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教育经济学相关论文摘要

教育经济学相关论文摘要

发布时间:

教育经济学相关论文摘要

需要这个?

斯特鲁米林1924年发表的专门论文《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世界上第一篇教育经济学论文。这篇论文是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初步形成的标志。

我写不出

1 关于教育经济学学科性质的思考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田汉族 内容摘要:学科性质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对教育经济学的学科性质认识并不明确,教育经济学发展存在科学化的取向。由于科学标准的变化和经济学发展的人文转向,教育经济学存在发展的困境;教育经济学是一门人文科学,它具有人学性质、道德品性和文化品性;作为科学与人文统一的教育经济学,应以教育服务研究的逻辑起点,以教育服务的生产、交换、消费为研究对象,理论与实践研究并重,多元方法融合。 关键词:教育经济学 学科性质 科学化 人文 任何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性质和研究对象,是别于其他学科的标志之一。教育经济学是一门什么学科?如何确定教育经济学的学科属性呢?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属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还是自然科学?还是几者兼而有之?在20多年的教育经济学学科建设中,对教育经济学的学科属性认识见人见智。教育经济学性质的不确定,已经严重影响到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内容结构及其未来发展。教育经济学迫切需要对其学科性质进行反思。 一、作为“科学”的教育经济学发展困境 不论哪一本教育经济学著作,都坦承教育经济学是一门具有独立研究对象的科学。但作为科学的性质是什么,多数学者们没有直接回答。在教育经济学学科建设中,实践上存在以经济学为模板,以理性范式为主导、以数学方法为主的科学化趋向。然而,这种科学化趋向使教育经济学陷入了发展的困境。 (一)科学标准演化与教育经济学“科学”误区 我们认为,目前我国教育经济学的一些研究却存在科学化的倾向:计量经济学取向,偏重数学化、模型化方法,强调实证分析及其研究结论的因果解释等。调查表明,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呈现以量化为主的趋势1,近年来的教育经济学专业的博士论文大部分是实证研究 2 。没有价值分析的教育统计数据充斥于报刊杂志。 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 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按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以及总结和贯穿于三个领域的哲学和数学。按与实践的不同联系可分为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等。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科学标准。从自然科学知识体系的构成和发展过程来看,科学化的含义是:(1)在基础假设和起点层面上,科学研究必须要有中立的研究立场和明确的研究对象,一定要以事实为依据,追求客观真理,抽象出的基础假设一定能够经受实2 重复检验。(2)在主体内容和研究过程层面上,科学的知识体系有严格的“规范要求”,即可检验证实性、逻辑一致性、知识可积累性和方法简练性。数理方法和实验方法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3)在研究结论和目的层面上,科学理论具有内容的广泛性、结论的精确性和应用的有效性。 显然,教育经济学很难严格满足上述条件,完全像自然科学那样走纯粹科学化的道路是非常艰难的。首先,从教育经济学的假设和前提来看,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是教育活动中的经济联系,包括教育与经济关系、教育内部要素的经济关系。从无数经验事实中,我们可以得出教育与经济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这种联系受到很多中间因素的干扰,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在更广泛的、更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很难找出其准确的因果联系。教育经济学的规律都带有主观色彩。其次,在主体内容和研究过程层面,教育经济学的研究主要内容是什么?目前还存在很大分歧,有的认为是教育投资,有的认为是人力资本,有的认为是教育与经济关系,有的认为是教育的效益。教育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如教育投入、教育成本、教育效率、教育效益、教育产出、教育需求、教育供给、教育均衡等概念,直接是从经济学借用的,其理论的核心或灵魂是什么,这些概念的关系是什么,并不太明确。其中教育的概念也不一致。教育经济学的许多研究成果似乎都在验证不断产生的经济学的原理,不断丰富的教育经济学的“发现”充其量作为经济学大树的一个分支,枝叶繁茂但没有主干。教育经济学知识体系演进并没有严格的逻辑关系,无论是不同的知识模块之间还是后期与前期的研究成果之间。再次,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某些结论也不像自然科学结论那样有说服力,如班级规模、学校规模、教育投入比例、生均教育成本、师生比等,因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等都不一样。因此,在应用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时必须慎之又慎。 