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授权书怎么填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授权书怎么填

发布时间: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授权书怎么填

陕西理工大学代码是10720,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陕西理工大学简称“陕理工”,始建于1958年,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汉中,是一所涵盖文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和管理学的多科性省属普通高等学校,也是全国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历史汉中师范学院时期1958年5月,中共陕西省委决定筹建汉中师范专科学校。5月28日,筹委会正式成立,开始着手选定汉中文庙为校址开始筹建工作。同年11月4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将汉中师范专科学校改建为汉中大学。1959年,汉中大学迁到汉中农校原址办公。1966年学校停招,1972年学校宣布停办。1975年,经陕西省教育局、汉中市教育局、陕西师范大学协商,决定成立陕西师范大学汉中分校。同年10月正式开始上课。1978年4月1日,国务院批准,恢复汉中大学并改名为汉中师范学院。4月28日教育部专文指出:原址恢复汉中大学并改名为汉中师范学院。陕西工学院时期1965年3月5日,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教育部批准建立北京大学汉中分校。1969年10月起,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无线电系和数学力学系的力学专业在汉中分校办学。1978年底,北京大学汉中分校(北大653分校)撤回北京。陕西省采用家属农转非政策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17所高校和6个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调来150名教师和领导干部,在北京大学汉中分校遗留下的教职工、教学仪器、十万平方米建筑的基础上建立了陕西工学院。陕西理工学院时期2001年6月20日,教育部发出教发函《关于同意汉中师范学院和陕西工学院合并组建陕西理工学院的通知》。9月19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发出函“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汉中师范学院与陕西工学院合并组建陕西理工学院的通知”,正式组建新的陕西理工学院,撤销原两校建制。陕西理工大学时期2015年5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在陕西理工学院基础上筹建陕西理工大学,筹建期为一年。2015年5月22日,陕西省教育厅、汉中市政府就共同支持陕西理工学院筹建陕西理工大学工作签订协议,在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校园建设、科学研究、校企合作、资金投入等方面加大支持,推动陕西理工学院早日建成省属高水平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5所高校分别与陕西理工学院签订了《对口支持筹建陕西理工大学协议》。                                    师资力量截至2018年4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182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91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255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51人,其中教授124人。现有双聘院士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外聘),“三五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享受“三秦人才”津贴14人;现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曾宪梓教育基金、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陕西省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教学名师、师德标兵、青年科技新星等荣誉称号获得者40余人。                                    学科建设据2021年12月学校官网显示,陕西理工大学设15个学院,有62个本科专业;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6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名牌专业,省级重点学科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物理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省级特色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汉语言文学、生物科学、经济学校级特色专业:教育技术学、法学、英语、会计学省级重点学科:汉水文化、生物学(植物学)、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中国语言文学省级名牌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生物科学                                    学术科研据2016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陕西理工大学有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1个省级2011协同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省级博士后创新基地,拥有14个省级研究中心和服务平台。据2016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近五年先后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8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84项,发表学术论文7528篇,其中被SCI等四大权威期刊收录或索引522篇,出版著作和教材421部,获得授权国家专利1331项;获省部级及其以上科技成果奖41项。学术资源2016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陕西理工大学图书馆形成了以文、理、工、管为主体的涵盖学校各专业的多学科馆藏体系,累计纸质馆藏210余万册,其中线装古籍3万余册、民国文献2万余册;电子图书100余万册,全文电子期刊8千余种,中外文数据库20个,文献类型包括图书、期刊、学位论文、技术标准、专利、多媒体等。《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均为全国优秀期刊。《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陕西省教育厅主管、陕西理工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其前身是《汉中师范学院学报》,创刊于1983年,1994年经新闻出版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该刊开设“流域文化暨汉水流域文化研究”、“文学研究”、“语言研究”、“历史研究”、“经济研究”、“哲学社会学研究”、“教育研究”、“法学法制研究”、“学术前沿与学术热点”、“蜀道文化研究”、“管理研究”、“艺术研究”等栏目,并不定期设置笔谈专栏,刊登针对学科发展和热点问题进行探讨的成组稿件,致力于在中国语言文学、流域文化暨汉水流域文化、区域经济等方面进行学术研究。论文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二次文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Chinainfo)”、北京“书生”、台湾“华艺”等期刊常年收录。《陕西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陕西省教育厅主管、陕西理工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其前身是原《陕西工学院学报》,创刊于1985年,1990年4月取得公开发行刊号。该刊主要刊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金属材料成型及控制、应用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工业与民用建筑、计算机技术、电子信息、化学、生物学、数学、物理学、工程管理等方面的学术论文。论文被《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Chinainfo)系统、《科技期刊网群》、《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AJ-CD规范》等期刊常年收录。                                    合作交流据2016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法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20余所高校建立并保持合作与交流关系,常年聘请外籍专家及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任教、讲学,促进了学校的学术交流与对外融合。学校已与国(境)外十余所高校签订了学生学习、交流项目协议,建立了学生海外实习基地,开展的项目有:赴美国普渡大学“3+1+申硕”学习项目、赴日本九州外国语学院、京进语言学院“3+1+申硕”学习项目、赴台湾高校短期学习交流项目、暑期赴美带薪实习项目、赴日带薪实习项目、赴泰国汉语教学实习项目等。

