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零售研究报告杂志官网电话

中国零售研究报告杂志官网电话

发布时间:

中国零售研究报告杂志官网电话

零售行业主要上市公司:大商股份(600694)、王府井(600859)、百联股份(600827)、苏宁易购(002024)、老凤祥(600612)、阿里巴巴(HK)等。本文核心数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网上零售总额、区域竞争格局、市场规模预测行业概况1、定义零售业是指以向最终消费者提供所需商品及其附带服务为主的行业。2016 年1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我国实体零售创新转型发展,新零售行业发展提上日程。根据2021年10月开始实施的国家标准《零售业态分类(GB/T 18106-2021)》,零售行业主要分为有店铺零售和无店铺零售两大类,有店铺零售细分为便利店、超市、折扣店、百货店、购物中心等10类,无店铺零售细分为网络零售、邮寄零售、电话零售等7类。2、产业链剖析:涉及范围广,产业链参与者众多零售行业涉及的细分领域非常之广,从上游看,涉及多个行业的产品供应商,覆盖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中游看,不同零售模式下的参与者数量也较为庞大,从超市、百货到网络零售商等。中游零售行业知名企业众多,包括线下的王府井、电商中的淘宝、京东等。行业发展历程:行业步入新零售时代新中国成立后,居民生活水平逐渐提升,消费能力也随之增长,百货行业乘势发展。中国的零售行业经历60多年发展,已经经历了以国有百货为主导的单一业态时期、多业态发展时期、电商崛起时期,目前行业正步入新零售时代。行业政策背景: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成为重点近年来,零售行业政策层出不穷,主要包括推动行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近期,零售相关政策汇总如下:行业发展现状1、限额以上零售业法人企业单位数量波动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2020年中国零售业限额以上法人单位数量波动上升,2020年达到78万家,较2019年增长16%。2、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44万亿2015-2019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增长,2019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11649亿元,同比增长05%。2020年受疫情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1981亿元,同比下降9%。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恢复增长,全年零售总额为440823亿元,同比增长5%。3、网上零售总额持续增长2015-2019年中国网上零售总额持续增长,2019年中国网上零售总额达106324亿元,同比增长05%。2020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17601亿元,比上年增长9%。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97590亿元,增长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9%,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2021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30884亿元,同比增长1%。4、零售行业细分领域分析根据CCFA的数据,2015-2020年中国便利店数量逐年增长,2020年我国便利店门店规模达到3万家,较2019年有较大增长。2016年以来,中国连锁药店门店数量亦呈增长趋势,截止2021年上半年已经增长至6万家,较2020年底增长34%。2016-2021年上半年中国单体药店数量较为稳定,2021年上半年为25万家,较2020年底增长7%。根据赢商网数据,2016-2021年我国新开业购物中心数量表现波动变化趋势。2018年新开业购物中心数量是近几年最多的,新开业数量为606个,2018年之后呈连续下降趋势,2020年由于疫情影响,更是急剧下降。2021年,全国新开业购物中心数量为545个,其中包含原本计划在2020年开业的部分购物中心,2021年实际开业量为5年最低。行业竞争格局1、区域竞争:广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最高,江苏、山东紧随其后2021年,广东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国最高,达到42万亿元。江苏以27万亿元位列第二位,山东以37万亿元排名第三。2、企业竞争:天猫成为零售百强之首2021年7月,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联合发布了“2020年度中国零售百强”。榜单包括线下零售商和线上平台,其中天猫平台以32020亿元的销售规模蝉联榜单榜首,京东平台以26000亿元销售规模位居榜单第二,拼多多以16676亿元销售规模排在第三。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1、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从行业整体看,在政策、消费需求因素推动下,中国零售行业将向品质化发展,同时自主品牌的打造刻不容缓,品牌竞争力将逐渐成为零售企业的主要竞争力之一。除此以外,在《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指南》等政策的利好下,社区商业或将成为消费者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零售业态。在电商领域,2021年直播电商行业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互联网营销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出台,行业正朝着规范化发展。2、2027年中国零售市场规模有望接近70万亿元消费作为拉动经济最大的因素,将持续成为经济助推器,结合国家国际消费城市建设等政策的提出,未来6年,预期中国的消费增速依然属于较高水平,预期以8%的增速发展,则到202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接近70万亿元。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零售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我推荐前嗅大数据官网吧,里面有一个研究报告板块都是免费的,你可以参考下,这里就不放链接啦,直接百度 前嗅就可以了第一个就是,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百度文库、豆丁文库、万方文库二、人大经济论坛三、前瞻产业研究院官网

需要行业整体数据,可以到国家统计局和对应的行业协会、行业媒体官网、学术论坛,也可以搜行业官方公众号,想看全球数据的可以关注全球的相关网站。需要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到研精毕智官网。

中国零售研究报告杂志官网电子版

零售行业是一国最重要的行业之一,2020年我国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2亿。随着手机支付和购物用户数量以及使用率的不断提高和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意愿不断加强,未来我国智慧零售行业有望持续快速发展,预计到2026年我国数字化零售市场规模占全社会零售销售总额将达到5%。零售业快速增长,移动端用户数量不断提升零售业是指通过买卖形式将工农业生产者生产的产品直接售给居民作为生活消费用或售给社会集团供公共消费用的商品销售行业,是一国最重要的行业之一。智慧零售就是运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感知消费习惯,预测消费趋势,引导生产制造,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零售业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运行状况的晴雨表,是检验国民经济是否协调发展,社会与经济结构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准。2015年我国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9亿元,到2020年约为2亿元。5年复合增速为82%。其中网上零售额占比从2015年的8%上升到2020年的9%。根据CNNIC第4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手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81亿,占手机网民的2%;手机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53亿,占手机网民的5%,表明移动端购物与数字化消费方式已占据主流。企业数字化转型比例高,投入意愿强智慧零售是基于数字化发展的对传统零售行业的创新升级。数字化是指在数字化和制造技术融合的背景下,并在虚拟现实、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等多种支撑技术的支持下,根据用户需求,迅速收集资源信息,对产品信息、工艺信息和资源信息进行分析、规划和重组,以实现对产品设计和功能的仿真以及原型制造,进而快速生产出达到用户要求性能的产品的整个制造过程。随着数字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了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根据网易智企与罗兰贝格联合发布的《企业数字化升级之路—百家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分析报告》,在参与调研的企业中,有8%是天生数字化企业,61%的企业已经在尝试数字化转型。从零售行业来看,根据相关公开数据显示,47%的商户每年对智慧零售的投入预算为10万元以下,有35%以上的商户每年愿意在智慧零售方面投入超过20万元以上的预算。可见大部分的商户是愿意在智慧零售的建设投入一定程度的支出的。零售行业数字化升级将不断加快,行业规模快速增长当前数字化升级已经在零售行业进入规模化应用的阶段,未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升级,将会加速我国智慧零售行业的发展。2017年数字化零售市场规模占我国全社会零售销售总额约12%,前瞻根据对零售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发展现状分析以及历史增速预测,预计2020年我国数字化零售市场规模占全社会零售销售总额将达到1%,这一比例在2026年则将达到5%。——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零售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规模稳步增长,2019年达到2万亿元。网络零售额占比也不断上升,2019年网络零售额达到6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在成熟的线上线下零售体系联合推动下,现在,中国零售业已步入新零售阶段。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19-2020年中国新零售产业研究报告》,我国零售业发展至今,经历了四个阶段:     大零售阶段:实体零售,实现规模扩张     网上零售阶段:电子商务爆发     电商薄利阶段:显示零售红利消退     新零售阶段:线下线上融合

