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科学家的核心价值观

科学家的核心价值观

发布时间:

科学家的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社会主义价值观,为两类,一是社会主义一般价值观,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强调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和谐企业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凝聚人心。也就是只有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做,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家的重要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何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提出,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历史与现实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应对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时期所面临的复杂形势与时代要求的需要。1、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本质的需要社会主义在其发展和演变的历程中,经历了由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转变。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起源于16世纪英国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在19世纪30和40年代,发展到顶峰时期,其代表人物就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社会理想,自其诞生就有着其自身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主要表现为追求没有私有制、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个个幸福、按需分配的理想社会。空想社会主义者,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及其价值性的基础上,阐释了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理想。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方法,对人类社会历史和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指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未来社会将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极大地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形成和谐的关系。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更是明确指出,社会主义“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因此,科学社会主义,“无论从一种理论、运动还是一种制度来说,都意味着一种与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与他们的解放息息相关的根本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体系中,将“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发展”作为终极价值追求的目标,并对实现这种目标的指导思想、制度保障、主要方式等作出了初步的论述和阐释。在这些论述和阐释中,尽管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明确论述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和价值观等问题,但他们的理论论述和阐释勾勒出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和价值观的蓝图,如为绝大数人谋求利益、实现社会的公正与平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这就从根本上确立了社会主义价值本质不同于以往任何社会统治阶级的价值本质。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一国实践成功结合起来,成为把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价值性变成一定现实的开拓者,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列宁在复杂而又艰辛的环境中,在汲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教训的基础上,对如何建设苏俄社会主义进行了探索,形成了注重商品经济与市场、建立新型民主制度、由人们自己管理社会、造就共产主义新人等思想,开启了落后国家坚持原则与价值原则、历史观与价值观统一的新思路。[方爱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纲》,《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12期,第133页。]列宁的继任者斯大林建立起来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确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绝对指导地位,树立起全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苏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体现在公有制、有计划、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无产阶级专政、民主集中制、党的领导、集体主义、共产主义、国际主义等这些概念之中,对其它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极大。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思想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进程中,在总结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第一次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诞生了新中国。在漫长而艰辛的革命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底蕴,形成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旗帜鲜明地将社会主义价值观作为主流的价值观,用以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并向广大民众宣传和普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始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并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确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人民民主专政为国体,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政体,彻底、全面地实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1956年开始,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经济、政治、文化、医疗卫生、教育等各方面掀起大规模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潮,全面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此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用社会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价值观激起全民族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潮,并形成高度一致的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爱党爱国、为人民服务、公有制、计划经济、大集体、人民民主、无产阶级专政、阶级斗争、无私奉献、共产主义新人、斗私批修、反修反霸等成为此时期不同阶段的主体价值话语。显然,在“左”倾思想逐渐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此时期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曾带上了“左”的色彩和局限。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并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此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逐步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致力于中国的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伟业。纵观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为人民服务、民主、自由、文明、富强、共同富裕、公有制、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平等、公平、正义、法制、法治、德治、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创新、以人为本、和谐、人的全面发展等概念,凸显了此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基因。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方兴未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现阶段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经典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有何联系与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价值本质有何不同?