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干旱气象编辑部官网招聘信息

干旱气象编辑部官网招聘信息

发布时间:

干旱气象编辑部官网招聘信息

您好,中公教育为您服务。具体的公告详情如下:招聘对象:本科及以上学历2015年应届毕业生。招聘单位:中国气象局直属单位和辽宁省(各个区、市)气象部门。招聘人数:辽宁省(各个区、市)气象部门计划总需求约67余人,各单位具体需求信息见附件。招聘专业:大气科学类、遥感应用类、地球科学类、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数理类、财会类、机械仪器类、新闻与传播类等。原标题:中国气象局2015年校园招聘启事点击下载>>>辽宁省(区、市)气象局2015年度毕业生接收计划中国气象局在京单位2015年度毕业生接收计划想要了解更多的公告信息请关注中公辽宁事业单位考试网2015年辽宁省各地区气象局招聘公告如有疑问,欢迎向中公教育企业知道提问。

作为一名气象局的工作人员,我这样建议你:如果真的想来气象系统发展,可以去南京气象学院 也就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读气象类专业:包括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大气物理、雷电防护等。一般来说,气象局里的工作人员大都是这个学校毕业的。气象专业比较好找工作,但如果你想进好的城市的好的局,就得至少硕士毕业,然后还得认识人了……气象系统不错……

点击查看:2020中国气象局招聘2000余人公告职位表

招聘对象:2020年全日制高校毕业生招聘单位:中国气象局直属单位和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招聘人数:全国气象部门计划总需求2000余人

干旱气象编辑部官网招聘

需要有个大官当爸爸哦

进气象局有几种途径:一是你是学气象类专业的,每年气象部门的专场招聘会,通常在成气就是现在的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南气(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还有北京。在双选会上可以投简历进入。编制为事业编。二是每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你也可以考,为公务员编制。三是有些省份会有事业单位招考,气象局有时也有招考,为事业编制。如果你是学气象类专业的,我想进气象局相对容易很多。至于什么证书,气象类没有像什么会计、建筑这样的全国考试的证书的。主要看你学的专业。不过气象部门主要还是需要学气象的,非气象专业的需要的多是会计,计算机类的。如果你要考,可以考些计算机类的。至于如上面说的什么防雷啊,气象台啊相关资质,呵呵,不存在的,你进气象局自然会接受这样方面的培训,会有上岗证的培训和考试的。不用担心的。

气象局行政科室人员参照公务员管理,编制是事业单位编制。因为气象局本身属于直属管理的科研设计事业单位。(本身是事业单位)所以,人员有参公系列,也有事业编制,如果是参加国家公务员统一招考的,属于参照公务员管理(现在大多是,以后会不会变化不知道),如果是招聘的,是事业编制,还有一部分没有公务员待遇的参公。简单的说,你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去,就是公务员,不是参公和事业编,不过你们的单位是事业单位(实际上不算事业单位啦,算是相当官方的机构了,事业单位是那些游离于官方和民间的)。

