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甘肃林业科技杂志官网

甘肃林业科技杂志官网

发布时间:

甘肃林业科技杂志官网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不错。是中国西北地区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林业类高等职业院校,也是全国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中唯一的林业高职学院。

飞秒检测发现主要有国内农药较好的有:农药学学报、植物保护学报,这两个都是一级核心期刊了,国内首选这两个。做农药环境和残留方面的文章是比较容易发,做制剂加工的文章属于应用性较强的,发到以上两个学报,不是太容易,不过有创新点还是可以发的。还有就是《农药》期刊,这是沈阳化工研究院出版的,也是核心期刊,这个期刊在农药学中影响也是不错的,应用性的文章可以发表。

“985工程”是我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高等教育建设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是以国家和行业发展急需的重点领域和重大需求为导向,围绕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学科前沿,加大学科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学科交叉,大力提高建设学科的科技创新能力和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瓶颈问题的能力而开始进行的国家级教育建设工程。北京大学教育部、北京市7清华大学教育部、北京市7复旦大学教育部、上海市7南京大学教育部、江苏省7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部、上海市7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安徽省7西安交通大学教育部、陕西省9浙江大学教育部、浙江省11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威海,深圳)国防科工委、教育部、黑龙江省,山东省,广东省11北京理工大学工业与信息化部、教育部、北京市9南开大学教育部、天津市12天津大学教育部、天津市12华南理工大学教育部、广东省1中山大学教育部、广东省1山东大学教育部、山东省2华中科技大学教育部、湖北省、武汉市2吉林大学教育部、吉林省2厦门大学教育部、福建省、厦门市2武汉大学教育部、湖北省2东南大学教育部、江苏省2中国海洋大学教育部、山东省、国家海洋局、青岛市2湖南大学教育部、工业与信息化部、湖南省2中南大学教育部、工业与信息化部、湖南省2西北工业大学工信部、教育部、陕西省、西安市4大连理工大学教育部、辽宁省、大连市8重庆大学教育部、重庆市9四川大学教育部、四川省9电子科技大学教育部、工业与信息化部、四川省、四川成都市9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业与信息化部、教育部、北京市9兰州大学教育部、甘肃省12东北大学教育部、辽宁省、沈阳市1同济大学教育部、上海市6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部、北京市8中国人民大学教育部、北京市9