教育经济学的科学性是作为人文社会学科的科学性。人才生产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方式,也有规律性问题,教育经济学也需要揭示教育内部要素之间以及教育与外部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揭示其科学性的作用不同于自然科学与技术,它的价值和功能不在于得出具体数据,直接提高物质生产,促进社会经济增长发展,而在于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培育民族精神,提高人的思想道德和审美素质,使人生活得更幸福,使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更和谐,从而推进人类发展和社会整体的进步。 (二)经济学的人文转向与教育经济学研究的理性危机 理性分析曾是经济学最强大的工具。经济学理性分析范式是指以人具有理性、依照理性原则行动而建立的经济学分析框架,包括四层涵义:第一,人的自利本性是经济行为的出发点;第二,在所有备选方案中能够筛选出最大化自身利益的方案;第三,具有作出最优决策(或满意决策)的信息和能力;第四,知道其他人是理性行动的并据此作出理性行动的能力。西方经济学主流分析范式,从古典学派,到新古典学派、新古典综合学派,再到以博弈论为分析工具的非常活跃的当代诸学派,其理论大厦的建立莫不基于理性基础。3然而,刻意追求纯经济行为不是独立于意识形态和基本经济制度的,因为人不可能只考虑纯粹物质利益,意识形态和基本经济制度不可能不对主体行为产生影响。近年来,理性分析范式一直面临哲 3 学的、心理学的、社会学的及来自经济学内部的诘难,越来越多的人主张抛弃僵死的、固定的理性概念的图式而转向生动活泼的直观和洞见。4超越传统的理性范式,对人的行为进行多学科的、更复杂的理论分析,成为经济学的时代追求。这样,教育经济学所赖以生存的理论框架发生了重要转变: 首先,教育经济学研究教育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但经济学研究将经济发展取代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除GDP的增长外,还增加了失业率、消费者信心指数、基尼系数、人口平均寿命等人文指标。经济发展乃是一个比经济增长更广含义的概念,有四个基本维度:总量增长;结构演进;制度变迁;福利改善。发展意味着人类福利在规模扩张、组织变革和制度创新的过程中得以持续改善。发展的主体是人,发展的基本途径和方式是结构演进和制度变迁,发展的结果和量度是总量增长,其最终目标或出发点则是改善人们福利。5 其次,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人力资本的内涵在当代经济学中也大大拓展了。人力资本的传统定义是指存在于人体之中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和体力(健康状况)等质量因素之和。理论有两个核心观点,一是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二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但2001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人力资本的定义是:即个人所拥有的那些能够促进个人创造、社会和经济福利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世界银行最新出版的《2007世界发展报告》提出广义“人力资本”,包括知识、技能,以及人们生活和工作必需的种种能力。本报告在此之外,再加上达至成功生活的技能与能力。这包括三个方面:职业、家庭和社会。属于“职业”的是在工作技术要求以上和以外的一系列技能和能力,例如自律与团队合作。属于“家庭”的是健康,还有例如为人父母的能力,以及管理或者排解冲突的能力。属于“社会”的是有关作为社会成员享受权利与保护,但同时尽到义务的能力。人力资本的理论,首次把人文性质的教育活动纳入了经济计算;并且通过回报率的推算,表达教育投资在教育以外的、不是立即可见的回报。6 再次,社会资本作为新的概念开始被普遍接受。“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社会网络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与物质资本(physical capital)和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相对应的一个理论概念。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社会资本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概念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工具。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资本有三种基本类型: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他批评了传统经济学理论单纯依赖经济资本解释社会经济运行的现象,认为必须从三类资本的总体框架出发才能真正深入了解社会的结构和功能。科尔曼将社会资本定义为某种促进个人行动的社会结构,社会资本的积累是一个类似保险的互惠行动过程。普特南定义社会资本为源于社会组织,可以促进互惠协作和合作的社会网络,规范和信任关系。7社会资本理论将价值观、文化、历史和道德规范纳入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之中,使经济学对经济发展动因的解释跳出了传统的土地、劳动、资本和技术的巢臼,开始关注到一个社会的文化和规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社会资本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主要是降低信息搜寻成本、交易成本和法律实施成本,产生溢出效应,促进资源的节约和配置效率的提高。

