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国际岩石力学与采矿科学杂志是一区吗

国际岩石力学与采矿科学杂志是一区吗

发布时间:

国际岩石力学与采矿科学杂志是一区吗

相对来说 ,两者中《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更好一些哦, 但这个领域更好的是综合性的《岩石学报》,属于SCI收录。 应该是:《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属于EI收录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学报是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主办的国内物理力学与工程类影响因子最高的国家矿业工程、建筑科学与水利工程类核心期刊;2006~今为月刊,为中文核心期刊,现被EI和国内外较多收录机构收录。本刊收录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 提示: 排序:建筑科学类 - 第1位 《岩土工程学报》也属于EI收录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由中国水利学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建筑学会、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六个全国性学会联合主办的学术性科技期刊。《岩土工程学报》创办于1979年,在江苏南京登记,由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承办《岩土工程学报》已是我国岩土工程领域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期刊,是岩土工程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论坛,是我国从事水利、建筑和交通事业的勘测、设计、施工、研究和教学人员发表学术观点、交流实践经验的重要园地。《岩土工程学报》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水利、建筑和交通事业战线上岩土工程学科的带头人,为我国的基础性工程设施建设事业,特别是水利工程建设事业做出了贡献。本刊收录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 提示: 排序:建筑科学类 - 第2位

本学报是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主办的国内物理力学与工程类影响因子最高的国家矿业工程、建筑科学与水利工程类核心期刊;2001年为双月刊,2001年为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以反映我国岩石力学与工程的新成就、新理论、新方法、新经验、新动向,促进我国岩石力学学科发展和岩石工程实践水平的迅速提高为宗旨。本刊也发表部分侧重于工程应用的土力学方面的文章。为尽快交流最新的学术信息,本刊还发表近期博士学位论文摘要、会议简讯、新书简介与相关的学术动态。 38

国际岩石力学与采矿科学杂志是sci吗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和《岩土工程学报》(包括《岩土力学》)是岩土界的3大王牌期刊。据我投稿经验:录用难易程度《岩土力学》<《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岩土工程学报》;《岩土工程学报》是本行业最权威的学报。

一定要比较的话是SCI的难些。  那什么是SCI、EI检索呢?  1论文进入SCI、Ei等国际检索系统的意义  1)加大论文信息传播的力度、速度和广度,吸引读者,拓宽国内外的读者面,提高论文乃至期刊在国内外的被引频次;  2)引起期刊重视,提高作者论文的采用率;  3)推动国际学术交流,促进科学研究工作;  4)促进论文编写格式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并与国际文献接轨;  5)提高论文乃至期刊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6)提高作者、期刊、工作单位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和知名度。  2国际六大著名检索系统  1)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见下文)。  2)美国《工程索引》Ei(见下文)。  3)美国《化学文摘》(ChemicalAbstracts,CA。CA报道的化学化工文献量占全世界化学化工文献总量的98%左右,是当今世界上最负盛名、收录最全、应用最为广泛的查找化学化工文献大型检索工具。  4)英国《科学文摘》(ScienceAbstracts,SA;或INSPEC)  --《物理文摘》(SectionA-PhysicsAbstracts,PA);  --《电子与电气文摘》(SectionB-ElectricalEngineering&ElectronicsAbstracts,EEA);  --《计算机与控制文摘》(SectionC-ComputersandControlAbstracts,CCA);  --《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IT)。  5)俄罗斯《文摘杂志》(AbstractJournals,AJ)或РЖ(共220余卷),被称为世界三大综合检索统。  6)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CorrentBulletinonScienceTechnology,CBST;为印刷本,共12分册)。  现扩充为大型数据库"日本科学技术情报中心"(JapanInformationCenterScienceandTechnology,JICST)。被称为世界三大综合检索系统。