呵呵  你不是在开玩笑把  我建议你到甘肃林业网上搜索啊  天水市林业局行政执法依据  浏览字体:大 中 小  中国沙棘资源开发利用20年历程分析  李敏  (黄河上中游管理局 陕西 西安 710021)  (此文刊载在《沙棘》杂志2005年第二期1-5页)  摘要: 20年来,我国的沙棘资源开发利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沙棘资源面积增加了一倍,凸现了“突破口”效应,加快了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的治理;加工利用形成了新的产业,沙棘知名度大大提高,在大部分省区获得认可,在西部大开发中得到了重视,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伴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我国沙棘资源开发利用不可避免地具有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双重属性。本文采用反映计划经济体制的政府行为指标和反映市场经济体制的专利数量来分析20年的发展历程,将我国沙棘资源开发利用20年的历程划分为宣传发动阶段、全面突破阶段和市场引导阶段。20年的我国沙棘资源开发利用从计划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到市场经济发展模式,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形式,达到了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的“双赢”,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代潮流,顺应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了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沙棘 开发利用 历程  1 前言  50多年来,我国为了治理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为了促进老少边贫地区的经济发展,示范推广了大量的植物品种,但多数没有形成规模,没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够推广到全国,持续20年的发展,产生巨大生态和经济效益,甚至在世界产生影响的,除了沙棘,绝无仅有。以下对20年的沙棘资源开发利用历程做一简要分析,剖析我国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轨迹,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  20年来,我国的沙棘资源开发利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沙棘资源面积增加了一倍,加工利用形成了新的产业,沙棘知名度大大提高,在大部分省区获得认可;凸现“突破口”效应,加快了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的治理;在西部大开发中得到了重视,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20年的我国沙棘资源开发利用在国家改革开放持续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伴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经历了政府机构改革、加入WTO、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治理沙尘暴等政治、经济、环境的重大事件。因此,我国沙棘资源开发利用不仅遵循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波浪前进,曲折发展”的规律,而且不可避免地具有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双重属性。  在我国现行的体制下,成立机构、召开大型会议等是典型的计划经济政府行为;专利制定的建立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为此,本文采用反映计划经济体制的政府行为指标和反映市场经济体制的专利数量来分析20年的发展历程。  2 20年发展历程总述  统计1985-2004年国家、流域机构、省区成立沙棘组织协调机构、召开全国沙棘工作会议、现场会议、产品展示会议、学术会议;沙棘专业委员会会议;流域沙棘(培训、工作)会议;国内召开的国际沙棘会议和组团出国培训考察、接待国外政府(国际组织)考察团等反映政府行为的资料,以该年度发生这些事件的次数,做出图1。  从图1看出,20年来,反映政府行为事件的数量不仅波动较大,而且呈下降趋势。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政府行为减少的数量是年数(1、2……20)的负的26倍。其中1986年成立机构、召开会议等反映政府行为的事件达12起,是20年中最多的一年,1987年为11起,数量为第二,1986和1987年政府行为事件占20年总量的24%。在我国以计划经济为主体的经济体制条件下,这些政府行为极大地促进了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  20世纪末期以来,全国性的会议大幅度减少,涉及加工利用的全国会议几乎没有。其中2004年一次会议也没有召开。全国性会议的减少,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计划经济政府行为在沙棘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逐渐淡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因此也对沙棘资源开发利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专利制度作为市场经济体制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市场经济发展的特点,因此沙棘专利的数量变化一方面反映了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市场经济属性,同时也反映了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状况,  作者统计了1985-2003年的沙棘专利数量(因检索专利资料时,2004年的沙棘专利没有全部公布,因此本文没有采用2004年的沙棘专利数量数据,避免造成分析结果的偏差)。从图2可以看出,沙棘专利数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1993年和2000年显现出两个高峰,其中2000年的专利数量达到37项,包括软硬饮料、食品、化妆品、保健品、药物、生产工艺设备,以及产品包装等门类。  采用回归方法,进一步分析沙棘专利的变化趋势,发现,沙棘专利数量的变化呈指数增加趋势,而且具有较高的相关关系,这说明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市场经济属性越来越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推动了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  综合以上图1和图2,做出图3。从图3可以看出,我国沙棘资源开发利用20年来在国家政治、经济,以及自然气候的影响下,不断波动、起伏,甚至大起大落。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做出发展趋势线,可以看出,近20年的历程从总体上仍然呈现出持续发展的趋势。  3 20年发展历程分阶段论述  根据以上计划经济政府行为和市场经济专利技术的增减变化过程,结合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实际,可以将20年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宣传发动阶段,全面突破阶段,市场引导阶段。  1宣传发动阶段(1985-1988年)  1985年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时任水电部部长的钱正英同志向中央提交了《以开发沙棘资源作为加速黄土高原治理的一个突破口》的报告,得到了中央领导的支持,其后时任水电部中国水利实业开发总公司总经理的纽茂生同志携带钱正英部长的亲笔信,前往山西、陕西、辽宁、河北、甘肃、宁夏、内蒙古等省区调查了解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情况。1986年有关流域机构和省区分别成立了沙棘办公室,推动各地沙棘资源开发利用。在强大的政府行为推动下,1986年全国建立加工利用企业90多家,年加工能力达到44900t;完成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初步查清了资源状况。同年9月由水电部、林业部和山西省联合召开了全国沙棘开发利用经验交流会,原水电部、林业部、轻工业部、卫生部、商业部、国家医药管理局、国家体委、中国土畜产进出口总公司和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新闻媒体的18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交流了经验,互通了信息,明确了方向,坚定了信心,对促进沙棘资源的开发利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1987年全国沙棘协调办公室和有关单位联合召开了6次不同类型的全国性会议,分别是:3月全国沙棘协调办公室和中国工商经济开发公司在北京举办的沙棘产品贸易洽谈会、3月全国沙棘协调办公室和国际商场在天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5月全国沙棘协调办公室和国家科委在青岛召开的沙棘综合利用新技术推广会、10月全国沙棘协调办公室和林业部造林经营司、水电部中国水利实业开发总公司在建平召开的沙棘资源现场会、12月在陕西杨陵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沙棘科研学术会议、12月全国沙棘协调办公室、轻工部、水电部、林业部联合召开的第二次沙棘产品质量评议会。这些会议从组织领导、资源建设、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科学研究和宣传推广等方面宣传了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成果,推动了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  经过两年多的宣传发动,各地创办了以生产饮料等初级产品为主的加工厂近100家;黄河水利委员会沙棘办公室在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选择16个县(旗)开展了沙棘资源建设试点工作;1988年世界第一份沙棘专业杂志――《沙棘》在中国诞生。  1988年3月在西安召开了沙棘专业委员会常委扩大会议,会议对两年来的沙棘开发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沙棘开发已经在全国普遍推开,开发内容逐渐深化,资源建设已被各界重视,科研与生产结合初见成效;钱正英同志提出的以开发沙棘作为治理黄土高原突破口的建议正在实现;全国沙棘资源开发利用在中央有关部委和各级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下,经过短短两年的宣传发动,达到了开发利用的高潮。  2全面突破阶段(1989-1998年)  1 1989年,在国际大气候和国内改革方针调整的影响下,市场出现疲软,一些产品销减少,影响了沙棘的开发利用。  1990年7月在山西五台山召开沙棘专业委员会常委扩大会议,会议分析了沙棘开发利用形势,讨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研究了如何提高沙棘开发的经济效益,确定了下一步宏观指导思想,提出了“八五”期间的开发利用战略决策。1990年12月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了第二届全国沙棘开发利用工作会议。这是在我国沙棘开发利用事业由起步阶段转入攻坚阶段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时任水利部副部长的钮茂生同志在会上做了“为国分忧,为民造福,大力发展沙棘事业”的工作报告。表彰了“七五”期间在沙棘开发利用中作出突出成绩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会议指出:虽然我们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但问题和机遇同在,困难和希望并存,只要坚定信念,持之以恒,积极工作,踏实稳步地向前发展,沙棘开发利用事业就一定会取得更大成绩。本次会议为使沙棘开发利用事业走出低谷,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92年在以沙棘油为龙头的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方面突破性的进展,1993年下半年沙棘资源建设和加工利用获得了新的活力,发展速度显著加快:沙棘种植区域得到扩大,新建和成立了一批加工销售企业,开发了一些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呈现出第二次沙棘资源开发利用高潮。  2 从1989年开始我国沙棘资源开发利用进入全面突破阶段,其主要标志是:资源建设蓬勃发展,加工利用产销两旺,科学研究硕果累累,国际交流成效显著。  在沙棘资源建设方面,黄委沙棘办公室实施的沙棘治理砒沙岩工程获得成功,1993年水利部在东胜市召开了沙棘资源建设现场会,宣传推广沙棘治理砒沙岩的成果。1995年5月在西安成立了“全国沙棘资源基地建设联谊会”。1997年7月 UNDP援助中国沙棘开发项目在北京启动。1997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与玻利维亚经济发展部签署沙棘种植合作备忘录。在总结沙棘治理砒沙岩成果的基础上,1998年9月国家计委立项的“晋陕蒙砒砂岩沙棘生态工程”正式启动。  在此期间,统计全国沙棘种植面积达到每年7万hm2,其中黄土高原地区年统计种植面积5万hm2以上,占同期黄土高原年代水土保持造林面积的10%左右;涌现出一批以种植沙棘加快治理水土流失的典型。资源建设初现“突破口”效应,。  在加工利用与市场开拓方面,加工企业数量剧增,生产企业遍布全国;产品种类增加,产量上升,质量提高,加工层次深化;市场迅速扩大,沙棘产品广为人知,一些产品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国际市场得到开拓,产品出口遍及亚洲、欧洲、美洲;加工效应显著提高。  1992年在社会各界、国内各类刊物对沙棘油药用效果宣传力度加大,特别是《人民日报》等刊物的宣传,使全社会提高了对沙棘油医疗保健作用的认识,使沙棘油市场得到迅速开拓。沙棘油的加工从上半年的每公斤100多元还卖不出去,到下半年每公斤零售价超过500元还供不应求。从此以后,虽然沙棘油的价格几经变化,有所降低,但至今仍保持在较高的价位。在沙棘油高价格的刺激下,沙棘油生产得到各地企业的重视,使沙棘油的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和加工生产得到较大的促进。1992年出现的第二次开发利用高潮就是在以沙棘油为龙头的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方面产生突破的形势下形成的。  为了规范沙棘油和其他沙棘产品的生产,1994年6月全国沙棘协调办公室,发布了沙棘籽油(HB/QS002—94)和沙棘果油(HB/QS001—94)全国行业标准。1995年3月水利部批准成立全国沙棘产品检测中心。1995年12月全国沙棘企业联谊会在京成立并召开了第一次年会。  在科学研究方面,完成了全国性沙棘资源普查,掌握了我国沙棘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沙棘属植物新分类体系,得到国际沙棘界的认可;选育出中国第一代经过改良的沙棘品种,建立了中国沙棘引种、选种、育种和良种繁育体系;以治理严重水土流失为目的,大面积种植人工沙棘林,成套技术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大面积种植沙棘获得成功;对沙棘属植物生理生化特征特性有了进一步认识,以沙棘药用有效成分为主要原料的医药保健品研制有了长足发展。  在沙棘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最主要的成果是沙棘良种选育。该研究成果为中国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获得了最高国家奖励。1986年黄委天水水保站开始沙棘的引种和育种工作。1988年黄委沙棘办在黄河中游地区扩大对产自新疆的中亚沙棘(蒙古沙棘)的引种区域。1991年黄委沙棘办与中国林业科学院协作,在黄河中游地区选择东胜、离石、磴口、西峰、绥德、永寿等试验点,开展沙棘良种选育研究,1995年沙棘育种课题在北京通过林业部组织的鉴定,认为该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与此同时,在辽宁阜新、陕西永寿、内蒙古东胜等地的育种研究也先后完成并通过了鉴定。这些研究项目培育出沙棘良种13个,包括以采果为主的经济型品种,以园林绿化为主的观赏型品种,以放牧和草原改良为主的生态经济型品种,以保持水土为主的生态型品种。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园艺研究所1994~1997年完成了国家外专局下达的引进俄罗斯大果沙棘良种及技术项目,其引进俄罗斯大果沙棘优良品种38个。1997年沙棘遗传改良系统研究获得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该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至此,历经十年的我国第一代沙棘良种选育工作以显赫的成果完成。  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1989年10月首届国际沙棘学术交流会议在陕西西安举行,会议提出了建立国际沙棘研究培训中心的倡议。 1991年联合国资助青海“妇女参与发展”项目开发沙棘取得进展。1993年我国组织了迄今为止最大的代表团参加在俄罗斯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沙棘学术交流会,进一步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成就,为确立中国在世界沙棘开发中的主导地位奠定了基础。  1995年在中国召开国际沙棘研讨会,与会各国专家一致同意在中国北京成立国际沙棘研究培训中心,并签署了在中国北京成立国际沙棘研究培训中心、促进国际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北京宣言》。《北京宣言》肯定了中国在沙棘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成就,确立了中国在世界沙棘界的主导地位。  1998年联合国开发署援助“中国沙棘开发”项目投入实施,该项目主要包括三部分:提高沙棘研究示范和培训的能力;增强农户的沙棘种植和开发的能力;提高组织、协调及研究管理的能力。通过项目的实施,增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诸如加拿大、芬兰、俄罗斯等国的交流与合作。  3市场引导阶段(1999年以后)  1 随着又一轮政府机构的改革,1998年以后,各级各地沙棘办公室先后停止活动,1997年5月中编办批准全国沙棘协调办公室更名为水利部沙棘开发管理中心,成为水利部正式的事业单位,政府职能淡化,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政府行为减弱,与此同时,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完善的大背景下,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市场机制不断发育,继续推动了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  2 1999年以来6年批准沙棘专利139项,占20年专利数量的3%。不仅沙棘加工产品、技术、设备申报专利,而且沙棘资源建设的技术也申报专利。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2002年发明了构建沙棘联合共生体方法,该发明2004年1月7日公开,专利号为02132424。该方法以沙棘为宿主植物的VA菌根真菌聚丛球囊霉(Gaggregatum)与沙棘为宿主植物的弗兰克氏放线菌共同接种于沙棘形成沙棘联合共生体。本发明形成的联合共生体提高沙棘的抗逆性,增强宿主植物沙棘的适应性,能够较好地应用于今后的造林引种、育苗及经济林等生产实践中,尤其是逆境条件下的造林与复垦;同时在促进沙棘生长,沙棘病虫害的防治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丰富和发展了联合共生理论。  宁夏银川市蓝天实用技术研究所2002年发明了同穴乔灌混交种植方法,该发明2003年6月18日公开,专利号为02160200。该方法应用于水土保持、治理沙漠和荒山等生态建设,不挤占有效耕地、不需平整土地、不需建造灌溉渠系,不用破坏地形地貌及现有植被,投资小,见效大。  3 在资源建设方面,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与企业大规模生产相结合,“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得到推广,资源建设持续发展。水利部沙棘中心实施的砒沙岩沙棘种植项目采用这种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据该中心负责人介绍,1998年“晋陕蒙砒砂岩区沙棘生态工程”启动实施,该项目由沙棘中心作为项目法人具体组织实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行了项目法人制、工程承包制和“政府+公司+农户”的管理机制。确保种植任务能够放的下,沙棘果实能够收的上,为项目的进一步开展积累了经验,打好了基础。  目前有许多沙棘产品加工企业,不仅生产沙棘产品,也重视沙棘资源建设。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天骄资源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是以沙棘种植、研究开发及沙棘产品生产为主的企业。公司的经营宗旨是大力开展沙棘产品,带动沙棘资源建设,走公司加农户的路子,实现农民增收、生态环境改善、企业长足发展,即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三赢的目标。从1996年开始生产天骄牌沙棘醋和开发沙棘产品以来,先后获国家三项专利技术目前已形成沙棘良种试验、育苗、种植及沙棘产品开发生产、经营一条龙的内蒙第二家从事沙棘开发利用的企业。公司在距东胜30公里处建立柴登万亩沙棘原料基地,经过建设将形成公司连基地、基地连农户、农户受益于基地的大果沙棘样板基地。使其达到改善生态环境、农牧民增收和企业发展的"三赢"模式。  右玉县通过“封育、天然林改造、人工种植、发展人工种植园”四种方法,使全县不同覆盖度的沙棘林发展到30万亩,沙棘基地可结果12000余吨,产籽2100吨。在此基础上,右玉县组建了年产沙棘系列产品500吨的绿都食品饮料公司,年利税20多万元。同时组建了以沙棘秆为原料,年产值450万元的人造板厂。1998年,右玉县和北京汇源集团联营建起年产沙棘饮料25000吨的汇源沙棘饮料公司。目前右玉县已经有各类沙棘加工企业十几家,每年为县财政增收500多万元,占财政总收入的五分之一,成为全县新的经济增长点。沙棘的生产和加工,一方面为下岗职工和农民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渠道,另一方面为广大农民每年平均增收100多元,社会效益逐年提高。  4 在良种沙棘推广方面,近年来主要通过市场行为进行繁殖推广。据笔者调查,目前我国沙棘良种扦插苗的生产能力达每年上千万株,2003年春沙棘良种苗木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黑龙江、辽宁、甘肃等省区依托地理和自然条件优势,年繁殖沙棘良种苗木均在200万株左右,成为沙棘良种苗木繁殖大省。  5 在市场销售方面,沙棘资源开发利用各个领域均充分利用有利的市场机制,大力推广销售沙棘种苗、沙棘原料、沙棘产品。经调查,我国许多沙棘科研、良种繁育、产品加工、设备制造单位和企业均通过互联网和各种广告推销产品。据分析,从《沙棘》杂志创办到2003年,沙棘广告页数量呈指数趋势增加,特别是1999年以后,广告数量大幅度增加。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沙棘产品销售单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销售行为特点。  综上所述,20年来我国沙棘资源开发利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宣传发动、全面突破、市场引导等阶段,从计划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到市场经济发展模式,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形式,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代潮流,顺应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达到了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实现了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我找到了就这么多啊  你自己找找看把  我的可以用的话就用把  不可以我可帮助你找啊  呵呵  甘肃农业大学我可是有认识的人啊

