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是谁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是谁

发布时间: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是谁

清华简总数为2388枚(包括残片)。形制多种多样,简的长度最长的有46厘米(相当于战国时的2尺),最短的约10厘米。较长的简都是三道编绳,借以固定编绳的切口及一些编绳遗迹可见。 后在竹简残片又发现有字简100余支。整简1700至1800支。中国林业科学院对清华简无字残片和漆绘木笥残部做了树种鉴定,竹简残片鉴定结果为钢竹, 木笥残部鉴定结果为枫杨。 《尹至》竹简共5支,简长45厘米,三道编。满简书写29至32字。原无篇题,整理者根据篇首“惟尹自夏徂亳,逯至在汤”句试拟。简背有次序编号。文字保存较好。简文记述伊尹自夏至商,向汤陈说夏君虐政,民众疾苦的状况,以及天现异象时民众的意愿趋向。汤和伊尹盟誓,征伐不服,终于灭夏。可与多种传世文献,如《书·汤誓》、古本《竹书纪年》、《史记·殷本纪》等参看。简文叙事及一些语句与《吕氏春秋》的《慎大》篇相似。《尹至》同《尹诰》篇形制、尺寸、字体相同,经整理者观察简背痕迹,并参照《慎大》的叙事次第后,将简文析为两篇。 简文内容是伊尹见汤时的对话,体裁属于今传本《尚书》中的《商书》。篇内伊尹称“尹”,也或称“执”。按清代梁玉绳《古今人表考》云,伊尹系“伊氏,尹字,名挚”,名“挚”见《孙子·用间》、《墨子·尚贤中》及《楚辞·离骚》、《天问》等,这里的“执”是“执”字繁写,就是“挚”。关于夏后(桀)的罪恶,伊尹特别举出“龙(宠)二玉”。按古本《竹书纪年》载:“后桀伐岷山,岷山女于桀二人,曰琬、曰琰。桀受(或作爱)二女,无子,刻其名于苕华之玉,苕是琬,华是琰。”上博简《容成氏》也说桀“不量其力之不足,起师以伐岷山氏,取其两女琬、琰”。所谓“宠二玉”即指宠爱琬、琰而言。 《尹诰》竹简共5支,简长45厘米,三道编。满简书写31至34字。原无篇题,整理者据《礼记》与郭店简、上博简《缁衣》所引确定。简背有次序编号。《尹诰》为《尚书》中的一篇,或称《咸有一德》。据《书·尧典》孔颖达《正义》所述,西汉时曲阜孔壁发现的古文《尚书》即有此篇,称《咸有一德》,《史记·殷本纪》和传世孔传本《尚书》及《尚书序》,也都称《咸有一德》。简文与孔传本《咸有一德》全然不同,东晋梅赜所献的孔传本确如宋以来学者所考,系伪作。 《保训》共简11支,简长28.5厘米,两道编。原无篇题及次序编号。第2简上半残失。简文顶头书写,简尾大都留一字距的空白。每支简22至24字。《保训》的内容是记周文王五十年,周文王对儿子武王讲了两件上古的历史传说,用以要求太子遵行一个思想观念——“中”。第一件史事是关于舜的,讲的是舜怎样求取中道。由于舜出身民间,能够自我省察,不与百姓的愿求违背,他在朝廷内外施政,总是设身处地,从正反两面考虑,将事情做好。第二件史事是关于上甲微的。上甲微是商汤的六世祖,文王讲的是上甲微为其父王亥复仇的故事:商人王亥曾率牛车到有易贸易,有易之君绵臣设下阴谋,将王亥杀害,夺取了牛车。后来王亥之子上甲微与河伯联合,战胜有易,诛杀了绵臣。微由此把“中”传贻子孙,于是汤得天下。 李学勤认为,《保训》是周文王的遗言,“篇文没有记出月份,只有日子的干支:‘戊子,自靧(即頮或沬字,洗脸)。