1、信息素养或素质的具体内容要求又哪些?信息素质是指用户在利用以计算机机器网络技术为代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知识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主动参与信息活动、自觉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态度、理念及具备的获取、识别、加工、处理、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和利用信息去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信息素质是一个内涵机器广泛的综合行概念,包括强雷的信息意识、系统化的信息理念、综合信息能力等内容。1)信息素质的体系结构一般来讲,信息素质的体系结构由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三个方面组成。2、信息、知识、情报、文献的概念?(1)信息:信息与现代科学技术息息相关,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从某种程度上说,信息体现为一种载体,承载知识内容。20世纪90年代后一些关于信息的经典定义:1)信息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和需要,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搜集的院士材料进行加工、处理,找出其中关系二形成的对象实体。2)信息是有一定含义的、经过加工处理的、对决策有价值的数据,即信息=数据+处理。(2)知识: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所获得的认知,包括通过阅读、学习等方式的认知和通过自己或他人的历练所积累的以求经验的总和。(3)情报:在关于情报要领的讨论中,所提出的情报定义大都与信息知识有关。如情报是“被人们所利用的信息”、“被人们感受并可交流的信息”;情报是“为了解决一个特定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借助语言、符号在载体上传递的知识”等。显然,对情报概念的定义分成两派——“信息派”和“知识派”。(4)文献:一是《文献情报术语国际标准(草案)》(ISO/DIS5127)定义:为了吧人类知识传播开来和继承下去,人们用文字、图形、符号、音频和视频等手段将其记录下来,或写在纸上,或洒在蓝图上,或摄制在感光片上,或录到唱片上,或存在磁盘上,这种附着在各种载体上的记录统称为文献。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GB1-83)的定义: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以求载体。3、信息、信息资源有哪些类型?(1)信息:(2)信息资源:信息源、信息服务、信息系统4、文献有哪些类型?将文献分成这些类型的依据是什么?(1)根据载体材料、存储技术和传递方式划分:印刷型、缩微型、视听型和嫉妒型(2)根据加工程度的不同划分:一次文献信息源、二次文献信息源、三次文献信息源(3)根据文献信息源的内容形式划分:图书、期刊、报纸、科技报告、政府出版物、会议文献、专利文献、学位论文、标准文献、档案文献、产品样本5、数据库的类型?网络资源有哪些特点?数据库的类型:网络资源特点:数量庞大、增长迅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变化频繁、价值不一;结构复杂、分布广泛;信息分散、无序等。6、何为“核心期刊”?本专业的核心期刊有哪些?(1)核心期刊:在某一学科中 ,少数期刊覆盖了该学科的大部分文献 ,而多数期刊仅包含该学科的少量文献 ,这少数期刊就是该学科的核心期刊。(2)本专业的核心期刊:《机械工程学报》《中国机械工程》《摩擦学学报》《机械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仪器仪表学报》《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润滑与密封》《机械传动》《机床与液压》《工程机械》《机械设计与研究》《起重运输机械》《轴承》《流体机械》《光学精密工程》《制造业自动化》《机械设计与制造》《水泵技术》《液压与气动》《制造技术与机床》《仪表技术与传感器》《压力容器》等7、什么是信息检索?信息检索的类型有哪些?信息检索: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将用户的提问特征与数据源所采用的特征标志进行对比,然后将二者相一致或比较一致的信息提取出来供用户使用的过程。信息检索的类型:文献检索、数据检索、事实检索、手工信息检索、脱机信息检索、联机信息检索、光盘信息检索、网络信息检索8、简述信息检索的原理?是根据读者需求,确定检索概念及其范围,然后选择一定的检索语言,并将此检索概念转换成检索特征标志后到检索系统中查找文献线索,最后对其进行逐篇筛选,以确定需要阅读的文献。即检索指提供一定的检索手段,按照一定的检索方法,根据读者需要,迅速全面地查出文献线索,这是文献检索输出的过程,可见存贮是检索的基础,检索是存贮的目的。9、什么是计算机信息检索系统,它由哪几个部分组成?计算机信息检索系统是信息检索所用的硬件资源、系统软件和检索软件的总合。组成部分:硬件、软件、数据库10、计算机检索技术有哪些?计算机检索技术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检索系统,如联机数据库、光盘数据库和网络数据库检索有关信息二而采用的技术,11、从外表特征与内容特征来看,检索语言的类型各有哪些?不同特征各举一简单的检索式。外部特征:题名、著者姓名/单位名称、出版事项、代码/序号等。如《围城》内部特征:分类语言和主题语言,主题语言又可分为关键词语言、单元词语言、标题词语言和叙词语言。如关键词:机械12、为什么要创建“检索语言”,它有哪些类型?比较分类语言和主题语言的优缺点。①原因:创建“检索语言”后检索会更加方便快捷。②类型:外部特征、内部特征③分类语言具有单维性特点,适用于按学科体系进行族性检索,但不适用于多维性的、按专题概念进行的特性检索。主题语言,不论是叙词法还是标题法,具有直接性、专指性、灵活性等优点,克服了体系分类法只能从一种概念为中心检索文献的缺点,但缺乏族性检索能力又成了它的缺点。13、信息(文献)检索的方法与途径,详细论述检索步骤?信息(文献)检索的方法:⑴ 常用法:是指在文献检索中经常使用的方法,可细分为:顺查法--是以检索课时的起始年代为起点,按时间顺序由远及近地查找,直到查得的文献信息可以满足要求为止,这种方法系统、全面、可靠。 倒查法--是一种由近及远地查找文献的方法一般用于新开课题,比较注意近期的文献,以便掌握最近一段时间该课题所达到的水平及研究和动向。抽查法--是针对学科发展特点,抽出其发展迅速、发表文献较多的一段时期,逐年进行检索的一种方法,能以较少的时间获得较多的文献。⑵ 追溯法:这是利用已有的文献后面的参考文献进行追溯查找的方法这是在没有检索工具或检索工具不全的情况下使用的一种方法,但这种方法查找的文献不全,目前已很少有人使用。⑶ 分段法:这是将常用法与追溯法交替使用的一种方法即利用工具书检索文献,又利用文献后面的参考文献进行追溯,两种方法交替使用,直到满足读者需要为止。这种方法可根据文献和本单位工具书收藏的情况分期分段交叉运用不同的查找方法,既能获得一定时期内的文献,还可节约查找时间。信息(文献)检索的途径:文献信息检索有两种不同的检索途径。根据文献的特征检索文献信息是最简捷的途径。其特征有两个:一是文献的外表特征,即“著者、书名、刊名、号码”等;二是内容特征,即“分类、主题、关键词”等。文献检索的步骤:人们的检索课题和需要虽各不相同,但为了达到检索目的,都要利用一定的检索工具按照一定的途径与方法才能把需要的文献检索出来。一般而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分析研究课题→明确检索目的和要求→选择检索工具和检索方法→选择检索途径和检索标志→查找文献线索→整理检索结果→索取原文。14、什么是文献线索?列举五种以上不同文献类型(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图书、标准等)的线索。文献线索:文献检索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检索(Retrieval)是指依据一定的方法,从已经组织好的大量有关文献集合中,查找并获取特定的相关文献的过程。这里的文献集合,不是通常所指的文献本身,而是关于文献的信息或文献的线索。如果真正要获取文献中所记录的信息,那么还要依据检索所取得的文献线索索取原文。广义的检索包括信息的存储和检索两个过程(Storage and Retrieval)。信息存储是指工作人员将大量无序的信息集中起来,根据信息源的外表特征和内容特征,经过整理、分类、浓缩、标引等处理,使其系统化、有序化,并按一定的技术要求建成一个具有检索功能的工具或检索系统,供人们检索和利用。