甘肃林业科技杂志官网招聘

(forestry of Gansu Province)(张汉豪)据中国1977~1981年森林资源清查统计,甘肃省森林面积为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9%,活立木总蓄积量73万立方米。全省划分七个自然区:①陇南山地亚热带、暖温带湿润区:本区的康县、武都南部和文县西南部是省内唯一生长亚热带植物的地区;小陇山、关山、西秦岭、岷山是全省的主要次生林区,树种以油松、华山松、栎类等为主;白龙江中上游是全省最主要的用材林区,树种以云杉、四川冷杉和油松等为主。②陇东黄土高原沟壑温带半湿润区:东部的子午岭是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③陇中黄土丘陵沟壑温带半干旱区:仅马啣山、兴隆山、昌岭山等几个土石山顶有些残存的次生林。④甘肃高原高寒湿润区:是甘肃优良的天然牧场,其东部洮河流域是用材林区,树种以云杉、冷杉为主。⑤河西走廊干旱区:是全省主要农业生产基地。⑥祁连山高寒半干旱区:东部属森林草原,树种以青海云杉为主;西部为荒漠草原。⑦北山温带干旱区:属干旱荒漠区。全区都是石质山岭与山间盆地相间的荒漠、戈壁和荒漠型山地,植被稀少,仅有少数胡杨、梭梭、红柳等疏林。甘肃历史上是个森林茂密,草原肥美,林牧发达的地方。古代,森林面积约占全省面积的1/3,整个陇南、祁连山地、甘南大部和陇东、陇中的山地均为原始森林所覆盖。据《汉书》记载:“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又载祁连山“多松柏五木”。直到宋代,通渭、陇西县境内仍有大面积原始森林,每年仅运往开封的大木料上万根。明代有人曾以“天晴万树排高浪”、“绝顶青青立马看”的诗句来赞咏兰州皋兰山的丰富森林。但是后来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和不合理的樵、牧、开垦,大大加速了森林的破坏。1949年以后,甘肃省林业发展较快。1952~1957年在定西与民勤建立了两个林业实验场,研究干旱与沙漠戈壁地区的治沙造林技术并进行推广。洮河林区从60年代以来贯彻以营林为基础的方针,研究云杉、冷杉林的经营,采取采、育、护相结合的措施,摸索了一套综合抚育的方法,全林区虽然采伐了20多年,但至今森林面积未减,森林环境未变,基本上做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甘肃自1979年起,在黄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区和河西走廊的风沙沿线,开始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至1985年底,完成了第一期工程,造林保存面积5万公顷。全省已有7万公顷的农田实现了林网化,共建立了17个自然保护区。在白龙江森林管理局下设有4个林业局,到1985年生产木材约1000万立方米。甘肃省设有林业厅及厅属林业勘察设计院。全省共有国营林场225个,国营苗圃113个,林木病虫防治站8个,省、地、县林科所17个,中等林业学校1所。甘肃农业大学设有林学系。林业科学研究重大成果有:巉口实验林场的反坡梯田整地及侧柏、油松等针叶林和柠条、黑酸刺、紫穗槐等灌木树种的引种和造林技术;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的粘土沙障工程结合栽植梭梭、花棒等生物固沙措施。后者获林业部1981年科技成果奖。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位于素有“陇上江南”之称的天水市,创建于1956年。2001年7月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原国家级重点中专甘肃省林业学校改建为高职学院,是我国西北地区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林业类高等职业院校,全国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之一。 学院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秉承“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爱校如家”的优良传统,贯彻“稳定规模抓质量、强化内涵图发展、突出技能促就业、立足林业创特色”的办学理念,坚持“立足林业行业、面向甘肃经济建设、服务生产一线、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以服务西部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己任,走产学结合的办学道路,努力探索和创新林业类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行“校企合作、校站合作、校场合作、校局合作”的专业建设模式,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2003年,学院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地方示范性高职院校。2004年5月,通过了甘肃省教育厅组织的首届毕业生教育质量考核验收。2004年12月,被甘肃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2005年,获得“甘肃省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先进学校”称号。2006年,获得“甘肃省林业科技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07年5月,通过了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评估结论为优秀。2007年10月,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08年,学院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甘肃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前面是一些官方的介绍,我家就在那学校旁边,学校环境很不错的,交通业方便,你文化课成绩低了点,不过他们入学条件还是不交宽松的,以你的成绩算不上优先录取,但入学应该不会有问题。那里花点钱很容易就进了。

甘肃林业科技杂志官网电话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不错。是中国西北地区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林业类高等职业院校,也是全国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中唯一的林业高职学院。

以前叫甘肃省林业学校,后来升格为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所在地区: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地址:马跑泉路58号邮编:741020

下面是一位教育部评估专家对“ 武书连”版的《2008中国大学排行榜》的评价!评价说他在误人子弟!我认为也是!说说你们的意见吧! 这个排名太过于片面了!其中起绝对因素的是学校的知名度、媒体关注程度和综合程度!很不科学!我是国务院本科评估小组的一名教授,我们2006年评估的结果就与这个相差太大了!就拿我们前不久去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来说吧! 哈尔滨工业大学是工科型高校,不是综合型的高校,所以在你们这个排名里很低!但是事实呢?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一级重点学科有九个,与上海交大同列第五。哈尔滨工业大学光工科和理科就有19个国家重点学科(国务院已决定新增1个),超过华中科技大学所有学科的重点学科数!目前全国排名第八!就因为如此,使得哈尔滨工业大学几乎每一个专业都是全国数一数二的,你说这样的学校出来的学生在全国没有竞争力?相比之下一些很好的综合型大学呢?为了增加知名度和学校规模,胡乱吞并学校,有的连职业技术学校都并!你说那种学校出来的学生与专科有区别吗?以极高的分数考进一些好综合型大学的差专业,毕业后发现能力连一般二本都不如,这不是误人子弟吗?媒体要发挥舆论作用,但也不能引导大家走错路啊!应该多为考生想想,引导他们去成才的高校,而不是去虚的“大”假的“大”高校 ! 而且关于保密方面,像哈工大这种老牌国防院校你能知道吗? 2006年,哈工大校科研经费总额超过11亿元排名第二,你们科研那一项以什么为标准的?1 清华大学 1197081668 1125029371 45 2 哈尔滨工业大学 1 3 8 3 浙江大学 1 5 6 4 北京大学 2 397764883 29 5 上海交通大学 5 2 3 6 同济大学 1 7 4 7 东南大学 8 4 4 8 华中科技大学 3 174108361 3 9 复旦大学 4 7 67 10 中山大学 6 8 82 其实2006年光国防保密的经费就接近8亿,科研经费哈尔滨工业大学2004年就是全国第一了!而且哈工大的科研很出成果,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都拿好几次了!相比之下呢?上海交大每年科研经费也特多,但是近几年一点成果都没有,所以国务院正在大力减少上海交大的科研经费,本科评比排名也降到第四。 老实说哈工大虽然是工科院校,但其实力已经远超过太多综合型院校了,光理工科就有8个一级重点学科,相比之下那些排名前十综合院校能在理工科有两个就不错了,明显哈工大走的是精英路线。几乎每一个理工科专业都是全国顶尖的,而像武汉大学这样的综合性大学其实超过一半专业都很平平,和一般二本院校差不多。所以哈工大2006年本科评估排名上升一名,为全国第五,与你的排名相差大吗?不要太片面!想真正弄个排名就去学校实地考察啊!要知道像哈工大这种国家一级保密单位,教育部本科评估很多科研项目都是不能拿出来的,因为我们是部级无权查看国家级的保密东西。你怎能胡说误人子弟? 还有就是人才培养方面,你说哈工大出的人才少?两院院士不知道多少个。特别是航天方面,国家航天局从一把手李继耐到五把手都是哈工大的,确切地说十个航天人,七个出哈工大。人才培养不是比出的人才个数,而是人才的质量!一些综合型高校一年出几万人,真正叫人才的有多少?相比之下哈尔滨工业大学,几乎每个专业都是全国前几,出来的人没有竞争力?媒体要引导学生去找光明,而不是去民工制造所!多为学生想想啊!一般只要有一个2级重点学科就是一本,一级重点学科下面有很多二级重点学科,重点学科的排名是学校实力的表现2008年高校国务院排名名次 学校名称 一级重点学科 二级重点学科1 清华大学 21 1162 北京大学 18 1253 浙江大学 14 714 复旦大学 11 865 上海交大 9 416 哈尔滨工业大学 9 407 中国人民大学 8 578 南京大学 8 559 中国科技大学 8 4510 西安交通大学 8 361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8 2812 华中科技大学 7 3713 天津大学 7 3514 南开大学 6 4415 中南大学 6 3316 中国农业大学 6 2417 武汉大学 5 4618 四川大学 5 4319 厦门大学 5 3820 东南大学 5 1921 北京师范大学 4 3922 吉林大学 4 3223 大连理工大学 4 2124 北京理工大学 4 1625 南京农业大学 4 1326 北京科技大学 4 1227 东北大学 3 2428 同济大学 3 2129 重庆大学 3 1730 中山大学 2 2231 山东大学 2 2232 华东师范大学 2 1933 北京中医药大学 2 1834 西北工业大学 2 1535 湖南大学 2 1436 东北林业大学 2 1237 华南理工大学 2 1038 西南交通大学 2 1039 南京理工大学 2 940 中国海洋大学 2 94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 942 北京交通大学 2 843 北方交大 2 844 中国地质大学 2 845 武汉理工大学 2 746 西安电子科技 2 647 北京邮电大学 2 548 中央财经大学 1 1149 西北大学 1 950 北京林业大学 1 951 中国政法大学 1 952 华中农业大学 1 853 中国石油大学 1 854 中国药科大学 1 855 中国矿业大学 1 856 南京林业大学 1 757 河海大学 1 758 华东理工大学 1 759 东华大学 1 660 北京化工大学 1 661 燕山大学 1 562 长安大学 1 563 江南大学 1 564 江南大学 1 565 长春理工大学 1 566 西安理工大学 1 567 南京工业大学 1 568 成都中医药大学 1 469 哈尔滨工程大学 1 470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1 471 合肥工业大学 1 372 黑中医药大学 1 373 大庆石油学院 1 374 广州中医药大学 1 375 成都理工大学 1 376 西南石油大学 1 377 河南农业大学 1 378 华中师范大学 0 879 兰州大学 0 880 首都医科大学 0 88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0 782 南京师范大学 0 683 华南农业大学 0 584 东北师范大学 0 585 湖南师范大学 0 586 中国医科大学 0 587 东华大学 0 488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0 489 上海中医药大学 0 490 重庆医科大学 0 491 暨南大学 0 492 上海大学 0 493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0 494 苏州大学 0 495 山西大学 0 496 西南财经大学 0 497 云南大学 0 498 天津医科大学 0 499 首都师范大学 0 4100 华南师范大学 0 3 101 沈阳农业大学 0 3102 上海财经大学 0 3103 南京中医药大学 0 3104 广州中医药大学 0 3105 北京工业大学 0 3106 东北农业大学 0 3107 北京外国语大学 0 3108 西南大学 0 3109 南方医科大学 0 3110 东北财经大学 0 3111 辽宁大学 0 3112 陕西师范大学 0 3113 南京医科大学 0 3114 郑州大学 0 2115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0 2116 安徽大学 0 2117 中央音乐学院 0 2118 天津师范大学 0 2119 内蒙古大学 0 2120 上海外国语大学 0 2121 大连海事大学 0 2122 山东农业大学 0 2123 山东中医药大学 0 2124 河北工业大学 0 2125 广西大学 0 2126 南昌大学 0 2127 湘潭大学 0 2128 四川农业大学 0 2129 中央民族大学 0 2130 华北电力大学 0 2131 西南政法大学 0 2132 江苏大学 0 2133 扬州大学 0 2134 甘肃农业大学 0 2135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0 2136 哈尔滨医科大学 0 2137 太原理工大学 0 2138 新疆大学 0 2139 中国传媒大学 0 2140 新疆农业大学 0 1141 大连医科大学 0 1142 福州大学 0 1143 辽宁中医药大学 0 1144 天津中医学院 0 1145 天津工业大学 0 1146 河北医科大学 0 1147 沈阳药科大学 0 1148 沈阳工业大学 0 1149 海南大学 0 1150 上海水产大学 0 1 151 黑龙江大学 0 1152 湖南中医大学 0 1153 西安科技大学 0 1154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0 1155 天津科技大学 0 1156 山西医科大学 0 1157 延边大学 0 1158 华东政法大学 0 1159 南方医科大学 0 1160 西南大学 0 1161 华东政法大学 0 1162 中国戏剧学院 0 1163 南京工业大学 0 1164 安徽医科大学 0 1165 内蒙古农业大学 0 1166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0 1167 昆明理工大学 0 1168 中国美术学院 0 1169 汕头大学 0 1170 湖南农业大学 0 1171 北京体育大学 0 1172 北京语言大学 0 1173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0 1174 福建农林大学 0 1175 安徽医科大学 0 1176 福建师范大学 0 1177 贵州大学 0 1178 哈尔滨理工大学 0 1179 河北师范大学 0 1180 华东政法大学 0 1181 华侨大学 0 1182 青岛大学 0 1183 山东师范大学 0 1184 上海戏剧学院 0 1185 首都经贸大学 0 1186 天津财经大学 0 1

