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是

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是

发布时间:

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是

有以下五个部分前言:叙述科学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学习目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内容标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实施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建议、评价建议附录:含具体目标中行为动词的定义、教学活动的类型与设计、案例三个部分内容标准为核心部分扩展资料: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的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

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积极开发与整合实验教学资源是物理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本文就以在初中热学部分实验资源开发与整合过程中的一些体会,谈谈对实验资源开发和整合的一点认识。    一、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资源的开发   所谓开发,是指通过研究或努力,开拓、发现、利用新的资源或新的领域。实验资源的开发可以包括对原有实验的再设计和创造性地使用;对新的实验工具的开发和运用;对实验教学功能的研究;运用实验改进学习训练的内容和方式等等。通过实验资源的开发,提升理念,转变教学行为;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积累素材,实现资源共享。  1.联系生活实际,丰富实验教学资源    实验资源不仅限于实验室的现有设备,学生身边的物品和器具同样是重要的实验资源。新课程强调物理学习要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那些最常见的生活现象、最普通的日常用品都可以成为非常好的实验资源,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物理实验,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在物质资源比较匮乏的时期,朱正元教授曾提出“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的主张,现在实验室条件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这样仅靠实验室的有限器材是不能满足课改需要的,因此我们更应提倡学生用“坛坛罐罐”来做实验。朱正元教授说:“不要迷信只有工厂制造的仪器才是仪器。”用一只塑料杯可以做物体的惯性、水的表面张力、大气压力、摩擦力、热的传导和辐射、声的共振、摩擦起电、光的反射与折射等10多个实验。一支铅笔,一个塑料瓶、一个易拉罐……都是很好的实验资源。  例如: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的实验中,需要一个恒温容器来控制液体温度保持不变,家用的调温电火锅就基本能满足实验的需要。又如我们利用小鞭炮来模拟火箭升空的实验,把小鞭炮去除引火线,对折后固定,在对折后的破裂处点燃时会喷出火焰,能使放在下面的纸片燃烧起来。通过观察小实验后,再引导学生一起来解释为什么火箭发射台底要建一个大水池?为什么我们在电视屏幕上看到火箭发射升空的瞬间会有大量的烟雾产生?在模拟小实验的基础上进行解释,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也让学生感受到高科技并不那么神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2.运用数字化实验工具,丰富实验教学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多媒体、传感器等资源和工具正被逐步利用到课堂教学中,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方式都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上海市二期课改过程中,DIS(数字化信息系统)实验系统的研发,更为中学实验手段的多元化提供了技术支持,使物理实验资源更加丰富。但在调查与访谈中发现,由于新的实验器材不到位或教师在思想认识方面等原因,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新实验操作系统与传感器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不甚了解,甚至采取回避态度,不愿去接触和使用。经验告诉我们,新的技术和工具只有在不断使用过程中才能更好地掌握它的使用方法,才能设计出更好的实验、开发出更多的功能。  DIS实验系统的应用目前在高中阶段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不少经验,有很多突破和创造性的发展,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和运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功能和作用。在各种传感器中,温度传感器的应用可以相当广泛,它使用非常方便,实验装置也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理解。如:先让学生体验在同一环境中的泡沫塑料块和铁块的冷热程度,再用温度传感器测量两者的温度,发现得到的结论不一致,让学生形成思维冲突,激发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即可以说明仅仅凭感觉来进行判断有时不一定可靠,所以要进行科学的测量,同时又为温度这个物理量的教学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又如:“摩擦做功使物体的温度升高”的实验,运用温度传感器可以实时测量物体温度的变化情况,使实验更加直观;在“比热容”、“晶体的熔化”等实验中都可以运用DIS实验设备进行实验,发挥出传感器在数据采集方面和数据分析方面的优势。    3.制作并使用视频素材,丰富实验教学资源    在物理教学中,实验起到了许多积极的作用,但有些传统的实验有较大的局限性。如有的可见度小;有的演示现象瞬息即逝;有的实验需要很长的时间无法在课堂上完成;有的限于条件,演示效果很差;传统的教学挂图所提供的只是静止的画面,对讲解现象的过程很不适用;有些物理实物模型本身又不易拆开,工作时各部分的情况不容易看清楚等等。正因为这些局限性,使学生对许多物理知识的理解造成一定困难,应根据教学需要不断改进、开发和创造性地使用实验资源。在教学实践中,制作并创造性地使用视频素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增加实验的可见度,让全体学生参与实验的观察。实验过程中我们都希望可见度比较大,特别在一些实物演示实验中,如可视程度小,往往只有派学生代表或前排学生观察,而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处于旁观者的状态,部分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会游离于教学之外,课堂纪律也难以控制,因此很多实验我们需要增加可见度。