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浙江职业艺术学院学报2021年01期

浙江职业艺术学院学报2021年01期

发布时间:

浙江职业艺术学院学报2021年01期

它是一所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当然毕竟是专科学校,既然选择了一所专科学校,就应该要比较努力的去学习专业技能了,因为你毕业出来后的文凭就已经比本科的差一截了,当然这些并不能成为我们的前进的绊脚石,对于高中、中专、三校生毕业的学生可以选择去读上海长宁科技职业学院,性质差不多,就是地方不同,看个人发展方向而选择了。

总体来说艺术学院的难度不大,不过还是要看自身的水平。该学校是职业类院校,一般达到高职分数就有机会。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第2卷第4期——可以转换与不可转换——关于文字与图像2008《应金飞素描——学院派画家作品集》作者: 应金飞 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年: 2008-7-1 ISBN: 9787534024887《艺术界》2009年02期——应金飞:关于素描【摘要】:向来以为从事视觉职业的,或者说对这方面有特殊感觉的人,以文字来描述他们的那种特有感性是很困难的,视觉与文字永远是两条平行线,事物本来很简单,多说也就复杂了。对艺术家而言,感性的描述远比理性分析更为接近本真——犹如草图与成品;草图有着隐私般的真实,成品则多有修饰。在此仅教与学偶有所感写下只言片语。【作者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关键词】: 素描 艺术家 感性 构图原则 学生 基本规律 视觉 速写 绘画 激情【DOI】:CNKI:SUN:YISJ2009-02-0082009《应金飞-素描肖像》出版社: 中国美院 作者:应金飞8开96页铜版纸印刷。本书内容包括介绍素描基本语言特征、素描的观看方式、模糊造型法、局部演绎法、直接造型法、归纳推进法等画法步骤,同时收录张文龙、应伟民、吴俊等多位作者不同时期的素描肖像作品,供大家学习和临摹。作品附名称、创作材质、作者等。2009《中国美术院校教材-应金飞/速写》 图书出版社:中国美术学院 图书类别:艺术 上书时间:2010-10-24出版时间:2009-06 印刷时间:2009-06-01ISBN:75405402302009年《中国美术学院学生留校作品 版画系学生素描》/应金飞编著2009年《素描的高度——西方名家作品精选》 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作者: 应金飞 丛书名: 译者: 上架日期:2009-3-9 出版日期:2009-1-1 页数: 版次:初版 ISBN:753402563X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2009年《速写的高度——西方名家作品精选》《速写的高度》一书是系列丛书之《素描的高度》的延伸和补充,两册均选自15世纪以来国外艺术家的素描、速写,有近一千幅。本书按艺术家的生辰时间排序,每个艺术家都有独立的单元,每个单元收录的作品约为二十多幅;并对每个艺术家的生平、作品特点和创作背景作了详细的介绍。从收录的作品中我们基本可以看出西方素描和速写发展的整体脉络——从写实、表现到观念。我们从这些作品中既能看到由纵向时间对比形成的审美差异,也可以看到因空间地域以及个体的不同而产生的风格差异,这些作品可以作为相对完整的资料方便我们学习和研究。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1年第三期目录

它是一所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当然毕竟是专科学校,既然选择了一所专科学校,就应该要比较努力的去学习专业技能了,因为你毕业出来后的文凭就已经比本科的差一截了,当然这些并不能成为我们的前进的绊脚石,对于高中、中专、三校生毕业的学生可以选择去读上海长宁科技职业学院,性质差不多,就是地方不同,看个人发展方向而选择了。

