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人口研究投稿

人口研究投稿

发布时间:

人口研究投稿

浅论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一.前言人口、资源和环境这三方面,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但就中国的国情而言,人口问题具有突出的重要意义。中国人口数量众多、增长量大,给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可以说,中国的社会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问题的解决,包括人口数量问题、人口素质问题和人口结构问题。二.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讨论总是和两个根本性的问题纠缠在一起:一个是环境问题,另一个就是人口问题。从环境问题本身来看,它的产生似乎同人口增长没有什么直接的和必然的联系。但是,自从8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和经济几乎以同样的速度增长,加上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给我们这个地球增加了越来越大的压力,这同样是摆在人类眼前的事实。发达国家作为世界环境污染的主要出口商,他们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生产、生活垃圾和废物的处理不当造成的,人口增长在其中的影响微乎其微。与发达国家截然相反,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则是以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在增加,这使本来已经相当脆弱的生存环境受到更加严重的破坏。在这些国家中,人口问题和环境问题好似一对苦难的孪生兄弟,而这两者的关系实际上又相当复杂。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确定了新的发展目标模式。实现这一目标模式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但是,为了确保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不致遭受根本性的破坏,人类的选择又显得十分有限。促进经济发展既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涵,同时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但有必要明确一点,为了实现经济的增长,人类目前所采取的某些方式是不可取的,是有背于人类和地球的长远发展目标的。意识到这一点的意义在于,人类已经开始努力改进以往的不利做法,并力图去寻求新的发展途径。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克服种种阻力,人口问题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为此,发展中国家已经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妥善地处理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这使今后的种种努力显得更为艰巨,也更具有深远的意义。三.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一)人口与土地与粮食中国在不到全球7%的耕地上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工程,同时它也说明了中国人口对土地和粮食的压力。中国陆地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国家之一。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被农林牧副渔业和城乡建设利用的土地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其他三分之一则是沙漠、戈壁、冰川、石山或荒漠,利用难度很高,成本极大。1952年,中国耕地面积为16.2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为2.8亩。当时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是5.5亩。虽然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一倍,却是中国50多年的最高水平。1997年,中国的耕地面积约为14.3亿亩,人均只有1.15亩,比1952年下降了一倍多。1952-1997年间,耕地面积减少了近2亿亩,人口却增长了6亿5千万,人多地少的矛盾大大加剧。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耕地面积的减少,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还将进一步下降。预计15年后,人均耕地面积将下降到1亩以下。由于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加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目前,中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约为1.5亿,到本世纪末,很可能突破2亿。人口与土地之间的关系不仅表现在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而且表现在对土地环境的污染破坏和人均粮食产量的徘徊不前。由于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需求压力,迫使农民高强度地使用耕地,使耕地的污染和退化严重。目前,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法是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这使土地的结构遭到破坏、肥力下降、板结贫脊。耕地资源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已经成为中国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中国的粮食生产在过去的50多年里有惊人的提高。1949年,中国粮食产量为2264亿斤,人均产量416斤;1997年总产量增长到9883亿斤,人均产量约为800斤。