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近代中国道路的探索论文选题

近代中国道路的探索论文选题

发布时间:

近代中国道路的探索论文选题

广州三元里人民痛击英国侵略者、黄花岗起义、护国运动开始。

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道路。这条与苏联十月革命完成不同,具有开创性的革命道路,被后人称之为“井冈山道路”。但这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却不是在井冈山,而是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形成的。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斗争的实践经验深入分析、思考,不断提炼,进行理论概括而逐步形成的。她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过程密切相关,是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践经验的结晶。  一、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始于井冈山,但未能在井冈山完成。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道路该怎么走?这是全党都在思考的问题。众所周知,苏联十月革命是以城市为中心,无产阶级是首先在中心城市发动工人武装暴动,夺取革命政权的。受这一革命成功经验的影响,幼年的中国共产党没有正确地对待苏联革命经验,而是机械地把苏联革命的成功经验照搬过来,效仿苏俄十月革命,把革命中心定位在大城市。随即领导、发动了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一系列城市武装起义。但这些起义,在强大敌人的围攻下,都先后归于失败。实践证明,中国革命不能简单地模仿苏联革命的模式。一部分善于思考的共产党人开始探索新的革命道路。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内探索新的革命道路的杰出为代表。  1927年秋,毛泽东等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在起义军进攻长沙周围的几个城市遭受挫折后,他没有附和大多数人继续攻打长沙的主张,而是说服其他的起义领导人,毅然将起义部队带到罗宵山脉中段农村,保存革命力量。接着,他又成功地取得了井冈山农民武装王佐、袁文才的支持和帮助,在井冈山站稳了脚跟。随即在井冈山区领导农民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实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政权,赢得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这在实践上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湘赣边界山村正是敌人统治力量的薄弱地区,工农武装和革命力量获得了较快的发展。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上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和前委书记)进一部壮大了井冈山的革命力量。  从1927年10月到1929年1月,毛泽东在井冈山领导革命斗争一年零两个月时间。在这期间,毛泽东在总结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经验和自己对国际国内形势的认识基础上,首先创立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科学地解答了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之中中国红色政权能够产生、存在和发展的问题。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正确革命道路问题上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进步。但在此时,毛泽东尚未摆脱城市中心论思想的影响。当初毛泽东引兵井冈山,更多的是被迫和无奈,还不是自觉的行动。他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仅是为了保存革命力量,作为将来配合城市暴动,夺取政权的重要因素而已。为什么这样说呢?就在红四军下井冈山之前,1928年11月毛泽东代表井冈山前委写给中央的一份报告中曾明确地说过:“我们对以‘赣南为退步’的话,非经济上到了绝路,非往赣南就无法维持时,决不走此一路,万不得已时也许要往赣南,但完全是为经济计,而不是政治的意义。”①他认为,赣南地处赣江上游的偏僻山区,只能影响江西一省,政治影响远不如井冈山,对夺取中心城市政权的帮助不大,所以,不到万不得已,红四军是不到赣南去的。这证明,在井冈山,毛泽东还没有摆脱城市中心论的束缚,还未确立中国革命的中心从城市向农村转移的思想。  二、对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正确认识来源于红四军游击赣南、闽西的斗争实践。  1929年1月,为了打破敌人对井冈山根据地的第三次“会剿”,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出击赣南,实行攻势防御。红四军1月14日离开井冈山,经遂川进入赣南的上犹、崇义。1月20日,占领大余县城。因与尾追之敌交战失利,原定“围魏救赵”的计划被打破,红四军只得向赣粤边境山区撤退,后在平顶坳、崇仙圩、月子圩、吉潭等地又数次与追敌交战,皆失利,红四军只得以每日八、九十里急行军速度摆脱敌人的追击,转战于信丰、定南、安远、寻乌、会昌、瑞金等县山区。2月9日,红四军在瑞金北部的大柏地设伏,利用当地的有利地形,全歼追敌刘士毅部两个团,俘敌800余人,缴枪800多支,彻底扭转被动局面,并乘胜进占宁都县城。在宁都党组织的帮助下,得到了初步休整和补充。2月18日抵达东固革命根据地与江西红军独立第二团、第四团会师。在东固休整一星期,体力得到完全恢复。因得知井冈山已失守,原定内外线结合打破敌人“会剿”的计划已不能实现。红四军吸取红二、四团的经验,取道广昌、石城向赣闽边界挺进。于3月14日在长汀西南部的长岭寨歼灭闽西土著军阀郭风鸣的第二混成旅,击毙旅长郭凤鸣,并进占闽西重镇汀州。在汀州城筹措了大批给养,完成了部队的改编,红四军又恢复到3600多人,还帮助建立了长汀县革命委员会政权。  从1月14日下山到3月14日进占汀州,红四军在赣南、闽西地区转战整两个月,转了一个大圈,对赣南、闽西地区的自然地理,经济状况,革命基础,敌人兵力等情况都有了切身的全面的了解。毛泽东在井冈山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存在发展必须具备五个基本条件即“(1)有很好的群众;(2)有很好的党;(3)有相当力量的红军;(4)有便利于作战的地势;(5)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②在这一地区都基本具备,特别是东固根据地“用打圈子”对付敌人跟踪穷追的办法,使毛泽东深受启发,他强烈地感到在赣南、闽西地区完全能够建立新的更大规模的革命根据地。3月20日,毛泽东在长汀“辛耕别墅”主持召开了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果断地作出了“四军、五军及江西红军第二第四两团之行动,在国民党有战的初期,以赣南闽西二十余县为范围从游击战术,从发动群众以至于公开苏维埃政权割据,由此割据区域,以与湘赣边界之割据相连接”战略决策,会议还特别强调,不管形势如何发展,“惟闽西赣南一区内之由发动群众到公开割据,这一计划是决须确立,无论如何,不能放弃,因为这是前进的基础。”③  当时,蒋桂战争即将爆发,国内政治局势出现了有利于革命力量发展的新形势。红四军按照前委的这一战略部署,利用敌人无暇顾及红军的有利时机,在长汀工作一段时间后,于4月1日,返回瑞金、于都、兴国等地分兵发动群众,并帮助建立了于都、兴国、宁都三县革命政权。毛泽东还亲自指导兴国土地革命训练班,并主持制定了《兴国县土地法》,极大地推动了赣南土地革命运动健康发展和革命武装的发展壮大。同年5月和9月,红四军两次入闽,通过三打龙岩城,基本上消灭了闽西的军阀势力,极大地促进了闽西土地革命运动的蓬勃开展。经过半年多时间的努力,在红四军的帮助下,赣南闽西广大贫苦农民已广泛发动起来,土地革命深入开展,红色政权象雨后春笋一样不断涌现。至1929年底,闽西的长汀、龙岩、永定、上杭、连城、武平和赣南的瑞金、于都、兴国、赣县、宁都等县都先后建立了革命政权。1930年春,以闽西苏维埃政府和赣西南苏维埃政府成立为标志,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基本形成。1931年9月,粉碎敌人的第三次反革命“围剿”后,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1931年11月以“一苏大会”召开,成立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为标志,中央苏区正式形成。  创建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使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和“红色政权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毛泽东对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意义及其发展前景有了新的更高的认识。1929年4月毛泽东在瑞金代表红四军前委给中央的回信中,对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和作用已有了很高的评价。他针对党内一些人轻视农村根据地建设的问题,深刻地指出:“无产阶级领导是革命胜利的唯一关键。党的无产阶级基础的建立、中心区域产业支部的创造,是目前党在组织方面的重要任务;但是在同时,农村斗争的发展,小区域红色政权建立,红军的创造和扩大,尤其是帮助城市斗争,促进革命潮流高涨的重要条件。所以,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来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如果党员有这种意见,我们以为也是错误的,因为半殖民地中国的革命只有农民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的发展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④在这里,他第一次强调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农村发展壮大革命力量对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意义和作用。随即,他在认真分析了当时江西的敌我态势后,认为赣北、赣西、赣东、赣南等处,革命势力都在向前发展,这些地区红色区域的不断扩大,“就造成了包围南昌的形势。”这是毛泽东第一次把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与夺取城市政权联系起来,初步闪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重要思想火花。  实践出真知!毛泽东领导红四军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使他对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认识产生了新的飞跃。  三、东固根据地的建设经验对毛泽东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思想有很大帮助。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不断受到湘赣两省敌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造成根据地军民生活极端困难,有时连最低限度的食品也供应不足,这是毛泽东深感头痛的问题。这次红四军下山向赣南游击,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解决经济出路问题。但2月18日,到达东固革命根据地后,毛泽东发现这里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受到敌人严重摧残的境遇完成不同,这里“反动势力已驱逐了,权利完全是我们的,但公开的政权机关和固定的赤卫队都没有,邮路是照常的,商业贸易是照常的,边界所受的痛苦此地完全没有。”⑤这引起了毛泽东极大的兴趣。在东固休整期间,他认真考察东固根据地的斗争历史,详细询问了东固根据地各方面的情况,认真听取了李文林等关于东固根据地革命斗争经验的介绍。东固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经验使毛泽东深受启发。  在1927年至1929年2月南方白色政权转为暂时稳定,各根据地的红军和游击队,都遭受敌人接连不断的进剿和“会剿”,普遍受到严重损失或挫折之时,东固革命根据地却不断得到发展壮大。根据地由东固、延福等小块地方,发展到东西达34公里南北达60公里的广大范围,革命武装也由25支枪起手,稳定地发展到500支枪。这块根据地所以顺利发展的原因,就在于他们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依据客观情况,采取了一系列适合本地实际情况,适应敌强我弱客观条件的根据地建设策略。这就是公开斗争和秘密割据相结合的形式。这种形式,“敌军到来寻不到目标,党的组织和群众组织(农民协会)完全秘密着,在接近总暴动之前,这种形式是最好的,因为这种形式取得群众不致失掉群众,武装的形式不是守土的赤卫队而是游击队。”⑥“他们的战术是飘忽不定的游击,……敌人完全是奈何他们不得,用这种方法,游击区域可以很广,即是说发动群众的地点可以很多,可以在许多地方建立党和群众的秘密组织。”⑦这在敌我力量悬殊,革命力量还十分弱小的情况下,不失为是一种有利于革命力量发展的灵活策略。这与井冈山根据地受到敌人连续不断的军事进剿和经济封锁,造成严重经济困难形成鲜明的对比。善于学习、总结他人成功经验的毛泽东,深刻地感到:在敌我力量十分悬殊,群众又没有完全发动的情况下,不能象固守井冈山那样搞“固定区域的公开割据”,而应象东固根据地那样采取灵活方式进行武装割据,要用“变定不居游击政策(打圈子政策)”来对付敌人的进攻。这使毛泽东找到了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对付敌人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的有效方法,增强了他建立、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农村发展壮大革命力量,夺取全国胜利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坚定了他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思想。  四、中央九月来信和古田会议的胜利召开对毛泽东确立这一革命道路发挥了重大作用。  1929年秋,中共中央在听取红四军的情况汇报后,于1929年9月28日给红四军前委发出一封指示信。信中不仅肯定了毛泽东“在政治上比较正确”,要求维护朱德、毛泽东的领导,并明确毛泽东“应仍为前委书记”,而且还充分肯定“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这是中国革命的特征,这是中国经济基础的产物”。⑧这对毛泽东是极大的鼓舞和支持。在来信的正确指导下,1929年12月,中共红四军“九大”在上杭古田胜利召开。会议认真地总结红军创建以来党内斗争的丰富经验,统一了思想认识,一致通过了大会决议即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这个决议结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初步回答了在党员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情况下,如何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入手,保持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的问题;初步回答了在农村进行革命战争的环境中,如何将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军队,建设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会议决议在军队建设方面,明确规定了红军的性质、宗旨和任务,指出“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这个军队必须服从于无产阶级思想的领导,服务于人民革命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会议决议在党的建设方面,着重强调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性,并从红四军党组织的实际出发,全面指出了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表现、来源及纠正的办法。这次会议根据中央指示,选举产生了新的红四军前委,毛泽东重新当选为前委书记,红四军党内达到空前的团结,战斗力大大加强。  中央的指示信和这次会议形成的决议,进一步清除了在农村发展革命力量思想障碍,使毛泽东能集中精力思考如何加快革命力量发展的问题。他回顾在赣南、闽西地区一年时间革命斗争过程,看到这一地区革命力量的迅速发展和红军力量的壮大,看到广大农民群众革命斗争的无穷力量,看到当地红色政权的日益巩固和赣南、闽西根据地不断扩大,与在中心城市革命力量屡屡遭受挫形成鲜明对照。这使他进一步看到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革命力量,取得革命胜利的光明前景,毛泽东走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思想已开始形成。  1930年新年伊始,他在给红四军一纵队司令员林彪的复信中明确指出,那种“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是于中国革命实情不适合的。”⑨这是因为中国是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由此就发生统治阶级内部长期混战的现象,有了红军和游击队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有了在四周白色政权中小块红色区域存在和发展的可能;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即局部地区内的革命政权)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必然结果,并且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重要因素。他批评把坚持无产阶级领导与发挥农民的革命主力军作用对立起来的观点,重申1929年4月红四军前委复中央信中提出的中国革命只有农民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发展超过工人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思想。他总结了各地红军、游击队和革命根据地建设的经验,指出执行“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不能完成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任务,必须采取“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是经由乡赤卫队、区赤卫队、县赤卫总队、地方红军直至正规红军这样一套办法的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革命斗争路线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并且强调“必须这样,才能树立全国革命群众的信仰,如苏联之于全世界然。必须这样,才能给反动统治阶级以甚大的困难,动摇其基础而促进其内部的瓦解。也必须这样,才能真正地创造红军,成为将来大革命的主要工具。总而言知,必须这样,才能促进革命的高潮。” ⑩这在实际上,提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在农村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深入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思想。以毛泽东给林彪的这封党内通信(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发表为标志,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思想已从实践上升为理论。  综上所述,中国革命走上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是毛泽东领导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出来的。没有创建中央根据地的伟大斗争实践,就不会有对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也就不会有中国正确革命道路产生。她再一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正确认识来源于实践的基本原理完全正确。  注释:  ①《井冈山前委对中央的报告》(1928年11月20日),见1948年东北书店发行《毛泽东选集》第511——543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57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③《红四军前委关于攻克汀州及四、五军江西红二、四团行动方针等问题向福建省委和中央的报告》(1929年3月20日),见《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中册。  ④《前委致中央的信》(1929年4月5日),见《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中册。  ⑤⑥⑦《中共湘赣边界特委报告》(1929年6月6日),见《湘赣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册。  ⑧《中共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1929年9月28日),见《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5册第447页。  ⑨⑩《毛泽东选集》第97——99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盛宣怀的卖国行为与辛亥革命的联系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胜败与太平天国运动发展的关系3,清末新政与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关系