ISBN代码 名称 地址 省市 80030 宝文堂书店 北京市东四八条52号 北京 200 北京出版社 北京市东兴隆街51号 北京 301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内 北京 5639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北京东效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 5300 北京古籍出版社 北京市东兴隆街51号 北京 81004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北京市北京广播学院内 北京 8101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海淀区学院路37号,原名北京航空学院 北京 5303 北京教育出版社 北京市东兴隆街51号 北京 5304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北京市西直门外大街140号 北京 81013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北京阜成门外花园村(原北京工业学院 北京 80500 北京旅游出版社 北京市东兴隆街51号 北京 80501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北京市东兴隆街51号 北京 81002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北京农业大学内 北京 80502 北京日报出版社 北京市西裱褙胡同34号 北京 5301 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北京市东兴隆街51号 北京 303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北太平庄北京师范大学内 北京 81014 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北京市花园村学院路 北京 5302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北京市东兴隆街51号 北京 81003 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 北京 5402 北京燕山出版社 北京市 北京 5619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 北京 5030 测绘出版社 北京市三里河路50号 北京 80017 长城出版社 北京市三里河路40号 北京 80015 长征出版社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北京 5056 朝花美术出版社 北京市北总部胡同32号 北京 5054 朝华出版社 北京市车公庄西路21号 北京 80068 大地出版社(前身为红旗出版社 北京沙滩北街2号 北京 80019 档案出版社 北京市丰盛胡同21号 北京 5028 地震出版社 北京市复兴路63号 北京 116 地质出版社 北京市羊市大街64号 北京 5053 电子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万寿路 北京 5060 东方出版社 北京朝阳门内大街166号 北京 81000 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 北京市对外贸易学院内 北京 5036 法律出版社 北京市白广路1号 北京 5064 纺织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东长安街12号 北京 04 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市沙滩后街55号 北京 5008 工人出版社 北京市六铺炕 北京 80012 工商出版社 北京市三里河东路10号 北京 80014 光明日报出版社 北京市永安路106号 北京 118 国防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2819信箱 北京 80049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北京市夏外燕京饭店内 北京 5027 海洋出版社 北京市北礼士路 北京 80046 航空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北苑 北京 5051 红旗出版社(更名大地出版社) 北京市沙滩北街2号 北京 5025 化学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和平里七区16号 北京 111 机械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百万庄南街1号 北京 5041 教育科学出版社 北京市北太平庄北环西路10号 北京 5033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北京市西什库茅屋胡同甲3号 北京 80022 金盾出版社 北京市翠微路22号 北京 80025 经济管理出版社 北京市月坛北小街2号 北京 5058 经济科学出版社 北京市西安门外刘兰塑胡同8号 北京 80021 军事科学出版社 北京市颐明园军事科学院内 北京 80027 军事译文出版社 北京市66信箱 北京 03 科学出版社 北京市朝内大街137号 北京 5023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北京市和平里北口化工学院内 北京 110 科学普及出版社 北京市白石桥路32号 北京 80040 昆仑出版社 北京市西什库茅屋胡同甲3号 北京 5045 劳动人事出版社 北京市和平里中街12号 北京 5020 煤炭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和平里北路16号 北京 105 民族出版社 北京市和平里东路 北京 80018 能源出版社 北京市阜成路桥西 北京 5048 农村读物出版社 北京市复兴路61号 北京 109 农业出版社 北京市朝阳区枣营路 北京 80001 企业管理出版社 北京市阜外三里河国家经委内 北京 5029 气象出版社 北京市白石桥路46号 北京 5019 轻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阜成路3号 北京 302 清华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清华大学内 北京 80033 求实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中央党校内 北京 5014 群众出版社 北京市东长安街14号 北京 01 人民出版社 北京市朝内大街166号 北京 114 人民交通出版社 北京市和平里东街 北京 107 人民教育出版社 北京市沙淮后街55号 北京 80020 人民军医出版社 北京市复兴路22号甲3号 北京 102 人民美术出版社 北京市北总布胡同32号 北京 80002 人民日报出版社 北京市金台西路人民日报社 北京 5009 人民体育出版社 北京市体育馆路8号 北京 117 人民卫生出版社 北京市天坛西里10号 北京 02 人民文学出版社 北京市朝内大街166号 北京