未来的博士,百度一下就可知道的啊核心期刊美术的只有《美术》,似还有《美术观察》

1、《电影明星、视觉政治与消费文化——当代都市文化语境中的中国电影明星》,《文艺研究》2007年第1期2、《电影画面:象征的构成与意义的产生──新时期电影语言发展的一个侧面》,《当代电影》1989年第1期(收入《当代电影美学文选》,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1月)3、《中国电影叙事模式的转变》,《当代电影》1993年第6期(收入《中国电影年鉴1994》,中国电影出版社)4、《武打片散论》,《当代电影》1994年第4期5、《美国电影:话语霸权与意识形态神话》,《当代电影》1998年第2期6、《纪实风格与平民意识——对一种影视文化现象的描述与批评》,《当代电影》1998年第5期7、《影视文化:工业时代的视觉神话》,《当代电影》2000年第6期(收入《谁在说话——中国文化年报(2001年版)》,兰州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8、《后电影:理论与创作》,《当代电影》2001年第2期(收入《数字时代的影视艺术》,学林出版社2003年5月)9、《中国电影:类型建构与产业化发展》,《当代电影》2005年第6期10、《2005年中国电影学研究报告》,《当代电影》2006年第1期11、《中国电影批评的两难困境》,《当代电影》2006年第2期(收入《中国电影批评(2000-2006)》,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12、《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另一种现实”》,《当代电影》2006年第5期13、《中国电影的身体转向——近期中国电影中的身体呈现与身体焦虑》,《当代电影》2006年第6期14、《“重建电影研究”》,《当代电影》2006年第6期15、《2006年中国电影学研究报告》,《当代电影》2007年第1期16、《<三峡好人>》(对话),《当代电影》2007年第2期17、《<剃头匠>》(对话),《当代电影》2007年第3期18、《街道、漫游者、城市空间及文化想象》,《当代电影》2007年第6期19、《试论“西部电影”的神话意识》,《电影艺术》1989年第5期20、《论中国当代电影中的循环怪圈》,《电影艺术》1993年第3期21、《期待视野与视野融合——影视欣赏心理散论》,《电影艺术》1994年第2期22、《黄建新电影:现代城市空间的建构及其意义》,《电影艺术》2005年第5期23、《“天狗”的“愤怒”与另一种“现实”》,《电影艺术》2006年第4期24、《想象的“温暖”与重构的“现实”——对《第三种温暖》的一种解读》,《电影艺术》2007年第3期25、《当代大学生电影观念管窥》,《电影通讯》1991年第10期26、《电影色彩:富有意味的造型元素》,《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27、《众声喧哗与个人独白——对中国电影研究现状的一种描述与批评》,《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28、《革命历史阅读记忆影像表达——对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创作的一种阐释》,《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29、《2004年中国电影学研究报告》,《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30、《大学电影教育:在数字化繁荣的背后》,《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收入《北京影视艺术研究报告2006》,同心出版社2006年5月;《传承与梳理:高等电影教育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12月)31、《新世纪以来中国军事题材主旋律电影的创作转型》,《艺术评论》2007年第10期32、《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电影产业》,《中国传媒报告》2003年第2期33、《2001-2004年中国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发展报告》,《中国传媒报告》2005年第1期34、《电影文化的多元建构与中国电影的良性发展》,《中国传媒报告》2005年第4期35、《2005-2006年中国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发展报告》,《中国传媒报告》2007年第1期36、《中国当代城市电影的观念冲突》,《戏剧艺术》2000年第1期(收入《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2月;《拓展中的影像空间》,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0月)37、《重构神话——世纪之交中国电影文化的特征及其走向》,《戏剧艺术》2001年第1期38、《三位一体:政治电影艺术电影商业电影──试论中国当代电影的历史走向》,《艺术百家》1992年第3期39、《神圣的祭奠——论女性在中国电影中的位置》,《艺术百家》1994年第1期40、《怪圈:有意味的形式——对谢飞影片的一种阐释》,《艺术百家》1995年第1期41、《女星家族:从显赫到衰落——对中国电影文化现象的一种描述》,《艺术百家》1997年第4期42、《孤独的都市──城市电影研究之一》,《文艺评论》1990年第4期43、《荒诞的都市──城市电影研究之二》,《文艺评论》1991年第2期44、《电影中的性:观念的拓展与表现的惶惑》,《文艺评论》1993年第1期45、《艰难的超越──论新时期电影的道德价值取向》,《艺术广角》1987年第6期46、《抽象化:“探索电影”