报告生产、制作及发布也就是常说的信息咨询,它是是一种基于各种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有效利用和反馈的业务活动。信息咨询业是通过利用各种信息处理技术,对各类信息开展搜集、加工、整理、分析、传递,向客户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建议、规划或措施等信息产品的知识型产业。目前发展状况大概如下:(一)零点咨询(Horizon)【经营规模:★★★★☆;专业水平:★★★★★;行业影响力:★★★★★】零点研究咨询是在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中产生并不断成长的著名专业研究咨询机构。1992年成立零点调查(市场研究),于2000年进行结构调整,投资成立了前进策略(策略咨询)和指标数据(共享信息),形成三位一体的格局,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提供专业的策略性研究咨询服务的集团公司之一。零点是世界专业研究者协会(ESOMAR)中国代表机构,也是国际管理咨询机构协会(AMCF)原中国代表机构。零点依照国际惯例,透过持续的研发投入、与国际服务机构的合作和有力度的人力资源组合,成为兼容国际视野和本土经验的调研咨询知名服务品牌。零点同时拥有一支学科配置整齐、专业人员年轻、国际与国内职员兼有、高度自觉的学习型研究队伍,现有研究人员来源于社会学、统计学、心理学、市场营销、经济学、工商管理与公共管理学、财务投资、计算机科学、法学等相关专业方向,95%以上的全职研究咨询人员具有硕士及硕士以上学历,50%以上的研究咨询人员拥有4年以上的专业市场研究经验,30%以上的研究咨询人员具有海外学习背景,团队同仁秉持“勤奋敬业,分享成就”的企业精神,进行持续不懈的业务探索和开拓。(二)中为咨询(ZWZYZX)【经营规模:★★★★☆;专业水平:★★★★★;行业影响力:★★★★☆】()中为咨询集团是中国领先的产业与市场研究服务供应商。中为咨询围绕客户的需求持续努力,与客户真诚合作,在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市场调查分析报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IPO咨询等领域构筑了全面专业优势。中为智研致力于为企业、投资者和政府等提供有竞争力的调查研究解决方案和服务,持续提升客户体验,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目前,中为咨询的研究成果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3万多家企业,并向海外市场拓展。目前中为咨询业务范围主要囊括了产业细分领域研究、行业市场研究、行业市场调查、IPO咨询、项目可行性分析、并购与重组、投资咨询等领域。中为咨询始终把引进优秀的研究投资人才作为公司的核心目标之一,中为咨询网现有350多名员工中本科以上学历占90%,65%具有双学位、硕士及博士学位。企业大多数员工曾在国内多家知名产业研究所与证券研究机构有过丰富的从业经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中为咨询的最大财富,也是中为咨询网提供优质服务及践行客户价值的保证。中为咨询全面拓展IPO市场研究咨询业务,与光大证券、招商证券、国泰君安达成战略合作协议,直接与光大证券、招商证券、国泰君安进行IPO与投资研报深度合作;深圳中为智研咨询有限公司为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南大学、深圳大学等国内多所著名院校提供调查研究报告及相关课题项目调查咨询,共同建立中为咨询网数据分析模型、产业市场调查分析模型等研究基础理论。中为咨询()业务覆盖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辐射全球;公司90%以上的业务主要针对大中华区实施,企业在中国大陆67个主要城市设立调查派驻点,赢得较好口碑及长期协议客户。深圳中为智研咨询有限公司并制定发展战略规划,力争取得业务亿元规模突破,客户合作突破10万个,业务升级取得显著进展,中为咨询网向国际化的道路迈进更坚实的步伐,稳固中国最为专业的行业市场调查研究机构品牌。(三)新华信(SINOTRUST)【经营规模:★★★★☆;专业水平:★★★★☆;行业影响力:★★★★☆】新华信国际信息咨询(北京)有限公司是中国领先的营销解决方案和信用解决方案提供商,1992年在北京成立。企业收集、分析和管理关于市场、消费者和商业机构的信息,通过信息、服务和技术的整合,提供市场研究、商业信息、咨询和数据库营销服务,协助您做出更好的营销决策和信贷决策并发展盈利的客户关系。企业在北京、上海和广州拥有600名员工,为各行业的机构客户提供专业服务,包括汽车、金融、保险、零售、电信、IT、制造业、消费品和贸易。在华的《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有80%以上使用企业的不同产品和服务。新华信是中国领先的商业信息咨询服务提供商。企业提供企业信用报告、企业数据库产品、行业报告、信用管理咨询、信用风险管理软件,以及相关数据管理技术与营销活动管理服务,为您的信贷管理、营销拓展、行业分析以及竞争监测等提供充分的信息、决策和技术支持。新华信是中国数据库营销领域的先驱。企业提供客户数据整合和清理、客户信息分析、潜在客户数据、数据库技术服务以及直复营销服务,协助您构建完整和单一视角客户信息,做出更好的营销和推广决策,发展盈利的客户关系。新华信是中国领先的市场研究咨询服务提供商。企业提供关于市场环境和消费者行为和态度的信息和分析,协助您在市场进入、市场细分、产品定位、价格策略、营销推广、渠道组织和管理等方面做出更好的商业决策。(四)艾瑞咨询(IResearch)【经营规模:★★★★☆;专业水平:★★★★★;行业影响力:★★★☆☆】艾瑞咨询成立于2002年,由杨伟庆发起创立,致力成为中国大数据时代下最佳互联网收视率及消费者洞察公司。艾瑞咨询以“生活梦想科技承载”为理念,为客户提供中国市场最专业的互联网相关领域的数据产品、研究咨询等专业服务,助力客户提高对互联网产业的认知水平、盈利能力和综合竞争力,让互联网的力量点燃中国各个行业。艾瑞办公总部设在北京及上海,拥有一支稳定并具有深厚行业服务经验的管理团队,目前拥有员工超过400名,在广州、深圳、成都、杭州、硅谷、纽约、香港等地设有区域办事机构。艾瑞咨询具有广泛而深度的品牌影响力,艾瑞咨询发布的互联网产业及用户数据被各大媒体引用,在多个领域已经树立数据标准。艾瑞咨询拥有基于个人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等不同终端,百万级用户行为监测样本的互联网收视率数据,并在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互联网金融领域研究具有领先的市场地位。艾瑞咨询累计服务超过1000家客户,涵盖多个行业领域,包括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广告及公关、零售及电商、通信、金融服务、投资研究、消费品、政府及公共事业等,客户几乎覆盖中国所有主要的互联网公司、90%的互联网广告代理公司、主要的电子商务企业、主流的投资银行及互联网对冲基金等。在多个互联网公司IPO上市报告中,艾瑞咨询是主要的第三方数据服务提供方。(五)易观国际(Analysys International)【经营规模:★★★★☆;专业水平:★★★★★;行业影响力:★★★☆☆】易观国际成立于2000年,是中国互联网和互联网化市场卓越的信息产品,服务及解决方案提供商。每年为来自于全球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厂商、电信运营商,行业用户、投资机构、政府部门的高级主管,提供包括订阅制的EnfoDesk?资讯平台和EnfoGrowth?专项咨询在内的信息产品,服务及解决方案,借助EnfoShare?的展览展示和人脉平台,进一步加强创新者与行业用户、政府机构、投资机构间的深入沟通与合作机会获得。易观国际吸引了TMT研究、咨询、分析领域的专业人才,在第一时间为客户提供商业决策优化服务。易观国际的专业队伍80%以上来自于国内外知名学府的博士、硕士,他们不仅具备技术、行业和研究咨询专业背景,还具备丰富的商业经验。在为客户进行商业服务时,他们对整个产业与市场具有深刻的洞察,对企业竞争战略、管理运营具有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得到了海外市场的高度认可。易观商业解决方案是易观国际集团下属的专业咨询公司。经过10年的发展,先后成功为电信、IT、金融等多个行业以及政府部门提供了500个以上的咨询解决方案,在战略咨询、产品规划、市场营销、企业运营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易观智库商业信息服务平台,是一款反映中国新媒体经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广电网、物联网等)发展的信息产品。易观智库已成为国内外政府、企业、投资机构以及专业人士了解市场、提升创新力和决策力的首选信息工具。易观智库拥有业内最丰富的内容资源与分析模型、最专业的信息分析与检索工具、最超值的分析师增值服务以及最便捷的定向推送服务。易观智库为客户提供可信、可靠、可用、成本有效的信息和数据,保障您在市场持续发展和剧烈变化的过程中,把握商机、规避风险。(六)慧聪研究(HCR)【经营规模:★★★★☆;专业水平:★★★★☆;行业影响力:★★★☆☆】慧聪研究是一家根植于中国、放眼全球,提供大数据与小数据有效结合的洞察研究公司。HCR为企业提供大小数据结合的深度洞察服务。企业的数据既有来自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中沉淀的网民浏览行为、消费行为、舆论文字等海量数据;也有来自于企业内部沉淀的大量用户的购买行为和数据。企业将大量异构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分析、挖掘,通过大数据研究与经典研究相结合的深度洞察服务,为企业提供决策依据,帮助企业了解他们面对的市场、客户群体、竞争情况等,伴随企业成长的每一步,助力企业成功决策。汽车、通信、家电、科技、金融、医药、媒体、零售、包装消费品、时尚/运动、奢侈品、工业品、公共事务、烟草等,无论您来自哪个行业,HCR专属的行业服务团队始终陪伴着您。HCR前身为慧聪研究院,2011年,HCR完成MBO,为推动HCR成为行业领军企业奠定了有力基础。2012年,公司引入多位业界重量级专家,并于同年8月与上海DNA合并;2013年,HCR宣布与国内顶级投资机构达晨创投达成融资协议,5000万的金额也成为市场研究行业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2014年11月,HCR完成股份制改造。2015年8月12日,HCR成功挂牌新三板成为国内新三板大数据商业应用第一股。HCR拥有24个行业1159种品类20余万广告主的媒体数据库,连续积累22年行业数据库,1000万中小企业数据库,70万的B2C消费者样本库,100万移动端用户行为追踪panel。具有业界领先的搜索技术、数据挖掘与管理技术、报告电子化平台技术。公司总部位于北京,在上海、广州等地设有8个分公司,拥有市场研究与传播领域的专业技术和研究人员500多名,同时还与行业内的专家、厂商、渠道企业保持着密切的合作,除覆盖全国的市场信息直接调查网络外。(七)赛迪顾问(CCID)【经营规模:★★★★☆;专业水平:★★★☆☆;行业影响力:★★★☆☆】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首家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并在业内率先通过国际、国家质量管理与体系标准认证的现代咨询企业,直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公司总部设在北京,旗下拥有赛迪经智、赛迪经略、赛迪方略、赛迪设计和赛迪监理五家控股子公司,并在上海、广州、深圳、西安、武汉、南京、成都、贵州等地设有分支机构,拥有300余名专业咨询人员,业务网络覆盖全国200多个大中型城市。赛迪顾问凭借强大的国家部委资源支撑、丰富的行业资源和高端专业化人才等竞争优势,面向政府、园区和企业,提供发展战略与规划、政策研究、转型升级规划、招商引资策略研究、信息化咨询、智慧城市规划、市场投资机会与策略分析、投资可行性研究、运营模式研究、企业兼并重组、企业战略咨询、人力资源管理等现代咨询服务。研究领域涵盖电子信息、互联网、通信、基础电子、装备、消费品、汽车和原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行业领域。致力成为中国本土的城市经济第一智库、企业管理第一顾问、信息工程设计第一品牌。(八)现代国际市场研究(MIMR)【经营规模:★★★★☆;专业水平:★★★★☆;行业影响力:★★☆☆☆】广东现代国际市场研究有限公司(MIMR)1995年创立于广州。先后在上海、北京、成都设立MIMR的全资分公司及办事处,拥有专业市场研究人员超过200名。经过十几年的发展,MIMR已成为国内知名的专业化市场研究公司,并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市场研究的发展。2007年,公司成立深圳、南京办事处,给予华南地区及华中地区运作支持。2008年,现代国际荣获市场研究20年创新奖、调查工作先进奖。2009年,现代国际五套研究技术体系全面升级,其中“营销组合开发决策支持体系”的核心理论与研究步骤,直接被客户运用到企业的营销活动中。同时,业务拓展从机会性拓展向有组织的主动拓展正式转变。2012公司由分公司制改为事业部制,成立以行业划分的三大研究事业部以及实施和管理全国项目运作事业部,往业务专业化方向发展。2013从消费者研究进入行业研究领域,在医药、涂料的行业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MIMR清醒的知道自己的未来:运用市场营销要领为客户提供专业的市场研究服务,成为国内一流的大型专业化市场研究公司。为此,企业确立正确的观念,MIMR将一如既往地为企业的决策系统服务,以专业的市场研究为手段,以数字解剖为工具,帮助客户实现科学决策。MIMR拥有熟悉消费市场,对消费者的语言、心理和行为有深入了解的专业人才,能准确理解您的商业环境与市场需求。MIMR拥有长达十年以上的市场研究知识积累。通过主动地研究开发,为客户制定适用于不同行业的产品与技术,并发展自己的专有研究技术,向客户提供全新的视线。MIMR不仅有标准质量体系,以监控研究过程的每个阶段;还有针对不同行业,甚至于不同区域的质量体系,最终达成最有效的方案实施。公司致力于帮助客户更好地理解市场和消费者,准确把握他们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有效识别和选择目标市场,制定适当的营销方案和市场定位,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您的决策风险。(九)明镜咨询(CMMR)【经营规模:★★★★☆;专业水平:★★★★☆;行业影响力:★★☆☆☆】明镜咨询成立于1997年,旗下包括广州明镜、北京明镜、成都明镜、上海明镜、深圳明镜五家独立注册的公司。约100名优秀员工组成明镜的团队,平均行业经验超过8年;员工伴随公司的成长而成长,基于“心如明镜”的企业文化氛围,员工队伍保持了高度的稳定性,平均工作年限超过6年。明镜咨询集数据收集、市场研究、管理咨询于一体,一直致力于为企业提供科学理性的经营管理解决方案。迄今,明镜已经在移动通信、医药、交通、家电、日用品、食品、房地产、金融、汽车等行业为100多家企业提供过1000多个研究咨询项目服务。明镜参照行业标准建立了标准化的服务流程,并根据客户需求和营销潮流对相关服务标准不断进行动态更新和完善。明镜不断推动研究咨询技术创新,在常用的数十项研究技术和模型中,有相当数量是自己首创的。每进入一个行业,明镜都发挥了行业专家的巨大影响力,伴随客户的成长而成长;基于“行业专家”的客户服务品质,客户群保持了高度的稳定性,明镜的核心客户数量不多,但是都和明镜保持了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超过1000个项目、10万个顾问工作日、100万次现场观察体验、300万个消费者访问,不断丰富了明镜的数据库;几乎每一年,明镜人都能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一个个成功的实战案例;明镜有大量项目成果获奖,受到企业和社会的好评,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十)达闻通用(Dmworld)【经营规模:★★★★☆;专业水平:★★★★☆;行业影响力:★★☆☆☆】达闻通用市场研究有限公司是一家具有国际专业水准的专业化市场研究公司,以卓越的研究分析技术和严格的质量控制著称。总部设在广州,在武汉、深圳设有分公司,珠海设有办事处。成立于1998年,是一家具有国际专业水准的专业化市场研究公司,以卓越的研究分析技术和严格的质量控制著称。在建立适合实际市场需求的研究技术模型以及高效的实地执行系统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创树,擅长提供可解决营销问题的实操型研究方案和研究结果报告。多年的经营,已成功建立了以广州为总部核心的全国性调查研究网络。调查的范围涉及中国的60多个城市和农村。达闻通用目前在中国大部分省份地区都建立了完善的调查网络。在北京、上海、成都、深圳、武汉、湛江、珠海均设立了分公司和办事处,而且在石家庄、天津、西安杭州、无锡、宁波、福州、厦门、南昌、哈尔滨、山东、郑州、海口都有固定的合作联盟公司,形成了稳定的网络队伍。达闻通用连接消费者与企业的互动桥梁,健康生活和生产力高效发展的推动力。公司使命:全力研究发展市场研究分析技术,宣传和推动市场研究在企业中的有效应用,让中国以及全世界的企业通过市场研究充分享受到可持续发展的成长历程,让人们充分享受到符合利益的产品所带来的健康生活的乐趣。公司定位:达闻通用是行动策略导向型公司,善于将市场研究结果与客户的营销策略发展有效结合起来,提供真正具有实效的研究分析。换句话说,企业是应用导向市场研究公司。公司注重研究技术,不断创新,拥有自己独立开发的研究模型,而且在市场策略分析方面尤为擅长。中国咨询业的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市场竞争愈激烈,对咨询业的需求愈大。可以说,市场经济是咨询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与基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走向成熟和发展,可以预言,咨询的作用意义将更加突出。面对市场发展,中国不同的咨询公司应根据自己的专长找准市场定位,还要不断地扩展业务,增加咨询服务范围,提高与外国咨询公司的竞争力。咨询机构和咨询人员在咨询实践中要秉持“顶天立地”的原则。所谓“顶天”,即咨询人员必须了解和掌握理论和实践的前沿脉搏;所谓“立地”,即咨询人员必须深入企业实际,参与企业及产业市场的实践,在实践中才能真正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也可以提升自己的咨询能力。此外,还要遵循“宏观把握,中观设计,微观操作”的原则。面对时代发展,我国咨询机构和咨询人员要培育和形成自己的核心产品,迅速提高咨询服务的价值和实用性。

