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统计报刊杂志数据要求

统计报刊杂志数据要求

发布时间:

统计报刊杂志数据要求

从统计数据使用者的角度来看,统计数据的来源可以分为两类:直接来源和间接来源。直接来源包括: 调查数据:通过调查方法获得的数据; 通常是对社会现象而言;通常取自有限总体。 实验数据:通过实验方法得到的数据; 通常是对自然现象而言;也被广泛运用到社会科学中,如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间接来源包括: 系统外部的数据:统计部门和政府部门公布的有关资料,如各类统计年鉴; 各类经济信息中心、信息咨询机构、专业调查机构等提供的数据; 各类专业期刊、报纸、书籍所提供的资料; 各种会议,如博览会、展销会、交易会及专业性、学术性研讨会上交流的有关资料、从互联网或图书馆查阅到的相关资料。普查: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之一。对统计总体的全部单位进行调查以搜集统计资料的工作。普查资料常被用来说明现象在一定时点上的全面情况。 普查的几个特点: 需要规定统一的标准时间(资料所属时间) 通常是一次性或周期性的 数据的规范化程度较高 适用于关乎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数据的搜集,应用范围比较狭窄。抽样调查:是指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一部分个体作为样本进行调查,据此推断有关总体的数字特征。抽样调查的特点:经济性好,实效性强,适应面广,准确性高。

普查 抽样调查列表中位数 一系列数由小到大中间那个数众数 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小学这好像不学吧,这到初三才学啊

统计数据是统计工作的直接结果统计数据,它是指统计工作的结果。我们经常会看到专门出版统计数据的出版物如《统计年鉴》,在报刊、杂志、网络及其他媒体上都会见到大量的统计数据。这些数据就是统计工作成果的体现。当你看到或听到“据统计”这样的说法时,这里的统计一词就是指统计数据。

统计报刊杂志数据

瞎猜呗~~现在社会有多少东西是真的,大都是作假的。当然瞎猜这只是个人意见

不是统计源期刊是指由中国科技部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编制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他是有一个目录的,进入这个目录的期刊,才是统计源核心期刊。万方数据库里面,除了统计源期刊外,还有很多不是统计源的刊物

可以找相关论文及国家统计局定期发布的有关统计数据。

中国报纸发行量排名2006年09月28日 星期四 06:07 PM报纸名称平均期印数(万份)参考消息 67人民日报 56扬子晚报 53南方都市报 01羊城晚报 01楚天都市报 41新民晚报 98北京晚报 01大河报 55南方日报 01齐鲁晚报 01钱江晚报 01现代快报 11燕赵都市报 02北京青年报 56新快报 01华商报 68每日新报 81经济日报 01

数据统计与管理杂志投稿要求

统计与管理杂志河北统计论文可以的,没有问题。

1.文章标题:一般不超过300个汉字以内,必要时可以加副标题,最好并译成英文。2.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题目下面均应写作者姓名,姓名下面写单位名称(一、二级单位)、所在城市(不是省会的城市前必须加省名)、邮编,不同单位的多位作者应以序号分别列出上述信息。3.提要:用第三人称写法,不以“本文”、“作者”等作主语,100-200字为宜。4.关键词:3-5个,以分号相隔。5.正文标题:内容应简洁、明了,层次不宜过多,层次序号为一、(一)、1、(1),层次少时可依次选序号。6.正文文字:一般不超过1万字,用A4纸打印,正文用5号宋体。7.数字用法:执行GB/T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凡公元纪年、年代、年、月、日、时刻、各种记数与计量等均采用阿拉伯数字;夏历、清代及其以前纪年、星期几、数字作为语素构成的定型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临近两数字并列连用的概略语等用汉字数字。8.图表:文中尽量少用图表,必须使用时,应简洁、明了,少占篇幅,图表均采用黑色线条,分别用阿拉伯数字顺序编号,应有简明表题(表上)、图题(图下),表中数字应注明资料来源。9.注释:是对文章某一特定内容的解释或说明,其序号为①②③……,注释文字与标点应与正文一致,注释置于文尾,参考文献之前。10.参考文献:是对引文作者、作品、出处、版本等情况的说明,文中用序号标出,详细引文情况按顺序排列文尾。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普通图书[M],会议论文[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汇编[G],档案[B],古籍[O],参考工具[K]。11.基金资助:获得国家基金资助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文章请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按项目证明文字材料标示清楚12.作者简介:第一作者姓名(出生年月-),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现供职单位全称及职称、学位,研究方向。13.其他:请勿一稿两投,并请自留原稿,本刊概不退稿,投寄稿件后,等待审查。审查通过编辑部会通知您一般杂志社审核时间是1-3个月:如果要是到我中心给你论文代发请详细看。