近代中国道路的探索论文题目

求一篇近 诸葛代 文库史 帮你论文选题新颖,很少研究过的

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道路。这条与苏联十月革命完成不同,具有开创性的革命道路,被后人称之为“井冈山道路”。但这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却不是在井冈山,而是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形成的。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斗争的实践经验深入分析、思考,不断提炼,进行理论概括而逐步形成的。她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过程密切相关,是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践经验的结晶。  一、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始于井冈山,但未能在井冈山完成。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道路该怎么走?这是全党都在思考的问题。众所周知,苏联十月革命是以城市为中心,无产阶级是首先在中心城市发动工人武装暴动,夺取革命政权的。受这一革命成功经验的影响,幼年的中国共产党没有正确地对待苏联革命经验,而是机械地把苏联革命的成功经验照搬过来,效仿苏俄十月革命,把革命中心定位在大城市。随即领导、发动了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一系列城市武装起义。但这些起义,在强大敌人的围攻下,都先后归于失败。实践证明,中国革命不能简单地模仿苏联革命的模式。一部分善于思考的共产党人开始探索新的革命道路。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内探索新的革命道路的杰出为代表。  1927年秋,毛泽东等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在起义军进攻长沙周围的几个城市遭受挫折后,他没有附和大多数人继续攻打长沙的主张,而是说服其他的起义领导人,毅然将起义部队带到罗宵山脉中段农村,保存革命力量。接着,他又成功地取得了井冈山农民武装王佐、袁文才的支持和帮助,在井冈山站稳了脚跟。随即在井冈山区领导农民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实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政权,赢得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这在实践上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湘赣边界山村正是敌人统治力量的薄弱地区,工农武装和革命力量获得了较快的发展。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上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和前委书记)进一部壮大了井冈山的革命力量。  从1927年10月到1929年1月,毛泽东在井冈山领导革命斗争一年零两个月时间。在这期间,毛泽东在总结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经验和自己对国际国内形势的认识基础上,首先创立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科学地解答了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之中中国红色政权能够产生、存在和发展的问题。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正确革命道路问题上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进步。但在此时,毛泽东尚未摆脱城市中心论思想的影响。当初毛泽东引兵井冈山,更多的是被迫和无奈,还不是自觉的行动。他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仅是为了保存革命力量,作为将来配合城市暴动,夺取政权的重要因素而已。为什么这样说呢?就在红四军下井冈山之前,1928年11月毛泽东代表井冈山前委写给中央的一份报告中曾明确地说过:“我们对以‘赣南为退步’的话,非经济上到了绝路,非往赣南就无法维持时,决不走此一路,万不得已时也许要往赣南,但完全是为经济计,而不是政治的意义。”①他认为,赣南地处赣江上游的偏僻山区,只能影响江西一省,政治影响远不如井冈山,对夺取中心城市政权的帮助不大,所以,不到万不得已,红四军是不到赣南去的。这证明,在井冈山,毛泽东还没有摆脱城市中心论的束缚,还未确立中国革命的中心从城市向农村转移的思想。  二、对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正确认识来源于红四军游击赣南、闽西的斗争实践。  1929年1月,为了打破敌人对井冈山根据地的第三次“会剿”,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出击赣南,实行攻势防御。红四军1月14日离开井冈山,经遂川进入赣南的上犹、崇义。1月20日,占领大余县城。因与尾追之敌交战失利,原定“围魏救赵”的计划被打破,红四军只得向赣粤边境山区撤退,后在平顶坳、崇仙圩、月子圩、吉潭等地又数次与追敌交战,皆失利,红四军只得以每日八、九十里急行军速度摆脱敌人的追击,转战于信丰、定南、安远、寻乌、会昌、瑞金等县山区。2月9日,红四军在瑞金北部的大柏地设伏,利用当地的有利地形,全歼追敌刘士毅部两个团,俘敌800余人,缴枪800多支,彻底扭转被动局面,并乘胜进占宁都县城。在宁都党组织的帮助下,得到了初步休整和补充。2月18日抵达东固革命根据地与江西红军独立第二团、第四团会师。在东固休整一星期,体力得到完全恢复。因得知井冈山已失守,原定内外线结合打破敌人“会剿”的计划已不能实现。红四军吸取红二、四团的经验,取道广昌、石城向赣闽边界挺进。于3月14日在长汀西南部的长岭寨歼灭闽西土著军阀郭风鸣的第二混成旅,击毙旅长郭凤鸣,并进占闽西重镇汀州。在汀州城筹措了大批给养,完成了部队的改编,红四军又恢复到3600多人,还帮助建立了长汀县革命委员会政权。  从1月14日下山到3月14日进占汀州,红四军在赣南、闽西地区转战整两个月,转了一个大圈,对赣南、闽西地区的自然地理,经济状况,革命基础,敌人兵力等情况都有了切身的全面的了解。毛泽东在井冈山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存在发展必须具备五个基本条件即“(1)有很好的群众;(2)有很好的党;(3)有相当力量的红军;(4)有便利于作战的地势;(5)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②在这一地区都基本具备,特别是东固根据地“用打圈子”对付敌人跟踪穷追的办法,使毛泽东深受启发,他强烈地感到在赣南、闽西地区完全能够建立新的更大规模的革命根据地。3月20日,毛泽东在长汀“辛耕别墅”主持召开了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果断地作出了“四军、五军及江西红军第二第四两团之行动,在国民党有战的初期,以赣南闽西二十余县为范围从游击战术,从发动群众以至于公开苏维埃政权割据,由此割据区域,以与湘赣边界之割据相连接”战略决策,会议还特别强调,不管形势如何发展,“惟闽西赣南一区内之由发动群众到公开割据,这一计划是决须确立,无论如何,不能放弃,因为这是前进的基础。”③  当时,蒋桂战争即将爆发,国内政治局势出现了有利于革命力量发展的新形势。红四军按照前委的这一战略部署,利用敌人无暇顾及红军的有利时机,在长汀工作一段时间后,于4月1日,返回瑞金、于都、兴国等地分兵发动群众,并帮助建立了于都、兴国、宁都三县革命政权。毛泽东还亲自指导兴国土地革命训练班,并主持制定了《兴国县土地法》,极大地推动了赣南土地革命运动健康发展和革命武装的发展壮大。同年5月和9月,红四军两次入闽,通过三打龙岩城,基本上消灭了闽西的军阀势力,极大地促进了闽西土地革命运动的蓬勃开展。经过半年多时间的努力,在红四军的帮助下,赣南闽西广大贫苦农民已广泛发动起来,土地革命深入开展,红色政权象雨后春笋一样不断涌现。至1929年底,闽西的长汀、龙岩、永定、上杭、连城、武平和赣南的瑞金、于都、兴国、赣县、宁都等县都先后建立了革命政权。1930年春,以闽西苏维埃政府和赣西南苏维埃政府成立为标志,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基本形成。1931年9月,粉碎敌人的第三次反革命“围剿”后,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1931年11月以“一苏大会”召开,成立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为标志,中央苏区正式形成。  创建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使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和“红色政权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毛泽东对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意义及其发展前景有了新的更高的认识。1929年4月毛泽东在瑞金代表红四军前委给中央的回信中,对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和作用已有了很高的评价。他针对党内一些人轻视农村根据地建设的问题,深刻地指出:“无产阶级领导是革命胜利的唯一关键。党的无产阶级基础的建立、中心区域产业支部的创造,是目前党在组织方面的重要任务;但是在同时,农村斗争的发展,小区域红色政权建立,红军的创造和扩大,尤其是帮助城市斗争,促进革命潮流高涨的重要条件。所以,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来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如果党员有这种意见,我们以为也是错误的,因为半殖民地中国的革命只有农民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的发展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④在这里,他第一次强调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农村发展壮大革命力量对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意义和作用。随即,他在认真分析了当时江西的敌我态势后,认为赣北、赣西、赣东、赣南等处,革命势力都在向前发展,这些地区红色区域的不断扩大,“就造成了包围南昌的形势。”这是毛泽东第一次把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与夺取城市政权联系起来,初步闪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重要思想火花。  实践出真知!毛泽东领导红四军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使他对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认识产生了新的飞跃。  三、东固根据地的建设经验对毛泽东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思想有很大帮助。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不断受到湘赣两省敌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造成根据地军民生活极端困难,有时连最低限度的食品也供应不足,这是毛泽东深感头痛的问题。