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关于上海发展的论文

关于上海发展的论文

发布时间:

关于上海发展的论文

漫步街头,寻找城市的足迹,最显而易见的是城市的建筑。建筑是文化领域中最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和民族性的因素,整体而又集中地体现了民族传统、地域特性、时代精神和社会的价值取向。徜徉外滩金融街。南京东路商业街、徐汇区的花园别墅群间,看到的是上海兴盛的历史。自1843年开埠以后,上海在150年中,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成为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文化中心。特殊的发展际遇,使西方文化、上海本地文化和中国不同地域文化在此相互间冲撞、并存,融合,糅合了古今中外文化的精粹,令上海成为中国现代建筑文化的策源地,拥有独特的建筑文化历史。 上海的近代建筑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在近百年的建筑中,几乎囊括了世界建筑各个时期的各种风格,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世界建筑史。从新古典主义,哥特复兴式、折衷主义到盛行欧美的现代主义建筑、装饰艺术派建筑。复兴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中国新古典建筑等,各种风格数量之多、种类之繁杂、规模之宏大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它综合反映了近代社会和城市演变的历程,是解读上海文化、研究近代中国的一把钥匙。 这些历尽世事的老房子是上海的精神所系,她们目睹上海的变迁,承载着城市的繁华旖梦。现在,又一次的经济发展席卷中国大地,冲击一切的新观念、新思想,又一次飞速地推动着城市向新的未来发展,这些老房子必将被赋予新的意义。由谁来惊醒她们,由谁来为她们洗去尘埃,由谁来令她们的身肢更为矫健,令岁月流逝不再是遗憾——是我们,我们愿意为此付出我们的热情和智慧。

简单一点的就是:引言,现状,对策,发展趋势,结语

关于上海发展的论文摘要

世博会对上海旅游业的影响  (一)完善上海的基础设施  目前上海世博局已经将交通,城市改造、环境保护、文化建设等全面纳入了世博会的规划范畴之内。大幅度加强轨道交通建设,到2010年,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将增加到15条线路、400公里,每天客运能力将提升到500万人次。此外,上海的高速公路网届时可达到650公里;加大力度改造危棚区,代之以配套设施完善的新型社区;建造世博会概念楼房,丰富城市建筑的文化内涵。在保护上海旧区的风貌格局和空间形态的同时,在世博会规划场地中对城市的空间设计、居住模式进行实验性探讨;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关闭污染严重的企业,发展高科技、环保型产业。世人有理由相信,2010年,上海将是一个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市功能更加健全的国际化大都市。  (二)丰富上海的旅游资源  举办世博会将有力地促进举办地旅游资源和旅游项目的开发。为迎接1900年法国世博会而修建的艾菲尔铁塔已经成为法国永久的标志,每年登塔的游客达600万人,堪列法国旅游景观之首。另外随着艾菲尔铁塔的建造,这一地区的旅游资源得到很大的开发。  2010年世博会会址选在卢浦大桥和南浦大桥之间的滨水地区,地处上海城市中心区的边缘。展览场地分设浦江两岸,总面积为28km2,两岸将实行统一规划、同步开发,以做到功能呼应、景观协调。世博会将做足“绿”文章,将在黄浦江边上建大型滨江绿洲,形成两条绿带,中间还有楔型绿带延伸到世博会园区内。而中国馆、主题馆、会议中心等建筑群将成为上海未来标志性建筑,并和原先沿江的旅游资源连成一片,形成沿江旅游带,由此带动浦东整体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三)招徕大量的客源  吸引和招徕大量的游客是会展业带动旅游发展的重要表现。会展活动中形成游客的主体来源就是会展代表及因会展活动而流动的外围观众,前者是会展旅游的核心,后者则转化为观光游客。世界博览会以其巨大的规模和影响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据估计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参观人数将达到7000万人次。在这7000万人次中,将有30%-35%的人继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继续游览观光,也就是说可以为长三角其它地区提供2000万人次的旅游者。这一巨大的客源将为上海旅行社业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为其创造巨大的利润空间。