而检索是指运用编制好的检索工具或检索系统,查找出满足用户要求的特定信息。15、简述“超星电子图书馆”、“书生之家数学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字化期刊”收藏资源的特点。超星电子图书馆:内容丰富,包括经典理论、哲学、社科、经济、语言文字、文学、数理化、生物、工业技术、计算机等五十余个学科分类,现拥有中文电子图书80万种,论文300万篇,全文总量4亿余页,并且每天仍在不断的增加与更新。书生之家数学图书馆: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全球性中文书刊网上开架交易平台,下设中华图书网、中华期刊网、中华报纸网、中华CD网等子网,集成了图书、期刊、报纸、论文、CD等各种出版物的书目信息、内容提要、精彩篇章、全文等内容,是著书、出书、售书、购书、读书、评书的网上交流园地。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SupFree5CJFD)SupFree6是以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编辑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数据库为核心,SupFree0目前已收录94年以来5300种期刊的全文文献,SupFree0读者可以利用任何一台校园网终端检索、SupFree3浏览、SupFree3下载和打印文摘索引和全文信息。SupFree1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从1989年至今的8000余种期刊刊载的1370余万篇文献,并以每年150万篇的速度递增。涵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业、医药卫生、经济、教育和图书情报等学科的8000余种中文期刊数据资源。引文版:从1989年至今公开出版的5000余种科技类期刊(其中包括《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的核心期刊1500余种),总数据量约224万篇文献。全面覆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业、医药卫生、经济、教育和图书情报等信息资源。文摘版:从1989年至今的8000余种期刊的980余万篇文献,并以每年150万篇的速度递增。全面覆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业、医药卫生、经济、教育和图书情报等信息资源。万方数字化期刊:目前集纳了理、工、农、医、人文五大类70多个类目的2500多种科技类核心期刊,实现全文上网。从2001年底开始,数据化期刊已囊括我国所有科技核心期刊,成为中国网上期刊的第一大门户。主要包括:中国医学会系列杂志、大学学报、中国科学系列杂志、科学普及期刊。该系统收录的期刊种类主要有7个:基础科学、农业科学、社会科学、哲学政法、医药卫生、教育文艺、经济财政。到2006年5月15日为止,共收录期刊数为5065种。浏览全文前需要下载PDF全文阅览器。该浏览器可在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的数字化期刊子系统中下载。下载PDF全文阅览器前计算机中应安装有压缩软件。16、结合“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两种数据库,谈各自的“高级检索”的方法。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7、简述特种文献的特点和作用,学位论文的结构。特点:专利文献是重要的技术信息源;特种文献是重要的法律信息源;专利文献是重要的经济信息源。作用:特种文献不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堪称最重要的特种信息源。它具有三大重要作用:一、专利文献是重要的技术信息源;二、特种文献是重要的法律信息源;三、专利文献是重要的经济信息源。结构:学术论文的结构:目录、序言、导论、本论、结论、参考文献目录、后记。18、按级别分的标准的类型?我国标准分为那些级别?分别用哪些符号表示?按级别分的标准的类型:国家标准、区域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我国标准级别与符号:级别 符号国家标准 如GB7718—94强制性国家标准 如GB/T3860—95推荐性标准 如GB/*1645—9819、专利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各自含义,中国保护的专利类型?新颖性:是指在申请日以前没有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在国内公开使用过或者以其他方式为公众所知,也没有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由他人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过申请并且记载在申请日以后公布的专利申请文件中。创造性:是指同申请日以前已有的技术相比,该发明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该实用新型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实用性:是指该发明或者实用新型能够制造或者使用,并且能够产生积极效果。20、中国何时实施专利法?中国专利法对专利采用怎样的审批程序?受中国专利法保护的对象分别有哪些?时间:《中国人民共和国专利法》1984年3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程序:申请专利的发明涉及新的生物材料,该生物材料公众不能得到,并且对该生物材料的说明不足以使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实施其发明的,除应当符合专利法和本细则的有关规定外,申请人还应当办理下列手续:(一)在申请日前或者最迟在申请日(有优先权的,指优先权日),将该生物材料的样品提交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认可的保藏单位保藏,并在申请时或者最迟自申请日起4个月内提交保藏单位出具的保藏证明和存活证明;期满未提交证明的,该样品视为未提交保藏;(二)在申请文件中,提供有关该生物材料特征的资料;(三)涉及生物材料样品保藏的专利申请应当在请求书和说明书中写明该生物材料的分类命名(注明拉丁文名称)、保藏该生物材料样品的单位名称、地址、保藏日期和保藏编号;申请时未写明的,应当自申请日起4个月内补正;期满未补正的,视为未提交保藏。保护对象: 一、专利权人二、专利法的客体(一)发明专利 产品发明专利方法发明专利(二)实用新型专利(三)外观设计专利21、中国专利文献的编号提心含有几种专利文献号?如何称谓?22、专利文献的特点、专利说明书的结构。特点:1)数量巨大、内容广博。(2)集技术、法律、经济信息于一体。专利文献记载技术解决方案,确定专利权保护范围,披露专利权人、注册证书所有人权利变更等法律信息。同时,依据专利申请、授权的地域分布,可分析专利技术销售规模、潜在市场、经济效益及国际间的竞争范围。是一种独一无二的综合科技信息源。(3)反映新的科技信息。首先,大多数国家专利局采用先申请制原则,致使申请人在发明完成之后尽早提交申请,以防他人捷足先登。其次,由于新颖性是专利性的首要条件,因此,发明创造多以专利文献而非其他科技文献形式公布与众。第三,20世纪70年代初专利申请早期公开制度的推行,更加速了科技信息向社会的传播速度。(4)格式统一、形式规范。结构:一、现将本文书的制作要点介绍如下: 1.说明书中对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内容的描述务必做到清楚、完整。2.写作应符合注意事项中所列各项要求。二、格式:说 明 书注意事项一、申请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必须提交说明书,一式两份怔、副本各一份)。二、说明书应当打字或者印刷,字迹整齐清晰、黑色,符合制版要求,字高在3厘米至4厘米之间,行距在3厘米至4厘米之间。说明书首页用此页,续页可用同样大小和质量相当的白纸续写。纸张纵向使用,只限使用正面,四周须留有空白:左侧和顶部各5厘米,右侧和底部各5厘米。三、邮寄申请文件不得折叠。四、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中请的说明书,除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性质需用其他方式和顺序说明的以外,应持下列顺序撰写:1.发明或者实用新别名称,该名称应与请求书中的名称一致;2.发明或者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3.就申请人所知,写明对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理解、检索、审查有参考作用的现有技术,并且引证反映该项技术的文件;4.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目的;5.清楚、完整地写明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内容,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准;6.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优点或者积极效果;7.如有附图,应当有图面说明;8.详细描述中请人认为实现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最好方式,有附图的应当+照附图。