这次红四军下山向赣南游击,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解决经济出路问题。但2月18日,到达东固革命根据地后,毛泽东发现这里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受到敌人严重摧残的境遇完成不同,这里“反动势力已驱逐了,权利完全是我们的,但公开的政权机关和固定的赤卫队都没有,邮路是照常的,商业贸易是照常的,边界所受的痛苦此地完全没有。”⑤这引起了毛泽东极大的兴趣。在东固休整期间,他认真考察东固根据地的斗争历史,详细询问了东固根据地各方面的情况,认真听取了李文林等关于东固根据地革命斗争经验的介绍。东固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经验使毛泽东深受启发。  在1927年至1929年2月南方白色政权转为暂时稳定,各根据地的红军和游击队,都遭受敌人接连不断的进剿和“会剿”,普遍受到严重损失或挫折之时,东固革命根据地却不断得到发展壮大。根据地由东固、延福等小块地方,发展到东西达34公里南北达60公里的广大范围,革命武装也由25支枪起手,稳定地发展到500支枪。这块根据地所以顺利发展的原因,就在于他们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依据客观情况,采取了一系列适合本地实际情况,适应敌强我弱客观条件的根据地建设策略。这就是公开斗争和秘密割据相结合的形式。这种形式,“敌军到来寻不到目标,党的组织和群众组织(农民协会)完全秘密着,在接近总暴动之前,这种形式是最好的,因为这种形式取得群众不致失掉群众,武装的形式不是守土的赤卫队而是游击队。”⑥“他们的战术是飘忽不定的游击,……敌人完全是奈何他们不得,用这种方法,游击区域可以很广,即是说发动群众的地点可以很多,可以在许多地方建立党和群众的秘密组织。”⑦这在敌我力量悬殊,革命力量还十分弱小的情况下,不失为是一种有利于革命力量发展的灵活策略。这与井冈山根据地受到敌人连续不断的军事进剿和经济封锁,造成严重经济困难形成鲜明的对比。善于学习、总结他人成功经验的毛泽东,深刻地感到:在敌我力量十分悬殊,群众又没有完全发动的情况下,不能象固守井冈山那样搞“固定区域的公开割据”,而应象东固根据地那样采取灵活方式进行武装割据,要用“变定不居游击政策(打圈子政策)”来对付敌人的进攻。这使毛泽东找到了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对付敌人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的有效方法,增强了他建立、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农村发展壮大革命力量,夺取全国胜利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坚定了他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思想。  四、中央九月来信和古田会议的胜利召开对毛泽东确立这一革命道路发挥了重大作用。  1929年秋,中共中央在听取红四军的情况汇报后,于1929年9月28日给红四军前委发出一封指示信。信中不仅肯定了毛泽东“在政治上比较正确”,要求维护朱德、毛泽东的领导,并明确毛泽东“应仍为前委书记”,而且还充分肯定“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这是中国革命的特征,这是中国经济基础的产物”。⑧这对毛泽东是极大的鼓舞和支持。在来信的正确指导下,1929年12月,中共红四军“九大”在上杭古田胜利召开。会议认真地总结红军创建以来党内斗争的丰富经验,统一了思想认识,一致通过了大会决议即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这个决议结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初步回答了在党员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情况下,如何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入手,保持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的问题;初步回答了在农村进行革命战争的环境中,如何将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军队,建设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会议决议在军队建设方面,明确规定了红军的性质、宗旨和任务,指出“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这个军队必须服从于无产阶级思想的领导,服务于人民革命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会议决议在党的建设方面,着重强调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性,并从红四军党组织的实际出发,全面指出了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表现、来源及纠正的办法。这次会议根据中央指示,选举产生了新的红四军前委,毛泽东重新当选为前委书记,红四军党内达到空前的团结,战斗力大大加强。  中央的指示信和这次会议形成的决议,进一步清除了在农村发展革命力量思想障碍,使毛泽东能集中精力思考如何加快革命力量发展的问题。他回顾在赣南、闽西地区一年时间革命斗争过程,看到这一地区革命力量的迅速发展和红军力量的壮大,看到广大农民群众革命斗争的无穷力量,看到当地红色政权的日益巩固和赣南、闽西根据地不断扩大,与在中心城市革命力量屡屡遭受挫形成鲜明对照。这使他进一步看到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革命力量,取得革命胜利的光明前景,毛泽东走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思想已开始形成。  1930年新年伊始,他在给红四军一纵队司令员林彪的复信中明确指出,那种“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是于中国革命实情不适合的。”⑨这是因为中国是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由此就发生统治阶级内部长期混战的现象,有了红军和游击队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有了在四周白色政权中小块红色区域存在和发展的可能;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即局部地区内的革命政权)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必然结果,并且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重要因素。他批评把坚持无产阶级领导与发挥农民的革命主力军作用对立起来的观点,重申1929年4月红四军前委复中央信中提出的中国革命只有农民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发展超过工人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思想。他总结了各地红军、游击队和革命根据地建设的经验,指出执行“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不能完成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任务,必须采取“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是经由乡赤卫队、区赤卫队、县赤卫总队、地方红军直至正规红军这样一套办法的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革命斗争路线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并且强调“必须这样,才能树立全国革命群众的信仰,如苏联之于全世界然。必须这样,才能给反动统治阶级以甚大的困难,动摇其基础而促进其内部的瓦解。也必须这样,才能真正地创造红军,成为将来大革命的主要工具。总而言知,必须这样,才能促进革命的高潮。” ⑩这在实际上,提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在农村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深入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思想。以毛泽东给林彪的这封党内通信(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发表为标志,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思想已从实践上升为理论。  综上所述,中国革命走上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是毛泽东领导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出来的。没有创建中央根据地的伟大斗争实践,就不会有对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也就不会有中国正确革命道路产生。她再一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正确认识来源于实践的基本原理完全正确。  注释:  ①《井冈山前委对中央的报告》(1928年11月20日),见1948年东北书店发行《毛泽东选集》第511——543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57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③《红四军前委关于攻克汀州及四、五军江西红二、四团行动方针等问题向福建省委和中央的报告》(1929年3月20日),见《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中册。  ④《前委致中央的信》(1929年4月5日),见《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中册。  ⑤⑥⑦《中共湘赣边界特委报告》(1929年6月6日),见《湘赣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册。  ⑧《中共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1929年9月28日),见《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5册第447页。  ⑨⑩《毛泽东选集》第97——99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知网也好!万方数据也好都有例子!甚至百度文库都有!源代码到CSDN下载,英文原文文章到springer或者艾萨维尔下载!原文论文使用谷歌学术直接用外文搜索!==================论文写作方法===========================论文网上没有免费的,与其花人民币,还不如自己写,万一碰到人的,就不上算了。写作论文的简单方法,首先大概确定自己的选题,然后在网上查找几份类似的文章通读一些相关资料,对这方面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参照你们学校的论文的格式,列出提纲,补充内容!实在不会,把这几份论文综合一下,从每篇论文上复制一部分,组成一篇新的文章!然后把按自己的语言把每一部分换下句式或词,经过换词不换意的办法处理后,网上就查不到了!最后,到万方等地进行检测,将扫红部分进行再次修改!祝你顺利完成论文!