经济法学相关论文摘要

浅析经济法的适用特征摘 要:作为一个新的法律现象,经济法具有与其他部门法的实施特征。在适用主体方面以行政机关为主,司法机关为辅;在对应的程序上行政程序和诉讼程序相结合;在诉讼特征上以公益诉讼为主,私益诉讼为辅。与任何部门法一样,经济法也不可能仅依靠义务人自觉遵守的方式付诸实施,必须依靠国家之手适用到实际生活中。国家专门机关对经济法的适用过程,就是经济法调整经济关系的过程。作为一个法律部门,经济法的适用关系着经济法的价值和立法者意图能否实现等问题,关系着消费者、劳动者以及社会公共利益问题,因此意义重大。本文通过比较研究,将经济法特征归纳为适用主体、相关程序和诉讼模式等三个方面。  一、适用主体:行政执法为主,司法适用为辅  传统的部门法大多是通过司法机关(法院)适用的,如宪法(法国等国家除外)、民商法和刑法。刑法适用的环节较多,包括侦查、起诉和法院审判等阶段。行政法的内涵和外延在我国法学界尚存争议,适用问题也相对复杂。但如果从控制行政权的角度去理解,行政法的外延及适用问题也会迎刃而解。以《行政处罚法》为例。该法是行政机关处罚行政相对人时必须遵循的规范,目的是控制行政权和保护行政相对人权利。它的实施一方面取决于行政机关的自觉履行(守法),另一方面要依靠人民法院的司法审查。如果离开法院仅依靠行政机关的自觉行为或行政复议来执行,其目的极难实现。因此,行政法的适用者也主要是法院。与传统部门法的适用方式不同,经济法是以行政机关为主,司法机关为辅,或者是以二者相互结合的方式适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在:首先,经济法规定的经营者经营资格或条件需要经过行政机关的许可。自由竞争时期,任何人都有权利用自己的财产从事任何营利性活动,国家无权也无需对其入市资格和经营行为进行限制。但是现代国家基于公共资源、竞争、消费者利益或劳动者利益等因素,对一些行业进行了限制,个人或组织的经营权利不再是一种自然权利。例如,我国商业银行法、证券法、建筑法、食品卫生法和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对相关行业都规定了从业资格和经营条件。只有符合法定条件的,才能取得相应的经营权利或法人资格。但是,要依法取得相应的经营权,必须经行政机构的许可。所以,经济法对市场准入条件的规定,必须依靠行政机关执行。其次,行政机关有权依据经济法对经营者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例如,质量监督部门可以根据《产品质量法》对生产和销售行为进行检查,工商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调查,商务部可以对涉嫌倾销行为调查。再如美国司法部、欧盟委员会和法国的竞争审议委员会都有权对反竞争行为进行调查。[1](P67)再次,行政机关在一定权限内可以对违反经济法行为进行处理。例如,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可以根据《联邦贸易委员会法》和《克莱顿法》制止垄断—23—行为,日本公正交易委员会可以根据禁止垄断法做出排除措施命令或罚金等裁决,德国反卡特尔局对卡特尔行为享有调查、扣押证据和直接裁决的权力。在我国,反垄断执法机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质量监督部门也有权对违反《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或《产品质量法》等行为进行处罚。最后,经济法虽然主要依赖行政机关主动执行,但是司法机关在行政执法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行政机关依据经济法做出裁决后,如经营者不服,也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否则,行政机关的行为将发生法律效力。在我国,如果对行政机关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产品质量法》做出的行政裁决不服的,就可以提起行政诉讼。法院通过对行政机关适用法律行为进行审查,可以做出维持、变更或撤消行政机关裁决的判决(但不得直接做出处罚)①。二是对经营者的违反诸如反垄断法、消费者保护法或环境保护法等行为,利害关系人也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诉。法院根据原告请求,依据经济法对案件进行审理。如美国联邦法院根据司法部请求对微软公司的制裁。[2](P9—23)但是,从总体上看,经济法的适用仍然是以行政机关为主,司法机关只起着辅助作用。这种特点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一)经济法的特性。经济法是以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为宗旨,调整的是市场主体与社会整体之间的关系。它既保障经济自由,又为维护公共利益而限制自由;既以社会经济利益为先,又不损害个体利益;既保障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又允许国家适度干预;既尊重经济规律,又将国家意志