2010年世博会对上海经济的影响分析及探讨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长三角是作为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2008年度统计数据表明,长三角地区占全国土地的1%,人口占全国0%,创造了28%的国内生产总值、全国04%的财政收入和05%的外贸出口。上海世博会的举行,必然进一步加强上海作为长三角增长极地位,通过集聚和扩散效应,带动长三角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世博会将加速长三角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向上海的集聚。在资金集聚方面,上海世博会预计直接投资将达30亿美元,加上世博会配套市政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投资,所需资金量巨大,仅仅依靠上海自身的能力,资金受到很大限制,会直接影响举办效果。长三角其它城市,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政府资金和民间资本最活跃的地区。在世博经济的集聚效应下,长三角的资金将加速汇集上海。在信息集聚方面,世博会举办的目的在于提供一个平台,向世界各国展示人类在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方面的优秀成果。届时,各类大容量的信息集聚上海,上海将成为国际、国内的信息交流中心。 二、产业结构的调整 首先,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将通过资金投入、技术升级和政策扶持等因素影响第二产业结构,加速第二产业结构的升级。2008年上海人均GDP己经达到75990元(按户籍人口计算),折算成美元为9500美元(以2008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均价1:8计算),而据统计人均GDP从5000美元到10000美元超越,传统产业将面临“技术门槛”,关键是要整合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2010年世博会是第一届信息化的世博会,必然促使上海将信息化作为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突破口,而世博经济更有利于放大高新技术为主体的外资流入量,从而进一步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 其次,上海世博会的举办还将进一步强化上海技术创新的能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世博会展台显示了当前全球工业化国家最新颖的产品,它们往往是各国顶级高新技术的结晶,代表了时代的潮流,成为会展国的骄傲。上海作为展示舞台的东道主,必然受到两大方面的驱动力:一是与先进技术含量产品之间的落差所产生的压力;二是从与先进技术含量产品之间的落差中获得的启迪。在产品展示、展评的竞争和交流过程中获得的这种驱动力,必然会对会展城市的技术创新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其中尤以东道主上海为最。上海是我国都市中最富有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城市,限于条件,多数科技人员不可能出洋考察交流,阻碍了创新思路的拓展。如今,全球顶级的科技成果送上门来,这无疑是一种重大的机遇,它必将在全市范围内激起创新浪潮的涟漪,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三、促进上海经济中心建设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一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但对一个国家的某个地区而言,出口这一指标应相应地改为“净流出’,。世博会对上海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可以首先从投资、消费、净流出三个方面来分析。 投资 世博会对投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筹办过程中。根据《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申办报告》,用于世博园区建设的投资将达966百万美元,用于世博村建设的投资将达94百万美元,建设总投资共计达1060百万美元,约合人民币88亿元。与世博会相适应的交通、航运等基础设施建设,也是投资的重要方面。为确保在世博会展览期间每日高达30万人次的外来游客住宿、餐饮、交通和通信等需要,需进一步完善航空、铁路、公路、电信、供电和供水等基础设施及沿江两岸的环境建设,估计总投资将达200亿元人民币。如此巨大的投资必将有力地拉动上海经济快速增长。除世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加以外,世博会的举办也将带动国内社会投资增长。国内社会投资的增长体现在诸多方面:例如在旅游服务业方面,宾馆、饭店等硬件设施的改造投资必将增加;在房地产方面,世博会带动了黄浦江两岸的房地产开发,房地产投资也将增加;房地产投资增加又会带动相关企业如建材生产企业、装演企业、家电企业投资的增加等。 消费 世博会对消费增长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世博会举办期间。根据《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申办报告》,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预测参观者人数将在3910一5410万之间,更为乐观的预测是参观人数将超过7000万人次。可以肯定的是,世博会参观者将是一个巨大的消费需求群体。游客到达上海后,其衣食住行都将消费在上海和周边地区,同时还将增加上海在门票、娱乐、纪念品等方面的消费收入。世博会举办期间消费的剧增将对2010年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与此同时,由于“乘数效应”的发挥,各种行业都将会被带动发展,就业人数增加,人民收入自然增加。根据微观经济学消费行为理论,收入的增加必然带来消费的增长,这个方面对消费的带动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净流出 资本输出是经济中心的主要特征之一。世博会必将强化上海经济特大中心城市的功能,进一步增强对长江三角洲乃至全国的辐射和服务能力,与全国其它地区的货物、服务、信息、要素等交换将更加频繁。同时,世博会也将提高上海城市的国际化程度,为国外企业了解上海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为上海企业扩大产品出口,与世界各国进行多方面的交流提供了机会。不少专家认为,目前上海还处于经济要素的集聚阶段。在成为国际经济中心的过程中,首先是经济要素的集聚阶段;而到了一定规模之后,它就会发挥出极强的辐射作用。在成为国际经济中心的过程中,上海必须增强服务功能。与经济规模相比较而言,服务功能也显得非常重要。 四、结论 2010世博对上海经济发展具有直接推动作用,它将促进上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面崛起,加快大上海都市圈的形成步伐。