辛亥革命不可能成功的原因!

近代中国道路的探索论文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一)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的建立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背景  (1)清政府为了支付赔款,拼命搜刮百姓  (2)鸦片输入引起白银外流、银贵钱贱  (3)土地兼并加剧,地租剥削率日高  (4)人民反抗彼伏此起   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进程  (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组织群众  (2)金田起义后,势如破竹,迅速发展  (3)定都后北伐、西征,很快达到全盛  太平天国迅速发展的原因  主观原因:其一,这是一次反对清朝反动统治的正义战争,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其二,太平军有严密的组织和严明的军纪;其三,坚强的领导核心、灵活主动的战略战术。  客观原因:清军腐败,不堪一击。  (二)《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及评价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建设,并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1)把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  (2)建立农村基层组织政权“两”  (3)设立“圣库制度”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一)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  1.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2.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3.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  4.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5.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二)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农民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能制定出科学的革命纲领  2.不能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3.未能正确地对待儒学,保留了封建纲常伦理原则  4.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  一、洋务事业的兴办  (一)洋务派的形成及其指导思想  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  1.洋务派阵营的构成  (1)以奕䜣为代表的满族中央权贵派  (2)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的汉族地方实力派  2.洋务派的口号  前期:19世纪60-70年代,提出“求强”口号,即训练新式军队和设厂制造船炮,建立一套新的防务体系。  后期:19世纪70-90年代, 在继续“求强”口号下,提出“求富”口号,强调兴办近代民用企业。  (二)洋务派的主要活动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归纳起来有三方面:  1.兴办军用工业以自强  2.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  3.建立新式海陆军  4.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一)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对于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应该做实事求是地评价,我们即不应全盘否定它,也不能全盘肯定它,我们应该加以分析,洋务运动虽然引进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为中国近代化开启了道路。但是其本质还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不可能真正担负起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使命,也没有使中国真正富强起来。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1.客观上对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2.培养了新式人才,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3.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  (三)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2.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总之,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但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洋务运动打着“求强”和“求富”的旗帜,创办军事和民用工业。但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等海军遭受重创,几乎全军覆灭。洋务运动的失败使有识之士看到了洋务运动的严重缺陷,认识到中国要走上独立富强的现代化道路,必需将改革从物质技术层面进一步转向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层面。正是在这种认识之上,甲午战争之后,维新变法和革命运动迅速兴起。所以洋务运动的真正历史作用不在于它的正面作用,而在于它所提供的历史教训。即中国要现代化就必须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进行生产关系方面的改革,尤其是建立在生产关系基础之上的政治思想文化教育制度的改革