在这期间,粮食总产量增长了3倍,但是由于同期人口总数从5.4亿增长到12.36亿,使人均产量增长不到1倍。目前,农业生产是困扰中国政府的一大问题。政府年年强调粮食播种面积,但我们仍然感到粮食供给处于紧张状态。中国的粮食亩产现已接近世界最高水平,进一步提高的潜力已远不如过去,因此,为支持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就必须降低人口的增长速度。(二)人口与森林和草原尽管中国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和保护森林资源,但是由于历史条件和自然条件的限制,目前,中国的生态环境仍比较脆弱,森林资源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中国的人口增长对木材产生了巨大的需求,一方面是对木材制品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对薪柴的需求。这种需求驱使人们对森林的大量坎伐。据统计,在全国140个森林局中,已有61个局处于过度采伐状态,25个局的森林资源已经基本枯竭(曲格平,李金昌,1991年)。目前,中国的用材、薪柴、纸浆和其他林业经济产品的供应都很紧张。与此同时崐,由于人口增长对粮食和耕地的需求,加剧了开荒毁林的过程。随着牧区人口的快速增长,中国的草原出现了超载放牧和过度开垦的现象,其后果是草原的沙漠化。中国的沙漠专家警告:如果不采取措施,到本世纪末,将有8万平方公里土地沙漠化。由于森林和草原的破坏,使水土流失严重。中国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多达50多亿吨,涉及11个省区,主要在黄土高原和南方的丘陵地区。黄河每立方米水含沙量在37公斤以上,为世界第一。长江每立方米水含沙量也达到了1公斤以上,为世界第四。长江上游多为红色土壤,土层最薄的地区只有4厘米,土层下则是坚硬的岩石。森林的开采、草原的沙化和水土的流失与人口增长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控制人口增长,减少牧业和林业人口,实现人口的产业结构转变,是缓解森林和草原生态环境危机的一项根本性的措施。(三)人口与矿产和能源中国是世界上能源储藏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各种矿产资源种类比较齐全。有不少矿产资源储量在世界上居前列。但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并不高。由于人口迅速增长,高耗能工业广泛建立及能源价格长期偏低,使中国的能源供给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各种预测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能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激化,能源利用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将进一步加剧。近年来,中国农民滥采矿藏的问题十分严重,这无疑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对自然环境的直接冲击。为保证矿产能源的长期和有效供给,提高开采效率和减少开采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是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之一。(四)人口与水资源中国陆地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虽然水资源的总量不少,但利用难度较大。原因在于:一是时间分布不均匀,水资源东南多、西北少;二是时间分配不尽人意,大部分降水量集中在夏季,而且年际变化大。人口的增长对水资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人口的增长使水资源短缺现象更为突出。1949年以来,中国人口增加了一倍多,相当于人均水资源减少了一倍多;与此同时,生活、生产用水量急速增长,逐步出现了大片的缺水现象。以北京市为例,1962年前,北京市的水资源是供过于求,此后,随着人口的增加,生产的发展,使用水量急剧上升,1970年基本上处于供需平衡状态,此后,水资源危机开始出现,目前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北京市生产和生活的一个重要问题。2、人口的增长间接地使水资源总量下降。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增长对耕地的需求导致“围湖造田”,破坏了地表水;二是人口增长导致对地下水的超量开采,减少了地下水的总储量。由于超采地下水,一些城市发生了地面下沉,一些沿海城市还出现了海水侵入,影响了地下水的质量。3、人口经济活动导致了水体的严重污染。目前,中国每年的废水排放量约为350-400亿吨,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工业废水平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或间接地排入水体。地下水的情况也与此类似,大部分城市地下水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别是北方城市地下水的硬度逐年上升。四.总结就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各方面而言,中国已经制定了各自的发展战略,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总体上的协调。但是,要使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共进,必须改变就人口论人口、就资源论资源、就环境论环境、就经济论经济的单一倾向。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考虑到人口增长的长期需要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必须有利于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同时,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的本身也应该以保护和促进长期发展为主要目标。这就要求中国政府建立起将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多因素综合治理的总体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人口和计划生育是关键问题