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可以有化学式或数学式,但不得有商业性宣传用语。五、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名称居中。名称与正文之间空一行。23、专利文献的分类方法,分类号的结构组成,专利检索的目的。24、国际上主要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专利“国别代码”。25、简述“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标准文献数据库”的使用方法。26、什么是科技报告?它有那些类型?用哪些检索工具查找我国的科技报告?27、什么是会议文献?若查找国外各种学术会议的信息,利用哪些检索工具?28、简述我校图书馆引进或购置的外文数据库的类型机器收录特点。29、Springerlink提供的个性化服务包括哪些?读者在使用个性化服务前需要什么操作程序?30、Springerlink主页面默认为简单检索页面。请用简单检索功能查找“计算机优化”方面近2年内的文献2条。31、Springerlink系统可以对于符合预期的检索结果进行标记。标记过的记录,可以暂时保存在系统中,可以通过个性化服务功能,进行永久保存。写出检索结果的几种输出方式。32、EBSCO提供的个性化服务包括哪些?读者在使用个性化服务前需要什么操作程序?33、网络资源的特点与种类;搜索引擎的功能。34、队百度、中文搜狐、北大天网、一搜四种搜索引擎的功能进行比较。35、文献信息的先进性、可靠性、适用性判断方法。36、查阅有关文献,写出“标准文献、专利文献、学位论文研究报告”作为参考文献时的标注格式。37、学术论文一般由哪几部分构成?各部分的写作规范分别是什么?学术论文的结构:目录、序言、导论、本论、结论、参考文献目录、后记下面对各部分作简要说明:(一)导论导论起什么作用?导论的作用在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读者拿到一篇学术论文,通常好多万字、二三十万字,是否值得花费宝贵的时间,光看题目还难以判断,总是首先读导论,希望从导论的内容判断本文是否有阅读价值,是否值得花费时间阅读。导论的内容,通常是交待课题,本文究竟要研究一个什么课题,这个课题的产生背景,说明作者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它有什么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如果是博士论文,通常还要交待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交待论文的大体结构。(二) 结论 学术论文应当有结论,是学术研究的规律性决定的。学术研究是一个过程,有其始端和终端。导论是始端,结论是终端。结论表明一项科学研究的结束。同时,一项研究当有其研究结果。最终得到一个什么研究结果,应当在结论部分作出概括。如果还有遗留问题没有解决,也应在结论部分指出。 从学位论文答辩的角度讲,论文要经专家鉴定,写出评语。答辩委员会成员也要审读论文,写出评语。考虑到一篇博士学位论文通常二十多万字,甚至三十多万字,专家教授通常不可能一口气读完。总是读几页,放下了,又读几页,有什么事情又放下了。经过好多次才断续读完,读到末尾,前面的内容已经模糊、记不清了。不可否认,有的评定人因时间关系不可能读完全文,阅读了导论部分,翻阅、选读几个章节,然后就写评语。如果有一个结论,概括本文的研究结果、作者的基本学术见解、本研究结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对于审定人作出总的评价有莫大的帮助。这对于论文最后能否通过答辩,有极重大的意义。切不可掉以轻心!(三) 本论本论是一篇学位论文的本质部分,没有本论就不成其为一篇论文。就象没有头和躯干不能成其为人一样。本论的内容是研究过程的反映,应当写什么,自然不用我在这里说。这里只是介绍本论部分的结构安排。评价一篇论文的结构是否合理,主要是针对本论部分的结构是否合理。

38、什么是学术造假与剽窃?一般而言,剽窃的形式有哪些?司法实践中队剽窃是如何界定的?剽窃与参考文献的区别是什么?39、简要回答:三大检索工具SCI、Ei和ISTP的内涵。EBSCO提供的个性化服务包括哪些?读者在使用个性化服务前需要什么操作程序?答:个性化服务功能MyEBSCOhos可使读者将检索结果、检索的历史记录、专题快报服务、期刊快报服务和个人网页设计等保存到我的文件夹中进行集中处理。 读者在使用MyEBSCOhos功能之前应先注册申请,获得一组属于个人的用户名和口令,具体操作方法是:点击Sign in to My EBSCOhos按钮,选择“Im a new user”,在弹出的注册页面中依次填入用户姓名、邮箱地址、自由选择登入用户名和口令、找回口令时的问题答案。点击”Submit”按钮进行注册,如果注册成功,系统将在弹出的sing in 页面中显示用户名,点击ok按钮返回MyEBSCOhos最初登陆的界面,此时若在MyEBSCOhos的My出现黄色图样即表示登入完成。“secret question”与”secret answer”功能是系统为避免读者将用户和口令遗忘时提供查询之用。当用户遗忘个人用户或口令时,点击” I forgot my password”或“I forgot y user name and password”按钮,并填入相关信息后,系统会显示用户口令或将自动将用户名和口令通过油箱发送给用户。 网络资源的特点和类型,搜索引擎的功能。答: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是:数量庞大、增长迅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变化频繁、价值不一;结构复杂、分布广泛;信息分散、无序等。(1) 按人类信息交流的方式分类可分为非正式出版信息、半非正式出版物、正式出版物。(2) 从网络信息检索角度,按信息查询方式对网络信息进行分类可分为互联网信息、ftp信息、telnet信息、USENET/Newsgroup信息资源、ustserv/mailing list 信息、gopher信息。(3) 按信息存取方式分,可分为邮箱型、揭示板型、广播型、图书馆型以及书目型。(4) 按组织形式分,可将网络信息资源分为以下3种类型:文件型、数据库型、超媒体型。(5) 按时效性分,可将网络信息资源分为动态信息、电子报纸、电子期刊、电子图书、联机馆藏目录、联机数据库。(6) 按信息的媒体形式分为:文本信息、超文本信息、多媒体信息。(7) 按网络信息服务方式分为:网站信息、新闻组信息、论坛信息、文件服务信息。(8) 按信息格式分为:HTML,TXT,DOC,PD,RM,MP搜索引擎功能;伴随着互联网爆炸性的发展,普通网络用户想找到所有所需要的资料简直大海捞针,这时为满足大众信息检索需求的专业搜索网站便应运而生了。文献信息的先进性、可靠性、适用性判断方法。查阅有关文献,写出“标准文献、专利文献、学位论文、研究报告”作为参考文献时的标注格式。标准文献:这就需要看你引用的长度,如果楼你引用的是完整的一段文章,就先把引用内容写完之后再进行标注,如果是分开好几段进行论述,就采取分开标注啦~ 同时,标注常见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参考文献格式应按国家标准(GB/T7714-2005)(国际标准)或出版社编辑部格式 例: 1 期刊 [序号] 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1 ] 朱建平,张润楚 数据挖掘的发展及其特点[J] 统计与决策,2002(3):55-60 [2 ] 莫少强数字式中文全文文献格式的设计与研究[J]情报学报,1999,18(4):1-6 2 图书 [序号] 著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写)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 1 ] 贺奇,郑岩,魏藜等 构建面向CRM 的数据挖掘应用[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230-252 [ 2 ] Slowinski R Intelligent decision support : handbook of applications and advances of rough set theory【M】 Netherland :Kluwer Acad emic Publishers ,1992 3 学位论文 [序号] 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 [1] 孙玉文 汉语变调构词研究[D]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 张筑生 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 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1983 4 报纸 [序号] 作者题名〔N〕报纸名称,出版年份-月-日(版数) [1 ] 傅刚,赵承,李佳路大风沙过后的思考[N]北京青年报,2000-04-12(14) 5 科技报告 〔序号〕作者题名〔R〕报告题名及编号,出版年 [1] Kyungmoon N Automatic landing system design using fu logic[R]AIAA-98-4484,1998 6 国际或国家标准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8〕GB/T 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 7 专利著录格式 〔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9〕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P].