的走向》,《艺术广角》1988年第3期47、《论近期中国电影的现代主义倾向》,《艺术广角》1989年第5期48、《女性神话母性情怀男性视点──谢晋电影研究之一》,《艺术广角》1991年第2期49、《寻觅的都市──城市电影研究之三》,《艺术广角》1991年第6期50、《平面的都市──城市电影研究之四》,《艺术广角》1992年第5期51、《神秘:电影之魅》,《艺术广角》1996年第6期52、《重写历史——对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一点思考》,《艺术广角》1997年第6期53、《温馨的都市——城市电影研究之五》,《艺术广角》1999年第1期54、《视听震惊与恐怖体验——对一种观影心理的描述》,《艺术广角》1999年第4期55、《明星:作为一种神话》,《艺术广角》1999年第5期56、《历史传奇与现代故事——对张艺谋电影的一种阐释》,《艺术广角》2000年第3期57、《网络时代的电影》,《艺术广角》2001年第1期58、《文化误读与审美错位——对近年华语电影创作的一种认知》,《艺术广角》2002年第2期59、《电影类型模式的反思》,《艺术世界》1992年第1期60、《“新潮电影”的色彩语言》,《百家》1989年第2期61、《误入歧途:娱乐电影的危机》,《电影文学》1989年第9期62、《当代电影的困惑》,《艺术界》1989年第9-10期63、《论电视观众的审美经验》,《求索》1991年第2期64、《当代地方文化建设刍议》,《浙江社会科学》1988年第6期65、《论当代电影的伦理超越》,《浙江师范大学学报》青年教师论文专辑198766、《论新时期电影中象征的构成与读解》,《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67、《重读<人生>和<老井>》,《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68、《戏剧化:观念的回归与创作的误区──论一种电影现象》,《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69、《教化还是娱乐——对电影功能的一种理解》,《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70、《1979-2005年中国城市电影研究综述——兼及电影研究思维与批评方法的反思》,《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71、《革命记忆与爱情呈现——论中国当代电影的一个基本主题》,《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72、《精神传承与形式转换——从夏衍电影改编实践看一种改编观念》,《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73、《张艺谋的电影传奇》,《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74、《电影:科技与艺术的互动》,《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75、《当代军事电影:英雄模式的困惑──当代军事电影研究之一》,《阜阳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第4期76、《先锋电影的回归》,《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77、《对中国当代电影文化结构的思考》,《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78、《双生花:一种电影叙事模式》,《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79、《中国电影的角色错位——论电影与文学、电视的关系》,《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80、《明星现象的文化批判》,《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81、《批判精神的丧失与电影批评的缺席》,《文艺报》1999年11月6日82、《戏剧化:当代电影的误区》,《文论报》1993年3月6日83、《商业电影:令人忧虑的创作倾向》,《文论报》1993年6月5日84、《中西电影:形态与功能的差异》,《电影文化论丛》,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85、《大学影视教育与当代影视文化》,《电影电视走向21世纪》,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5月86、《对话:一种改编观念——对夏衍电影改编的一点思考》,《夏衍论——纪念夏衍诞辰百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9月87、《中国文化的影像表达——跨文化视野中的华语电影创作》,《中国电影:传统文化与全球化趋势——第十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9月88、《沉沦与救赎——谢晋电影的主题阐释》,《论谢晋电影续集》,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12月89、《20世纪80年代以来外国电影影响中国的三次浪潮》,《和而不同——全球化视野中的影视新格局》,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90、《亚洲类型电影与产业化发展》,《中国电影新百年:合作与发展——第十四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5月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21年01