统计报刊杂志数据分析

1、SAS是目前国际上最为流行的一种大型统计分析系统,被誉为统计分析的标准软件。尽管价格不菲,SAS已被广泛应用于政府行政管理,科研,教育,生产和金融等不同领域,并且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目前SAS已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29000多个客户群,直接用户超过300万人。在我国,国家信息中心,国家统计局,卫生部,中国科学院等都是SAS系统的大用户。2、SPSSSPSS作为仅次于SAS的统计软件工具包,在社会科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SPSS是世界上最早的统计分析软件,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三位研究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研制。由于SPSS容易操作,输出漂亮,功能齐全,价格合理,所以很快地应用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世界上许多有影响的报刊杂志纷纷就SPSS的自动统计绘图、数据的深入分析、使用方便、功能齐全等方面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与称赞。迄今SPSS软件已有30余年的成长历史。全球约有25万家产品用户,它们分布于通讯、医疗、银行、证券、保险、制造、商业、市场研究、科研教育等多个领域和行业,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专业统计软件。3、Excel它严格说来并不是统计软件,但作为数据表格软件,必然有一定统计计算功能。而且凡是有Microsoft Office的计算机,基本上都装有Excel。但要注意,有时在装 Office时没有装数据分析的功能,那就必须装了才行。当然,画图功能是都具备的。对于简单分析,Excel还算方便,但随着问题的深入,Excel就不那么“傻瓜”,需要使用函数,甚至根本没有相应的方法了。多数专门一些的统计推断问题还需要其他专门的统计软件来处理。4、S-plus这是统计学家喜爱的软件。不仅由于其功能齐全,而且由于其强大的编程功能,使得研究人员可以编制自己的程序来实现自己的理论和方法。5、Minitab这个软件是很方便的功能强大而又齐全的软件,也已经“傻瓜化”,在我国用的不如SPSS与SAS那么普遍。6、Statistica也是功能强大而齐全的“傻瓜化”的软件,在我国用的也不如SAS与SPSS那么普遍。

这类数据一般不会乱写,出处在国家统计局网站。

中国报纸发行量排名2006年09月28日 星期四 06:07 PM报纸名称平均期印数(万份)参考消息 67人民日报 56扬子晚报 53南方都市报 01羊城晚报 01楚天都市报 41新民晚报 98北京晚报 01大河报 55南方日报 01齐鲁晚报 01钱江晚报 01现代快报 11燕赵都市报 02北京青年报 56新快报 01华商报 68每日新报 81经济日报 01

数据分析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能对数据的来源、收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由数据得到的结论进行合理的质疑。 具体来说,数据分析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数据的意识。能想到用数据来处理问题。实际上用数据来进行推断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2)体会数据中是蕴含着信息的。所以我们要经历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即数据处理的过程,把信息提取出来。(3)根据背景来选择合适的方法。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统计的核心目标是发展自己的“统计观念”。一提到“观念”,就绝非等同于计算、画图等简单技能,而是一种需要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感觉,于是也有些人将“统计观念”称为“数据感”或“信息观念”。无论用什么词汇,它反映的都是由一组数据所引发的想法、所推测到的可能结果、自觉地想到运用统计的方法解决有关的问题等等。具体来说,统计观念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体现: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有关的问题;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能对数据的来源、收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由数据得到的结论进行合理的质疑。 1 .认识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有关的问题。 培养学生“统计观念”的首要方面是,要培养他们有意识地从统计的角度思考有关问题,也就是当遇到有关问题时能想到去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 2 .能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 学生不但要具备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而且还要亲身经历收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并能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通俗地讲,就是不但要有意识,还得有一些办法。 这里包含两方面的含义:①学生要亲自收集、描述和分析数据,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要建立“统计观念”,必须真正投入到运用统计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以逐步积累经验,并最终将经验转化为观念。②要能根据数据作出大胆而合理的判断,这是数学提供的一个普遍适用而又强有力的思考方式。实际上,运用数据作出判断,虽然不像逻辑推理那样有 100 %的把握,但它可以使我们在常识范围内不能作选择的地方作出某种决策,而且提供足够的信心。这种思考方式在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需要学生从小就去体会、去运用。 3 .能对数据的来源、收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由数据得到的结论进行合理的质疑。 或许你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不从事与统计相关的行业,还需要去收集和分析数据吗? 报刊、杂志、电视、广播、书籍、互联网等许多方面都会给我们提供数据,并做了一定的分析,我们只要留意一下就行了。这确实是一个真实的情况,随便打开一份报纸,人们就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统计数据,以及由此做出的一系列解释。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数据和解释都是可信的吗? 统计常常被用来错误地表示某些信息,这就需要你作出理智的选择和分析。 一个“读图时代”。为了能在这个“读图时代”里更好地生存,首先就必须能从大量的“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举一个例子来说,上图是某家报纸公布的反映世界人口情况的统计图,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 ? 从图中你能了解世界人口的哪些情况 ? 你能根据这些信息分析世界人口的变化趋势吗? 因此,把数据分析观念作为了这部分内容的核心概念。

