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石窟寺研究杂志投稿邮箱是多少

石窟寺研究杂志投稿邮箱是多少

发布时间:

石窟寺研究杂志投稿邮箱是多少

舒庆春,是老舍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形式。佛教提倡遁世隐修,因此僧侣们选择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开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印度石窟的格局大抵是以一间方厅为核心,周围是一圈柱子,三面凿几间方方的“修行”用的小禅室,窟外为柱廊。中国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开凿的,多建在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中国石窟 云冈石窟》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编 文物出版社《雕刻在石头上的王朝》 聂还贵 中华书局《云冈石窟双窟论》 王建舜 中央文献出版社《历代咏云冈石窟诗萃》 韩府 中国文史出版社《云冈佛经故事》王恒 山西人民出版社《云冈石窟文化》 赵一德 北岳文艺出版社《中国石窟寺研究》 宿白 文物出版社《云冈石窟艺术审美论》王建舜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云冈石窟编年史》 张焯 文物出版社《云冈石窟百年论文选集》文物出版社

我国石窟寺的主要形制是佛殿式和塔院式。石窟寺形制除佛殿、僧房两大类外,又增窟内立中心塔柱或佛像的塔庙窟。敦煌石窟、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是中国石窟寺的三大代表,属于世界上最优秀的石窟。中国石窟寺绝大多数属佛教也有一些属道教。1992年在新疆吐鲁番附近还发现数十座摩尼教石窟,这在世界石窟寺考古中亦属罕见。石窟寺的价值:石窟寺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书法等艺术于一体的文化遗产,我国石窟寺分布广泛,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是中华民族审美追求和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因此,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事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事关践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事关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和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石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这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要坚持保护第一,在保护的基础上研究利用好。

舒庆春,是老舍

石窟寺研究杂志投稿邮箱

石窟寺研究与保护领域的成绩,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努力奋斗,樊锦诗先生是这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然而,研究和保护这一重要文化遗产的人才队伍却十分薄弱。两会期间,有委员在提案中指出,我国石窟寺人才培养体系有待完善。

1993年,配合“八五”保护维修工程进行的窟前遗址发掘是继敦煌莫高窟窟前殿堂遗址发掘之后又一次大型石窟寺窟前遗址发掘。经过近两年艰苦细致的工作,共揭露遗址面积4000余平方米,清理出石砌河坝遗迹一道,建筑遗址4处,出土各类遗物2000多件。这次发掘初步探明云冈石窟窟前建筑遗址脉络,再现了云冈石窟的历史面貌,堪称建国以来石窟寺窟前遗址考古的一次重大发现。其中第三窟遗址发掘成果被评为“93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研究院专业人员在各类专业杂志刊物上发表云冈石窟研究论文百余篇,与此同时,还系统出版了以下书籍:1988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中国美术全集·云冈石窟雕刻》;1991年由文物出版社和日本平凡社出版《中国石窟·云冈石窟》;1996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中型画册《云冈石窟》和《云冈石窟》说明书;2001年由重庆出版社出版《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云冈》;2006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云冈石窟编年史》、《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保护卷、研究卷)。

