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刑事法杂志2020年第6期

中国刑事法杂志2020年第6期

发布时间:

中国刑事法杂志2020年第6期

柏浪涛是张明楷老师的学生。柏浪涛老师是张明楷老师的弟子,他对于法考辅导的思想就完全承继了张明楷老师,讲课时也常常提及“我们张明楷老师……”。法考界封神的老师对于张老师是十分敬仰和尊敬的。主要论文“破坏生产经营罪问题辨析”,《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年第3期。本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收录。“三阶层犯罪论体系下受胁迫行为的体系性分析”,《政治与法律》,2011年第2期。“构成要件符合性与客观处罚条件的判断”,《法学研究》,2012年第6期“打击错误与故意归责的实现”,《中外法学》,2015年第4期。“结果的推迟发生与既遂结论的质疑”,《法学家》,2016年第1期。本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收录。“中国大陆性刑法立法综览与问题评析”,台湾《月旦刑事法评论》,2016年第3期。“狭义的因果错误与故意归责的实现”,《法学》,2016年第3期。“对象错误与打击错误的实质区分——在隔离犯中展开”,《法学评论》,2016年第4期。“加重构成与量刑规则的实质区分——兼与张明楷教授商榷”,《法律科学》,2016年第6期。“论罪中的‘处分意识’”,《东方法学》,2017年第2期。此外,在《人民日报》、《法制日报》发表多篇文章。

一、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刑法学,专业基础课,4学时/周,3届,310人;刑事诉讼法学,专业基础课,4学时/周,2届,310人;犯罪学,专业基础课,2学时/周,2届,480人;经济刑法学,专业基础课,2学时/周,1届,90人。二、近五年承担的实践性教学或指导研究生人数模拟法庭教学,5届,210人;毕业论文,4届,43人;学生实习,4届,45人。 研究生,8人。三、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主要著作及学术论文《共犯与身份》,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独著。《非法拘禁罪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独著。“职业禁止”中的“刑罚”的理解,《检察日报》2015年9月7日版,独撰。多元文化社会中文化冲突型违法性认识错误及其处理。《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第一作者。诊所式法律教育课程(缩写),《法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课程教学改革》,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一作者。犯罪学课程教学改革(缩写),《法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课程教学改革》,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年,独撰。刑法身份的功能建构—以共犯与身份问题为中心,《贵州职业警官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独撰。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均衡原则与法条竞合之特别关系,《中国刑事法杂志》,2013年第2期,第一作者。自杀关联行为的刑法应对,《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独撰。刑法法条竞合之特别关系的法律适用,《政治与法律》2012年第3期,独撰。共犯与积极身份之逆向命题的规范分析,《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年第3期,独撰。非法拘禁罪之共犯与身份问题探究,《武警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独撰。非法拘禁罪之结果加重犯的规范化诠释,《贵州职业警官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独撰。共犯之处罚根据的理论与实践,《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独撰。比较法视野下的共犯与消极身份,《政治与法律》2010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独撰。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中的共犯与消极身份,《刑法论丛》,法律出版社2010年,独撰。比较法视野下的法条竞合,《刑事法探究(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独撰。法条竞合的本质、定位与功能,《兰州学刊》2009年第6期,独撰;论非法拘禁罪的犯罪对象,《天津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独撰。刑法学中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承继或废弃,《中国刑事法杂志》2009年第2期,独撰。比较法视野下的法条竞合 ,《刑事法探究3》,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独撰。成都市街面犯罪调查报告,《青少年犯罪问题》2008年第2期,独撰。虚报注册资本罪立法论中的基本问题,《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独撰。在法学教育中实践互动式教学法,《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反思与实践》,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独撰。四、主要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犯罪学》,四川师范大学校级精品资源分享课,2013-,主持。《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责任追究机制》,四川省交警总队委托项目,2013-,主持。《民间融资的刑法规制》,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2012-,主持。《走出法条竞合的迷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2012-,主持。《中国刑法语境下法条竞合论的构建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2-,主研。《定罪视野下犯罪成立要件确定机制研究》,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7-,主研。《成都市街面犯罪调查》,成都市十一五规划课题,2007-2008,主持;《刑事法学阶梯式一体化第二课堂新探索》,四川师范大学校级教改课题,2007-2008,主持。《黑社会组织犯罪的社会抗制》四川师范大学校级课题,2005-2009,主持;《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公司犯罪及其控制对策》,四川省犯罪防控研究中心课题,2004-2007,主研。五、获得的主要荣誉/表彰/奖励2015年:获司法部“嘉奖“。2014年:入选“双千计划”, 教育部、中央政法委。2014年:《共犯与身份》,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四川省教育厅。2014年:《西部基层职业技能型法律人才1234培养模式》,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三等奖,四川省人民政府。2013年:《犯罪学》,教育部多媒体课件大赛优秀奖,教育部。2012年:《西部基层职业技能型卓越法律人才1234培养模式》,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首届成都市高校法学院模拟法庭巡回赛”最佳指导老师奖,成都市高校法学院联合。2005年:优秀课堂教学奖,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在法学教育中实践互动式教学法》,优秀教改论文,四川师范大学。