不是一区,两者学术内容都是不同的,不会发表在同一区。Charles Fairhurst是岩石力学学科、和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创始人之一,被业界誉为岩石力学之父。采矿科学杂志,是安徽理工大学创办的第一份矿业工程技术方面的具学术性、技术性、应用性的综合科技类出版物。主要刊载煤田地质与勘探、资源与环境工程、测绘工程、土木工程。

国际岩石力学与采矿科学杂志

一楼说的很详细。

没有版面费

国际岩石力学与采矿科学杂志是几区论文

没有版面费

必须是核心期刊,而且EI检索

国际岩石力学与采矿科学杂志中科院分区

自贡侯氏三兄弟侯朝炯、侯朝焕、侯朝祯,先后就读于蜀光中学,都是有名的学者、专家、教授,目前正活跃在科学、教育界,享誉全国其父亲侯策名(1886一1977)是我市著名的工商业家、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20世纪50年代任自贡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这似乎应了“将门出虎子”之说。一、采矿及岩土力学专家侯朝炯侯朝炯,1933年1月14日出生于自贡市。1945年至1951年,先后在自贡蜀光中学和重庆清华中学学习,高中毕业后考入北京矿业学院采矿工程系,1955年7月毕业留校工作。侯朝炯现任屯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采矿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会员、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兼任煤炭工业部锚杆支护及软岩工程两个专家组成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软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以及中国矿业大学系副主任、矿压所所长等职。侯朝炯长于煤矿开采、岩石力学、巷道矿压理论与控制、高水速凝材料的研究。其主要技术成就包括:建立了动压、软岩巷道矿压新理论;开创了巷道金属支架技术发展的新途径;发明了多铰摩擦U型钢支架、工字钢可缩性巷道支架、方(长)环型可缩性支架等;发明了新型ZKD高水速凝建筑材料,其性能达到、超过了英国最先进的同类材料,在采矿和其它岩土工程中获得广泛应用;建立了“煤巷锚杆支护”的理论基础,解决了发展中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为提高项目研究水平作出了重大贡献。侯朝炯是我国动压、软岩巷道矿压理论和围岩控制技术的奠基者之—和开拓者,有重大发明创造和研究成果,并有显著应用成效。他共获国家奖4项:1990年国家发明三等奖,排名第二;1991年国家发明四等奖,排名第一;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二;1996年国家“八五”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排名第一。省部级奖25项,其中二等奖以上达12项。获实用新型专利15项,成果应用到全国68个单位,增收节支13.48亿元。侯朝炯共有7部著作,其中主著(编)3部、合著1部、副主编1部、主审1部、主要编写1部。其重要专著《巷道金属支架》,1989年出版,全书21万字;《采准巷道矿压理论及应用》(与马念杰合著)1995年出版,全书18万字;《煤巷锚杆支护》1999年出版,全书44万字。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篇,其中单著和第一作者46篇。在培养科教人才方面,侯朝炯也成绩斐然,他先后指导博士生9名、硕士生14名,其中很多人已成为中青年科技骨干。如马念杰教授,是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获孙越崎优秀青年科技奖,博士生导师;又如康红普任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全国劳动模范等。为此,侯朝炯还获得“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优秀研究生教师”以及“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二、中科院士侯朝焕侯朝焕1936年9月29日出生在自贡市,自幼聪慧睿智,勤奋好学,蜀光中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1958年毕业。