如在热学实验中,温度的变化情况我们经常要通过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进行测量,但常用温度计比较小,即使是演示用的温度计,教室后排的同学也难以观察,通过实物展台或把相关实验拍摄成视频,把原来可视程度比较小的实验仪器局部放大,全体学生都可以在大屏幕上观察实验现象或读数的变化,大大增强了实验效果。  (2)放慢实验的过程,让稍纵即逝的现象完美呈现。在物理实验中,有些现象瞬息即逝,学生比较难观察,通过制作视频素材,可以把实验的过程放慢,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实验的变化过程。如,演示“改变内能的方式”的实验过程中,我们经常采用在压缩引火仪中放入硝化棉,快速按压活塞,密闭气体由于被压缩,内能增大,温度升高,使容器中的硝化棉燃烧。这个实验的燃烧过程非常短,不超过一秒,所以学生不太容易观察,我们可以用摄像机把该实验过程拍摄下来,运用正常播放并结合慢放的手段(如图1),把这个实验过程在大屏幕上呈现,实验更具有震撼力,效果得到了很大地提高。  (3)加快实验的过程,拓宽课堂教学的时空。有些物理实验的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或者在课堂中很难完成,我们也可以通过视频素材的制作和使用来实现。如:固体物质的扩散现象非常缓慢,需要经历几十小时、几天、甚至几年才能观察到明显的变化,课堂上根本不可能完成。我们采用固体高锰酸钾颗粒,放到琼脂中,在实验室放置十几个小时,整个过程运用摄像机完整地拍摄下来,在课堂上采用快放的方式,用几分钟时间来感受十几个小时的变化,这个真实的实验过程,比虚拟实验或动画模拟实验,更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时空。    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资源的整合    整合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达到最优状态。实验教学资源的整合是多维度的,可以从形式、内容、工具、方法等多方面进行整合,通过整合优化教学方法、完善学习方式,落实课改理念,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在实践中可以积累更多的素材和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与更多的教师实现资源共享,推动实验教学的发展。    1.整合演示实验与学生探究实验,突出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概念、规律学习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注重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和发现,通过探究实验,归纳总结出规律,建立物理概念。课堂设计以情景—探究(体验)—应用为主线,每一堂课的教学重点,往往通过实验研究和总结得以突出,方法得以落实。通过教学实践,我们感觉到,把学生探究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有机整合,更能突出教学重点,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比热容”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探究物体吸收热量与物质种类的关系”(用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实验装置如图2),并记录实验数据,学生通过分析,可以初步得出结论。然后教师再运用DIS实验系统(如图3),通过温度传感器可以实时测量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吸收相同热量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4),直观的图像对学生的视觉冲击是较大的,使学生可以实时观察到物体吸收热量与物质种类确实有关。然后对物理图象分析处理,并结合学生实验测量的数据进行比较,对“比热容”概念的形成和理解有较大的作用。  又如“温度和温标”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制作简易温度计”作为教学的主线,结合教师演示的常用温度计,找出相对应的部分(如图5),从结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等几方面进行对比,从而理解摄氏温标的定标方式、温度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等,突出了教学重点。   2.整合传统实验与数字化实验,突破教学难点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中学物理实验工具也发生了变革,各种传感器的应用使传统实验中的测量技术得到了发展,如DIS实验系统。传统实验工具和数字化实验工具各有特点,传统实验工具经过几代人的使用和改进,设计巧妙合理,操作简单明了; DIS实验系统集实验数据采集、显示、分析、处理等功能于一体等。DIS实验系统之所以能较好地融入到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并得以不断地发展,正因为它与传统实验的有机整合,可以弥补原有实验中的不足,创新实验设计思路,使物理实验教学得到更好地发展。  如:“晶体的熔化实验”,晶体在熔化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初中学生对此不太容易理解,运用DIS实验系统可以比较快速、直观地让学生观察到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6),降低了理解的难度,突破了教学难点。又如:在“气体对外做功改变内能”的实验中,用打气筒往大号饮料瓶中打气(如图7),同时用温度传感器实时测量饮料瓶中气体温度的变化,可以看到随着瓶中空气的增加,测量的数据不断地增大,当瓶内气体把瓶塞推出时,也可以实时观察到瓶中气体的温度不断降低,从而可以直观地观察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小。    3.整合课内实验和课外实验,改革作业的形式和内容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学生为本,改进学习训练方式、完善学习评价。如何落实减负增效,对学生课外作业的研究和实践也是我们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比如结合活动卡上的一些实验活动,或者布置“长作业”,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探究,学生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废旧物品来动手实验和探究,在研究过程中可以更深入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物理学习的兴趣都非常有效。同时还可以把学生课外实验中的一些实验方案、收集的一些实验数据,作为课堂教学的资源,拓宽了课堂教学的时空,整合了课内外的实验资源,改变了作业的内容和形式,使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及探究意识得到培养。  如:“简易温度计”的制作,并要求学生按照摄氏温标的规定,在简易温度计上粗略地标上刻度;又如学习了“比热容”概念后,让学生分组探究不同材料的保温性能,并能够用实验测量的数据,写出实验报告等。  实验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并不是要一味地追求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不是为整合而整合,而是要结合我们的教学实际,使物理实验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需要不断思考和实践。