甘肃林业科技杂志

2016最新中文核心期刊目录农业科学 S 综合性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科学华北农学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农业大学学报南京农业大学学报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西南农业学报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沈阳农业大学学报西北农业学报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华南农业大学学报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甘肃农业大学学报江苏农业学报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江西农业大学学报河南农业大学学报吉林农业大学学报安徽农业大学学报上海农业学报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新疆农业科学浙江农业学报江苏农业科学贵州农业科学四川农业大学学报河南农业科学湖北农业科学东北农业大学学报广西农业生物科学(改名为: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吉林农业科学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广东农业科学广西农业科学(改名为:南方农业学报)中国农业科技导报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S1农业基础科学 土壤学报水土保持学报土壤土壤通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中国农业气象中国土壤与肥料水土保持通报水土保持研究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S2 农业工程 1.农业工程学报灌溉排水学报农业机械学报节水灌溉农机化研究中国沼气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排灌机械(改名为:排灌机械工程学报)中国农机化 S3,S5农学(农艺学),农作物 1.作物学报中国水稻科学玉米科学棉花学报麦类作物学报草业学报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杂交水稻大豆科学核农学报植物遗传资源学报分子植物育种种子作物杂志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S4 植物保护 植物病理学报中国生物防治(改名为: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植物保护学报植物保护农药学学报农药环境昆虫学报植保检疫中国植保导刊 S6 园艺 园艺学报果树学报中国蔬菜中国南方果树经济林研究北方园艺中国果树热带作物学报食用菌学报 S7 林业 1.林业科学林业科学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浙江林学院学报(改名为:浙江农林大学学报)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福建林学院学报世界林业研究西北林学院学报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浙江林业科技林业科技开发竹子研究汇刊中国森林病虫福建林业科技林业资源管理西部林业科学 S8 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畜牧兽医学报中国兽医学报中国兽医科学中国预防兽医学报草地学报草业科学蚕业科学中国畜牧杂志中国兽医杂志动物医学进展中国草地学报动物营养学报黑龙江畜牧兽医畜牧与兽医中国家禽饲料工业中国饲料中国畜牧兽医家畜生态学报饲料研究 S9 水产,渔业 水产学报中国水产科学上海水产大学学报(改名为:上海海洋大学学报)海洋水产研究(改名为:渔业科学进展)淡水渔业海洋渔业水产科学大连水产学院学报(改名为:大连海洋大学学报)水生态学杂志南方水产(改名为:南方水产科学)渔业现代化科学养鱼水产科技情报