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须要回答的重大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正是对这些重大问题的及时回应。2、塑造国民积极、健康、科学的价值观的需要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除了为其国民提供繁荣发达的经济基础之外,还要为国民树立和弘扬积极、健康、科学的价值观,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满足他们精神上的追求和享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大大提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广大人民群众总体上形成了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改革开放引发的经济建设大潮,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深刻的社会变革,促使一部分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嬗变。一些过去曾经洗涤过的腐朽、落后、不健康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生活恶习重新泛滥。整个社会风气和社会道德出现了令人担忧的乱象。具体表现如下。(1)拜金主义风气盛行。拜金主义是一种金钱至上的思想道德观念,认为金钱不仅万能,而且是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中国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市场大潮中,一部分人滋生了拜金主义。“一切向钱看”成为一种时尚口头禅。结果,傍大款、攀富贵、结交“富二代”、“官二代”和“土豪”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各种“炫富”、“炫豪车”、“炫名牌”现象层出不穷。“宁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曾成为名噪一时网络名言,还获得了相当高的支持率。拜金主义是造成现代社会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天,中国竟成为了世界商品造假的大国,各种假冒伪劣产品、食品、药品大行其道。尤其各种“地沟油”、“毒大米”、“毒奶粉”、“假酒”、“注水猪肉”等劣质食品,以及“美罗华”、“赫赛汀”、“特罗凯”等各种假药,不仅取了消费者的经济利益,而且严重地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有人戏言,坑、蒙、拐、、赌,神州大地处处有,这无不跟拜金主义的腐蚀有关。同时,“一切向钱看”的思想从经济领域泛化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市场等价交换原则被扭曲运用到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之中,造成了“潜规则”甚嚣尘上。一些党员干部叫嚣“有钱能使官推磨”,大肆买官卖官。一些人不是以助人为乐为荣,而是坚持助人要钱,在救死扶伤的关键时刻,不适时宜地提出支付金钱的要求,以此变相要挟受害者及其家属。甚至有极少数有些贪官、“土豪”以睡在钱堆里为乐,或以燃烧人民币为荣,寻找所谓的快乐刺激。显然,拜金主义已经扭曲了一部分人的心理和灵魂。(2)奢靡享乐主义盛行。拜金主义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催生了奢靡享乐主义。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物质文化的繁荣发展。但是,财富的增加并不意味着文明的提升。相反,一些党员干部和暴富起来的“老板们”没有把财富变为更有价值的资源,反而浸淫在金钱和物质的过渡挥霍之中,追求人生的奢靡享乐。一些党员干部吃饕餮大餐,住高档酒店,玩遍千山万水,包养情妇美女,盛行贪图享乐、讲排场、比阔气的不良风气。一些富豪、“土豪”挥金如土,沉溺于吃、喝、嫖、赌、毒,迷恋“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甚至到处散布“白天死过去,晚上活过来”的口号。一些地方以发展经济为名,发展“性都”、“浴都”、“爱都”,助长了黄、赌、毒的盛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许多地方还处于欠发达地区,人民群众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但是,今天的中国竟成为了世界上奢侈品消费第一大国。这一现象真的值得我们好好深思。奢靡享乐主义让人们沉溺于物质上的享受和肉体上的快乐,容易使人们陷入意志消沉、缺乏进取精神的状态之中。因此,享乐主义滋长和蔓延,不可能带来真正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只能滋生虚假繁荣的毒瘤,助长玩物丧志的风气,严重地腐蚀了良好、健康的社会风气。(3)诚信缺失,社会道德滑坡。中华民族向来是一个重道德、讲诚信的民族。孔子在《论语·颜渊》中曾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周人最早提出“明德慎刑”、“为政以德”的理念。唐朝时《唐律》最终确定了“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德治方略,并为以后历代所尊崇。以德为先,诚实做人,一诺千金,与人为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曾经是我们这个民族和社会的优秀美德。但是,改革开放中各种良莠不齐的东西促使一部分人的思想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少部分人出现道德堕落、观念扭曲、行为无德的行径。近些年,“豆腐渣”工程、三鹿“毒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染色馒头”事件、学历“造假门”等诚信缺失现象愈演愈烈。各种“艳照门”、“一夜情”,频发的“到此一游”,无不拷问着中国人的道德水准和个人修养。老人摔倒扶还是不扶、佛山“小悦悦”事件,无不让每一个有良知的国人备受心灵的煎熬。各种媒体的“炒作”、网络“水军”的“灌水”、不良大V的无良言论、“公知”的虚假道德批判,无不在兴风作浪中愚弄和欺着每一个善良的国民。追捧“干露露”、“湿露露”、“裸模”、“裸星”,崇尚“一脱成名”,无不让天下的父母和孩子担忧和迷茫。当前,我们的社会似乎陷入信仰缺失、道德滑坡、信任缺乏、人人自怜的危险境界。因此,整个社会价值秩序的纠偏和重建已是刻不容缓的任务,这就急需一套系统的、科学的价值观来加以引导和扶正。(4)社会浮躁,个人理性不足。一个社会的文明、稳定和进步,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理性思考和行动,需要用一套科学的价值观来引导和规范每一个社会成员遵守文明的秩序和公共行为准则。我国的改革开放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等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尤其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人们思想活动和行为方式的自由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同时,每一个个体对市场经济带来的竞争和压力的反应及其方式迥然不同。中国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城乡、地区和部门发展不平衡较为突出,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较为明显,即使同一地区、同一行业,其差距有的也是较明显。在此背景下,有理想迷失、信念动摇者,有道德堕落、观念扭曲者,有腐朽落后思想文化沉渣泛起,也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暗中滋长。[《培育昂扬向上的公民品格》,《人民日报 》, 2014年2月17日,第1 版。]社会中出现了一种理性不足、风气浮躁的怪相。近些年,各种缺乏文化底蕴的娱乐节目占据了各地电视媒体的黄金时间段,出现中华大地处处“选秀”的局面。而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国民阅读水平明显落后。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中国13亿人口,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1本都不到。而韩国国民人均阅读量约为每年11本,法国约为4本,日本在4~5本之间。[《中国人平均一年读书不到1本》,《深圳晚报》, 2013年5月21日,第18 版。]一些人的言论追求所谓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一些“富二代”、“官二代”的言行举止令人惊愕,“我爸是……”成为一时的躁动。各形各色的“段子”充斥整个网络空间等新媒体。“仇富”、“仇官”现象愈演愈烈,盲目指责人家“为富不仁”、“为官不正”。各种思潮暗流涌动,各种反党反政府言论无端受到大肆追捧,甚至出现凡是党和政府提倡的,都坚决反对的现象。一些偏激的“反日”、“反美”的言论和行动以“爱国”主义名义大行其道。一些地方出现炸公交、炸机场,杀害儿童和小学生等以极端方式报复社会的事件,引起人们和整个社会的恐慌。一些社会成员似乎随时充满骄气、横气、怨气,有的竟为争抢一个公交座位、一次排队顺序而大打出手,为自己的一次不文明言行而强词夺理。一个社会的文明与成熟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明与成熟程度。社会的文明和成熟,是建立在个体社会成员的道德修养水平和成熟程度之上。正如鲁迅所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当前,中国社会的文明、和谐与进步,需要昂扬向上的公民品格,需要理性的思维和行动。这就需要用科学的价值观来指引和规范每一个社会成员,使之能够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促使了中国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巨大的变化,既给中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使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任务艰巨而繁重,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日益突出。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有: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政策的偏向引起较大的不满;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人们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增大;民主法制不健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亟待完善;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社会冷漠现象突出;人与自然关系紧张,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腐败现象仍然严重,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受损;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日益频繁。