零售行业主要上市公司:大商股份(600694)、王府井(600859)、百联股份(600827)、苏宁易购(002024)、老凤祥(600612)、阿里巴巴(HK)等。本文核心数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网上零售总额、区域竞争格局、市场规模预测行业概况1、定义零售业是指以向最终消费者提供所需商品及其附带服务为主的行业。2016 年1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我国实体零售创新转型发展,新零售行业发展提上日程。根据2021年10月开始实施的国家标准《零售业态分类(GB/T 18106-2021)》,零售行业主要分为有店铺零售和无店铺零售两大类,有店铺零售细分为便利店、超市、折扣店、百货店、购物中心等10类,无店铺零售细分为网络零售、邮寄零售、电话零售等7类。2、产业链剖析:涉及范围广,产业链参与者众多零售行业涉及的细分领域非常之广,从上游看,涉及多个行业的产品供应商,覆盖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中游看,不同零售模式下的参与者数量也较为庞大,从超市、百货到网络零售商等。中游零售行业知名企业众多,包括线下的王府井、电商中的淘宝、京东等。行业发展历程:行业步入新零售时代新中国成立后,居民生活水平逐渐提升,消费能力也随之增长,百货行业乘势发展。中国的零售行业经历60多年发展,已经经历了以国有百货为主导的单一业态时期、多业态发展时期、电商崛起时期,目前行业正步入新零售时代。行业政策背景: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成为重点近年来,零售行业政策层出不穷,主要包括推动行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近期,零售相关政策汇总如下:行业发展现状1、限额以上零售业法人企业单位数量波动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2020年中国零售业限额以上法人单位数量波动上升,2020年达到78万家,较2019年增长16%。2、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44万亿2015-2019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增长,2019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11649亿元,同比增长05%。2020年受疫情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1981亿元,同比下降9%。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恢复增长,全年零售总额为440823亿元,同比增长5%。3、网上零售总额持续增长2015-2019年中国网上零售总额持续增长,2019年中国网上零售总额达106324亿元,同比增长05%。2020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17601亿元,比上年增长9%。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97590亿元,增长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9%,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2021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30884亿元,同比增长1%。4、零售行业细分领域分析根据CCFA的数据,2015-2020年中国便利店数量逐年增长,2020年我国便利店门店规模达到3万家,较2019年有较大增长。2016年以来,中国连锁药店门店数量亦呈增长趋势,截止2021年上半年已经增长至6万家,较2020年底增长34%。2016-2021年上半年中国单体药店数量较为稳定,2021年上半年为25万家,较2020年底增长7%。根据赢商网数据,2016-2021年我国新开业购物中心数量表现波动变化趋势。2018年新开业购物中心数量是近几年最多的,新开业数量为606个,2018年之后呈连续下降趋势,2020年由于疫情影响,更是急剧下降。2021年,全国新开业购物中心数量为545个,其中包含原本计划在2020年开业的部分购物中心,2021年实际开业量为5年最低。行业竞争格局1、区域竞争:广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最高,江苏、山东紧随其后2021年,广东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国最高,达到42万亿元。江苏以27万亿元位列第二位,山东以37万亿元排名第三。2、企业竞争:天猫成为零售百强之首2021年7月,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联合发布了“2020年度中国零售百强”。榜单包括线下零售商和线上平台,其中天猫平台以32020亿元的销售规模蝉联榜单榜首,京东平台以26000亿元销售规模位居榜单第二,拼多多以16676亿元销售规模排在第三。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1、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从行业整体看,在政策、消费需求因素推动下,中国零售行业将向品质化发展,同时自主品牌的打造刻不容缓,品牌竞争力将逐渐成为零售企业的主要竞争力之一。除此以外,在《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指南》等政策的利好下,社区商业或将成为消费者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零售业态。在电商领域,2021年直播电商行业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互联网营销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出台,行业正朝着规范化发展。2、2027年中国零售市场规模有望接近70万亿元消费作为拉动经济最大的因素,将持续成为经济助推器,结合国家国际消费城市建设等政策的提出,未来6年,预期中国的消费增速依然属于较高水平,预期以8%的增速发展,则到202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接近70万亿元。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零售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中国零售研究报告杂志官网下载

三个皮匠报告直接百度搜索三个皮匠报告,里面有大量的行业报告,而且非常全面。进入首页之后,搜索报告关键词,就可以找到了。研报、互联网报告、券商行业报告、免费的行业报告、医药行业报告、股票行业报告、英文报告基本上都可以在里面找到。里面还有很多机构发布的报告,毕马威、普华永道、罗戈研究、德勤、艾瑞咨询、果集、麦肯锡、极光等等各大机构报告都有。

需要行业整体数据,可以到国家统计局和对应的行业协会、行业媒体官网、学术论坛,也可以搜行业官方公众号,想看全球数据的可以关注全球的相关网站。需要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到研精毕智官网。