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道路。这条与苏联十月革命完成不同,具有开创性的革命道路,被后人称之为“井冈山道路”。但这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却不是在井冈山,而是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形成的。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斗争的实践经验深入分析、思考,不断提炼,进行理论概括而逐步形成的。她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过程密切相关,是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践经验的结晶。  一、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始于井冈山,但未能在井冈山完成。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道路该怎么走?这是全党都在思考的问题。众所周知,苏联十月革命是以城市为中心,无产阶级是首先在中心城市发动工人武装暴动,夺取革命政权的。受这一革命成功经验的影响,幼年的中国共产党没有正确地对待苏联革命经验,而是机械地把苏联革命的成功经验照搬过来,效仿苏俄十月革命,把革命中心定位在大城市。随即领导、发动了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一系列城市武装起义。但这些起义,在强大敌人的围攻下,都先后归于失败。实践证明,中国革命不能简单地模仿苏联革命的模式。一部分善于思考的共产党人开始探索新的革命道路。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内探索新的革命道路的杰出为代表。  1927年秋,毛泽东等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在起义军进攻长沙周围的几个城市遭受挫折后,他没有附和大多数人继续攻打长沙的主张,而是说服其他的起义领导人,毅然将起义部队带到罗宵山脉中段农村,保存革命力量。接着,他又成功地取得了井冈山农民武装王佐、袁文才的支持和帮助,在井冈山站稳了脚跟。随即在井冈山区领导农民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实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政权,赢得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这在实践上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湘赣边界山村正是敌人统治力量的薄弱地区,工农武装和革命力量获得了较快的发展。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上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和前委书记)进一部壮大了井冈山的革命力量。  从1927年10月到1929年1月,毛泽东在井冈山领导革命斗争一年零两个月时间。在这期间,毛泽东在总结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经验和自己对国际国内形势的认识基础上,首先创立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科学地解答了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之中中国红色政权能够产生、存在和发展的问题。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正确革命道路问题上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进步。但在此时,毛泽东尚未摆脱城市中心论思想的影响。当初毛泽东引兵井冈山,更多的是被迫和无奈,还不是自觉的行动。他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仅是为了保存革命力量,作为将来配合城市暴动,夺取政权的重要因素而已。为什么这样说呢?就在红四军下井冈山之前,1928年11月毛泽东代表井冈山前委写给中央的一份报告中曾明确地说过:“我们对以‘赣南为退步’的话,非经济上到了绝路,非往赣南就无法维持时,决不走此一路,万不得已时也许要往赣南,但完全是为经济计,而不是政治的意义。”①他认为,赣南地处赣江上游的偏僻山区,只能影响江西一省,政治影响远不如井冈山,对夺取中心城市政权的帮助不大,所以,不到万不得已,红四军是不到赣南去的。这证明,在井冈山,毛泽东还没有摆脱城市中心论的束缚,还未确立中国革命的中心从城市向农村转移的思想。  二、对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正确认识来源于红四军游击赣南、闽西的斗争实践。  1929年1月,为了打破敌人对井冈山根据地的第三次“会剿”,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出击赣南,实行攻势防御。红四军1月14日离开井冈山,经遂川进入赣南的上犹、崇义。1月20日,占领大余县城。因与尾追之敌交战失利,原定“围魏救赵”的计划被打破,红四军只得向赣粤边境山区撤退,后在平顶坳、崇仙圩、月子圩、吉潭等地又数次与追敌交战,皆失利,红四军只得以每日八、九十里急行军速度摆脱敌人的追击,转战于信丰、定南、安远、寻乌、会昌、瑞金等县山区。2月9日,红四军在瑞金北部的大柏地设伏,利用当地的有利地形,全歼追敌刘士毅部两个团,俘敌800余人,缴枪800多支,彻底扭转被动局面,并乘胜进占宁都县城。在宁都党组织的帮助下,得到了初步休整和补充。2月18日抵达东固革命根据地与江西红军独立第二团、第四团会师。在东固休整一星期,体力得到完全恢复。因得知井冈山已失守,原定内外线结合打破敌人“会剿”的计划已不能实现。红四军吸取红二、四团的经验,取道广昌、石城向赣闽边界挺进。于3月14日在长汀西南部的长岭寨歼灭闽西土著军阀郭风鸣的第二混成旅,击毙旅长郭凤鸣,并进占闽西重镇汀州。在汀州城筹措了大批给养,完成了部队的改编,红四军又恢复到3600多人,还帮助建立了长汀县革命委员会政权。  从1月14日下山到3月14日进占汀州,红四军在赣南、闽西地区转战整两个月,转了一个大圈,对赣南、闽西地区的自然地理,经济状况,革命基础,敌人兵力等情况都有了切身的全面的了解。毛泽东在井冈山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存在发展必须具备五个基本条件即“(1)有很好的群众;(2)有很好的党;(3)有相当力量的红军;(4)有便利于作战的地势;(5)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②在这一地区都基本具备,特别是东固根据地“用打圈子”对付敌人跟踪穷追的办法,使毛泽东深受启发,他强烈地感到在赣南、闽西地区完全能够建立新的更大规模的革命根据地。3月20日,毛泽东在长汀“辛耕别墅”主持召开了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果断地作出了“四军、五军及江西红军第二第四两团之行动,在国民党有战的初期,以赣南闽西二十余县为范围从游击战术,从发动群众以至于公开苏维埃政权割据,由此割据区域,以与湘赣边界之割据相连接”战略决策,会议还特别强调,不管形势如何发展,“惟闽西赣南一区内之由发动群众到公开割据,这一计划是决须确立,无论如何,不能放弃,因为这是前进的基础。”③  当时,蒋桂战争即将爆发,国内政治局势出现了有利于革命力量发展的新形势。红四军按照前委的这一战略部署,利用敌人无暇顾及红军的有利时机,在长汀工作一段时间后,于4月1日,返回瑞金、于都、兴国等地分兵发动群众,并帮助建立了于都、兴国、宁都三县革命政权。毛泽东还亲自指导兴国土地革命训练班,并主持制定了《兴国县土地法》,极大地推动了赣南土地革命运动健康发展和革命武装的发展壮大。同年5月和9月,红四军两次入闽,通过三打龙岩城,基本上消灭了闽西的军阀势力,极大地促进了闽西土地革命运动的蓬勃开展。经过半年多时间的努力,在红四军的帮助下,赣南闽西广大贫苦农民已广泛发动起来,土地革命深入开展,红色政权象雨后春笋一样不断涌现。至1929年底,闽西的长汀、龙岩、永定、上杭、连城、武平和赣南的瑞金、于都、兴国、赣县、宁都等县都先后建立了革命政权。1930年春,以闽西苏维埃政府和赣西南苏维埃政府成立为标志,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基本形成。1931年9月,粉碎敌人的第三次反革命“围剿”后,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1931年11月以“一苏大会”召开,成立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为标志,中央苏区正式形成。  创建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使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和“红色政权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毛泽东对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意义及其发展前景有了新的更高的认识。1929年4月毛泽东在瑞金代表红四军前委给中央的回信中,对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和作用已有了很高的评价。他针对党内一些人轻视农村根据地建设的问题,深刻地指出:“无产阶级领导是革命胜利的唯一关键。党的无产阶级基础的建立、中心区域产业支部的创造,是目前党在组织方面的重要任务;但是在同时,农村斗争的发展,小区域红色政权建立,红军的创造和扩大,尤其是帮助城市斗争,促进革命潮流高涨的重要条件。所以,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来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如果党员有这种意见,我们以为也是错误的,因为半殖民地中国的革命只有农民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的发展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④在这里,他第一次强调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农村发展壮大革命力量对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意义和作用。随即,他在认真分析了当时江西的敌我态势后,认为赣北、赣西、赣东、赣南等处,革命势力都在向前发展,这些地区红色区域的不断扩大,“就造成了包围南昌的形势。”这是毛泽东第一次把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与夺取城市政权联系起来,初步闪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重要思想火花。  实践出真知!毛泽东领导红四军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使他对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认识产生了新的飞跃。  三、东固根据地的建设经验对毛泽东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思想有很大帮助。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不断受到湘赣两省敌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造成根据地军民生活极端困难,有时连最低限度的食品也供应不足,这是毛泽东深感头痛的问题。这次红四军下山向赣南游击,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解决经济出路问题。但2月18日,到达东固革命根据地后,毛泽东发现这里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受到敌人严重摧残的境遇完成不同,这里“反动势力已驱逐了,权利完全是我们的,但公开的政权机关和固定的赤卫队都没有,邮路是照常的,商业贸易是照常的,边界所受的痛苦此地完全没有。”⑤这引起了毛泽东极大的兴趣。在东固休整期间,他认真考察东固根据地的斗争历史,详细询问了东固根据地各方面的情况,认真听取了李文林等关于东固根据地革命斗争经验的介绍。东固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经验使毛泽东深受启发。  在1927年至1929年2月南方白色政权转为暂时稳定,各根据地的红军和游击队,都遭受敌人接连不断的进剿和“会剿”,普遍受到严重损失或挫折之时,东固革命根据地却不断得到发展壮大。根据地由东固、延福等小块地方,发展到东西达34公里南北达60公里的广大范围,革命武装也由25支枪起手,稳定地发展到500支枪。这块根据地所以顺利发展的原因,就在于他们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依据客观情况,采取了一系列适合本地实际情况,适应敌强我弱客观条件的根据地建设策略。这就是公开斗争和秘密割据相结合的形式。这种形式,“敌军到来寻不到目标,党的组织和群众组织(农民协会)完全秘密着,在接近总暴动之前,这种形式是最好的,因为这种形式取得群众不致失掉群众,武装的形式不是守土的赤卫队而是游击队。”⑥“他们的战术是飘忽不定的游击,……敌人完全是奈何他们不得,用这种方法,游击区域可以很广,即是说发动群众的地点可以很多,可以在许多地方建立党和群众的秘密组织。”⑦这在敌我力量悬殊,革命力量还十分弱小的情况下,不失为是一种有利于革命力量发展的灵活策略。这与井冈山根据地受到敌人连续不断的军事进剿和经济封锁,造成严重经济困难形成鲜明的对比。善于学习、总结他人成功经验的毛泽东,深刻地感到:在敌我力量十分悬殊,群众又没有完全发动的情况下,不能象固守井冈山那样搞“固定区域的公开割据”,而应象东固根据地那样采取灵活方式进行武装割据,要用“变定不居游击政策(打圈子政策)”来对付敌人的进攻。这使毛泽东找到了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对付敌人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的有效方法,增强了他建立、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农村发展壮大革命力量,夺取全国胜利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坚定了他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思想。  四、中央九月来信和古田会议的胜利召开对毛泽东确立这一革命道路发挥了重大作用。  1929年秋,中共中央在听取红四军的情况汇报后,于1929年9月28日给红四军前委发出一封指示信。信中不仅肯定了毛泽东“在政治上比较正确”,要求维护朱德、毛泽东的领导,并明确毛泽东“应仍为前委书记”,而且还充分肯定“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这是中国革命的特征,这是中国经济基础的产物”。⑧这对毛泽东是极大的鼓舞和支持。在来信的正确指导下,1929年12月,中共红四军“九大”在上杭古田胜利召开。会议认真地总结红军创建以来党内斗争的丰富经验,统一了思想认识,一致通过了大会决议即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这个决议结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初步回答了在党员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情况下,如何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入手,保持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的问题;初步回答了在农村进行革命战争的环境中,如何将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军队,建设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会议决议在军队建设方面,明确规定了红军的性质、宗旨和任务,指出“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这个军队必须服从于无产阶级思想的领导,服务于人民革命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会议决议在党的建设方面,着重强调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性,并从红四军党组织的实际出发,全面指出了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表现、来源及纠正的办法。这次会议根据中央指示,选举产生了新的红四军前委,毛泽东重新当选为前委书记,红四军党内达到空前的团结,战斗力大大加强。  中央的指示信和这次会议形成的决议,进一步清除了在农村发展革命力量思想障碍,使毛泽东能集中精力思考如何加快革命力量发展的问题。他回顾在赣南、闽西地区一年时间革命斗争过程,看到这一地区革命力量的迅速发展和红军力量的壮大,看到广大农民群众革命斗争的无穷力量,看到当地红色政权的日益巩固和赣南、闽西根据地不断扩大,与在中心城市革命力量屡屡遭受挫形成鲜明对照。这使他进一步看到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革命力量,取得革命胜利的光明前景,毛泽东走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思想已开始形成。  1930年新年伊始,他在给红四军一纵队司令员林彪的复信中明确指出,那种“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是于中国革命实情不适合的。”⑨这是因为中国是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由此就发生统治阶级内部长期混战的现象,有了红军和游击队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有了在四周白色政权中小块红色区域存在和发展的可能;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即局部地区内的革命政权)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必然结果,并且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重要因素。他批评把坚持无产阶级领导与发挥农民的革命主力军作用对立起来的观点,重申1929年4月红四军前委复中央信中提出的中国革命只有农民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发展超过工人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思想。他总结了各地红军、游击队和革命根据地建设的经验,指出执行“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不能完成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任务,必须采取“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是经由乡赤卫队、区赤卫队、县赤卫总队、地方红军直至正规红军这样一套办法的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革命斗争路线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并且强调“必须这样,才能树立全国革命群众的信仰,如苏联之于全世界然。必须这样,才能给反动统治阶级以甚大的困难,动摇其基础而促进其内部的瓦解。也必须这样,才能真正地创造红军,成为将来大革命的主要工具。总而言知,必须这样,才能促进革命的高潮。” ⑩这在实际上,提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在农村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深入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思想。以毛泽东给林彪的这封党内通信(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发表为标志,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思想已从实践上升为理论。  综上所述,中国革命走上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是毛泽东领导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出来的。没有创建中央根据地的伟大斗争实践,就不会有对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也就不会有中国正确革命道路产生。她再一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正确认识来源于实践的基本原理完全正确。  注释:  ①《井冈山前委对中央的报告》(1928年11月20日),见1948年东北书店发行《毛泽东选集》第511——543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57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③《红四军前委关于攻克汀州及四、五军江西红二、四团行动方针等问题向福建省委和中央的报告》(1929年3月20日),见《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中册。  ④《前委致中央的信》(1929年4月5日),见《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中册。  ⑤⑥⑦《中共湘赣边界特委报告》(1929年6月6日),见《湘赣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册。  ⑧《中共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1929年9月28日),见《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5册第447页。  ⑨⑩《毛泽东选集》第97——99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近代救国探索道路论文