01、“禾库剪纸与踏虎凿花的差异性初探”,《装饰》,2014年第11期;02、“凤凰苗族祭祀法器的基本类型与社会功能”,《装饰》,2014年第1期;03、“中原地区丧葬纸扎的类型与工艺”,《装饰》,2013年第4期;04、“凤凰纸扎及其民俗意味”,《装饰》,2012年第4期;05、“马王堆文物所见轪侯家族的日常生活与时尚”,《装饰》,2011年第3期;06、“当‘小清新’遭遇‘大时代’”,《美术观察》,2013年第12期;07、“高校的缺位和民间的坚守:十年工艺美术研究反思”,《美术观察》,2013年第11期;08、“艺术古籍的选编和译介应心存敬畏”,《美术观察》,2013年第3期;09、“异地迁建与消失的文化‘场’”,《美术观察》,2012年第12期;10、“文字错误与编者责任意识的缺失”,《美术观察》,2010年第8期;11、“设计为人:一个中国设计的基本命题”,《美术观察》,2010年第3期;12、“‘受伤’的《中国美术史》:以对马王堆汉墓出土美术品的叙述为例”,《美术观察》,2010年第2期;13、“坚守中国‘人’的底线:谈当代中国美术评价体系的构建”,《美术观察》,2009年第1期;14、“由‘亲亲’及‘爱人’:兼谈二十四孝与民间艺术的伦理图式”,《美术观察》,2008年第5期;15、“不应缺席的设计理论研究”,《美术观察》,2008年第2期;16、“关于设计历史研究的三点思考”,《美术与设计》,2010年第4期;17、“从马王堆《导引图》看中国传统体育与艺术精神”,《美术与设计》,2008年第4期;18、“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中线条情感语言刍议”,《艺术评论》,2007年第7期;19、“马王堆漆器纹饰构成法则再探”,《中国美术馆》,2014年第5期;20、“苗族银饰的文化渊源及美学意蕴”,《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4年第5期;21、“旅游开发与少数民族手工艺生态的破坏”,《艺术生活》,2014年第6期;22、“凤凰苗族银饰的流变特征”,《艺海》,2013年第9期;23、“凤凰古城银饰旅游产品市场调查”,《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24、“德榜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现状调查”,《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25、“马王堆装饰艺术造形特征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26、“传统古籍版式设计美学三题”,《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27、“马王堆漆器纹饰构成法则初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28、“国画程式浅谈”,《艺术研究》,2008年第2期;29、“飞天的美学意蕴”,《艺术探索》,2007年第2期;30、“设计历史研究的三点思考”,发表于“上海设计与中国现代设计史写作学术研讨会”,收入《设计学研究2012》,人民出版社2012年;31、“马王堆装饰艺术色彩特征探微”,发表于“首届全国设计学青年论坛”,收入《设计学论坛》第1辑,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32、“屠隆《考槃馀事》初考”,收入《东吴文化遗产》第4辑,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