在诸多影响社会和谐的要素中,腐败、贫富扩大、就业、教育公平、社会诚信、道德滑坡、医疗保障、环境恶化等问题,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为关心和担心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其中任何一个问题的诱发,都有可能危险到党的执政地位。改革开放带来了大量人民内部矛盾,这不是改革开放本身之错,而是改革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当前,人们最为关心的是执政党及其党员干部,能否敢于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能否科学地分析产生这些矛盾和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广大人民群众最为不满的就是体制性垄断而导致的腐败,以及因民主、公平、公正得不到保障而产生的新的不公。人们担心改革开放将偏离邓小平当年提出的“共同富裕”的目标,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提出,是对人们的担心和不满的有力回应。正如中共中央所指出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必然性一个社会的本质、特征和理想追求集中表现为该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就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既决定于经济基础,又对社会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规范、引导和推动作用。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一言以蔽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具有历史必然性。  当代中国,只有“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真正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需要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同愿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又是批判地继承古今中外人类基本价值观的结果。虽然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其固有的局限以及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历史条件,决定了它根本不适合中国,任何照抄照搬都是不现实的,都会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造成颠覆性的危害。特别是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进步性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借鉴和发展了中西方价值观的合理因素,具有鲜明的历史进步性。这在民主、和谐、公正、自由等价值上充分展示了出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凝练表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理论,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物质财富充分涌流作为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把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从私有制统治下解放出来、自己成为社会的主人作为新社会的制度目标,把继承吸收人类文明的全部优秀成果、创造人类新的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基础,把消灭“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建立自由人联合的劳动共同体作为新社会的组织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和价值理想。消灭贫困、走向共同富裕一直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始终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原则,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到治理文明,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明发展在路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凸显和强化了和谐的价值。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包含着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期盼,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内含着国家发展进步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一条就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就是公民对待国家的价值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凝练表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就是要建立一个扬弃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继承资本主义社会的优秀文化遗产,同时又在新的更高层次上弘扬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精神,把以资本为本位的核心价值提升为以人民为主体的核心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人民“三个共同享有”的社会主义,必然要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目标。我们的民族精神是开放包容的,凡是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睦、兴旺发达的价值理念,都融入并化为民族精神的血脉;我们的时代精神是与时俱进的,凡是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都纳入并充实于时代精神之中。社会主义荣辱观有一个基本的价值观前提,这就是以社会主义文明为荣,以违背社会主义文明为耻,自然也是崇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荣辱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凝练表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包含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消除了束缚人压迫人的社会关系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品质修养不断完善提升,是具有现代文明素质的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建设都要通过人的发展来推动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种文明都要通过人的文明来体现来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包含人的文明理想,这些都要凝结为社会主义公民的基本价值准则。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由人的精神所汇合而成的,有什么样的人的精神就有什么样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一旦形成,又成为塑造人培养人的精神力量,因此公民价值观又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产物与反映。社会主义荣辱观就其内容而言,就是社会主义公民价值观。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进一步提炼,就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核心价值观。所以,只有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提出,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历史与现实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应对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时期所面临的复杂形势与时代要求的需要。1、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本质的需要社会主义在其发展和演变的历程中,经历了由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转变。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起源于16世纪英国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在19世纪30和40年代,发展到顶峰时期,其代表人物就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社会理想,自其诞生就有着其自身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主要表现为追求没有私有制、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个个幸福、按需分配的理想社会。空想社会主义者,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及其价值性的基础上,阐释了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理想。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方法,对人类社会历史和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指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未来社会将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极大地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形成和谐的关系。