己丑,昧爽……’。这是文王发布遗言的准备仪式,和《尚书·顾命》所记周成王死前的仪式相似,只是简单一些。” 用通行字体写出《保训》篇文:惟王五十年,不豫,王念日之多历,恐坠宝训,戊子,自靧水,己丑,昧[爽]……[王]若曰:“发,朕疾壹甚,恐不汝及训。昔前人传宝,必受之以詷,今朕疾允病,恐弗念终,汝以书受之。钦哉,勿淫!昔舜旧作小人,亲耕于历丘,恐求中,自稽厥志,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远迩,乃易位迩稽,测阴阳之物,咸顺不逆。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身滋备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帝尧嘉之,用受厥绪。呜呼!发,祗之哉!昔微假中于河,以复有易,有易服厥罪,微无害,乃归中于河。微志弗忘,传贻子孙,至于成唐,祗备不懈,用受大命。呜呼!发,敬哉!朕闻兹不旧,命未有所延。今汝祗备毋懈,其有所由矣。不及尔身受大命,敬哉,勿淫! 日不足,惟宿不详。 李学勤说:“从7月15日竹简到校时起,清华就组建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对这批文物进行清理保护。” 清华大学专门成立了以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先生为首的研究团队,组织十余位专家、教授、博士生、博士后进行释读、整理。从一个月一换水的抢救性保护,到恒温、恒湿、无菌处理;从在不脱水情况下进行彩色摄影,到对残章断简进行分门别类、编连解释等工作。最终,整理出60余篇文献。李学勤称:“我们计划每年出版一辑,总共十五辑。不过,每一辑内容没有总策划,得由实际的整理情况来决定。”第二阶段整理工作已经启动。出于保护目的,竹简不会大规模对外展示。为准确地表现竹简的原貌状况,在竹简不脱水的情况下进行拍照。2009年1月12日,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摄影专家拍摄完毕。2009年3月至5月,对全部有字简进行通读。研究人员在通读时,借助投影仪将竹简的数码照片放大,一枚枚地依次试读。 2010年12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下简称“清华简壹”)出版。计划出版十五辑整理报告。“清华简壹”共包括《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金縢》、《皇门》、《祭公》和《楚居》共九篇文献,以及《字形表》和《竹简信息表》。参加“清华简(壹)”编纂工作的有李均明、李守奎、李学勤、刘国忠、沈建华、赵桂芳、赵平安,以及陈颖飞、贾连翔、马楠、孙飞燕。廖名春和彭林参与过部分讨论。各篇考释工作的负责人分别为:《尹至》,李学勤;《尹诰》,李学勤;《程寤》刘国忠;《保训》,李守奎;《耆夜》,赵平安;《金縢》,刘国忠;《皇门》,李均明;《祭公》,沈建华;《楚居》,李守奎。《字形表》由沈建华负责。全部文稿经集体与个别讨论并反复修改后,由李学勤定稿。图版的摄影为李亮、郑林庆和刘祺。全书按照整理报告规范要求编辑印刷,刊印有竹简正反面原色、原尺寸的照片以及放大两倍的文字照片,以及释文、注释和文字等。