呵呵  你不是在开玩笑把  我建议你到甘肃林业网上搜索啊  天水市林业局行政执法依据  浏览字体:大 中 小  中国沙棘资源开发利用20年历程分析  李敏  (黄河上中游管理局 陕西 西安 710021)  (此文刊载在《沙棘》杂志2005年第二期1-5页)  摘要: 20年来,我国的沙棘资源开发利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沙棘资源面积增加了一倍,凸现了“突破口”效应,加快了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的治理;加工利用形成了新的产业,沙棘知名度大大提高,在大部分省区获得认可,在西部大开发中得到了重视,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伴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我国沙棘资源开发利用不可避免地具有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双重属性。本文采用反映计划经济体制的政府行为指标和反映市场经济体制的专利数量来分析20年的发展历程,将我国沙棘资源开发利用20年的历程划分为宣传发动阶段、全面突破阶段和市场引导阶段。20年的我国沙棘资源开发利用从计划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到市场经济发展模式,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形式,达到了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的“双赢”,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代潮流,顺应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了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沙棘 开发利用 历程  1 前言  50多年来,我国为了治理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为了促进老少边贫地区的经济发展,示范推广了大量的植物品种,但多数没有形成规模,没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够推广到全国,持续20年的发展,产生巨大生态和经济效益,甚至在世界产生影响的,除了沙棘,绝无仅有。以下对20年的沙棘资源开发利用历程做一简要分析,剖析我国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轨迹,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  20年来,我国的沙棘资源开发利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沙棘资源面积增加了一倍,加工利用形成了新的产业,沙棘知名度大大提高,在大部分省区获得认可;凸现“突破口”效应,加快了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的治理;在西部大开发中得到了重视,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20年的我国沙棘资源开发利用在国家改革开放持续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伴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经历了政府机构改革、加入WTO、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治理沙尘暴等政治、经济、环境的重大事件。因此,我国沙棘资源开发利用不仅遵循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波浪前进,曲折发展”的规律,而且不可避免地具有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双重属性。  在我国现行的体制下,成立机构、召开大型会议等是典型的计划经济政府行为;专利制定的建立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为此,本文采用反映计划经济体制的政府行为指标和反映市场经济体制的专利数量来分析20年的发展历程。  2 20年发展历程总述  统计1985-2004年国家、流域机构、省区成立沙棘组织协调机构、召开全国沙棘工作会议、现场会议、产品展示会议、学术会议;沙棘专业委员会会议;流域沙棘(培训、工作)会议;国内召开的国际沙棘会议和组团出国培训考察、接待国外政府(国际组织)考察团等反映政府行为的资料,以该年度发生这些事件的次数,做出图1。  从图1看出,20年来,反映政府行为事件的数量不仅波动较大,而且呈下降趋势。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政府行为减少的数量是年数(1、2……20)的负的26倍。其中1986年成立机构、召开会议等反映政府行为的事件达12起,是20年中最多的一年,1987年为11起,数量为第二,1986和1987年政府行为事件占20年总量的24%。在我国以计划经济为主体的经济体制条件下,这些政府行为极大地促进了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  20世纪末期以来,全国性的会议大幅度减少,涉及加工利用的全国会议几乎没有。其中2004年一次会议也没有召开。全国性会议的减少,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计划经济政府行为在沙棘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逐渐淡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因此也对沙棘资源开发利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专利制度作为市场经济体制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市场经济发展的特点,因此沙棘专利的数量变化一方面反映了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市场经济属性,同时也反映了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状况,  作者统计了1985-2003年的沙棘专利数量(因检索专利资料时,2004年的沙棘专利没有全部公布,因此本文没有采用2004年的沙棘专利数量数据,避免造成分析结果的偏差)。从图2可以看出,沙棘专利数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1993年和2000年显现出两个高峰,其中2000年的专利数量达到37项,包括软硬饮料、食品、化妆品、保健品、药物、生产工艺设备,以及产品包装等门类。  采用回归方法,进一步分析沙棘专利的变化趋势,发现,沙棘专利数量的变化呈指数增加趋势,而且具有较高的相关关系,这说明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市场经济属性越来越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推动了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  综合以上图1和图2,做出图3。从图3可以看出,我国沙棘资源开发利用20年来在国家政治、经济,以及自然气候的影响下,不断波动、起伏,甚至大起大落。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做出发展趋势线,可以看出,近20年的历程从总体上仍然呈现出持续发展的趋势。  3 20年发展历程分阶段论述  根据以上计划经济政府行为和市场经济专利技术的增减变化过程,结合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实际,可以将20年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宣传发动阶段,全面突破阶段,市场引导阶段。  1宣传发动阶段(1985-1988年)  1985年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时任水电部部长的钱正英同志向中央提交了《以开发沙棘资源作为加速黄土高原治理的一个突破口》的报告,得到了中央领导的支持,其后时任水电部中国水利实业开发总公司总经理的纽茂生同志携带钱正英部长的亲笔信,前往山西、陕西、辽宁、河北、甘肃、宁夏、内蒙古等省区调查了解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情况。1986年有关流域机构和省区分别成立了沙棘办公室,推动各地沙棘资源开发利用。在强大的政府行为推动下,1986年全国建立加工利用企业90多家,年加工能力达到44900t;完成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初步查清了资源状况。同年9月由水电部、林业部和山西省联合召开了全国沙棘开发利用经验交流会,原水电部、林业部、轻工业部、卫生部、商业部、国家医药管理局、国家体委、中国土畜产进出口总公司和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新闻媒体的18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交流了经验,互通了信息,明确了方向,坚定了信心,对促进沙棘资源的开发利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1987年全国沙棘协调办公室和有关单位联合召开了6次不同类型的全国性会议,分别是:3月全国沙棘协调办公室和中国工商经济开发公司在北京举办的沙棘产品贸易洽谈会、3月全国沙棘协调办公室和国际商场在天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5月全国沙棘协调办公室和国家科委在青岛召开的沙棘综合利用新技术推广会、10月全国沙棘协调办公室和林业部造林经营司、水电部中国水利实业开发总公司在建平召开的沙棘资源现场会、12月在陕西杨陵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沙棘科研学术会议、12月全国沙棘协调办公室、轻工部、水电部、林业部联合召开的第二次沙棘产品质量评议会。这些会议从组织领导、资源建设、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科学研究和宣传推广等方面宣传了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成果,推动了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  经过两年多的宣传发动,各地创办了以生产饮料等初级产品为主的加工厂近100家;黄河水利委员会沙棘办公室在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选择16个县(旗)开展了沙棘资源建设试点工作;1988年世界第一份沙棘专业杂志――《沙棘》在中国诞生。  1988年3月在西安召开了沙棘专业委员会常委扩大会议,会议对两年来的沙棘开发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沙棘开发已经在全国普遍推开,开发内容逐渐深化,资源建设已被各界重视,科研与生产结合初见成效;钱正英同志提出的以开发沙棘作为治理黄土高原突破口的建议正在实现;全国沙棘资源开发利用在中央有关部委和各级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下,经过短短两年的宣传发动,达到了开发利用的高潮。  2全面突破阶段(1989-1998年)  1 1989年,在国际大气候和国内改革方针调整的影响下,市场出现疲软,一些产品销减少,影响了沙棘的开发利用。  1990年7月在山西五台山召开沙棘专业委员会常委扩大会议,会议分析了沙棘开发利用形势,讨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研究了如何提高沙棘开发的经济效益,确定了下一步宏观指导思想,提出了“八五”期间的开发利用战略决策。1990年12月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了第二届全国沙棘开发利用工作会议。这是在我国沙棘开发利用事业由起步阶段转入攻坚阶段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时任水利部副部长的钮茂生同志在会上做了“为国分忧,为民造福,大力发展沙棘事业”的工作报告。表彰了“七五”期间在沙棘开发利用中作出突出成绩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会议指出:虽然我们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但问题和机遇同在,困难和希望并存,只要坚定信念,持之以恒,积极工作,踏实稳步地向前发展,沙棘开发利用事业就一定会取得更大成绩。