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更是明确指出,社会主义“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因此,科学社会主义,“无论从一种理论、运动还是一种制度来说,都意味着一种与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与他们的解放息息相关的根本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体系中,将“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发展”作为终极价值追求的目标,并对实现这种目标的指导思想、制度保障、主要方式等作出了初步的论述和阐释。在这些论述和阐释中,尽管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明确论述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和价值观等问题,但他们的理论论述和阐释勾勒出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和价值观的蓝图,如为绝大数人谋求利益、实现社会的公正与平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这就从根本上确立了社会主义价值本质不同于以往任何社会统治阶级的价值本质。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一国实践成功结合起来,成为把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价值性变成一定现实的开拓者,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列宁在复杂而又艰辛的环境中,在汲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教训的基础上,对如何建设苏俄社会主义进行了探索,形成了注重商品经济与市场、建立新型民主制度、由人们自己管理社会、造就共产主义新人等思想,开启了落后国家坚持原则与价值原则、历史观与价值观统一的新思路。[方爱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纲》,《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12期,第133页。]列宁的继任者斯大林建立起来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确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绝对指导地位,树立起全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苏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体现在公有制、有计划、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无产阶级专政、民主集中制、党的领导、集体主义、共产主义、国际主义等这些概念之中,对其它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极大。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思想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进程中,在总结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第一次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诞生了新中国。在漫长而艰辛的革命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底蕴,形成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旗帜鲜明地将社会主义价值观作为主流的价值观,用以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并向广大民众宣传和普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始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并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确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人民民主专政为国体,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政体,彻底、全面地实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1956年开始,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经济、政治、文化、医疗卫生、教育等各方面掀起大规模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潮,全面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此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用社会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价值观激起全民族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潮,并形成高度一致的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爱党爱国、为人民服务、公有制、计划经济、大集体、人民民主、无产阶级专政、阶级斗争、无私奉献、共产主义新人、斗私批修、反修反霸等成为此时期不同阶段的主体价值话语。显然,在“左”倾思想逐渐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此时期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曾带上了“左”的色彩和局限。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并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此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逐步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致力于中国的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伟业。纵观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为人民服务、民主、自由、文明、富强、共同富裕、公有制、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平等、公平、正义、法制、法治、德治、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创新、以人为本、和谐、人的全面发展等概念,凸显了此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基因。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方兴未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现阶段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经典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有何联系与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价值本质有何不同?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须要回答的重大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正是对这些重大问题的及时回应。2、塑造国民积极、健康、科学的价值观的需要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除了为其国民提供繁荣发达的经济基础之外,还要为国民树立和弘扬积极、健康、科学的价值观,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满足他们精神上的追求和享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大大提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广大人民群众总体上形成了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改革开放引发的经济建设大潮,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深刻的社会变革,促使一部分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嬗变。一些过去曾经洗涤过的腐朽、落后、不健康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生活恶习重新泛滥。整个社会风气和社会道德出现了令人担忧的乱象。具体表现如下。(1)拜金主义风气盛行。拜金主义是一种金钱至上的思想道德观念,认为金钱不仅万能,而且是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中国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市场大潮中,一部分人滋生了拜金主义。“一切向钱看”成为一种时尚口头禅。结果,傍大款、攀富贵、结交“富二代”、“官二代”和“土豪”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各种“炫富”、“炫豪车”、“炫名牌”现象层出不穷。“宁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曾成为名噪一时网络名言,还获得了相当高的支持率。拜金主义是造成现代社会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天,中国竟成为了世界商品造假的大国,各种假冒伪劣产品、食品、药品大行其道。尤其各种“地沟油”、“毒大米”、“毒奶粉”、“假酒”、“注水猪肉”等劣质食品,以及“美罗华”、“赫赛汀”、“特罗凯”等各种假药,不仅取了消费者的经济利益,而且严重地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有人戏言,坑、蒙、拐、、赌,神州大地处处有,这无不跟拜金主义的腐蚀有关。同时,“一切向钱看”的思想从经济领域泛化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市场等价交换原则被扭曲运用到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之中,造成了“潜规则”甚嚣尘上。一些党员干部叫嚣“有钱能使官推磨”,大肆买官卖官。一些人不是以助人为乐为荣,而是坚持助人要钱,在救死扶伤的关键时刻,不适时宜地提出支付金钱的要求,以此变相要挟受害者及其家属。甚至有极少数有些贪官、“土豪”以睡在钱堆里为乐,或以燃烧人民币为荣,寻找所谓的快乐刺激。