1、中国古建bai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du木构架结构为zhi主要的结构方式。此结构方式,由立dao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栈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2、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了因天时,就地利的灵活布局方式。中国古建筑电子书籍书bai目1、《营造法式》jpg陶本 du 2、《营造zhi法dao式》pdg全四册1933年初版  3、《营造法式注释》pdg—梁思成  4、《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pdf—陈明达【有原书】  5、《营造法式解读》pdf—潘谷西(部分)【有原书】  6、《营造法式》研究札记pdf(续一)—陈明达【有原书】  7、《营造法式》图样jpg  8、《营造法原》pdf—姚承祖【有原书】  9、《中国古建筑术语辞典》pdf【有原书】  10、《梁思成全集》pdf(缺第十卷)【有原书】  11、《清式营造则例》pdf—梁思成【有原书】  12、《中国古建筑图典》pdf—林洙  13、《枓栱》—潘德华(部分)jpg【有原书】  14、《工程做法注释》jpg—王璞子(部分)【有原书】  15、《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pdf【有原书】  16、《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pdf—陈明达  17、《中国木构建筑营造技术》pdg—马炳坚【有原书】  18、《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pdf—刘大可【有原书】  19、《中国古代建筑史》pdf—刘敦桢【有原书】  20、《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二卷 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有原书】  21、《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三卷 宋、辽、金、西夏建筑【有原书】  22、《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四卷:元明建筑【有原书】  23、《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五卷 清代建筑【有原书】  24、《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李允鉌pdf【有原书】  25、《祁英涛古建筑论文集》jpg【有原书】  26、《山东广饶关帝庙正殿》—颜华  27、《应县木塔》pdf—陈明达【有原书】  28、《园冶》【有原书】  29、《中国城墙》pdf—罗哲文  30、《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pdf  3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pdf—付熹年【有原书】  32、《中国古典园林分析》pdg—彭一刚【有原书】  33、《中国古建筑构件图典》pdf  34、《中国古建筑装饰彩绘工程技术》jpg—速算速询卡【有原书】  35、《中国建筑设计参考资料图说》pdf—冯建逵  36、《中国建筑史(光盘)参考图》—潘谷西主编  37、《中国建筑史》东南大学电子教案  38、《中国塔》book—张驭寰  39、《中国古建筑二十讲》pdf  40、《中国建筑艺术二十讲》pdf—梁思成  41、《中国清代官式建筑彩画技术》pdf【有原书】  42、《中国营造学社汇刊 》pdf 精装 十一册【有原书】  43、《营造法式初探》pdf—潘谷西  44、《佛教建筑与地理风水》pdf  45、《柴泽俊古建筑文集》pdf【有原书】  46、《陈明达古建筑与雕塑史论》pdf【有原书】  47、《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pdf【有原书】  48、《建筑考古学论文集》pdf—杨宏勋  49、《刘敦桢文集》pdf第一卷  50、《传统灰作基本操作与应用之研究》pdf  51、《仿古建筑施工实用技术》pdf  52、《风水理论研究》pdg—王其亨【有原书】  53、《古代大木作静力初探》pdf—王天【有原书】  54、《古建筑勘查与探究》pdf—张驭寰  55、《古文物称谓图典》 pdf  56、《华严寺》pdf【有原书】  57、《绘图鲁班经》pdf  58、《匠学七说》pdf—张良皋  59、《美的历程》pdf(插图本珍藏本)—李泽厚  60、《麦地里的飞檐》doc【有原书】  61、《清代匠作则例》pdf 第一卷—王世襄  62、《明式家具萃珍》pdf—王世襄  63、《明式家具研究》pdf—王世襄  64、《明式家具珍赏》pdf—王世襄  65、《髹饰录解说》pdf:中国传统漆工艺研究(修订版)—王世襄【有原书】  