本次会议为使沙棘开发利用事业走出低谷,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92年在以沙棘油为龙头的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方面突破性的进展,1993年下半年沙棘资源建设和加工利用获得了新的活力,发展速度显著加快:沙棘种植区域得到扩大,新建和成立了一批加工销售企业,开发了一些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呈现出第二次沙棘资源开发利用高潮。  2 从1989年开始我国沙棘资源开发利用进入全面突破阶段,其主要标志是:资源建设蓬勃发展,加工利用产销两旺,科学研究硕果累累,国际交流成效显著。  在沙棘资源建设方面,黄委沙棘办公室实施的沙棘治理砒沙岩工程获得成功,1993年水利部在东胜市召开了沙棘资源建设现场会,宣传推广沙棘治理砒沙岩的成果。1995年5月在西安成立了“全国沙棘资源基地建设联谊会”。1997年7月 UNDP援助中国沙棘开发项目在北京启动。1997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与玻利维亚经济发展部签署沙棘种植合作备忘录。在总结沙棘治理砒沙岩成果的基础上,1998年9月国家计委立项的“晋陕蒙砒砂岩沙棘生态工程”正式启动。  在此期间,统计全国沙棘种植面积达到每年7万hm2,其中黄土高原地区年统计种植面积5万hm2以上,占同期黄土高原年代水土保持造林面积的10%左右;涌现出一批以种植沙棘加快治理水土流失的典型。资源建设初现“突破口”效应,。  在加工利用与市场开拓方面,加工企业数量剧增,生产企业遍布全国;产品种类增加,产量上升,质量提高,加工层次深化;市场迅速扩大,沙棘产品广为人知,一些产品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国际市场得到开拓,产品出口遍及亚洲、欧洲、美洲;加工效应显著提高。  1992年在社会各界、国内各类刊物对沙棘油药用效果宣传力度加大,特别是《人民日报》等刊物的宣传,使全社会提高了对沙棘油医疗保健作用的认识,使沙棘油市场得到迅速开拓。沙棘油的加工从上半年的每公斤100多元还卖不出去,到下半年每公斤零售价超过500元还供不应求。从此以后,虽然沙棘油的价格几经变化,有所降低,但至今仍保持在较高的价位。在沙棘油高价格的刺激下,沙棘油生产得到各地企业的重视,使沙棘油的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和加工生产得到较大的促进。1992年出现的第二次开发利用高潮就是在以沙棘油为龙头的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方面产生突破的形势下形成的。  为了规范沙棘油和其他沙棘产品的生产,1994年6月全国沙棘协调办公室,发布了沙棘籽油(HB/QS002—94)和沙棘果油(HB/QS001—94)全国行业标准。1995年3月水利部批准成立全国沙棘产品检测中心。1995年12月全国沙棘企业联谊会在京成立并召开了第一次年会。  在科学研究方面,完成了全国性沙棘资源普查,掌握了我国沙棘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沙棘属植物新分类体系,得到国际沙棘界的认可;选育出中国第一代经过改良的沙棘品种,建立了中国沙棘引种、选种、育种和良种繁育体系;以治理严重水土流失为目的,大面积种植人工沙棘林,成套技术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大面积种植沙棘获得成功;对沙棘属植物生理生化特征特性有了进一步认识,以沙棘药用有效成分为主要原料的医药保健品研制有了长足发展。  在沙棘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最主要的成果是沙棘良种选育。该研究成果为中国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获得了最高国家奖励。1986年黄委天水水保站开始沙棘的引种和育种工作。1988年黄委沙棘办在黄河中游地区扩大对产自新疆的中亚沙棘(蒙古沙棘)的引种区域。1991年黄委沙棘办与中国林业科学院协作,在黄河中游地区选择东胜、离石、磴口、西峰、绥德、永寿等试验点,开展沙棘良种选育研究,1995年沙棘育种课题在北京通过林业部组织的鉴定,认为该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与此同时,在辽宁阜新、陕西永寿、内蒙古东胜等地的育种研究也先后完成并通过了鉴定。这些研究项目培育出沙棘良种13个,包括以采果为主的经济型品种,以园林绿化为主的观赏型品种,以放牧和草原改良为主的生态经济型品种,以保持水土为主的生态型品种。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园艺研究所1994~1997年完成了国家外专局下达的引进俄罗斯大果沙棘良种及技术项目,其引进俄罗斯大果沙棘优良品种38个。1997年沙棘遗传改良系统研究获得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该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至此,历经十年的我国第一代沙棘良种选育工作以显赫的成果完成。  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1989年10月首届国际沙棘学术交流会议在陕西西安举行,会议提出了建立国际沙棘研究培训中心的倡议。 1991年联合国资助青海“妇女参与发展”项目开发沙棘取得进展。1993年我国组织了迄今为止最大的代表团参加在俄罗斯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沙棘学术交流会,进一步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成就,为确立中国在世界沙棘开发中的主导地位奠定了基础。  1995年在中国召开国际沙棘研讨会,与会各国专家一致同意在中国北京成立国际沙棘研究培训中心,并签署了在中国北京成立国际沙棘研究培训中心、促进国际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北京宣言》。《北京宣言》肯定了中国在沙棘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成就,确立了中国在世界沙棘界的主导地位。  1998年联合国开发署援助“中国沙棘开发”项目投入实施,该项目主要包括三部分:提高沙棘研究示范和培训的能力;增强农户的沙棘种植和开发的能力;提高组织、协调及研究管理的能力。通过项目的实施,增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诸如加拿大、芬兰、俄罗斯等国的交流与合作。  3市场引导阶段(1999年以后)  1 随着又一轮政府机构的改革,1998年以后,各级各地沙棘办公室先后停止活动,1997年5月中编办批准全国沙棘协调办公室更名为水利部沙棘开发管理中心,成为水利部正式的事业单位,政府职能淡化,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政府行为减弱,与此同时,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完善的大背景下,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市场机制不断发育,继续推动了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  2 1999年以来6年批准沙棘专利139项,占20年专利数量的3%。不仅沙棘加工产品、技术、设备申报专利,而且沙棘资源建设的技术也申报专利。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2002年发明了构建沙棘联合共生体方法,该发明2004年1月7日公开,专利号为02132424。该方法以沙棘为宿主植物的VA菌根真菌聚丛球囊霉(Gaggregatum)与沙棘为宿主植物的弗兰克氏放线菌共同接种于沙棘形成沙棘联合共生体。本发明形成的联合共生体提高沙棘的抗逆性,增强宿主植物沙棘的适应性,能够较好地应用于今后的造林引种、育苗及经济林等生产实践中,尤其是逆境条件下的造林与复垦;同时在促进沙棘生长,沙棘病虫害的防治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丰富和发展了联合共生理论。  宁夏银川市蓝天实用技术研究所2002年发明了同穴乔灌混交种植方法,该发明2003年6月18日公开,专利号为02160200。该方法应用于水土保持、治理沙漠和荒山等生态建设,不挤占有效耕地、不需平整土地、不需建造灌溉渠系,不用破坏地形地貌及现有植被,投资小,见效大。  3 在资源建设方面,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与企业大规模生产相结合,“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得到推广,资源建设持续发展。水利部沙棘中心实施的砒沙岩沙棘种植项目采用这种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据该中心负责人介绍,1998年“晋陕蒙砒砂岩区沙棘生态工程”启动实施,该项目由沙棘中心作为项目法人具体组织实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行了项目法人制、工程承包制和“政府+公司+农户”的管理机制。确保种植任务能够放的下,沙棘果实能够收的上,为项目的进一步开展积累了经验,打好了基础。  目前有许多沙棘产品加工企业,不仅生产沙棘产品,也重视沙棘资源建设。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天骄资源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是以沙棘种植、研究开发及沙棘产品生产为主的企业。公司的经营宗旨是大力开展沙棘产品,带动沙棘资源建设,走公司加农户的路子,实现农民增收、生态环境改善、企业长足发展,即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三赢的目标。从1996年开始生产天骄牌沙棘醋和开发沙棘产品以来,先后获国家三项专利技术目前已形成沙棘良种试验、育苗、种植及沙棘产品开发生产、经营一条龙的内蒙第二家从事沙棘开发利用的企业。公司在距东胜30公里处建立柴登万亩沙棘原料基地,经过建设将形成公司连基地、基地连农户、农户受益于基地的大果沙棘样板基地。使其达到改善生态环境、农牧民增收和企业发展的"三赢"模式。  右玉县通过“封育、天然林改造、人工种植、发展人工种植园”四种方法,使全县不同覆盖度的沙棘林发展到30万亩,沙棘基地可结果12000余吨,产籽2100吨。在此基础上,右玉县组建了年产沙棘系列产品500吨的绿都食品饮料公司,年利税20多万元。同时组建了以沙棘秆为原料,年产值450万元的人造板厂。1998年,右玉县和北京汇源集团联营建起年产沙棘饮料25000吨的汇源沙棘饮料公司。目前右玉县已经有各类沙棘加工企业十几家,每年为县财政增收500多万元,占财政总收入的五分之一,成为全县新的经济增长点。沙棘的生产和加工,一方面为下岗职工和农民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渠道,另一方面为广大农民每年平均增收100多元,社会效益逐年提高。  4 在良种沙棘推广方面,近年来主要通过市场行为进行繁殖推广。据笔者调查,目前我国沙棘良种扦插苗的生产能力达每年上千万株,2003年春沙棘良种苗木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黑龙江、辽宁、甘肃等省区依托地理和自然条件优势,年繁殖沙棘良种苗木均在200万株左右,成为沙棘良种苗木繁殖大省。  5 在市场销售方面,沙棘资源开发利用各个领域均充分利用有利的市场机制,大力推广销售沙棘种苗、沙棘原料、沙棘产品。经调查,我国许多沙棘科研、良种繁育、产品加工、设备制造单位和企业均通过互联网和各种广告推销产品。据分析,从《沙棘》杂志创办到2003年,沙棘广告页数量呈指数趋势增加,特别是1999年以后,广告数量大幅度增加。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沙棘产品销售单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销售行为特点。  综上所述,20年来我国沙棘资源开发利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宣传发动、全面突破、市场引导等阶段,从计划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到市场经济发展模式,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形式,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代潮流,顺应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达到了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实现了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我找到了就这么多啊  你自己找找看把  我的可以用的话就用把  不可以我可帮助你找啊  呵呵  甘肃农业大学我可是有认识的人啊