《中国刑事法杂志》2020年第5期

(一)主持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科学化司法证明中的逻辑与经验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地重大项目,《司法体制改革与刑事诉讼的再改造》主持国家2011计划创新项目,《传媒对司法的影响力研究》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特别资助项目,第2期,《庭审中的事实认定》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面上资助项目,第44期,《影像中的正义呈现》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后期资助,一般项目,《转型乡村的纠纷解决》主持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青年项目,《首都司法的群众路线之路:马锡五矛盾化解法的创新实践》主持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课题,青年项目,《基层司法调解的社会支持体系与区域优化机制研究》主持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北京市纠纷化解机制的探索》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自设项目,《新刑诉法与两个证据规定的社会影响》主持北京市社科联青年社科人才资助项目,《北京市乡镇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研究》主持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保加利亚刑事诉讼法典》主持中国政法大学青年学术创新团队项目,《中国乡村的社会治理》主持中国政法大学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刑事诉讼法学课程》主持横向合作项目《乡土社会的法治状况》主持横向合作项目《司法与传媒的关系》(二)参与北京市教委产学研共建项目,《量刑规范化改革》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重大项目《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重点项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研究》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重点项目《新刑事诉讼法的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重大项目《人民监督员制度》中国法学会部级课题,重点项目《两岸刑事诉讼制度比较研究》中国法学会部级课题,重点项目《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重点项目《现代司法理念研究》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课题,重点项目《司法鉴定管理模式研究》 《中国法学》(CSSCI):《国家治理中的司法策略:以转型乡村为背景》,2012年第1期。《法学研究》(CSSCI):《司法证明模糊论》,2007年第5期。《中外法学》(CSSCI)2011年第2期,《乡土社会纠纷解决的路径选择与正义表达》《现代法学》(CSSCI)2013年第1期,《流动中的乡村纠纷》《政法论坛》(CSSCI)2010年第5期,《传媒与司法的偏差》《政法论坛》(CSSCI)2012年第2期,《中国民事执行的当下境遇》《法制与社会发展》(CSSCI)2010年第1期,《乡土正义与双重利益》《环球法律评论》(CSSCI)2010年第3期,《当代英美证据法学思潮》《政治与法律》(CSSCI)2013年第9期,《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之正本清源》《法学论坛》(CSSCI)2006年第3期,《论证明的协调性》《法学论坛》(CSSCI)2003年第3期,《民事诉讼基本原则系统论》《当代法学》(CSSCI)2007年第3期,《论事实解释》(第一作者)《中国刑事法杂志》(CSSCI)2010年第3期,《裁判者的内心世界》《广东社会科学》 (CSSCI)2013年第6期,《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制度反思》《河南社会科学》(CSSCI)2013年第9期,《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困境与方式》《青海社会科学》(CSSCI)2013年第8期,《底层社会的纠纷及其解决》《河南社会科学》(CSSCI)2013年第3期,《中国司法的当下语境与制度回应》《山东社会科学》(CSSCI)2010年第3期,《申诉还是上访:司法内外的策略选择》《云南社会科学》(CSSCI)2015年第2期,《司法改革的困境及其化解》《内蒙古社会科学》(CSSCI)2013年第2期,《转型乡村中的社会治理与纠纷解决》《社会科学辑刊》(CSSCI)2010年第2期,《村落纠纷中的正义呈现》《社会科学战线》(CSSCI)2011年第3期,《现代社会的权力规训》《学术探索》(CSSCI)2010年第1期,《纠纷解决中的乡土逻辑与法治偏差》《探索与争鸣》(CSSCI)2012年第11期,《中国刑事司法中的被害人抗争》《学习与探索》(CSSCI)2012年第12期,《转型社会中乡村纠纷的变迁》《思想战线》(CSSCI)2013年第6期,《法律背后的秩序》《华中科技大学学报》(CSSCI)2011年第1期,《底层社会、纠纷应对与能动司法》《南京农业大学学报》(CSSCI)2011年第1期,《刑事司法程序是如何展开的》《西北师大学报》(CSSCI)2013年第2期,《中国乡村的纠纷图景及其调解困境》《电影艺术》(CSSCI)2008年第6期,《后现代角色观》 (一)专著《超越事实——多重视角的后现代证据哲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7月《正义的位移》,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3月《司法证明的逻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二)合著与参著《中国司法制度基础理论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3年11月《现代司法理念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情境中的角色互动》,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年12月《证据法》,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3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最新解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新民事诉讼法条文精释》,人民法院出版社2012年9月《民事诉讼法新制度讲义》,人民法院出版社2012年9月《外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报告2011》,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2月《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专家意见稿)》,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8月《中国诉讼法治发展报告(2014)》,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年7月《中国诉讼法治发展报告(2012-2013)》,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年6月