显然,拜金主义已经扭曲了一部分人的心理和灵魂。(2)奢靡享乐主义盛行。拜金主义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催生了奢靡享乐主义。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物质文化的繁荣发展。但是,财富的增加并不意味着文明的提升。相反,一些党员干部和暴富起来的“老板们”没有把财富变为更有价值的资源,反而浸淫在金钱和物质的过渡挥霍之中,追求人生的奢靡享乐。一些党员干部吃饕餮大餐,住高档酒店,玩遍千山万水,包养情妇美女,盛行贪图享乐、讲排场、比阔气的不良风气。一些富豪、“土豪”挥金如土,沉溺于吃、喝、嫖、赌、毒,迷恋“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甚至到处散布“白天死过去,晚上活过来”的口号。一些地方以发展经济为名,发展“性都”、“浴都”、“爱都”,助长了黄、赌、毒的盛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许多地方还处于欠发达地区,人民群众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但是,今天的中国竟成为了世界上奢侈品消费第一大国。这一现象真的值得我们好好深思。奢靡享乐主义让人们沉溺于物质上的享受和肉体上的快乐,容易使人们陷入意志消沉、缺乏进取精神的状态之中。因此,享乐主义滋长和蔓延,不可能带来真正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只能滋生虚假繁荣的毒瘤,助长玩物丧志的风气,严重地腐蚀了良好、健康的社会风气。(3)诚信缺失,社会道德滑坡。中华民族向来是一个重道德、讲诚信的民族。孔子在《论语·颜渊》中曾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周人最早提出“明德慎刑”、“为政以德”的理念。唐朝时《唐律》最终确定了“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德治方略,并为以后历代所尊崇。以德为先,诚实做人,一诺千金,与人为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曾经是我们这个民族和社会的优秀美德。但是,改革开放中各种良莠不齐的东西促使一部分人的思想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少部分人出现道德堕落、观念扭曲、行为无德的行径。近些年,“豆腐渣”工程、三鹿“毒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染色馒头”事件、学历“造假门”等诚信缺失现象愈演愈烈。各种“艳照门”、“一夜情”,频发的“到此一游”,无不拷问着中国人的道德水准和个人修养。老人摔倒扶还是不扶、佛山“小悦悦”事件,无不让每一个有良知的国人备受心灵的煎熬。各种媒体的“炒作”、网络“水军”的“灌水”、不良大V的无良言论、“公知”的虚假道德批判,无不在兴风作浪中愚弄和欺着每一个善良的国民。追捧“干露露”、“湿露露”、“裸模”、“裸星”,崇尚“一脱成名”,无不让天下的父母和孩子担忧和迷茫。当前,我们的社会似乎陷入信仰缺失、道德滑坡、信任缺乏、人人自怜的危险境界。因此,整个社会价值秩序的纠偏和重建已是刻不容缓的任务,这就急需一套系统的、科学的价值观来加以引导和扶正。(4)社会浮躁,个人理性不足。一个社会的文明、稳定和进步,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理性思考和行动,需要用一套科学的价值观来引导和规范每一个社会成员遵守文明的秩序和公共行为准则。我国的改革开放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等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尤其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人们思想活动和行为方式的自由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同时,每一个个体对市场经济带来的竞争和压力的反应及其方式迥然不同。中国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城乡、地区和部门发展不平衡较为突出,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较为明显,即使同一地区、同一行业,其差距有的也是较明显。在此背景下,有理想迷失、信念动摇者,有道德堕落、观念扭曲者,有腐朽落后思想文化沉渣泛起,也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暗中滋长。[《培育昂扬向上的公民品格》,《人民日报 》, 2014年2月17日,第1 版。]社会中出现了一种理性不足、风气浮躁的怪相。近些年,各种缺乏文化底蕴的娱乐节目占据了各地电视媒体的黄金时间段,出现中华大地处处“选秀”的局面。而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国民阅读水平明显落后。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中国13亿人口,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1本都不到。而韩国国民人均阅读量约为每年11本,法国约为4本,日本在4~5本之间。[《中国人平均一年读书不到1本》,《深圳晚报》, 2013年5月21日,第18 版。]一些人的言论追求所谓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一些“富二代”、“官二代”的言行举止令人惊愕,“我爸是……”成为一时的躁动。各形各色的“段子”充斥整个网络空间等新媒体。“仇富”、“仇官”现象愈演愈烈,盲目指责人家“为富不仁”、“为官不正”。各种思潮暗流涌动,各种反党反政府言论无端受到大肆追捧,甚至出现凡是党和政府提倡的,都坚决反对的现象。一些偏激的“反日”、“反美”的言论和行动以“爱国”主义名义大行其道。一些地方出现炸公交、炸机场,杀害儿童和小学生等以极端方式报复社会的事件,引起人们和整个社会的恐慌。一些社会成员似乎随时充满骄气、横气、怨气,有的竟为争抢一个公交座位、一次排队顺序而大打出手,为自己的一次不文明言行而强词夺理。一个社会的文明与成熟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明与成熟程度。社会的文明和成熟,是建立在个体社会成员的道德修养水平和成熟程度之上。正如鲁迅所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当前,中国社会的文明、和谐与进步,需要昂扬向上的公民品格,需要理性的思维和行动。这就需要用科学的价值观来指引和规范每一个社会成员,使之能够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促使了中国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巨大的变化,既给中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使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任务艰巨而繁重,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日益突出。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有: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政策的偏向引起较大的不满;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人们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增大;民主法制不健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亟待完善;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社会冷漠现象突出;人与自然关系紧张,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腐败现象仍然严重,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受损;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日益频繁。在诸多影响社会和谐的要素中,腐败、贫富扩大、就业、教育公平、社会诚信、道德滑坡、医疗保障、环境恶化等问题,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为关心和担心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其中任何一个问题的诱发,都有可能危险到党的执政地位。改革开放带来了大量人民内部矛盾,这不是改革开放本身之错,而是改革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当前,人们最为关心的是执政党及其党员干部,能否敢于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能否科学地分析产生这些矛盾和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广大人民群众最为不满的就是体制性垄断而导致的腐败,以及因民主、公平、公正得不到保障而产生的新的不公。人们担心改革开放将偏离邓小平当年提出的“共同富裕”的目标,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提出,是对人们的担心和不满的有力回应。正如中共中央所指出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必然性一个社会的本质、特征和理想追求集中表现为该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就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既决定于经济基础,又对社会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规范、引导和推动作用。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一言以蔽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具有历史必然性。  当代中国,只有“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真正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需要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同愿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又是批判地继承古今中外人类基本价值观的结果。虽然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其固有的局限以及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历史条件,决定了它根本不适合中国,任何照抄照搬都是不现实的,都会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造成颠覆性的危害。特别是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进步性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借鉴和发展了中西方价值观的合理因素,具有鲜明的历史进步性。这在民主、和谐、公正、自由等价值上充分展示了出来。