综合类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 单科类 马列*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党史*党建 《中共党史研究》、《党的文献》 哲学 《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 经济理论 《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世界经济》 应用经济 《金融研究》、《会计研究》、《中国工业经济》、《农业经济问题》、《财贸经济》 统计学 《统计研究》 政治学 《政治学研究》、《中国行政管理》 法学 《法学研究》,《中国法学》 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心理学报》 人口学 《人口研究》、《中国人口研究》 民族问题研究 《民族研究》、《世界民族》 国际问题研究 《国际问题研究》、《现代国际关系》 中国历史 《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 世界历史 《世界历史》、《世界经济与政治》 考古学 《考古》、《考古学报》 宗教学 《世界宗教研究》 中国文学 《文学评论》、《文学遗产》 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评论》、《国外文学》 语言学 《中国语文》、《当代语言学》 新闻与传播学 《新闻与传播研究》、《现代传播》 图书情报文献 《中国图书馆学报》、《情报学报》 体育学 《体育科学》 教育学 《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 管理学 《管理世界》 艺术学 《文艺研究》

人口研究投稿多久

浅论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一.前言人口、资源和环境这三方面,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但就中国的国情而言,人口问题具有突出的重要意义。中国人口数量众多、增长量大,给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可以说,中国的社会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问题的解决,包括人口数量问题、人口素质问题和人口结构问题。二.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讨论总是和两个根本性的问题纠缠在一起:一个是环境问题,另一个就是人口问题。从环境问题本身来看,它的产生似乎同人口增长没有什么直接的和必然的联系。但是,自从8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和经济几乎以同样的速度增长,加上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给我们这个地球增加了越来越大的压力,这同样是摆在人类眼前的事实。发达国家作为世界环境污染的主要出口商,他们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生产、生活垃圾和废物的处理不当造成的,人口增长在其中的影响微乎其微。与发达国家截然相反,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则是以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在增加,这使本来已经相当脆弱的生存环境受到更加严重的破坏。在这些国家中,人口问题和环境问题好似一对苦难的孪生兄弟,而这两者的关系实际上又相当复杂。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确定了新的发展目标模式。实现这一目标模式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但是,为了确保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不致遭受根本性的破坏,人类的选择又显得十分有限。促进经济发展既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涵,同时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但有必要明确一点,为了实现经济的增长,人类目前所采取的某些方式是不可取的,是有背于人类和地球的长远发展目标的。意识到这一点的意义在于,人类已经开始努力改进以往的不利做法,并力图去寻求新的发展途径。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克服种种阻力,人口问题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为此,发展中国家已经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妥善地处理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这使今后的种种努力显得更为艰巨,也更具有深远的意义。三.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一)人口与土地与粮食中国在不到全球7%的耕地上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工程,同时它也说明了中国人口对土地和粮食的压力。中国陆地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国家之一。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被农林牧副渔业和城乡建设利用的土地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其他三分之一则是沙漠、戈壁、冰川、石山或荒漠,利用难度很高,成本极大。1952年,中国耕地面积为16.2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为2.8亩。当时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是5.5亩。虽然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一倍,却是中国50多年的最高水平。1997年,中国的耕地面积约为14.3亿亩,人均只有1.15亩,比1952年下降了一倍多。1952-1997年间,耕地面积减少了近2亿亩,人口却增长了6亿5千万,人多地少的矛盾大大加剧。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耕地面积的减少,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还将进一步下降。预计15年后,人均耕地面积将下降到1亩以下。由于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加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目前,中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约为1.5亿,到本世纪末,很可能突破2亿。人口与土地之间的关系不仅表现在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而且表现在对土地环境的污染破坏和人均粮食产量的徘徊不前。