浙江职业艺术学院学报

1、《电影明星、视觉政治与消费文化——当代都市文化语境中的中国电影明星》,《文艺研究》2007年第1期2、《电影画面:象征的构成与意义的产生──新时期电影语言发展的一个侧面》,《当代电影》1989年第1期(收入《当代电影美学文选》,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1月)3、《中国电影叙事模式的转变》,《当代电影》1993年第6期(收入《中国电影年鉴1994》,中国电影出版社)4、《武打片散论》,《当代电影》1994年第4期5、《美国电影:话语霸权与意识形态神话》,《当代电影》1998年第2期6、《纪实风格与平民意识——对一种影视文化现象的描述与批评》,《当代电影》1998年第5期7、《影视文化:工业时代的视觉神话》,《当代电影》2000年第6期(收入《谁在说话——中国文化年报(2001年版)》,兰州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8、《后电影:理论与创作》,《当代电影》2001年第2期(收入《数字时代的影视艺术》,学林出版社2003年5月)9、《中国电影:类型建构与产业化发展》,《当代电影》2005年第6期10、《2005年中国电影学研究报告》,《当代电影》2006年第1期11、《中国电影批评的两难困境》,《当代电影》2006年第2期(收入《中国电影批评(2000-2006)》,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12、《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另一种现实”》,《当代电影》2006年第5期13、《中国电影的身体转向——近期中国电影中的身体呈现与身体焦虑》,《当代电影》2006年第6期14、《“重建电影研究”》,《当代电影》2006年第6期15、《2006年中国电影学研究报告》,《当代电影》2007年第1期16、《<三峡好人>》(对话),《当代电影》2007年第2期17、《<剃头匠>》(对话),《当代电影》2007年第3期18、《街道、漫游者、城市空间及文化想象》,《当代电影》2007年第6期19、《试论“西部电影”的神话意识》,《电影艺术》1989年第5期20、《论中国当代电影中的循环怪圈》,《电影艺术》1993年第3期21、《期待视野与视野融合——影视欣赏心理散论》,《电影艺术》1994年第2期22、《黄建新电影:现代城市空间的建构及其意义》,《电影艺术》2005年第5期23、《“天狗”的“愤怒”与另一种“现实”》,《电影艺术》2006年第4期24、《想象的“温暖”与重构的“现实”——对《第三种温暖》的一种解读》,《电影艺术》2007年第3期25、《当代大学生电影观念管窥》,《电影通讯》1991年第10期26、《电影色彩:富有意味的造型元素》,《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27、《众声喧哗与个人独白——对中国电影研究现状的一种描述与批评》,《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28、《革命历史阅读记忆影像表达——对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创作的一种阐释》,《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29、《2004年中国电影学研究报告》,《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30、《大学电影教育:在数字化繁荣的背后》,《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收入《北京影视艺术研究报告2006》,同心出版社2006年5月;《传承与梳理:高等电影教育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12月)31、《新世纪以来中国军事题材主旋律电影的创作转型》,《艺术评论》2007年第10期32、《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电影产业》,《中国传媒报告》2003年第2期33、《2001-2004年中国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发展报告》,《中国传媒报告》2005年第1期34、《电影文化的多元建构与中国电影的良性发展》,《中国传媒报告》2005年第4期35、《2005-2006年中国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发展报告》,《中国传媒报告》2007年第1期36、《中国当代城市电影的观念冲突》,《戏剧艺术》2000年第1期(收入《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2月;《拓展中的影像空间》,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0月)37、《重构神话——世纪之交中国电影文化的特征及其走向》,《戏剧艺术》2001年第1期38、《三位一体:政治电影艺术电影商业电影──试论中国当代电影的历史走向》,《艺术百家》1992年第3期39、《神圣的祭奠——论女性在中国电影中的位置》,《艺术百家》1994年第1期40、《怪圈:有意味的形式——对谢飞影片的一种阐释》,《艺术百家》1995年第1期41、《女星家族:从显赫到衰落——对中国电影文化现象的一种描述》,《艺术百家》1997年第4期42、《孤独的都市──城市电影研究之一》,《文艺评论》1990年第4期43、《荒诞的都市──城市电影研究之二》,《文艺评论》1991年第2期44、《电影中的性:观念的拓展与表现的惶惑》,《文艺评论》1993年第1期45、《艰难的超越──论新时期电影的道德价值取向》,《艺术广角》1987年第6期46、《抽象化:“探索电影”的走向》,《艺术广角》1988年第3期47、《论近期中国电影的现代主义倾向》,《艺术广角》1989年第5期48、《女性神话母性情怀男性视点──谢晋电影研究之一》,《艺术广角》1991年第2期49、《寻觅的都市──城市电影研究之三》,《艺术广角》1991年第6期50、《平面的都市──城市电影研究之四》,《艺术广角》1992年第5期51、《神秘:电影之魅》,《艺术广角》1996年第6期52、《重写历史——对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一点思考》,《艺术广角》1997年第6期53、《温馨的都市——城市电影研究之五》,《艺术广角》1999年第1期54、《视听震惊与恐怖体验——对一种观影心理的描述》,《艺术广角》1999年第4期55、《明星:作为一种神话》,《艺术广角》1999年第5期56、《历史传奇与现代故事——对张艺谋电影的一种阐释》,《艺术广角》2000年第3期57、《网络时代的电影》,《艺术广角》2001年第1期58、《文化误读与审美错位——对近年华语电影创作的一种认知》,《艺术广角》2002年第2期59、《电影类型模式的反思》,《艺术世界》1992年第1期60、《“新潮电影”的色彩语言》,《百家》1989年第2期61、《误入歧途:娱乐电影的危机》,《电影文学》1989年第9期62、《当代电影的困惑》,《艺术界》1989年第9-10期63、《论电视观众的审美经验》,《求索》1991年第2期64、《当代地方文化建设刍议》,《浙江社会科学》1988年第6期65、《论当代电影的伦理超越》,《浙江师范大学学报》青年教师论文专辑198766、《论新时期电影中象征的构成与读解》,《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67、《重读<人生>和<老井>》,《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68、《戏剧化:观念的回归与创作的误区──论一种电影现象》,《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69、《教化还是娱乐——对电影功能的一种理解》,《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70、《1979-2005年中国城市电影研究综述——兼及电影研究思维与批评方法的反思》,《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71、《革命记忆与爱情呈现——论中国当代电影的一个基本主题》,《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72、《精神传承与形式转换——从夏衍电影改编实践看一种改编观念》,《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73、《张艺谋的电影传奇》,《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74、《电影:科技与艺术的互动》,《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75、《当代军事电影:英雄模式的困惑──当代军事电影研究之一》,《阜阳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第4期76、《先锋电影的回归》,《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77、《对中国当代电影文化结构的思考》,《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78、《双生花:一种电影叙事模式》,《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79、《中国电影的角色错位——论电影与文学、电视的关系》,《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80、《明星现象的文化批判》,《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81、《批判精神的丧失与电影批评的缺席》,《文艺报》1999年11月6日82、《戏剧化:当代电影的误区》,《文论报》1993年3月6日83、《商业电影:令人忧虑的创作倾向》,《文论报》1993年6月5日84、《中西电影:形态与功能的差异》,《电影文化论丛》,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85、《大学影视教育与当代影视文化》,《电影电视走向21世纪》,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5月86、《对话:一种改编观念——对夏衍电影改编的一点思考》,《夏衍论——纪念夏衍诞辰百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9月87、《中国文化的影像表达——跨文化视野中的华语电影创作》,《中国电影:传统文化与全球化趋势——第十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9月88、《沉沦与救赎——谢晋电影的主题阐释》,《论谢晋电影续集》,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12月89、《20世纪80年代以来外国电影影响中国的三次浪潮》,《和而不同——全球化视野中的影视新格局》,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90、《亚洲类型电影与产业化发展》,《中国电影新百年:合作与发展——第十四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5月