最近这十年来,中国史学界、古文字学界乃至经学界中最广受关注、影响最大、也最重要莫过于“清华简”了。大名鼎鼎的“清华简”,一经问世便受到了各个领域专家学者的一致关注和惊叹,相关研究已经成为最显赫的学问。那么这清华简究竟是何方宝贝呢?“清华简”是“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的简称。2008年7月15日,清华大学校友向母校捐赠了一批战国竹简,受到校方高度重视。清华大学立即组建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由李学勤先生出任主任并组织专家进行了清理、保护和拍照。10月14日,校方又邀考古学、古文字学方面的名家权威对这批竹简进行了观察鉴定。专家认为这批战国竹简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前所罕见的重大发现,必将受到国内外学者重视,对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等许多学科将会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清华简根据专家研究和碳14的测定,这批竹简包括整支和残片共有2388枚,是战国中晚期文物(公元前300年上下),主要内容为经史类典籍,而且其中的大多数从未见于史书,是前所未见的珍贵史料,文献价值极高。根据研究还原,清华简原来应该在1700支以上,绝大多数竹简上都有文字,一般都比较精美整齐,保存良好,清晰可辨。少数竹简上还绘有图形,颜色相当鲜明。清华简其实建国后中国各地出土了大量的简牍文书,其中不乏量极大的里耶秦简和走马楼三国吴简等,但是这些大批简牍的性质主要是公文、档案,对于正史的记载是一个补充,而且很多简牍本身并不珍贵,保存也很差,价值不高。“清华简”与众不同的是,其内容是经史典籍,已经涉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和核心,而且数量庞大,保存极为完好。《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众所周知,中国文明素来重视经学,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都是建立在寥寥几部先秦典籍上的。但自秦朝焚书令后,先秦典籍几乎全部丢失,只有极少数的典籍被偶然保存了下来,被历朝历代的学者看做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对其加以注释和理解,构成了整个中国文化史。清华简正是秦国统一前楚国的典籍,对于中国经典来讲具有无与伦比的珍贵意义在中国经学研究中,一个新字的发现和解释都有可能是重大突破。而先秦最重要、影响中国政治文化两千年的典籍“六经”中,清华简就包括了《诗》、《书》、《礼》、《乐》,这对中国经学史来讲是前所未有的大发现。尤其重要的是《尚书》,清华简中的《尚书》甚至有是前所未见的篇目。专家认为清华简有五大价值,第一,其中的《尚书》是前所未有的重要发现,至关重要;第二,解决了很多中国学术史长期争论不休的重要难题;第三,发现此前从未见过的《诗经》篇目;第四,记载了关于楚国历史和地理的珍贵史料;第五,提供古文字学家和书法家关于楚国文字的大量实物。整体而言,清华简的横空出世一定会极大改变中国古史研究的面貌,其价值之高,难以估量,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值得注意的是,历史文献很少有对曾国的记载,常用随来指代它,如“汉东之国,随为大” 。据猜测,“随”可能为其重要的城市,如国都之类。历史上,这种用都城指代国家的例子也较多。著名历史学家、夏商周断代工程组组长、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在其文章《续论曾国之谜》中首次提出“曾随之谜”,并推论曾国与随国为同一国家,在史学界引起大讨论。曾随是否合一,不同的声音一直存在,史学界却始终没有定论。其中史学界有三大观点被关注得最多:其一,曾随两国地域相同,都在汉水以东,所谓“汉东之国随为大”,两国是否合一;其二,两国族姓是否相同,他们是否同为姬姓;其三,在曾侯乙墓出土的65件编钟中有一镈钟,铭文上说楚王曾经被曾国所救,而史书上却记载“楚王奔随”,随人救楚,这段历史作何解释?