侯朝焕是我国著名的信息、信号处理和声学专家,中科院院士,国家自然保护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主任,中科院声学所研究员、副所长、博士生导师。此外他还担任中国声学学会副理事长、信号处理学会副理事长等职。侯朝焕在水声工程的研究中,主持研究了“水声信号起伏统计特性测量系统”,推动了水声信号场和噪声、混响场的研究。提出了“相移多波束基阵信号处理系统”,给出了该系统的全面分析、理论计算、参数选择、优化设计和性能估算,完成了智能型水声信号处理系统,使系统能与水声信号相匹配,达到最佳工作状态和最佳处理效果。该系统成功地运用于工程项目以后,收到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根据国际上超高速计算的要求,侯朝焕上个世纪80年代即开展了并行阵列处理的研究,进而将并列处理系统集成到单个芯片上去。在国内率先开展了VLSl信号处理研究。首先完成了DSP一1阵列信号处理机,定点运算速度达13.2亿次/秒。浮点运算速度达3.6亿次/秒。先后完成多个超高速DSP专用芯片的研制。单个芯片t内含15个运算结点,单芯片乘加速度达10亿次/秒。侯朝焕自1987年担任“863”,信息获取和处理专家组副组长以来,完成了多个领域的信号处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有多方面的突破和创新,包括傅里叶变换新算法、自适应基阵处理。高分辨率谱估计、神经网络在水声中的应用;水声信号检测和定位理论、信号重构理论;合成孔径新算法及其在星载SAR、超声血管成像方面的应用等,在国内外信号处理领域有重大突破和深远影响。侯朝焕1993年完成了快速傅里叶变换FFT、波束形成DBF和数学滤波、QRD-RLS递波等芯片的研制。1994年以来,致力于具有数字信号处理DSP功能的CPU芯片研究,1999年在“973计划”中立项,此为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由他本人担任该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侯朝焕倾尽心血,潜心钻研,不畏困难,在科研道路上顽强拼搏,终于硕果累累,取得骄人成绩,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他先后完成了12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其中有三项获国家发明奖、四项获中科院科技进步奖(含中科院特等奖一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25篇,曾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侯朝焕还培养了一批中青年专家、学者,如他带出研究生胡可心(近病故),38岁就成为中科院的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担任侯本人作为首席科学家的助理,已在国内颇具声名。三、博士生导师侯朝祯侯朝祯1938年生于自贡市,蜀光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工业学院自动控制系,1962年毕业。一直从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至今已整整40年。现为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国高校自动控制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自动化学教育委员会委员等职。侯朝祯的研究方向,主要为分布式计算机控制、工业生产控制和综合自动化、系统可靠性与容错控制。他所主持的“热轧生产线控制与管理优化“被评为国家“八五”科技重大科技成果。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讲“微机原理及应用”、“分布式计算机控制”等本科和研究生课程。指导硕士生30多人、博士生5名、博士后1名。他的两本著作《分布式计算机控制》和《微机与单片机应用基础>均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为全国高校通用教材和攻读硕士研究生必读参考书。侯朝祯还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有影响的学术论文40余篇。(原载2003年1月20日《自贡日报》陈思逊文)

