日成立于广州,1927年5月迁往南京,隶属国民党中央宣传部。1932年5月改组,萧同兹被任命为社长,实行独立经营,下设编辑、采访、事务三组。1933年4月增设电务组。翌年9月设英文编辑组,编发英文新闻稿,通过电台发到上海、北平、天津三地分社,再转发当地英文报纸。1935年1月1000瓦特功率发报机装竣,用于全国广播。1936年1月总社扩大,分设编辑、采访、英文编辑、征集、电务、事务六部。6月聘陈博生为东京特派员,成立东京分社。至1937年6月,中央社在国内建有上海、北平、天津、西安、武汉、南昌、重庆、成都、贵阳、广州等分社及牯岭办事处,国外有东京分社,并在瑞士、印度设特约通讯员。还分别与路透、美联、哈瓦斯、塔斯等外国通讯社签订交换新闻合约。抗日战争爆发后,总社迁往汉口、重庆。1939年设总编职,第一任总编辑陈博生。在重庆发行英文《中国半月刊》,并播发国内战场、太平洋战场、欧洲战场新闻。1946年4月总社迁回南京。1947年冬建成国际发报台,翌年春开始对国外(主要是欧美国家)播发新闻。1948年春为中央社全盛时期,国内有分支机构(包括分社、办事处、特派员)52处,国外有25处,员工达2653人。每日对全国广播约2万余字。随着国民党在战场的失败,中央社也很快走下坡路,各地分社先后关闭。1949年2月总社迁广州,10月迁重庆,11月移交台北。 申时电讯社 中国现代影响较大的私营通讯社。1924年成立于上海,由《申报》经理张竹平创办。初办时主要由《申报》、《时事新报》两报编辑记者,将两报所得中外电讯,摘要编译,供外地有关系的报纸采用。稿件分电讯和邮寄两类,受到各地报社欢迎,订稿者日增。1928年增加资本,扩大业务,组成独立通讯机构。社长张竹平,经理夏奇峰。聘请专职人员,内设电讯部、广告部、通讯部、摄影部等。除向外地报社发电讯外,还提供英文稿件和照片。陆续在北平、天津、广州、香港、汉口、南京、重庆等地招聘访员。1932年该社与《时事新报》、《大陆报》(英文)和《大晚报》成立"四社"联合办事处。张竹平任总经理。3报是股份有限公司,申时电讯社为张竹平独资经营。1934年"四社"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杜月笙,董事有张竹平、潘公展、萧同兹、董显光等;经理张竹平,社长米星如。改组后业务又有发展,各地访员增至30多处,每日收发稿件达6万余字。是年10月1日,本埠新闻增发午稿,供各晚报采用。1935年"四社"被孔祥熙劫夺。社长先后由米星如、唐四昌担任。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前夕停止活动。1946年6月6日恢复活动,经理黄霈,总编辑章苍萍。出版有《报学季刊》等。 国民通讯社 1、 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个具有全国性的通讯社。1925年6月在"五卅"运动高潮中 成立于上海,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直接领导。第一任社长邵季昂。编辑部与通讯处均同《热血日报》在一起,协同《热血日报》积极进行了反帝爱国宣传。为扩大业务,招聘北京、天津、广州、汉口、南京、沈阳、哈尔滨等地特约通讯员。《热血日报》被迫停刊后,国民通讯社担负了中国共产党对外宣传的主要任务。1926年9月淞沪警察厅查封了该社,邵季昂及其工作人员被捕。1927年初,国民通讯社恢复活动,社长何味辛(何公超)。3月参加发起组织上海通讯社记者公会,何被选为执行委员。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爆发后,中共中央为加强该社力量,将市民通讯社并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查封了该社。 2、 国民党在上海创办的通讯社。1927年5月5日正式发稿。由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 上海分会与上海特别市党部宣传部联合主办。社长陈德征,副社长兼编辑主任杨德民。1931年改组,陈德征辞去社长职务,由杜刚接任。 3、 国民党对外宣传的官方通讯社。1927年6月4日在上海成立,是国民政府外交部驻沪交涉署创办的。初名国民通讯社,后改名国民新闻社。社长李才,工作人员有张似旭、戴麟藻、冯良玉等。该社是适应国际宣传需要,及补救外国记者所发消息之错误与遗漏而设。