经济法学论文 论经济法上的知情权 摘要:人类进入社会化大生产时期,经济法上知情权开始产生。它包括投资者知情权、直接劳动者知情权、消费者知情权和国家经济信息知情权。经济法上知情权是劳动力权的权能之一,具有经济法的特性。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确立对经济法上知情权的保护对保障社会个体劳动力权的实现、企业财富的创造和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经济法;知情权;劳动力权 一、经济法上知情权的缘起 知情权(the right tO know),或称知悉权、了解权、得知权,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依法享有的获取信息的权利。作为一项法定权利,知情权于工业时代中后期开始兴起,它作为公众对工业时代统治阶级信息垄断的反叛工具而产生。20世纪中后期,工业时代逐渐接近尾声,以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为首,全球正拉开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革命的序幕,信息时代开始到来,信息在政治、经济、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信息被作为一种可以生产创造财富的物质,甚至与能源、材料并列,被科学家们称为组成世界的三种基本物质,整个世界正在信息技术产生的巨大的生产力的推动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人都希望及时准确地获得应有的信息,而信息技术的发达又使信息的传播更通畅,知情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的独立性日益凸现。 知情权作为一个独立的权利概念,首先是作为一种宪法和行政法上的权利进入人们的视角的。一般认为,它是由美国的肯特库珀(Kent Cooper)在1945年1月23日的一次演讲中首先提出。在当时的语境中,它是指民众通过新闻媒体了解政府信息的权利。二战之后,许多国家在人权法案、宪法层面上确认、解释知情权,并通过制定专门的政府信息公开法以落实宪法所确认的知情权。20世纪以来,知情权开始在国际范围内得到确认,一系列国际法律文件中先后确立了知情权的人权地位。如《世界人权宣言》第19条规定:“人人有权享有主张和发表意见的自由;此项权利包括持有主张而不受干涉的自由,和通过任何媒介和不论国境寻求、接受和传递消息和思想的自由。”《联合国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9条第2款)、《欧洲人权公约》、《美洲人权公约》等也通过各种方式确认了知情权的基本人权地位。 而民法领域的知情权,从古至今一直存在于合同等债的关系以及婚姻家庭关系中,如合同中的告知义务、瑕疵担保义务、夫妻之间的忠诚义务等等。这些权利正逐渐从一项从权利,从附随于债权、家庭权、继承权的民事权利向法定的独立权利转变。在理论研究上,民法学者开始对民法知情权开始进行归纳,研究。在立法实践上,各国也开始对知情权进行明确地保护,如《德国民法典》第444条清楚地规定了出卖人的告知义务:“出卖人有义务向买受人告知有关出卖标的物的法律关系的必要情况。”我国《合同法)202条也明确规定了贷款人的知情权:“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向贷款人定期提供有关财务会计报表等资料。” 经济法上的知情权产生于社会化大生产时期,它的产生与生产的社会化,协作化、信息的生产力作用以及经济生活中信息分布不均的现象密不可分。在个体小生产中,财富的生产、收获、消费和再生产都是单个个体自身的循环。其中用创造财富所需要的信息也是自己进行采集,为自己所有,和其生产成果一样,都是自给自足的,因此,这一时期并不存在经济法上的知情权。工业革命之后,社会分工开始细化,机器大生产促使了劳动的社会化。在微观经济中,人们首先共同参与到企业这个法律拟制实体进行分工合作,担任投资决策者、直接生产者和经营管理者,共同劳动,创造财富。在得到剩余的分配后,人们开始将部分用作生活消费以弥补劳动的消耗,进行再生产的积累。在这一循环生产过程中,信息作为决策依据的基础作用贯穿始终并担当着与财富创造密切相关的角色,各个参与者对这些信息都应当享有知情权。在企业协同创造财富的进程中,企业财务会计信息是企业中经营管理者提供给投资者报告其经营状况及资本增值、保值或减值状况的数据资料,它同时起到了证明经营管理者是否已尽善管的劳动义务和成为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劳动的依据两方面的作用。投资者的知情权是企业中投资决策者和经营管理者协同合作创造剩余价值的重要条件,同时,企业财务会计信息是企业分配剩余价值的基础。众所周知,财务会计信息是对企业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计量报告。无论是资本投入者,还是劳动力投入者,他们对于分配利润的基数都应享有知晓的权利。而在消费领域,商品信息是消费者进行消费决策的依据,生活消费直接关系到人们劳动生产能力、创造财富能力的维持和再生长。而虚假、引人误解或者被隐瞒的商品信息容易造成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失败,直接影响到消费者劳动生产能力的保存和发展。因此,消费者的知情权是消费者进行消费行为,促进自身创造财富能力生长的基础。