你好,可以的弄好完整的。

关于上海发展的论文题目

The impact of holding the World Expo on the development of Shanghai City

举办世界博览会对上海市发展的影响研究 Shanghai World Expo held on the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同学可以找一些资料然后加工就可以,希望可以帮到你

KDJIWSHFI 啊看到好看萨芬娜被拒绝木地板女

海关论文海关发展史

广州海关前身是粤海关广州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唐朝开元二年(714)*(*一说唐高宗显庆六年(661)。),在广州首设市舶使,总管海路邦交外贸。市舶管理机构称“市舶使院”,其职能,一方面掌管各国朝贡事宜,接待由海路来中国朝贡的各国使节;另一方面,总管海路通商,征船脚,禁珍异等。宋开宝四年(971),在广州始设市舶司,管理商船,征收关税,收购进口货物等。宋、元、明三朝均在广州设市舶司,制度也较前完善,是集海关、外贸、外事三类性质为一体的机构。宋朝制定的《广州市舶条》后经推广,成为当时的全国市舶法。元朝制定的《市舶抽分则例》和《整治市舶勾当》,是历史上较为完备的一部海关和外贸法规。明朝的广州市舶司时建时撤,前期以处理朝贡贸易事务为主,不征关税;后期准许中国人前往海外贸易,开始按货价或货量折合银两计征关税,但免去收购进口物品职责。清朝康熙十九年(1680),在广东前山寨设市舶司机构,但仅负有征收自澳门陆运进出香山县货物关税的任务,可以称为海关的前身阶段。清康熙二十四年,皇帝已谕准开海贸易,在广州建立粤海关,始正式出现“海关”之名。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廷为抵制“洋船北上,移市入浙”,限定广州为外国商船来华贸易惟一口岸。自此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开五口通商的80多年内,粤海关成为中国海关或大清海关的同义词。粤海关以征收关税为主要任务,有关收购进口商品和管理外商以至一部分监督管理货物工作,均交由广州十三行的“行商”,海关间接控制而不直接管理。清朝对粤海关税收定有年度最低限额,康熙年间因拖延成风,粤海关上缴税款往往不足定额,而自雍正年间整顿关政后,每年上缴税款,均超过钦定数额,成为朝廷重要的财政收入。清朝对粤海关税收制定了较系统的税则,通过“行商”收缴税款。按该税则“应征税额不过值百抽三至值百抽六”,但因粤海关胥吏在执行中巧立名目,中饱私囊,往往杂费多于正税。粤海关对外国商船来华,实行严格的控制,只准停泊黄埔河面,不准外商接触广州市民,买卖货物和办理海关手续,也只能通过“行商”代理。其时,因关政腐败,对禁止鸦片进口和禁止粮食出口等重要法令规定难以贯彻执行,使粤海关在对外方面,不能完全发挥“把关”的作用。咸丰九年(1859),广州仍被英法联军占领,走私漏税甚为严重,两广总督和粤海关监督“恐侦缉太严,则衅端易启”,被迫邀请洋人来广州“帮办税务”,希冀“以夷制夷”。咸丰十年,推行外籍税务司制度的粤海新关正式成立,但税务司只对总税务司负责,逐步喧宾夺主,掌握了粤海关的行政管理权。粤海关税务司贯彻总税务司意图,以增加上缴税款数额,博取中国政府信赖,并参照西方管理体制,建立了监管和缉私等专职部门,陆续制定了较为规范的法规和办事细则,同时,加强验货和估价力量,改善计征关税程序,虽长期执行不平等的“协定税则”,实征的进出口货物税额,都在值百抽五以下,减轻了外商税荷,但因革除地方陋规什费,计征漏洞较少,其上缴中央的税收总额,反较前有所增加。民国18年(1929)开始执行的由南京政府制定的“国定税则”,经4次修改,税率突破值百抽五范畴,然因该税则强调其财政收入作用,而且受到列强势力的制约,不利于发展国内工业,曾遭到广东社会各界反对。民国20年,实施新税则并裁撤在内地征收的厘金子口税后,粤海关上缴中央政府的税款较“协定税则”时期增加2/3以上,而广东地方财政收入则相应减少。粤海关税务司自新关成立,即每年编制贸易报告及统计册上报总税务司,光绪八年(1882)起,奉总税务司令每十年又编写“十年报告”上报,内容涉及广州乃至华南地区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情报,已远远超出当时的海关业务范围。此外,粤海关税务司以其特殊身份,不时插手干扰广东的涉外事件,干了不少中国人民难以容忍的勾当。广州人民激于爱国热情和对西方侵略者的憎恨,为收回海关主权,进行了长期的斗争。粤海关华籍职工在此影响下,从海关内部开展收回海关主权的斗争,并于民国14年省港大罢工期间,成立了全国海关第一个华员工会组织。外籍税务司掌握粤海关关政80余年,推行一整套半殖民地的海关制度,并包揽与海关业务无直接关系的海务和港务工作,客观上对革除清朝前期关政腐败和维护对外贸易航道畅通有一定的作用。然而,近代以来,海关主权受不平等条约束缚,关税不能发挥其保护和促进民族工商业和农业、手工业发展的作用。粤海关监管和缉私制度虽然较前严密,但因广州毗邻香港、澳门,政局变动又较为频繁,境内外恶势力互相勾结,走私时起时伏,禁而不止。特别在1946~1949年解放战争期间,美国货多渠道大量走私进口,充斥广州市场,粤海关更无法控制缉私局面。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同月25日,广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正式接管粤海关。从此,旧海关变为独立自主的人民新海关。1950年1月31日,粤海关改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州海关”,直属海关总署。新中国成立后,广州海关的基本任务是:监督管理进出国境的货物、运输工具、旅客行李及邮递物品,征收关税和其他法定由海关征收的税费,查禁走私以及编制统计。