由于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需求压力,迫使农民高强度地使用耕地,使耕地的污染和退化严重。目前,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法是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这使土地的结构遭到破坏、肥力下降、板结贫脊。耕地资源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已经成为中国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中国的粮食生产在过去的50多年里有惊人的提高。1949年,中国粮食产量为2264亿斤,人均产量416斤;1997年总产量增长到9883亿斤,人均产量约为800斤。在这期间,粮食总产量增长了3倍,但是由于同期人口总数从5.4亿增长到12.36亿,使人均产量增长不到1倍。目前,农业生产是困扰中国政府的一大问题。政府年年强调粮食播种面积,但我们仍然感到粮食供给处于紧张状态。中国的粮食亩产现已接近世界最高水平,进一步提高的潜力已远不如过去,因此,为支持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就必须降低人口的增长速度。(二)人口与森林和草原尽管中国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和保护森林资源,但是由于历史条件和自然条件的限制,目前,中国的生态环境仍比较脆弱,森林资源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中国的人口增长对木材产生了巨大的需求,一方面是对木材制品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对薪柴的需求。这种需求驱使人们对森林的大量坎伐。据统计,在全国140个森林局中,已有61个局处于过度采伐状态,25个局的森林资源已经基本枯竭(曲格平,李金昌,1991年)。目前,中国的用材、薪柴、纸浆和其他林业经济产品的供应都很紧张。与此同时崐,由于人口增长对粮食和耕地的需求,加剧了开荒毁林的过程。随着牧区人口的快速增长,中国的草原出现了超载放牧和过度开垦的现象,其后果是草原的沙漠化。中国的沙漠专家警告:如果不采取措施,到本世纪末,将有8万平方公里土地沙漠化。由于森林和草原的破坏,使水土流失严重。中国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多达50多亿吨,涉及11个省区,主要在黄土高原和南方的丘陵地区。黄河每立方米水含沙量在37公斤以上,为世界第一。长江每立方米水含沙量也达到了1公斤以上,为世界第四。长江上游多为红色土壤,土层最薄的地区只有4厘米,土层下则是坚硬的岩石。森林的开采、草原的沙化和水土的流失与人口增长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控制人口增长,减少牧业和林业人口,实现人口的产业结构转变,是缓解森林和草原生态环境危机的一项根本性的措施。(三)人口与矿产和能源中国是世界上能源储藏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各种矿产资源种类比较齐全。有不少矿产资源储量在世界上居前列。但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并不高。由于人口迅速增长,高耗能工业广泛建立及能源价格长期偏低,使中国的能源供给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各种预测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能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激化,能源利用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将进一步加剧。近年来,中国农民滥采矿藏的问题十分严重,这无疑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对自然环境的直接冲击。为保证矿产能源的长期和有效供给,提高开采效率和减少开采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是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之一。(四)人口与水资源中国陆地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虽然水资源的总量不少,但利用难度较大。原因在于:一是时间分布不均匀,水资源东南多、西北少;二是时间分配不尽人意,大部分降水量集中在夏季,而且年际变化大。人口的增长对水资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人口的增长使水资源短缺现象更为突出。1949年以来,中国人口增加了一倍多,相当于人均水资源减少了一倍多;与此同时,生活、生产用水量急速增长,逐步出现了大片的缺水现象。以北京市为例,1962年前,北京市的水资源是供过于求,此后,随着人口的增加,生产的发展,使用水量急剧上升,1970年基本上处于供需平衡状态,此后,水资源危机开始出现,目前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北京市生产和生活的一个重要问题。2、人口的增长间接地使水资源总量下降。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增长对耕地的需求导致“围湖造田”,破坏了地表水;二是人口增长导致对地下水的超量开采,减少了地下水的总储量。由于超采地下水,一些城市发生了地面下沉,一些沿海城市还出现了海水侵入,影响了地下水的质量。3、人口经济活动导致了水体的严重污染。目前,中国每年的废水排放量约为350-400亿吨,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工业废水平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或间接地排入水体。地下水的情况也与此类似,大部分城市地下水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别是北方城市地下水的硬度逐年上升。四.总结就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各方面而言,中国已经制定了各自的发展战略,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总体上的协调。但是,要使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共进,必须改变就人口论人口、就资源论资源、就环境论环境、就经济论经济的单一倾向。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考虑到人口增长的长期需要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必须有利于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同时,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的本身也应该以保护和促进长期发展为主要目标。这就要求中国政府建立起将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多因素综合治理的总体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人口和计划生育是关键问题