中国,881056073,1989-07-06 8 会议文献著录格式 序号〕会议主办者会议(或会议录)名称[C]地点:出版者,出版日期 [4] 张佐光,张晓宏,仲伟虹,等多相混杂纤维复合材料拉伸行为分析见:张为民编第九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 文集(下册)〔C〕.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410~416 [5] Agrawal R , Imielinski T, Swami A Mining association rules between sets of items in large databases,Washington ,American,February15-22,1993 [C]Berlin:Springer,c1993 9 电子文献专利文献:学术论文一般由哪几部分构成?各部分的写作规范分别是什么?1 引言 1.1 制订本标准的目的是为了统一科学技术报告、学位沦文和学术论文(以下简称报告、论文)的撰写和编辑的格式,便利信息系统的收集、存储、处理、加工、检索、利用、交流、传播。 1.2 本标准适用于报告、论文的编写格式,包括形式构成和题录著录,及其撰写、编辑、印刷、出版等。 本标准所指报告、论文可以是手稿,包括手抄本和打字本及其复制品;也可以是印刷本,包括发表在期刊或会议录上的论文及其预印本、抽印本和变异本;作为书中一部分或独立成书的专著;缩微复制品和其他形式。 1.3本标准全部或部分适用于其他科技文件,如年报、便览、备忘录等,也适用于技术档案。 2 定义 2.1 科学技术报告 科学技术报告是描述一项科学技术研究的结果或进展或一项技术研制试验和评价的结果;或是论述某项科学技术问题的现状和发展的文件。 科学技术报告是为了呈送科学技术工作主管机构或科学基金会等组织或主持研究的人等。科学技术报告中一般应该提供系统的或按工作进程的充分信息,可以包括正反两方面的结果和经验,以便有关人员和读者判断和评价,以及对报告中的结论和建议提出修正意见。 2.2 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表明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的结果或有了新的见解,并以此为内容撰写而成、作为提出申请授予相应的学位时评审用的学术论文。 学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较好地掌握了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硕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沦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并对所研究课题有新的见解,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成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博士沦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并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了创造性的成果。 2.3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 学术论文应提供新的科技信息,其内容应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而不是重复、模仿、抄袭前人的工作。 3 编写要求 报告、论文的中文稿必须用白色稿纸单面缮写或打字;外文稿必须用打字。可以用不褪色的复制本。 报告、论文宜用 A4(210 mm×297 mm)标准大小的白纸,应便于阅读、复制和拍摄缩微制品。报告、论文在书写、扫字或印刷时,要求纸的四周留足空白边缘,以便装订、复制和读者批注。每一面的上方(天头)和左侧(订口)应分别留边25 mm以上,下方(地脚)和右侧(切口)应分别留边20 mm以上。 4 编写格式 报告、论文章、条的编号参照国家标准GB1.1《标准化工作导则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定》第8章"标准条文的编排"的有关规定,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 报告、论文的合成 5 前置部分 5.1 封面 5.1.1 封面是报告、论文的外表面,提供应有的信息,并起保护作用。 封面不是必不可少的。学术论文如作为期刊、书或其他出版物的一部分,无需封面; 如作为预印本、抽印本等单行本时,可以有封面。 5.1.2 封面上可包括下列内容: a. 分类号 在左上角注明分类号,便于信息交换和处理。一般应注明《中国图书资料类法》的类号,同时应尽可能注明《国际十进分类法UDC》的类号。 b. 本单位编号 一般标注在右上角。学术论文无必要。 c. 密级视报告、论文的内容,按国家规定的保密条例,在右上角注明密级。如系公开发行,不注密级。 d. 题名和副题名或分册题名 用大号字标注于明显地位。 e. 卷、分册、篇的序号和名称 如系全一册,无需此项。 f. 版本 如草案、初稿、修订版、等。如系初版,无需此项。 g, 责任者姓名 责任者包括报告、论文的作者、学位论文的导师、评阅人、答辩委员会主席、以及学位授予单位等。必要时可注明个人责任者的职务、职称、学位、所在单位名称及地址;如责任者系单位、团体或小组,应写明全称和地址。 在封面和题名页上,或学术论文的正文前署名的个人作者,只限于那些对于选定研究课题和制订研究方案、直接参加全部或主要部分研究工作并作出主要贡献、以及参加撰写论文并能对内容负责的人,按其贡献大小排列名次。至于参加部分工作的合作者、按研究计划分工负责具体小项的工作者、某一项测试的承担者,以及接受委托进行分析检验和观察的辅助人员等,均不列入。这些人可以作为参加工作的人员一一列入致谢部分,或排于脚注。 如责任者姓名有必要附注汉语拼音时,必须遵照国家规定,即姓在名前,名连成一词,不加连字符,不缩写。 申请学位级别 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所规定的名称进行标注。 i. 专业名称 系指学位论文作者主修专业的名称。 j. 工作完成日期 包括报告、论文提交日期,学位论文的答辩日期,学位的授予日期,出版部门收到日期(必要时)。 出版项 出版地及出版者名称,出版年、月、日(必要时)。 5.1.3 报告和论文的封面格式参见附录 A。 5.2 封二 报告的封二可标注送发方式,包括免费赠送或价购,以及送发单位和个人;版权规定;其他应注明事项。 5.3 题名页 题名页是对报告、论文进行著录的依据。 学术论文无需题名页。 题名页置于封二和衬页之后,成为另页的石页。 报告、论文如分装两册以上,每一分册均应各有其题名页。在题名页上注明分册名称和序号。 题名页除5.1规定封面应有的内容并取得一致外,还应包括下列各项: 单位名称和地址,在封面上未列出的责任者职务、职称、学位、单位名称和地址,参加部分工作的合作者姓名。 5.4 变异本 报告、论文有时适应莱种需要,除正式的全文正本以外,要求有某种变异本,如:节本、摘录本、为送请评审用的详细摘要本、为摘取所需内容的改写本等。 变异本的封面上必须标明"节本、摘录本或改写本"字样,其余应注明项目,参见5.1的规定执行。 5.5 题名 5.5.1 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报告、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题名所用每一词语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 题名应该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等。 题名一般不宜超过20字。 报告、论文用作国际交流,应有外文(多用英文)题名。外文题名一般不宜超过10个实词。 5.2 下列情况可以有副题名: 题名语意末尽,用副题名补充说明报告论文中的特定内容; 报告、论文分册出版,或足一系列工作分几篇报道,或是分阶段的研究结果,各用不同副题名区别其特定内容; 其他有必要用副题名作为引伸或说明者。 5.5.3 题名在整本报告、论文中不同地方出现时,应完全相同,但眉题可以节略。 5.6 序或前言 序并非必要。报告、论文的序,一般是作者或他人对本篇基本特征的简介,如说明研究工作缘起、背景、它旨、目的、意义、编写体例,以及资助、支持、协作经过等;也可以评述和对相关问题研究阐发。这些内容也可以在正文引言中说明。 5.7 摘要 5.7.1 摘要是报告、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 5.7.2 报告、论文一般均应有摘要,为了国际交流,还应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 5.7.3 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报告、论文的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中有数据、有结论,是一篇完整的短文,可以独立使用,可以引用,可以用于工艺推广。摘要的内容应包含与报告、论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供读者确定有无必要阅读全文,也供文摘等二次文献采用。摘要一般应说明研究工作目的、实验方法、结果和最终结论等,而重点是结果和给沦。 5.7.4 中文摘要一般不宜超过200~300字;外文摘要不宜超过250个实词。如遇特殊需要字数可以略多。 5.7.5 除了实在无变通办法可用以外,摘要中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 5.7.6 报告、论文的摘要可以用另页置于题名页之后,学术论文的摘要一般置于题名和作者之后、正文之前。 5.7.7 学位论文为了评审,学术论文为了参加学术会议,可按要求写成变异本式的摘要,不受字数规定的限制。 