刑事法学期刊2020年第11期

1.《法治的脸谱》,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2.《法治的声音》,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3.《主观违法要素理论——以目的犯为中心的展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4.《犯罪构成理论:比较研究与路径选择》, 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1.《刑法总论》,【日】山口厚著,(独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2.《从新判例看刑法》【日】山口厚著,(与刘隽合译,第一译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 1.无情的法律与理性的诠释——许霆案的深层解读(第二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2.和谐社会语境下刑法机制的协调(副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版。3.金融犯罪的全球考察(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4.犯罪与行政违法行为的界限及惩罚机制的协调(副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刑法分论》(谢望原、赫兴旺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版,2011年第2版。2.《刑法总论精释》(陈兴良主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年第1版,2011年第2版。 (一)犯罪论体系序列 犯罪概念的分层含义与阶层犯罪论体系的再宣扬——以“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规范理解为切入, 《法学评论》2015年第2期;   重构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宣言与自省,《中外法学》2010年第1期; 犯罪构成理论体系改造研究的现场叙事——兼对一种改良论主张的若干评论,《法律科学》2009年第2期(转载于《报刊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09年第4期); 重构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基本依托和意义所在,《法学评论》2008年第6期; 期待可能性的体系地位,《金陵法律评论》2008年春季号; 违法性理论的应然位置,《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转载于《报刊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07年第11期); 关于德日犯罪论体系的若干辩驳,《云南法学》2008年第3期;(收入于改之、周长军教授主编:《刑法与道德的视界交融——西原春夫刑法理论研讨》,中国人民公安 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重构我国犯罪构成体系的目标定位——二阶层、三阶层还是四阶层?载冯军主编:《比较刑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重构我国犯罪构成理论所面临的基本课题,载梁根林主编:《犯罪论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 刑事领域的违法性冲突及其救济——以社会危害性理论的检讨和反思切入,与梁根林教授合著,载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10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二)刑法基础理论序列 