n《人口研究》、《中国人口科学》、《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n《人口与发展》、n《人口经济》、n《南方人口》

人口研究投稿邮箱

综合类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 单科类 马列*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党史*党建 《中共党史研究》、《党的文献》 哲学 《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 经济理论 《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世界经济》 应用经济 《金融研究》、《会计研究》、《中国工业经济》、《农业经济问题》、《财贸经济》 统计学 《统计研究》 政治学 《政治学研究》、《中国行政管理》 法学 《法学研究》,《中国法学》 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心理学报》 人口学 《人口研究》、《中国人口研究》 民族问题研究 《民族研究》、《世界民族》 国际问题研究 《国际问题研究》、《现代国际关系》 中国历史 《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 世界历史 《世界历史》、《世界经济与政治》 考古学 《考古》、《考古学报》 宗教学 《世界宗教研究》 中国文学 《文学评论》、《文学遗产》 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评论》、《国外文学》 语言学 《中国语文》、《当代语言学》 新闻与传播学 《新闻与传播研究》、《现代传播》 图书情报文献 《中国图书馆学报》、《情报学报》 体育学 《体育科学》 教育学 《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 管理学 《管理世界》 艺术学 《文艺研究》

我想知道你擅长写什么东西,这些是很宽泛的东西,而且如果你现在急缺钱,那么写稿收钱是需要一个周期的,现在才5月份,但是很多杂志已经做到8月的,9月的了,这就说明即使你现在就开始写稿,马上就中稿,那你拿到稿费也要等到几个月之后了,因为稿费发放是杂志上市之后一个月才发,而且很多杂志是通过邮寄的方式发稿费,到你手里可能又需要一段时间。 好了,现在说说你最关心的稿费问题,总体来说,你现在只能编一些东西写,意思是就说纪实类的你写不来,比如说知音什么的,这是很难的一本杂志,必须所有事情都是真实的,即便是很小的细节。那么编的故事就是说一般的情感类杂志或是校园类的杂志。 你是高二,基本上写的就是校园类的杂志,比如许愿草,花火之类的,这类杂志稿费是30到120元一千个字不等,但是作为一般的写手,基本的稿费就是比30高一点,40,50差不多,除非是知名写手,才有可能达到100以上的,而每一篇文章要求的字数大概在4000到8000字之间,那么你可能算一下你一篇文章能有多少钱。一百块到几百块。 还有一类杂志比如《爱人》,《女人坊》稿费比较高,高的可以到300元每千字。字数要求是3000到5000字之间,但是这类杂志上稿比较难,很多些了很久的写手都没有上稿,而且这类杂志相对比较成熟,牵扯了不少男女之情以及性的问题,你应该不适合。 而还有比如《俪人》,《尤物》,《爱人坊》之类的杂志,稿费是100元每千字,《俪人》200元,下半月是150元。也是编故事类的,情感的的。这类杂志比上面说的更要露骨一些,不过有些小栏目还是适合写的。 你可以先了解一下各种杂志,而不是这样的漫无目的地写。因为每个杂志的要求风格都不一样。 投稿的话你可以先在网上搜索一些约稿函之类的,然后约稿函的后面一般都跟着编辑的投稿邮箱和QQ之类的,你可以先看下,要仔细研究约稿函,约稿函是比较重要的东西,涉及到能否上稿,并且看完约稿后要阅读几篇样文,最好是买来本杂志。很多新手都是写完一篇文章后见杂志就投,根本不看杂志都需要些什么内容,这样的文章编辑基本不看,因为和杂志一点关系都没有。而且,很多杂志虽然类型一样,但是其中小栏目还是都有自己的要求,所以要想上稿,要想真正的用稿费赚钱还是要把这些前期工作做好,要不然你就算写一年可能也上不了稿。 明白了约稿之后,就要开始写文章了,文章写的过程中你可以跟编辑沟通一下,当然不沟通也可以,这是你个人的原因。 文章写好后,看可以投稿了, 你可以投到编辑的邮箱里,也可以直接用QQ在线传过去。用QQ传就是WORD文档,文档顶部要写上小栏目以及字数等等内容。字数要严格根据杂志所要求的字数,不要超的太离谱,也不要少,毕竟稿费是根据字数来的,你多写点就能多赚点。 格式就是这样: 栏目: 字数: 标题 ——笔名 正文 正文最后要附上你的真实姓名,QQ,手机号,住址邮编等等联系方式,方便编辑找你以及寄稿费,一般杂质稿费都是通过邮局邮递的,只有少数杂志通过打卡到账号。 