今年的年会主题:天气、气候与可持续发展S1 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征文范围:极端天气事件的机理研究;强对流、暴雨等灾害天气潜势、短时临近预报技术与方法;热带天气系统形成机理及预报技术;热带海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异常;台风路径、强度及风雨预报技术与方法。承办单位:天气学委员会、热带与海洋气象学委员会、国家气象中心、广东省气象局主席:端义宏 梁建茵S2 重大天气气候事件与应急气象服务征文范围:2009年(国庆60周年、全运会等)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2009年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与信息发布、气象灾害防御;2010年发生的重大天气气候事件的应急服务;气象灾害区划与影响评估;气象服务体系的建设;应急处置与应急管理机制建设。承办单位:气象灾害与服务委员会、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国家气象中心、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主席:陈振林S3 应对气候变化——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征文范围: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影响、适应和脆弱性,以及气候变化的减缓等。承办单位:气候变化委员会、国家气候中心主席:秦大河S4 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征文范围: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研究;风能(电)、太阳能和空中水资源评估方法和开发利用研究;风能、太阳能资源数值模拟及其发电量预报研究;气候变化对风能、太阳能、空中水资源利用的影响。承办单位: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委员会、国家气候中心主席:罗 勇S5 城市气象,让生活更美好征文范围:城市气象探测技术与应用;城市精细气象预报与应用;城市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适应与对策;城市化与城市大气环境;城市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城市气象服务与社会经济效益影响评估。承办单位:城市气象学委员会、北京市气象局主席:王迎春S6 人工影响天气与云雾物理新技术理论及进展征文范围:人工影响天气新的理论认识和新的技术方法。承办单位:人工影响天气委员会、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主席:郭学良S7 雷达技术开发与应用征文范围:新一代天气雷达在短时、临近预报中发挥的作用;雷达产品、拼图软件开发;雷达技术保障;风廓线雷达等新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雷达探测产品质量控制。承办单位:雷达气象学委员会、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主席:宋连春 李 柏 高玉春S8 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征文范围:农业气象灾害灾损和风险评估、风险区划与预警技术;气候变化应对;设施农业气象保障;农业气象遥感;作物生长模型;农用天气预报;草原、森林气象等。承办单位:生态与农业气象学委员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主席:申双和 郭建平 梅旭荣S9 副热带季风与气候变化征文范围:副热带地区高影响天气、气候事件;副热带季风(降水)的监测、诊断与预测预报。承办单位:副热带气象委员会、华东区域气象中心、上海市气象局主席:汤 绪S10 干旱半干旱区地气相互作用征文范围:陆-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土壤-植被-大气能量和水分交换研究;大气边界层特征研究;陆面过程参数化研究;陆-气耦合大气数值模式研究。承办单位:干旱气象学委员会、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主席:张 强 马柱国 吕世华S11 空间天气自主资料应用与模式集成征文范围:空间天气自主资料的处理、分析及应用;基于空间天气自主资料的模式开发与集成;公益性行业专项(气象)空间天气类项目进展。承办单位:空间天气学委员会、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席:王劲松S12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征文范围:云降水物理学;大气辐射学与大气环境;空基、地基对气候环境监测原理、反演方法与验证;中层大气探测与过程研究及气候环境效应;大气与空间电学临近空间监测技术和实验。承办单位:大气物理学委员会、北京大学-中国气象局大气水循环和人工影响天气联合研究中心主席:赵春生S13 第二届气象期刊发展论坛——大气科学期刊编辑与创新发展征文范围:期刊编校流程优化和规范;刊物网页设计和网上采编系统建设;大气科学期刊的集团化发展;大气科学期刊的国际化进程。承办单位:《气象学报》编审委员会、中国气象学会秘书处主席:丁一汇S14 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征文范围:气候变化与重大疫情的关系;高温热浪和低温冷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城市空气污染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不同气候类型对人体生理状况的影响;不同天气条件对人体病理变化的影响;医疗气象预报方法与技术;生态环境变化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承办单位:医学气象学委员会、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甘肃省气象局主席:王式功S15 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发展征文范围:防雷减灾综合管理;雷电物理与应用研究;雷电监测、预警及其应用;防雷检测、评价及评估;雷电灾害调查与分析;雷电防护技术发展与应用。承办单位:雷电防护委员会、中国气象学会秘书处主席:朱祥瑞五、论文征集与出版请按照本次年会的主题与各分会场征文内容向年会提交论文。应征论文应是2008年以后完成的科研成果,如已在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请在文后加注相关信息。应征论文需在正文中标明分会场的编号(S1、S2、S3、S4、S5、S6、S7、S8、S9、S10、S11、S12、S13、S14、S15)。每位作者的应征论文在同一个分会场不超过1篇,最多在3个分会场投稿(注:请勿同一篇文章投多个会场)。应征论文只需提交全文,全文中需含800字摘要。所投稿件应符合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征稿简则(见附件1)的要求。如与相关要求不符,主办单位有权删改。应征论文一律通过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网站提交,具体方法请见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网站(/27nh/),征文截止日期为2010年7月10日。

干旱气象编辑部官网招聘网

干旱气象编辑部官网招聘公告

2019中国气象局招聘公告(约2000人)

您好,中公教育为您服务。具体的公告详情如下:招聘对象:本科及以上学历2015年应届毕业生。招聘单位:中国气象局直属单位和辽宁省(各个区、市)气象部门。招聘人数:辽宁省(各个区、市)气象部门计划总需求约67余人,各单位具体需求信息见附件。招聘专业:大气科学类、遥感应用类、地球科学类、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数理类、财会类、机械仪器类、新闻与传播类等。原标题:中国气象局2015年校园招聘启事点击下载>>>辽宁省(区、市)气象局2015年度毕业生接收计划中国气象局在京单位2015年度毕业生接收计划想要了解更多的公告信息请关注中公辽宁事业单位考试网2015年辽宁省各地区气象局招聘公告如有疑问,欢迎向中公教育企业知道提问。

招聘对象:2020年全日制高校毕业生招聘单位:中国气象局直属单位和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招聘人数:全国气象部门计划总需求2000余人

干旱气象编辑部

[编辑本段]干旱(arid) 仅仅从自然的角度来看,干旱[1]和旱灾是两个不同的科学概念。干旱通常指淡水总量少,不足以满足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气候现象。干旱一般是长期的现象,而旱灾却不同,它只是属于偶发性的自然灾害,甚至在通常水量丰富的地区也会因一时的气候异常而导致旱灾。干旱和旱灾从古至今都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它们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仍然比比皆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人类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现象日趋严重,这也直接导致了干旱地区的扩大与干旱化程度的加重,干旱化趋势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 干旱是因长期少雨而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气候现象。[编辑本段]小旱: 连续无降雨天数,春季达16~30天、夏季16~25天、秋冬季31~50天。 损失小。[编辑本段]中旱: 连续无降雨天数,春季达31~45天、夏季26~35天、秋冬季51~70天。 损失中。[编辑本段]大旱: 连续无降雨天数,春季达46~60天、夏季36~45天、秋冬季71~90天。 损失较大。[编辑本段]特大旱: 连续无降雨天数,春季在61天以上、夏季在46天以上、秋冬季在91天以上。 干旱预警信号 干旱预警信号分二级,分别以橙色、红色表示。干旱指标等级划分,以国家标准《气象干旱等级》(GB/T20481-2006)中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为标准。