第一部分为前言,叙述科学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第二部分为课程目标,叙述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和三个分目标: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以及各部分目标的相互关系。第三部分为科学课程的内容标准,描述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五个方面的内容标准及活动建议。第四部分为实施建议,由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编写建议、教师队伍建设建议、关于科学教学设备和教室的配置等六个部分组成。第五部分为附录,含具体目标中行为动词的定义、教学活动的类型与设计、案例三个部分。   内容标准是《标准》的核心部分,它是总目标和分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

据我收集只找到四个部分的一、前言二、课程目标:学习目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内容标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四、实施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内容标准是核心部分

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

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是教学和活动的媒介和载体

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积极开发与整合实验教学资源是物理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本文就以在初中热学部分实验资源开发与整合过程中的一些体会,谈谈对实验资源开发和整合的一点认识。    一、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资源的开发   所谓开发,是指通过研究或努力,开拓、发现、利用新的资源或新的领域。实验资源的开发可以包括对原有实验的再设计和创造性地使用;对新的实验工具的开发和运用;对实验教学功能的研究;运用实验改进学习训练的内容和方式等等。通过实验资源的开发,提升理念,转变教学行为;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积累素材,实现资源共享。  1.联系生活实际,丰富实验教学资源    实验资源不仅限于实验室的现有设备,学生身边的物品和器具同样是重要的实验资源。新课程强调物理学习要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那些最常见的生活现象、最普通的日常用品都可以成为非常好的实验资源,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物理实验,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在物质资源比较匮乏的时期,朱正元教授曾提出“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的主张,现在实验室条件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这样仅靠实验室的有限器材是不能满足课改需要的,因此我们更应提倡学生用“坛坛罐罐”来做实验。朱正元教授说:“不要迷信只有工厂制造的仪器才是仪器。”用一只塑料杯可以做物体的惯性、水的表面张力、大气压力、摩擦力、热的传导和辐射、声的共振、摩擦起电、光的反射与折射等10多个实验。一支铅笔,一个塑料瓶、一个易拉罐……都是很好的实验资源。  例如: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的实验中,需要一个恒温容器来控制液体温度保持不变,家用的调温电火锅就基本能满足实验的需要。又如我们利用小鞭炮来模拟火箭升空的实验,把小鞭炮去除引火线,对折后固定,在对折后的破裂处点燃时会喷出火焰,能使放在下面的纸片燃烧起来。通过观察小实验后,再引导学生一起来解释为什么火箭发射台底要建一个大水池?为什么我们在电视屏幕上看到火箭发射升空的瞬间会有大量的烟雾产生?在模拟小实验的基础上进行解释,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也让学生感受到高科技并不那么神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2.运用数字化实验工具,丰富实验教学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多媒体、传感器等资源和工具正被逐步利用到课堂教学中,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方式都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上海市二期课改过程中,DIS(数字化信息系统)实验系统的研发,更为中学实验手段的多元化提供了技术支持,使物理实验资源更加丰富。但在调查与访谈中发现,由于新的实验器材不到位或教师在思想认识方面等原因,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新实验操作系统与传感器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不甚了解,甚至采取回避态度,不愿去接触和使用。经验告诉我们,新的技术和工具只有在不断使用过程中才能更好地掌握它的使用方法,才能设计出更好的实验、开发出更多的功能。  DIS实验系统的应用目前在高中阶段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不少经验,有很多突破和创造性的发展,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和运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功能和作用。在各种传感器中,温度传感器的应用可以相当广泛,它使用非常方便,实验装置也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理解。如:先让学生体验在同一环境中的泡沫塑料块和铁块的冷热程度,再用温度传感器测量两者的温度,发现得到的结论不一致,让学生形成思维冲突,激发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即可以说明仅仅凭感觉来进行判断有时不一定可靠,所以要进行科学的测量,同时又为温度这个物理量的教学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又如:“摩擦做功使物体的温度升高”的实验,运用温度传感器可以实时测量物体温度的变化情况,使实验更加直观;在“比热容”、“晶体的熔化”等实验中都可以运用DIS实验设备进行实验,发挥出传感器在数据采集方面和数据分析方面的优势。    3.制作并使用视频素材,丰富实验教学资源    在物理教学中,实验起到了许多积极的作用,但有些传统的实验有较大的局限性。如有的可见度小;有的演示现象瞬息即逝;有的实验需要很长的时间无法在课堂上完成;有的限于条件,演示效果很差;传统的教学挂图所提供的只是静止的画面,对讲解现象的过程很不适用;有些物理实物模型本身又不易拆开,工作时各部分的情况不容易看清楚等等。正因为这些局限性,使学生对许多物理知识的理解造成一定困难,应根据教学需要不断改进、开发和创造性地使用实验资源。在教学实践中,制作并创造性地使用视频素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增加实验的可见度,让全体学生参与实验的观察。实验过程中我们都希望可见度比较大,特别在一些实物演示实验中,如可视程度小,往往只有派学生代表或前排学生观察,而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处于旁观者的状态,部分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会游离于教学之外,课堂纪律也难以控制,因此很多实验我们需要增加可见度。