在宏观经济中,经济国家进行统筹计划、市场监管、宏观调控等调控反思性劳动,制止市场中的不正当竞争和对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的过度滥用,以保障国民经济财富的可普遍、可持续生产和增长。在这一过程中,国家需要获取大量的国民经济信息,占有充分的信息资源,以保证调控反思性劳动的顺利进行。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调控主要是通过规划、计划、监管以及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来引导和协调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和快速地发展。国民经济信息提供了关于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系统而详细的数据,是制定这些规划、计划、政策和实施监管行为的重要依据,经济信息知情权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反思性劳动的重要保障。 在立法实践中,由于信息对经济的基础作用,经济法上知情权的产生和发展几乎是与协作劳动和社会化大生产同步进行的。英国是最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也是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 对经济法上知情最早的立法保护也是源于英国。由于英国当时的公司法理论认为公司只是股东的受托人,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当时对股东知情权的保护也是基于财产所有权。如1702年英国法院在Gery v.Hopkins判决中认为,公众公司的那些涉及公众利益的交易文件记录,根据议会制定的法令,是以公司股份购买者的名义保存下来的,因此有足够的理由认为股东应该获取这些文件资料。随着公司法理论的进步,1745年的另一个判例一Rex v.Frater—nity of Hostman,该案判决认为,作为法律所承认的集合体的共有财产,集合体的账簿对集合体成员来说也是一种利益,因为它能够作为证据表明成员在集合体中有自己的财产权或者法律赋予他们的一些特权,或者曾指引他们正确地行使那些特权,公司的账簿同样地对公司的投资者(股东)来说也具有上述利益。所以,公司的每一成员有权为了任何与其有关的缘由来查阅公司的账簿,即使这些缘由和公司的其他事项之间存在冲突也不受影响。随着工业革命在世界各国展开,股东对公司信息的知情权也在各国的公司法中得到普遍确立。人类社会进入到2O世纪后,经济生产领域的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的状况进一步加剧,企业取得了绝对的强势地位,信息的不对称现象日益严重,这一变化催生了消费者知情权的产生。消费者知情权源于1962年3月15日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在美国国会发表的《消费者利益的总统特别咨文》。咨文中首次提出消费者的四大权利,获得消费安伞的权利,取得消费咨询的权利,自由选择商品的权利和合法申诉的权利。之后,各国都纷纷确立了对消费者知情权的保护。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经济学家米切尔(Mitchel1)为首的学者们开始倡导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他们认为,在人力资本是企业价值增值的重要资源,因此,职工也就是直接劳动者也应当参与对公司的治理。而德国也颁布了规定职工享有决策参与权的《共同决定法》,设立了职工监事。直接劳动者既然享有了对企业的决策参与权,当然也应当享有对公司信息的知情权,否则也无法真正行使决策的权利。如韩国的《工人参与及合作促进法案》中就规定,雇主应在劳资咨询会上报告下列事项:经营计划、执行中的问题、季度生产计划和执行状况、认识计划和公司整体的财务状况。从另一个层面而言,直接劳动者凭借自己的劳动创造财富,应享有对剩余的索取权。对于剩余的索取也需要了解企业剩余计量和整体财务状况,直接劳动者在这一意义上也应享有对公司信息的知情权。《国际会计准则第26号》和《国际会计准则第19号》都规定了职工对于退休金计划及职工福利的知情权。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和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 — 职工薪酬》也规定了对裁员补偿标准和职工薪酬有关信息的披露,从而保障了直接劳动者对其所应享有的剩余的知情权。而国家的经济信息知情权产生于20世纪3O年代左右,由于频繁的经济危机的出现,再加上受凯恩斯干预论的影响,国家开始作为经济国家登上历史舞台。国家进行市场监管和宏观调控的反思性劳动,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可普遍地发展,需要获取国民经济的整体信息,相继地西方各国建立了国家核算体系和官方统计机构。建国之初,我国即于1962年即颁布《关于加强统计工作的决定》,1963年,国务院又发布了《统计工作试行条例》。我国现行的《统计法》第3条规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个体工商户等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照本法和国家规定,如实提供统计资料,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公民有义务如实提供国家统计凋查所需要的情况。