高职专科要么是高考统招要么是附中直升。中专学历相当于高中学历,现在的中专都是双学历。中专读完是必要的。学校有自主招生,可以上学校招生网问招生办。虽然是所专科学校,但不是谁想进就能进来的。浙艺在专科学校算是很好的了,而且学校过几年就能升格成本科了。现在个别专业有本科班。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主办单位: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出版周期:季刊这种地方性的职业技术学院的学报,就是最最最低档 的省级期刊。什么核心期刊也不是的。包括地方性的小本科学校的学报,也几乎都不是核心期刊,都是 最普通的 省级期刊。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它是一所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当然毕竟是专科学校,既然选择了一所专科学校,就应该要比较努力的去学习专业技能了,因为你毕业出来后的文凭就已经比本科的差一截了,当然这些并不能成为我们的前进的绊脚石,对于高中、中专、三校生毕业的学生可以选择去读上海长宁科技职业学院,性质差不多,就是地方不同,看个人发展方向而选择了。

高职专科要么是高考统招要么是附中直升。中专学历相当于高中学历,现在的中专都是双学历。中专读完是必要的。学校有自主招生,可以上学校招生网问招生办。虽然是所专科学校,但不是谁想进就能进来的。浙艺在专科学校算是很好的了,而且学校过几年就能升格成本科了。现在个别专业有本科班。