乳制品--冰火两重天 中国乳业已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和锤炼,中国乳业已由一个“弱质产业”发展成为“朝阳产业”,中国也由一个“贫奶”国家进入了世界乳业大国行列。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饮食结构的变化,人们对营养和健康的关注程度也随这加深。当我们走进超市,乳制品的货柜琳琅满目,花色品种齐全。乳制品已成为继粮食、肉类、水产之后的人民生活必须的食品。13亿人口庞大的消费基数,为中国乳品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应邀出席中国乳品工业协会成立十周年大会的法国参赞多美尼克·吉岗称赞说:“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乳业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已进入世界‘乳业大国俱乐部’,并正在吸引世界的目光。” 一、行业综述 行业概况 2003~2004年全国的整体销售额是呈继续增长趋势(图1),非食品的销售额与2002~2003年度相比增长速度减缓,食品/饮料是大幅增长,由4%上升到了11%。 图1 全国食品和非食品销售额增长率 随着奶业的不断发展,中国奶牛产奶量也有所增长。2005年一季度,中国牛奶产量同比增幅超过25%;但是,与此相比牛奶的价格增幅不大,仅为3%。 由图2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中国奶类消费与世界的差距。亚洲人均年消费乳制品40公斤,世界人均100公斤,发展中国家人均牛奶消费也达30公斤,发达国家人均200公斤,而中国只有19公斤左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约为中国台湾及日本的五分之一,即使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存在明显差距。这与中国人民长期以来的饮食习惯以及对牛奶的认识有关。不过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乳制品行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图2 乳制品年消费量的比较 近几年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发展是十分迅速的。在过去的十年间是中国乳制品工业新建、扩建、技术改造项目最多的十年,大中型企业的装备技术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特别是代表着中国乳制品工业主流力量的大型骨干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1998~2004年的增长率均超过20%。 2004年乳制品的产量为2368万吨,其增长率为25%,比十年前增长了5倍,人均奶类占有量达2公斤,乳制品产量达949万吨,比十年前增长了0倍,其中液态奶产量增长了4倍;乳制品工业总产值达663亿元,比十年前增长了5倍;城镇居民家庭人均乳制品消费支出达7元,比十年前增长了0倍。2005年全年人均消费液态奶制品79公斤,奶粉51公斤,酸奶90公斤。奶粉消费量比去年下降8%,液态奶和酸奶均比去年有小幅增长,其中液态奶制品增长2%,酸奶消费增长7%。可以预测今后5-10年内,中国乳及乳制品的发展速度将在10%以上。预测2015年,中国人均奶类产量将由2000年的5公斤发展到30公斤,增长5倍。表1中列出了2002~2004年间乳制品行业发展的情况。 表1 2002-2004年乳制品行业发展情况 2002 2003 同比增长 2004 同比增长 销售收入(亿元) 355 478 8% 663 6% 液态奶制品产量(万吨) 364 583 0% 806 3% 干乳制品产量(万吨) 106 141 3% 142 0% 利润总额(亿元) 24 30 5% 34 3% 利润率 66% 29% -6% 10% -9% 2005年,中国乳业市场整体上虽然能够保持30%左右的增长速度,在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和价格战烽火连绵的双重夹击之下,乳业板块的多家上市公司毛利率均呈不同程度的下滑,其盈利水平无论是同比还是环比,均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降。图3反映了2002~2004年全国食品品类平均价格走势,全国食品一半的品类价格都出现不同程度地下跌之势,所有品类内只有婴儿奶粉的价格明显大幅上扬,酸奶产品的价格近两年来的价格是持续下跌,2003~2004间在所有品类中跌幅最大。 乳制品工业在食品行业中所占的比重,法国为9%,德国为1%,美国为4%。中国乳业发展的起步比较晚,例如2003年乳制品工业总产值为8亿元(当年价),约占食品工业总产值的4%,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但发展潜力很大。按照近年来的发展态势,中国乳制品工业正如旭日东升,只要政策措施得当,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将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与之相关的产业,如包装业、机械设备制造业、运输业、零售商业及科学技术等社会化服务业都将随之兴旺发达起来,从而为城乡人民增加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这对于提高民族健康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将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005年乳制品行业预计实现销售收入800亿元,同比增长25%,但利润增长幅度落后于收入增长。一是反映出由于供求增速不平衡、市场竞争加剧、行业盈利能力有所下降,大企业的规模效益、品牌效益没有发挥。二是中小城市消费市场并未完全启动。如今最大的液态奶生产工厂的日加工液态奶的能力是1500吨,技术装备是国际先进水平。 2004年全国城镇居民乳制品消费略有增长,消费增长幅度远低于生产增长。2005年,京津沪渝等大城市居民奶类消费量已超过30公斤以上,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目前的数据看,占人口比例21%的省会以上的大城市占乳品消费量的54%,因此占人口比例79%的地级城市及乡镇、农村市场乳品需求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一、二级市场的挖潜及向三、四级城市及乡镇和农村市场的拓展将成为乳制品企业的重要增长点。 中国乳制品行业特征 (1)北奶南调 由于中国传统上奶源带局限于北部的内蒙和黑龙江等农牧大省,因此在乳制品工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南方地区饮奶量大幅度上升时,整体上看属于北奶南调,北方的乳制品源源不断输入南方市场。伊利蒙牛正是利用北方的资源和价格优势开拓了全国的市场。南方的产奶高峰期在冬季,夏季的销售高峰生奶短缺,而且北部的产奶高峰期在夏季正好与牛奶的销售高峰季节吻合。 (2)城乡乳制品消费差距大 2000年以来,城市乳品消费量一直占据着国内乳品市场80%以上的份额,农村消费的绝对数量仍然很低,2004年人均乳品消费量仅为62 公斤,仅为同期城市居民的14%,但随着城市化的继续推进超高温无菌包装牛奶的迅速发展,以及农民人均乳品消费的缓慢提升,我们预计这一比例将继续攀升。 (3)中小企业多 乳业虽然经过了激烈的竞争,各大乳业伊利、蒙牛、光明跑马圈地的结果是大幅压缩了各地乳制品公司的利润,但市场仍然没有充分整合,三家公司的液态奶市场占有率总和已经接近50%。中国乳品企业仍然有1500多家,其中年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的有359家,上亿元的企业仅有12家,绝大多数是中小乳品企业,他们的生产规模较小,日处理液态奶量在50吨以下。很多地方中小企业依靠新鲜类产品和控制奶源与外来的乳业巨头顽强对抗,这种情况与地方政府对本地企业的保护也有部分关系。 行业发展瓶颈 从1998年开始到2004年,奶牛存栏每年以4%的速度增长,奶类总产量每年以超过20%的增长速度增长,在国民经济产业里头算是发展速度比较快的一个产业。但应该说虽然在近几年发展速度很快,由于产业本身积累一些问题和矛盾,特别是在新的时期,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问题也很突出,特别是在当前奶业市场秩序比较混乱情况下。 (1)消费增长放缓,利润水平降低 尽管产量始终保持着高速的增长,但乳制行业的瓶颈已日趋显现。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一级城市消费需求日趋饱和,由于渠道建设、消费理念等原因,乡镇和农村市场尚未真正启动,从而形成了供求比例失调的局面。另外,随着近年来原材料及运输成本的不断上升,产品价格不断下降,各企业利润率已下探至2%~5%区间,行业内部分企业出现亏损。 龙头乳品企业在消费终端仍将实行价格战,利润空间压缩将促使企业经营两极分化,从而导致并购现象增加,生产集中度提高。产品向多元化发展,如利润丰厚的酸乳、果乳、功能性乳品将成为未来市场上的热点。二、三级城市将成为乳品企业拓展的重点;与此同时,拥有70%人口的乡镇和农村市场将成为企业实现飞跃的重要台阶。 (2)干乳制品的进口量大 2000~2004年干乳制品进口量每年以3%的速度增长。2004干乳制品的进口量达到3万吨,其中奶粉从2000年以来到2004年以8%的年递增率增长,去年奶粉的进口量绝对数已经达到5万吨。奶油年递增率5%,奶酪年增长率5%,炼乳年增长率7%,干乳制品进口量已经占国内生产总量四分之一,奶粉进口量已经占到国内生产总量五分之一。 在发达国家,牛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0%以上。中国奶类产值仅占畜牧业产值的10%左右,约为农业产值的3%。奶业是比较保守的,也是比较封闭的产业。全世界都靠关税保护自己国家的民族奶业,美国和加拿大为150%,欧盟达到200%,加入WTO以后中国的奶制品才10%到15%,而且现在中国正在和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谈判双边自由贸易区,这两个国家是奶粉和干乳制品出口量比较大的国家,如果双边自由贸易区实施以后,关税还有可能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下降,现在一些农牧区出现了一些卖牛、卖奶难、甚至杀牛的现象,有各种因素,但是乳制品进口量的快速递增不能说不对我们国家的民族奶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此今年出台了国办24号文件“禁鲜令”,以保护奶牛养殖业的利益,保护农牧民养奶牛的积极性。 (3)奶源不足 中国很多地区,特别是一些奶牛饲养量比较低的地区,盲目发展奶牛的现象比较严重。由于资源、技术和市场加工等等方面的条件不具备、不配套,农户养了奶牛、产了牛奶卖不出去,企业收购液态奶后又出现产品卖不掉,牛奶腐败、变质等问题时有发生。只有大中型企业由机械集中挤奶和饲养小区生产的能够控制原料乳质量。在乳业生产上,中国良种奶牛严重不足。2004年中国存栏奶牛总数993万头,其中真正的良种荷斯坦奶牛大概是450万头,剩下都是改良牛。荷斯坦牛的单头年产奶量约为5万吨,改良牛的单头年产奶量只有荷斯坦牛的一半,约为2~3万吨。 表2 2005年1~8月进出口种牛产销国(地区)量值表 商品名称 进口累计量 出口累计量 产销国 数量(头) 金额(美元) 数量(头) 金额(美元) 朝鲜 - - 40 3,850 澳大利亚 30,355 47,305,369 - - 新西兰 14,069 19,505,845 - - 总计 44,424 66,811,214 40 3,850 表2的数据显示在2005前8个月内进口的奶牛数量为四万多头,而进口的只有三千多头。奶牛资源不足,单产水平低长期以来是制约中国奶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对此,业内专家纷纷指出,中国奶业发展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中国奶牛业若要达到快速发展,应在加快良种奶牛群的遗传改良速度的同时,必须打破常规,尽快应用国内外近几年取得的奶牛胚胎生物工程技术和良种公牛精子分离的性别控制技术的研究成果,以期达到奶牛群从数量和质量上同时提高的目的。 (3)乳业的产业化程度不高。 中国乳品加工企业的规模比较小,加工能力低。一半以上的乳品加工企业日处理液态奶能力都在20吨以下。国外的乳品企业是高度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从奶牛的饲养到乳品的加工,市场的营销等等全部是采取一体化,大部分企业都是股份制。中国目前奶源基地和乳品加工企业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共担风险,利益均分的产业化的链条。企业的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程度低是中国乳品企业发展一个很致命的问题。 (4)中国乳制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国家第三方的质量监测基本上没有开展起来。 现在制定原料奶的标准非常低,目前中国的一级奶标准,在多数国家都判定为不能作为液态奶的原料。为此,2005年中国先后出台了“禁鲜令”以及要求在标签上标注复原奶的命令,为中国乳制品质量和竞争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乳制品市场 细分行业状况 乳制品主要分为液态奶、酸奶、奶粉、冰淇淋、干酪、黄油等品类。