干旱干旱是指长期无雨或少雨,使土壤水分不足、作物水分平衡遭到破坏而减产的农业气象灾害。 定义【干旱】(drought damage)通常包含两种含义:一是干旱气候,指某地多年无降水或降水很少的一种气候现象,世界气象组织将干燥度(年可能蒸散量与年降水量之比)大于10的地区定为严重干旱区或沙漠区,又称常年干旱区;二是干旱灾害,指某地在某一时段内的降水量比其多年平均降水量显著偏少,导致经济活动(尤其是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受到较大危害的现象。干旱的类型及其相互关系编辑本段回目录干旱是指因水分的收与支或供与求不平衡而形成的持续的水分短缺现象。这种水分的短缺可以表现为降水量的不足、土壤水分的缺乏或江河湖泊水位偏低等。从类型上,干旱可以分为气象干旱、农业干旱、水文干旱和社会经济干旱。 气象干旱指某时段内,由于蒸发量和降水量的收支不平衡,水分支出大于水分收入而造成的水分短缺现象。 农业干旱指在作物生育期内,由于土壤水分持续不足而造成的作物体内水分亏缺,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的现象。 水文干旱是指由于降水的长期短缺而造成某段时间内,地表水或地下水收支不平衡,出现水分短缺,使江河流量、湖泊水位、水库蓄水等减少的现象。 社会经济干旱是指由自然系统与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中水资源供需不平衡造成的异常水分短缺现象。社会对水的需求通常分为工业需水、农业需水和生活与服务行业需水等。如果需大于供,就会发生社会经济干旱。 在四类干旱中,气象干旱是一种自然现象,最直观的表现在降水量的减少,而农业、水文和社会经济干旱更关注人类和社会方面。气象干旱是其他三种类型干旱的基础。由于农业、水文和社会经济干旱的发生受到地表水和地下水供应的影响,其频率小于气象干旱。当气象干旱持续一段时间,就有可能发生农业、水文和社会经济干旱,并产生相应的后果。经常是在气象干旱发生几周后,土壤水分不足导致农作物、草原和牧场受旱才表现出来。几个月的持续气象干旱才导致江河径流、水库水位、湖泊水位、地下水位下降,出现水文干旱。当水分短缺影响到人类生活或经济需水时,就发生社会经济干旱。地表水与地下水系统水资源供应量受其管理方式的影响,使得降水不足与主要干旱类型的直接联系降低。例如,在发生气象干旱后,假如能及时为农作物提供灌溉,或采取其他农业措施保持土壤水分,满足作物需要,就不会形成农业干旱。但在灌溉设施不完备的地方,气象干旱是引发农业干旱的最重要因素。气象干旱等级划分根据国家气候中心制定的国家标准《气象干旱等级标准》,气象干旱可分为轻旱、中旱、重旱、特旱4个等级。轻旱为降水较常年偏少,地表空气干燥,土壤出现水分轻度不足;中旱为降水持续较常年偏少,土壤表面干燥,土壤出现水分不足,地表植物叶片白天有萎蔫现象;重旱为土壤出现水分持续严重不足,土壤出现较厚的干土层,植物萎蔫、叶片干枯、果实脱落;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影响,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一定影响;特旱为土壤出现水分长时间严重不足,地表植物干枯、死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较大影响。危害干旱对作物危害程度与其发生的季节、作物的种类、品种、生育期有关。春季干旱影响春播,或造成春播作物缺苗断垄并影响越冬作物的正常生长。7~8月份的伏旱,在中国北方影响玉米、高粱、水稻的正常生长,造成棉花的蕾铃脱落。在南方影响早、中稻的正常灌浆和晚稻的移栽成活。秋旱影响秋作物的产量及越冬作物的播种。伏旱和秋旱都会使土壤的底墒不足而加剧翌年的春旱。作物对干旱的抵抗能力称为抗旱性,不同作物的抗旱性不同,水稻的抗旱性最差,遇干旱无灌溉的条件时减产严重,陆稻其次,大麦、小麦、黑麦、燕麦、花生等作物抗旱性中等,糜子、高粱、胡流、粟、马铃薯、甘薯、绿豆等作物抗旱性较强。作物对不同类型干旱的反应是不同的,例如一些豆科作物根系发达,抗土壤干旱的能力强,但不能忍受大气干旱;玉米抗大气干旱能力强而不能忍受土壤干旱。我国发生干旱最严重的地区是甘肃中部、宁夏南部、山西和陕西北部、内蒙古自治区的中西部以及河北省坝上地区等。防御干旱主要靠发展水利灌溉事业、植树造林、改革农业结构、改进耕作制。度以及加强农田基本建设等。

不知道

  • 索引序列
  • 干旱气象编辑部官网招聘信息
  • 干旱气象编辑部官网招聘
  • 干旱气象编辑部官网招聘网
  • 干旱气象编辑部官网招聘公告
  • 干旱气象编辑部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