中国近代史上中国社会各阶级是怎样探索救国道路的近代历史上中国不同的阶级都曾探索过救国救亡的道路:一、地主阶级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翻译并介绍了大量的西方著作魏源:编著《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对闭关自守的传统观念给予了冲击洋务派(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练兵方法,建设近代化国防,他们打出“自强、求富”的口号,先后创办了一批军事和民用工业最终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对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二、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提出变法图存,仿照日本明治维新,展开一场资产阶级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戊戌变法运动,想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最终变法失败,但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变法图强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革命派(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主张用武力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最终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先进的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高举“民主、科学”的两面大旗,开展了一场新文化运动,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落网,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三、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们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的建立最终结束了中国近代的耻辱的历史,中国人们从此站立起来,中国走向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道路

(1)地主阶级:①改革派: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②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发动洋务运动(2)农民阶级:①太平天国运动中提出《资政新篇》;②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3)民族资产阶级:①早期维新派:经济上主张发展工商业,进行商战;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②维新派与戊戌变法。(同上)③革命派辛亥革命及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同盟会纲领:三民主义(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民族主义是前提、 民权主义(民主共和;三权分立)是核心、民生主义(经济)是补充。④激进民主主义者与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

一看就是湖美的 = =

中国近代化的早期探索,充满了艰辛与曲折。近代化的探索之路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挽救民族危亡的历程。探索不断深入,虽然这些探索最终没有取得成功。但是前人的努力,为中国近代化发展开辟了道路,指明了方向,打下了基础。后来人也是深刻汲取前辈的经验教训上,才取得成功的。