统计报刊杂志数据是什么

可以找相关论文及国家统计局定期发布的有关统计数据。

数据统计。

该条目对应的页面分类是统计。统计(Statistics)什么是统计[1]  “统计”一词,英语为statistics,用作复数名词时,意思是统计资料,作单数名词时,指的是统计学。统计是关于对社会经济现象数据资料的获取、整理、分析、描述和推断方法的总称,包括获取数据资料的方法和用好这些数据的方法。  统计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已有悠久的历史。在外语中,“统计”一词与“国家”一词来自同一词源。因此,可以说自从有了国家就有了统计实践活动。最初,统计只是为统治者管理国家的需要而搜集资料,弄清国家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作为国家管理的依据。  今天,“统计”一词已被人们赋予多种含义,因此很难给出一个简单的定义。在不同场合,统计一词可以具有不同的含义。它可以是指统计数据的搜集活动,即统计工作;也可以是指统计活动的结果,即统计数据资料;还可以是指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和技术,即统计学,即统计这个词包括三个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  1、统计工作  统计工作,是搜集、整理、分析和研究统计数据资料的工作过程。  统计工作在人类历史上出现比较早。随着历史的发展,统计工作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使统计成为国家、部门、事业和企业、公司和个人及科研单位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种有力工具。统计工作,可以简称为统计。例如,某统计师在回答自己的工种时,会说我是干统计的。这里所说的统计指的就是统计工作。  2、统计资料  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活动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和研究的主体及最终成果。  不管是个人、集体和社会,还是国家、部门和事业、企业、公司及科研机构,都离不开统计数据资料。个人要进行学习、工作和家政管理,需要对有关的统计数据资料进行搜集和分析,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公司和企业要管理好生产和销售,必须进行市场调研、生产控制、质量管理、人员培训、成本评估等,这就需要对有关的生产资料、市场资料、成本资料、人员资料、质量数据等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和研究;国家要进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更离不开有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资料,像我国的十年规划,2010年的GNP比2000年翻一番,就需要我国有关GNP的历史数据资料和相关数据资料,需要有关各国的相关统计数据资料,以此为基础进行分析和决策。还有像国家统计局编辑、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每年一册的《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国家统计局每年初公布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即是统计数据资料,也可称为统计。例如,电视台、电台和报刊杂志所说的“据统计:”的统计指的就是统计数据资料。  3、统计学  一般来说,统计学是对研究对象的数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和研究,以显示其总体的特征和规律性的学科。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事物的数量特征和数据资料。统计学是以搜集、整理、分析和研究等统计技术为手段,对所研究对象的总体数量关系和数据资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从而达到显示、描述和推断被研究对象的特征、趋势和规律性的目的。统计学,亦可简称为统计。例如,我们所学的课程——统计课,实际指的是统计学课程。  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统计学来源于统计工作。原始的统计工作即人们收集数据的原始形态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而它作为一门科学,还是从17世纪开始的。英语中统计学家和统计员是同一个(statistician),但统计学并不是直接产生于统计工作的经验总结。每一门科学都有其建立、发展和客观条件,统计科学则是统计工作经验、社会经济理论、计量经济方法融合、提炼、发展而来的一种边缘性学科。统计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夏禹时代(公元前22世纪)分为九州,有人口约1352万,可见人口统计的久远。《书经·禹贡篇》记述了九州的基本土地情况,被西方经济学家推崇为“统计学最早的萌芽”。西周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统计报告制度。秦时《商君书》中提出“强国知十三数”,其中包括粮食储备、各国人数、农业生产资料及自然资源等等。  公元前27世纪,埃及为了建造金字塔和大型农业灌溉系统,曾进行过全国人口和财产调查。公元前15世纪,犹太人为了战争的需要进行了男丁的调查。  公元前约6世纪,罗马帝国规定每5年进行一次人口、土地、牲畜和家奴的调查,并以财产总额作为划分贫富等级和征丁课税的依据。  15至18世纪,欧洲出现了许多以报导国情为内容的统计著作。  在19世纪30年代后,出现了所谓“统计狂热时代”。