5月26日 09:23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是浙江省唯一一所国办全日制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1999年12月6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浙江艺术学校、浙江省电影学校合并筹建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之后,浙江省艺术研究所成建制划归。2002年1月24日,省政府批准正式建院。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的前身具有50年的办学史。作为学院前身主体的浙江艺术学校,曾先后四次被教育部、文化部评定为“国家级重点艺术中专”。学校教学成果显著,教学特色鲜明,在全国同类学校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在办学历程中,名师荟萃,巨擘亲授:京剧表演艺术家、“江南活武松”盖叫天,越剧表演艺术家、“越剧皇后”姚水娟,昆剧表演艺术家周传瑛,著名笛子艺术大师、“江南笛王”赵松庭,音乐家周大风等等;桃李芬芳,群星璀灿:二度“梅花奖”、二度“文华奖”获得者茅威涛,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周迅,“梅花奖”、“文华奖”获得者陈辉玲,“文华奖”获得者杨小青,“梅花奖”获得者王奉梅、董柯娣,舞蹈“全国十佳”、“梅花奖”获得者山翀,文华大奖表演奖、观众最喜爱演员章小敏,影视明星何赛飞、陶慧敏、应真,化妆师毛戈平,以及获得文化部舞蹈“群星杯”银奖的98级音乐舞蹈班等等,历届学生中有千余人次分别在省级以上各类文艺比赛中获奖。浙江省电影学校是浙江省培养电影管理和放映技术人才的摇篮,50年来为浙江培养了数千名专业人才,为浙江电影放映事业名列全国前茅作出了重要贡献。浙江省艺术研究所是浙江艺术创作和艺术研究的核心机构,集聚了一批全国有影响的优秀的艺术研究和创作专业人才,承担多项国家和省级“九五”、“十五”重点艺术研究项目,出版各类学术专著达50余部。两校一所合并建立正规高等艺术学院,实现了优势互补,展现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学院位于杭州市滨江高教园区。占地200亩,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建有数十间排练厅、数百间琴房,有录音棚、演播厅、音乐厅和影剧院。设施设备完善,硬件建设在全国艺术院校中堪称一流。学院设有戏剧、音乐、舞蹈、美术、影视技术、文化管理六个系,基础教学、教学实践、成教培训三个部以及附属中专(即浙江艺术学校)、图书信息中心和浙江省艺术研究所。开设了戏剧表演、影视表演、音乐表演、流行音乐表演与制作、艺术教育(音乐、美术、音舞)、舞蹈表演、舞台影视美术、综合绘画、电子声像设备、舞台影视技术、音响技术、文化经营管理、社区文化、文物鉴定与修复等14个专业,其中“戏剧表演”和“音乐表演”两个专业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艺术表演综合实践教学基地被批准为省高职实践教学示范基地。学院现有大专学生1200余名,中专学生1000余名,专任教师214人,具有高级职称66人(其中正高级13人),并正在形成一支多学科、高学历、高水平、高素质,年龄结构优化,与学院发展规模相适应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学院教育成果显著,成绩突出:两位教师获全国“区永熙音乐教育奖”,一位教师获全省教授“名师奖”,学生参加全国第七届“桃李杯”舞蹈大赛和“蚁力神杯”全国戏曲戏剧大赛取得优异成绩;院属浙江青年实验艺术团排演的原创音乐剧《五姑娘》参加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演出,荣获第十一届文华大奖;学生在全国的声乐比赛、青年歌手大赛、模特大赛中屡获大奖。学院办有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获全国性“《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荣誉称号。学院多次组团出访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和台湾、香港地区,促进了文化艺术交流。学院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是建成教育教学质量高、艺术创作活跃、教科研成果显著、办学特色鲜明的综合性本科艺术学院。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 索引序列
  • 浙江职业艺术学院学报2021年01期
  •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1年第三期目录
  •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21年01
  • 浙江职业艺术学院学报
  •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