如在热学实验中,温度的变化情况我们经常要通过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进行测量,但常用温度计比较小,即使是演示用的温度计,教室后排的同学也难以观察,通过实物展台或把相关实验拍摄成视频,把原来可视程度比较小的实验仪器局部放大,全体学生都可以在大屏幕上观察实验现象或读数的变化,大大增强了实验效果。  (2)放慢实验的过程,让稍纵即逝的现象完美呈现。在物理实验中,有些现象瞬息即逝,学生比较难观察,通过制作视频素材,可以把实验的过程放慢,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实验的变化过程。如,演示“改变内能的方式”的实验过程中,我们经常采用在压缩引火仪中放入硝化棉,快速按压活塞,密闭气体由于被压缩,内能增大,温度升高,使容器中的硝化棉燃烧。这个实验的燃烧过程非常短,不超过一秒,所以学生不太容易观察,我们可以用摄像机把该实验过程拍摄下来,运用正常播放并结合慢放的手段(如图1),把这个实验过程在大屏幕上呈现,实验更具有震撼力,效果得到了很大地提高。  (3)加快实验的过程,拓宽课堂教学的时空。有些物理实验的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或者在课堂中很难完成,我们也可以通过视频素材的制作和使用来实现。如:固体物质的扩散现象非常缓慢,需要经历几十小时、几天、甚至几年才能观察到明显的变化,课堂上根本不可能完成。我们采用固体高锰酸钾颗粒,放到琼脂中,在实验室放置十几个小时,整个过程运用摄像机完整地拍摄下来,在课堂上采用快放的方式,用几分钟时间来感受十几个小时的变化,这个真实的实验过程,比虚拟实验或动画模拟实验,更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时空。    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资源的整合    整合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达到最优状态。实验教学资源的整合是多维度的,可以从形式、内容、工具、方法等多方面进行整合,通过整合优化教学方法、完善学习方式,落实课改理念,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在实践中可以积累更多的素材和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与更多的教师实现资源共享,推动实验教学的发展。    1.整合演示实验与学生探究实验,突出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概念、规律学习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注重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和发现,通过探究实验,归纳总结出规律,建立物理概念。课堂设计以情景—探究(体验)—应用为主线,每一堂课的教学重点,往往通过实验研究和总结得以突出,方法得以落实。通过教学实践,我们感觉到,把学生探究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有机整合,更能突出教学重点,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比热容”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探究物体吸收热量与物质种类的关系”(用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实验装置如图2),并记录实验数据,学生通过分析,可以初步得出结论。然后教师再运用DIS实验系统(如图3),通过温度传感器可以实时测量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吸收相同热量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4),直观的图像对学生的视觉冲击是较大的,使学生可以实时观察到物体吸收热量与物质种类确实有关。然后对物理图象分析处理,并结合学生实验测量的数据进行比较,对“比热容”概念的形成和理解有较大的作用。  又如“温度和温标”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制作简易温度计”作为教学的主线,结合教师演示的常用温度计,找出相对应的部分(如图5),从结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等几方面进行对比,从而理解摄氏温标的定标方式、温度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等,突出了教学重点。   2.整合传统实验与数字化实验,突破教学难点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中学物理实验工具也发生了变革,各种传感器的应用使传统实验中的测量技术得到了发展,如DIS实验系统。传统实验工具和数字化实验工具各有特点,传统实验工具经过几代人的使用和改进,设计巧妙合理,操作简单明了; DIS实验系统集实验数据采集、显示、分析、处理等功能于一体等。DIS实验系统之所以能较好地融入到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并得以不断地发展,正因为它与传统实验的有机整合,可以弥补原有实验中的不足,创新实验设计思路,使物理实验教学得到更好地发展。  如:“晶体的熔化实验”,晶体在熔化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初中学生对此不太容易理解,运用DIS实验系统可以比较快速、直观地让学生观察到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6),降低了理解的难度,突破了教学难点。又如:在“气体对外做功改变内能”的实验中,用打气筒往大号饮料瓶中打气(如图7),同时用温度传感器实时测量饮料瓶中气体温度的变化,可以看到随着瓶中空气的增加,测量的数据不断地增大,当瓶内气体把瓶塞推出时,也可以实时观察到瓶中气体的温度不断降低,从而可以直观地观察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小。    3.整合课内实验和课外实验,改革作业的形式和内容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学生为本,改进学习训练方式、完善学习评价。如何落实减负增效,对学生课外作业的研究和实践也是我们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比如结合活动卡上的一些实验活动,或者布置“长作业”,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探究,学生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废旧物品来动手实验和探究,在研究过程中可以更深入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物理学习的兴趣都非常有效。同时还可以把学生课外实验中的一些实验方案、收集的一些实验数据,作为课堂教学的资源,拓宽了课堂教学的时空,整合了课内外的实验资源,改变了作业的内容和形式,使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及探究意识得到培养。  如:“简易温度计”的制作,并要求学生按照摄氏温标的规定,在简易温度计上粗略地标上刻度;又如学习了“比热容”概念后,让学生分组探究不同材料的保温性能,并能够用实验测量的数据,写出实验报告等。  实验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并不是要一味地追求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不是为整合而整合,而是要结合我们的教学实际,使物理实验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需要不断思考和实践。