试论反垄断法律制度与反倾销法律制度的异同

制度经济学相关论文摘要

据学术堂的了解,论文摘要写作应包含以下几点内容:  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  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  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  论文摘要虽然要反映以上内容,但文字必须十分简练,内容亦需充分概括,篇幅大小一般限制其字数不超过论文字数的5%

第一,避免出现谦词、关联词、感叹词、疑问词等。第二,摘要属纯客观介绍,一般用第三人称。第三,本科毕业论文摘要一般不用分段。第四,摘要应避免和论文引言、结论部分重复。第五,摘要要结构严谨避免冗杂,用简洁话语表述即可,一般不用长句。

劳动经济学相关论文摘要

加班费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呵呵 ,外行凑热闹!

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着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彻底驳倒错误论点。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是驳论文驳论文往往破中有立,边破边立,即在反驳对方错误论点的同时,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批驳错误论点的方法有三种: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但归根结底是为了驳论点。 驳论文是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文体,在对一些社会丑陋现象的批判与揭露上价值尤为突出,但学生在写作中往往感到不知从何驳起,无从下笔。其实,这类文章写作有一个思路,那就是:1、列现象,2、示弊端,3、探根源,4、指出路。本文适宜高中课文,鲁迅先生的名篇《拿来主义》为例,对驳论文的这一特征予以探析。列现象对现实中不合道德、有碍社会健康发展的现象进行列举。事例选取的典型性,以求警醒人们;罗列的丰富性,以求引起读者共鸣;修辞的多样性,以求彰显行文文采,增强气势。例: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发展经济学相关论文摘要