刑法规范的供给不足及其应对,《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刑罚积极主义立场下的刑法适用解释,《中国法学》2013年第4期; 论刑法用语德明确性与概括性,《法律科学》2013年第2期; 行为犯概念否定论,《政法论坛》2013年第6期; 应否允许抽象危险犯反证问题研究,《法商研究》2013年第6期; 善待罪刑法定——以我国刑法第3条的检讨和反思切入,《法学评论》,2005年第3期(报刊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05年第8期转载); 论刑法适用中的隐性不平等——以刘海洋事件为视角的考察,《法律科学》,2004年第2期(报刊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04年第5期转载); 刑事一体化:梳理、评价与展望——一种学术史意义上的现场叙事,载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14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三)主观违法要素与目的犯研究序列 非法定目的犯的甄别与定位——以伪造货币罪为中心,《法学评论》2007年第1期(报刊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07年第4期转载) 论金融罪的非法占有目的,《法学杂志》,2008年第4期;   论中国刑法中的典型的法定目的犯,《法学杂志》,2006年第1期; 论目的确定的推定化,《当代法学》,2008年第2期(报刊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08年第6期转载) 论主观违法要素的地位与范围,《刑事法评论》第17卷,2006年3月版; 论主观违法要素理论的诞生与发展,《刑事法探究》第一卷,2007年5月版。(四)财产犯一般理论序列 论刑法介入财产权保护时的考量要点,《中国法学》2011年第6期; 论刑法对财产权保护中的均衡性原则,《法学》2011年第5期;(五)刑法适用具体问题研究序列 论抢劫罪与强拿硬要型寻衅滋事罪之间的关系——以孙某寻衅滋事案为切入点,《法学》2015年第2期; “情节较轻”的认定应不考虑法定从宽情节——以防卫过当故意杀人行为的量刑为切入,《法学杂志》2014年第10期; 累犯情节前置论,《法学》2014年第7期; 死刑案件裁量过程中的司法软骨病及其祛除,《法学》2013年第10期; 恶意散布他人捏造事实行为之法律定性,《法学》2013年第6期(报刊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12年第11期转载); 绑架罪既遂标准的重新论证,《法学评论》2012年第1期; 论绑架罪的修正构成的理解与适用——兼评修正案对绑架罪的修改,《法学家》2009年第3期(报刊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09年第11期转载); “躲猫猫事件”发生的根源在于制度性缺陷,《法学》2009年第4期; 利用ATM故障恶意取款案法律性质辨析,《法学》2008年第2期;   许霆案背后的几点反思,《法制日报》理论版,2008年1月20日。 拐卖幼女并奸淫行为之定罪量刑,《法学》2007年第10期; “奸淫被拐卖的妇女”应如何理解,《法制日报》理论版,2007年9月9日。 论军警人员抢劫行为之法定刑适用,《法学杂志》,2007年第4期(报刊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07年第10期转载) 持假枪抢劫该如何定性,《法制日报》理论版,2009年4月8日。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绑架致使被绑架人死亡之法律适用,,《人民检察》,2007年第9期; 典型案例的标本价值,《人民检察》,2008年第7期; 求仁而得仁,何怨?《人民检察》,2007年第15期; 婚内强奸犯罪化应该缓行,《刑事法判解》第4卷,2001年版; 死刑犯的生育权,《刑事法判解》第5卷,2002年版。 超越与缺憾——苏力“一个不公正的司法解释总置评”,《刑事法评论》,第13卷,2003年版。(六)其他在《南方周末》、《法制日报》、《检察日报》、《时代潮》等报纸、杂志上发表法学随笔20余篇;在《北京商学院学报》、《现代财经》、《财会月刊》等杂志上发表经济类论文5篇(2000年以前) 。