66、《中国古代门窗》pdg—马未都  67、《明清家具鉴赏与研究》pdf—田家青pdf  68、山西榆次永寿寺雨花宫  《营造法式》解读-密码材栔双全的QQ号  69、《园综》—陈从周  70、《中国园林鉴赏辞典》pdf—陈从周【有原书】  71、《苏州古典园林》pdg—刘敦桢  72、《乡土建筑装饰艺术》jpg—楼庆西  73、《古建筑文化图说》pdf 说楼—覃力  74、《古建筑文化图说》pdf 说门—覃力  75、《古建筑文化图说》pdf 说弄—张锡昌  76、《古建筑文化图说》 pdf 说墙—尹文 pdf  77、《古建筑文化图说》 pdf 说台—韦明铧pdf  78、《古建筑文化图说》 pdf说亭—覃力 pdf  79、《古建筑文化图说》 pdf说园—陈从周pdf  80、《山东寺庙塔窟》pdf—赵浦根  81、《伯希和敦煌石窟笔记》pdf  82、《中国古代风水与建筑选址》pdf--一丁 雨露 洪涌  83、《中国建筑艺术全集》pdf18 私家园林  84、《中国建筑艺术全集》pdf12 佛教建筑 (一 北方)  85、《中国古代建筑文献注译与论述》pdf—李书钧  86、《不只中国木建筑》pdg—赵广超  87、《弘一大师全集》pdf·第9册:书法卷djvu  88、《中国古代服饰研究》pdf 沈从文【有原书】  89、《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丝绸织染pdf  90、《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造纸与印刷pdf  91、《中国传统工艺全集》漆艺pdf  92、《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中药炮制pdf  93、《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雕塑pdf  94、《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金银细金工艺和景泰蓝pdf  95、《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刘致平pdf  《唐长安大明宫含元殿原状的探讨》jpg付熹年 (文物7)  中国古代建筑代表博物馆  中国古建筑精粹电子书  中国古建筑图谱  中国全史  《汉语大字典》  《康熙字典》  唐_北宋木结构建筑_平面尺寸_之分析  园林景观设计***《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一卷 第一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一卷 第二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二卷 第一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四卷 第三、四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五卷 第二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五卷 第三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五卷 第四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六卷 第一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六卷 第二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七卷 第一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七卷 第二期 【有原书】    1《文物建筑》第一辑 河南古建 【有原书】    2 陈万里陶瓷考古文集 【有原书】    3 东方建筑研究 (上册) (超星)    4 东方寺庙明珠:南禅寺、佛光寺 (超星)    5 敦煌家具资料    6 佛像艺术造型    7 古建筑保护与研究 【有原书】(超星)    8 建筑历史研究 第一辑 【有原书】(超星)    9 江南园林志 (第二版) 【有原书】(超星)    10 叩开鲁班的大门——中国营造学社史略 【有原书】(超星)    11 刘敦桢文集 (一) (超星)    12 刘敦桢文集 (二) (超星)    13 刘敦桢文集 (三) 【有原书】(超星)    14 凝固的艺术魂魄:晋东南地区早期古建筑考察 (超星)    15 曲阜孔朝建筑 【有原书】(超星)    16 园冶注释 (第二版) 【有原书】(超星)    17 中国古代高建筑 (超星)    18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 彩画    19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 雕刻    20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 装修    21 中国古建探微 (超星)    22 中国古建筑 (超星)    23 中国古建筑百问 (超星)    24 中国古建筑全览 (超星)    25 中国江南禅宗寺院建筑 (超星)    26 中国民族建筑 第一卷 (超星)    27 中国民族建筑 第二卷 (超星)    28 中国民族建筑 第三卷 (超星)    29 中国民族建筑 第四卷 (超星)    30 中国民族建筑 第五卷 (超星)    31 佛教寺院考古pdf    32 城记pdf 【有原书】     33 佛教石窟考古pdf    34 宫殿考古通论pdf    35 故宫辞典pdf    36 汉代画像石_吴曾德_文物出版社pdf    37 汉字古音手册PDF    38 建筑历史与理论    39 建筑书籍-中国古建筑小品pdf    40 林徽因文存+建筑    41 明代南京寺院研究pdf    42 明清室内陈设朱家溍紫禁城出版社pdf    43 秦汉瓦当pdf    44 四川汉代画象砖艺术pdf    45 唐代长安辞典pdf    46 隋唐两京丛考    47 隋唐两京坊里谱杨鸿年    48 天一阁藏本:明鲁般营造正式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pdf    49 闲情偶寄pdf    50 正在消失的建筑pdf    51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pdf    52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pdf 【有原书】    53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pdf    54 中国古典建筑装饰图案选pdf    55 中国石窟寺研究 宿白 文物出版社 1996年8月第1版pdf    56 梓室余墨_陈从周随笔pdf    57 长城djvu    58 明十三陵djvu    59 颐和园djvu    60 老宅第djvu    61 老牌坊djvu    62 老书院djvu    63 老门楼djvu    64 老戏台djvu    65 老楼阁djvu    66 宋陵石雕纹饰djvu    67 山西djvu    68 中国民居djvu    69 中国园林djvu    70 避暑山庄djvu    71 晋祠揽胜djvu    72 日本传统艺术 第四卷 浮世绘djvu    73 园林史djvu    74 屋宇春秋 山西老宅院djvu    75 圆明园djvu    76 阳光下的雕花门楼:武夷古民居的记忆djvu    77 八百年的村落——培田纪行djvu    78 徽州djvu    79 走遍中国 南京djvu    80 中国古代苑园与文化djvu    81 古城记:失落文明的兴与衰djvu    82 江南六镇djvu    83 大壮·适形 中国建筑·匠意 (超星)    84 建筑十书 【有原书】(超星)    85 中国古建筑百问    86 洛阳伽蓝记    87 长物志校注    88 中国建筑学会学术论文集 第一集 建筑部分 (超星)    89 中国古建筑艺术 (第1~4册) 【不全】 (超星)    90 梁思成建筑画    91 隋唐宫廷建筑考    92 中国文物考古辞典        《考古》杂志1955年1~6期及1991、1993~1998全年    《文物》杂志1959~2000共152期         文物五○○期总目索引 1-pdf                     1 繁峙岩山寺pdf(不全)  2 中国古亭pdf  3 中国古亭pdf  4 佛宫寺释迦塔和崇福寺辽金壁画djvu  5 中国古建筑定额与预算pdf  6 中国建筑史图录(梁思成)pdg  7 中国江南古建筑装修装饰图典pdg  8 《中国建筑史》——伊东忠太pdf【有原书】  9 平遥古城与民居pdf【有原书】  10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图解pdf【有原书】  11 怎样鉴定古建筑pdf【有原书】  12 苏州古典园林营造录pdg  13 _园治注释(第二版)【有原书】  14 明式家具珍赏  15 盛京宫殿建筑  16 苏州古典园林营造录  17 中国建筑彩画图集(何俊寿)【有原书】  18 苏州古典园林艺术=THE ART OF SUZHOU CLASSICAL GARDENpdf  19 永诀的建筑pdf  20 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上pdf  21 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pdf  22 紫禁城宫殿pdf   23 中国藏传佛教白描图集pdf  24 _园治注释(第二版)【有原书】  25 红木小件pdf  26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图解pdf  27 苏州香山帮建筑pdf  28 永诀的建筑pdf  29 叩开鲁班的大门-中国营造学社史略(林洙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年10月第一版)djvu