1996年开始的乳业高速增长主要是由城镇市场高速增长所带动,目前在城镇消费市场增长缓慢的环境下,在农村消费市场有效启动之前,中国乳品行业,将在阵痛中艰难转型,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将加大,第一梯队乳品企业在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地区和产品上巩固成绩,第二梯队品牌扩大战绩成为全国性品牌很难,中小型企业继续深化差异化经营。 表3 2003~2004年全国城镇居民各种乳及乳制品人均消费量和消费金额 人均消费 乳及乳制品 液态奶 奶粉 酸奶 其他乳制品 消费量(kg) 消费金额(元) 消费量(kg) 消费金额(元) 消费量(kg) 消费金额(元) 消费量(kg) 消费金额(元) 消费量(kg) 消费金额(元) 2003年 0 7 57 4 55 4 57 9 80 1 2004年 3 4 79 0 51 0 9 4 1 0 同比增长 2% 1% 2% 6% -8% 2% 7% 9% 7% 8% 从表3可知,城镇的乳制品消费已经趋稳,液态奶制品的消费占主导地位高达75%,但酸奶制品仍在增长,可能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而奶粉的消费量在下降。 表4 2003~2004年全国城镇居民各种乳及乳制品消费 价格额(元/公斤) 乳及乳制品 液态奶 奶粉 酸奶 其他乳制品 2003年 99 27 21 79 31 2004年 23 42 18 00 20 同比增长(%) 9% 3% 9% 7% -6% 图3反映了全国食品品类的价格走势,表4的数据说明了城镇的乳制品消费每公斤的单价在上升,说明乳制品消费的层次在提高,而奶粉的价格增长达到9%,说明高档产品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普通奶粉将难以找到市场,今后的奶粉市场将以婴儿粉和高附加值产品为主。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乳制品行业的销售利润率2001年为3%,2002年为8%,2003年为1%,2004年为4%,2004年销售收入前十位的企业销售收入利润率仅为9%。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图4)。 图2001~2004年的销售利润率 2.品类发展 (1)液态奶 1995年,干乳制品产量同液态奶产量的比例为1:1;到2004年已接近1:6的比例。从销售额的角度分析,液态奶占到乳制品消费的63%左右,是乳制品工业的绝对主力。液态奶的结构自1995年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超高温灭菌乳逐渐成为了竞争的热点。1998年以前中国的液态奶基本上是巴氏杀菌乳的天下,由于巴氏杀菌乳的保质期短(2~10天)并且对冷链要求高的因素,其运输半径不超过300公里,从客观条件上限制了乳业的大规模发展。而超高温灭菌乳具有在常温环境下长达半年的保质期。 十年前,液态奶生产主要是在大中城市,以巴氏杀菌乳为主。自80年代开始引进超高温灭菌乳(UHT乳)生产技术,1997年后,灭菌乳得到了快速发展。1998年伊利开始利用内蒙的丰厚资源和低廉的价格通过利乐枕产品开始了迈向乳业第一品牌的征程,而蒙牛则使用保质期为45天的利乐枕对大中城市的冷藏巴氏杀菌乳产品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以1999年和2004年为例,1999年,超高温灭菌乳与巴氏杀菌乳占液态奶的比例分别为1%和9%,到2004年已变成7%和1%(图7)。在这6年间,灭菌乳和杀菌乳的比重发生了转换,现在超高温灭菌乳在乳制品生产中已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超高温灭菌乳的快速发展,加快了乳制品结构调整的步伐,为推动中国乳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扩大了液态奶消费区域,使更多没有冷链条件的城镇农村能够喝上低成本的液态奶。 图7 液态奶品类的变化 (2)酸奶 从销售额的角度分析酸奶占到乳制品消费的13%左右,是乳制品工业的增长新秀,2004年酸奶产品以38%的增长速度在所有快速消费品中拿下了增长速度第一的桂冠,酸奶2003年上半年到2005年上半年的平均增长率在40%以上,风味奶为14%,白奶为24%,总体来看,酸奶的发展速度高于液态奶奶,这反映了产品的多样化需求,企业应以消费者需求为驱动力,确立明确的市场和产品线战略。而且由于UHT酸奶饮品领域的激烈竞争利润下滑,导致原本地域性很强的保鲜酸奶逐渐成本竞争热点。 (3)奶粉 从销售额的角度分析,奶粉占到乳制品消费的14%左右,在过去的十年当中,以加糖奶粉为主的奶粉产品结构已得到了彻底改变。2004年,全国奶粉产量约142万吨,其比例(图8)约为全脂奶粉7%;加糖奶粉6%;脱脂奶粉0%;婴幼儿奶粉7%;其它奶粉2%(中老年奶粉、孕产妇奶粉、降糖奶粉、各种强化奶粉等)。可以看出,中国奶粉类产品的结构己发生了很大变化,全脂加糖奶粉当家的现象已得到了改变,适合不同人群营养需要的配方奶粉已超过总产量的60%。 其它包括:中老年奶粉、孕产妇奶粉、降糖奶粉、各种强化奶粉等 图82004年奶粉产量分布 (4)冰冰淇淋 2005年中低端市场的争夺战尤为激烈。伊利和蒙牛分别以市场占有率15%和13%名列去年冷饮市场的冠亚军。 在市场领先地位不断变化的背后,是整个冷饮行业的不断壮大和重新洗牌。2005年中国的冰淇淋年销售额已达到260亿元左右,而在十年间,国内冷饮也从零散经营的3000多个小品牌的纷争变为十余家冷饮巨头间的实力抗衡。以往中低端市场主要是国内品牌之间的竞争,而今年像和路雪、雀巢等以往走高端路线的外资品牌也改变产品策略,大举进军“一元市场”。价格策略也由零售价2—3元向1—5元转变。从目前的市场格局来看,和路雪与雀巢、伊利与蒙牛已经形成了品牌产品的第一阵营,其它品牌企业和中小规模冰淇淋企业在经历贴牌检验后将进一步拉开与第一阵营的差距,但这四家巨头谁将坐稳中国冰淇淋市场的第一把交椅还有待一段时间的市场考验。 行业龙头企业 1995年,全国十大企业乳制品产量6万吨,占全国的总产量的6%;产值仅10,4亿元,占全国乳制品工业总产值的3%。到2004年,乳业前十大企业产量5万吨,占全国的总产量的5%;乳制品工业总产值8亿元,占全国的8%。2004年乳业的液态奶销售的排行中,十大品牌依次为:伊利、蒙牛、光明、三鹿、扬子江、三元、完达山、均瑶、娃哈哈、旺仔,合计市场份额为62%,伊利、蒙牛、光明三大巨头就已经占却近60%的市场份额。 目前中国乳制品行业已经形成三大阵营,并将通过激烈的竞争进行洗牌。伊利、蒙牛、光明三大巨头形成第一阵营,占却近60%的市场份额,伊利则以05%占去全盘五分之一强的销售额高居榜首。三鹿、扬子江、三元、完达山等企业形成第二阵营,正在迅速向全国发展,但短期内难以形成对第一阵营的有力挑战。其余1000多家中小企业形成第三阵营,正在面临着前两大阵营的强力冲击。 l 伊利 1993年伊利股份建立伊利冷冻食品公司,冰淇淋产品连续九年全国销量第一。1999年开始开发超高温液态奶产品,2003年全国销量第一,奶粉市场份额排名第四。2004年伊利销售额达到35亿元,通过利乐砖的推广获取了05%的液态奶市场份额,占去全盘五分之一强的销售额高居榜首。伊利股份的产品经营、资本经营和品牌经营战略取得巨大成功。在全国拥有20多家工厂,通过深度分销扎扎实实地销售模式,在全国建立起牢不可撼的领先模式,即使04年底的高管事件也未能影响其业绩的高速成长。 l 蒙牛 蒙牛集团创立1999年,作为乳业的后起之秀,“蒙牛”以出色的营销手段与伊利在全国全产品全渠道展开了全面竞争实现了快速增长,以利乐枕和冰激淋产品为主。利乐枕产品销售全国排名第一。六年中,蒙牛销售收入从1999年的37亿元飙升至2004年的14亿元,连续四年增长率超过100%!冰淇淋产品和液态奶销售均为全国第2位,综合实力排名第二。 l 光明 前身是上海市牛奶公司,以生产保鲜产品为主巴氏杀菌乳和酸奶的销售均排名第一,2004年销售额达到86亿元,综合实力排名第三。在全国各地有二十多家工厂,产品销售以华东为主,构建了强大的生产、储运和销售网络,送奶上门超过100万户。 目前乳制品市场竞争的趋势是:由产品竞争扩展到资源的竞争、从产品经营转向资本运营、宏观联合,微观竞争。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乳制品行业竞争格局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分化发展。 三、发展趋势 中国乳业历经了十五年的高速增长,已经从区域竞争走到全国竞争,从保液态奶的竞争走到超高温灭菌乳的竞争,从液态奶的竞争走向酸奶的竞争,各种竞争交织在一起为中国乳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05年是乳制品行业竞争更加激烈的一年,乳品企业通过价格竞争来争夺市场,在奶源建设和消费者终端服务上纷纷加大力度。2005年,中国奶业生产形势良好,产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出口呈现恢复性增长,但乳制品行业的销售利润率逐年下降。更为严重的是,大型企业的盈利水平同小企业并没有明显差距,2005年8月份起中国乳业挑起了新的一轮价格大战,中国乳业将由于连续激烈的竞争利润持续下降,中小企业的出局的速度势必将加快,全国乳业通过整合兼并已形成了一批具有相当规模和技术水平的乳品企业集团,行业的集中度逐年提高。 乳品加工业大企业少,中小企业多是当前中国乳业发展的一大特点,目前国内大大小小的乳品厂大约有1500多家。 1.乳品消费量持续高速增长 1997年以来,中国居民乳品消费量迅速增长,增长率逐年提高,2003年达到了30%以上的历史高点后,2004年的增长速度出现了明显下降,但仍处于23%左右的较高水平。2005年预计增长率为25%。从消费量的构成来看,虽然1995年以来净进口的平均增速为27%,超过了国内原奶产量平均16%的增长速度,但其波动较大,且在消费总量中占比变化不大,1995年以来提高了3个百分点,2004年达到11%。国内原奶产量在乳品表观消费总量中一直处于核心地位,二者历年的增速几乎一致。 中国的液体奶、乳饮料、发酵乳人均消费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奶油、干酪的人均水平更低。地区分布不平衡以及城乡消费水平差异巨大等因素使中国乳品消费市场蕴涵广阔增长空间。随着城镇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乡收入缩小将促进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消费,同时消费习惯转变、企业销售策略改变将有效地刺激二、三线城市及农村市场乳品消费增长。下一轮的增长来自三个方面:对其他饮料的替代。根据AC尼尔森零售研究资料,当前中国消费者在碳酸饮料上的消费最大,牛奶和酸奶上的消费增长迅速,从营养和健康的角度看,其替代碳酸饮料的空间较大。我们用居民对乳品需求的增长来预测乳制品行业的成长性,2005年到2020年中国乳品市场平均成长性为23%,如果分段考虑,2005-2010 成长性为19%,2010-2020 年为92%。在乳品支出的内部结构中,城镇居民支出仍占据绝对优势,即使比例逐年下滑,到2020年,所占比例仍将超过73%。 2.巴氏杀菌乳和酸奶类产品将继续高速发展,并展开全面竞争 过去10年中,资源型乳业主要以超高温灭菌乳为主要竞争武器在全国分疆裂土,但全国的乳业价格大战使得超高温产品的毛利率越来越低,甚至有的地方已经达到奶比水贱的境地,超高温纯奶类产品已经无利可图,超高温酸奶饮品也已经风行全国。为了进一步扩张伊利和蒙牛在北京已经建立了保鲜液态奶的工厂,蒙牛已经在北京市场上获取了保鲜酸奶的高额占有率。鉴于保鲜酸奶连年25%以上的高增长率、高毛利率以及华东市场光明的垄断地位,2006年伊利和蒙牛都将开始在华东建厂,试图撼动光明乳业在华东地区冷藏霸主的地位。预计在华东的合肥及苏州等地,伊利股份将兴建液态奶、冰淇淋及酸奶项目,投资金额总共超过了2亿元。蒙牛乳业将投资5亿元兴建一个现代化的万头奶牛养殖牧场,形成和蒙牛液态奶生产线相配套的奶牛养殖规模。两大巨头在华南占领市场在华东试探和营销多年以后,终于在光明的利润区--华东开始砸下重拳,一场乳业巨头在华东的对决将拉开序幕。 3.跨国乳业巨头欲卷土重来 鉴于中国的庞大的人口和巨大的市场,外资从90年代就开始了对中国乳业的投资,雀巢、卡夫、优诺、达能、帕玛拉特、惠氏都在中国建厂并建立销售网络,但只有在奶粉行业雀巢拿下了行业龙头的桂冠,多美兹在婴儿奶粉上一枝独秀,在液态奶的市场上外资在中国的投资由于人员和生产成本高,对中国的中低端市场的营销模式适应力较差,无法打开销路,基本上以失败告终,最后选择了退出或与当地乳业合作。虽然前十年外资在第一轮的乳业大战上并不顺利,但采取了更为本地化的策略,由直接参与竞争转为与国内品牌合资,试图在中国乳业竞争格局基本成形后抓住机会东山再起。目前外资在乳业上主要合作对象为: 时间 外资来源 发生事项 2003年 法国达能 持有光明5%的股权,持有娃哈哈50%的股权 摩根士丹利等三家外外资机构 注资蒙牛9亿元 2004年 国际资本 蒙牛在香港上市,募集74亿港元,约折人民币56亿元 新西兰恒天然集团 持有河北三鹿集团39%的股份 2005 台湾统一 以10亿元投资,并认购50%的股权,进入东北完达山 阿拉福兹 持有蒙牛奶粉业务的49%股份,合资的奶粉公司总投资达4亿人民币,注册资本为8亿元 达能 增持光明乳业股份达到7%的股权 在全国乳业巨头中,只有伊利公司对外资的引入量不大,仅是2005年与世界最大食品企业之一的芬兰维利奥(Valio)公司签约,买断其5年内全球著名益生菌LGG中国独家使用权。 四、热点话题—乳品行业的诚信危机 2004年6月阜阳的小企业牛奶喝出“大头娃”;5月底开始雀巢婴儿奶粉接连被国家质检单位查出碘超标;2005年6月5日,河南电视台播出了光明乳业郑州子公司将过期奶回炉并用于销售的消息。6月7日,光明对媒体否认加工过期奶。尽管最后的调查结果显示“尚未发现郑州光明山盟乳业有限公司从市场上回收牛奶再利用生产”的现象,但却存在“用库存产品在保质?回答者