5.8 关键词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报告、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 每篇报告、论文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以显著的字符另起一行,排在摘要的左下方。如有可能,尽量用《汉语主题词表》等词表提供的规范词。 为了国际交流,应标注与中文对应的英文关键词。 5.9 目次页 长篇报告、论文可以有目次页,短文无需目次页。 目次页由报告、论文的篇、章、条、附录、题录等的序号、名称和页码组成,另页排在序之后。 整套报告、论文分卷编制时,每一分卷均应有全部报告、论文内容的目次页。 5.10 插图和附表清单报告、论文中如图表较多,可以分别列出清单置于目次页之后。图的清单应有序号、图题和页码。表的清单应有序号、表题和页码。 5.11 符号、标志、缩略词、首字母缩写、计量单位、名词、术语等的注释表符号、标志、缩略词、首字母缩写、计量单位、名词、术语等的注释说明汇集表,应置于图表清单之后。6 主体部分 6.1 格式 主体部分的编写格式可由作者自定,但一般由引言(或绪论)开始,以结论或讨论结双。 主体部分必须由另页右页开始。每一篇(或部分)必须另页起。如报告、论文印成书刊等出版物,则按书刊编排格式的规定。 全部报告、论文的每一章、条的格式和版面安排,要求划一,层次清楚。 6.2 序号 6.2.1 如报告、论文在一个总题下装为两卷(或分册)以上,或分为两篇(或部分)以上,各卷或篇应有序号。可以写成:第一卷、第二分册;第一篇、第二部分等。用外文撰写的报告、论文,其卷(分册)和篇(部分)的序号,用罗马数字编码。 6.2.2 报告、论文中的图、表、附注、参考文献、公式、算式等,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别依序连续编排序号。序号可以就全篇报告、论文统一按出现先后顺序编码,对长篇报告、论文也可以分章依序编码。其标注形式应便于互相区别,可以分别为:图 l、图2.1;表2、表3.2;附注 l);文献[4];式(5)、式(3.5)等。 6.2.3 报告、论文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页码。页码由书写、打字或印刷的首页开始,作为第l页,并为有页另页。封面、封二、封三和封底不编入页码。可以将题名页、序、目次页等前置部分单独编排页码。页码必须标注在每页的相同位置,便于识别。 力求不出空白页,如有,仍应以有页作为单页页码。 如在一个总题下装成两册以上,应连续编页码。如各册有其副题名,则可分别独立编页码。 6.2.4 报告、论文的附录依序用大写正体A,B,C,编序号,如:附录 A。 附录中的图、表、式、参考文献等另行编序号,与正文分开,也一律用阿拉伯数字编码,但在数码前冠以附录序码,如:图 A1;表B2;式(B3);文献〔A5]等。 6.3 引言(或绪论) 引言(或绪论)简要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围、相关领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基础和分析、研究设想、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预期结果和意义等。应言简意赅,不要与摘要雷同,不要成为摘要的注释。一般教科书中有的知识,在引言中不必赘述。 比较短的论文可以只用小段文字起着引言的效用。 学位论文为了需要反映出作者确已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开阔的科学视野,对研究方案作了充分论证,因此,有关历史回顾和前人工作的综合评述,以及理论分析等,可以单独成章,用足够的文字叙述。 6.4 正文 报告、论文的正文是核心部分,占主要篇幅,可以包括:调查对象、实验和观测方法、仪器设备、材料原料、实验和观测结果、计算方法和编程原理、数据资料、经过加工整理的图表、形成的论点和导出的结论等。 由于研究工作涉及的学科、选题、研究方法、工作进程、结果表达方式等有很大的差异,对正文内容不能作统一的规定。但是,必须实事求是,客观真切,准确完备,合乎逻辑,层次分明,简练可读。 图 图包括曲线图、构造图、示意图、图解、框图、流程图、记录图、布置图、地图、照片、图版等。 图应具有"自明性",即只看图、图题和图例,不阅读正文,就可理解图意。 图应编排序号(见6.2.2)。 每一图应有简短确切的题名,连同图号置于图下。必要时,应将图上的符号、标记、代码,以及实验条件等,用最简练的文字,横排于图题下方,作为图例说明。 曲线图的纵横坐标必须标注"量、标准规定符号、单位"。此三者只有在不必要标明(如无量纲等)的情况下方可省略。坐标上标注的量的符号和缩略词必须与正文中一致。 照片图要求主题和主要显示部分的轮廓鲜明,便于制版。如用放大缩小的复制品,必须清晰,反差适中。照片上应该有表示目的物尺寸的标度。 6.4.2 表 表的编排,一般是内容和测试项目由左至右横读,数据依序竖排。表应有自明性。 表应编排序号(见6.2.2)。 每一表应有简短确切的题名,连同表号置于表上。必要时应将表中的符号、标记、代码,以及需要说明事项,以最简练的文字,横排于表题下,作为表注,也可以附注于表下。 附注序号的编排,见6.2.2。表内附注的序号宜用小号阿拉伯数字并加圆括号置于被标注对象的右上角,如:×××1),不宜用星号"*",以免与数学上共轭和物质转移的符号相混。 表的各栏均应标明"量或测试项目、标准规定符号、单位"。只有在无必要标注的情况下方可省略。表中的缩略调和符号,必须与正文中一致。 表内同一栏的数字必须上下对齐。表内不宜用"同上"、"同左"、",,"和类似词,一律填入具体数字或文字。表内"空白"代表未测或无此项,"-"或""(因"-"可能与代表阴性反应相混)代表未发现,"0"代表实测结果确为零。 如数据已绘成曲线图,可不再列表。 4.3 数学、物理和化学式 正文中的公式、算式或方程式等应编排序号(见6.2.2),序号标注于该式所在行(当有续行时,应标注于最后一行)的最右边。 较长的式,另行居中横排。如式必须转行时,只能在+,-,×,÷,<,>处转行。上下式尽可能在等号"="处对齐。 示例1: (1) 示例2: (2) 示例3: (30) 小数点用"."表示。大于999的整数和多于三位数的小数,一律用半个阿拉伯数字符的小间隔分开,不用千位撇。对于纯小数应将0列于小数点之前。 示例:应该写成94 652.023 567;0.314 325不应写成94,652.023,567;.314,325应注意区别各种字符,如:拉丁文、希腊文、俄文、德文花体、草体;罗马数字和阿拉伯数字;字符的正斜体、黑白体、大小写、上下角标(特别是多层次,如"三踏步")、上下偏差等。 示例:I,l,l,i;C,c;K,k,κ;0,o,(°);S,s,5;Z,z,2;B;β;W,w,ω。 6.4.4 计量单位 报告、论文必须采用1984年2月27日国务院发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中位》,并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使用方法》执行。使用各种量、单位和符号,必须遵循附录 B所列国家标准的规定执行。单位名称和符号的书写方式一律采用国际通用符号。 6.4.5 符号和缩略词 符号和缩略词应遵照国家标准(见附录B)的有关规定执行。如无标准可循,可采纳中学科或本专业的权威性机构或学术固体所公布的规定;也可以采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编印的各学科词汇的用词。如不得不引用某些不是公知公用的、且又不易为同行读者所理解的、或系作者自定的符号、记号、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字等时,均应在第一次出现时一一加以说明,给以明确的定义。 6.5 结论 报告、论文的结论是最终的、总体的结论,不是正文中各段的小结的简单重复。结论应该准确、完整、明确、精练。 如果不可能导出应有的结论,也可以没有结论而进行必要的讨论。 可以在结论或讨论中提出建议、研究设想、仪器设备改进意见、尚待解决的问题等。 6.6 致谢 可以在正文后对下列方面致谢: 国家科学基金、资助研究工作的奖学金基金、合同单位、资助或支持的企业、组织成个人; 协助完成研究工作和提供便利条件的组织或个人; 在研究工作中提出建议和提供帮助的人; 给予转载和引用权的资料、图片、文献、研究思想和设想的所有者; 其他应感谢的组织或个人。 6.7 参考文献表 按照 GB 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规定执行。 7 附录 附录是作为报告、论文主体的补充项日,并不是必需的。 7. 1 下列内容可以作为附录编于报告、论文后,也可以另编成册。 a. 为了整篇报告、论文材料的完整,但编入正文又有损于编排的条理和逻辑性,这一类材料包括比正文更为详尽的信息、研究方法和技术更深入的叙述,建议可以阅读的参考文献题录,对了解正文内容有用的补充信息等; b. 由于篇幅过大或取材于复制品而不便于编入正文的材料; c. 不便于编入正文的罕见珍贵资料; d. 对一般读者并非必要阅读,但对本专业同行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e. 某些重要的原始数据、数学推导、计算程序、框图、结构图、注释、统计表、计算机打印输出件等。 7.2 附录与正文连续编页码。每一附录的各种序号的编排见4.2和6.2.4。 7.3 每一附录均另页起。如报告、论文分装几册。凡属于某一册的附录应置于备该册正文之后。 8 结尾部分(必要时) 为了将报告、论文迅速存储人电子计算机,可以提供有关的输人数据。 可以编排分类索引、著者索引、关键词索引等。 封三和封底(包括版权页)。 附 录 A 封面示例 (参考件) 附 录 B 相 关 标 准 (补充件) B.1 GB 1434-78 物理量符号 B.2 GB 3100-82 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 B.3 GB 3101-82 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 B.4 GB3102.1-82 空间和时间的量和单位。 