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宿白先生,因病于2018年2月1日6时0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宿白, 字季庚,1922 年8 月3 日生于辽宁省沈阳市, 1944 年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 1948 年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研究生肄业, 1950 年任文科研究所考古学研究室讲师, 兼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善本编目员。1952 年院系调整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研究室, 兼教研室副主任。1956 年晋升副教授, 1978 年晋升教授。1979 年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 同年当选为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1983 年任北京大学考古学系首任系主任, 兼北大学术委员, 同年担任文化部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同年任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客座教授, 讲授中国佛教考古学。他曾访问日、韩、法、伊朗等国, 进行考古方面的学术交流。2000 年出任中国考古学会名誉理事长。北京大学考古系建立后,宿白先生担任第一任系主任宿白先生长期从事历史考古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在佛教考古、历史时期考古学、建筑考古、雕版印刷和版本目录学等领域的成就卓著, 出版有《白沙宋墓》、《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藏传佛教寺院考古》、《中国石窟寺研究》、《魏晋南北朝唐宋考古辑稿》、宿白未刊讲稿系列等著作, 是学术界公认的一位历史考古学领域集大成的学者。中国考古学会理事张忠培先生在中国考古学会第十四次年会上代表学会发言,评价宿白先生的杰出贡献时说: “宿白先生是中国大学考古学科教育的开山鼻祖,是中国考古学的杰出的教育家。” “宿白先生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考古百科全书式的教授。”宿白, 1922 年8 月3 日生于辽宁省沈阳市, 小学、中学都是在沈阳度过。“九一八” 事变之后, 东北被日本占领, 伪满时期, 历史、地理两门课程只讲东北不讲中国, 而学校越是不讲, 学生们就越想知道。1939 年, 宿白考上北京大学历史系, 1940 年来到北京, 开始了他的治学生涯。那时的历史课程中国史从上古讲到清代, 世界史从欧洲讲到美洲, 这些知识都是宿白先生以前没有接触过的, 对这些课程充满了好奇。当时北大有一些著名的学者, 尤其是后期燕京大学被迫关闭之后, 一些老师转到北大来, 充实了北京大学的教学力量。这个时期的北大还是保持着它的旧传统,课程能够按照老北大的方式上, 学生可以自由选听自己喜欢的课程。1944 年宿白本科毕业以后, 留在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考古组做研究生。在北大求学期间, 一些外系的课程给宿白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甚至影响到了他后来的学术研究。其中冯承钧先生讲授的中西交通、南海交通和中亚民族课程, 中文系孙作云先生讲授的中国古代神话研究, 容庚先生讲授的卜辞研究、金石学、钟鼎文知识,哲学系汤用彤先生的佛教史、魏晋玄学等课程, 对宿白后来的研究工作帮助很大。宿白的职业生涯是从北京大学图书馆开始的。抗战胜利以后, 冯承钧先生将宿白推荐给北大图书馆馆长毛准先生。后来, 北大恢复文科研究所, 冯承钧先生又向考古组主任向达先生推荐了宿白。向达和毛准两位商量之后, 宿白上午到文科研究所考古组上班, 下午到图书馆上班。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52 年院系调整, 北大从城里搬到城外, 宿白才离开图书馆, 正式来到历史系工作。宿白在北大图书馆工作期间, 参与李木斋藏书编目等工作, 在图书馆的工作为他后来的版本目录、雕版印刷等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所以, 宿白对北大图书馆的感情深厚, 他深情地对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说: 我一辈子的科研教学都在北大, 受惠于北大图书馆,因此, 我的书还是捐给北大图书馆。如今他的藏书全部无偿捐赠给了北京大学图书馆, 其中完成编目的有近一半填补了馆藏空白。宿白是为学术而生的人。他在给沈阳市考古研究所的题词中写到: “致学存乎心, 补拙莫如勤”。他治学勤勉, 在将近70 岁高龄的时候开始整理原来调查的西藏寺庙资料。后来出版的《藏传佛教寺院考古》被学术界称誉为“西藏历史考古学的奠基之作”。宿白曾于1956 年6 月、1988 年8 月两次赴藏调查, 足迹遍及拉萨、山南、日喀则等地区大部分佛教寺院, 1959 年, 国家文物局要公布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文物局组织人员到西藏调查佛教遗迹, 宿白先生第一次进西藏, 在那里待了5 个月。