我认为你要是搞农药研究的就的看看一下书籍:一是化学类,包括有机,无机等;二是农药合成方面的书籍,包括农药的中间体提取,合成工艺;三是农药环境类书籍,包括农药对自然的融合度!可以说农药的研究是很复杂的,涉及的范围也是挺广的!主要是要看你从事哪一个环节,这样分工细才能研究出高效,环保的新型农药!

飞秒检测发现主要有国内农药较好的有:农药学学报、植物保护学报,这两个都是一级核心期刊了,国内首选这两个。做农药环境和残留方面的文章是比较容易发,做制剂加工的文章属于应用性较强的,发到以上两个学报,不是太容易,不过有创新点还是可以发的。还有就是《农药》期刊,这是沈阳化工研究院出版的,也是核心期刊,这个期刊在农药学中影响也是不错的,应用性的文章可以发表。

甘肃林业杂志官网

飞秒检测发现主要有国内农药较好的有:农药学学报、植物保护学报,这两个都是一级核心期刊了,国内首选这两个。做农药环境和残留方面的文章是比较容易发,做制剂加工的文章属于应用性较强的,发到以上两个学报,不是太容易,不过有创新点还是可以发的。还有就是《农药》期刊,这是沈阳化工研究院出版的,也是核心期刊,这个期刊在农药学中影响也是不错的,应用性的文章可以发表。

看自己的实际水平去投就好了

  • 索引序列
  • 甘肃林业科技杂志官网
  • 甘肃林业科技杂志官网招聘
  • 甘肃林业科技杂志官网电话
  • 甘肃林业科技杂志
  • 甘肃林业杂志官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