汪旭光,1963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化学系。1963年9月至1971年7月在冶金部情报标准研究所工作,1971年8月至今在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工作,曾任研究组组长、室主任、院总工程师、副院长、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学部常委、副主任、常务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出版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科学》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现兼任中国工程爆破协会理事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爆破器材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非煤矿山组组长、全国安全评价工作委员会主任、公安部爆破专家组组长、公安部消防局专家组顾问。国际岩石爆破破碎委员会委员,FRAGBLAST编辑委员会委员兼亚洲区主编,中日韩炸药与爆破技术委员会主席。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名誉教授或兼职教授。汪旭光院士数十年来一直致力于现代工业炸药与工程爆破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在研究开发半乳甘露聚糖胶——田菁胶的基础上,研制成功高威力的田菁10号浆状炸药并广泛推广;率先在我国研制成功EL系列乳化炸药;通过理论研究,成功地研制出适用于各种不同爆破作业使用的10个系列、38种乳化炸药以及配套工艺及设备。其中乳化炸药、混装车、工程爆破等技术在国内外获得广泛应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

“五政”之举让越国重新崛起清华简第七辑整理报告共包含《子犯子馀》《晋文公入于晋》《赵简子》《越公其事》4篇竹简。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认为,其中分量最重的当属《越公其事》。它共包含75支简,全篇分为11个章节,内容完具,书写整饬。关于吴越之争的历史故事,传世文本多见于《国语·吴语》《国语·越语上》《国语·越语下》。此次新整理出来的《越公其事》同它们一样,都是以叙述故事为主的语类文献,叙述又都是从勾践兵败开始,经过委曲求全,励精图治,最终灭吴。可见,战国时期,勾践灭吴的历史已经故事化,在各地普遍流传。在流传过程中,“卧薪尝胆”这一戏剧性情节被局部放大,而关于吴国重新崛起的具体原因和过程则语焉不详,退为历史的混沌底色。《越公其事》的最大价值恰在于揭示了在“卧薪尝胆”的表象背后,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其实是“五政”。它用第三章起的8章篇幅,详细记载了勾践励精图治的全部过程:先是无为而治,让越国休养生息,以此“安民”;随后,“五政”推行,以此“用民”。“五政”即“好农”,发展经济;“好信”,文化育人;“征人”,征四方之民,增长人口;“好兵”,扩张军力;“饬民”,修命令,明法度,严刑罚。“五政”把民众调教成可供驱使的战争工具,成为越国取胜的资本。《越公其事》言辞缜密、音节响亮,对取胜原因条分缕析,闪耀着理性的政论色彩。“五政”之说,在之后的传世文献中并不陌生,比如东汉政论家荀悦《申鉴》中的“兴农桑以养其生,审好恶以正其俗,宣文教以章其化,立武备以秉其威,明赏罚以统其法,是谓五政”,与《越公其事》中的“五政”相类却并不尽同。两者到底有没有关联?可惜散落在历史星河中的残片还未将它们连缀起来。除了揭秘“五政”,《越公其事》另有一处与《国语·吴语》《国语·越语上》《国语·越语下》截然不同:《越公其事》将夫椒之战中获胜的夫差描写得谦卑之至,仿佛是个失败者,这颠覆了传世文献张贴给夫差的标签。夫差究竟是谦卑还是骄傲?通过“五政”让历史渐趋清晰的《越公其事》,却又在对夫差的描写中让历史扑朔迷离。而历史,恰恰通过对清华简等原始遗珍的释读,越鉴越明。