身体健康的他基本没有什么高原反应, 在解放军的配合下, 宿白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他把调查的材料交给文物局以后, 就没继续管这批资料。1988 年, 西藏文管会邀请宿白第二次进藏。他发现许多寺庙在“文革” 当中被破坏掉了。回京之后, 就开始整理当年的那些材料, 经过七八年的艰辛努力, 1996 年, 《藏传佛教寺院考古》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这本书的写作可谓是呕心沥血, “写的时候, 也是我读书学习的时候。” “只盼能有益于今后的工作, 无法顾及其它。”《藏传佛教寺院考古》附录的《征引汉译藏文文献简目》共收录40 种重要的藏文史书, 但从注释看, 作者参考的藏文史料远不止这些。其中有些书“即使是研究西藏历史的专家, 似乎也难有人全部通读。由此可见, 作者收求之勤, 用力之苦”。宿白为西藏历史考古付出的超常努力和汗水, 体现了我国老一辈考古工作者强烈的责任心和崇高的使命感。自公元7 世纪中叶迄20 世纪50 年代, 西藏长期处于政教合一的社会状态, 千余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历史, 几乎无一不在佛寺遗迹中得以反映。因此, 对于西藏佛教寺院的研究, 其意义和价值就决不限于寺庙建筑领域本身, 也关涉到西藏历史时期其他诸多方面。比如宿白通过对拉萨大昭寺第二阶段建筑遗存剖析, 发现了11 世纪中国内地斗拱的典型样式, 透露出当时的雪域高原有可能有内地工匠活动的信息, 而这些内容是任何文字史书都没有记录下来的。在宿白之前, 中外学者对藏传佛教遗迹也进行过许多调查和研究, 但正如罗炤先生所言, 以往的工作多是局部的, 尚未形成综合的系统, 研究的深度也远远不够。宿白通过54 处寺庙、约89 座建筑材料的细致比较分析, 主要从寺院建筑的建筑形制、平面布局和藏式建筑中常见的柱头托木演变等方面, 结合中外文献, 将西藏主要佛教寺院分为了五期, “它第一次严肃对待和解决了西藏寺院建筑分期问题,进而为一切相关领域的研究和探索, 提供了年代学方面的依据和参照标尺。” “特别是又将每期寺院建筑的变化, 置于西藏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下, 分析了政治形势, 宗教发展, 内地影响乃至外部入侵等大环境和因素对其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表现了作者高远博大的史学家目光。”《藏传佛教寺院考古》中的好多插图都是宿白自己画的, 宿白当年在西藏调查寺庙, 条件有限, 不可能用尺子测量。他画的图, 虽然大都采用步量或目测的方法,但相当准确。“宿白早年曾师从董希文学画, 具有较强的观察和构图能力, 他两次进藏考察时, 每至一地均注意以图形记实物, 时间和条件有限, 就以步测、目测、手绘, 整理了大量珍贵的摹写草图”, 这些草图成为西藏寺庙分期的重要依据, 也成为现在一些寺院复原的基础。宿白是中国佛教考古学的开创者。他十分注重田野工作。在《我与佛教考古学》中, 他强调“考古学是以调查、发掘为手段, 强调实践的学科, 中国佛教考古学也不例外。调查、发掘、强调实践, 就是要以理清遗迹演变的过程为基础, 然后再结合文献, 进一步分析遗迹的性质与历史。对寺院遗迹是这样要求, 对石窟遗迹也是这样要求。”宿白与佛教考古结缘, 最早可以追溯到1942年, 这一年假期, 宿白和另外一个同学去了一趟距北京不远的山西大同, 云冈石窟近20 米高的北魏石雕大佛给他留下了很是震撼的印象。云冈石窟是宿白研究中国石窟寺的第一处石窟, 云冈石窟在中国石窟寺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宿白在讨论“云冈模式” 的时候所说: “云冈石窟是新疆以东最早出现的大型石窟群, 又是当时统治北中国的北魏皇室集中全国技艺和人力、物力所兴造……它所创造和不断发展的新模式, 很自然地成为魏国领域内兴造石窟所参考的典型。所以, 东自辽宁义县万佛堂石窟, 西迄陕、甘、宁各地的北魏石窟, 无不有云冈模式的踪迹, 甚至远处河西走廊、开窟历史早于云冈的敦煌莫高窟亦不例外。云冈石窟影响范围之广和影响延续时间之长, 都是任何其它石窟所不能比拟的。这种情况, 恰好给我们石窟研究者提供了对我国淮河以北的早期石窟(5 世纪后半叶到7 世纪前叶) 进行排年分期的标准尺度。因此, 云冈石窟就在东方早期石窟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对它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成了研究东方早期石窟的关键; 对它研究的深入与否, 直接影响一大批石窟的研究工作”。1947 年, 宿白在参加整理北京大学图书馆善本书籍时, 于缪荃孙抄自《永乐大典》天字韵《顺天府志》条所引《析津志》文内, 发现一篇元代人熊自得抄录的2100 余字《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碑文, 文中记录了云冈石窟在历史上的重修情况, 是云冈石窟研究史上从不为人知的文献资料。1951 年, 他完成《〈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校注》之初稿, 这是宿白将古代文献引入石窟寺研究, 取得突破性成果的重要标志。宿白在《校注》中指出, (碑文) “记述详细, 征引宏博。所述自唐迄金一段云冈的兴修、设置, 正好弥补了云冈历史的空白页, 而引用现已佚亡的北魏铭刻和文献记录考订云冈石窟的时代, 也正给今天研究云冈各个石窟开凿先后的问题提供了绝好的参考材料。” 通过碑文提供的新资料, 结合当时国内外对云冈石窟所做的考古调查、清理和挖掘, 排列出云冈第二阶段洞窟开凿的先后次序以及第三阶段终止的年代。