不是一区,两者学术内容都是不同的,不会发表在同一区。Charles Fairhurst是岩石力学学科、和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创始人之一,被业界誉为岩石力学之父。采矿科学杂志,是安徽理工大学创办的第一份矿业工程技术方面的具学术性、技术性、应用性的综合科技类出版物。主要刊载煤田地质与勘探、资源与环境工程、测绘工程、土木工程。

我国运用岩石力学特性于工程建设中的历史较长,但发展形成系统学科的历史较短。新中国成立后,随着 “一五”计划经济建设的实施,一些重点矿山、铁路、水利水电等重点建设项目上马,需要岩石力学为其服务,我国岩石力学进入了初创期。为满足岩土工程建设中对岩石物理力学特性参数的要求,用岩石力学理论与方法,探索解决工程建设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央与地方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逐步建立岩石力学专门研究机构,各生产设计单位,亦相应成立岩石力学试验与研究的科室小组。这时的工作特点,主要进行室内岩块的物理力学性常规试验,按土力学方法布控制点取样和进行试验资料整理检验等。至 “二五”计划经济建设期,逐步开展了各种项目的野外原位试验,这标志着岩石力学在我国的迅速发展,测试技术渐入新的学术水平。特别是 1958 ~1960 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组建了三峡岩基研究组,集中全国 18 个有关单位一百多位科技骨干,在陈宗基教授指导下,系统开展坝基、地下洞室、岩坡、岩石动力学、加固处理等岩石试验研究工作,培养出一批岩石力学科技骨干,为我国岩石力学发展奠定了基础。进入 20 世纪 70 年代,一些大型、巨大型岩土工程上马,对岩石力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岩石力学迅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其特点是:(1) 随着世界岩石力学的迅速发展与国际学术会议的连续召开,岩石力学科技资料极大丰富,中国科学院、水利科学院、长江水利科学研究院及各设计院,针对工程特点翻译了大量相关科研论文,促进了岩石力学认识水平提高与研究方法的改进。改革开放后,采用派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对岩石力学的发展有极大帮助与促进。(2) 为满足大型岩土工程对岩石力学的迫切需要,从事岩石力学研究的技术人员迅速增加,学术交流异常活跃。随着岩石力学研究工作的发展,全国水利、水电、铁道、煤炭、冶金、地质等学会,都成立了岩石力学专业委员会或学科组。1978 年我国以团体会员国加入国际岩石力学学会,成立了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中国国家小组,组织协调全国岩石力学的学术活动。经过多年筹备于 1985 年成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下设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岩石动力学、岩石破碎工程、地面岩石工程、地下岩石工程、岩石力学测试、数值计算及模型试验七个专业委员会。各省区亦建立了地方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大大推动了我国岩石力学发展。学会成立后,围绕大型工程组织国内外学术交流会、及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受邀作工程问题的咨询、评估等,为国家建设做出巨大贡献。(3) 对大型工程所面临的复杂自然条件,既要确保安全、亦需经济合理。在实践中,明确岩石与岩体,其力学性具明显差异,岩体力学是岩石损伤后的残余强度值,具不均一各向异性的巨大差异。在力的作用方向上,有相互制约的等效特性,过去凭经验,确定综合的模糊值,随着土木工程建设规模的日益巨大,一个参数的微小变化,都会影响经济效益与安全,因而突出了定量要求。岩体质量分类是必须的趋势,在迎来第一个科学春天之后,我国的岩体分类,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现象,其特点也是由隧洞开始,延拓至坝基与边坡,由定性向定量发展。隧道从普氏分类、发展为岩体坚固性分类、至围岩稳定性分类。其代表性分类有: 铁道部隧洞围岩分类、水电部隧洞围岩分类、国际喷锚规范围岩分类、总参坑道工程围岩分类、及科研院所等提出的岩体质量系数分类、围岩质量分类、岩体质量分级、块度模数等。对我国岩体分类与发展都起了推动作用。这些分类初期多属定性,具一定主观随意性。为了准确科学性的获取定量指标,各部门对岩体分类定量指标进行了研究。