这里有不少

你的文献综述具体准备往哪个方向写,题目老师同意了没,具体有要求要求,需要多少字呢?  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文献综述想写好,先要在图书馆找好相关资料,确定好题目与写作方向。老师同意后在下笔,还有什么不了解的可以直接问我,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写作过程顺利。    如何做文献综述  首先需要将“文献综述(LiteratureReview)”与“背景描述(BackgroundDescription)”区分开来。我们在选择研究问题的时候,需要了解该问题产生的背景和来龙去脉,如“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历程”、“国外政府发展半导体产业的政策和问题”等等,这些内容属于“背景描述”,关注的是现实层面的问题,严格讲不是“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整理。其次,文献综述是评论性的(Review就是“评论”的意思),因此要带着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criticalthinking)来归纳和评论文献,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评论的主线,要按照问题,也就是说,别的学者是如何看待和解决你提出的问题的,他们的方法和理论是否有什么缺陷?要是别的学者已经很完美地解决了你提出的问题,那就没有重复研究的必要了。  清楚了文献综述的意涵,现在说说怎么做文献综述。虽说,尽可能广泛地收集资料是负责任的研究态度,但如果缺乏标准,就极易将人引入文献的泥沼。  技巧一:瞄准主流。主流文献,如该领域的核心期刊、经典著作、专职部门的研究报告、重要化合物的观点和论述等,是做文献综述的“必修课”。而多数大众媒体上的相关报道或言论,虽然多少有点价值,但时间精力所限,可以从简。怎样摸清该领域的主流呢?建议从以下几条途径入手:一是图书馆的中外学术期刊,找到一两篇“经典”的文章后“顺藤摸瓜”,留意它们的参考文献。质量较高的学术文章,通常是不会忽略该领域的主流、经典文献的。二是利用学校图书馆的“中国期刊网”、“外文期刊数据库检索”和外文过刊阅览室,能够查到一些较为早期的经典文献。三是国家图书馆,有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出版的社科图书,学校图书馆往往没有收藏,但是国图却是一本不少(国内出版的所有图书都要送缴国家图书馆),不仅如此,国图还收藏了很多研究中国政治和政府的外文书籍,从互联网上可以轻松查询到。  技巧二:随时整理,如对文献进行分类,记录文献信息和藏书地点。做博士论文的时间很长,有的文献看过了当时不一定有用,事后想起来却找不着了,所以有时记录是很有必要的。罗仆人就积累有一份研究中国政策过程的书单,还特别记录了图书分类号码和藏书地点。同时,对于特别重要的文献,不妨做一个读书笔记,摘录其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述。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到真正开始写论文时就积累了大量“干货”,可以随时享用。  技巧三:要按照问题来组织文献综述。看过一些文献以后,我们有很强烈的愿望要把自己看到的东西都陈述出来,像“竹筒倒豆子”一样,洋洋洒洒,蔚为壮观。仿佛一定要向读者证明自己劳苦功高。我写过十多万字的文献综述,后来发觉真正有意义的不过数千字。文献综述就像是在文献的丛林中开辟道路,这条道路本来就是要指向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是直线距离最短、最省事,但是一路上风景颇多,迷恋风景的人便往往绕行于迤逦的丛林中,反面“乱花渐欲迷人眼”,“曲径通幽”不知所终了。因此,在做文献综述时,头脑时刻要清醒:我要解决什么问题,人家是怎么解决问题的,说的有没有道理,就行了。  你的午间新闻方面方面文献综述具体准备往哪个方向写,题目老师同意了没,具体有要求要求,需要多少字呢?  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文献综述想写好,先要在图书馆找好相关资料,确定好题目与写作方向。老师同意后在下笔,还有什么不了解的可以直接问我,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写作过程顺利。  三、如何撰写开题报告  问题清楚了,文献综述也做过了,开题报告便呼之欲出。事实也是如此,一个清晰的问题,往往已经隐含着论文的基本结论;对现有文献的缺点的评论,也基本暗含着改进的方向。开题报告就是要把这些暗含的结论、论证结论的逻辑推理,清楚地展现出来。  写开题报告的目的,是要请老师和专家帮我们判断一下:这个问题有没有研究价值、这个研究方法有没有可能奏效、这个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因此,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就要按照“研究目的和意义”、“文献综述和理论空间”、“基本论点和研究方法”、“资料收集方法和工作步骤”这样几个方面。其中,“基本论点和研究方法”是重点,许多人往往花费大量笔墨铺陈文献综述,但一谈到自己的研究方法时但寥寥数语、一掠而过。这样的话,评审老师怎么能判断出你的研究前景呢?又怎么能对你的研究方法给予切实的指导和建议呢?  对于不同的选题,研究方法有很大的差异。一个严谨规范的学术研究,必须以严谨规范的方法为支撑。在博士生课程的日常教学中,有些老师致力于传授研究方法;有的则突出讨论方法论的问题。这都有利于我们每一个人提高自己对研究方法的认识、理解、选择与应用,并具体实施于自己的论文工作中。  一、文献综述概述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综述的目的是反映某一课题的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从其历史到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都要进行全面的介绍和评论。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预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为选题和开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文献综述的格式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  三、文献综述规定  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  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文献综述要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  资料运用恰当、合理。文献引用用方括号"[]"括起来置于引用词的右上角。  文献综述中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鼓励研究生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并指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

  • 索引序列
  • 教育经济学相关论文摘要
  • 经济法学相关论文摘要
  • 制度经济学相关论文摘要
  • 劳动经济学相关论文摘要
  • 发展经济学相关论文摘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