统计的几个基本概念  1、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  总体是统计所要研究的对象的全体,它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体所构成的整体,简称总体。构成总体的个体称为总体单位。  总体具有同质性、大量性和差异性的特点。同质性是构成总体的前提条件,是最基本的特性,差异性即变异性是统计的前提,没有变异就没有统计。  总体所包括的单位的个数称为总体单位数。如果一个总体包括的单位数是有限的称为有限总体,如全国人口数总体。如果一个总体包括的单位数是无限的称为无限总体,如太空星球的数量总体。  总体和总体单位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也会有所不同。  2、统计标志与统计指标  统计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或特征的名称。标志按其特征的性质不同,可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品质标志是表明总体单位的属性特征的,如每个同学的性别、民族等。数量标志是表明总体单位的数量特征的,如每个同学的年龄、身高等。  标志的具体表现是指在所属的标志名称之后所列示的属性或数值。品质标志的具体表现是文字,如“性别”的表现有“男”“女”等。数量标志的具体表现是数值,又称为标志值,如“年龄”的表现为“20岁”等。  统计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和具体数值。它由六要素构成:时间限制、空间限制、指标名称、计量单位、计算方法、指标数值。指标具有质的规定性、具体性、数量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统计指标按其说明总体现象的内容的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数量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规模大小和数量多少的统计指标。数量指标数值随总体外延范围的大小而增减,表明总体的广度,是外延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商品销售额等。质量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平均水平和相对水平的统计指标。质量指标数值不随总体外延范围的大小而增减,表明总体的深度,是内涵指标。如平均工资、劳动生产率等。  统计指标按其作用和表现形式的不同,可分为绝对数指标、相对数指标和平均数指标。  3、变异、变量和变量值  统计中的标志和指标都是可变的,如人的性别有男女之分,各时期、各地区、各部门的工业总产值各有不同等,这种差别叫做变异。变异就是有差别的意思,包括质的差别和量的差别。变异是统计的前提条件。  变量就是可以取不同值的量,这是数学上的一个名词。在社会经济统计中,变量包括各种数量标志和全部统计指标,它都是以数值表示的,不包括品质标志。变量就是数量标志的名称或指标的名称,变量的具体数值表现则称为变量值。例如,职工人数是一个变量,因为各个工厂的职工人数不同。某工厂有852人,另一工厂有1686人,第三个工厂有964人等等,都是职工人数这个变量的具体数值,也就是变量值。要注意区分变量和变量值。如上例,852人、1686人、964人三个变量值的平均数,不能说是三个“变量”的平均数,因为这里只有“职工人数”这一个变量,并没有三个变量。以整数值变化的变量,称为离散型变量;也可以有连续数值变化的变量,即可以用小数值表示的变量,称为连续型变量。离散型变量的各变量值之间是以整数位断开的,例如人数、机器台数、工厂数等,都只能按整数计算;连续型变量的数值是接连不断的,相邻的两数值之间可作无限分割,如身高、体重、年龄等。  变量值按是否连续可分为连续变量与离散变量两种。在一定区间内可任意取值的变量叫连续变量,其数值是连续不断的,相邻两个数值可作无限分割,即可取无限个数值。例如,生产零件的规格尺寸、人体测量的身高、体重、胸围等为连续变量,其数值只能用测量或计量的方法取得。可按一定顺序一一列举其数值的变量叫离散变量,其数值表现为断开的。例如,企业个数、职工人数、设备台数、学校数、医院数等,都只能按计量单位数计数,这种变量的数值一般用计数方法取得。统计的研究对象及特点  一般来说,统计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客观现象总体的数量关系。正是因为统计的这一研究的特殊矛盾,使它成为了一门万能的科学。不论是自然领域,还是社会经济领域,客观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都是统计所要分析和研究的。  统计研究对象的特点有如下几点:  1、数量性  统计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经济领域中现象的数量方面,这一特点是统计(定量分析学科)与其他定性分析学科的分界线。数量性是统计研究对象的基本特点,因为,数字是统计的语言,数据资料是统计的原料。  一切客观事物都有质和量两个方面,事物的质与量总是密切联系、共同规定着事物的性质。没有无量的质,也没有无质的量。一定的质规定着一定的量,一定的量也表现为一定的质。但在认识的角度上,质和量是可以区分的,可以在一定的质的情况下,单独地研究数量方面,通过认识事物的量进而认识事物的质。因此,事物的数量是我们认识客观现实的重要方面,通过分析研究统计数据资料,研究和掌握统计规律性,就可以达到我们统计分析研究的目的。例如,要分析和研究国民生产总值,就要对其数量、构成及数量变化趋势等进行认识,这样才能正确地分析和研究国民生产总值的规律性。  2、总体性  统计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经济领域中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即统计

  • 索引序列
  • 统计报刊杂志数据要求
  • 统计报刊杂志数据
  • 数据统计与管理杂志投稿要求
  • 统计报刊杂志数据分析
  • 统计报刊杂志数据是什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