近代中国道路的探索论文摘要

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道路。这条与苏联十月革命完成不同,具有开创性的革命道路,被后人称之为“井冈山道路”。但这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却不是在井冈山,而是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形成的。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斗争的实践经验深入分析、思考,不断提炼,进行理论概括而逐步形成的。她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过程密切相关,是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践经验的结晶。  一、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始于井冈山,但未能在井冈山完成。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道路该怎么走?这是全党都在思考的问题。众所周知,苏联十月革命是以城市为中心,无产阶级是首先在中心城市发动工人武装暴动,夺取革命政权的。受这一革命成功经验的影响,幼年的中国共产党没有正确地对待苏联革命经验,而是机械地把苏联革命的成功经验照搬过来,效仿苏俄十月革命,把革命中心定位在大城市。随即领导、发动了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一系列城市武装起义。但这些起义,在强大敌人的围攻下,都先后归于失败。实践证明,中国革命不能简单地模仿苏联革命的模式。一部分善于思考的共产党人开始探索新的革命道路。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内探索新的革命道路的杰出为代表。  1927年秋,毛泽东等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在起义军进攻长沙周围的几个城市遭受挫折后,他没有附和大多数人继续攻打长沙的主张,而是说服其他的起义领导人,毅然将起义部队带到罗宵山脉中段农村,保存革命力量。接着,他又成功地取得了井冈山农民武装王佐、袁文才的支持和帮助,在井冈山站稳了脚跟。随即在井冈山区领导农民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实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政权,赢得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这在实践上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湘赣边界山村正是敌人统治力量的薄弱地区,工农武装和革命力量获得了较快的发展。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上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和前委书记)进一部壮大了井冈山的革命力量。  从1927年10月到1929年1月,毛泽东在井冈山领导革命斗争一年零两个月时间。在这期间,毛泽东在总结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经验和自己对国际国内形势的认识基础上,首先创立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科学地解答了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之中中国红色政权能够产生、存在和发展的问题。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正确革命道路问题上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进步。但在此时,毛泽东尚未摆脱城市中心论思想的影响。当初毛泽东引兵井冈山,更多的是被迫和无奈,还不是自觉的行动。他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仅是为了保存革命力量,作为将来配合城市暴动,夺取政权的重要因素而已。为什么这样说呢?就在红四军下井冈山之前,1928年11月毛泽东代表井冈山前委写给中央的一份报告中曾明确地说过:“我们对以‘赣南为退步’的话,非经济上到了绝路,非往赣南就无法维持时,决不走此一路,万不得已时也许要往赣南,但完全是为经济计,而不是政治的意义。”①他认为,赣南地处赣江上游的偏僻山区,只能影响江西一省,政治影响远不如井冈山,对夺取中心城市政权的帮助不大,所以,不到万不得已,红四军是不到赣南去的。这证明,在井冈山,毛泽东还没有摆脱城市中心论的束缚,还未确立中国革命的中心从城市向农村转移的思想。  二、对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正确认识来源于红四军游击赣南、闽西的斗争实践。  1929年1月,为了打破敌人对井冈山根据地的第三次“会剿”,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出击赣南,实行攻势防御。红四军1月14日离开井冈山,经遂川进入赣南的上犹、崇义。1月20日,占领大余县城。因与尾追之敌交战失利,原定“围魏救赵”的计划被打破,红四军只得向赣粤边境山区撤退,后在平顶坳、崇仙圩、月子圩、吉潭等地又数次与追敌交战,皆失利,红四军只得以每日八、九十里急行军速度摆脱敌人的追击,转战于信丰、定南、安远、寻乌、会昌、瑞金等县山区。2月9日,红四军在瑞金北部的大柏地设伏,利用当地的有利地形,全歼追敌刘士毅部两个团,俘敌800余人,缴枪800多支,彻底扭转被动局面,并乘胜进占宁都县城。在宁都党组织的帮助下,得到了初步休整和补充。2月18日抵达东固革命根据地与江西红军独立第二团、第四团会师。在东固休整一星期,体力得到完全恢复。因得知井冈山已失守,原定内外线结合打破敌人“会剿”的计划已不能实现。红四军吸取红二、四团的经验,取道广昌、石城向赣闽边界挺进。于3月14日在长汀西南部的长岭寨歼灭闽西土著军阀郭风鸣的第二混成旅,击毙旅长郭凤鸣,并进占闽西重镇汀州。在汀州城筹措了大批给养,完成了部队的改编,红四军又恢复到3600多人,还帮助建立了长汀县革命委员会政权。  从1月14日下山到3月14日进占汀州,红四军在赣南、闽西地区转战整两个月,转了一个大圈,对赣南、闽西地区的自然地理,经济状况,革命基础,敌人兵力等情况都有了切身的全面的了解。毛泽东在井冈山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存在发展必须具备五个基本条件即“(1)有很好的群众;(2)有很好的党;(3)有相当力量的红军;(4)有便利于作战的地势;(5)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②在这一地区都基本具备,特别是东固根据地“用打圈子”对付敌人跟踪穷追的办法,使毛泽东深受启发,他强烈地感到在赣南、闽西地区完全能够建立新的更大规模的革命根据地。3月20日,毛泽东在长汀“辛耕别墅”主持召开了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果断地作出了“四军、五军及江西红军第二第四两团之行动,在国民党有战的初期,以赣南闽西二十余县为范围从游击战术,从发动群众以至于公开苏维埃政权割据,由此割据区域,以与湘赣边界之割据相连接”战略决策,会议还特别强调,不管形势如何发展,“惟闽西赣南一区内之由发动群众到公开割据,这一计划是决须确立,无论如何,不能放弃,因为这是前进的基础。”③  当时,蒋桂战争即将爆发,国内政治局势出现了有利于革命力量发展的新形势。红四军按照前委的这一战略部署,利用敌人无暇顾及红军的有利时机,在长汀工作一段时间后,于4月1日,返回瑞金、于都、兴国等地分兵发动群众,并帮助建立了于都、兴国、宁都三县革命政权。毛泽东还亲自指导兴国土地革命训练班,并主持制定了《兴国县土地法》,极大地推动了赣南土地革命运动健康发展和革命武装的发展壮大。同年5月和9月,红四军两次入闽,通过三打龙岩城,基本上消灭了闽西的军阀势力,极大地促进了闽西土地革命运动的蓬勃开展。经过半年多时间的努力,在红四军的帮助下,赣南闽西广大贫苦农民已广泛发动起来,土地革命深入开展,红色政权象雨后春笋一样不断涌现。至1929年底,闽西的长汀、龙岩、永定、上杭、连城、武平和赣南的瑞金、于都、兴国、赣县、宁都等县都先后建立了革命政权。1930年春,以闽西苏维埃政府和赣西南苏维埃政府成立为标志,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基本形成。1931年9月,粉碎敌人的第三次反革命“围剿”后,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1931年11月以“一苏大会”召开,成立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为标志,中央苏区正式形成。  创建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使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和“红色政权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毛泽东对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意义及其发展前景有了新的更高的认识。1929年4月毛泽东在瑞金代表红四军前委给中央的回信中,对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和作用已有了很高的评价。他针对党内一些人轻视农村根据地建设的问题,深刻地指出:“无产阶级领导是革命胜利的唯一关键。党的无产阶级基础的建立、中心区域产业支部的创造,是目前党在组织方面的重要任务;但是在同时,农村斗争的发展,小区域红色政权建立,红军的创造和扩大,尤其是帮助城市斗争,促进革命潮流高涨的重要条件。所以,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来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如果党员有这种意见,我们以为也是错误的,因为半殖民地中国的革命只有农民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的发展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④在这里,他第一次强调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农村发展壮大革命力量对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意义和作用。随即,他在认真分析了当时江西的敌我态势后,认为赣北、赣西、赣东、赣南等处,革命势力都在向前发展,这些地区红色区域的不断扩大,“就造成了包围南昌的形势。”这是毛泽东第一次把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与夺取城市政权联系起来,初步闪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重要思想火花。  实践出真知!毛泽东领导红四军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使他对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认识产生了新的飞跃。  三、东固根据地的建设经验对毛泽东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思想有很大帮助。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不断受到湘赣两省敌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造成根据地军民生活极端困难,有时连最低限度的食品也供应不足,这是毛泽东深感头痛的问题。这次红四军下山向赣南游击,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解决经济出路问题。