曾与美国合众社、德国海通社签订交换新闻协定,对国外编发中文稿和"对外文"等。 新声通讯社 中国现代私营通讯社。1930年8月16日成立于上海,"以宣达社会工商建设等真实消息为宗旨"。严谔声创办并任社长。次年4月设广告部,主任严鼎镛。1932年又增设摄影部、出版部,增发午稿,扩充人员,聘吴中一任副社长。同年在南京设办事处,1934年4月改为分社,由严服周负责。"九·一八"后两次印发《田中义一满蒙政策》一书,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阴谋。出版有《民国二十年之新声通讯社》、《新闻法令章规》等书。 中国工农通讯社 1931年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创办的通讯社。原名中国工人通讯社,翌年改称中国工农通讯社。由中共中央宣传部领导。它每周或10天左右发稿一次,主要用英文发稿,打字油屯,每期寄发国外进步报刊80多份。中文稿则秘密发给白区党报和工人报刊。内容主要是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介绍革命根据地建设和红军战况,揭露国民党政府的黑暗统治等。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先后有林电岩、朱镜我、朱伯深(朱明)、李少石、廖梦醒等。1935年因负责人被捕而停止发稿。 红色中华通讯社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通讯社,简称红中社。1931年11月7日成立于江西瑞金,用电台播发电讯新闻。广播呼号为CSR(Chinese Soviet Radio,"中华苏维埃无经电台"的缩写)。它与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红色中华》属同一机构。发稿内容主要有中共中央和苏维埃中央政府的文告、宣言以及红军战报、革命根据地建设消息等。每日发稿一二千字。抄收国民党中央社和少量外国通讯社的电讯,编印成《参考消息》(曾用名《无线电材料》、《每日电讯》),供中央领导机关参阅。该社重视发展通讯网,曾出版油印的《工农通讯员》刊物,交流业务经验和指导写作。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长征。长征途中新闻广播中断,但抄报工作没有停止。1935年11月在陕西瓦窑堡恢复广播。1936年12月西安事变时,曾建立西安分社,印发陕北红中社新闻。1937年1月迁到延安,改名新华社。红中社历届负责人有周以栗、王观澜、杨尚昆、李一氓、沙可夫、瞿秋白、任质斌等。 国际新闻社 抗日战争时期成立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间通讯社,简称国新社。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上海进步人士组成国际宣传委员会,发布抗战新闻,不久迁香港,改名国际新闻社。1938年10月20日,以中国青年记者学会会员为骨干组织的国际新闻社成立于长沙,11朋迁到桂林为总社,香港为分社,并在重庆设立办事处。随后,在各抗日民主根据地和国民党统治区建立通讯网,宣传团结抗战,向大后方报纸和海外华侨报纸发稿。主要负责人为胡愈之、范长江、刘尊棋、孟秋江、恽逸群、邵宗汉等。1941年"皖南事变"后,桂林总社和重庆办事处被迫关闭。香港分社坚持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停止活动抗战胜利后,国新社于1946年初在香港重建,向国民党统治区以及港澳和海外华侨报刊发稿,揭露蒋介石的反共独裁和发动内战的政策,宣传解放区的建设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该社终止活动。 全民通讯社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民营面貌出现的通讯机构。1937年9月在山西太原成立并发稿。社长李公朴。实际领导为八路军驻太原办事处。其前身为天津成立的中外新闻学社。同年12月全民社迁到武汉,吴寄寒(吴江)主管全局,周勉之任代理社长。1938年9月迁到重庆,宣传上归重庆《新华日报》负责人领导。1939年9月后,全民社被"批准"在成都建社。于是,发稿业务转到成都总社,重庆改为办事处。