科学的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这个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基本理念的统一体,直接反映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规定性,贯穿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核,是现阶段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最大公约数的表述,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引导力。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进行了凝练,是重要理论创新成果。“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它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谈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时明确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 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提出“三个倡导”是我们党顺应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期待、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建设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是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实践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对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价值是体现主体与客体关系的一个范畴,它反映的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马克思早就说过:“‘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从哲学意义 上讲,价值体现的是现实中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我们说某种事物或现象具有价值, 就是因为该事物或现象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成为人们的兴趣或目的所追求的对象。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价值观的内 容,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 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集中反映一定社 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精神,体现人们对生活现实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价值观对人 们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决定人的自我认识,并由此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 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的性质。我们一般把价值观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一般价值观,另一类是核心价值观。在一个国家和社会 的价值观体系中,各种价值观的地位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有些价值观在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从 属地位,它仅仅体现社会某个方面或领域的价值取向和追求,这种价值观我们就称之为一般价值观; 另一种是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的价值观,它引领和统率着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价值观念,是一种社 会制度和社会公民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则,体现着这个国家或社会所特有的文化精神追求和基本价值 理念。这种居于社会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就叫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决定性指导作用的价值理念,是反映社会主义基本的、稳定的社会关系及价值追求的价值观,它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是我们民族长期秉承的反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规律的根本原则和价值观念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核心价值目标和价值观念,这种核心价值理念支撑着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行为指向和行为准则,从更深层次影响着全体国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思想方法与行为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及重大意义。从根本上来 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统一的,它们都体现了社会 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遵循。但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 它们又是相互区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那些反映社会主义经济、 政治和文化制度要求、体现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的核心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总和,而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的高度凝练及抽象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的内容比较系统全面,具有理论化、系统化的特点,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则比较抽 象概括,具有高度凝练性、简洁性的特点。也正因如此,我们党虽然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但各界人士仍然多次呼吁尽快概括出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党的十八大适应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需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为基础,明确提出了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不同层面规范了我们国家、 社会和公民的核心价值追求。第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是立足国家层面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无论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 明建设,都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追求目标,我们党在过去曾经把这个共同价值追求表述为“民族独立, 人民解放”、“国家繁荣,人民幸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通过经 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 化的宏伟目标,这个宏伟目标从价值追求角度来说就是要达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也就 是说经济上要越来越富强,政治上要越来越民主,文化上越来越文明,社会和生态上要越来越和谐。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 符合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国人民寻求民族复兴的共同愿景,是一个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激 发活力、振奋精神的价值目标。第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社会属性,是立足社会层 面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又把这些目标写到社会主义旗帜上,使之成为激励人们发愤图强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广大人民 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越来越强,自由平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维护公平正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正 是适应广大人民群众这种新期待、新要求,我们党更加自觉地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理念深 入扎实地体现到党的各项理论和实践之中。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 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十八大报告则把“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积极培育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由此可以看出,自由、 平等、公正、法治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执政为民、坚持依法治 国伟大实践的集中价值体现,也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第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要求, 是立足公民层面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全体公民的价值观、道德观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尤其是面对当前社会经济利益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的趋势,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 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如何形成社会的主流 价值观、如何把公民价值观道德观教育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成为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一个重 要课题。