B.5 GB 3102.2-82 周期及其有关现象的量和单位。 B.6 GB 3102.3-82 力学的量和单位。 B.7 GB 3102.4-82 热学的量和单位。 B.8 GB 3102.5-82 电学和磁学的量和单位。 B.9 GB 3102.6-82 光及有关电磁辐射的量和单位。 B.10 GB 3102.7-82 声学的量和单位。 B.11 GB 3102.8-82 物理化学和分子物理学的量和单位。 B.12 GB 3102.9-82 原子物理学和核物理学的量和单位。 B.13 GB 3102.10-82 核反应和电离辐射的量和单位。 B.14 GB 3102.11-82 物理科学和技术中使用的数学符号。 B.15 GB 3102.12-82 无量纲参数。 B.16 GB 3102.13-82 固体物理学的量和单位。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七分委员会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谭丙煜。38什么是学术造假与剽窃?一般而言剽窃有哪些形式?司法实践中对剽窃是如何界定的?剽窃与参考文献的区别是什么?简要回答:三大检索工具sci ei 和 istp 的内涵。答:SCI(科学引文索引 )、EI(工程索引 )、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 ) 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其中以SCI最为重要。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两到三个月。华北理工大学是省属骨干高校,正规期刊,楼下胡说的,已举报。

目前《中国农学通报》和《农学学报》都是农业综合类中文科技核心期刊,投稿到刊出一般半年左右,流程规范,学术影响逐年提升,是发文的较好选择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这个肯定放假的,你认为很重要的事,对他们来说是工作,是学校的一部分,不放假加班加点为啥,为发表论文的人着想?

两到三个月。华北理工大学是省属骨干高校,正规期刊,楼下胡说的,已举报。

你要带走我吗?

微信有几个好友我好像都忘记什么时候加的,今天突然发照片给我,叫我出去坐坐。 我需要带什么吗?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工作时间怎么填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华北电力大学主办的社科类综合性学术期刊。1995年7月创刊于北京。国内统一刊号为CN11—3956/C,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1008—2603。《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国际16开本,双月刊,每期正文144页,定价8元,逢双月20日出刊。

金永兵:《“文化研究”的价值与虚妄》,《湖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金永兵:《文学理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校理论战线》,2008年第8期。金永兵、马前:《文学理论“苏联模式”及其在新时期的价值变迁》,《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年第5期。金永兵、杨伯特:《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他者化”问题研究》,《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金永兵:《近30年我国文学理论的拓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时代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金永兵:《在历史深处的思考》,《文艺报》,2008年7月10日。金永兵:《当前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西马”化倾向及内在规定性的缺失》,“回顾与展望——改革开放30年全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2008年12月,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金永兵:《当前文学理论研究面临的一些根本问题》,《华夏文化论坛》第二辑,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金永兵:《试论文学理论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金永兵:《“文学理论”学科命名与学科位置》,《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5年第11期。金永兵:《文学理论客观性与主体间性》,《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5年第3期。金永兵:《文学理论史的理论品性与历史书写》,《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金永兵:《文学理论科学学派的构建》,《高校理论战线》,2004年第5期。金永兵:《中国艺术欣赏理论的转型与现代生成》,《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金永兵:《建构科学形态的文学理论》,《飞天》,2004年第4期。金永兵:《书写文学理论的历史》,《文艺报》,2004年9月14日。金永兵:《我国近50年文艺思潮的变迁》,“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学会﹒武夷山会议”论文,2004年9月金永兵:《关于文学理论学科定位的思考》,《文艺研究》,2003年第2期。董学文、金永兵:《文学理论科学性思考》,《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5期。董学文、金永兵:《论文学理论学科的定位》,《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金永兵:《建构科学形态的文学理论》,《阴山学刊》,2003年第3期。金永兵:《马尔库塞文艺思想研究》,《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3年第2期。金永兵:《文学理论研究中的历史意识问题》,《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6期。金永兵:《创新的路径依赖:术语革命》,《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2年第11期。金永兵:《给劳动者一份文学关怀》,《中国文化报》,2002年5月21日。金永兵:《论作为科学的文学理论》,《学术界》,2001年第6期。董学文、金永兵:《当前文学理论研究热点背后的偏失》,《江海学刊》,2001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1年第10期;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主编《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文选》(2001卷),作家出版社2002年版。董学文、金永兵:《试析意识形态转型理论对文艺批评的影响》,《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金永兵:《从对现代性的守护看学术的本位》,《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金永兵:《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新境界》,《文艺报》,2001年12月18日。金永兵:《文学基本理论建设的新思路》,《文艺报》,2001年6月12日。金永兵:《寻找文学理论生长根基》,《人民日报》,2001年5月13日;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1年第7期。董学文、金永兵:《注重文学理论研究的原创意识》,《人民日报》,2001年12月2日。董学文、金永兵:《解构与整合》,《文艺报》,2001年10月19日摄影文学导刊。金永兵:《从文学名篇到影视名片》,《河北日报》,2001年7月6日。金永兵:《悖论中前行的大众文化》,《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金永兵:《论“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的本质规定——学习邓小平文艺思想心得》,《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11辑,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金永兵:《论马尔库塞艺术的异在性思想》,《蒲峪学刊》,1997年第4期。金永兵:《《还原与戏说》,《电影文学》,1996年6月号。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工作时间怎么填报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华北电力大学主办的社科类综合性学术期刊。1995年7月创刊于北京。国内统一刊号为CN11—3956/C,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1008—2603。《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国际16开本,双月刊,每期正文144页,定价8元,逢双月20日出刊。