清华简总数为2388枚(包括残片)。形制多种多样,简的长度最长的有46厘米(相当于战国时的2尺),最短的约10厘米。较长的简都是三道编绳,借以固定编绳的切口及一些编绳遗迹可见。 后在竹简残片又发现有字简100余支。整简1700至1800支。中国林业科学院对清华简无字残片和漆绘木笥残部做了树种鉴定,竹简残片鉴定结果为钢竹, 木笥残部鉴定结果为枫杨。 《尹至》竹简共5支,简长45厘米,三道编。满简书写29至32字。原无篇题,整理者根据篇首“惟尹自夏徂亳,逯至在汤”句试拟。简背有次序编号。文字保存较好。简文记述伊尹自夏至商,向汤陈说夏君虐政,民众疾苦的状况,以及天现异象时民众的意愿趋向。汤和伊尹盟誓,征伐不服,终于灭夏。可与多种传世文献,如《书·汤誓》、古本《竹书纪年》、《史记·殷本纪》等参看。简文叙事及一些语句与《吕氏春秋》的《慎大》篇相似。《尹至》同《尹诰》篇形制、尺寸、字体相同,经整理者观察简背痕迹,并参照《慎大》的叙事次第后,将简文析为两篇。 简文内容是伊尹见汤时的对话,体裁属于今传本《尚书》中的《商书》。篇内伊尹称“尹”,也或称“执”。按清代梁玉绳《古今人表考》云,伊尹系“伊氏,尹字,名挚”,名“挚”见《孙子·用间》、《墨子·尚贤中》及《楚辞·离骚》、《天问》等,这里的“执”是“执”字繁写,就是“挚”。关于夏后(桀)的罪恶,伊尹特别举出“龙(宠)二玉”。按古本《竹书纪年》载:“后桀伐岷山,岷山女于桀二人,曰琬、曰琰。桀受(或作爱)二女,无子,刻其名于苕华之玉,苕是琬,华是琰。”上博简《容成氏》也说桀“不量其力之不足,起师以伐岷山氏,取其两女琬、琰”。所谓“宠二玉”即指宠爱琬、琰而言。 《尹诰》竹简共5支,简长45厘米,三道编。满简书写31至34字。原无篇题,整理者据《礼记》与郭店简、上博简《缁衣》所引确定。简背有次序编号。《尹诰》为《尚书》中的一篇,或称《咸有一德》。据《书·尧典》孔颖达《正义》所述,西汉时曲阜孔壁发现的古文《尚书》即有此篇,称《咸有一德》,《史记·殷本纪》和传世孔传本《尚书》及《尚书序》,也都称《咸有一德》。简文与孔传本《咸有一德》全然不同,东晋梅赜所献的孔传本确如宋以来学者所考,系伪作。 《保训》共简11支,简长28.5厘米,两道编。原无篇题及次序编号。第2简上半残失。简文顶头书写,简尾大都留一字距的空白。每支简22至24字。《保训》的内容是记周文王五十年,周文王对儿子武王讲了两件上古的历史传说,用以要求太子遵行一个思想观念——“中”。第一件史事是关于舜的,讲的是舜怎样求取中道。由于舜出身民间,能够自我省察,不与百姓的愿求违背,他在朝廷内外施政,总是设身处地,从正反两面考虑,将事情做好。第二件史事是关于上甲微的。上甲微是商汤的六世祖,文王讲的是上甲微为其父王亥复仇的故事:商人王亥曾率牛车到有易贸易,有易之君绵臣设下阴谋,将王亥杀害,夺取了牛车。后来王亥之子上甲微与河伯联合,战胜有易,诛杀了绵臣。微由此把“中”传贻子孙,于是汤得天下。 李学勤认为,《保训》是周文王的遗言,“篇文没有记出月份,只有日子的干支:‘戊子,自靧(即頮或沬字,洗脸)。己丑,昧爽……’。这是文王发布遗言的准备仪式,和《尚书·顾命》所记周成王死前的仪式相似,只是简单一些。” 用通行字体写出《保训》篇文:惟王五十年,不豫,王念日之多历,恐坠宝训,戊子,自靧水,己丑,昧[爽]……[王]若曰:“发,朕疾壹甚,恐不汝及训。昔前人传宝,必受之以詷,今朕疾允病,恐弗念终,汝以书受之。钦哉,勿淫!昔舜旧作小人,亲耕于历丘,恐求中,自稽厥志,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远迩,乃易位迩稽,测阴阳之物,咸顺不逆。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身滋备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帝尧嘉之,用受厥绪。呜呼!发,祗之哉!昔微假中于河,以复有易,有易服厥罪,微无害,乃归中于河。微志弗忘,传贻子孙,至于成唐,祗备不懈,用受大命。呜呼!发,敬哉!朕闻兹不旧,命未有所延。今汝祗备毋懈,其有所由矣。不及尔身受大命,敬哉,勿淫! 日不足,惟宿不详。 李学勤说:“从7月15日竹简到校时起,清华就组建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对这批文物进行清理保护。” 清华大学专门成立了以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先生为首的研究团队,组织十余位专家、教授、博士生、博士后进行释读、整理。从一个月一换水的抢救性保护,到恒温、恒湿、无菌处理;从在不脱水情况下进行彩色摄影,到对残章断简进行分门别类、编连解释等工作。最终,整理出60余篇文献。李学勤称:“我们计划每年出版一辑,总共十五辑。不过,每一辑内容没有总策划,得由实际的整理情况来决定。”第二阶段整理工作已经启动。出于保护目的,竹简不会大规模对外展示。为准确地表现竹简的原貌状况,在竹简不脱水的情况下进行拍照。2009年1月12日,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摄影专家拍摄完毕。2009年3月至5月,对全部有字简进行通读。研究人员在通读时,借助投影仪将竹简的数码照片放大,一枚枚地依次试读。 2010年12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下简称“清华简壹”)出版。计划出版十五辑整理报告。“清华简壹”共包括《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金縢》、《皇门》、《祭公》和《楚居》共九篇文献,以及《字形表》和《竹简信息表》。参加“清华简(壹)”编纂工作的有李均明、李守奎、李学勤、刘国忠、沈建华、赵桂芳、赵平安,以及陈颖飞、贾连翔、马楠、孙飞燕。廖名春和彭林参与过部分讨论。各篇考释工作的负责人分别为:《尹至》,李学勤;《尹诰》,李学勤;《程寤》刘国忠;《保训》,李守奎;《耆夜》,赵平安;《金縢》,刘国忠;《皇门》,李均明;《祭公》,沈建华;《楚居》,李守奎。《字形表》由沈建华负责。全部文稿经集体与个别讨论并反复修改后,由李学勤定稿。图版的摄影为李亮、郑林庆和刘祺。全书按照整理报告规范要求编辑印刷,刊印有竹简正反面原色、原尺寸的照片以及放大两倍的文字照片,以及释文、注释和文字等。