解除了与海关无直接关系的对港口设施、泊位和灯塔等助航设备的管理,把监管合法进出境和查缉走私的工作与征税工作并列,显示了海关把守国家大门的作用。建国头5年,广州海关贯彻执行国家对外贸易管制政策,同时依照为保护和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而制定的人民税则征收关税。加强对私商进出口货物的监管,便利合法进出,打击不法分子的经济破坏和违法行为。对国营外贸公司的货物,则在坚持必要制度的前提下,尽量简化手续,促其快速运转。特别在1951年“反禁运”斗争中,广州海关积极采取各种灵活措施,对经黄埔、大铲等地抢运进口的大批物资,加速验放,发挥了人民海关的紧密配合作用。1955~1956年,广州口岸对外贸易已由多种经济成分逐步转为单一的全民所有制经济,广州市内的外贸部属下专业进出口公司已能控制全部进出口货物。广州海关适应形势的发展,进一步简化监管手续,便利货运,把监管重点从进出口货物转移到非贸易性物品。此时,上级指示将监督进出口货物的正确装卸、保管、运输、检查揭发一切足以造成国家损失的事故增列为海关的一项基本任务。自此至1979年的20多年里,广州海关在货运监管中,避免出现进出口货物错发错运、包装残损、唛码混乱等不正常现象做了大量工作,减少了国家外汇损失。50年代中期,广州口岸进出境邮递物品逐年增多,东南亚国家邮寄进口小包尤甚,为全国海关监管数量之冠。广州海关从各方面提高验包效率,按照“自用合理数量”的原则,合法合理地掌握不同对象的征免验放尺度。60年代初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从国外和港澳地区邮寄进口粮油、副食品大量增加,仅1961年自广州进口邮包即超过900万件。广州海关集中人力,优化组合,针对当时进口邮包小的特点,改进检查技术,简化验征程序,加快了验放。“文化大革命”10年,广州海关各项工作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干扰和挫折。1967年下半年停征对国营外贸专业公司进出口货物的关税,中断海关统计的编制工作;1968年年底大批干部下放劳动,1969~1970年,广州海关仅有200余人维持工作,并曾一度停止对进出口货物的实际监管;1971年执行全国海关关长会议决定,将工作方针从“经济政治保卫”改为“政治经济保卫”,导致工作中对非贸易性的物品监管过严偏紧。1979年改革开放后,黄埔分关改为直属海关总署的独立海关,广州口岸遂有广州海关和黄埔海关。由于广州外向型经济飞跃发展,多头经营对外贸易业务量迅速增长。按照“依法监管征税,方便合法进出,制止走私违法,保护促进四化”的工作方针,逐步恢复正常的监管职能,解除了检查揭发货运事故的职责,恢复历史上以统一规格的进出口报关单为海关监管依据,加强货物的合法进出。1986年后,广州口岸海关贯彻以“促进为主”的方针,不断深化报关、查验制度改革,积极支持和促使“代理报关”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发挥企业自管和社会共管的力量,并逐步形成配套的前期管理、现场和后续管理的海关管理体系。广州口岸海关各类运输工具门类较齐,所监管的进出口货物涉及的贸易方式较多,其数量逐年增长,居全国海关前列。同时,在检查旅客行李物品工作中,广州口岸海关改革监管模式,简化通关手续,从手工操作为主发展到以技术检查为主,从设置“免税通道”发展到国际惯常做法的“红、绿通道制度”,进一步加快旅客进出境的速度。广州口岸海关自全面恢复征税职能后,除执行国家按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不断修改的税则,并加强验货、审价和计征各环节工作外,还依照政策,审批新贸易方式进出口货物的减免税工作,其所征税款及审批的减免税数额,均属全国海关前列。并组织审计、财务、征税等相关部门,坚持税收定期检查制度,防止漏征、错征。改革开放后,广州口岸出现建国以来较严重的走私活动,广州、黄埔两关加强查私力量,取得各有关部门支持,打击了各种渠道的走私活动,为维护广东省经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广州口岸海关恢复编制统计。为使海关统计更好地为国民经济服务,广州海关积极引入先进科技设备。1983年率先以数据磁带报送方式代替统计原始资料邮寄,1990年又以计算机网络方式代替磁带报送,大大提高了海关统计的时效和准确性。同时积极开展统计分析,编写统计刊物,为国家经济部门和地方政府提供信息,发挥了海关统计的监督职能作用。广州口岸海关三百余年的兴替史,是广州口岸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缩影,也是近现代帝国主义侵华历史的见证。随着海关主权回到中国人民手中,广州口岸的海关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特别在国家改革开放时期,发挥了以促进为主的“把关”“服务”的作用。随着21世纪的到来,海关将为促进国家的对外经济贸易和科技文化交流,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1861年起海关由新设的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1902年改为外务部)统辖;1906年改隶专设的税务处;1928年后改由财政部关务署统辖。 海关的最高机关是总税务司署,设总税务司、副总税务司,下设六个办事文案。1896年上谕总税务司兼办邮政,赫德遂兼总邮政司,并设邮政局总办、副总办。又同文馆的教习也在总税务司署编制。1901年同文馆合并于京师大学堂,1911年邮政为邮传部接管,二者脱离海关。中华民国建立后,总税务司署组织改为五科三处,旋又改为九科二处。总税务司署直辖全国各税务司署,亦即各口海关。