石窟寺研究杂志投稿邮箱地址

舒庆春,是老舍

舒庆春,是老舍

中国四大石窟指的是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始建于前秦宣昭帝苻坚时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中国四大石窟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的武州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誉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A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四大石窟之一。

敦煌莫高窟,他建立于公元366年,是佛门圣地,麦积山石窟,建立于16国后秦,公元384年至417年,云冈石窟,开凿于公元453年,公元525年完工,龙门石窟,开凿于公元494年。

石窟寺研究杂志投稿邮箱格式

甘肃省敦煌研究院 樊锦诗 邮政编码736200 敦煌研究院网址:敦煌研究院办公室电话:0937-8869000(这是用114查询出来的,哥们)

这个问题能写一篇论文了!!!估计你是等不到答案了。

《中州今古》由河南省地方编委会主管、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主办、中州今古杂志社编辑出版,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遴选)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的全国发行的学术刊物。国内统一刊号:CN41-1017/G国际刊号:ISSN1003-6768。投稿信箱:另,现已停刊。摘自2004年10月的目录:1 希望是一盏明灯 本刊编辑部 2 2 中国富豪掘第一桶金的九大方式 独木居 4-9 3 美在民间——访民俗专家倪宝诚先生 李飞 10-12 4 以人为本,请从标语做起 吴海鹰 13 5 房价应体现土地剩余使用年限 舒圣祥 13 6 为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喝彩 王渊 13 7 史来贺精神永放光芒 《史来贺——“三个代表”的典范》、《史来贺与刘庄》两书出版 翟红森 14-15 8 能看的音乐 《视觉中的音乐——龙门石窟音乐图像资料的考察与研究》评介 杨光 14-15 9 现代著名作家的情殇——《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的婚恋与创作》评介 杨光 15 10 王留民:丹心绘宏图 许晖 ,刘桂枝 16-17 11 西平:“平安建设”不是梦 赵伟 ,刘贵学 ,敬新友 18-20 12 警徽闪闪绘彩虹——记长葛市公安交警大队 李冰 ,黄志敏 ,庞涛 21 13 命案攻坚:沙澧河畔起狂飚——源汇公安分局命案攻坚战纪实 胡俊甫 ,赵伟 ,来林 22-23 14 建立公民信用体系的法律思考——从另类讨债信说起 李长忠 24-26 15 面向市场是我国公路工程发展的惟一选择 陶江峰 ,黄建辉 26-27 16 初探都市报 椹卫权 28-29 17 古老体裁的现代演绎——大型情景交响音乐“木兰诗篇”的艺术生产过程 巩伟 30-31 18 明朝成化瓷器辨伪 顾英华 32-33 19 淮河与国画精英 刘照渊 34-37 20 一个曾经看押江青的女兵眼中的江青 苏玉东 ,左明星 38-40 21 历史上鲜为人知的“第二次长征” 深新网 41 22 毛主席纪念堂设计内情 东方文韬 42-43 23 毛泽东的名字从何而来? 廖子季 ,蒋盈阶 43 24 赴朝演出一波三折 常香玉51年前未曾公开的信 任民 44-45 25 扫除北平妓院纪实 赵光 46-47 26 夜郎国究竟在哪里 刘义 48-49 27 古罗马失踪军团来到甘肃之谜 途牧 49 28 蒋介石曾想逃亡日本 宇宙生 50-51 29 炎黄子孙有三项别于他族的生理印记 江南 51 30 中国古代最最小资的九种有趣职业 苏光明 52-54 31 说宋江、刘备、唐僧的无能”之能 砍柴 55 32 失街亭的马谡是一位“匡世奇才” 张守明 56 33 穆桂英:攀上杨家我容易吗 贺国波 57 34 《红灯记》引来的横祸 沈国凡 58-59 35 1978年中国知青“返城”大风暴 邓贤 60-62 36 郑和为什么没有带来“地理大发现” 青杨 62-63 37 解密《白毛女》的传奇故事 黄仁柯 64-67 38 和尚是到了中国才不准吃肉的 风思 68 39 中国古代的“纳妾”之谜 史未 69 40 守住那神圣的妙处处女“贞操痣”考证 白羽 70-71 41 中国历史上15个异族的最后结局 佚名 71 42 378年前,北京大爆炸死者为何皆裸体 TOM 72-73 43 秦始皇不立皇后之谜 刘东辉 73 44 中国各省省名之由来 吴奈 74-75 45 杂烩菜的由来 何鸣 75 46 辗转飘零800年《清明上河图》的故事 春晖 76 47 解读《清明上河图》 崔秀莲 77 48 古典女人香 天谭 78-79 49 心的温暖 李青 80 50 童年的月光 姚富更 80