乳制品--冰火两重天 中国乳业已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和锤炼,中国乳业已由一个“弱质产业”发展成为“朝阳产业”,中国也由一个“贫奶”国家进入了世界乳业大国行列。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饮食结构的变化,人们对营养和健康的关注程度也随这加深。当我们走进超市,乳制品的货柜琳琅满目,花色品种齐全。乳制品已成为继粮食、肉类、水产之后的人民生活必须的食品。13亿人口庞大的消费基数,为中国乳品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应邀出席中国乳品工业协会成立十周年大会的法国参赞多美尼克·吉岗称赞说:“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乳业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已进入世界‘乳业大国俱乐部’,并正在吸引世界的目光。” 一、行业综述 行业概况 2003~2004年全国的整体销售额是呈继续增长趋势(图1),非食品的销售额与2002~2003年度相比增长速度减缓,食品/饮料是大幅增长,由4%上升到了11%。 图1 全国食品和非食品销售额增长率 随着奶业的不断发展,中国奶牛产奶量也有所增长。2005年一季度,中国牛奶产量同比增幅超过25%;但是,与此相比牛奶的价格增幅不大,仅为3%。 由图2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中国奶类消费与世界的差距。亚洲人均年消费乳制品40公斤,世界人均100公斤,发展中国家人均牛奶消费也达30公斤,发达国家人均200公斤,而中国只有19公斤左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约为中国台湾及日本的五分之一,即使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存在明显差距。这与中国人民长期以来的饮食习惯以及对牛奶的认识有关。不过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乳制品行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图2 乳制品年消费量的比较 近几年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发展是十分迅速的。在过去的十年间是中国乳制品工业新建、扩建、技术改造项目最多的十年,大中型企业的装备技术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特别是代表着中国乳制品工业主流力量的大型骨干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1998~2004年的增长率均超过20%。 2004年乳制品的产量为2368万吨,其增长率为25%,比十年前增长了5倍,人均奶类占有量达2公斤,乳制品产量达949万吨,比十年前增长了0倍,其中液态奶产量增长了4倍;乳制品工业总产值达663亿元,比十年前增长了5倍;城镇居民家庭人均乳制品消费支出达7元,比十年前增长了0倍。2005年全年人均消费液态奶制品79公斤,奶粉51公斤,酸奶90公斤。奶粉消费量比去年下降8%,液态奶和酸奶均比去年有小幅增长,其中液态奶制品增长2%,酸奶消费增长7%。可以预测今后5-10年内,中国乳及乳制品的发展速度将在10%以上。预测2015年,中国人均奶类产量将由2000年的5公斤发展到30公斤,增长5倍。表1中列出了2002~2004年间乳制品行业发展的情况。 表1 2002-2004年乳制品行业发展情况 2002 2003 同比增长 2004 同比增长 销售收入(亿元) 355 478 8% 663 6% 液态奶制品产量(万吨) 364 583 0% 806 3% 干乳制品产量(万吨) 106 141 3% 142 0% 利润总额(亿元) 24 30 5% 34 3% 利润率 66% 29% -6% 10% -9% 2005年,中国乳业市场整体上虽然能够保持30%左右的增长速度,在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和价格战烽火连绵的双重夹击之下,乳业板块的多家上市公司毛利率均呈不同程度的下滑,其盈利水平无论是同比还是环比,均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降。图3反映了2002~2004年全国食品品类平均价格走势,全国食品一半的品类价格都出现不同程度地下跌之势,所有品类内只有婴儿奶粉的价格明显大幅上扬,酸奶产品的价格近两年来的价格是持续下跌,2003~2004间在所有品类中跌幅最大。 乳制品工业在食品行业中所占的比重,法国为9%,德国为1%,美国为4%。中国乳业发展的起步比较晚,例如2003年乳制品工业总产值为8亿元(当年价),约占食品工业总产值的4%,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但发展潜力很大。按照近年来的发展态势,中国乳制品工业正如旭日东升,只要政策措施得当,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将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与之相关的产业,如包装业、机械设备制造业、运输业、零售商业及科学技术等社会化服务业都将随之兴旺发达起来,从而为城乡人民增加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这对于提高民族健康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将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005年乳制品行业预计实现销售收入800亿元,同比增长25%,但利润增长幅度落后于收入增长。一是反映出由于供求增速不平衡、市场竞争加剧、行业盈利能力有所下降,大企业的规模效益、品牌效益没有发挥。二是中小城市消费市场并未完全启动。如今最大的液态奶生产工厂的日加工液态奶的能力是1500吨,技术装备是国际先进水平。 2004年全国城镇居民乳制品消费略有增长,消费增长幅度远低于生产增长。2005年,京津沪渝等大城市居民奶类消费量已超过30公斤以上,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目前的数据看,占人口比例21%的省会以上的大城市占乳品消费量的54%,因此占人口比例79%的地级城市及乡镇、农村市场乳品需求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一、二级市场的挖潜及向三、四级城市及乡镇和农村市场的拓展将成为乳制品企业的重要增长点。 中国乳制品行业特征 (1)北奶南调 由于中国传统上奶源带局限于北部的内蒙和黑龙江等农牧大省,因此在乳制品工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南方地区饮奶量大幅度上升时,整体上看属于北奶南调,北方的乳制品源源不断输入南方市场。伊利蒙牛正是利用北方的资源和价格优势开拓了全国的市场。南方的产奶高峰期在冬季,夏季的销售高峰生奶短缺,而且北部的产奶高峰期在夏季正好与牛奶的销售高峰季节吻合。 (2)城乡乳制品消费差距大 2000年以来,城市乳品消费量一直占据着国内乳品市场80%以上的份额,农村消费的绝对数量仍然很低,2004年人均乳品消费量仅为62 公斤,仅为同期城市居民的14%,但随着城市化的继续推进超高温无菌包装牛奶的迅速发展,以及农民人均乳品消费的缓慢提升,我们预计这一比例将继续攀升。 (3)中小企业多 乳业虽然经过了激烈的竞争,各大乳业伊利、蒙牛、光明跑马圈地的结果是大幅压缩了各地乳制品公司的利润,但市场仍然没有充分整合,三家公司的液态奶市场占有率总和已经接近50%。中国乳品企业仍然有1500多家,其中年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的有359家,上亿元的企业仅有12家,绝大多数是中小乳品企业,他们的生产规模较小,日处理液态奶量在50吨以下。很多地方中小企业依靠新鲜类产品和控制奶源与外来的乳业巨头顽强对抗,这种情况与地方政府对本地企业的保护也有部分关系。 行业发展瓶颈 从1998年开始到2004年,奶牛存栏每年以4%的速度增长,奶类总产量每年以超过20%的增长速度增长,在国民经济产业里头算是发展速度比较快的一个产业。但应该说虽然在近几年发展速度很快,由于产业本身积累一些问题和矛盾,特别是在新的时期,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问题也很突出,特别是在当前奶业市场秩序比较混乱情况下。 (1)消费增长放缓,利润水平降低 尽管产量始终保持着高速的增长,但乳制行业的瓶颈已日趋显现。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一级城市消费需求日趋饱和,由于渠道建设、消费理念等原因,乡镇和农村市场尚未真正启动,从而形成了供求比例失调的局面。另外,随着近年来原材料及运输成本的不断上升,产品价格不断下降,各企业利润率已下探至2%~5%区间,行业内部分企业出现亏损。 龙头乳品企业在消费终端仍将实行价格战,利润空间压缩将促使企业经营两极分化,从而导致并购现象增加,生产集中度提高。产品向多元化发展,如利润丰厚的酸乳、果乳、功能性乳品将成为未来市场上的热点。二、三级城市将成为乳品企业拓展的重点;与此同时,拥有70%人口的乡镇和农村市场将成为企业实现飞跃的重要台阶。 (2)干乳制品的进口量大 2000~2004年干乳制品进口量每年以3%的速度增长。2004干乳制品的进口量达到3万吨,其中奶粉从2000年以来到2004年以8%的年递增率增长,去年奶粉的进口量绝对数已经达到5万吨。奶油年递增率5%,奶酪年增长率5%,炼乳年增长率7%,干乳制品进口量已经占国内生产总量四分之一,奶粉进口量已经占到国内生产总量五分之一。 在发达国家,牛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0%以上。中国奶类产值仅占畜牧业产值的10%左右,约为农业产值的3%。奶业是比较保守的,也是比较封闭的产业。全世界都靠关税保护自己国家的民族奶业,美国和加拿大为150%,欧盟达到200%,加入WTO以后中国的奶制品才10%到15%,而且现在中国正在和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谈判双边自由贸易区,这两个国家是奶粉和干乳制品出口量比较大的国家,如果双边自由贸易区实施以后,关税还有可能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下降,现在一些农牧区出现了一些卖牛、卖奶难、甚至杀牛的现象,有各种因素,但是乳制品进口量的快速递增不能说不对我们国家的民族奶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此今年出台了国办24号文件“禁鲜令”,以保护奶牛养殖业的利益,保护农牧民养奶牛的积极性。 (3)奶源不足 中国很多地区,特别是一些奶牛饲养量比较低的地区,盲目发展奶牛的现象比较严重。由于资源、技术和市场加工等等方面的条件不具备、不配套,农户养了奶牛、产了牛奶卖不出去,企业收购液态奶后又出现产品卖不掉,牛奶腐败、变质等问题时有发生。只有大中型企业由机械集中挤奶和饲养小区生产的能够控制原料乳质量。在乳业生产上,中国良种奶牛严重不足。2004年中国存栏奶牛总数993万头,其中真正的良种荷斯坦奶牛大概是450万头,剩下都是改良牛。荷斯坦牛的单头年产奶量约为5万吨,改良牛的单头年产奶量只有荷斯坦牛的一半,约为2~3万吨。 表2 2005年1~8月进出口种牛产销国(地区)量值表 商品名称 进口累计量 出口累计量 产销国 数量(头) 金额(美元) 数量(头) 金额(美元) 朝鲜 - - 40 3,850 澳大利亚 30,355 47,305,369 - - 新西兰 14,069 19,505,845 - - 总计 44,424 66,811,214 40 3,850 表2的数据显示在2005前8个月内进口的奶牛数量为四万多头,而进口的只有三千多头。奶牛资源不足,单产水平低长期以来是制约中国奶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对此,业内专家纷纷指出,中国奶业发展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中国奶牛业若要达到快速发展,应在加快良种奶牛群的遗传改良速度的同时,必须打破常规,尽快应用国内外近几年取得的奶牛胚胎生物工程技术和良种公牛精子分离的性别控制技术的研究成果,以期达到奶牛群从数量和质量上同时提高的目的。 (3)乳业的产业化程度不高。 中国乳品加工企业的规模比较小,加工能力低。一半以上的乳品加工企业日处理液态奶能力都在20吨以下。国外的乳品企业是高度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从奶牛的饲养到乳品的加工,市场的营销等等全部是采取一体化,大部分企业都是股份制。中国目前奶源基地和乳品加工企业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共担风险,利益均分的产业化的链条。企业的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程度低是中国乳品企业发展一个很致命的问题。 (4)中国乳制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国家第三方的质量监测基本上没有开展起来。 现在制定原料奶的标准非常低,目前中国的一级奶标准,在多数国家都判定为不能作为液态奶的原料。为此,2005年中国先后出台了“禁鲜令”以及要求在标签上标注复原奶的命令,为中国乳制品质量和竞争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乳制品市场 细分行业状况 乳制品主要分为液态奶、酸奶、奶粉、冰淇淋、干酪、黄油等品类。