关于上海精神的论文

楼主也是上师大的吧

议论文,又称说理文,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 该文体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中文名议论文外文名argumentative writing种类2类语言特点严密,概括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更多基本分类立论文1.定义: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讲议论文事实,摆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文章体裁。2.要求:①要对论述的问题有正确的看法②用充足有说服力的论据③要言之有理,合乎逻辑驳论文1.定义:论辩是针对对方的观点加以批驳,在批驳的同时阐述己方的观点2.方式:①提出论点②证明论点③总结论点3.驳论文的破立结合:首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再批驳已指出的错误论点,并在批驳的同时或之后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加以论证。[1]基本内涵逻辑性体现议论文的语言必须准确、鲜明、严密、无针对性。段落与段落之间 要有非常清楚的逻辑关系 ,如总分 、对照 、层进 、并列等。借助起过渡性作用的语句来突出这种关系。如:“有”、“还有”“虽 然、但是”“固然”“诚然”“由此”是等。思考尤其是议论文,是奖善惩恶的,是对人们进行规劝疏导的,是对人们起引导作用的,因此必须有说服力,并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认真上政治课,经常的看看说理性的文章、名言警句等,将提高我们的思想素质,提高我们认识能力,对我们写作,尤其是议论文的写作大有好处。它会起到丰富文章内容,深化文章思想,提高说服力的作用。[1]同时我们要注意区分论点和分论点: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议论文而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

好人一生平安啊

师大的骚年= =

  • 索引序列
  • 关于上海发展的论文
  • 关于上海发展的论文摘要
  • 关于上海发展的论文题目
  • 海关论文海关发展史
  • 关于上海精神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