一、专著:《难以产出的村落政治——对村民群体性活动的中观透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该书出版后,《中国图书评论》、《中国农村研究》、《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等专业杂志发表研究性书评。  编著:《中国政治制度的特与优》,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译著:《多元社会中的民主:一项比较研究》([美]阿伦·利普哈特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参编:《治理的创新》,学习出版社2002年版。  参编:《政治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论文:  “浅析经济因素对村级民主建设的影响”,载于《中国农村观察》1999年第4期。  “当前我国公共领域的特征分析”,载于《新世纪的公共管理》,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年版。“社会转型与政府改革”国际学术研讨会(海口,2003)收录为主题交流论文。  “简论加入WTO对我国地方政府文化资源的冲击”,载于《学术论坛》2003年第2期。《管理理念创新——大势推动中的选择与对策》一书收录,羊城晚报出版社2002年版。  “寻求国家与社会的统一——黑格尔对市民社会与国家间关系的论述”,载于《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从政治参与的角度看我国今后的政治发展”,载于《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6期。  “农民自组织程度低的成因分析”,载于《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5期。  “当前中国‘第三领域’发展的难题”,载于[美]《当代中国研究》2005年第3期。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论文库收录。“政治学视野中的21世纪中国:挑战与机遇”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2006)收录为主题交流论文。  “论公共权力边界问题的由来”,载于《行政论坛》2005年第4期。  “新公共管理在中国的适用性反思”,载于《理论研究》2006年第4期。  “后期全能主义与当前中国社会的自组织问题”,“和谐:中国的价值”全国高校政治科学类学术研讨会(上海,2006)收录为主题交流论文。  “从政治包容的角度看我国的统一战线建设”,载于《黑龙江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卢梭直接民主制理论的内在困境及其启示”,载于《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论我国人大预算监督制度的完善路径”,载于《人大研究》 2008年第1期。  “对政府边界问题的纯逻辑演绎”,载于《晋阳学刊》2008年第2期。  “政府与非法社会间关系的政治学考察”,载于《兰州学刊》2008年第3期。  “寻求村落与国家之间的有效衔接——基于相关文献的初步反思”,载于《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政治》2008年第10期全文转载。《演进民主》(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收录。  “传统政治文明转型视角下的清末立宪之难”,载于《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寻求事实呈现与理论提炼之间的统一”,载于《中国农村研究》2008年卷(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村落自生秩序与国家权力间关系的演变”,载于《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群体性活动视角下的村民信任结构研究”,载于《中国农村观察》2009年第4期。  “论村落自主性的形成机制与演变逻辑”,载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民主巩固视角下的民主转型”,载于《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迈向现代国家——新中国建国六十年国家政权建设的回顾、总结与展望”,载于《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政治》2010年第2期全文转载。《多元文化与国家建设》(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收录。  “地方人大常委会研究:总结与反思”,载于《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4期。  “论深化村落政治研究的可取路径”,载于《江汉论坛》2010年第9期。  “国家治理视角下的村落解体问题”,载于《珞珈政治学评论》(第三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影响业主维权进程的主要因素”,载于《社区民主与社会和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没有产出的政治:村民群体性活动的普遍困局”,载于《基层民主与社区治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村民群体性活动展开的中观机制”,载于《珞珈政治学评论》(第四卷) ,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乡村基督教、传统民间信仰与村庄治理”,“第二届社会科学经验研究武汉青年论坛论”(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收录为主题交流论文。  “村民介入公共产品供给的实践方式”,载于《社会学评论》第二辑,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中国乡村政治问题:缘自何处?走向何方?”,载于《中国农村研究》2012年卷(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运动式治理的限度与民主的角色定位”,载于《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2012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随笔:  “说话的三条底线”,载于《百姓》2002年第10期。  “对一次抓赌事件的分析——江湖道义、政府规范与底层百姓的正义诉求”,载于《百姓》2003年第1期。  “《英雄》不能承受之重”,载于《新疆经济报》2003-02-08  “从‘猴子实验’看民主制度的建构”,载于《民主与科学》2005年第1期。  “安庆市乡村调查随笔”,载于《三农中国》2007年第1期。  “东方治水社会的政治逻辑反思”,载于《绿叶》2007年第6期。  “当前中国社会自组织问题之思考”,载于《绿叶》2007年第8期。  “阎连科的乡土批判——对《受活》与《丁庄梦》的比较阅读”,载于《社会学家茶座》2008年第1期。  “不同的村庄,同一种选择”,载于《南风窗》2009年第14期。  “忍耐与宽容”,载于《民主与科学》2010年第3期。  “农民政治心理研究需要深化”,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8-26。  “国家建构视角下的村落转型”,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10-21。  “通识教育与现代公民培养”,载于《新产经》2011年第1期。  “党委换界与地方政治家培养”,载于《新产经》2011年第6期。  “差异性视角下的村落解体”,载于《农村工作通讯》2011年第3期。  “在政治建设中解决农民问题”,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02-24  “‘三农’问题的旧与新”,载于《南风窗》2012年第2期。  课题:   民政部委托课题:“村落解体现状与乡镇治理的路径选择”,负责人,2009年   教育部项目:“乡村治理转型中的农民政治心理嬗变”,负责人,2010年  武汉大学70后项目:“有序民主建设中的我国农民政治心理”,负责人,2010年  第51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负责人,2012年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民政治支持与乡村社会管理的路径选择研究”,负责人,2012年

  • 索引序列
  •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授权书怎么填
  •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工作时间怎么填
  •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工作时间怎么填报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