1996年开始的乳业高速增长主要是由城镇市场高速增长所带动,目前在城镇消费市场增长缓慢的环境下,在农村消费市场有效启动之前,中国乳品行业,将在阵痛中艰难转型,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将加大,第一梯队乳品企业在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地区和产品上巩固成绩,第二梯队品牌扩大战绩成为全国性品牌很难,中小型企业继续深化差异化经营。 表3 2003~2004年全国城镇居民各种乳及乳制品人均消费量和消费金额 人均消费 乳及乳制品 液态奶 奶粉 酸奶 其他乳制品 消费量(kg) 消费金额(元) 消费量(kg) 消费金额(元) 消费量(kg) 消费金额(元) 消费量(kg) 消费金额(元) 消费量(kg) 消费金额(元) 2003年 0 7 57 4 55 4 57 9 80 1 2004年 3 4 79 0 51 0 9 4 1 0 同比增长 2% 1% 2% 6% -8% 2% 7% 9% 7% 8% 从表3可知,城镇的乳制品消费已经趋稳,液态奶制品的消费占主导地位高达75%,但酸奶制品仍在增长,可能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而奶粉的消费量在下降。 表4 2003~2004年全国城镇居民各种乳及乳制品消费 价格额(元/公斤) 乳及乳制品 液态奶 奶粉 酸奶 其他乳制品 2003年 99 27 21 79 31 2004年 23 42 18 00 20 同比增长(%) 9% 3% 9% 7% -6% 图3反映了全国食品品类的价格走势,表4的数据说明了城镇的乳制品消费每公斤的单价在上升,说明乳制品消费的层次在提高,而奶粉的价格增长达到9%,说明高档产品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普通奶粉将难以找到市场,今后的奶粉市场将以婴儿粉和高附加值产品为主。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乳制品行业的销售利润率2001年为3%,2002年为8%,2003年为1%,2004年为4%,2004年销售收入前十位的企业销售收入利润率仅为9%。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图4)。 图2001~2004年的销售利润率 2.品类发展 (1)液态奶 1995年,干乳制品产量同液态奶产量的比例为1:1;到2004年已接近1:6的比例。从销售额的角度分析,液态奶占到乳制品消费的63%左右,是乳制品工业的绝对主力。液态奶的结构自1995年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超高温灭菌乳逐渐成为了竞争的热点。1998年以前中国的液态奶基本上是巴氏杀菌乳的天下,由于巴氏杀菌乳的保质期短(2~10天)并且对冷链要求高的因素,其运输半径不超过300公里,从客观条件上限制了乳业的大规模发展。而超高温灭菌乳具有在常温环境下长达半年的保质期。 十年前,液态奶生产主要是在大中城市,以巴氏杀菌乳为主。自80年代开始引进超高温灭菌乳(UHT乳)生产技术,1997年后,灭菌乳得到了快速发展。1998年伊利开始利用内蒙的丰厚资源和低廉的价格通过利乐枕产品开始了迈向乳业第一品牌的征程,而蒙牛则使用保质期为45天的利乐枕对大中城市的冷藏巴氏杀菌乳产品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以1999年和2004年为例,1999年,超高温灭菌乳与巴氏杀菌乳占液态奶的比例分别为1%和9%,到2004年已变成7%和1%(图7)。在这6年间,灭菌乳和杀菌乳的比重发生了转换,现在超高温灭菌乳在乳制品生产中已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超高温灭菌乳的快速发展,加快了乳制品结构调整的步伐,为推动中国乳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扩大了液态奶消费区域,使更多没有冷链条件的城镇农村能够喝上低成本的液态奶。 图7 液态奶品类的变化 (2)酸奶 从销售额的角度分析酸奶占到乳制品消费的13%左右,是乳制品工业的增长新秀,2004年酸奶产品以38%的增长速度在所有快速消费品中拿下了增长速度第一的桂冠,酸奶2003年上半年到2005年上半年的平均增长率在40%以上,风味奶为14%,白奶为24%,总体来看,酸奶的发展速度高于液态奶奶,这反映了产品的多样化需求,企业应以消费者需求为驱动力,确立明确的市场和产品线战略。而且由于UHT酸奶饮品领域的激烈竞争利润下滑,导致原本地域性很强的保鲜酸奶逐渐成本竞争热点。 (3)奶粉 从销售额的角度分析,奶粉占到乳制品消费的14%左右,在过去的十年当中,以加糖奶粉为主的奶粉产品结构已得到了彻底改变。2004年,全国奶粉产量约142万吨,其比例(图8)约为全脂奶粉7%;加糖奶粉6%;脱脂奶粉0%;婴幼儿奶粉7%;其它奶粉2%(中老年奶粉、孕产妇奶粉、降糖奶粉、各种强化奶粉等)。可以看出,中国奶粉类产品的结构己发生了很大变化,全脂加糖奶粉当家的现象已得到了改变,适合不同人群营养需要的配方奶粉已超过总产量的60%。 其它包括:中老年奶粉、孕产妇奶粉、降糖奶粉、各种强化奶粉等 图82004年奶粉产量分布 (4)冰冰淇淋 2005年中低端市场的争夺战尤为激烈。伊利和蒙牛分别以市场占有率15%和13%名列去年冷饮市场的冠亚军。 在市场领先地位不断变化的背后,是整个冷饮行业的不断壮大和重新洗牌。2005年中国的冰淇淋年销售额已达到260亿元左右,而在十年间,国内冷饮也从零散经营的3000多个小品牌的纷争变为十余家冷饮巨头间的实力抗衡。以往中低端市场主要是国内品牌之间的竞争,而今年像和路雪、雀巢等以往走高端路线的外资品牌也改变产品策略,大举进军“一元市场”。价格策略也由零售价2—3元向1—5元转变。从目前的市场格局来看,和路雪与雀巢、伊利与蒙牛已经形成了品牌产品的第一阵营,其它品牌企业和中小规模冰淇淋企业在经历贴牌检验后将进一步拉开与第一阵营的差距,但这四家巨头谁将坐稳中国冰淇淋市场的第一把交椅还有待一段时间的市场考验。 行业龙头企业 1995年,全国十大企业乳制品产量6万吨,占全国的总产量的6%;产值仅10,4亿元,占全国乳制品工业总产值的3%。到2004年,乳业前十大企业产量5万吨,占全国的总产量的5%;乳制品工业总产值8亿元,占全国的8%。2004年乳业的液态奶销售的排行中,十大品牌依次为:伊利、蒙牛、光明、三鹿、扬子江、三元、完达山、均瑶、娃哈哈、旺仔,合计市场份额为62%,伊利、蒙牛、光明三大巨头就已经占却近60%的市场份额。 目前中国乳制品行业已经形成三大阵营,并将通过激烈的竞争进行洗牌。伊利、蒙牛、光明三大巨头形成第一阵营,占却近60%的市场份额,伊利则以05%占去全盘五分之一强的销售额高居榜首。三鹿、扬子江、三元、完达山等企业形成第二阵营,正在迅速向全国发展,但短期内难以形成对第一阵营的有力挑战。其余1000多家中小企业形成第三阵营,正在面临着前两大阵营的强力冲击。 l 伊利 1993年伊利股份建立伊利冷冻食品公司,冰淇淋产品连续九年全国销量第一。1999年开始开发超高温液态奶产品,2003年全国销量第一,奶粉市场份额排名第四。2004年伊利销售额达到35亿元,通过利乐砖的推广获取了05%的液态奶市场份额,占去全盘五分之一强的销售额高居榜首。伊利股份的产品经营、资本经营和品牌经营战略取得巨大成功。在全国拥有20多家工厂,通过深度分销扎扎实实地销售模式,在全国建立起牢不可撼的领先模式,即使04年底的高管事件也未能影响其业绩的高速成长。 l 蒙牛 蒙牛集团创立1999年,作为乳业的后起之秀,“蒙牛”以出色的营销手段与伊利在全国全产品全渠道展开了全面竞争实现了快速增长,以利乐枕和冰激淋产品为主。利乐枕产品销售全国排名第一。六年中,蒙牛销售收入从1999年的37亿元飙升至2004年的14亿元,连续四年增长率超过100%!冰淇淋产品和液态奶销售均为全国第2位,综合实力排名第二。 l 光明 前身是上海市牛奶公司,以生产保鲜产品为主巴氏杀菌乳和酸奶的销售均排名第一,2004年销售额达到86亿元,综合实力排名第三。在全国各地有二十多家工厂,产品销售以华东为主,构建了强大的生产、储运和销售网络,送奶上门超过100万户。 目前乳制品市场竞争的趋势是:由产品竞争扩展到资源的竞争、从产品经营转向资本运营、宏观联合,微观竞争。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乳制品行业竞争格局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分化发展。 三、发展趋势 中国乳业历经了十五年的高速增长,已经从区域竞争走到全国竞争,从保液态奶的竞争走到超高温灭菌乳的竞争,从液态奶的竞争走向酸奶的竞争,各种竞争交织在一起为中国乳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05年是乳制品行业竞争更加激烈的一年,乳品企业通过价格竞争来争夺市场,在奶源建设和消费者终端服务上纷纷加大力度。2005年,中国奶业生产形势良好,产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出口呈现恢复性增长,但乳制品行业的销售利润率逐年下降。更为严重的是,大型企业的盈利水平同小企业并没有明显差距,2005年8月份起中国乳业挑起了新的一轮价格大战,中国乳业将由于连续激烈的竞争利润持续下降,中小企业的出局的速度势必将加快,全国乳业通过整合兼并已形成了一批具有相当规模和技术水平的乳品企业集团,行业的集中度逐年提高。 乳品加工业大企业少,中小企业多是当前中国乳业发展的一大特点,目前国内大大小小的乳品厂大约有1500多家。 1.乳品消费量持续高速增长 1997年以来,中国居民乳品消费量迅速增长,增长率逐年提高,2003年达到了30%以上的历史高点后,2004年的增长速度出现了明显下降,但仍处于23%左右的较高水平。2005年预计增长率为25%。从消费量的构成来看,虽然1995年以来净进口的平均增速为27%,超过了国内原奶产量平均16%的增长速度,但其波动较大,且在消费总量中占比变化不大,1995年以来提高了3个百分点,2004年达到11%。国内原奶产量在乳品表观消费总量中一直处于核心地位,二者历年的增速几乎一致。 中国的液体奶、乳饮料、发酵乳人均消费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奶油、干酪的人均水平更低。地区分布不平衡以及城乡消费水平差异巨大等因素使中国乳品消费市场蕴涵广阔增长空间。随着城镇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乡收入缩小将促进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消费,同时消费习惯转变、企业销售策略改变将有效地刺激二、三线城市及农村市场乳品消费增长。下一轮的增长来自三个方面:对其他饮料的替代。根据AC尼尔森零售研究资料,当前中国消费者在碳酸饮料上的消费最大,牛奶和酸奶上的消费增长迅速,从营养和健康的角度看,其替代碳酸饮料的空间较大。我们用居民对乳品需求的增长来预测乳制品行业的成长性,2005年到2020年中国乳品市场平均成长性为23%,如果分段考虑,2005-2010 成长性为19%,2010-2020 年为92%。在乳品支出的内部结构中,城镇居民支出仍占据绝对优势,即使比例逐年下滑,到2020年,所占比例仍将超过73%。 2.巴氏杀菌乳和酸奶类产品将继续高速发展,并展开全面竞争 过去10年中,资源型乳业主要以超高温灭菌乳为主要竞争武器在全国分疆裂土,但全国的乳业价格大战使得超高温产品的毛利率越来越低,甚至有的地方已经达到奶比水贱的境地,超高温纯奶类产品已经无利可图,超高温酸奶饮品也已经风行全国。为了进一步扩张伊利和蒙牛在北京已经建立了保鲜液态奶的工厂,蒙牛已经在北京市场上获取了保鲜酸奶的高额占有率。鉴于保鲜酸奶连年25%以上的高增长率、高毛利率以及华东市场光明的垄断地位,2006年伊利和蒙牛都将开始在华东建厂,试图撼动光明乳业在华东地区冷藏霸主的地位。预计在华东的合肥及苏州等地,伊利股份将兴建液态奶、冰淇淋及酸奶项目,投资金额总共超过了2亿元。蒙牛乳业将投资5亿元兴建一个现代化的万头奶牛养殖牧场,形成和蒙牛液态奶生产线相配套的奶牛养殖规模。两大巨头在华南占领市场在华东试探和营销多年以后,终于在光明的利润区--华东开始砸下重拳,一场乳业巨头在华东的对决将拉开序幕。 3.跨国乳业巨头欲卷土重来 鉴于中国的庞大的人口和巨大的市场,外资从90年代就开始了对中国乳业的投资,雀巢、卡夫、优诺、达能、帕玛拉特、惠氏都在中国建厂并建立销售网络,但只有在奶粉行业雀巢拿下了行业龙头的桂冠,多美兹在婴儿奶粉上一枝独秀,在液态奶的市场上外资在中国的投资由于人员和生产成本高,对中国的中低端市场的营销模式适应力较差,无法打开销路,基本上以失败告终,最后选择了退出或与当地乳业合作。虽然前十年外资在第一轮的乳业大战上并不顺利,但采取了更为本地化的策略,由直接参与竞争转为与国内品牌合资,试图在中国乳业竞争格局基本成形后抓住机会东山再起。目前外资在乳业上主要合作对象为: 时间 外资来源 发生事项 2003年 法国达能 持有光明5%的股权,持有娃哈哈50%的股权 摩根士丹利等三家外外资机构 注资蒙牛9亿元 2004年 国际资本 蒙牛在香港上市,募集74亿港元,约折人民币56亿元 新西兰恒天然集团 持有河北三鹿集团39%的股份 2005 台湾统一 以10亿元投资,并认购50%的股权,进入东北完达山 阿拉福兹 持有蒙牛奶粉业务的49%股份,合资的奶粉公司总投资达4亿人民币,注册资本为8亿元 达能 增持光明乳业股份达到7%的股权 在全国乳业巨头中,只有伊利公司对外资的引入量不大,仅是2005年与世界最大食品企业之一的芬兰维利奥(Valio)公司签约,买断其5年内全球著名益生菌LGG中国独家使用权。 四、热点话题—乳品行业的诚信危机 2004年6月阜阳的小企业牛奶喝出“大头娃”;5月底开始雀巢婴儿奶粉接连被国家质检单位查出碘超标;2005年6月5日,河南电视台播出了光明乳业郑州子公司将过期奶回炉并用于销售的消息。6月7日,光明对媒体否认加工过期奶。尽管最后的调查结果显示“尚未发现郑州光明山盟乳业有限公司从市场上回收牛奶再利用生产”的现象,但却存在“用库存产品在保质?