现在很多网站都有各种英语教学资源,应用的时候要注意是否符合教学对象的水平,应该根据需要进行修改再用。

课程资源的核心和组成部分

有以下这些:可以让自己尽量放松比如“理智控制”、“换位思考”、“发泄”、“倾诉”、“合理归因”、“升华”、“幽默”等技能。可以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对于自己的情绪状况,能够接受,明白原因。可通过分散注意力的方式来化解。可通过宣泄的方式来进行缓解。比如去运动,找几个朋友去逛街购物、唱唱K,吃顿饭什么的,

第六章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1,什么是课程?简述课程的内涵?含义:广义课程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课程指学校开展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内涵:(1)课程指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美等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2)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 (3)课程规定了各门学科的顺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2,课程的类型有哪些?(1)按设计形式:学科课程,活动课程;(2)按学生选课的自主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3)按课程任务: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4 )按课程的制定者: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3,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能力基础。4,简述课程理论的发展情况?(一)萌芽:(1)最早使用“课程”一词的是朱熹“。朱子全书论学”,“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2)西方是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含有:引导学生继续前进并达到预期培养目标的意思;(二)产生与发展:(1)美国学者博比特“活动分析法”;(2)拉尓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编制课程四步骤: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现代课程理论:学科中心,学生中心,社会改造课程理论。第二节课程设计1,课程计划的含义,意义?课程计划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含义: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习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意义:课程计划是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构成要素: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设置,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2,编制课程计划的主要原则是什么?(1)以教育目的与任务为前提,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2)以科学的课程理论为依据,体现基础性与多样性。(3)以学生的发展水平为基础,体现知识的衔接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4)以课堂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各项活动。3,课程计划对中学教师的指导意义与要求有哪些?(1)认真学习和熟悉课程计划,了解中学教学和其他活动的全面安排和要求;(2)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开设的年级,顺序,教学时数,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3)了解自己任教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与衔接;(4)综观学校教学,教育全局,明确自己的任务与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自己的教学,教育工作。4,什么是课程标准?国家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5,课程标准结构包括哪些内容?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6,怎样理解和执行课程标准?(1)认真研究和把握课程标准;(2)全面系统地理解课程标准;(3)严格执行课程标准;(4)以课程标准作为自己检查教学质量的依据。7,什么是教材?试述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1)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2)新课程标准为教科书编写的多样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3)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4)教材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8,什么是教科书?其作用有哪些?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作用:(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知识,进行教学的主要材料;(2)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3)教科书是统筹教学与各种活动的根据。9,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正确使用教科书?(1)整体把握教科书;(2)重点设计教科书;(3)充分利用教科书;(4)及时引进新知识;(5)适当补充乡土材料;(6)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好教科书。10,什么是课程资源?广义的课程资源和狭义的课程资源的区别是什么?课程资源含义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它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狭义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广义的课程资源:包括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来源(素材性课程资源)和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条件性课程资源)。区别:前者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来源;后者是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和环境等,因而这类要素也叫条件性课程资源。11,怎样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开发途径和方法?(1)进行社会调查;(2)审查学生活动;(3)开发实施条件;(4)研究学生情况;(5)鉴别校外资源;(6)建立资源数据库。12,怎样理解教师,学生和教学过程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仅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而且他本身还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信息,个性化的生活体验,奇异多彩的想法,这些应该是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是动态的,新的思想,新的问题,新的态度都是可以成为教育学生的素材,同时也是影响师生互动的条件。因此,教学过程是动态的课程资源。