近五年主要成果: (一)独著1.《冲突、协调与秩序——罪犯非正式群体与监狱行刑研究》,群众出版社 42.《罪犯心理矫治导论》,群众出版社,《刑事司法前沿问题——恢复性司法研究》,群众出版社,8(二)合著1.《中国监狱发展战略研究》,法律出版社 122.《罪犯心理学》,金城出版社,73.《刑事司法心理研究》,群众出版社,7(三)编译《亚太地区当代矫正制度纵览》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7(四)主编《刑事一体化丛书》,群众出版社,正在陆续出版之中 1.“关于中国劳动教养制度的思考”,《南京大学法学评论》秋季号,2002年12月2.“监狱行刑理论构建”,《求索》2003年第2期3.“复合正义与刑事调解”,《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3第3期4.“论行刑社会化”,《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5.“复和正义与监狱行刑”,《南京大学法学评论》2003年秋季6.“犯罪心理结构的混沌学研究”,《法制时代》(理论版)2003年第4期7.“社会转型期人的社会化缺陷与犯罪”,《法制时代》(理论版)2003年第3期8.“从私力救济到公力救济——刑事诉讼中的权力与权利关系分析”,《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9.“关于完善我国刑事执行立法的思考”, 《刑事法学》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地处农村的监狱安全防范战略思考”, 《中国监狱学刊》, 211.“试论矫正社会工作”, 《犯罪与改造研究》,912.“论我国监狱生产的实践过渡”, 《中国监狱学刊》,113.“ 监狱惩罚性权力运用之特征分析”,《中国监狱学刊》,614.“论监狱报偿性权力资源的分配”,《犯罪与改造研究》,1215.“刑罚执行效率论—兼谈我国的行刑改革”,《犯罪与改造研究》,516.“罪犯非正式群体内部互动的基本形式和过程”,《中国监狱学刊》,3。17.“论监狱行刑权力资源的分配”,北大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2002年10卷18.“论罪犯的需要”, 《法治论丛》, 2001 119.“罪犯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20.“依法治监若干问题思考”,《上海警苑》,521.“论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组织和实施”,《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322.“罪犯心理矫治若干疑难问题探析”,《中国监狱》,423.“刑事司法的重要课题:刑事一体化和恢复性司法”,《法制日报》理论专刊524.“刑事司法改革理论再探——刑事一体化暨恢复性司法国际研讨会理论综述”,《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春季号。“罪犯心理矫治评估”,《犯罪与改造研究》2004年第11期。26.“让罪犯从‘中间监狱’回归”,《扬子晚报》2004年11月4日第一版。“‘劳教’制度为何要变革”,《扬子晚报》2005年3月31日A版。28.“社区矫正若干问题思考”,《犯罪与改造研究》2005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05年第8期全文转载29.“论中国监狱制度的继承与创新”,《中国监狱学刊》,2005年第3期。30.“社会转型期的未成年人犯罪及其防控”,《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罪犯心理矫治的人性解析”,《法制日报》2005年6月27日第三版。“关于社区矫正的思考”,北大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16卷,2005年。“扬长避短 兼收并蓄——刑事司法改革国际会议学术总结”,《犯罪与改造研究》2005年第11期。

中国刑事警察杂志2020第四期

中国警察类院校就数它和人民公安大学牛了!属于那种,只要毕业就不愁工作的。而且大多毕业生进省厅,沿海公安部门的,牛逼的进更高一级的,混的再不济的也好歹能进自己老家市里的。虽说不是绝对,但大致都是这样的。经侦和刑侦很热!其他痕检什么的但是,你要明白,这种院校,呵呵,那个,那个,你的明白?学校不大,人数不多,而且,里面的学生个个非富即贵,甚至光有钱是不行的,更要靠关系,里面的学生不少都有亲戚在警界或在警界有关系,比如300是线,他考301,你考401,你关系没他强,照样是他上你下,挑个理由就可以把你踢掉。里面的学生牛的不得了,时不时还和外面的人打打架你再多向身边的人多打听打听求证求证吧祝你好运~

女生考狱警的比较多,但是狱警会很累的

很好

央广网成都12月17日消息(记者刘涛)记者从成都市公安局获悉,12月10日,成都市公安局成华区分局民警彭志刚为即将深入一线参与疫情流调工作的同事统计发放防疫物资后,突发心脏骤停晕倒在地,经送医院全力抢救无效于当日牺牲。彭志刚,男,1966年1月15日出生,汉族,中共党员,四川成都人,大学文化,1982年10月入伍,2003年10月从四川省天全县人武部转业至成都市公安局成华区分局参加公安工作,先后在成华分局保和派出所、刑警大队工作,生前任成都市公安局成华区分局刑警大队情报信息中队一级警长,一级警督警衔。

中国银行业杂志2020年第6期

《中国银行业理财业务发展报告2020》百度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链接: 提取码:ogtq简介:《报告》从总体发展、业务治理、业务转型创新、履行社会责任、相关监管政策、问题与改进六个部分,系统梳理总结了2019年中国银行业理财业务转型发展所取得的成效,深刻剖析了业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并对未来理财业务的改进轨迹和提升方向进行了探索。

如下:

中国银行业杂志_百度百科

  • 索引序列
  • 中国刑事法杂志2020年第6期
  • 《中国刑事法杂志》2020年第5期
  • 刑事法学期刊2020年第11期
  • 中国刑事警察杂志2020第四期
  • 中国银行业杂志2020年第6期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