中国零售研究杂志期刊官网电话

在中国没有权威的部门对杂志做发行量的统计,多数都是自己杂志社自己报发行量。汽车后市场的多数都是月刊,比如《汽车维修与保养》 《汽车维修技师》等。

是的,《中国物价》期刊是C刊。该刊是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主办的国家级专业学术刊物。杂志主要传播政府部门有关价格的政策信息,分析价格变动趋势的市场行情,为各级政府的有关部门和企业决策者提供参考,也为理论界提供政策和理论研究的平台。杂志的主要内容有:国内价格总水平,各类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专题研究;电力、石油、煤炭、粮食等重要行业价格监管研究、市场价格变动情况分析;各种消费品批发、零售市场行情及价格变化分析;国际市场各种商品及服务的价格变动研究和国际贸易争端中价格因素的分析等。

1、《名车志》推荐:《名车志》作为一本历史悠久的汽车杂志,相信看过他的人都会有直观感受,精彩,值得收藏,看过有一种对汽车的向往,充满文学性的汽车试驾,洋溢着人文关怀的编辑点评,每月一个专题,每月一次饕餮盛宴。2、《汽车维修技师》推荐:《汽车维修技师》杂志以专业的视角剖析新车型、新技术;迅捷公布最新技术资料;披露修车高手的维修经验。宗旨是:向汽车维修业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主要栏目:信息快报、新品预览、新车公报、技师手记、高手秘笈、进修学院、技术蓝牙、经营管理。杂志以专业的视角透视新车型、新技术;迅捷公布国内外新车维修资料;披露中外修车高手经验秘笈。杂志宗旨:向汽车维修业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3、《汽车杂志》推荐:《汽车杂志》的栏目设计丰富新颖,其中比较著名的栏目有试车栏目、音响栏目、自游人栏目、Q&A问答栏目、Mbuycar导购栏目等,体现了《汽车杂志》丰富新颖、领先业界的栏目设计。4、《汽车之友》推荐:《汽车之友》是目前国内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广、最具权威的汽车刊物。2008年全国八大城市调查商务人士阅读的所有杂志,《汽车之友》位列第六,超过了《世界经理人》、《经理人》等传统公认高端读物。6%的读者为家庭汽车拥有者,并通过他们传达给更多的人。世界上汽车杂志1、Pertormance Car英国的Performance Car一直被粉丝们称为“PC杂志”。PC首发于1983年,EMAP集团推出这本杂志以取代之前的HotCar。顾名思义,PC杂志的焦点和卖点就是高性能汽车,从高性能的掀背车到顶级的超跑,都是它所关注的。PC的编辑Richard Meaden、John Barker等人在198年年底自创门户,推出了Ev0杂志。Ev的内容和风格都与“PC杂志”近似,因此可被看作是PC的延续。2008年,Unity传媒集团发行了新的PC,启用了全新的主创班底。2、Auto Bild(Auto Express,Auto Plus)头顶“全球最大汽车媒体”的光环,德国Auto Bild杂志一向以冷酷无情的测试著称于世。Nardo极速测试是Auto Bio的一大杰作。就是在Nardo测试中,9ff打造的敞篷997创造了5km/h的敞篷车最高速度记录。Auto Bid隶属于德国Axel Springer集团旗下,创刊号发行于1986年。像大多数汽车杂志一样,Auto Bid包含了新闻、试驾、专业测试、长期测试、专栏、读者反馈、二手车以及车型价格数据等栏目。AutoBidi在英国和法国各有一份姐妹刊,分别是Auto Express和auto Pus,二者也都是具有影响力的重要汽车杂志。

《中国社会科知学报》是中国社会科学领域最高学道术类报纸,在很多学校算做一类核心期刊之列。这要看具体学校的规定,受篇幅影响,每篇文章一般不超过3000字。该报纸在国内外影响较大,受到很多答学术机构和学者的重视。《中国社会科学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出版,面向全国理论界、学术界的大型理论、学术报纸。报刊职能《中国社会科学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扎根学术、服务中国、面向未来,坚持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国际性、悦读性的有机统一,倾力打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最精良的报纸。《中国社会科学报》关注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瞩目热点、难点、焦点和前沿问题;坚持理论创新,鼓励学者在坚持科学精神和科学原则的前提下,运用新方法,开辟新领域,提出新观点。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倡坦诚、平等、说理充分的批评与反批评,支持和扶持学派的形成与发展;注重对国内外社会思潮、学术动态的分析和评介,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持弘扬优良的学风和文风,强调实事求是,鼓励严谨治学,提倡深入浅出,注重由博返约。

中国零售研究杂志官网电话号码

AC尼尔森于1984年来到中国。AC尼尔森公司于1984年开始在中国开展零售研究。为满足不断增长的客户需求,AC尼尔森公司加速拓展零售研究开展地域。目前,零售研究覆盖全国主要城市和城镇的70多类非耐用消费品,定期为客户提供有关产品在各地的零售情况报告。 零售研究 AC尼尔森公司于1992年开始在中国开展零售研究,迄今,在中国的零售研究业务已增长了10倍。零售研究覆盖全国主要城市和城镇的50多类非耐用消费品,定期为客户提供有关产品在各地的零售情况报告。AC尼尔森公司为有意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客户准确而精练的见解和资讯,使他们 能够对迅速增长的消费品市场做出商业投资和战略决策。AC尼尔森公司能够满足的宏观和微观信息需求。 专项研究 AC尼尔森公司曾在中国100多个城市进行专项研究,内容包括单项和连续的定性、定量分析,帮助各行各业了解他们的消费者。AC尼尔森开发的独创研究工具包括预测新产品销售量的BASES,顾客满意度研究(Customer eQTM )和测量品牌资产的优胜品牌(Winning BrandsTM),以及广告测试服务,充分利用其全球的研究经验,为中国客户服务。最近推出的在线研究服务,帮助客户更及时地完成调研项目。媒介研究 AC尼尔森公司的广告研究服务连续监测电视报刊广告投放情况,并根据公布广告定价计算广告花费。其结果可用来衡量媒介、产品和品牌所产生的收益,判断哪些广告载体在何时何处效果较好,同时了解竞争品牌的广告动态,从而完善自身的广告策略。素材丰富的广告库更随时可以提供各类产品的广告创意。目前,广告监测服务覆盖全国300多的城市的1000个电视频道和300多份报刊杂志。AC尼尔森公司是中国和全亚太地区媒介研究的先驱,采用先进的电子个人收视 记录提供电视收视率数据,进行报纸杂志读者调查和广告费用监测,已经成为媒体和广告行业的通用指标。AC尼尔森公司目前在全国10个主要城市提供电视收视研究服务,覆盖相当于全国超过60%的广告市场。

从方法论上是严谨科学的,但是在执行层面上很不好说,比如街访,AC也是找一些街访员上街拉人,但是街访员一般都会和拉到的人串通一下,规避掉合格被访者的过滤问题。在目前的情况下, 以AC为代表的研究公司的数据只能说是无奈中的最佳。 在研究公司中, AC算是大牌,质量控制算是好的

  • 索引序列
  • 中国零售研究报告杂志官网电话
  • 中国零售研究报告杂志官网电子版
  • 中国零售研究报告杂志官网下载
  • 中国零售研究杂志期刊官网电话
  • 中国零售研究杂志官网电话号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