我们可以马上时间的,就是要保留一颗初心,用健康的心态来武装我们自己,以此来不断取得进步。

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积极开发与整合实验教学资源是物理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本文就以在初中热学部分实验资源开发与整合过程中的一些体会,谈谈对实验资源开发和整合的一点认识。    一、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资源的开发   所谓开发,是指通过研究或努力,开拓、发现、利用新的资源或新的领域。实验资源的开发可以包括对原有实验的再设计和创造性地使用;对新的实验工具的开发和运用;对实验教学功能的研究;运用实验改进学习训练的内容和方式等等。通过实验资源的开发,提升理念,转变教学行为;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积累素材,实现资源共享。  1.联系生活实际,丰富实验教学资源    实验资源不仅限于实验室的现有设备,学生身边的物品和器具同样是重要的实验资源。新课程强调物理学习要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那些最常见的生活现象、最普通的日常用品都可以成为非常好的实验资源,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物理实验,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在物质资源比较匮乏的时期,朱正元教授曾提出“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的主张,现在实验室条件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这样仅靠实验室的有限器材是不能满足课改需要的,因此我们更应提倡学生用“坛坛罐罐”来做实验。朱正元教授说:“不要迷信只有工厂制造的仪器才是仪器。”用一只塑料杯可以做物体的惯性、水的表面张力、大气压力、摩擦力、热的传导和辐射、声的共振、摩擦起电、光的反射与折射等10多个实验。一支铅笔,一个塑料瓶、一个易拉罐……都是很好的实验资源。  例如: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的实验中,需要一个恒温容器来控制液体温度保持不变,家用的调温电火锅就基本能满足实验的需要。又如我们利用小鞭炮来模拟火箭升空的实验,把小鞭炮去除引火线,对折后固定,在对折后的破裂处点燃时会喷出火焰,能使放在下面的纸片燃烧起来。通过观察小实验后,再引导学生一起来解释为什么火箭发射台底要建一个大水池?为什么我们在电视屏幕上看到火箭发射升空的瞬间会有大量的烟雾产生?在模拟小实验的基础上进行解释,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也让学生感受到高科技并不那么神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2.运用数字化实验工具,丰富实验教学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多媒体、传感器等资源和工具正被逐步利用到课堂教学中,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方式都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上海市二期课改过程中,DIS(数字化信息系统)实验系统的研发,更为中学实验手段的多元化提供了技术支持,使物理实验资源更加丰富。但在调查与访谈中发现,由于新的实验器材不到位或教师在思想认识方面等原因,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新实验操作系统与传感器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不甚了解,甚至采取回避态度,不愿去接触和使用。经验告诉我们,新的技术和工具只有在不断使用过程中才能更好地掌握它的使用方法,才能设计出更好的实验、开发出更多的功能。  DIS实验系统的应用目前在高中阶段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不少经验,有很多突破和创造性的发展,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和运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功能和作用。在各种传感器中,温度传感器的应用可以相当广泛,它使用非常方便,实验装置也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理解。如:先让学生体验在同一环境中的泡沫塑料块和铁块的冷热程度,再用温度传感器测量两者的温度,发现得到的结论不一致,让学生形成思维冲突,激发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即可以说明仅仅凭感觉来进行判断有时不一定可靠,所以要进行科学的测量,同时又为温度这个物理量的教学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又如:“摩擦做功使物体的温度升高”的实验,运用温度传感器可以实时测量物体温度的变化情况,使实验更加直观;在“比热容”、“晶体的熔化”等实验中都可以运用DIS实验设备进行实验,发挥出传感器在数据采集方面和数据分析方面的优势。    3.制作并使用视频素材,丰富实验教学资源    在物理教学中,实验起到了许多积极的作用,但有些传统的实验有较大的局限性。如有的可见度小;有的演示现象瞬息即逝;有的实验需要很长的时间无法在课堂上完成;有的限于条件,演示效果很差;传统的教学挂图所提供的只是静止的画面,对讲解现象的过程很不适用;有些物理实物模型本身又不易拆开,工作时各部分的情况不容易看清楚等等。正因为这些局限性,使学生对许多物理知识的理解造成一定困难,应根据教学需要不断改进、开发和创造性地使用实验资源。在教学实践中,制作并创造性地使用视频素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增加实验的可见度,让全体学生参与实验的观察。实验过程中我们都希望可见度比较大,特别在一些实物演示实验中,如可视程度小,往往只有派学生代表或前排学生观察,而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处于旁观者的状态,部分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会游离于教学之外,课堂纪律也难以控制,因此很多实验我们需要增加可见度。如在热学实验中,温度的变化情况我们经常要通过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进行测量,但常用温度计比较小,即使是演示用的温度计,教室后排的同学也难以观察,通过实物展台或把相关实验拍摄成视频,把原来可视程度比较小的实验仪器局部放大,全体学生都可以在大屏幕上观察实验现象或读数的变化,大大增强了实验效果。  (2)放慢实验的过程,让稍纵即逝的现象完美呈现。在物理实验中,有些现象瞬息即逝,学生比较难观察,通过制作视频素材,可以把实验的过程放慢,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实验的变化过程。如,演示“改变内能的方式”的实验过程中,我们经常采用在压缩引火仪中放入硝化棉,快速按压活塞,密闭气体由于被压缩,内能增大,温度升高,使容器中的硝化棉燃烧。这个实验的燃烧过程非常短,不超过一秒,所以学生不太容易观察,我们可以用摄像机把该实验过程拍摄下来,运用正常播放并结合慢放的手段(如图1),把这个实验过程在大屏幕上呈现,实验更具有震撼力,效果得到了很大地提高。  (3)加快实验的过程,拓宽课堂教学的时空。有些物理实验的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或者在课堂中很难完成,我们也可以通过视频素材的制作和使用来实现。如:固体物质的扩散现象非常缓慢,需要经历几十小时、几天、甚至几年才能观察到明显的变化,课堂上根本不可能完成。我们采用固体高锰酸钾颗粒,放到琼脂中,在实验室放置十几个小时,整个过程运用摄像机完整地拍摄下来,在课堂上采用快放的方式,用几分钟时间来感受十几个小时的变化,这个真实的实验过程,比虚拟实验或动画模拟实验,更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时空。    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资源的整合    整合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达到最优状态。实验教学资源的整合是多维度的,可以从形式、内容、工具、方法等多方面进行整合,通过整合优化教学方法、完善学习方式,落实课改理念,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在实践中可以积累更多的素材和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与更多的教师实现资源共享,推动实验教学的发展。    1.整合演示实验与学生探究实验,突出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概念、规律学习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注重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和发现,通过探究实验,归纳总结出规律,建立物理概念。课堂设计以情景—探究(体验)—应用为主线,每一堂课的教学重点,往往通过实验研究和总结得以突出,方法得以落实。通过教学实践,我们感觉到,把学生探究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有机整合,更能突出教学重点,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比热容”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探究物体吸收热量与物质种类的关系”(用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实验装置如图2),并记录实验数据,学生通过分析,可以初步得出结论。然后教师再运用DIS实验系统(如图3),通过温度传感器可以实时测量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吸收相同热量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4),直观的图像对学生的视觉冲击是较大的,使学生可以实时观察到物体吸收热量与物质种类确实有关。然后对物理图象分析处理,并结合学生实验测量的数据进行比较,对“比热容”概念的形成和理解有较大的作用。  又如“温度和温标”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制作简易温度计”作为教学的主线,结合教师演示的常用温度计,找出相对应的部分(如图5),从结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等几方面进行对比,从而理解摄氏温标的定标方式、温度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等,突出了教学重点。   2.整合传统实验与数字化实验,突破教学难点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中学物理实验工具也发生了变革,各种传感器的应用使传统实验中的测量技术得到了发展,如DIS实验系统。传统实验工具和数字化实验工具各有特点,传统实验工具经过几代人的使用和改进,设计巧妙合理,操作简单明了; DIS实验系统集实验数据采集、显示、分析、处理等功能于一体等。DIS实验系统之所以能较好地融入到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并得以不断地发展,正因为它与传统实验的有机整合,可以弥补原有实验中的不足,创新实验设计思路,使物理实验教学得到更好地发展。  如:“晶体的熔化实验”,晶体在熔化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初中学生对此不太容易理解,运用DIS实验系统可以比较快速、直观地让学生观察到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6),降低了理解的难度,突破了教学难点。又如:在“气体对外做功改变内能”的实验中,用打气筒往大号饮料瓶中打气(如图7),同时用温度传感器实时测量饮料瓶中气体温度的变化,可以看到随着瓶中空气的增加,测量的数据不断地增大,当瓶内气体把瓶塞推出时,也可以实时观察到瓶中气体的温度不断降低,从而可以直观地观察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小。    3.整合课内实验和课外实验,改革作业的形式和内容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学生为本,改进学习训练方式、完善学习评价。如何落实减负增效,对学生课外作业的研究和实践也是我们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比如结合活动卡上的一些实验活动,或者布置“长作业”,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探究,学生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废旧物品来动手实验和探究,在研究过程中可以更深入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物理学习的兴趣都非常有效。同时还可以把学生课外实验中的一些实验方案、收集的一些实验数据,作为课堂教学的资源,拓宽了课堂教学的时空,整合了课内外的实验资源,改变了作业的内容和形式,使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及探究意识得到培养。  如:“简易温度计”的制作,并要求学生按照摄氏温标的规定,在简易温度计上粗略地标上刻度;又如学习了“比热容”概念后,让学生分组探究不同材料的保温性能,并能够用实验测量的数据,写出实验报告等。  实验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并不是要一味地追求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不是为整合而整合,而是要结合我们的教学实际,使物理实验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需要不断思考和实践。