如果是通过邮件,那么注意的是,邮件的主题上要写上以下字样:投稿,你的笔名,你投稿的栏目,你投稿的文章标题等等,方便编辑一眼就看出,因为编辑的邮箱中永远就躺着很多邮件,你只有这样才不会让编辑把你的邮件当做垃圾邮件给处理掉。 主题栏完成后,要开始正文了。正文里开头也要写上栏目,字数,等等细节。 文章的内容可以直接黏贴到正文里,而不用使用附件,因为编辑怕麻烦,而且容易感染病毒。 信的最后也要附上你诸多的联系方式,一切搞好之后你可以发送了,接着你很可能就收到一封自动回复的邮件,说你的稿件已经到达邮箱了,这一般是编辑设置的自动回复动能,你收到的话就说明你的邮件已经安全到达编辑的邮箱,如果没有,很可能是没有到达。 接下来,就是等待了,一般来说,是一周到二周就可以收到一审回复,如果没有,你可以在QQ上询问编辑。 注意,一个作者只能跟一个杂志的一个编辑,不能把同一个稿件发到2个以上的编辑。不能一稿多投 大概就是这些,如果还有什么不懂,可以询问我。希望对你有帮助 另外附注一位编辑对于新写手的建议。 这一年来收到很多很多的稿件,所有的时间都在阅读那些文字中间流逝了。于是,最近有晕电脑,晕字症,看到电脑就无比的头痛,看到字也头痛,于是隐身成了习惯。熟络的写手朋友,一般都知道我在线。其实一般情况下都缺少好稿子,稿源很多,但好稿子却非常非常的少,所以QQ也怕上线时,一起前来问稿子怎么样,一起给一些良莠不齐的稿子,有的写手朋友甚至都不看我们的约稿函,给了完全不适合杂志的稿子,有的写手一次性给七八篇稿子,更有一些写手会说,我在那个博客上有写文章,或是QQ空间,叫我特地去看,还有写手会在发完稿以后立即问稿子怎么样,可不可以录用,如此诸如此类的问题,让我很头痛。 其实大家一定要理解编辑这个行当,我们每天接收的稿子很多,有时候同时有很多人传,那么先看谁的,总得有个次序。而且编辑的事情一般也比较杂,不单单是看稿子。当场接稿当场回复的可能性不大,不过写手们的心境也可以理解,特别是初投稿者,很多都是学生,他们上网的机会并不是很多,而且第一次投稿,热情也很高,对待他们的稿子,我是一直对比较认真,尽量多提些意见,让他们找到方向和坚持下去的理由。虽然他们的态度都非常的好,也肯接受退稿,但是我还是想说说为什么稿子没有录用。很多杂志的编辑选择不回答,不退稿,其实这个行为也是可以理解的,投稿后一个月内如果没有录用的话,作者都可以视为不录用。 心JJ特地在这里写一篇文章是希望写手们一定要理解编辑哦!综合这一年内所收到稿子的种种不足和缺点,我特地写了这篇文章,希望所有支持我们杂志的写手们都能来看看。希望 更多的写手能够找到小窍门,提高稿子的质量,写出好的作品。 写作是件循序渐进的事情,只能慢慢来哦!多写多看才能有所的提高。第一次写就能发表的天才不多哦,所以大家不要失去信心哦!加油! 现在心懿就教大家几招提高稿子命中率的小窍门吧! 对文章本身的问题的要求 一、一篇文章的好坏,首先从标题开始,如果标题很平淡,那么大部分编辑是没有兴趣看的。标题立意新颖,不死板,活泼,能画龙点睛的突出文章主题所在。 二、作者切记要使用规范的标点符号,文章尽量少出现错别字,段前空格,提炼小标题,和精彩的句子作题记,都非常的重要,一些经常上稿的写手,这些方面都做得很好。这也是为什么他们上稿的机率会高一些的原因。一个稿子如果还要编辑帮你去辩别段落,的、地、得、都全用错的话,会让编辑怀疑你是否用心在写这个稿子。很多写手打字速度不快,把文章打出来以后,切记要自己多看两遍以后,检查修改错别字后,再投给编辑,不然所有的努力都会坏在自己的粗心大意上。写字打字都不容易,如石沉大海般无音讯绝不是每个写稿者的追求哦,所以呢,一定要对自己要求高些。 三、所有投稿者必须认真阅读约稿函的要求,切记不要一次性发三篇以上文章,即使是你的文很优秀,也不可能同时录用你所有的文。 四、所传文稿中必须有自己的详细联系方式。以及所投栏目,字数。 五、文章切记要新颖,构思老套,情节平淡的文章不能被选上。 六 写文章之前,一定要问自己为什么想写这篇文章,是要传达自己一个怎样的想法观点和事实,这就是好比我们平常写作文时的一个主题思想,文章有自己的主题才是文章的精髓所在,你要向读者传递快乐,那么文字里面务必要有让人发笑,让人能快乐的东西,你要讲述你成长中和追求爱情中所得到的一个观点,那么你也必须在你的文字里面表达出来。 六、给我邮箱投稿回复比较一对一,也能比较快的收到是否录用,和退稿的消息。个人比较喜欢作者往邮箱投稿,然后投稿时务必写清自己的详细联系方式,以便于发稿酬和样刊时及时准确的联系到你,有地址变更的作者一定要提前告知。 七、所有的写手应该对自己尽量要求严格,如果感觉在自己那里都无法过关的稿子,一定要仔细修改后再投。 八、写作是一件严谨的事情,每一个标点符号如何用,每一个词怎么用,是否有语病都应该仔细的斟酌,不论活泼,忧伤题材的先感动了自己,先娱乐的自己才能感动别人。由心而发,直击灵魂的作品才是最好的作品。 九、 写东西不能过于刻板,不要盲目去拒绝某些东西,存在的必有道理,必有他的优点,他之所以吸引读者也必有他的原因,不要老按旧的模式去想问题。与时俱进,不断的学习和吸纳优秀的东西但也不失去自己的东西就好。 十、职业写作人,不脱稿就算尽了责任,切勿以为天天交稿就是对编者读者恩重如山、皇恩浩荡。内容才是最最最重要的一环,能人所不能者,地位才能稳固。稿德稿质,缺一不可。一稿多投现象是绝对不能容许的。