但2月18日,到达东固革命根据地后,毛泽东发现这里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受到敌人严重摧残的境遇完成不同,这里“反动势力已驱逐了,权利完全是我们的,但公开的政权机关和固定的赤卫队都没有,邮路是照常的,商业贸易是照常的,边界所受的痛苦此地完全没有。”⑤这引起了毛泽东极大的兴趣。在东固休整期间,他认真考察东固根据地的斗争历史,详细询问了东固根据地各方面的情况,认真听取了李文林等关于东固根据地革命斗争经验的介绍。东固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经验使毛泽东深受启发。  在1927年至1929年2月南方白色政权转为暂时稳定,各根据地的红军和游击队,都遭受敌人接连不断的进剿和“会剿”,普遍受到严重损失或挫折之时,东固革命根据地却不断得到发展壮大。根据地由东固、延福等小块地方,发展到东西达34公里南北达60公里的广大范围,革命武装也由25支枪起手,稳定地发展到500支枪。这块根据地所以顺利发展的原因,就在于他们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依据客观情况,采取了一系列适合本地实际情况,适应敌强我弱客观条件的根据地建设策略。这就是公开斗争和秘密割据相结合的形式。这种形式,“敌军到来寻不到目标,党的组织和群众组织(农民协会)完全秘密着,在接近总暴动之前,这种形式是最好的,因为这种形式取得群众不致失掉群众,武装的形式不是守土的赤卫队而是游击队。”⑥“他们的战术是飘忽不定的游击,……敌人完全是奈何他们不得,用这种方法,游击区域可以很广,即是说发动群众的地点可以很多,可以在许多地方建立党和群众的秘密组织。”⑦这在敌我力量悬殊,革命力量还十分弱小的情况下,不失为是一种有利于革命力量发展的灵活策略。这与井冈山根据地受到敌人连续不断的军事进剿和经济封锁,造成严重经济困难形成鲜明的对比。善于学习、总结他人成功经验的毛泽东,深刻地感到:在敌我力量十分悬殊,群众又没有完全发动的情况下,不能象固守井冈山那样搞“固定区域的公开割据”,而应象东固根据地那样采取灵活方式进行武装割据,要用“变定不居游击政策(打圈子政策)”来对付敌人的进攻。这使毛泽东找到了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对付敌人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的有效方法,增强了他建立、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农村发展壮大革命力量,夺取全国胜利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坚定了他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思想。  四、中央九月来信和古田会议的胜利召开对毛泽东确立这一革命道路发挥了重大作用。  1929年秋,中共中央在听取红四军的情况汇报后,于1929年9月28日给红四军前委发出一封指示信。信中不仅肯定了毛泽东“在政治上比较正确”,要求维护朱德、毛泽东的领导,并明确毛泽东“应仍为前委书记”,而且还充分肯定“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这是中国革命的特征,这是中国经济基础的产物”。⑧这对毛泽东是极大的鼓舞和支持。在来信的正确指导下,1929年12月,中共红四军“九大”在上杭古田胜利召开。会议认真地总结红军创建以来党内斗争的丰富经验,统一了思想认识,一致通过了大会决议即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这个决议结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初步回答了在党员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情况下,如何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入手,保持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的问题;初步回答了在农村进行革命战争的环境中,如何将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军队,建设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会议决议在军队建设方面,明确规定了红军的性质、宗旨和任务,指出“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这个军队必须服从于无产阶级思想的领导,服务于人民革命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会议决议在党的建设方面,着重强调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性,并从红四军党组织的实际出发,全面指出了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表现、来源及纠正的办法。这次会议根据中央指示,选举产生了新的红四军前委,毛泽东重新当选为前委书记,红四军党内达到空前的团结,战斗力大大加强。  中央的指示信和这次会议形成的决议,进一步清除了在农村发展革命力量思想障碍,使毛泽东能集中精力思考如何加快革命力量发展的问题。他回顾在赣南、闽西地区一年时间革命斗争过程,看到这一地区革命力量的迅速发展和红军力量的壮大,看到广大农民群众革命斗争的无穷力量,看到当地红色政权的日益巩固和赣南、闽西根据地不断扩大,与在中心城市革命力量屡屡遭受挫形成鲜明对照。这使他进一步看到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革命力量,取得革命胜利的光明前景,毛泽东走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思想已开始形成。  1930年新年伊始,他在给红四军一纵队司令员林彪的复信中明确指出,那种“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是于中国革命实情不适合的。”⑨这是因为中国是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由此就发生统治阶级内部长期混战的现象,有了红军和游击队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有了在四周白色政权中小块红色区域存在和发展的可能;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即局部地区内的革命政权)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必然结果,并且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重要因素。他批评把坚持无产阶级领导与发挥农民的革命主力军作用对立起来的观点,重申1929年4月红四军前委复中央信中提出的中国革命只有农民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发展超过工人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思想。他总结了各地红军、游击队和革命根据地建设的经验,指出执行“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不能完成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任务,必须采取“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是经由乡赤卫队、区赤卫队、县赤卫总队、地方红军直至正规红军这样一套办法的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革命斗争路线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并且强调“必须这样,才能树立全国革命群众的信仰,如苏联之于全世界然。必须这样,才能给反动统治阶级以甚大的困难,动摇其基础而促进其内部的瓦解。也必须这样,才能真正地创造红军,成为将来大革命的主要工具。总而言知,必须这样,才能促进革命的高潮。” ⑩这在实际上,提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在农村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深入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思想。以毛泽东给林彪的这封党内通信(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发表为标志,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思想已从实践上升为理论。  综上所述,中国革命走上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是毛泽东领导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出来的。没有创建中央根据地的伟大斗争实践,就不会有对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也就不会有中国正确革命道路产生。她再一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正确认识来源于实践的基本原理完全正确。  注释:  ①《井冈山前委对中央的报告》(1928年11月20日),见1948年东北书店发行《毛泽东选集》第511——543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57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③《红四军前委关于攻克汀州及四、五军江西红二、四团行动方针等问题向福建省委和中央的报告》(1929年3月20日),见《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中册。  ④《前委致中央的信》(1929年4月5日),见《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中册。  ⑤⑥⑦《中共湘赣边界特委报告》(1929年6月6日),见《湘赣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册。  ⑧《中共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1929年9月28日),见《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5册第447页。  ⑨⑩《毛泽东选集》第97——99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近现代史上几种经济成分演变过程:1、封建自然经济特点:(1) 表现为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2) 具有分散性、封闭性和保守性、是和商品经济相对立的经济形态。(3) 是晚清及北洋军阀统治的经济基础。/2、演变过程:(1) 开始解体: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东南沿海纺织业受到很大冲击,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2) 进一步解体: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获得更多的特权,商品输出规模扩大,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自然经济解体已由沿海扩展到内地,中国日益沦为西方原料产地及商品销售市场。

  • 索引序列
  • 近代中国道路的探索论文选题
  • 近代中国道路的探索论文题目
  • 近代中国道路的探索论文
  • 中国近代救国探索道路论文
  • 近代中国道路的探索论文摘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