课程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和核心是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课程资源的结构包括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除了教科书以外,还有教师、学生,师生本身不同的经历、生活经验和不同的经历、学习方式、教学策略都是非常宝贵的非常直接的课程资源。校内各种专用教室和校内各种活动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家庭资源等。扩展资料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实现新课改的必要条件。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原则之一。开发出优秀的课程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地位,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现,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的观念,也对新时期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发出适合学生并受到他们欢迎的课程资源,将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课程资源

教育:广义的教育:指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1)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效果。(2)狭义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是广义的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中核心和基本的内容。) 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换言之,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所能达到的预期标准。 学校教育:有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各项规定的总称。(1)广义的教育制度: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总和。(2)狭义的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师专业发展:又称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它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课程: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1)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2)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学科课程(分科课程):学科课程是指以文化知识(科学、道德、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类型。它是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课程类型。我国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的“七艺”都是学科课程。 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是指围绕着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即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综合课程:综合课程是指采用各种有机整合的形式,使学校教学系统中分化的各种要素及各成分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的课程形态。简单来说,就是指打破传统的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 必修课程: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制定的,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科目。 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往往是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获得的非学术性经验,隐性课程的实施往往表现出非计划性、非预期性、随机性等特点。它可能是消极的,也可能是积极的。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课程本身体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是整个课程编制过中最为关键的准则。 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课程评价: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的目标、实施和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和特点做出判断的过程。它包括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业的评价。 课程资源: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 课外活动:又称课外教育活动,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的,它是指在学校课堂教学活动之外,学校和校外教育机构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教材: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应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教学过程: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 教学组织形式: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社会结合方式。 班级授课制:一种集体教学形式,是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学生有计划的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道尔顿制:一种教学形式,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是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 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特朗普制:一种教学形式,又称“灵活的课程表”,灵活的教学时间,教学形式包括大班教学、小班讨论和个人作业。 教学策略:特指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就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征,有针对性的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班级管理:是一个报考的过程,它是班主任和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教学评价: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某项教育活动进行之前,为使其计划更有效地实施而进行的预测性、测定性评价,或对评价对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做出鉴定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极结果的评价。 相对性评价:又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主要依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则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的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绝对性评价:又称为目标参照性评价,是运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异为目的。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以上就是环球青藤小编关于202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常考概念的分享,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教师资格证考试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及时关注环球青藤网校,小编将为大家做及时的资讯整理与发布!