成都全民社由吴寄寒主持,陈翰伯任总编辑。1940年3月代社长周勉之被捕后,吴回重庆主持工作,成都全民社停止活动。1941年2月由于"皖南事变"后处境更加困难,全民社停止工作。全民社以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为指针,宣传团结抗日,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发稿,以通讯稿为主,油印发行(成都时期改为铅印),每日一次。发稿量初期几十份,后增加到100多份,在重庆还发行英文稿。该社在昆明、贵阳等地聘有特约记者,通讯员遍布各战区。先后办有《我们和你们》、《全民之友》等业务刊物。 民族革命通讯社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山西当局官办的通讯社。简称民革社,隶属第二战区文化抗敌协会。1938年4月15日在山西省吉县成立并发稿,1939年春迁到陕西省宜川县秋林镇。社长梁¥武,总编辑曲咏善。下设编辑、采访、电务和总务4部。除总社外,先后在第二战区各地及重庆、成都、香港设有分社。发稿以电讯为主,每日两次,通讯稿则航寄。总社编印《民革通讯》,各分社也发行新闻稿,供当地报纸采用。抗战初期,不少进步青年参加该社工作,有些地区的分社就是依托中共领导的八路军、牺盟会组建起来的,因而民革社初期所发稿件,尚能真实反映抗日前线的面貌。1939年12月阎锡山发动"晋西事变"后,大批进步青年纷纷离去,不少分社与总社断绝联系,总社业务逐渐处于瘫痪状态,后来名存实亡。1946年民革社正式宣告结束。 中央电讯社 抗日战争时期汪伪集团的主要通讯社。1940年汪伪南京政府成立后,由上海的伪中华通讯社和伪南京维新政府的中华联合通讯社合并而成。4月成立中央电讯社理事会,伪宣传部指定周化仁、林柏生、郭秀峰、赵慕儒、许锡庆等为理事。林柏生为理事长。特设"交换理事",由日人松方义三郎担任。后又增加同盟社的古野为名誉理事。社长赵慕儒、副社长兼总编辑许锡庆。5月1日正式发稿。总社设南京。上海、武汉、广州、香港、杭州、苏州、徐州和蚌埠等地先后设分社。1940年11月30日在日本东京设分社。还同日本同盟社,德国海通社,意大利斯蒂芬尼通讯社等签订交换新闻协定。1944年4月改组,赵慕儒任理事长,郭秀峰任社长,胡瀛洲任副社长兼总编辑。1945年3月又改组为社团法人,标榜"以代表国家民族之立场,以国内报业之全体为对象"。日本投降后,被国民党接收。 军事新闻通讯社 国民党军方的通讯社,简称军闻社。1946年7月7日成立于南京,并在重庆、沈阳、北平、兰州、广州等地设立分社。1949年底迁到台湾,曾一度停办。1950年4月在台北恢复。主要任务是报道国民党军方动态。先后在高雄、台中、花莲设立分社,在金门、马祖、澎湖设有特派员,在台湾各大县市派驻记者,还在国民党军队中设有通讯员。该社由台湾国防部总政治部主办。除播发文字和图片新闻外,还摄制有关军事方面的电视新闻和专题片。中国特稿社 成立于1950年5月的一家以向海外报刊提供英文特稿为主要任务的新闻机构,属国际新闻局,1954年12月改由新华社领导。它有自己的编辑部和对外发行销售机构,其宗旨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初创时期的特稿社,只向社会主义国家和世界一些左派党和组织、友好团体的报刊,提供介绍新中国的文字特稿和图片。经过40多年的建设,中国特稿社已拥有一支从采编、摄影到出版发行比较完整的、业务熟练的专业队伍,已有能力用英文、法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俄文、中文等多种文字,向世界上11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各类特稿。在现有的120多家海外用户中,80%为专业性刊物,多数在英国、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意大利、新加坡、菲律宾、以及香港、台湾出版。该社还出版以行业分类的《新闻通讯》(Newsletter),与国内外出版社合作出版书和小册子、画册,承接海外用户的社会调查和咨询服务。

  • 索引序列
  • 工人杂志社
  • 工人杂志社社长
  • 工人杂志社副社长
  • 《人物》杂志社工资
  • 中国工人杂志社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