1993年,配合“八五”保护维修工程进行的窟前遗址发掘是继敦煌莫高窟窟前殿堂遗址发掘之后又一次大型石窟寺窟前遗址发掘。经过近两年艰苦细致的工作,共揭露遗址面积4000余平方米,清理出石砌河坝遗迹一道,建筑遗址4处,出土各类遗物2000多件。这次发掘初步探明云冈石窟窟前建筑遗址脉络,再现了云冈石窟的历史面貌,堪称建国以来石窟寺窟前遗址考古的一次重大发现。其中第三窟遗址发掘成果被评为“93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研究院专业人员在各类专业杂志刊物上发表云冈石窟研究论文百余篇,与此同时,还系统出版了以下书籍:1988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中国美术全集·云冈石窟雕刻》;1991年由文物出版社和日本平凡社出版《中国石窟·云冈石窟》;1996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中型画册《云冈石窟》和《云冈石窟》说明书;2001年由重庆出版社出版《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云冈》;2006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云冈石窟编年史》、《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保护卷、研究卷)。

石窟寺研究杂志投稿要求多少

没什么要求的,只要文笔不错,且文章的内容和他们杂志的主题相切合就可以了

一、要知道自己的文章属于哪一类的(花时间去了解一下自己所写的文章和要投的杂志风格是否一致),否则很容易被杂志列入黑名单。二、要查清楚所投杂志的周期,是旬刊,半月刊,月刊,还是季刊?三、要了解所投杂志的级别(重点、核心,还是普通),了解之后再根据自己的文章质量选择相关杂志。四、杂志分为学报和普通杂志,应选择与自己专业关系密切的杂志,投学报也可以。五、要注意自己文章的篇幅,比较严谨的水平较高的杂志一般要求字数8000左右,甚至要求10000—15000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问题讲清楚。六、严格按照杂志的版式投稿。

一般杂志社投稿的比例至少要低于30%,并且多数杂志社是以知网系统为准的。个别以万方查重系统为准的。

  • 索引序列
  • 石窟寺研究杂志投稿邮箱是多少
  • 石窟寺研究杂志投稿邮箱
  • 石窟寺研究杂志投稿邮箱地址
  • 石窟寺研究杂志投稿邮箱格式
  • 石窟寺研究杂志投稿要求多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