第一,爱惜民力,与民休息第二,腐化吴国内部,怂恿吴国进行争霸战争第三,在范蠡的帮助下训练军队

给吴国进贡不能发芽的种子,鼓励生育等等

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是谁

安徽大学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简称安大。安徽大学时国家双一流的建设院校,211工程重点高校,是包括理学、工学、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与学、艺术学等是几个学科门类的安徽省重点大学!安徽大学成立于1928年,在1958年合并合肥大学、安徽大学物理系,同年九月毛主席为学校亲笔书写安徽大学四个字。著名学者姚永朴、刘文典、王星拱、程演生、陶因、陈望道、丁绪贤、郁达夫、周予同、吕思勉、章益、周建人等均曾在安徽大学执教或主持校政。 那么办学历史这么悠久的安徽大学走出过哪些名人呢?其实从安徽大学走出来的名人可不少,小编为你介绍介绍吧。追溯到最早的有上上个世纪就出生的刘文典,刘文典生育1889年于1958年去世,原名文聪,字叔雅。安徽合肥人,祖上是安徽怀宁的。刘文典是近现代杰出的文学历史大家,校勘学与研究庄子的著名大家。担任过北京大学的教授,安徽大学校长和清华大学国文系系主任。他一生都在研究古籍校勘和古代文学,并把研究成果授予自己的学生,他所教学的课程包括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直到近现代,外至希腊、印度、德国、日本,可谓是包罗万象。在校勘学方面、版本目录学以及唐代文化史研究尤为擅长。代表著作有《海南鸿烈集解》、《庄子补正》、《三余札记》等等。 黄德宽也是从安徽大学的走出来的,1954年黄德宽出生于安徽广德县,前前后后在安徽大学、南京大学以及吉林大学深造,获得文学学士、硕士以及古文学波什学位,在安徽大学语言文学专业当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在十二届全国政协会议上担任政协委员,中共安徽省第7届委员会委员,第8届委员会委员,曾经还担任过安徽大学的校长、党委书记、省文史研究管的馆长。于2018年初出任清华大学出图文献研究和白虎中心的副主任。还在央视文化综艺节目《开讲啦》中担任嘉宾。小编除了上面两位还有一位想要跟大家介绍的就是周群,周群73年出生于合肥,毕业于安徽大学。是中国电视节目著名主持人,1995年开始在《今晚我们相会》这一安徽卫视节目中担任主持人,四年后继续主持安徽卫视著名综艺《超级大赢家》,2002年成为安徽青联委员,次年又被授予安徽省十大杰出青年的称号,并且被安徽省妇联邀请为春蕾计划的爱心大使,该年又担任安徽省新闻直播《第一时间》栏目中的主播音员。2006年被安徽省推荐担任央视春晚主持人之一,2008年北京奥运会顺利举行,周群被国家征召进中国奥运报道主持人的国家队,在中央2台演播室做总主持,之后还出书《裙角轻扬》。其实从安徽大学走出的名人远不止这些,但是小编也只能为大家介绍三位小编比较熟悉的人物,还有丁大均、六六、汪静、陈基华、汪家驷等等众多杰出名人,下次有机会小编在为大家一一介绍。

汪旭光,1963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化学系。1963年9月至1971年7月在冶金部情报标准研究所工作,1971年8月至今在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工作,曾任研究组组长、室主任、院总工程师、副院长、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学部常委、副主任、常务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出版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科学》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现兼任中国工程爆破协会理事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爆破器材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非煤矿山组组长、全国安全评价工作委员会主任、公安部爆破专家组组长、公安部消防局专家组顾问。国际岩石爆破破碎委员会委员,FRAGBLAST编辑委员会委员兼亚洲区主编,中日韩炸药与爆破技术委员会主席。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名誉教授或兼职教授。汪旭光院士数十年来一直致力于现代工业炸药与工程爆破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在研究开发半乳甘露聚糖胶——田菁胶的基础上,研制成功高威力的田菁10号浆状炸药并广泛推广;率先在我国研制成功EL系列乳化炸药;通过理论研究,成功地研制出适用于各种不同爆破作业使用的10个系列、38种乳化炸药以及配套工艺及设备。其中乳化炸药、混装车、工程爆破等技术在国内外获得广泛应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为一名安大学子,我了解到的从安徽大学走出的名人有很多。在此,我列举两个名人。一、黄德宽要说安徽大学曾出过的鼎鼎有名的人物,前安徽大学校长黄德宽绝对算其中一个。黄德宽,1954年出生于安徽广德县,先后于安徽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获得文学学士、硕士和历史学(古文字学)博士学位,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安徽省第七、第八届委员会委员,曾任安徽大学校长、党委书记 、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长。他主要从事中国文字学、古文字学教学和研究工作,独著和合撰有《汉语文字学史》、《汉字阐释与文化传统》、《古汉字形声结构论》等论著。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九五"重点项目《商周秦汉汉字发展谱系研究》等多项。兼任国家社科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古文字研究会法人代表,中国文字学会会长,安徽省社科联副主席等职。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1998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二、李世雄李世雄教授在我校同样享有很高的声誉,是我校师生最为尊敬的老师之一。李世雄教授是著名数学家,曾任中国数学学会第四届、第五届理事,因病于2006年11月2日逝世,享年77岁。他是浙江省宁波市人,1958年8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同年来安徽大学数学系执教,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于1986年4月被评为教授。1983年至1997年任安徽省第五、六、七届常务委员,2000年退休。李世雄教授的一生,是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的一生,是为安徽大学教学、科研奋斗的一生,是兢兢业业严谨治学的一生,他真正做到了“学高人为范,品端人敬之”。他培养的众多学生在各自的岗位上已成为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教授。他是李群、调和分析、小波分析、辛几何及数学应用方面的专家。李世雄教授于1953年左肺全部切除,1969年胃又切除四分之三。他是凭着一颗对党的教育事业的赤忱之心、淡泊名利的崇高精神、坚韧不拔的顽强毅力和对安徽大学的无私奉献,为我校的教学、科研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以实际行动为我校的教职员工树立了热爱安大、爱岗敬业的光辉榜样。为纪念李世雄教授,弘扬他“爱教育、爱科学、爱学生、轻名利、重奉献”的高尚师德和奉献精神,安徽大学建立了师德师风教育基地——李世雄教授纪念馆,内设有“生平简介”、“求学时光”、“情系安大”、 “亲情友情”、“师生情深”、 “师德永传”等版块,充分展示了他致力于教育、科学事业的一生。