党的 十八大正是在继承和发展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需要,从公民层面提出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的精华,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公民道德和价值理念 的新发展。三、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提出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帮助全党和全国人民 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 实意义。第一,“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和道德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是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它不仅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思想武器,而且更是指导我们改造主观世界、完善人生旅程的理论 指南。无论是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鸿篇巨作中,还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都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道德观理论。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和道德理论宝库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开拓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认识的新境界。第二,“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们更加有效地应对西方错误价值观 的冲击提供了强大理论武器。过去许多人常常把自由、民主、平等这些概念当做资本主义的“专利品”来看待,认为它们是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其实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认识。一些西方国家也正是 利用了这一点来攻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攻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训是非常深刻 的。社会主义制度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先进的社会制度,它脱胎于资本主义但又与资本主义有着 本质区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继承和发展人类一切文明精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本质意义 上来讲,只有社会主义民主、自由和平等才是真正科学意义上的民主、自由和平等,而资本主义制 度下的所谓民主、自由、平等是虚伪的、靠不住的。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 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们更加有效地应对西方错误价值观的冲击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第三,“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对进一步促进国家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凝聚全国人民的思想共识将产生十分巨大的作用。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由于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生活方式 深刻变化,这给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人们在思想认识上的多样性、多变 性日益增强,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多彩纷呈。在这种思想多样、价值多元的条件下,只有大力 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凝聚全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才能真正在全社会形成巨大的价值 共识和思想共鸣,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系统,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是激励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维系全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我们必须全面准确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牢牢把握和谐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一)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二)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精髓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四)基础是社会主义荣辱观

各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

美国的核心价值观宪政民主、普世价值、公民社会、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在当今中国,西方价值观念主要是指来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思潮,尤其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宣扬的“宪政民主、普世价值、公民社会、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政治思潮及其宣扬的西方政治价值观,而并不包括那些正确的西方社会科学知识。重视个体。着眼于个体、立足于个体、以个体为出发点和轴心来构建价值观体系,这是价值观现代化的重要特点。核心价值观至少有三种功能:1、约束功能就是告诉我们一种尺度和标准,比如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2、调节功能使人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3、驱动功能就是激发人内在的创造,激发能动性,放飞梦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像马斯洛所说的,是人生的巅峰体现。所以核心价值观非常重要,没有这样一种约束功能、调节功能和驱动功能,人就可能不知道怎么活。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自《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其主要内容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014年2月12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第一层面 、国家层面 : 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第二层面 、社会层面 : 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第三层面 、个人层面 : 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党的十八大曾首次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二十四个字来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这是我党大力弘扬中国梦的时代契机下是最直接的助推力和精神动力,是与我国的发展紧紧相依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目标,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的时代背景下实现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核心的体现。扩展资料: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1、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2、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3、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4、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1、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2、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3、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4、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 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1、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它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2、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3、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4、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数学学科的核心价值观