n《人口研究》、《中国人口科学》、《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n《人口与发展》、n《人口经济》、n《南方人口》

人口研究投稿经验

最直接的《人口研究》,只最好的期刊可能有点难投期刊属于:CSSCI南大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核心期刊整体都不是很好投吧,还有《中国人口科学》《人口学刊》《人口与社会》都是可以的,想要好投可以在杂志之家咨询,绝对对你有帮助!

根据首都高校期刊研究会《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课题组最近披露的初步研究结果,我国人口学核心期刊(中文)有17份,《人口研究》《人口与经济》《人口学刊》《西北人口》《南方人口》《中国人口科学》《中国少数民族人口》《人口动态》《人口战线》《福建人口》《人口情报与研究》《山东人口》《人口与优生》《人口杂志》《民族研究》《安徽人口》《当代人口》(数据有些陈旧,希望能帮到你)。

综合类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 单科类 马列*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党史*党建 《中共党史研究》、《党的文献》 哲学 《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 经济理论 《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世界经济》 应用经济 《金融研究》、《会计研究》、《中国工业经济》、《农业经济问题》、《财贸经济》 统计学 《统计研究》 政治学 《政治学研究》、《中国行政管理》 法学 《法学研究》,《中国法学》 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心理学报》 人口学 《人口研究》、《中国人口研究》 民族问题研究 《民族研究》、《世界民族》 国际问题研究 《国际问题研究》、《现代国际关系》 中国历史 《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 世界历史 《世界历史》、《世界经济与政治》 考古学 《考古》、《考古学报》 宗教学 《世界宗教研究》 中国文学 《文学评论》、《文学遗产》 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评论》、《国外文学》 语言学 《中国语文》、《当代语言学》 新闻与传播学 《新闻与传播研究》、《现代传播》 图书情报文献 《中国图书馆学报》、《情报学报》 体育学 《体育科学》 教育学 《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 管理学 《管理世界》 艺术学 《文艺研究》

人口研究投稿要求

《人口研究》是人口学领域的顶刊,理论文章和数理文章兼收,更具学术性。《中国人口科学》缺乏理论文章,但是数理文章比《人口学刊》《人口与经济》水平更高一些。人口学期刊的排名是:《人口研究》(A)、《中国人口科学》(A-)、《人口学刊》(B)、《人口与经济》(B)、《人口与发展》(B-)、《南方人口》(C)、《西北人口》(C)、《人口与社会》(D)。

n《人口研究》、《中国人口科学》、《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n《人口与发展》、n《人口经济》、n《南方人口》

人口研究、中国人口科学、人口学刊、人口与经济,排名分先后~

  • 索引序列
  • 人口研究投稿
  • 人口研究投稿多久
  • 人口研究投稿邮箱
  • 人口研究投稿经验
  • 人口研究投稿要求
  • 返回顶部