第一,爱惜民力,与民休息第二,腐化吴国内部,怂恿吴国进行争霸战争第三,在范蠡的帮助下训练军队

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是谁主管

一、六六,本名张辛,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新加坡籍华裔作家、编剧,毕业于安徽大学国际贸易系。二、汪旭光,男,安徽枞阳人,中共党员。1963年毕业于安徽大学高分子化工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炸药与爆破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圣彼得堡工程科学院院士,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获中央企业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三、葛长伟,男,汉族,1965年7月出生,安徽淮北人,198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7月参加工作,大学学历,文学学士。09--07,安徽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四、顾佑明(曾用名顾又铭),1983年8月13日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中国内地男演员、模特、健身教练、运动员,毕业于安徽大学。五、许刚,男,汉族,1964年9月出生,安徽泗县人,1984年7月参加工作,198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职研究生学历,一级警监警衔。曾任安徽省公安厅党委副书记(正厅级)、常务副厅长。毕业于安徽大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六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汪旭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葛长伟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顾佑明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许刚

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是由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与全国高校古委会共建的单位,重组后的本中心成员也主要这两个单位人员构成。现中心主任为安平秋教授,副主任为裘锡圭教授与孙钦善教授,下设古文字与出土文献研究、古文献学研究、传世文献整理研究与海外汉学研究四个研究室。首次进入本中心的专职人员共有18人,其中安平秋、裘锡圭、孙钦善为学术带头人。同时,在校内外聘任了8位兼职研究人员。中心现有人员年龄结构基本合理,已经形成学术梯队,老、中、青结合,目前仍在加强学术梯队的建设,以保持在全国的领先优势。在日常工作中,本中心采取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安徽大学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简称安大。安徽大学时国家双一流的建设院校,211工程重点高校,是包括理学、工学、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与学、艺术学等是几个学科门类的安徽省重点大学!安徽大学成立于1928年,在1958年合并合肥大学、安徽大学物理系,同年九月毛主席为学校亲笔书写安徽大学四个字。著名学者姚永朴、刘文典、王星拱、程演生、陶因、陈望道、丁绪贤、郁达夫、周予同、吕思勉、章益、周建人等均曾在安徽大学执教或主持校政。 那么办学历史这么悠久的安徽大学走出过哪些名人呢?其实从安徽大学走出来的名人可不少,小编为你介绍介绍吧。追溯到最早的有上上个世纪就出生的刘文典,刘文典生育1889年于1958年去世,原名文聪,字叔雅。安徽合肥人,祖上是安徽怀宁的。刘文典是近现代杰出的文学历史大家,校勘学与研究庄子的著名大家。担任过北京大学的教授,安徽大学校长和清华大学国文系系主任。他一生都在研究古籍校勘和古代文学,并把研究成果授予自己的学生,他所教学的课程包括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直到近现代,外至希腊、印度、德国、日本,可谓是包罗万象。在校勘学方面、版本目录学以及唐代文化史研究尤为擅长。代表著作有《海南鸿烈集解》、《庄子补正》、《三余札记》等等。 黄德宽也是从安徽大学的走出来的,1954年黄德宽出生于安徽广德县,前前后后在安徽大学、南京大学以及吉林大学深造,获得文学学士、硕士以及古文学波什学位,在安徽大学语言文学专业当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在十二届全国政协会议上担任政协委员,中共安徽省第7届委员会委员,第8届委员会委员,曾经还担任过安徽大学的校长、党委书记、省文史研究管的馆长。于2018年初出任清华大学出图文献研究和白虎中心的副主任。还在央视文化综艺节目《开讲啦》中担任嘉宾。小编除了上面两位还有一位想要跟大家介绍的就是周群,周群73年出生于合肥,毕业于安徽大学。是中国电视节目著名主持人,1995年开始在《今晚我们相会》这一安徽卫视节目中担任主持人,四年后继续主持安徽卫视著名综艺《超级大赢家》,2002年成为安徽青联委员,次年又被授予安徽省十大杰出青年的称号,并且被安徽省妇联邀请为春蕾计划的爱心大使,该年又担任安徽省新闻直播《第一时间》栏目中的主播音员。2006年被安徽省推荐担任央视春晚主持人之一,2008年北京奥运会顺利举行,周群被国家征召进中国奥运报道主持人的国家队,在中央2台演播室做总主持,之后还出书《裙角轻扬》。其实从安徽大学走出的名人远不止这些,但是小编也只能为大家介绍三位小编比较熟悉的人物,还有丁大均、六六、汪静、陈基华、汪家驷等等众多杰出名人,下次有机会小编在为大家一一介绍。