回答 你好,数学教育;核心价值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重视培养学生们的综合能力,从而更利于他们未来在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要。人才是当今社会中最为缺乏的,也是体现国家教育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初中数学的教学,除了在课堂上讲好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将理论和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样更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笔者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将会更加注重将核心价值和数学课堂教学相融合,从而可以更好的提升学生们的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核心素养的到来,对于初中数学学科来说,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如何理解的问题 要知道,核心素养只是一个宏观的概念,而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目前只有高中阶段的具体表述,面向初中阶段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尚未正式公布 那么是不是数学教师就要等到初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正式公布之后,才可以去进行尝试呢?在笔者看来,答案并非如此 实际上,高中阶段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对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是有启发的,尤其是结合目前已有的初中数学教学的课程标准及其他解读,是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初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脉搏的

教师每节课都要认真备课 每个学科的学科素养是不同的 当然也不是一节二节课就能完成的 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数学核心素养包含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六个方面。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通过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具体实施。注意:1、数学教学活动是培养数学素质的主要途径。数学核心素养的六个方面在小学,初中,高中,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五个阶段是不同的。学科价值,教育价值和表现的要求是不同的。应仔细审查,准确把握,切实进行主题教学活动。2、研究性学习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培养数学素质的重要途径。由于研究性学习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必须包含相关的数学知识内容,并且由于其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对数学建模,数学抽象和数学推理有很高的要求。3、青年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数学素质的好方法。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一项具有20多年历史的国家青年科技创新成果和科学探究项目的综合性科技竞赛。它是中小学生的示范和导向的科技教育活动之一。它是集中展示中国各中小学各项科技活动成果的一种形式。扩展资料:数学抽象是指舍去事物的一切物理属性,得到数学研究对象的思维过程。主要包括:从数量与数量关系、图形与图形关系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从事物的具体背景中抽象出一般规律和结构,并且用数学符号或者数学术语予以表征。数学抽象是数学的基本思想,是形成理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反映了数学的本质特征,贯穿在数学的产生、发展、应用的过程中。数学抽象使得数学成为高度概括、表达准确、结论一般、有序多级的系统。在数学抽象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积累从具体到抽象的活动经验。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命题、方法和体系,能通过抽象、概括去认识、理解、把握事物的数学本质,能逐渐养成一般性思考问题的习惯,能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主动运用数学抽象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的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价值观属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范畴。它对经济基础,对实践能起能动的反作用。也就是说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虽然不能等同,但是两者是能够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扩展资料:“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

1、核心理论: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基本原理:①人类社会及其历史是客观存在的;②人类社会历史按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规律向前发展;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⑥阶级分析方法;⑦人类社会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⑧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科学实验(指自然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承认杰出个人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等2、核心思维: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能力。呈现形式:历史纪年、历史时序、年代尺、阶段特征、历史大事年表、历史地图等。3、核心方法:史料实证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呈现形式:史料分类、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图像史料、史论结合、观点论证等。4、核心能力: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呈现形式:历史叙述、历史评价、历史理解、因果关系等。5、核心价值: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该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呈现形式: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科技文明、爱国精神、科学精神、民主法治、联系现实等。

核心价值观24字分别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概括,与党的奋斗目标保持一致。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从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改革,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党和政府不断重视人民的自由和平等,社会的公正和法治。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社会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其涵盖了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行为各个环节,贯穿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各方面,是每一位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都应当树立的基本价值追求。核心价值观意义: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其主要内容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契机:这是我党大力弘扬中国梦的时代契机下是最直接的助推力和精神动力,是与我国的发展紧紧相依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目标,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的时代背景下实现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核心的体现。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关注人们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抓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着力铸牢人们的精神支柱;坚持联系实际,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坚持改进创新,善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群众便于参与的平台,开辟群众乐于参与的渠道,积极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增强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内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

  • 索引序列
  • 科学家的核心价值观
  • 科学的核心价值观
  • 各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
  • 数学学科的核心价值观
  • 历史学科的核心价值观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