什么是课程资源 张廷凯 丰力什么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冈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本事所要探讨的是广义的课程资源,即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资源。目前已经出现多种对课程资源进行划分的方式。一种是将课程资源直截了当地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形资源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无形资源的范围更广,可以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能力等。一种是将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什性资源两大类。素材性课程资源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力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日标等方面的因素;条件性资源包括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等因素。一种是将课程资源划分为校内资源、校外资源利网络化资源。校内资源,主要包括本校教师、学生、学校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动植物标本、矿物标本、教学挂图、模型、录像片、投影片、幻灯片、电影片、录音带、VCD、电脑软件、教科书、参考书、练习册,以及其他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等;校外资源,主要指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家长、校外学科专家、上级教研部门、大学设施、研究机构、有关政府部门、其他学校的设施、学术团体、野外、工厂、农村、商场、企业、公司、科技活动中心、少年宫、社区组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网络化资源主要指多媒体化、网络化、交互化的以网络技术为载体开发的校内外资源。上述三种类型的划分有其理论的依据,但大多是学校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只要是便于学校对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采用何种方式划分都有其合理性。总体上说,三种课程资源的划分都比以前更能够反映课程改革的实际,课程资源的范畴更大,也更科学。但目前一些研究者和学校有将课程资源无限扩大的倾向,这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课程资源如果被过于宽泛地界定,那么反而可能造成学校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困难。学校建立起自身对课程资源比较合理和科学的观念,有助于课程资源得到合理的拓展和整合,从而对课程实施产生实效。《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指南》张廷凯 丰力 主编

教科书的核心,是教学凭借使用的一种材料,而不是教学的固定不变的内容。要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资源则是一个更为宽泛的概念,是指一切有利于实施英语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物质条件和包括环境、氛围等在内的其他非物质条件。教材可以是印刷品,也可以是声像制品。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是

据我收集只找到四个部分的一、前言二、课程目标:学习目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内容标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四、实施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内容标准是核心部分

第一部分为前言,叙述科学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第二部分为课程目标,叙述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和三个分目标: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以及各部分目标的相互关系。第三部分为科学课程的内容标准,描述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五个方面的内容标准及活动建议。第四部分为实施建议,由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编写建议、教师队伍建设建议、关于科学教学设备和教室的配置等六个部分组成。第五部分为附录,含具体目标中行为动词的定义、教学活动的类型与设计、案例三个部分。   内容标准是《标准》的核心部分,它是总目标和分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

心理健康方面一个很重要的点是要积极的看待人与物,这样你就会用心感受周围的事情,你就可以积极的生活。

教育:广义的教育:指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1)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效果。(2)狭义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是广义的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中核心和基本的内容。) 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换言之,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所能达到的预期标准。 学校教育:有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各项规定的总称。(1)广义的教育制度: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总和。(2)狭义的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师专业发展:又称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它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课程: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1)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2)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学科课程(分科课程):学科课程是指以文化知识(科学、道德、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类型。它是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课程类型。我国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的“七艺”都是学科课程。 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是指围绕着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即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综合课程:综合课程是指采用各种有机整合的形式,使学校教学系统中分化的各种要素及各成分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的课程形态。简单来说,就是指打破传统的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 必修课程: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制定的,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科目。 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往往是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获得的非学术性经验,隐性课程的实施往往表现出非计划性、非预期性、随机性等特点。它可能是消极的,也可能是积极的。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课程本身体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是整个课程编制过中最为关键的准则。 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课程评价: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的目标、实施和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和特点做出判断的过程。它包括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业的评价。 课程资源: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 课外活动:又称课外教育活动,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的,它是指在学校课堂教学活动之外,学校和校外教育机构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教材: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应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教学过程: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 教学组织形式: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社会结合方式。 班级授课制:一种集体教学形式,是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学生有计划的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道尔顿制:一种教学形式,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是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 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特朗普制:一种教学形式,又称“灵活的课程表”,灵活的教学时间,教学形式包括大班教学、小班讨论和个人作业。 教学策略:特指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就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征,有针对性的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班级管理:是一个报考的过程,它是班主任和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教学评价: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某项教育活动进行之前,为使其计划更有效地实施而进行的预测性、测定性评价,或对评价对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做出鉴定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极结果的评价。 相对性评价:又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主要依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则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的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绝对性评价:又称为目标参照性评价,是运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异为目的。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以上就是环球青藤小编关于202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常考概念的分享,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教师资格证考试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及时关注环球青藤网校,小编将为大家做及时的资讯整理与发布!

  • 索引序列
  • 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是
  • 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
  • 课程资源的核心和组成部分
  • 课程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和核心是
  • 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