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是谁啊

勾践夫妻与百姓同甘共苦,激励了全国上下齐心努力,奋发图强,早日灭吴雪耻。采用大臣建议,贿赂吴王,麻痹对方;收购吴国粮食,使之粮库空虚;赠送木料,耗费吴国人力物力兴建宫殿;散布谣言,离间吴国君臣,施用美人计,消磨夫差精力,使其不问政事,杀害伍子胥。

给吴国进贡不能发芽的种子,鼓励生育等等

最近这十年来,中国史学界、古文字学界乃至经学界中最广受关注、影响最大、也最重要莫过于“清华简”了。大名鼎鼎的“清华简”,一经问世便受到了各个领域专家学者的一致关注和惊叹,相关研究已经成为最显赫的学问。那么这清华简究竟是何方宝贝呢?“清华简”是“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的简称。2008年7月15日,清华大学校友向母校捐赠了一批战国竹简,受到校方高度重视。清华大学立即组建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由李学勤先生出任主任并组织专家进行了清理、保护和拍照。10月14日,校方又邀考古学、古文字学方面的名家权威对这批竹简进行了观察鉴定。专家认为这批战国竹简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前所罕见的重大发现,必将受到国内外学者重视,对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等许多学科将会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清华简根据专家研究和碳14的测定,这批竹简包括整支和残片共有2388枚,是战国中晚期文物(公元前300年上下),主要内容为经史类典籍,而且其中的大多数从未见于史书,是前所未见的珍贵史料,文献价值极高。根据研究还原,清华简原来应该在1700支以上,绝大多数竹简上都有文字,一般都比较精美整齐,保存良好,清晰可辨。少数竹简上还绘有图形,颜色相当鲜明。清华简其实建国后中国各地出土了大量的简牍文书,其中不乏量极大的里耶秦简和走马楼三国吴简等,但是这些大批简牍的性质主要是公文、档案,对于正史的记载是一个补充,而且很多简牍本身并不珍贵,保存也很差,价值不高。“清华简”与众不同的是,其内容是经史典籍,已经涉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和核心,而且数量庞大,保存极为完好。《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众所周知,中国文明素来重视经学,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都是建立在寥寥几部先秦典籍上的。但自秦朝焚书令后,先秦典籍几乎全部丢失,只有极少数的典籍被偶然保存了下来,被历朝历代的学者看做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对其加以注释和理解,构成了整个中国文化史。清华简正是秦国统一前楚国的典籍,对于中国经典来讲具有无与伦比的珍贵意义在中国经学研究中,一个新字的发现和解释都有可能是重大突破。而先秦最重要、影响中国政治文化两千年的典籍“六经”中,清华简就包括了《诗》、《书》、《礼》、《乐》,这对中国经学史来讲是前所未有的大发现。尤其重要的是《尚书》,清华简中的《尚书》甚至有是前所未见的篇目。专家认为清华简有五大价值,第一,其中的《尚书》是前所未有的重要发现,至关重要;第二,解决了很多中国学术史长期争论不休的重要难题;第三,发现此前从未见过的《诗经》篇目;第四,记载了关于楚国历史和地理的珍贵史料;第五,提供古文字学家和书法家关于楚国文字的大量实物。整体而言,清华简的横空出世一定会极大改变中国古史研究的面貌,其价值之高,难以估量,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 索引序列
  •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是谁
  •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
  • 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是谁
  • 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是谁主管
  • 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是谁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