水电部将 “水电地下工程岩体分类”课题,列入 “六五”国家科技攻关内容,分析 300 多个工程的资料、并在一些工程的应用中,不断修改补充,使分类日臻完善。总参的坑道工程岩体分类,其完善与适用性,可与 RMR 分类、Q 系统分类相提并论。RMR 分类与 Q 系统分类,在我国获重视研究与实地运用。在 RMR 分类运用于岩石基础和高边坡时,作了正交各向异性的结构面统计与修正以及力的矢量与力学参数关系的正确选择,使之更符合工程地质的实际情况。(4) 试验是在人工控制因素条件下取得所需参数的学科,具较强的针对性和与自然实际情况的一致性,故常规的室内大量岩块试验已基本终止,代之而起的是一些特殊性试验,如风化效应、结构面效应、围压效应、特殊状态下水理性效应、流变效应、不同方向波速测定等,大力推行野外原位试验。依据所需,选择进行野外大型真三轴试验、现场抗剪试验、洞室水压法、径向千斤顶法、声波穿透测试、应力测试、占孔高压水文地质试验等。须特别指出,我国开展了下述前瞻性试验: 高围压下岩石抗压强度变化规律的三轴试验,三维不等压条件下岩石强度、破坏机理与变形特性的真三轴试验,探讨了中间主应力的影响; 高温、高围压三轴试验,研究深部岩石特性; 弯曲、扭转、剪切的流变试验,根据试验与分析,研究岩石变形扩容、形成了岩石流变扩容理论。(5) 在计算机日益迅速发展的形势下,运用数值分析法,研究岩体的宏观力学参数与应力应变成果,远比对野外实际情况调查认识分类的重视,并大力快速发展,由弹性有限元、边界元、进而为离散元、块体元等分析法,并进而迅速发展了自适应有限元法、数值流形法、界面元法、显式时间差分解析法、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法等,沿着缪勒所反对的方向迅速发展。这些计算软件,针对实际情况建立,应是科学正确的。但若所定岩体力学参数不准、物理模型不符,均不能获取有效成果。用正应力应变软件,剖析不了反应力应变所形成的现象和问题实质。(6) 随着岩石力学的发展,在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相关部门选译第三、四、五届国际岩石力学大会的部分重要论文汇编成集,传递国外岩石力学的发展与最新成果,推动了我国岩石力学的发展。改革开放后,大学的岩石力学教材与专著出版如雨后春笋,并各具特色。尤其是陈宗基教授在岩石流变力学研究,谷德振、孙广忠教授的岩体结构力学的研究均起步较早,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 石根华教授的全赤平投影块体理论、孙玉科教授的实体比例投影,具简捷实用易理解掌握的特点。在 “八五”国家重点攻关课题中,哈秋舲教授提出高边坡节理岩体卸荷岩体力学、开始展开反应力应变的岩石力学研究,具世界前沿性。高边坡节理岩体卸荷岩体力学,是边坡特定时期的反应力应变作用,在反应力释放后,又恢复至正向的三维压力状态,但仍存在反应变的脉冲式波动,不符合流变原理,亦不符合因工程影响所引起的力的演绎情况。依据动力地质学所述,边坡处于拉平势场状态,进行了拉平势场力研究。人工边坡应力在卸荷回弹释放后,则反向拉张应力仅存被锁闭的残余应力,并转为压力与剪切力而消散。边坡上的力,有墒变形成的动、静水压力,熵变形成温差应力,另有岩体柱的重力,这是岩体辏力场中诸力的情况。当熵变为冷缩拉张温差应力时,辏力场显现了拉平势场力流。熵与墒情具正反变化特性,是反复可再生的作用力。重力与水压力有明显的物质属性,是显性能; 温差应力是物体与热能影响的复合性力流,具隐性,正、反、大、小不断变化的特点,其影响到处有展现,但无人给予足够重视,仅作为普通物理风化现象对待。作者研究发现,这是一种巨大的暗能,是一种反作用能源,是产生反作用的匿动力,在发展中又产生巨大的新生波子力,是灾变中应加重视的作用力,但被重力、水压力、构造地震作用力所屏蔽而被忽略。进行工程事故的功能反演,即可滤出其魅力。正、反应力应变,赋存于统一物体中,随时、空、态变化而演变,其所形成的一定迹象,以反应力应变的最为明显,因其发展缓慢、人们对之习以为常。岩土工程中的问题,须岩石力学予以解决,所以其应用效果很好,但由于未含反应力应变,显现了理论与方法上的跛脚性,成果经实际检验有误,预测不准。马尔帕塞坝、瓦央高坡灾变事件,至今尚未很好破译,很多名人已逝,其不同见解仍留存。本书主要从反应力的形成,工程问题中力学演绎,反应力下的岩石力学特性,设计理论与计算公式、勘测、试验、监测、施工防治等工作的补充修正作系统探索,以求在科学发展中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上述目的,则须从地壳表层的态势特征入手,分析其所受诸力及其演绎,说明反向应力与其巨大影响。

  • 索引序列
  • 国际岩石力学与采矿科学杂志是一区吗
  • 国际岩石力学与采矿科学杂志是sci吗
  • 国际岩石力学与采矿科学杂志
  • 国际岩石力学与采矿科学杂志是几区论文
  • 国际岩石力学与采矿科学杂志中科院分区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